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理學科素養在課堂的運用
時間:2023-08-15 16:53: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學科素養在課堂的運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地理 核心素養 內涵 特征 方法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為各學科教學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要積極踐行“核心素養”培養計劃,體現學科教育的價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
一個人的素養體現在素質與修養兩方面。具體到地理學科的素養,主要指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實地理知識基礎、積極的地理態度與地理情感、獨特的地理觀點與地理學習方法、提高地理綜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有自然學科特征也有社會學科特征,表現為思想性、區域性、生活性、實踐性與綜合性。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來看,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培養目標就是強化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地理人文素養,具體涵蓋地圖技能、地理位置、空間思維與人地關系4個方面。
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已成為推動中學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教師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圍繞“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制定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綜合發展。
2 初中地理學科素養的基本特征
2.1 終身性
地理學科的四大關鍵指標如地圖技能、地理位置、空間思維與人地關系是經過人類持續發展總結而成。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四項指標已成為人們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必備素養,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時形成有利于終身發展的地理品質。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人們的地理素質,它既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需要。
2.2 漸進性
一個人具備成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質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考慮初中生的未來發展,他們處于不同階段,應具備的地理核心素養也有所區別,所以需要經過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深化。在漸進性培養核心素養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針對性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計劃。
3 構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積極轉變課堂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擺脫傳統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除了傳授學生基本地理知識以外,更多關注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增長。以下將對初中地理課堂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幾點建議。
3.1 合理設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地理技能
現有地理教材已根據教學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調整,主要信息呈現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和活動3個部分,其中活動內容是傳遞地理信息、培養地理技能的重要紐帶,進一步補充與拓展文字及圖片部分的內容。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實踐,更加直觀、系統、具體地接觸與運用地理知識,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學會如何識別地圖、如何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另外,教材中設置的活動內容主要考察范圍包括學生的識圖能力、讀圖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學生思維,讓他們形成“腦地圖”,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分析地理事物,總結地理規律,運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學習“中國政區”部分時,教師可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游戲教學方法,通過拼圖競賽形式考核學生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位置、輪廓等掌握情況。這種有趣的教學模式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積極地識圖、記圖、用圖,奠定了學習地理的基礎,掌握了技巧和竅門。另外,學生在參與活動時也獲得了拓展思維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地理邏輯,系統性地把握地理知識。
3.2 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地理思維
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提到,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通過教學內容提取有價值的地理信息,給學生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性的知識網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況、總結等多樣化地理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初步形成空間意識與整體觀念。例如環境問題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內容,在學習有關“氣候變暖”的內容時,教師除了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掌握地球變暖帶來的影響以外,更要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從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方面分析全球變暖現象的原因,讓學生以地理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出遏制全球變暖現象的合理建議,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是通過這種點滴積累的方法,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此凸顯地理學科的價值。但是想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吸引學生并具備探究意義,只有開放性、趣味性、實用性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思考與討論熱情,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可以說,課堂提問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即合理提問。
3.3 構建地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鞏固知識
地理知識是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教師應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樹形結構,以直觀、立體、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遞地理信息體系,這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非常有益。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水資源”的相關知識,以“水資源”為基礎,延伸水資源的分布、水資源的構成、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內容,在水資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間特點與時間特點;在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中再延伸具體的保護措施等,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學生逐漸從單一的知識體系轉為多元化的知識體系,牢固掌握了水資源的分布、構成、利用和保護,并且能運用相關知識處理問題,形成地理思維,鞏固地理概念,總結地理特征與規律,這與新課標中地理教學改革的目標相符合。可見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就是要從點狀思維逐漸拓展為線性思維或面狀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力,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能客觀、準確地判斷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環境,解決地理問題,最終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養。
