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7 14:55: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篇(1)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對策分析

引言

關于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發展,其中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本身的破壞。由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破壞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他段也給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損害。在農村城鎮化發展步伐推進過程中,這不利于農村人民的正常生活。中國最新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雖已出現,但是在綜合環境治理發散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如何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做好打造,完成系統化治理體制建設是目前環境治理工作的要點。必須積極整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結合農村實際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完成農村生態化發展。

1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1.1農村生產環境污染

農業、工業是農村人民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由農業和工業發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卻相對嚴重。后續其治理難度也較大,這成為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污染物用量逐漸增加,農民為了獲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積的使用一些農業化肥,造成了土體環境的失穩,也使得水體遭受到了破壞。大多數農村工廠沒有完善的污染物處理工藝,在排放污水時,這污染了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農村生態的破壞[1]。同時過度開采煤礦、修建鐵路公路等內容也對原有農村生態環境產生了破壞,它導致土體和水體的污染。鄉鎮企業盲目的注重經濟開發,沒有與農村可持續化發展相匹配,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

1.2農村自然環境污染

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為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人們大量開荒毀林,過度放牧,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近些年來,雖實行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但是人們的環保意識仍然沒有提升。原本的環境污染給現有的發展帶了來巨大的破壞,大多數居民的環保意識都較差。即使其參與到了環境治理過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態平衡又會被打破。他們隨意開采資源,造成了當地生態結構的改變。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嚴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農藥等污染物則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多樣性。這些嚴峻的污染問題不容忽略,也必須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對這些問題做好管控。它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環境,阻礙了中國農村的可持續化發展。

2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問題

2.1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能力較差

從農村當前的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來看,政府本身投入的資金內容就不太多。任何時候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都離不開資金的保障,中國農村總體生態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也沒有開展相應的獎懲措施對其作出管理。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過多重視城市治理工作,將大量的公共服務型資金用于城市環境治理。由此,農村的環境治理也很難與相應的財政支出相匹配。其次,其缺乏適用于農村進行建設發展的基礎服務體系。農村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部分偏遠山村甚至都沒有垃圾桶、垃圾處理站。即使農民的環保意識較高,也沒有配套設施給其進行使用。一些配套設施在設置之后沒有相關人員對其作出維護,部門為了謀取私利,隨意減少設施建造用量,它使得環境治理流于表面[2]。在多頭管理過程中,各部門之間也常出現相互委托現象。在貫徹部門內容時沒有做到及時,也很難實現高效環境治理工作發展。

2.2環境治理綜合體系不健全

完整的環境治理體系建設是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中國針對農村地區環境治理發展內容不健全。其沒有相關的配套設施對其作出完善,農村地區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環保工作也很難做到實際發展,關于農村環境保護雖頒布了一定的法令,卻沒有針對農村地區本身環境治理現狀做出差異化環境治理工作發展。在憲法方面仍是處于基礎的法律保障層面,它對于公民的環境權內容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是公民卻缺乏對于環境治理的訴訟權。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部分農民顯得素養較低,他們自身的思想會限制后續環境治理工作的發展。而一些農村干部則濫用私職,這造成了環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沒有后續的民意調查,環境治理工作開展對接性不強。

2.3農民環保意識普遍薄弱

農村地區人民的環保意識普遍是低于城市地區的,有些農村地區生活的人們在生活方式方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他們仍停留在上世紀的生產模式,這樣一些傳統的小農思想讓農村人民在生活過程中缺乏對于公共環境的保護。現有農村地區部分農民將生產廢物隨意地堆積在路邊,他們沒有任何與環保有關的一些理念。農村地區人民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的意識較低,他們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收入內容。加之部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這造成農村地區人民素養普遍偏低。其不具備相應的生態文明意識,認為環境治理工作是政府部門的工作。這阻礙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發展,也難以對于生態環境內容做出實際保障。

3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3.1加強基金投入,完成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要想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也必須由政府部門作出牽頭引導。完善當前的環保資金投入力度,增強整治制度發展。拓寬社會參與機制,尋找農村環境、社會治理途徑。在建立專項化農村拓展資金過程之中,了解到農村環保治理體系建設過程。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通過調節稅收以及支撐企業做出發展,完成綜合化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引導農民做出參與,完善當前的環保基礎設施建造。其主要包括對于垃圾污染治理,增設垃圾分類桶、垃圾處理站,對于生產所造成的農業污染、糞便污染、焚燒污染等問題作出管理。進行嚴格控制制度建設,并建立相關的沼氣池,做好生態化農村環境站建立。在全面宣傳農村環境治理技術過程中,提高農民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以通過一定的獎勵措施,鼓勵公眾做好創新,將創新型農業作為后續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并以農業實際治理效果作為其要素。

3.2完成環保宣傳,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政府部門必須綜合當前的環境宣傳有效模式,由政府部門人員的環保意識提升去強化后續多形式農業生產宣傳工作。通過放電影、放廣播、做走訪等多種模式,讓農村人民意識到環境保護已成為除農業生產之外應該關注的另一大問題。自主組織相關的農業部門作出挨家挨戶的演講,并以農村居民的行為作為其約束要素。通過農村人民環保意識的提升,真正解決其環境保護問題。在認識環保宣傳重要性過程之中,要實時對自己的宣傳效果做出評估,了解行政化方案給出要點。農村干部環保意識的高低決定著后續環保宣傳的實際效果。干部人員需要帶領農村人民共同治理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對于自身的工作內容做好深刻認識。同時,這也需要上層部門加強對于農村地區環境治理的綜合支持。在開展環境治理工作過程中,由中介組織加入,增強政府與農民進行合作的聯合度。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惠民政策,支持民間組織進行發展,及時做好監督。

