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4: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常態”提出一年多來,人們對這個詞的認識,逐漸深刻,更多的省市抓住新常態的契機,快速大力發展經濟,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使城市的體育文化產業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升。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自衡水湖馬拉松賽舉辦以來得有很好的發展,現在新常態的提出,無疑增加了動力的源泉。在這樣好的環境和契機下,發展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改變原有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研究課題。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衡水這座城市的全面發展,影響和帶動周邊城市的同步發展。
2.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2.1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新常態的經濟發展的提出,每個省市必須跟上發展的步伐,否則就會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礙。自然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城市發展的動力,而體育文化得發展是城市發的重要體現。在體育文化發展中,其體育文化產品的是生產、流通與市場的關系密不可分,根據體育文化產品的發展更新使城市的發展更能很好的表現出來。體育文化產品與經濟緊密的關系,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的出現,是一所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綜合體現,是現代社會中體育、經濟、產業的更好的融合、升華、創新、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2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
文化是經濟的發展環境,經濟是文化的發展基礎,兩者相互制約相互發展,在矛盾中發展更新。體育文化產業已經作為社會的支柱產業,現在要做的是,把體育文化產業的產品與社會的發展相聯系,體育文化的產品來源于社會,就要做到產品到誰的完美回歸。在新常態的環境中,政府各方面支持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積極促進與各行各業的融入和滲透,完成不同體育文化產品與經濟、與市場、與社會的息息相關。
2.3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功能
體育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歷程中,“育”的功能常常被人們所認識,但對“產業”的理解被人忽視,甚至遺忘。在新常態中,強調體育文化產業的產業特性,能帶動社會的經濟發展,能完善經濟結構,加強社會的穩定性,對于其它相關的行業起到拉動的作用,從一定程度上實現再就業的機會,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2.4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機制
隨著全面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的經濟受到外來投資、國外物質的進入、文化產業的融入,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的根本國情,基于新常態的提出,現實的經濟狀況,發展適合我們國家的體育文化產業,在國際快速發展的經濟大背景下,是我們的額體育文化產業具有戰略性、國策意義。知識經濟的發展為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發展空間,做好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與世界接軌,發展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體育文化產業。
3.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研究
3.1非政府為主導
在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不是政府力量。主導力量主要包括:非政府的社會組織團體、文化產業愛好者、民間的藝人等組織或個人。在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初階段主要是由這些力量來主導的。體育文化產業在發展中展現出:產業產品數量較少、整體的文化熏陶較淡薄、市場導向性較差等現狀。調查得出主要原因為:政府的導向性太差,沒有政策法規的支持宣傳,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定走的不扎實,前進的步伐較慢,甚至停滯不前。
3.2政府為主導
在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政府力量。發展的高度廣度得到很好地政策法規的保障和資金支持,發展的速度較快。目前世界上,這種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國家有:日本、韓國、英國等。這種以政府為主導力量的發展模式中,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明顯體現出來,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自己的保障,發展的戰略高度等等,為他的發展開辟的平坦的陽光大道。
3.3社會為主導
在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占有主導地位,兩者的地位相一致,在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不相上下的,這種發展模式集民間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為一體,共同構建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當今世界上郭樹國家所追求的發展模式,其中美國就是典型的代表性的國家。這種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在社會的全面力量的基礎上,大力施展政府的力量,共同發揮作用,游民取得具體分工,相輔相成,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3.4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
在的那個勁社會發展中,新常態的提出,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逐漸走向社會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在發展初期,衡水市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不規范,發展不均衡,發展的速度也較慢,主要是以非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由于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受到各方面的阻礙,逐漸發展為政府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但是由于政府過多的干預具有社會他性的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廣度,和民間力量的融入,使其發展比較的單一;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隨著新常態的提出,衡水市的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逐漸以社會為主導的模式發展,從而可以使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共同施展拳腳,使其發展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4.結語
