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博物館概念

生態博物館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4 16:49: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博物館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博物館概念

篇(1)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6-109-02

一、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概念解讀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該發展模式,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在后人對可持續發展內涵和外延的擴展中,其不僅包括宏觀層面,如世界、國家或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包括微觀層面,比如一個企業,一個學校,一個機構,甚至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博物館是指對社會風俗、文化遺產、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等進行綜合有效保護的一種博物館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這種保護致力于進行保護其現狀,調動一切資源,尤其是當地居民進行保護,力圖保護其原生態,使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和諧共生。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的指導下,文化的主人能夠能動地保護當地的文化資源,保證文化的完整性、發展性和地域性。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是指生態博物館在初始建設和建成后的維護和運營中能夠從始至終符合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理念,實現對文化原住地的文化景觀的系統和連續保護,不至于在建設和后期運營期間因為理念不清晰,維護資金缺乏,建設方法不當等原因,導致生態博物館建設不僅起不到生態博物館應有的作用,反而破壞原住地的文化生態系統,瓦解文化環境,使文化傳承出現斷層,造成生態博物館曇花一現或名存實亡。

二、制約生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一)民眾的文化自覺性不高,文化保護意識薄弱

生態博物館是一種社會與自然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新模式,這是生態博物館與其他類型的博物館不同的地方。在生態博物館建設中,當地居民是主體,是主要參與者,是當地文化的見證人和親歷者,承擔著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大任。海先生指出:"中國的生態博物館運動可能要經過一個學者的文化階段,但是最終必須發展到當地人們的文化自覺,才能夠說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因為文化是與所有生活在文化之中的人有關的,文化是動態發展的"。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在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最初,應該由當地政府和專家協同當地民眾制定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核心、方法、模式等,培養當地民眾對當地文化的認識,增強對本地文化的自豪感,使其能夠自覺加入到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行列,因為文化是變動發展,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器物。只有這樣,即使外來力量退出,生態博物館也可以依靠當地民眾強烈的文化保護意識,深刻的文化自覺和科學的文化保護方法,實現健康、活力和可持續的發展。

(二)建設理念不清晰,建設方法不科學,規劃不合理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若將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視為政府的政績,縣域招商引資的宣傳工具,或者是專家進行調研的項目,抑或是一個扶貧項目,那么建設理念就很容易背離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初衷。生態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原則——"六枝原則"中明確指出,旅游與保護發生沖突時,保護優先,不應出售文物,但鼓勵以傳統工藝制造紀念品出售;避免短期經濟行為損害長期利益。"六枝原則"還指出生態博物館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會的不同條件而千差萬別。③中國目前在貴州,廣西,內蒙古等多地建有生態博物館,每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都是根據當地實際,在具體深入調研和走訪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但是由于生態博物館本身"無定法",因此有些生態博物館在探索適合自己的生態博物館建設時走上彎路,建設方法不科學,規劃不合理,直接導致當地文化"越保護,越稀少;越保護,越瀕危"。生態博物館的使命是保護原住民的文化和自然社會生態,如果建設生態博物館后反而不如建設之前,那就違背了生態博物館的使命,生態博物館也就沒有建設的必要了。

篇(2)

【關鍵詞】遺址;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差異

一、遺址的定義

關于遺址如何定義,Angkor認為遺址是人類歷史上的杰作,在建設發展、藝術和景觀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的遺跡。Peter Howard認為遺址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建筑等物質形體幾乎破壞殆盡,且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遺跡。趙宇鳴認為“遺址”是考古學概念,一般而言,“遺址”是指古代人類通過有意識的生產、生活活動而遺留下來的、各種建筑活動的基址。由于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原因,我國古代人們的建筑活動主要是土木建筑結構,經過千百年來的自然變遷,歷史上的土木建筑結構只有它的基址部分得以保留下來,考古學的概念中稱其為“遺址”,如城市廢墟、宮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建筑物基址等。國際上通用的是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遺址的定義,將文化遺產分為三類,遺址是其中之一,是指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類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二、遺址博物館的概念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

遺址博物館就是在遺址空間的基礎上建立的,并以它所在的遺址及遺址內的遺物和遺跡作為其藏品結構和陳列展覽的核心和基礎的博物館。建造遺址博物館的目的是保護文化遺產,并向人們展示。梁喬認為遺址距離人們的現實生活常常是遙遠的、生疏的,需要一定的展示空間和手段使人們對遺址有所認知,博物館展示空間形象與意境的構建是和遺址的歷史環境、文化氛圍息息相關的。人們通過對特定歷史意境的感受而逐步認知遺址。

目前國內已建造了許多遺址博物館,例如: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北京琉璃河燕都遺址博物館和山東臨淄齊故城遺址博物館等。

三、遺址公園的概念

公園,古代是指官家的園林,而現代一般是指政府修建并經營的作為自然觀賞區和供公眾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區域。具有著改善城市生態、防火、避難等作用。

遺址公園既是“遺址的”,又是“公園的”,即利用遺址這一珍貴歷史文物資源而規劃設計的,將遺址保護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運用保護、修復、創新等一系列手法,對歷史的人文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再生,既充分挖掘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體現城市文脈的延續性,又滿足現代文化生活的需要,體現新時代的景觀設計思路。遺址公園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整體遺址保護模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且通過公園的建設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是弘揚古文明、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遺址公園模式是針對遺址保護與利用提出的一種方法。是將遺址保護與公園設計相結合,運用保護、修復、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對有效保護下來的遺址進行重新整合、再生,將已發掘或未發掘的遺址完整保存在公園的范圍內,是目前國內外對遺址進行保護、發掘、研究、展示的較好模式。遺址公園理念的核心是現場保存展示,即以遺址及其周圍環境為保存展示的主要內容,使游客在身臨其境時達到有所觀,有所感,有所體驗,有所領悟,達到重溫歷史、增長知識、蕩滌心靈的目的。

四、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差異

在上文回顧了國內外關于遺址、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的內涵界定的基礎上,對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兩種遺址保護與利用模式進行了比較。(具體見表1)

表1 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差異

五、結束語

遺址博物館與遺址公園作為兩種不同的遺址保護模式,它們修建的目的同樣都是為了保護遺址,并向人們展示,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這兩種遺址保護模式的選擇,應視遺址本身的情況而定,選擇合適的模式,或者將兩種模式相結合進行保護利用。

參考文獻:

[1]張成渝,謝凝高.世紀之交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J].人文地理,2002(1):4-7.

