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勞動教育基本內涵

勞動教育基本內涵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4 16:49: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基本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勞動教育基本內涵

篇(1)

【關鍵詞】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

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特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內涵

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專業特質。所謂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傾向,具有抽象性、穩定性、相對性和結構層次性等特征[1]。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就是指勞動教育教師所具有的穩定、持久而獨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為。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主要表現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是由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所決定的。根據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特點和符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主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以下展開具體論述。

(一)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事業,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如下。1愛崗敬業能夠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度認同勞動教育教師職業,熱愛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2關愛學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全身心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3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牢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二)豐富的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3]。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專業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扎實的教育知識

勞動教育教師的教育知識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特別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規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活動,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學科知識

勞動教育學科知識主要指勞動教育教學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包括勞動教育的歷史發展、勞動教育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的途徑與評價、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的相關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正常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要精準掌握勞動教育相關學科知識。

3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具有實踐性、工作性、情境性、隱蔽性、綜合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知識最核心的表現。勞動教育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系統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掌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特點,然后將這些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方法知識及學生知識加以內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運用于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

(三)過硬的專業能力

1課程規劃設計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有課程標準、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等可以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體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它只有《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那么如何確定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模式和評價策略?這就需要勞動教育教師進行規劃和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能力就是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以及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分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設計,也包括對學年(學期)課程和具體勞動項目的規劃設計。課程規劃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二是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素養現狀及需求,并能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價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確立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包括學校目標、學期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等;四是能構建基于目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做到科學安排、有所側重、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適合學校實際、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和評價模式。

2課程實施能力

課程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付諸行動,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勞動教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和活動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活動和及時協調各種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勞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勞動;三是能及時協調學科間、校內校外間,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間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進行。活動指導能力是指教師在學生勞動中,能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及時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活動指導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即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做勞動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四是能指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勞動實踐能力

勞動實踐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素養。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勞動素養的高低。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清晰地講解勞動的意義、價值,以及勞動的知識技能;二是能正確、規范地使用勞動工具;三是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即能熟練掌握所指導的勞動項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學規范,即能按照技術規范和流程進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學規范。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自身課程實施情況的診斷評價能力,包括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與發展結果的診斷評價能力。教師要能利用多種方式、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對評價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作用;能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是指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認識和反思,從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能制訂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診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5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指導下,在分析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基礎上,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分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勞動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它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它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和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及時發現課程資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重要條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課程實施和實現自身專業成長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關鍵能力。教師要能善于發現課程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要研究的課題;能對研究課題進行規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能進行文獻綜述與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優點與不足;能在勞動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目的。

(四)強烈的學習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勞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教師不愿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樣就形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對教師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各種指導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等,積極探索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總的來說,勞動教育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的使命,就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這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

參考文獻:

[1]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篇(2)

關鍵詞: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現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這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篇(3)

一、 家庭教育在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中起著奠基作用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儒雅的教育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可是現實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學生,當然,社會之大,不可能人人都是道德的模范,犯點小錯誤也是正常的,“問題學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哪一項的缺失?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時時刻刻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不光有養育職責,更重要的是教育職責。翻開歷史讓我們看一看,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有無數將才、無數賢人、無數的“大家”并不都是出自名門,但他們卻成為了為國捐軀的英雄,成為了文學的泰斗,成為了知書達理的平民百姓,這些充分說明他們的成長與家庭教育是不可分開的,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兒童成長的基礎。

(一)一舉一動見內涵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兒童也是家庭的未來,提高人的素質全靠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不切合實際的。我認為家庭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還是讓我們每一位人父人母重溫《孔融讓梨》《羊羔跪乳》《岳母刺字》等這些歷史小故事吧,用古老的文明滋潤孩子那純潔的心靈,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舉止言行都能體現良好的家庭教育。我目睹了這樣一件事:今年暑期的一個早晨,我去米線店吃早點,旁邊一張桌子坐滿了四個人,其中有個七、八歲的女孩一邊吃一邊說,突然一個噴嚏全部打在了對面的男士的臉上,而女孩卻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她媽媽忙拿出紙巾給孩子擦嘴,男士沒出聲,“啪”的一下放下筷子,站起來氣沖沖走了。我想這家人德育教育是欠缺的,最起碼的禮貌都不懂得。因此說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基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第一步,“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這句話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內涵,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兒童成長的基礎。

(二)家長要堅持對孩子說“不!”