文化產業冰火兩重天 、一邊泡沫一邊被低估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文化產業吸引了大量資金,出現令人歡欣鼓舞的成績。2010年,新聞出版產業突破萬億元大關,電影產量和票房雙雙創造歷史新高,舞臺演出市場收入同比增長近六成,網絡游戲銷售收入增長30%達到256億元。在資本市場上,文化產業的成績可圈可點。2010年有14家文化企業上市,募集資金規模達到157億元人民幣,比2009年的21億增長了近8倍。大多數企業均獲得過VC/PE的注資,當中既有外資機構如IDGVC、紅杉資本等,也有國內投資機構如達晨、深創投、紅馬創投等。
然而,政策支持傳導至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有效性有多大,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關心過、質疑過。從行業屬性來講,文化產業是輕資產的行業。對文化企業來說,無論是國有性質還是民營性質,主要的資產無外乎兩塊:管理團隊和產業鏈優勢。但核心資產大部分還掌握在國有企業手中。某位IPO(首次公開募股)咨詢部分析師指出:當前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資本運作能力弱,而在于民營文化企業很難整合文化產業鏈,無法在體制下獲取規模優勢,導致文化競爭氛圍不足。
一邊是極少數的民營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獲得大量資金的追捧,甚至出現泡沫,卻無法突破產業鏈稀缺資源的限制而無所作為,一邊是絕大多數的民營文化企業仍然在饑渴中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一邊是國有文化企業坐擁強大、豐富的文化產業資源,卻因體制的原因使其無法向業績轉化,甚至難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一邊是由于沒有業績支撐,再加上令民間資本望而生畏的國有背景,使得國有文化企業難以走上資本化的道路。因此,在沒有理清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情況下,文化產業發展脫離文化產業發展基礎,將無異于揠苗助長。
“問渠水漲愈不清,唯有源頭水不活”
目前,國內已經有24個省份宣布設立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專項基(資)金,已公布基金的總規模超過270億元人民幣。“水源”不可謂不豐沛,然而這水卻難以流動起來。
一方面是與其他新興行業相比,如新能源、環保、新材料等,可投的文化企業太少,僅有的體量適合投資的文化企業卻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讓巨大的文化資本無從下手;另一方面,目前成立的這些文化產業基金大多是由政府或者國有金融機構主導的,產業基金的法律架構和運作機制上深深打下國有體制的烙印,甚至出現市場化管理團隊形同虛設、LP(投資人擔任有限合伙人)各方明爭暗斗的局面。
有人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文化產業與其他傳統產業有明顯的特殊性,比如文化創意產業的個體經濟較多,經營方法隨意,管理模式雜亂,無法對其真正的收入來源和構成進行標準化的分析,從而導致基金的募、投、管、退市場都不成熟。還有人認為由于這些文化產業的特殊性,LP在選擇基金管理團隊時存在困難。
筆者認為產業特性、GP(發起人擔任一般合伙人)不成熟確實構成短期障礙,但真正的原因在于利益各方沒有找到合適的體制和合理的架構。通俗點說,在目前的文化產業基金中,GP和LP都沒有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更沒有資格指責對方。因此,從“源頭”灌入的“水”沒有“活”的動能促進其新陳代謝,所以,必然的結果是:“水”越多,“渠”越“不清”。
“歌華模式”是解決文化產業發展的最佳嘗試
針對文化產業投融資困難的問題,歌華集團作為大型國有文化企業,正擔負起“引入活水”的責任。歌華集團提出了文化與資本結合的“歌華模式”。
一、加強資本管理運作。首先,在國際資本方面,歌華集團不滿足于與國際知名的文化企業之間的業務合作,為了推動文化與資本的結合,歌華集團利用自身的規模、信用優勢,大力開展與國際文化產業資本合作。第二,在國家資本方面,歌華集團深化文化金融服務,充當文化企業與銀行等信貸機構的溝通橋梁。歌華集團發起成立文化產業資本聯盟,旨在推進文化產業與資本的結合。第三,在社會資本方面,歌華集團探索出一條可以大力推進文化與金融資本結合的基金平臺戰略,即由母基金管理公司與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成立子基金管理公司,由子基金管理公司發起成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文化產業基金。這樣不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掘歌華集團作為國有文化企業在產業中的優勢資源,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與市場化的專業團隊和社會資本。歌華集團正與知名基金管理機構金瓴資本合作成立歌華一號基金――歌華金瓴文化平臺產業基金,該基金利用金瓴資本的投資能力和社會資本重點投資文化平臺服務產業。
二、做好有限合伙基金:目前的文化產業基金繼承了其他產業基金的法律架構,即有限合伙制。它使得投資者能夠以有限合伙人身份投入資金并承擔有限責任,而基金管理人則以少量資金介入成為普通合伙人并承擔無限責任,基金管理人具體負責投入資金的運作,并按照合伙協議的約定收取管理費。
要做好有限合伙制基金,無外乎兩個層面的工作,GP和LP,而首先是找誰做GP的問題。即好項目在哪里,怎樣才能找到好項目。其次是解決好LP與GP的機制問題。在這兩個方面,歌華集團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文化金融服務是歌華集團的重大戰略性業務。而文化金融服務的重點在于歌華集團搭建了文化產業基金平臺。首先,歌華集團作為老牌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其品牌效應和在文化產業中幾十年的經驗積累是其他非文化類國有企業無法比擬的。歌華集團與知名基金管理機構共同組建基金管理團隊,發起文化產業基金。這樣便解決了GP的專業化問題,既滿足了對于基金管理團隊資本運作能力的要求,又滿足了對其文化產業背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過歌華集團的國有身份,為社會資本打開了一扇通向文化產業國有資源的大門。最為重要的是,歌華集團作為老牌國有文化企業,深知國有文化企業的頑疾所在,可以更好地激發國有文化產業資源釋放盈利潛能。
另一方面,歌華集團奉行的處事原則是“合規合理,略有謙讓”,文化金融服務的原則是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支持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和大發展。因此,在有限合伙制基金的法律架構上,可以靈活地、最大限度地發揮管理團隊的專業力。
關鍵詞: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方向
一、城市休閑文化及休閑文化產業
在城市生活領域中,休閑已經成了基本和主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事務之余,以文化創造、文化享受為出發點,以身心放松、消遣娛樂和個人拓展為利益目標,選擇娛樂、運動、社交和學習等方式,體驗和實踐著個性化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追求快樂,完整、全面、健康地發展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各種休閑消費在城市產業中的市場份額最大,休閑市場已成為城市產業市場的主流,具有最大、最現實的市場價值。據美國權威人士預測,休閑、娛樂活動、旅游業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專門提供休閑的產業在2015年將會主導勞務市場,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將占有一半的份額,新技術和其它一些趨勢可以讓人把生命中的50%的時間用于休閑[1]。
“休閑文化”是指與“休閑”密切相關的一切人類活動及其表現。它包括休閑的方式與內容、休閑的民族特色、休閑的作用和功能、休閑的歷史走向等等。而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方向,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物質的、精神的)密切相關的文化領域,特別是以娛樂業、服務業等文化產業為龍頭形成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一般包括國家公園、博物館、體育、影視、交通、旅行社、餐飲業、社區服務等多方行業的綜合產業群。
二、休閑文化產業的價值和產業發展模式
休閑文化產品消費掉的并非單純的物質性產品,隱含了“消費同時產生體驗”的消費過程。消費轉型引起的文化需求是休閑文化產品商業價值的重要來源。在當今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訴求易于滿足,而情感訴求則需要深入的探究和開拓。因此休閑文化產業的價值就在于極大地發掘這種內在的訴求,滿足人們情感需求,從而達到引導消費的目的。