篇(3)

關鍵詞:民族地區;生態博物館;新農村建設;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G269.2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9)03-0047-06

新農村建設在民族地區探求的“新”,關鍵是對民族地區村寨資源的再認識和合理利用,不能簡單地模仿東部地區的農村發展戰略:建設工業型、貿易型、城鎮型、現代農業型等等新農村的模式。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因此,正確利用民族地區的內在優勢,從文化大繁榮和大發展的高度出發,把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帶動民族村寨的經濟發展,是實現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

生態博物館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新模式之一,是將遺產地社區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村民的生活方式等等傳承下去,形成“―個正在生活著的社會活標本”,展示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同時,尊重村民的文化選擇權。生態博物館是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為保護生態,使人與自然處于一種最好關系的一種新思維、新方法。1998年,貴州建設了中國和亞洲的首座生態博物館――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形成了中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核心理念,此后在貴州相繼建立了鎮山、隆里、堂安等幾個生態博物館,給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總結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對推進民族地區文化型新農村建設模式有重要意義。

一、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原則與模式

生態博物館強調以社區(自然村)為單位進行建設和保護,整座村寨的建筑、民俗、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等等都是保護和展示的對象,社區的自然環境、經濟活動和文化傳統是一個完整的有機聯系的文化景觀。貴州已建成的生態博物館有6座:中――挪文化交流項目建成的梭戛、堂安、隆里和鎮山村四個社區生態博物館,分別保護、傳承和展示苗族、侗族、古老漢族和布依族的傳統文化;由香港企業資助建設的地捫侗寨生態博物館;村民參與為主的郎德上寨露天民俗博物館。通過近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貴州探索出中國生態博物館建設原則和模式。

(一)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六枝原則”

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六枝原則”是在挪威專家的指導下,貴州六枝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主要包括9個方面的內容。

1 村民是其文化的擁有者,有權認同與解釋其文化;

2 文化的含義與價值必須與人聯系起來,并應予以加強;

3 生態博物館的核心是公眾參與,必須以民主方式管理;

4 當旅游和文化保護發生沖突時,應優先保護文化,不應出售文物但鼓勵以傳統工藝制造紀念品出售;

5 長遠和歷史性規劃永遠是最重要的,損害長久文化的短期經濟行為必須被制止;

6 對文化遺產保護進行整體保護,其中傳統工藝技術和物質文化資料是核心;

7 觀眾有義務以尊重的態度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

8 生態博物館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會的不同條件而千差萬別;

9 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

原則的1、2、3強調社區居民是文化的主人,也是文化變遷的主人,他們有權利對自己的文化做出解釋和選擇。原則4、5、9是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基本準則,反對不遵循文化變遷規律的短期經濟行為,強調發展權與文化遺產保護占有同等重要地位。原則6突出社區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原則7、8涉及文化尊重與文化多樣性。

(二)生態博物館建設的“貴州模式”

根據“六枝原則”,貴州民族生態博物館建設中沒有機械地照搬國外高度自治的社區自建和自主管理模式,而是采用遺產專家指導、地方政府推動、遺產地居民參與的多方共建模式。

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中,遺產專家是總設計師,是生態博物館理念引進中國的先行者,有很高的文化自覺性。基于對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時代導致的文化同一化的憂慮,文化遺產專家提出生態博物館理念,旨在保護人類的多元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提升當地知名度,通過文化旅游活動把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體現出來。適宜建館村寨選擇、村寨文化遺產保護論證、村寨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制定,生態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展示和社區居民文化培訓等等,都是在遺產專家專業指導下進行的。

貴州各級政府積極支持和領導生態博物館建設。生態博物館把傳統的社區文化、文物、自然環境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都轉化為當地永久性的文化旅游資源,能帶動地方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甚至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因此,當地政府在資金配套、建設項目審批、土地占用、農業景觀建設、遺產保護措施等各方面配合生態博物館建設。

遺產地居民是生態博物館文化遺產的主體,是村寨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傳承者,是生態博物館的“生命載體”。村寨居民的參與是生態博物館展示的核心和基礎,居民自覺地學習、弘揚、傳承、發展和創新自己的傳統文化,生態博物館才可能成為永久性的旅游資源。

二、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面臨的問題及成因

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強調地方性文化遺產保護,重視村寨居民將文化遺產轉變成文化旅游資源,促進文化遺產地社會經濟發展。但是,生態博物館建設使村寨經濟結構從傳統農業的一元結構向農業――服務業的二元結構,甚至手工業的三元結構迅速轉變,對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沖擊,使生態博物館保護的遺產地社區的文化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背離了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初衷,使生態博物館演變成一般的民俗旅游村。

(一)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的面臨的問題

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后,文化旅游經濟迅速發展,遺產地社區面臨兩個主要難題。

一是經濟條件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導致遺產地文化生態和文化形態上的加速改變。貴州生態博物館多建設在內陸山地的民族社區,如梭戛、堂安,村民過去與外部世界缺少交流,依靠傳統生產、知識和技能生存,大多數村民是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生態博物館建設后,一方面使遺產地村民迅速改變了依賴傳統農業生存的局面,旅游商品和服務是收入的主要來源,生計模式和消費能力發生改變。另一方面,游客帶來的外部文化的示范效應改變了村民對社區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認同,開始追求和模仿外部文化形態,改變了社區原因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態使生態博物館變成一般意義的民族旅游景點,失去原真性的保護價值。如梭戛村民從建館之初難以啟齒向游客出售自家的產品,變化到追著游客高價出售外地生產 的偽劣民族旅游商品。鎮山村變成貴陽郊區“農家樂”最集中的村寨,70%以上的村民以經營飯館為業。堂安遭受火災后,村民都不愿意建設傳統的吊腳樓。隆里村民都想把新房建在村外,或是希望政府同意建新式樣的樓房,而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打工,也不想回村發展。

二是遺產專家、遺產地地方政府和遺產地社區居民出現了需求不一致。面對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文化形態的變化,參與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各方的差異性明顯表現出來。遺產專家是生態博物館理論和實踐的創始人,第一目的是為保護人類的多元文化和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文化遺產社會價值與長遠利益的代言人,他們不能接受生態博物館建設帶來的文化生態和文化形態變遷,強烈要求回歸到生態博物館引入中國時的理論界定。遺產地地方政府是生態博物館建設的積極支持者,第一目的是將文化遺產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成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是文化遺產地方利益的捍衛者和間接經濟價值的追求者,他們更多關注生態博物館的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上,積極支持對文化遺產的商業化開發,甚至對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和文化形態的變化持積極的態度。生態博物館內的社區居民是文化遺產的主人,第一目的是獲得豐富的、持續的經濟收入,是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短期和直接的收益人,他們對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比較淡漠,更看重短期內的經濟收入和更舒適的物質生活方式,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取向有較大的一致性。因此,不同利益主體形成博弈關系。在各方博弈中,后兩者的力量通常大于遺產專家的力量,使貴州生態博物館逐漸演變成民族旅游村寨。

(二)生態博物館建設面臨問題的主要成因

生態博物館建設面臨的這些問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態博物館建設忽視了貴州社會發展現階段面臨的突出問題。貴州是中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省份,2007年,GDP總量為2741.9億元,占全國的1.1%,排全國第26位,人均GDP貴州為6915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6.52,排全國倒數第一,全省絕對貧困人口216.14萬人,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3%左右。農村低收入人口達388萬人,占全國的1/10,解決貧困問題是政府現階段的急迫的工作任務。漠視地方政府和社區農戶對的發展訴求,片面強調文化遺產原真性保護和社會公益價值,必然造成地方政府與遺產專家的利益訴求的對立關系。

