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自然災害的風險

自然災害的風險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7 17:34: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災害的風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然災害的風險

篇(1)

關鍵詞: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 國際投資

日本3月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次生災害表明,自然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會給國際投資帶來相對較大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出現頻率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嚴重,而且難以預測和分散。加上國際投資的地點分布廣,投資量大,更使加強對國際投資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管理日趨重要。本文就國際投資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和危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時也提出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一、國際投資中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及其危害

從風險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把自然災害風險理解為:在一定時間內某種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引起重大損失的不確定性。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在國際投資中,根據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可以將自然災害風險分為以下七大類:(1)氣象災害風險。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干旱等;(2)海洋災害風險。包括風暴潮、海嘯、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災害風險。包括洪澇、江河泛濫等; (4)地質災害風險。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災害風險。包括與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6)農作物災害風險。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等; (7)森林災害風險。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在國際投資中,由于投資方向的不確定,投資方式的多樣性,不同的自然災害都有可能對國際投資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災害與農作物災害對國際投資影響最大,也最常見。據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境內投資者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2%,截至3月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673億美元,由此可見,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管理成為了我國國際投資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據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報告顯示,將會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減少0.25%至0.5%。世界銀行3月21日《東亞經濟半年報》表示,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9級大地震及海嘯,將給日本帶來1220億至23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災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時間。由此可見,此次地震對各行各業影響巨大,不僅包括日本本國的財產遭到巨大的打擊,各國在日本的經濟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國際投資的自然災害風險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損失。下圖為2000至2010年全球因為自然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可見在沒有大災發生的情況下多數年份的全球經濟損失規模穩定在300-600億美元之間,而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當年的經濟損失可能超過1700億美元,達到正常年份規模的4倍之多。

以2010為例,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部門(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全球共計發生了373起自然災害,洪水的發生頻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災182起;另外,全球還發生83起風暴災害、29起極端天氣災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損失也是近20年來最嚴重的。其中,年初發生在海地的強地震和發生在俄羅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員傷亡最為慘烈。

同時,世界知名再保險公司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發生各類自然災害950起,經濟損失達到1300億美元。公司在災害報告中說,2010年是1980年以來自然災害高發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災害是由颶風、洪水等天氣原因引發的。預計2011年因為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洪水等導致的自然災害會進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島第五大冰川——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冰川下一座火山噴發。火山煙塵覆蓋了挪威北部、波蘭北部海岸、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南部海岸以及俄羅斯西北部地區,導致歐洲空中交通癱瘓,而由此給在歐洲地區的國際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歐洲旅游業蒙受的損失初步估計在10億歐元左右,也使對旅游業的投資蒙受巨大的損失。

對于我國來說,就自然災害的不同類別而言,洪水是導致我國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近二十年來,洪澇災害導致的年均經濟損失超過1000 億元。地震是導致我國傷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發生6 級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級達7 級以上的地震98次約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級達8級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發生的4 次震級達8.5級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發生在中國,地震死亡人數高達59 萬人,約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熱帶風暴和雹災等氣象災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等各種自然災害在我國也時有發生。

二、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據統計與預測,世界開始進入自然災害多發的時期,國際投資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風險。直面自然災害,抗擊國際投資風險也就成為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

在國際投資中,對自然災害風險的預防是防范損失最根本的辦法。而預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辦法即是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只有在投資前對投資國是否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自然災害嚴重程度、災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資金額面臨的災害損失,預防資金因為盲目投資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劇。

以地震多發區環太平洋地震帶為例,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因此,對于在該地區的房地產、實體資產以及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的投資對象的投資應相對謹慎。

(二)加強對投資對象的風險評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4種:

(1)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基于指標的災害風險評估體系構建側重于指標的選取以及權重方法的優化,涉及的空間尺度范圍較廣,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國家和市級等空間尺度。目前,適用于全球災害風險評估的指標計劃有Hotspots、美洲計劃,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標體系從國家、市級尺度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了評估。基于指標體系的風險評估是借鑒空間信息格網技術,將具有致災因子各種屬性(如強度、頻度)和脆弱性指標(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數據轉變成格網形式,通過一定數學法則疊加得到具有空間拓撲關系的災害風險值,最終達到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轉貼于  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在國內外發展都較為成熟,適合以較大區域作為研究對象,但此種方法主觀性強,無法模擬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與動態性。

(2)基于風險概率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如gambel分布),對歷史災害數據進行分析,找出災害發展演變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承災體損失數據,建立災害發生概率與其的函數關系式,以此達到預測未來發生的災害風險。

(3)基于情景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各種數值模擬軟件對不同情景下自然災害強度(對于洪澇災害來說,如淹沒深度、淹沒時間、流速等)的模擬,并疊置承災體屬性信息(如土地利類型數據、人口密度等),以直觀地顯示災情的時空演變特征與區域影響,從而達到自然災害動態風險評估。

(4)VaR模型。在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評估上,我們可以采取VaR方法對其風險進行評估。

VaR的中文含義為“風險價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場條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內,用于評估和計量任何一種金融資產最小損失。投資主體采用VaR風險計量模型來計量各種業務和投資組合的市場風險,并將其水平與所承擔的市場風險相掛鉤。以提高其資本充足度,增加其資本實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正常情況下的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是由許多微小的、獨立的隨機因素組成。而每一種隨機因素不能壓倒一切因素作為主導作用。具有這種特點的分布即是正態分布,適合采用方差——協方差進行國際投資風險的計算。投資主體便可以根據模型估算的市場風險價值進行風險管理,將該測量出的風險值和要求的損失上限進行比較,當風險值小于該損失上限對說明投資金額的風險還在控制之中;而當風險值大于該損失上限時,說明投資主體必須采取必需的手段進行調整,控制好投資金額的風險。

(三)對投資對象要有充分調研

在同樣的地域環境中,不同的投資對象收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災害為例,受到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房地產、工廠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而面對暴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農產品遭受損失最大。因此,對投資對象的確定應該建立在對投資對興國自然環境有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相應可能損失最小的投資產品。

三、國際投資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引起的國際投資風險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以下是相對可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

(一)運用政府財政對自然災害損失進行補償

財政補償的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構成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損失傳統的資金補償來源。但是,以我國為例,政府的財政收入總量有限。這些有限的財政收入中,由財政預算安排的災害救濟支出只是財政支出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9.35億元,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35%。20世紀9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18億元左右,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8%左右。可見,當巨災發生時,依靠國家財政救濟支出對災害損失的補償程度是比較低的。

但是,政府財政補償是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對受災方第一時間的補償,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點,對穩定市場社會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商業保險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災害風險

(1)保險轉移風險

對于國際投資,保險轉移風險可以分為單一的和綜合的兩種方式。所謂單一風險的保險轉移就是指國際投資方購買保險將某一種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例如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僅承保單一的洪水風險。所謂綜合風險的保險轉移是指投資方通過購買保險將兩種或以上的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國內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險種條款大都為投保人提供了這類風險轉移方式。例如企業財產綜合險的保險責任往往包括雷擊、暴風、暴雨、臺風、洪水、泥石流、雪災雹災、冰凌、龍卷風、崖崩突發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

