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學科學思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實現,策略
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自然環境的急劇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人們日益認識到生物學科的重要性,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生物學科作為前沿學科高度重視,未來的競爭將突出的表現在生物科技領域,誰占領了制高點,誰就獲得了主動權。本文就生物課程的價值及實現策略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1.應深刻理解生物學科教育的重要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生物新課標的一個的顯著特點是:從生物科學自身發展、生物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角度,提出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生物學科教育的知識、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標。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
2.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實現的基本策略
中學的生物學科教育雖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小課堂要緊緊貼近大自然與大社會。使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就不能實現其教育價值。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點:
2.1 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復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
2.2 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2.3 培養生物學科的基本觀點。一是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二是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
3.生物學科對培養創造思維的基本作用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1 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
3.2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3.3 加強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須十分重視課內外的觀察、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和教材有關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
4.生物學科能培養科學的價值觀
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學科教育在學校科學教育中,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1 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逐步正確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乃至獻身生物科學事業的決心和內驅動力。
4.2 在達成認知、技能目標的同時,重視情感目標的達成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更富于愛心,關心他人,熱愛生命,關愛自然,樂于為社會服務。
4.3 重視生物學科教育社會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入關于價值觀的社會爭執、科學的倫理道德等問題,如人口控制、安樂死、庫、克隆羊等問題,“打虎英雄、伐木勞模”的評價問題,從而引發討論和價值判斷。
[關鍵詞]生物學科 教育價值
作為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一、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
讓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觸摸”,生物課將不是真正意義的生物課,其本身亦將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 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尤其是電視、錄像、影碟、多媒體電腦等。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顯的是它可以讓學生獲得書面教材無法出現的聲像信息。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復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總之,教育媒體,特別是現代教育媒體可以讓課堂更活起來,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讓書面教材無法承載的或是變化、發展了的有關生物科學知識,以及與生命科學有關的自然、社會知識、材料經過精心篩選后再進入課堂。
3 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到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 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在后,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
2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可以在新舊知識的聯系教學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治弱思維、集中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學習生命現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概念內涵進一步豐富及外延進一步拓寬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統攝思維、集中思維、辯證思維等。
3 加強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須十分重視課內外的觀察、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和教材有關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師生共同設計、開展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平行實驗、反向實驗及有關生物科技活動,讓學生學習如何去有意、有效、有發現地觀察,如何規范、科學、有創造性地進行實驗和實踐活動,學會完整科學地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積極開展思維活動,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三、培養科學的價值觀
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學科教育在學校科學教育中,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唯科學主義的科學教育認為,科學技術能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和問題,它強調征服自然,強調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對象化。這些偏面的觀念和行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出人對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表現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由此導致了某些社會問題。因此,完整的科學教育,在強調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學習、理解和掌握的同時,更應重視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的培養。
科學價值觀,是人們對于科學價值的基本看法,即解決科學有什么用、怎么用的問題。生物學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1 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逐步正確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乃至獻身生物科學事業的決心和精神動力。
中學生校園社團是學生自發形成的學生組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和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可以作為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成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1 生物學科社團發展的可行性