二是對村寨文化旅游消費方式及其影響缺乏研究。中國旅游消費主體還是觀光市場為主,以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為主的文化旅游消費市場剛剛興起,還沒有出現具有文化自覺性的文化旅游消費群體。大多數游客以先進文化代言人的姿態出現在生態博物館,很難實現生態博物館倡導的文化尊重和文化多樣性發展,導致村寨文化遺產演化成庸俗的旅游收入工具,加速了社區文化遺產特別是精神文化傳統的消失。生態博物館建館于民族特性保存完好的古老社區,現代教育剛剛普及,缺乏用后工業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去界定和解釋自己文化的自覺性。生態博物館建成后,游客消費方式的示范效應和持續增加的旅游現金收入,很難使村民產生真正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如,年青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傳統技藝后繼無人;傳統服裝成為旅游服裝,甚至進行了時裝化的改進;一些神圣的宗教活動被世俗化地反復表演等等現象,都是村寨文化旅游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是對生態博物館本管理模式本土化研究不足。生態博物館是歐洲新博物館運動在中國的實踐,貴州生態博物館建設是國際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這種“保護”行為本身并不是來自當地居民自發的內在要求和自覺意愿,而是一種純粹的“政府+專家”的行為,對當地居民來說,整個保護的過程都是被強加的和被動接受的,這是一種滿足外部要求的“保護”。“六枝原則”中,引入社區參與、社區文化自決權、人本主義等西方式民主價值觀,創造性的提出以政府為主導,社區代表和專家參與的生態博物館管理模式。但實質上,在現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很難建設多方機會均等的參與機制。由于利用訴求的差異,遺產專家由生態博物館的倡導者變為最激烈的批評者,詬病社區居民與基層政府追求短期經濟增長,損害了生態博物館的原真性。地方政府和社區居民不能認同“生態博物館=過去的生存方式”,期望生態博物館成為發展旅游經濟的龍頭,增加村民收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演變成出現生態博物館建設速度越快,文化遺產破壞速度越快的尷尬局面。

三、新農村建設方針指導下的生態博物館本土化建設

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略是二十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隨農業文明而產生的民族傳統文化面臨經濟越發展,嬗變越深刻,文化生態越退化,文化多樣性空間越狹窄等一系列問題。生態博物館使民族文化遺產轉變成一種文化旅游資源,可以統籌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科學發展觀理論指導下的新農村建設方針,也為生態博物館建設堅持文化遺產保護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為指導,把文化旅游作為遺產地社區主要替代生計模式

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發展是第一要義。這是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根本保障。那種靜態的文化遺產保護觀,在生態博物館建設中應轉變為動態的文化遺產發展性保護觀,擺脫“保護文化遺產”就是維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的思維方式,從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出發,樹立“保護為發展,發展為更好的保護”理念。對于以社區和人的生存方式為保護主體的生態博物館,更應優先考慮人的發展權,遵循文化變遷的一般規律,不能將生態博物館等同于“保護過去的生存方式”,拒絕因社區接受和追求現代物質文明和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帶來的文化生態和形態的變化。

解決生態博物館社區農戶的貧困問題,建設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貴州對生態博物館建設不能回避的客觀要求。堅持將生態博物館建作為文化旅游資源,才能將民族文化遺產轉變成優質文化旅游資源,使社區單一傳統農業生計向文化旅游業和民族手工業生計模式轉變,實現增加農戶收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同時,通過遺產地社區旅游乘數效應,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和自覺地保護生態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實現遺產專家、地方政府和社區農戶利益的統籌兼顧。

(二)以“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為指導,實現生態博物館文化遺產的社區傳承

村落文化的形成是漫長的歷史沉淀,是一個群體成員生活方式的匯總和村落歷史的真實反映,這其中包括行為規范、信念、價值觀、世界觀,這是文化的核心價值。生態博物館保護的村落文化景觀包含的自然生態智慧、社區協調機制、村民行為特征、生產技藝以及傳統的歌舞、服飾、建筑和農耕景觀等等,都是“鄉風文明”的核心部分,是建設新農村的神圣精神力量。

生態博物館建設在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民族地區,當地政府和部分村民對“生態”、“博物館”、“文化權”和“參與性發展”等等“進口”概念的認識模糊,對本地文化的獨特性和珍貴性認識不足,漠視文化資源的價值規律和動態演化規律,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重視文化遺產淺層次市場開發, 解構村落文化核心價值,使村落文化自尊泯滅在對商業利益的追求之中,對村落的傳統社會價值造成巨大沖擊。新農村建設中“鄉風文明”的提出,從理論和政策的高度,要求地方政府在生態博物館建設中,必須重視傳統文化中精神價值的保護,防止不文明和文化異化現象的出現,不能以發展經濟為借口把村落文化遺產中寶貴的精神價值商業化利用。因此,“鄉風文明”建設必然推動民族地區生態博物館建設,實現村落文化遺產的社區傳承。

“村容整潔”是要為生態博物館社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露天廁、泥濘道、肩挑水、雞鴨院、垃圾堆”,是對農村社區生活居住環境的形象描述。生態博物館建設要以解決社區村容整潔為目標,從基礎設施建設人手,通過文化旅游示范戶建設,逐步改變社區農戶不良生活習慣,建設好生態博物館的環境衛生。

(三)以“民主管理”為指導,實現村民參與為主導的生態博物館建設

“民主管理”就是要在農村社區建立村民參與的村落管理體系。根據六枝原則,中國特色的生態博物館管理模式:以政府為主導,社區代表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村落文化景觀的主人是村民,他們是生態博物館保護和展示的具體對象,是村落中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的擁有者和傳承人,生態博物館天然的真正主人。他們不僅擁有認同與解釋自己文化的權力,更擁有保留或拋棄自己文化傳統的天然選擇,任何強制的外部力量都只能短暫的保留部分文化符號,而失去文化的傳承人。因此,以“民主管理”為指導,尊重文化主人的權利,讓村民參與到生態博物館的管理中,使生態博物館建設切實的尊重文化變遷的客觀規律,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同步,最大限度地保留社區文化積淀。

四、結束語

篇(4)

關健詞:博物館環境生態保護城市規劃

進入21世紀,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連云港步入了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階段。她在我國現代化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總體布局中的區位優勢和戰略地位日益凸現,其遠景性的開發建設,將是繼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帶之后又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奇跡的區域——環海州灣經濟區。

當我們為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而熱烈企盼之際,一個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也就落在我們肩上,那就是既要快速崛起,超常發展,又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千萬要吸取西方國家工業化初始階段對資源的野蠻攫取和環境的嚴重破壞所帶來的惡果的教訓;千萬要吸取國內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個別城市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的教訓;千萬要牢記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道理。無論在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上,還是在已經開工建設的項目中都要做到環保優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通過努力,把一個山海相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環境優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連云港規劃好,建設好。

在建設這樣一個環境友好型的國際性海濱城市的偉大事業中,作為城市文明的標志,公眾文化載體的博物館應該有所作為,大有作為。這不僅是博物館如何適應城市發展的問題,更是她的責任之所在。博物館因擁有與其它文化單位不同的獨特的文化資源配置,而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也就是有獨特的話語權。

博物館的文化資源有哪些?