(2)再保險轉移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8條的規定,再保險的定義為:“保險人將其承擔的保險業務,以承保形式,部分轉移給其他保險人的,為再保險。” 實質是在全體被保險人之間對風險的又一次轉移和分散。因此,從另一個方面說,再保險轉移方式是原保險人以繳付分保費為代價將風險責任轉移給再保險人。

如今,再保險已經成為整個保險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再保險應該成為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倫敦、紐約、蘇黎世、慕尼黑、中國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國際再保險市場,通過這種超越國界的再保險安排,使風險分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對于國際投資風險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使從而能分散消化得更為徹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專業再保險公司發展、壯大起來,這樣,大大方便投資對象分布廣泛的國際投資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險類風險轉移方式

在國際上,所謂的其他保險式風險轉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是除開上述兩種保險產品的保險轉移方式。其主要有兩個方面構成,一是風險載體,二是可選保險產品。風險載體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風險自留集團、共保集團和資本市場。可選保險產品主要包括有限風險再保險、多年期/多險種產品等。

筆者認為,由于載體不再局限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可選產品也不再局限于單調的保險產品,傳統保險方式可能產生的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可以由此而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國際投資,投資方向、投資金額靈活多變,規模巨大,新型靈活的保險方式可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投資的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也可以為不同地投資量身訂做保險產品。

(4)巨災債券及其衍生金融產品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巨災債券多是針對地震、颶風和暴風雪等自然災害設計的。如美國東海岸的颶風、加州的地震、歐洲冬季的暴風雪、日本的地震和龍卷風等。巨災債券是通過發行收益與指定的巨災損失相連結的債券。在資本市場上,需要通過專門中間機構(SPRVS)來確保巨災發生時保險公司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以及保障債券投資者獲得與巨災損失相連結的投資收益。巨災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巨災債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觸發條件,即賠償的條件,賠償性觸發條件是以其實際損失賠償數額來表示的,指數性觸發條件則用某種特殊的指數來表示,如行業損失指數和參數指數等,是一種損失的相對水平。由此可見投資者的收益和損失是由發生怎樣的自然災害風險或風險程度如何決定的。根據債券發行時約定的條款,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時間內應得的利息,還可能會損失部分本金。

筆者認為,相對于其他保險產品,巨災債券流動型、規模大、損益高,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情況緊密相關,這就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風險對沖的投資工具。與常見的金融工具期貨相似,巨災債券也可以開發其期貨,期貨分為可以分為預測發生災害和預測不發生兩種。當國際投資者投資相關的投資對象時,可以做多與投資對象相關的預測災害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或做空預測災害不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這樣,即使災害發生,由巨災債券期貨帶來的收益可以補償部分國際投資的損失。如果對沖量適當,完全可以鎖定國際投資的最大損失。

相應的,還可以開發巨災債券的期權、互換等,充實巨災債券的風險對沖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專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過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成為首個觸發多個巨災債券的自然巨災。據統計,日本地震將使面值共17億美元的10只債券面臨觸發點挑戰。  (5)利用天氣指數等自然災害期貨

天氣指數期貨指的是每個月的開始,期貨市場主管機構都會根據過去10年當月的氣溫情況,為降溫度日數或升溫度日數確定一個初始值,比如40度(華氏)。為使市場運轉起來,指定的做市商將接著喊出“出價”和“要價”,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這是投資者可以買進或賣出的度數。

對于國際投資者,天氣的變化對部分投資產品的收入影響巨大,而對于投資者,對天氣的預測和農產品的收益行程對沖,使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鎖定收益,或將因天氣原因引起的損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相應減小。。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現有期貨市場,今后如果讓天氣指數期貨這樣的衍生品能夠發展起來,保險公司可以在這些市場上轉移承保風險,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其在技術上的困難將會大大降低,不可能總是出現“投資險越做越虧”的情況。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災害指標為標的,進行期貨的創立與交易。

綜上所述,在進行國際投資前,應對投資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對投資對象有全面的風險評估,對于不同的自然災害風險,可以采取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保險轉移方式、再保險轉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相結合,金融市場與政府相結合,金融衍生品的開發使得自然災害風險的轉移既以保險市場為基礎,又有資本市場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國際投資者應該時時以風險管理為標尺,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風險,避免突如其來的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

[1]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鄒銘,范一大等.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預警體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呂向敏,楊建立,張惠蘭.跨國公司國際投資風險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4]郎一環,王禮茂,張明華.中國短缺資源跨國開發的風險管理——以石油為例[J].資源科學,2003(05)

[5]葛全勝,鄒銘,鄭景云.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吳定富.中國風險管理報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篇(2)

今年以來,我國南方多個省市遭遇重度干旱。而進入6月后,隨著多次強降雨的發生,部分地區旱情隨之逆轉為嚴重的洪澇災害。據國家防總統計,截至6月11日,全國入汛以來累計受災農作物465千公頃,受災人口84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達74.45億元。數字是冰冷的,但顯現出的卻是社會生產中斷、民眾福利下降的嚴峻圖景。這再次提醒我們,應對自然災害風險,除了關注事后的補償與救濟制度,也需要更為科學地認知自然災害風險,并努力從更長遠、更根本的角度上控制和降低風險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

通過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即防損)或降低風險事件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即減損)來降低總體風險成本的方法即為損失控制,它是風險管理的基礎手段之一。盡管自然災害風險多源自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表現出了較強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期性,但從風險構成鏈條中發現其規律、形成事先的預防與減損意識、進而構建完善的損失控制體系,是國際社會應對自然災害這類損失性風險的普遍性做法。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高發的國家之一,與其風險管理需要相適應,澳大利亞在國家層次建立了一系列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計劃,這其中,NDMP(Natural Disaster Mitigation Program)是致力于在全國范圍內識別和分析風險、進行風險排序并實施減損計劃的主要制度安排。該計劃主要通過提供融資支持提高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研究和減損水平,減緩未來自然災害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提高自然災害多發區的開發利用效率,進而在全國范圍內幫助風險主體提高對自然災害風險的消化與適應能力。

在具體操作上,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與各級政府機構相互合作實施自然災害風險防控項目,其具體內容是:(1)對自然災害風險管理體系進行結構性改革,努力從災后救濟與恢復向成本節約型的事前減損計劃轉化;(2)構建以風險主體與管理措施分類為基礎的,更加安全、更具可持續性的社區組織架構;(3)在減少自然災害對全社會經濟影響的同時,努力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社會與環境影響;(4)通過長期的成本與收益方法衡量與識別減損計劃所涉及的投資,提高損失控制的經濟效率。截至2009年,聯邦融資計劃在四年間為減損體系以及應急管理志愿者體系提供了大約1.1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為了更好地對各類風險管理項目進行協調與整合性管理,2009至2010年,NDRP(Natural Disaster Resilience Program)將NDMP與其他減損計劃合并到了一起,以使資金在整體策略下發揮更大的作用。

