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投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金融實踐
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出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姜麗麗(2011)站在經濟學科的立場討論了計量經濟學和相應的計量軟件(主要是Eviews)的結合;李劫(2014)對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研究,認為應該將原理驗證性實驗與研究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張衛東,黎實(2016)討論了博士階段的高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問題。但是,由于金融數學是新興專業的原因,當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尚缺乏針對金融數學專業的探討。本文重點針對金融數學專業剖析計量經濟學中金融理論及實踐結合不緊密問題,并給出相關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不緊密
當前計量經濟學教材在編寫時,為了滿足較少學時的需要,保留了數學抽象,減少了與經濟學理論的結合,特別是與金融學、投資學理論的結合更是幾乎沒有。這使學生在學習時很難理清計量經濟學課程與金融理論、金融問題間的關系,而且學習完成后也難以應用該課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金融問題。我們以如下兩個例子為例。
第一,以消費—收入案例作為經典一元線性回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案例。當前眾多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在介紹完經典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相關理論后,為使得學生能學以致用,往往引入一個實例進行分析。由于當前教材大多以經濟學或金融學學生為授課對象,所以其在教材中引入的案例往往都是經濟學的案例。例如,分析居民收入與消費間的關系。如此導致金融數學的學生誤認為計量經濟學僅僅只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在金融上應用很少。
第二,引入消費習慣作為經典多元線性回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案例。不少教材在對多元線性回歸案例的選擇時,仍然是主要以經濟學、金融學的學生為考慮對象,通過引入消費習慣(上一年的消費)進一步加深消費—收入模型的分析,得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案例。然而這對于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正好加深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誤會,如此導致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誤認為計量經濟學在金融上沒有應用。可見當前計量經濟學的案例分析往往都是以傳統的經濟模型作為分析,考慮的往往是消費—收入等這些經濟現象,沒有體現出計量經濟學在金融的應用。這顯然不足以讓金融數學專業學生了解計量經濟學在金融學、投資學中的應用,學生亦難以將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應用于指導金融實踐。事實上,金融學、投資學中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三因子定價模型等等大量金融模型就是計量經濟學中一元線性回歸、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這些金融模型在計量經濟學中的引入必然將對金融數學的教學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如何把金融理論及實踐與計量經濟的教學進行結合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
二、計量經濟學中數學推導的改革措施
金融數學的學生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在學習好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的同時,把方法與模型應用于現實金融市場,以指導金融實踐。因此,針對上述數學推導的設置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實證分析作為案例引入計量經濟學。在介紹完計量經濟學一元線性回歸模型:Y=β0+β1X+μ后,立刻把金融學經典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作[1]FamaEF,FrenchKR.Commonriskfactorsinthereturnsonstocksandbo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3,33(1).[2]姜麗麗.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6).[3]李劼.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為案例引入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例如,采用CAPM分析中國石油(R2)的收益:R2=α+β(Rm-Rf)+μ,其中,Rm為市場收益(例如上證綜指的收益率),Rf為無風險收益率(例如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CAPM在計量經濟學的視角下其實就是做一個簡單的一元回歸。因此,通過在案例中引入CAPM的實證分析,能加強金融數學專業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認識,同時讓學生了解到計量經濟學與投資學間的關系,提示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經濟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論價值函數