首先是文物藏品。藏品是博物館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文物藏品的數量、品類、品味又是博物館外在的文化品質的表現。當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藏品概念包括:1、有形的宇宙星際物(如隕石);2、自有地質年代以來的自然物標本(如動植物化石、礦石);3、自有人類以來,人類通過生產勞動從自然界中獲取生活資料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留物;4、當代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物品;5、能夠說明上述品類的科學資料和歷史文獻。正是基于這種表達,我們認為博物館藏品所蘊含、承載的自然的、歷史的知識信息,通過科學研究手段得以解讀出來之后,對于探討地球生命史和地球生態環境演變史,乃至對于具體到某一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演變的歷史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例如我省考古工作者1993、1994年兩次對高郵龍虬莊遺址的發掘,根據對遺址文化層中的動物遺存及地層巖性的分析,證明其變化反映的氣候特征與同一時期(7500-5000ab、p、)全球氣候是一致的。龍虬莊遺址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的生存環境是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環境,這對研究遺址所屬的江淮平原的古地貌、古氣候、古動植物種群無疑具有極高價植。

所謂生態環境系統是指由水、土壤、空氣、森林、動植物等組成的“綜合體”,人類每一次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生態環境各要素的“綜合支持”,它是維系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其中動植物所體現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生態環境系統穩定、有序、良性循環或無序、振蕩、惡性衰變的標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1997年將其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它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它的構成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四個層面,其中景觀多樣性中除自然景觀外,還包括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上述四個層面都能夠在博物館藏品中找到科學和文化的物證材料,而這正是博物館能夠參與環境友好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物質保證。

其次是科研。科研是博物館解讀藏品的基本手段。博物館科研手段是多方面的,除了一般社會人士所知道的傳統的地層學和器型學的綜合比較研究,用于鑒定文物年代外,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碳14測定、樹輪年代校正、孢子花粉測定、光譜成像技術,超聲波探測等一系列高新科技引進博物館文物鑒定和器物修復中去。考古學與歷史學結合,闡述文物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價值,則可歸入博物館的藏品文化學研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環境考古學,則為博物館引進了一個全新的學科研究領域。研究人員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器物的造型、質地、紋飾、圖案以及與歷史的關聯等問題的興趣,而是把文物藏品的地位和價值放大到地球生態環境中去考量,反映出科學向人文的回歸。它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博物館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包括動植物化石)只不過是一件件“半成品”,在獲得出土文物的遺址、墓葬、地層、地表位置等科學資料后,科研人員運用古地理學、古氣象學、水文學、動植物學、土壤學、巖體學、生物遺傳學等多種學科手段,同類排列,異類比較,乃至通過計算機的數字化處理,使文物自然的、歷史的、生態的知識信息被解讀出來。環境考古學的研究成果為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代生態環境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為治理水患,遏制沙化,恢復植被,改良土壤,篩選農作物品種等,提供了可信的參考意見。當代社會,學科門類的分工愈趨細密,但每一科研成果的產生又是多學科綜合研究的結果,這就是當代學科領域的“分”與“合”,它是計算機網絡和資料數字化處理技術所引發的一場科技信息革命的產物。博物館之于生態環境的跨學科研究,并不意味著博物館一定要完全地具備多學科的科研人才,但博物館可為多學科研究搭建精英平臺,組織社會性的分工協作,科技攻關。例如上個世紀九十年現,隨之進行試掘進而全面發掘的連云港開發區中云鄉藤花落新石器時代遺址,我館正在組織館內外科研力量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可以預言的是其最終的研究成果必將對我市云臺山地區7000-3500年前(北辛—岳石)的古氣候、古海岸線、原始農作物品種等生態環境要素有一個科學的說明,而這必將對我市環境規劃提供有益的借鑒。

再次是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資源,博物館實施社會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舉辦文物藏品為主體的陳列展覽。因此,文物藏品以及科研成果乃是博物館的實施社會教育的主要的基本的文化資源;庫房、展廳以及陳列所用的設備、設施則是社會教育賴以實施的物質保證;專業化的創意策劃、設計制作人員和宣教人員又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

博物館在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中如何運用文化資源發揮其積極作用呢?

1、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博物館以擁有的文化資源轉換為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我們有較大的主題選擇空間。一般來說文物藏品所蘊含、承載的知識信息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不同類的成系列的組合式的文物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界和歷史文化的內容就更豐富。地方博物館傳統的基本陳列主要是地方史陳列,這種只限于陳述地方歷史的陳列模式往往使文物藏品的豐富內涵被過多地限制在歷史文化范圍內,而很少涉及生態環境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至少是一種資源浪費。如能在地方史陳列中同時有機地“嵌入”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域生態環境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應該說是地方史陳列內容更具拓展性的選擇。此外,也更可以在博物館舉辦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種專題展覽或系列展覽。除了舉辦陳列展覽,還可以舉辦像“生態環境的歷史—現狀—未來”這樣的科學講座;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舉辦“環境科學家與青少年朋友對話”這樣一類活動,還可以編寫出版反映區域生態環境演變的圖冊,以擴大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對象和范圍。

重視對人的關懷,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注,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的傳統,也是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的主要學術傾向。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思想觀念也體現出這種人文關懷。其共同點都是把人類活動(歷史的和現實的)納入生態環境系統來考量。目前,國際上通常將環境問題分為兩大類,即第一環境或稱原生環境;第二環境或稱次生環境。前者主要指自然作用下的環境問題;后者則主要指是人類活動留下“印記”或施之以影響力的環境問題。我們所說的生態環境顯然主要的是指后者,博物館生態環境教育也應該更多地側重于后者。

生態系統是一個運動著的動態平衡系統。在系統的運動中,它的各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調節)使系統整體上保持有序、趨于優化。地球上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由于人類活動需要自然界的物質支持,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各種服務,它不僅包括生產資料的各種自然要素,而且包括人類在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中與自然和社會相互結合形成的各種關系。因此,人類活動之于構成生態環境系統的各種要素的影響力,對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有序、優化至關重要。由于人類活動具有目的性、能動性和行為結果的可預期性,所以人類行為的自覺程度顯得極為重要。不幸的是人類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認識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時間太長了,只是由于在人類行為超出了自然界可能忍受的限度,自然界開始以“報復和懲罰”的方法——全球氣候反常、土地沙化、水資源枯竭、空氣污染、酸雨、赤潮,藍藻、致命性傳染病肆虐等等——來否定人類的行為,使人類感受到生存危機時,人類才真正開始思考必須節制自己的行為,轉而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個問題;認識到進行經濟增長的數據統計時,必須考慮到環境成本,財富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對生態環境無害的。1972年,在瑞典召開的世界環境大會提出了“為了當代和后代,保衛和改善人類環境已成為人類的緊迫目稱”的口號,使人們開始明白“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而它的直接背景可能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倫敦泰晤士河水的變黑發臭,以及歐洲許多國家上空經常感受到的北非撒哈拉沙漠沙塵暴的懸浮物。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創設,是由于人類對生態環境惡化引起的生存焦慮而提出的理性應對。它由美國著名環境專家LesterRBrown于1981年在《建設一個持續發展的社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一個社會學理論模式,并將其歸入“國家安全”的政治范疇,之后,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即著名的“布倫特蘭報告”),對可持續發展理論作了宣言性的解釋:“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一定義在聯合國42屆大會上通過;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里約熱內盧宣言》、《21世紀議程》、《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具有國際法效應的一系列文件。包括我國在內,全世界175個國家批準了上述文件,莊嚴承諾對全球環境保護的共同責任;2002年9月,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世界許多國家的首腦參加由聯合國組織的環境與發展峰會,共商可持續發展大計。由此表明當代人類對于自身行為之于生態環境系統的目的性、能動性和可預期性的影響,有了共同的認識,并已付諸行動。