美國同樣是自然災害高發的國家,颶風、龍卷風和洪水等都是常見的自然災害事件。相對而言,美國也在國家層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自然災害預防和減損體系。這一體系包含了一系列國家計劃,例如在重大自然災害之后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經濟援助、幫助風險主體盡可能快恢復重建的HMGP(Hazard Mitigation Grant Program),針對自然災害風險設立的事前融資計劃,即為地區提供減損工程執行資金的PDM(Pre-Disaster Mitigation Grant Program),以及通過資金援助的方式幫助政府和社區單位采取減損措施,降低洪水風險的FMA (Flood Mitigation Assistance Program)等。

大部分國家計劃可被用于改善建筑質量,以為風險問題提供長期的解決方案。以HMGP為例,它支持的項目包括:(1)增高洪水多發區家庭與商業建筑的高度,提高建筑及各類設施的抵抗洪水風險的能力;(2)收購洪水多發區的房屋建筑,自愿出售的所有者將獲得重新安置,地方政府則成為財產的新的所有者;(3)翻新改進建筑物,以將風暴、洪水、地震和其他風險的危害降至最低。這些措施當中,收購財產是將高風險區域的人口和財產向外遷移的一種有效方式。收購項目是自愿的,一旦收購項目獲得州政府和FEMA(美國應急管理署)批準,聯邦基金將被用于購買建筑或房屋,土地則被永久性保留為公共場所或進行再造。FEMA使用內部確認的BCR(Benefit-Cost Ratio,收益-成本比例)指標來對所有項目進行有效性衡量。如果減損項目的未來收益(預期可避免的經濟損失)大于或等于成本,則該項目可被視為成本有效的,也才可以成為各類計劃融資的對象。

由上可以看出,澳、美兩國均在國家層面建立了內容豐富的自然災害風險控制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從災后救濟與恢復向成本節約型的事前減損計劃轉化,包括構建更具可持續性的組織架構,也包括收購高風險區域風險單位或提高風險單位安全程度,以減少自然災害風險帶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影響等。與此同時,兩國都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注重使用成本與收益方法衡量和識別損失控制的經濟效率,以保證各類計劃投資的有效性。

建立相對完善的損失控制體系正是要解決這兩個關鍵性問題,一是確定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公共性管理的順序和內容,二是在確定之后應用經濟原則衡量損失控制的效率。我國構建完善的損失控制體系,同樣要以這兩個問題為核心。具體而言:

第一,自然災害風險的性質決定了政府更大的參與度。由于自然災害風險影響范圍的不同,自然災害的損失控制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從市場化的產品向公共品轉化的問題。我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且影響范圍廣泛,這種風險的外部效應意味著作為公共人的政府機構有必要更多地參與損失控制。與此同時,風險影響范圍大小不同也意味著政府參與度不同,要區分作為公共品的損失控制和可商業化的損失控制措施,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分類管理。對于洪水、地震、干旱這樣的影響廣泛的自然災害風險,可致力于建立國家層面的計劃,而對于區域特性明顯的風險,則可以建立地區層面的減損計劃。為了發揮減損設施或措施的規模效應,還可嘗試建立聯合減災基金,即由地緣關系及風險特性相近的地區開展合作減損的研究、實施和評估工作。

第二,吸引個體和商業機構等多元化主體參與到自然災害防控過程中。有效的損失控制模式一定是由多元主體構成的系統性自然災害防控體系。除了政府的參與外,激勵個體、社區和商業機構更加靈活、高效地參與自然災害風險的損失控制同樣重要。對于自然災害信息完備且主體之間信息對稱的自然災害風險,可以社區為基礎建立防災和減災單位進行風險防控。對于自然災害信息完備、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自然災害風險可通過購買商業保險加以轉移,并通過保險人的專業能力間接防控自然災害風險。而對于可預期、不可控制的重度風險則適合作為剩余風險留給政府主體。例如對于地震斷裂帶或洪澇區居民,可實施政府收購財產或協助遷移,或設立高風險向低風險地區遷移的優惠政策,實現政策支持下個體對自然災害風險的積極防范與控制。

篇(3)

關鍵詞:應急管理;縣級政府;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2—0062—04

我國地域遼闊,但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多種風險并存的大國。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及其他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頻繁發生的重、特大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社會財產損失,也對國家和政府的威信,甚至對縣域、城鎮乃至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強烈的“外部損害”。然而,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多是在一個市(含所轄縣、區)的范圍內,特別是山洪泥石流等突發自然災害,常常是從若干個縣域開始蔓延,這就意味著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面臨著最直接的考驗。作為災害應對的第一道門檻,縣級政府應急管理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發現突發事件苗頭、預防發生、首先應對、防止衍生新危機的第一責任人,承擔著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職責,它的應急反應是有效遏制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關鍵。然而在實踐中,縣級政府的災害應急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

為了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縣級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本文以探究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為目的,以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的縣級政府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對中的薄弱環節為依據,結合縣級政府災害應急處置和舟曲實地調研的數據資料,分析了作為應急工作第一線的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探討了將其修復的途徑。

一、縣級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

現代應急管理是由美國發起的,多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門,應用性很強。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美國危機與緊急情況管理手冊》(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認為,應急管理可以分解為減緩(mitigation)、準備(preparation)、響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四個階段。因此,應急能力是減緩、準備、響應和恢復四種能力的復合。在我國的各個行政層級中,應急程序均被形式化為四大基本過程: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救援與處置、恢復與重建。

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縣級政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水平及抗災能力、應急組織機構的完善程度、應急預案及應急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等構成了應急基礎準備的核心內容。信息通訊、物資裝備、人力資源和財務經費等方面的保障是縣級政府應急所必備的資源保障。充分的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是有效應急的前提。

(2)監測與預警。指利用災害應急信息網絡對各種可能存在的災害進行監測、預報,向公眾及時、快速預警信息,并結合人口、自然和社會經濟背景數據庫對災害可能影響的地區和人口數量等損失情況做出分析和評估。

(3)應急教育與培訓。指通過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教育、應急技能培訓及預案演練來加強備災能力。

(4)應急救援與協調。應急救援涉及救援裝備與設備等硬件設施、救援隊伍、救援技術與智力支持、救援物資的緊急生產及調用等,指揮協調指的是地方政府主要官員等協調主體如何指揮、控制和協調應急響應與恢復行動。

(5)善后處理。指為了恢復正常的狀態和秩序所進行的各種善后處置活動,包括災民轉移安置、次生隱患排查、基礎設施恢復、對受災損失的評估與賠償、恢復重建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

