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4 16:49: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

篇(1)

關鍵詞: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現代化管理;精細化管理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工作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應充分重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保持較強的競爭力,更好地實現預期工程項目管理的目標要求。施工管理各項工作應從實際出發,結合施工內容,從細節出發開展高質量的施工、造價及后期竣工驗收等方面的工作。在此背景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精細化、現代化發展符合時展潮流,有利于各項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全面保障工程施工質量的提升。

1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概述

我國建筑行業當前已經擺脫了傳統模式下的基礎性建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正在逐步走向綠色低碳的高端建設方向。在此過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也必將朝著現代化和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才能更好地與時代接軌,響應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要求。基于以上背景,建筑工程的精細化管理和現代化管理有助于全方位改進以往建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從整體上解決部分常年固化的難題,盡快實現預期的建筑目標。當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已經逐步成為建筑行業內的標準,并在未來的發展中,保障更多建筑企業主動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同時,考慮到未來建筑項目的日趨復雜性,建筑項目的總體難度已經難以預測,體現出建筑項目管理中現代化及精細化的特點和作用,展示實現建筑工程管理的具體功能和作用。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中,考慮到不同部門中的不同職位情況,應從整體上的工程規劃管理出發,落實員工崗位的準確定位,開展高質量的建筑施工企業的全方位監管工作,全面提升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2.1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發展的必要

在新時代的建筑項目管理發展的實踐中,隨著工程施工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設備應用日趨先進。為了更好地體現出符合現代化的先進的建筑理念,一定要滿足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需求,積極保障建筑工程管理朝著精細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建筑行業工程規模較大,涉及多個不同工種,相應的施工內容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施工現場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戰性[1]。只有從實際出發,全面落實好現場施工管理的精細化要求,才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的建設目標。通過科學劃分所涉及到的建筑工作任務及職責情況,全面開展高質量的精細化、現代化的工程管理工作,才能使建筑施工企業實現可持續化發展,有利于實現預期的建筑項目目標[2,3]。越來越多的建筑設備應用在建筑項目中,往往對于建筑項目的施工人員有更高的挑戰,在全方位落實現代化的精細化管理模式下,工程管理方可以滿足施工進度及質量的要求,更好地展示出工程項目的高質量發展要求。

2.2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發展的意義

針對我國建筑工程的發展實際情況,特別是建筑項目的特點,在全面推動現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過程中,精細化發展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體現出建筑行業的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的理念[4]??紤]到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需求,應從各方面重視加強建筑工程現代化及精細化建設管理工作,并能從工程項目的實際需求出發,落實加強構建先進的管理隊伍、加強建設管理投資力度等措施,在迎合市場化經濟發展的要求下實現管理體制的逐步完善,明確落實建筑工程項目的科學化發展,進而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同時有助于建筑工程管理體系的發展更加完善,奠定建筑企業全方位的、扎實的軟硬件基礎[5-6]。在建筑項目精細化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應突出工程項目在“精”和“細”兩方面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將每項工程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尤其在工程項目的效益管理、風險管理、過程管理及質量管理過程中,應始終秉承“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能實現最佳的管理目標,滿足相關的管理要求[7]。

3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新時代的建筑市場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在全面推動建筑工程項目的現代化及精細化管理的實踐中,結合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重點關注到以下幾個方面[8,9]。

3.1提升施工人員綜合素質能力

結合工程管理的實踐來看,大部分施工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力不強,特別是在技能水平及職業素養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只有充分保障施工人員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特別是每位施工人員專業素養的加強、技術水平的提升,才能有效實現預期的工程項目質量目標。同時,管理人員也要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能力,保障決策的正確性,積極選擇先進的施工工藝方法及施工理念,因此應加強管理人員的篩選工作,充分發揮出管理人員的主導作用。

3.2積極學習先進的施工技術和管理方式

具體的建筑工程施工環節涉及多樣化的施工方案,即現代化的建筑施工涉及多個子環節,每個環節都會直接關系到整體的質量問題,因此,應全方位加強每個環節的管理工作。從實際出發,合理優化不同的施工方式。施工工藝技術、材料、設備等方面存在差異,具有不同的施工效果,因此施工人員的職責也存在差異。從這個角度應高度重視加強工程管理,積極學習先進的施工技術以及管理方式,力求全面提升施工質量水平。

3.3提高施工材料及設備性能

現代化建筑工程涉及多種類型的材料及設備,建筑項目在材料及設備選擇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材料及設備是影響整體項目的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應保障落實高質量的施工材料及設備性能,以便實現預期的建筑物的整體質量要求。在此背景下,應全面重視加強建筑材料及設備在采購、運輸、存儲、應用、維護保養等方面的工作,明確工程管理的重點內容所在,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的工程管理。

3.4防范自然因素的負面影響

現代化建筑規模往往較大,整體項目從設計到竣工時間很長,存在大量不可控的自然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如暴風暴雨、地震、地質災害等,會嚴重影響整體的施工進度及現場的有序化管理。因此在工程管理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惡劣天氣條件等自然因素對施工的影響,防控好各項建筑施工效果和質量的影響因素[10]。從細節出發,全方位重視工程管理,完成預期的建筑項目的施工目標。

4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和精細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4.1提升對建筑工程管理現代化、精細化建設的認識水平

在現代化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工程項目復雜程度日趨提升,工程項目從設計到驗收環節需要管理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及精力開展一系列的監督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若管理人員無法從整體上重視加強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水平則難以提升,無法發揮工程管理在工程質量、經濟效益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作用。施工企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全面構建良好的現代化精細化工程管理的文化氛圍,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和手段使全體人員的管理意識得到深化,更好地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將先進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業管理的實踐工作中,從細節入手,全方位緊扣施工項目的現代化、精細化的建設目標,在此基礎上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管理人員的相關業務能力及管理水平的培訓。在開展現代化、精細化的工程管理工作的實踐中,應從建設目標出發保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逐步加強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這種模式不同于傳統模式下的粗放管理,往往對管理人員的工作技能、專業化素養都有著較高的要求。企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落實相應的管理技能培訓工作,幫助工程管理人員能落實現代化、精細化的管理理念,以保障建筑工程管理項目的高質量的有序化發展,更好地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

4.2堅持“多元效益”原則

在開展高質量的現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實踐中,應始終落實發揮出“多元效益”的作用,全面重視加強企業的品牌建設、生產力水平提升以及市場發展的要求。首先,施工企業保持較強的生產力水平才能有序推動建筑施工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更好地符合實際的生產要求。這就要求建筑企業從實際出發,開展高質量的科學化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綜合的生產力水平。同時,考慮到建筑企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和工程管理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一定要結合工程開展的實際情況,全方位保障實現勞動力、資金以及設備等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全面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其次,建筑施工企業一定要主動迎合時展要求,在全面堅持建筑施工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應用市場的實際角度出發,取得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積極促進建筑工程管理朝著精細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從市場客觀規律出發,實現建筑施工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例如,相關的管理人員應在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下,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落實具體的工程質量、安全性、工程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內容,推動工程項目的高效開展,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最后,在全面開展高質量的工程項目的現代化、精細化管理的實踐中,還應始終堅持構建企業品牌的建設原則。為了保障建筑施工企業的大規模發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樹立良好的品牌意識,在市場認可品牌的基礎上做大做強,促進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同時,企業的品牌建設工作直接關系到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應保持高效的工程管理工作,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更好地符合市場經濟快速穩定發展需求。在推動現代化精細化的工程管理的實踐中,應以品牌建設為目標,積極采納先進的管理經驗,通過高質量的管理工作建設高水平的企業品牌。

