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

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31 16:2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

篇(1)

1研究概述

1997年,Costanza等[2]最早較為全面地評估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評估了全球15類生物群落17種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然而,由于當時缺少有關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Costanza等[2]估算的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并未將荒漠生態系統囊括在內。該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此后,國外學者[10-13]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領域開展了許多富有意義的研究,但是他們仍然很少關注荒漠生態系統。僅有少數國外學者對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展開研究。其中,Richardson[14]基于已公開出版的研究成果和數據,估算了加利福尼亞荒漠中4個郡的荒地的經濟價值;Kroeger等[15]估算了Mojave荒漠的經濟價值(表1)。這兩份研究不僅評估了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還評估了荒漠的直接使用價值、非使用價值等,并且以直接使用價值評估為主。

值得高興的是,國內有些學者已嘗試著評估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歐陽志云等[4]在評估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就估算了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2003年,謝高地等[5]參考Costanza等[2]對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成果,同時綜合對國內200多位生態學專家的問卷調查結果,按照“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的生態系統服務分類(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文化服務),建立了包括荒漠生態系統在內的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

5年之后,謝高地等[16]基于2006年對國內700多位生態學專業人員的問卷調查結果,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該表的出現激發了國內學者對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研究。黃青等[17]對且末綠洲生態系統、張華等[18]對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楊春利等[19]對民勤綠洲生態系統、張飛等[20]對渭干河-庫車河三角綠洲生態系統、馬國軍等[21]對石羊河流域生態系統、柴仲平等[22]對石河子市生態系統、彭建剛等[23]對奇臺綠洲荒漠交錯帶生態系統、岳東霞等[24]對民勤綠洲農田生態系統、喬旭寧等[25]對渭干河流域生態系統、孫慧蘭等[26]對伊犁河草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的評估,都基于這份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

需要說明的是,這份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給出的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數據適用于全國范圍內整個荒漠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評估,但是很可能不適用于特定地區的小范圍的荒漠生態系統,這是因為不同地區在自然條件(如植被、土壤、水文、氣候)和社會經濟條件(如居民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環保意識)等方面通常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在評估小區域的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就非常有必要根據該地區的實際情況來修正荒漠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系數。上述研究[17-26]都是在評估某個具體地區(而不是全國范圍內)的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而且都沒有修正而是直接利用荒漠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系數,由此可以推斷,這些研究估算出的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有少數學者沒有直接利用這些價值系數,如楊麗雯等[27]對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楊林生態服務價值的評估、任鴻昌等[28]對西部地區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以及崔向慧[29]對全國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

2研究回顧與評述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荒漠生態系統的實際情況,把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劃分為防風固沙、土壤保育、固碳釋氧、水資源調控、生物多樣性保育、旅游文化6大類。本部分將分別回顧與這6類價值相關的研究,并給出簡要評述。

2.1防風固沙價值

防風固沙是荒漠生態系統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生態服務,主要表現為荒漠植被降低風沙流動從而減少在農業、工業和交通等方面的風沙損害。在其他生態系統中,防風固沙價值通常包括在土壤保育價值之中。由于防風固沙在荒漠生態系統中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在評估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就有必要把防風固沙價值從土壤保育價值中分離出來單獨估算。一些學者[30-32]對不同荒漠植被的防風固沙效果進行了研究,在植被覆蓋率與風蝕輸沙率之間建立起風蝕輸沙率的定量模型。這些模型的構建與完善,無疑有助于評估荒漠生態系統的防風固沙價值。一般來說,評估防風固沙價值需要首先測算植被固沙量,而植被固沙量則需要借助風蝕輸沙率模型來測算。得出植被固沙量之后,還需要設定土壤層厚度和土壤容重等參數,把植被固沙量轉化為由防風固沙所保護的土地面積。

在核算出防風固沙物質量的基礎上,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機會成本法、恢復成本法等方法來估算荒漠生態系統的防風固沙價值(表2)。莫宏偉等[33]依據黃富祥等[30]建立的風蝕輸沙率模型,測算了榆陽區北部風沙草灘區林草植被的防風固沙量,并以把沙荒地恢復為農用地的平均成本來估算防風固沙價值,結果表明,該生態系統2003年的防風固沙價值比1998年增加了5.64×106元。韓永偉等[34]采用風蝕流失量模型,測算了黑河下游重要生態功能區2006年防風固沙量為6.296×107t,并以該地區單位面積GDP作為土地的機會成本,估算出避免土地損失的價值為4.5×106元?此外,還有少數學者沒有核算荒漠植被的防風固沙量,而是借用其他物質量指標來評估荒漠生態系統的防風固沙價值。例如,楊麗雯等[27]直接以林地面積作為物質量指標,采用人工固沙法估算了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楊林的防風固沙價值為1.433×107元•a-1

2.2土壤保育價值土壤保育是陸地生態系統提供的一項基本生態服務。保育土壤的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即保持土壤養分、減輕泥沙淤積和減少廢棄土地[35]。為了評估這些價值,需要先測算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量。已有研究[35-37]主要運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來估算潛在土壤侵蝕量(指沒有植被覆蓋和水土保持措施情況下的土壤侵蝕量)和現實土壤侵蝕量,并以二者之差作為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量。在此需要說明的是,荒漠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量與防風固沙量近似相等,而且減少廢棄土地的價值與上述的防風固沙價值類似,為了避免重復計算,就有必要把減少廢棄土地的價值從土壤保育價值中分離出來。

因此,土壤保育價值主要包括荒漠植被減少土壤養分流失的價值和減輕泥沙淤積的價值。在土壤保持量的基礎上,已有研究主要運用機會成本法來評估荒漠生態系統的土壤保育價值(表3)。楊麗雯等[27]以全國化肥平均價格2549元•t-1為價格參數,估算了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楊林在減少氮、磷、鉀養分流失方面的價值為4.277×107元•a-1;以全國水庫工程單位庫容成本0.67元•m-3為基礎,估算了在減輕泥沙淤積方面的價值為2.4×106元•a-1。任鴻昌等[28]以相同的化肥價格參數,估算出中國西部荒漠生態系統在固定氮、磷、鉀等營養物質循環中創造的價值分別為1.224×109元•a-1、8×106元•a-1和8.15×108元•a-1。

除了減少土壤養分流失和減輕泥沙淤積以外,荒漠生態系統的土壤保育價值還體現在沙塵化學循環的全球環境增益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從荒漠生態系統中吹走的沙塵會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凈初級生產力、酸雨發生頻率以及區域大氣降水等[38-39]。沙塵增益是荒漠生態系統提供的最為獨特的生態服務,但是,由于缺乏對沙塵化學循環的全球環境影響機理的深入研究,目前仍沒有學者嘗試評估這類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固碳釋氧價值固碳釋氧屬于生態系統的一種氣體調節服務。

生態系統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固定CO2,同時釋放出O2,有利于維持大氣中CO2和O2的動態平衡、減緩溫室效應,以及為人類生存提供最基本條件[40]。已有研究主要首先估算生態系統的凈初級生產力(NPP),再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應方程式來推算植被固定CO2和釋放O2的物質量,即植物每生成1g干物質,就可以固定1.63gCO2、釋放1.19gO2。學者們對O2釋放量的核算并不存在異議,但是對CO2固定量的核算范圍持有不同看法。其中,一部分學者[40-41]認為,生態系統的固碳量只包括植被的固碳量;另一部分學者[8,29]則認為,還應該包括土壤的固碳量。

Lal[42]對土壤碳吸收潛力的研究表明,沙漠的土壤碳積累率為0.2t•hm-2•a-1?;哪鷳B系統中沙漠化土地面積占比高,因此,在核算整個系統的固碳量時有必要包括土壤的固碳量。與其他生態系統類似,荒漠生態系統固定CO2的價值主要采用碳稅法、造林成本法、人工固定CO2法來評估,釋放O2的價值主要采用工業制氧法、造林成本法來評估(表4)。楊麗雯等[27]運用碳稅法和造林成本法對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楊林的固碳價值進行了評估,計算出固定CO2的價值為2.3×107元•a-1,同時運用造林成本法和工業制氧法對釋放O2的價值進行了核算,得出釋放O2的價值為2.4×107元•a-1。任鴻昌等[28]運用碳稅法估算了中國西部地區荒漠生態系統固定CO2的價值為1.9751×1010元•a-1,運用工業制氧法估算出釋放O2的價值為2.1153×1010元•a-1。在此有必要說明兩點:一是這些研究估算出的僅是植被固定CO2的價值,不包括土壤固定CO2的價值;二是相對于固定CO2和釋放O2的物質量核算的精細,相關研究對價格參數的選取則過于粗糙,既沒有對價格參數來源給予必要說明,也沒有進行相應調整。例如,用碳稅法來評估CO2的價值時,已有研究選取的碳稅率多是2000年以前的水平,不但沒有對碳稅率數據的來源進行說明,而且沒有根據價格水平與匯率水平的波動進行調整。近幾年,碳排放權交易的國際市場(如歐盟的BlueNext交易所)已初步建立,利用碳排放權交易的最新動態價格來衡量CO2的價值,能夠更為準確地評估生態系統固定CO2的價值。

2.3水資源調控價值

水資源是荒漠生態系統正常運轉、保持生態平衡的限制性因素,也是荒漠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重要載體[43]。荒漠生態系統的水資源調控價值主要表現為植被涵養水源和土壤凝結水?;哪鷳B系統中在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常有大量植被分布,而植被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主要表現為攔蓄降水、補充地下水、調節徑流和凈化水質等[44]。由于難以直接核算植被涵養水源的價值,因此,通常采用替代工程法,即把涵養水源功能等效于一個蓄水工程,該工程的修建成本就是涵養水源的價值[45]。利用替代工程法評估水源涵養價值需要先估算水源涵養量。常運用水量平衡法來估算水源涵養量,也可根據土壤蓄水能力和區域徑流量來估算[41]。楊麗雯等[27]采用水量平衡法估算了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楊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為5.548×107m3,再運用替代工程法評估出涵養水源的價值為2.72×106元•a-1。

