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4: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經營的本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現代企業;道德經營;研究;評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017-02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志丹博士的專著《道德經營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已經出版,我有幸捷足先登,拜讀了此書,在飽覽清晰獨特的研究思路和創新深刻的學術觀點的同時,深感敬佩。我們知道,經濟倫理學自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興起,漸成為“顯學之顯學”,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涵蓋了企業倫理、勞動倫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倫理等在內的諸多領域,學科體系日漸完備,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其中關于企業倫理的研究成果和論著更是燦若群星,不勝枚舉。由此,我們不難想見,在一個前人已經進行了深入探討的領域,想要再開辟新的研究視閾,提出新的論題并系統論證之則實屬不易。難能可貴的是,志丹博士卻另辟蹊徑、銳意創新,一改以往純學理研究企業倫理道德問題的理路,聚焦企業究竟應該如何“用德”、“踐德”,進行企業道德經營的研究。可以說,這決不僅僅是一種研究視角的轉換,更蘊含著一種新時代的經營哲學的誕生。
《道德經營論》一書主要內容和基本脈絡是:該書由王小錫教授的“序”、“緒論”以及十章內容組成。“序”里重點對“道德經營問題產生的背景以及該書的創新點”進行了高屋建瓴地分析厘清;在“緒論”里重點論述了道德經營研究的學術基點、研究發展趨勢和研究的理論與現實意義;第一章“道德經營的概念”重點梳理了以及道德經營概念、強調“道德經營”的緣由);第二章“道德經營的合法性”著重分析了宏觀層面的經濟道德本質維度、中觀的企業道德本質維度以及微觀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道德本質維度以及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實踐危害四方面駁斥企業非道德經營神話,從而論證了道德經營的合法性;第三章“道德經營的核心價值”主要分析了道德經營的核心價值——義利統一的概念和正當性、企業義與利的概念、統一及其三個層面;第四章、第五章“道德經營的基本價值”著重闡述了道德經營的基本價值以人為本、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綠色發展和合理慈善;第六章“道德經營的關鍵環節”基于領導力問題的重要性,提出并深入地闡述了企業道德經營的關鍵環節就是道德領導和道德決策;第七章“道德經營的人格范式”揭示了經濟道德人的合法性根據、合理性邊界及其互利的行動原則,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經營的主體依托和主體模型建構的問題,并深入而全面地回擊了對互利主義的質疑;第八、第九、第十章“道德經營的時代境遇”則集中分析了當代道德經營遭遇到的責任倫理、人權倫理、財富倫理、信息倫理、時間倫理、空間倫理等時代性問題,使得道德經營植根于當代實踐的沃土、直面時代性的倫理問題。
縱觀全書,其特點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
1.概念范式創新。著者在企業倫理學與企業經營學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企業“道德經營”的概念范式,這在國內經濟倫理學界尚屬首創。著者認為:“所謂道德經營,是指在經營的過程中,企業及其核心利益相關者主張道德價值觀驅動經營活動,堅持義利統一的基本原則,以及以人為本、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保護生態和合理慈善等基本價值,遵循倫理道德理念與規范來規約自己的經濟行為、經營活動,保持經營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以及合目的性和合理性之間的有機融合、辯證統一,從而實現企業的經濟目標與道德目標相統一的戰略性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業經營的行為習慣、內在品質和道德境界。”[1]簡而言之,道德經營就是企業按照道德理念來指導自身的經營行為,合乎道德地謀取正當的利益,從而真正建構起企業的戰略經營模式。這一嶄新的概念范式,既是企業倫理學、企業經營學以及管理學研究的理論新范式,也是分析企業問題的理論新范式。
除此之外,這樣的概念范式或論題的創新在專著中還有很多,如“道德競爭力”、“經濟道德人”、“互利的邊界”、“慈善責任的合理性邊界”、“時間倫理“、”空間倫理”、“道德致用主義”等。這些原創概念不僅對經濟倫理學、企業倫理學研究具有重要啟發和深化拓展的作用,而且對于其他學科方向的研究也具有范式創新的意義。
2.分析視角獨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倫理學科體系的完善,經濟倫理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已經成為現實經濟活動的指導原則。在現實中,一些企業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道德是企業發展的無形資本和精神資本,是企業經營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原則。但問題是,如何使這些經濟倫理學的理論能夠真正“面向實踐”(恩德勒語),為企業經營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則需要我們在研究中更具現實意識、問題意識和擔當意識,突破現有的研究“瓶頸”,選擇新穎獨特的研究視角。
與以往的研究相異,本書的著者在挖掘企業經營哲學范式嬗變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提出了企業道德經營這一新穎獨特的研究視角。以企業道德經營為切入點,關注企業如何“踐德”和“用德”,力圖整合經營與道德,實現兩者的交融互涉、良性互動。與此同時,專著對道德經營之“道德”的強調,對道德經營合法性的本體論論證,對道德經營人格范式的詮釋等,都不僅為企業倫理研究從理論走向實踐提供了獨特的分析視角,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大大增強了立論的力度。
3.體系構建完備。對于經濟倫理學的研究而言,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問題的研究總是同時并舉、相互促進的。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始終是前提,唯有特色學科理論的完善和發展,才能奠定學科應有的地位;而問題的研究也必然是理論的依據和基礎,唯有關注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感”的經濟倫理問題研究,才能詮釋倫理道德之于經濟生活的應用價值。因此,真正的學術創新一定是“形而上”與“形而下”自覺結合的產物。
專著較為全面系統地闡釋了道德經營問題,構建了道德經營的基本理論體系,不僅深入系統地聚焦了道德經營的一般邏輯,探討了道德經營的概念、合法性、核心價值、基本價值、關鍵環節、人格范式,而且多層面地透析了道德經營中的現實問題,將道德經營遭遇的責任倫理、人權倫理、財富倫理、信息倫理、時間倫理、空間倫理等突出的富有時代意蘊的論題都涵蓋在內,可謂體系完備、邏輯合理、自成一體,堪稱經濟倫理學“形而上”與“形而下”自覺結合的最新成果。
4.研究視野開闊。專著以中國與西方結合、形而上與形而下結合、歷史與現實交融、理論與實踐互涉的“視閾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經營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實踐路徑和時代境遇等四大問題,涉及的論題廣泛,研究視野十分開闊。
比如,書中對時間倫理、空間倫理的探討,就是研究的亮點之一。企業道德經營離不開時空元素,而經濟倫理學中時空倫理的研究卻相對貧乏。著者從人之存在的兩個基本維度“時空”出發,探討了時空的倫理意蘊,揭示了現代企業經營所要面對的主要時空倫理問題—企業勞動倫理和企業經營的空間正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以生存論意義上的社會之間概念為基點來透視時間倫理,以資本邏輯與空間倫理建構為主線來研究空間倫理問題,這種大膽而深刻的探討,對目前的經濟倫理學研究具有補白之功。
