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5: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風險與監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現狀,闡述了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制的完善,探討了提高我國金融監管效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金融風險在本質上是一種引起損失的可能性,具體指的是經濟主體在從事資金融通過程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而金融監管是指政府及其有關機構代表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及相關金融市場實施的監督管理。
金融監管的產生與金融風險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作用。首先,金融風險使全社會增強了金融風險意識,金融風險又證明了我國金融改革是艱巨且復雜的。同時,金融風險使中央銀行的監管意識大大增強,監管理念不斷更新,在監管意識和手段上有較大進步。通過全過程有效的金融監管,限制了金融機構的盲目擴張、促進金融機構作出合理規劃,對于經營業務及風險度和處理辦法進行充分考慮,以減少風險;對日常業務經營的監管可以規范金融機構業務經營,限制金融機構不必要的冒險。
二、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現狀
(一)銀行監管權責不明確。
實現金融監管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是要有一個監管責任和目標明確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充足的、能獨立自主運行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還很不健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四大監管機構雖然各有分工、各有工作側重,但互相之間仍然存在職責不清的問題,有時出現職責沖突,有時出現監管上配合不力,從而降低了整個監管效率。監管機構內部各監管部門之間難以協調,各職能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各自為政,難以統籌安排監管任務,這種做法會使得監管力量分散,不利于金融機構進行全面持續的監管。
(二)我國監管理念存在滯后的問題。
我國金融監管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滯后,例如,在我國有這樣一種普遍觀念,認為金融風險僅僅是金融業內部的問題,其實,金融監管僅是促進金融穩定各項安排的一個組成部分,監管本身不宜絕對保證不出現金融機構倒閉。在缺乏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外部條件的情況下,金融監管的任務是很難完成的。又如,許多人一提金融監管就等于監管機構的金融監管,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責任全部歸于監管機構,而事實上,監管機構更多思考的是整個金融系統的情況和問題,主要職責是制定金融機構穩健運行的行為準則,督促金融機構加強自身內部控制和管理。
(三)我國監管機構監管執法力度偏弱。
我國金融監管當局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國是由一個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國家直接過度進入到一個社會主義體制的國家,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官本位思想沒有從根本上消失,使得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很多方面存在漏洞,在金融業體現的尤為突出,具體表現為我國監管人員政治素質、業務素質不高,在監管過程中不能嚴格依法辦事,有的甚至徇私枉法、濫用職權。另外我國有些監管法規不夠清晰明確,導致執法的隨意性很強,我國應加大執法力度,從嚴執法,以法律武器加強金融監管。
三、我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設立國家金融管理局,提高監管效率。
國務院設立國家金融管理局,在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指導下履行央行制定和執行的貨幣政策,監管各類金融機構的全部職能。該局將設立專門的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在監管方面,國家金融管理局將從維護整個金融業的安全與穩定的角度出發,對各類金融機構和各種金融產品交易進行全面監管。此外國家金融管理局還將設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來執行中央銀行對銀行業務的監管職能;將證監會納入國家金融管理局的領導之下,負責對證券業的監督,將保監會納入國家金融管理局的領導之下,負責對保險業的監管。國家金融管理局還可以依據國外監管的成功經驗以及我國具體國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監管制度,以防范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
(二)完善中央銀行法律制度。
《中國人民銀行法》有其自身的缺點,就是穩定性和靈活性不足。但對《中國人民銀行法》的修改和完善反過來會對其他法律法規提出新的要求,如2003年修訂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給中國人民銀行的法定職責賦予了新的內容。首先,在金融服務領域,中國人民銀行正致力于建設現代化支付體系,推動信貸證信體系的建立,努力建設與金融體系相適應的金融基礎設施。其次,在貨幣政策和金融市場領域,中國人民銀行正致力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重樹貨幣政策微觀基礎,鼓勵金融產品創新,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最后,在金融穩定領域,中國人民銀行正積極推進金融生態改善,促進對金融犯罪的防范和打擊,推動建立金融風險的防范、預警和處置體系。為此,中國人民銀行需要密切參與和關注《企業破產法》、《物權法》、《公司法》、《證券法》、《反洗錢法》、《刑法》等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積極推動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存款保險法律制度,金融機構破產法律制度等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設。
注釋:
