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
時間:2023-08-24 16:49: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課前預習真正成為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預習就應該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是,我們一直不夠重視。我所觀看到許多單篇課文的教學,是忽略學生的預習的。在實施主題單元整體教學研究過程中,發現運用預習單元,能夠給課堂展示一個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及自學能力。
二、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終身發展
主題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是“主題”“整合”,讀寫實踐都圍繞主題展開。它與單篇教學比起來,我以為最大的轉變是:單篇教學更多是老師帶著文本走向學生,學生接受文本;主題單元整體教學則更多是學生帶著探究主題走向文本,老師引導幫助學生去閱讀,去比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對解決自己問題有幫助的信息資源,以加深學生對主題內涵的理解感悟。它真正的實踐著“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三、教師更要有“取舍”“設計”的教學智慧
智慧的課堂需要設計。也只有設計語文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主題單元整體教學”之中。比如對生字詞預習的檢測,不是將一單元的生字詞語羅列出來,請學生讀讀,而是要獨具匠心地挑重點難點,設計相關練習,以點帶面地進行檢測。再如引領學生探究“細節描寫”的表達方式,一般都是學“獨立找一找”“小組內說一說”“全班匯報”的活動方式。而這里可以設計請各小組選擇一個人物演一演,相互評一評,全班演一演 ,評一評的方式,學生會更加興致高昂地投入到對課文細節描寫的品悟之中,也深刻體會到了“細節”對于表現人物“心理”的作用,并將這種觀察表達方法及時運用到習作中。
這樣的教學模式,課堂容量大了,對老師解讀教材,發現并整合資源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時要求老師有“取舍”的膽氣和“疏密有致”的藝術智慧。
四、擇高處站,就平地坐,觀全局,路更寬
一、小學語文教科書助讀系統使用誤區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由于忽視甚至不了解助讀系統的實質功能,存在以下的認識誤區。
1.將助讀系統作業化。有些教師將一些單元導語、課文導讀、題注、釋文、資料袋和閱讀鏈接等當作作業,布置學生抄寫背誦。
2.將助讀系統功能淡化。有些教師只注重選文的教學,對助讀系統不重視,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他們或是在備課講課時不去留意單元導語、課文導讀和文中提示語,思考導語提出的閱讀任務要求的內在聯系和目標指向;或是讓學生走過場式讀一下資料袋、注釋等,對學生缺乏必要的引導。
3.將助讀系統功能泛化。有些教師泛化了助讀系統的功能,沒有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課堂導語,而是盲目照搬單元導語、課文導讀,直接把它們當成自己的每一堂課的導入語,忽視自身課堂導入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時,由于學生已經閱讀過教科書的內容,長期的照搬根本不能起到先聲奪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一些教師甚至將助讀系統等同范文系統來講授。
二、小學語文教科書助讀系統的功能及分類
設計適合的助讀內容能充分發揮教科書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說,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是助讀系統的根本任務。學生怎樣學,教科書就應當怎樣“助讀”,也就是助讀系統的功能。作為一線教學的實踐者,必須對教科書助讀系統的功能進行整體、深入的了解。
王婷在《教科書的負面性及對策研究》中曾經論及助讀系統的功能,她認為助讀系統的功能是指教科書助讀系統在涵養學生言語能力、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以及在積淀學生語文素養、發展主體人格方面所帶來的效應,這種效應有正效應和負效應之分。就是說,助讀系統的功能在性質上有正負之分。助讀系統的正功能最終表現為能夠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夠養成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言語實踐中形成獨立、自主、自強、自律、合作、寬容的主體性人格。如果助讀系統設計不當,也會出現負效應,主要表現為不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容易帶有編寫者的偏見,容易忽視地方的特殊需要,容易窒息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等。
因為助學系統的正功能是主要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討其正功能,即——提示、導引、激勵等功能,負功能不在研究之列。通過對助讀系統正功能的分析歸類,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助讀系統可分為以下幾類。
1.提示類:彰顯編輯意圖,說明教科書的體例、總體結構,指引教法、學法。
2.注釋類:補充幫助理解課文,掃清閱讀障礙。
3.附錄類:拓展知識空間,豐富學生閱讀,溝通課堂內外,總結梳理知識點,歸類知識,方便教與學。
具體的歸類可見下表。
關鍵詞:導語設計;原則;類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314-01
導語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開場白,是啟發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喚起學生潛意識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正所謂良好的開端便成功了一半,一個好的教學導語的設計往往能夠創設好的語文教學情境,烘托良好的語文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生一步一步帶入語文學習的殿堂。
一、導語設計的原則