在荒漠地區,土壤凝結水是非常重要的水資源,具有顯著的生態作用,是維持沙地表土和沙丘穩定的重要因素,是維系荒漠生態系統中主要食物鏈的水分來源,起到減少土壤蒸發損失的重要作用[46-48]。由于中國對荒漠地區凝結水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49],目前國內學者在評估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并沒有考慮土壤凝結水的價值。隨著對荒漠生態系統中土壤凝結水重要性的認識日益加深以及測量方法的不斷完善,必然需要把土壤凝結水的價值納入荒漠生態系統的水資源調控價值之中。

2.4生物多樣性保育價值

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和其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或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與其他環境資源一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主要包括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兩方面,其中,使用價值由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組成,非使用價值由選擇價值、遺產價值和存在價值組成[50]。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由“功能”維(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感知領域”維(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感知)和“存在狀態”維(生物多樣性的存在狀況)構成[51]。針對不同的價值需要運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具體來說,對生物多樣性的使用價值多采用直接市場評價法,而對非使用價值多采用模擬市場法(如意愿評估法)。由于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復雜性,難以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進行較全面的評估,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意愿評估法從整體上大體估算生物多樣性的非使用價值[52-53],很少有學者基于具體物種的價值來核算生物多樣性價值。

有關荒漠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的研究較少。

Richardson[14]在估算加利福尼亞州荒漠的經濟價值時,沒有直接估算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而是以稀有物種的存在狀況(稀少的、受威脅的、瀕于滅絕的)來間接反映生物多樣性價值。楊麗雯等[27]在評估和田河流域天然胡楊林的生態服務價值時,從動物棲息地、增加生物多樣性、生物控制3個方面估算了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價值為1.64×108元??梢?,為了評估荒漠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價值,還需要深入研究荒漠生態系統中代表性物種(特別是稀有野生動植物)的價值。

2.5旅游文化價值

荒漠生態系統的旅游文化服務是指為人們提供游憩、娛樂和文化欣賞及交流的場所,從而使人增長知識、消除疲勞、愉悅身心、認知文化。旅游文化價值評估的代表性方法有費用支出法、旅行費用法和意愿評估法。費用支出法是一種實用的、基礎的旅游文化價值核算方法,主要以游客的各種旅游費用支出的總和作為旅游文化的價值。旅行費用法是目前國際上主流的旅游文化價值的核算方法,有些學者就采用旅行費用法對荒漠地區的旅游資源開展了評估。運用旅行費用法,郭劍英等[54]評估出敦煌旅游資源2001年的國內旅游價值為7.896×108元;呂君等[55]估算出內蒙古四子王旗草原生態系統的旅游價值為6.412×107元,是其旅游統計收入的12.27倍。也有學者運用意愿評估法來評價荒漠地區的旅游資源,如郭劍英等[56]運用該法估算出敦煌旅游資源2020年的非使用價值為1.2×107元。此外,吳月等[57]運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評價了阿拉善騰格里沙漠地質公園的旅游資源。

3存在問題與建議

荒漠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種類多樣,把荒漠生態系統服務主要分為防風固沙、土壤保育、水資源調控、固碳釋氧、生物多樣保育、旅游文化6類,并在此基礎上梳理與評述了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1)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中荒漠生態系統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而且多數研究習慣于套用相同的評價指標與價格參數應用在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存在顯著差異的地區。已有研究對森林、草地、耕地和水域等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卻很少關注荒漠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雖然國內學者[5,16]建立了全國荒漠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表,但是表中參數很可能不適用于小區域的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由于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通常存在差異,而且荒漠生態系統自身也在不斷演變,因此,針對特定地區開展小區域的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就顯得很有必要。

篇(2)

關鍵詞:持續發展;生態系統;企業;生態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3-0020-04

廣義的生態學是研究生物之間和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以達到環境的保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近年來,運用生態理論來研究企業中的經營管理問題越來越被理論界和學術界所認可。目前,對企業生態學的研究可分為企業個體生態學和企業生態系統生態學兩方面。從企業個體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可以被看做為一種特殊的生命體,它具有與生物高度相似的成長性、競爭性、環境適應性等特點。它具有與自然生命體相似的發育、成長、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也需要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因此,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為研究企業成長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方式和范圍已經超越了產品、行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僅取決于其本身,還受到它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企業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以整個企業生態系統為中心,研究企業之間、企業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種競爭方式的轉變對企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企業的成功與否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所從屬的生態系統。因此,企業在制定戰略時,不僅要分析自身的資源、能力,更要從其所屬的生態系統的視角出發,制定相應的戰略。傳統的戰略理論在目前這樣的動態競爭環境中顯得捉襟見肘,而基于生態理論的企業戰略研究將會為企業制定戰略提供嶄新的視角。因此,運用生態理論研究企業間相互關系,有助于企業領導者正確制定企業成長戰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也有利于對未來產業發展等領域的問題進行預測,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一、企業生態系統的要素

企業生態系統通過顧客需求將位于不同生態位的企業聯合起來,創造價值。眾多的企業在技術、資金、運作方面相互協作,形成一個價值共享的統一體。企業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空間,它促使人們將設想通過技術進步加以實現。當市場中有了需求并被認可,再加上核心企業的推動,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這項事業中。

在企業生態系統中,每個企業的角色是不同的。揚西蒂和萊維恩把公司分為網絡核心型、坐收其利型、支配主宰型、縫隙型四種類型。他認為網絡核心型企業能夠推動企業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網絡核心型企業提供了關鍵的平臺,為生態系統創造價值并與其他成員共享價值;坐收其利型和支配主宰型通常不會促進系統的健康發展;而縫隙型企業數量眾多,主要是依附于網絡核心型企業的企業。

核心企業與縫隙型企業在資金、技術、運作等方面相互協作,共同創造價值。但是,縫隙型企業與核心企業在生態系統內的作用是不同的。縫隙型企業需要依附于核心企業??p隙型企業與核心企業的劃分也是相對而言的,在某一個局部,某一個縫隙型企業也有可能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在企業生態系統內,核心企業與縫隙型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網狀結構,共同滿足市場需求。同時,與傳統觀念不同的是,在企業生態系統中,顧客不再被當做企業之外的因素,而成為了整個系統的一部分,其結構圖(如下頁圖1所示)。

二、生態系統視角的企業戰略分析

莫爾的生態系統戰略是在以前戰略理論的基礎上,同時又結合了新的時代特點而產生的,因此它與以前的理論聯系密切,同時又有不同之處。

第一,它將制定戰略所需考慮的環境擴大了。制定戰略不是僅僅從企業自身來考慮,而是從企業所在的企業生態系統的高度來考慮。企業所在的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競爭力如何、如何發展壯大在企業制定戰略時顯得更為重要。

第二,戰略從關注企業自身的成長轉變為關注企業所在的企業生態系統的成長和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的變化。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企業的命運與之所處的生態系統的命運休戚相關。企業要想生存,必須在生態系統中占據一定的生態位,確保別的企業的觸角不會伸向自己的領域;企業要想壯大,則要努力成為生態系統中或者局部的生態系統中的核心企業。

第三,企業的績效不僅僅取決于企業內部管理的好壞和行業平均利潤,而是生態系統和其內部各成員關系的函數[1]。

第四,企業間的競爭由直接變為間接;合作逐步取代競爭。以往的單個企業和單個企業的競爭轉變為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的競爭。這樣,競爭從直接的競爭轉變為相對間接的競爭。而在企業生態系統的內部,雖然各成員之間會競爭,爭奪核心企業的位置,但是,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合作。企業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而緊密地聯系起來,共同滿足客戶的需求。

第五,戰略的制定從基于產品或服務的競爭,演變為在此基礎上的標準與規則的競爭[2]。

第六,從關注企業自身的資源到整合企業可以利用的資源。從古典戰略理論學派直至資源學派,都是關注企業自身所擁有的資源。但是到了生態理論戰略,由于企業間組成了生態系統,企業相互協作,因此企業不但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還能夠整合生態系統內其他企業的資源,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

綜上所述,基于生態理論的戰略與以往戰略理論的不同(如下表所示)。

以上的不同也決定了企業的組織結構的變化。企業生態系統比傳統的組織更能夠以顧客為導向。企業生態系統中顧客的喜好就好比是陽光。正如植物具有向陽性,企業生態系統則跟著顧客的需求走[3]。傳統的組織中,零售商最先知道市場的情況,然后傳遞給分銷商,再傳遞給制造商。當然由于市場的競爭,會有競爭者取代反應滯后的公司,但是這個過程漫長、無法直接傳遞到位。但是企業生態系統是一種扁平化的組織,通過建立界面和平臺把它的參與者和顧客集合在一起,可以直接和顧客對話,知道顧客需要什么,什么應該被創造出來。同時,企業生態系統具有源源不斷的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企業生態系統和以前的組織形式不同,還在于它是一個開放的組織。以往的組織,戰略聯盟也好,供應鏈也好,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組織。公司之間通過長期的合作形成對于彼此的信任,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從而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組織。但是,企業生態組織是開放的組織。它隨時歡迎新的參與者加入,它的大門隨時向有志于從事這項事業的人或者組織打開。因此,這保證了企業生態系統能不斷地創新,而價值正是來自于生態系統中不斷的創新和進步。

