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4: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常用社會調查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社會調查;領導干部信息化能力;關鍵步驟
一、引言
當今社會,科技迅速發展,社會調查作為一種研究工具,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它不僅應用于經濟管理、數學、教育、生物、醫學、心理學,而且還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滿意度調查、薪酬調查等方面。另外,它也越來越受社會工作者的青睞,成為他們了解社會、研究社會現象、研究對策的最好工具。做好社會調查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界政府部門的重視,因為社會調查結果越來越成為政務部門工作實現科學化管理的基礎。正像同志所說“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實事求是”、“深入實地”的調查研究才是正確之路。
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的基本途徑;它是制定、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依據;它是密切黨和政府與社會公眾聯系的橋梁。
社會調查研究的學科性質可以用四句話表述:社會調查研究是一門方法性學科;社會調查研究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社會調查研究是一門應用性學科;社會調查研究是一門帶有認從論的學科,它包含管理學基本原理和統計學,基礎學科是統計學,所以涉及很多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對社會調查數據統計分析過程中,必須應用的統計學知識和方法。之所以說社會調查包含管理學的基本原理,是因為在社會調查的組織實施過程中貫徹著管理學的思想,如社會調查目標確定、調查計劃制定、實施調查的組織監督與實施、調查工作的控制與調整、調查工作總結等,這一系列動作,不僅構成了社會調查的完整過程,而且還體現了管理學在社會調查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做好社會調查的管理工作是實現社會調查目標的重要保障。
二、社會調查的關鍵步驟
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社會調查有著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序,這種固定程序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步驟:選題、準備、調查、分析和總結。
關鍵步驟一:選題。選一個合適的調查問題在初學者看來并不困難,但在實際操作上卻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從程序上看,選擇調查問題是一項社會調查活動的起點,是整個調查工作的第一步,調查問題一旦確定,整個調查活動的目標和方向也就隨之確定,調查問題選擇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調查工作的成敗,決定著調查成果的優劣。因此,應當對選題階段的工作給與高度的重視。選題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現象、問題和焦點中,恰當地選出一個有價值的、創新的、可行的調查問題。二是將比較含糊、比較籠統、比較寬泛的調查問題具體化和精確化,明確調查問題的范圍,澄清調查工作的思路。
關鍵步驟二:準備。如果選擇調查問題的意義在于確定調查的目標,那么準備階段的全部工作就可以理解成為實現調查的目標而進行的道路選擇和工具準備。所謂道路選擇是指為達到調查的目標而進行的調查設計工作。它包括從思路、策略到方式、方法和具體技術的各個方面。就像實施一項工程之前必須進行工程設計一樣,要保證一項社會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調查目標的完滿實現,也必須進行周密的調查設計。這里所說的工具準備,主要是指調查所用的測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問卷的準備,當然,同時還包括調查信息的來源――調查對象的選取工作。
關鍵步驟三:調查。調查階段也被稱為收集資料階段或調查方案的實施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具體貫徹調查設計中確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調查設計中所確定的方式、方法和基礎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在這個階段,調查證往往要深入實地,接觸被調查者,調查工作中所投入的人力也最多,遇到的實際問題也最多。因此,需要很好地組織和管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會現象的復雜性,或者由于現實條件的變化,我們事先所考慮的調查設計往往會在某些方面與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或偏差,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和彌補,發揮研究者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關鍵步驟四:分析。分析階段也被稱為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實地調查所收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的審核、整理、統計、分析。就像從地里打下的糧食,要經過很多道加工工序,才能成為香甜可口的食品一樣,從實地調查中所得到的眾多信息和第一手資料也要經過調查研究者的多種“加工”和“處理”,才能最終變成調查研究的結論。這里既有對原始資料的整理、轉換和錄入計算機等工作,也有利用各種方法對資料進行分析的工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加工、處理得方式及手段主要是定量的統計分析,這是由現代社會調查的特定方式、方法,以及所收集的資料的性質所決定的。
不同類型的社會調查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描述性研究側重于單、雙變量的描述統計和推論統計,解釋性研究和預測性研究主要依賴于雙變量和多變量的相關分析、回歸分析,以及事件分析等多種量化分析方法,而探索性研究則往往傾向于定性分析方法。
關鍵步驟五:總結。總結階段的任務主要是撰寫調查報告,評估調查質量、應用調查成果。調查報告是一種以文字和圖表將整個工作所得到的結果系統、集中、規范地反映出來的形式。它是社會調查成果的體現。撰寫調查報告也可以說是對整個社會調查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從調查的目的、方式、到資料的收集分析方法,以及調查得出的結論、調查成果的質量,都要在調查報告中進行總結和反映。同時,還要將社會調查的成果以不同的形式應用到實踐中去,真正發揮社會調查在認識社會現象、探索社會規律中的巨大作用。
在本階段,需要注意的是在修改調查報告時要考慮以下問題:調查報告的主題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調查報告的整體機構是否完整,各部分的安排是否符合一定的邏輯順序;檢查觀點是否明確,表達是否準確;檢查引用的材料是否恰當,是否有說服力;通讀全篇報告,檢查語言是否流暢,圖表的制作是否清晰美觀。
三、實例說明社會調查的關鍵步驟
為了更好地說明以上關鍵步驟的具體內容,下面舉一個實際的社會調查準備階段產生的社會調查規劃的例子作為參考:
第一步:選題。根據要研究的問題,進行社會調查的需要分析,本例是黨校中對干部信息化能力的調查,希望根據本次調查獲得三方面信息:一要了解領導干部對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二要了解領導干部現有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三要了解他們對已開的信息化課程的滿意度及意見。學校根據調查結果,作出相應的課程更新與調整,更切實地滿足領導干部信息化能力提高的需求。確定了調查目的后,確定調查題目為“領導干部信息化技能水平及需求調查”。
第二步:準備。根據調查目的和題目,進行調查前的準備,首先,確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時間,調查實施部門和具體人員職責,確定調查方式;其次,確定調查工具,即調查問卷;再次,進行相應的調查前培訓。
調查方式可以有多種,包括訪談、座談、電話訪談、問卷調查等,本例因為調查的人員比較多,希望了解的信息比較普及,所以選用調查問卷調查的方式。
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制定需要非常科學的方法,問題不能太多,最多讓填寫答案的人在半個小時內完成。問卷涉及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并要覆蓋要調查的內容。語言要簡潔易懂,盡量減少專業用語,如果有專業用語,需要加以說明。
調查前的培訓工作,是針對實施調查的工作人員進行的,主要是要講解如何進行調查前的指導語的陳述,如何輔助調查,還要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如何處理的培訓,這個培訓關系到是否能獲得全面而真實的調查數據。
第三步:調查。實施調查期間,需要認真執行計劃中的步驟,調查員要組織好被調查的學員,宣讀調查問卷填寫規則,并負責說明解釋。最后,收回整理調查問卷并統計回收率。
第四步:分析。統計分析可以通過專門的軟件進行,當前,用于社會科學調查比較好的統計軟件有SPSS(Statistical Packagefor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圖形菜單驅動界面的統計軟件,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操作界面極為友好,輸出結果美觀漂亮。SPSS采用類似EXCEL表格的方式輸入與管理數據,數據接口較為通用,能方便的從其他數據庫中讀入數據。其統計過程包括了常用的、較為成熟的統計過程,完全可以滿足非統計專業人士的工作需要。
第五步:總結。調查報告是整個社會調查工作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描述了整個調查工作,也體現了調查結果。通過調查結果,提出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一些結果的產生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下面是該實例準備階段的規劃文檔。
對黨校學員的信息化能力調查規劃:
第一,調查目的:領導干部信息化水平是否達到一定標準,讓學員了解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和應達到的標準之間的差距。另外,通過對學員信息化水平的調查,給黨校計算機課程設置和課程的側重點提供依據。
第二,調查標題:領導干部信息化技能水平及需求調查。
第三,調查范圍:在黨校學習的全體學員。
第四,調查時間:入校初期(培訓前)和畢業前期(培訓后)。