關鍵詞:縣域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區域;金融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064-02
前言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有效促進和提升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現代城鎮化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縣域經濟和金融將會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有效抓住當前的經濟發展機遇,將能夠為城鎮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便利人們的日常生活。積極加強縣域金融監管工作,針對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不斷的改革,促進其發展,有效保障和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
一、縣域金融機構的發展現實情況和金融的常見風險
第一,縣域金融機構的發展情況。縣域金融在現階段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逐漸形成了較為全面、完善的金融體系,金融體系之中包含了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并存情況,對于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縣域金融機構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商業銀行在縣域中出現的分支機構,這些機構是縣域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支撐;第二,各個縣級和市級設置的農村信用社等方面;第三,縣域新型的金融C構,這些縣域金融機構主要是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以及農村資金互助社這些方面;第四,非銀行類的金融機構;第五,典當銀行以及融資性擔保公司方面。這些金融機構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縣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縣域金融機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一些股份制的銀行逐漸設立起了相應的網點,專門給縣域人們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現階段在縣域金融的建設和發展中,主要是針對小微企業和各個農戶進行的,這其中大多需要相應的擔保來獲取貸款,導致其抗風險的能力不強。并且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小微企業本身使用的財務報表不夠規范,其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交易關聯特征。
第二,縣域金融的常見風險。縣域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為當地的經濟全面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條件,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不利于縣域金融機構的良好發展,甚至還會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的良好發展。縣域金融的常見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小微金融機構容易退出金融,不利于保證區域的金融穩定情況。在很多縣域經濟發展區域之中,一些小微型的金融機構容易退出相應的金融范圍,從而給縣域金融產生一定的風險[1]。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機構本身的經營不夠規范,內部控制機制較為薄弱,并且農村專業合作社在開展借貸工作的過程中,沒有受到全面的監督,或者監督不夠合理。第二,民間借貸風險容易滲透到商業銀行之中,從而可能引發相應的區域性經濟風險。現階段縣域銀行之中的客戶,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到民間借貸中,借貸的比例較大,將有可能出現過度負債的情況,如果整體的資金鏈發生一定的斷裂現象,將會直接影響銀行本身的運行。第三,產能過剩將會給金融行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不利于保證縣域金融的穩定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很多產能過剩的行業在市場經濟運行和國家產業結構政策調整的前提下,容易出現一定的金融風險[2]。
二、縣域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區域金融風險防范的必要性
縣域金融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并且存在著較多的金融風險,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積極開展相應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工作。針對縣域金融進行監管和風險防范的過程中,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運行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制度性缺陷,針對金融風險進行防范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之處,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金融分塊監管中存在著一定的真空情況。在進行縣域金融監管工作的過程中,通常實行的都是分塊管理的模式,這樣就容易出現一些職責交叉、監管真空和錯位的情況。各個部門專項負責的職責是不同的,彼此之間有著一定的交叉,同時還可能會有一定的缺漏,這種情況,將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后續的監管工作,給金融發展帶來風險[3]。第二,縣域金融監管信息中存在著不對稱的情況。在進行縣域金融監管工作的時候,需要有充足的信息作為支撐,提升金融監管的總體效果,在實際的金融監管工作當中,由于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容易影響到金融經濟的全面發展。銀監會和人們銀行針對一些非貸款性的放貸機構出險的信息收集得不夠全面,主要是這些信息大多是在擔保企業和關聯企業之中了解到的。第三,縣域金融監管方面的相關法規不夠健全,其中容易產生監管職能不能完全發揮的情況。在針對縣域金融進行監管的過程中,各個地方采用的監管策略是不相同的,并且各個地方的政策也不同,沒有統一的規范進行控制,將會直接影響到縣域金融的具體監管效果[4]。
