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問題

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5 16:53: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問題

篇(1)

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市委專職副書記、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直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發展生物特色產業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市發展特色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并從相關鄉鎮和市直部門抽調8名工作人員開展日常工作。各鄉鎮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生物特色產業發展的領導,做到組織領導到位、工作機構到位、工作人員到位。

(二)明確職責,形成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實行市級領導掛鉤制度,指導發展特色產業,明確市級領導每人掛鉤一個鄉鎮,每人重點扶持一項特色產業。各駐村禁毒防艾工作隊員和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協助抓好特色產業發展。明確各鄉鎮黨委書記為特色產業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對各鄉鎮特色產業發展負總責,做到鄉鎮領導掛鉤包干到村、鄉村干部幫扶到戶。市直相關部門將特色產業列入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每個鄉鎮至少有2名以上科技人員負責技術指導工作,做到規劃、育苗、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每個環節都有人服務,有人把關,有人驗收,有人簽字,有人負責,全力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步伐。:

(三)出臺政策,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扶持

一是繼續實行補助政策。除國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財政按州級的補助標準1:1配套安排,具體金額根據年度推進計劃一同下達。同時,對州委、州政府重點扶持發展的幾個特色產業給予一定補助,如:每種植一畝竹子補助種苗費80元,每種植一畝咖啡補助種苗費100元,每種植一畝核桃補助種苗費50元。二是繼續實行獎勵政策。市人民政府將對完成種植任務的鄉鎮實行獎勵,充分調動各級干部抓特色產業發展、深入基層解決問題、服務特色產業發展、幫助群眾搞好規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各項指標落到實處。三是繼續實行優惠政策。充分利用投資入股、技術指導、合資等方式倡導、鼓勵企事業單位參與特色產業發展,繼續在稅收等方面給予適當減免。鼓勵農戶、集體有償流轉土地,以聯營、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特色產業發展。

(四)廣泛宣傳,營造產業發展濃厚氛圍

切實加大特色產業發展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和發放宣傳單、召開現場會等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廣泛開展輿論宣傳,做到電視有畫面、報刊有文字、廣播有聲音,使特色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扶持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通過大力宣傳,充分調動各族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努力形成政府鼓動、企業帶動、農民主動、市場拉動、利益驅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特色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篇(2)

【關鍵詞】特色農業產業,農村土地流轉

一、寧夏農業特色產業及農地流轉現狀

(1)寧夏農業特色產業現狀。寧夏是我國回族主要聚居區,地處西北黃河中上游,全區現有耕地110.02萬公頃,人均0.2公頃,居全國第2位,是全國8個宜農荒地較多的省區之一。按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寧夏分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三大區域,農業產業具有明顯區域性特色。目前寧夏農業特色產業十四個,分別為戰略性主導產業: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馬鈴薯、瓜菜5個;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優質糧食(水稻、小麥、玉米)、淡水魚、葡萄、紅棗、優質牧草、農作物制種6個;地方性特色產業:蘋果和甘草2個。(2)寧夏農村土地流轉現狀。2012年6月底,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186.6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16.5%,比2011年底增加31.7萬畝,增長20.5%;涉及農戶21.5萬戶,占家庭承包農戶的24.8%,比上年底增加3.3萬戶,增長17.9%。如今我區土地利用情況如下:

表1 寧夏農用地土地利用情況(單位:萬公頃)

注:數據來源于寧夏2012年統計年鑒。

二、寧夏典型土地流轉及其產業發展

1.西吉農業產業化及土地流轉情況。寧夏華林公司在寧夏南部山區西吉建設出口型蔬菜基地,該基地是在土地用途和農民承包經營權不變前提下,將分散的農民承包經營權集中建成。公司與合作社簽訂土地租賃合同,實行產、加、銷一體化,即“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華林公司負責基地土地耕作、良種提供、生產管理、技術支撐以及蔬菜加工銷售,并按協議向土地流轉合作社支付土地使用權租賃費。2008至今,共有930多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基地輻射帶動周邊8個鄉鎮36個村,已建成興隆玉橋、單北、吉強萬崖、團結4個蔬菜種植基地共5000畝,其中興隆鎮基地2580畝,吉強鎮種植基地2420畝。

2.中糧集團農業產業發展土地流轉情況。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實力雄厚的食品生產企業,其番茄醬生產占全世界銷量的四分之一。2008年9月22日,中糧集團的20萬畝農業種植基地和日處理1萬噸番茄加工項目在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落戶,石嘴山市惠農區地處寧夏北部引黃灌區,項目使用土地為土地經營權出租形式獲得,共計3.65萬畝,涉及3個鄉鎮、8個行政村、37個村民小組、3600戶農戶、

11517名農民、8145名勞動力。流轉的土地主要用于種植中糧屯河近年來培育和引進國內外的優良品種番茄,分早中晚熟三大類品種。

3.惠農區蔬菜脫水加工企業流轉土地?;蒉r地處寧夏北部引黃灌區,區域面積12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萬畝,農業人口5.6萬人,農戶總數1.5萬戶。2003年,區內3家脫水菜加工企業以每畝380元的價格,在廟臺鄉東永固村租賃農民土地286畝,建立脫水菜原料基地,通過一年實踐,實現了農民與企業的“雙贏”。截至2010年,惠農區共計有18家蔬菜脫水加工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土地1.75萬畝,土地租金每畝400元至650元,農民出租土地后,在保證土地基本收益基礎上,給企業打工,每天務工工資50~70元,每年大約打工90天,增收4500~6300元。

4.賀蘭的“稻田全程機械化托管”現狀。寧夏賀蘭縣金貴優質稻麥產銷合作社等7個全程機械化合作組織,通過土地托管契約將分散的單個農戶組織起來,把農戶的土地集中連片統一耕種,統一收購,建立“合作社+農戶+基地”運作模式。合作社與農戶簽訂《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及收購協議書》,每畝收取180元機械作業及服務費,稻田由合作社代耕,保證畝產600公斤,以高于市場平均價收購加工,實行整地、品種、育秧、插秧、技術服務、收割、收購加工等“七統一”生產模式,實現產前、產中和產后“一條龍”服務。目前,該合作社規模達到1.2萬畝。農戶增收350元以上,土地生產效率提高50%;合作社通過提高精米及稻草加工附加值,每畝地獲得利潤140元。

三、基于寧夏特色農業產業的農地流轉問題

1.農地流轉雖初具規模,但和特色產業關聯度低。從以上幾個實例可以看出,我區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農村土地流轉都有一定的發展,但仔細研究會發現這些農地流轉和我區倡導的主導產業關聯度不是很大,經營項目的選擇多是企業和市場行為的結果,除了有限的農地流轉是基于特色產業化進行,比如西吉馬鈴薯、賀蘭水稻,多數農地流轉與自治區所倡導的農業特色產業的宏觀戰略沒有必然的聯系,如何把企業經營項目、農地流轉和農業特色產業化經營進行協同,還存在著問題。