(6)與周邊市縣的協調聯動。主要包括是否掌握周邊市縣應急資源信息,能否調用周邊市縣應急資源,是否建立與周邊市縣應急協作機制等內容。良好的與周邊市縣的應急協作,不僅會因就近援助加快響應速度,而且也會因資源共享降低應急成本。

二、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分析

在縣級政府作用框架的基礎上,筆者選取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典型實例“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急處置”進行分析。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涉及2個鄉鎮,15個行政村,其中包括兩個重災社區,受災人口達4.7萬。舟曲縣級政府在災害應急救援與善后處理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次應急處置之后,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邀請甘肅省應急辦公室專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現狀及對應的縣級政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了實地調查問卷,并輔以深度訪談,對舟曲縣政府在此次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應急管理能力進行了全面而綜合的評價與研究。

在評估問卷設計過程中,由于考慮到科學合理的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對評估高效性的基礎作用,以及可操作性強的評估方法對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的直接影響,研究團隊根據評估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和指標選取的方法,結合政府應急管理的相關特點,采用處理這類綜合評價問題有效模型的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指標權重,對縣級政府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評估指標體系以應急基礎與保障能力、監測預警能力、應急教育與培訓能力、應急救援與協調能力、善后處理能力及虛擬應急能力6項能力構成要素作為一級指標,并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系統、簡易的原則把一級指標細化為29個二級指標,并根據二級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把二級指標以問題的形式轉換成表格,設計成39個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實地走訪了舟曲縣政府辦公室、民政局、財政局、教育局、林業局、發改委、經貿委、交通局、統計局、人民武裝部、公安局、團委、人事局、水利水電局等部門,選擇了具體參與應急管理各項工作及各個環節的主要部門作為評價主體,以部門工作人員自評打分、調研團隊研究員面對面輔導調查對象填寫調查問卷(以免調查對象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誤而影響問卷的填寫質量)的形式獲取基礎數據。為保證數據獲取的科學性,在問卷調查過程中還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法。調研過程共發放問卷93份,回收問卷93份,剔除部分數據缺省的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77份。

在調研結束后的評估分析過程中,團隊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對評價中涉及的大量復雜模糊現象和模糊概念進行定量化處理,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對調研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與評估。研究得出,舟曲縣政府在應對泥石流災害的過程中有待改善的五個方面是風險評估與預防、危機預警、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應急培訓與演練。

(一)風險評估與預防缺失

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各種潛在的危機風險隨時進行評估,這是實施減災措施的第一步。風險評估是整個風險管理的重要構成步驟和關鍵環節,科學、全面的風險評估為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和風險處置提供了基礎依據和行動指南。縣級政府在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首先要進行風險評估。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遠的國扶少數民族貧困縣、“5.12”地震重災區,也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高發區。受自身財力(舟曲縣每年的財政支出大約2億元,縣內卻沒有大型企業及產業鏈,財政收入嚴重偏低)和應急管理水平的限制,舟曲縣還沒有把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納入政府應急管理中,更沒有設立專項資金對當地自然災害進行風險評估。

(二)危機預警機制不健全

危機預警工作符合危機管理中的應對危機“關口前移”的思想。做好危機預警工作,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能夠達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目的,實現從源頭上消滅、治理危機,從而“化危為機”,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機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在舟曲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縣人民政府于2010年5月23日接到關于批轉《舟曲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于2010年8月2日《舟曲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切實做好預防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緊急通知”的通知》。這兩個文件都強調要做好各類突發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工作。“8.8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無疑揭示了基層政府對應急預案的貫徹執行并沒有到位,從調研中了解到“幾個預警點都是此次泥石流發生后才緊急修建的”事實可見,舟曲縣的危機預警機制還極不健全。

(三)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不合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在進行城鄉規劃時,應當符合預防、處置特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需要,統籌安排有關應急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確定應急避難場所。

通過調研筆者發現,舟曲縣的縣城規劃極不合理:縣城本身的選址就處于泥石流爆發口,導致泥石流突發后人們“無處可逃”,隨著人口的增加,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大占據了很多泥石流的通道,導致泥石流突發后形成堰塞湖,大量積水進入城區淹沒三分之二縣城。另外,落后的交通建設未能形成完整的交通網絡,極大地限制了救援過程中救援物資的運輸和人員的疏散;縣城樓群密集,建筑普遍是“貼面樓”、“握手樓”、“半邊樓”、“懸空樓”,所有的房子像多米諾骨牌,一旦發生意外,居民根本沒有逃生的通道。

(四)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進行災害預防、開展救援和應急管理所配置的設施和資源的總稱。合理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實現城市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從實地調研看,一方面,舟曲縣應急公共服務設施本身的應急能力比較薄弱。例如,舟曲縣雖然有交通網絡,但是通往縣城的路線只有一條,當這條道路中斷之后,舟曲就成了孤島,救援難以及時進行;另一方面,應急避難所的建設規劃很不到位:應急避難所的修建之地適合于地震避難,但這也正是泥石流的匯集之地。另外,由于各種原因,舟曲縣幾乎沒有應急物資儲備。人民武裝部某工作人員在訪談中描述道,在泥石流發生后,由于缺少救援工具,甚至連木棍都找不到,他們只能用手挖掘,來作為最直接也是當時唯一的救援工具,這嚴重地影響了應急救援的開展與實施。

(五)應急培訓與演練缺乏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它能夠極大地減少突發性災難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另外,培訓和演練的內容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縣級政府一定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適合本地區災害種類的應急培訓與演練,以期將傷亡降到最低程度。

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雖然舟曲縣政府的各項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都很完善,但遺憾的是各項預案都未進行(除了人民武裝部組織過演練外)或很少進行過演練。自汶川地震后,縣政府、學校等才開始開展防震知識宣講和應急知識教育,但僅限于此,并未開展過關于泥石流的任何演練與公眾教育。當泥石流發生后,相當一部分人把警車的報警聲誤認為地震來臨的信號。信息理解的失誤使他們跑到了地震避難所,結果由于地勢低洼,匯集的泥石流吞沒了大量生命。

三、修復“短板”的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結合我國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一)建立風險評估與預防機制

1.風險評估。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特大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及對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風險評估在于識別風險。風險識別(hazard iden,tification)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涉及三個層面,即風險識別:確認一個區域的風險,并且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脆弱性評估:通過評估風險、人員和財產之間的關系來評估危機事件可能會引起的潛在傷亡和危險;風險分析:對在特定時空范圍內造成的傷害、損失進行定量分析。預防災害發生,減少災害風險,災前投資是一項長期工程,其重要性甚至比災后救援應對更高。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理念普遍傾向于“重救輕防”,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災后如何應對。這就缺失了災害風險評估這一防災減災的關鍵環節,把本應該能夠通過災害預防措施消減或徹底消除的“風險”演化成了真正的“危機”。