一、行為經濟學的形成動因及興起過程概述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Economics)又稱為“心理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是一門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標準經濟學理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它認為,人類行為是有限理的,并且,經濟人偏好不總是穩定的。
二、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決策
1.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的偏差
一個基本偏差是:小數法則。例如,當一位投資者觀察到一位基金經理在過去兩年中的投資業績好于平均情況,就會得出這位基金經理比其他經理優秀的結論。
2.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展望理論
莫里斯.阿萊最先提出實際情況中許多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與預期效用理論相背離的觀點,提出了著名的“阿萊悖論”,并由此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阿萊悖論。如,給定一組選擇,a:以100%的概率獲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獲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沒有收益。此時,被實驗者往往會選擇a選項。給出第二組選擇,a:以25%的概率獲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沒有收益;b:以20%的概率獲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沒有收益。與第一組選擇相比,兩個選項獲得收益的概率同時減為四分之一,但此時被實驗者往往放棄a而選擇b。
卡尼曼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證據,表明許多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與預期效用理論相背離。在此基礎上,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在1979年發表的《展望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論模型,即展望理論。
在展望理論中,相對于各種選擇下效用的絕對水平,決策者重視各種選擇所帶來的總效用的變化。U=U[,I]-U[,0]即效用值U[,I]相對于初始效用值U[,0]的變化量,如果相對于初始效用值U[,0],效用值U[,I]增加,則U取正值,反之若見小,則U取負值。若事件A以P[,a]的概率發生,效用變化值為U[,a];而事件B以P[,b]的概率發生,效用變化值為U[,b],當且僅當下式成立時,決策者會選擇A而放棄B。Σp[,a]U[,a]>Σp[,b]U[,a]
(1)價值函數V(u)的解釋:
價值函數V以效用值的變化為自變量。該函數呈S形,凹的部分表示收益;凸的部分表示損失。比如說,按照傳統的預期效用理論,以80%的概率損失4000元,20%的概率免于損失,損失期望值大于3000元的確定損失,所以應該選擇后者。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寧愿冒一下險,選擇前者。因為如果幸運的話,20%的小概率事件一旦成功,可以避免損失。這就體現了損失上的風險偏好。
(2)決策權重函數:單調上升,在0、1處間斷,小概率高估,大概率低估。
三、由行為經濟學思想想到的對投資問題貼現模型的改進
給出兩個選擇,a:在未來十年里,每年可獲得1.2萬元的現金流,總貼現值收益為10萬元;b:立刻可以獲得9萬元收益。現實生活里,恐怕很多人會選擇后者,因為相對于唾手可得不用等待的9萬元,貼現10萬元的收益還要求付出“等待成本”,而且,收益的可靠性也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了。
所以,在傳統投資貼現模型中添入一些影響人們行為的選擇偏好因素及風險因子。并且,傳統投資貼現模型假設每年現金流的貼現率相同,而實際經濟每年在發展變化,客觀經濟環境也在變化,利率、通貨膨脹率也隨之變化,結果可能未必相等。
設Pi為投資者對于每年現金流的心理偏好權重,即每年現金流相對于投資者的價值體現;每年現金流為Ci;n年里每年現金流的貼現率為i;每年現金流可得性風險為Ri,實際的總貼現值對于投資者個人的價值體現為V:
V=Pi(1-Ri)
投資者會潛意識的依據自己偏好,根據貼現值在自己心理賬戶中的價值體現的高低,即V值的大小,來判斷投資決策。
最后,行為經濟學并不是否定傳統經濟學,而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修正和補充,為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方向。雖然,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行為經濟學還沒有建立起嚴密的理論體系,自身也沒有建立起嚴密的邏輯理論模型。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行為經濟學會逐漸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周業安.行為經濟學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嗎?[J].人民大學學報,2004,第2期
[2]黃祖輝,胡豹.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研究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3,第2期
[3]趙,尹伯成.經濟學發展新方向:心理學發現對經濟學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究,2003,第6期
