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數字農業產業發展

數字農業產業發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3 16:26: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農業產業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數字農業產業發展

篇(1)

>> 我國農業產業鏈整合模式的比較與選擇 我國砂石行業產業鏈現狀研究 中國農業產業鏈主體協調的現狀與整合探析 淺談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農業產業鏈組織的研究評述 農業產業鏈的企業效應 荷蘭的創意農業產業鏈 農業產業鏈金融的浙江特色 農業產業鏈金融的農行實踐 農業產業鏈金融的國際經驗 把握農業產業鏈金融的實質 金融支持農業產業鏈發展的研究 農業產業鏈的掘金空間巨大 淺析農業產業鏈構建 淺議我國汽車產業鏈中汽車營銷的現狀分析與對策 基于產業鏈整合的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東營案例 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問題分析 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現狀與發展優勢分析 中國農業產業鏈培育的相關環境分析 農業產業鏈的析取、構建模式以及升級路徑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韓農業人口10年后將降至總人口4.8%.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光州領事館新聞[DB/OL]. 2009.09.10.http:///chn/lqxw/t583185.htm.

【作者簡介】

肖小虹(1968-)女,教授,產業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上接第A8291頁)[JY][CD152mm][HT]

【參考文獻】

[1]趙茂林.“十一五”中國西部農村反貧困戰略的新思路[J].北方經濟,2006.11.

[2]李銳.生態、人口、素質:三重壓力下的西部農村貧困[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05.

[3]朱啟臻.農村扶貧開發理念辨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11.

篇(2)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了全區農業穩步發展、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民持續增收。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青原區以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產業化“三大”重點工作為抓手,創新思路、狠抓落實,全區農業農村工作發展態勢良好。目前,全區農林牧漁總產值突破14.2億元,糧食播面33萬畝,種植井岡蜜柚5.5萬畝,綠色蔬菜播面6.6萬畝,生豬出欄4.95萬頭,家禽出籠93.5萬羽;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329家,家庭農場192家,創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家(其中省級5家)。榮獲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單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現代農業提檔升級。注重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調優產業結構、推進產業扶貧等有機結合,2017年--2018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7萬余畝,大力發展“六大”富民產業,形成了規模適度、業態豐富的產業發展格局,打造了一批優質大米生產區、標準化果蔬種植區和特色農產品發展區。優先選擇貧困村實施農田標準化提升改造后,采取“公司+村集體+村民”等模式,統一流轉土地,統一開發建設,統一集中管理,在富田、富灘、天玉等鄉鎮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和艾草、油茶特色種植等項目,推進產業扶貧,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全區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提質升級,富灘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8年爭取到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園區企業和周邊村莊融合發展。深入推進“一區八園”建設,天玉、富田2018年又申報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省級現代示范園達到3個,成為全市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最多的縣(市、區)。

(二)生態品牌更加凸顯。突出青原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堅持品牌化建設與產業標準化生產相結合,主動融入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和可追溯體系,現保有“三品一標”農產品21個,其中獲有機農產品認證3個,“井岡綠寶”創建為中國馳名商標,井岡蜜柚多次榮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展銷會金獎,青原農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及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2018年創建為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區域農產品運營中心和益農信息化57家,2019年創建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

(三)休閑農業全域推進。深入挖掘青原的自然資源和產業特色,以全域旅游新景區為引領,快速發展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在富水河風光帶和青東公路沿線建立了休閑農業基地180余個,美麗休閑鄉村20余個,打造集詩畫山水觀光、生態田園休閑、古村民風體驗于一體的多彩田園風情體驗帶。在2016年創建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了休閑農業品牌創建,創建全省休閑農業十大精品線路1條、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4個、全省十佳美麗休閑鄉村1個、全省十佳休閑農莊2個、星級農家樂2個等,休閑農業品牌數量居全省前列。

(四)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村環境整治、農村廁所革命等“五大”系統工程為主要內容,實施了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項目,力爭全市率先實現圩鎮污水處理、圩鎮廁所革命、圩鎮垃圾終端處理“三個全覆蓋”。突出美麗示范創建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按照“四年任務三年完成”目標要求,著力打造河東滸崗、文陂大賢等2個特色村點和201個標準村點,全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提前一年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域覆蓋。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打造了東固敖上、新圩璋塘等一批生態宜居村落點,榮獲2016年度、2018年度全省農村清潔工程先進縣(市、區)。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不夠,鄉鎮(街道)和村組主體責任落實還不到位,抓宣傳推廣工作經驗不足,群眾環保意識較為薄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共建參與度不高,農村環境衛生設施后期持續維護壓力較大。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整體推進力度還不夠,部分村、組仍未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部分村點建設進展緩慢。