2.特色農產產業化發展問題導致農地流轉不活躍。目前寧夏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主要面臨的問題包括:企業對品牌戰略認識不足,特色農業產業產品物流渠道不暢,特色農產品產業創新意識低以及缺乏相應的創業人才等。這些問題阻礙著寧夏地區特色農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阻礙了寧夏特色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特色產業的這些實質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談下一步的相應的農地流轉,無異于水中觀花,井中撈月,基于特色農業產的農地流轉市場沒有基礎和契機。

3.農地流轉供需雙方的溝通交流平臺建設不足。通過調查得知,我區尚缺乏規范統一的農地流轉市場,農地流轉供需雙方的溝通交流的平臺建設不足,供需雙方的信息不能及時溝通,存在“要轉的轉不出去,要租的租不到”的情況。農戶反映,大部分農地流轉信息主要是從村委會不定期廣播中得知,或者是通過別人告知以及親戚主動找上門詢問等。農地流轉信息的傳播范圍大大受限,一般不會超出所在村的范圍。農民在流轉土地時一般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甚至很多農民在流轉完自己的土地后仍舊不清楚流轉出去的土地要用來做什么。政府也往往致力于引進企業而忽略了當地的農業需求,對本地的特色農業產業忽視。

4.大規模農地流轉較難實現。初期,寧夏各村土地是按土地的遠近、好壞、種類、大小、多少等搭配按人口平均到戶,這種平均分配導致土地過于零碎和分散。多地塊、小面積的土地經營現狀使得通過租賃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農戶或企業要同多個農戶談判和簽約,交易成本高,大規模農地流轉難以實現。此外,較分散的地塊在采用互換、轉包和轉讓形式在親友、本村村民間流轉時,又由于流轉面積小,轉讓金額不足造成無法給轉出戶充足生活保障的問題。

四、基于寧夏特色農業產業的農村土地流轉建議

1.打造寧夏特色農業產業規模發展,引導農地流轉。遵從適宜性原則充分發揮城郊鄉鎮地理優勢,依據產業特色,引導農戶向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有償轉讓土地經營權,壯大特色產業規模;積極鼓勵外出務工又不愿放棄土地的農民,采取各種形式依法把承包地流轉到種養大戶手中。根據特色產業發展程度,加快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為主體的經營模式。積極引導同村同組農戶以互換形式加快土地連片集中,改變目前土地布局過小、過散、過亂的問題,切實提高耕種效率。

2.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實現特色農業產業信息化服務。強化管理服務,完善農業數據庫,及時更新農業信息,為寧夏特色產業提供信息服務,實現鄉與鄉之間,鄉與縣之間,縣與縣之間,縣與市之間等等乃至全國范圍內的產品信息交流。建立寧夏特色農業產業的“綠色通道”,建立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向中糧這樣的大型企業,提升寧夏特色產業的發展市場及競爭力,為農地流轉打好基礎。

3.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h級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庫,鄉鎮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開展土地流轉供求登記、信息、土地評估、政策咨詢等服務工作。鄉鎮土地承包管理機構應幫助指導流轉雙方簽訂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建立土地流轉檔案,逐步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并及時調解土地流轉糾紛;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鎮鄉合同管理人員的培訓,以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的監督與管理。

4.制定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土地權屬,增加農戶的流轉權限,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保障農民權益;建立土地流轉扶持資金,對于全部轉出土地的農戶給予一定補助,扶持其進城務工創業;對于引導農戶流轉土地較多、增收效果顯著的鄉鎮和行政村給予適當獎勵;對于通過采取土地流轉合作方式集中農戶土地進行規模經營,并能切實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的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進行重獎,并從扶持資金、稅收政策、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傾斜。

5.積極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立開放、競爭、公平、有序、有度、規范化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發展土地使用權交易中介組織,如資產評估、委托、法律咨詢、土地投資、土地融資和土地保險機構等,通過這些機構規范交易行為,減少土地流轉成本。在此基礎上,結合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信息、咨詢、預測和評估等服務系統形成服務專業化、社會化,解決“我想轉包,誰要”和“我想承包,誰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和土地撂荒問題,使土地流轉進入有序的市場化軌道。

寧夏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現象上看是一個地區農業發展問題,實質上是西部和全國的問題。通過對寧夏特色農業產業和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和問題分析研究發現,寧夏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一樣都面臨著如何挖掘民族地區特色產品、如何保持其特色、如何實現規?;洜I以及如何將特色產品進行規?;N植和養殖等這些限制少數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問題。寧夏應立足區域資源優勢,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市場條件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因素,積極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在政策上傾斜寧夏特色農業產業的土地流轉行為,促進寧夏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韋云風.基于特色農業產業化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關于廣西富川農村土地流轉實踐的調查[J].農村經濟.2009(8)

[2]馬紹國,哈金華.寧夏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理論與實踐[M],2011

篇(3)

一、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青禾村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調整農業結構的主攻方向。調整農業結構,是建設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打造農業特色產品,培植農業特色產業帶和產業群,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多渠道、多層次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商品化的市場需求,有利于開辟新的市場空間,促進青禾村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二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2014年,青禾村有農業人口7399人,占鎮總農業人口數的14.7%,人均純收入4407元,低于全鎮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建設一批規?;r業產品基地,帶動加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支柱產業,有利于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助于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轉移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收入增收。

三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可以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青禾自然鼻尖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具有顯著效益的特色農產品,又要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青禾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政策扶持、財政支持,青禾村結合當地的資源特點、土質特性、氣候特征,本著產量高、品質優、特色強的產業定位原則,采取突破重點、帶動農戶、輻射周邊的發展思路,加快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步伐。

一是花卉產業初具規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組不同程度地發展戶玫瑰鮮切花種植戶,種植面積多的達畝,少的也有畝,產品暢銷昆明呈貢斗南。

二是畜禽產業初見成效。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培育特色農產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養殖場為代表的大型養殖場4家,發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雞養殖為主的畜禽產業。

三是經果產業起步良好。利用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青禾村大力發菜了水果等經濟林木,高原梨、紅梨、楊梅、葡萄。

四是蔬菜產業發展迅速。青禾村充分發揮石瀘二級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優勢和自然氣候條件,以土地流轉方式,大力發展大棚蔬菜,創下了較好的知名度。

與此同時,全村的糧油產業、勞務產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青禾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特色產業既是朝陽產業,也是弱質產業,對照上級領導的要求和現代農業園區的標準,我們也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化水平不高,結構單一,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農民的科技、創新意識還很不夠,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徑還比較窄。

三是農產品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和農戶缺乏對市場信息進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臺,成產存在盲目性,個別市場存在管理滯后,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