近年來,隨著校園文化的深入發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生物學科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特點,且與生活聯系密切,在高中校園發展生物學科性社團,借力社團活動,對改變生物學科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完善教育教學生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 生物學科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將生物學科從書本、課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園之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管理,科學合理地開展社團活動,從而融合知識、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備的核心素養。
2.1 實驗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課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內容。但是由于課程的規劃及條件的限制等因素,實驗課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因此教師可以在社團活動中開展實驗內容。教師可具體開展下列兩類活動:① 教材實驗: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非常多,如:有機物的鑒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葉綠體的觀察等,② 創新實驗:以教材實驗為基礎,對原有的實驗進行改進和創新,甚至提出新的課題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結果分析和討論交流。例如,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探究生長素對桂花枝條扦插的影響,探究低溫處理對菠菜種子萌發的影響。
重復教材實驗既讓學生鞏固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讓學生領悟到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主動的創新實驗,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綜合,并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直到撰寫科技小論文。通過上述實驗活動的開展,學生理解了科學概念,鍛煉了實踐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學態度,養成了理性思維的習慣,獲得了獨立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2.2 調查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規律的科學。它不僅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還包括了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探究過程。學生近距離地觀察生命現象,用生物學知識認知生命、解釋生命,從而熱愛生命。調查類活動可以包括下列兩種類型:①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如校園植物的認知、分類與分布,校園周邊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的比較等;②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調查,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等。
調查類活動的趣味性強,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在調查研究中,學生根據調查內容設計調查方式和路線,既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又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學生在觀察有趣的生命現象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神奇,在較好的理解了生物學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的相適應,物質與能量的平衡,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統中人是主體又是客體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類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及作用,培養了學生的生態和生命觀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如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等。
2.3 實踐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及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科學,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活動,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體現了生命科學的價值。教師可開展如下一些活動:① 標本制作:教師帶領學生參觀標本室,并給他們介紹標本制作的技術,引導學生制作簡易的動植物標本,如植物葉片標本、蝴蝶標本、昆蟲標本,還可以制作鳥類標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和本質具體化,可在社團的學生中開展模型制作比賽,如動植物細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種植養殖:組織社團學生建立校園生物園,如種植花卉、蔬菜、果樹,培養蘑菇,養殖小白鼠、觀賞魚和家鴿等,制作生態缸和小型的生態系統,還可以探索蔬菜的無土栽培技術、植物的嫁接技術和魚類的繁育技術等。
一個生物科學工作者應具備獨立、熟練的動手能力。在這些實踐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和生物體親密接觸,學生加深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解釋生命現象,發現生命規律,熱愛生命個體,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思維和生命觀念。
2.4 科普類社團活動的開展和作用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應自然科學的本質。科學最終又要服務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因此,開展一些科學普及活動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可開展以下兩類活動:① 科普宣傳:利用節假日,面向學校師生,或深入到校園周邊的社區進行環保知識和健康知識宣傳,如城市水污染調查的圖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傳播途徑圖片,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和有效預防等知識宣傳;② 科技創作:借助學校的科技節及市級科技活動等平臺,鼓勵學生進行生物學相關的作品創作,如制作水污染處理的浮床,無土栽培蔬菜的簡易裝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級利用裝置等。
在這些科普活動中,學生成了科學的傳播者,喚起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以及環保意識,從而更好地愛護我們的身體和保護生存的環境。另外,學生通過調查搜集資料,動手參與制作,既鍛煉了科學技能,又培養了科學素養,提高了社會責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園學生社團建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團發展必然走向專業化、規范化、學術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學科性社團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團必將開辟生物學科教學的新模式。科學地開展社團活動不僅有助于生物學科的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還有助于培養具備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學研究人才。
參考文獻:
[1] 譚永平.中學生物學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教育價值[J].生物學教學,2016(5):20-22.
[2] 蔣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生物學科素養的思考[J].中學生物學,2015(10):9-10.