[4]魏建.行為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一個簡單的介紹[J].新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第2期
[5]常鑫,殷紅海.DanielKahneman與行為經濟學[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256~261
[6]EdwardsW.Behavioraldecisiontheory[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54,12:473~498
[7]DanielKahneman,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8]NeumannvunJ,MorgenstemO.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44.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發展歷程;應用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所謂行為經濟學,是指運用心理學方法,通過試驗對人的各種經濟行為研究分析的經濟理論,它拋棄人的行為統一模式假定,以現實為基礎構造理論,擺脫了傳統理論完全以理性假設,考察各種非理及其原因和人的復雜動機、態度及成因,給經濟學研究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傳統主流經濟學在對人類行為的認識上存在偏差,把人類行為簡單化、機械化、空殼化,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只是著眼于對資本、資源、市場、價格、利息和失業等因素進行定量分析,而忽視對經濟現象中人的行為及其心理作用的研究。著名心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卡尼曼教授指出,人們的行為不僅受到利益的驅使,而且還受到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如本能、偏見、歧視和嫉妒等。但這些因素在傳統經濟學中被有意無意地抽象掉了,因此現實中存在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許多“反常”現象,同時經濟預測也常常出現較大誤差。一批西方經濟學家發現牽動經濟現象的活的主觀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心理分析和經濟運行規律的有機結合為基礎的行為經濟理論便脫穎而出。在這種思想認識下,又正值傳統經濟學困難重重,行為分析以空前的魅力吸引了眾多學者,使得行為經濟學得以蓬勃發展起來。
二、行為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心理學對經濟學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一書中就關注過人的欲望在經濟行為中的重要性。后來,亞當?斯密也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關注過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經濟學家邊沁因最早提出了 “效用”概念而聲名遠揚,他所謂的“效用”主要研究的是人們心理上的真實感受,包括痛苦、快樂等情感因素。馬歇爾曾從市場消費心理的角度論述過人的欲望與市場消費趨向之間的內在關系,盡管他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個人的消費欲望是隨價格變化的需求函數”等概念均擁有嚴密的數學分析甚至度量標準,但只不過是標準的心理感受問題。
一批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合作,將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納入經濟學研究的分析框架中,逐步形成了經濟學中的一個新領域――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已得到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認可,而且關于行為經濟學的文獻出現在西方著名的經濟學刊物中的頻度也越來越高。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報告指出:D?卡內曼將源于心理學的綜合洞察力應用于經濟學的研究工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不確定條件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的發現,展示了人的決策是如何異于標準經濟理論預測結果的。D?卡內曼運用認知心理學的洞察力來研究經濟學,使經濟學更加豐富,也為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學研究已進入第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經濟學僅限于研究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結構,即傳統市場學。到了第二階段,經濟理論已擴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現象,也就是研究貨幣交換關系。現在的第三階段,經濟學研究的領域已囊括人類的全部行為以及與之有關的全部決策。按照這種觀點,行為經濟學就是第三階段經濟學的骨干理論。
三、行為經濟學的應用研究
(一)消費行為研究。傳統經濟學提出消費支出是收入的函數,同等收入條件下,人們將支出相同比例的收入,收入一旦確定,就可以對消費總量做出精確預測。行為經濟學認為,消費支出不但受收入量的制約,而且還是消費意愿的函數,受消費動機、消費態度的影響。“積極情緒對人的活動有增力的作用,消極情緒對人的情緒有減力作用”,這是行為科學規律。因此,只要人的消費不是受預算的硬約束,那么消費行為就應受消費動機和消費態度的影響。行為經濟學立足于行為科學來解釋消費行為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的。
(二)廣告行為研究。廣告的目的在于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態度,控制消費意向,促進消費。行為經濟學目前主要研究改變消費態度是情感、認知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的問題。廣告業界把理性廣告與情感廣告結合起來的廣告行為,把理性訴求和情感訴求結合起來的廣告策略,以此來獲得更好的廣告效果的做法,實際上就是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應用的具體表現。