強調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作用,人類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直接關系到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人類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戰略來應對生態壞境的惡化,對子孫后代負責,是博物館從事生態環境教育應該遵循的指導原則。它的出發點是人,落腳點依然是人。教育對社會來說從來就是現實的、功利的,其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行為規范、思維模式符合教育目標,從而有利于社會。當然博物館從事的生態環境教育只是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指望博物館畢其功于一役,而應該全社會動員,形成合力,堅持不懈。采取多種教育手段,多種教育形式,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樹立起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道德風尚。

2、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參與功能

博物館以其自己頗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能夠積極參與到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中去并發揮她的獨特作用:

為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提供咨詢服務,以利于規劃的制定者和決策者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上作出正確的取向。例如在目前東、北、西三個方向的建設開發已形成對云臺山風景名勝區擠壓情況下,博物館以其對云臺山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較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而頗具權威性的發言權。可以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向規劃制定者提出東、北、西三面適度開發,留有緩沖地帶,保留南云臺的原始風貌,拒絕大型工業項目和房地產項目開發的建議;進而提出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合理規劃片區用地規模,保護森林植被和名勝古跡;開發生態旅游,民俗旅游等主張,又如對新浦民主路舊城區的改造。這里曾經是新浦地區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黃金走廊,它那一座座中西合璧式的樓房建筑標示的是新浦這座現代城市的原始雛形,盡管它在周圍櫛次鄰比的現代化高樓大廈的映比下顯得幾分寒酸和凄涼,但它是歷史的記憶,是幾代人溫馨的鄉戀。許多已經在我們的視野中永遠地消失了,剩下的幾座樓房似乎已被分割包圍成孤立無援的堡壘。對此,文物部門需要大聲疾呼:有關部門要采取措施,劃出建設控制地帶,并把對它的搶救性保護納入城區規劃中去。這是文物工作者的責任,并不是什么懷舊的鄉愿情結。深圳、珠海都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建成的國際化都市,許多所謂“城中村”就是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他們視之如珍寶,每發現一處就保護一處,修舊如舊,“依然固我”。在報章電視上頻頻報道,竭盡謚美之能事。因為他們的思維定勢是: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城市是蒼白無力的。生態環境學之所以強調人文景觀也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層面,因為人文景觀是反映人類文化的一些特征表現出來的人們在特殊環境下的生存策略,與生物多樣性的其他層面一樣,文化多樣性對人們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條件會有所幫助。我們應該向深圳、珠海學習,對遺存在城市里的文物古跡的保護,除了文物工作者要盡其所責,城市規劃部門和決策領導的自覺認同同樣也是重要的。

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活動。當代博物館是一個開放體系,參與社會活動是博物館文化資源的又一種形式的利用,也是博物館價值取得社會認同的表現。例如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歐洲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中,就有許多博物館人士參與其活動。該組織成員達350萬人,其活動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和大洋洲。該組織的主旨是將環境保護與爭取世界和平結合起來,主要致力于阻止氣候變化、保護森林、拯救海洋,防止核威脅、鼓勵可持續貿易等等。該組織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拒絕任何政府資助和商業贊助,以保持其組織的純結性和在環境問題上行動的公平性。博物館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是多方面的,如鼓勵和策劃環保自愿者的各種公益活動,指導社區的環境整治,參加地區的“國際環保日”和“生物多樣性日”的各種紀念活動等。

3、推動生態博物館的創建

在城市的文化發展戰略研討中,博物館應該積極地倡導建立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博物館,并以自己擁有文化的資源幫助和促成此類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

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生態博物館的創建起步較晚。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我國首先在貴州,爾后在云南、吉林等邊遠省份的少數民族地區創建了十幾家生態博物館。關于生態博物館的內涵,目前國際博物館界尚無統一定義,不過在實踐中已經出現了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政府對原生環境區劃出一定的保護范圍加以保護,禁止外人涉足,只限于專業人員對生態環境要素的各種變動數據,如水質、土壤成分、空氣質量、生物種群的變化定期觀察、采樣、分析、積累資料,以期對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如濕地生態保護區,熱帶雨林生態保護區、特殊地貌生態保護區均屬此類。例如我省鹽城灘涂濕地保護區、擬建中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區、貴州特斯喀地貌保護區可歸此類。這類自然生態保護區雖有別于嚴格意義上的博物館,但已具雛型。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可以在保護區邊緣地帶選址建設生態環境博物館,除了參觀動植物標本,檢索科技資料,參觀者還可以通過環境監測攝像設備傳輸來的實況音像,具體地觀察到保護區的原生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生動場面。甚而,隨著三維成像技術的普及和提高,人們可以無需電視熒屏而在感觀上“進入”此類保護區。另一類就是具有人文價值的生態博物館。選擇原生態環境中的村落,保持原住民的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使用的生產工具、耕作技術和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原生態”,直至保持民族語言、婚姻方式和。實際上是一處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活標本”。參觀者可以進入或留居此處,體驗生活。如我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西定鄉章朗村的布朗族生態博物館,創建于2006年1月,被描述為“自然的恩賜和多元文化的滋養,村民生活得和諧幸福”;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村落博物館、澳大利亞毛利人保留地的聚落博物館、我國臺灣省阿里山高山族原住民生活村都可視為這樣一類的生態博物館。它被特別地強調其文化人類學的意義,即以人與環境的和諧對應,文化多樣性的時空價值而被西方學者在理論上要求保持其“原生態”,拒絕現代生活方式的任何“進入”。但現代生活方式通過旅游者的涉足和商業交往終究開始了“侵蝕”的步伐,而使文化向多元邁進。如何既保持其文化的原生態,又讓原住民充分享受到現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種種便利,今后仍將是文化人類學家和博物館學家共同探討的問題,我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布朗族生態博物館可能成為一個研究范例。

對于像我市這樣已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原始生態環境大大變化的地區,顯然不可能建立像西雙版納布朗族那樣的生態博物館,但以我市擁有的山、海、河、湖、森林、灘涂,以及云臺山的豐富的植物種群和鳥類種群,再加上位處東海縣洪莊的“亞洲第一井”鉆探所獲取的5000多米深距的不同地質年代的巖芯標本,市博物館可以策劃推動創設云臺山自然生態博物館、海州灣海洋生物博物館、浦東濕地生態博物館、東海地質博物館。也可以借鑒云南西雙版納布朗族生態博物館模式,在生態環境相對穩定,傳統風俗得以保留的山區或海島,創建具有連云港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民俗文化村。這類博物館的興建,將使我市博物館在數量上和種類上得到較大的改觀,對于加強全民環保教育,增強全民環境意識,促進經濟發展(包括旅游業)都將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本文行將結束之際,我們不禁想起了市博物館于1982年在六朝古鎮——鳳凰城(今南城)發現的一塊清代石碑,此碑位于原恬風渡渡口舊址處。碑的內容是告誡來往于渡口的人們要愛護渡口環境,保持清潔衛生。立碑時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被稱為“古海州環保碑”。先輩們給我們以示范、以啟迪,那就是在我們昂首闊步奔小康,努力實現“兩個率先”之時,要更加愛護我們的家園,珍惜我們的青山秀水,碧海藍天。