四是畜禽業發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視產業發展,畜產品深加工發展較為滯后,商品效益不高,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和對策建議

一是建議再進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農產業開發的規劃,突出優質區劃,做到發展有目標、開發有針對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規劃中建議青禾村的畜禽產業、優質水果、花卉產業列入全鎮重點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

二是建議下達經費或相應扶持時充分考慮政策性、項目性和應急性的綜合作用。

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機制建設,努力為企業和農戶創建方便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和平臺,建設安全暢通、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網絡體系。

四是加快農技體系建設步伐,使農技人員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中大顯才能,為農特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五是出臺政策要堅持分類指導原則,兼顧邊遠貧困地區和立體性強的山區,以特為主,不要過分強調規模經濟,同時,制定政策要細,使干實事的單位和人員用得上資金,干得了實事。在特產品種、技術研究、基地建設、企業創建、農業經濟組織發展、品牌創新、產地市場拓展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

篇(4)

今天,我們召開由市、縣、鄉、村四級干部和農業特色產業帶頭人參加的特色產業發展大會,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統一起來,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根本,順應天時地利,順應市場經濟規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個發展特色產業的新,力爭把特色優勢做到最大化,早日實現富民強市的目標。按照市委、市政府討論的意見,我講四個問題。

一、為什么要發展特色產業?

我市既是一個農業大市,又是一個農業弱市。加快隴南科學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加,沒有農民和農村的富裕,隴南的科學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實現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改變農村的貧窮落后面貌,必須從隴南的實際出發,必須充分認識隴南加快發展的客觀條件和現實依據,必須把光熱水土資源的比較優勢發揮到最大??梢哉f,發展特色產業是隴南的優勢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選擇。

首先,隴南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的鮮明優勢。發揮比較優勢是經濟學的一般原理,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調整的重要依據。發展經濟必須深入地研究比較優勢,科學地把握比較優勢,充分地發揮比較優勢。到隴南工作幾個月來,隴南給我最深刻的影響就是獨特的自然條件。隴南既有山高溝深,立地條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條件嚴酷的一面,又有光熱水資源豐富,海拔低,全省無人能比的隴上江南一面。復雜的自然稟賦構成了資源的多樣性,天然地構成了發展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隴南是甘肅唯一的產茶區,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國油橄欖的最佳適生區,在全國具有唯一性,隴南的花椒色澤之艷品質之優,同樣無人可比。因此,在我看來,隴南滿眼都是特色和優勢,到處都是財富和潛力。無論是從自然條件、生態環境,還是光熱資源、生物資源來看,隴南發展特色產業的條件在全省獨一無二,無人能及,在全國也是得天獨厚,優勢明顯。發展隴南經濟就必須順應天時地利,順應市場規律,依據比較優勢,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把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特色產業做到最大化。

其次,廣大人民群眾具有發展特色產業的強烈愿望。隴南是全省乃至全國最貧窮的地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長期位列全省十四個市州之末,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強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和實現這一愿望,不僅關系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而且關系到我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鞏固,是對我們的執政能力、發展能力、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考驗。在幾個月的工作中,所到之處,我深深地感到,廣大人民群眾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的愿望十分強烈,而且已經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禮縣雷王鄉山坪村、康縣陽壩鎮宋溝村、武都區城郊鄉渭子溝村、成縣陳院鎮大埡村、文縣尚德鎮、武都區馬街鎮等一批依靠特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目標的典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通過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大發展。千百年種糧貧窮依舊,但發展特色產業,才實現脫貧致富,這個道理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思。面對隴南落后的現實,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面對資源優勢和特色,作為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地擔負起發展特色產業的組織領導責任,把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強烈愿望轉化為我們抓特色產業的決心和信心,轉化為抓好特色產業的政策和措施,轉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行動。我們的各級干部都要有這樣一種認識,不發展特色產業,我們就愧對一方山水,不會發展特色產業,我們就愧對自己的崗位,特色產業發展不起來,我們就愧對一方百姓。

第三、發展特色產業符合隴南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加快隴南科學發展,建設生態隴南、和諧隴南、富庶隴南,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務。加快隴南科學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發展特色產業.

首先,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隴南,發展特色產業,既是經濟建設,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拉動經濟增長;又是生態建設,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再造隴南秀美山川;同時又是人文建設,可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和諧發展之路,是“多贏”的發展之策。

其次,特色產業開發,體現了隴南全面發展的要求。特色產業開發,縣縣有優勢,縣縣有特色,不僅各縣區、鄉鎮、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實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可以帶動隴南的全面發展。

再次,農業特色產業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和資源消耗型經濟,全市工業的50強中其中有36戶是礦業企業。就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言,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不可再生的資源,總有枯竭的時候,而農業特色產業資源,只要處理好建基地、強龍頭、深加工、創品牌的關系,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環利用,永續利用。所以,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內涵式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

二、用什么樣的思維指導特色產業的發展?

隴南特色產業發展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全市農業基礎條件最好的區塊并不一定是特色產業發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條件嚴酷的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得好,農民收入增加得快。經濟上的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貧窮,觀念上的貧窮和發展能力水平上的貧窮,發展特色產業不僅要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投資等客觀性要素,更重要的是發展模式、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轉變思維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確把握隴南的基本市情,順應天時地利,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揚長避短,把自身優勢轉化為市場需求,使我們的特色優勢與兩個市場對接,形成大項目、大產業、大市場、大園區。把自身優勢最大化就是要改變傳統的自給自足生產模式和生產方法,從背著“糧食包袱”抓農業的精神狀態中解脫出來,把優勢做優,把特色做特,延長產業鏈條,把“三農”這個繞不過的“難點”,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轉化成為隴南快速崛起的“亮點”,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把農業這個安天下的產業,轉變成富天下的產業,把隴南的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買成錢,轉化為財富。

具體到發展特色產業方面,確立新的思維就是要從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實現六個轉變。

一是由高山平川種植冬小麥一種模式,向順應天時地利、發展特色經濟片帶轉變。就是要徹底打破千百年來種糧為主的傳統農業模式,打消害怕沒糧吃的思想顧慮,從全球全國的市場來看,有錢就有糧;從隴南的實際來看,種小麥產量低,效益差,且銹病嚴重,退出小麥生產不僅不會影響國家的糧食生產,而且是對糧食安全的貢獻;從特色產業發展得好的一些茶葉專業村、蔬菜專業村的發展實踐看,改變了種糧為主的傳統種植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問題。

二是由低產低效粗放式的傳統產業模式向高產高效的優勢產業轉變,就是要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設施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增強農業的比較效益。

三是由小而雜、小而弱的模式向一縣一品或數縣一品轉變,向一個縣就是一個大園區轉變,向大基地、大產業、大項目轉變,不斷擴張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一縣為主,跨縣輻射,建成若干個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產業聚集度較高的特色經濟片帶,為產業化經營創造條件。

四是由千百年來以糧為主的農耕模式向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發展農業轉變,向經濟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轉變,掌握駕馭市場經濟的主動權。

五是由賣原料向賣產品轉變,實現由農向工的互動轉變,就是要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開發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消費需求大,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品牌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創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產自食向出口創匯轉變,使經濟增長方式由外延式擴展,向內涵式提高轉變。在農產品數量、質量、安全、效益和生態上下功夫,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川水地都要實現萬元田,山地實現雙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種糧食的山坡地塊要全部退下來,種植特色經濟,我們優勢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發山的財,不能愧對這樣一方山水。

三、發展特色產業的任務目標是什么?