休閑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為原材料的。它有自己的一套實現商業價值的產業模式。休閑文化還具有較強的產業牽動性和“波及效果”[2]論文的格式。發達國家休閑產業發展模式是在物質產業獲得根本性發展后,文化產業緊隨其后發展起來的。當前我國物質產業比較發達,但是文化產業沒跟上。如何把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業的要素,值得深入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要依托新的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文化傳承與時尚的有效組合[3]。通過組合文化資源樹立國家的文化形象,進而帶動一國文化與非文化產品出口貿易的大幅增長。
三、金華市城市休閑文化產業的狀況及基礎
金華市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金華市著力打造文化精品,發揮產業優勢,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文化產業又得到新的發展,目前,文化產業已成為金華市的主要產業之一,并正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根據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測算,2004年金華市休閑文化產業增加值53.06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7%,分別比全國和浙江省平均高3.5和2.5個百分點;休閑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8.5萬人,占二三產業全部從業人員的7.6%;2007年金華市休閑文化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從業人員近三十萬人,休閑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5.26億元,比2004年凈增32.2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8%,比2004年上升0.1個百分點發展方向,比浙江省地級城市平均值高3.3個百分點,占浙江省休閑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3%,比GDP占浙江省的比重高6.5個百分點。
指標
2004年
2007年
增加值(億元)
從業人員(萬人)
增加值(億元)
占全省
比重%
金華市
浙江省
金華市
浙江省
金華市
浙江省
核心層
11.20
95.66
2.87
18.47
19.66
142.84
13.8
外圍層
4.11
48.61
1.55
12.72
7.88
83.15
9.5
相關層
37.75
233.34
14.08
78.90
57.72
369.94
15.6
文化產業合計
53.06
377.61
18.51
110.09
85.26
595.93
14.3
GDP
925.58
11648.70
/
/
1465.75
18780.44
7.8
占GDP的比重%
5.7
3.2
/
/
5.8
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證研究方面,陳濤(2010)、杜文中等(2012)、趙俊仙等(2012)分別分析了陜西、河北和山西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關促進文化產業投融資創新的政策建議。[7-9]此外一些學者還分析了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差異的原因,如袁海(2011)的研究認為要素稟賦、集聚經濟與產業政策是文化產業發展區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10]綜合相關研究文獻我們發現國外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為我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國內現有研究主要是進行文化產業投融資分析、文化產業發展如何獲得金融支持等。關于我國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相對缺乏,考慮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因素的研究則更為鮮見,因此我們可嘗試構建經濟模型,運用空間計量方法來實證分析各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影響。
二、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體系的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我們用各省域文化產業增加值衡量文化產業(C)I的發展,用各省域的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股票市價總值和保費收入的合并值衡量金融體系(FS)的發展,進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
1.文化產業增加值與金融體系的空間自相關檢驗
(1)Moran指數檢驗Moran指數主要用來檢驗經濟變量的空間集聚狀況,如果經濟變量的Moran值為正且越接近1則說明空間正相關性越強,越表現為空間集聚。從表1各省域文化產業發展的Moran指數表我們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1年各省域文化產業發展的Moran指數均為正值,全部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了中國各省域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呈現空間集聚現象。從表2各省域金融體系的Moran指數我們可以看出,省域金融體系的Moran指數也均為正值,說明中國各省域金融體系同樣存在著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呈現空間集聚現象。(2)Moran指數散點圖檢驗Moran指數散點圖(見圖1和圖2)將各省域的文化產業發展集聚分為四個不同的空間關聯模式:第一象限HH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同樣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圍;第二象限LH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圍;第三象限LL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同樣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圍;第四象限HL模式為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文化產業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圍;其中HH和LL空間關聯模式為正的空間相關性,LH和HL空間關聯模式為負的空間相關性。金融體系空間集聚的空間關聯模式也是如此。從表3可以看出200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HH空間關聯模式有12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3個省域,到2011年HH空間關聯模式有11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5個省域,說明文化產業發展呈現空間集聚趨勢。從表4可以看出2005年金融體系HH空間關聯模式有7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5個省域,到2011年HH空間關聯模式有7個省域,LL空間關聯模式有17個省域,說明金融體系呈現空間集聚趨勢。
2.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體系的LISA分析