三、基于生態系統的企業戰略

以上對于生態系統戰略的形成、結構、特點等進行了分析,那么在實際中,如何運用這種戰略應對競爭?基于生態系統的企業戰略分析框架是什么?針對這個問題,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加工、整理后提出了基于生態系統的企業戰略分析模型。此模型圍繞四方面分析:(1)分析現有的價值理念能否滿足市場需求?(2)評估系統風險,包括依賴風險和整合風險。(3)創建價值創新和共享機制。企業的生態系統本質上來說也是一條由各個節點組成的價值鏈。(4)不斷進行績效評價,審視價值理念、系統風險、競爭優勢是否發生變化,并根據變化情況重構生態系統或選擇新的系統。模型(如圖2所示)。

(一)核心企業戰略

基于生態系統的企業戰略模型分為了上下兩部分,主要是因為核心企業和縫隙型企業在企業生態系統中的戰略訴求是不同的。核心企業是企業生態系統的推動力量,他主要負責建立整個系統的價值共享機制、價值創新、整合資源,確保生態系統的競爭力和健康運行。而縫隙型企業則主要關注自己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并保持自己的相對優勢,參與價值創造的過程,同時在生態系統無法有效運行時,退出此生態系統,轉而投向更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生態系統。對于核心企業而言:

1.分析現有的價值理念能否滿足市場需求。所謂價值理念也就是用簡潔的、概括的語言對將來生活的一種設想或想象。價值理念的革新來自于新的思想或者新的科技。正是價值理念的革新創造了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是推動企業生態系統成長壯大的原始力量。當現有的價值理念沒有改變,同時現有的價值創造和共享機制依然有效時,則可以鞏固現有的生態系統,否則就需要重組企業生態系統。

2.評估系統風險。羅恩?阿納德指出,一項技術在市場中能否成功,不僅僅取決于這個項目或技術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的條件。這個外部的條件包括依賴風險和整合風險[4]。在生態系統中尋找符合本企業特點和條件的生態位。所謂依賴風險是指與配套的產品創新者進行協調的不確定性。所謂整合風險是指創新在價值鏈的周期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許你將本企業的開發周期縮短了,但是價值鏈上的其他周期時間延長了,也可能導致整體時間的延長,從而使得預期的目標無法實現。

3.建立價值共享機制。新的價值理念可行,同時系統風險也可以預測和控制,那么就可以吸引參與者的加入,但是能否留住這些參與者,并建立起網絡關系,就需要靠價值共享機制。通過壓榨其他企業的利益而攫取價值鏈上的大部分利益對企業來說是一個短視的行為。

(二)縫隙型企業戰略

對于縫隙型企業來說,他們通過評價核心企業所建立的企業生態系統的競爭力,同時結合自身的能力來確定是否加入到此生態系統中。如果加入,在生態系統中處于何種位置?選擇何種生態位?建立什么樣的網絡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并執行戰略目標。通過對績效評價來進行反饋。如果生態系統依然有效,但是企業的優勢逐漸喪失或者生態位逐漸被侵占時,企業則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繼續尋找合適的生態位。如果企業生態系統的活力或者價值漸漸喪失,那么企業就應該決定是否退出此生態系統,而轉向更具有競爭力的生態系統。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核心企業創建價值共享機制,縫隙型企業也不是被動接受的,他們也會參與到價值共享機制的創建和改善中去。

四、小結

競爭環境的變化正在對企業的競爭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競爭方式的轉變正在影響著企業的戰略制定。從企業生態系統的視角分析戰略正在拓展和超越傳統的戰略分析框架。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態系統的企業戰略模型,該模型圍繞分析現有的價值理念能否滿足市場需求;評估系統風險,包括依賴風險和整合風險;創建價值創新和共享機制;不斷進行績效評價四方面進行分析,并針對核心企業和縫隙型企業的不同戰略訴求進行了區分。

參考文獻:

[1]A.D.Aveni,Veliyath,Rajaram.Hyper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1):291-294.

[2]李玉瓊.網絡環境下企業生態系統的形成機理探析[J].改革與戰略,2007,(8):132-135.

[3]J.E Moore.Business Ecosystems and the View from the Firm.The Antirust Bulletin.Spring 2006,(1):61-63.

篇(3)

論文摘要: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工業化,人類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以往較為豐富的生態資本變得日益稀缺,阻礙著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各國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希望由此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進行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構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其目的就是使人們正確地看待經濟增長成本,注意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只注意到了對社會經濟的正面效應,沒有反映負面效應所造成的影響,從而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環境惡化、資源缺乏、生態失衡和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之中。因此,改革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資源環境進行核算,走“綠色發展”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經濟活動離不開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生態資本三者共同作用。“綠色發展”就是以“綠色GDP”為發展目標,從現行的GDP中扣除資源環境成本和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服務費用,在保障生態資本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更多地以人力資本代替資源資本和環境資本,提高物質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

1生態資本內涵

1.1生態資本定義

生態資本是相對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實物資本與金融資本)而言的,表現為生態系統所有的資源生態潛力、環境自凈能力、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整體有用性等生態質量因素的總和,是具有生態價值的資本。生態資本按空間構成關系可分為三類:(1)地質資本,包括礦物資源和化石資源;(2)地理資本,包括土壤資源、水力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3)星際資本,包括光能和風能。而應納入生態資本價值核算體系的只包括地質資本和地理資本這兩種數量有限的資源。

1.2生態資本的特征

生態資本作為參與經濟活動的要素之一,同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生態資本的特征也具有二重性:一是具有生態資本的本質屬性,具有自然生態功能,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表現為生態資本的使用價值;二是具有資本的共同屬性,即以保值增值為目的,遵循市場供求與競爭規律,表現為生態資本的價值。

但是,生態資本不同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生態資本具備其它資本所不具有的特征:(1)整體增值性。資本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由于生態資本受到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制約,保持生態系統內各因子的平衡協調,是實現生態系統整體價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的前提;(2)長期受益性。通過合理利用生態資本,其使用價值與價值將不會永久喪失。并且,可再生資源還能依靠其自生的累積性,使生態資本自動增值,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3)雙重競爭性。生態系統各因子是在相互制約與相互促進中得到發展的,遵循共生、相生相克等自然生態競爭規律;同時,生態資本又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存在著市場競爭,遵循市場競爭規律;(4)開放性與融合性。生態資本既具有生態環境系統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又具有一般資本的融合性與擴張性,生態資本經營可以采用產權主體多元化、利益共同體等方式;(5)極值性。生態資本能夠承載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經濟功能的需求,但是,生態資本對人類的需求并不是無限滿足的,其承載力具有一定的極值,超過極值進行開發和利用,將會導致資源環境的退化;(6)不動性與逃逸性。生態資本既具有資源環境的空間固定性,又具有一般資本規避風險的逃逸性。低回報率的生態資本會轉移地域或變換形態,流動到回報率較高的領域,引起生態資本的資本功能性逃逸;(7)替代性與轉化性。在一定條件下,生態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之間能夠相互替代或相互轉化;(8)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嚴格的區域性。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的組合和匹配都不一樣,而“因地制宜”是合理使用生態資本的一項基本原則。

2生態資本價值理論

生態系統依照其是否凝結人的勞動可分為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我國目前的經濟價值核算體系不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價值核算,導致生態資本價值被低估和人類對資源環境需求的過度膨脹,從而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自然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價值在理論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勞動價值理論、效用價值理論、要素價值理論和供求價值理論等主要價值理論都對此有著不同的認識。

2.1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理論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廣泛地應用于價值的確認和計量中。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是衡量物品是否具有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果生態資本具有價值,該價值就是物化在資源和環境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人們的抽象勞動與生態系統相結合,生態系統就具有價值;相反,當某一生態系統中的資源和環境沒有投入抽象勞動時,該生態系統也就不具有價值。而生態資本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生態資本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在實際中,不管人們是否承認沒有投入人類勞動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價值,該生態系統都是客觀存在的,發揮著具體的生態服務功能。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的深化,沒有投入勞動的生態系統或部分投入勞動的生態系統同樣具有價值的觀點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勞動價值理論在生態資本價值計量方面存在著困難。

2.2效用價值理論

效用價值論認為價值就是人們對物品效用的感覺和評價,效用是價值的源泉。自然生態系統能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求,具有價值。但是,效用價值理論具有較強的主觀隨意性,它僅能為生態系統的存在價值、選擇價值的確定和計量提供可行的方案。

2.3要素價值理論

要素價值理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等非勞動要素與勞動要素一樣共同創造價值并參與到價值分配中,所以自然生態系統同樣也具有價值。但是要素價值理論模糊了勞動創造價值這一科學定義。

2.4供求價值理論

供求價值理論認為有需求的東西就具有價格,供求決定價值,供求關系是價值規律的內涵。該理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稀缺的資源,通過市場可使得其價值能夠充分得以體現,在價值確認和計量上具有可行性。

總的來說,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價值,并且與人工生態系統一起組成生態資本,參與到價值創造的經濟活動中去。

3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方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將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了一套資源環境與經濟一體化核算體系(SEEA)。該體系能準確地表現資源和環境在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并以最簡明的經濟指標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本質。SEEA核算法通過把資源和環境賬戶作為SNA(國民經濟核算賬戶體系)的衛星賬戶,然后與核心賬戶(貨幣型賬戶)對接形成一體化核算。由于資源和環境是物質型賬戶,需要先將環境賬戶和資源賬戶轉換為貨幣型賬戶。目前生態資本價值的核算方法有以下六種。

3.1補償價值法

補償價值法根據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凝結抽象勞動后的資源環境具有價值,從補償角度看生態資本價值(w)包括三部分:

W=C+V+m

式中,C、V、m分別為補償、保護與建設某項資源環境所投入的物化勞動價值、活勞動價值和活動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該法以實際投入的補償支出計量資源環境的兩大價值,應用了歷史成本屬性,可靠性較高但相關性不足。同時,沒有收入勞動的資源環境與少量投入勞動的資源環境同樣也具有價值的觀點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對這部分資源與環境不進行計量的話,資源環境總價值易被低估,造成資源環境的濫用。因此,補償價值法主要適用于資源環境補償增值的計量。

3.2總經濟價值法

總經濟價值法根據效用價值理論,將資源環境價值(TEV)按效用不同分為兩大類:使用價值(uv)和非使用價值(NUV,又稱存在價值);又將UV細分為直接使用價值(DUV)、間接使用價值(IUV)與選擇價值(OV)。其計量關系為:

TEV=UV+NUV=(DUV+IUV+OV)+NUV

式中,DUV是指資源環境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表現為物質功能,可直接根據市場價值法計量;IUV不直接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但可為生產和消費創造必要條件,表現為環境容量和舒適,可采用生產函數法、損失規避法、預防支出法等計量;OV是人們愿意保護現有資源環境以備未來使用的支付意愿,相當于消費者為一項未使用的資源環境所愿意支付的保險金,表現為資源環境的自行維持功能;NUV為人類對資源環境的永久享用價值與資源環境潛在功能價值的合理評估。目前DUV與IUV可應用于歷史成本、現行市價等屬性進行直接或間接計量,比較可靠;OV與NUV均僅能采用價值評估法進行計量,計量的主觀性強,可靠性低。因此,企業在進行資源環境價值核算時,只要同時符合可定義性、可靠性與相關性要求,企業就應將其擁有的或控制的資源環境確認為自然資產,并同時確認相應的生態資本。

3.3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化法

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化法根據地租理論和財務管理理論,將預期的資源環境在未來一定年限內產生的兩大價值(即預期的租金或收益)按社會貼現率折現后的現值作為資源環境價值。其計量公式為:

V=V1+V2

V1=qRo/r

V2=A(1+K)/(nQ)

式中,V為資源環境價值;V1、V2分別為資源環境的商品價值與服務價值;Ro為基本地租或基本租金;r為地租率或平均利息率;q為資源等級系數;A為投入總額;Q為受益資源總量;n為受益年限;K為資金利潤率。該法應用了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屬性,可較為準確地反映資源環境的未來經濟利益。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法主要適用于融資租人、借人資源環境的價值計量。3.4邊際機會成本法(MOC)

邊際機會成本法基于效用價值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經濟活動的成本代價不僅包括對生產各個要素的消耗,而且也包括由于外部不經濟行為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代價。因此,理論上任何資源環境產品的價格P等于其邊際機會成本(MOC),MOC又等于資源環境產品的邊際生產成本(MPC)、邊際資源耗竭成本(MUC)與邊際環境成本(MEC)之和。即:

P=MOC=MPC+MUC+MEC

生態資本價值(V)=MUC+MEC=P-MPC.

式中,MPC常用生態價格定價法或影子價格法計算,較為準確、簡便;P為資源環境產品的現行市價。該法主要適用于生產性資源環境價值的核算。

3.5總和價值法

該理論認為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方法應該從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全部論述中去尋找結果。這部分學者認為,生態資本價值不單單是指直接投入其中的人的勞動價值,還包括生物有機體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價格,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地租。也就是說,生態資本的價值等于人類直接投入的勞動、生物有機體的使用價值與所有權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級差地租之和。投人生態系統的人的勞動包括投入人工生態系統的勞動和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勞動,是抽象的一般社會必要勞動;生態有機體的使用價格實際上是生態系統服務所有權與使用權轉移的貨幣表現,它是經濟所有權存在,生態系統被所有者控制,生態系統因所有權規律而產生一種現象,即當社會需要交換資源環境時,生態系統由于有用性而獲得價格;生態系統服務級差地租是生態系統服務的差別為基礎的地租。

3.6替代價值法

替代價值法根據效用價值論,將不能直接進行價值計量的資源環境,按其各項主要功能分別選用合理的計量方法進行功能替代,計算各項功能的價值,將總價值視為資源環境價值。替代價值法主要有較為可靠的市場價值法、旅行費用法,以及主觀性較強、可靠性較低的調查評價法、支付意愿法等。它主要適用于計量資源環境的服務價值,應用時應優先選用較為可靠的替代方法。新晨

4生態資本價值核算與可持續發展

經濟理論認為,能夠帶來收益的東西稱為資本。生態系統,無論是天然的生態系統還是已投入了人類抽象勞動的人工生態系統都可以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社會財富。按照資本能帶來收益和財富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為人類帶來巨大收益和財富的事實,生態系統無疑是資本。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都沒有對這種資本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經濟發展也為之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并不明顯。所以,加強生態資本管理,制止生態系統耗減和質量下降的趨勢。通過技術進步、資源利用和環境改善,限制不合理的經濟增長計劃,適度地開發和利用資源環境,加強生態系統的管理已成為當務之急。但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進行生態資本的價值核算,準確評估經濟活動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退化數量,事前分析不同經濟政策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以便決策,從而構建一套能夠提供可持續經濟增長趨勢和經濟預警信號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4.1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生態系統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的屬性,長期以來,資源環境的產權很難界定清楚或產權得不到保障。眾多微觀個體構成的群體共同擁有、享用資源環境,對于占用或利用資源環境的利益相關者來說,這些生態系統產品具有稀缺性,對于構成這些群體的個體來說,由于權益分別、交換的代價遠遠大于它們獲得收益,人們更樂于作為免費搭車者,而不愿為享受生態系統付出代價。因此使用者感受不到生態系統的稀缺性,價格機制不能刺激使用者保護生態系統。市場機制的引入,由于使用者已經逐漸意識到生態系統潛在或實際的短缺,價格得到顯著的提高,從而強烈刺激使用者投入資金保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通過經濟體制的改革,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可為經濟綠色發展奠定基礎。

4.2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長期以來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但是,20世紀末興起的知識經濟為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經濟的發展的主要源泉不再是勞動力、資本或原材料,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從增加投入型變為知識和技術進步型。我國已經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將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建立一套綠色資源環保型社會經濟發展體系,走持續發展道路。

4.3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共同決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工業化,人類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以往較為豐富的生態資本變得日益稀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各國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希望由此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F在,各國在進行政府決策時,更多的是將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進行資源環境核算,使人們正確地看待經濟增長成本,注重經濟增長質量。

4.4健全相關法制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篇(4)

關鍵詞 生態服務功能;生態補償;人類中心主義;大地倫理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9)06-0017-06

工業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升級導致全球生態環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劇烈破壞,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遷。在人類切身利益的壓制下,環境保護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人類經濟社會行為與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關系也就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科研機構、專家學者長期以來共同關注的熱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補償一直是該熱點中的關鍵詞。目前,國內外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領域和生態補償領域的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就二者關系而言,相關研究只是模糊的認同,并未見相關論著對二者關系在理論上進行明確的闡述。明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補償的關系,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體系的完善、生態補償理論的完善,以及社會科學發展與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的構建均具有基礎性的理論意義。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將生態系統(ecosystem)定義為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太陽能的補償下,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維持著相對穩定性,并且隨著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實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發育過程。作為高度智慧的生物,人類生存在生態系統之中,最大程度地享受著生態系統的施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即是基于此而提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的、維持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及其效用[1]??梢?“人類”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核心”。生態系統經過人類不斷地開發、改造、利用之后,其穩定性、完整性,以及自我調節能力受到了干擾,必然地在負面或正面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人類為了調整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干擾,實施了生態補償,即從利用資源所得到的經濟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資金,以物質和能量的方式歸還生態系統,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2]。

1 博弈之源:人類中心主義與大地倫理說

生態服務系統和生態補償是一對矛盾,在不斷地博弈中發展,而這對矛盾的根源在于傳統的倫理學價值觀。

1.1 人類中心主義:對生態服務系統無休止的掠奪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類就以萬物之尊的地位自居,一種非科學的價值觀――人類中心主義充當著人類倫理觀念的基礎。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因擁有生命和理性而成為宇宙中具有最高價值的存在物,是整個世界的最終目的和事實中心,并據此確立起人類與自然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基本關系[3]。人類中心主義分為經濟和非經濟人類中心主義。前者以市場行為和成本效益分析為特征,它認為雖然每個人將自己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非常自私,但不存在其他的立場與大多數人真正的思考與行為方式相一致;同時,資源稀缺是人類生存的顯著特征,資源總是無法滿足人類有形和無形的欲望。成本效益分析傾向于選擇商品與服務貨幣價值最大化,為將富人的需求置于窮人的需求之上提供了倫理學依據;又將所有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置于融資條件下的貨幣價值計算中,使后代人的利益在經濟人類中心主義倫理的視域中沒有分量。相反,后者則以對人類幸福的專注為特色,拒斥經濟人類中心主義倫理,沖擊了社會的人權、平等、公正等價值準則。但在私有財產權是最重要的權力的政治體制和私人逐利最大化是最重要的動力機制的社會中,非經濟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在實踐中顯得疲軟乏力[4]。不能否認,人類中心主義曾在物質基礎上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快速發展,然而,它所起到的負面影響更為突出。正是它對人類主體性的張揚,使人類破壞自然的野心高漲,環境持續惡化。尤其是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以更大的能力、興趣和勇氣去改造自然,最大程度地將人類自私的心態和征服自然的野心融合到一起,對生態服務系統進行無休止掠奪,造成了對自然環境的劇烈破壞,直到產生了生態危機,進而影響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