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今年多場暴雨洪澇災害影響水稻、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造成農作物損失慘重。全區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較少,區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目前處于招商階段,未啟動建設。

三是產業扶貧帶動輻射能力不足,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產業支撐,村級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對產業風險評估不足,農業發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投入不足,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整體效益較低,部分扶貧產業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上半年農業經營主體因災損失巨大。

三、下一步建議

(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明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目標,制定工作規程和相關單在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責任,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齊抓共管機制。抓好河東滸崗、文陂大賢兩個特色村點建設和201個美麗鄉村標準村點的“七改三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要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項目后續掃尾工程,在鄉鎮核實工程量、完成前期項目驗收的基礎上,盡快與中鐵四局、上海建工集團簽訂補充協議,同時,建議早日明確責任主體和管理辦法,完善改善人居環境項目。

(二)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注重與鄉鎮、村上加強溝通,科學合理確定建設內容,抓緊編制項目方案,全面完成項目前期規劃設計評審工作的同時啟動19年高標項目建設。扎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強鎮建設項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繼續鞏固生豬退養成果,加快推進養殖小區建設,做好養殖和屠宰環節的非洲豬瘟防控,保障豬肉市場供應穩定。

篇(3)

關鍵詞:電子商務流通農業產業化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世界各國相繼開始建設國家基礎信息網絡,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也隨之應運而生,并且受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的關注與參與,逐步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是一個以Internet/Intranet(互聯網/內部網)為架構,以交易雙方為主題,以銀行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客戶數據庫為依托的全新商業模式。交易各方將自己的各類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方式輸入電子商務網絡,電子商務網絡根據用戶的要求,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相關信息并提供給用戶多種買賣選擇。

農業是我國的傳統弱質產業,歷來存在著生產經營分散,產品競爭力不強,流通環節多,交易成本高,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中國加入WTO,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當前,流通已成為我國農業的“軟肋”,嚴重地制約著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在農業領域應用電子商務,通過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及時傳播市場信息,幫助農業生產者特別是農民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如下好處:

一、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促進農業產業化

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農業生產者之間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交流,農戶往往憑借自己往年的價格經驗來選擇生產項目,確定生產規模,因而導致農業生產安排被動,進而造成一些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波動較大,影響了農業生產整體的穩定性和農民的積極性。

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市場化,即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即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戶與市場聯結在一起。通過電子商務強大的網絡功能,跨躍時間和地域的障礙,使農產品供需雙方及時溝通,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合理組織生產,以避免因產量和價格的巨大波動帶來的效益不穩定,降低農業生產風險。農業產業化不同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按市場機制配置生產要素,并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過程按市場機制組織活動。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環節,提高農業效益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尚不健全,因此農產品銷售仍然存在著渠道窄、環節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鏈之間嚴重割裂等問題。通過電子商務實現農業生產資料信息化,Internet將市場需求信息準確而又及時地傳遞給買賣雙方,同時根據生產的需求信息傳遞給供應商適時補充供給。在業務模式上,提供了交易市場、農產品直銷、招標等交易模式,自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真正實現電子商務的效能,減少市場存在的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農用薄膜等各種生產資料的供需矛盾。同時,拓展了傳統買賣方式,使傳統商務的有形市場走到了網上,由相對時間段營業的現貨市場轉為全天候開放的模擬市場,提供了交易自動撮合、庫存和查詢、數字簽名、網上支付等,大大地縮短了供應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形成新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