語文課的教學雖說是教無定法,課堂導語設計形式可以多樣,為了使教學過程事半功倍,導語的設計達到先聲奪人定基調的效果,也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短小精練
導語的篇幅不宜過長,因為它只是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因此,導語的設計應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且短小精悍。課堂教學時間寶貴,導語設計時間最好控制在三分鐘以內,不宜泛泛而談,以至于學生在聽完導語后,仍然不知接下來要講的內容,要學會在恰當的時候言歸正傳。課堂導語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無論哪種導入方式都應明白準確無誤地指向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體現教學意圖。
2、富于趣味
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應該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所學課文的學習興趣,積極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在眾多因素中,興趣才是促使學生產生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在導入上花心思、下功夫,設計的導語要能貼合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或故意設計一些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新知發現者的愉快心情把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內在學習動力。
3、承上啟下
教學是個系統有序的科學過程,課與課、單元與單元都有一定的銜接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入時應該具有開闊的視野,揭示新舊知識的聯系, 引導學生要以舊拓新,引出新課自然合理,。課堂導語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知,能體現出語文課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教師要善于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抓住兩者間的異同,找出知識的結合點,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一來,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導語設計的類型
導語的設計因授課的時間季節、文體因素、當時的熱點問題不一樣,因此,導語類形可以千姿百態。
1、懸念導入
充滿懸念的導語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可以在課堂中巧妙地設置懸念,讓學生處于不悱不發的心理狀態,當學生帶著探究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去預習或聽課,能讓他們的思維向更寬廣的境界飛躍。此外,設置懸念,還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跨度。這樣學生的思維從一開始便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理想狀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2、背景導入
文章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代特定背景下創作成的,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創作背景進行導入,有利于學生透過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的去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學生與作者所處時代不一樣,這種時空距離的差距,使得他們在理解文學大師的作品思想與情感時有挺大的難度。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先介紹相關作品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成長歷程與人生經驗,闡述文章的獨特思想與創作動機,有利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故事導入
小學生年齡尚小,愛聽故事,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嘗試著從一個簡單的故事入手,將課本的知識做一個適當的延伸,逐漸將學生帶入到課本的學習中去,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題線索,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教學的環境中去。
4、名言導入
在教授新課程時,適當的引入名人名言,不但可以激發起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為推進學生的成人成才立下了汗馬功勞,其背后隱藏的故事還能夠使得小學語文的教學切入更加的自然,和諧,減少課本知識給學生帶來的陌生感,使得學生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去。
5、影音導入
利用音響、幻燈、電視、電影等設計的導語導入,集聽、看、思于一體,效果更好。它既可以調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錄音朗讀既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朗讀技能,又能讓學生沉浸在朗讀者所創設的情感氛圍之中。樂曲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影音像教具特別適應于散文、小說、詩歌的講授。
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入藝術和技巧有很多,在設計導語時,不但要注意到它的新穎別致,還需要留意到導語的科學性、時間性,要精煉靈活,但不要嘩眾取寵,更不能喧賓奪主,要緊扣課堂教學中心,簡明、實用,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導語藝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秦淑萍.課前導語設計三例[J]. 內蒙古教育. 2005(05)