第五,調查內容:(詳細內容請參見“信息化能力調查問卷”)(略)。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應用能力;局域網組件、維護、管理的能力;現代網絡媒體的使用(物聯網、微博);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網上購物、預訂機票和酒店);數字圖書館的使用和信息檢索能力;辦公安全管理能力;工作計劃進度管理軟件Project的使用能力;社會調查與統計軟件的使用SPSS;常用軟件的使用能力(如殺毒軟件、壓縮軟件winRAR、備份軟件gost、PDF閱讀器、聊天軟件QQ或MSN、圖片處理軟件、人力資源管理軟件、多媒體播放器);常用辦公設備的使用(打印機、掃描儀、刻錄機、數碼相機、移動存儲設備);綜合應用能力。
第六,調查形式:調查問卷(或電話訪談)。
第七,調查統計、分析內容:根據培訓前調查確定哪些知識需要確定為信息化能力培訓課程的重點內容;分析培訓后調查問卷結果,與培訓前的調查問卷比較,得到培訓效果評估結果;分析哪些培訓內容完成較好,哪些培訓需要加強,哪些內容需要調整。
第八,調查數據分析軟件:SPSS。
第九,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的讀者是校級領導、教務處、計算機教研室教師。
第十,組織調查部門及人員:計算機教研室教師及教務處教學管理人員。
從這個例子看出,要想實現高效的社會調查,必須從兩方面入手,既要抓好組織實施社會調查的管理工作,又要運用好統計方法和統計軟件,具體內容要經過深思熟慮,問題設計要有能體現顯示情況,并能反映正確的信息。規劃必須周密,盡力將社會調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在規劃中設計出來。只有將五個關鍵步驟的工作都認真執行了,才能夠得到預期的結果。
四、總結
社會調查是一個實踐過程,每一步驟都至關重要,關系到整個調查結果的科學性、具體表現在:數據來源的代表性、數據信息的準確性、數據處理結果對問題或情況的說明性、解釋性,最終關系到根據調查結果作出的決策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社會調查實踐教學 研究性學習機制 機制構建
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本科教育中“教”與“學”問題引起學者和公眾的批判和反思。例如,大學辦學理念混亂、定位不準;大學管理政治化、企業化、商業化;大學人才培養“工具化”,等等。這些批判和反思揭示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問題。如何提高大學教育質量?根據大學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標,構建研究性學習機制既是一種有價值的理念選擇,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選擇。
一、社會調查實踐教學。
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指貫穿于社會學專業教育中,以社會學研究方法課程為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直接參與和實施的所有社會調查過程。它不僅是社會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而且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徑。
在社會學教育的本科階段,主要包括社會學研究方法等相關課程中的社會調查實踐、論文寫作等研究中的社會調查實踐和專業實習的社會調查實踐。本文的相關資料主要來源于西北政法大學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社會調查實踐。
二、研究性學習機制。
研究性學習機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主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①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也是大學本科教育和發展的基本方向。
“近代大學之母”柏林大學的創辦者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倡建立研究型大學。他認為,大學應該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及學術自由,科研是大學的重要職能。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人”(whole man)。“完人”從學術研究中獲得理智和道德。因此,大學應該是一個探求科學與真理和培養個性與完善道德的場所。②德雷克·博克(Derek Bok)在考察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大學目標不能局限于智力發展領域,大學的責任是讓學生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形成一些極為重要的素質。③更值得關注的是,他明確提出了大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框架,提出了八項本科教育基本目標“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識、適應多元文化的素養、全球化素養、廣泛的興趣、為就業做準備”。
在中國大學教育實踐中,研究性學習的活動模式大致有基礎學科實驗基地模式、“以項目為中心”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和學科專業課程模式三種。具體形式有:實行小班化研討的教學組織形式;導師制與導生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優秀到卓越的人才培養目標;課堂教學與課外創新活動并存。④西北政法大學在社會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研究習慣,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帶動了研究性學習機制的構建。
三、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在“研究性學習機制”構建中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機制是一種恢復大學科研職能和培養“完人”(wholeman)的教學與學習功能系統。社會調查實踐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項目或課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僅在實現形式上與研究性學習機制相同,而且在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社會調查實踐教學能夠帶動研究性學習機制的構建,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意識。這一點主要體現為學生課堂討論和調查報告與論文寫作過程中利用所學社會學理論分析現實社會現象的主動性和能力明顯提高。參加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后,學生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討論和辯論。在討論和辯論過程中,他們常常能夠結合大量的社會事實論證自己的觀點。在一次關于教育政策的討論中,由于曾經參加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和鄉村小學的調查,他們從教學設施、師資配備等教學資源和家長與學生的主觀態度等方面列舉了大量實證資料說明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現象,并結合人力資本理論論證了這種不平衡可能造成的影響與后果。
在論文寫作與調查選題方面,學生已經不滿足于學院的題目指南,而是傾向于自主選題,所選題目涵蓋的范圍明顯擴大。他們既主動關注傳統文化,又關注城鄉社會經濟現象;既關注白領群體,又關注弱勢群體。例如,關注皮影和秦腔的保護與繼承,也關注城鄉老年人養老問題;關注城市白領女性的家庭地位,也關注農村早婚女性群體和農民工、流浪兒童、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關注神木免費醫療保險的獨特性與普適性,也關注農村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與成效。同時,他們還將目光投向那些新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和社會群體。例如,“娛樂至死”現象和網絡作家群體。在論文寫作方法上,他們越來越多地從以文獻研究為主的理論分析轉向以社會調查為主的實證研究,資料的處理和統計分析能力越來越強,結合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
科學研究意識得到強化在表現為遵循和貫徹實證主義方法進行調查研究,緊密結合社會事實理解和分析問題的同時,還注重對調查設計和調查過程進行反思。2011年興平調查組一位組員對資料收集過程進行了如下的總結和評價:“總體來說,我個人認為我們此次調查是比較成功的。……但對于先前的問卷及發放過程,我認為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一是問卷的問題內容價值不大,關于這個問題我沒有具體的解決措施,我認為此類課題就不適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二是我對問卷的發放過程有些看法,因為這些問卷有些不是我們組員發放的,而是由我們其中一個組員的父母和老師完成的,在此我對他們表示感謝,但他們在對調查對象的選擇和問卷的解釋上可能是出現偏差的。”此外,他們對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了客觀的評估和分析。例如他們總結:“在實踐調查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拒訪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我覺得要想降低拒訪率,就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博取調查對象的信任;二是要注意稱呼和表達適合和選擇適當的場合;三是問他一些他可能關心的問題,讓他覺得你站在他那邊。”“訪談是了解調查對象想法最直接的途徑,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在這其中,一個人的親和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計劃是永遠趕不上變化的,不斷出現的新情況使我們不得不更改一些計劃,而這時總會有分歧產生,在調查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自然不同,想要在統一意見很不容易,已經有了感受,再次訪談的時候所問問題角度也會不同,這對后來的材料整理很是不利。”如果沒有參與社會調查實踐,這些總結和體驗就很難如此真切。