(三)投資行為研究。投資行為屬于風險,無論企業還是個人在心理上都傾向于回避風險、追逐穩定,只有在選擇的貨幣期望值大到足以彌補風險代價的時候,冒險行為才可能發生。對此,研究需涉及到投資動機與行為偏好,不同投資動機推動下的投資行為,其具體表現方式不一樣。行為偏好在投資中主要表現為對風險的態度,而且投資者之間的行為偏好往往都是不相同的或者有差異的,由此,可以分為風險愛好、風險厭惡和風險中性。因此,在行為經濟學家看來,投資既是利潤的函數,又是經濟心理的函數。
(四)儲蓄行為研究。傳統經濟學認為,儲蓄量在經濟繁榮、收入提高時增加,經濟蕭條、收入降低時減少。經濟學家研究發現,儲蓄動機在低收入、經濟蕭條時期更強,經濟繁榮時人們反而傾向于購買耐用消費品、旅游、度假和滿足其他享樂性需要,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持幣量與儲蓄量之間缺乏絕對的正相關聯系,并非儲蓄能力越強,儲蓄數量一定就越多,對儲蓄行為起決定作用的除持幣量以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行為及心理因素,即儲蓄動機和對社會經濟狀況的理解與預期。研究表明,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強烈的儲蓄動機,老年人比青年人具有更強烈的儲蓄動機。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儲蓄動機一般高于經濟繁榮時期,因為蕭條的經濟通常帶來普遍的社會恐慌,預期未來收入會減少。
(五)通貨膨脹研究。行為經濟學在此領域主要研究:(1)通貨膨脹的社會知覺特點;(2)通貨膨脹與消費、儲蓄、投資等經濟行為之間的制動關系。行為經濟學的注意源于這樣一個社會經濟現象,即雖然大多數美國人視通貨膨脹為惡魔,但當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通脹降臨時,卻并不急于購買,而是持幣觀望。研究發現,人們對通貨膨脹的行為反應受心理預期的支配。若價格已經上漲且人們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小幅上漲時,往往維持消費,或降低消費,增加儲蓄;若價格已經上漲且人們已經預計未來還將大幅上漲,人們才會用囤積和儲藏來保護自己。
四、結束語
行為經濟學作為經濟學中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領域,它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在研究經濟學問題時,更多的考慮單個行為人的心理思維和主觀決策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使得經濟學的研究擺脫傳統的完全以理性假設,加入了更多人的元素。行為經濟學倡導并注重對人的經濟行為的研究,為現代經濟學建構了一個“充滿人性和人類價值”的理論框架,使經濟學成為人的科學,人成為經濟學的主體。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肖經建.現代家庭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楊正.論行為經濟學的創新.南開經濟研究,1996.5.
[4]蔡四青.行為經濟學――一門新興的學科.昆明理工大學學報,1997.1.
[5]Backer.Gery.S,1980,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1995.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 教學方法 教學質量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為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而建設好國際經濟學師資隊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強學科內任課教師的定期交流,不斷提高團隊意識,此外還要積極同兄弟院校的相關師資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2)鼓勵任課教師到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進修和深造,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知識層次;(3)鼓勵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水平;(4)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使之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充實新內容。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層出不窮,國際經濟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教材里面知識的更新卻顯得有些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和引入新數據。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要引入當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在講授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時候,要引入新數據并介紹歐盟發展的最新動向等等。此外,還應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堅持學以致用,并立足于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4.