除此之外,對企業目的幻象的批判的角度來論證財富倫理,從企業信息主體對待和處理企業信息的倫理方式與態度來切入信息倫理,從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資源來闡述責任倫理,從女性歧視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的人權問題來拓展性地研究企業經營中的人權倫理問題等,無一不展現了著者宏闊的學術視野和強烈的問題意識。
5.學術資源豐富。著作不僅用一定的篇幅闡釋了國內外關于道德經營理念以及道德經營研究的學術脈絡,而且在全書中貫穿歷史分析與對比研究方法,融合了大量跨學科的學術資源。例如,書中從中西思想史的不同視角道德經營的概念進行一番知識考古和界定透析;在闡釋道德經營(而非“倫理”經營、道德“營銷”、道德“管理”)的緣由時,作者選取了三個角度:一是梳理了在嚴格道德哲學意義上,中西對“倫理”、“道德”概念的必要區分,使得“道德”經營能更強調主體經營的主體性、自主性、自律性以及應有的經營的行為習慣、內在品質和道德境界;二是探究了西方對“形式理性”的批判與反思,提出了企業經營范式的核心價值訴求,即強調道德主體的內在心性品質的培養之于企業的價值意義;三是理性批判了西方強勢文化對國內學術概念的影響,揭示了企業經營活動的道德本質[1]。為了分析的透徹清晰、具有說服力,著者的研究決不拘泥于學科門戶之限,廣泛爬羅剔抉、靈活地整合了古今中外諸多門類的學術思想資源,所涉及學科涵蓋倫理學、經濟學、哲學、經濟倫理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構建了全面豐富的學術信息平臺,從而使得分析說理具有充分的穿透力和說服力。
道德經營確是一個宏大課題,也是極具挑戰性、復雜性和時代性的戰略問題。對此研究域,志丹博士心儀已久,憑借著巨大的學術勇氣、深厚的學術功底、清晰的學術理念、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完成了這部洋洋35萬余字的力作。可以說,這部書是他博士后三年的傾心之作,更是他學術理念和學術境界的真實反映,盡管其中或有值得進一步商榷之處,它給后續研究留下的高水準的研究平臺和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則無論如何都是不能否認的。基于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經濟倫理學領域中,本書的開創性價值必將載入史冊,其學術和現實意義也必將不可磨滅。
目前,很多探討企業經營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往往側重于財務指標,而對生產性指標很少涉及。但是,對于像煤礦企業這種生產性企業來說,生產性指標亦是其經營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煤礦企業的生產性指標納入到其經營指標體系當中,對于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經營指標體系,從而更好地對煤礦企業經營狀況進行跟蹤及預測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煤礦企業建立經營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縱觀近幾年煤礦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可以發現,當在煤炭買方市場的大環境中,許多煤礦企業跌入經營舉步維艱、虧損嚴重的境地,在市場疲軟、競爭激烈的沖擊波而無所適從,競爭能力、應變能力、抗風險能力極差。但當在煤炭賣方市場的大環境下,許多煤礦企業經營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比如為了增加產量,盲目的擴大生產,不僅產品質量上保證不了,也造成了因超產而出現的安全問題增多,再者加上對煤礦企業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國有資產的流失。究其原因是由于受計劃經濟的長期影響,在經營上缺乏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因此,面對市場上煤炭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煤礦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經營指標體系,對我國煤礦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二、煤礦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煤礦企業經營指標體系,就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能敏感地反映煤礦企業經營狀況及存在問題的指標構成的有機整體,在構建指標體系時,應在下述原則下完成:
1、系統性原則。企業經營是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下的行為表現。因此,應考慮各種因素的相關性、整體性和目標性,并且指標間應具備有序性,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
2、動態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經營的動態變化,從發展變化的角度來考察企業經營狀況,揭示企業經營的行為表現。
3、相對獨立性原則。構建指標時應盡量減少各指標間的重疊區域,將相關性減到最低限度。
4、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是設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必須考慮的一項重要因素,離開了可操作性,再科學、合理、系統、全面的經營指標都是枉然。
5、預測性原則。預測性是指所設計的指標應能反映企業的發展趨勢,幫助企業進行戰略管理。
三、煤礦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的內容
煤礦企業是典型的生產性企業,在研究其經營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應該把生產性指標納入其經營指標體系當中,這是我們對煤礦企業經營狀態進行全面跟蹤預測的基礎。根據以上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結合煤礦企業自身的特點,我們把煤礦企業的經營指標體系內容分為生產性指標體系和非生產性指標體系兩大部分。
1、生產性指標體系
根據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以及統計的困難度,可以把煤礦企業的生產性指標歸納為以下16個指標:原煤產量、冶煉用洗精煤產量、開拓進尺、商品煤灰分、商品煤含矸率、冶煉用精煤灰分、冶煉用精煤產率、原煤全員效率、回采工效率、原煤生產坑木消耗、綜合電力消耗、回采工作面平均月產量、掘進工作面平均月進度、采區回采率、采煤機械化程度、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
經過多年的統計分析,以上16個指標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程度反映了煤礦企業的經營狀況。
2、非生產性指標體系
根據煤礦企業所處行業的行業標準、企業預算標準及企業歷史標準,設置能夠反映其經營狀況的非生產性指標體系,并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來進行構建。
(1)定量指標
我們根據上市公司的“三表”(即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分配表),結合非上市煤礦企業的財務報表,用以下七個代表性指標反映煤礦企業的經營狀況,即:資產負債率、資本積累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銷售增長率。
[關鍵詞]導論;企業經營;美學應用
一、企業經營美學的研究對象和學術使命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這既是學科賴以確立的基本理由,也是我們把握不同學科性質的前提條件。企業經營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企業經營活動中美學應用的基本規律。也就是說,企業經營美學是研究企業經營活動如何應用美學原理的科學,它把企業運用美學原理從事經營活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在我看來,企業的經營活動既是一種經濟活動,同時也應該是一種審美活動,因為當今的時代生活特別是都市生活正在迅速地被藝術化。但是,我們現在還有許多經營者尚未清醒地意識到企業經營審美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們經營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硬性競爭和經驗管理的水準之上,而且經營者的審美修養和審美水平也亟待提高。這就使得企業經營美學的建立成為歷史的必然。由此可見,應運而生的企業經營美學理應承擔下列兩大學術使命:一是揭示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審美規律;二是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自覺運用美學原理提供理論指導。企業經營美學作為美學的一個新興的分支學科,雖然剛剛起步,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既然企業經營美學是應現代企業經營審美實踐之需而誕生的,那么,它一定會有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它將不會辜負時代生活和市場經濟的重托,努力完成自己神圣的學術使命。