4.3構建較為完善的現代化、精細化工程管理體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一系列現代化、精細化的工程管理模式,其管理內容較為復雜且內容更多。具體來說,結合現代化建筑工程管理體系的實際情況,應重點明確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成本管理直接關系到工程資金的利用效率、工程項目的可持續化以及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目標,因此應充分重視加強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通過開展高質量的成本管理工作,有助于實現資金管理方案的細化,全面開展記錄相應的工程項目中各項支出。(2)質量管理工作是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細化的質量管理都采用分層次、分階段的方式進行開展,在明確科學質量目標的基礎上,還應從實際出發,構建高質量的質量保障體系,明確工程項目中的質量問題,從整體上分析問題成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3)風險管理屬于工程管理的重要內容。在開展現代化、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過程中,應在整個的施工過程中持續貫徹和落實,并結合不同的施工環節,提出有效的、具有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還可以結合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可能引發的后果落實風險清單,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5結語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現代化、精細化管理模式是必然的發展模式,符合當前的建筑工程的管理理念。應注意保障落實科學化的管理方案及理念,實現各方面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行合理化的風險規避,才能切實有效推動建筑行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鐵.信息化技術在混凝土生產企業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J].建筑技術,2012,43(12):1121-1123.

[2]梁培新,張會.混凝土裝配式節點的精細化模擬與分析[J].建筑技術,2016,47(9):821-825.

[3]李小勇.淺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121.

[4]刁節桃.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江西建材,2017(15):298-299.

[5]田嵩山.建筑工程管理的影響因素及對策解析[J].智能城市,2017,3(7):239.

[6]莫志其.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四川水泥,2017(7):336.

[7]李祿.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256.

[8]郭大川.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質量控制的有效策略之我見[J].綠色環保建材,2019(4):225.

[9]王宏楠.建筑工程管理的現代化和精細化[J].居舍,2018(18):136.

篇(2)

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域旅游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始終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水平,也為了更好地優化全域旅游的發展成效,有必要深入全面地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域旅游中的關鍵作用,以便在較大程度上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效能,更進一步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質量。推出品牌效應,增強文化自信在全域旅游的發展實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全域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品牌效益,有助于全面有效地增強文化自信。平潭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多元化。在政府部門全面加大監管力度的基礎上,在多措并舉全面創設文化發展氛圍的根基上,平潭致力于打造特色化、品牌化、戰略化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助推文化自信。可以說,在全域旅游的發展視角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發展切入點,真正系統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水平,無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打造特色化文化品牌,為區域經濟的深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根基。提升經濟效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文旅產業融合的背景下,積極利用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足于全域旅游的科學視角背景,不僅能夠從整體層面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成效,同時也能夠全面系統地推動產業融合,還能夠切實全面地發揮其經濟促進作用。平潭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且多元的,隨著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充分重視以及科學保護,越來越多的管理舉措得以實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實效,也深入精準地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效發展。在實踐過程中,積極全面地挖掘以及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全面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文化產業的發展高效結合起來,全方位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和傳承工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發展實效,也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科學的資源保護,全面推動資源可持續發展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的實踐過程中,行之有效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等高效整合起來,有利于創設科學的社會氛圍,同時也能夠全方位實現對資源的保護,真正使其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平潭地區的發展實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多元的。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得到了充分全面的重視,越來越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被挖掘出來,對其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本身有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高質量傳播,同時也有助于全面保護這一重要資源。比如平潭地區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博覽會等,可以以此為契機將資源全面整合起來,而這無疑能夠實現對資源的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也能夠切實有效地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實效。

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保護傳承路徑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充分全面地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效能,積極把握其發展潛能,科學精準地運用高效化的傳承發展策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實效,也有利于夯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水平。為此,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為了切實有效地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效果,有必要探索科學的保護傳承舉措,以此來全面系統地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傳播。立足生態,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想卓有成效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實效,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應該充分立足生態,積極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意識,從整體層面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效和科學化傳播,切實創設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共創一個良好的保護局面。為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實踐中,要從生態視角出發,行之有效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科學意識與認知。文化生態保護是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系列論述的融合統一。我們既要關心非遺傳承,也要關心文物保護,更要注重文化生態整體的延續和改善。第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實踐中,要充分把握文化生態觀念,從整體層面進行科學布局以及全面統籌,真正實現法治引領,要全方位強化政策支持,積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奠定堅實的法治根基和社會條件。為此,地方政府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實踐中,要致力于科學的規范管理,從法治建設的角度出發,行之有效地搭建完善且系統化的法治建設體系,同時,也要注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的管理辦法,著力促進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三位一體,真正系統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實效。第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過程中科學精準地貫徹落實文化生態保護理念,還應注重全方位實施精細化的管理管控,充分系統地做好監督考核工作,以此來深入精準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實效,更好地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地方政府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保護的實踐中,要層層落實責任體系,全面壓實管理責任,著力形成完善系統的管理規范機制體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奠定堅實的考核監管制度體系,切實有效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實效。第三,全方位整合技術與力量,著力打造完整的生態鏈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實踐過程中,為全面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要注重全面整合技術與力量,科學精準地打造完整的生態鏈條,以此來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梢哉f,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是系統且復雜的,在實踐過程中,若沒有一套完整的保護傳承工作體系,缺乏精細化的發展理念,無疑會影響和制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實效。鑒于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實踐中,要注重系統全面地整合關鍵技術力量,著力打造全面系統的宣傳氛圍,積極有效地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實效,引導人們全面參與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實踐中。旨向活態,多元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鏈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著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實效,有必要立足多元化的發展舉措,全方位打造完整且精細化的產業鏈,真正系統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實效??梢哉f,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全面傳承,始終發揮著重要的現實作用。為此,在實踐過程中,要充分旨向活態,積極采用多元且全面化的發展舉措,全面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積極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發展潛能,更好地實現產業間的高度融合。第一,制訂科學且精細化的產業發展規劃。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想深入精準地推動文旅產業高效融合,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成效,真正系統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發展水平,有必要從構筑產業鏈條的發展高度出發,行之有效地制訂科學且精細化的產業發展規劃,以真正實現產業之間的高度融合和全面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全面傳承等本身就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工程,為此,在實踐過程中,要從產業發展141CULTUREINDUSTRY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文旅融合TheFusionOfLiteratureAndTravel的高度出發積極進行活態布局,調整傳統階段的分散、封閉的發展狀態,積極拓寬產業鏈條,全面增加產業內容,積極打造產業體系機制,真正實現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高效化。第二,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下,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發展以及全面化傳播,還應注重充分全面地發揮現代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行之有效地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實效。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多樣且內容豐富,只有借助科學的信息技術手段,才能著力打造高效化的發展局面,也才能在較大程度上煥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切實有效地塑造文化品牌。第三,全面打造產業服務平臺。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保護以及傳承的過程中,真正高效地優化產業鏈條,必須注重全面拓展產業服務平臺,以此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成效。在非遺經濟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通過產業之間的高度融合來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依托精細化的產業服務平臺實現高效全面化的服務,能夠為非遺產業的高效精細化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提供科學的保障,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夯實非遺產業融合成效,真正提升經濟增長效率。第四,全面注重人才培養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保護的實踐過程中,人是重要的因素。只有全面提升人的素養,進一步夯實人的認知,行之有效地提升人的整體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為非遺產業的高效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根基,也才能切實有效地保障非遺產業的深入和全面化發展?;诖耍诜沁z產業深入推進的進程中,要行之有效地搭建完善的、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切實提升人的素養與認知。