關鍵詞:讀中學寫;單元教學;仿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B-0030-01
近年隨著人們對新課改的深刻反思,促使語文教學逐漸走向一條返璞歸真的道路,打造高效課堂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筆者認識到,基于單元教學的“讀中學寫”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所謂“讀中學寫”,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充分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挖掘文中便于學生學習借鑒的習作資源,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從而實現讀寫雙贏的一種高效教學法。它以單元為單位,以單元內閱讀教學為依托,既注重局部又注重整體,使單元備課與閱讀教學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發揮了單元教學的實效性。
當今無論何種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單元為單位編選和編排文本的。同一單元課文的體裁、主題與單元作文要求基本一致。寫作與閱讀的同步性充分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即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引導學生借鑒和學習文章作者的寫作方法。然而,在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由于不了解讀寫結合的具體方法,致使單元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嚴重脫節。
那么,如何在單元閱讀教學中實施“讀中學寫”呢?筆者認為,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參
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的重點、難點;弄清楚單元閱讀教學與單元作文教學的關系,挖掘出文本中讀寫結合的切入點,圍繞切入點,精心設計“仿寫”的方法與過程。
二、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仿寫” 訓練
(一)仿寫重要的詞語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閱讀時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能輕易地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性。唯有這樣,才能發掘文章的蘊涵,從而養成用詞造句的好習慣。”例如《燕子專列》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我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抓住句中“冒”“頂”“踏”三個動詞體會人們尋找燕子時的艱辛和危險,理解人們保護燕子的真摯情感,還讓學生用這三個動詞仿寫一句話,強化了對這幾個詞語的理解和運用。
(二)仿寫重要句子
大多數課文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它們或含義深刻,意味深長;或用詞準確、刻畫生動,令人耳目一新,經久不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它們作為重點,引導學生品悟佳句的巧妙,體會佳句的表達效果,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如在教學《燕子》一課時,筆者就很注重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精彩語句的妙處。當學生明白“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這句話的表達效果后,筆者適時安排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描寫一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立即有同學想到:“一團黃中透紅的絨毛,四只短短的小腿,加上兩只尖尖的小耳朵,湊成了我家的小狗豆豆。”仿寫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仿寫重要段落
課文中一些描寫精彩生動的段落可以作為教師指導學生仿寫的參考。比如,《翠鳥》一課的第一段:“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這是集中描寫翠鳥樣子的段落,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抓住了翠鳥哪些部位的特點的?”“作者是按什么樣的順序描寫翠鳥顏色鮮艷的特點?”待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充分理解這一切,提出要求:你能運用這種手法描述一種小動物嗎?讓學生適時進行小練筆。
(四)仿寫整篇課文
主要是指模仿課文的立意和布局。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文章的思路變為自己的思路,可以在引導學生讀懂全文后,思考“文章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文章為什么會寫得這么好?”讓學生圍繞課文,在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方面進行細細品味,最終學會運用。如教學《桂林的山水》后可讓學生也用課文中的排比、比喻等手法,甚至模仿課文的語氣寫一處景點。學過《草蟲的村落》后,讓學生模仿課文的思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螞蟻,展開豐富的想象,也進行一次草蟲村落的奇異之旅。
對整篇課文的仿寫一般放在單元教學結束后,這是因為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回顧單元教學要求,對單元內的幾篇課文在表達上的異同進行一番對比、分析,歸納寫法,找出規律。在此基礎上進行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手法的仿寫,就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何建芬.以學定教,踐行深度生本――華陽小學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實踐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 2013,(4).