三、深化縣域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區域金融風險防范的有效措施
縣域金融工作過程將會涉及到較多的方面,容易產生一定的金融風險,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積極采用良好的區域金融風險防范措施和手段,加強縣域金融監管工作,深化縣域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工作,為縣域金融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增強縣域金融的總體監管效果[5]。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縣域金融監管體制。縣域金融的合理發展,將會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效果,影響到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態和生活水準。針對縣域金融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管,是提升縣域金融運行效果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現階段針對縣域金融進行及監管的體制還不夠完善,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到縣域金融的安全、穩定運行,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縣域金融監管體制十分必要。在縣域金融的監管體制之中,需要積極發揮人民銀行的監管作用[6]。不斷擴大中央銀行監管職責,開展的金融監管工作需要積極涵蓋到證券、各個銀行和保險機構以及費金融機構的監管工作。在縣域金融的監管體制之中,還能有效增加人民銀行監管保險和證券公司的職能,保證其針對非存款類放貸機構的監管工作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發揮人民銀行監管職責的時候,需要重分類用到各個縣級人民銀行的監管優勢和監管資源,針對縣域金融進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7]。
第二,積極調整和優化縣級人民銀行的職責和工作任務。中央人民銀行增加自身的監管職責之后,縣級人民銀行需要擔負起雙重的職能,主要是需要針對金融服務進行不斷的改善,積極實施相應的貨幣政策,針對縣域金融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管。縣級人民銀行在監管縣域金融的過程中,需要積極設立相應的監管部門,各個部門負責專項的任務和工作職責,通常情況下,縣級銀行中設置的部門主要是調研信息部門、綜合部門以及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服務部門。其中,針對縣域金融進行全面監管的過程中,積極發揮監管作用的主要是金融機構監管部門,該部門能針對金融運行過程中的各項情況的信息進行充分控制和收集,并將其中存在著的一些不夠合理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8]。
第三,積極使用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針對縣域金融風險進行有效防范。針對縣域金融進行全面的監管,需要積極發揮多個部門的職責,同時還需要人民銀行總行和各個縣級分行進行協調控制,針對各個級別工作的監督職責進行劃分,做好監督授權工作和考核工作,這其中需要針對每個環節都設立出相應的規章制度和規范要求,從而形成縣級分層的監管體系。縣域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需要從相應的國家法律規范出發,將金融運行過程中涉及到的人員需要開展的各項工作進行全面規劃[9]。縣域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風險較多,需要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將縣域金融運行過程中常見風險進行記錄,包括風險出現的原因、表現以及后果等方面。建立全面的風險預警機制,將其納入到縣域金融監管工作的整體體系之中。
結語
縣域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保證縣域金融能取得良好的運行效果。縣域金融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一定的風險問題,這對這些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縣域金融的總體發展效果,使其能為提升當地人們的經濟發展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深化縣域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與區域金融風險防范,需要積極采用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縣域金融監管體制,積極調整和優化縣級人民銀行的職責和工作任務,積極使用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針對縣域金融風險進行有效防范。
參考文獻:
[1] 盧成營.關于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風險防控工作的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16,(2):28-30.
[2] 符瑞武,金為華.海南縣域金融發展狀況、存在的風險和政策建議[J].時代金融,2014,(10):48-49.
[3] 李長健,史東偉.我國縣域金融監管法律問題實證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2,(7):11-15.
[4] 林佐明,關立群.縣域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黑龍江金融,2013,(9):8-11.
[5] 劉積余.我國縣域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征信,2012,(2):1-6.
[6] 張君生.建立縣域保險誠信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加速縣域保險信用體系建設――基于對廣西某農業大縣的調查[J].北京金融
評論,2015,(1):15-16.
[7] 李正鈞,沈媛,朱永春,等.地市人民銀行對保險、證券業監管的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12,(10):30-37.