實現特色產業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號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而是要落實在具體的措施、具體的辦法上。實現最大化就是規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體來講,就是“十百千萬”的奮斗目標,即建成十個百萬畝工程,樹立百面發展旗幟,實施五個千人到村,培育一萬個特色產業重點戶示范戶。

1、建設十個百萬畝工程,壯大產業規模。特色產業發展是規模和效益的共同體,規模和效益相輔相成,但規模是前提和基礎。沒有規模就沒有足夠的市場份額,就不能主動地調節市場,增強競爭能力,也就很難產生真正的效益、較高的效益。因此,發展特色產業第一位的是把產業規模做大。“十一五”時期,我們要著力建設十個百萬畝工程,即300萬畝核桃,200萬畝花椒,100萬畝中藥材,200萬畝馬鈴薯,140萬畝區域特色產業(30萬畝油橄欖,30萬畝銀杏,20萬畝茶葉,10萬畝蠶桑,50萬畝優質蘋果),新增生態林120萬畝,出欄商品豬100萬頭,牛羊飼養量100萬頭(只),雞飼養量達到500萬只,蔬菜達到50萬畝。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資源條件的鄉村都要大力發展水產業。使適宜發展特色產業的縣、鄉、村整體覆蓋,實現特色產業規模最大化??悼h、成縣要建成全國核桃大縣,武都要建成全國花椒大縣,隴南要盡快建成全國核桃第一大市,全國花椒第一大市。

2、樹立百面旗幟,加強分類指導。認真研究建立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分類指導體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壩河谷區、丘陵盆地地區、半山干旱及高寒陰濕地區三大塊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發展重點及近、中、遠期發展目標,拿出指導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具體方案,提出不同的發展模式,總結和樹立一百個發展特色產業的鄉鎮和典型村,作為旗幟和樣板,讓典型說話,見賢思齊。提出諸如茶葉專業村的文縣李子壩模式,康縣宋溝村模式,蔬菜專業村的文縣尚德鎮田家壩村模式,兩當縣楊店鄉豆坪村模式,組織農民宣講團,以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以鮮活的發展經驗,啟迪全市農民的智慧。既要抓一縣一品的大產業,又要抓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區域性特色產業,不斷培育特色產業新的增長點。

3、實施“五個千人(戶)到村”,提升服務水平。加快特色產業發展,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而是要在幫助指導,提供服務上下功夫。具體來講,就是要組織好“五個千人(戶)到村”,把對特色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和扶持服務落到實處。

一是千所農民科技學校創辦到村。要依托現有的職業教育、社會教育資源,創辦不少于1000所農民技術學校,根據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對農民進行大規模、有針對性的培訓。

二是千名科技人員服務到村。要轉換農業科技部門的職能,按照產業配置資源,把市、縣、鄉三級農業科技人員全部配置到特色產業第一線去,作為科技特派員,每人定點到一個村,一定五年不變。把科技人員的報酬與產業的效益掛起勾來,實施雙向承包,實現合作雙贏。同時要聘請院士、博導等頂尖級專家擔任我市特色產業顧問,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聯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幫助指導到村。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分管領導、農口各部門全體干部、鄉鎮全體干部都要定點聯系一個村,幫助指導村委會理清發展思路,爭取項目資金,把幫助和指導特色產業發展的情況作為干部考核,評優、選拔使用的重要依據。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養到村。要分產業、按區域,確定不少于1000戶科技示范戶,培養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為發展特色產業的樣板戶,成為壯大特色產業的帶頭人。

五是千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辦到村。要認真總結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經驗,探索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000家,基本覆蓋各個特色產業,覆蓋各個區域和生產、加工、營銷各個環節,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

4、培育一萬個特色產業重點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特色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能人經濟,種植養殖業如此,營銷加工環節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產業的規劃布局,分產業、分區域、分年度,著力培育一批發展特色產業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萬個發展特色產業的重點戶、示范戶。這些示范戶既要有種植業的示范戶,養殖業的示范戶,也要有加工業和營銷的能人大戶,通過重點戶示范戶的成長壯大,促進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能人大戶集中,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出來,形成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在特色產業發展中,龍頭企業是核心和關鍵,它能夠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能夠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關系,避免市場風險,提升產業競爭力。要樹立抓特色產業首先是抓龍頭的意識,通過發展龍頭加工企業,促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

要圍繞特色產業規模的擴大,大力興辦各種類型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改變目前龍頭企業“低、小、散、弱”的狀況,促進龍頭企業向“大、高、外、強”的方向發展,切實把龍頭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的轉化增值,帶動農村種養業和其它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條,開拓產品市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創辦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引進大企業獨資經營,發展外向型經濟,同時啟動民資民智,扶持培育當地能人大戶,依托民營經濟把龍頭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各縣區要盡快興辦至少三到五戶龍頭加工或出口創匯企業,要有出口產品,取得自營進出口權,提升我市特色產品的等次和質量,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產品認證注冊,加強標準化生產。隨著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積極推進特色產業的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積極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產品質量標準,使我們不但成為標準的執行者,而且成為標準的制定者。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以標準創品牌,靠品牌拓市場,向品牌要效益,創立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隴南名牌產品。

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綠色食品認證體系。高度重視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原產地域保護認證、gap認證、gmp認證工作,使更多的特色產品獲取市場通行證。各縣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個農產品的綠色或有機認證,注冊三個以上農產品商標。通過農產品注冊認證,爭創品牌,打開市場通道,為農產品的大范圍流通和加工增值創造條件。

7、完善市場體系,搞活特色產品流通。市場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關鍵環節,完善的市場體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農產品,統籌發展城鄉農產品專業市場,以隴南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為基礎,加快建設一批具有現貨交易、期貨定單、網上拍賣、物流配送等現代化功能的高標準、高效益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進一步增強集散能力,為農產品銷售打開通道。參加廣交會、楊陵農業高科技博覽會、北京農業博覽會等“節會”,打通銷售渠道,建立外銷網絡。同時,我們要立足花椒、核桃等產品舉辦大型節會,把各方面的物資和生產要素“請進來”,激活物資交易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努力將隴南建設成為特色產業的富市,綠色食品工業的強市。