關鍵詞:生物 教育價值
作為中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們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一、培養生物學科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能對學習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1.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 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象的物質性 ――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2.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生物有明顯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時又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一。生命活動的辯證統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3.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展的。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二、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根據課堂教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在后,發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 ;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這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主動思考、質疑。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時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可以在學習生命現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概念內涵進一步豐富及外延進一步拓寬的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統攝思維 、集中思維、辯證思維等。
3.加強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須十分重視課內外的觀察、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和教材有關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師生共同設計、開展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平行實驗、反向實驗及有關生物科技活動,讓學生學習如何去有意、有效、有發現地觀察,如何規范、科學、有創造性地進行實驗和實踐活動,學會完整科學地設計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積極開展思維活動,發展創造思維 、培養創新能力。
三、培養科學的價值觀
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學科教育在學校科學教育中,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價值觀,是人們對于科學價值的基本看法,即解決科學有什么用、怎么用的問題。生物學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1.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逐步正確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乃至獻身生物科學事業的決心和精神動力。
2.在達成認知、技能目標的同時,重視情感目標的達成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更富于愛心,關心他人 ,熱愛生命,關愛自然,樂于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高中生物 情感教育 策略
1 高中生物進行情感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從高中生的情感特點與高中生物學科的知識與教學特點來看,在生物學科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都是可行的,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1生物學科性質
生物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體公民的生物科學素養,而具有生物科學素養的人,應具有正確的科學態度、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良好的習慣及理解力,并且在探究與認識生命世界的過程中,又能激發學習動機,使之熱愛學習和學會學習,通過不斷學習,跟上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善于抓住機遇,敢于迎接挑戰。
1.2高中生自身特點
高中生對未來充滿理想,思維活躍,比較理智,自尊心強烈,意志的堅強性與行為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的發展,處事比較果斷,做事有明確的目標,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有較高甚至是過高的情感期待與需要,這決定了情感教育是高中生身體、心理、學習與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發展的必要內容。
1.3生物教學內容
生物學科知識與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緊密聯系,生活世界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教學內容中生物與環境、人與生物圈、生物進化、生物的新陳代謝與健康等知識,都能引起并激發學生熱愛生物學科的情感。而且高中生物學教材中,很多內容都直接反映了人類在生物科學實踐活動中的思想情感,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直接的情感教育資源。
2 高中生物情感教學的策略探討
2.1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基礎。平日,教師要注意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與他們成為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之間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撥動學生的情緒之弦,使學生愿意親近老師,相信他講的道理,喜歡聽他的課。有價值的問題是形成良好教學氛圍的一個重要條件,教師要注意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設置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現有的學習能力相適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同時又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如生物復習課,單靠教師的講評,很多時候會使學生感到疲勞并產生厭煩情緒,教學中盡量放手,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主動地學,不但能激活思維,展現個性,還能拓展知識領域。如高三總復習開始,即根據學生能力的高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所學每個章節的知識進行歸納,使之形成體系,同時提倡用圖、表等表現出來,并要求一組學生評價其他組的成果,與老師的歸納結果進行比較等,最后完善自己的總結。這種復習策略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在增強生物學知識同時,情感交流也得以較好的實施。
2.2提高教師素質
第一,教師要加強生物學專業知識的學習,認真思考,刻苦鉆研,發掘教材中與情感教育相關的內容。如果教師沒有淵博的知識,掌握的教材程度只能供學生體驗他所知道的那點東西,那么學生的心靈對于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的,而在心靈沒有參與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沒有信念。第二,教師要研究青少年的智力發展和身體發展的個人特點,進行學科教學與情感教育。只有了解他們的生理條件和心理狀態,了解在講課與科學實驗中認知規律,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加以應用,激發其活躍的思維,使之體驗到探索的樂趣。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愛。第三,提高教師自身語言修養。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充滿感情,生動形象,能感染每一個學生。多年來,我們的教育著重知識的傳授,忽略情感的培養。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要啟動學生的真情,課堂教學語言至關重要。