張田若,1925年出生于寧波,早年受業于浙江大學法律系。接觸語文教學在1954年,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小學語文課本,凡24年;后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小學語文教學,編小學語文實驗課本,并從事多個有影響的小語研究課題迄今,又是26個年頭。近60年的教學研究生涯,正如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所評價:“傾注滿腔心血于語文教學,造福于億萬兒童,是他的志愿。”(張田若:《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序》)
張田若先生畢生從事小學語文教育事業,所展示的奮發精神,所取得的輝煌業績,是中國當代小語人的楷模,更是“浙派語文”的榮光。筆者在這里試作梳理,雖難免掛一漏萬,但還是不忌淺薄,想作一番以蠡測海的嘗試。
一、致力于集中識字的研究,功莫大焉
張田若先生堪稱是我國集中識字研究的奠基人,有成就的倡導者和忠實的踐行者。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他就開始研究識字教學。從一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的角度,他對當時祁建華速成識字法和黑山北關學校的集中識字教學經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便深入到黑山北關作細致的實地考察,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展開教學實驗。在《人民教育》1962年第8期上發表的《小學低年級語文科應該認真教學識字》一文中,他比較全面地提出了關于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多項建議,強調識字教學在“低年級語文科中的首要地位”,“對于知識教育、思想教育、普通話教學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要加以適當的控制”。這對當時低年級語文教學目標不清、重點不明,“雜”而不“專”是極具針對性的。同時,也對推進“集中識字”新教法,作了必要的鋪墊。
接著,張先生深入黑山(錦州),對集中識字教學的新經驗,作了認真的基層調查,并在《人民教育》1964年第8期以陳永萱的筆名,發表了詳盡的調查報告,不僅從學理高度梳理了集中識字的科學性,而且從操作層面驗證了它的可行性,為有計劃地開展全國性大規模實驗作了理論上、方法上的指導,引領了實驗課題的大面積推進。
之后,因為“”的禍害,集中識字隨著整個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沖擊,但在撥亂反正之后,在張先生的積極參與下,集中識字教改實驗重獲新生。1978年,北京景山學校重新編印出版集中識字教材;1979年,遼寧黑山北關實驗學校也重新編印出版集中識字教材;1980年5月,中央教科所在錦州召開全國集中識字經驗交流會,使因“”中斷的集中識字教學實驗更迅猛地得到了發展,并成立了以張先生為主導的“全國集中識字教學研究會”。這中間,張田若先生奔走呼號,并為此付出了諸多心血。
應當指出,雖然中國識字教學流派眾多,風格各異,但集中識字不失為識字教學的發展主流。漢字所具有的“三碼”(形碼、音碼、義碼)和“二維”(既有字形的形象思維,又具有字理的抽象思維)的特點,決定了漢字的一字一形、字數眾多而各異的個性,為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但漢字雖然眾多也有其獨特規律和邏輯聯系,集中識字正是從它的內在規律入手,理出其脈絡和類型,變一個一個識字集中為一組一組識字,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識字效率。所以,無論是“字根識字法”,還是“韻語識字法”、“意義分類識字法”、“字族文識字法”等等,都體現著或以音歸類、或以義歸類、或以形歸類的集中識字精神。在人教版教材中看似隨課文識字(分散識字)的編排,也一樣以單元小集中識字的方法,滲透集中識字的優勢。也許這正是筆者對張先生幾十年倡導集中識字是“功莫大焉”的理由所在吧。
二、全心于捍衛“識字重點”,愛莫深焉
張田若先生醉心于集中識字的研究,緣于他對漢民族文字教學的敬重與鐘情。漢字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幾千年來維系著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滅的根。張先生作為一個學者,從來不厭煩做“小兒科”的工作,傾注全部心血于集中識字教學,正是出于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莊重的歷史使命感。正如他在《張田若論小學語文教學》一書的“自序”中所說:“我意識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對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意義是怎么估價都不會過高的。民族使命感促使我把自己的一生精力全部投入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他發表于2009年的《捍衛識字重點》一文,從回顧千百年來我國童蒙識字教學的經驗入手,聯系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歷史,大聲疾呼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識字教學,低年級更要以識字教學為重點。文章針對當時否定識字重點的錯誤認識,有理有據地作出分析批判,并把“識字教學為重點”的基本觀點,提升到必須“捍衛”的高度。