目前,《金融監管研究》發行量約為1.5萬本,被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評為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在中國知網公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金融類期刊中綜合影響因子排名第三,在學術界、政策層和金融業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
圍繞當前國內外金融風險、金融監管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金融監管研究》2017年將主要刊發以下方面的文章: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2.實體經濟去杠桿率與金融風險防控3.資產價格泡沫和房地產金融風險防控
4.金融周期與金融風險防控5.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與宏觀審慎監管
6.金融監管改革與監管有效性
7.金融科技創新(Fintech)發展、風險與監管
8.金融市場化改革和金融結構優化
9.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債券市場風險、影子銀行風險、政府債務風險等專項風險防控
關鍵詞:金融市場;金融風險;保險機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的動脈,是市場配置關系的主要形式。金融體系的安全、高效、穩健運行,對經濟全局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一旦金融機構出現危機很容易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引起連鎖反應,引發全局性、系統性的金融風波,從而導致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加強金融市場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以保證我國金融業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勢在必行。
1.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
(1)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尚未完全解脫,國有企業建設資金過分依賴銀行貸款,,而且國家對銀行行政干預較多,銀行經營自有時難以落實,這是金融風險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眾多原因,我國經濟運行時冷時熱,相應的金融運行有時失控、緊縮、放松和再膨脹,加大了銀行風險管理的困難。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市場經濟所常見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如:市場存在著不公平的競爭,市場的約束機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嚴格地說,即使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如果有比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將銀行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但我國現階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觀監管方面,還需強化各銀行按市場規則公平競爭。另外,對于有的銀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規和制度為前提的競爭行為,宏觀監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現為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狀態,從而難以達到防范風險的目的。其二,在微觀管理方面,銀行的內部控制薄弱,表現在制度建設滯后,內控體制不順、權利制約失衡、會計信息失真等,較易發生銀行風險。
(3)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力量薄弱。當前一些金融機構對防范金融風險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有的甚至頂風違章違規經營。從理論上講,各金融機構應該成為金融風險管理與控制的主體,經營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風險上應該竭盡全力。但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的產權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確的所有者代表,國家承擔幾乎全部的金融風險成本,經營者缺乏內部風險控制的動力和壓力,很容易開脫和逃避承擔金融風險成本。
(4)國際社會金融波動的牽動市場國際化必然帶來金融國際化問題,而國際金融波動必然影響國家金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強了國際間的金融往來,在國家的計劃安排下舉借外債,引進外國銀行,擴大對外貿易往來,在為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金融風險。由于我國沒有完全開放金融市場,目前國際金融波動并沒有直接、同步地牽動我國的金融,但其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最終作用于我國金融體系。
2.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的途徑
(1)金融機構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增強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應從過去只重視規模擴大轉移到注重質量效益的提高上來,金融監管應從過去以合規性監管為主轉移到以風險監管為主上來。建立健全貸款管理責任制度,嚴格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加強和完善金融機構內部稽核制度,尤其是應注重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風險的預警系統,通過設計一套完整的風險指標體系,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加強對風險的事前控制。
(2)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加快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流向,為實現利率市場化創造有利條件;完善票據貼現市場,為企業和銀行短期融資創造條件;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步伐,在規范證券市場的基礎上,適度擴大股票和企業債券市場規模,為企業開辟多種籌資渠道,并通過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改組改造,使其真正成為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企業。從而規避和降低金融風險,改善金融服務,支持經濟發展。
(3)健全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資產負債管理制度,資金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內部授權、授信制度等一系列業務授權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機構本身對風險的防范能力。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對于制度性的金融風險,國有商業銀行要切實加強防范信貸風險,這是因為信貸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脅性的風險。堅持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復查制度,進一步規范借款合同、保證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別是要注意完善貸款擔保制度,簽約前要嚴格審查抵押財產的價值、產權、實效以及擔保企業的實際擔保能力,并依法辦理登記手續;完善貸款審批程序,實行信貸管理與信貸經營相分離,調查與審查相分離,審查與審批相分離,改變信貸人員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監督的貸款風險制約機制。
(4)切實加強領導,實施監管責任制,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調控體系
隨著我國金融業逐步向混業經營發展,我國政府應基于漸進方式向混業經營過渡的思路,結合混業經營的具體進程,建立適應這種經營趨勢的監管體系,對金融業實施有效監管和控制。各職能部門要明確監管對象和監管內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監管任務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并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對重點監管對象要明確監管人員或監管小組專門監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人員等級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環境。政府通過加強立法、執法工作,使整個社會的交易活動和債權債務關系契約化、規范化。同時,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環境是降低金融風險的有效途經。
(5)建立金融風險保險機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風險保險機制,可以使銀行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風險,同時金融保險機構對投保單位也起到一定的監管作用。運用保險機制分散和化解風險,可以更好地維護銀行的經營安全。設立存款保險制度,即通過設立存款保險公司,向金融機構收取一定的保險金,對在該金融機構的存款實行保險,以防止金融機構經營出現困難時存款人的擠兌行為,使銀行有機會通過調整渡過難關。例如,銀行在發放貸款的同時,可以以貸款為標的直接向保險機構投保。屬于保險范疇內的原因造成貸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險機構補償,銀行將貸款本息的追償權轉移給保險機構,以此將貸款風險轉移給保險機構。當然,保險機構要行使對投保金融企業的監管職能。
參考文獻
[1]何信,張世英,孟利鋒.金融風險規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4.