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產業優勢

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下,積極深入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效快速化發展,有必要從現階段的發展誤區中脫離出來,行之有效地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產業優勢,進一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發展成效。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強的地域屬性,只有根植于地域特色,全面打造完整且全面化的產業鏈條,才能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為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實踐中,要依托于科學的產業優勢,積極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潛能,行之有效地打造特色化的產業鏈條,積極發揮規模經濟的關鍵作用。比如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融入區域內的民俗文化及特色文化等,可以將這部分內容與民俗特色等充分融合起來,積極挖掘豐富的產業優勢,真正實現做大做強的發展目標。每個地區都有顯著的區域特色優勢,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效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真正系統地把握好區域特色,那么產業優勢就會被大大削弱。在此基礎上,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應該積極挖掘潛藏的區域特色,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達到增產增效的目標。

思考與建議

全域旅游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卓有成效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全面傳承,要充分全面地依托現階段產業融合的發展背景,行之有效地推動文旅融合的深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通過將它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既能散發其中蘊含著的充沛的文化氣息,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旅游產業的發展潛能,行之有效地拓展旅游發展空間。為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既要從產業融合發展的高度出發,積極尋求非遺項目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點和交叉點,也要注重深入精準地拓展產業的發展布局,更好地豐富非遺項目類型,不斷拓展非遺項目的內容,進一步增強非遺產業的保護實效。當然,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中,還應充分全面地運用科學且高效的技術手段。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深入精準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效持續化發展,應該注重系統全面地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現狀,同時也要注重深入分析非遺項目對區域旅游的積極作用,然后在此基礎上,精準全面地運用科學的發展策略,最大程度地夯實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成成,黃鶴,張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J].傳媒論壇,2019,2(23):29-30+33.

[2]朱智.湖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01):62-65.

[3]楚志鋒,吳軍梅,李維娜,等.全域旅游背景下衡水市旅游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J].智能城市,2019,5(12):75-76.

篇(3)

關鍵詞:職業指導 更高質量就業 作用

黨的十報告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也表示人民期盼有更穩定的工作。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是在加快推進經濟發展轉型和人民期待過上更好生活的深刻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對就業工作的重新定位和戰略性轉變,更是對就業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和總體要求。職業指導的工作目標就是幫助就業、幫助就業穩定和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這與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總體要求和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要在新的要求下推進職業指導的研究、實踐和創新,研究并正確認識職業指導在實現更高質量就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對更高質量就業的理解

國外有關就業質量的探討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美國的“工作生活質量”到國際勞工組織的“體面勞動”和歐盟的“工作質量”再到近年的“高質量就業”,Schroedr,Fredric K.(2007)認為高質量就業是指個人在其認為具有挑戰性和滿意感的工作的綜合環境中獲得謀生所需工資的能力,并且強調收入并非高質量就業的唯一衡量標準。從已公開的文獻來看,國內尚未有學者對“更高質量就業”作出明確的界定,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在2012年11月在答記者問時,認為“更高質量就業”從宏觀層面來講主要是指充分的就業機會、公平的就業環境、良好的就業能力、合理的就業結構、和諧的勞動關系等等。

綜合國內外對高質量就業的探討,結合對高校大學生的職業指導的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更高質量的就業至少應體現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高質量就業和充分就業并重,也就是質量與數量要有機統一,兩者并重,協同發展,如果大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數人就業狀況再好,對整個大學生群體而言也不能說是更高質量的就業;二是人職匹配,人盡其才,能找到與個人興趣、性格和所學專業技能水平相適應的工作,個人的專長與優勢也能得到發揮;三是工作滿意度高,對工作薪酬、區域、環境、文化、發展等因素感到較高的滿意度;四是和諧的勞動關系,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與周圍人、工作環境、勞動條件都能形成和諧的關系;五是良好的可持續就業能力,即能成功進行初次就業,倘若失去了某一份工作也可以順利獲得另一位較好滿意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獲得穩定工作的能力。

二、對影響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原因分析

據麥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1.5%,比2011屆(90.8%)略有上升,但就業的2012屆本科畢業生中,僅58%對就業現狀滿意,“不滿意”和“很不滿意”占42%,其中在“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的滿意度最高,但也僅為69%。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不高間接折射出了影響當前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一些現實困境,結合當前大學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狀況和對畢業生個體的跟蹤訪談,認為導致當頭大學生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四方面:

1.未能轉變就業觀念

受家庭傳統觀念和社會上有房有車、高富帥的風氣影響,大學生依然普遍存在追求“鐵飯碗”的穩定、期望優越環境的安逸、攀比眼前的高收入,而向往到大城市、大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工作,卻不愿意到基層和農村、欠發達地區、冷門和艱苦行業等工作,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讓他們不能及時與用人單位簽約且與就業機遇擦肩而過。

2.結構性失業

由于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產業發展和“經驗準入”等市場因素變化而與大學畢業生的知識、素質、能力、數量不匹配而出現職位空缺與失業并存的現象,其顯著的特點是一些大學生找不到適應自己的崗位,而一些崗位又招不到所需要的大學生。用人單位的職位空缺與大學生失業并存,俗稱“用工荒”與“就業難”同時存在。

3.就業的主動性不夠

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興趣、性格和評估自己的能力與特長,面對就業市場環境的變化,不能很好地作出適應與調整,從而產生擇業迷茫、就業逃避、心態消極的現象,對待周圍提供的就業信息總抱著無關緊要、與已無關的態度,在擇業時也是左顧右盼,在遇到工作機會時也不能精心準備簡歷和積極求職面試,依賴性強,適應性不足,嚴重缺乏就業主動意識、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

4.素質欠佳與創新動力不足

一些大學生由于專業知識學習不過硬、平時參加實踐活動少和綜合鍛煉不夠而出現素質與技能不能勝任工作崗位,個別經濟困難、心理困難的“雙困”大學生更成為就業的幫扶對象。同時,也有一些學生在初次獲得就業工作后,由于在智商、情商、才商等方面的積累與創新動力不足,而容易被用人單位在用工后辭退而再次失業。

三、職業指導對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作用

職業指導是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它強調指導對象不僅僅是求職者而是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兩個主體,強調最終目標不僅僅是就業而是個人的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的人盡其才,強調職業指導不僅僅是某一階段和時期而是伴隨人的整個職業生涯的一個過程,強調職業指導不僅僅是提供職業信息而是更深層次的教育和幫助功能。在推動實現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研究與實踐中,職業指導是主要以大學生就業服務為載體來發揮其作用和重要性,既直接體現在就業服務的過程之中,又間接地體現在就業背后的一些職業指導環節之中。

1.職業指導推進就業結構的優化

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一個關鍵著力點就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不斷優化就業結構,從而避免結構性失業,使人職匹配,人盡其才。黃炎培先生認為“所以一個人職業和才能相當與不相當,相差很大。用經濟眼光看起來:要是相當, 不曉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當,不曉得埋沒多少人才”。職業指導對人才與經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可以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產生作用,進而不斷優化就業結構,主要可體現為:

(1)職業指導提高大學生素質,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人力支撐。勞動者素質是決定經濟增長質量的關鍵因素,如海南省正在建設國際旅游島,在2013年視察海南省時講到:“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而要珍愛呵護好就需要有投身環保事業熱情的環境類人才,然而海南省環境類人才資源十分緊缺,加強職業指導將幫助大學生學習好環境類專業知識在海南是大有作為的,最后選擇留在海南工作??鬃釉唬骸捌涫谷艘财髦??!币馑际钦f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海南越是人才資源相對緊缺,就越要注重通過使用人才來促進人才成長,加強職業指導將有助于讓這些剛剛留在海南省工作的畢業生在今后扎根海南,也將有利于吸引更多大學生選擇海南,參與到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去。

(2)職業指導為人才與經濟搭橋,實現單位用人與大學生就業的雙方平衡優化。專業對口率不高是目前大學生就業質量不高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和促進就業結構的優化,應充分發揮職業指導的作用和重要性。職業指導是架在求職者、用人單位、學校之間的一座橋梁,行業的發展會帶來職業崗位的變化,而不同的職業崗位對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也不同,所帶來的社會需求變化要求學校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學改革。因此,通過職業指導的提供單位用人服務和人才需求調查,學校可以了解社會對大學各專業的學生需求狀況與變化,進而按照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改革教學內容,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與此同時,通過對大學生個人的職業指導,幫助學生獲得滿意的工作,使大學生在大學所學與在社會所用兩者能緊密聯系起來,繼而提高專業對口率和人職匹配程度,最終實現大學畢業生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減少大學畢業生資源的浪費,從而不斷優化就業結構,。

2.職業指導增強大學生職業幸福感

職業幸福感是更高質量就業的一個重要體現。所謂職業幸福感,是指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時,基于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相對于用人單位而言,讓員工獲得職業幸福感是檢驗一個用人單位管理成效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尺,而相對于大學生而言,擁有職業幸福感,是求職贏得一份與自己十分匹配的工作的一種體現,也是畢業生后高生活質量的一個特征,更是逐步實現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表現。職業指導對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兩個主體對象開展服務工作,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職業幸福感,主要體現在主觀上和客觀上兩個方面:

(1)職業指導對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生涯進行輔導,提高主觀的職業幸福感。職業幸福感可以來源于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如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生從事農資行業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到鄉鎮和農村地區,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但是他們若能有扎根基層、服務三農的精神,將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與行業發展結合起來,盡管條件艱苦,但是個人也會因為從事工作所帶來的價值實現而感到幸福。職業指導正是通過在大學生作職業準備時提供引導,在選擇職業時分析定向,在求職過程提供就業信息與技能培訓,在職業生涯過程中促進發展,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正確擇業、成功就業、適應職業,促使大學生找到職業幸福感的源泉,具體可以體現在:一是促進個人社會化,讓自己懂得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如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二是促進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從而明確職業價值取向,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如進行職業測試等;三是促進明智的職業選擇,使學生在充分認識自我和就業市場的基礎上作出明智的選擇,如舉行模擬招聘會等;四是促進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幫助學生克服職業生涯過程中的各種心理沖突,如進行個體的生涯輔導等。

(2)職業指導對勞動保障政策的貫徹和企業文化的建設,提高客觀的職業幸福感。大學生就業需要了解國家有關就業的相關政策,并積極利用有利用政策來服務于自身的就業創業,同時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容易工作中權益受損或者無法適應工作環境,而職業指導能幫助大學生很好地適應就業,提高他們的職業幸福感。一方面是職業指導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政策的指導能產生積極的就業影響,如在職業指導中幫助學生了解勞動關系與權益保護政策,了解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雙困”大學生的求職技能輔導,組織大學生參加SYB創業培訓等,促進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或成功,雖然在初次就業時盡管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都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從而提高客觀的職業幸福感;另一方面是職業指導幫助用人單位確定招聘大學生的崗位標準,并引導學生要注重職業發展,將個人的發展與用人單位未來的發展統一起來,從而獲得個人奮斗的動力與團結合作的快樂,同時指導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要注重團隊建設,根據不同成員的特點建設一個團結有戰斗力的團隊,并且整體上要建設一種積極、奮進、向上、和諧的企業文化,讓大學生能在一個和諧的企業文化中幸福工作。

3.職業指導提高大學生可持續就業能力

就業是民生之本,而穩定的工作是大學生在高質量就業中所期盼的,穩定的工作不僅僅體現在一個較好的工作崗位上快樂工作一輩子,更體現在失去某工作后能很快順利獲得新的工作崗位,確保個人能持續獲得滿意的工作崗位,而大學生要獲得穩定的工作對自身而言最關鍵的是提升大學生可持續就業能力。職業指導可以從社會上獲得用人單位對用人的標準與要求,通過培養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職業生涯規劃、良好的專業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等隱性和顯性素質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初次就業能力和再次就業的可持續就業能力。

(1)職業指導促進學生職業素養與技能提升,幫助大學生初次成功就業。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人,如果說擁有較強的職業技能是學生得以就業的前提,那么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便成為學生成功就業的強大后盾。職業指導通過對就業政策和人才需求進行分析,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創業能力、簡歷制作、求職技巧等指導,如針對環境科學專業學生,通過職業指導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對用個人單位的崗位要求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專業上朝環境評價師和環境工程師的方向發展,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進行專門的培訓和輔導,從而勝任環保工作崗位要求。通過職業指導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的教育,根據學生特點和社會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和道德進行培訓,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活動的實踐,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在未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職業指導促進對大學生教育教學和培訓改革,幫助大學生可持續就業。職業指導既是與學校學生教育工作有著密切聯系,又是連接學校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的橋梁,能適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需要。職業指導一方面是海南農業和環保事業的發展,根據社會反饋和對人才需求的調查,調整教育教學結構,改進教育教學內容,改變教育教學方式,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克服教育教學與社會脫節的弊病,從而培養能投身熱帶農業和綠水青山發展,能適應國際旅游島建設長期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是以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和終身培訓作為著力點,研究職業生涯適應力對大學生學習成績、求職行為、幸福感、就業能力的影響,促進學生能正確認識自我,養成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把握和迎接國際旅游島建設所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不斷提高生涯適應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在職業生涯的發展與變化進程中,能占領先機,主動對生涯變化作出適應與調整,從而提高持續獲得工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國福麗.國外就業質量評價指標研究概述[J].中國勞動,2009(10):29-32

篇(4)

關鍵詞 柏金斯法;奧巴馬政府;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藍圖

中圖分類號 G719.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22-0082-06

《2006卡爾?柏金斯職業技術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簡稱《柏金斯法》)是“目前(美國)聯邦政府資助中等和中等后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依據來源”?!栋亟鹚狗ā冯m“采取了適度的(modest)重要措施以改善職業技術教育質量,但在闡述為參與21世紀基于知識的全球市場做準備的年輕人和成年人的需要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改革與更新”[1]。針對《柏金斯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結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需要,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的調整,行業部門、雇主、勞動力市場的用人需求以及學生的教育需要,奧巴馬政府于2012年4月出臺了《投資于美國的未來: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藍圖》(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簡稱《改革藍圖》)。《改革藍圖》系統規劃、設計出了美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未來改革方案,以重新授權于《柏金斯法》。