正是他把漢字教學的實踐研究視為一種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責任感,所以,在大力倡導“集中識字”的同時,他也十分珍視其他各種不同的識字教學流派,體現了學術研究極富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如他在《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一書中,不僅全面介紹并論述了“識字教學的兩大流派”(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還推介了“識字教學的其他主要方法”。相當詳細地評價了黑龍江的“注音識字法”(“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安徽黃劍杰倡導的“意義分類識字法”;浙江溫嶺市李衛民實驗的“奇特聯想識字法”;天津市漢沽區教研室和東風路小學提倡的“聽讀識字法”;以“模糊識字”為本體的“猜認識字法”;遼寧省東港市姜兆臣實驗的“韻語識字法”;河南省特級教師俞景娥等提出的“字謎識字法”。此外還有“字族文識字法”、“字根識字法”、 “字理識字法”、“快速循環識字法”等等。張先生對各種識字法的特點、原理、過程、效果、優勢和有待思考的問題,作了辯證的、客觀的、全面的梳理,而不帶任何偏見,其為提高識字教學質量、捍衛識字重點的拳拳之心,滿溢于字里行間。
三、傾注于小語教學的完整體系,志莫高焉
張田若先生鐘情于識字教學,將之作為提升小語教學質量之必須,因此,他并不囿于識字教學,在完整構建小語教學體系方面也有出色的建樹。
“”之后,他更為關注集中識字之后的讀寫教學,并因此完整地提出了改革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應該為“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和分步習作”的融合和溝通。早在1991年6月,中央教科所就將以張先生為主導的“小學語文‘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分步習作’教學體系”的研究列為所級重點課題,由張田若任課題組組長。1992年5月,在張先生的指導下,由遼寧黑山北關實驗學校編寫的《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分步習作小學語文教學新體系》一書由遼寧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課題在2010年12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成果評審中榮獲了一等獎。近60年來,張先生先后主持編輯出版的語文實驗教材共5套,發行到全國達50年,說明他對小學語文教學體系的探索,確實堪稱學養豐足、積淀深厚。
1982年6月,在由張田若執筆的《小學語文“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分步習作”實驗教學大綱要點說明》中,張先生對“大綱”產生經過、基本指導思想、語文教學的性質、目的和要求,和“大綱”各部分的要求,有相當深刻、透徹的說明。他提出“以集中識字為重點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又伴以大量閱讀來鞏固識字并提升閱讀能力,同時結合從學生實際出發的由淺入深的分步習作”的思想,體現了他批判繼承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經驗,保持和發揚“集中識字”的優勢,并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為努力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作出的重要貢獻。
四、忘情于開創閱讀教學新路,情莫專焉
中國語文教學一直是以閱讀為本位的。古代重于語文教學的倫理教化,以誦讀四書五經為本,自不待言。即使到了現代,以葉圣陶為代表的語文教學理念,也仍然情重閱讀。一本語文書基本上就是一本閱讀教材。讀漢文必先識漢字,而識漢字又有一定難度,因此,在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自然是理所當然。但是張先生是從著眼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序列思維來研究小語教學的,所以,他不僅重視識字教學,也十分重視閱讀教學,并力圖開創一條閱讀教學的新路。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提出了“大量閱讀”的新路,確實是了不起的。看今日小語界頗為時尚的“海量閱讀”、“開放閱讀”、“師生共讀”、“推廣閱讀”、“親子共讀”、“漂流閱讀”、“經典誦讀”……無不具有“大量閱讀”內在精髓的一脈相承。從2000年始,他又連續發表了關于閱讀教學的文章,其中有《是“閱讀教學”,不是“閱讀”》(2010年5月),《談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2006年),《學成于思――兼論閱讀課的多思》(2003年5月),《不要在內容上“發胖”,要在語言訓練上務實》(2007年10月),《基礎知識怎樣進行創造性教學》(2010年10月),《多思與語文教學》(2010年9月),《小學語文課怎樣組織學生思考》(2006年6月),《閱讀課要把“寫”擠進去》(2010年1月),《不要把訓練變成做題》(2010年8月)……天津師大教授、著名語文教學家田本娜所作的《張田若閱讀教學思想簡述》曾有這樣的評價:“張田若同志的閱讀教學思想是比較系統、全面的,從閱讀和閱讀教學的性質、閱讀教學的目的任務,到閱讀教學過程;對閱讀教學過程,從理論的闡述到具體操作;對閱讀教學方法等等,都作了較詳盡的論述。論述有破有立,既敢于批評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又善于提出個人的獨到見解;既在理論上有所建樹,又在教材編寫、教學實踐上有所體現。”顯然,這樣的評價是深刻而又全面的。
五、成就于理論與實踐的密切聯系,意莫遠焉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研究 閱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175-01