[2]溫麗.論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J].中國審計,2000.
[3]何信,張世英,孟利鋒.金融風險規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4.
(1)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尚未完全解脫,國有企業建設資金過分依賴銀行貸款,,而且國家對銀行行政干預較多,銀行經營自有時難以落實,這是金融風險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眾多原因,我國經濟運行時冷時熱,相應的金融運行有時失控、緊縮、放松和再膨脹,加大了銀行風險管理的困難。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市場經濟所常見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如:市場存在著不公平的競爭,市場的約束機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嚴格地說,即使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如果有比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將銀行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但我國現階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觀監管方面,還需強化各銀行按市場規則公平競爭。另外,對于有的銀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規和制度為前提的競爭行為,宏觀監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現為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狀態,從而難以達到防范風險的目的。其二,在微觀管理方面,銀行的內部控制薄弱,表現在制度建設滯后,內控體制不順、權利制約失衡、會計信息失真等,較易發生銀行風險。
(3)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力量薄弱。當前一些金融機構對防范金融風險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有的甚至頂風違章違規經營。從理論上講,各金融機構應該成為金融風險管理與控制的主體,經營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風險上應該竭盡全力。但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的產權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確的所有者代表,國家承擔幾乎全部的金融風險成本,經營者缺乏內部風險控制的動力和壓力,很容易開脫和逃避承擔金融風險成本。
(4)國際社會金融波動的牽動市場國際化必然帶來金融國際化問題,而國際金融波動必然影響國家金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強了國際間的金融往來,在國家的計劃安排下舉借外債,引進外國銀行,擴大對外貿易往來,在為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金融風險。由于我國沒有完全開放金融市場,目前國際金融波動并沒有直接、同步地牽動我國的金融,但其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最終作用于我國金融體系。
2.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的途徑
(1)金融機構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增強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應從過去只重視規模擴大轉移到注重質量效益的提高上來,金融監管應從過去以合規性監管為主轉移到以風險監管為主上來。建立健全貸款管理責任制度,嚴格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加強和完善金融機構內部稽核制度,尤其是應注重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風險的預警系統,通過設計一套完整的風險指標體系,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加強對風險的事前控制。
(2)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加快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流向,為實現利率市場化創造有利條件;完善票據貼現市場,為企業和銀行短期融資創造條件;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步伐,在規范證券市場的基礎上,適度擴大股票和企業債券市場規模,為企業開辟多種籌資渠道,并通過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改組改造,使其真正成為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企業。從而規避和降低金融風險,改善金融服務,支持經濟發展。
(3)健全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資產負債管理制度,資金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內部授權、授信制度等一系列業務授權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機構本身對風險的防范能力。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對于制度性的金融風險,國有商業銀行要切實加強防范信貸風險,這是因為信貸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脅性的風險。堅持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復查制度,進一步規范借款合同、保證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別是要注意完善貸款擔保制度,簽約前要嚴格審查抵押財產的價值、產權、實效以及擔保企業的實際擔保能力,并依法辦理登記手續;完善貸款審批程序,實行信貸管理與信貸經營相分離,調查與審查相分離,審查與審批相分離,改變信貸人員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監督的貸款風險制約機制。
(4)切實加強領導,實施監管責任制,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調控體系
隨著我國金融業逐步向混業經營發展,我國政府應基于漸進方式向混業經營過渡的思路,結合混業經營的具體進程,建立適應這種經營趨勢的監管體系,對金融業實施有效監管和控制。各職能部門要明確監管對象和監管內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監管任務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并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對重點監管對象要明確監管人員或監管小組專門監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人員等級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環境。政府通過加強立法、執法工作,使整個社會的交易活動和債權債務關系契約化、規范化。同時,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環境是降低金融風險的有效途經。
(5)建立金融風險保險機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風險保險機制,可以使銀行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風險,同時金融保險機構對投保單位也起到一定的監管作用。運用保險機制分散和化解風險,可以更好地維護銀行的經營安全。設立存款保險制度,即通過設立存款保險公司,向金融機構收取一定的保險金,對在該金融機構的存款實行保險,以防止金融機構經營出現困難時存款人的擠兌行為,使銀行有機會通過調整渡過難關。例如,銀行在發放貸款的同時,可以以貸款為標的直接向保險機構投保。屬于保險范疇內的原因造成貸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險機構補償,銀行將貸款本息的追償權轉移給保險機構,以此將貸款風險轉移給保險機構。當然,保險機構要行使對投保金融企業的監管職能。
參考文獻
[1]何信,張世英,孟利鋒.金融風險規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4.