二、企業經營美學的學科特點
從前面的闡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企業經營美學的學科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交叉性;二是應用性。
先說交叉性。企業經營美學既不是單一的企業經營活動描述,也不是純粹的美學原理闡釋,它是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學科理論和與美學相關的學科理論的有機融合。它討論企業經營活動,是為了給美學找到應用的注腳。它討論美學原理,則是為了給企業經營活動提供審美的理論指導,它應該是企業經營管理學科和美學學科的交叉學科,具有邊緣性。
再說應用性。企業經營美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須擔當起自己神圣而艱巨的學術使命,它沒有理由束之高閣,也不應該是純理論的玄學思辨,它必須時刻關注企業經營的全部現實過程,正確而及時地指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自覺按照美的規律從事經營活動,以便更多地盡善盡美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審美需求,創造最大效益。
三、企業經營美學的理論體系
如上所述,企業經營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美學應用問題。圍繞這一研究對象進行思辨,企業經營美學建構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其理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內容:
(一)闡述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美學原理
美學基本原理揭示了美的一般規律,它是企業經營美學的第一塊理論基石。企業經營美學履行自己的學術職能,指導企業經營實踐,以自己的方式闡明美學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質與美的標準、美的形態、形式美及其法則、審美心理與審美范疇等。如果離開美學的這些基本原理,企業經營美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習和研究企業經營美學,也應該首先弄懂弄通與之密切相關的美學原理。不懂得基本的美學原理,企業經營者就不能做到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去從事經營活動。
(二)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分析
應該說,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分析與考察,是企業經營美學發生的第二塊理論基石。企業經營美學本質上屬于美學學科,但它絕不同于一般的基礎美學,它是應用性很強的實用美學,它要將自己的學術研究牢牢地根植于現實的企業經營活動之中。一方面從企業經營實踐中總結出審美規律來,另一方面又拿這些審美規律指導企業的經營實踐。這就決定了它除了要把自己的學科體系建立在美學原理之上外,還必須把理論體系建立在活生生的企業經營實踐基礎之上。因此,企業經營美學的理論探求,除了對美學原理的把握和闡述之外,還必須對企業經營實踐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考察。企業經營活動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姑且從兩方面入手對它進行宏觀地分析和把握:
一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歷時性分析與考察。企業經營活動雖然復雜多變,但如果我們對它的動態性作出宏觀的把握,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哪類企業,也無論是企業的哪類作業,其流程周期一般都可確定為四個相輔相成的步驟,這便是:市場與環境調研;計劃與決策;執行與控制;評估與反饋。倘若我們能夠理性地把握這四大步驟,我們就找到了總結企業經營活動審美規律的突破口,同時也就找到了為企業經營活動全程提供美學指導的出發點。
二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共時性分析與考察。如果說前面對企業經營活動過程的歷時性考察屬于線性的動態分析的話,那么,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共時性考察則屬于非線性的靜態分析。這種共時性的靜態分析,使我們發現了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對管理的經營;(2)對產品的經營;(3)對服務的經營;(4)對銷售的經營;(5)對公共關系的經營;(6)對企業形象的經營;(7)對企業文化的經營;(8)對人力資源的經營。企業在對以上八項重要職能的經營中,無時無處不關涉到美學原理,也無時無處不伴隨著審美活動。企業經營美學就是要把企業經營活動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當作一種審美活動來進行系統考察,總結這些職能活動中滲透的美學規律,進而使企業的這些職能活動變成更加自覺的經濟審美活動。因此,企業經營美學的理論主體除了美學原理概述和企業經營活動分析這兩大總論之外,還有下面分論,即:企業管理與美;產品經營與美;經營服務與美;市場營銷與美;公共關系與美;企業形象與美;企業文化與美;人力資源與美。
(三)企業管理與美
企業管理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中樞神經和指揮系統,在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時代的管理學家們反復強調,現代化的管理應該是科學、規范、民主化的人本管理。毫無疑問,人本管理當然應該是盡善盡美的管理,不善不美的管理只會導致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惡性循環,毫無人性可言,也毫無美和效益可言。企業經營美學將在分論部分,首先從美學的視角闡述企業管理過程中的美學應用問題,以期為現代企業的管理審美化提供理論參考。
(四)產品經營與美
產品經營是企業經營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代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的產品應該既實用便利,又美觀大方,還舒適環保,令消費者賞心悅目。本章將從產品的設計與創新、品牌的培育與創意以及產品的造型與包裝等方面,探討企業在產品經營過程中如何應用美學原理。
(五)經營服務與美
企業除了要為消費者提供實用美觀的優質產品之外,還應該努力為消費者提供主動、熱情、耐心、周到的優質服務。特別是在當今買方市場條件下,企業的營銷服務顯得特別重要。有學者把服務與管理和產品相提并論,指出管理、產品、服務是當今企業生存的三大生命之柱,其中的任何一根坍塌,企業的生命將不復存在。因此,現代企業要充分重視服務,要像精心經營自己的管理和產品那樣,精心地經營自己的服務。而真正優質的服務當然應該是美好的服務,其中服務者的服務態度、服務禮儀和服務規范等,無一不滲透著美學原理。在企業經營美學看來,企業的整個服務過程應該是一個審美化行為過程。
(六)市場營銷與美
傳統的營銷方式就是企業把自己的產品推銷給消費者,實現經濟效益。其實不然,市場營銷并不等于推銷,營銷與推銷有著質的不同。營銷的實質在于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進行精神和物質的溝通交流,實行最親密的接觸,繼而在這種親密的接觸當中,既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更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讓消費者得到物質和精神的滿足。所以,營銷的宗旨不僅不是功利地推銷產品,而且恰恰是要使功利笨拙的推銷成為多余。由此可見,傳統的推銷已經不能滿足當今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了,只有真善美的新營銷才能完成這一嶄新的營銷使命。因此,企業經營美學主張在營銷過程中貫徹美學精神,使現代營銷成為審美化的新營銷。