2.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力。現代社會是一個有機團結的社會,強調團隊成員的協作精神和能力。團隊協作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團隊工作效率能力的重要指標。不僅是個人能力,作為團隊的一員與其他成員協調合作的能力也成為企事業用人單位考察和錄用人才的重要考量指標。社會調查實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需要每個小組成員都根據需要扮演好相應的角色,在自己的職位上各盡其能、互補互助、通力協作。通過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領會團隊協作的精神,而且具備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他們認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活中更需要的是一個團隊的精誠合作。在團隊合作的情況下才能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奏響優美的旋律,舞出優美的舞蹈”。通過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他們學會了如何與同學相處,學會了尊重、寬容和信任,以及欣賞和溝通。用學生自己的話說,他們通過實踐“收獲了最純最真的友情,學會了擁有愛和給予愛”。
3.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關注社會的主動性,促使學生樹立了社會責任感。如上所述,調查報告和論文的選題顯示,學生關注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高。此外,學生真切地認識到了社會調查實踐的重要性,并以積極的態度以實際行動爭取和參與各種社會調查實踐。他們認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收獲的是比聽更直觀的經驗,比看更深刻的體會,比想更透徹的感悟”。2010年神木調查小組一位同學寫道:“通過這次神木之行,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一定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中去,走向田野方能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理論是工具,實踐是手段。走出課堂,田野里有更廣大的一片天地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2011年“西安市早餐工程銷售人員的社會支持系統”調查小組一位同學寫道:“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書本和試卷上,只有通過多次的實踐才會更深地理解知識的內涵,才會更恰當地和更靈活地運用知識。我們作為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在社會學業知識的學習中,更應該注重實踐。只有這樣我們的調查,才會經得起事實的考驗,才會得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解決社會問題。不至于‘紙上談兵’。”有了這些認知之后,學生們不再放過任何參與社會調查實踐的機會,不僅積極參與學校團委、學生會及學生社團的各種調查活動,還積極報名參加市級和省級及市場調查公司的調查活動。“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用實際的行動來實踐自己的價值。”這句為早期參加社會調查的學生作為自己實踐的感受寫出的總結性話語變成了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準則,為越來越多的學生認可和踐行。
具備了這些能力和精神,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又有助于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更好地適應工作要求和工作環境。根據目前社會學專業畢業生的走向,參加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次數越多,參與程度越高的學生,其考研和找工作的成功率越高。根據反饋發現,通常這些學生無論是進入新的學習環境還是工作環境都能很快適應,與新的同學、同事和諧相處,并以較高的效率出色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
可見,社會調查實踐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既符合研究性學習機制的理念,又符合研究性學習機制的實踐要求,在研究性學習機制的構建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注釋:
①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68-174.
②[德]彼得·貝格拉著.威廉·馮·洪堡傳[M].袁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76.
③[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8:39.
④張利榮.大學研究性學習理念及其實現策略研究[D],博士論文庫,2012:114-118.
參考文獻:
[1]王升、周志平.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德]彼得·貝格拉著.威廉·馮·洪堡傳[M].袁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3][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侯定凱等.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2008.
[4]張利榮.大學研究性學習理念及其實現策略研究[D].博士論文庫,2012.
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及必要性
研究性學習不僅是指教學方法,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理念。與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班級授課制教學方法不同的是,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對他們來說是未知的事物。雖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主要是以學生自己進行研究和學習的形式,以達到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創新能力的目的。正如美國教育家斯金納對教育的詮釋:“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學校和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如何運用知識、培養學生創新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達到“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的目的,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質。大學教育更應該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近年來受到許多非議,在于它的課堂教學實效性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與其他專業課教師相比,由于教材和教學內容已有明確的規定,幾乎沒有自由選擇和發揮的空間;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是大班教學,教學的重心在于教,師生間互動交流的重要環節往往被忽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力量根本達不到教育部規定的師生比例,缺少的那一部分師資便只好由行政人員兼任或者通過外聘、返聘來解決,這一部分的師資隊伍并不穩定,且不易進行有效的統一管理,也難以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方面的培訓。就專職教師而言,也存在著部分教師知識面狹窄,對所教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和發展動態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認真篩選和整理,更不可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的現象。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了主動權,故可能出現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對自己熟悉的內容或者容易講清楚的問題就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述,而對于自己不熟悉的內容或者較為復雜的問題、牽涉到較為敏感的話題就少講或避而不談,或者僅憑自己的感受和見聞作膚淺的解答或片面的分析,缺乏理論層面上的研究,不能使學生信服,而這些恰恰又是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于學生一方而言,普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遠沒有專科課程重要,與就業、前途沒有多大關系,學習這門課程甚至是浪費時間。有些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說教的多,內容抽象、空洞,與社會實際和自己所關心的切身利益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學習態度消極,提不起興趣。于是,上課時出現了教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地講,學生在臺下玩手機、看書、睡覺、聽音樂等現象。