面對現在家庭模式,孩子早已成為了家庭中的“小皇帝”,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面對孩子的成長,連一個“不”字都舍不得講,對孩子百般遷就,過分溺愛。我想如果星星、月亮夠得著,就會出現打破頭的現象,久而久之,就容易成就孩子驕橫、無理、任性、唯我獨尊、自我中心的個性。不難看出如今那些問題兒童、問題少年,問題就出在愛的太過頭了。這種愛事得其反,養成了一些壞習慣,走到哪里帶到哪里。有的小孩子為要錢躺在地上打著滾哭,而愈演愈烈,可他捂在眼睛上的小手卻留出了一條小縫,不言便知他在觀察、他在較量、他在爭取,有旁觀者說:“不就是幾塊錢嗎?讓孩子哭?”,還聽到另一種聲音:“別難為孩子,再苦也別苦了孩子”,這句話不錯,可用錯了地方,有的孩子接過父母給的錢偷著跑去了游戲廳,網吧。因玩到了厭學的地步,家長頭痛、教師頭痛,游戲在研發、玩具在研發,學生的玩癮何時了?家長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決不能聽之任之,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要敢于說“不”字。要正確教育、引導。

(三)家長要正確評價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教育的寬松與嚴厲是相對而言的,寬松不能放縱,嚴格不能暴力,賞識不能避誤,正確評價孩子,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家長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有的家長把學習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評判標準,是不公平的。在這樣家庭環境中教育出成績突出的孩子,有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心胸狹窄,容不下別人超過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順心的事,便往往想不開,經受不住挫折。有孩子學習成績差點,家長一臉怒氣,“不行了!完了!”放松了對孩子的鼓勵、賞識教育,造成了孩子自暴自棄。因此,要全面正確評價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踏上自己成功之路。

二、進行階段性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感恩教育

孩子從朦朧中受得了正確的引導,知道了什么是對與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是對人施愛和善的根源。現實中,有些孩子只知道無限地享受父母的愛,卻不能很好地愛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長大后虐待父母。感恩是需要教育的,學會感恩,就是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養育之恩,教師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都需要回報。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愛自己的長輩,感謝一切為他付出的人,珍惜別人對他的愛,回報別人對他的愛,對家庭、對社會要有責任感。

(二)榮辱教育

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盼女成L,這些都離不開家庭的榮辱教育。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盤,能力是燃料動力,沒有正確方向的航船,無論有多么充足的動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亂轉亂闖,始終到達不了成功的彼岸。少年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時期,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知榮恥,辨善惡,是做人的基本德性。榮辱觀的教育,是一個滴水穿石、積銖累寸的過程,家長要結合事例灌輸榮、善、美、好的意義,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辨恥、惡、丑、壞,從而自覺地趨榮避害,分清是非,為善去惡,健康成長。要從小教育他們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勞動教育

勞動對于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們來說感觸頗深,談不上豐衣足食,更談不上農業機械現代化,就憑手推肩扛,吃盡了苦頭,所以在勞動教育方面,父母出于疼愛孩子,不讓孩子干這干那:“這臟!那累!”,逐漸“勞動”這一詞在孩子的頭腦中、行動中消失了,有些孩子不愛勞動,特別是這些年家庭的“小皇帝們”,家長更不他們讓參與家務勞動,逐漸養成了“不是我的事”這種思想。勞動也是身心的鍛煉,親身的勞動才能體會父母對家庭的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認識到勞動創造了價值。培養良好的心態,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回報家庭、回報社會。那么社會上就少了些游手好閑的人,就少了些違法犯罪的人。