我國農產品交易鏈及其通路過程存在環節多、復雜、透明度不高、交易信息對稱性較差等問題。產業發展的基礎是生產,但市場和流通是決定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農產品流通不暢已經成為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影響農民增收乃至農村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農產品的賣難及農產品的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過剩,從流通環節看,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信息不靈,盲目跟風。市場信息的形成機制和信息傳播手段落后使農戶缺少市場信息的指導。二是農產品交易手段單一,交易市場管理不規范。現在傳統的方式主要是一對一的現貨交易,現代化的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不普及,期貨交易、遠期合約交易形式更少。通過建立以計算機聯網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實現網絡營銷和網上支付。保證了各地農產品銷路暢通、供銷協調,擴充農業信息量。透明化的價格可以提高網上交易量從網上獲取產品和價格信息將增加產品的可比性和價格的透明度。由于不同地理位置產生的價格差別也將因不斷增加的競爭而減小。這將在生產資料價格上有利于農民,但是不利于其所生產的農產品價格。這就造成這樣一個特別的現象:哪里存在許多有差別的農產品并有經常性的供給,哪里就需要生產資料供應專家為其服務。

篇(4)

關鍵詞:靈石縣;縣域經濟;產業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D262;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68-02

引言

自從有了縣的設置和縣的記載以來,縣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縣的治理,就成為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基礎。據統計,全國縣域經濟的GDP為5.7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的GDP的54.5%,縣域經濟GDP比例最大的湖北省達91.8%,而比例最小的上海市也達到57%。縣域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的縣域經濟如今已普遍發展起來了,其中不僅有許多成功的先例,也有不少失敗之舉。

一、靈石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靈石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南端,距山西省省會太原市150公里,北臨介休市,南接霍州市,東靠沁源縣,西連交口縣、孝義市,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經”之稱。全縣轄8鎮10鄉319個行政村、598個自然村、15個居委會,共有農業人口15萬余人。

(一)農業的發展

靈石縣位于晉中盆地南端,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谷子、高粱、豆類、薯類為主。靈石農業其實是雨養農業,全縣統計數字2005年耕地面積36.6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0%,其中,水澆地2.2萬畝,94%是旱地,隨著農業調產的進一步深入,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水澆地數量還在下降,靈石靠天吃飯的旱作農業格局,導致了基本農田的銳減和糧田面積的不足,縣委、政府及農業部門加大科技力度來提高畝產水平,再加上國家政策對扶持農業起著積極的調動作用,才使得全縣糧食生產量基本穩定在5 000萬公斤以上。

(二)工業的發展

201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4.8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 300元,財政總收入實現1.285億元,跨入山西省綜合經濟實力20強縣之列。21世紀之初,靈石縣實施“民營興企、科教興縣、龍頭帶動、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全力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非煤高新技術,扎實推進綠色產業,延伸拓展文化旅游產業。

靈石縣為全國5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是享譽國內外的“精煤之都”。豐富的石膏資源,為全縣的石膏建材工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靈石還是全國碳素產品的主產基地之一,此外靈石縣還有質優、價廉的煤焦產品優勢和赤鐵礦資源優勢,擁有硫鐵礦生產企業25個。

(三)第三產業的發展

服務業發展迅速,傳統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旅游產業、信息傳輸廣告服務業、房地產業等新興服務業逐步發展。2008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達到48萬人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7.6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6.2億元。

二、靈石縣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靈石縣是靠礦產資源發展的城鎮,是以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目前,開發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硫鐵、石膏等,以及與其相關的資源,與其他產業的協作程度相對薄弱,對外主要輸出各種礦產資源。縣域工業產業區域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趨同現象比較突出,產品競爭力低。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最強,但靈石縣第三產業發展校慢,近幾年來,經濟發展的中心集中在第二產業,從而影響了第三產業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農民的素質低下,限制了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影響農業勞動力向非農行業的轉移,也限制了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人數。

(三)鄉鎮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體制老化

靈石縣的鄉鎮企業大多數都是集體投資興辦的,普遍存在著政企不分、產權不清的問題。有的村干部兼任企業的負責人,因此,企業的決策權、經營權在鄉村。國營企業的改制及個企、私企的出現,使鄉鎮企業的優勢逐步減退。

2.自身障礙重重

經營管理水平較低,靈石縣鄉鎮企業經營者大多數素質不高,經營、財務、人事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高中及初中以下占絕大多數。企業內的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技術能力較低。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生產加工技術偏低,技術改造經費少。

(四)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城鎮規模偏小

目前,靈石縣管轄8鎮10鄉,城鎮人口100 555人,鎮域人口超過3萬人的有4個,鎮區人口超過2萬人的有3個,離經濟學預測的合理的城鎮鎮區人口規模3萬—5萬人有一定差距,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影響城鎮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2.產業支撐不強