一、出臺背景

(一)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需要

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爆發驅使奧巴馬政府轉變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轉向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奧巴馬政府為美國經濟發展設計了一個藍圖,該藍圖“將美國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制造業、能源、工人技能以及美國價值觀的復興之上”[2]。在奧巴馬政府,教育是發展新經濟的基石,“中等后教育和培訓是競爭新經濟工作職位的必備條件。在30個快速增長的行業中,大約2/3的職位要求具備中等后教育或培訓(經歷)。高校畢業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約是僅有中學畢業文憑人員的2倍。(接受)中等后教育和培訓是進入中產階層和未來繁榮的最明確路徑,也是重建國家經濟和建設光明未來的核心”[3] 。為此,奧巴馬政府設定了“到2020年,美國再次擁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畢業生”這一國家目標,同時還呼吁“每一個美國人至少要接受一年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后培訓”[4]。

(二)美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相對不發達現狀

美國當前的教育培訓系統未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和行業部門的用人需求。在高等教育領域,一些重要指標被其他工業化國家趕超:一是美國年輕人注冊入讀高校的比例在世界排名第9位,而25~34歲成人中,持有行業資格證或執照和中等教育后證書或學位的比例排名第16位,落后于韓國、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工業化國家;二是來自富裕家庭的中學畢業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這幾乎是一定的;而來自貧困家庭的中學畢業生中,僅有過半學生選擇入讀高校;三是雖然多半高校學生能在6年時間內畢業,而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完成率僅為25%。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學生間的上述差距愈加擴大了美國日益增長的收入差距[5]。

與此同時,美國許多工商企業報告指出,在醫療、技術以及高端制造業等領域,很難招到技術工人,即使在失業率雖有下降但依然很高的當前也是如此。

在奧巴馬政府看來,職業技術教育是對國家未來進行投資的關鍵。加強并改進職業技術教育對于促進國家經濟復蘇、走向繁榮以及更多學生有機會接受中等后教育來說是必要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過為學生提供一體化的學術性、技術性知識培養學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職業意識可以為其將來就業作準備;雇主則將職業技術教育視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來源,為企業發展培養適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奧巴馬政府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上升到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上來。

“不過,學生、家長、教師以及雇主都清楚(美國)今天現有的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方案(program)太少。《2006卡爾?柏金斯職業技術教育法》諸如在人才培養方案方面為聯邦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引進了一些重要變化,這些變化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經驗,但距離為學生和雇主系統地創造更好的結果以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中競爭還很遠?!盵6]

因此可以說,大力發展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的現實迫切需求與美國當前職業技術教育的落后現狀之間的矛盾,催生了奧巴馬政府《投資于美國的未來: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藍圖》的出臺。

二、核心原則

奧巴馬政府的《投資于美國的未來: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藍圖》建議本著以下四條核心原則[7],改革、重塑美國職業技術教育。

(一)在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①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之間建立有效對接

為制定高質量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須和雇主密切合作,確保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對勞動力市場需求作出回應?!陡母锼{圖》要求,州政府與勞動力市場以及經濟發展部門合作鑒定高速增長的行業部門和有用人需求的職業,以便當地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聚焦于這些行業職業的用人需求。

高質量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方案要為學生提供嚴格的、一體化的、同時為升學作準備和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藍圖》要求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方案必須為學生提供流線型、結構化課程,這樣的課程將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銜接起來,學生完成學業后可同時獲得行業資格證或執照與中等后教育證書或學位。

由于各地的經濟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同,因此,各地制定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也不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充分的靈活性,制定既適合當地勞動力市場需求,又能引導學生實現成功就業的培養計劃。不過,在《改革藍圖》政策建議共同指導下設計出來的培養方案還是會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中學教師和高校教師攜手工作,傳授一體化的學術性、職業性和技術性知識,并演示這些知識與真實職業場景之間的聯系;當地教育機構(local education agencies)、中等后教育機構以及雇主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work-based learning)機會;通過實行雙學分制(dual or concurrent credit),加快學生完成學業的時間等。

(二)利益相關者間加強合作,改善職業技術教育質量

中等教育與中等后教育機構、雇主、行業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間加強合作,對于創建高質量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方案是必要的。利益相關者間加強合作,學術性、職業性、技術性教育內容間的相關性將變得更強、更嚴謹一些,與勞動力市場所需技能之間的對接也會更好一些;學生在中學修習高校課程、當學徒或參加實訓,可獲得高校學分;他們對于修習高校培養計劃(entry into college programs)的要求會有較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有利于日后無縫過渡到中等后教育階段。利益相關者間加強合作,有利于節約資金,提高設備、設施等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為學生創造實習機會,畢業時獲得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或執照和中等后教育證書或學位,為在高速增長的行業部門內有用人需求的職業崗位就業作準備。

(三)基于統一界定的、清晰的學生參與和績效測量指標,推行問責獎勵制

現行的《柏金斯法》要求各州按照公式向地方教育機構分配資金,允許各州創建各自的學生參與和績效指標,而這些指標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阻礙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培養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客觀、有效的外部驗證性分析。對此,《改革藍圖》要求,各州在分配資金給地方協會時引入競爭機制,用統一界定的學生參與和績效指標測量績效,然后把基于績效的資金獎勵給那些成功縮小了學生群體間參與和績效差距的地方培養計劃。

新的資金分配方案使各州在資助那些嚴格的、對勞動力市場需求和地區經濟增長重點作出有效回應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時享有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地方協會成員申請資金制定、開展與本州認定的高速增長的行業部門和有用人需求的職業相對接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然后各州將資金獎勵給那些能有力證明有能力為所有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的地方協會。

《改革藍圖》要求,將績效指標的界定與《1965年基礎和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1998年勞動力投資法》(the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以及《1965年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等其他聯邦法案中的績效指標界定對接,并要求各州將職業技術教育數據并入到各自的縱向數據系統?!陡母锼{圖》同時要求,地方協會以及各州對職業技術教育數據進行分解,以識別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階段不同性別、種族、民族、社會經濟地位、英語水平及殘疾學生的參與和績效差距,并要求通過開發改善計劃,致力于縮小被識別出的學生參與和績效差距。

(四)各州加強對地方培養計劃實施與創新的支持

《改革藍圖》突出強調,各州在支持嚴格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方案和系統性改革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高了對于各州的期望,要求各州須滿足一定條件才能獲得聯邦公式撥款,這些條件涵蓋了諸如把職業技術教育數據連接到州縱向數據系統、允許嚴格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算作學分(academic credit)、改善職業咨詢系統以及減少對改革職業技術教育的州層面政策障礙等領域。在獲得任何聯邦資金之前,要先確認州政府是否已著手相關改革,以改善所有學生獲得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的機會。

為刺激職業技術教育基層創新、加大對創新成果的傳播擴散力度,《改革藍圖》建議使用新設立的職業技術教育創新改革資金②(CT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以把新的基于證據的培養實踐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當前的培養方案和路徑中。奧巴馬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創新實踐的識別與開拓,創新改革資金將用來幫助檢驗有發展前途的職業技術教育實踐、培養方案與戰略,也將用來支持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法的傳播與擴散。

為進一步刺激各州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改革藍圖》允許將一部分創新改革資金用于那些旨在極大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入學機會、擴大州政府對職業技術教育投資以及采取行動顯著提高績效和學生學習結果的政策與培養方案的實施,如各州可以申請資金,利用地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設施與設備對成人進行培訓,以提高其職業技能;也可申請資金,運用網絡技術開展遠程培訓,以增加農村或邊遠社區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機會。只有那些提出改革方案,或加強、或在原有條件下進行改革創新的州才能獲得聯邦創新改革資金。