2.風險預防。盡管客觀上特大自然災害難以避免,但它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卻與人為干預有一定關系。在受潛在災害威脅的地區,如果災前預防措施得當,往往能夠大幅度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地震頻發的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這個東亞島國地震災害不斷,但完備的全社會防災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把地震災害對社會經濟秩序的影響降低到了最低。

作為縣級政府,由于不同地區受到的特大自然災害威脅程度各不相同,而同一類型的自然災害在固定地區頻繁發生的現象也不多見,像日本那樣針對某一種頻發的自然災害建立起一套獨立完善的防災體系,存在著成本——效率的問題。筆者認為,縣級政府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

首先,制定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制定系統的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針對特大自然災害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具體規定預警與預防機制、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處置程序、應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復與重建等內容。

其次,配備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是安全穩定工作的最后關口,是與災害斗爭的最后防線。200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意見》([2009]59號),提出要以公安消防部隊為主體,建設政府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這無疑為加快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能夠對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等現有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部門應急聯動,是災害發生后投入救援的“前鋒”,提高了救援的專業性和及時有效性。

再者,合理設立應急避難點。縣級政府在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時,應該有針對性地設立應急避難點,不同的應急避難點對應不同的災害。結合舟曲經驗筆者了解到,舟曲災害前的應急避難場所很緊缺或幾乎沒有被明確指出過,這導致許多群眾采取跟地震防御措施相同或相近的風險預防措施而喪命。

(二)健全危機預警機制

特大自然災害危機預警是指已經形成或將要形成特大自然災害事件時,利用決策判定系統,通過快速傳播系統預先發出警告,告誡人們采取必要措施以預防災害的發生與蔓延。雖然,預警系統的建立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但預警、防衛的開支比毫無防備狀態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美國著名行政學家戴維·奧斯本認為,一個有預見性的政府應該采用預防而不是治療的管理模式,政府不應該被動的接受突發事件帶給社會的巨大損失,而是應該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預警預防上”。

以同為加勒比海國家的海地和古巴為例,2004年9月,熱帶颶風“珍妮”席卷海地,由于沒有預警系統和疏于防范,造成多人死亡。但同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在熱帶風暴襲擊時卻能輕松避險,這其中幫助古巴免于風暴肆虐的主要手段就是預警。盡管古巴的預警系統也很簡單,只有國家預報中心、媒體和防災演習三重保障,這至少說明,面對自然災害,只要有預警系統,哪怕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也能挽救眾多生命,減少經濟損失。

在災害預警監測方面,我國習慣性地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缺少主動科學的防范策略和災害監控、預警措施,導致災害應急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方式下的體制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轍。

(三)合理布局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

1.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管理實施。城市在規劃建設階段就應該避開地震帶或者河流河谷等災害易發地區。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但城市規劃還缺少前瞻性的眼光和現代意識。城市分區不合理、城市配套不齊備、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都是現階段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嚴重問題。為、此,縣級政府必須發揮在城市規劃中的主導作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用前瞻性的眼光積極調整戰略,平衡減災與發展的需要制定規劃,切實履行政府在城市規劃中的神圣職責。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城市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發展的關鍵環節。通信保障能力(保障信息通暢、命令能夠上傳下達)、交通運輸保障能力(保障應急物資和應急人員能夠到達災區)、電和油等能源保障能力(是保障通信系統和交通運輸系統運作的基礎)以及避難系統保障能力(保障災區公眾免受次生災害威脅)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應急救援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根據規劃和部署,不斷完善公路路網結構和交通運輸,鐵路、航空網絡布局,消除路網建設制約因素。加強水利、通訊、地下管網、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緊急避險平臺、消防和人防設施、緊急醫療救護設施等,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四)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包括災前監測、預警及預報設施,災中應急指揮系統、救助設施,災后援建設施以及安全防護設施等。完備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能夠減少城市風險,為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提供物質保障。

現階段,縣級政府在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常常存在應急設施陳舊老化、技術滯后、整體水平不高,應急資源配置不系統、缺乏前瞻性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應急資源配置往往習慣于以傳統的思維定式來簡單應對,沒有針對當前極端氣候變化的新情況和應急管理的新要求作出必要的變化和調整。如2008年我國南方地區雨雪冰凍天氣導致部分城市交通瀕于癱瘓、供電系統大幅度損壞、供水管網大范圍凍裂等,都是由于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鑒于此,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通過加大應急設施投入,逐漸提高應急設施的整體水平,通過認真分析災害的形成規律和發展特點,對各類應急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五)加強應急培訓與演練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針對災害發生的種類,通過應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公眾了解基本的應急知識和應急技能的過程。培訓可以提高相關應急管理人員的應急業務水平和增進公眾的應急知識儲備;演練可以促進專業與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提高部門、機構之間的協調性以及應急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應急管理能力。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村委會,根據本地區頻發災害種類,有針對性地對公眾設置應急培訓內容,開展應急演練模擬。另外,縣級政府應當強制各級學校把應急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納入教學范圍,由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指導和監督,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以此一線貫之,徹底改善“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相當重視,全民危機教育幾乎被忽視”的問題。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風電項目;安裝工程;風險分析;對策

1前言

風電項目安裝工程存在的風險多樣,從人員、政策到自然災害、設備技術、安裝經營,各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會影響風電項目安裝質量,影響風電建設的收益,因而,對風險進行準確的分析,全面掌握存在的風險,可以加強風電項目各方面的管理,提高風電項目安裝管理質量,保證風電項目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

2風電項目安裝工程風險分析

2.1政策變化風險

風電項目剛剛起步,在加上風電項目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項目,國家對風電項目較為支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風電項目企業的發展,比如說,會對風能應用項目進行經濟補貼,會給予一些稅收優惠政策,通過這些政策,企業的發展積極性較高,風電項目發展較好,但是社會在不斷變化發展,國家政策也在不斷的變化,一旦關系到風電項目的政策發生變動時,極有可能使風電項目單位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對,從而產生風電項目政策風險,不利于風電項目的發展。

2.2工作人員風險

工作人員風險較為常見,在工作人員施工技術不成熟,技術未過關的情況下,極易產生工作人員風險,影響風電項目的安裝。工作人員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風電設備安裝程序等工序存在的風險,風電項目安裝工程較為特殊,其中風電設備的維護、安裝、運營都是高空作業,不僅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強度,具有較高的工作難度,還具有較高的危險性,隱藏著巨大的風險[1]。另一方面,工作人員自身存在的問題,如施工技術還不夠成熟、技術能力還不夠達標,自身知識儲備不足,操作不規范等,都會影響風電項目安裝質量,產生工作人員風險。

2.3建設安裝與經營運行風險

風電項目安裝運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故障,建設安裝與經營運行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維修人員無法及時發覺的情況下,強制運行風電項目,會導致風電項目受損嚴重,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在風電設備老化或者零部件受損的情況下,整個機組都無法正常運行,存在較大的運行風險。第三,在風電設備出現間歇運行的情況下,會影響電網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產生建設安裝風險[2]。