長期以來,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批評聲音是: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單一,過分突出了教師傳授知識的中心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內容理論性過強,說教的內容多,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考試時不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應用,僅僅要求學生將某些知識點進行復述。學生的考試分數是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唯一維度等,這樣的教學很難促進大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力的提升,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出現了投入大而收效小的局面。由于研究性學習所具有的特點是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從而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這種學習中,變化最大的是教師角色,由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各種能力。面對學生研究學習的許多內容,教師幾乎毫無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就師生關系來說,師道尊嚴的傳統關系趨于淡化,更強調的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學過程方面,則更注重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用集體合作方式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學習。由于是以學生關心的問題為載體,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樂于探究、主動求知,從而能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他們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生的學習和研究,但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其教學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參照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筆者認為,社會調查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較為常用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學生在教師布置的任務或提出問題的前提下,圍繞研究對象,系統地搜集有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以發現社會現實狀況、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社會問題。一般來說,這包括三個步驟:首先是提出問題,即提出是什么社會問題;然后是為什么的問題,即尋找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最后是解決問題,也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方案。其成果形式為調查報告,比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這門課程中“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章節,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態文明的狀況,首先提出目前我國生態文明中存在的問題,即發現問題,提出為什么會這樣的問題,以確定調查研究的專題;然后,圍繞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進行調查研究方案的設計,確定調查的對象和范圍,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統計,對造成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得出結論;最后是解決問題,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建議。社會調查法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中,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關注社會時事,用、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理論去指導分析、觀察社會。
二是能促進學生自我調查能力素養的學習與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理論聯系實際最為密切也最為生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會調查,在提高了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同時,也認識到了社會調查的意義,掌握了社會調查的基本程序,開拓了視野,課本以外的知識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使他們初步具備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社會調查法是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最佳途徑,不僅符合教育發展規律,也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三是適用廣泛,調查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所開設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中的很多章節主題,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就調查形式來說,既可以通過測驗、收集書面材料等途徑來進行,又可以通過座談訪問、問卷等方式來進行。調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等條件限制。其中有些內容,比如涉及到社會生活方面的,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進行。
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步驟
根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要求,研究性學習一般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選擇課題 選擇一個合適的課題,是研究性學習成功開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展和學生的知識背景準備等實際情況,指導性地和學生共同討論確定研究課題,并對課題的研究價值和可行性進行判斷論證。對于學生而言,對研究性學習往往還缺乏感性認識,故選題時要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切入口較小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以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注重道德傳承,加強道德實踐”這個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幾個方面思考:道德起源的社會基礎是什么?道德的本質是什么?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關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觀的異同?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至于選擇哪個研究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所學的相關背景知識,去自主發現和確定研究課題。課題需具有探究性、開放性、實踐性和現實性的特點,其結論不是預設的,而是研究后得出的。課題小組是研究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組織保證。學生可依照自己的興趣、優勢互補的原則自由組成課題組,人數取決于課題工作量的大小,一般為5人至7人左右。
第二步: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就是為研究小組將要開展的工作做計劃,是實施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案雖然在實際工作中可以不斷調整,但是主體的結構需要事先制定。通過制定研究方案,學生們培養了研究工作的計劃意識、明確了工作目標,這對下一步做好研究工作十分重要。選定課題之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之下,開始著手對課題研究進行整體的構思和具體的安排,包括:規劃研究的目的意義和主要問題,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步驟和程序,課題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內容與方法、目的與步驟之間的關系,結題時間和結題方式,研究成果等。方案要具有科學性、可行性、易操作性。
第三步:組織實施 這是研究性學習中最重要的主體性環節,是方案具體實施的過程。課題小組成員在獲取大量原始資料、數據信息的前提下,進行匯總、整理、歸納與分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鮮明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學生在此階段培養了科學的態度和科研能力,以及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教師還需把握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避免得出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錯誤結論,或者鉆入“死胡同”。
第四步:總結反思 進入課題研究最后階段,課題組成員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認真總結和反思,包括研究方案、方法、成果以及課題組成員的體驗等各方面。在必要的時候,將研究成果制成多媒體課件,以便將研究成果借助多媒體課件形式展現出來。課件內容應包括課題名稱、研究的目的、方案設計、成果內容、研究體會、研究中涉及的科學術語及資料的來源與出處等。最后是各課題組利用多媒體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從而獲得收獲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杜東平,唐新明.研究性學習和研究型課程的實踐與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2]張建林.大學本科研究性學習的內涵與特征[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4).
[3]崔軍.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活動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4]劉湘輝,常丹.基于研究性學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環”教學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關鍵詞:社會資本 社會網絡 結構方程模型 拜年網
