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交通工程專業行業分析
時間:2023-08-18 17:25: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交通工程專業行業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152-03
交通工程人才培養是交通行業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交通網絡建設逐步完善,交通擁擠逐漸加劇,交通工程人才需求將加大。在交通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下,交通工程人才培養應與行業發展的需求同步,適應后交通時代的人才數量、知識結構和應用要求的需要。在分析交通行業人才需求現狀及交通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基礎上,對后交通時代交通工程人才的方向、類型、層次和知識結構進行分析,提出應對后交通時代的交通工程人才培養策略。
一、交通行業人才現狀與需求背景
交通行業屬于應用型行業,服務于國民經濟生產。在就業中需要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交通人才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適應行業的發展需求。隨著后交通時代的到來,交通行業的發展重心從建設逐步過渡到運行與維護,交通服務能力的建設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根據目前交通領域的人才分布,通過人力資源調查結果可知:交通建設與養護以及交通工程技術人才需求較大。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交通建設和交通服務仍將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的實施,全國將新增高速公路5萬公里,這將對交通建設和管理人才產生極大的需求,特別是兼有工程和管理特色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是未來交通行業的主要缺口。學校對交通人才的培養須適應現代化交通行業的發展,滿足后交通時代的發展需求,保證交通行業崗位人才的供需。
二、后交通時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發展
(一)后交通時代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分析
后交通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對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為了構建和諧的道路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的系統化,需要培養較強的交通管理人才。交通部門需要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制定完善的城市交通發展策略,這就要求交通行業的管理人才能夠掌握現代經濟知識、法律知識、物流管理、貨運管理和交通專業知識,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和利用相關信息,并且熟悉市場規則,具有創新精神。加強管理人才的培養以確保充足的交通管理隊伍人才及這些人才質量的不斷提高。
2.道路交通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科技創新是實現交通新的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隨著交通科技的步伐的不斷加快,在交通建設養護技術、數字信息管理技術、交通安全技術、智能交通技術以及綠色交通技術等五大領域開展更加了深入的研究,后交通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是能夠了解未來技術發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識與技能、具有創新能力的交通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信息通信、交通環保等專業技術人員。高校人才培養應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利用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交通專業人才。
3.道路交通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后交通時代為了完善交通服務,需要加強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為了提高交通服務質量,增強公路與城市道路的承載能力,保證交通的通達性和智能性,迫切需要數以百萬計的掌握實用技術、動手能力強、愛崗敬業的交通技能人才。
4.交通行業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伴隨著我國現代道路交通行業的發展,不僅僅是需要創新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層次道路交通人才。所謂高層次人才,就是在專業領域能夠引領專業進步、發展的一批專業領頭人。后交通時代的交通人才培養工作在指導思想上,要面向現代交通行業發展需要,著眼于高層次的培養與使用。為了適用現代化道路交通行業發展要求,加快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關鍵在于深入調研,科學規劃,把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側重點,做好高層次人才培養建設規劃,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政策,增強高層次人才在道路交通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面臨后交通時代對各種人才的需要,對交通人才的培養正是交通教育應承擔的任務。
(二)后交通時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征
后交通時代,交通會趨向便捷化與智能化。道路交通行業包括交通建設、交通管理、交通養護以及交通市場服務等領域,在后交通時代,交通管理與建設并重。在管理方面需要具備集實踐能力與統籌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建設方面需要具備集創新能力與前瞻能力為一體的人才,才能適應交通服務市場的發展。
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時代,后交通時代人才需求特征面向服務信息化,提高人才的綜合,以滿足后交通時代人才的需求。交通行業統計年鑒表明,每年汽車保有量按照一定比例迅速增加,對交通網絡服務人才、交通信息服務人才及交通數據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增長率如表1所示。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需要不斷提高交通服務系統,提高市場監管服務,滿足后交通時代交通發展的需要。每年交通網絡服務、交通信息服務以及交通數據管理人才不斷增長,在對人才的需求上逐步趨向服務化及市場管理化,后交通時代的交通行業對綜合服務型人才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
(三)后交通時代的交通人才需求發展方向
后交通時代將會是一個高速化、智能化、注重環保、服務創新的時代。隨著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系統工程等高科技智能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廣泛應用,道路交通安全技術與智能交通技術等均將產生巨大的飛躍。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推動著交通的創新,一種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化的新型交通系統將形成。我國道路交通行業的發展將圍繞高速、智能、環保等技術,全面發展智能交通系統的綜合交通服務平臺。
面對今后交通行業發展的轉型,道路交通技術的發展需求和交通人才需求的層次、結構、比例發生了質的改變,對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斷提升。在對人才培養的方向上既需要強調學生對交通專業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掌握,還需具備較強的工程應用能力,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崗位時,需要具備對新技術、新設備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學習能力,能夠基于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應用創新。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交通行業人才除了掌握與交通相關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熟悉管理學、經濟學、安全工程、控制理論、信息論等多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培養一代具備綜合交通系統思想,具備交通集成創新能力,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交通持續快速發展需要的能力,具備綜合能力的交通行業人才。
三、后交通時代交通人才的培養策略
(一)后交通時代交通人才的培養目標
交通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交通工程專業培養具有大交通意識和較強實踐能力且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綜合性人才。交通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交通現代化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開闊視野和大交通意識,系統掌握道路交通規劃、交通工程設計、交通控制與管理、交通工程經濟等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公路交通、軌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某一工程領域專門技術,具備一定人文素養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合作交流和學習能力,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獲得工程師基本素質訓練的高級技術與管理復合型人才。
(二)后交通時代人才培養方案
1.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理論教學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和靈魂,扎實的理論基礎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動力來自于理論教學的啟發和誘導,沒有理論框架的實踐活動就會變得漫無目的,實踐的效果和效率就會大幅降低。將工程實踐案例引入教學計劃,結合課程需要,適時引入案例進行分析講解,來解釋和說明相關理論和技術知識。
2.構建完整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交通工程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選修課程,為了使學生全面地掌握交通專業的知識結構,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行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業教學體系。
3.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效果。
4.增補非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交通人才除了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掌握其他包括經濟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為了使學生適應后交通時代的行業需求,需要培養人才的綜合能力。