我們可進一步運用局域空間關聯指標分析不同位置的空間關聯模式,檢驗局部地區高值和低值的空間集聚狀況。由2005年、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和金融支持體系的LISA分析圖(見圖5至圖8)可以看出,文化產業與金融體系發展形成兩個不同的集聚區域:一個是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浙江在內的長三角高值集聚區;另一個是以新疆為中心包括周邊的、青海等省域在內的低值集聚區,從2005年到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支持體系空間集聚趨勢在加強。我們還可發現文化產業增加值高值集聚區域一般也是金融體系高值集聚區域,可以初步做出金融體系可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判斷,這可以通過進一步構建經濟模型,運用空間計量方法來實證分析金融體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
三、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計量分析
1.實證模型的建立
借鑒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LαKβ,其中Y表示文化產業增加值,L表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K表示文化產業資本投入,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金融體系規模(金融體系又可分為銀行業金融BI和證券業金融S)I,兩邊取對數可以構建以下模型:
2.度量指標與數據說明
美國經濟學家Raymond提出用M2/GDP作為衡量一國金融發展的指標。但相關研究發現中國的M2/GDP自1990年以來明顯高于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高于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按常識我國金融發展水平不可能高于美國等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因此我們需選擇其他指標衡量中國的金融發展水平。這里用存貸款余額、股票市價總值作為金融資產的變量,其與GDP的比值分別代表銀行業(B)I和證券業(S)I金融發展水平。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同,本文采用的數據樣本為2005-2011年的年度數據,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文化產業資本投入的原始數據均來源于2006-2012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統計年鑒》等,其中2010、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數據來源于SPSS軟件的估計。3.省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計量分析一個省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取決于人員、資本投入,還需要金融體系的支持,同時還會受到周邊地區金融體系的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金融體系的空間集聚增強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依賴性,因此分析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應該引入空間因素。傳統OLS模型估計沒有考慮到空間因素,我們可以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的SLM模型和SEM模型來分析金融體系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影響。(1)2011年當期模型OLS分析選擇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C)I為被解釋變量,2011年文化產業人員投入(L)、文化產業資本投入(K)、銀行業發展(B)I和證券業發展(S)I為解釋變量的當期模型進行分析。從表5的2011年當期模型的OLS估計結果我們看到Moran指數為1.9042822,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未考慮空間因素的經典OLS模型估計出現誤差,對于如何選擇具有空間因素的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數值來進行,我們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顯著,因此2011年當期模型應該選擇SLM空間滯后模型進行分析。由表6的2011年當期模型的SLM估計結果,我們看到文化產業增加值的空間自回歸系數為0.0901,說明了我國省域之間的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顯著的正依賴性,省域之間呈現正的溢出效應,鄰近省域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促進本省域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0.09個百分點;銀行業支持的回歸系數是3.5889,說明當期銀行業發展對文化產業有顯著的支持作用,銀行業發展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3.59個百分點,證券業支持的回歸系數是-1.6132,表明證券業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起著顯著的抑制作用。我們還可以發現文化產業人員投入、資本投入對文化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11年人員投入、資本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分別支持當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28和0.31個百分點。分析結果表明當期模型中銀行業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員投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效果高于資金投入,而證券業的發展則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2)2005-2011年跨期模型分析選擇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C)I為被解釋變量,2005年文化產業人員投入(L)、文化產業資金投入(K)、銀行業發展(B)I和證券業發展(S)I為解釋變量的跨期模型進行分析。從表7跨期模型的OLS估計結果我們看到Moran指數為0.5778529,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未考慮空間因素的經典OLS模型估計出現誤差,對于如何選擇具有空間因素的空間滯后模型還是空間誤差模型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數值來進行分析,我們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顯著,因此2005-2011年跨期模型應該選擇SLM空間滯后模型進行分析。由表8SLM估計結果,我們看到文化產業增加值的空間自回歸系數為0.1110,說明我國省域之間的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顯著的正依賴性,省域之間呈現正的溢出效應,鄰近省域的文化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促進本省域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0.11個百分點;銀行業的回歸系數是1.7264,說明2005年銀行業發展對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支持作用,2005年銀行業發展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提高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1.72個百分點,證券業的回歸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2005年證券業發展對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難以確定。我們還可以發現文化產業人員投入、資本投入對文化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05年人員投入、資金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分別支持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26和0.38個百分點。