總之,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必經之路,體現了地理學科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講究教學的方式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地理觀念及地理品質,將培養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重要任務。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制定差異性的教學方案,培養不同層面的核心素養,始終把握靈活性、實用性、有效性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每一個細節之處滲透與落實核心素養,只有在充滿活力的地理課堂中,才能最終達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中地理教學;運用對策
【分類號】G633.55;G434
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相互融合,傳統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更無法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及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有鑒于此,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基礎上,結合翻轉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以試圖實現地理學科教學信息化,提升地理學科教學有效性。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2007年,美國的兩位學者喬納森?伯爾曼與亞倫?薩姆斯開始研究翻轉課堂。他們制作新穎PPT并附上講解聲音,上傳至互聯網為那些沒來得及上課的學生補課,且還嘗試進行創新,例如讓學生在課下觀看視頻學習知識為主,而在課堂上以教師和學生就問題交流,解決學生的迷惑為主。之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始風靡美國。
翻轉課堂的過程主要包括課前和課上。在課前,教師首先要從教學目標出發,選擇或者錄制課程視頻,然后引導學生自主看視頻,參加網絡課程,通過自測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課堂的知識進行認知。在課上,利用小組協作、師生之間的溝通對自主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并把這些新知識運用于新的場景中,完成內化知識。然后,學生可以通過評測、反思、自省等針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教師和別的學生的評價完成知識的內化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學校“老師課堂授課,課下學生寫作業”的模式,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深入發展大有裨益。翻轉課堂特征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教學程式而言,翻轉課堂打破了以往教學的課堂上和課堂下的知識教化過程,其注重n下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學習和吸收,課堂上則主要是師生之間的溝通,教師負責解答學生的難題,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掌握知識。
(2)從教學觀念而言,翻轉課堂從學生的個性出發,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這和傳統授課教師為中心的方式不同。
(3)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而言,以往的授課模式是教師傳播知識,學生被動汲取知識。而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從絕對的主角轉到引導者,而學生則從被動接受成為主動者。
(4)從教學資源而言,以往的教材、板書等轉到先進的網絡視頻。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的知識儲備瀏覽、復印、重復記憶學習的重點。而這些教學網絡視頻也使以往授課中學生學習的僵化模式打破,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5)從學習方式而言,翻轉課堂趨向于針對問題的探索合作模式,這可以提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感,也可以擴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個性充分顯現。
2、地理學科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行性
首先,地理學科文理綜合性特征較為明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文科部分內容放入到課堂中,提升學生情感因素,將理科部分放入到教學視頻中,以完成新知識學習。如此,既大大節省課堂時間,又鼓勵學生個性化學習,體現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其次,地理學科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聯系緊密。幾乎每節地理課程都與學生社會生活相互聯系,所學內容往往是學生日常所見現象,這同樣為翻轉課堂提供大量的情境探索素材,為地理實驗課程開展奠定重要基礎。
第三,地理傳統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教學視頻本質層面相同。地理學科主要是探索區域性特征以及人與自然發展關系的學科。地理學科傳統教學模式同樣必須體現出地域性、空間性等特征,例如直觀教學方法、地理邏輯方法以及專題教學方法等。地理學科所采取的諸多教學模式在翻轉課堂中都能夠得到體現。
地理學習過程中必須與地圖相互聯系,翻轉課堂教學視頻能夠將地圖動態化的呈現給學生,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說,地理學科方方面面都體現出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
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具體策略
3.1 多渠道獲取相關信息
提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運用范圍,首先應該擴充一線教師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途徑。學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提升地理學科教師翻轉課堂基本素養:首先,學校可以訂閱相關權威期刊,例如《中學地理教學參考》、《課程?教材?教法》等,讓教師了解翻轉課堂的來龍去脈。其次,擴大宣傳力度,引入部分教師、專家來校講授翻轉課堂理論知識,強化一線教師運用熱情和成果。
3.2 多元化設計教學視頻
地理教學視頻是學生自學的重要材料,直接影響著學生自學效果。地理教學視頻應該堅持“短小精悍”,教學視頻內容則嚴格依據課程標準進行,并利用地理學科中的地圖、景觀圖等進行呈現。根據地理學科教學的基本特點,教學視頻可以以主題形成進行呈現出,例如“水循環過程”、“熱力環流原理”等。除此之外,地理翻轉課堂過程中,應該設計探究式合作學習為主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相互交流,彌補自己不足。
3.3. 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
高中地理學科包含的內容范圍非常廣闊。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要求同樣不同。地理教師在采取翻轉課堂過程中切記不能生搬硬套,才針對性的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例如以農業地理為例,新課標的要求是“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能力。利用翻轉課堂教學視頻,學生可以了解農業區位的基本因素,課堂活動則應該給予學生具體案例,讓學生根據內容進行分析。
必須承認,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必須依靠信息接收終端,且對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同樣要求過高。諸多因素的影響或許制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不能忽視,對學生自身而言,這直接打破傳統被動式的接受模式,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張美芹.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顛倒課堂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10.