參考文獻:

1、付保榮、惠秀娟主編:《生態安全環境與管理》

2、韓世泳:《新浦史話》

3、李民昌張敏湯陵華:《高郵龍虬莊遺址史前人類生存環境與經濟生活》

4、李洪華、包宗順主編:《連云港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篇(5)

關鍵詞:圖書館 博物館 休閑時代 公共休閑服務

中圖分類號: G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4-0048-04博物館在結構與服務民眾的功能上,與圖書館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例如典藏、展覽、資料索引以及為社區民眾提供一個研究、休閑的公共場所。然而,二十一世紀科技的突破,引領了電子技術的飛躍,博物館、圖書館與社會大眾所產生的互動,經由網絡的普及與數字化典藏的興起,使得許多研究在信息的獲取與收集上,只消擁有一臺電腦,即可在家中進行。科技的發達,生產力水平、社會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越來越多,以旅游業、娛樂、休閑農林牧漁業為代表的休閑經濟迅猛發展,而作為社會公眾文化休閑服務體系一部分的圖書館、博物館,卻常面臨被忽視的尷尬,其用戶及訪問數量減少的報道頻繁見諸報端。在e化趨勢和休閑時代的浪潮下,博物館和圖書館如何結合人文與科技,尋找新的立足點;如何理清并凸顯其本身功能的特殊性,進一步突破現狀,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跨館際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精細化的服務以吸引用戶,都值得深思。

1 休閑時代概述

1.1 休閑時代的界定

休閑時代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進入3000-5000美元階段以后,而在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相繼形成休閑化特點的一個發展時期[1]。未來預測學家格雷厄姆T.T.莫利托指出:到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2]。發達國家已率先開展了休閑理論的研究與休閑實踐的開拓,為“休閑比工作更重要”的未來社會做準備。

1.2 休閑時代的特征

(1)休閑生活常態化。居民從事休閑娛樂活動已經成為與工作、睡覺和從事家務等必要的社會活動同等重要的第四種生活狀態;

(2)休閑消費脫物化。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費在人的全部消費中的比重會下降,而對以精神產品為主導的非物質消費的產品需求迅速攀升;

(3)城市功能休閑化。一是經濟功能休閑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休閑產業體系,二是公共服務功能凸顯休閑內涵;

(4)生活泛娛樂化。一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二是娛樂因素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廣地滲透到諸如購物、餐飲及其他各種日常活動中去;三是休閑和工作向著互相融合的方向發展;四是指城市群內部同城化現象日益凸顯;

(5)休閑方式虛擬化和極限化。休閑方式虛擬化是指休閑娛樂方式由傳統的具象化轉向網絡的虛擬化;休閑方式極限化是指人們在休閑活動中越來越傾向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嘗試體驗極限活動帶來的一種驚險刺激的感受[3]。

1.3 休閑效應

休閑具有雙刃性,積極健康的休閑具有豐富生活、陶冶情操、激發才能和創造力、體現人的價值等良;而無節制地進行某些休閑活動則會破壞生態、使人墮落。現今社會,商業化已經越來越多地侵蝕著我們工作以外的活動,人們越來越沉迷于物質的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問題出現,如過度工作和時間匱乏,這些都影響了休閑和家庭生活。因此,休閑活動需要政府和文化機構的積極引導,倡導健康、向上、輕松、從容的綠色休閑,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休閑消費文明化,而圖書館與博物館在引領健康休閑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4 圖書館與博物館對休閑的重要意義

以實體形式存在的文物資源和帶有濃郁人文關懷的室內環境是博物館作為休閑場所的物質保證;另外,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參觀博物館只是諸如旅游觀影等休閑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具有本質上的文化休閑性。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以及人文主義關懷理念社會地位的提升,圖書館的休閑娛樂功能為圖書館學界重視。圖書館與博物館通過多種形式的展覽、營造高質量、生態化的閱讀環境、設置多功能的休閑場所、開展各種各樣的休閑活動,提升休閑經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力,豐富社會公共休閑服務體系,提高休閑生活質量,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貢獻。

2 圖書館與博物館公共休閑服務合作的基礎

圖書館與博物館在為教育、學術研究、產品研發服務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是隱蔽的、潛移默化的,而休閑服務則是明顯的、立竿見影的,打造優質的休閑服務會引來更多的社會關注,進而促進其他功能的發展。毋庸置疑,圖書館與博物館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

2.1 圖書館與博物館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

無論東方或西方,博物館的設立均較晚于圖書館,但自此之后,博物館與圖書館經常形影相照,相互倚立,使得博物館中有圖書館,圖書館中有博物館,如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設于同一機構達二百四十余年;亞歷山大圖書館不僅是圖書館,更是一個博物館、藝術館和綜合科研機構;美國總統圖書館既是圖書館,又是一個檔案館和紀念博物館。

篇(6)

在空間設計過程中,我們需按要求分析問題、提煉要素、解決問題、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設計過程。功能分區、空間規劃、交通流線與表現造型,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和空間構造體都是根據空間設計所含概的要素歸納出來的一些概括性范疇大部分空間形式所考慮的內容也可以很容易地歸納在這幾個范疇之中,這些范疇同時也包含空間設計中的主要事物。無疑地,每一個設計步驟過程都需要有設計者的主觀思想來主導,這個主觀思想就是空間設計思維。室內設計創意的思維過程,注重的是直覺和直觀的內心感受。既是設計者的主觀思想圍繞空間主題而生成,由主題延伸至空間,再由空間轉化主題形式;又是以主題作為設計主導思想,對空間進行改造、整合的思維過程。主題空間的主題是概念的,由主題確定空間形式,由主題提煉元素,由主題引申至空間功能。室內設計的創意主題表現的巧妙之處往往在于它的含蓄,而不是和盤托出。同樣面對同一個題材,不同的設計師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思想,這些思想都會對創意題材的理解和對主題的認識發生作用,也會促使主題的創意表現變得豐富而微妙。室內設計主題創意的豐富性可以使室內設計創意作品更加深刻而充滿意蘊。室內設計主題創意的豐富性,還體現在創意作品是否能夠體現出一種意味,即意味的創意。“創意”的產生源于主題的設定,而“主題”則源于基本元素概念;元素又源于設計師多元性的知識素養與專業潛能、以及對歷史人文、自然生態、地域文化、科學技術知識的吸納并通過設計語言轉換為對物化空間形態的解析。空間的主題最后也必須以視覺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設計者必須盡可能將問題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因此,主題空間設計思維的形成也就是將主題構思概念空間化、形式化并圖示化的具體過程。