篇(4)

孟子認為,吃苦是成長成才的基礎,因而告誡人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吃苦能折磨人,但也能鍛煉人,使人增加了原來不具備的才能。提倡“吃苦”,并不是要求人們過缺衣少食的苦日子,而是更高用嬪系木神內涵。在吃苦過程中獲得的非凡體驗和震撼,即使過了很多年,即使在自己身處低谷時,也會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幫助自己走出低谷。

長期以來,我們把教育的側重點都放在知識傳授及智力開發上,而對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及意志力的培養卻關注不夠。吃苦教育缺失,破壞的是教育的豐富性和多元性,終將以民族整體素質的下降為代價。

我國學生吃苦教育嚴重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層面而言,市場經濟導致的逐利思潮,社會對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熱捧,媒體對低俗選秀節目的熱衷,讓部分人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愿付出,只想獲取,總想著走捷徑成名、致富,以短平快的心態對待人生。從教育層面而言,教育的功利化,將教育的關注點聚焦在升學和就業上,忽視了對學生精神人格的塑造和培養。以前還有一個勞動課為學生提供吃苦耐勞的教育,而現在,隨著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學生在校期間除了班級值日,幾乎沒有勞動機會。勞動缺失,吃苦教育也就缺少了載體。從家庭層面而言,再苦不能苦孩子,讓孩子舒舒服服長大,是大多數家長的心愿。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是家長代勞,有些孩子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沒有。生活的磨練、吃苦的體驗更是離他們極其遙遠。很多少年兒童懼怕艱苦,貪圖舒適,追求享受。從個人層面而言,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衣食無憂的他們,沒有經歷過任何生活磨難,很少思考吃好、穿好、用好背后的艱難困苦。

與我國情況相反,歐美發達國家一直比較重視學生的“吃苦教育”。越是教育發達的國家,越是頂尖的世界名校,越重視對學生精神的塑造和吃苦精神的培養。

木板上墊著一床薄薄的被子,冬日的寒氣從老舊的窗戶里不斷滲透進來,早餐未必能比公立養老院提供的膳食好多少。這段描寫出自英國媒體對眼下英國頂尖私立女校的描述。

坐落在美國加州的深泉學院地處與世隔絕的沙漠深處,幾根木棒搭起的簡陋校門,字跡早已模糊不清,看起來與周圍環境非常協調。深泉學院的學生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學生在拂曉前起床,捆甘草或擠牛奶,然后直接穿著帶有牛糞的靴子去教室討論。學生一邊從事農場勞動,一邊進行超強度學術訓練,常年緊張的課程學習,配合每星期20小時的苦力勞動,換來的是學費與食宿全免,還有在沙漠中磨練出的自律與自我管理能力、堅韌性格與合作精神。

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就建在一座古堡里,學生生活條件相當差,宿舍里既無空調也無電話,甚至沒有自來水,用水還要自己到井里去打,一切生活設施都盡量因陋就簡。諸如洗衣服、打掃衛生、收拾桌椅等力所能及的勞動,必須由學生自己完成。

發達國家對吃苦教育如此重視,而我們卻將吃苦教育邊緣化。吃苦教育缺失如不及時彌補,對孩子的成長、社會道德體系的構建,傷害都是很大的。如何讓吃苦教育回應時代關切,培養出積極、樂觀、有社會責任感的國家建設者,需要社會、家庭及學校的多方努力。

一是加強勞動教育。要能吃得了苦,其前提是要會勞動。學校后勤服務不能完全社會化,應將后勤服務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勞動能力。例如,教學區、宿舍、食堂的公共衛生應包干到具體班級,由學生打掃;在實驗室的使用與管理上,哪個班級使用,就要哪個班級負責清洗、擺放好實驗器材;圖書館書籍的整理也應交給學生。根據學生年齡,每周要有不低于兩課時的勞動課,學校要配有專門的勞動課教師,制定勞動課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從事合適的勞動作業。