分析結果表明跨期模型中銀行業金融發展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員投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效果高于文化產業本身資本投入,而證券業金融發展則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難以確定。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關鍵詞】 文化產業; 產業規劃; 國家審計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我國向來重視文化事業,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對文化產業重視不夠。2000年我國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標志著對文化產業地位的認可。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應的對文化產品需求快速增長,文化產業地位日益提高,“十五”規劃將文化產業列入國家發展戰略。隨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目前幾乎所有省份都把文化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是2009年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強調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這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隨后,我國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總體規模迅速壯大,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進出口貿易逆差逐步縮小。
總體來說,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動力,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雖然不少傳統產業增速放緩,但文化產業卻加速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蔡武(2010)指出,我國文化產業總量還不大、整體水平不高;文化產業集中度較低,缺乏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文化產業貿易逆差仍然較大,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黨的十七大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并具體部署了各項任務。黨的十提出,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我國文化產業規劃已經就緒,為確保上述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今后主要任務就是針對目前制約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因素,完善相關政策,以促進文化產業規劃落實。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制約因素的分析——制度視角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體制改革存在密切聯系。目前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總體規模小、缺乏自主品牌、公有制文化企業活力不足等,這些問題都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存在密切關系,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不同于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調節型和以韓日為代表的政策引導型,而是類似于以英、法等國為代表的投入文化資源和財政資源為著力點的投入引導型。但是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借鑒其他模式的優勢,不僅要合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而且更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競爭功能,以文化的產業化規律來經營文化產業,以市場化運作來持續發展文化產業,最終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具體來說,我國的文化產業相關政策措施存在以下問題:
(一)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力度不足且相互不配套
首先,我國文化產業政策性支持體系比較薄弱,宏觀管理措施有效性差;其次,部分地區從文化產業規劃開始就存在問題,荊林波、李蕊(2011)指出,我國目前大部分文化產業規劃存在現狀調查和分析不充分,對本地區文化產業資源、優劣勢等背景認識膚淺;在具體內容方面,基本原則等論述性內容較多,對文化產業的結構、布局等決定可行性內容比較少;最后,目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應制度不配套;岳彬、廉武輝(2012)指出,我國文化產業的部分制度,例如文化行業的準入制度、文化產業相關的財政金融稅收制度都存在一定缺陷且相互不配套。
(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不規范
目前全國各地都熱衷于開發各種級別的文化產業園區、主題公園、動漫基地等,顯示出了較強的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后,已經出現盲目發展、資源浪費、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文化產業結構呈現同構化趨勢,并且普遍存在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由于受傳統體制束縛比較嚴重,我國文化企業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市場開拓意識不強,尚未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營銷模式,導致文化產品市場化程度低,即使是優質產品也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以動漫產業為例,作為國家高度重視、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類型,其上下游企業之間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經營模式,不能有效配合,我國目前批準設立的動漫基地中只有一家是完整運作,其他動漫基地有的做房地產,或者成為其他類型的產業園,即使仍有少數動漫企業,也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三)文化產業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如何處理好文化產業對外開放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關系是一個新的課題。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產業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但是在開放過程中必須注意維護我國的長治久安,防止國外敵對勢力利用文化產業進行滲透,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我國部分民族地區出現的不穩定現象與境外勢力利用文化的“幌子”的滲透存在著密切關系,這就要求我國有關部門創新管理手段,在開放中提高文化產業的安全性。
(四)文化產業政策執行效果不佳
