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5: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客教育發展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二、小學教學中開展創客教育相關課程的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求知欲強、思維敏捷, 相較于高年級學生想象力更為豐富。但其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較差。這一階段的教育在保護學生的求知精神、探索精神,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幫助其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良好習慣, 開發學生潛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一階段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階段。
創客教育強調通過教育教學培育創客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及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相關課程實施的過程中, 豐富的想象力能夠幫助小學生想到一些奇特的方案;較強的求知欲和敏捷的思維有利于小學生學習和掌握傳統課程以外的技術;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 同學們經歷問題分析、方案設計、動手物化、小組合作和評價總結的過程, 能夠更好地培養其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
三、小學教學中開展創客課程必備條件
1. 創客空間和相應設備
創客課程的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強、跨學科、跨技術領域且強調動手物化的創新活動。傳統的教室和室內設施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須有專屬于創客教育相關課程的教室---"創客空間".創客空間中應設有器材存放區、大型設備擺放區、學生操作區和作品展示區等。此外, 創客空間中須有與所學或所用技術相應的設備以滿足教學需求, 如3D打印機、激光雕刻機等。本篇文章是由研究生的碩士畢業論文。
2. 時間
創客教育是創客運動和教育的結合。創客即將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 將創意轉變為現實不僅需要空間還需要時間;此外, 創客課程授課內容龐雜, 傳統的40min課時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因此, 可將創客課程設置為課時為60min甚至時間更長的素質拓展課或成立創客社團。
3. 師資
創客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強、跨學科、跨技術領域的課程, 需要學校配備面向創客活動的專業教師。而且創客課程作為一種動手性、創造性的課程就要求專業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基于以上考慮, 學校可以進行校際合作, 與外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共同組成創客教育教師團隊。在教學的過程中, 各個專業的老師可先依次講授本專業的基礎知識, 待系統學完基礎知識后, 進行綜合項目練習。
四、小學教學中創客課程的內容選擇
在創客教育中, 學生會同時采用多種技術來解決問題, 這些技術不僅會涉及到硬件還會涉及軟件, 不僅僅是單純的組裝或搭建還會涉及編程和傳感器等智能元素, 是一項非常綜合的學習活動, 因此授課內容要具有實用性和適用性。近幾年激光雕刻、3D打印和創意編程等技術, 在基礎教育領域都被廣泛應用, 且各自有各自的一套課程體系。筆者認為, 小學階段的創客教育不僅可以在縱向上深入教學而且可以在橫向上進行教學, 即根據需要, 學生可以同時運用以上技術來解決問題, 由問題或任務的難度來驅動學生學習某一技術的深度, 將三種技術融合到一起進行教學。
1. 激光雕刻技術
激光雕刻技術作為授課內容的一部分, 主要是用于制作三維立體模型, 利用這門技術雕刻并搭建作品框架或作品中的某一裝飾部分。通過這部分的教學, 同學們將學會一種二維設計軟件的基本操作、激光雕刻機的使用與維護以及如何利用二維設計制作三維立體實物模型。
2.3D打印技術
3D打印技術作為授課內容中的一部分, 主要是用于制作模型, 利用這門技術打印作品的框架或作品中的某一裝飾部分, 據同學們的創意而定。通過這部分的教學, 同學們將學會一種三維設計軟件的基本操作、3D打印機的使用與維護等知識。
3. 創意編程
創意編程作為授課內容的一部分, 主要是作為智能部分應用于學生作品或方案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載體, 硬件部分主要采用一些開源開放的單片機和與之相應的傳感器和執行部件;軟件部分主要是與單片機相應的非數字化的、模塊化的、以搭積木的方式進行編程的軟件。通過軟件和硬件的結合, 學生可創作出自己想要的智能作品。
五、創客課程的教學模式
創客課程可以采用"項目為載體, 任務為驅動"教學模式來開展學習活動, 并采用設計學習、操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形式, 讓同學們在"學中做"和"做中學".
激光雕刻、3D打印及創意編程三部分教學內容可先獨自以經典項目開展教學, 在最短的時間將各自最基礎的內容介紹完畢。然后選取大項目進行教學, 學生需根據自己的設計利用以上三種知識完成方案或作品。
周天勇(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美容經濟應該引起關注。美容經濟是充滿希望的經濟。美容界不僅需要發展戰略,還要有美容標準,標準其實就是一個準法律,實際上是消費者和服務者之間的契約。
何作庥(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的美容經濟將會成為世界第一位,我們有15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美容業有非常大的前景。美容經濟的水準要靠市場培育,我鼓勵美容經濟的市場需求,希望社會公眾轉變觀念,也希望政府和官員轉變觀念,只有國內的美容市場有所發展才能開拓國際市場。
鐘偉(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系教授)
如果政府對這個行業的扶持被忽視取代的話,將不利于這個行業。美容經濟是超勞動密集型的形態,是民營經濟的形態,是充分市場化的經濟形態,也是吸納大量就業符合中國國情的形態。但是美容這個行業長期被大眾所忽略,我們在研究報告中解釋了基本規模和現狀。美容很大程度地改變了中國人作為一個國民外型和內在的精神氣質,在這個過程當中美容產業對于形成國民經濟良好的氛圍是功不可沒的。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
美容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突然生長出來,所以我們要做一些研究,我們歷時半年,判斷出它的規模和對中國美容經濟的影響。它像一個蒙著面紗的美女,而我們做的研究只是第一步。
趙曉(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
美容經濟是人本經濟,也是就業經濟,美容業是一對一的服務,是超勞動密集型的經濟。從國際的比較來看,美容經濟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美容經濟行業本身不容忽視,對美容經濟的投入本身和對自身培養音樂、繪畫其他方面投入是等價的。中國人有愛美的傳統,有延續了兩千多年追求美和善的歷史,它在改革開放以后重新登堂入室,重新得到人們的關注,這是一個好的機會,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把2004年稱之為中國美容經濟元年的原因。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美容是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必然要有回報,根據樣本的監測,相對比較注重美容和形象的人往往會有更高的收入。事實上,用美麗的思想打動人,用美麗的容顏吸引人,二者之間并沒有顯著高下的區別。
何華章(成都市副市長):
城市往往充滿了鋼筋水泥的建筑和行色匆匆的人群,正是因為有了美容,才使得大家都變得浪漫、休閑、漂亮起來,所以美容總是和一個城市的發展、形象的提升相伴相隨的。
關鍵詞:創新型孵化器;發展模式;創業型城市