3.3嚴格控制農村外沿污染物,強化農村生態監管

農村生態問題的控制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關于這一問題,也必須在全局利益發散過程中了解到城市與農村發展的差別。并對于農村所起到的作用做出認識,針對城市地區出現的污染向農村轉移這一現象。在嚴格做好項目審批過程中應遵循其環保準入策略。加強工藝研討,正視環境污染的要害[3]。農村發展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抵制城市污染問題的轉移。杜絕做“城市的垃圾中轉站”,保護農村環境,維護農村生態發展。農村人民也要由自己的環保理念規范自身行為,用切實行動去做出環境保護。共同完成環保內容提升,遵循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倡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在綠色宗旨發揚過程之中,圍繞生產效率提升與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對于鄉鎮企業的三廢排放,做好嚴格把關。對于不達標者,一律作出懲處。控制好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使用用量,農村基層領導要發揮自身帶頭作用,積極檢舉各類破壞環境的行為。通過強化農村生態監管,做好社會形態下的新農村內容構建。

3.4建設可持續化農村經濟,做好有效農業建設

傳統的小農經濟限制了農村生態化步伐的推進,粗放式的農業經濟也給水、空氣、土地帶來嚴重的破壞。這樣的農業生產模式往往是得不償失的,它也讓農業生產過程不夠其科學化,由此政府部門要牽頭做出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對于科技化農業的關注,并做出高效化農業生產體系推進。科學合理地做出現代農業生產,走出新型的農業發展道路。在利用特色資源過程中,結合本地區農業生產實際,發揚特色農業、完成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化農業的結合。形成屬于自我的競爭優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盡可能地使用一些有機肥,同時也要對于地膜的使用作出管控。在使用地膜之后及時作出回收,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讓其認識到可持續化農業發展對于后續農業發展所能夠起到的作用。不盲目追求農產品的高產量,在工業發展方面,也要加強對于新設備的研究引入。減少資源浪費,做好農村工業廢棄物處理。發展循環經濟,提倡循環工藝建設。改變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做好可持續化經濟構建。

篇(2)

關鍵詞 生態文明 社會治理 治理體系 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部署給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構建基于治理理論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1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的關系

這里所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通常所說的“生態環境治理”有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所指的是一種體制,是一個包括指導思想、組織機構、法律法規、組織人員、制度安排等要素構成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體系;后者是一種行為或過程,指生態環境的整修、修復,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同義語。

治理理論是一種公共管理理論,其涵義是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諸行為者,通過平等的合作型伙伴關系,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規范和管理,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由于當代的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復雜性、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民眾需求的多樣性,使得管理的難度不斷增大。“就治理理論興起的直接原因而言,是西方的學者看到了在社會資源配置中既可能存在‘市場失靈’,也可能存在‘政府失靈’。”為管理好日趨復雜的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理論就被應用于社會公共事務領域,為創新體制、機制起著框架性解釋和指導作用,構建起區別于傳統管理模式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

“當代中國國家治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政黨等方方面面。”因此,把治理的范疇和方法應用于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所構建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內容之一。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實現形式就是要構建多元主體的治理模式,強調多元主體參與生態環境治理,使民主、協作融入治理,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建設的運行機制,克服基于傳統管理理念的舊的監管、建設體制的弊端,更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2治理理論對創新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方法論啟示

2.1培育多元主體

多元主體的治理模式是區別于基于統治和管理的傳統生態文明建設體制的本質特征。培育和壯大包括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等非政府的主體,是構建基于治理理論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首先任務和前提條件,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由一元主體向多元主體的轉變過程,就是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過程,既包含著制度、文化和行為方式等的綜合性轉變,也代表著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的創新。

2.2權力運行方式的多向性

傳統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的主體一元性決定了與之相適應的運行方式是依靠公共權力來推行,表現出公共權力資源配置的單極化和公共權力運用的單向性特征。而治理理論強調公民和社會機構等非政府主體的參與,多主體通過參與、合作、協商談判、反復博弈、伙伴關系等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所要實現的是一種權力上下互動的過程,其權力運行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

權力運行方式的多向性決定了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政府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應實現以下幾種轉變:一是從管制到服務。適應多主體的治理格局的要求,政府必須改變過去所使用的管理手段,加強服務職能,為非政府主體的參與創造和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從規制到協調。要實現各種非政府主體有序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離不開政府的協調,所以政府的行為應實現從著重規制到著重協調的轉變。三是從封閉到回應,多主體治理格局以互動性為基本特征,即權力從封閉的單向性的運行到對公眾提出的政策建議做出迅速反應,呈現出互動性,從而提高公眾參與的程度。

2.3豐富建設手段

與政府單一主體一家獨大的傳統管理體制相應的運行方式是以行政手段和法律為主,具有強制性的特點。而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強調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使生態文明建設手段和方法呈現多樣化,除了行政、法律手段外,還包括社會化手段、市場化手段和自治化手段等。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針對所要治理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特點,采用單獨或多種手段綜合使用,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治理的效果和降低治理的成本。

2.4追求目標和評價標準由“善政”到“善治”

傳統的生態環境監管的理想模式為“善政”。善政的構成要素包括嚴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員、高效的行政、良好的服務。善政是建立在傳統的社會統治結構之上的,是包含于傳統的政治與行政的理念之中。而治理的概念已經超出了傳統的統治范疇,它強調了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所追求的是“善治”。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在“善治”狀態下,社會治理能夠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維護和發展,經濟與社會的長久利益和根本利益能得到最低成本的有效維護。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善治”,就是要使生態環境利益最大化的過程。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善治”,政府必須轉變觀念與職能,必須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非政府主體進行培育、構建多元主體的建設格局。

3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路徑

3.1轉換政府觀念和職能,簡政放權

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目標就是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及公民個人多元主體平等參與協作的建設體制,關鍵是能否培育多主體,創造社會主體參與治理的條件。單一主體的建設體制式往往重視政府的管控而忽視對被管理對象合法權益的保障,必然會無限擴大權力的運行,窒息非政府主體成長的空間與參與建設的平臺。因此,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建設格局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權力運行的空間,把不該管,管不好,可以讓社會管理的事情交給社會去管理,創造出非政府主體參與的空間,為其的成長壯大創造條件。

3.2積極培育多元社會主體

(1)通過培育市場主體來培育多元的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市場經濟是公民社會產生和不斷發展的物質基礎,能夠為公民的獨立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當市場完善和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相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問題的治理也才能通過市場的運作得以進行,如政府公共服務的外包、政府公共服務的購買等。