當今這個社會的高速發展,導致生活節奏加快,加之應試教育的壓力以及過分的追求成績,給小學生帶來的極大的壓力,學生大把的時間都用在做習題上,而顛覆語文教學真正的本質。目前的教學,只重視考點的理解而致使學生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都有不少困難。為了克服這種毛病,我們教師一直在努力的嘗試。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筆者覺得我們必須把讀書放在教學的首位,并通過自身的閱讀來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學生培養成一位,愛讀書,會讀書的人才。以下是筆者對于閱讀教學的一些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1 將閱讀視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然而課堂時間卻相當有限,很多老師特別在乎課堂時間,以至于很多教師不愿意把時間過多的花在朗讀上,這樣導致很多學生成為考試的強者,運用的弱者,筆者覺得這違背了教學者的初衷,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應該留點時間給學生讀書,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還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在課前做足充分的準備,在學習新的文章時候,教師的范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后果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由于課文中有詩歌、散文、說明文等等,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當遇到重點段落的時候,教師就必須更加用心了,因為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以加演出人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
2 注重讀書方法的傳授
方法,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方法又是和氣的重要。優秀的方法就像一本軍書一樣,可以幫助學生過關斬將。對于學生的讀書能力的培養,方法很重要。葉圣陶先生說過:“所謂閱讀就得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讀”去感受、去聯想、去認知,吸取文章的營養,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真正達到“不教”的目的。科學的閱讀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當,讀書可以少走彎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科學的閱讀方法有精讀、略讀、跳讀、瀏覽讀等。要根據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單元教學,教師應教會學生首先應根據要求,確定精讀、略讀的內容,對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須運用精讀方法,動筆圈點勾畫,摘抄名言警句,體會詞句含義,做到“口誦心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要教給學生自設閱讀的目標層次,引導學生根據課文預習提示課后練習,定出每次閱讀所要解決的問題,養成帶問題閱讀的習慣。教會學生能進行比較,從整體感知單元課文的異同點,加深對單元教學內容的理解。教給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分析文章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語文閱讀不超脫字、詞、句,因而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對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顯得至關重要。通過這些,讓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方法,并將學到的方法遷移到其他課文,培養學生理解、概括文章的能力。
3 在閱讀中領悟作者的感情
【關鍵詞】語文教學;農村初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不論是教學條件、師資力量,還是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農村中學一般都要滯后于城區中學。要擺脫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困境,改變其落后狀況,筆者認為目前必須要實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一、確立新的育人觀,徹底轉變為應試而教
語文教師應轉變“教師為應試而教,學生為應試而學”的教學思想,把語文教學從著眼于“考”轉到著眼于“用”上來。葉老早就說過,“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而現實的語文教學中,仍有不少教師一個勁地往“唯應試、唯升學”的死胡同里鉆。尤其是目前,在績效工資的利益驅動下,不少語文教師“唯分數是瞻”,忽視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嚴重偏離了語文教學目標。因此,語文教師應面向農村語文教學的實際,把著眼點真正轉到提高學生素質上來。在教學中,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實用性,重點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在生活中,彰顯語文學科的生活化,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離不開語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采取有效方法,加強初中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