項目來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研發團隊隱性知識擴散對象選擇影響因素研究”(12YJC630171);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江蘇眾創空間的發展路徑與成長機制研究”(16SYA-028);常熟理工學院蘇南區域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蘇南創新創業文化培育研究”(SW2012Z04)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4日
一、引言
當前,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逐步興起,支持和鼓勵創業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對地方政府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為創業者提供工作空間、網絡空間、交流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并且對發展“眾創空間”的目標、任務和主要思路做出了明確規定。根據有關文件,“眾創空間”是以新型孵化機構為基礎,可以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和特點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創業服務社區。不同于傳統以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為基本服務的孵化模式,創新型孵化器是面向早期創業項目和新創辦企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孵化手段,為創業者提供專業化、集成化、高端化和市場化等軟的創業服務平臺,日益成為科技服務業的一支重要新興力量。現階段,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在內的創新型孵化器,營造更加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對于新常態背景下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助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創新型孵化器發展現狀及主要模式
作為新生事物,創新型孵化器的建設和發展越來越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目前,關于創新型孵化器的發展模式,不同部門和機構給予了一定的分類,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標準。科技部(2015)提出包含投資促進型、培訓輔導型、媒體延伸型、專業服務型、創客孵化型等5種類型;清科研究中心(2015)提出包含企業平臺型、天使孵化型、開放空間型、媒體依托型、新型地產型、垂直產業型等6種類型;投中研究院(2015)提出包含活動聚合型、培訓輔導型、媒體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地產思維型、產業鏈服務型、綜合創業生態體系型等7種類型。
考慮到創新型孵化器的運行特點,結合地方發展實際,我們提出創新型孵化器包括開放空間型、高校依托型、行業聚焦型、投資驅動型、媒體延伸型等5種發展模式。
(一)開放空間型。開放空間型孵化器是在孵化器1.0的基礎上的全面包裝,主要通過定期舉辦想法或項目、展示、路演等交流活動,為創業者提供基礎的辦公空間和交流空間,并且通過工位計算收取一定的租金。與此同時,定期邀請創業導師舉辦沙龍或講座,聯系創投機構參與項目洽談,為創業者提供信息交流、融資撮合等服務。
(二)高校依托型。高校依托型孵化器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主導成立,旨在利用大學的教育資源和校友資源,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為重點,通過為創業者引進成功創業者、大型企業高管或創業投資人等具有豐富行業或創業經驗人士作為導師,傳授創業者運營管理、產品設計、發展策略等經驗,支持初創型企業孵化發展。這一模式傾向于篩選具有創新科技或創新服務模式的企業,對前景看好的孵化項目進行天使投資。
(三)行業聚焦型。行業聚焦型孵化器主要針對某一特定產業進行定向孵化,圍繞產業鏈服務的重點方向,提供先進產業技術和孵化基金,幫助特定領域創業者實現技術落地,加快產業化進程。該類孵化器一般由政府或產業協會主導,依托龐大的行業資源優勢,全面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機構合作交流,實現新型業態中孵化、新型標準下創制、新型領軍企業培育等服務功能。目前,這一模式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行業比較突出。
(四)投資驅動型。投資驅動型孵化器主要針對初創企業最急需解決的融資問題,借助專業投資機構的社會資源,憑借天使投資人、投資機構的經驗判斷和前景預測,吸引、匯集并甄選優質的創業項目,積極為創業者提供融資支持服務。這一模式不以追求房租或培訓產生的盈利為目標,主要采取對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初創企業提供天使投資基金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等實際問題。一旦企業在孵化器內畢業,往往采取股權溢價方式在后續融資中伺機退出從而實現盈利。根據調研,這種模式對孵化器的前期投入以及優質項目預判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媒體延伸型。媒體延伸型孵化器由面向創業企業的媒體創辦,依托孵化器自身龐大的媒介平臺和行業優勢,利用媒體宣傳的優勢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涵蓋信息、宣傳、投資等各類資源的綜合性創業支持服務。這一模式通過舉辦創業大賽、追蹤報道、路演平臺等方式,在較短時間集中宣傳報道創業項目有關科技成果,擴大成果社會影響力進而幫助創業者提高知名度,進而吸引更多投資人關注。與此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約談及投資的合作方式,幫助初創企業找到合適投資者。
三、創新型孵化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盈利模式相對單一,后續發展面臨一定瓶頸。根據調研,創新型孵化器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一是場地租賃費用;二是會員費、政府支持和企業的贊助;三是開設的教育培訓課程收入;四是產品代售收入;五是舉辦活動和工作坊收入;六是一些孵化項目的分紅。據實際調查顯示,多數孵化器孵化企業都處于初創期或者是萌芽期,尚無力承擔聘請孵化顧問的支付費用,因此很多孵化器最主要的盈利點僅僅來自場地費用。目前來自企業贊助、產品代售收入比重不高,教育培訓課程主要采取公益免費方式,客觀上導致相當數量孵化器收入來源有限。
通過走訪發現,投資驅動型、媒體延伸型孵化器自身實力較強、企業規模較大,資金運作以及盈利壓力較小,主要通過免除初創企業的房租租金等方式換取企業1%~2%的股權,或者通過對外聯系外包服務商收取一定額度的中介費,能夠滿足日常基本運作。但是,以咖啡吧為主體的開放空間型孵化器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這種模式創立門檻較低,普遍存在體量小且松散性的特點,缺少維系創業群體有效聯系的渠道,在經營收入上普遍較低,僅能維持孵化器的基本運轉,后續發展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二)政策覆蓋范圍有限,部分機構運行壓力較大。目前,國家與地方政府層面陸續出臺許多扶持孵化器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但是稅收優惠、風險補償、房租補貼、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類主要針對特定類型孵化器。例如,僅有國家級孵化器才具備享受營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優惠政策的資格。通過走訪發現,沒有被納入國家級孵化器管理體系的機構由于無法享受相應的優惠,基本處于商業化運行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和不便。以辦公場地為例,目前大部分機構仍按商用價格租用辦公場所。盡管各地已提出有關補貼標準,但是相當數量孵化器仍認為支持力度有限。