2.4設備技術風險

設備技術風險是風電項目安裝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風險形式,眾所周知,我國風電項目建設技術剛剛起步,還不夠成熟,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而與此同時,風電機組正在向大型化發展,對技術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風電項目認定系統又不夠完善,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而,風電項目技術本身存在較大風險。

2.5自然災害風險

風電項目設備依靠風能,對自然資源的依附性較強,因而,自然災害是風電項目設備的天敵,會產生自然災害風險,影響風電設備的正常運營。自然災害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發生自然災害之后,不僅必須通過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去修繕,還會影響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風電設備多暴露在空氣之中,會受到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沙塵暴、臺風、閃電等都會破壞風電項目,產生自然災害風險,影響風電項目的安裝運行。

3降低風電項目安裝工程風險的對策

3.1針對政策變化風險的對策

政策風險是不可轉移的風險,風電項目單位只能夠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貫徹落實,對國家政策、國家對風電企業的規劃、進行深入研究,保證風電項目可以在國家政策的扶植下順利發展,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也需要吸引專業人才,對國家經濟形勢以及政策變化進行分析預測,爭取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以免政策轉變后無法應對,影響風電項目的運行。

3.2工作人員風險的解決對策

風電項目較為特殊,對工作人員的要求較高,需要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牢固的技術能力,因而,工作人員風險的解決對策就是加大培訓力度,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組織培訓教育的方式對員工進行有效的培訓,使員工了解工作內容與工作職責,提升員工的道德素質,提升工作人員的整體能力[3]。組織工作人員外出學習,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風電項目多高空作業,危險性較高,需要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在降低工作人員風險的同時,保證工作人員生命安全。

3.3建設安裝與經營風險的解決對策

風電項目安裝需要安裝單位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因此,首先需要了解安裝單位,對安裝單位進行考察,確定其符合相關標準,才能夠允許其安裝,保證安裝質量,降低安裝風險。其次,相關單位還需要健全管理制度,為風電項目提供指導監督,降低運行風險,防止設備發生故障時,維護工作無法正常進行,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3.4設備技術風險的解決對策

風電項目對天氣具有較高的要求,在風電項目建設階段,需要加大技術投入,從選址開始,在設備選型,設備選取等各個方面都投入技術,保證選址的合理性,設備選型的科學性。設備技術風險的解決方案主要體現在項目選址,設備選型,項目選址過程中,需要注意風力充足、常年有風的地址,選擇風少或無風地帶,就喪失了風電項目建設的意義。在設備選型過程中,需要確保設備質量過關,符合設計要求,保證設備符合認證標準,獲得資格認證。

3.5自然災害風險的解決對策

自然災害風險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有效的進行預防,將風險降到最低,因而,解決自然災害風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根據天氣預報以及天氣情況,分析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快要來臨之時,做好預防措施,盡最大可能降低自然災害的影響,降低自然災害風險。第二,建立專業的維修隊伍,做好風電項目維護與預防工作,保證風電項目的正常運行。第三,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具有共性,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多年的時間經驗,對自然災害規律進行總結,制定出一套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自然災害風險,保證風電項目的正常運行。

4結語

現階段,能源短缺問題日益顯露,加強對風電項目投資的力度,對風電項目工程風險進行全面的掌握,保證風電項目安裝質量,對于緩解能源危機,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有針對性的開展風險管控措施,可以盡最大可能降低風電項目安裝風險,確保風電項目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娜.風電項目安裝工程風險分析及對策[J].機電信息,2017(03):9~10.

篇(5)

財產保險是指以各種物質財產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它的保險責任一般來說是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導致保險標的的經濟損失。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7000億美元。我國在20世紀50~60年代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300億~400億元,70~80年代約為400億~500億元,80年代末期增至600億元以上[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年均達1580多億元,近3年更是高達2600億元[2]。氣象信息是對大氣變化狀態的搜集、整理、分析預報和綜合,是一種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有:近百年氣象歷史資料,各種天氣狀況的實時監測系統、未來天氣趨勢預報、災害性天氣評估分析和預警系統(如臺風、暴雨、霜凍)等等。在財產保險中所指的自然災害特指:雷擊、暴雨、洪水、臺風、龍卷風、雪災、冰凌、雹災、泥石流、崖崩、突發性滑坡、地面突然塌陷等,其中,有80%以上屬于氣象災害。所以,保險企業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氣象信息,了解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為保險精算提供準確的、科學的數據,指導保險企業在不同地區實行差異化經營,必將為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氣象信息在承保決策中的應用

整個保險活動由展業、承保、核保、管理、理賠等環節構成。其中,承保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以后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承保決策也就是承保選擇,是對可承保的標的進一步分析、審核,確定承保的費率條件。承保選擇的過程是:識別風險-估測風險-確定可保風險-確定保險成本。風險評估是防范承保風險的重要途徑,借助專家的分析、采用科學手段事先進行評估,使承保風險降到最低限度。財產所承保的標的,自然災害風險都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氣象災害的風險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氣象災害風險的正確評估,能使保險公司承保決策更科學,承保失誤風險明顯降低[3]。利用氣象信息和保險公司的歷史數據,應用統計決策理論可以做以下3方面評估:①災害發生劇烈程度的可能性評估,如暴雨、臺風等可能出現的概率各占多少,強度有多大;②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的最壞和最好的評估;③如何以最少投資來換取防災抗災最佳經濟效益的決策手段評估。其中前兩個方面的評估可以為承保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減少不必要的經營風險。通常情況下,保險公司的核保人對某一特定的保險業務,會考慮到同一類保險標的的歷史賠付情況,抗災能力等因素。

利用氣象部門所提供的天氣趨勢預報,便能了解某一地區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從而決定用何方式承保,合理安排再保險,以確保保險公司經營的穩定,如:對貨物運輸保險,應用氣象部門的短期天氣預報,可以分析要保的標的是否處在極度危險狀態,從而決定是否承保,防止投保人的逆選擇行為。著名學者郭迎春等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對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長季內所遭受的氣象災害,確定出作物受災級別和損失程度,提出農業自然災害損失率的計算和分區方法。劉麗等[4]以自然災害綜合危險度和易損度指標值作為評判因子進行了自然災害保險風險度綜合評判,根據評判結果得到了各風險區的自然災害保險風險度,并繪制了中國自然災害保險風險區劃圖。保險公司也可以借鑒這些評估方法,根據當地的氣象歷史資料和未來的天氣發展趨勢,制定出各種氣象災害評估和損失程度的指標,從而決定是否承保,預計承保成本并作出承保方案。