二是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壓力。學生的吃苦經歷,不應游離于學生身份之外,應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要讓學生吃得了學習中的苦,給學生必要的學習壓力。必要的學習壓力是指培養學生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敢于質疑權威、關心社會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學生減負與增加必要的學習壓力并不矛盾。

三是設置必要的吃苦環境。學校在城市扎堆,教學條件越來越好,學生都在優越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吃苦教育的實施。均衡教育資源,有計劃地將部分學校向農村及經濟落后地區遷移,既可帶動農村及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又可提升農村及落后地區的文明程度,也可讓學生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意志,培養生活能力。

四是優化吃苦教育的形式。目前,吃苦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體驗農村生活、野外拓展訓練、吃苦夏令營等。不過,類似這些刻意的吃苦教育應適時適度,勿將其變成“作秀式”的教育。吃苦教育應融入學校課程體系,需要家庭、社會等各方的配合。在家庭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孩子的生活標準不要定的太高,不要給孩子使用奢侈品,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在社會方面,媒體要注意對國人價值觀的引領,營造勞動光榮、吃苦崇高的價值觀。

吃苦能磨練人的意志,促進人的成熟,升華人的精神。加強吃苦教育,將吃苦教育融入到生活與學習當中,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道德建設的需要。將吃苦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培養出有理想、能勞動、會生活、能吃苦、有毅力、品格健全的年青一代。

【吳維煊,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授】

篇(5)

我國從21世紀初期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該說順應了這一趨勢。“技術”成為高中新課程方案中單獨設立的八個學習領域之一,新課程方案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改革的目標,也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在普通高中引入技術教育內容,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是新課程的一個亮點。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技術教育還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在基礎教育中,技術教育并沒有引起真正而廣泛的重視。由于歷史的原因,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教的短板。

作為一所以科技教育為辦學特色的省一級重點中學,臺州市第一中學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新路徑。自2010年以來,學校依托僅一墻之隔的椒江職業中專的教育資源開設“職業技能實踐課程”,“試水”普通高中職業技能教育,開創了普職優勢資源整合實施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嶄新模式。

一、普職資源整合的動因

普職資源整合,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機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的資源,以實現普職學校的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實施此項活動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建立結對關系。其中,職業學校負責向結對的普通學校無償提供特色專業實驗、實訓場地、圖書館,為普通學校學生開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物質條件,為普通學校師生開展職業教育政策解讀、職業意識培養、特色專業介紹活動,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術課程提供兼職專業教師和必要的教學設施。此種普職資源整合源于臺州一中開展的“學一門生活中的技術”活動,是臺州一中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團委、學生會組織實施的實踐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活動以即將升入高二年級的高一學生為對象,安排4天時間在職業中專集中進行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學習。活動過程如圖1所示。

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與發展,該活動已逐步向規范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發展,派生出多個項目設計類和學科拓展類課程,在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師資配備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從新課程以及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角度分析,臺州一中嘗試普職資源整合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和能力。它包括人應具有的一般能力——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或職業技能、創造能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其實質就是解決“高分低能”“重知輕能”的問題,故必須確立“能力為本”的觀念。由于高考的壓力和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學教育,而對于技術教育則相對忽視,即使開設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技術教育課程,也往往理論講得多,動手做得少,“應試”痕跡非常明顯。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機會和實際技術體驗,學生難以將技術課程真正學好,并且導致了動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實驗會考時發現,有些高二學生竟弄不清螺旋燈泡(或卡口燈泡)的兩個接線端在哪里,能自己連接或修理家庭照明電路的學生不到5%。這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職業高中雖然在辦學體制、培養模式、教育目標、生源基礎等方面都與普通高中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是它注重實踐操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教育模式。借鑒職業高中的技術教育經驗,無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捷徑。