(三)孵化服務缺乏個性,專業深度服務范圍有限。根據調查,目前創新型孵化器仍以提供一定物理空間為主,“重空間輕服務”現象仍然存在。部分初創企業除已得到一定風險資本關注和介入外,更希望得到市場推廣、客戶對接、人才招聘、技術支撐等方面更深度的幫助和扶持。尤其是隨著在孵企業規模的擴大,對孵化器整體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受限于管理團隊自身的認知和管理水平,目前大多數創新型孵化器對創業項目本身評估、技術支撐、產學研合作等后期扶持難以給予更多支持和幫助,缺乏對孵化項目的整體性包裝,導致在孵企業成長性普遍不高。
(四)金融資本介入較深,產業資本融合度較小。目前,不少創新型孵化器與國內一批創投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建立了廣泛聯系,為項目孵化提供了早期資金支持。但是從整體來看,金融資本主要投資領域仍集中在互聯網、云計算等電子信息行業,對其他行業總體關注度較少。通過調查,目前大部分孵化企業創新成果與大中型企業內部創新的結合仍不夠緊密,孵化項目較少通過企業投資、委托設計等方式完成從創意向創業的商業轉化。作為聯系孵化企業和社會資本的橋梁紐帶,創新型孵化器引入產業資本的長效合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天使投資+產業鏈服務”尚無完全成功經驗。
四、加快創新型孵化器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策統籌,規范創新型孵化器運行管理。進一步優化創新型孵化器的頂層設計,落實政府經費資助、監控跟蹤、考核評估、激勵培育、退出制度銜接的工作機制,為創新型孵化器發展提供政策指導。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國家、省、市針對小微企業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強財政資金引導,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對符合支持條件的創新型孵化器的場地租金、網絡寬帶費用和用以提供創業服務的開發工具、公共軟件等硬軟件基礎設施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落實政府購買服務要求,支持和引導創新型孵化器綜合運用科技創新券等間接財政支持方式,廣泛開展公共研發服務和科技金融服務。
2、強化跟蹤指導。明確創新型孵化器設立條件和設立標準,強化創新型孵化器規范管理。構建創新型孵化器信息管理平臺,加強對孵化器的日常管理。聯合工商、稅務、人社、質檢、科技等部門,落實科技統計、科技創業、科技服務業統計和制度。定期組織對孵化器運行情況、工作進展的指導和監督,并納入科技誠信記錄管理范圍。
3、落實考核評估機制。完善現有創新型孵化器績效評價辦法,實施孵化器分類管理,優化管理評價體系。探索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重點加大對孵化項目、服務成效的考核力度,設立分門別類的孵化器考核標準。對已備案設立的機構長期無新增孵化企業、孵化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孵化企業無創新成效的予以預警,對不符合設立條件、無法履行孵化功能的機構予以清理。
4、突出激勵培育引導。強化創新型孵化器后期資助管理,按照A、B、C三類資助標準,對服務成效明顯、示范帶動效應突出的創新型孵化器給予重點支持,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創新型孵化器納入國家企業孵化器管理體系。強化激勵引導,落實“姑蘇科技創業天使計劃”對優秀創新型孵化器推薦創業團隊、項目的優先支持。
(二)優化功能布局,打造創新型孵化器業態集群。圍繞創新型孵化器載體建設、專業孵化器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優化社會資源,引導各類機構和組織參與孵化器建設。
1、加快孵化器載體建設。充分利用國家高新區、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學科技園的有利條件,引導各類投融資機構、高成長企業、社會組織、企業家、專業團隊以及高校、研究院所等各方力量設立創新型孵化器,為創新創業提供配套設施和服務。
2、支持設立專業孵化器。瞄準地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引導政府、大中型企業、創投機構共同設立專業孵化機構,重點建設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紡織服裝等專業創新型孵化器,支持開展虛擬孵化、異地育苗等新型孵化服務,促進孵化器與國內外創新資源的交流。
3、統籌安排孵化器協調發展。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探索創新型孵化器與創業苗圃、加速器等多種創新創業載體協同機制,注重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學科技園、重點創業示范基地等傳統科技載體的互補發展。
(三)創新孵化服務方式,提升創新型孵化器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創新型孵化器服務平臺建設,探索“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的融資模式和生產方式,提升孵化器服務能力,優化創業孵化社會服務體系。
1、完善孵化器合作交流平臺。積極推廣眾創空間聯盟的運作模式,支持設立創新型孵化器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信息溝通的作用,積極承接政府公益工作,定期組織工作研討、成果、企業家論壇、創業訓練營等活動,為創客群體提供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綜合協同平臺,支持孵化器知識社區建設。
2、完善孵化器科技服務平臺。充分利用政府層面各類科技公共服務、檢測檢驗機構,完善區域研發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圍繞產業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引導和支持孵化器與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的廣泛聯系,深入推進公共技術研發服務。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設備、技術平臺等科技資源向孵化器開放,推進設備資源、科技成果的共享,優化和完善現有創業孵化器的服務業態及其運營機制,形成“用戶互動”、“互幫互助”、“社會參與”的開放式創業常態。
3、完善孵化器金融支持平臺。發揮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功能,完善科技金融超市平臺。引導和鼓勵孵化器聯合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加強科技銀行、保險、擔保、創投等各類科技金融載體密切合作,推動創新型孵化器與產業資本、金融資本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等融資途徑有機結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融資體系。
4、完善孵化器人才支撐平臺。加強創新型孵化器內涵建設,依托地方人力資源產業園,重點引進和培養技術經紀人、專利人、知識產權工程師、項目咨詢師等專門人才,鼓勵和引導具有專業知識、行業經驗的服務人員服務在孵企業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產品運營、知識產權運營、上市輔導等經營性活動。聘請本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創業成功的領軍人才、知名專家等擔任創業導師,加強孵化器創業導師的遴選和激勵,落實創業導師參與孵化器運行管理的長效機制。
五、結語
作為新生事物,國內關于創新型孵化器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歸納總結創新型孵化器建設的基本現狀及主要模式,提出創新型孵化器建設應充分結合當地的產業結構和發展路徑,在運行管理、功能布局、服務配套等方面加強引導和培育,對于國內城市加快推進創新型孵化器建設同樣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下一步研究可以圍繞各地的實際情況,全面分析不同模式創新型孵化器建設的成長機制和運行規律,為地方政府全面加強創新型孵化器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指導。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C].北京:國務院辦公廳,2015.3.2.