1.2 大地倫理:生態補償的換位思考

人類自身的行為觸動了自身的利益,在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中,美國環境倫理學大師奧爾多•利奧波德[5]于1920年代創立了大地倫理。大地倫理認為,人類倫理觀的發展具有三個層次,人與人之間的倫理、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人與大地共同體的倫理,把道德權利擴展到動物、植物、土壤、水域和其他自然界的實體即大地共同體。與人類一樣,大地共同體應該被看作活的生命,具有自然狀態中持續存在的權利。人在自然界的恰當地位,不是一個征服者,也不是一個根據個人利益或經濟利己主義作出有關環境決定的經濟企業主,而應當是大地共同體中的一個好公民。在人與生態系統的關系上,大地倫理以對生態系統的責任和感情替代了對生態系統的征服與掠奪。半個世紀以來,大地倫理已經從最初“理想主義”的“冠名”下,確立了一種新的文化價值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哲學理論基礎,也為法律的生態化提供了倫理學依據,使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理念與實踐得以在全世界普及。

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補償內涵解構

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解構

學者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進行了多種定義,盡管表述不同,但實質內容主要是使人類本身及其社會經濟系統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中得到利益的服務功能。解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需要認識到是什么、為什么服務、如何服務、服務什么、服務多少的問題,第一,即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體、客體、服務依據、運行機制、服務形式和服務量。主體是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和經過人類改造的生態系統;第二,客體是人類社會及其生存發展所需的環境;第三,服務依據是生態系統資源總量下降,系統要素間及區域間結構性破壞,人類社會生存及發展的能量需求;第四,運行機制包括:①調節服務 (Regulation),主要包括氣體調節、氣候調節、干擾調節、水調節、水供應、土壤保持、土壤形成、營養物質循環、廢棄物處理、授粉與種子傳播、生物控制,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平衡與調節功能使地球生命系統得以延續;②棲息服務 (Habitation),生態系統為植物、動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保存生物和基因及進化過程,包括避難所功能和育種、保育功能[6];③生產服務 (Production),通過初級生產和次級生產為人類社會提供諸多產品資源,如食物、原材料、遺傳資源、藥用資源、觀賞資源等,其中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失是生產功能不可挽回的損失;④信息服務 (Information),為人類提供認識世界的機會以及只有通過人類活動才能得以實現的功能,主要包括美學信息、娛樂與生態旅游信息、文化藝術靈感信息、科學教育信息等。第五,服務形式是人類生存環境及其調節功能,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信息。第六,服務量就是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進行科學評價而得出的能值。

2.2 生態補償的解構

生態補償同樣需要明確是什么、為什么、如何補償、補償什么、補償多少的問題。第一,生態補償的主體是人類及生態系統的自身調節能力;第二,客體是生態系統及其內部的受害者和貢獻者;第三,補償依據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降低、生態系統不斷被破壞以及其恢復成本的升高、生態保護成本的投入和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以及人與人、區域與區域、階層與階層之間社會非公平問題[7]等;第四,運行機制包括: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補償和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補償[8] ,其中人類補償可以分為通過提高管理水平來補償、通過受益者到受害者的資金轉移來補償、通過對破壞者的限制和生態保護來補償、通過生態系統恢復來補償;第五,補償形式主要有環境要素補償,服務價值付費補償即對損害(或保護)生態系統的行為進行收費(或補償),或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9],以及保護性投入,包括政策補償、制度補償[10]、實物補償、資金補償、技術補償;第六,補償量。根據科學評價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受益者的獲利[11]、生態系統恢復成本、生態保護成本的投入和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量來決定補償多少。

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補償特征總結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化是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基礎和依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補償具有各自的屬性特征,特征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建立了復雜的相關關系。

3.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特征

3.1.1 服務過程的不可逆性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功能,不受劇烈破壞性影響下,其服務功能尤其是生物資源的服務功能可以視為可更新資源。但是,生態系統資源的總存量不會遞增,并且由于龐大的系統性和復雜性,自身調節速度緩慢。隨著人類對生態系統超強度持續地破壞性開發和利用,生態系統的自身調節速度遠遠滯后于人類的改造、破壞速度,生態系統的資源總存量出現不可逆轉性迅速下降,當下降到一定閾值時,將會導致生態系統資源的耗竭和物種的滅絕,最終導致對人類及生命系統服務功能的耗竭。所以,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具有不可逆性。

3.1.2 服務功能的不可替代

性首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生態系統可以提供生態服務,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活動可以影響但不能替代它。其次,生態系統結構具有不可復制性和不可替代性。生態系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符合系統功能的結構,這種結構服從于自然力的作用,人類能破壞它但沒有能力對它進行復制和再生。即使將來能大量復制生物種,然而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而生的群體結構是不能還原的。另外,生態系統資源同樣具有不可替代性,這與礦產資源的可替代性具有本質的區別。

3.1.3 服務價值的外部性

不經過市場交易環節,某經濟主體活動受到其它經濟主體活動的影響,效益有利者稱為外部經濟。例如森林生態系統能給社會帶來多種服務,如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定CO2、保護野生生物等,它提供的服務屬于典型的外部經濟效益[11]。相對于私人物品,生態系統服務明顯具有外部性,一是資源超強度開發導致生態系統破壞所形成的外部成本,二是生態系統保護所產生的外部效益。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其作為生命支持系統的外部價值上,而不是表現在作為生產的內部經濟價值上。

3.1.4 服務行為的非市場性

公共商品是指不通過市場經濟機構即市場交換用以滿足公共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包括兩個特征,一是非涉它性,一個人消費該商品時不影響另一個人的消費;二是非排它性,沒有理由排除一些人消費這些商品。私有商品都可以在市場交換,并有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但公共商品沒有市場交換,也沒有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據此,生態系統服務是一種重要的公共商品,并沒有進入市場,不是一種市場行為,難以進行估價[11]。

3.1.5 服務資本社會性

經濟學中,社會資本是人際合作性互動中形成和積累起來,并能夠產生收入流的一類資源,與物質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一樣,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且可以增加收益的資源[12]。不同的是,社會資本具有社會性和外部性,作為公共物品不屬于個人所有。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具有社會性和外部性,有益于區域,甚至有益于全球全人類,決不是對于某個私人而言,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可以增加收益的資源,如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能抑制全球溫室效應。因此,生態系統可以被視為社會資本[13]。

3.1.6 服務空間的連續性和差異性

生態系統是一個連續的資源系統,空間上難以分割,表現出共有性質。所以,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同樣具有連續性。其權屬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全球共有(太陽、大氣等)、多國共有、國家所有和地區所有4個層次。實現不同層次內生態系統服務的共有性質與私有制為基礎的傳統市場制度相背離,空間連續性帶來的產權不明晰是造成生態系統資源市場外部性的原因之一。另外,生態條件具有空間差異性,特定空間特征也影響著生態系統服務的發揮或實現。

3.2 生態補償特性

生態補償是維護生態系統正常運轉的根本保證。其根本特性如下:

3.2.1 補償要素的片面性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系統導向性,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特征,而生態補償為要素導向性,具有簡單性和單要素特征。生態補償要解決的問題是系統問題,解決方式卻是對生態要素進行補償。傳統的系統理論認為,生態系統是一個巨系統,系統整體的服務功能要遠遠大于各子系統服務功能之和[14],所以各生態子系統受到破壞而降低的生態服務功能之和并不能彌補生態系統降低的服務功能。目前實施的資金補償、政策補償、實物補償、智力補償等種種方式都是面向生態重點要素的補償,具有較大的片面性。

3.2.2 補償范圍的局限性

依據生態服務功能“全球共有、多國共有、國家所有和地區所有”的權屬表現形式,生態補償至少可以分為全球性補償、國家間補償、地區間補償和地區內補償。全球性補償、國家間補償目標的實現為期尚早,國內生態補償已經開始實施,但投資方式主要由國家投資,缺乏市場機制和多渠道融資途徑,補償資金來源單一;巨大的生態服務效益補償所需的巨額資金無法落實,補償數量和年限不足,補償物資得不到有效地分配和利用。這些問題都限制了生態補償的區域和要素范圍。

3.2.3 補償時序的滯后性

雖然有關專家提出生態補償除了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進行補償之外,也包括對環境正面效益的補償。但從人類社會對生態系統開發利用的發展歷程來看,目前的生態補償主體仍舊是對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補償,這種補償是在生態系統遭受破壞之后,為了彌補生態系統對人類及生命系統日趨下降的服務功能而實施的補償,即“先破壞,后補償”,具有顯著的問題性導向和滯后性。生態系統的修復本身具有時效性和邊際效用,這種補償所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效果值得商榷。

3.2.4 補償方式的表層性

生態系統的自身調節與修復功能會隨著系統破壞程度的增大而降低,當降低到系統所能承受的最低閾值時,生態系統的損害將會由表層的量變轉變為結構性的質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人類活動可以影響但不能改變其結構。生態補償是一個系統工程,雖然多樣化的補償方式大大增強了補償的適應性、靈活性和彈性,進而增強補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是基于要素導向的政策補償、實物補償、資金補償、技術補償等補償方式只是流于表層,并不能觸及生態系統結構性修復[15]。比如修建醫院雖然能夠醫治癌癥病人,但并不能滅絕癌癥的道理。

3.2.5 補償效果的短期性生態系統破壞的系統性和長期性決定了生態補償持續性和長期性。首先,生態補償存在顯著的邊際效用。在生態系統破壞較為嚴重的狀態下,人類補償的欲望最大,因而增加一單位某生態要素的補償時生態系統得以修復的效果也最大。隨著補償的延續和增加,人類補償的欲望和生態補償所取得的效果會產生“負效用”。其次,相對于生態系統的系統性修復過程而言,生態補償的要素性補償過程同樣存在短期性。