2氣象信息在防災核損中的應用

防災核損,就是為預防和減少災害事故的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所采取的各種有效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它是保險的派生職能,也是保險公司管理風險的重要手段。風險控制的手段主要有3種:避免風險、損失控制和非保險方式的轉移風險。就保險標的而言,對于氣象災害的風險,可以應用氣象部門的專業技術和氣象預報信息,結合保險法律賦予保險人的權利,從而達到損失控制和非保險方式轉移風險的目的[5]。具體說來:就是保險公司根據氣象部門所提供的氣象服務信息,對所承保的保險標的進行逐一的排查,發現隱患,通過發整改通知書的形式,督促投保人整改,從而達到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如果投保人拒絕整改,當發生氣象災害造成保險標的的損失時,保險人可以依法不予賠償。下面從氣象信息服務角度來討論其在防災核損中的應用。

①全方位實時天氣實況監測系統。氣象監測儀器的廣泛設置,為保險公司確定保險責任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保險條款規定的保險責任中的暴風、暴雨在氣象學中是有嚴格定義的。保險標的達不到規定的標準所造成的損失時,保險公司是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氣象全方位的監測系統可以真實地、客觀地反映災害發生的整個過程,保險公司可以根據監測的客觀記錄,判定災害是否屬于保險責任以及災害所造成保險標的損失的最大程度,以利于主動、迅速、準確、合理地開展保險理賠。此外,氣象部門的防雷技術比以往有了較大的提高,對防直擊雷和感應雷的措施日趨完善,提供給保險部門的防雷整改措施更具權威性。保險部門可以根據氣象部門的意見,作為要求投保人整改防雷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雷擊給保險財產所造成的損失。

②歷史氣象資料和未來天氣趨勢預報。氣象業務數值預報模式的廣泛應用,使中、短期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大大提高,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歷史數據和根據實時監控所作出的中、短期預報進行分析:一是風險區氣象災害可能損失的預評估;二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前的減災預案;三是大面積氣象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評估。例如:氣象部門對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可以提前72h作出預報,這就為保險部門的防災防損工作從時間上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根據災害性天氣的強度和等級對保險標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例如:2001年7月23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茂名市茂港區支公司在強熱帶風暴“玉兔”登陸前24h接到氣象部門的預報,臺風中心最大風力9級,陣風11級,并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降水過程。根據這一信息,該公司有針對性地發出了25份通知書,并對重點客戶派出專人現場監督。由于事先對重點單位、重點部位有了了解,臺風登陸后,該公司僅用了3天時間就完成了查勘定損工作,災害造成保險財產損失25萬元。由于防災措施得當,經評估,減少保險財產損失約60多萬元。在大部分自然災害的防災核損上,保險公司可以成立防災理賠專家組,專門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從而使經營風險的防范由一般檢查型向技術服務型轉變,使防災核損更加科學化、規范化[6]。#p#分頁標題#e#

3氣象信息能夠有效地指導保險公司實行差異化經營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差異很大,自然災害在不同地區的活動頻次、危害程度懸殊很大[6]。比如在南方,臺風所造成的災害是比較常見的,而在北方和西北地區是不可能有臺風存在的;在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狀況比西部地區要好等等。但目前國內保險公司經營的財產損失保險,未能體現這些差異和變化,仍然對不同地區采取統一條款,差異不大的費率,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而且這種簡單的經營方式,會嚴重影響災害低風險區的投保積極性和高風險區的保險收益,不利于保險業的發展。專家研究表明:我國氣象災害的風險度是由東往西逐漸降低的趨勢。如果按全國統一的條款和差異不大的費率水平經營,將會嚴重影響著沿海地區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和經營效益。因此,保險企業應當以財產基本保險為主險,根據各地區氣象災害的特點、保險風險程度,制定不同地區的費率,相應地開發若干個附加險種(如:分別附加臺風、暴雨、洪水、龍卷風、雪災、冰凌、雹災、突發性滑坡等),供不同地區的客戶選擇。這樣,既便于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也解決了不同地區財產風險存在差別卻承擔一樣的保險費的矛盾,實現風險差異化經營。

篇(6)

1風險評估模型

在進行風險評估前,應首先繪制工程的場地在險價值變化曲線,并以施工進展的不同階段為主線’識別出各個階段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根據其發生時間置于在險財產價值變化曲線上,這樣就便于確 定每一風險事故所致的損失幅度.場地在險價值是指工程場地上所有處于風險中的財產價值的總和,施工期場地在險價值具有“漸增性”的特點,其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

CAR承保的是被保險財產在工地因任何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質損壞或滅失,由于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性質和風險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下文將分別給出適合的分析方法.

1損失概率與損失幅度均值的確定!!!工程場地自然災害所致的損失概率與損失幅度

自然災害發生概率分析相當于災害學界通常所稱的致災因子分析,這里需要得到的是CAR承保期限即施工期限內場地處的自然災害發生概率,但災害學界通常按災害的重現期與對應強度或者多少年內某超越概率下的災害強度進行災害統計,為此可以將災害重現期通過公式(1)轉化為整個施工期限內該災害的發生概率,這樣,就可以得到保險期。

2施工期意外事故的損失概率與損失幅度絕大部分意外事故的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都需要請相關的富有該類工程設計、施工、監理或保險公估經驗的專家根據經驗和少量歷史損失數據來估計.在估計損失幅度時,在場地在險價值等于意外事故易發時間段中點時刻在險價值的條件下請專家根據經驗估計PML和損失率均值.

!2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范圍的確定

專家估計值會受工程復雜程度、專家知識和經驗以及歷史損失數據數量的影響而具有不確定性.損失概率和損失率的可能取值范圍均為[0,1],在此區間內,專家估計據值的不確定性大小可用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與專家估計值的接近程度來衡量,筆者采用不同的模糊分布來表示這種不確定程度的大小,并根據模糊分布得到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在一定置信水平(或隸屬度水平)下的范圍。為工期內某重現期災害的發生概率;T為重現期(如10,25年式中:!或50年)L為保險期限.

自然災害所致的損失幅度分析也可稱為易損性分析,這里需要估算施工期工程在某強度的某種自然災害下的PML(possiblemaximumloss)和損失率.損失率是指損失額與損失發生時PML的比率,PML通常是指事故發生后內部和外部的風險控制措施全部失效狀況下造成的損失程度,PML小于等于損失發生時的場地在險價值.考慮到工程場地在險價值的漸增性,對于非季節性自然災害(如地震),在場地在險價值等于整個工程最終造價的1/2的條件下請專家估計各種強度的某自然災害下在建工程的損失率均值;對于季節性自然災害(如某些地域暴雨引發的洪水和泥石流),在場地在險價值等于災害易發時間段中點時刻的在險價值的條件下請專家估計在建工程的期望損失率.

以地震為例,由于地震烈度小于等于6時,建筑物發生破壞的情況極為罕見,而地震烈度大于和等于10時已沒有經濟損失意義上的區別,再考慮到在建工程與使用期建筑物相比具有更大的脆弱性,這里考慮的地震烈度范圍為5!10度,通過概率分析得到其對應的發生概率,通過專家估計得到各烈度地震所致的損失率均值,從而得到保險期限內的場地地震強度’概率’損失率關系,如表1所示[7].