[2]清科研究中心.2015年中國創新型孵化器發展報告[C].北京:清科研究中心,2015.5.18.
一、“互聯網+”概念的提出
“互聯網+”這一概念最早是易觀國際集團董事長于揚,在2012年以《互聯網+》為演講主題而率先提出來的,而大企業家馬化騰則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專門為“互聯網+”做了相關議案,希望我國能夠加快建設和完善“互聯網+”的運用,以此作為改革先驅和基礎,將互聯網和我國各行各業進行融合,從而演變出行業創新發展新業態,才能夠更好的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互聯網+”作為我國十大新詞之一,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業態和社會形態,嚴格上來講也是屬于“后互聯網”時代,是全世界后現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通過與各行各業形成融合,所產生的新業態和行業形式都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其發展潛力將是不可估量的。
二、“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
1.創業教育課程授課面狹窄。我國現階段大學院校中雖然都設有創業教育的課程,但學校沒有對這樣的課程引起足夠的重視,更加不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只是選修,在一些不出名的院校內,更加沒有設立這方面的課程,沒有組建良好的師資團隊,設立科學和完整的課程,得不到重視就沒有好的發展,這樣就不能很好的培養大學生創業方面的能力,對大學生以后的創業和就業沒有幫助。2.創業教育定位模糊。我國現階段大學院校中,開設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五花八門,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和方向,有的是以提高大學生就業率而開設的,有的純粹就是為了應付教育部門檢查而開設的,對創業教育的概念和定位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覺得這樣的課程吸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投入資金過少,沒有好的師資團隊也沒有好的軟硬件設施,沒有用長遠發展眼光來看待大學生創業教育,這樣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展。
三、“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更好地適應學生群體創業需求。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強調了以“互聯網+”為發展方向,全面實現我國各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更加快速的發展我國互聯網金融以及電子商務產業,實現產業經濟完成轉型。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僅提供了創業就業的機會,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首先,互聯網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成功,以互聯網作為大學生創業平臺,可以解決大學生創業所面臨的資金、場所等多方面的問題,而且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創業成本。另外,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創業也要不斷的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平臺不同于實體店面,銷售方式不是面對面而是通過電子商務工具進行聊天,其中將遇到許多不同類型的消費人群,對銷售技巧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學生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溝通技巧,針對不同消費者制定不同的銷售策略,通過互聯網完成創業的目的。在“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下,我國的高等院校需要更加的重視創業教育,以提升大學生網絡技術和創業知識為目的,讓大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互聯網+”發展,充分解決大學生所面臨的創業和就業難題。2.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率提升。《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等院校必須以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來進行,將培養人才作為最終目的,以大學生為主體,從而設定更多符合時代經濟發展的創業教育課程。尤其對于我國部分非重點的院校,更應該重視這個問題,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和自身能力,以此來彌補創業就業中的不足之處。
四、“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
1.提高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創業教育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轉型的,只有培養更多的人才才能實現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也是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我國的高等院校要將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首要目標來施行,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組建良好的師資團隊,設定更加合理科學的創業教育課程,將創業教育與其他重要的課程同樣對待,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創業技能的目的,為我國提供更多互聯網高質量人才和實現大學生自主創業具有重要的意義。2.以網絡技術教育為內容。“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大學生所掌握的網絡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高等院校要從自身特點出發,為在校大學生構建理想的創業平臺,不斷完善網絡技術課程來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技能,最終實現大學生網絡創業的目的。3.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學校可以利用校內空置場所或者跟企業合作,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創業實踐基地。首先,通過與本地企業緊密合作,創辦更多如:我省眾創空間“擺渡創新工場”“東藝創客空間”和“遼源東北襪業大學生科技園”等符合大學生創業的孵化基地。其次,學校可以利用校內的空置場所,將其建設成大學生創業實驗場所,通過大量建設這樣的實驗培訓基地,可以讓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創業經驗,并且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發現自身不足之處加以改進。企業通過與學校合作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場所,不僅對大學生創業技能和經驗有幫助外,同時也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知名度,對企業的發展也將更為有利。4.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第一,院校可以加大資金投入建設良好的師資團隊,讓教師深入企業學習到更多管理創業知識,將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學生,可以避免學生在創業上犯錯;第二,將創業教育作為必修課程來配備教師,可以公開從社會招募也可以內部轉崗;第三,聘請專業教師來組建團隊,可以彌補學校該方面專業教師不足之處。“互聯網+”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和方針,學校在教育體制上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來迎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尤其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其中的核心,更要引起學校的重視,通過組建、改革、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最終解決大學生創業和就業所面臨的難題。
作者:白璐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朱軍.“互聯網+”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和對策建議[J].企業導報,2015(16):118-119.