(七)公共關系與美
公共關系理論產生在20世紀初的美國。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有識之士紛紛指出,企業應該充分重視優化自己的內部員工關系和外部社會關系,內求團結,外求發展。于是,公共關系隨即成為現代企業的一項重要經營職能。但是,在企業經營美學看來,僅從經營職能上去理解企業的公共關系是遠遠不夠的,企業還應該把公共關系當成創建一種美好的生存環境來認真地進行經營。否則,公共關系的純潔性就會受到玷污。當下企業公共關系的庸俗化傾向就是最好的說明。
(八)企業形象與美
企業形象是企業在社會公眾心目當中的整體印象,它包括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學者們常用“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IdentitySystem)”來界定企業形象,簡稱CI。它包括企業獨特的經營理念即理念識別(MindIdentity),簡稱MI;獨特的行為方式即行為識別(BehaviorIdentity)簡稱BI;獨特的視覺系統即視覺識別(VisualIdentity)簡稱VI。這三個方面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企業的形象系統。企業對自身形象的經營管理,就是力爭使這三個方面超凡脫俗,優秀獨特,以便給社會公眾鮮明的形象感知。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借助美學的力量,加強企業內在美的修煉,同時也要強化企業外在美的修飾。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逐步贏得社會公眾的好評,在社會公眾心目當中樹立起自己良好的企業形象,最大限度地求得社會公眾的愛戴與追隨。
(九)企業文化與美
如果說美好的企業形象能使企業“秀于外”,那么,深厚蘊藉的企業文化則能使企業“慧于中”。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企業與一個文化修養淺薄的企業相比,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為什么沃爾瑪始終雄踞世界連鎖零售行業榜首?為什么通用電器的旗幟百年不倒?為什么中國的海爾也能木秀于林?究其根本原因,無一不是長期修煉的企業文化使然。企業文化是企業所有員工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約,是企業的精神圖騰,它像基因一樣,深深地根植于企業的生命之中,使企業生命之樹長青,使企業形象在公眾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企業這種因深厚的文化修養而具備的永久魅力,當然包括企業長期的審美修養在內。如:企業崇高遠大的經營理想,矢志不渝的經營宗旨,造福人類的經營道德,儒雅脫俗的經營氣質,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范等。因此,企業文化的美才是企業深層次的內在美。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是這樣,一個企業同樣如此。
(十)企業人才與美
深厚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生命之源,而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高素質的職工隊伍,則是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之源。企業競爭的方略千千萬萬,但人才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的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管理顯得格外重要。企業經營美學要借鑒人力資源管理的有關理論,闡述企業員工審美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為企業包括CEO在內的所有員工加強美學修養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論指導。
以上論及的十個方面,就是企業經營美學研究為自己設定的十大理論課題。除此之外,又由于企業經營的直接對象是廣大消費者,所以,企業經營美學在討論以上這些理論課題之后,不能不對消費者的審美心理進行必要的分析和闡述,以便指導企業經營者更加完美地投消費者之所好。出于這樣一種學術考慮,因此,本課題在最后還要論及消費者的審美心理。至此,開頭一個導論,結尾一個附論,中間十個理論主題,總計十二個部分,共同構成企業經營美學研究完整的理論體系。
四、企業經營美學建立的時代背景和價值前景
企業經營美學是對企業經營審美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它的提出和建立既以當今時代豐富多彩的企業經營審美實踐為基礎,又正是適應了當今時代企業經營審美化趨勢的客觀需要。因此,它的建立既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又有遠大的價值前景。在企業經營美學看來,當今的時代背景呈現出以下三個明顯特征:
一是買方時代的來臨與市場競爭的加劇。由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市場上的商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多彩,商品的供給量相對于消費者的購買力而言,明顯地表現出相對過剩。而生產的相對過剩必然導致企業在市場上主導地位的喪失,代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導向。也就是說,企業過去是市場的中心和主導,消費者圍繞企業轉,這樣的時代叫“賣方時代”。當今的市場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企業不再是市場的中心,買主才是市場的中心,企業開始像崇拜上帝那樣崇拜消費者,追隨消費者,圍繞消費者轉,這樣的時代叫做“買方時代”。買方時代的來臨,必然導致市場競爭的加劇,因為誰追隨消費者,誰就占有了市場,誰喪失消費者的寵愛,誰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這樣一條鐵的法則,促使企業不得不努力優化自己的所有經營職能。于是,現代化的、規范化的、科學化的和審美化的企業經營方略應運而生。與此相適應,企業經營美學就必然地被提到企業經營理論的議事日程上來,應該說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因為一切為了消費者既是市場本位的回歸,也是企業經營美學遠大的價值前景之所在。
二是消費者生活質量的提高與消費意識的成熟。買方市場的來臨和商品的極大豐富,引起的另一個馬太效應就是大大地提高了消費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人們的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方便快捷,追求舒適和美好。伴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也日趨成熟和自覺。他們不再像賣方時代那樣,被企業任意地擺布和支配,他們有了更加自覺的消費觀念和更加清醒的維權意識,企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投訴。所以,企業必須想方設法地投消費者之所好,為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主動熱情、耐心周到的服務,而這又必然要求企業經營不僅要規范化,還要審美化。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進而贏得效益。因此,企業經營美學便應運而生。:
關鍵詞:現代企業制度;產權;發展
一、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和特征
1.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
現代企業制度是一種能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國際化競爭與經營的企業制度,它包括企業的產權制度、組織制度、領導制度(治理結構)、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主要指企業中涉及生產關系的管理制度,如企業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財務會計制度等),以及處理這一系列制度和在這種制度下企業與各方面關系的行為規范、行為方式、行為準則的總稱。因此,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國際經濟的競爭性,企業發展的促進性,制度自身的開放性、動態性以及發展性。