產業規模較小,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少;科技含量較低,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企業,缺少高科技產品;產品檔次低,缺少名牌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三、促進靈石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產業結構經營的對策和建議

1.第一產業發展對策和建議

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需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首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優質、高效、綠色環保為前提,突出區位比較優勢,緊緊圍繞具有特色的產品擴大規模,專業化種植,優化農產品的區域結構。其次,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農業經濟中發展最快、潛力巨大的產業,要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規模,提高水平。最后,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綜合集成管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示范引導,擴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處于以科技為先導的基礎上。

篇(5)

關鍵詞 大農業;健康產業;現狀;原因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來,諸多地產、煤炭、能源、金融、醫藥、IT、建材等原來投資回報較高的產業紛紛轉向投資現代農業。由于現代農業追求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健康的珍惜,將農業與健康產業密切結合起來,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1 我國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發展現狀

1.1 大農業大健康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企業家財富的積累已經變成純粹數字的變化,不必再瘋狂追求金錢的時候,當一個國家的消費者在整體上從吃得上、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的時候,農業和健康產業必然受到不差錢、追求人生價值的企業家的追捧,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的必然,也是企業自我升級的必然[1]。

1.2 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相互融合

近年來的農業發展情況顯示,農業產業向著現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級,健康產業向著食品和基地化的農業延伸,兩大產業以相反的起點和終點相對而行,彼此越來越跨界,產業內容越來越相像。東阿阿膠、仲景藥業、江中制藥等作為醫藥企業,近年紛紛向食品發力,繼而做基地,將健康的產品日常化、快消化,并且沿著產業鏈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儼然是個農業企業。

2 我國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

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發展融合的聚焦點為食品安全問題。目前,發達國家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費者對監管者放心,企業也具有相對高的社會責任感,即使發現的是疑似問題,也會將所有產品召回,基本實現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國大農業、大健康時代大幕即將拉開,對其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即食品安全問題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在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實現改正。

2.1 自然環境或客觀條件的影響

我國人口眾多,消耗的糧食量巨大,而當前食品供應商大多呈現典型的小生產者特征,在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均對食品安全的訴求不高時,衛生條件和食品加工工藝難以符合安全標準,流通儲運手段達不到保鮮要求。此外,城市廢棄物和工業“三廢”的大量隨意排放,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種養殖源頭的水、氣、土等受到污染,從而導致農產品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2-3]。

2.2 人為影響

我國農業雖然仍以小農經濟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農業病”,果蔬實行反季節生產,藥物殘留加劇;通過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長周期大大縮短,違背了動植物的生物學規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販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經濟效益,在食品中人為添加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質或食品添加劑。

2.3 食品檢測監督的技術難題

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轉基因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益生菌及酶制劑技術等越來越頻繁地應用于食品生產中,但這類食品是否安全及應用的風險如何一直爭議不斷。此外,由于食品檢測監督條件不完善,對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認識或從業人員非主動性過失,造成劣質食品進入消費環節的事例也屢見不鮮,當前我國食品檢測監督問題主要體現在檢測設備不完善、檢測覆蓋面偏低、抽檢頻率過低等方面[4-5]。國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蹤懲罰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組織體系建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卻未對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產生實質性的遏制作用,這可能是由于監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食品安全監管應趨向于公正性、專業化和獨立性,應以外部環境作為改革的動力,依賴于社會、經濟和技術的變化,實現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監管[6-9]。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可以作為一個事業來經營,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應通過各種措施應對食品安全問題,促使大農業與大健康產業的和諧發展。

4 參考文獻

[1] 付曉晨,施春亮,李寧.黑龍江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5(1):48-50.

[2] 任秀峰.農業綜合開發助推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J].當代農村財經,2014(1):34-35.

[3] 徐曉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45-48.

[4] 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2(1):39-45.

[5] 張永建,劉寧,楊建華.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5(2):14-20.

[6] 喬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態恢復與大農業協調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3):45-48.

[7] 付曉晨,施春亮,李寧.黑龍江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5(1):48-50.