(三)后交通時代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根據對交通行業人才需求的分析及培養方向的確定,調整后交通時代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原有專業課程體系中融合相關基礎知識課程,將主干學科和主要課程與未來后交通時代人才發展需要的相關基礎知識內容相互滲透和配合,對課題體系進行重組和整合,為培養后交通時代人才做充分準備,適應未來交通行業發展趨勢。
在現有的專業課程基礎上,增設相關課程知識,以應對后交通時代人才發展需求。在交通工程方向上完善管理、安全、控制、智能交通領域等知識的課程教學,提高交通工程人才的管理能力,培養人才的集成創新意識,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交通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如表2所示。
通過對后交通時代專業課程體系的整合,將進一步優化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專業學習領域,強化專業基礎知識,同時使專業課程體系的綜合化程度有了相應提高,培養的人才將更能適應后交通時代的發展,滿足后交通時代人才的需求。
四、結論
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是后交通時代交通行業發展的需要,未來人才發展方向將面向市場服務化,通過完善學生的課程體系,準確定位后交通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道路交通行業人才創新技能。為了適應后交通時代的行業轉型,將推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滿足后交通時代快速發展的道路交通人才需求,推進交通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交通工程專業課程特點,提出了符合實際的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對教學內容、實驗教學進行了解,結合我院的課程體系設置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革設想。
關鍵詞:交通工程專業;需求;改革研究
一、項目提出的背景
上世紀90年代后,我國交通行業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2008年底,國家又新增280億元中央投資用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009年,全國交通發展改革工作會議上又提出了2010年交通運輸發展應考慮的六項主要任務。綜上所述,我們總結出目前交通行業的三個主要特點:1.交通基礎設施近幾年內將大規模建設,人才缺口很大。2.國家越來越重視綜合運輸體系的建立。3.中國交通行業處于大發展、深變革時期,新技術、新事物將不斷涌現,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結合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特點,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探討了針對該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方案,即建立更加合理、靈活的課程體系及切實可行的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和考核方法,以適應交通行業人才需求的日益變化。
二、交通工程專業課程設置
按照我院“多方向、多模塊”的課程體系設置思路,分析了北方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等交通學科領域有代表性的高校的培養方案,結合我院交通學科特點、優勢,及未來對交通工程行業人才需求狀況的分析,構建了突出我院交通工程專業特色的“專業模塊”和“拓寬模塊”。其中,專業模塊包括專業基礎系列、專業平臺系列、專業選修系列和專業方向系列。
基礎系列課程設計:考慮到交通工程專業的交叉性,我們設置了由土木類、管理類、電類專業基礎課程組成的專業基礎課程系列,該系列包括工程力學、系統工程、電子技術、工程制圖等13門課程。
專業平臺的設計:我們建立了以道路交通規劃、道路控制與管理、道路交通安全3門交通主干課為學位課,以交通工程經濟、橋梁工程、專業外語為必修課的專業平臺系列。將“交通工程經濟”列入其中,旨在增強學生的交通經濟知識,促進其對交通經濟問題的理解;列入“橋梁工程”是考慮到我院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工程部門,許多學生未來可能從事交通設施的建設工作。這些課程涵蓋了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與管理方面的知識,比較全面完整地體現了交通工程專業的知識框架。
有關專業方向設置:我們重點參考了國內重點高校交通工程專業培養方案,調研了多家交通規劃、建設、運營企事業單位,在綜合考慮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篩選出了城市軌道交通、交通規劃與設計、交通控制與管理、道路工程、鐵道工程5個專業方向。
三、課程教學大綱內容構成改革
編制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①核心內容一定要抓住;②教學內容必須與實際應用相結合;③教學內容要突出重點;④教學內容面要廣,使學生開闊眼界;⑤教學內容要能夠緊跟形勢發展,體現新思想、新技術、新手段。根據以上思想,我院編制了新一輪的教學大綱。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偏重傳授知識,忽視培養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進行改革。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是教和學的統一。
首先,課堂教學應采用富于啟發性、有助于發展學生智力的新教學方法,并保留傳統教學方法中正確成分。
第二,要講求實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應注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認真備課,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并注意體現“寬、淺、新、活”的專業教學思想,對某些內容的講解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和處理方法。
第三,要正確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正確運用教學手段,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促進思維的發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和抽象程度及學生的接受水平正確選用教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
第四,對于實踐教學,堅持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原則。對于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實驗記錄表格,自己完成實驗,自己分析實驗數據。對于課程設計,采用每人一題,確保學生獨立完成,以增強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考核方法往往采用閉卷的形式,并以一次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學生中普遍存在課上不聽講,平時抄作業,臨考要么考前突擊要么企圖作弊通過考試的現象,他們中大部分并沒有真正把知識學到。傳統考試的弊端凸顯了考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一、創新型人才的特征以及成長機制
創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潛在的特征和外在的特征兩個方面。其中潛在的特征是指難以用外部具體指標量化衡量與評判的特征,是一個創新型人才最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具體來講,是指一個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熱情、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等多方面內在品質。創新型人才只有具備潛在的特征,才可能轉化和表現出外在特征。創新型人才的外在特征主要是指一個人所學習到的創新知識、所掌握的創新方法以及通過這些知識和方法所取得的創新性的成果。創新型人才具有的這兩個方面的特征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一個創新型人才只有具備了潛在的創新素質、創新熱情和創新思維,才能學習到創新的知識、掌握創新方法,做出創新業績,反過來講,凡是表現出外在創新特征的人,必然具備潛在的創新素質,同時外在的創新業績也會反過來激發和加強其潛在的創新素養。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能按照既定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拓展思路,勇于創新。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要傳授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卓越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創新實踐能力,因此應該堅持將實踐課程貫穿于知識傳授的始終[1]。比如,可以充分發揮高校與企業的各自優勢,協同創新,將創新型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協同創新實踐的全過程。與此同時,還要建立長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在社會各大型企事業單位設立相關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實踐基地,制定有利于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措施,為創新型人才干事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關注創新型人才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國內外交通運輸工程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的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為一級學科,下設四個二級學科: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與運用工程。國內各高等院校一般都設有相應的交通系或者交通學院來進行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招生與培養。由于各個院校的歷史背景不同,優勢與特色也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各個院校在二級學科和課程的設置方面也會不同。國外高校的學科劃分一般沒有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也很少設有交通運輸系,交通運輸工程人才通常在土木工程或者環境工程院系中培養[2]。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十分薄弱,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在戰略上向交通運輸傾斜,逐漸加大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因此,當時需要大量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工程技術人才,為適應社會需求,國內多所高等院校設立了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并培養了大批優秀工程技術人才。但是,隨著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行業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工程技術人才已經不能滿通運輸行業發展要求,這就對當前的交通運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高校要順應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培養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素質的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3]。