2主題空間設計思維表現方式

主題融入到空間中去,主題立意不同,形式語言的多樣化,表達的方式也多樣,通過運用不同材質、色彩、燈光、主題景點、擺設、設計元素,均能讓人體味到主題藝術的魅力。單就材質而言,依據整體主題概念和設計構想所要表達的信息,在造型上選擇金屬材質會體現出現代感和堅硬感,它給人們帶來冷調的氣息。若選擇木質材料則不會產生堅硬的感覺,而是略帶暖調的樸實性。就色彩而言,更是主題信息傳達的主要表現形式,從色彩的冷暖度、飽和度和感性上給出不同的主題信息概念。確定空間的主題后,接著由不同的裝飾材質、燈光營造、家具布置、藝術擺設的點綴,共同完成對主題的演繹。例如,德國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是世界著名建筑師丹尼爾•利伯斯金德的代表作品。德國猶太人博物館是柏林城市博物館增建的新館,用以展示德國境內猶太人生活的歷史痕跡,現在這座博物館成為以展現猶太人為主題的國家博物館。人們之所以對德國猶太人博物館的設計反響強烈,在于參與各方面設計的設計師們在各自所承擔的設計中,都能夠很好地運用現念和設計語言,恰當的把握住“猶太人歷史命運的展現”這個設計主題在設計中的反映,使內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結合和藝術的表現。作品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設計者運用設計語言,使博物館的展示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突出了空間的主題性。通過調動參觀者的情感,使作品和觀眾產生了共鳴。因此,從建筑、環境、室內空間、公共藝術品和展品陳列等多方面,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通過有思想的設計手法和形式,進行全方位的主題表現。運用現代的思維理念和現代的設計手法,通過簡潔的造型、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內容與情感的交融、各種元素同主題的統一表達,將實實在在的實用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和陳述,反映出系統、有機、多元化的現代設計文化。

3結語

篇(7)

關鍵詞:博物館經濟;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奧林匹克公園

中圖分類號:G261

一、博物館的內涵及其功能

博物館一詞源于希臘語MOUSEION,指供奉繆斯(MUSE)及其研究的處所。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向公眾展示,為他們提供受教育和欣賞的機會”(嚴建強和梁曉艷,2001)。我國《博物館條例》將博物館定義為“指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收藏、保護、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包括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科技館、陳列館等”。

盡管博物館是非盈利性的社會機構,但事實上,博物館經營,或者說依托博物館開發相關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具備充分的可行性,并且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楊玲,1998)。因此,博物館具有雙重功能,即事業功能和經濟功能。其中事業功能又包括四個方面:館藏功能,即收集、保藏文物和標本的功能;教育功能,即舉辦各種陳列、展覽、講解的功能;研究功能,即依托館藏,進行科學研究的功能;休閑功能,即提供娛樂,充實國民人生的功能。經濟功能可以通過實現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益來實現,直接經濟效益包括門票收入、紀念品收入等;間接經濟效益則通過博物館的“引擎”作用來實現,即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的載體通過向相關行業、產業、領域的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來實現對經濟的貢獻,這種輻射、帶動作用最明顯地表現在博物館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上。

博物館事業功能與經濟功能密切相關,但又有所區別,二者的關系類似于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上,“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同樣,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事業功能和經濟功能也必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首先,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其首要功能是其事業功能,尤其是公共博物館必須堅持公益性。其次,博物館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市場空間十分廣闊,博物館應當開發其資源優勢,發揮其經濟效益。最后,二者應當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博物館事業功能是經濟功能的前提和基礎,博物館經濟功能的發展是其發揮事業功能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博物館經濟功能可以反哺其事業功能。

傳統上,人們對博物館的事業功能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認識,但對其經濟功能的認識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事實上,博物館經濟功能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博物館經濟功能有助于博物館事業功能的實現。博物館本身是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其本身的門票收入往往無法滿足其自身的運營需求,據統計,美國公共博物館按參觀人數計算,人均成本為20美元,但人均門票收入只有1.47美元。按公共物品理論,如果外部經濟得不到足夠的回報,則會導致公共物品的供應不足。發展博物館經濟可以使館藏資源的文化意義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播和知識教育等功能。其二,博物館經濟功能可以將其外部效益內部化,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博物館資源豐富,發展博物館經濟不僅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還可以拉動社會經濟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三,博物館經濟功能能夠帶來綜合社會效益。博物館是一個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其發展博物館經濟有利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地區名片,進而將博物館帶來的巨大人流、形成的文化藝術氛圍都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

二、博物館經濟的含義及其特征

如今,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經濟功能,大力發展博物館經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博物館的經營和發展也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田艷萍,2009)。所謂博物館經濟是以博物館或博物館群為依托,通過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特有優勢和經濟價值,將博物館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有機融合的一種經濟形態,也是能帶動區域軟實力提升和經濟持續發展,促進博物館事業功能發揮的一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博物館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包含并融合了文化藝術、旅游等產業。另一方面,博物館經濟是一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博物館經濟效益的擴散,帶動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與其它的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博物館經濟具有一些獨有的特性。

一是互補性。博物館經濟與博物館事業良性互動、功能互補,博物館經濟的壯大有利于博物館事業功能的發揮。事業性與產業性緊密結合。公共博物館普遍是公益事業性質的單位,經濟性與博物館主體沒有直接關系,但二者關系緊密,不可分割。

二是間接性。博物館本身的經濟貢獻不是主要方面,博物館經濟更主要的體現在其間接經濟價值。具體而言,博物館可以通過四個層面來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博物館內以公益性事業功能為主,發揮一定的直接經濟功能,是博物館旅游的目的地和文化藝術活動的舉辦地。在博物館所在區域內,可以發展服務業,為博物館旅游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還可以發展文化藝術產業,同時為文化事業活動服務。博物館直接輻射區域為博物館經濟提供住宿、交通等直接配套服務,以及文化藝術產業的內容制作服務。博物館間接輻射區域為博物館經濟提供間接配套服務,如博物館旅游紀念品加工、文化藝術品批量生產等。

三是融合性。博物館可以作為區域發展的靈魂、凝聚力和粘合劑。博物館決定了“博物館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特性,聚集了人氣,形成文化氛圍,是博物館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前提條件。博物館經濟更多體現在區域經濟的融合,包括促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內容的多元化、復合化,提高地區軟實力。

三、發展博物館經濟的實施路徑

(一)完善基礎設施,形成文化設施群落

基礎設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所有的商品與服務的生產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這些公共服務,其他商品與服務便難以生產或提供。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博物館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高端形態,對其所在地區的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一個地區發展博物館經濟,就必須具有完整的基礎設施,涉及到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方方面面。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因此,要發展博物館經濟,必須對基礎設施給予足夠的重視。

當基礎設施已初步成型或初具規模時,“博物館經濟”的發展便具備了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使博物館經濟初步成型。博物館經濟的成型有賴于軟硬件兩方面的準備,既要加強本地區的博物館建設,因為博物館是博物館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礎,又要加強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力爭招徠國內外知名企業,因為企業是發展博物館經濟最基本的市場主體。

在基礎設施、博物館建設和引進企業的基礎上,還要著力培育市場,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既要加強不同企業之間的協同,使不同的企業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市場合力,提高整個地區的市場聲譽,又要完善本地區的產業空間布局,解決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多維性需求的矛盾,進而形成規模經濟,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二)建立品牌,做強特色領域

在博物館經濟基本成型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提高產業的附加值,使本地區的博物館經濟向產業鏈的高端轉移,就必須推動經濟向高端轉型,做強特色領域。

產業鏈分析中的微笑曲線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中,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即研發和市場。也就是說,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要發展博物館經濟,就必須進入產業鏈的兩端,促進產業向高端轉型。