隨著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到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成為課程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學科素養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綜合分析能力。其中比較思維又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地理思維品質,幫助學生完善地理學科能力,解讀區域地理特征差異分析和原理、規律。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熟練運用比較思維方法進行思考,提高地理解題的質量和效率,同時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自覺采用地理的思維方式觀察事物、獲取信息、發展綜合分析能力形成地理學科素養。而這滲透著地理學科能力培養的核心所在――地理思維能力及思維方式的應用能力,這是高考改革中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目的所在。然而比較可惜的是,大多數學生目前并沒有具備這方面的素養,表現在解題中常面臨兩個大問題:一個是做選擇題時,學生對某等值線彎曲的原因判斷這類試題的考查無從下手;另一個是做綜合題時,學生常常因為套模板答題被扣分,導致綜合題得分不高。尤其是高中地理,其學生學科素養水平參差不齊,在課堂教學中不易從整體上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因而筆者嘗試利用微課做課后微專題突破解決這一難題。而如何落實微課的教學應用,真正讓全體學生掌握這種方法是本課題所要探討的關鍵性問題。
二、研究目的
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是教學過程中兩個不可分割的環節,二者的有機結合能夠取得“1+1>2”的教學效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討課堂整體教學與課后利用微課做微專題輔導有機結合的方式,以期為《微課資源應用于輔差教學的研究》課題提供可借鑒的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采用個案研究方法,對本校高三年藝體班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對研究對象建立跟蹤檔案、訪談調查、真題檢測的方式驗證以微課形式進行課后微專題突破的效度,由此得出一些結論和啟示。
四、研究過程
1.核心概念界定
比較思維指根據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間的對比,從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推測另一事物的相應特征的存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從而產生新知,得出有創造性的結論。地理學科具備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的明顯優勢,區域比較是地理比較思維的基礎。不同區域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的生產、生活的特點有許多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也存在差異。
微課主要是以視頻為主,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重難點展開的教學過程。微課一般是10分鐘的講課過程,講課內容比較少,具有針對性,并且微課的制作過程簡單實用。
2.研究對象
選擇藝考類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高三上學期集中精力進行專業輔導而荒廢,比較思維在解題中的應用方法一無所知,因此,選擇這些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可以采用測試的方法較明顯地驗證課后微專題的輔導效度。
3.研究步驟
(1)比較思維技能預學環節
教師根據學情進行比較思維在解題中應用的課堂教學,并做當堂教學效果檢測。根據測算,學生選擇題的正答率約為65%,由此可知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仍有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教師對需要進行課后再輔導的學生進行確認與登記。
(2)微視頻輔助環節
根據本節課內容分解制作盡量詳細的講解微視頻,學生體驗的思維分析過程越細致越有利于比較思維分析法的掌握。教師利用QQ群等方式將微視頻等學習資料分發給學生,同時將紙質版的學習任務單、訓練任務單印發給學生,學生利用周末時間或課后自習時間結合學習任務單觀看微視頻,從而完整地了解比較思維的概念、對應的問題及思維的應用過程等,繼而查閱相關學習資源,完成任務單中的問題,并記錄下學習中的困惑。
(3)反饋環節
要求學生把近幾次考試試題重新進行梳理,找出涉及比較分析的試題,用比較思維的“三步驟”重新進行審題與整理,以檢測其學習效果。對于已基本具備本思維方法的學生再要求其將區域特征基本要素要再熟悉,其別是中國三大自然分區的基本特征要熟練掌握,其中東部季風區還要能區分東北、華北、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的基本特征。此外,要求其將發展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最優區位條件再熟悉,以及幾種主要農業地域、工業地域的最優區位,最后再回顧各種地理要素的成因和規律,以檢測其所學能力的應用能力。
經過完整環節的訓練后,再測試學生的解題正答率有明顯提升,提升幅度在10%~15%。
(4)結論與反思
經驗表明,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課堂教學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核心知識、主要思維”方面的掌握上存在困難與不足,因此課后輔導尤其重要。根據本次案例的實踐,課后輔導可遵循以下一般過程:(1)教師制作上傳或分發輔導微視頻;(2)督促學生利用課后或周末時間自主選擇微視頻進行再學習;(3)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答疑互動和交流展示、完成當堂訓練;(4)根據當堂訓練效果,布置個別還沒有掌握的學生課后再學習微視頻,另外布置已掌握知識或技能的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積累,鞏固學習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地理教學;優化整合
1、多媒體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