2.3充分利用生物學科資源
重視學科興趣的培養,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如果我們生物教師能挖掘生物學科的情感教育優勢進行學科興趣與情感教育,就能促使有興趣的學生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
眾所周知,生物課本與課外讀物中,有很多科學發展史、中國生物學成就展示,這些知識展現了科學家勇于實踐的精神、頑強拼搏的毅力、對科學探究的熱愛,這些知識的教學通常以傳統的人文方法,忠于史實,重視人物的主觀心境和動機,不僅對學生進行相關情感教育,還能從科學發現的研究方法、思維品質、觀念,理解科學模式,產生熱愛科學、熱愛探究的情感。如關于生物進化、生理與健康等常識,能體現對生命的關愛,使學生珍愛生命。而進行生物環境污染與遺傳病調查,則可培養他們對自然與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只要善于利用,大多數教材資源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
2.4實施多元評價
生物學科在課堂教學外,還可采用多種實踐手段促進學生情感的內化。如組織野外考察可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調查中學生視力,培養保護眼睛意識;還可通過制作標本、栽培植物、飼養動物等課外教學方式,開展情感教育。另外必須重視實驗,通過實驗,學會科學、客觀地認識自然與社會。通過小組成員的交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激發興趣,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智,使他們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可見,由于生物教學的多樣化,以單一考試評價學生能力是難以實現其教育的全方位作用的,只有在教學中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才能達成教育目標。
教師評價:教師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水平是否提高,教師的評價應該多激勵,少批評或不批評,立足于班級,既要將學生放在一個班級中做橫向對比,同時與其本人的過去作縱向對比,找出優點加以表揚。
學生自評:學生要自我反省,看自己的情感品質是否進步,存在哪些不足,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改進。
結果評價:教師通過分析、比較學生的情感狀況,看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過程評價:教師既要關注教育結果也要關注情感的形成過程,摸清情感發展規律。
【關鍵詞】生物學;計算機技術;生物學科教學;整合
一、計算機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整合的背景
首先,我們解釋一下計算機技術和整合這兩個概念。計算機技術結合到教育中來講,我們理解為它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手段,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在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授式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忽視對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已經不能適應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須改變以知識傳授為核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和學科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獨立性、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信息資源,整合知識結構的能力,優化學生主體內在的知識結構。在生物教學中,要實現上述教改的目標,就決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的整合。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我們開始了信息技術和生物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計算機技術結合教學是指以計算機為工具,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借助聲、像、圖、文,通過人機交互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與學的優化的理論與實踐。所謂整合就是根據學科教學需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工具,使計算機溶入學科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培養具有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21世紀中學生。
二、計算機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整合的模式
1.課件式演播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教師借助計算機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運用這種方法進行生物學教學,不僅可以加強講授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直觀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輕松有效地突破各種生物學教學難點。在生物學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應用計算機能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能利用多種感官分析器進行學習。如用形象生動的圖像信號吸引學生的視覺,用音響適中、悅耳精煉的語言信號吸引學生的聽覺,特別是電教媒體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傳遞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宏觀世界、微觀世界、遠方或過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無限的延伸和擴展。因此,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能真正實現視聽的完美結合,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改進信息的轉換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生物學知識,有的抽象性強,有的綜合復雜,有的時空跨度大,難就難在這些知識信息不能直接被學生感知。而利用計算機,可以把這些信息通過轉換變成光、電、磁等信號,并以一種直觀的形式,使事物真實地再現于課堂,讓學生耳聞目睹、身臨其境。這種直觀性主要表現在它可以化微觀為宏觀,如: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我們使用多媒體系統來進行模擬就可以實現。利用計算機教學還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如:《光合作用》這一節,主要讓學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植物體內的葉綠體把根吸收的水分和從氣孔吸進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養料,同時放出氧氣的過程。這一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是很難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助我們營造一個形象的光合作用過程,設計成一個動畫,將這一個過程可視化、擬人化。把葉綠體描述成一個“工廠”,水和二氧化碳是這個“工廠”的“原料”,當這些“原料”進入“工廠”加工后,出來的是“工廠的產品”——氧氣和養料。學生通過這個貼近他們生活的動畫,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認識光合作用對于植物的重要性。這種學習方式,易被學生接受。
2.網絡自主反饋型模式
從形式上講,網絡自主反饋型是與傳統課堂截然不同的教學模式,學生根據需要自行使用教師提供的生物學教學資源,通過人機對話、人機互動代替部分師生對話、師生互動,更突出個性需求,無需全班學生步調一致地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實施師生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后,制作課件或網頁,在課堂上,向學生呈現資源,并提出問題一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自己查找信息,或者進行協作式的自主學習一利用計算機進行反饋評價。
三、計算機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整合的依據
計算機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整合的主要應用還是在于生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好的多媒體課件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教學重點,解決難點,探索規律,啟發思維。