處理好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國內不同高校的經濟類專業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高等數學等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課程,而國際經濟學又是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在經濟類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國際經濟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更應認識到國際經濟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對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量及其開課時間等進行科學安排,對于學生已經修過的課程的知識點要加以回顧,對于學生尚未修過的其他專業性課程的知識點要予以介紹,以體現學科之間的承接性和過渡性,并不斷幫助學生去認知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
5.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案。作為一門對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如何處理好理論模型和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和專業方向以及學時安排等具體情況加以區別對待。例如,對于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班級,應根據其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等有所選擇地講解模型,并著重講解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班級,在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著重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使其理解數學模型的假設前提、論證過程和經濟含義等。學以致用!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認識現實中的國際經濟問題,然后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并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今天,經濟學不僅是經世濟邦之學,個人、家庭投資消費也都要學點經濟學。
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各種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生、演變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經濟學科門類眾多,研究范圍廣泛,有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某一部門或產業經濟運行規律的部門經濟學,研究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中的經濟問題的生產力經濟學,研究經濟活動中各種數量關系的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研究全世界各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的世界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研究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及其規律的宏觀經濟學,研究廠商(企業)和消費者(家庭)經濟活動的微觀經濟學。
無論是從經濟學的產生還是從經濟學的應用來看,國家的經濟運行與發展需要經濟學,實現廠商(企業)利潤最大化需要經濟學,個人、家庭理財消費同樣需要經濟學。
據說在西方,最先使用經濟一詞的是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意為“家庭管理”。色諾芬寫了一部論述經濟問題的著作即OeconomicusorEconomics,中譯本譯為《經濟論》,按希臘文原意是“家庭管理”。所以有人把色諾芬這一著作稱作《家政學》,更切書名原意。古希臘思想家都很重視家庭管理問題的探討。在色諾芬之前,一些思想家已經談至家庭管理的重要性,但根據有文字可考的文獻,色諾芬最早應用經濟一詞作為書名。現在西方國家英文Economics一詞就是從希臘文“家庭管理”這一詞演變而來。當然,古希臘思想家所說的“家庭管理”和今天我們所說的“家務管理”或者說“家庭理財”還有所不同,它是為奴隸主的家庭經濟管理設立的一門專門學問。可以說這種“家庭管理”就是現在經濟學的前身,色諾芬的《經濟論》則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經濟學著作。
那么,今天作為普通老百姓該如何進行家庭投資理財?其實,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學點家庭投資經濟學,了解家庭投資理財項目,掌握家庭投資理財方法,規避和分散投資風險,獲取投資收益。簡單來說,就是要學會投資。家庭理財投資的項目主要有國債與儲蓄,股票和基金,商業保險,房地產投資,郵票與藝術品收藏,古董收藏等等,盡管各種家庭投資項目和投資組合都存在著風險,都有利有弊,但是,只要投資者對上述各種投資方式進行對比,從中找出適合自己家庭的投資項目和投資組合,把握投資之道,常懷謹慎之心,就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回報,增加家庭的財產性收入。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理論延伸行為金融
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及相關原理與現實的偏離,催生了行為經濟學這一新興分支學科,有力地推動了當代經濟學的發展。行為經濟學對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和均衡產出等標準經濟理論內容構成了挑戰,近年來行為經濟學在市場競爭行為、勞動經濟和金融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有利于解釋很多復雜的社會現象。
一、行為經濟學發展歷程的回顧及其主要觀點綜述