一、研究背景
在對人類社會經濟行為的研究中,資本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概念,它經歷了從最初經典意義上的馬克思的資本概念,到人力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等社會學意義上的資本概念的發展過程(becker,1964;bourdieu,1983)。經典的資本概念以及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都是針對孤立的以原子形式存在的個體而言的,而社會資本則是將個體與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代表著社會科學研究在理論體系和方法上的突破。正因為如此,社會資本作為新資本主義思潮的代表,成為近20年來討論得最多的熱點議題之一。但是,在這些討論中,大多數都是采取思辨的形式、從抽象概念的角度來探討的,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并沒有進行清晰的闡述,缺乏概念的操作化定義,更談不上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測量模型和實用工具,從而在對其概念的使用上存在著許多混亂不清,只能將研究局限在抽象的概念探討的層面,無法深入地進行實證化研究。
在社會資本的定義上,一般都將其視為可以從中獲得回報的社會關系(lin,2001a)。這個定義是在一般概念的基礎上而言的,而在具體的操作化定義上,是通過社會網絡來將社會關系操作化。所以,在實證研究中,社會資本作化為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本,即社會網絡資本。對這個前提的承認,是對社會資本予以清晰地概念化并進一步提出測量指標和模型的基礎。在社會網絡分析的意義上,社會資本指的是嵌入在社會關系(社會網絡)中的,在有目的的(工具性)活動中可以獲取并加以動員的資源。從這個定義上說,社會(網絡)資本具有三個特性,即嵌入性、工具性和可及性。作為一種資本,社會資本對于資本的主體要產生回報,林南(同上)將社會資本產生作用的途徑總結為“信息、影響、信用、強化”。“信息”指的是社會關系可以提供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影響”指的是社會關系可以在工具性行為中對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施加影響;“信用”指的是個人的社會關系可以成為其信用的證明;而“強化”指的是社會關系可以強化個體的身份和認同感,一方面為個人提供情感支持,另一方面為個人對某些資源的使用權提供了公眾認可,從而有助于維持個人的精神健康以及對某些資源的使用權。但是,在對社會資本的運用上,需要區分個體與群體這兩個不同的層次。社會網絡資本,從個體層次上說,指的是嵌入在個體的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角度來說,指的是個體網(ego-centric network);而在群體層次上說,則是將群體作為一個行動單位來考慮,在總體上可以動員的資源,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角度而言,指的則是整體網(socio-centric network)。一般而言,從群體層次上討論社會資本的更傾向于概念和理論上的推演,操作化得不夠,布迪厄(bourdieu,1983)和科爾曼(coleman,1988)對于社會資本的研究是其代表;相對而言,從個體層次上討論社會資本更易操作化,大多數研究者,如r.s.伯特(r.s.burt)和林南都是持這種視角的。對于討論社會資本時需要區分層次這一點來說,許多研究者在研究中并沒有清楚地區分或者是加以明確地說明,從而造成了諸多的混亂和錯誤。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同樣的網絡屬性對于個體和群體層次的社會資本來說,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如對于個體網來說,密度小的社會網絡對于個體更有意義;而對整體網來說,更加致密的社會網絡則意味著群體擁有更加有效的社會資本。
只有在弄清楚了討論社會網絡資本時需要明確研究的層次之后,對于社會網絡資本的測量才有可能。就現有的研究而言,對于社會網絡資本的測量有三種策略。
第一種策略是線性的策略。這種測量策略以弗奈普(h.d.flap)為代表,其認為應從三個方面來測量社會網絡資本。首先,當個人有需要時,其社會網絡中有意愿或有義務提供幫助的人的數量;其次,這些人提供幫助的意愿的強度;再次,這些人所能提供幫助的能力,即這些人所擁有的資源的多少(flap、graaf,1986)。弗奈普所定義的社會網絡資本可用以下公式表達:
這種測量策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層次的社會資本(即嵌入在個體網或整體網中的社會網絡資本),都可以采取這種測量策略。但是,這種測量策略需要對網絡的信息有最全面的掌握,在測量的具體實施中很難實現。所以,盡管這個測量模型簡單而清晰,但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屠龍術”,很難在具體的研究中予以應用。
另外兩種測量策略則都只是針對個體層面的社會資本而言的,即在個體網中討論社會網絡資本,但這兩種策略分別強調從不同的角度對個體網中的社會資本進行測量。一種強調個體在網絡中的位置,另一種則強調網絡中嵌入的資源。前一種測量策略以r.s.伯特為代表,他提出從個體在其所處的社會網絡中的位置來定義社會網絡資本。個體在一個社會網絡中越是處于橋梁性的位置,即所擁有的“結構洞”越多,則其個體網中的社會資本也越多(burt,1992)。后一種策略則以林南為代表(lin,2001a),他指出,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測量嵌入在個體網中的資源:(1)網絡中價值最高和最低資源之間的距離(差異性);(2)網絡中價值最高的資源的價值(達高性);(3)網絡中所有資源的種類(多樣性或異質性);(4)網絡中最典型的資源或資源的均值(構成性)。需要強調的是,這兩種測量策略并不是互相排斥和對立的,而都只是在一定的理論假設下對社會網絡資本進行測量的角度。總的來說,大多數研究者對于從網絡中嵌入資源的角度來測量社會資本都是接受的,但是對于從個體在網絡中所處位置的角度來測量社會資本則存在著爭議。一般來說,接受這種測量方法的多是一些更多地強調社會網絡分析技術的學者,他們對于結構主義的方法有著某種類似于原教旨主義的迷戀。對于這種測量策略比較中肯的意見是由林南(lin,2001b)提出的,他認為,最穩妥的方法是將個體在網絡中所處的位置作為影響其社會網絡資本的外生變量,而不要作直接測量社會資本的指標。因為網絡位置對于社會資本的意義在不同的社會網絡中是不同的。例如,某個人要找工作的話,他需要的是一個異質性大的、松散的社會網絡,以便為其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而某個人需要社會支持時,其需要的可能是一個致密的,同質性強的網絡,以保證社會支持的強度。
以上的三種測量策略,無論哪一種,都只是用來測量社會網絡資本的指標體系,或者說是測量模型,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測量工具。在這里,所謂測量工具,就是某一個具體的社會網絡。前面提到過,因為研
究層次的不同,社會網絡可分為個體網和整體網兩種類型。在大多數研究中,我們都是從個體網即個體的層次上來討論社會網絡的。而對個體而言,由于定義網絡的社會關系不同,可以有多種社會網絡,如討論網、社會支持網等。關鍵性的因素是要尋找一個能最有效地反應行動主體在工具性行為中可動員的社會資本的社會網絡,作為測量其社會資本的工具。所以,在社會資本研究的實證化過程中,與社會資本的測量相關的實際上有兩項內容,一是建構一套有效的測量指標體系(測量模型),二是尋找出一個能最有效地測量社會資本的社會網絡(測量工具)。
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在社會網絡資本的測量上需要同時檢驗測量模型和測量工具的跨文化有效性。具體到國內對社會網絡的研究而言,盡管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被引入國內學術界已有多年,也有著數量不算少的實證研究,但在社會網絡資本的測量上仍然只是沿用國外學術界既有的成果,沒有用實證的方法去探討在中國獨特的社會文化前景下是否存在一個普適的、可用來測量嵌入在個體的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本的測量模型,以及在這個模型下,是否存在一個可以有效地測量個體在工具性行為中可動員的社會資本的實際的社會網絡。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恰恰是希望對上述狀況有所突破。
二、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關于社會網絡的模塊
測量模型的建立和測量工具的選定都需要實證數據的支持,而在國內的大型社會調查中,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所主持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為此提供了條件。對中國社會結構的研究是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宗旨之一,所以關于社會網絡的模塊是其重要的內容。它關于社會網絡的模塊不僅包含了多種不同的社會網絡,而且在歷年的調查中對同一個模塊進行了重復調查,提供了歷時性的數據,這對有效的測量模型和工具的確定都是非常關鍵的。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關于社會網絡的模塊涉及兩種具體的社會網絡,一個是重要事情的核心討論網(discussion network),另一個是中國人農歷新年的拜年網(chinese new year greeting network)。討論網是一種基于定名法(name generator)的社會網絡技術的社會網絡,最初是在1983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國家民意研究中心(norc)所主持的綜合社會調查(gss)中被使用,它是經典的社會網絡工具(burt,1984)。所謂核心討論網,就是詢問被調查者在過去的半年里,同哪些人討論過他個人認為是重要的問題,并請他舉出這些人的姓或稱呼。然后從給出的這些人中,限定選取前幾位(一般不超過9位,最常用的是5位)作為核心的關系人,并進一步探詢這些關系人的基本情況、被調查者與這些關系人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關系人之間的關系。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具體的問題是:“大多數人時常會和他人討論重要的問題。這些人,可以是自己的配偶、家人、親戚、同事、老同學、鄰居、朋友及其他人等。在過去半年內,您和誰討論過對您來說是重要的問題呢?請你說出所有這些人的姓或簡稱,如老張、小李、王姨、老伴等(調查員:將被訪者所說的交往對象按重要性程度,將其中最重要的5個人依次記錄在下表第一行,同時請調查員記錄被訪者提出的全部人名的數目。注意:如果提名超過5個,記錄實際數字)”。