我國文化產業在政策制定機制和執行機制方面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突破。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滯后,公益性與經營性界定不清,對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的管理、監督和運營體制的體制改革尚未邁出實質性步伐。雖然國家多次部署文化體制改革,但是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缺乏動力,改革推進速度慢,導致民營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有文化經濟的平穩增長之間存在著明顯落差。以融資問題為例,相關扶持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落實,中小文化企業仍然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融資渠道不暢,籌資渠道單一,同時部分地區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還存在一定障礙,投資主體單一,這些都限制了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三、國家審計的應對之策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主要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分析后不難發現,大多數問題與國家治理機制還不完善存在密切關系。因此要加速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實現文化產業制度變革,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例如文化、財稅等部門統籌合作,發揮合力。作為國家治理系統中重要的監督控制系統,國家審計具有綜合性、獨立性的特點,應該積極發揮作用,以保障文化產業規劃的有效落實。我國國家審計對文化產業非常重視,但目前主要關注國有文化資產保全問題,對文化產業發展及其制約因素關注不夠。為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國家審計應該在以下方面關注文化產業發展。
(一)加強對政策配套環境的調研,為完善政策配套環境提供依據
張毅(2011)指出,美國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經驗包括:良好的競爭性市場環境、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對產業鏈各環節的大力扶持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些經驗對于我國也具有借鑒意義。針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審計應該調研文化產業的政策配套環境,例如對文化產業科研和研發的支持、市場競爭環境的改善、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政策環境,以及各項政策措施的相互銜接,從而為決策部門完善文化產業制度環境提供借鑒。當然在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環境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文化產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動力來自廣大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創造性,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盡量少干涉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具體經營事宜。
(二)開展對文化產業園區的專項審計調查
由于國家出臺了支持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建立文化產業園區等,但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文化產業優惠政策或資金扶持政策等,一方面套取資金,另一方面打政策的球,實際是搞房地產,存在虛假建設的問題,發展文化產業是假,“圈地、圈錢、圈市場”才是其真正目的,這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另外部分文化產業園區存在著急功近利的趨向,大批倉促上馬的文化產業園區項目缺乏明確的產業規劃,以拼地、拼資源為發展方向。針對上述問題,國家審計應該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發揮專項審計調查針對性強、涉及范圍廣、時效性強的優勢,及時發現當前的主要問題和趨勢,深入分析上述問題后面的體制機制因素,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和政策建議。
(三)關注我國文化產業的安全問題
由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不充分,在文化產業對外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部分行業外來文化產品占據壓倒性優勢,對我國的文化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國家審計應該通過專項審計調查等方式收集分析我國文化產業安全的影響因素,為相關決策提供服務。
(四)開展對文化產業政策執行效果的績效審計
我國已出臺眾多文化產業政策措施,實施之后的效果是決策部門迫切需要的信息,國家審計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進行政策執行效果的審計。陳塵肇(2011)提出,應通過政策執行情況審計,推動外部體制制度的完善。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有較多政策審計實踐。因此國家審計應該借鑒有關經驗,開展對文化產業政策落實效果的審計,找準監督的著力點、構建國家審計信息平臺、進行多維的數據分析并實現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通過及時地審計公告等形式加強審計成果的應用,從而促進相關文化產業建設政策的落實。
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有關主管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國家審計建設性作用的發揮,一定可以創造良好政策環境,早日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岳彬,廉武輝.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要跨越理念之坎與制度之坎[J].學術論壇,2012(1).
[2] 張毅.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及啟示[J].商業時代,2011(24).
[3] 荊林波,李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產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財貿經濟,2011(11).
[4] 陳塵肇.關于加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政策執行情況審計監督的思考[J].審計研究,2011(4).
[5] 王鳳飛.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冷思考——基于“中國模式”語境的視角[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2):63-65.
關鍵詞: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傳承
中圖分類號:+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1-0124-01
一、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特點鮮明。慶陽市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致使慶陽的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民俗文化產品種類繁多、特點鮮明。慶陽的民俗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慶陽香包刺繡、慶陽剪紙、環縣道情皮影、隴東窯洞文化、紅色文化等五大類,民俗文化產品也是種類繁多,既包括慶陽香包,剪紙,皮影,刺繡,泥塑,根雕等為代表的物質形態的,也包括以慶陽皮影道情,隴劇,雜曲,民歌,荷花舞,嗩吶藝術,徒手秧歌,社火等為代表的非物質形態的,同時,圍繞婚喪嫁娶活動所形成的一系列民間文化風情也很具有獨特性。由于開發程度的差異,慶陽的民俗文化以慶陽香包藝術文化最為典型。
(二)產業規模效益突顯、文化產業化之路基本形成。根據慶陽市統計局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4月17日,慶陽文化產業名錄庫核查入庫工作已經全面完成,法人單位共計423家,其中全市有民俗文化產業公司110多家,正式注冊的56家,對外設立營銷窗口43個。2012年第10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展出民俗文化產品200余萬件,吸引參觀人員達10萬多人(次),累計銷售113萬件,銷售額達1123萬元。2012年慶陽市八縣區文化產業投資完成7.9827億元,從業人員70220人,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6.8254億。