(二)為了在普通高中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知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不少學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機械重復訓練和應對考試上,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認知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什么是職業、對各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這會導致學生將來選擇職業時迷茫、不安,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職業了。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技術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學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在開設職業技能課程方面,職業高中擁有如專業師資、場地、設施設備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備的實踐教育資源優勢。普職資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認知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的路子,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才能顯露、人生發展選擇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體發展已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轉型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特點。但一直以來,普通高中“一切為了高考”的傾向十分嚴重,“千校一面”,缺少辦學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質化的格局。普通高中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模式與學生、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普職資源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技術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良好的技術知識結構,嫻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探究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設性的批判和創造力,其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設計等活動,技術課程應能成為激發學生探究、批判和創造欲望的良好載體,使學生的創造潛能、批判思維得到有效開發,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強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間的合作,將職高的一部分專業技術課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益嘗試。

二、普職資源整合項目與課程的開發

普職技術教育資源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普通高中,臺州一中擁有大量的理論教育資源,但是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資源設備卻相對較少。椒江職業中專則擁有大量的實踐教育資源,從專業設置來看,有數控、化工、電工與電子、機械加工、汽車維修、計算機等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從專業實訓設施來看,有數控機床、電工電子實驗室、機電一體化設備、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等。這些實踐教育資源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相關學科構成了普職資源整合項目,比如:通用技術、物理課程可與電子、電工、機械等專業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可與計算機相關專業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除了以上各專業外,還可與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專業整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項目的基礎上,普職兩校合作開發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如電工技能、鉗工制作、電子商務、企業網站設計和制作、多媒體技術與動畫制作、計算機安裝與維修、汽車實用技術、快樂數控、局域網絡搭建、藝術手工、創意廣告設計等。這些課程突出了技術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授課教師以高級技師、高級工、技術能手等具有專業技能強項的職高師資為主,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的需求,彌補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不足。與此相應,兩校建立了菜單式與自主式相結合的選課機制,為學生提供每周4課時、一學期40課時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菜單,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報名自主選課,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實施。

兩校還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研發小組、實施與評價小組、審議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完善選課、學分認定、檔案管理、教師考核、課程評價等管理制度,以確保普職資源整合的順利開展。

三、 普職資源整合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相關問題探究

普職資源整合為普通高中更好地開展技術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作進一步探討。比如,我們要認識什么是技術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在普職資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是什么,等等。這是保證普職資源整合順利實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職資源整合中必須理清以下幾組關系。

(一)“技術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的關系

“勞動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通高中進行技術教育的主導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所謂“勞動技術教育”,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不可否認,所有的技術都是各種形式的勞動的技術,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常常附著一定程度的技術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重合相通之處。但是,歷史上人們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勞動體驗的教育,基本上屬于德育范疇,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術”因素,也大多側重于簡單技能的培養。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產勞動教育的階段,其范疇應包括技術本質、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環境等技術發展理念。我國高中新課程方案中不再設“勞動技術”科目,而設立“技術”領域,就是這種理念的體現。“技術教育”提倡的是一種思想,要求學生理解: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技術的發展,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而技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的創新。這種認識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去關注社會生活、學習、生產等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癥結,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普職資源整合最大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普高學生敲敲打打練技術提供場地和資源設備,也不僅僅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使學生樹立起勞動的觀念,而是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技術體驗,更好地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技術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與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其對技術的理解,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術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如果離開了這個立足點,普職資源整合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據。

(二)“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由于在日常語言中人們常常將科學和技術混淆起來,這就容易導致誤解,似乎科學與技術是同樣的事物,技術教育存在于科學教育之中。實際上,科學和技術在本質上并不屬于同一個概念。“科學教育是關注科學技術時代的現代人所必需的科學素養的一種養成教育,是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的體系,使其內化成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為的教育過程,從而使科學態度與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2]科學的作用在于理解,技術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實施。但是,科學和技術又像一對連體雙胞胎,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一方面,科學構成了當今多數技術產品的基礎;另一方面,技術又為科學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獨特品性。一般來講,前者具有認識功能,后者具有應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而言,它是一個既要動腦構思、設計,又要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將高中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應用的試驗場;是一個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運用技術原理和工具手段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技術教育活動使學生對于技術過程、方法和常見的技術設計、結構等具有基本的技術意識和眼光,形成技術思維。普通高中長期以來注重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則嚴重滯后,這為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職業技能課程留出了空間。如果不能認清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獨特品性,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普職資源整合對于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意義。