多媒體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就是教師要改變自己的地理教學觀念,明確學習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把多媒體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根據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尋求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的有效途徑,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組織形式等結合起來,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結合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貫徹啟發式設計,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的能力,以促進地理學科課程建設。
2、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有多媒體教室,甚至普及了班班多媒體,但初中地理教學的多媒體應用還不盡如人意:大多數教師使用Word解決練習問題,或用PowerPoint制作簡單的講稿,出現了“黑板、課本、練習本”搬家的現象;有的只是在公開課或研究課時使用。只有加強地理教師在多媒體上的設計、制作、運用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多媒體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
3、優化整合多媒體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3.1、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可以創設生動、逼真、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結合畫面、音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學習“印度”時,我播放《西游記》主題曲導入,運用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方式進行教學:多媒體展示唐僧西行路線,認識印度的地形分布;孫悟空翻著筋斗云探路,找出印度的鄰國和臨海;豬八戒發現婦女天天穿著紗麗,判斷印度的緯度位置和氣候;沙和尚關注河流判斷印度,引出印度的圣河――恒河……如此,讓學生深刻地認識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2、強化圖文一體,提高教學效率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但課本和地圖冊上的平面插圖,不便于學生讀圖分析,加上地理文字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而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強化圖文一體,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中國地形”的教學時,我應用多媒體課件,結合中國地形圖,請部分學生上講臺找出我國主要地形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名稱和位置。然后闡述各個地形區的特點,結合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圖例,引導學生得出我國的地形特征。進而分析討論這種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及交通的影響。
3.3、細化課堂信息,拓展學生視野
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的密度加大,結構緊湊,課內外知識互補。
例如,在“巴西”一課的學習時,播放“巴西的足球”,引導學生認識巴西著名的球星,描述發源于英國的足球在巴西的發展情況。“狂歡節”是歐洲天主教的節日,在巴西得以發揚光大;“桑巴舞”是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戲,在巴西得以盛行。通過原因分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大熔爐的縮影”這一內容。
3.4、融合教學難點,理順知識脈絡
地理學科涉及面廣,具有極其豐富的時空變化,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功能,可以理清脈絡,化抽象為形象,化難點為易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學習中東石油輸出路線時,課本及活動圖表復雜,學生掌握起來難度大。我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了三條三種顏色的中東石油外運航線,采用航海的形式,安排學生描述每一條航線經過的主要海洋和海峽、到達的地區,進而歸納出蘇伊士運河航線、好望角航線、馬六甲海峽航線,分析它們的特點和不同點,加深了學生的中東空間觀念以及對石油地位的理解。
3.5、深化情感教育,提升人文素養
地理學科人文精神培養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整合地理多媒體資源,應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身邊的地理素材,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初中地理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學科,同時又是一門兼有理性思考與人文情懷的學科,對于剛開始接觸學習的學生而言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采取激趣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內容,培養學生學習地理關注生活的興趣等,是當前常見的教學方法。激趣教學法的應用需要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用學生理解的方式,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實物激趣法與情境激趣法等,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的內容進行合理安排,最終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更要養成學習地理的興趣。
關鍵詞:
初中地理;激趣教學;實物激趣;情境激趣
前言:
地理學科教學是一門理論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結的學科,也是學生在接觸后既陌生又熟悉的學科。在教學中,從學生興趣入手,采取激趣教學法在新課改以來已經得到地理教師的充分認可,并在教學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做出了貢獻。激趣教學法要求教師在生活中充分挖掘與地理相關的內容,如新聞、歷史知識、名言民歌、名勝古跡等。都可以用作引導激趣教學法的媒介。本文旨在通過對激趣教學法進行簡單的介紹,并簡單對激趣教學法進行探索,以期對日后的地理教學工作有所啟示。
1激趣教學法