(2)培育和壯大社會組織。要進一步培育社會組織力量,倡導社會責任和培養公共人文精神,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推動社會參與,形成政府與第三部門合作伙伴關系,逐步邁向多主體參與,整體性協作,網絡化治理的態勢,實現治理結構良性和均衡,有效引導社會組織在志愿服務供給中的作用,彌補政府供給的缺位或低效,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3)引導公眾參與。 轉變政府觀念,推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信息公開化,保障公民的知情權。 優化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建立公眾建議意見的回應制度及引導和進一步發揮民間綠色環保等組織的作用。最后是積極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識,逐步祛除“凡事找政府”的慣性思維,強化自我生態文明建設能力。

3.3發展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與手段

要完善法律法規,做到依法行政;規范行政權運行規則,提高執行力,維護行政權力的權威性,劃分行政權力運行邊界,為社會化、市場化等手段的使用提供空間。

要強化市場機制在自然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一是推動自然資源市場化進程,大力探索自然資源定價機制和自然資源交易市場運行機制、生態補償機制。要大力推行第三方治理,暢通社會資本進入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渠道,通過政策優惠、財稅導向培育生態環保產業。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充分發揮第三部門作用,完善社會的自治組織機構(如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自治),使之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建立政府與社會的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轉型;綠色發展;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綠色發展的環境因素分析

收錄日期:2016年7月12日

資源型城市一般經濟轉型多是強調對已經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治理,多數措施治標不治本,僅依靠增加專門性治污成本投入的方式進行環境的改善。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則堅持標本兼治,既對已往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治理,又在轉型的同時從全方位構建起生態環境的綠色保護機制,使生產系統本身具備環境保護能力,形成一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的新型生產發展模式。

影響資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轉型的首要因素當屬環境。首先,重視保護自身生態環境,將其建設成為適宜投資和居住的地區。資源型城市一般生活設施配套水平相對落后,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在向低碳城市轉型過程中要優先選擇環境友好型的接續產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其次,鼓勵低碳發展、技術創新等相關政策是實現城市轉型的前提保障。資源型城市低碳轉型過程中,政府需發揮主導力量,根據實際情況和預期目標,制定相關的政策,宣傳和引導公民廣泛參與。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基礎,良好的環境對于人類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都具有無比重要的作用。保護現有生態環境和恢復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也是經濟轉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要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做到可持續的發展。在堅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要重視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為子孫后代的發展和延續打好基礎。生態環境是全球性問題,發達國家存在生態環境問題,發展中國家也存在生態環境問題。城市是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區;資源型城市又是城市中生態環境問題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區,是發生生態環境問題種類最多、范圍最廣、影響最復雜、生態破壞最嚴重的地區,這也是提出綠色發展的意義所在。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資源型城市的生態問題都是生態環境問題的焦點、重點和難點。

資源型城市由于資源的不同有很多種類型,各種類型的資源型城市所處的發展階段、區位條件、勞動力狀況、環境保護壓力、產業情況等都有所差異,所以適合一個地方的轉型經驗也許會在另外的資源型城市中水土不服。要探尋適合本地的經濟轉型路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與建設,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綠色發展的一項根本性、長期性戰略任務。它是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和綠色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檢驗轉型的方向是否正確,轉型成功與否的一項重要標準。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經濟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自然各個領域,涉及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社會投入及產出等各個方面,而且又是在城市經濟轉型的復雜背景下展開實施的。因此,在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高屋建瓴,總攬全局,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生態環境建設內部及其與經濟轉型的各種矛盾和關系,促進生態建設的有序、健康發展。具體說,資源型城市在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中包括以下五個關系:

(一)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轉型的關系。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百業待興,百廢待舉,諸如主導產業轉換問題、勞動力轉移問題、資金問題、技術問題、體制問題、人才問題等等,無數迫切的轉型發展問題亟須解決。面對艱難復雜的轉型發展任務,資源型城市絕不能再走“先發展、后治理”、“先開采、后治理”、“先生產、后生活”的傳統經濟增長之路,再不能忽視和淡化生態環境問題,重犯歷史性的戰略錯誤。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與建設是經濟轉型中應有之義。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必須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轉型的關系,實施物質資源、經濟資源、生態資源三個資源同時開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大效益并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三個文明并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只有把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擺在關系經濟轉型整體和全局、關系經濟轉型前途和命運的戰略高度,才能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才有可能選擇和走上一條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道路。

(二)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同為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任務,其中任何一項任務都不容忽視,不能偏廢。既不能重修復、治理,輕建設;也不能重建設,輕修復、治理。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與建設的關系是治標和治本的關系、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也是短期和長期的關系。資源型城市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嚴重,對城市生產和生活危害巨大。因此,轉型的起步之年、轉型初期,就必須一刻也不耽擱地立即著手進行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并把這項工作貫穿于經濟轉型的全過程。但是,同時必須認識到,對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事后的修復、治理,只是治標,不是治本。它雖然有助于解決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但還不是這一矛盾的徹底解決的辦法。徹底解決這一矛盾,不致發生舊的生態環境問題剛剛解決,新的生態環境問題又接踵產生的尷尬,就必須治本,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這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措施和根本辦法。

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主要途徑,是要建設生態經濟。什么是生態經濟呢?生態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用形象化語言說,生態經濟即綠色經濟,它是區別于工業文明的“黑色”經濟的一種新型經濟。生態經濟是人口―經濟―社會―生態良性循環,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平衡協調的經濟。發展生態經濟,就要大力發展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推廣和實行綠色技術、綠色投資,發展綠色產品、綠色產業;發展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在社會再生產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逐步實現經濟與生態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使經濟的增長不再以破壞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經濟或綠色經濟是一種更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也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人類理想,一個更加令人向往的人類與自然“大同”的世界。只有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建設,才能不致發生修復、治理了舊的生態環境破壞,新的生態環境破壞又再度產生的悲劇,打破“生態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惡性循環。