二、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發展缺乏品牌意識,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主導行業的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主導行業的發展則需要品牌產品的帶動。慶陽市雖然提倡以香包為主導產品,但是特色不明顯,生產廠商缺乏品牌意識,行業內生產廠商由于涉獵的產品種類繁多,行業內分工層次較低,因此主要產品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不利于產品的品牌化,產業發展缺乏持續的動力。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趨同現象明顯 。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是在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產業化水平較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該產業發展受到重視的程度較晚,發展的市場化水平較低,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中沒有形成以核心產品為牽引的經營機制,追求全面且簡單地發展模式,生產廠商涉獵的產品種類多,但是該行業內不同廠商生產差異化程度很小,生產趨同現象明顯。
(三)產業發展市場化水平不高,投融資體系建設有待完善。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尚處于繼承傳統文化的階段,整個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完全的適應市場化的模式,突出的表現是文化企業的運營模式沒有完全地市場化,沒有成為市場的主體,政府的補貼和干預行為尤為明顯,文化企業發展缺乏市場競爭,活力不足;利用市場手段對于文化企業的調控不夠,政府進入和干預的程度過大,導致文化資源配置適當和低效率;文化企業的投融資體系建設有待提高,主要是民營資本與國營資本待遇不對等,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積極性受挫,部分民俗文化資源存在國家壟斷。
三、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傳承與創新的模式選擇
(一)進一步加快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建設步伐。民俗文化產業化有利于文化交流與合作,增強文化的影響力,有利于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有利于增強文化的傳播,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因此民俗文化產業化是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產業化的發展必須以市場化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一是要建立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提供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二是政府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市場競爭規則以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構筑完備的市場競爭體系;三是要進一步提高開放的程度,允許更大范圍的民營資本進入。
(二)建立健全民俗文化產業保護的法制環境和行業準則。構筑完備的法制環境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備前提。完備的法制環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行業的健康發展,極大的保護民俗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和正當的經濟利益,從而調動企業生產和研發的積極性,特別是要有針對性的制定科學合理的行業規范準則和規章制度,有效的規范文化企業的行為,從而提高文化企業的運行效率。
(三)創新營銷模式,加快網絡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慶陽民俗文化產品營銷更多是政府搭建平臺,主要以各種藝術節的形式來進行營銷,營銷的手段和形式單一,除此之外的營銷手段都比較簡單,利用現代化營銷模式較少。因此,應該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營銷,搭建快捷全面的營銷平臺,一方面可以降低營銷的成本,提升營銷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擴大營銷的范圍,擴大其影響力。
(四)以項目帶動為出發點,提升文化產業層次。產業的發展需要原始積累,在產業原始積累階段,產業項目的帶動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通過各種項目的帶動,可以進一步改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以項目帶動為出發點對于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園項目是《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確定的重點文化產業發展項目,計劃建成一處集公共文化服務、民俗文化產品研發交易、文化產業孵化培植及旅游于一體的民俗文化產業集聚區。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進一步改善,產業發展的層次將會極大地提升。
參考文獻:
[1]石齊;產業經濟學(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孫永生.張彥喜;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 2006(03)
[3]黃立群;貴州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湖南大學,2011
[4]盧渝.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與對策[J].新華文摘.[5]強雙龍;甘肅省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09
[6]中國.慶陽網http:///
1.產業整體形象模糊破碎
武術文化產業發展先進地區一般都有較鮮明的產業主題內涵,且大多依托統一的、地標性的自然景觀和宗教景觀為載體,如河南少林、福建莆田、四川峨眉、湖北武當等。少林武術文化產業發展依托少林寺確立了“少林禪武”的產業主題和品牌形象,并打造形成了完整的武術文化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河北省雖然有著豐富的武術文化資源,但大多零亂地分散于鄉間,空間聚集度低,名盛而形散,既沒有統一的自然依托載體,也沒有集中的人工展示載體,產業整體形象模糊破碎,不能形成統一的清晰完整的產業主題與品牌形象。由于河北省產業整體形象未進行有效整合,未確立統一的品牌形象文化訴求,因此武術文化產業一直難以形成發展合力和市場影響力,也未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2.文化品牌未轉化為產業品牌
由于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產業經營模式,資源優勢、文化品牌不容易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產業品牌是武術文化資源富集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只有河南登封少林文化成功地實現了這一轉化。河北省也屬于這一轉化不成功的區域,武術文化品牌遠未轉化為武術產業品牌,轉化相對較好的只有邯鄲永年太極文化,滄州的這一轉化剛開始起步,其他武術文化資源富集區幾乎處于未開發階段,其中武術文化大市保定的武術文化影響力與其產業發展落差尤為明顯。摔跤是保定文化符號,不僅在國內很有影響力,在國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目前摔跤在國內一直停留在體育競賽項目的層面,保定未依托摔跤發展相關產業,未對摔跤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開發,這一強勢文化品牌未轉化為產業品牌。