上述四條核心原則是奧巴馬政府改革美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基礎,其要義是在“對接”、“合作”、“問責”(accountability)以及“創新”努力中推動“平等”、“高質量”理念的貫徹落實,以確保更多學生有機會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技術教育,更好地滿足雇主、行業企業、勞動力市場的用人需求。只有女性、有色種族學生、低收入家庭學生以及殘疾學生等弱勢群體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美國“到2020年再次擁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畢業生”這一國家目標才能實現。

三、亮點

(一)突出強調州政府在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的積極角色

《改革藍圖》強調,若在州層面沒有強有力的領導,美國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將得不到根本改變。在資助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時,現行的《柏金斯法》沒有要求各州系統地鑒定州、地區或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發展重點,這造成地方領導、行業部門、學生和家長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關者對于該資助哪些培養計劃或學習什么專業不能作出明智決定。

《改革藍圖》突出強調,州政府在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的積極角色,試圖改變上述現狀。各州勞動力市場以及經濟發展部門合作鑒定快速增長的行業部門中有用人需求的職業。再將這些信息給地方職業技術教育管理人員,以確保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對勞動力市場需求作出回應,并與地區經濟發展重點相對接。各州也要與學生及其家長分享這一信息,以便他們對培養計劃和職業選擇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職業技術院校按照崗位需求,為行業企業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為此,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計劃與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之間需要建立有效對接,方能實現雙贏。隨著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新技術的引進與更新,勞動力市場的用人需求結構將隨之調整,行業企業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也將隨之更新與升級。職業技術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與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之間如何建立有效對接、更好地順應并引領當地經濟發展,《改革藍圖》強調的“政府要在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扮演積極角色”值得關注和思考。

(二)中學教育與中等后教育相銜接,學生在中學時可修習高校課程

《改革藍圖》建議,當地教育機構和中等后教育機構間建立銜接協議,學生在中學時可修習高校課程并習得學分,這樣,他們在高校就讀時可避免重復性修習課程。這些協議對于減少完成中等后教育證書或學位所需時間和成本至關重要。奧巴馬政府期望各州創建全州范圍內銜接協議,并鼓勵他們支持“給予那些完成注冊學徒計劃和行業實訓的學生高校學分獎勵最大化”政策。

將中學教育與中等后教育銜接起來,學生可同時習得中學學分和高校學分,較短的時間內、花較少的成本即可實現高質量的教育目標。這對于我國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將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有機銜接,在較短的學制內為行業企業培養更多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可資借鑒之處。

(三)突出強調就業技能(或21世紀技能)的培養

《改革藍圖》強調,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引導學生掌握所有學生均需掌握的核心學術知識以及針對特定職業的專門化知識。此外,還需學習、實踐一系列就業技能,如團隊合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發現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戰性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這些就業技能(或稱21世紀技能)具有可遷移性,可以使個體在一生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從一個工作崗位或領域無縫過渡到另一個崗位或領域。《改革藍圖》期望職業技術教育為學生創造機會,培養或加強這些21世紀技能。

重視就業技能(或21世紀技能)的培養和加強,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職業技術人才崗位遷移能力差、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的天然缺陷。以就業為導向、強調當下就業的同時,如何“以學生為本”,在較短的學制內,為學生創造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21世紀技能,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值得國內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研究者、實踐者重視、思考與研究。

(四)為加強合作,利益相關者間組建協會、實現資源共享方能申請到聯邦資金

雇主、行業部門以及勞動合作伙伴最清楚勞動力市場當前、近期及未來的人才需求,但這些利益相關者沒有充分的機會參與到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的設計和實施過程。現行的《柏金斯法》分別為當地教育機構和中等后教育機構提供獨立的資金流,也沒有為私立部門參與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的設計與實施設置參數(set parameters),這不利于利益相關者間加強合作,不利于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與高速增長的行業部門實現對接,削弱了學生在中等教育與中等后教育之間過渡的能力。為此,《改革藍圖》要求當地教育機構、中等后教育機構及其合作伙伴組建協會,只有以協會的名義方能申請到聯邦資金。

協會的組建可以基于地理區域、行業部門或其他因素,但必須包括當地教育機構(其中至少有一個機構要為高比例的低收入家庭學生服務)和提供兩年制學位的中等后教育機構。協會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可以是雇主、行業協會、勞動組織、公私立勞動力團體、創業型組織以及包括研究型大學、具有歷史意義的黑人院校、其他少數民族服務機構在內的組織和團體。

為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計劃與雇主、行業部門以及勞動力市場用人需求相對接、提高實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及其適切性,《改革藍圖》要求利益相關者組建協會,使協同參與、協同培養機制化、長效化,并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而聯邦政府在這其中起到了發起、推動、激勵作用,這對于我國思考政府(中央政府)在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在推動相關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五)聯邦政府加強對提升教育質量和推進教育公平的間接、柔性監管

對學生參與和績效指標進行統一界定,使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職人員、研究人員及其他主要利益相關者在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時有國家統一基準。對客觀、有效、外部可驗證的縱向數據進行分解,為監測、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縮小不同學生群體間在參與、教育成就以及就業方面存在的差距提供關鍵信息。

篇(5)

就業質量是一個多維的、綜合性的概念,是一個中性化傾向的概念表述。以就業質量的水平為標準,就業可分為高質量就業和低質量就業。FredricK.最先定義了高質量就業,他認為高質量就業是指個人在其認為具有挑戰性和滿意感的工作的綜合環境中獲得謀生所需工資的能力。他還強調,高質量就業標準較多,收入并非唯一的標準。根據FredricK.的定義,我們可以確定出高質量就業的基本涵義,即一是工作報酬;二是工作條件;三是專業對口率;四是發展前景等方面。它與“體面勞動”的內涵非常接近。1999年,國際勞工大會曾提出“體面勞動”的概念,就是“促進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性的可持續工作機會?!?/p>

二、我國高職院校就業質量的現狀分析

目前研究者更多關注大學生的就業率也即就業數量,也仍有不少研究者評估了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狀況,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總體來看,我國高校目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容樂觀,可以說呈現下滑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工作報酬偏低。近年來,就畢業生薪酬而言,總體呈上升趨勢,相對于社會經濟增長速度和其他勞動者薪酬提升狀況,其薪酬依然相對較低。麥可思調查指出,2010屆高職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為2142元,同年本科生是2815元,而2011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中公布的數據顯示,城鎮單位在崗職工的2011年平均工資為37147元。這就在較大程度上反映出高職畢業生薪酬水平偏低的客觀事實。

(二)工作條件滿意度偏低。工作條件包括工作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主要指勞動時間、勞動地點、勞動強度、工作場地的安全性等。社會環境包括以及涉及企業的聲望、職業的聲望、工作的孤獨感、社會認同等。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后對工作條件的滿意度偏低。加班時間長,交通不方便,工作安全系數低,同時他們的工作也較難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專業對口率不高。專業對口指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相符合,當然這里對口不是指兩者絕對一樣,而是只要大學生畢業后從事的職業屬于某一職業群,即可視為專業對口。目前大學生就業后不能學以致用,矛盾日漸突出,能否就業、工資收入、工作地點與環境等問題成為大學生優先考慮的問題,至于專業是否對口不能擺在考慮因素的前列。這樣就造成了人才高消費現象,也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使得就業質量得不到提高。(四)發展前景受到限制。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具有良好的前景,需要用人單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穩健發展規劃,與勞動者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并且關注員工發展,能為員工提供完善的培訓,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目前我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分層日趨明顯,進入國家機關、大型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數明顯減少,大部分流向大中型私營企業以及三資企業就業,而另一部分不得不在小型企業甚至非正規企業就業。私營企業、三資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中很多企業本身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不能與畢業生建立較為穩定的勞動關系,沒有關注員工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就使得畢業生的發展前景受到極大的限制。