[2]劉長華,丁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8):77-78.
[3]楊樂.“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探索[J].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76-79.
[4]劉莎.“互聯網+”背景下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6(24):58-60.
關鍵詞: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
一、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的發展現狀
專業教育是指通過學校專門培養,使學生能夠獲得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自身素質、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業技能,通過專門教育,使學生掌握的創業基本知識,具備創業的基本能力。兩種教育并不是相互獨立進行的,而是相互促進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推動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端技能型的創新創業人才。目前各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在“第一課堂”,面向全體學生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創業基本知識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第二課堂”活動只是納入了學分管理,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分轉換。包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創新工作室自2009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探索。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二課堂”,積極以社團活動為項目載體,分專業類、興趣類、實戰類等組建創新創業型小組,結合專業教育,定期開展創新研發、眾創空間等活動,培養和指導學院相關專業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與創新創業大賽。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又將專業知識進行大膽的創新試驗、創業嘗試,從而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亟待解決的問題分析
(一)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存在不緊密、不銜接的現象
各高職院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將創新創業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但只停留在創業基礎課上,并沒有實現與專業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融合。目前,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教育的課程體系中,絕大多數是帶有“創新創業”標簽性質的課程,如《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大學生創業導論》等。而將創新創業教育的觸角從普通的社會創新創業教育延伸至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課程卻很少,依托專業課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作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學生創業,應該是有創新的創業,應該是站在所學專業領域的最高端、最前沿,走學術創業或專業創業的創新創業道路,以區別于社會上一般的創業模式,彰顯大學生創業的特色與活力,若無法對自身所學理論有持續性研究,就會使得學生創業就業發展領域較窄,不利于產學研轉化。具體表現在學生申報項目與所學專業嚴重脫節。據調研發現,我院電氣類專業學生往往習慣從餐飲行業入手進行創業項目的研究,忽略了專業與創業項目的有機結合,缺失了核心競爭力。所以說,扎實開展專業教育過程中有效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實現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才是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唯一出路。
(二)專業教育中缺乏具有創新創業教育知識和專業實踐經驗的復合型教師
目前,高職院校的專業教育基本都是有專業背景的教師來教授,很多專業課教師認為培養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即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關系不大,主要是創新創業課老師,或是學工部、團委等部門的主要職責,這無形中人為地割裂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聯系。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集合了經濟學、教育學、法學、哲學等多種學科,甚至包括專業知識也涵蓋其中。而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大都是來自于教授經濟、管理類學科的教師,對專業教育的內容了解甚少,尤其是以理工類為主的職業院校。這就導致了授課內容變得單一,教師對創新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無法進行深度挖掘與反思,僅僅是創業基礎知識的灌輸。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包括理論知識的講授,還包括創業實踐的鍛煉。雖然部分高職院校也聘任了部分企業人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兼職教師,但是這些外聘教師參與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僅僅局限于開展講座和比賽指導,對于學生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缺乏持續性。所以說加強具有創業教育理論知識又具有專業教育實踐經驗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
缺少“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實踐平臺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真正意義的融合,不僅局限在“第一課堂”中,“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育人效果也是不容忽視的。“第二課堂”即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基礎設施和平臺不完備,創新創業師生工作室、模擬公司等實踐場地數量少,無法滿足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興趣和程度,學生在“第一課堂”專業教育的理論知識無法轉化到具體的實踐中。“第三課堂”即社會平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職院校建立的校企互動激勵機制對學生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在學生的創新創業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學生在實習中往往只是勞動力的輸出者,無法對專業拓展方向和創新創業方向進行梳理,無法獲取體現專業背景、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業理念,對企業的流程規范、管理制度及企業文化感悟更是無法習得。所以說“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無法真正有效運行,學生在專業和創新創業方面的能力遞進、資源共享、多維聯動都無法發揮出來。
三、專業與創新創業有機融合的教育資源的建立與完善
(一)開展前沿微講座
專業教育中不僅要學生掌握多方位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最前沿的專業發展形勢也是架起專業與創新創業的重要橋梁。各專業通過定期開展專業方向的前沿微講座,并納入課程學分。讓學生通過對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雙創理念的更新,可自主進行創新實驗,完成創意作品等,并將科研成果有效服務于社會。電子創新工作室在課下針對學生的專業開設不同類型的前沿微講座,使學生的專業知識不斷升級。如針對電氣系專業開設的《機器人創意設計與前沿科技》《信息化技術與物聯網應用》等前沿微講座,對學生把專業知識進行創業轉化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科研成果進課堂
產教研的融合也是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的教育有機融合的教學方式。積極鼓勵教師將科研項目、技術成果、學術成果帶入課堂,帶動學生廣泛開展討論式、啟發式、研究式的教學,激發學生創新創業靈感。課程的考核方式也趨向于能力和成果考核,真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電子創新工作室的教師在專業課的教授中,將自己的立項課題《維修電工職業技能培訓設備資源的設計制作研究》帶到了課堂,學生通過低壓電器展柜里的設備進行認知,對電工職業資格有了直觀的印象,有效地促進了產學研的融合。