在被調查者給出這些關系人的稱謂后,調查員進一步詢問這些關系人的以下信息:(1)被調查者與之討論重要問題的關系人的數量(討論網的規模);(2)與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討論問題的性質(工具性、情感性、混合性);(3)與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人際關系類型(家庭成員/親屬/朋友/同事/鄰居/其他);(4)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性別;(5)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年齡;(6)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教育程度;(7)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職業;(8)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工作單位性質;(9)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管理級別;(10)與核心討論網中關系人的交往頻度;(11)核心討論網中所有成員的熟悉程度(矩陣)。
需要指出的是,第(11)項中的矩陣是非常有意義的,正是由于它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讓我們計算核心討論網的一些反映社會網絡結構特征重要的社會網絡分析指標。
關于討論網的問題只在2003年度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被詢問過,表1是討論網的一些基本指標的描述統計。
而所謂拜年網,指的是采用一種所謂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的社會網絡分析工具,它是專門針對中國社會的情況所提出的一種社會網絡(lin,1991,2001c)。即被調查者在中國傳統的節日即春節期間以各種方式互相拜年的人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具體的調查內容為:(1)拜年者中親屬的人數、親密朋友的人數、其他人的人數,以及由之推出拜年網的規模及各類關系所占比例;(2)在社會等級結構中從高到低列出了一些種職業(包括無業者),詢問被調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從事這些職業的;(3)列出了8種不同的工作單位類型,詢問被調查者的拜年者中是否有在這些單位工作的。
在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都詢問了關于拜年網的問題。在2003年,所列出的職業有產業工人、大學老師、中學老師、醫生、護士、廚師、飯店服務員、商業銷售人員、無業人員、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法律工作者、商業人員、行政辦事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政府官員、黨群組織負責人、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保姆等18種。對2003年度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廚師、飯店服務員、無業人員這三類職業區分度低,所以在2006年度的調查問卷中予以刪除,同時增加了私營企業主、農民、農業工人、商業服務人員、個體戶這五種職業。表2列出的是拜年網在2003年、2006年調查的一些基本描述統計。
需要指出的是,考慮到中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社會,城鄉之間的社會文化背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本文所討論的只限于中國城市社會的情況。同時由于2008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在本文完成時尚未最后,所以本文所用的數據只涉及2003年和2006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城市樣本,樣本量分別為5894和6013。
三、社會網絡資本的測量模型
在有了可資利用的數據的前提下,下一步就是提出一個可以用來驗證數據的測量模型。在前面所討論的三種不同的測量策略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在中國城市社會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適性的測量模型。模型所包含的測量指標如下:(1)網絡的規模。(2)網頂,即網絡中最有價值的資源。在這里,我們將其操作化為網絡中所包含的處在最高社會地位的職業。而在測量職業的社會地位上,我們采用甘澤布姆(ganzeboom,1992)發展出的“國際標準職業社會經濟指數”(isei)為指標。所以,網頂即網絡中所包含的最大isei值。(3)網差,即網絡的
網頂和網底之間的距離,也就是網絡中ise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4)網絡異質性,即網絡中所包含的不同職業的數量。(5)網絡的密度。網絡的密度對于個體網來說,是測量個體在網絡中所處位置的指標,它等于網絡中實有關系數量和可能關系數量的比值(scott,1991)。之所以使用網絡密度而非網絡中包含結構洞的數量來測量個體在網絡中的位置,是因為結構洞的數量與網絡的規模相關(burt,2000),將這兩個指標同時用在測量模型中可能出現測量誤差相關。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拜年網中網絡的密度是無法直接計算的,我們以拜年網成員中親屬所占比例的平方來作為其估計值。這種處理方法的思路是,一般情況下,網絡成員的親屬之間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大,而其他成員之間互相拜年的可能性則要大大地降低,所以將其簡化假設為網絡成員中的親屬之間都有拜年關系,其他成員之間都沒有拜年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的密度為:
其中,d為網絡的密度,n為網絡的規模,m為網絡成員中親屬的數量(王衛東,2006)。由于非親屬之間拜年的可能性也存在,所以,用m/n來取代(m-1)/(n-1)是使得估計值更接近于真值的一種修正。
在提出了測量指標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這個測量模型用于經驗數據時能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我們提出的對于社會網絡資本的測量模型中的大多數指標都不是直接的觀察指標,而是間接指標,無法用經典的測量理論來計算其信度和效度。而結構方程模型則提供了一套在這種情況下計算信度和效度的方法(bollen,1989)。具體方法是通過結構方程的測量模型,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方法來計算既有的一套測量指標的信度和效度。就本文來說,具體的分析步驟是:首先,對測量模型進行擬合,看模型整體的擬合優度(goodness 0ffit),如擬合良好,說明模型整體上有良好的效度。其次,看估計出的各項測量指標的標準化負荷是否足夠大(絕對值大于0.3),如是,說明各項指標亦具有良好的效度。再次,在前兩點滿足的前提下,對同一時點上兩個同構但不同內容的模型進行同時估計,互為效標,如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足夠大,則說明模型具有普適性。最后,在以上各項都滿足的情況下,對同一模型在不同時點上先分別估計,建立非約束模型。再將各個測量指標在不同時點上的負荷約束為相等,建立約束模型,如估計出的非約束模型與約束模型差異不顯著,則說明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測量信度。
表3:討論網和拜年網的測量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設定模型時,由于網絡規模這個指標的信度最高,所以將其設為參照指標;同時,由于網差=網頂-網底,網差和網頂這兩個指標具有一定的相倚性,所以在模型中將這兩個指標的測量誤差設為相關,分析結果詳見表3。首先,以2003年的數據為例,從整體上看,討論網和拜年網的測量模型整體上都擬合不錯,rmsea都小于0.05,所以,這個測量模型用于測量討論網和拜年網中的社會資本在整體上都是有效的。而分別看各指標的標準化負荷時,除了在討論網中,網絡密度的負荷過小(-0.19)以外,其他所有指標的負荷都較好,這說明,各個指標對社會網絡資本都具有較有效的測量效果。但更嚴格地說,拜年網比討論網能更加有效地測量個體的社會資本。接下來,對2003年的討論網和拜年網中的社會網絡資本測量模型同時進行估計,其結果見圖1,從中可以發現兩個潛變量,即討論網中的社會資本與拜年網中的社會資本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32,這說明,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普適性。
由于前面的分析說明拜年網相對于討論網是更好的測量社會資本的工具,所以在進一步驗證模型的測量信度時,本文只對拜年網進行分析。從表3中可以看出,分別將2003年和2006年的拜年網中的社會資本的測量模型進行估計(非約束模型),這個多組非約束模型的各組的負荷是非常接近的,而將各組(年)的負荷設定為相等來建立約束模型時,約束模型和非約束模型之間的自由度的差為4,而這兩個模型的卡方值的差僅為3.38,這說明約束模型和非約束模型之間無顯著的差異,即測量模型在測量嵌入在拜年網中的社會資本時也具有良好的測量信度。
四、結論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就業指導;能力培養
社會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就業環境的改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復雜,相當部分的大學生一開始無法融入社會中,不適應社會職業環境,加上目前就業壓力大和就業形勢愈發嚴峻,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已成為各大高校幫助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手段。為適應新的就業形勢,高校必須改變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引進新模式,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所以,引進體驗式就業指導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幫助學生迅速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盡快適應職業環境。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面臨的挑戰