(三)“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即傳授某一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它不是以傳遞原理性知識為主,而是以傳授技能、技巧、技術性知識為主。由于技術與職業的緊密聯系,技術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成為職業教育的特色與標志,因此職業教育也常被稱作職業技術教育,但它的目的是應對職業的需要。雖然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也具有職業入門教育的意義,但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技能類選修課并不等同于職業教育的職業定向,即它不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也不是為了掌握專業技能或通過技能等級考試,更不是為了學生就業,而是要通過普職資源整合這個平臺來轉換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學習模式。“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它著力發展的是以技術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它力圖使青少年的知識、技能和對科學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和運用,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術素養’。這一課程目標的確立,突破了傳統的以‘單純勞動’或‘技能培訓’為主要取向的目標模式,以全新的內容體系實現了我國技術教育課程目標的根本轉型。”[1]一方面,要通過“做中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成就感,提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找到生發學科興趣的研究點。因此,普職資源整合不能單純地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機械地疊加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普職資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術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互動,打通使用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特品性。作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獨特知識領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養專門技術人才,而是要發展學生以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的技術素養,以便為將來進入技術的社會做好準備。雖然在普職資源整合中也滲透了勞動意識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等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可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但是其最終的目標在于通過這個多元化的技術教育平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術經歷和技術體驗,并以此為臺階促進他們技術思維的發展和技術素養的提高,而這正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隨著國外高校開展通識教育和國內普通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來,民族院校也普遍開展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質量,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素質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筆者的觀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民族院校的內在發展要求以及大學生成長成才對文化素質的內在需求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為有普通高校的特點,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實際情況,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時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應該探尋適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路徑方法,將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培養高素質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貢獻。

一、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著個別領導、部門和教師對文化素質教育認識錯位的現象。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這些個別領導、部門、老師把文化素質教育看成一種工作形式,存在著措施不力的現象。此外,民族院校因歷史原因,大多基礎比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經費問題,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投入不夠,致使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只能簡單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不夠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設,民族理論、民族藝術、少數民族文化等學科課程得到非常重視,但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相對就投入不足,對大學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夠,學校文化建設較差,層次不高,客觀上弱化了文化素質教育。

(三)重專業教育,輕視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在民族院校的開展,使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實際工作中,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在民族院校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部分民族院校誤把文化素質教育當作了專業教育之外補充教育的東西,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被放在了一個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兩者沒有得到同樣重視,造成兩者在事實上無關聯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課堂教學養成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習慣只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而不能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很多教學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學老路,專業課傳授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開設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傳授的是文化知識。在這樣的局面下,很難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很難讓其均衡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滲透是民族院校要解決的問題。

(五)重人文知識傳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錯誤地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閱讀人文書籍,傳授文化知識上面,這背離了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大學生的完滿人格。文化素質教育若不把歸結點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提升上,就會使文化素質教育成為民族高等教育的點綴。

(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備

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系統性不夠,隨意性較大。二是課程質量不夠高,有的公共課沒有教材,有的課程老師備課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比較陳舊,內容前沿性不夠,不能反映世界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最新成就。

(七)實踐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統籌考慮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是一個潛移默化、長期實踐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當前一些個別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設了過多的文化素質必修課、選修課,并大面積增設了社團文化組織,讓老師學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憂。

二、民族院校要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認識

(一)要提高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

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涵義,楊叔子、胡顯章、李曼麗、王義遒、金頂兵等人進行了探索研究,從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界說或限定,它們的觀點既有相通之處,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我個人認為教育部給定的定義最為合理。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文化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文化素質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精神培養等四個方面,學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必須從這個定義出發,去設計方案,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學生較多,由于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教育欠發達影響,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學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開展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必須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學精神培養兩方面內容,對各族各學科學生對等進行兩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很高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對開展文化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1.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3:。當前,科學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會的空前青睞與重視,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從國內外的有關報道和研究結果來看,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各個國家開始重視人文教育,開始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發展。在這種時代下,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