四、如何加強對特色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

要實現特色產業的最大化,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工作措施,舉實招,出硬招,真抓實干,務求實效。

1、把“五個一”責任制落到實處。實現特色產業最大化,我們已經具備了天時地利。關鍵是要各級干部來抓,靠廣大人民群眾來干。要按照確定一名領導干部掛帥,成立一個專門班子,選好一個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辦法的“五個一”責任制,把抓特色產業的任務落實到市、縣、鄉三級領導干部身上,落實到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產業開發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特色產業開發。每個優勢主導產業都由一名市級領導主抓,由一個或幾個部門配合。縣、鄉兩級也要按照“五個一”責任制的要求,組建抓產業的班子,明確領導的分工和責任,領導干部抓特色產業的責任、任務、目標要向全社會公布,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各級干部抓產業的成效,要通過行政考核和技術考核兩項考核進行檢查監督,獎優罰劣,形成鮮明的導向。

2、把分類指導具體化。認真研究建立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分類指導體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壩河谷區(主要是宕昌縣沙灣以下到武都區、文縣、康縣)、丘陵盆地地區(主要是徽縣、成縣、兩當縣)、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陰濕地區(主要是西和、禮縣、宕昌縣)三大塊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發展重點及近、中、遠期發展目標。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嚴波同志學習,像嚴波同志抓核桃產業一樣,撲下身子,深入鄉鎮村社、田間地頭,和農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導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具體方案,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和幫助。既要抓一縣一品的大產業,又要抓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區域性特色產業。不同片帶、不同區域要根據氣候特點確定主導產業;川壩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區如何抓,要有具體措施;富裕鄉鎮如何做,貧困鄉村、民族鄉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辦法。根據各個產業的特點,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進行指導,抓住關鍵,抓住要害,促進發展。

3、把各類資金整合起來。由于我市財政困難,農業特色產業開發方面的投資比重偏小,與加快特色產業開發很不適應,今后必須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動大發展方面多動腦筋、多想辦法。把財政支農資金、扶貧資金、兩州一地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農業項目和其它方面資金等七項資金有效地整合起來,向特色產業開發集中,形成合力,加快發展。對整合資金問題,市政府要拿出一個具體辦法,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原則,以加快特色產業為目標,采取各顯神通、各盡其責、各計其功的辦法,形成集中使用與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縣(區)、各部門都要充分認識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氣下定決心狠抓特色產業開發的重要意義,以大局為重,事業為重,盡其所能,服務和支持特色產業的發展。

篇(5)

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1、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發展特色農業,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是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高速公路”,是加快實施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點,近年來,我鎮堅持用現念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因地制宜、優勢開發、示范帶動、擴大規?!钡乃悸罚鲃訉涌h里確定的四大產業集群,加快煙葉、木薯、紅豆杉、林竹和綠色食品等產業基地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煙葉、林竹、紅豆杉為重點的產業特色。20*年,全鎮落實糧食播種面積7萬畝,糧食總產預計可達2.6萬噸;種植煙葉10050畝,種植木薯1505畝;種植紅豆杉719畝;新植、墾復毛竹和小徑竹1500畝,種植芳香樟1380畝。

2、特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全鎮有1個農業服務中心、3個技術推廣站,在編在崗專業技術人員44人,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穩定。并成立了農業“155”和沼氣服務中心,隨時接受農民來電來訪。配齊配強村級農技員、獸醫員、林業員,煙技員等,與新農村建設其他“五員”合屬成立“六大員”辦公室,共同為“三農”服務。形成縣、鎮、村三級推廣網絡。

3、特色農業發展前景看好。一是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鎮里制定了發展特色產業有關優惠政策和補助辦法,特別是對種養大戶提供技術服務、幫助解決資金等,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較好。近年來,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實施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土地整理建設項目、煙田基礎設施建設等農田基本建設項目,受益耕地面積近2萬畝,有效提高了蓋洋鎮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有差距。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有的干部職工認為農業生產各級組織不必多管,任農戶自由種植,自由調整,在產業發展上缺少正確的引導和統一的規劃,在落實產業結構調整中,怕擔責任,有畏難情緒,致使辦法措施不多,工作力度不大,帶頭作用發揮不好,影響了特色產業發展。農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組織程度、傳統觀念等自身條件的局限和資金、技術、流通、市場等外部條件的約束,廣大農民對發展特色產業還有許多的擔憂,對特色產業種植有后顧之憂,對此信心不足,大多是“憑著自我感覺抓生產,跟在別人后面搞調整”,致使市場波動帶來的負效應時有出現。

2、產業化經營程度低。特色產業種養規模小而分散,集約化程度低,規模效益不明顯,比較效益不突出。特別是特色產業缺乏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的支撐,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產、供、銷嚴重脫節,致使許多特色農產品有優無勢,資源優勢未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

3、農業新技術應用程度不高。在新品種、優良品種的引進上力度不大,品種不多,新技術推廣應用比較慢,在特色產業發展上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種養技術,仍處于粗放型生產技術層面上。加之缺少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投入品和產品質量的監督機制,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整體不高,使用新技術的能力還比較弱,導致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競爭力,市場占有份額小。即使有一些實用技術,也是覆蓋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經營,帶來的只能是高成本運行,使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4、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于鎮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招商引資難度大且進展慢,在發展農業產業化方面的項目比較缺乏,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的對策建議

1、以生態為引領,形成發展特色農業的整體合力。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必須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走生態農業之路。因此,各基層組織及廣大干部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把加快發展生態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長期任務來抓。要樹立以產業抓農業、以龍頭帶產業的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制定發展措施,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結合蓋洋實際,制定扶持政策,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導向作用,鼓勵企業、協會、互助合作社、大戶參與農產品基地建設。在此基礎上,結合十七大精神的學習貫徹,把縣委制定的有關發展持色產業的各項政策,學習好,宣傳好,并認真抓好落實。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放開手腳,積極投身到產業結構調整中來,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整體合力。

2、以生態為引領,發展規模農業。一是建立萬畝優質稻基地。蓋洋是我縣糧食的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縣1/3,當地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米質優良,“溫莊大米”名楊在外。因此,一方面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基礎上,建立一批面積和地點相對穩定、農田設施完備、管理操作規范、投入機制健全、穩產高產的優質米生產基地,加快水稻良種及新技術推廣,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型農機具,開展“化肥、農藥雙減增效”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和單季晚稻優質高產示范,20*年建立超級稻示范片1000畝、試種臺灣香米100畝。另一方面以現有優質米加工企業為龍頭,逐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糧食產業模式,做好產、收、貯、加、銷等環節有機結合,提高糧食加工的附加值。爭取到2010年,在包括溫莊、楊地、灣內、湖上等村在內的優質稻種植示范區內建立優質稻基地20000畝,年產優質稻谷10000噸,優質稻精加工率90%。二是建立萬畝烤煙基地。煙葉生產,是蓋洋鎮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全鎮煙葉產量約占全縣煙葉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農村種植業產業結構的重要項目,因此,繼續統籌規劃好煙葉生產有重要的意義,要積極推行“科技興煙”戰略,加快煙田改造和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服務質量,建立高產示范片,在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質量上下功夫,使煙葉種植面積穩定在10000畝左右,并且煙農的收入有明顯增加。