(三)重點生態環境項目與一般生態環境項目的關系。經濟轉型的每一個投資項目都與生態環境有關,很難說哪一個投資項目與生態環境無關,只不過相關的程度有強弱,相關的性質有正負之別而已。投資項目中有一批對生態環境影響特別顯著,其建設和實施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建設意義極其重大的項目,它們成為重點生態環境項目。而另外一些項目,從生態意義上說只是一般性項目。資源型城市在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中要區分重點生態環境項目和一般生態環境項目,集中力量,突出重點,首先在重點項目上實現突破,借以帶動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全局。當然,在突出重點的前提下,也要搞好大量的一般性生態環境項目,提高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的全面性、綜合性和整體效果。無論是重點項目還是一般項目,在實施建設過程中都要從生態環境項目的特點出發,堅持如下兩條原則:一是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相結合,對于資源開發過程及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固體、氣體、液體排放物進行科學化、生態化處理,實行資源的綜合利用,變害為利,變廢為寶;二是堅持生態環境治理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和城市設施建設滯后交織在一起的。生態環境破壞影響了城市的住宅、道路、通訊、水、電、氣的生產和供應等基礎設施建設;反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也加重了生態環境問題的難度和復雜性。在生態環境治理建設過程中,應堅持生態治理和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從而有助于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與城市設施建設互相推動、共同發展。

(四)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關系。從全局、長遠、根本上說,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統一的。但是,在一定時期、一些具體問題上,它們之間又存在著矛盾。生態效益也會影響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例如,一個投資項目或一個企業,投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錢多了,會加大建設和生產成本,相應減少投資收益和生產效益。一個城市投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錢多了,就會相應減少投在經濟項目和社會事業項目的資金。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出現矛盾的時候,必須兼顧各個方面,盡可能實現三者的統一,既不能不顧生態效益只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不能只顧經濟、社會效益,忽視生態效益。而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發生嚴重沖突,經濟、社會效益的取得需要生態環境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時,則要把生態效益放在第一位,寧可損失甚至犧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要確保生態環境的安全。因為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長期根本利益所在。用損害生態利益的方法謀取經濟、社會效益,無異于竭澤而漁,飲鴆止渴,到頭來,也會最終損害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甚至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五)生態環境建設中實施政府調控與運用市場機制的關系。生態環境是社會公共品,并且具有明顯的外部性。這一情況導致某些人認為生態環境不具有價值,從經濟利益上減弱了對生態環境的關心。按照一般經濟規律,社會公共產品及某些外部性極強的領域,只能由國家承擔起管理責任,或者國家管理比任由市場自發力量支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生態環境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福利的影響是如此之大,其外部性又是如此之強,所以由國家實行有效的管理,以法律的手段、行政強制手段保護生態環境,杜絕或減少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無疑比單純市場調節更為有效。國家對生態環境的統一管理雖然重要而且有效,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單純依靠國家管理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生態環境的外部效應內部化,即使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和企業、單位、個人獲得利益,使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企業、個人為此付出成本,受到應有的經濟懲罰。只有政府管理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并不斷提高市場機制和實施政府調控的水平,才能使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建設逐步走上市場化、法制化的軌道。

環境因素對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綠色發展存在重要影響,同時綠色發展以環境修復和生態保護為重要目標,能促進環境因素的改善和治理。資源型城市實現綠色發展要求區別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樹立標本兼治、同步治理的基本理念和發展原則,既對以往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治理,又在轉型的同時對生態環境可支撐人口、經濟規模和容納污染物承載力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從全方位構建起生態環境綠色保護機制,形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運行和互動的新型科學發展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朱遠.城市發展的綠色轉型:關鍵要素識別與推進策略選擇[J].東南學術,2011.5.

篇(4)

1重慶市礦山環境治理現狀

1.1初步形成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在貫徹落實國家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等基本法規的同時,制定了《重慶市礦產資源管理條例》、《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重慶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管理暫行規定》和《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管理暫行規定》、《重慶市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全市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工作。

1.2初步形成了規劃控制體系市國土房管局于2000年起,由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較多的原國營6大礦務局片區的礦山地質環境進行調查工作入手,逐步開展了全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2005年,組織編制完成了《重慶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2008年8月,市國土房管局又組織了廢棄礦井的專項調查工作,目前正在編制《重慶市廢棄礦井治理(專項)規劃》。2009年2月,市國土房管局又組織編制了《重慶市城周礦山植被恢復子規劃》,將其納入《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中。為了對重慶市5大國有煤礦采煤沉陷區進行土地整治、改善礦區生態環境,編制了《重慶市五大國有煤礦采煤沉陷區土地整治專項規劃》。

1.3建立了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市國土房管局會同市財政局、市環保局于2007年2月出臺了《重慶市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初步建立了全市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此外,重慶市還建立了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源頭上控制了礦山地質環境的惡化趨勢,加強了對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

1.4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初見成效重慶市陸續開展了許多礦山環境治理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給當地的社會、生態和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效益。如九龍坡區華巖鎮云峰村廢棄工礦地土地復墾項目的實施,新增了大量的耕地,緩解了人地矛盾,并為當地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再就業機會,促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梁山四方井礦區的植被恢復治理,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改善了礦區的生態系統;北碚區三匯二礦和三匯三礦的矸石山治理,有效地防止了矸石山的滑移,保護了矸石山對面的大片茶園不遭破壞,保證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依舊突出重慶市礦山企業95%以上為鄉村集體或私營小型礦山,這些礦山企業普遍存在重資源開發、輕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問題。

2.2礦山環境治理專項資金不足重慶市礦業開發歷史悠久,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與新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點多面廣,有的甚至十分嚴重,目前還缺乏治理資金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導致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欠賬太多,資金缺口較大。

2.3有關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法規制度不健全雖然重慶市初步形成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但是仍缺乏一些配套的、可操作性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法律法規及制度。

2.4礦山開采和治理技術有待提高礦山開采和治理技術不能適應環境保護與整治目標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大部份小型礦山開采方法、廢渣、廢水治理方法落后;二是土地復墾與還綠工程先進技術與方法推廣不夠,礦區的開采與土地復墾不能實現同步;三是缺乏專業的礦山環境治理的專業隊伍、專家咨詢和技術支撐體系。

2.5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有待進一步查清目前,重慶市仍有很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未進行實地調查,因此,還有待開展系統的基礎調查工作,全面摸清礦山地質環境狀況。

3保護對策及建議

3.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使礦山環境治理有法可依加快相關法律和規章的制定,建立起配套的礦山環境治理法律法規體系,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與礦山環境治理的協調發展,使礦山環境治理法制化。