2.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
現代企業制度從對產權實體的要求、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系、政治制度與企業經營關系以及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要求都體現了其“商品化”的內涵,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追求其經營的高效益。
(1)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應是產權清晰的實體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情況下,首先要做到產權明晰,因此,就應對企業的資產進行清查,并由有關的社會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在確定了資產實有額的基礎上,將其劃分為不同的所有者。
(2)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所有者與經營者權責明確
根據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離的理論,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是企業的所有者委托企業的經營者運用其資產進行生產經營管理,并依法向企業的所有者負責。其職責就是保證投資者的權益,即資本保全和增值,并享受較高的利潤分配。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建立起新型的責權利關系。各方各司其責,各自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這種關系對于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是十分必要的。
(3)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政企分開
政企分開有兩層含義,一是政府部門對企業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由于企業都是自主經營的實體,所以,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更多地體現在間接管理上,即政府主管部門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來管理企業,制定宏觀調控政策。這符合政企分開,所有者和經營者分離的政策;二是企業應僅僅是生產單位,而不應承擔應由社會承擔的責任,如職工的住房、醫療、子女就業上學等應由政府或社區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才能集中精力和財力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實現經營目標。目前許多實行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已經和正在進行這種剝離,將一些福利機構的職能轉由社會承擔,減輕了企業的負擔。雖然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還承擔這些機構的一些費用,但數額已大大減少了。
(4)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管理實現科學化
管理科學化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應采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其生產和經營管理服務。與此相適應,也應有先進的科學的管理方法與之相配套,否則,再科學先進的技術也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管理科學化不僅要求使甭現代化的管理設備,而且管理手段也應現代化.其管理方法應打破常規,按經濟規律辦事,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管理方法。
(5)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實現高效益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企業產權獨立化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前提
那么作為“商品化”的現代企業制度,產權始終是一個重要的不可回避的問題。產權及企業經營地位的獨立化為“商品化”打上了重要的烙印。
企業、政府與市場關系重構,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政府為企業提供服務,為市場提供法律保障。企業是基礎,市場是前提,政府是保障。三者相輔相存構成系統關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其具有三個特征:即企業產權獨立化、政府職能政治化、市場機制法律化。
企業地位的獨立,基礎是資本的獨立,因為資本是支配市場經濟運行的原動力,企業的權利來源于資本的權利。產權資本的獨立是現代企業制度賴以確立的基礎。要想對企業產權獨立化有較深刻的理解,首先,我們對現代企業的本質要有明確的認識。所謂企業,應該是具有占有、創造和實現財富增殖的能力,具有生命力的有機結構的社會經濟基本單元。占有、創造和實現財富增殖是企業的功能第一本質;具有生命力的有機結構是第二本質;社會經濟的基本單元是第三本質。功能本質,結構本質和歷史本質,這三個本質缺一不可。凡是不同時具備這三個本質的企業,都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所謂企業制度,從本質上講,是指企業的組織形式與經濟方式。企業組織形式與經營方式的規范化、法律化就形成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謀求企業的發展。依據以上定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現代企業制度主要應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1.企業不論大小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
2.企業完全面向市場,按照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和從事經營,以追求市場活動效益最大化和財富增殖最大化為主要目標。
3.政府對企業實行間接調控和服務。
以上這三個方面之所以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依法自主經營,并承擔相應的盈虧后果。在弄清上述問題的基礎上,企業與政府、市場的職能分工就可按以下原則進行:
(1)產權可界定原則(2)產權可市場交易原則(3)功能效率原則。
三、政府職能政治化是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必要前提
企業產權分離之后,政府保留法律所賦予的行政權,為社會提供公正、誠實、有效率的服務,而不是處于“管制者”的角色,這種從管制者到服務者的轉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充分地印證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商品化”屬性。那么在商品化的現代企業制度面前,政府職能已經有了明晰的界限,由于各種社會經濟資源(資本、勞動、土地及其它自然資源)在不同產業和企業之間實現合理配置、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社會經濟進步,政府職能政治化是十分重要的。現階段政府的主要任務大致如下:
1.政府機構的大精簡,直接組織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的政
府部門原則上均應撤銷。
2.政府行政機構公職人員唯一合法的經濟來源是財政撥款。而包括財政外收費、自辦公司等在內的一切其他收入來源均屬非法,一經發現查實,必須懲處。
3.允許國有資本與社會其他資本在同一法律、政策環境下公平競爭。取消給予國有資本的種種壟斷性經營權力,同時在稅收上讓國有資本享有外商資本同樣的待遇。國有資產作為資本開展經營,國有企業的出租、拍賣、與其他資本合股幼破產等成為所有權經營的正常形式。
4.允許企業經營者享有既區別于政府公務人員,又區別于企業的一般雇員的獨立的分配利益。這種利益同企業的經營效益是緊緊拴在一起的。當企業經營利益下降時,企業經營者將與所有者同時受到損失的打擊。由此將出現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家群體。建立一個公平、競爭、流動的“企業家市場”,通過企業家市場化形成符合價值規律的企業家評價標準,再由企業的產權所有者根據競爭原則,擇優聘用。