[2]溫麗.論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J].中國審計,2000.
[3]何信,張世英,孟利鋒.金融風險規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2004.
【關鍵詞】金融創新 金融風險 風險管理
一、金融創新條件下,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的關系
(1)金融創新的發展伴隨著新的金融風險。在市場中,收益與風險總是并存的。相應地,收益越高,伴隨的風險指數也就越高,這一點在金融市場中也不例外。收益必定伴隨著風險,金融創新產品也是一樣的,它也不能消除風險。具體來說,金融創新只是在微觀層面上稍稍減少了金融風險,而在宏觀層面上卻是將金融風險從一邊的風險回避者轉移到另一邊的風險偏好者,以新的方式進行了重新組合,使得金融體系的總體金融風險并未因此而下降。
(2)金融風險與金融創新相互促進。一方面,我們說,加大對金融風險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金融創新的發展;另一方面,金融創新推動了金融風險在管理上的發展。也就是說,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當前,金融風險正在不斷加大,而且人們對金融風險在管理上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的迫切,所以金融風險的管理也就顯得愈加重要,因此我國要加大對金融風險的管理。人們的避險需求在持續增加,各種新型的金融風險的管理工具也紛紛涌現了出來。但是,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為了逃避金融監管而進行的,它使得原有的金融監管失效。于是,金融監管部門的管理者便制定出更加嚴謹的監管措施和方法,用來約束金融業的各種不規范行為,可是約束的結果卻是更為高級的金融創新形態的出現。我們在認識金融風險與金融創新的關系時,要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二、正確認識和評價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
(1)金融創新帶來的資產證券化加劇了金融風險。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它從另一方面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也是一種有效的金融風險防范措施。一般情況下,一個企業想要將資產證券化,這些資產必須是質量較好的。雖然資產證券化有著很多的好處,但是它也給貨幣當局帶來巨大的壓力。證券化的資產也具有一定的交易流動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貨幣交易的壟斷局面,同時也使得貨幣當局的資產控制能力的減弱,影響了貨幣當局對貨幣的絕對控制。
(2)投機市場的存在加大了風險的破壞性。投機市場是古老和新鮮的,存在市場交易就存在投機行為,近代的金融市場所形成的標準合約和股票極大提升了投機的發展和壯大,促進了市場的流動性。市場的職能就是促進交易向最大化發展,金融創新的目的就是躲避風險,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投機者和投機市場。風險與機遇共存,雖然金融創新是為了躲避風險,保證金融業可以進行穩妥的交易,但仍有大量的投機者甘冒風險進行投機交易。一旦投機失敗就會給整個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破壞,使得金融市場面臨的風險大大增加。
(3)金融業在經營時,為了盡量削弱和躲避金融風險,不可避免地要進行金融創新,這使得金融風險得到轉移或分散,無形之中就加劇了各個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而各個金融機構為了獲得更加強大的競爭能力必須進行金融創新,使諸多的金融機構不得不迎著高風險進行業務創新,從而增加了整個金融業的經營風險。同時,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一些金融創新工具把一些金融風險導入到了其他的國家,增加了其他國家的金融業的動蕩,而對該國的貨幣匯率和貨幣流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金融創新條件下金融風險管理的措施和建議
(1)加強政府部門的金融監管,為金融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就目前經濟的發展來看,金融創新可以有效促進金融的發展,但是金融當局又要對金融創新進行約束,促進金融業的管理。如何既促進金融業的管理,又促進金融創新以推動金融業的發展,這就需要金融當局把握一個度,既要強化金融監管,又要為金融創新留下一定的余地以使金融業創新和穩定協調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當局在監管的過程中給金融創新留下生存范圍,并不是完全放松對它的管制,反之要嚴厲打擊那些違法違規的金融創新行為。此外,金融當局要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增加監管法規的包容性,既強化金融的監管,又為金融創新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促進金融創新。
(2)要創新金融監管的理念。風險監管是和合規性監管同樣重要的,所以說金融監管部門應該把兩者并重,不要偏重任何一種監管。鼓勵法人內部風險監控,與此同時,還要逐步地建立起金融風險預警機制,提高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的水平。當然,我們還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在這些方面的成功的監管經驗,積極地構建國際化、市場化的金融監管體系。把金融監管的重點放到構建能夠使相關金融部門規范地經營、公平地競爭以及穩健地發展的外部環境上面,要盡我們的努力能夠盡可能多地使用一些現代高科技和信息技術來對金融進行電子監管,對金融機構的備付金率、資本充足率、呆壞賬比例等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管,希望用這種方法能夠提高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的能力。