三、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涉及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門學科,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應具備復雜的、交叉的知識體系。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革新:
1.培養理念的創新。培養具有社會實踐能力、專業知識、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工科人才培養的目的和任務,但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忽略了對歷史、社會和環境的認知與責任方面的教育,同時對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因此應該革新培養理念。
在當前高等工程教育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生除了要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外,還必須擁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系統分析及實際動手能力以適應現代化工程團隊合作、新產品及新系統的開發需求。“COID”教育理念是世界上最新的工科教育研究成果,它的研究載體是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從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強調理論學習綜合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達到了教與學、教育目標與企業需求的和諧統一。在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應當積極學習世界上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嘗試性地將“COID”教育理念引進到交通運輸工程人才培養之中[4]。
2.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創新。現有的課程體系比較注重理論知識,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主要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缺乏師生互動,與此同時培養計劃缺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因此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需要進行改革。特別是應該將實踐教學環節貫徹于現有的課程體系之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訓練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實踐教學包括多個方面,具體的可以從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開始訓練,然后在畢業設計和社會實習環節重點加強。
應該嘗試創新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度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是為了檢驗和考核教學改革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此外,考試還是質量控制系統中的重要反饋環節。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個人人際交往能力和產品系統的構建能力是重要方面,所以應該考慮將這兩方面設置到課程內容和學習過程中。考慮到各門課程的性質不同,在學習的各個環節,從技能、知識、協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核。根據學生的實結、課程設計的學習效果、遵守學校制度的情況等,以專業知識點的考核為重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進行全面考核,由教師、用人單位和學生多方評價。
專業設置要隨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行創新,要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要根據現代學科發展規律和現代交通運輸發展趨勢不斷淘汰或改造傳統專業,設置更多的新型專業,培養滿足現代交通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因此,交通運輸工程人才的培養,要注意觀察學科發展動向,跟隨行業發展趨勢,同時應在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方面借鑒學習國外的交通運輸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國外交通運輸工程課程體系設置有如下特點:(1)課程內容不僅注重基礎理論知識,更加注重加強方法論的學習和數學建模的培訓以及數據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學習。(2)課程設計注重增強學科間的交叉,學生課程學習中應根據學科交叉的需要,鼓勵學生選修相關學科的課程。交通運輸工程屬于工科類學科,我國高校普遍將交通運輸工程人才的培養按照普遍的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設定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忽略了與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交叉的經濟類和社會科學類等課程的設置[5]。(3)加強對學術類講座和專業知識研討會的重視程度。國外的高校將這些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定期安排相關的學術報告,邀請行業內學科或技術帶頭人到學校授課,使學生了解到交通運輸行業學科的最新動態。進行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課程體系改革,國內的院校要根據交通類學科的發展趨勢與方向,實時更新前沿知識和創新方法,定期安排學術論壇或者學術講座以便讓學生緊跟世界交通行業的發展方向,培養創新興趣,開發創新潛力。
3.綜合實踐能力的創新。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和人格培養,這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形成。應將綜合實踐能力列入學生培養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舉辦課外活動,例如建立學科興趣小組、成立交通類社團、舉辦趣味學科知識競賽和專業知識能力創新大賽,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及養成獨立思考和終生學習的習慣。此外,還可以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與企業建立對口的創新實習基地,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4.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創新。常規的人才培養評價的重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從高校、教師、學生等各個方面進行評價,同時對于學生創新型能力的評價,也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并行,避免常規的用分數高低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唯一標尺。打破傳統的單一化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察和能力評價,建立以培養過程為載體的過程考核評價方式,結合理論授課、課程設計、實踐環節、創新成果等進行綜合考核,全方位考核學生的知識、技能、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建立包括實踐教學單位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三部分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方位、全過程、系統的、綜合性的監控和評價體系,保證課程授課和人才培養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人才培養面對著新的挑戰,國家與行業不僅需要能夠解決本行業基本問題的技術人才,更需要能夠解決和其他行業交叉相關問題的創新型人才,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不拘泥于現有人才培養體系、評價模式,要打開思路,放遠目光,積極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從高校、教師、學生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同時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培養評價體系等多方面進行創新,引入國際最新的工程教育培養理念,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黃蜀云.四川交通系統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研究[D].長安大學,2011.
[2]魯光泉,宋陽.國外交通運輸類研究生課程體系分析[J].大學:學術版,2014,(4).
[3]周海濤.依托行業,加強合作,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高等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22-23.
關鍵詞:交通運輸類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生產實習;課程體系;重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交通運輸類專業包括物流工程在內眾多專業學科基礎,高校推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過程中,依據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對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剖析與重構就顯得十分重要。文章依據應用型高校為背景,分析了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討了基于卓越工程師的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重構的思路。
關鍵詞:交通運輸類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生產實習;課程體系;重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transportation major is the basis of many other majors, such as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important, according to aim of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paper analys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necessar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inally, the method of the reconfiguration for the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ajor;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figuration