3.2制定系統、科學的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全市礦山生態環境綜合防治規劃,并納入當地社會和區域經濟的計劃中,重點礦產資源開發區的礦產利用開發方案中也應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方案,努力使礦山環境治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軌道。

3.3加強對礦山環境治理的監督和管理明確各管理部門的職責,統一各方權、責、利的關系,加大監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加強對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并向上級匯報,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提高監管效率。

3.4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完善獎懲措施,促進綜合治理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礦山環境治理資金,加強礦山環境保證金制度的落實,將礦山環境治理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加大投入比例。配套完善環境治理工作的獎懲措施,對礦山環境治理工作做得好的礦山企業應予以政策傾斜和經濟支持與獎勵。

3.5創新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機制完善“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機制,解決不欠新賬的問題,對于歷史遺留早已廢棄的礦山,由政府牽頭組織落實治理,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列入政府任期目標和年度目標,逐步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局面[2]。

3.6依靠科技進步,樹立典型示范工程,提高綜合防治能力在礦山環境治理方法上,要敢于改革創新。可以組織礦山環境治理的專業隊伍,鼓勵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礦山環境治理的科研工作,建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專家咨詢和技術支撐體系,開展不同礦種、不同地區的治理研究,樹立典型示范工程,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經驗。

篇(5)

目前,我國政府己經將礦山環境保護列入議事日程。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國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量的治理工作有待于今后逐步開展。從2001年至2007年,全國共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118個,恢復治理礦山環境面積15.5萬公頃。項目分布在31個省(區、市),總投入資金7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達37.7億元,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投入。

1固體廢棄物的治理和利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對礦山固體廢棄物的利用給予了重視,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據統計,國有重點煤礦利用煤研石3470萬噸,占當年排出量的48.5%,其中用于發電、燃料800萬噸,建材原料590萬噸,筑路材料360萬噸,充填材料990萬噸。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國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還比較低,兩者的利用率都只有30%左右。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回收的礦種只占可綜合利用礦種的一半,綜合利用指標為50%,比國外低30個百分點左右,采主棄副、采富棄貧的現象仍較為普遍。

2廢水治理

我國礦山排放的廢水主要有酸性廢水、含懸浮物廢水、含鹽廢水和選礦廢水等。煤炭采選業礦井水的處理和利用能力提高較快。1990年外排達標率為90.56%,利用量為12億噸;洗煤水排放量及煤泥流失量減少,實現洗煤水閉路循環的洗煤廠1990年為100個。有色金屬工業廢水治理從單項治理發展到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工業用水復用率逐年提高,1973年僅12%,1987年達到了58%,從廢水中回收有價值金屬己初見成效。

3廢氣治理

據統計,礦業采選行業中采鹽和黑色金屬廢氣處理率最高,高于40個行業的平均水平(406%),煤炭采選業處理率則最低,整個采選行業處理率為17.24%,低于全國40個行業的平均處理率。

4土地復墾

目前,我國政府每年撥專款加速礦山土地復墾工作。2001-2003年國土資源部共安排國家投資土地整理復墾項目731個,組織開展了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蘇省盯胎縣等18個典型礦山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程,項目建設總規模47.39萬公頃。江蘇省、浙江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固體廢棄物污染

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由于沒有經過規劃而任意堆積,也沒有結合實際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和合理利用,不但占壓礦山邊緣土地,毀壞地表植被地貌,而且受不良氣候影響時容易產生安全隱患。

2廢水污染

采礦活動使礦區周圍地表水及地下水系遭到嚴重污染,由于礦井廢水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未經處理超標排放會對地表植被!農作物等造成破壞;礦井排水疏干了地下裂隙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采空區灌漿導致當地水資源日益匱乏,從而打破了整個區域水均衡系統,造成水資源逐步枯竭及河水斷流等生態環境問題和礦山水資源短缺問題。

3廢氣污染

礦山開采中產生廢氣!粉塵等多種有害氣體,使得長期堅守生產一線的職工成為矽肺患者;另外矸石山自燃,煤層自燃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對礦區人體健康帶來很大威脅;還有冬季采暖排出嚴重超標的煙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更不容忽視。

4地表環境的破壞

由于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多數礦山開采之后都沒有進行有效回填礦坑,導致礦區采空區地表沉陷,嚴重破壞了部分建設用地和耕地,造成了我國大量土地荒廢,生態環境惡化。同時也破壞了周邊很多民用建筑和自然地貌景觀,不僅使礦區與周圍居民糾紛不斷,而且極大影響了整個區域環境的完整性。在礦山投產建設和資源開采過程中,由于剝除和大量占用礦體表層土壤,嚴重破壞了礦區地表植被;對不斷產生的固體松散廢棄物(廢石、廢渣等)也隨意堆放,長期經受雨水沖刷和風化影響極易發生流失,從而加速了對周邊土壤的破壞,也使巖體失穩造成塌方和滑坡等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財產帶來極大損失。

三治理措施與建議

1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調查與評價

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調查與評價,能夠有效了解礦山地區地質環境和自然環境,為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進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數據資料,也有助于相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

2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監測

隨著礦山環境破壞日趨嚴重,使得礦山環境污染程度加劇,進而引發多種地質災害#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加大對礦山環境和災害源頭的監管和治理力度,避免產生新的安全隱患。礦山企業在開采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化及科學化的行業標準進行開采,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促進礦山資源開采可持續發展。礦山企業要加強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做好各方面預防控制工作,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加大先進技術和開采工藝的應用,減少礦山環境污染源,修建污水處理廠,減少廢水排放量,保證礦山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控制。

3加快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a)對已經封閉的礦山,政府機構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和支持社會企業投資開礦,相關部門要實行招商引資政策,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吸收社會資金進行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改造,也可以向國家申請專項治理資金,對一些閉坑礦山的生態環境進行改造和治理,確保礦山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控制,進而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率;b)政府部門和礦山企業要加強礦生態環境治理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利用,根據不同的受污染程度,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對多種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治理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恢復,保證礦山環境地質災害不再發生。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治理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海綿城市;流域水環境;治理