2.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客觀要求2:。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科技發展呈現知識高密集和綜合化的趨勢,人們的知識結構處于大調整綜合階段,我們只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的要求,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科學素質、人文素質。

3.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2:。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參加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學生的人格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有利于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們成為我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文化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準確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內容,對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素質教育應包括人文科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審美教育、國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人文科學教育應重點放在語文根基、民族語言、史地知識、美學基礎、哲學素養等方面,通過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幫助他們認識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關系,增強人文關懷的意識與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從而樹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學教育應包括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和自然科學方法的訓練,通過自然科學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一定能力。審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斷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國防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軍事理論教育、軍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風教育等內容,通過國防教育,要使學生具有捍衛國家、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與能力。身心教育應包括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兩方面內容,使學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勞動教育包括勞動觀念教育、勞動技能教育、勞動習慣教育、社會公益勞動教育、自我服務勞動教育等內容,使學生形成勞動光榮思想,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和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路徑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

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關鍵在領導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組織機構,專門從事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和組織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學校主要領導親自擔任負責人,要有固定辦公室,固定工作人員,專項文化素質教育經費。要制定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方案,形成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規章制度。要根據民族院校實際情況和生源組成情況,對不同學科專業,分別提出要求,分步實施,分類指導。要統籌不同方面力量,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真抓實干,深入推動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教師是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與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頭腦中只能有了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具備了一定高度的素質,才能按照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確定教學目的,才能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到每一門課程中去,貫穿到每一節課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強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教育觀念,要求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有意識地滲透文化素質教育內容。

(三)建立科學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在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建立文化環境就離不開課程教育,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安排。從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與根本出發,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培養目標應體現: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定走社會主義的信念;幫助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傳統和制度,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培養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與施展才華的能力;幫助學生增長歷史文化知識,拓寬眼界,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加強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民族觀、審美觀教育,不斷加強學生對上述“六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四)要克服對民族特色以外課程不夠重視的問題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一名大學生應該達到的理想境界。過去,在民族院校課程設置中,很重視民族特色課程,其它人文課程相對重視不夠。人文學科所占比例較小,在文科學生中自然科學課程則可能沒有。今后,要特別注意,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考慮到學業時限、專業實際、各族學生的差異,民族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整個民族院校課程體系中要體現出基礎性、綜合性、層次性3:的特點,分層次,有步驟,循序展開。

(五)通過一、二課堂科學實施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文化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第二課堂。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應分為知識性課程和體驗性課程。第一課堂體現的是知識性課程,學校要將經過全方面考慮,將予設置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安排在第一課堂傳授,例如內蒙古民族大學安排了20多門文化素質教育課在第一課堂講授,深受學生歡迎。第二課堂要體現體驗性課程。文化素質的本質是將精神氣質和人格品質內化于人的心靈。那么怎樣內化呢?就是要通過教育、培養、熏陶,通過學生的體驗、感悟、升華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這就要安排體驗性課程。第一要舉辦系列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通過舉辦適合學生特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學生實際的講座,吸引學生來參加,吸收他們所需要的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感,受到教育。當前,內蒙古民族大學在校園中堅持開展講座活動,講座內容既有人文知識又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方法問題;既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勢和文化發展熱點;既有主講人的精彩講授,又有聽眾的提問,還有相互的討論,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第二要舉辦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開設這方面課程的目的是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促進文化知識向素質的轉化。每年舉辦的課程主要有校園科技節、文化節、藝術節、社團文化節、公寓文化節、體育節、少數民族文化節、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民族團結教育月,另外設有文學社、詩社、書法社、攝影社、無線電社、天文社、國防社等百余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在學校的指導下,開展講座、討論、閱讀、辯論、研究等文化素質活動。同時,還要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內蒙古民族大學這些年就開展了上述文化素質體驗課程,通過上述課程,各族學生不但增長了文化知識,而且邊參加邊體驗感悟升華,將知識逐步轉化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質。