(三)教學與比賽互融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專業技術知識參與到“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等各類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中。首先,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指導其結合專業進行實用性研究,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撰寫論文、開發專利,夯實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基礎。其次,創業通過各類競賽、活動等形式,篩選出具有發展前景的學生項目,之后將這些項目運行到創客空間等機構進行孵化。最后,將成熟的項目推向社會。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創新創業與專業實現了一次大融合。電子創新工作室的教師指導電氣系學生在發表了《基于物聯網的精準配方施肥的應用發展》論文,之后將論文內容進行深化,以《水肥一體化自動節水灌溉系統》項目參加自治區的“互聯網+”大賽,獲得銅獎。現已在獲獎項目基礎上建立了提供精準農業大數據技術和智慧農田灌溉技術的服務機構。
四、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有效路徑
(一)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借鑒“專業群”建設的方式,跨專業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各專業可根據自身專業特點與需求,創建適合于專業或專業群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并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例如:機電、機械等專業群的教育目的是積極鼓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結合專業知識培育創新成果,促進成果轉化,所以在創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時,應設置知識產權保護、成果風險防控等實務類課程;而文秘、管理等專業群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管理能力,所以在創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時,應設置設立公司企業、金融稅務等相關法律法規等實務類課程。積極推動校內系部之間的創新創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工作,從而達到課程體系實現“專業共建、資源共享、課程互選”。
(二)加強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聯合企業專業技術支持,與校外合作開展創業教育培訓,構建專業課教師、創新創業課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協同聯動的師資隊伍,校內教師與校外教師交叉教學,形成多渠道、分層級的教學模式。形成“專業導師+創業導師+企業導師”三位一體的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指導師資團隊,更好地將專業教育與雙創有機融合。校友創業的優秀經驗具有強大的示范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建立校友企業創業導師制度也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電子創新工作室對畢業且創業的學生進行建檔立卡,形成數據庫平臺,并對這些依托專業,進行創業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將其創業優秀經驗進行資源整合和分享。校友以自己的創業經驗和人生感悟來感染學生,以自身的專業技術和創業精神讓學生得以敬佩,無形中對專業與創新創業融合教育進行了深化,實現校友的反哺作用。
(三)積極搭建“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實踐平臺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創新創業;價值;應用
過去的10多年,人類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突飛猛進,這些技術的進步成就了Google、蘋果、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大數據企業。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人類進入了一個以創新創業為最主要標志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借助互聯網,通過各類數據的匯聚、碰撞、交融和挖掘分析,為解決創新創業中遇到的盲點、痛點尋找新算法、新模式。某種意義上說,大數據已成為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高校、個人參與競爭的核心資源,誰掌握了大數據、運用好大數據,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在這場大變革中,高校如何把握契機,學子如何善用大數據平臺,其意義不言而喻。
一、大數據在高校創新創業中的顯著特征
1、大數據的定義及特點大數據(big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主要包括四個特征,即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和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2、大數據在高校創新創業中的顯著特征(1)重視學生的靜態數據學生的靜態數據是指學生的姓名、年齡、籍貫、家長職業、教育背景等數據,高校管理者通過對這些靜態數據進行分析歸類,推測學生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進而篩選出在創業學習方面有興趣和愛好的學子,有利于高校在給這些學子實施個性化教育的過程中,提供更好地有針對性的需求分析。(2)重視學生的行為數據學生的行為數據是指學生在網絡上發生的所有行為等信息數據。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網絡上學習創業視頻課程方面的順序、點擊快進暫停的學習內容及結束后回看的某門/某集課程的次數及視頻的停留時間等行為信息,來調整創業課程的教學順序與重點。換言之,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大學生的網上行為數據來制定更適合大學生的課程選擇計劃、教材選取策略、學習路徑規劃。(3)重視學生的意識數據學生的意識數據是指學生用數據的思維來認識周圍世界、解決問題與處理盲點。大學生的意識數據的核心就是“三要”———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要讓數據說話、要讓數據活起來、要依據數據做事,用大數據思維指引創業行為走向成功。大數據在高校創新創業中的價值與應用正呈蓬勃發展之勢,但與此同時,大學生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大數據是把“雙刃劍”,它也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如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等問題,大學生不能迷信大數據。
二、大數據在高校創新創業中的特殊價值
大數據在高校創新創業中不僅具有顯著特征,其在高校創新創業領域中更有著不可估量的特殊價值。從IT(Infor-mationTechnology)時代到DT(DataTechnology)時代,大數據開啟一個重大的時代轉型和新常態節點。DT時代對高校創業教育蘊含著廣泛的價值影響,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變革:1、思維理念的轉變在大數據時代,有關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將變得智慧起來,呈現網絡化、在線化、虛擬化、去中介化、智能化等特征。大學生不再固執于傳統的追求穩定、安逸的擇業觀。大學生創業者開始用數據思維來解決創業之初的盲點問題,從過去那種基于知識、基于經驗的思維方式轉變為能從數據中培養敏感性、從數據中尋找商機,從數據體驗中發現新的機會。不斷變化的形勢也告訴了大學生,所謂的穩定的“鐵飯碗”也許是一廂情愿的幻覺,作為大變革的數據時代的有志青年,創新創業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必須要學會應對的生存和發展方式。2、學習方法的改變大數據使得大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大學生創業知識與技能可通過互聯網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傳播、使用、普及而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但是這不意味著大學生可以不需要在高校里學習,而是說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具有明顯的數據化的特征。例如,借助大數據技術,高校可以對創業成功學子的學習行為進行針對性研究,通過對創業成功學子的每一個細節中去記錄和分析他們的創業模式,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對創業成功學子進行數據跟蹤,可以讓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中更好開展個性化教育,不讓每一個有創業夢想的學子掉隊的理想將變為現實。3、管理方式的提升大數據對高校創業管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擴大學生的參與度,讓高校管理更加開明。互聯網成為輿論戰場,人人都是發生器、傳聲筒,大學生具有很高思想性,他們關注創業熱點,關注學校的發展定位,喜歡在輿論場合發出自己對創業的看法,這也提醒高校管理者要加強日常學生創業管理,尊重大學生的表達意愿、傾聽他們的對于學校管理的意見,引導學生辨明輿論的真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優化高校的管理機制,讓高校管理更加透明。在包羅萬象的數據背后,高校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數據抓取、挖掘、數學建模等,對大學生創業信息數據庫、大學生的創業基礎資料數據、大學生創業行為數據等數據進行抽樣分析、對比分析,更加透明地了解到本校創業學生的情況,進而完善創業政策與改進服務。