三、準確把握市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探索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有效途徑

根據以上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問題分析,筆者認為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一方面在于高職院校本身,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宏觀指導和畢業生的自我調適。這里僅對高職院校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實現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問題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準確把握宏觀市場變化,依托地方經濟,開展教育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不能以市場為導向,沒有適應市場的能力,那就不可能有高就業率和高就業質量。研究市場越透,及時把握市場變化的真實性越準,就越有利于辦學出成果。而市場始終在發展變化之中,高職院校首先要研究如何把握社會產業調整、新崗位涌現、新技術應用、崗位職業標準的確立等與學生就業聯系緊密的諸多因素,并且更要了解和研究這些變化是如何引導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的,也就是說高職畢業生應具備怎樣的技能和素質,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產業布局的調整,高職院校必須及時地、全方位地、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整,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實訓條件、教師素質等都要主動適應市場變化。我國正致力于創新型國家建設,新的時期,國家的主要戰略成為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的創新,“勞動密集型”為向“知識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轉變,經濟增長依靠“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我國經濟的增長在未來將更加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在這個宏觀經濟形勢下,高職院校更要把握地方經濟特色,以地方經濟主體產業為背景,與當地企業建立全方位、深層次、緊密型、長期性的深度融合關系,在頂崗實習、“雙師型”教師建設、就業創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廣泛的合作。

(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充分滿足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要求

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中,對10余所高校和20多個用人單位的開展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有明顯差距。當前環境競爭日益激烈,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需求不僅需要具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和學習能力,實際的操作能力更是優先考慮。筆者多年從事就業工作,幾乎每年都會開展對用人單位滿意度的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時基本都注重“綜合素質”、“崗位需要”和“專業對口”等基本要素,且主要看重專業知識能力、合作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根據市場對人才能力的要求,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應著重以下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實際操作能力。在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強有弱,但動手能力普遍不強,很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即使在校學習期間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由于實踐操作能力不強,不能將理論知識轉化專業技能,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二是合作溝通能力。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就能夠與企業內外進行接觸交流,能夠團結溝通協作、把個人的知識水平轉化成生產力,因此,良好的合作溝通能力有利于增強求職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的,也是企業對職員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合作溝通能力,可以幫助大學生盡快的找到工作,順利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順利的開展工作。三是創新能力。對于企業而言,創新是其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所以企業也就更青睞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相對忽視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我反思精神較為欠缺,大學生可以主動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增強自己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就業指導,尊重市場,科學對待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

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總體還處于弱勢,就業指導應該貫穿于學校教育始終,如果他們就業后不能盡快適應就業崗位,更易于處于被淘汰的境地。所以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內容不應限于就業政策介紹、崗位推薦和傳授就業應聘技巧等“就業前”和“就業中”的過程,更要注重“就業后”的指導,全面提高他們的就業素質,認識企業,認識社會,幫他們盡快實現從“學生”向“員工”的轉變。從“學生”到“員工”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角色轉變,也是一次人生的跨越,這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反而是一道職業生涯的跳板。在這個過程中,就業指導人員幫助他們明確學校的學生管理方式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的差別非常重要。學校關注學生的成績,把學生當作消費者,“消費”學校提供的知識,倡導民主、平等、自由和個性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環境;企業關注員工的績效,把員工當作創造者,通過將員工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強調的是紀律和責任。這種巨大反差導致畢業生初到企業較長時間都難以適應,以致有些學生甚至會輕易離職去尋找更合適的工作。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遲,發展不充分,競爭激烈,導致一些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要求聘請的人員到崗就能勝任工作。但是高職畢業生往往缺乏工作經驗,實際操作能力不強,適應性差,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更難有建樹,還要投入培訓成本,企業不愿招用。一些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受企業本身限制,即使招聘頂崗實習學生,也僅僅是作為廉價的勞動力使用。作為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人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要促使學生正視差異,轉變思想,盡快接受企業文化。同時在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溝通過程中,也站在畢業生的立場,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做企業與學生之間溝通的使者。

(四)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實現與市場需求的“零距離無縫對接”

篇(6)

[關鍵詞]內涵式發展 高質量就業 試點學院 軟件學院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8-0115-02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這一新要求,就是不僅要解決畢業生的就業而且是高質量的就業。這就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提升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質量、優化結構、深化改革、促進公平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內涵式發展是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1]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在供需雙方存在的“兩難”現象。我國已經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2002年我國高校的入學率約為15%,2011年我國高校的入學率約為26.9%,今后這一數字還會提高。隨著入學率的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卻不容樂觀,現在社會崗位的需求與畢業生的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各個行業當中都廣泛存在“兩難”現象,一邊是用人單位招人難,一邊是畢業生就業難。

第二,“高質”與“高量”之間的矛盾問題?,F在高等院校普遍關注于畢業生的就業率問題,而往往忽視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即僅僅實現了“高量”,而沒有足夠的重視“高質”,導致畢業生就業之后,也不能安心工作,頻繁“跳槽”,還有部分畢業生的發展后勁不足。

為了實現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教育部和各個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0年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三十條)”,進一步明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要“堅持內涵式發展”。[2]二、以內涵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內涵式發展是以育人為核心、以質量為生命、以協同創新為動力的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內外部各種教育資源、挖掘可利用的教育空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3]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信息產業的世界結構調整日益明顯,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高等教育也必須順應改革的要求,加快“兩個轉變”,即從原來的主要以規模的擴大、數量的增長為主要特點的外延式發展向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突出特色、提升效率為主要特點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從關注硬件指標的顯性增長向提升內部軟實力的隱性增長轉變,在加快轉變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要相互協調,統籌安排,科學發展。哈爾濱理工大學在堅持內涵式發展的同時,成立了校教學督導辦公室,獨立于教務處,由校長辦公室直接領導,監管全校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狀態,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時各個教學單位又外聘有自己的教學督導,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學督導和專項檢查;我校近期又出臺了“教學事故、教學差錯認定辦法”,對教師的授課、學生的聽課、教學次序、考風考紀等都做了的明確處理規定,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二)完善規章制度,引入評價機制,保障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只有通過加強規范管理,完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機制,改革和創新考核方式,建立基于過程的持續改進機制,才能在保障教育質量的前提下穩步提升。[4]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引入軟件企業普遍采用的CMM思想,對教學過程實施過程管理,建立教學過程的持續改進機制,對本科教學實施定量管理和定量評價,從體制和機制上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完善教師考評制度,采用督導考評、同行評價以及學生評教的“三位一體”評價制度;對教學予以高度重視,實行教學一票否決制;為增強教學的效果,以制度規定正教授、博士生導師必須為本科生上課;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采取靈活的授課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采取多樣化的考試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適應今后工作崗位的要求,提倡學生實行“面向工作的學習”;定期開展師生共同參加的座談會、交流會以及學習沙龍、興趣小組等形式,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這些措施都是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來,有效地保障教學次序,保證教學質量。