向高端轉型,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本地區的文化品牌。品牌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一家企業,乃至一個地區的無形資產,提升企業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品牌的形成還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獲取上下游資源時的談判能力,使企業以較小的投入創造較大的收益。品牌的形成還可以提高一家企業或一個地區的凝聚力,在內部產生驅動力。

向高端轉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強特色領域。特色在市場領域的體現就是一個產品或服務顯著區別于其他產品或服務的風格、形式,在某一細分市場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就也能夠給經營者帶來更高的利潤和收益。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就是要提高某一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勢力,進而提高其制定價格的能力。就博物館經濟而言,某些具備條件的地區就可以重點做大文化藝術品交易,積極開拓文化旅游市場,使本地區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向高端轉型。

(三)擴展產業鏈,形成產業生態系統

在博物館經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高端產業形態的前提下,博物館經濟還可以通過豐富博物館產業鏈,形成產業生態系統來實現進一步的提升。產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制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組成的群落,它利用結構功能優化,并通過能源、水和材料的管理環境與資源問題的合作,以便協同提高環境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比每家公司個體優化實現的效益總和更大的整體效益。博物館經濟本身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既有事業性,又有經濟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能實現節能減排,這與產業生態系統的內涵是非常一致的。因此,要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經濟就是要形成一個開放體系,不斷吸引新的高端產業加入,做到良性循環,實現產業與環境的協同,進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四、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發展博物館經濟的對策

北京市有著豐富的博物館資源,發展博物館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奧林匹克中心區則是這一優勢體現得最充分的地區。因此,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充分利用好現有奧運場館設施,推進國家級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博物館經濟”。

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發展博物館經濟有著政策、資源、人才和市場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勢,但博物館經濟在國內仍然是新鮮的事物,博物館經濟的發展和興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奧林匹克公園促進博物館經濟的蓬勃發展必須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找準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從奧林匹克公園的發展定位來看,發展博物館經濟,要依托國家級博物館的優勢資源,營造發達的文化要素市場,培育并健全產業鏈,把奧林匹克公園建立成為國際藝術品展示交易中心;要充分發揮國家級博物館的文化優勢,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提升文化產業層次,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充實文化產業業態,把奧林匹克公園建立成引領北京、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要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十二五”規劃對奧林匹克中心區的戰略部署,勇于先行先試,積極研究博物館經濟理論,探索博物館經濟發展模式,總結博物館經濟發展經驗,把奧林匹克建立成為北京博物館經濟先行示范區。

在具體的措施方面,要大力推進奧林匹克中心區發展的現代化、協同化、高端化和國際化。第一,要實現產業體系現代化。結合奧林匹克公園產業基礎,綜合考慮北京總部集聚區競爭狀況,重點打造文化產業總部經濟,著力推進文化藝術品交易的總部集聚,加快引進文博旅游、文化創意等總部企業;同時完善配套服務環境,吸引相關配套服務企業。第二,要實現區域經濟協同化。博物館經濟在奧林匹克功能區的空間布局。奧運功能區在空間上形成“一軸一核三極”的布局,一軸即奧運文化體育發展軸,一核即奧林匹克公園,三極即東南人文發展極、東北綠色發展極和西部科技發展極。第三,要實現重點項目高端化。奧林匹克公園博物館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一批符合發展定位要求、契合發展目標的亮點項目,以這些重點項目為 “引爆點”,帶動整個博物館經濟的發展。這些項目也將共同構成一個“樣板區”,代表著奧林匹克公園博物館經濟的未來面貌。著眼于奧林匹克公園博物館經濟的定位,其重點項目必須高端化。第四,要實現品牌形象國際化。通過“國際博物館之城”、“中國博物館修身游學之城”、“中國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等塑造北京博物館經濟的品牌形象;圍繞“奧體中心博物館經濟”的概念,設計相應的宣傳口號和Logo,拓寬宣傳渠道,加大品牌推廣力度,塑造園區品牌形象。主動承辦國內外體育文化活動、文藝展演、藝術品展示及交易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策劃和舉辦各種會展、文化藝術品鑒賞與交易、體育賽事、文藝演出、休閑旅游等活動,增加社會各界親身體驗奧體中心及場館服務的渠道,樹立奧林匹克園區的國際化形象。

同時,奧林匹克公園管委會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采取多種保障措施為奧林匹克公園的“博物館經濟”保駕護航。首先,可以通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拓寬融資渠道。目前,維持奧林匹克中心區管理的經費比較單一,總量也比較有限,而奧體中心區博物館經濟的發展需要資金投入。資金短缺制約了奧林區克公園的發展,政府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加大投入,這是拉動和促進園區發展的重要力量。奧林匹克公園可以通過爭取各級政府對奧體中心博物館經濟建設的公益性建設資金支持、建立奧林匹克中心區博物館經濟建設專項資金等方式從政府獲取資金,也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引導和吸引國有資本、民間資本的投資,還可以通過發行基金、債券等融資方式解決奧林匹克中心博物館經濟建設資金需求。其次,要提升土地集約化使用水平,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具體而言,就是要以產業集群式發展、實現公共平臺和科技設施共享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集約利用水平。要優化功能和空間布局,優先安排符合奧體中心博物館經濟總體定位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支持具有帶動效應的產業用地。要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各項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年度使用計劃,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征地、拆遷和建設。再次,奧林匹克公園要統籌周邊區域,服務北京發展大局。一方面要加強與亞運村、奧運村、金融街、CBD等周邊區域的合作,積極發揮奧體中心博物館群得區域輻射和產業帶動作用,發展服務于亞運村、奧運村等周邊區域的體育休閑文化產業,統籌區域資源,實現區域綜合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奧體中心文化產業同金融街、CBD的合作,實現功能銜接和互補,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及服務于北京城市發展,實現各區域共同發展。此外,奧林匹克公園還需要擴大對外招商范圍,重點加強大項目招商力度。要積極爭取市里在體育健身、旅游觀光、文化產業等領域重點項目的布局和支持,實現體育、文化、觀光旅游產業化;要與首都知名文藝院校以及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媒體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爭取成為大型演出、書畫展、體育賽事的舉辦場地;要與文化藝術品拍賣公司、大型演藝公司建立聯系,爭取拍賣會、展示會、文藝演出等活動定期在奧體中心區內的場館舉辦。

五、小結

博物館經濟在我國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隨著我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日益蓬勃發展,發展博物館經濟逐漸成為共識。博物館具有雙重功能,與其它的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博物館經濟具有一些獨有的特性,即互補性,間接性和融合性。因此,要發展博物館經濟,需要多策并舉,逐步推進,分階段完善基礎設施服務與產業鏈;向高端轉型,建立品牌,做強特色領域;擴展產業鏈,形成產業生態系統,進而建立完整的博物館經濟體系。奧林匹克中心區作為北京市的博物館聚集區,發展博物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奧林匹克公園的有利條件,找準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就一定能夠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實現“博物館經濟”的蓬勃發展,使這成為“博物館經濟”發展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田艷萍.國外博物館經濟學研究概述[J].博物館研究.200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偷偷88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大屁股|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成全影院电视剧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普通话对白刺激|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出轨黑人中文字幕| 乱亲女h秽乱长久久久| 大尺度无遮挡激烈床震网站|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国产白丝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蘑菇视频 |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蜜桃|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爽|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熟女乱子视频正在播放|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免费看国产精品3a黄的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