三、大數據在高校創新創業的應用思路
1、打造形式多樣的平臺高校高校是創新創業的重要陣地,它的主要角色是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搭建更大的平臺,鼓勵大學生在這個平臺演好創業大戲。為演好這出大戲,高校可以搭建如下的平臺:一是數據開放平臺,這個平臺是資源匯聚之所、思想碰撞之地,它為大學生提供公共數據、公共知識,破除形式上、實質上的門檻,讓每一個大學生都有機會在平臺上淘金、淘寶。二是政策支持平臺,大數據推動高校創新創業,人才投入是發展大數據的關鍵。依托政府大數據戰略的頂層設計,高校出臺相關創業扶持政策,如創業學分制、休學創業保留學籍。三是社會氛圍平臺,設立大數據創新創業基地、建立大數據應用展示中心、建立大數據學院、大數據實驗中心,舉辦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和草根創業大賽,建設眾聯、眾包、眾創和眾籌一體化的DT創客空間,為高校創新創業塑造濃厚的校園氛圍。2、打造體驗良好的智慧高校高校抓住大數據這一在未來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產業,一定程度上就具備了創新創業的良好土壤。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打造體驗良好的智慧高校。第一,建立WI-FI校園;過去有句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而通向大數據最寬廣的道路就是無限網絡,是WI-FI。試想大學生在校園中打開手機就能立即連到免費的WI-FI,每天輕松愉快地“刷屏”,看到成功的創業學子的朋友圈后,借助WI-FI學習他們創業的成功經驗與做法,這必定有利于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創業方向和路徑。第二,設計APP;高校智能部門可以開發相應的有關創業的軟件和公眾號,并定期在這些公眾號及APP軟件上推送舉辦創業講座、智慧校園開放數據大賽等消息的文章,讓大學生通過電腦、手機、可穿戴設備等多種方式或手段親身參與到大數據的體驗與實踐中來。如此一來,大學生在感受大數據對強化大學生的出行、學習、起居等方面的管理、提升生活品味與質量的影響等便利的同時,必定會激發大學生無數的創新創業的頭腦風暴。3、打造開放共享的普惠高校我國高校大數據的開放共享還比較落后,有一些數據依然是零開放,究其原因,是高校的保護主義在作祟。數據成了一些高校的資源、資產和核心競爭力,成了他們手中的寶貝,不肯輕易共享,也不肯開放,成了一個個新的“數據孤島”,這與開放共享的理念背道而馳,讓大數據的價值大打折扣。為此,我們必須打造開放共享的普惠學校,克服大數據鴻溝,以在線教育平臺為基礎,各個名校要分享其創業經驗、創業課程。與此同時,引進一些示范性項目如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高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高校可以憑借自身掌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借助數據挖掘技術,對產業發展形勢、就業形勢進行預測,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推動就業。搭建大學生創業者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平臺,及早介入勞動者塑造,通過定期熱門崗位、熱門職位、稀缺人才分析報告,統計一定期限內的就業趨勢數據圖表。
參考文獻:
[1]大數據實驗室.塊數據大數據時代真正到來的標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利益相關者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C-0008-03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互聯網+”的概念,在2015年7月,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做了具體的詮釋。其中在“互聯網+”益民服務中,提出了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也就是“互聯網+教育”的指導意見。為此,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成為時展的大趨勢,高職院校必然也要做出改革。高職院校作為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在互聯網連接一切的趨勢下,各利益相關者對高職院校的影響都有變化。本文試在分析變化的基礎上,探索高職院校發展對策。
一、利益相關者概述
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是由斯坦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1963年首次提出,1984年弗里曼在出版的經典著作《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中系統化了利益相關者的內涵。書中給出利益相關者的經典定義為“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根據費里曼的理論,利益相關者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大部分,內部包括所有者、顧客、雇員和供應商,外部包括政府、競爭者、消費者利益鼓吹者、環保主義者、特殊利益團體和媒體。
高職院校也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國內李名梁將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分為核心層和外延層,其中核心層包括教師、學生、職業學校管理者。外延層包括媒體、企業、政府、職業聯合會、第三方獨立機構。但筆者認為,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職業導向,所以必須與企業深度的合作,所以高職院校的核心內部層應該包括教師、學生、高職院校管理者和校企合作企業。拓展外延層包括媒體、其他企業、政府、同行高職院校、職業聯合會。
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利益相關者分析
高職院校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下要做好中高職的銜接,對上要做好與技術型本科的對接,對外要與國家的終身教育連接。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政府和企業都需要更多“互聯網+”人才,因此這會帶來關于“互聯網+”的培訓及特訓職業線上線下教育的爆發。此外,“互聯網+”的發展也使得高職院校利益相關者的影響方式有所改變,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各利益相關者具體分析如下:
(一)核心內部層
核心內部層主要是指在高職院校內部的利益相關者,是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自身的內部管理和改革可以調整的群體,也是高職院校構成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高職院校管理者和校企合作企業。
1.教師。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執行者,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人力資源,是高職教育的關鍵的利益相關者。教師需具備豐富的知識、嫻熟的技能,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為學生提供滿意的教學服務,為高職院校的運行提供基礎的保障。教師在辛勤勞動的同時,也希望獲得學生和學校的肯定,自身學術能力的增長,福利待遇的提升。
在“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時代下,教師需要做出的改變是最大的。首先,與學生的溝通不再局限于面對面,對于高職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挑戰,因為傳統的技能教育依賴就是教師的言傳身教。其次,對教師課程教學設計要求更高。不僅是傳遞知識,還要設計教學過程。“互聯網+”時代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選擇在何時、何地學習何種內容,沒有與教師的督促,課程設計如何吸引學生完整的學完整個課程,并掌握課程的知識和要點,這就需要教師花很多精力在課程的設計上。再次,教師借助“互聯網+”成為終身教育的學習者。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提供學生滿意的教學服務。最后,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工具,例如大數據的分析,分析課程中學生多次觀看的“難點”,學生作業經常出錯的位置,來改進教學,為后續的學生學習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
2.學生。學生是高職教育的直接接受者,也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學生在高職院校里面,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學生投入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到學校學習,享用高職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務,是一種消費行為,是高職院校的“顧客”。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經過精心的培養,學生通過學習獲得高層次的職I技能、技能遷移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與組織協調能力,成為高職院校的成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高職院校的“產品”。