(三)改革教學方法,實施工程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在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中,全面推行CDIO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團隊合作的現代工程環境下,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復雜的工程產品、過程及系統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提倡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做中學”等研究性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精神,實現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內涵式發展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一)完善就業政策,把實現高質量就業放在突出位置

各級政府機構和高校管理部門,要在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工作中起主導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種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地創造就業機會,努力營造公平合理的就業環境,促進就業者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在推進就業工作中實現“高質”和“高量”,實現“量”“質”協調發展。在就業工作中以貫徹促進畢業生就業為主,自主創業為輔的就業政策,根據學生自身條件進行合理選擇。落實政策保證就業,繼續做好就業指導、實習見習、就業援助的“三支一扶”工作,對于特殊困難群體,實施就業援助制度,幫助就業困難學生實現就業。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利用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充分利用國家制定的各項創業優惠政策。幫助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在教學全程提供學生就業的質量保證,讓大學成為學生學習深造的場所。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養專業指導委員會,軟件學院為推進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長期合作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學院和企業間的制度化聯系,學院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學院與企業合作的有關事宜。學院設置了“實訓中心”,在模擬企業環境下,學生以企業實際項目、案例為藍本進行學習體驗,可以使學生在工程化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企業文化認知、軟件開發規范等各方面得到系統的鍛煉,以期達到縮短學生畢業后的實際上崗培訓時間的目的,從而迅速適應未來從事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改變就業觀念、合理引導,實現多渠道就業

高質量就業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基本標準。高質量就業是充分的就業、優質的就業、穩定的就業、符合自己意愿的就業,勞動關系相對和諧,基本能夠滿足勞動者的工作要求,最終體現為學生、家長、企業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滿意度上。實現高質量的就業,首先要拓寬就業面,擴大就業方式。在國家層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高校層面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實現多渠道就業。在學校的教育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工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基本的職業規劃,在新生入學的時候,進行一些基本的“智力測試”“個性測試”“興趣測試”“心理測試”等,引導學生正確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讓學生一入校就明白畢業之后要達到什么樣的能力,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這樣更有利于今后的學習。

(三)面向企業、聯合培養,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為了讓畢業生盡快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融入企業、投入實際的工作當中,我校形成面向企業的“定制式”人才培養與就業方式。積極進行校企協同,形成特色鮮明的“兩段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將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建立院內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礎工程能力;建立校外工程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業化素質。通過“定制式”和“兩段式”的人才培養,達到了專業建設、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三贏局面,在聯合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企業和學生都可以進行自由選擇,通過多種方式的校企合作,實現了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四、結束語

哈爾濱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是黑龍江省首批綜合改革試點學院,在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校獲得“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钡臉s譽稱號就是對我校就業工作的肯定。但是“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后繼的綜合改革過程中,我們會堅持內涵式發展,尋找實現高質量就業的突破口。

[ 注 釋 ]

[1] 杜玉波.全面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3(1):4-9.

[2] 劉善堂,成娟.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與提升策略[J].江蘇高教,2014(1):133-134.

篇(7)

關鍵詞:電力;工程管理;企業發展

0前言

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之一,電力工業在社會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新形勢下,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給電力企業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電力行業面臨著諸多的變化和問題。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電力企業要順應新形勢下的變化,電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斷的改進,力求創新突破,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促進電力工程的發展建設。

1電力工業工程的現狀和電力企業未來發展的形式

1.1電力工業工程的現狀

隨著電力工業的高速發展,電力工程不再只是生產、輸送和分配電能的工程。電能早已經作為能源和動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電力工程成為一個綜合的系統。除了火力發電作為主要的發電形式之外,核電和水力發電也在迅速發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也正在興起。這使得電力工業和社會生產實踐休戚相關,主導著我們的生活。而同樣,新時期的電力企業也面對著許多新的問題。

1.2電力企業未來發展的形式

在市場經濟的改革大潮中,企業必須加強自身管理,提高競爭力,以保持自己得優勢地位。因為電力工業是基礎工業,其作用非常重要。電力企業應該做好面對風險的準備,為了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加強創新的管理模式。尋找新的發展辦法,進行自身建設,保持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做好這些,需要尋求更好的電力工程管理模式[1]。

2加強電力工程管理的相關對策

2.1加強質量管理

質量在整個電力工程中時最重要的,在電力工程管理中要把質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視電力工程的質量問題,即使一個很小的質量問題,也會對整個工程造成很嚴重的后果。質量問題會影響到整個電力工程的發展,降低電力工程的安全性,導致危險的事故,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電力企業在進行工程建設施工時,在整個工程過程中,都要加強管理,不疏忽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好關,要保證安全,不留任何隱患。但由于電力工程的特殊性,難免會有質量問題存在于施工過程中,結合具體情況,采取措施預防,避免其發生。規范、合理的保證電力工程管理。

2.2提高質量意識

在電力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很多問題是由于人的疏忽造成的。針對這一問題提高質量管理意識勢在必行,施工人員應該端正態度,提高質量意識,質量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條件,施工人員更要了解質量問題的嚴重性。同時要提高技術人員的素質,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專業技術人員需要認真的調研現場,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術,發現問題、避免問題,并要引起人們對質量問題的重視。提高技術人員的素質的同時,也提高了整個電力工程的安全系數。因此,電力企業需要大力的培養人才,來完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同樣也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2]。

2.3成本管理

電力市場競爭激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也會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施工材料的購買和管理也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工程項目開始階段,會對整個施工工期和質量造成影響,也會對成本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加大監督和管理材料采購的力度,相關的負責人員要嚴格檢驗。這需要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電力企業打算在工程建設中獲利,一定要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嚴格控制成本。在質量達到最初的要求和標準時,盡量降低成本,但不能因為利益,而忽視質量和安全。

3電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創新和企業的發展方向

3.1創新管理體制

由于我國電力系統發展迅速,電力工程數量增加,電力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電力企業不僅要做好質量管理,還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措施,來提高競爭力。社會在發展進步,電力企業的工程管理體制也要進步,在電力企業中,如果體制不夠完善,就會有諸多問題問題出現。要依據企業自身的特殊形式和發展目標,具體規劃,把現代的管理辦法靈活運用到電力工程管理中來。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電力工程來說,應該對未來要到來的風險提前預防。這是一個企業對社會履行責任的責任[3]。

3.2電力企業的發展方向

傳統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需求了,尤其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社會需求多種多樣的情況下。面對如此復雜的環境,電力企業一定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管理模式,力求突破創新,經過實踐來尋找答案。電力工程在借鑒先進經驗的同時,也要結合自身實際需要,全方位的對電力工程管理進行改進。未來的電力行業將會呈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4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創新正在逐步深入。新形勢下,電力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從企業自身出發,建立適應企業發展的電力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電力工程施工質量,需要對相關的工程管理的體系進行完善,使其變得專業化,科學化。做好管理,一定要保證質量安全,提高質量意識,抓好成本控制,因此而提高的經濟效益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使電力企業適應激烈地市場競爭,從而增加企業競爭力,加快發展。

參考文獻:

[1]付慶軍,楊立冬.電力工業工程管理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10):65-66.

[2]張向鋒.新形勢下電力工程管理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18):166-1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2○2o20女人另类2○20|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影院|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国产理论剧情大片在线播放|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富婆如狼似虎找黑人老外|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男女啪啪无遮挡免费网站|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 | 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色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app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欧美高清熟妇啪啪内射不卡自拍|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帅小伙自慰videogay男男|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天堂|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 男人扒开女人的腿做爽爽视频|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