5.國有企業經營者與國家的關系不再是行政任命關系,而轉換成依據合同的雇傭關系。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將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無理的干預行為均屬違法。同時,經營不善的企業隨時可能被投資者以股權轉讓、出租、拍賣、申請破產的方式作出處理。在投資者的損失被減到最小程度的同時,經營者及企業員工將成為產權調整過程中解雇、失業的直接受害人。因此,企業有了來自市場的外部壓力和內部約束力。
四、市場機制法制化是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
產權獨立、企業經營地位獨立、政府從管制者轉變為服務者――政府職能的政治化,可以說是經濟社會充分承認現代企業制度的商品化所做出的回應,那么市場機制的法制化可以說是現代企業制度商品化的基礎,也是一個重要前提。只有以上前提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當市場經濟合理化發展、市場機制法制化出現,現代企業制度才能真正煥發它地方活力,也更好地凸顯了其“商品化”的特征。
法治,是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發展市場經濟離不開法治。現代市場經濟涵蓋兩個概念:市場的開放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經濟運行新機制,呼喚并依靠與之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包括立法、司法、執法)的建設和完善。廣泛學習和大膽借鑒一切資本主義國家如何通過法律制度調控市場的經驗。市場機制法制化,要求既要對現存不適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法律、法規進行根本性的修正和變更;同時,還要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規。
一、如何認識資本經營
對資本經營的認識,既要搞清楚概念的內涵,又要搞清楚概念的外延。
首先,弄清什么是資本經營。從本質上講,資本經營就是通過資本交易或使用獲得利潤,求得資本的增值或獲得更大的收益。
其次,弄清資本經營的內容。概括地講有三個方面:一是資本的直接運作,它是指在生產力要素資本化的基礎上,在產權層次上間接配置生產力各要素;二是以資本運作為先導的資產重組和集中;三是將資本經營原則和方法運用于生產經營。
第三,弄清企業資本經營的特征。①資本經營的對象不是產品、設備、專利等物化資本,而是證券化了的物化資本,如股票;或是可以按證券化資本操作的物化資本,如股權及可轉化為股權、股票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航天企業尤其要重視將無形資產當作資本來經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經營。人力資本中又以人才的創新意識最為珍貴。②資本經營的核心是如何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產運行效率,以確保資本不斷增值。③資本經營的主要活動是投資,通常通過產權交易進行,也經常進行直接投資。④資本經營的收益主要來自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后生產率提高所帶來的經營收益增量,或是生產率提高后其資本價值的增量。資本經營收益是產業利潤的一部分,表現為較高投資回報與較低投資回報之間的差額。這在高技術企業特別是航天企業中尤為突出,投資高技術產業比投資傳統產業的回報往往要高幾十倍甚至更高,如太空船、航天飛機等。⑤資本經營的過程涉及企業內的所有方面,又涉及產品市場和金融市場。
通過分析看出企業資本經營是一件具有深刻的內涵,又涉及多方面的經營工作,是企業的一項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經營工作。因此,我們應全面的認識,這是搞好航天企業資本經營的前提。
轉貼于
二、航天企業的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之間的關系
航天企業的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間的關系,既有一般企業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1.資本經營和生產經營是分層進行的。生產經營是指航天技術產品的生產經營,它主要關注產品市場、產品生命周期,注重技術創新,體現產品的個性;資本經營主要關注風險投資、企業整體價值、企業主導產業的發展、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注重制度創新,體現企業的共性。資本經營是在生產經營基礎之上的一種高層次的經營。
2.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互相聯系并共同存在于企業之中。企業是一個運用資本進行生產經營的市場主體,是資本生產、獲取收益的載體,它對生產經營進行的組織和管理,本質上是對資本的組織和管理。任何企業的生產經營都是資本經營的實現形式。航天企業也毫不例外。
3.生產經營要按資本經營原則組織和管理,航天企業尤其要樹立資本經營觀念。所謂資本經營觀念是按資本經營原則進行生產經營,將資本經營原則揉進企業經營機制之中。航天產品所依存的高技術是一種變動速率極快的技術,作為企業一定要以資本為目的,以技術、產品為手段,不能為某一產品的生產而生產,為某一產品的經營而經營。
航天企業既要進行傳統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抓好生產、成本、定價、市場、營銷等工作,還必須進行資本經營管理,抓有關營運評價、籌資及投資決策、總體發展戰略等。且資本經營工作中有一組至關重要的操作及考核指標,其核心是資本利稅率(稅后利潤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和資本回報率(實分股息與股本的比率),前者反映資本增值情況,后者反映向股東還利情況,二者是影響企業資本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這兩個指標因素如低于事先確定的水平,或低于市場同行平均水平,企業的營運情況被認為不可接受。其結果有兩種可能:一是所有者會撤消或轉移投資;二是所有者會考慮調整經營班子。顯然這組指標高低與企業所有者的行為以及由此決定的經營者的收入和命運結合起來的時候,企業的經營活動會自然而然地以資本效益為轉移。就是說,在企業內部形成通過優化配置現有的全部資產提高資本運行效率,最大限度實現資本增值并向股東還利的機制,即資本經營機制。對航天企業來說,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互相融合、互為條件、互相促進。
三、航天企業的資本經營是持續經營
航天企業有幾個特征:投資強度要求高、競爭激烈、技術難度大、技術更新周期短、市場需求變化難測。作為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高技術企業,特別是航天企業更應該慎重對待經營風險,重視資本安全。要認識到資本經營是持續經營,不因某一產品或技術的終結而停止。
企業所有者必須充分重視資本的融合性,不能人為地制造出資本的排他性,允許由財產主體的多元化形成利益的多元化。要求在航天企業中使各種投資主體的資本相互滲透變成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目標的整體。好處是:使資本的經營風險分散;使資本在企業經營性盈虧中的無限責任成為有限責任;可以促使出資者與經營者的分離,避免出資者去干預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事物。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企業文化的幾個基本概念
根據管理沙龍的活動安排,今天由我先發言,就企業文化基本內容和幾個概念的定義談自己的學習、研究心得。
為什么我們現在仍要關注企業文化基本內容的概念和定義?應該說,一方面,這是我們公司繼續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需要。深入研究企業文化基本內容,厘清企業文化一些重要內容的關系正是進一步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這項工作能使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獲得更深刻的認識基礎并收到更好的建設實效;另一方面,從社會層面上說,關注企業文化基本內容也是推進我國企業文化理論研究的需要。現在社會上有些理論工作者和很多企業對企業文化的一些基本內容的認識、闡述仍然比較混亂。社會大背景告訴人們,企業文化的理論研究亟待推進。我想,我們公司是可以為我國企業文化理論研究的推進作出比較大的貢獻的,因為我們公司有這方面理論研究的熱情、勇氣和實力。