海綿城市的理念就是最新的一種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能促使城市在應對環境變化和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具有良好的應對能力和措施。在此理念下,政府部門加強了重視與投資,進行流域水環境治理能加快治理速度,有效改善流域水污染的現況。

1 流域水環境存在的主要題

流域是以水為連接,將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生物資源等自熱要素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類的人文因素進行結合的一種復合型的生態系統。這不僅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對生態系統進行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自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直接引起了資源消耗量的大量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持續加大。城市的發展擴大占用了更多的自然資源,大量的生態用水和耕地受到污染和破壞。而城市流域水環境現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水污染十分嚴重,到目前為止,城市水環境現狀是十分嚴峻,90%以上的水環境受到了破壞和惡化,大部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質量出現了問題,人民群眾日常飲用水的水質安全得不到保證。較為常見的水污染主要表現在:富營養污染、重金屬污染、復合型的污染等等。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水資源,由于受到工業時代的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用水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2)地下水開采過度,直接導致出現了很多威脅人們生活安全的現象出現。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區,地下水開采量過大,會出現海水倒灌的現象;一些城市人口眾多水資源需求量過大,開采量過度的情況下會造成地面塌陷等危險情況的發生。

(3)流域水環境中,水資源面積開始逐漸減少。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化建設也在高速的推進之中。城市基礎道路建設的面積增加,湖泊、河道面積的減少,使城市在遇到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防洪抗災能力不能滿足泄洪排水的要求,會對整個城市的安全造成影響。

2 當前流域水環境治理的局限性

人們開始認識到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快速開展了流域水環境的治理工作。但在治理過程又出現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與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果沒有較好的解決措施,不僅會對流域水環境的治理產生影響,還會嚴重的制約城市的發展。

進行流域水環境治理是為了恢復生態水環境,促進流域周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由于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問題不能解決,導致治理項目只能盡量控制污染,不能從根本上治理污染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高速推進,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常住人口也在不斷地增加,漲幅驚人,城市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對農田耕地的破壞程度也不斷加深。自古以來,流域周圍都是人口聚集密度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污染程度自然也是最高的。這也直接導致流域水環境治理速度嚴重的滯后于城市發展的速度,在流域水環境治理的同時產生了更大的破壞和污染。

此外,在治理流域水環境的過程當中,流域水環境污染問題治理的資金投入遠遠高于生態環境修復的投入。大部分的資金支持都投入到了水環境污染的治理,這樣只能加強對于水環境污染的控制,不能兼顧能夠從根本上治理流域水環境的生態修復治理。

在對于流域水環境的治理過程,往往比較注重對于湖泊、河道等地表水環境的治理,忽視了地下水資源的治理。因此,在治理過程應該加強理解和認識地表水污染與地下水污染之間的關系,受到污染的地表水會以補給的形式滲入地下水,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加強地下水環境的治理與保護。

3 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流域水環境治理

國家于2016年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間,加大對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力度。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逐漸成熟,為流域水環境的治理提出了新的建議和思路。于是有了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流域水環境的治理方案。其中對于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原則:(1)要將綜合治理與生態治理進行緊密結合。以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為指導,將流域水環境和周邊環境之間的管理進行合理的處置。(2)加強治理污染工程與恢復生態環境工程,對景觀建設與治污工作進行統籌考慮。(3)在進行建設開發的過程中,應該始終重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極大程度的保護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盡量降低開發的沖擊力。(4)治理流域水環境過程與城市發展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因此需要在治理過程中適應城市的經濟發展需要,在保證流域水環境治理效果的同時,促進城市的發展。

具體治理方案內容:(1)加強河道防洪工程的建設,盡快井河道中的雜物淤泥清除干凈,并選擇合適的地方拓寬河道,提高城市的泄洪能力。(2)進行截流工程的建設。將旱季產生的污水進行全部截流,從而實現對于污水的凈化、儲存、調蓄,增加污水利用率。(3)建設雨水調蓄湖,將現有的調蓄湖進行適當的擴充工作,能夠使其成為河道的蓄洪區以及城市景觀用水的調蓄湖,能夠實現雨水的凈化儲存,使其成為海綿城市理念中最為重要的“海綿體”。(4)加強補水工程的建設。工程建設完成之后將在汛期起到蓄滯洪水的作用,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在旱季為缺水地區提供有效的用水。(5)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改善。建立生態水環境景觀,恢復綠色植被和被破換的生態系統,從根本上對流域水環境進行治理。

海綿城市理念在其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首先,將海綿城市的理念作為指導,建設調蓄湖、擴寬河道等都符合上流蓄水下流泄洪的理念,有效的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其次,在上游地區建造自然濕地的做法,有效地儲存和凈化了雨水,并將其作為城市的景觀和河道的補給用水,能夠增加水資源的利用率。此外,建設截流工程的措施,能將污水與雨水引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工作,從而降低了水環境的污染,提高了流域周圍城市的水質水量。并且,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流域水環境的治理,將居民的生活環境水平進行了提高。在恢復生態環境快速恢復的基礎之上,提升了城市的防洪抗災能力,做到了可持續性的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海綿城市的理念之下,進行流域水環境的治理,能夠解決我國在現階段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問題。有效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帶動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城市流域水環境的治理,可以有效的修復生態環境,改善環境污染問題。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增加城市的開發價值的同時,也能促進流域周圍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鄧衛東.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路線淺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6(12):168-169.

[2]雷思聰,李君超.關于新形勢下河道治理的幾點思考[J].北京水務,2016(02):46-49.

[3]何造勝.論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在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應用[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6(01):39-42.