1 交通運輸類專業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背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目前已有190余所高校入選卓越工程師計劃. 卓越工程師計劃在我國高等院校的實施,必將推動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然而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交通運輸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思路、教學方法都需要做出很大改進。這里所談的交通運輸類專業的卓越計劃重點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包括專業有物流工程、交通運輸與交通工程。而在很多應用型的高校中將三個專業劃在交通運輸與管理二級學科下,因此在實施卓越計劃的過程中,為體現工程性、實踐性等應用型高校的特色,對其課程改進以物流空間流通為主線,加強專業銜接配合,提高學科融合度與內涵。具體而言,物流工程專業領域最為寬泛,涉及流通領域、生產領域、交通運輸領域等;交通運輸專業涉及到貨運與客運;交通工程涉及城市交通領域,與物流市內配送高度相關。在目前交通運輸類專業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中,三個專業協同性較差,融合度較低,無法滿足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也無法滿足涉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的教學模式,培養該領域內卓越工程師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2 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交通運輸類專業歷史沿革較長,初步發展階段側重于道路運輸領域,后來又發展了城市交通,產生交通工程專業,近年來探討流通與商業的關系,又產生物流類專業。總體而言,物流工程專業最為年輕,交通運輸專業歷史較為悠久。交通工程介于二者之間。由于行業領域快速變遷,導致行業內就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這些進一步推動應用型高校在適應市場變化的課程體系演化與發展。
目前交通運輸類專業的課程體系的主要問題是課程體系不夠科學,實用性較差,與交通領域的實際相差較遠。
首先,課程體系膨脹,教學課時較多,江蘇此類專業平均為3 122學時。而且課程體系之間協同、包含、支撐關系有待進一步增強。具體表現為課程內容有重復現象,加重了學生負擔;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核心課上法并無二致,導致不同層次課程在學生不同培養階段承擔功能無法完全有效實現。例如對于專業核心課本內容缺乏本質上多課程融合,使得學生綜合素質、工程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培養目標有所削弱。
其次,必須課程的門次較多,選修課較少,實驗課偏少,致使學生的知識面相對局限,理論指導與交通運輸實踐脫節嚴重。目前交通運輸類專業都呈現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改善課程結構勢在必行。
3 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和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需求,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必須高度重視,系統從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目標出發,立足“地方性”、“應用性”特色,以所在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性質、可持續性為依據,科學界定交通運輸專業的工程性質,歸納其培養的基本目標,大力進行課程體系的調整與改革,建立卓越計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如何重構具有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為國家輸送高級交通類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與行業發展,是交通運輸類專業教育應該探索的重要課題。
4 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為目標,重構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是教學計劃的核心,也是實現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的藍本。最佳課程體系是培養最佳交通運輸類人才的前提。構建一個與地方性、應用型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相適應、符合卓越工程師要求的專業課程體系是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培養人才的關鍵。因此,重構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體系十分必要。
4.1 明確培養目標
當前,應用型本科交通運輸類人才的培養應該舍棄“交通運輸通才”或“交通運輸專才”的理想化課程編排。目前交通運輸領域范圍與發展內涵不斷豐富,呈現集約化、智能化、復雜化的發展態勢,使得通才教育變成不切實際。因此在應用型交通運輸類專業應明確培養目標,有的放矢地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適應本地區的需要、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應用型交通運輸類人才。
4.2 加強通識、選修課的配置力與整合力度
目前在淮陰工學院依據交通運輸類專業的特點,提出將通識類教育所占學分比重提高到20%以上;選修課學分所占的比重達到30%以上,充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課程競爭性,提高課程學習質量。并且通過開設綜合課,盡可能避免各課程內容性。例如整合物流工程專業中物流學、物流技術、物流工程等課程相關內容,提升課程間的協同性。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提高通識課、選修課的質量,加強其內涵建設,研究綜合性課程的設置,探索性地開展在交通類專業之間融合性通識教育。
4.3 確立課程體系分類和精選主干課程
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的設置應以卓越計劃為目標導向,兼顧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和學科的基礎,建立更為科學的、多樣化的、開放的,具有交通運輸類特色的課程體系。務必要處理好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與專業課之間關系,合理規劃對不同層次課程的功能與作用,實現教學內容、教學程式、考核方法等過程的差異化,增強交通運輸類課程體系適應性、有效性、靈敏度。例如對于物流工程專業,規劃學科基礎課為交通工程學、系統工程學,規劃的專業核心課為工程經濟學、物流工程學、供應鏈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物流信息系統規劃與設計等內容,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核心課程為10門,30學分,增強課程體系的支撐作用。
4.4 以CDIO為先導,推進一體化教學
CDIO內涵: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它是現代工業產品從構思研發到運行乃至終結退休的全生命過程。
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個人的工程科學和技術知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團隊交流能力和在社會和企業環境下產品、過程和系統的建造能力。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調查報告
進入21世紀后,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眾多高職院校都把校企合作作為提升學生技能的重要途徑,從而達到培養新世紀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為了解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實施情況,筆者按照中國地理區域劃分,在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華中地區和西北地區分別選取了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六所交通類高職院校作為調研對象,采用文獻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其校企合作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現狀提出了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的建議。
一、六所交通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的文本分析
筆者認為,一所高職院校是否進行校企合作,以何種方式開展校企合作,是事關該高職院校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筆者選擇了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六所具有區域代表性的交通類高職院校,對這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基地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六個方面進行了文本分析。
(一)辦學理念
在辦學理念方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以大交通建設為抓手,形成了“圍繞現代交通產業鏈,構建專業建設平臺,校企互動,優勢互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辦學理念;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了“實行全方位深層次緊密型校企合作,走交通特色產學研結合發展之路”的辦學理念;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經營學院、突出特色、服務社會、開拓創新”的辦學理念;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了堅持培養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理念;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質量為本、技能為先、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為辦學理念;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理念。從上述六所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中可以看出,這些院校都能夠密切聯系區域經濟和交通行業發展需要,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途徑來進行學院建設。
(二)專業建設
在專業建設方面,這些院校依托多年辦學過程中積累的優質資源,優化整合專業建設,在“十一五”期間初步形成了與經濟社會發展、交通行業需求相適應的高職專業結構。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建設與現代交通產業鏈發展密切聯系,及時跟蹤市場需求變化,著力建設了5個道路交通專業群和2個拓展專業群,新開設了“軌道工程技術”等13個新專業,專業設置基本覆蓋了陸上交通行業的絕大部分一線崗位。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了適應珠粵港澳交通一體化和珠三角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科學規劃專業布局,構建了軌道交通類、汽車機械類、交通信息類、航海輪機類、路橋建筑類、交通運輸類、物流貿易類、it類等特色專業群。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圍繞“經濟發展、行業發展、市場變化”,建設了依托區域經濟和交通行業發展的24個專業,構建了物流、汽車、路橋等特色專業群。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新增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高等級公路養護管理”等14個專業,創建國家級試點專業2個、省級示范專業4個、省級試點專業4個。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主動適應行業發展,堅持行業特色,新增12個專業,專業總數達到37個。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十一五”前三年經省教育廳審核同意備案的高職專業由原有的17個增加到27個。