今天我的發言有兩個內容:一、什么是企業文化;二、企業觀念文化的三個重要的概念及其定義。
一、什么是企業文化
熟悉形式邏輯的同志都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而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最常用的下定義方法是揭示一個概念歸附的屬和種差。列寧說,下定義“首先就是把某個概念放在另一個更廣泛的概念里。”
中國電力出版社曾出版過《企業文化建設簡要讀本》一書,此書給企業文化下了個定義:“企業文化主要是指企業成員所共有的行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價值觀。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基于我們對企業文化本質的認識。企業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員工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會形成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在此基礎上,又進而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觀,久而久之,一種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就形成了。”我個人認為,這個定義不夠理想,因為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顯然不僅僅是企業成員所共有的行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價值觀,還有很多內容。
最近國務院國資委在一個文件中也給出了一個企業文化定義:“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企業精神和經營管理理念為核心,凝聚、激勵企業各級經營管理者和員工歸屬感、積極性、創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我個人認為,這個定義也不夠理想。企業管理理論只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形態。設備是文化、制度也是文化;行為是文化、服飾也是文化;思想教育是文化,技術監督也是文化;人本是文化,錢本也是文化。魏晉時有篇很有趣的嘲諷散文《錢神論》,說“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無德而尊,無勢而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假如一個企業只依靠錢來搞錢,能說就不是文化?它肯定是一種企業文化,當然,肯定不是一種先進的企業文化。
我認為,廣義的企業文化的定義是一個企業所創造和擁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企業文化建設活動中所指的企業文化是狹義的企業文化,狹義企業文化的定義是企業在經營實踐中所創造或自然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點且以經營理念為核心的一組精神觀念與其外化存在的總和。很明顯,一個企業的狹義的企業文化不是該企業所創造或擁有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除了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觀念外,狹義的企業文化只是指全部財富中能體現具有特色的本企業精神觀念的那部分內容。
企業文化的內容有很多,有企業經營理念、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倫理、企業發展戰略、企業宗旨、企業經營哲學、企業風尚、企業儀式、企業形象、企業標識、企業制度、企業英雄人物等等。而文化都是有其內容、形態結構的。比如儒家倫理的四維、五常、八德、百行、比如易經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再比如唯物辯證法的存在、意識、三大規律,諸對范疇等等。從文化的形態結構上說,企業文化的諸多內容可分為三個大層次:最里面的一層是由企業經營理念為核心的精神文化層次,外面一層是制度行為層次,最外面的是物質文化層次。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的表現形式往往是三個層次全面推進的,而從其性質上講,精神文化的建設是最重要的,制度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衍生和外化。天君泰然、百體從令,抓好了精神文化建設就是抓住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
二、企業觀念文化的三個重要的概念及其定義
企業觀念文化有三個內容特別重要,即企業經營理念、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即企業文化的有些概念都是擬人化的,就是賦予企業以人格,把一個企業當作一個人來說。
(一)關于企業經營理念
在討論經營理念時,有的同志可能會聯想到中外哲學史中的關于理和理念的概念。我想,這類概念應該參考,但不能完全套用,因為各個歷史時期,東、西方各位大師所說的理和理念的涵義是不盡相同的。
什么是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經營理念是一個企業的關于經營的對象、目的、目標和主導方法的基本思想(做什么?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企業的各項活動正是在這種基本思想的支配下展開的。在企業的作為空間里,企業如何把好市場脈搏確定經營對象?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持續穩定地提升企業的素質,更好地滿足社會、出資人、客戶和員工的合理需要,還是局限于某一兩個方面?企業是不斷自我加壓、追求卓越,還是自然無為、安于現狀?企業根據各自生存的具體條件,應該確定什么基本思路、采取什么基本方法來實現目標,等等。這些內容就是企業經營理念。一個企業實際的經營理念是否科學是企業是否能獲得正確發展的前提。而經營理念的正確來自于企業決策層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理論和經驗素養以及戰略眼光。
在企業文化理論中,還有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基本概念是企業經營哲學。我們知道,所謂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除了哲學上的各種流派名稱外,人們在對某一特定領域認識的層次冠以“哲學”稱謂時,往往是指對這一特定領域的總的、基本的看法,企業經營哲學也是如此。企業經營哲學的基本內容不可能是一個企業關于自身經營的外部條件和自身要素的相互聯系和運動變化的總的規律的學說。其實,它的內容就是關于在一定的經營條件下,企業經營的對象、目的、目標和主導方法的基本思想。因而,企業經營理念和企業經營哲學在邏輯關系上應屬同一概念。
另一個相關的基本概念是企業宗旨。所謂企業宗旨,就是企業存在、運作的根本目的。應該說,企業宗旨是企業經營理念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我們如何表述企業宗旨,都必須了解它與企業經營理念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只有了解了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我們才有可能避免認識和表述的混亂。一個企業的宗旨應該是比較明了的,無須將其推演得玄奧復雜。
一個企業,無論是否有計劃地展開企業文化建設,無論是否承認或宣告自己的企業經營理念的存在,他都有自己的經營理念。你可以從企業的運作實踐中看出他的經營理念的存在。在經營理念的宣傳上,有宣告的企業經營理念和企業真實的經營理念是一致的,也有宣告的企業經營理念和企業真實的經營理念是不一致的。
有的同志可能會認為,在社會上、媒體上看到不少企業的經營理念都是空洞的東西。這有兩種可能:也許,你看到的有些企業的所謂經營理念確實是空心蘿卜;也許,那些理念是實心的,有豐富內涵的,只是你自己還沒到那個火候,沒有理解抽象理念的深刻含義。為了便于大家研究企業文化理論,這里,我們可以強調一下:一些企業宣傳的經營理念不一定就是這些企業真實的經營理念,真實的經營理念是可以在企業的經營實踐中得到驗證的;社會上出現的有些時髦經營理念不一定是科學的經營理念,科學的經營理念一定是符合企業發展客觀規律要求的。
(二)關于企業價值觀
一談價值,有些同志就會想到商品的兩重性。世界上第一次意識到商品的兩種用途的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他指出,每種貨物都有兩種用途:一種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種則不然。例如鞋子,既用來穿,又用來交換,他的這一概念到18世紀的西方古典經濟學體系建立者亞當.斯密手中發展成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從此成為經濟學中的固定范疇。企業價值觀里的“價值”不是等價交換的尺度,它只是從效用的角度說的。