行為經濟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它對傳統經濟學的基礎,即假設人的行為準則是理性的,不動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戰。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人類對外在事物的認識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則舍棄了,并把其簡化為一個個的點或一條條的線。人也成為了“扁平的人”。但是,不少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優美的理論大廈無法通過檢驗科學的方法來檢驗與研究人的內在本性,也無法觀察到現實中人的經濟行為,因此更無法來解釋許多人的經濟行為之謎。這種局面到20世紀90年代才得以轉變。萊布森等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了一種名為“行為經濟學”的經濟理論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經濟學提出了質疑和挑戰。
行為經濟學是一門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標準經濟學理論的科學。行為經濟學嘗試對非理進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經濟學的界限及視域,在現實人的基礎上發展了主流學派的經濟人概念。行為論者并沒有拋棄主流理論,而是贊同其注重理性的,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但是,他們堅持對這一理論加以修正。他們認為,經濟人也對具有偏見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毀滅的行為和種種其它人類缺陷和長處做出反應。行為經濟學理論還關注公平、互惠和社會地位等許多其他方面,因此,行為經濟學試圖對傳統假定進行修正。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馬修•拉賓(mattewrabin)及已故著名行為經濟學家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tvesky)是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富有創見,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家。概括來講,行為經濟學主要就是:預期效用理論;偏好的一些典型特征;偏離理性的特征分析這三類代表性觀點。
二、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延伸范圍及領域
行為經濟學之所以盛行,不是因為其敢于對傳統經濟學提出挑戰,更因為是行為經濟學能夠自圓其說,其一些假設和理論觀點能夠更好地解釋現實,能讓大多數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行為經濟學在現實中的理論主要延伸到以下領域:
1.當今市場競爭行為的心理特征
標準經濟理論描繪的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需求規律的適應條件非常有限和嚴格。而向當今全球市場新格局和競爭合作新特點,許多高新技術產品、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產品、符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以及電信市場、網絡產品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和文化產業等,引起了消費選擇行為新的變化,頻頻表現出明顯的偏離價格需求規律的現象:降低價格未必能保住市場占有率,屢屢奏效的一些非價格競爭策略和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供應和秩序、收入和社會則富分布、消費觀念和習性、生產力和科技創新水平處于相對落后和低下的情況下,消費選擇行為與標準的理論描述相距就史遠。無論是消費行為、企業經營行為和投資行為等,市場競爭行為選擇中心理因素的影響特征非常明顯。
2.勞動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自愿失業——為什么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不包括自然失業率和工作變動時的摩擦失業)?原有理論對此給出了一個“公認”的理由,假定工資是在市場出清水平上預先給定的,以此為標準若勞動力過量供應,就會造成失業。但工資為什么要定那么高,而且還是剛性的呢?為什么有人頻頻跳槽,而另一些人則愿意終生廝守一個單位?這些不是能用勞動力市場供求規律簡單解釋的。“有效工資理論”、阿克洛夫(2001)的“交換禮物”等都試圖給出合理的解釋。理論和實踐似乎證明了在工資和努力水平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并且在長期內是很穩定的。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現實中勞動力市場并不是簡單地遵從工資水平提高、勞動力供應增加這一規律。如出租汽車司機并不只是由每人收入的高低來決定工作時間的長短;老師讓一些學生參與科研課題,學生們不會僅根據報酬或津貼的高低做決定;幼兒園制定罰款制度是為了讓父母親及時地接孩子,但結果是適得其反。這些是因為當工資與價格變化的行為中包含道德和情感成分時,標準經濟理論中的價格交換效應就應予以修正。因為勞動者對勞動與休閑的價值判斷是因人、因行業、因時點不同而異的。另外,行為經濟學還研究指出,承擔風險、經營管理等活動也是一種類型的付出和勞動。
3.行為金融學