篇(6)

[關鍵詞]現代制造技術農業機械制造行業;應用研究

由農機消費大縣邁向農機生產大縣,是河南省汝南縣的全新定位。該縣在新農機的研發和應用方面,建立以農業機械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為主體的3平方公里的農機產業園,為推動農機產業發展搭建了平臺。平臺的誕生,不但催生了農機生產企業加速成長,也吸引了大批農業機械制造項目扎根汝南縣,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填補了汝南縣農業大縣無大型農機制造的空白。目前,該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20萬千瓦,農業機械總值16.3億元,農業機械總擁有量5.1萬臺,其中大中型農業機械1.2萬臺,配套農具11萬臺(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6%以上,小麥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率達75%以上,玉米秸稈還田率達80%以上,實現了農機合作社鄉鎮全覆蓋。

1數控機床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數控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我國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應用更加頻繁。最近幾年,我國各種中高職院校培養了大批數控技術人才,為了數控機床制造技術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過去我國機械制造行業中,很多數控技術都是由外國企業控制,引進國外的機械設備,國內機械制造行業對國外技術比較依賴,國內的農業機械制造企業所生產出來的零部件技術水平較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體系。為了進一步促進數控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提高自身的凈勝能力,需要我們逐漸構建屬于本國特有的體系化和規模化數控機床產品,為我國的農業機械制造領域提供充足的零部件,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數控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可以整體提高農業機械設備的配套能力,同時,在農機設備機床可靠性方面,也能夠利用數控技術得以實現。此外,應用數控技術還能夠有效提升農機設備生產質量和水平,使農業機械制造行業逐漸向著自動一體化方向發展。最近幾年,我國很多機械制造企業不斷推出了大量高性能的數控機床產品,顯示了我國在機床生產水平提升。我們相信國內機械制造企業完全可以依靠自主數控技術制造高質量的農業機械設備。

2數字化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

首先,CAD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隨著工業技術更新加快和競爭日趨激烈,機械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產品的設計周期越來越短,現代化的CAD技術也在不斷向前發展。過去傳統的CAD技術主要以計算為基礎,處理符號推理。但是傳統的CAD技術已經不能很好適應創造性設計要求,工作很困難,因此,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CAD技術必須在系統中引入人工智能方法,采用專家系統技術,積極發展智能化CAD技術,以適應創造性設計要求。智能化CAD設計系統是由多個智能體功能模塊有機組合在一起而設計出來的復雜系統。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應用智能化的CAD系統,可以很好解決農業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復雜的設計、利用率低的難題,縮短機械產品開發周期,在未來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應用前景;其次,數字化技術在農業機械裝備制造中的應用。隨著數字計算機的誕生,其逐漸被應用到控制加工機床的加工運動方面,形成了數字控制機床。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數控機床技術逐漸稱為衡量一個國家機械制造能力的重要標準。在國外發達國家的機械制造企業中基本上已經實現了無圖紙生產,廣泛使用CAD技術和CAN技術,實現了全部的數字化設計。最近幾年,數字制造技術在我國有了一定的發展,如數控技術、制造信息支持持系統為主體的技術在我國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不斷得到應用。但是從目前整體的發展情況來看,數字化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還比較滯后,但我們相信在今后的農機制造領域將會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數字技術,直接推動農機制造行業實現自動化發展。

3虛擬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

首先,虛擬裝配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利用虛擬樣機技術在農機產品開發階段進行裝配評價,從而保證在農業設備設計階段對整個產品的功能、性能從裝配角度進行分析,避免設計中存在失誤,為接下來的生產定型提供方便,節省大量時間和金錢。采用二維圖紙進行了平面設計和線性設計無法及時發現重設計制造過程中存在的的裝配干擾問題,在生產過程中一旦出現裝配干擾問題在后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重新設計,增加了制造成本,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通過使用虛擬裝配技術,設計人員在設計階段就可以對產品進行模擬加工,對設備零部件進行全方位的檢查,通過程序自動檢查機械設備設備裝配存在的干擾問題;其次,虛擬制造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應用。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是熱加工技術的應用。模擬系統針對機械金屬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以及制造技術難度進行全面分析,模擬機械設備成型過程中各種數值和物理量,對機械設備形成過程進行動態化的仿真模擬,在不同生產條件和制造環境分析不同金屬材料的配置情況,進而對機械設備熱成型零部件的質量和性能急性控制和優化,充分發揮不同看金屬材料的潛能,實現生產加工最輕化和材料應用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先進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業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余震,袁根福.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3)