3、以生態為引領,發展“四大支柱”產業。按照“縣辦龍頭,鎮村建基地”的發展思路,主動對接縣里四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紅豆杉、木薯、林竹、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依托福建南方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種植大戶,并鼓勵農民在房前屋后、路邊、竹林套種、荒坡地等“四旁”種植紅豆杉,力爭通過五年左右時間的努力,建成萬畝紅豆杉基地。依托百事達變性淀粉廠,在地理條件較優越公路沿線的幾個村大力發展木薯種植,鼓勵規模連片種植,種植面積爭取達3000畝以上。依托利科生物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天然藥用原料種植,盡快建成鎮域內中藥材基地,力爭通過五年左右時間的努力,芳香樟、石蒜、山蒼籽等藥用植物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0畝。大力發展林竹產業,搞好林竹種植是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生態品牌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鎮域農業經濟的主體,因此,一手抓好資源培育保護,擴大種植面積、加強竹山管理、建立示范片、推廣竹山噴灌和深翻施肥,形成支柱產業。一手抓好集約經營,創新經營模式,實現竹筍和毛竹雙豐收,提高單位面積產品收益率,為木材、竹材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原材料。大力發展綠色食品,以茶葉、食用菌、瓜果、蔬菜等作為綠色有機食品為主。蓋洋鎮海拔多在400-800米之間,空氣清新,云霧繚繞,山地坡度大部分在15度以下,生態條件十分優越,非常適宜茶葉生長的基礎條件和自然優勢。蓋洋可以依托縣里已有的茶葉生產各個平臺,在改造老茶園的基礎上,選擇地勢較好的幾個村重點發展,爭取到2015年,建設高標準生態有機茶園2000畝。

4、以生態為引領,發展科技農業。一要廣引進。加大科技應用推廣力度,按照發展“三品”農業的目標,積極推進品種更新,品質提升,品牌創新。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校的聯系合作,積極引進適合本鎮生態環境的農作物和畜牧業優質新品種,同時引進先進的高新種養技術,培育優勢產業,打響做亮品牌,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價值和市場占有率。二要強優勢。從我鎮有特色、有優勢、有潛力的產業抓起,以水果類、蔬菜瓜果類、茶葉類、畜禽養殖類、筍竹類、水產類為重點,通過科學種(養),科技示范推廣,逐步把優勢做大、做強。重點抓好葫蘆形洋地際蛋鴨養殖基地、林桂水密桃種植基地、溫莊蔬菜基地、灣內茶葉基地建設,形成“一片一品”或“一村一品”產業格局。三要巧布局。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環境、氣候、傳統名品等區域比較優勢,以“特色+規模+優質”為取向,優化農業區域布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在蓋洋形成產業布局明晰、比較優勢明顯的農業區域化生產新格局。四要抓示范。實施“科技入戶”、“星火計劃”、“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依托龍頭企業、農村各類中介組織、農村基層組織等平臺,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開型農機具的普及應用。大力推廣“煙-稻-菜”等生產模式,開展“糧-錢”豐收競賽活動,建立超級稻示范片等,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五要樹品牌,著力解決目前有商品無品牌和有品牌無企業的問題,鼓勵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的申報、認證,進一步扶持“溪禾香“綠色品牌的創建力度,發揮品牌效應作用,實現規模化經營。

5、以生態為引領,發展外向農業。實施農產品“走出去”戰略,千方百計消滅市場空白點,先期搶占周邊縣市市場,然后逐步擴大,最終打入大中城市市場,擴大對外貿易,扭轉主攻本地市場的局限;不斷拓展閩臺農業合作領域,進一步深化與農友、嘉農等臺資企的合作,積級引進臺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和管理經驗、經營模式,繼續扶持嘉信果蔬發展,該公司2006年3月份開始動工建設,在桂林村試種日本甜柿150畝,經過三年努力種植日本甜柿達到450畝,新植臺灣高山茶30畝。引進三明嘉農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推廣種植臺灣香米和黃金瓜等優質蔬菜品種6個。引進福建安野(明溪)高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蓋洋動工建設茶葉種植和加工項目,計劃投資600萬美元,建立以茶葉開發、生豬養殖、生物有機肥生產為主,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和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立體農業綜合開發企業,并與省茶科所簽訂了優質鐵觀音、臺灣高山茶繁育基地成果對接合同。目前已在灣內村開始動工建設,通過灣內茶葉加工基地,帶動周邊村發展茶葉種植,逐步形成產業特色。

篇(6)

我國是農業大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產業扶貧可以有效吸納閑置勞動力,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產業,創新農業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多發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挑戰,增加了產業扶貧難度。農業保險讓遭受自然災害的農民得到經濟補償,有助于農業生產恢復正常[1]。經過各方統籌協調、精準施策,我國產業扶貧取得重大進展。2019年末,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和832個貧困縣全部出臺了產業扶貧規劃或方案,全國92%的貧困戶已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67%的脫貧人口主要通過產業帶動實現增收脫貧。產業扶貧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1農業保險助推產業扶貧的模式

1.1阜平模式

對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來說,發展山區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脫貧致富的出路。借助農業保險,阜平縣產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是根據當地農業種植特點,開發適合貧困山區生產發展的棗樹、核桃、肉牛、肉羊成本價格保險。這種保險不僅能補償災害和事故造成的生產損失,而且能防范市場價格下跌的風險。二是實行“聯辦共?!蹦J?。投保時,農民和農業企業自交保費40%,政府補貼60%。保費收入由人保財險和政府保險專戶按5∶5分,保險賠款由人保財險和政府保險專戶按5∶5分。三是推出“政融?!狈鲐氻椖俊0凑铡罢叻龀?、保險擔保增信、保險金融支農、精準扶貧覆蓋”的原則,實現政融保聯動,提供農業保險和信貸資金支持農戶和農業企業,形成完整的金融扶貧服務鏈。