篇(7)

農村水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中國水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改變傳統的農村水環境治理手段,規范農村水環境治理模式,本文通過對農村水環境的現狀、治理績效評價的必要性、平衡計分卡的可行性等要素進行分析,并以鄉鎮環保機構為例,充分利用平衡計分卡這一績效管理工具的理念框架,最終設計出一套適合本國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績效指標體系。以期通過對本指標體系的合理運用,為今后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提供參考。

關鍵詞:

平衡計分卡;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指標體系;鄉鎮環保機構

受新型城鎮化實踐不斷深化地影響,農村經濟迅猛發展,鄉鎮企業、農業生產、家畜禽規模化養殖、生活垃圾等污染嚴重破壞農村水環境,農村水環境治理迫在眉睫。為進一步規范農村水環境治理模式,必須對現階段的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進行評價,而治理績效評價作為治理理念的重要體現,已成為農村水環境治理的關鍵。平衡計分卡作為一種全面的績效管理工具,與治理理念相契合,能夠關注到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各個方面,是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指標體系設計的一種可行方法。通過對此種方法所設計的指標體系的合理運用,對今后農村水環境治理及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中國農村水環境現狀

農村水環境是指分布在廣大農村的河流、渠系、池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土壤水和地下水體的總稱[1],是農民進行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對農村生態環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是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水環境總體狀況良好,水污染問題鮮見。但在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水污染問題凸顯,嚴重影響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1污染來源復雜并難以監管

1.1.1工業污染源

工業污染源主要是指鄉鎮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染物。隨著大中型城市的產業升級,把越來越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向周邊小城鎮轉移。小城鎮大都受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利益驅動,承接大中型城市的這種產業轉移。雖然此類產業轉移帶動了當地以及周邊農村的經濟發展,但這些產業時常受到規模、資金、技術等條件的制約,把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直接進行排放,嚴重影響周邊農村地區的水環境,這成為中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

1.1.2農業污染源

農業污染源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殘留及廢棄污染物和家畜禽規模化養殖場的廢棄物。農業生產殘留及廢棄污染物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以及農膜使用后的殘留物。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量非常大,20多年來中國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量持續增加,農村水體污染嚴重。家畜禽規模化養殖場的廢棄物是農業污染源的另一主要源頭。根據2014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的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牛、豬、羊的存欄數分別為:10385.1、47411.3、29036.3萬頭[2],由此帶來了嚴重的糞便廢棄物的排放和水體污染問題。

1.1.3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是指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隨著中國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用水量以及生活消費品逐年增加,相對應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產生也隨之增加,直接導致農村水環境污染加重。此外,中國農村人口眾多,且居住較為分散,集中處理、收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設施有限,必要時還要被動接受城鎮轉移過來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這也在客觀上加重了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的壓力。

1.2治理投資匱乏并缺乏保障

當前中國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峻,水污染來源復雜多變,缺乏有力的監管與治理。與城市相比,農村環境治理的監管力度和資金投入相形見絀,政府把大量的環境保護資金投入到城市的環境治理當中,農村的環境治理投入便處于次要地位。,中國每年環境污染治理的比重僅占當年GDP的1.6%左右,這與發達國家2%以上的數據還存在差距。

2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的必要性分析

2.1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的重要性

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指的是為了保障農村水環境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政府在農村水環境管理過程中做出的一系列工作所取得的成績與效果[3]。它反映的是政府部門作為治理主體在整個水環境治理過程中所體現的效用,是政府環境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通過對環境治理績效進行定量評價能夠使公眾對政府環境治理能力的理解更加具體,并對治理措施的優化以及政府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目前,建立公共部門環境績效評價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得到廣泛共識,有人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就必須改革政府政績考核制度,把環保指標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引導各級政府樹立科學的政績觀[4]。也有人認為通過開展環境績效評估工作,可以有效地服務于國家或地方政府環境政策的制定[5]。但在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中,政府部門把更多的重心放到城市,農村水環境治理則處于薄弱環節。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的統一標準與模式,不僅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的價值訴求。

2.2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的效益分析

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存在明顯的正外部性特征。由于水環境具有純公共產品的特性,農村水環境的治理通常由政府主導。政府通過特定的治理績效評價手段作為有效的環境管理工具,不僅規范了農村水環境治理,帶來直接的生態效益,而且還產生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其它間接效益。

2.2.1生態效益

水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既能夠維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能夠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穩定。水資源破壞的影響具有系統性的特征,平衡一旦打破,修復代價難以估算。評價農村水資源治理績效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主要表現在農村污染物減少、農民生活環境質量提高以及農村生態承載力增強等方面。

2.2.2經濟效益

得益于生態效益,農村經濟發展會產生新的增長點。首先,利用生態環境的優勢,發展農村生態旅游業,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水環境治理績效的評價勢必會對區域內排污企業形成倒逼壓力,迫使排污企業進行產業升級,積極尋求產業結構優化,以加快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的規范,推動農村水環境治理的長期發展。

2.2.3社會效益

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農民和農村兩個層面,對于農民而言,作為優質環境的消費者,可以獲得良好的健康保證和生活享受。而對于農村而言,區域間綜合實力的競爭越發激烈,越來越多的地區認識到環境因素對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性。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作為農村水環境改善的重要舉措,已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必然選擇。良好的水環境將與農村形象相契合,成為農村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3將平衡計分卡引入鄉鎮環保機構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的可行性分析

3.1平衡計分卡原理及與其它績效管理工具的比較

平衡計分卡簡稱BSC(BalanceScoredCard),它是由美國著名學者卡普蘭和諾頓針對當時傳統的以財務指標為主要依據的績效評價體系而提出的。它強調非財務指標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作用,并將組織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指標和目標值,具體為:財務方面、客戶方面、內部運營方面及學習和成長方面。平衡計分卡作為一種著眼于組織發展戰略有效性的系統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公共領域的運用中,它十分注重將戰略目標與中短期目標相結合,并將關鍵政績評價指標與其他社會效益、環境、人文指標結合起來對相關公共領域進行平衡性的績效評價,如水環境治理等。現階段,目標管理、關鍵績效指標和平衡計分卡是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最具代表性的三種理論工具。這三種方法分別代表了全面績效管理的三個階段:目標管理法是組織全面績效評價的開端;關鍵績效指標法是組織全面績效評價的發展;平衡計分卡則是對組織績效全面評價的更高階段。目標管理以組織整體目標作為績效評價基礎,通過對個人、部門和企業三個層次的績效之間建立一致性,使得個人工作績效通過部門或單位目標的實現最終促進組織整體目標的實現。在德魯克看來,這種一致性的取得是以內部控制而非外部控制為基礎的,而這恰恰忽視了外部控制的重要性;關鍵績效指標強調的是對組織績效起關鍵作用的指標,而不是與組織管理有關的所有指標,且所確定的指標相互獨立;平衡積分卡作為一套有很強操作指導意義的戰略指標框架體系,能夠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結合,突出非財務指標在績效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并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結合,克服定量分析的不足。綜合考量這幾種績效管理工具,在農村水資源治理績效評價中,平衡計分卡無疑是一個更全面、更平衡的評價方法。