[2]計算機虛擬制造技術在現代制造業中的應用[J].蘇.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1)

篇(7)

    【關鍵詞】 產業轉移 湖北 產業承接 農業

    湖北省作為中部地區農業大省和糧食大省,近年來已經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隨著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加速和我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加快,湖北省迎來了承接全球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歷史新機遇,農業也逐漸發展成為湖北省的重要“支柱產業”。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湖北省如何認識自身在農業發展中的優勢和不足,抓住機遇制定發展戰略,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是當前湖北省經濟發展中非常現實和重要的問題。

    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背景下湖北省農業發展的優勢

    1、資源環境優勢

    資源環境條件是吸引外部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既有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和湖泊,也有占全省國土面積80%的山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地勢和光、熱、水、土資源,造就了湖北生物物種資源的多樣性。湖北省擁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年降水量為800—1200mm,人均水資源擁有量較大,為江漢平原千湖之省,水資源總量1234億立方米,地表水體占全國第10位,耕地畝均水資源2634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湖北還擁有良好的農業資源和環境資源,全省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土地資源和氣候環境十分有利于農業的發展。生態優良,環境容量大,擁有較多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有利于集聚生產要素,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能夠為湖北承接產業轉移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

    2、良好的區位優勢

    湖北地處中華腹地,九省通衢,是東西南北的交匯點,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系四方的作用。同時,它還是進軍內陸市場的“橋頭堡”,是中部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市場中心,具有較強的經濟輻射力,可以輻射到廣大的中部市場和內陸市場。湖北不僅能憑借這種區位優勢承接沿海勞動密集型農業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而且能夠面向國際國內大市場的產業,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驅動型產業轉移,從而為國內外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提供良好的平臺。

    3、產業優勢

    一定的產業規模和良好的產業優勢是影響產業承接的重要條件。湖北是中國中部重要的農業省份,有史以來就是著名的“中部糧倉”和“魚米之鄉”,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稱。“十一五”期間,隨著政府投資力度的加大,湖北省農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備,生產裝備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占農田總面積的60%,農業機械化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目前,湖北具有年產2500萬噸糧食、50萬噸棉花、275萬噸油料、250萬噸豬肉和30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湖北大宗農產品在全國都占有重要位置:糧食生產在全國是第10位,在中部是第4位,其中水稻全國第4位,中部第3位;棉花全國第5位,中部第2位;油料全國第3位,中部第2位,其中油菜籽第1位;蔬菜全國第5位,中部第2位,淡水養殖第1位,生豬出欄全國第10位,中部第3位。湖北的水稻、水產、雙低油菜和三元雜交豬在全國都有很大影響。以上這些產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湖北省農業的有效承接和進一步發展。

    4、市場優勢

    湖北“獨中得厚”,市場發達,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和市場空間巨大。目前,湖北省城鄉居民消費已由簡單的數量增長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多樣化、方便化、個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對農產品等各類消費品的要求不斷提高,對精深加工的農產品將保持旺盛的需求,從而為農業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全省擁有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1685個,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17家,商務部重點扶持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企業7家,武漢等大中城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農產品交易中心。特別是近幾年涌現出來的農副產品超市發展迅猛,為農副產品貨暢其流創造了極好的有利條件。因此湖北省農業在產業承接中不僅有內需強勁的市場優勢,而且有搶占中西部市場的優勢。

    5、科技優勢

    湖北是農業經濟大省,也是農業科技大省。湖北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科研基地,在部分領域的科研成果居全國領先地位。“十五”以來,省農科院共鑒定科研成果51項,鑒定優良品種41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5項,獲得3項國家專利。不僅如此,湖北省人才資源也比較豐富,科技實力也較雄厚,有著大批高素質的職業型、技能型和科型人才。全省有農業科研機構70個,農業科技人才5000人,其中涉農的中科院士8人。以上這些都為湖北省農業承接產業轉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背景下湖北省農業發展的特征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但仍以種植業為主