1.21專家估計值不確定性大小的度量

專家判斷值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工程的復雜性、專家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以及歷史損失數據的多少.筆者將這三個因素按其程度分別分為幾個等級:將工程復雜性分為“很復雜”、“一般復雜”和“不復雜”三個等級;將專家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分為“很豐富”和“較豐富”兩個等級;將歷史損失數據的多少分為“幾乎沒有”、“極少”和“有一些”三個等級.這三個因素各自不同程度的組合就確定了專家判斷值的不確定程度.

將專家估計值的不確定程度按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取值與估計值(均值)的接近程度分為六類:完全接近、極為接近、非常接近、較為接近、接近和有點接近,六種情況下的接近程度逐漸減弱.如果估計均值有很大難度,專家可以給出如“損失概率接近但不會超過0.1%”,或“損失概率接近但大于0.1%”的判斷,此時,專家估計值的不確定程度按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取值與估計值的接近程度分為五類:極為接近但低(高)于、非常接近但低(高)于、較為接近但低(高)于、接近但低(高)于和有點接近但低(高)于,

這五種情況下的接近程度逐漸減弱.

度量專家估計值不確定性大小采用的判斷準則如表2所示.

1.2.2用模糊集表示損失概率和損失幅度估計值的不確定性

用不同的隸屬函數或模糊分布來表示損失概率和損失率對于其估計值的接近程度.損失概率/損失率的隸屬函數的構造過程如下:

2算例

-座海上橋梁工程可能遭遇的在CAR承保責任范圍內的風險事故包括地震和船撞兩類.地震發生概率估計值的模糊集類型為“完全接近”,地震發 生后所致損失率估計值的模糊集類型為“非常接近”,同時假定地震發生時的工程在險價值為工程總造價的1/2,即20億元,PML等于在險價值;船撞橋梁事故通常在工程第二年發生(第一年通常不會發生,第三年即使發生船撞事故,通常也不會造成損失),發生概率的專家估計值為0.8,船撞所致損失估計值為500萬元,損失概率與損失幅度的模糊集類型均為“非常接近”,PML估計值為1500萬元.CAR承保風險評估結果如表5所示.

篇(7)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風險

1 農業產業化經營風險的具體分析

農業產業化的起點是農業,基礎是農戶重點在基地,經研究分析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表現為四種風險: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

1.1 自然風險

主要是指自然災害風險。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農業生產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而且農業生產受天然地理環境、大氣、氣候、光照、溫度影響較大。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波動幅度較大。由于農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大,我市地處黑龍江省第三、四積溫帶過渡帶,有效積溫2000~2300℃,無霜期125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52.6mm左右,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農作物品種類型很多,玉米品種需要抗倒伏、桿強、脫水快、產量高、利于機械收獲,大豆品種需要高蛋白、高脂肪、桿強、抗逆性好、商品屬性好、中、早熟品種,同時直接影響到農業產業化經營效果,那么自然災害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也是必不可少的。其突出表現特征是:(1)客觀存在性。由于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是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客觀存在的。幾乎每年都有自然災害的發生,只是區域不同、程度不同、時間不同而己。(2)波及范圍也比較大。如果由于自然災害導致農業產業化生產原料的供給不足,農業產業化的其他產業鏈會因原料的供給不足而失去運轉的可能,它造成的危害波及整個產業鏈。(3)難以控制性。人們只能通過當地氣象預報,在災害發生前采取一系列防災措施,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而對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能完全控制的。(4)影響程度越來越深。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條件的影響,使自然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自然災害更是頻頻發生,發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如:去冬今春雪雨大,造成玉米、大豆、水稻種子質量下降,造成了播種期拖后、質量下降,甚至小麥不能播種等現象。

1.2 市場風險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不存在市場風險的,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都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運行。這樣,市場風險則是經濟轉型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然產物。市場風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表現為價格風險。波動的價格尤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只要價格有足夠的彈性,價格就能平衡供求,實現資源的配置效率并增進社會及個人的福利。但另一方面,價格的波動必然引起市場經濟的波動,使市場各主體時刻面臨著因價格變動而遭受經濟損失的風險。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除了農業生產的農產品要受價格風險除外,農業產業化經營鏈中其他加工業、深加工業的產品也要遭受市場風險。

1.3 信用風險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為較好地維系龍頭企業與農戶或基地的關系,鞏固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合同、契約農業產業化之路。也即人們常說的“訂單農業”。但是,在當前我國各級監督管理體制不是很健全的情況下,合同訂單的執行情況比較差,存在著較大的信用風險。履行合同時農戶由于缺乏較好的信用意識,往往是根據市場情況來決定自己產品的歸屬,而不能較好地履行合同規定。龍頭企業有時也會因為市場行情突變,在農業生產前對某一產品的較好的預測被現在較差的現實代替之后,龍頭企業也會因為產品效益差的緣故而不生產或減少生產,從而不收購或減少對農戶或原料的收購量。即使收購也不按合同價。信用風險的存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違約情況時也有發生,嚴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1.4 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是指某個生產過程中采用某項技術所帶來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的可能性。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農業生產要用到農業技術,農業產業化中的其它產業,如加工業、深加工業同樣也要運用不同的技術。但是,技術的運用帶來的不僅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一樣隱含著風險。農業技術與其他技術要求運用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而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我們這個地區大多數以農民為主體,而其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而難以掌握技術要求帶來的風險。另外,每一項技術的運用特別是農業技術的應用有一個適應的特點。因此,經濟轉型時期,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技術風險將更突出和加強。技術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是產品的產量減少,達不到預期的產量,二是產品滯銷。這樣,實際上,技術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轉化為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2 防范農業產業化經營風險的方法

2.1 利用期貨市場規避經營風險

農業產業化風險一是由于現實農民經營規模太小;二是期貨市場目前運營還不規范。因此,我們一方面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已有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另一方面建立一批農業專業合作社,推進以龍頭企業作為主體參與土地規模經營模式,提升品種專業化、打造期貨市場規模。

2.2 建立風險基金制度

鼓勵企業從經營利潤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風險保障基金,建立風險基金制度,鼓勵農民參加農業政策性保險,解決農業生產遭遇自然災害造成農業經濟損失。

2.3 建立合同約束機制

合同(契約)約束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普遍采用的運行方式,“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一方面要防止龍頭企業利用自己強勢地位對農戶進行強買強賣,與農戶爭利,甚至侵害農民權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農戶違約,搞簽約產品誰出價高,就賣給誰的違約活動。強化合同(契約)機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完整版1|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级毛片内射|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jizz国产精品|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邻居少妇张开双腿让我爽一夜| 欧美 日韩 国产 成人 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奇米777四色影视在线看| 免费毛儿一区二区十八岁| 在线资源天堂www|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五月|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站| 在线a人片免费观看| 成熟女人特级毛片www免费|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东北少妇不戴套对白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