1.2“政企銀戶?!蹦J?/p>

資金不足是河北省隆化縣在產業扶貧項目開展中面臨的最大問題。隆化縣推進“政企銀戶?!蹦J剑行Ь徑饬恕叭谫Y難、融資貴”等困境,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政”是指政府設立風險補償基金,作為貸款的最后一道防線?!捌蟆笔侵敢龑мr民發展企業、合作社等產業,然后政府進行貼息政策支持?!般y”是指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杠桿撬動銀行信貸,使農民貸款更容易、銀行發放貸款更主動?!皯簟笔侵刚覍そ鹑谥С植⑶以敢膺M行農業產業化生產的農民。“?!笔峭ㄟ^農業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提供風險保障、降低信貸風險,農戶也可以將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給銀行取得貸款?!罢筱y戶?!蹦J綄嵭惺袌龌\作,把農業保險與精準扶貧、普惠扶貧緊密結合起來,為扶貧資金注入活水,成功使5萬多人脫貧。

1.3“保險+”模式

甘肅省天水市把落實農業保險政策、發展特色產業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結合,針對不同產業為貧困戶提供不同的保險內容。天水市麥積區在蘋果集中種植區采取了“保險+合作社”模式。成立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采摘、儲藏、包裝并對外銷售。合作社組織其成員購買蘋果收獲保險,以減少自然災害對蘋果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還開設了花椒、核桃等特色農產品保險,完善了特色扶貧農業保險產品體系。針對特色產業易出現的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開設自然災害保險和目標價格保險,實現農業保險“兩個風險”全覆蓋,減少災害損失,促進貧困人口增收,充分發揮了農業保險的保底作用。這種扶貧模式能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惠及廣大貧困戶。

2農業保險在產業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業保險特色險種供給不足

我國傳統的農業保險種類以保成本、保產量為主。當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減產等經濟損失時,傳統的農業保險能為農民彌補自然災害帶來的成本損失和產量損失。農業生產具有多樣性、地域性和復雜性等特點。隨著經濟發展,傳統的農業保險險種已不能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必須開發和設計更具特色的農業保險品種[2]。例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的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臺風及強降水的影響。臺風及強降水給農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全損,導致生產中斷和部分農戶因災致貧。天氣指數保險可以為農民提供此類風險保障,但我國目前僅有少量氣象指數保險,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此外,農產品生產者還面臨著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農產品價格保險的種類有待擴充。要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就必須擴大農業保險扶貧險種供給,開發農業保險特色險種。

2.2財政補貼體系和監督機制不完善

農業保險帶有政策性屬性。財政補貼是促進農業保險長期發展、推進產業扶貧項目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3]。一是我國現行的農業保險保費繳費模式為“財政補貼+農民繳費”形式。農戶保險購買力普遍較低,貧困縣財政資金緊張,導致農業保險助推產業扶貧的進程緩慢[4]。二是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險種單一,很多地區品種未能覆蓋,導致農業保險推廣受到阻礙。三是農業生產面臨的風險大,農業保險經營成本高。如果財政補貼不能及時到位,保險機構會面臨資金壓力。

2.3農業保險實施機制不合理

政府在農業保險工作中位居主體地位,保險公司和農村基層組織積極性不足,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對稱在農業保險經營中非常常見,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例如農戶只對水澇風險大的地勢低洼區作物投保、養殖戶把死豬凍冰箱進行兩次索賠等,這些行為都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利益。農戶保險知識缺乏,對相關政策理解不清。在監管機制不全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可能在定損、理賠方面蒙騙被保險人,影響農業保險市場健康運行[5]。

3推進農業保險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

3.1創新農業保險產品

大多數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前景廣闊。促進地方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幫助農民增收,需要相應的農業保險產品。政府要大力引導保險業發展,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保險機構要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滿足農民多層次、差異化的風險保障需求。例如紹興市開發了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楊梅采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等產品,增強了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全面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要加強農業保險宣傳,提高保險知識普及率,為農業保險服務模式創新創造良好環境。增加農業保險種類,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對地方特色產業的支撐作用。

3.2完善財政補貼和監督機制

一是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推動實施差別化農業保險補貼,提高中央政府對貧困地區的補貼比例,促進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二是要鼓勵保險公司發展品種繁多、覆蓋范圍廣的各類產品。保險公司創新試點項目由財政資金購買,農業保險扶貧項目納入財政補貼范圍,擴大保險范圍。三是規范農業保險經營機構補貼政策,吸引更多保險機構加入,活躍農業保險市場,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產業項目發展。

3.3優化農業保險實施機制

一是發揮政府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地方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相關政策,協調保險公司、產業基地、產業扶貧項目和農村基層組織的農業保險工作。二是保險公司應積極承保。加強農業保險宣傳工作,積極推銷農業保險產品,使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者了解創新產品的保險條款,提高投保積極性。三是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基層組織在推進農業保險、動員農民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產業扶貧項目開發往往涉及農村基層組織。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農村基層組織與產業扶貧項目對接,達到順利承保的目的。

篇(7)

一、云南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情況

云南是我國資源富省,自然條件優越、比較優勢明顯,具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就確定了“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三大目標,實施可持續發展、科教興滇、城鎮化和全方位開放四大戰略,培育和壯大煙草、生物資源開發創新、旅游、電力和礦產五大支柱產業,扎扎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調整結構創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目前,云南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的增加值已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0%以上;其中,煙草產業創造的稅收占全省財政收入的60%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一)煙草產業

云南煙草有三十多個卷煙品牌榮獲國優、部優、省優產品稱號,云南“兩煙”以其優良品質和良好聲譽暢銷全國,并出口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煙草行業已成為我省最大的優勢產業和財政的重要支柱。2010年,全省生產卷煙714.76萬箱,增加23.18萬箱,增長3.4%;銷售卷煙697.16萬箱,增加8.9萬箱,增長1.3%;12月末卷煙工業庫存41.57萬箱,增加109.6萬箱。煙草制品業實現增加值797.2億元,增長16%;銷售收入874.32億元,增長8.9%;利稅711.08億元,增長10.2%;利潤97.9億元,下降9.6%。

(二)生物資源開發產業

云南省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體氣候,擁有從熱帶、亞熱帶到溫帶和寒帶的各種植物種類,享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材之鄉、花卉之鄉等美譽。云南有高等植物1.7萬種,占全國的63%,有脊椎動物1737種,占全國種類的59%,是世界難得的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除了繼續發展制糖、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外,重點發展天然藥物、綠色食品及保健品、花卉及綠色園藝、生物化工等產業,努力構建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體系。2010年,全省生產食糖179.78萬噸,食糖產業完成增加值24.95億元;全省生產化學醫藥產品3774.91噸,增長68.3%;中成藥20846.54噸,增長17%,醫藥制造業完成增加值42.59億元,增長12.4%。