(三)師資隊伍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十一五”期間這些院校師資隊伍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初步形成了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始終堅持“引培并舉”的原則,高級職稱比例達到32.1%,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到49%,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比例達到72.8%,外聘兼職教師401人,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兼職教師庫。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堅持“重在培養,積極引進,改善結構,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指導思想,以建立高素質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其中副高以上職稱教師有142人,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為31.65%,“雙師”比例為73.24%,建立了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庫,擁有長期穩定的兼職教師515人,專兼職教師比例1:0.698。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依托交通集團與合作企業通過校內培養和校外引進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擁有專任教師355名。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實施師資隊伍建設“3111”工程,在2010年底前引進和培養百名碩士或博士,培養100名專兼結合的“雙師型”骨干教師,學院專任教師達313名,其中“雙師型”教師189名,在行業企業聘請兼職教師90人。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按照“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建設思路,強力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四大工程”,打造了一支有90%的重點專業教師直接參加過重點工程建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超過85%的教師隊伍,建立了由500多名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兼職教師庫。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目前有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教師有41人,“雙師型”教師有100人,專業教師獲得各類職業資格書的有73人。
[1]
(四)人才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了進一步提高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實施了“兩結合、一融通”的多樣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學院合作發展理事會、廣東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和其他校企合作組織,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活動,實施了企業冠名訂單式、“旺人淡出、工學交替”等人才培養模式。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圍繞“教會學生生活的本領、教給學生生存的技能、提高學生生命的質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探索實踐了“前廠后校”“前校后廠”人才培養模式。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32學結合”“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從上述人才培養模式中可以看出,這些院校都在努力使學生在就業中做到人崗相宜、技崗適配、各盡其才。
(五)實訓基地建設
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這些院校在“十一五”期間的建設成果豐碩,形成了校企投資共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已建成校外頂崗實習基地149家,校企共建實訓中心8個,生產型實訓基地6個,仿真實訓室6個。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采取捐資、捐贈、共建、引入等方式建設了廣東省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新粵高速公路機電工程實驗室等17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建479個校外實習基地。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圍繞校企共建共享構建了“五位一體”實訓基地,其中物流、汽車實訓基地已經成為交通行業職業資格鑒定基地和天津職業院校學生共享實訓基地,學院還與企業緊密合作,建立了147個校外實訓基地,并開展了豐田t-tbp學校、杜邦汽車漆涂裝技術培訓中心、歐波測量實訓室、伍強物流儲配實訓室等多個合作項目。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汽車運用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基地,校內建有45個實驗實訓基地,校外建有155個穩定的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按照“自建、捐建、共建”“共建、共享、共贏”的建設思路,積極探索“引企入校、課堂入企”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學院建有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達到199個,其中雙掛牌雙基地有31個。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原有實訓基地的基礎上又合資建立了和汽車專業相關的“青海海達汽車檢測有限責任公司”。
(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在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十一五”期間,這些院校以技術服務和繼續教育為平臺,不斷拓展社會服務功能,提高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能力。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首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江蘇省道路交通節能減排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每年完成交通運輸系統各類職業培訓和考核10000人次以上,組織交通運輸系統在職人員技能大賽十余次,參與省交通建設重點項目四十多項。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近五年共承擔省廳級項目及企業委托項目62項,獲經費2653.5萬元,獲專利35項。該學院承擔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式基層結構的試驗路研究”等8項成果達國內先進水平,年均培訓量超過10000人次。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利用專業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天津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第一所”等14個培訓站點的功能,為多家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員工培訓,年培訓量達一萬五千余人次。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和完善了五大中心、兩大平臺,逐步建成了中西部地區道路建設、汽車后市場、交通信息化建設、物流管理、航海技術等高技能專門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年培訓量平均達8000人次,技能鑒定人才達到年均4000人次。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特征與現存問題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特征
1 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發展充滿信心。根據本次調查顯示,受訪者在回答“對于我國高職院校能否成功建設校企合作制度”的問題時,有83.7%的受訪者表示“充滿信心”,12.2%的受訪者“較有信心”,有9.8%的受訪者認為“說不清”,而選擇“沒信心”的僅占4.3%。這說明,受訪者對成功建設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充滿信心,對走中國特色的校企合作制度堅信不疑,中國特色校企合作制度已經在高職院校發展進程中建立了穩固的基礎,并已經深入人心。
2 高職校企合作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一,大部分受訪者對高職校企合作理論比較了解。受訪者在回答“您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理論了解多少”一題時,呈現出較小的群體差異性,有92%的教師或科研人員認為自己比較了解高職校企合作理論,其次是企業管理人員,達到了89.3%,另外學生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理論的了解程度也都較高,達到了72.5%。以上數據表明,大部分教師及科研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在學生都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理論有較好的掌握和了解,這也充分說明,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理論是與時俱進的,是比較成功的,同時也是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和理解的。其二,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高職校企合作更能給高職發展帶來許多現實利益。在回答“您認為中國特色校企合作制度更能給中國高職院校帶來現實的好處”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非常贊同”“比較贊同”和“贊同”,僅有不到3%的受訪者認為“不太贊同
”和“很不贊同”。這說明,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中國特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理論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體系,能給我國各高職院校帶來現實的好處。
3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最主要的發展動力之一。在回答“您認為高職校企合作是否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最主要的發展動力之一”的問題時,有92.3%的受訪者選擇“是”,選擇“不是”的占4.1%,選擇“說不清楚”的占3.6%。這說明,當前,不同群體都認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高職院校發展最重要的動力。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存問題