(一)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國務院在1999年高校擴招的政策后,高校在校生數量逐年增長,高校畢業生數量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據統計,我國2013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但社會就業崗位較少,并不能滿足大量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就業的供需矛盾突出,加上就業單位對職工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不論是自身專業能力還是團隊合作能力都影響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用人單位不僅要求畢業生擁有合格的專業能力,還需要有團隊合作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高校畢業生如何才能達到就業崗位的需求,需要高校進行一定的就業指導,通過建立科學創新的就業模式,幫助畢業生提高各項能力,使就業者與就業崗位的要求相符。大學生就業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指導教育也同樣充滿了挑戰。
(二)傳統就業指導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傳統的就業指導課是學校對高校畢業生進行一些基本內容的輔導,包括如何辦理離校就業的相關手續、科學高效地掌握有效的就業信息、國家就業政策指導綱要、畢業生面試技巧的訓練以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就業心理輔導等。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解決了一些就業問題,但這些作用不能滿足目前形勢下嚴峻的就業現狀,用人單位對職工的要求也早就超越了以上的指導內容,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首先,學生的“學”和“用”割裂開來,學生雖然了解這些知識,但很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只能停留在學習內容的表面,自身綜合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增長,缺乏對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實用能力的培養,畢業生的溝通能力和決策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其次,社會的進步必然帶動就業的動態發展,改變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就業指導課中,必須改變學生被動參與的現狀,使畢業生積極主動參與就業指導活動。最后,要將就業指導課中所教授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這些缺陷都要求高校必須引入體驗式培訓模式,豐富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率。
二、體驗式培訓在就業指導課中的優勢
(一)體驗式培訓的含義
體驗式培訓最早出現在二戰前,其具體理念是由德國的科翰提出。科翰在德國創辦了一所體驗式培訓模式的學校,專門用來訓練水軍,在訓練中科翰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強調理論來自于實踐的理念,這種訓練方法在后來的軍隊中得到廣泛推廣,隨后一直被運用在企業的員工管理和培訓中。所謂體驗式培訓是指在先行后知理念的基礎上,使被培訓者充分參與到培訓的活動中,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將所得的個人經驗在團隊內討論分享,是一種提高個人綜合能力、提升意識的培訓模式。簡單說,體驗式培訓模式是從個人實踐開始,以先行后知的形式來獲取思想和經驗。
(二)體驗式培訓在就業指導課中的優勢
體驗式培訓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就業指導的形式,而是主動在實踐中拓展經驗,實現自我轉變;體驗式培訓的就業指導方式開闊了就業指導的內容,就業指導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講授,而是對畢業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全面培養,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再加上各種教育方法的靈活運用,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較快,體驗式培訓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針對性更突出
體驗式培訓是對培訓對象的直接培訓,針對性格特點不同的培訓對象而采取有針對性的培訓。將培訓對象的個性特點作為培訓的主要依據,然后采取相適宜的培訓方式,激發培訓對象對培訓內容的興趣,實質性提高培訓對象發展自我的熱情。體驗式培訓模式可以依據學生自身的已有素質,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水平,選擇合適的就業方向。
2.有效性更強
體驗式培訓將游戲和討論等方式引入到課堂中,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平等公正性,符合畢業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接納特點,提高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的參與度,從而使就業者自主參與,在玩中學到知識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進一步將培訓內容與職業要求緊密結合,提高了就業指導課的有效性。
3.應變性更加靈活
體驗式教學方法不僅傳授教材內容,還可以依據時代需求和社會發展調整教育內容,并依靠科技的進步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通過主動創新的方式靈活應變教學材料。21世紀的企業文化更加注重員工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自我責任意識,這些是傳統的就業指導模式不能滿足的,體驗式培訓模式為了達到企業需求可以設置一定的情境體驗,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和個人責任意識的必要性,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要求都可以在體驗式情境中得到有效培養。
三、體驗式培訓在就業指導課中的運用方法
體驗式教學的方法較多,且與傳統模式的教學方法不相同,案例分析法、分享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社會調查法、拓展訓練法是體驗式培訓最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形式較為新穎,幫助學生在不同的體驗形式中學習感悟,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教師選取一些就業中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進行分析,教師引導學生感悟這些案例背后的就業知識點。在具體課程中,政策法規的學習較為枯燥無味,教師單純的知識講授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運用案例分析法,使學生在實際案例中感受到政策法規的重要性。這種講解方法既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也便于教師的教學,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應使學生自主思考并組織語言來表述案例內容,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思維能力,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同時掌握了就業必需的政策法律知識。
(二)分享交流法
分享交流法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表達出來,相互之間交流看法和體驗,在思想的撞擊中找到共鳴,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就業指導課程中的職業規劃和就業身份轉換等內容可以利用分享交流方法,學生可以與學長、學姐進行交流,吸取已就業者的經驗,運用開放的手段與朋友長輩和教師多交流。這種方法不僅使交流更加平等,而且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三)角色扮演法
畢業生在求職時,招聘者和求職者之間也是一種角色的設定,求職者的個人形象和面試的技能、技巧都需要求職者的個人發揮,求職者對招聘單位的薪資待遇和發展空間充滿了想象性和個人主觀性。在就業指導課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招聘和求職的角色扮演,設置求職具體情景,模擬現實招聘程序,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面試技巧,加深學生的求職體驗,以便學生在真正求職時能做好心理準備。
(四)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的方法是一種新型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應該貼近社會生活,特別是貼近就業環境,所以在就業指導課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的社會調查。教師依據學生的專業將其分為不同的調查小組,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規劃學生的調查命題任務,學生通過走訪合適的單位和社會實踐等做好調查工作。通過社會調查,學生既可以深入了解社會就業形勢和企業用人需要,又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寫作能力。
(五)拓展訓練法
拓展訓練法以人與人的交流互動為主要內容,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責任感。拓展訓練是一個有趣的項目環節,在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參加各種項目,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融入到集體中,學生也可以很好地了解集體和個人的關系。
四、結束語
為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高校引入了體驗式培訓方法,這種方法針對性強,通過各種方法的運用,針對個性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和幫助,同時讓學生做好進入社會前的心理準備,增強高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畢業生在就職后快速融入自己的職業環境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成銘.將體驗式培訓引入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18):144—145.
[2]葉大偉.體驗式培訓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應用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12):188+190.