(六)利用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還和普通高校一樣具有傳播科學和文化的功能,校園應該充滿深厚的文化氣息和科學氛圍,這樣才有利于推動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民族院校要加強建設高品位高格調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道路、廣場、樓堂、亭閣、畫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學精神意義的牌匾、楹聯、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學樓、圖書館、閱覽室、會堂懸掛科學家和文化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紹等;在校園道路、廣場、花園周圍設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語、文化鑒言等4:,充分發揮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開展文化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劉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2: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D:.教高司1998:2號.

3:譚秀森,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篇(7)

關鍵詞:學校體育文化;學校體育;學生

學校體育文化是指在校園這一特定的范圍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人們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包括外在的物質文化層,表現為體育建筑環境、體育場地、器材和體育用品等方面;中間的制度層,即行為文化層,包括體育教學、健身鍛煉、運動競賽、體育制度、法規等內容;核心的精神理念層,即意識文化層,主要體現在體育的觀念、精神、道德風尚和知識等方面。學校體育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學校體育文化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的文化現象,與學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等一起構成了校園文化群,又與競技運動文化、群眾體育文化一起組成了廣義的體育文化群。校園體育文化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提高體育文化素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導下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

學校體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培養身心健全的一代,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為中華民族振興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基礎,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術技能,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學校體育的作用是鍛煉學生身體,改善學生身體機能,掌握體育衛生保健等基礎知識,學會一些體育運動方法。學校體育不僅是鍛煉身體的需要,也是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終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需要,它是學校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校體育文化是為學校體育目標服務的。

在現階段,學校體育是我國體育文化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之一,學校體育文化肩負著我國體育文化發展的重任。在某種程度上說,學校體育文化的何去何從決定著我國體育文化的興衰。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下,我國學校體育偏重于“使學生學會運動”的教育,形成了以學科、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育傳統,在客觀上造成了學校體育只重視“讓學生學習運動”,從而使學校體育演變成了僅僅是體育技能訓練,而忽視了“讓學生在運動中學習”,忽視了學校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教育、觀賞、參與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嚴重影響了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因此,學校體育文化要發展,就要構建學校體育活動多元化的組織機制。因為學校體育內容的多元化和參與主體運動需求的多元化決定了校園體育活動內容與形式的多元化,同時也決定了體育活動組織機制的多元化。因此,要將學校體育活動變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大舞臺,要調整學校體育工作重心。因為學生是校園體育活動的參與主體,所以,作為校園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學校的工作重心應始終放在構建合理有效的組織機制和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生活等方面,既包括場地、器材的規劃使用,也包括學校體育活動形式的設計,還包括指導教師的配備等。

學校體育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讓每個學生都了解體育健身的基本常識,培養出幾項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逐步形成運動興趣與習慣,并讓學生自然地將這種興趣和習慣保持終身并從中獲得健康和快樂。因此,對學校體育中使用的“考試”、“比賽”、“達標”等術語,應思考它們能否促進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自我鍛煉中來。據此,首先應對純競技項目進行調整和補充,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有一定群眾基礎的項目,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讓他們親身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要建立參與、激勵機制,把學生的參與程度和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并以制度的形式落實在考核評價過程中,使全面考核有據可依。其次加強考核評價的全面性。再次,改進教學過程,淡化技術考核。在制定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應盡可能彰顯體育愉悅身心的功能,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體育學習和鍛煉中去。這才是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學校體育文化,因為它更具備教育性和大眾參與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无遮挡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社区3| 国产内射性高湖|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无套内内射视频网站|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视频| 丁香花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我和亲妺妺乱的性视频|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60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 18成禁人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婷婷|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2022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高清h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 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 午夜无遮挡男女啪啪免费软件|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肉色超薄丝袜脚交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高潮喷水|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