本次調研中發現,盡管高職院校的學生、教師或科研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對校企合作的認同度較高,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積極性卻有待提高。筆者發現,高職院校的學生、教師或科研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雖然對校企合作的認知方面呈現出較高的水平,但在具體實踐層面卻反映出較弱的行為動機和行為效果。通過深入分析發現,企業和高職院校尚未形成伙伴關系,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有待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調研發現,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難點依次是:第一,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第二,專業結構需進一步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建設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第三,教師隊伍雙師素質內涵建設、雙師結構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優化,高水平的專業教學團隊和有行業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數量少;第四,體現優勢互補、緊密合作的“校中廠、廠中校”辦學模式需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校內外生產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以及基地的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第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還不能完全適應交通運輸行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需進一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創新精神;第六,高職院校面向交通運輸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基礎條件仍然較為薄弱,為社會提供的繼續教育的類型還不夠豐富,在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引導和激勵。
三、關于實施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建議
(一)實施以行業引導型的校企合作共建體制機制建設工程
以高職院校合作發展理事會為平臺,積極探索和實踐建立行業引導型政校企合作共建體制和“共謀發展、共管過程、共擔責任、共享成果”的校企合作管理運行機制,落實教師密切聯系企業的責任,實現高職院校專業與地方產業發展對接、人才培養方案與職業崗位互融、教學內容更新與企業技術進步同步,逐步形成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格局以及共同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良性機制,真正實現學院辦學與區域經濟建設深度融合,與行業企業發展深度融合。
(二)實施以專業建設結構優化和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為重點的教學質量提升工程
遵循需求驅動原則,通過企業行業院校共建專業評議委員會,做好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程及課程體系改革,引入行業企業技術(職業)標準共同開發專業課程體系和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發揮企業行業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建設起一批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適應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富有特色的系統化課程體系。同時還要準確把握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脈搏”,構建企業參與實踐導向的人才質量評價機制,進一步深化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
(三)實施以構建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為重點的雙師隊伍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三層次一網絡”校企合作平臺,以培養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和優秀中青年專業骨干為工作重點,繼續完善專業(學術)帶頭人、后備人員的選拔和聘用機制,發揮名師和行業專家在新教師培養、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構建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科研教學雙強型”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繼續完善教師下企業制度,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師績效考評細則,建立以更新知識、提高能力為目標的多元化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建成起一支“能上講臺、能下工地”的、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較高的職業能力、能夠適應經濟社會建設和學院辦學需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使學院教師均達到具有“雙師”身份和“雙師”知識與能力結構的目標。
(四)實施以“廠中校、校中廠”為重點的實訓基地建設工程
根據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按照“建設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基地資源共享化、運作管理企業化”的思路,通過校企深度合作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即校中廠)和通過面向企業提供“訂單式”培養、“項目化”合作、技能培訓與技術服務的校外實習基地(即廠中校)來推進“廠中校、校中廠”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積極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建立健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管理體制和長效運行機制,同時還要大力發展校內集教學、生產、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研發五種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實訓基地,使之與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和教學規模相適應,確保滿足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需要,使學院成為企業的人才培訓基地。
關鍵詞:西安軌道交通職教集團;SWOT分析法;策略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陜西軌道交通人才需求與高職教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SGH0903101)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52文獻標識碼:A
21世紀初,我國職業教育出現了集團化辦學的發展趨勢。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以高等職業院校為牽頭單位組建的職教集團進入了快速發展期。2009年2月,西安市政府組建了以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牽頭單位的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由于陜西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起步較晚,加之西安軌道交通職教集團剛剛成立,進行一定的策略分析,對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SWOT分析法是戰略管理中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用來確定系統內部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劣勢,以及系統外部環境的發展機遇和面臨的威脅,從而將系統發展戰略與其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以發揮優勢,克服不足。把SWOT分析法引入西安軌道交通職教集團的發展策略分析中,旨在找出對集團發展有利和值得借鑒的因素,預期存在的矛盾和應該規避的問題,實現全省軌道交通職教資源的融合共享,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校際合作、校企合作之路,不斷滿足社會對軌道交通類技能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一、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概況
西安軌道交通職教集團是在全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職教育實現第二次飛躍之際,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軌道交通行業大發展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成員之間的合作結合點是以軌道交通類專業為紐帶,包含3所高職院校、13家軌道交通主營企業和4個行業學會。每年向全省、中西部地區的軌道交通行業輸送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3,000多人,并向社會(企業)提供技術革新、技術咨詢、技能培訓等服務。
二、西安軌道交通職教集團發展內部條件分析
(一)優勢
1、以全省軌道交通骨干院校為龍頭,以特色專業為紐帶。集團包含的高職學院均為陜西省軌道交通行業辦學強校。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是職教集團的牽頭單位,是以軌道交通專業為主,軌道交通類教學培訓型高等職業學院。具有50余年的辦學歷史,擁有雄厚、扎實的軌道交通職業教育的軟、硬件條件。學院隸屬西安市政府,長期以來依托行業辦學,校企深度合作特點突出,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和深厚的行業背景。學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萬人。近3年全院在軌道交通行業就業的畢業生占全部畢業生的70%左右。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職教集團的龍頭學校之一,創辦于1973年,是西北、西南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鐵路工程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以大專層次的全日制高職教育為主,融以成人教育、短期培訓和技能培訓鑒定相結合的辦學格局,形成了鐵路工程技術、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和建筑工程技術為核心的三個軌道交通類“集束”專業群。目前,在校生超過1萬人。