什么是企業價值觀呢?所謂企業價值觀就是企業在一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客體是否具有能滿足自身需要屬性的系統的認定原則。再通俗地說,企業價值觀就是一個尺度,能衡量和告訴人們什么東西是對我們企業有用的。就象畫一個圓圈,企業價值觀就是這條封閉的弧線,你知道了這條弧線,就知道弧線內的東西都是對我企業來說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在一個圓圈中,對企業有用的東西很多,其中包括核心價值客體,即能滿足企業在一定時期生存發展過程中最重要、最關鍵需要的客體。這種對核心價值客體的揭示加上對企業總的需求范圍的說明,就構成了企業價值觀的兩個最基本的內容。在了解企業核心價值客體與企業價值觀關系的前提下,企業要把價值觀研究的重點放在準確揭示企業核心價值客體上。對企業核心價值客體的準確揭示可集中反映企業對自身運行整個鏈條的關鍵環節的識別和把握能力。這種對關鍵環節的正確識別和把握、這種對企業核心價值客體的著力追求能高效地帶動企業各項營運活動有序地開展,持續地給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
(三)關于企業精神
什么是企業精神?企業精神就是深植于員工個體意識,并在員工具有同一風格特征的從業行為中體現出的一種最能激發員工工作熱情和保持企業生存、發展活力的觀念。
企業精神的確立應該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自生型,另一種是導入型。自生型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領導和普通員工共同努力、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使企業員工主流群體的行為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風格并煥發出激情,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提煉,形成企業精神。導入型是企業決策層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先用簡潔口號形式提出一種富有激情的觀念,再有計劃地向員工灌輸并使他們接受這種觀念,進而使觀念在員工的工作行為中體現出來。:
導入型的企業精神帶有很強的輸入色彩,需要培育。導入型企業精神培育成功的前提有兩條:一、提出的觀念要正確和準確。即觀念正是企業所需要的,能被員工所接受,能煥發出員工的工作激情,能外化為員工具有同一風格特征的行為;二、企業精神培育的條件要創造和組織好,使員工接受觀念、煥發激情由可能變為現實。
(一)財務管理的中心地位由企業管理的目標決定。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目標就是要讓企業獲取最大利益,而財務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通過財務管理,用較低的成本籌集到企業經營管理所需要的資金,同時對企業的結構要素加以調節,對企業的收入與消費資金進行合理地分配,最終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始終滲透和貫穿著財務管理的中心地位,財務管理目標實現是企業目標實現的重要前提,企業目標實現過程就是財務管理職能運作過程。
(二)財務管理的本質決定了其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企業財務管理是組織財務活動并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綜合經濟管理工作。企業所有的管理活動都必須以財務管理為基礎,所有的經濟活動中都必須要有財務管理參與到企業經營的各個階段,比如:籌資階段、采購階段、生產階段,還是企業的銷售階段和存儲階段,都需要將財務目標的實現放在第一位,可以說,財務目標是統帥其它一切工作的關鍵環節,企業的方方面面,各個部門都要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
(三)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以及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企業如果以產量、規模或者其他非價值的目標作為企業管理中心,而不是以財務管理為企業管理工作中心,就會導致資金配置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以財務管理為中心,才能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并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行。
二、企業管理中財務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我國自進入WTO,國家經濟開放,國內企業受到國際企業的擠壓和競爭,我國企業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其核心在于企業的財務管理體制,深化改革財務體制,能有效幫助企業提高防御風險的能力,沒有好的財務管理體制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企業中的財務管理工作,涵蓋了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企業經營的好壞直接反應在企業的各項經濟指標上,通過這些指標,可以看出企業的資信水平及處理各種債務的能力,也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二)健全的財務管理體制和較好的財務管理方式能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利潤最大化,降低成品成本,獲得較高的收益。新的企業財務準則要求,企業要圍繞強化成本管理,降低各項費用指標,強化工資管理,嚴格考勤制度,減少不必要的加班,控制人工費用。原材料采購要做到精算,做到材料使用最大化,減少浪費。同時健全的財務管理體制能有效調動財務管理人員的監督職能,企業領導和財務會計人員及廣大職工不但要遵照國家法律、法規,維護企業利益而且要積極做好宣傳工作,激發和調動企業廣大干部和管理人員的自我約束意識,讓每個干部職工自覺維護企業利益,改變以往的監督服務在事中,阻止和懲罰在事后的情況,改為在經營活動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控制。
(三)健全的資金管理體系。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保證,但是目前企業通過強化管理能有效管理資金的流出,發現不當資金流出,控制浪費資金的流出。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有利于債務款項的收回,及時辦理結算,杜絕壞賬,死賬的出現,也是企業正常運營的保證,保證充足的資金流供應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開展。對于一些無法及時收回的款項要定期核對,保證債務的時效性,避免失去債權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對于負債企業,深化財務體制改革能幫助企業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提高企業決策力。負債資產結構中的不合理部分越多將使企業陷入低效或者是無效的運轉狀態中,正常的生產和經營難以維持,會阻礙企業向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轉變。企業可以通過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發揮財務管理功能將負債率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通過預測、控制、反饋等手段改善企業的內部管理模式,降低負債率,讓企業經營決策達到最優。
(四)企業財務管理者要參與到資金運作計劃、企業經濟決策、生產經營管理、投資規模控制、參與討論計劃和決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做好生產經營前的監督,在事中對經濟活動的監督,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有序進行。對預算情況要進行認真分析,嚴格考核,加強事后監督,讓財務監督管理成為企業管理和控制出現重大經濟問題的主要手段,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