激趣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趣教學法就是在教學中先用一個引子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再趁熱打鐵的進行知識的講解,不僅進行知識點的講授,更實在不自覺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為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整體而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采用激趣教學法具有如下優勢:其一,幫助學生建立地理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要求將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地理教學的目標也不僅限于地理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地理學習方式的養成以及一定的人文情懷與素養。激趣教學法在提高興趣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工作,恰好能夠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其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采取激趣教學法的前提就是運用各種生動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能夠在課堂中第一時間將學生吸引到學習中,將課堂帶入輕松越快的氛圍中;其次,能夠在課堂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為學生熟悉、且與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知識,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最后,初中生正處于對事物充滿強烈好奇心的階段,采用激趣教學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探索與發現的興趣,便于學生在課后進一步的探索。
2激趣教學法的分類及實例
2.1實物激趣法:
實物激趣法主要是指在課堂采取實物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通常會采取的實物包括地圖與地球儀以及教育模型、標本等。如較為常規的是地圖與地球儀,在講授地球版塊兒時,教師帶來地球儀,在上課之前先通過地球儀吸引學生興趣,進而在課堂中通過地球儀的轉動直觀的將地球展示給學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采用一些別出心裁的實物,如在某次教學中,講述的是海拔與氣溫的關系,教師就在開始上課之前帶來了一些櫻桃,是教師在郊區帶來的,進而在教學中引出因為地區不同氣溫不同有些地方的櫻桃還未變紅,有些已經成熟很久。還有某次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城市“熱島效應”教學,教師會以窗外的天空為引導。采用實物激趣法時,教師通常會引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一是因為實物有時會較小,在大教室中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觀察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的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使課堂效果達到最優化,或者能烘托氛圍,或是能夠形成對比。2.2情境激趣法:情境激趣法通常是運用信息技術、語言效果、名言俗語、生活場景等,構建情境,推進教學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情境激趣法的運用在教學中多于事物激趣法,是課堂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以下是集中情境激趣法的簡單舉例:
2.2.1詩詞激趣法:
詩詞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詩句,會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識,運用這些朗朗上口的詩詞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記憶,并且能夠營造畫面感。如在講解地區氣候差異時,教師會運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為學生講解黃梅雨季氣候特征;在講解氣溫與地勢的關系時,教師會運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在講述地球運動時,教師會引用“坐地日行八萬里”的詩句,進行激趣教學法。在此舉詩詞激趣法的例子,也包括名言諺語,如常見的二十四節氣歌,在南北方會有所差異,教師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節氣歌”進行比較;方言俚語、自編歌訣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激趣,通常這些方式的共同特征就是對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幽默程度等有所要求。
2.2.2歌曲激趣法:
歌曲激趣法教詩詞激趣則更進一步,需要引用的歌曲盡量膾炙人口、耳熟能詳,如在人文地理教學中,講解我國民族分布的部分,教師引用了《愛我中華》一歌,其中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之花”的句子,教師在歌曲播放結束后引導學生大聲說出能夠說出的民族名稱,看能夠湊出多少,再由教師進行講解。
2.2.3游戲與多媒體的運用:
在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運用游戲與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游戲的運用能夠充分調動課堂氛圍,如在講解我國行政區劃時,教師將學生分組進行空白地圖的拼圖,看哪組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拼圖任務,學生在自行拼圖的過程中實際上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熟悉。多媒體技術則是教學中最常見的輔助手段,不僅能再現相應的情境,還能進行實物的補充。
結語:
地理激趣教學法的運用是當前教學中較為有效地教學方法,在運用中需要教師進行度的把握,避免教學中出現流于形式、過分放松的情況,畢竟初中階段學生對自己的把握力還不強,需要教師進行把握;另外,對于激趣教學法所用的形式需要不斷變化,因為激趣就是需要教師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采用豐富的形式,使學生對課堂產生新鮮感。激趣教學法的運用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是學生。
作者:李雪菁 單位:包頭市第八中學
參考文獻
[1]張國清.初中地理激趣教學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1,16(9):210-211.