(三)有色金屬和磷化工的礦產業

云南礦產資源的總量大,礦種齊全配套條件好,經濟價值高。全省已發現有用礦產150多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種的92.6%,有52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有35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5位,有25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3位。目前已形成以鋅錫銅鋁為主、產學研配套發展的有色金屬產業體系;磷礦石、黃磷、磷肥產量居全國第一,成為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和磷化工基地。2010年,全省生產十種有色金屬240.34萬噸,增長11.4%。有色金屬采選業完成增加值62.27億元,增長5.7%;有色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增加值223.8億元,增長11%。全省生產化肥363.97萬噸(折純),增長2%,化工行業完成增加值125.91億元,增長17.1%。

(四)水電為主的能源產業

云南擁有豐富的水能資源且開發條件優越。全省年均水資源總量達到2210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0364萬千瓦,居全國第三位;經濟可開發為9795萬千瓦,居全國第二。云南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全省煤炭資源遠景儲量約691億噸,保有儲量246億噸,居全國第八位,其中褐煤儲量居全國第一位。此外云南生物能、太陽能、風能資源也十分豐富,具有重要開發價值。2010年,全省完成發電量1364.85億千瓦時,增長16.3%。其中,火電546.39億千瓦時,下降0.1%;水電813.8億千瓦時,增長30.1%;風電4.55億千瓦時,增長1.2倍。電力行業完成增加值255.7億元,增長19.9%。全年送廣東電量322.59億千瓦時,增長26.4%,送越南電量55.29億千瓦時,增長35%。

(五)旅游業

云南山河壯麗,自然風光優美,擁有北半球最南端終年積雪的高山,茂密蒼茫的原始森林,險峻深邃的峽谷,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眾多的歷史古跡、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神秘的宗教文化,使云南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2010年,全省旅游業總收入達1006.8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接待海外旅游者329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3.2億美元;接待國內游客1.38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916.8億元。

二、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2000年以來,全省金融機構積極支持云南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對特色產業的信貸支持,支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優化經濟結構,2010年末,煙草、磷化工、旅游、電力行業貸款余額分別為22.91億元,81.64億元、17.47億元、1759.47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達21.43%,2010年末,有色金屬產業貸款余額達315.25億元。云南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煙草行業繼續穩居全國同行業榜首,繼續保持云南最大的優勢產業和財政經濟重要支柱,烤煙產量從2000年的64.6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87.8萬噸,產量居全國第一;十種有色金屬、磷肥產量從2000年的74.9萬噸、100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215.8萬噸、209.18萬噸;花卉、橡膠、茶葉等優勢產業得到鞏固和提升,鮮切花產量從2000年的13億枝增加到2010年的56億枝,居全國第一,橡膠產量從2000年的16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30.2萬噸,在全國居第二位,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7.9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1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旅游業實現快速增長,接待海內外旅游者從2000年的3941.1萬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2577.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從2000年的211.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10.73億元。

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原有的特色資源優勢相對弱化,資源型特色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由于技術進步對西部資源優勢產生了沖擊,隨著科技快速發展,資源相對短缺的東部地區在原材料、能源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加之進口資源的擴大給西部地區帶來了挑戰,隨著我國加入WTO后,使資源短缺的東部地區在滿足初級產品需求方面有了更為靈活的選擇性,對資源豐富的西部產生了新的沖擊和影響。

(二)由于邊緣、偏遠,基礎設施薄弱,不利于特色產業的發展

云南深居我國西南邊陲,區位偏遠,加之交通落后,運輸不便,運費昂貴,既增加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又降低了其市場競爭力,使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三)資金短缺,投入不足,制約著特色產業的發展

云南經濟基礎薄弱,資金匱乏。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教育投入、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欠賬多,利用外資規模小、水平低,地方經濟自我積累能力弱,難以拿出更多的資金用于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也嚴重影響了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規模。

(四)產業鏈條短,資源綜合開發能力低

云南擁有豐富的生物、能源和礦產資源,但圍繞這些優勢資源形成的一些特色產業,大都加工深度不夠,產業鏈條較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能力較低。在這些資源型的特色產業中,初級產品、中低檔產品比重過大,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不高,大量優勢資源難以形成整體產業優勢,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

(五)產業配套能力差,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產業配套條件。就云南來說,無論是基礎設施和生產配套,還是生活和創業環境的配套,目前均不能適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與沿海地區具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由于各類市場發育不完善,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技術、信息服務、咨詢、培訓等中介機構不發達,嚴重制約了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

(六)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短缺,特色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云南是全國科教不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勞動力素質較差的地區,現有的勞動力素質和人才結構無法適應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萍剂α勘∪?,人才短缺和教育落后嚴重制約著特色產業的發展。

四、政策建議

(一)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建議從中央層面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確保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開放性,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來西部投資的企業和經營者均可享受國家和省出臺的西部大開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的各項優惠政策。

(二)加大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

建議中央充分考慮西部省區特殊的省情,特別是要加快西部開發的步伐,“十二五”期間西部開發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同時也是一個不斷改善民生、惠及邊疆各族百姓的過程。當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中小企業和“三農”的發展對信貸資金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請人民銀行總行協調各商業銀行總行在信貸規模、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西部12省區一定傾斜,加快對西部地區上報特色優勢產業項目的信貸資金審批進度。

(三)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與信貸政策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合力

“十二五”期間國家應增加西部省區民族貿易網點建設和民族用品定點生產企業技術改造貼息貸款,同時建議取消民貿民品優惠貸款利率一律不得上浮的規定,即承貸銀行按利率市場化定價向民貿民品企業發放貸款,人民銀行通過承貸銀行按2.88%的標準予以補貼貸款企業。同時,也可按照比當地市場利率水平低2.88%的標準予以補貼,或以同期基準利率標準直補貼貸款企業,支持邊疆民族經濟發展。

(四)人民銀行應增強對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

要靈活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西部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來源,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特色產業的信貸投放。在當前執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西部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主要承擔了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投入和扶貧貼息貸款的主要任務,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比較低,建議人民銀行總行綜合考慮西部邊疆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存貸比較低,“三農”信貸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采取區別對待的政策,在計算當年合意貸款時,可將資本充足率、資本緩沖要求、宏觀經濟熱度參數適當降低,在現有基礎上適當增加合意貸款的資金,增加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支農的力度。

(五)拓寬投融資渠道,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各種建設債券,積極開展融資租賃項目采用BOT、TOT、ABS等投融資方式,引導外資和社會資金參與各類特色優勢產業開發建設;爭取更多的優勢企業上市,擴大直接融資的渠道。通過上市直接融資對于促進西部優勢企業的資產擴張、解決資金問題、拓展特色產業發展空間產生巨大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国产精品内射老熟女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久久自己只精产国品|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软件|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 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牛牛影视 |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综合在线观看| 97在线观看视频| 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网站30根|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沈阳熟女露脸对白视频| 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 强行无套内谢大学生初次|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人与禽性7777777|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午夜丰满少妇性开放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大全| √8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我的丝袜美腿尤物麻麻|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免费视频| 97午夜理论片在线影院| аⅴ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