4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補償關系歸納

4.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補償是矛盾的統一

體從生態系統整體來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發揮與生態補償過程可以看作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的過程,二者是生態系統的內部矛盾。在系統內部來看,人類社會受益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又對生態系統實施生態補償。可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補償本質上互相促進,相互制約,是矛盾的統一體。

4.1.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生態補償的產生基礎

生態系統可以分為全球生態系統和區域生態系統。在全球生態系統角度,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與生態補償是一種因果關系。沒有經過人類改造的全球生態系統具有完整和穩定的整體結構,它本身具有足夠的調節能力去完成自身發展,和個體的生存、選擇和進化,太陽能是對其進行生態補償的唯一和穩定的途徑。經歷了人類改造之后,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和穩定性受到破壞,單靠定量太陽能補償已經不能維持生態系統正常的服務功能,所以人類必須進行生態補償。在區域生態系統角度,系統間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性,以及對要素系統的破壞(如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造成了個體間享受生態服務功能的不公平性,所以受益個體必須對非受益個體進行生態補償。

4.1.2 生態補償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完善的根本保證

生態補償的質和量制約著生態系統修復和完善的程度。首先,生態補償是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根本保證。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得不到有效地生態補償,其自我調節能力會在系統內部抽取能量進行補償,生態系統總能量迅速下降的,最終導致對人類及生命系統服務功能的耗竭。其次,生態補償是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有效手段。生態補償方式、補償類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及補償群體的廣泛性可以有效地阻止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降低,使生態系統向良性方向發展。再次,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是解決當前復雜生態問題的良藥,可以規范和約束人類開發建設的行為,保障動態的正負經濟性平衡。

4.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是生態補償根本依據

根據功能和利用狀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可以分為直接利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存在價值[16]。其價值量決定著生態補償的投入量。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取決于2個方面。第一,生態系統資源、物種具有稀缺性、不可逆性、不可復制性、不可替代性,造就了個體價值;第二,生態系統造就首先是有價值存在的結構單元,結構性造就了整體性和穩定性,使系統整體價值遠大于個體價值之和;其次,還是有價值存在的性能單元,生態系統的性能對個體生命來說也至關重要。個體只對自己或同類生存與延續負責,而生態系統則護衛其中的個體并促進新的有機體的產生。由此看來,必須明確生態系統存在著顯著的整體價值。

4.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外部性導致了生態補償的低積極性

在經濟學角度,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補償是一種“投入和產出”或“理想費效比”的關系,即通過科學的生態補償的投入而獲得生態系統的優化,從而產生所需的生態效益。但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外部性,包括服務價值和生態價值的外部性、服務行為的非市場性和服務資本社會性等內容,使其在全球、國際、區際、區內等各個橫向層次,以及代內、代際等縱向層次間產生的作用具有同質性和空間連續性,與私有制為基礎的傳統市場制度相背離,造成生態系統資源的產權不明晰,無法進行有效的政府干預、市場管理和宏觀政策調控。這種利益驅動特性助長了人類對資源的掠奪性消費和對環境的無節制破壞,而很難提升政府、社會組織、團體對生態補償的興趣,造成了生態補償的低效性。當前階段二者應當建立一種強制性的、有約束力的合同或契約式的關系,才能在當前生態環保行為遠沒有達到自覺行為的狀況下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提高和生態補償的可持續進行。

4.4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可替代與不可逆性決定了生態補償的緊迫性

生態系統資源的總存量受到人類破壞之后出現減少的不可逆性,使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降低趨勢不斷延續,并且同樣具有不可逆性。另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系統結構功能,以及生態系統資源的不可復制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它們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稀缺性資源。人類社會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不斷加劇,已經削減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結構功能,并且永久性降低了它們作為稀缺性資源的效用,直接影響到人類乃至整個生命系統的生存環境。而生態補償是緩解這一問題的唯一手段和方式,所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可替代與不可逆性決定了生態補償的緊迫性。

4.5 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影響著生態服務功能的可持續性

生態補償機制一詞出現在中國,是一種為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17]。這種制度從應對保護者和破壞者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其中,保護者為改善生態服務功能必須付出額外的保護與相關建設成本,以及會為此而犧牲發展機會成本,所以對這種保護行為的外部經濟性進行補償;破壞者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產生了恢復生態服務功能的成本,并造成的被補償者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所以對破壞行為的外部不經濟性進行補償。從此角度來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直接影響到生態補償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進而影響到生態服務功能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補償的內涵解構和特性分析可以發現,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已經被人類對系統資源過度地開發和利用而破壞,既影響了人類本身的生存條件,又影響了子孫后代和整個生命系統的生存條件;生態補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就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對資源的開發強度,以及本身擁有的技術水平來看,即使人類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但仍然不可能愈合人類自身對生態系統留下的創傷。中國關于此課題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步較晚,研究內容還流于表層。目前,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研究方面,多數研究內容只集中于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現象靜態的描述、價值的分類及評估,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動態性和空間異質性相違背;在研究方法上,還缺乏評價和計算的生態經濟學邏輯框架體系,價值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還不完善,對人類干擾下服務功能的變化與響應,以及我國各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特征的評估體系與方法探討深度不足。生態補償研究方面,生態補償基本理論基礎研究、生態補償總體框架設計、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研究思路、方法創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與生態補償的銜接、生態補償的基本原理與國家重要發展戰略的結合[18],RS、GIS技術在生態補償中的應用,以及生態補償試點示范工程等內容將是該領域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Daily.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

[2]張誠謙.論可更新資源的有償利用[J].農業現代化研究,1987,(5):22~24.[Zhang Che

ngqian. The Compensabl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1987,(5):22~24.]

[3]王蘇,人類中心主義的實質分析及其評價[J].社會科學家,2008,(5):15~18.[Wang Su. An Essenti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nthropocentrism[J].Social Scientist, 2008,(5):15~18.][4]孫家駒.人、自然、社會關系的世紀性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42(1): 113~119.[Sun Jiaju. The Thought on the Relation among Human,Nature and society[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5,42(1): 113~119.]

[5]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Aldo Leopold. a sand county almanac[M].Changchun: 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7.]

[6]De Groot R S , Wilson M A , Boumans R MJ .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 goods and services.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2,41:393~408.

[7]王作全,王佐龍等.關于生態補償機制基本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1):101~107. [WANG Zuoquang, WANG Zuolong ,etc.. Study on Basic Legal Problems about Mechanism of Compensation for Ecolog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6(1):101~107.]

[8]俞海,任勇.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定關鍵問題分析[J].資源科學,2007,29(2):28~33.[Yu Hai,Ren Yong. Key Issues of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J].RESOURCES SCIENCE, 2007,29(2):28~33.]

[9]John Rolfe,Jeff Bennett.Choice Modeling and the Transfer of Environmental Values[M]. Edward Elgar,2006.

[10]李文華,李芬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J].生態經濟, 2007, (11):151~154.[Li Wenhua,Li Fen, etc.. Forest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s and Policies Options[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 (11):151~154.]

[1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戰略與政策框架”研究報告[C], 2006. [PRCEE,SEPA. The Strategy and Policy of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China[C], 2006.]

[12]程民選.論社會資本的性質與類型[J].學術月刊,2007,39(10):62~68.[Cheng Minxuan.An Inquire into Several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Social Capital[J].Academic Monthly, 2007,39 (10):62~68. ]

[13]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生態補償: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Study Grou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rateg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Cinese Practice[M].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7.]

[14]李雙成,鄭度,楊勤業.環境與生態系統資本價值評估的若干問題[J].環境科學,2001,22(11):103~107. [Li Shuangcheng,Zheng Du,Yang Qinye.Some Issues on Assessing Natural Capital of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s[J].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Science,2001,22(11):103~107.]

[15]高永志,黃北新.對建立跨區域河流污染經濟補償機制的探討[J].環境保護,2003,(9):45~47.[Gao Yongzhi,Huang Beixin.Discussion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Transregional River Pollu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3,(9):45~47.][16]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35~640. [OuYang Zhiyun,Wang Rusong, Zhao Jingzhu.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lgy,1999,10(5):635~640.]

篇(5)

烏蘭布和分洪區位于磴口縣糧臺鄉烏蘭布和沙漠區內,烏蘭布和分洪區分洪最大年分洪量1.17億m3,分洪面積為220km2。分洪頻率為5.5年/次,多年平均分洪量0.21億m3。分洪口建在三盛公庫區上游右岸的二十里柳子,距攔河閘19.4km,分洪口新建分洪閘(雙向)1座,級別為1級。閘門7扇,凈寬77m,凌期最大過閘流量為273m3/s。

2經濟效益分析

分洪區是黃河內蒙古段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河干堤加高培后的同時,建立分洪區提前分洪分凌,有效減少洪凌峰流量,減少冰凌撞擊對黃河干堤的破壞,保障行洪安全。烏蘭布和分洪區產生的經濟效益主要是防洪、防凌效益。內蒙古河段兩岸地勢平坦,黃河內蒙古防洪體系保護范圍9411km2,涉及6個市(盟)、22個縣(旗、區)。保護區耕地81萬hm2,人口407.33萬人。保護區重要設施有包頭市、呼市供水、包鋼、達拉特旗電廠、托克托電廠取水等重要供水的引(提)水口;內蒙古河套灌區、總干渠和干渠等大型著名灌區和引黃灌區沿河分布,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淹沒范圍內還有包蘭鐵路、110國道、京藏高速公路、包神鐵路等重要交通設施和烏海、包頭等重要的工業基地。經統計分析,內蒙古河段1950~1968年,平均每年凌災直接經濟損失15萬元;1969~1986年,平均每年凌災直接經濟損失1182萬元;1987~2008年,平均每年凌災直接經濟損失8546萬元。根據2013年對防洪保護區及分洪區保護區內各類社會財產價值的統計,并參考歷史洪災損失,采用頻率曲線法進行烏蘭布和分洪區工程防洪、凌效益計算。效益為分洪區建設后,在凌汛期槽蓄水增量較大,下游河道發生冰塞、冰壩、水位壅高堤防出現險情時,提前分滯凌汛洪水、減少槽蓄增量、削減凌峰、降低下游河道水位,預防和減輕凌汛災害,減輕黃河內蒙古段防凌防汛壓力,最大限度地保護防洪工程的安全,保護沿黃河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和基礎設施的安全,從而可減免了多年平均洪水損失。經計算烏蘭布和分洪區工程可取得多年平均防洪、凌效益8647.33萬元。