[3]文亞西.課程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6):84—86.
[4]李蓮英.吉林大學就業指導教師培訓項目的質量體系建設[D].長春:吉林大學,2014.
張文宇
精確新聞報道是將社會學研究方法和傳統新聞報道方式融為一體的新的報道方法。目前為我國數十家媒體所大量運用,但在其操作上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一、數據來源不明。精確新聞報道中經常會發現很多新聞報道里的數字找不到出處。
二、抽樣方法有誤。抽樣調查法是精確新聞報道的常用方法,但很多媒體的記者往往在樣本的數量、分布比例和地域選擇上出現偏差,從而降低了樣本的代表性。
三、結論以偏概全。現在精確新聞報道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方式就是調查問卷法,還有就是在網上直接刊登出調查問卷,由于被調查對象的局限性,得出的結論也只能是某一媒體的一家之言。
四、內容名不副實。現代商業行為使“廣告新聞”也出現在了精確新聞報道領域。
解決精確新聞報道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強化對精確新聞本質的認識,提高報道的“精確度”。首先,國家的有關部門應確立科學的社會調查標準和原則。
其次,作為精確新聞報道單位的媒體,應該規范精確新聞報道的操作,嚴格遵守調查統計的原則。
再次,記者應具備社會調查的專業技能。
最后,還應加強受眾的媒介素養教育,使受眾用理性的眼光來認識精確新聞報道。
(作者為湖北大學新聞系2006級研究生)
新聞與網絡歌曲的聯姻
陸金玉
新聞性的網絡歌曲是指歌曲的創作者直接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作為創作的對象,或者是將當前的社會熱點事件、熱點問題作為歌曲創作的背景,并以此為由頭進行的歌曲創作。一些歌曲中隱藏的觀點或意見代表著某個社會的輿論,傳達的是公眾的聲音。如流傳極廣的《芙蓉姐夫》歌曲,表達了大部分公眾對芙蓉姐姐的厭惡,充當了公眾的傳聲筒。歌曲與新聞的密切聯姻源自歌曲創作者們強烈的現實意識,他們能夠迅速捕捉到社會和時代的熱點問題,把握了社會大眾的普遍心態,并快速地將其轉化為歌曲形式,在人們對新聞事件尚有很大興趣的時候將歌曲推向市場,利用事件本身的熱度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新聞的市民性契合了網絡歌曲“草根”性的定位;新聞的娛樂化契合了網絡歌曲的搞樂目的;新聞的事件性契合了網絡歌曲對故事性的需求。同時,網絡歌曲無形中也為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在社會中的再度流傳創造了更大的傳播面。當然,網絡新聞歌曲有著其天生的“硬傷”,隨著新聞事件的受冷落,歌曲也會隨之“失寵”,其“曇花一現”的命運在所難免。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6級研究生)
鄉村傳播面臨新形勢
李新文
鄉村傳播作為現代化的信息載體,具有傳遞政策、科技、文化、市場信息的功能,是提高農民政治、文化等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快速發展和實現農村文化大繁榮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我國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帶來農民內部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上的分化,迫切需要傳媒更多地關心他們;二是改革開放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進大都市,為鄉村社會帶來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和啟蒙,出現了突出的文化反哺現象;三是嚴重的城鄉經濟二元結構,促使大眾傳媒出于生存需要,逐漸淡化了對農村傳播;四是在強大的城市物質文明面前,一些鄉村社會原有的、特色鮮明的地方珍貴的地方性文化傳統逐漸喪失;五是我國工業快速發展,農民工進城務工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經常遭受歧視等;六是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對農村文化傳播體系進行重建,為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課外活動;“五性”;思品教學
一、注重教育性
課外活動應該重視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深化,道德意志的增強和道德行為的訓練。一句話,體現其教育性。教師在設計時應緊密聯系實際,緊扣教材內容,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到時時留心,把課外活動教育性與創新精神培養相結合起來。
例如我教了《珍惜勞動成果》這課后,通過課后的信息反饋發現學生對勞動成果的認識片面、模糊,結合學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我設計了一個變廢為寶的小制作、小發明比賽,這一活動得到了學生甚至家長的積極響應,學生用易拉罐、可樂瓶等廢品制作了各種精美的小擺設:花瓶、模型、小工具等一一展現出來。學生在勞動中享受到 成功的喜悅,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格外珍惜。這次課外活動,強化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并進行了學生動手創新實踐訓練,增強了創新教育效果,可謂一舉多得。
二、注重計劃性
認真制定課外活動計劃,才能使課外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實施,才能使課外活動行之有效。如我教了《勞動最光榮》一課后,我設計了一系列小型課外活動:舉行“疊衣服、釘紐扣、洗鞋子”自理能力競賽并表彰;帶領學生上街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要求學生參與家庭勞動并交流勞動后的體會。學生參加了這一系列課外活動后,對勞動這一概念認識就較全面了,也使學生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統一。
三、注重層次性
思品課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在課外活動的設計中。應該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和認識規律,設計恰當的“坡度”和“層次”。如果教師在設計課外活動時,不注意遵循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參與難度較大的課外活動,再讓學生參加較簡單的課外活動的話,不但不能強化道德行為訓練,而且活動肯定沒有實效。如我在教《和同學團結友愛》一課后,設計了以下一系列活動:讀報紙,了解全國各地的手拉手活動情況;班隊課請學生交流讀后感;在學生中開展“手拉手”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性“手拉手”活動。這一系列活動層次較強,內容上由淺入深,螺旋上升,不斷深化使學生經歷了知情意行過程。學生實現了由知到行的轉化,深化了道德認識,強化了行為訓練。
四、注重科學性
課外活動的途徑的科學性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即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如果忽視了這些因素,往往活動不能順利進行,而且又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社會調查是課外活動經常用的途徑,即通過學生親眼看、親口問、親耳聽、親自了解,親身感受。從而受到教育的一種活動形式,選擇這一途徑時應考慮適應性和可行性。例如社會調查會花費較多的精力,所以不宜安排較多,以免加重學生負擔;再如社會調查主要在高年級適用,因為高年級學生知識面較寬,逐步開始接觸社會,道德評價增強,而中低年級不具備上述水平,故不能適用于這種途徑。
課外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在活動目的、活動方法的指導是否具有科學性,對學生能否積極地、自主地參加活動有直接影響,也是活動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關鍵。
五、注意趣味性
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占了多數,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獨生子女特有的性格特征,他們認識事物往往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無意性較強,而且對抽象的概念不感興趣,他們對道德認識也總是與一定的具體情境相聯系。再加上道德知識一般都比較抽象。往往讓學生感到空洞、產生厭煩感,進而甚至會厭學心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組織一些學生喜愛,又富有教育意義的課外活動,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這一好老師的帶領下去動手實踐,參與活動,收獲知識,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