集團所包含的13家企業全部是以軌道交通行業為主的大中型企業。西安地下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是市政府直屬國有獨資公司,負責西安地鐵項目的建設、運營和開發。目前正處于建設階段,尚未投入運營,員工只有不足700人,其中運營人員不足400人。據行業人力資源配置分析,到2015年,西安地鐵一、二、三號線將陸續投入運營,3條線共有營業里程86.6公里,共需員工6,062人,即每年需增加員工1,010人。從業人員可分為一線生產人員、技術人員、輔助支持人員和職能與管理人員。其中,一線生產和技術人員構成了地鐵運營的骨干力量,其來源將主要來自高、中職院校畢業生。
西安鐵路局是西北乃至全國重要客貨流集散地和轉運樞紐之一,在西部乃至全國路網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現有線路2,811公里。職工總數89,158人,其中在崗職工82,813人,中高級工與中級工占了絕大部分,鐵路高技能人才主要來源于開辦軌道交通類專業的職業院校的畢業生。
神華集團神朔鐵路有限責任公司于1999年7月成立,是神華集團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全資子公司。已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鐵路運輸生產企業。
集團成員間以軌道交通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開展聯合辦學,實現陜西省、全國中西部地區軌道交通職業教育資源與市場資源的共同結合、相互滲透,形成了比較牢固的職教產業實體。
2、行業特色鮮明,教育資源利用率得以提高。強調實踐性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特色。由于軌道交通行業的特殊性,軌道交通類專業的實踐設備和實作環境一般要求高度的模擬和仿真,學校在校內外實訓(習)基地的建設上的投入較大。實行職教集團化后,一方面成員學校和企業的職教部門可以共建、共享實訓(習)基地,降低成員單位硬件投入,提高設備利用率;另一方面根據集團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訂軌道交通類人才培養方案,軌道交通企業主動提供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場所,加大訂單培養力度,使畢業生能夠迅速適應崗位。
(二)劣勢
1、組織結構有待進一步牢固。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的組織結構與國內大多職教集團類似,是區域性與行業性相結合的集團化辦學,各成員之間通過契約和章程保持聯合辦學關系,人、財、物及法人資格保持相對獨立。這種“契約型”關系,必將影響集團工作方針的貫徹和任務的實施,不利于形成集團主體學校及成員單位的發展優勢。
2、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程度有待提高。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的理事長單位是院校,所包含的企業分布在幾個不同的省市,隸屬各級政府或不同部門,雖然依靠比較牢固的專業人才供需紐帶,但如何讓企業能深度介入軌道交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過程的參與、企業文化的滲透、工學結合等方面的合作,使校企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互為依存,還要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
三、西安軌道交通職教集團發展外部環境分析
(一)機會
1、教育集團化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讓有限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并發揮最大效能,這是集團化辦學的使命,唯有這種高度集約化辦學方式,才能使職業教育最終實現“第二次”飛躍。陜西是教育大省,也是職業教育強省,各級政府對高職院校的發展非常重視。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是由西安市政府組建的四大職教集團之一,得到了陜西省、西安市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通過政府的引導,教育集團的運行機制能夠得到有效調控。同時,通過積極探索職業教育集約化體制運行機制,政府必將研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職業教育集團和諧發展的相關政策。
2、全國職教集團發展空前,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鑒。制造業強省職業教育發展好。目前,全國職教集團已經初步形成“津、豫、蘇、魯”四種典型模式。通過陜西省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集約化的特點等因素綜合考慮,筆者認為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可以借鑒山東職教集團模式,采取政府引導、學校主動、行業中介、企業參與“四位一體”的運行機制。這種運行模式,尤其強調企業參與,政府要求規模以上企業都要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要求職教集團形成生源鏈、產業鏈、師資鏈、信息鏈、成果轉化鏈和就業鏈,促進各成員單位共同進步,為區域經濟服務。
3、軌道交通類專門人才需求旺盛,迎來發展良機。根據陜西省鐵路建設“2851”的規劃和西安地鐵發展規劃,從2009年開始,陜西鐵路新的“十大工程”將陸續開工,將建成一個中心,兩個客運大通道,西安地鐵也在抓緊建設,如此大規模的軌道交通設施建設是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每年有近萬人的人力資源需求。依照陜西省招生辦《2009年度普通高校在陜分校分專業招生計劃匯編》統計數據,2009年度陜西高職院校軌道交通類專業招生的規模只有2,700余人。由此可知,每年由在陜高職院校提供給陜西軌道交通行業的高技能人才不足3,000人。院校提供的高技能專業人才與軌道交通行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相差甚遠,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愿望較為迫切。軌道交通類專門人才旺盛的需求,為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迎來發展良機。
(二)威脅
1、人才市場供需因素的影響。軌道交通行業(企業)對本行業人才的需求具有不確定性,有些企業或地區限制高職畢業生就業的政策依然存在。
2、地處西部,影響辦學的開放程度。職業教育的特點就是開放性。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地處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較為滯后的西部,社會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不高,就會抑制辦學的開放性辦學,將會給職教集團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四、西安軌道交通職教集團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對策思考
通過上述策略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是陜西職業教育規模化、集團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具備較大的發展優勢,全省軌道交通類專門人才的培養內容、培養方法和培養手段全面革新。在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即將啟動之際,如何發揮優勢,規避風險,提出以下對策:
(一)爭取政府有效引導,促進校企之間的溝通合作。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要實現穩定、持續、和諧發展,僅靠牽頭院校與合作成員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加強調控,建立行業、企業多方參與的動力機制與協調機制,實現政企互動、教育資源優化組合,提高辦學效益。
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實質性地協調各個相關職能部門,通過政府創設的環境、搭建的平臺、制定的政策、提供的信息服務等,規范政府、學校、企業等在集團化辦學中的權利與義務。政府利用政策杠桿和市場機制,鼓勵企業與院校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
為促進集團內校企的溝通與合作,學校的管理應來自企業資深行業專家的直接參與,行業協會應經常進行行業內的企業對職業教育和培訓滿意程度的調查,參與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學校的管理與決策必須有用人單位、企業界的參與,加強溝通、重在合作,增強集團化辦學的凝聚力。
(二)理順內部關系,有效發揮牽頭學校作用。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的內部成員都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成員單位與龍頭學校關系程度不同,在集團內部的位置和作用也不同。它們主要是以專業作為連接紐帶,之間的關系形式多樣,有的是合作辦學、有的是合作革新技術、有的是提供培訓服務、有的是人才交流合作等等,這種關系多是臨時性的。因此,建立理事會制是職教集團比較適合的管理體制。理事會是集團最高權力機構,其職責是制定和完善集團章程,制定集團年度工作計劃。審議理事會年度工作報告,審議通過集團理事會或理事提出的議案。秘書處設在牽頭學校,負責職教集團的統籌、協調等日常管理工作。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是牽頭學校,具備“領導班子勇于開拓、專業特色和優勢明顯、內部設施配套、師資力量較強等條件”(山東省教育廳對本省職教集團龍頭學校的要求),對整個職教集團的發展舉足輕重。作用是整合和共享教育資源,搭建聯合培養軌道交通類技術人才的平臺,體現在溝通人才供需信息,促進專業建設,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師資團隊建設,協調學生的實訓、實習,合作進行技術革新、技術咨詢與服務,以及協調成員之間的關系等。
(三)突破運作瓶頸,建立校企合作的新紐帶。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內部校企之間的合作目前是在學生的就業、實訓實習,員工培訓等合作形式上。從長遠來看,企業的發展需要更適合的、更具備發展潛力的人才,而學校則需要擺脫人才培養內容和方法的陳舊和被動,因此學校與企業必須有更深入的合作。
校企的深度合作,就是要力求讓企業能深度介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過程的參與、企業文化的滲透、工學結合等合作工作,使學校與企業的關系更為緊密、互為依存。筆者認為,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建立吸引企業深度參與機制,著重建立校企合作的課程開發、教學設計、工學結合、實習基地共建等有效組織和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新紐帶,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需求接軌、教學過程與崗位工作過程接軌、教學過程與工作任務接軌、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接軌”(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四接軌”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此才能實現以企業發展帶動專業的發展,專業的發展推動企業的發展,為企業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
五、結束語
既有全省軌道交通行業高速發展之“天時”,又有地處軌道交通資源豐富省會城市之“地利”,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良機。我們期望以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領軍的西安軌道交通職業教育集團能夠充分發揮帶動、典范和輻射作用,推動陜西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俞建偉.職教集團的組織結構與管理體制[J].職業技術教育,2008.1.
[2]匡瑛.政府如何促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協調持續發展[J].職教通訊,2008.23.11.
[3]涂三廣.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09.1.