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的整合,不僅將計算機技術廣泛地應用于生物教學之中,更重要的是讓計算機技術與生物教學的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資源進行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和諧互動的整體。將傳統教學資源,社會實踐資源,現代信息資源有機整合,既能幫助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又能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各種生物信息,解決生物科學問題的能力。還能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和教師教學方式轉變,有利于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科知識結構的完善,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章劍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浙江教學研究,2000.2
[2]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中國電化教育,2002.1
一、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現狀
高中生物在整個高中教育中,被很多老師和學生視為一門副科,因此不受重視。但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是每一個高中生必須具備的,也是必修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現行的高中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
首先,生物課文學素養最早是被國外的科學家提出來的,但由于生物學科在高中不受重視,所以,生物學科素養的教學在中國的進程相當緩慢。并且在生物學科領域改革不夠深入,高中生物學科的知識建構以及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并且,由于在高中很多教師的觀念里,只有語數外是主修的科目,也是最重要的科目,而生物作為輔修的科目,卻被廣大師生所忽視,導致高中生偏科現象嚴重,同時,高中生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被迫地接受科目的選擇,導致學生的興趣漸漸的消退。不H如此,生物課上,很多老師只注重生物知識的講解與灌輸,而忽視了做生物實驗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動手實踐的機會缺乏,漸漸地失去了動手實驗操作的能力。
除此之外,雖然新課改是很多高中生物老師意識到了在課堂上跟學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無法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結果導致課堂毫無秩序一片混亂,并且教師講的內容還是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更不懂得如何在幫學生學習更多的生物知識的基礎上,幫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生物科學素養的內涵與真諦。
二、對高中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教育的方法途徑
1.在實驗的過程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
要想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更好的滲透科學素養就需要學生親自去實驗去探究,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實驗的過程,更好地鍛煉學生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好的創新,進而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科學能力。
例如:在學習有關“種子的呼吸”這節課的內容時,在學生通過課堂的講解,對種子的呼吸原理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去設計一個有關種子呼吸的實驗。然后讓學生結合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驗的過程中,自己動手去操作。但是,為了幫學生更好地完成實驗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指點,引導學生如何科學地完成實驗的每一個探究步驟。所以在實驗的過程中,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需要教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愉悅但又不是科學性的實驗氛圍,這樣學生沒有了束縛感,思維就會變得更加的活躍,膽子也會變得更大。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大膽的設疑,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大膽的提出來,然后對于種子呼吸的這種現象敢于做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根據自己的猜想,去大膽而巧妙地設計實驗的每一個流程,并且教師要做好引導,力求讓學生開放思維,將實驗的內容及過程創新化是每一實驗步驟都具有科學性。接著,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做好觀察,并將所觀察的現象,以及自己在觀察過程中的感想記錄在自己的實驗冊上,根據實驗報告上的內容仔細地填寫,然后學生根據自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實驗的過程,大膽地去分析種子呼吸這種現象。同時,學生要充分地結合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科學的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與想法,最終根據實驗的過程以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作出結論。就是這樣一個實驗過程,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實驗過程中,自己獨立完成每一個實驗步驟,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觀察探索的欲望及能力。
2.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思維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其實,面對現行的高中生物教學現狀,要在教學中滲透科學素養,并努力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養對高中生物老師來說,也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又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但是,高中生物是一門科學性極強的課程,所以,需要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更好更快更輕松地掌握更多的生物學科方面的知識,還需要為學生創設科學的環境,開辟更多的平臺,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思維去看待生物這門學科。用科學的態度去探究生物物種以及現象,養成正確的評判觀和是非觀,使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科學文化素養切實得到提升與鍛煉。不僅如此,要培養高中生的科學素養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去探究分析每一種生物現象的本質所在。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潛在的一些現象,然后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探究發現這一現象的本質。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這節課時,首先要先讓學生理解遺傳的概念,根據書本上的內容探尋生物遺傳的規律,然后在探尋的過程中仔細去觀察,發現問題,然后結合遺傳的規律進行大膽的設疑,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思維去思考這一現象,然后通過親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然后站在科學的角度上去得出自己的結論。
3.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充分得到應用
高中生物課本中所揭示的的很多現象理論都是來源于生活。甚至,世界上的每一個生物物種包括我們人類的生老病死,都是和生物學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要很好地培養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就需要將課本中的知識在生活中得以應用,讓學生更加明白生物的科學性及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