3生態效益分析

生態效益分析采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理論,主要描述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的形成以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Constanza等于1997年在《Nature》上發表的“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自然資本”為這一理論做出突出貢獻。Constanza將全球生態系統劃分為16類26小類,主要包括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將其服務功能劃分為大氣調節、氣候調節、干擾調節、水調節、水供給、侵蝕控制和沉積物保持、土壤形成、營養循環、廢物處理、授粉、生物控制、棲息地、食物生產、原材料、基因資源、娛樂文化等17類。采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原理及方法計算生態環境功能及其相應的服務價值發生的變化。我國謝高地等參考Con-stanza研究成果,綜合專業人士的生態問卷調查,建立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表。烏蘭布和分洪區產生的生態效益包括調節汛期生態洪水,對濕地補水等,為流域的生態系統用水提供保障。參考以上理論對烏蘭布和分洪區生態效益進行計算,其中,草地的各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是將謝高地提供的代表全國平均狀態的“中國自然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蒙寧甘溫帶半干旱區草地進行生物量因子修正而確定的;農田生態系統生物量因子根據謝高地提供的“我國糧食生產的生態服務價值研究”內蒙古地區農田生態系統生物量因子為0.44進行的修正;林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參照趙同謙、歐陽志云等人的計算方法直接進行計算,并根據謝高地等人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修正。分洪區所處地貌形態可分為河流堆積地貌和風成地貌,分布于黃河左岸,為烏蘭布和沙漠,沙漠中間為移動新月型沙丘、砂壟,邊緣地帶為固定、半固定草叢砂丘或灘地。分洪區的建設對環境資源影響利大于弊,主要表現在農田、林地、草地、濕地、觀光旅游資源等方面。經計算,分洪區建成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長了171884.49萬元,生態效益顯著。

4結論

篇(6)

關鍵詞: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補償標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0-271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63

Abstract: For realizing accurate compensation and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e service value of products in ecological regio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theory and focusing on statu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was measured, fo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t concluded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uld be used as the upper limited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alculating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willingness-to-pay and sharing mechanism in ecological product service regions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Hubei province, the path of combining market mechanism with policies and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actively explored. Specificall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eatur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regions and grad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1.1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為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國家在漢江流域開展了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其中,漢江流域是全國惟一的試點流域,在襄陽、宜昌、荊門、武漢、鄂州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是全國試點較多的省份[1]。

2013年,湖北省濕地面積共144.5萬hm2,其中濕地自然保護區16個,5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62個,其中39個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湖北水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魚類176種、底棲動物86種、浮游生物213種。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主要由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兩部分構成。

湖北省濕地的直接使用價值主要表現為濕地的用途價值,主要包括:①濕地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各種生態產品,如木材、藥材、肉類產品、泥炭、砂石、蘆葦;②濕地水資源可用于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在豐水期湖泊還是水運的通道和介質;③濕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成為重要的觀光休閑地,為人類提供舒適。具體物質生產的價值量計算結果見表1。

湖北省濕地的間接使用價值表現為它的功能價值,主要包括:①蓄水,調節洪峰,滯后洪水過程,減少洪水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生命損失;②濕地植物固碳放氧,調節空氣中的CO2和O2的平衡;③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④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保存生物物種資源,以供科學研究,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湖北省濕地提供的各項間接使用價值量見表2。

根據以上估算,湖北省2013年每公頃濕地提供的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價值總量約為22 961億元。

湖北省濕地生態補償量的計算主要包括3個內容:①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損失量;②濕地污水治理成本及其相關費用;③人工濕地部分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量。運用直接市場價格法、炭稅法和造林成本法、疾病費用法等對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定量評估,結果見表3。

綜上,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是濕地損失的經濟價值總量、水體治理費用和人工濕地生態服務價值三者之和。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約為354.26億元,其中濕地損失的經濟總量是333.56億元,濕地水體治理費用是20.57億元,人工濕地的鳥損價值量是1 270萬元。

1.2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湖北省生態林業建設在全國生態林業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地位。據統計,201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仍有36 903.0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20.5%。全省水土流失地域廣泛,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地的三峽庫區、清江流域、丹江庫區,以及大別山、幕阜山、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區。

基于成本和收益角度,進行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算。經濟收益包括林產品收益、非林產品收益等。主要根據森林面積分別乘以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非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加權得到。從收益角度,通過相同或近似產品法和直接產品評價法得出各地區林業生產總值(表4、表5)。

森林提供的大多數生態服務如水文調節、水土保持和碳匯等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屬性[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LY/T 1712-2008),森林生態收益核算方法見表6。

1)涵養水源。按照總攔蓄水量=(降雨量-蒸發量)×森林攔蓄降水面積計算,其中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面積包括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為8 098 500 hm2。根據測定,湖北省境內平均降水量800~600 mm,林區蒸散量占年總降水量的60%。則計算的總攔蓄水量為51.8×109 m3。森林攔蓄水的價值,相當于等容量水庫的價值,核算價格用水庫攔蓄1 m3水的建造成本。目前,中國單位庫容造價為5.48元/m3。因此,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的價值為2 838.64億元。目前湖北省生活用水的價格1.96元/m3(以武漢市為例),凈化水的量為51.8×109 m3,計算的森林凈化水質的價值為1 015.28億元。根據湖北省2014年統計年鑒,湖北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 338億m3,其中年洪水徑流量為1 712億m3。按照湖北省能夠防洪的森林總面積24 405 hm2[1],土地防洪費20元/m2計算,湖北省防洪的總價值為48.81億元。綜上,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價值至少為3 902.73億元。

2)保育土壤。依據土壤研究可知,無林地土壤中等程度的年侵蝕深度為15~35 mm,年侵蝕模數為150~350 m3/hm2。本研究以無林地土壤侵蝕模數的年平均值(200 m3/hm2)來估計湖北省減少的土壤侵蝕量。湖北省林業用地的平均收益為500.3元/hm2,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量為404.547萬hm2。計算得出湖北省減少土地廢棄的經濟價值約為20.239 5億元。湖北省因森林防護而減少的土地損失的面積約為22 785.89 hm2,按照平均林地價格2 459.9元/hm2計算,森林減少土地損失的價值為0.560 5億元。湖北省森林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1%,其中全氮含量平均為0.094%,全磷含量為0.071%,全鉀含量為2.9%,總量分布為60 970 t、56 300 t、314 498 t,而尿素、磷酸二銨和氯化鉀的市場售價分別為1 900元/t、2 200元/t和1 400元/t。計算可得森林減少的氮、磷、鉀養分損失的價值為6.80億元。綜上所述,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土壤價值為27.60億元。

3)固碳供氧。按照碳儲量=森林生物量×容積密度×含碳率[2]計算,湖北省森林生物總量約為248.206萬t,闊葉林的容積密度約為21.62 t/hm2,針葉林的容積密度約19.31 t/hm2,針闊混交林取兩者均值,含碳率取0.5,則湖北省碳儲量為7 619.304萬t。從而得到CO2量為27萬t,處理1 t CO2價格按100元計算,則湖北省森林固碳供氧價值為279.37億元。

4)凈化空氣與森林防護。按照凈化空氣服務價值=林地面積×滯塵能力×單位滯塵價格計算,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主要以闊葉林、針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為主,面積分別為400 483 hm2, 552 968 hm2, 660 425 hm2。闊葉林的滯塵能力為10.11 t/hm2,針葉林為33.20 t/hm2,針闊混交林的滯塵能力取兩者平均值。阻滯降塵的價格采用0.56元/kg計算[3]。因此,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凈化空氣的服務價值為205.57億元。

由于缺乏相應的數據,保守的用森林保護稻田天敵的效益代替農業的增產效益,則湖北省每年至少因森林保護引起的農業增產價值為112.61億元。

5)森林休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2013年,湖北省行政區域內森林公園接待游客人次達到650萬,帶來了約6億元的旅游收入,而創造的社會效益則達到49.77億元。在此,如果用社會產出代表森林游憩的價值,湖北省森林游憩價值為49.77億元。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主要體現為機會成本,2013年湖北省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約為59.36億元。

結合上述生態服務價值的計算結果,湖北省2013年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匯總見表7。

以上以濕地和森林為對象,測算了湖北省主要生態產品提供的生態價值,表明湖北省生態系統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特別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調節的生態服務功能需要被重點保護。

1.3 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和補償

湖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主要礦產種類有鐵礦、銅礦、磷礦等,2011年湖北省共有鐵礦儲量6.05億t,銅礦96.58萬t,磷礦7.70億t。2011年湖北省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貴重金屬礦、冶金輔助原材料、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和其他采礦業創造的產值為172.8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64.00億元(表8)。以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的礦種來看,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2011年銷售收入99.16億元。這些礦山企業是當前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重要來源。

根據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算公式:征收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率×開采回采率系數,補償費率以2%計算,開采回采率系數需要由地方政府會同地質礦產管理部門根據開采方案進行核算,這里以1來估算,可得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應征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為1.98億元。與同期實收年均1個億相比,缺口并不大。