關鍵詞:交通科技大賽;交通工程;品牌效應;認知度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005-02
1977年恢復高考,高考的錄取比例僅為4.8%,錄取人數27萬,而我國當時正處于人才奇缺的狀態,這些高校畢業生遠遠不足以滿足社會建設的需求,當時的學生就業幾乎不需要考慮專業因素,就能夠在各自的領域做出自身的貢獻[1]。但是自1999年開始高考擴大招生以來,當年錄取比例就高達56%,錄取人數160萬,隨后的高考錄稿人數比例中,逐年增加,到2012年時,錄取比例高達74.86%,錄取人數達到685萬,從2009年到現在每年600多萬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2]。在主要激烈的競爭下,除了學校品牌效應會為學生就業加分外,更大程度還取決于學生所學專業的品牌效應。名校名牌專業是高考學子夢寐以求的最好的選擇,但是競爭也非常的激烈,隨著經濟發展的轉型以及社會認知的不斷變化,學生在高考報志愿,選擇學校時會理所當然地更多地選擇名牌專業,而不愿意去報考名牌學校的冷門專業,比如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改變,以及國民環保意識增強,曾經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鍋爐行業快速萎縮,導致連985高校的鍋爐專業學生就業壓力都非常大,而一些二本、三本的品牌專業的畢業生卻供不應求[3]。可見專業品牌效應在學生就業及申報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武漢科技大學是一所具有冶金背景的高等院校,在材料和機械領域都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與競爭力,但是其交通工程專業在2002年才開始招生,在學校卻屬于新興學科,其品牌建設對專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學生報考該專業的熱情和以及其就業質量。
一、交通科技大賽及我校組織情況
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是國內第一個由諸多在交通運輸工程領域擁有優勢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學生競賽,是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參與者的全國性、學術型的交通科技創新競賽項目[4]。大賽專業范圍包括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物流等專業,同時涵蓋了土木工程(道路與鐵建方向)、管理學(交通運輸相關)等多個學科領域。自2006年5月同濟大學舉辦首屆賽事以來,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屆,參賽作品逐年遞增。我校于2010年第一次參加第五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針對武漢公共自行車系統站點配車數和站間調度問題,提交了一個研究型的作品,并獲得二等獎。隨后學校更加重視交通工程專業發展和交通科技大賽,每年暑假放假前開始組織教師指導學生培育下一年的參賽作品,并利用暑假時間進行大量調研準備工作,九月初組織討論一次可行性研究,進行初期總結,對好的作品提出指導方向,更加深入研究,對有可行性的卻不夠完善的提出修改意見,繼續調研調整,對于沒有可行性的或已經過時的作品直接淘汰,繼續培育新的作品。寒假前再組織一次答辯,對于仍然沒有可行性的就完全淘汰,其他作品進入完善階段,分別于三月、四月再組織兩次答辯,淘汰一部分作品,對優秀作品進行鞏固,接到組委會通知以后再最后確定參賽作品。在學校和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與重視下,經過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交通科技大賽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自第五屆交通科技大賽開始,每一屆都有獲獎作品,其中斬獲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二次,三等獎一次,優秀獎二次。尤其是2015年的作品《“星形”同步左轉信號控制方案設計及仿真》獲得了評委會的一致好評與贊賞,該作品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二、科技大賽對專業建設的影響
1.第一申報率影響。由于交通工程專業在我校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加上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對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的認知度不高,報考熱情也不大,導致每一年的高考第一志愿申報率不高。但自參加交通科技大賽以后,借助交通科技大賽平臺使得更多的學生更加真實地認識了我校交通工程專業,近年來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第一志愿率申報比例逐年呈上升態勢。由最初創立專業時的申報率才12.3%,到現在申報率已經達到了88.9%。上升非常迅速。
2.轉專業人數影響。隨著高校競爭加劇,教育改革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選擇院校與專業機會。我校每年對大一新生在半學年和一學年時提供兩次轉專業的機會,通過半年學習,感知認識,如果認為自己不適合某一專業學習或特別感興趣某一專業,就可以在半學年時提出轉專業申請,如果錯過了,在滿一學年時還可以再申請一次。最初幾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導致我校交通工程專業每年提出轉專業的人數很多,通過我們調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在第一志愿率不高的年代,學生認為不是自己報的專業,不管好與不好或喜歡不喜歡,就直接申請轉專業;其次,交通工程專業在我校畢竟屬于小專業,短期內無法與有冶金背景的材料和機械等優勢專業相比較,所有每年提出往這些優勢專業轉的學生較多;最后,不乏少數很有主見的學生,明確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提出轉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這一現象在我校參加交通科技大賽以后發生了變化,每年提出轉專業出去的人數越來越少,且逐漸有人開始轉入到交通工程專業學習,2014年有兩個學生轉出去學習半年后又申請轉回本專業學習。可見,交通科技大賽對穩定我校交通專業學生人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就業率影響。2002年在創建專業之初,學校在交通行業還沒有什么認知度,雖然當時我國交通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校的交通工程專業第一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在交通行業就業的只占到13.7%,選擇其他行業就業的達31.2%,考研的達51.6%,還剩下3.5%的選擇自主創業。自2005年第一次參加交通科技大賽以來,我校交通工程專業在行業的認知度逐漸提高,2006年我校交通工程專業學生就業率達到99.3%,其中90%以上都在交通領域就業,主要與中國鐵路建設公司、中國公路交通建設公司以及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等大型國有企業簽訂工作協議。尤其在交通科技大賽中獲獎的學生在就業時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多家企業爭相競爭。
4.科學研究影響。在本專業創建之初,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的科研基礎比較薄弱,但隨著歷屆科技大賽的參賽及日臻完善的各項準備工作,本專業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也會激發出一些創新的想法,加上學生的想法有時也開闊了教師的思路,而且,隨著每次科技大賽作品的產生,總會形成相應的附加產品,比如申報專利和撰寫學術論文,這些都為教師科研課題申報提供優質素材和支撐。在交通科技大賽這個良好的環境激勵下,交通工程系科研項目在逐年增加,我校交通工程專業在2008年前僅有一項國家自然基金,隨著交通科技大賽的參與,以及不斷地獲獎,現在每年都會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的科研項目資助,以及和相關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工作。去年我校的交通工程專業獲得了兩項國家自然基金,兩項省自然基金,一項科技廳專項基金資助,在科研成果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突破。
5.教學研究影響。由于本專業學生多屬于調劑生,骨子里對本專業有一種抗拒心理,學生缺乏學習的主觀積極性,雖然教師通過各種努力,希望改善學生的這種現狀,但最終效果總是不太明顯。通過參加交通科技大賽,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最終使我校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步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大好環境。同時在教學研究上也獲得了很大進步,我校交通工程專業建設了兩門校級精品課程,培育了一門省級精品課程,每年獲得兩項校級和省級教研項目資助。
三、結語
專業品牌效應一直以來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就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校的交通工程專業又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且在武漢科技大學屬于比較冷門的專業,其品牌效應直接關系著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的生存和發展。從近幾年的招生和就業以及學生轉專業情況可以看出,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的品牌效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主要得益于全國交通科技大賽的影響。交通科技大賽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教師學習本學科的前沿知識,而大賽中的屢次獲獎也為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獲得了很好的口碑,提升了我校交通工程專業的認知度美譽度,通過品牌建設無論在招生就業還是科研方面都對我校交通工程專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耀東,馮建棟,趙曉晴.交通工程理論與實踐互動教學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77-79.
[2]張詩波,駱勇.從交通科技大賽看我校交通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31(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