初中與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問題,雖有不少語文教育工作者研究過,但就總體看,這個問題并未得到妥善解決。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處理好這個問題必須要做到:①根據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和農村經濟發展及社會改革的趨勢,明確小學與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擺正打好基礎與逐步提高、連續性與階段性的關系,使初中與小學的語文教學統一在共同而又有區別的目標下;②建立初中與小學語文教師定期交流的平臺,促使他們既進行思想交流,又進行教法交流,讓他們在交流中溝通看法、彌補各自的不足;③根據實際,確定教研專題,開展定點試驗,在互相探討中總結初中與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規律。
三、調整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沿著解題、介紹作者、釋字詞、分段落、講主題、分析寫作特點這種固定結構程式進行教學,不分語文體裁,不分寫作背景。在授課方法上,老師包講到底,學生無自讀、質疑、議論的機會,學生學語文僅限于課內四十五分鐘。這種僵化、封閉的課堂教學結構,呆板、機械的授課方法,嚴重壓抑和挫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年來,不少語文教育工作者根據語文新課標要求,不斷調整課堂教學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有些做法很值得借鑒:第一,以單元整體教學取代孤立、重復、繁瑣、隨意的單篇教學;第二,以“自讀―質疑―討論―講析―練習”的課堂教學結構替代傳統的僵化的課堂程式;第三,以“導讀式”替代滿堂灌、填鴨式;第四,以開放的課堂替代封閉的課堂。
四、加強語言教學,在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能力上下功夫,夯實語文基礎
農村中學語文教研能力、教研氛圍一般不及城區,有極少數教師年年教法不變、教案不變,不少語文課往往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架空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主題及表現方法,缺少具體實在的語言分析。這種現象是釀成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改變上述弊病的做法主要是:引導教師深入學習中學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牢固樹立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的語文教學觀;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始終瞄準初中各年級的語言知識和語文能力教學要求實施教學,把學知識與培養能力、養成習慣統一于一體。同時,嚴格遵循“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文字”這一教學規律,引導學生學習范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容的技巧,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技能;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都要把講授語言和運用語言放在首位。
五、從實際出發,努力改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環境
語文教學環境簡陋,語文信息閉塞是造成農村語文教學質量低下的又一重要因素。但是,改善簡陋、閉塞的語文教學環境,要從農村初中的實際出發,從最容易實現的事抓起:組織學生辦“手抄報”,把閱讀和練筆結合起來;鼓勵、指導學生訂閱健康的讀物,辦班級“圖書角”;學校要積極添置圖書,開辟閱讀室,保證學生有書可讀,有地方讀書;開展簡易可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方法講座、讀書筆記展覽、故事會等,使閱讀、思考、交流結合起來。
六、采取多種途徑,不斷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素質
筆者認為,這是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素質的途徑主要有:一是鼓勵教師根據學校師資情況進行離職或在職進修,使教師及時“充電”;二是利用現代電教媒體,有計劃地組織教師收看語文教學方面的課堂教學實錄,把教學實踐與業務交流結合起來;三是聘請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專家、名師作講座,幫助年輕教師打好基礎,提高教學水平;四是有目的地開展教研活動,運用典型課例組織教師鉆研教材、研討教法,各抒己見,在教學研究的實踐中提高教師把握教材,設計教法的水平;五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搞好教改信息的交流,開闊教師眼界,拓寬教學思路,增長教學見識和智慧;六是鼓勵教師勤于學習,精于鉆研,不斷總結教學所得,撰寫文章,形成“勤動筆、勤研討”的良好習慣,努力成為語文教學的行家里手。
參考文獻
[1]董加偉.語文教師素質對語文教學活動的影響[J].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