    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以來,無論是從湖北省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看,還是從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中各具體產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看,湖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都是比較大的。根據表1可知,從湖北省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的相對地位來看,2005年第一產業在湖北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16.6%,2009年下降到13.8%,平均每年下降近一個百分點。從農業內部結構的變動看,農林牧漁服務業比重呈現上升趨勢。與產業承接之前相比,湖北省嚴重失衡的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矯正,農業內部結構逐步順應社會消費需求,不斷提升,逐步向相對合理化方向演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湖北農業的產業結構仍然以種植業為主,湖北歷年的種植業比重大都占50%以上,比重明顯偏高,而林業、牧業、漁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見表2)。農業內部結構發展的不平衡,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

    2、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加工企業集群優勢逐步顯現

    2005年,湖北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為2303家,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的企業僅有15家。隨著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加快,到2010年,全省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類組織達到2.75萬個,比上年增加7%,是2005年的2.0倍。其中,產值過500萬元的龍頭企業5600家,比上年增加51%,是2005年的2.4倍;農民專業合作社1.26萬個,比上年增加41.6%;農產品專業市場737個,與上年持平,是2005年的1.7倍。一個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骨干,數萬個中介組織、專業市場、小型企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群已初步形成,湖北省加工企業集群優勢逐步顯現。

    3、農產品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

    為了更積極地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首批確立了20個農產品加工園區,拿出10億元的調度資金進行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建設。到2010年底,園區規劃面積253平方公里,開發面積103.8平方公里;入園企業730個,從業人員19.33萬人,億元以上項目96個;招商引資總額148.29億元,其中外商投資額5.59億美元;農產品加工值1227.7億元,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實現銷售收入1099.9億元,實現利稅103.1億元。先后涌現出東西湖食品加工工業園、宜昌市茶葉加工工業園區、荊州市糧食加工工業園、襄陽縣糧油加工工業園、宜都市柑桔加工工業園、漢川市食品加工工業園、隨州市香菇工業園等知名工業園區,為湖北省農業產業的集群化、專業化、區域化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

    4、農產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帶逐步形成

    承接產業轉移以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體系建設。按照“種植業抓板塊,畜牧業建小區,水產業抓片帶”的思路,通過進一步整合、提高,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塊基地。截至2008年底,建成特色種植業板塊3000萬畝,建畜禽養殖小區1200個,建水產片帶500萬畝。初步建起了江漢平原的糧棉油和生豬、水產基地,鄂北崗地的糧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東的楠竹和桑蠶基地。已經初步形成了食品飼料加工、肉類加工、特種種植等農產品加工體系,先后形成了兩江流域雙低油菜、江漢平原優質稻米、武漢周邊及滬蓉和京珠沿線商品蔬菜、江漢平原為主的淡水產品養殖及優質三元豬養殖等六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見表3),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湖北省農業的良性發展。

    5、農業內涵不斷拓展,多功能農業產業體系初顯端倪

    承接產業轉移以來,湖北省先后開發新增了生態農業、生物能源、網上農業、數字化農業、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等產業,多功能農業產業體系初顯端倪,其中有些產業已有相當的基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例如武漢市近年來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在城區周邊共建立989處以休閑觀光為主的農家樂,每年接待游客800多萬人次,創收近13億元,帶動了1.56萬人就業,極大地推動了武漢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背景下湖北省農業發展的戰略對策

    1、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構建高效農業經濟體系

    首先,不斷調整和優化湖北省三次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其次,加快調整湖北省農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畜、禽、水產養殖產業。要把傳統優勢和國際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適當增加畜牧水產品種的生產,推動畜、禽、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改變湖北省糧食主產區長期以來主要提供初級產品、比較效益低的狀況。再次,大力發展農業加工業,拉長農業產業鏈。在抓好一般性初加工、單層加工的同時,通過引進高新加工技術和國內外先進裝備,重點開發一批精深加工產品,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加強省級乃至國內外的廣泛聯系,大力發展有優勢的農產品資源,提高精加工水平,挖掘地方農產品傳統加工技術,形成高效、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工體系。同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進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愉情理伦片bd|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日本熟妇hdsex视频| 大学生酒店呻吟在线观看| 人妻美妇疯狂迎合| 亚洲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小蝌蚪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色图片区|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欧美大胆a级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免费国产自线拍一欧美视频 |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 最新亚洲av日韩av二区| 性生交片免费无码看人|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琪琪|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免费a级毛片|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超薄丝袜足j好爽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最新版天堂资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