(3)積極增加國際合作。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全球化、一體化。以此為背景,僅僅依靠一個國家維持經濟的穩定和對金融風險進行控制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國際各國要相互合作,加強宏觀調整經濟,并且相互合作,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金融風險,維持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促使各個國家穩定的金融發展。所以我國商業銀行也可以加入各個國家相互監管的協議,或者在制定金融行業標準、創新和推廣金融業務的時候參考國際規則,確保我國和國家金融接軌。
關鍵詞:商業銀行 金融風險 對策
一、引言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逐步向平穩過度,GDP由高速增長走向中高速。與之同時和經濟發展高度關聯的商業銀行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銀行業務規模增長放緩,貸款增速降低,負債成本有所增加,銀行盈利水平下降,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金融風險問題更為嚴峻,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如何認識金融風險、積極主動的預防和應對風險是商業銀行轉型與創新發展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銀行金融風險及風險現狀
金融風險是描述經濟活動中與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有關從而產生的風險,也就是由于不確定性造成的資金損失的可能性。銀行的金融風險是與生俱來的,其金融風險管理也成為現代商業銀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永恒課題。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而言,其金融風險在以下幾方面有較為突出的體現:一個是信貸風險。信貸風險是指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和最復雜的風險。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主要表現為不良貸款,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往來中形成的不良貸款金額和比例都是非常高的,甚至高于其他發達國家的水平。第二,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管理的根本要求之一就是商業銀行自身要根據存款的持續時間來對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三是財務風險。這種風險是商業銀行在財務方面由于存在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的隨時的可能性,比如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下降,業務維系能力下降,存在過高的資產負債率等問題。四是利率風險。這是一種因為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損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經濟形勢的惡化帶來的利率變動,國內政策變化帶來的利率變動,或者是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帶來的利率變動等等。總之,長期的銀行業務實踐表明,金融風險控制與銀行自身發展是休戚相關的。商業銀行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如此眾多的風險,而如何將這些風險約束于可控范圍內,是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當務之急,也是商業謀發展謀穩定的前提。
三、商業銀行金融風險控制系統的構建
(一)系統目標的構建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為構建設計良好穩固的金融風險控制系統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目標,這個系統目標就是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信息資源,并在充分的進行資源交換與分享的基礎上,深層次探索基于網絡的大數據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為現代商業銀行搭建出一個數據和知識共享的協同平臺,使得商業銀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據、知識交換與共享。另外,還要建立以分類金融為基礎的管理單元,構建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商業銀行金融風險控制系統,作為現代商業銀行對金融風險進行預測與分析的工具,在此基礎上為管理層提供出一套科學合理的金融系統分析機制和工具,從而實現對銀行金融風險進行預警與控制的目的,有效的降低商業銀行業務運行中有可能遇到的損失。
(二)系統架構的構建