【關鍵詞】創新教育 初中地理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2
素質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善傳統應試教育造成的不良影響,如過分關注學生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情感教育、創新意識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等。而初中階段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階段,理應將素質教育貫徹到底。初中地理具有很強的思維邏輯性,是兼文科、理科于一身的科目,初中是地理學習的基礎階段,學習該科目能夠使學生初步接觸宇宙、自然地理環境、資源保護、地域特點等學科知識,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
但目前,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地理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對于新學科具有新鮮感,隨著教學的深入,新鮮感漸漸消失,不再對地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地理學科知識凌亂復雜,知識點很多,有很多需要背誦的知識,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厭煩情緒,且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關鍵,未受到教師的重視。為改善當前的教學現狀,就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作用,將創新教育融于日常教學過程中,創建真正貫徹素質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學模式,使教育真正有利于學生,以下是對于初中地理教學新模式創建提出的幾點方法與建議。
一、初中地理創新教育的概念與特點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其重要內容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情感。創新意識是指進行探索創新活動的欲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創新意識,才能進行探索創造;創新情感的培養是指創新的興趣、態度、動機、意志的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的培養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形成。
在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情感后,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地理作為文科與理科兼具的學科,也具有較強的思維性,有利于發散學生思維,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設計成鼓勵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老師發揮在教學中的關鍵作用,學生發揮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引導學生,使學生相對獨立地進行發現與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初中地理學科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情感性,將創新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科特點,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技巧與方法
課堂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改革的主陣地,初中地理學科知識點繁多,但其自身有趣的知識又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不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漸漸失去學習地理的樂趣,作為初中地理教學工作者,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下是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的幾點建議:
1.初中地理是學生接觸自然知識的途徑之一,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地理學科的知識本身就很吸引學生,認識地球和地圖、海陸變遷、世界氣候時,可以借助適當的教學工具,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直觀深刻,地球儀是學生學習地理必備的學習工具,了解世界的基本結構,七大洋、五大洲、經緯網、海陸分布等知識時,學生可以事先通過研究地球儀對知識有一定的預習,然后在課堂上對不懂的知識認真學習,不放過一個知識漏洞,同時也要利用好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將目前世界的形成過程、火山的形成等知識用視頻的方式展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研究性學習同樣也要應用于初中地理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多采用“滿堂灌”的上課方式,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這樣的課堂模式教學成果一般。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設置懸念,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再研究,采用地理知識搶答的游戲,活躍課堂氣氛,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也能在知識搶答的環節,進行知識的再復習。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樹立學習地理的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形式還有很多,但學生學到知識是關鍵,過分追求形式反而會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
2.地理學科本身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利用一些課堂所學知識展開實踐,顯得十分重要。生活中有許多與地理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環境保護、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結合其他學科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制定時間目標,進行明確分工,在對知識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和綜合素質,有益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有利于地理知識和技能的發展與遷移。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初步認識社會現狀,對我國的環境和資源有著客觀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習慣,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
同時,在進行分組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在與同學合作實踐的過程中,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集思廣益,讓學生幫助學生,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到實踐中,發揮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共同將任務完成。開展地理實踐實踐活動,除了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實現知識的遷移之外,還能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真正發揮學生在集體中的作用,樹立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 改進方法 素質教育 提高成效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深入思考是地理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地理教學內容,拓寬教學渠道,拓展教學空間,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下功夫,求實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品質、創新能力,使學生運用地理學科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地關系作出初步的判斷和評價,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一、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在激情引思中催生學習情感
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進步出發,注重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在傳授書本知識的同時,要兼顧學生的能力和心理發展,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基本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教學實踐中,教師敢于突破傳統教育教學觀念,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從現代網絡傳媒上學習新型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教學理論,進一步加強自身素質建設,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充實地理信息,適應時展對地理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要強化業務學習,加強地理教研工作,完善知識結構,為勝任地理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基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增強地理學科教學的履職能力,營造“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主動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使全體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形成地理基本技能、催生地理學習情感。
二、設計教學目標,靈活組織安排,在師生互動中提高教學成效
素質教育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培養能力與情感,實現全面發展。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不斷提高地理學科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求,研究探索課堂教學藝術,將素質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關注學生成長進步、全面發展。教師要重視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努力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建立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在強化地理知識、觀念、思想的基礎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地理綜合素質。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針對學生發展實際和素質教育要求,走出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科學地調整教學目標和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注重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國情教育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教育等,使地理教育走上更加健康、全面、適應時展需求的軌道。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形象、直觀、生動、快捷的方式,一方面將更多的地理知識與信息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地理教學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將一些一時難以表述的知識點運用課件給學生進行演示,便于學生理解接受,提高地理教學成效。
三、銜接生活實踐,拓展教學空間,在結合實際中放大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