行為經濟學在金融投資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金融學中,有效市場假設的作用是奠基性和舉足輕重的。資產定價的標準均衡模型假定投資者僅僅關心資產風險,并利用公共信息盡可能準確地預測股票收益。這些假設在某些時候確實能做出確切的預測,但當價格變化的自相關性近似為0時,證券市場上卻出現大量異常現象。這些不規則現象促使研究具有有限理性假設的資產投資者的“行為金融”(behavioralfinance)論應運而生(Baker,etal.,2004)。金融學中一個重要的異常現象是“股票收益之謎”:股票的平均回報要比債券收益高得多,為什么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并沒有令人信服的實證研究支持這一理論。為了說明其中的緣由,行為經濟學假定投資者具有損失規避的行為偏好,這能更合理解釋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還發現經驗不足的經紀人的反應如何遲滯,而長期操盤手的反應為何又過于敏感。行為經濟學還通過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的年成交率的實例來研究資本市場規模問題,關于個體股票交易行為的數據表明,部分投資者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股票市場規模的極度膨脹,股票市場上的許多現象都與投資者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有直接的聯系。
行為金融學的迅速發展,是由于金融理論把“寶”都壓在“有效市場假設”上了:投資者有充足的理性以至能夠觀察和利用歷史資料。有人曾將有效市場假設美譽為:社會科學中認識最完善的一種規律性,然而,股票價格波動太捉摸不定了,以至不能反映內在的真實情況。行為經濟學發現了一種基于人心理活動的過度反應效應,客觀、深入地研究一系列異常現象,有助于用事實更精確地檢驗市場有效性假設。當然,從發展的眼光來看,行為經濟學也迫切希望盡可能地減少心理學的內容,正在努力探討用一種統一的方式來解釋金融市場上的異常現象。
三、行為經濟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赫伯特西蒙是這方面的天才之一,他把認知科學和管理學等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經濟決策上,提出“有限理性”假說,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西蒙沒有對理性選擇模型做更系統的反駁,也沒有提出備選的更符合現實的決策模型,并未撼動新古典主義唯我獨尊的地位。不過,他的后繼者,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經濟學家特維斯基,聯手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后院放了一把火,這把火越燒越旺,真正改變了經濟學的格局。
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工作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就是用心理學日益成熟的方法和理論來研究經濟決策問題。他們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們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并不遵循新古典理性經濟人的模式,而是普遍且穩定地采用啟發式決策;人們在決策中并不在意絕對損益水平,而是在意相對某個參照點的損益水平;人們不可能正確估計可能結果的概率,而是經常高估小概率事件、低估大概率事件等。通過提出理性選擇模型的替代物――行為決策模型,卡尼曼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特維斯基因已去世而未能獲獎。行為決策模型深深影響了經濟學近20年的發展,并衍生出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它滲透到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有點再現早年貝克爾的氣勢。
不過,在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時代,眾多主流經濟學家對行為經濟學還是堅決抵制的。為了更好地傳播行為經濟學,應《經濟展望雜志》之邀,行為經濟學的忠實信徒――芝加哥大學的泰勒教授從1987年開始和他人合作,四年間發表了14篇論文,分別總結和探討了不同領域行為經濟學取得的進展和主要觀點。這本雜志在經濟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又如此密集地就一個理論進行討論,因此帶來了空前的影響。這一系列文章發表后,行為經濟學逐步從角落走向金色大廳,并成為經濟學的主角之一。
《贏者的詛咒》就是由這14篇論文構成。在這本書里,作者運用大量的實驗證據和行為經濟學理論解釋了一些新古典理性選擇模型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比如書中提到的公平和互惠偏好、偏好反轉、損失厭惡、雙曲貼現、心理賬戶等,都是新古典理性經濟人所不具備、而人們實際上本來就有的心理特征。通過這些心理特征,才能夠正確解釋諸如行業間的工資差異、拍賣中的“贏者的詛咒”、股市中的日歷效應和羊群效應、封閉基金之謎等等“異象”。
在泰勒等人看來,尋求合理決策的人總是陷入理智和情感的糾葛,一會兒表現出超級的冷靜,一會兒又表現出天真和幼稚。拿購買股票來說,市場上的股票良莠不齊,散戶很難對其做出準確區分。當散戶和機構同時購買股票的時候,由于機構對股票的了解更多,對于那些有投資潛力的股票,機構搶先購買了,散戶買不到;等散戶好不容易買到手,發現要么價位不合適,要么是機構不要的股票。行為經濟學家把散戶的這種境遇稱為“贏者的詛咒”,即看似散戶成了贏家,實際上是拿著“燙手的山芋”,反倒成了輸家。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比如藝術品、蘭花,甚至土地和房屋等的投資過程中,不了解情況的幼稚投資者或者沖動的投資者總是被“詛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有限理性。
實際上,在行為經濟學之前,經濟學家對理性選擇模型的挑戰從未間斷過,從早期的阿萊悖論,到后來的弗里德曼-薩維奇悖論、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說等等,都表達了學者們面對新古典模型的困惑和反思。但只有當行為經濟學出現后,早期積淀的難題才真正有效地得到了解決。毋庸置疑,行為經濟學是繼博弈論之后經濟學一次最大的手術。
現在看來,這次手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且主流經濟學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如今的行為經濟學陣營中,有澤爾騰、阿克洛夫、史密斯等諾獎得主,也有博弈論大師弗登博格和梯若爾等人。這種陣勢,如果還不能說明行為經濟學的超人魔力,那又能說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