毋庸置疑,現代商業銀行的知識管理系統必須與其核心業務高度融合,同時又能契合于商業銀行的整個運營管理過程。因此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系統主要是由數據源、數據管理、數據交換與應用控制、綜合服務管理系統組成。首先,知識管理平臺是為了實現銀行金融信息與金融知識的咨詢和管理,其次,風險仿真系統主要是對業務運行中各種金融風險因素的變化情況進行模擬,先將運行數據轉化為信息,再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管理決策的科學優化。最后,綜合業務系統能夠使銀行管理層高效的對風險進行測量,分析和解決,最終達到減少損失的目的。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手段。一是商業銀行金融風險模擬系統。金融涉及經濟的許多工業領域,在整個經濟活動中都有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信用風險、流動性等,如果這些風險不能夠及時正確的處理,可能會很容易地變為不可挽回的風險也會給國家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金融風險仿真系統通過對于過去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分析與模擬,能夠有效預測各種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業務狀況,從而為控制金融風險提供科學依據,并且對于經濟的持續性發展提供針對性措施。二是金融風險控制的知識共享平臺。商業銀行涉及多個行政部門和多種學科。所以,有必要在商業銀行的各個部門建立信息與知識的共享機制。該共享機制應能夠監控管理銀行資金的循環流動全過程,實現金融知識與信息的多部門多領域的統一管理。三是金融風險綜合業務管理系統。要求是在金融風險仿真系統的基礎上,對現代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的趨勢進行綜合考量,最終構建一個能夠融合風險識別、計量與控制的綜合性金融風險業務管理系統。
(三)風險識別系統的構建
風險識別系統要求從三個層面選取金融風險指標。一是宏觀經濟指標。用于反映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與否。二是泡沫風險指標,主要用于反映風險資產價格的變化情況。三是全球主要經濟指標。全球主要經濟指標主要考量的是中國宏觀經濟受國外經濟變化的影響程度。風險計量系統是運用經濟計量原理對于風險識別系統中識別出來的風險指標進行科學的計量與計算,分析經濟變量的危險性。首先,金融機構的風險計量。通過對金融機構的特定風險識別指標進行篩選,在此基礎上進行重點分析。其次,金融行業的風險計量,主要是對于各監管的主要行業的風險識別指標進行風險計量。另外,對于國際上的風險沖擊進行風險計量,這要求充分考慮到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貨幣政策以及主要國家的匯率變化情況。風險控制系統是用來提供各種風險控制的措施與管理方法,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減少損失的概率以及程度,為商業銀行提供保駕護航,為商業銀行管理層提供科學的風險控制預案。
四、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要不斷深化和強化金融體制的創新力度,緊密跟隨與研究國際金融發展的時代潮流,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金融機構體系。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競爭體制,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市場競爭能力;銀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要做到有目標、有順序,力求穩定,資本市場的開放尤其如此,要避免發展過早過急,從而影響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
(二)金融監管力度要加強
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必須強化綜合監管,盡快健全監管體系以及法律法規。一是加強金融業內部約束,健全內部監督體系;二是加強行業自律,定期檢查成員單位的業務水平以及財務狀況等,做好風險的預防和應對;三是規范金融業務的運營,創建一個規范高效的金融環境;四是做好風險預警以及應對措施,切實保障資金安全,提高呆賬準備金比率,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三)借鑒先進監管經驗,規避道德風險
向全球先進的金融體系看齊,制定完善的、綜合的、前瞻性的監管手段。監管政策的覆蓋范圍要大,應涵蓋境內外有管轄權的金融機構;監管的內容要考慮是否會對全球化金融經濟形成負面影響,盡量要規避這種負面問題;對于金融風險的監管而言,其規則和手段可以參照國際標準,具體的監管法規以及各項會計、審計制度也要力求國際化,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要加強金融風險的教育,夯實和強化風險教育考核體系。金融系統從業人員、尤其是金融系統領導干部更要以身作則,積極學習和強化金融風險意識的教育,在金融體系甚至整個社會內普遍開展金融的知識、理論以及政策的學習,提醒人們積極樹立金融風險意識,防范金融風險。
五、結束語
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我國與世界經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應對可能出現的金融危機,必須做好金融風險控制與防范,這不僅是商業銀行自身的任務,也是政府主管部門共同的課題。要重視金融分析理論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商業銀行金融風險控制系統,實現對銀行資金流通的全方位監管,從而進行有效控制與防范,減少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林建生.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金融風險及其政府監管探討[J].商. 2012(18)
[2]王東東.我國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及風險度量[D].安徽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