自實施《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以來,設立了專項經費,累計征收保證金19億元,為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經費來源,但是,目前已經完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僅36項,占全省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5.48%,恢復治理面積600多hm2,占全省需治理面積的4%左右。在頒布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湖北省將全面推行保證金制度,實施高標準的提取準則。因此,需要更多的配套資金支持上述政策。

2 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補償標準確立――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之一,以漢江、丹江為主要河流,有215條河流的流域面積超過100 km2,21條河流超過1 000 km2,水資源總量超過388億m3,占全流域比重為66.7%。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3 741 m3/人,高于全國人均水平值[4]。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供給的強大后盾。受水區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ㄊ校?。

2.1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價值

根據謝高地提出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5,6]和研究區單位面積農田食物生產生態服務價值,可得研究區各種土地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單位價值。

1)應界定水源區為受水區提供的生態服務種類。只有在扣除林冠截留和林地蒸散后(根據陳東立的研究,林冠截留率的平均值為24.95%[9],林地蒸散率因計量復雜,暫定為0),其他四類生態系統(森林、草地、農田、濕地)提供的“水源涵養”生態服務才形成了水源區的水資源量,從而通過調水工程使受水區獲得清潔水源。

2)確定受水區意愿支付水平。公眾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認知水平和意愿支付水平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而發展的,它與恩格爾系數(受水區加權平均0.33)有大致的對應關系。

3)確立生態補償標準中央和地方的分攤機制。根據王國棟[10]的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央與地方生態補償資金分攤比例應確定為4∶6。

2.2 生態補償上限與實際補償標準

根據上述調整過程,以2010年得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生態補償上限標準為46.12億元/年。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年修訂)》,中線工程一期工程調水總量為95億m3,其中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別為38億m3、35億m3、10億m3、12億m3,計算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ㄊ校┥鷳B補償上限標準的分攤額度分別為11.07億元/年、10.21億元/年、2.91億元/年和3.49億元/年。

進一步來看,以2010年的現有生態系統土地面積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前的2002年比較,水源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顯著下降,減少了125.38億元。其中尤以森林生態價值的下降為顯著特征(表11)。因此,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當前的生態公益林補償并沒有扭轉生態效益下降的趨勢,原因除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缺口外(2009年中央財政17.88億元,缺口28億元),關鍵是地方政府和農戶的積極性不高。在國外的生態補償實踐中,生態補償標準亦根據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際值確定,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上升,則補償標準隨之上升;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下降,補償標準也會下降??梢?,適時監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量,確立生態補償標準能提升水源區政府和公眾保護生態系統、保護水源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

3 結論與啟示

要破解湖北省當前生態補償的現實困境,就必須理清生態補償核算思路,加快重點領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進程,明確生態補償核心任務,確定實現路徑,加強平臺建設和能力提升,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全面深化湖北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成立專門機構,在科學測算生態價值和補償標準的基礎上,提高湖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償的呼聲,積極響應陜西、河南水源地的訴求,吸引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傾斜力度。

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湖北省必須盡快推進武陵山和秦巴山生態林(含神農架林區)生態補償試點,爭取納入國家規劃的“籠子”。

參考文獻:

[1] 熊春茂,陳 敏,朱白丹.湖北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2(11):31-33.

[2] 沈浩然.建立完善恩施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J].清江論壇,2011(2):68-70.

[3] 韓秋萍,張修玉,許振成,等.珠三角生態屏障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核算―以韶關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430-434.

[4] 周 晨,丁曉輝,李國平,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補償標準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視角[J].資源科學,2015,37(4):792-804.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6] 謝高地,甄 霖,魯春霞,等.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消費和價值化[J].資源科學,2008,30(1):93-99.

[7] 侯 鵬,王 橋,王昌佐,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生態效應[J].地理研究,2011,30(11):2092-2098.

[8] 李 疲李曉東,海米提?依米提.基于LUCC的喀納斯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1,13(6):122-127.

篇(7)

關鍵詞:食物鏈;價值鏈;加環;食物網;循環農業

1食物鏈加環與價值鏈高效利用

1.1食物鏈與價值鏈的關系

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是各組分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彼此聯系,有機物中貯存的能量在生態系統中逐層傳遞。農產品價值鏈是農業產品生產消費過程中,由于不同農作物商品價值不同、消費者對農產品有不同層次需求,導致其在利用價值上存在不同而建立的鏈鎖關系。價值鏈促使食物鏈向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向調整,使其更符合農業生態系統的經濟收益規律,而食物鏈是引導和建立價值鏈的根基。食物鏈與價值鏈合理配置充分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生態系統的耦合。

1.2食物鏈的加環

農業生態學原理表明,農業生態系統食物鏈結構對系統年凈生產量有顯著影響。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時,由于生物之間存在的食物關系,能量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累積,可認為食物鏈越簡單,凈生產量相對較高;而農業生態系統具有高度受人控制和影響的特殊性,能量沿食物鏈進行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由于能量載體形式本身的使用價值是用來滿足人類需要的。人類對生物種類、產量的調控和產品期望不同,人類需求具有層次性,能量并不是始終向需求層次高的方向累積。為了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高效利用的改造,通過食物鏈“加環”的方式,增加一些食物鏈環節,增加系統的產品和經濟效益。

1.2.1一級產品“加環”

一級產品或剩余有機廢棄物有尚不能供給人類直接使用的部分,可作為次級產品的資源。適當延長食物鏈、加入新的食物鏈環節,使農業生態系統中加環生物加以利用,經過生物轉化利用后,盡可能轉化為價值更高、人類可直接食用的產品,從而將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大幅提高。如將秸稈糖渣等通過加工配合成混合飼料用于養殖,能夠將低價值糖渣轉為高價值的肉、蛋、奶等畜禽產品。然后利用畜禽排泄糞便用于養魚,通過這一環完成由畜禽糞便到鮮魚的轉化。池塘淤泥和魚類排泄的糞便用來增加農田肥力,可使作物增產,完成從低產量向高產量的轉化,整個生產過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1.2.2殘渣食物鏈利用

殘渣食物鏈是指低等動物和微生物分解農業生產的副產物和農業有機廢棄物的過程,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最終利用過程。具有殘渣食物鏈的生態系統有較強的自身調控和適應性能力,能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和物質能量的良性循環。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農副產品的利用率,也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轉化率。以平菇等食用真菌生產為主的食物鏈加環利用方式迅速發展,如,經濟效益較高的稻草—平茹—蚯蚓—黃鱔殘渣食物鏈模式,平菇可利用稻草中豐富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對粗蛋白及木質素的利用率也達50%;菇渣養蚯蚓對菇渣中的物質和能量利用率很高,但轉化率較低;蚯蚓飼養黃鱔8d后增重38.5%,物質和能量的轉化率均在15%以上。

1.2.3引入捕食性動物

農業生態系統食物鏈結構簡單,引入捕食性昆蟲或動物能夠抑制以一級產品為食的害蟲發生,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減少一級農作物損失。明代《渭崖文集》有關于食物鏈加環的記載,在稻谷種植的農業生產鏈條中加入鴨,鴨能夠捕食破壞稻谷的害蟲,這個食物鏈加環是適宜的,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2食物網優化與循環農業

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結構越復雜,生物食物來源豐富,物質能量流動的渠道越多,形成復雜的食物網,生產力也就越高。因而因地制宜設置農業生產結構和設計農業布局顯得尤為重要,注意群落間的合理搭配,在農業生產中應建立多級循環轉化的綜合結構和多層多種的生產體系,延長農業生態產業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物質、能量的網狀多級綜合利用,對實現物質、能流利用的最大化,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也達到了對環境危害的最小化目的。

2.1北方“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

“四位一體”庭院循環農業模式是我國北方生態農業發展中形成的最為成功的典型生態模式。這種模式以農業土地資源為根基,充分利用太陽能,以沼氣為紐帶,利用生物轉換技術,種植、養殖業相配合;農戶庭院中,把豬圈和沼氣池建在生產蔬菜的日光溫室中,沼氣池、畜禽圈舍、日光溫室等相互連接,形成“四位一體”綜合生態農業體系。這種生態模式中能量流動轉向人類需求的方向,物質良性循環,資源高效利用,是一種綜合效益明顯的循環農業模式。技術特點為:圈舍的溫度略有提高,為禽畜提供高效的生產條件,可使飼養量增加,畜禽糞便為沼氣池提供了充足的產氣原料;沼氣池因太陽熱能增溫增加產氣量,解決了北方冬季的產氣量少的技術難題。

2.2南方稻田養魚立體生態結構

稻—萍—魚共生的生態農業結構是多層多種的立體結構的成功案例。在南方種植水稻地區廣泛應用,水稻田結合養萍、養魚技術。魚類取食浮游生物和水稻害蟲,減少病蟲害,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魚類的糞便和排泄物作為水稻的肥料,有利于水稻生長。萍既可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料,又可直接作為魚的飼料。畜禽利用和生產沼氣后的畜禽糞便又可返回稻田,促進水稻增產。水稻增產、稻草增加又可為畜禽提供更多的飼料,為稻田提供更多的有機糞肥。稻田養魚立體生態結構廣泛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蘇、廣東等地區。

3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激情 人妻 制服 丝袜| 另类内射国产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美丽的姑娘高清视频免费中国观看 |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丰满的少妇愉情hd高清果冻传媒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japanese内射×××| 14美女爱做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第一页|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欧美性xxxxx极品少妇|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成全影视免费观看大全二|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免费a级毛视频| 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在免费线|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五月天激情电影| 日本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欧美色图片区| 久久伊人五月丁香狠狠色 | 国产a级毛片|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内射|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