3.產業規模小、載體弱、業態少
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總體規模較小。武術文化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實力弱、層次低、經營分散,介入武術文化產業發展領域的企業也不多見,在武術教育培訓、賽事、旅游、演藝等領域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和品牌。從武術教育培訓看,即使是邯鄲永年這樣的省內武術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地區,也只有寥寥的幾所武術學校,沒有河南塔溝少林武術學校、山東萊州中華武校那樣的國內名校。此外,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業態單一,一般停留在教育培訓、圖書音像出版、武術用品等基礎性、初級性的產業業態,而武術賽事、演藝、動漫游戲等創意性較強的高級產業業態較少。邯鄲永年太極文化產業雖然在影視、旅游等多業態發展方面有所成效,但在賽事、演藝、新興娛樂等武術文化業態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
4.產業經營意識薄弱,產業經營人才缺乏
由于重俠義、輕功利的天性,產業經營意識一直是武術界人士的短板,對武術文化資源市場化、產業化運營比較生疏。河北省武術文化資源不僅在空間上較分散,而且大多處于市場經濟意識落后的鄉村地區,遠離城市經濟和文化消費大市場,產業經營意識先天不足,也不容易與城市市場和產業資本相聯接。在教育培訓方面,武術館社大多沿用傳統的口傳身授的作坊式運營模式,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可持續性和成長性,管理規范、運營先進的武術學校并不多見,未形成科學的現代教育傳承體系,武術文化賽事、演藝、新興娛樂等高級業態更是鮮有成功運營的亮點。與產業經營意識不足對應的是產業經營人才缺乏,武術文化產業中多是單一的武藝技能型人才,缺乏熟悉武術文化產業運營規律的經營型人才。
5.體制機制不順,政策法規不力
在我國武術文化產業發展中,武術文化產業、體育武術競技、群眾武術健身常常相互纏繞。武術文化產業是經濟效益導向,而體育武術競技、群眾武術健身是社會效益導向,彼此界定不清往往造成產業發展載體不明確、發展動力缺乏和市場引導培育不力,因而形成了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羈絆。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發展中同樣存在事企不分、政企不分等現象,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武術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機制,武術文化產業與武術文化事業在許多方面未實現真正的分離,體育、文化等相關部門各自為政,未形成發展合力。此外,因武術文化產業尚未形成成熟的產業業態,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武術文化的產業價值缺乏關注,不僅沒有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投入也明顯不足。
二、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1.整合武術文化的主題形象
我國傳統武術不僅是技擊之術,也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是傳統武術的靈魂和魅力之源。少林武術的影響力不僅源于“天下功夫出少林”,更源于中國佛教“禪宗”發源地歷經千年歷史積淀的拳禪合一、形神一體的“禪武”文化,并進而衍生出少林武德、報國精神等武術文化理念。少林武術正是以統一的“禪武”文化主線實現了形象整合和“少林”品牌塑造。武術文化主題形象的整合塑造是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具體分為兩個層面:
(1)對武術文化資源的全面挖掘、搜集和整理。
要在全省范圍內全面調查、整理和評價各地的傳統武術文化資源,不僅要搜集拳種技法和功能、傳承普及情況、產業價值和產業化開況信息,也要挖掘整理拳種起源、歷史演變、傳承人物、歷史故事、精神內涵、武德修行等方面的文化內容。
(2)在挖掘整理的基礎上,整合武術文化資源的主題形象。
在對武術文化資源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分散在全省各地的眾多拳種資源整合為一個統一的主題,形成能集中體現河北省武術文化內涵的地域武術文化品牌形象。河北省武術文化具有與歷史風云、社會變革、民族精神、燕趙文化、眾多武林傳奇人物緊密關聯的獨特文化內涵,應以“俠義”文化作為資源整合主線,塑造以“尚義任俠、慷慨悲歌”為內涵的“河北省武術”文化品牌。
2.推動武術文化品牌轉化為產業品牌
文化品牌的文化影響力不等于產業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文化品牌并不能自動轉化為產業品牌,需要通過有效的產業化模式進行實質性的推動。長期以來,由于電影《少林寺》對河南登封武術文化產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其他武術文化富集區都十分重視以影視劇拍攝帶動當地武術文化產業發展,但并未達到預期的產業發展效果。以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文化為題材的電視劇《太極宗師》為例,雖然在影視劇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稱《少林寺》之后的又一部武術文化影視經典之作,但是由于受到當地太極文化產業定位、商業模式選擇等因素的制約,并未對當地太極文化產業發展產生明顯的帶動作用。電影《黃飛鴻》、《葉問》等大大提升了南派武術文化代表廣東佛山的知名度,但佛山當地的武術文化產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發展在主題形象塑造的基礎上更要著力于實質性的產業開發,通過武術文化內容與現代產業形式的創意融合,發展武術文化教育、賽事、演藝等產業業態,推動文化品牌向產業品牌轉化。
3.打造武術文化產業發展載體
(1)發展武術文化企業,形成產業發展主體。
一是大力推動武術文化的企業化、市場化經營。作坊式的傳統武術文化經營要向現代企業經營模式轉化,事業性的武術文化組織和活動要視具體條件進行企業化改造,以形成支撐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二是著力培育武術文化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資源整合、內生發展、外延擴張,發展大型武術文化企業,提高武術文化產業集中度,并形成武術文化產業的品牌化發展,以發揮其對整個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和引領效應。三是積極引導有實力的文化企業進入武術文化產業領域。
(2)打造武術文化產業城(園),形成產業集聚優勢。
依托各地特色武術文化資源,打造集搏擊賽事、武術演藝、教育培訓、武術旅游、武術影視、健身養生等業態于一體的武術文化產業集聚區(城、園等),以集聚整合當地的武術文化資源和武術文化企業,形成各地武術文化產業的空間集聚發展,提高產業發展的空間集中度,發揮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并形成直觀展示當地武術文化產業形象、內外一體、形神兼備的綜合性武術文化景觀和地標性武術文化載體,改變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名盛形散“的窘境,如“河北省武術文化產業城(園)”等綜合武術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滄州武術城”、“保定(中國)跤城”等特色武術文化產業產業集聚區。
4.優化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1)規劃組織與政策扶持。
一是對全省武術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在產業項目、園區建設、示范基地、品牌塑造、投融資政策、人才隊伍等方面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并把武術文化產業納入文化產業發展大框架中。二是建立健全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在資金、立項、稅收等方面優化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尤其要重點支持有市場競爭力或品牌優勢的武術文化企業、產業園區和示范基地做大做強,大力培育能帶動產業發展全局的武術文化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
(2)完善產業管理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