3.2鄉鎮環保機構作為農村水環境治理主體的價值分析

近年來,隨著農村環保壓力的增大,多數地區環保治理能力難堪重負,農村環境竟落到無人治理的尷尬局面。環保鏈條總在“最后一公里”斷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層環保力量薄弱,尤其是鄉鎮環保機構缺位[6]。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各地通過設立鄉鎮環保機構這一公共部門作為當地環境治理主體,以增強基層環保治理能力,期望達到“鄉鎮環保機構全覆蓋”的治理效果。現階段,鄉鎮環保機構已成為農村環保的重要力量。農村水環境治理作為農村環保的重要環節,更應該得到鄉鎮環保機構的高度重視。面對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多重困境,鄉鎮環保機構應該在承擔治理主體責任的同時,努力尋求從“監管”到“服務”的職能轉型,從而更大限度地滿足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價值訴求,使農村水環境治理真正做到有人做、有人管、有人治。

3.3農村水環境治理中實施平衡計分卡的環境與模式

在中國,農村水環境治理有其特殊性。其一,牽扯的利益主體眾多,難以平衡。整個農村水環境治理與政府、企業、農村、農民休戚相關,其間關系錯綜復雜,治理過程必須平衡多方之間的利益關系,尋求最佳利益契合點。其二,治理與監管脫節,缺乏戰略考量。在農村環境保護日益法制化的背景下,卻出現“邊治理,邊倒退”的尷尬現象[7],后期監管乏力成為農村水環境面臨的一項現實難題。其三,績效評價指標冗雜,難以統一。水環境治理績效涉及指標眾多,涵蓋定性、定量指標,并且很多指標難以量化和設定。基于中國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特殊環境,利用平衡計分卡對其進行治理績效評價時,應該結合自身特點,建立一套適合中國農村水環境治理的指標評價體系框架,從而可以進行科學、統一、平衡的評估。基于此,本研究在平衡計分卡四個層面的基礎上,結合鄉鎮環保機構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符合中國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平衡計分卡的新模式,以便為具體的指標體系設計提供合理的框架。

4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的指標體系設計

4.1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4.1.1系統全面的原則

整個指標評價體系應該科學、準確、全面地反映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綜合狀況、子系統的變化趨勢及對農村水環境治理的影響。在具體設計各項指標時,應該做到相互補充、相互聯系、避免重復,使整個指標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統一體,能夠最大限度的適用于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中。

4.1.2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環境治理活動不僅與經濟效益相關,還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相關,不是所有的環境績效指標都可以用定量指標進行衡量,必要時還要采用定性指標來進行描述,以便可以更客觀的反映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的情況。因此,在實際的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應該適當的增加定性指標的比重,注重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結合使用,使績效指標評價更加科學有效。

4.1.3可控性與可操性相結合的原則

績效指標的單項指標設計應該在鄉鎮環保機構可以控制和調節的范圍之內,鄉鎮環保機構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適時地調整相關指標權重的變化。此外,指標設計還應該充分考慮在實踐中操作的可能性,適當考慮成本效益,最大限度減少指標值收集的成本。總而言之,應在整體目標的要求下,同時注重績效指標的可控性和可操性,以充分體現農村水環境治理評價指標體系實用的特點。

4.2指標體系設計

如前所述,農村水環境治理牽扯利益主體眾多、影響面較廣,且隨著各地實際情況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因此,以鄉鎮環保機構作為農村水環境治理主體,構建一套完整、科學的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指標體系還存在許多現實難題。本文在參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鄉鎮環保機構及農村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以平衡計分卡位框架的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指標體系。

5結論

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的評價,應由當地鄉鎮環保機構負責開展實施。整個績效考評應采用百分制,各項得分應按照考核的各項指標確定分值,考核結果采用加權打分法進行確定,主要設置為4個層級,第一層為90分及以上,考核等級為優秀;第二層為75~89分,考核等級為良好;第三層為60~74分,考核等級為合格;第四層為59分及以下,考核等級為不合格。在鄉鎮環保機構的組織實施上,應成立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考評小組,這不僅能夠對農村水環境治理進行統一的日常考評,而且能夠制定相關制度和辦法,監督管理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綜合工作。此外,鄉鎮環保機構應該定期公開所轄各村的水環境治理結果,并將考核結果反饋給相應部門,并根據考評結果的好壞給予相應的獎勵和懲罰,不斷敦促各單位、各部門采取措施,優化農村水環境的治理辦法,提高農村水環境的治理水平。隨著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轉型,水環境治理也在這一背景下謀求新的出路。為打破原有政府作為單一治理主體的模式,多元主體逐漸介入,新的治理評價模式應運而生。基于此,平衡計分卡作為全面系統的績效管理工具,在本次績效指標體系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顧客這一維度,把村民納入設計指標中,使村民協同參與治理,這一理念也逐漸在公共部門廣泛運用。在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評價中,利用平衡計分卡進行指標體系設計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農村水環境治理績效指標體系作為改善農村水環境的考評方式,雖然對推動農村水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有一定意義,但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作者:黃征 單位: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繼富,李久生.改善我國農村水環境的總體思路和建議[J].中國水利,2006(5):21.

[2]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3]夏艷秋,袁汝華.基于結構方程的農村水環境管理評價研究[J].水利經濟,2014(7):52.

[4]李靜江,吳小熒.環保指標與政府績效考核[J].與現實,2006(2):158-160.

[5]曹穎,曹東.以環境績效評估提升環境管理效果[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14):68-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 裸身美女无遮挡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两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完整版| 在厨房被c到高潮a毛片奶水|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台湾成人娱乐网|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 在线观看免费a∨网站|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播放a|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国内综合精品午夜久久资源|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 手机在线观看av片|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脱了老师内裤猛烈进入 |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中国少妇内射xxxx狠干| 天堂а在线最新版在线| 人人婷婷人人澡人人爽|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农村妇女野战bbxxx|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丁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玩弄放荡人妇系列av在线网站|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