在“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時代下,學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優秀教育資源,享有更多的權利。首先,在“互聯網+”的時代下,高職院校必然要加快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這樣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的便利程度提高。其次,絕大多數高職教育的學生不具有完成較高深理論知識學習的理論基礎和能力,在“互聯網+”的時代下,MOOC、微課等在高校風行,這些課程主要是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在保證這門課程系統性的同時,盡量把知識碎片化,使學習者以更少的時間、成本和努力獲得這些知識。并且這些資源具有免費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再次,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學生實習實訓的資源會擴大,因為“互聯網+”的特點就是連接,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實訓基地將減少地域的限制和場地的限制,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得到逼真的實訓,甚至是直接的實戰。
3.高職院校管理者。高職院校既然是一個組織,必然要有實現組織目標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管理者。高職院校管理者負責對高職資源的整合,是高職院校運營和發展的負責人,是高職院校的重要利益相關者。高職院校管理者在工作過程中,期望獲得教師、學生對學校的喜愛,期待能獲得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與就業市場的認可,希望獲取更大的教育收益、社會收益乃至經濟收益,從而為管理者自身的發展創設更大的空間。
在“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時代下,高職院校管理者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形勢,分析高職院校的發展機遇與戰略,獲得更大的教育收益、社會收益和經濟收益。首先,在線教育領域,職業教育一直是頗受追捧的教育類型,同時占據較大市場份額。“互聯網+”高職教育的培訓內容豐富多樣,可以是具體細分的每個崗位的工作,也可以是某項具體技能。其次,由于“互聯網+”才剛出現,國家要實現“互聯網+”的戰略,也需要“互聯網+”的相關人才,這是高職院校的機遇。“互聯網+”高職培訓主要面向兩個群體,一是對傳統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二是對想從事該行業的人員的培訓。
4.校企合作企業。高職教育的辦學性質決定了其必須開展校企合作的必然性,而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寬度也對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有很重要的影響。企業通過校企合作,也會獲得各種利益,是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是:第一,人力資源的儲備和建設。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優先選拔優秀的高職人才,為企業的人力資源做儲備,同時利用學校資源對企業員工進行繼續教育,可以加強現有人力資源建設。第二,在校企實體合作中,企業在指導學生實習的同時,也獲得學生勞動產生的經濟利益。第三,樹立企業形象。通過校企合作,是社會對企業的認知度增加、美譽度增加,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第四,可以利用高職院校的科研和技術服務能力,推動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等。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深度融合不夠等問題,企業的校企合作積極性和配合度有待提升。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企業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強調利潤第一,不愿承擔合作帶來的產品質量、安全、勞資糾紛等風險。
在“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時代下,會提升企業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在“互聯網+”的鼓勵下,現在中國出現了一大批的創客,企業競爭在加劇,企業的發展要依靠創新,提供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技術等,這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另外,企業要融入到“互聯網+”行動中,也需要配備相關的“互聯網+”人才,企業可以利用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快速培養這類人才。此外,通過“互聯網+”強大的連接功能,也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發生變化、深度和寬度得到加強。
(二)拓展外延層
拓展外延層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外部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媒體、其他企業、政府、同行高職院校、行業協會等。
1.政府。高職教育是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其社會的公益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場來提供,必須通過市場外的資源配置機制來提供,這就需要政府來提供和調配,是高職教育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高職教育的定位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承載著政府繁榮教育、促進教育多元化的重擔。高職教育的發展也為國家輸送高素質的人才,為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政府發展高職教育的政策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生存環境,政府通過教育經費劃撥,或者通過學生資助、貼息貸款間接撥款來為高職院校提供資金。政府是出資人,期望當前的投資能夠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廣泛的短期或者長期的利益。“互聯網+”是我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的行動計劃,配合《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戰略,重點行動是在“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隨著“互聯網+”和“中國制造”的推進,智能化革命的到來,具有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尤為重要,甚至可能成為我國在“工業4.0”變革中能否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關鍵。國家急需這方面的人才,科學研究的人才培養重點是依靠研究型大學來提供,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靠技能型大學和高職來提供,政府在政策和資金導向上必須有所傾斜,也是高職院校的重要利益相關者。
2.其他企業。沒有和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企業是高職院校的間接受益人,因為企業的人才來源于學校,是高職教育的消費者,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越貼近市場需求,學生就業時能實現與企業“零距離”的對接,就越能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在“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時代下,這類型的企業主要是享用高職教育帶來的各種在線的職業教育資源和終身教育產品,來提高企業的繼續教育水平;錄用他們培養的“互聯網+”人才,加快企業轉型。
3.媒體。媒體通過高職教育信息傳播、輿論監督和文化宣傳,提升社會公信力與影響力,同時借助高職教育熱點問題擴大覆蓋范圍從而增強市場價值。高職教育利益相關媒體主要有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書籍、網絡、手機、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吸引力的提升與充分、有效地利用媒體手段有關,一方面,利用多樣的媒體手段進行教育教學,可以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育質量,增加高職教育吸引力。另一方面,通過媒體的傳播,有利于擴大高職院校的影響,改變社會公眾的傳統認識,對高職教育接受者起到巨大的營銷作用。在“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時代下,互聯網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媒體,通過互聯網連接一切,使媒體的高職教育資源劇增,例如,現在大數據、慕課、微課等新事物的出現,不僅增加了互聯網在媒體中的分量,也為高職院校擴大影響、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機遇。
4.社會公眾。社會公眾通過納稅行為,間接的成為高職院校的投資者。社會公眾也有接受高職教育的需求,存在潛在的受教育群體及消費者。社會公眾高職院校能夠合理辦學,提供高效、優質、高效益的教學服務,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增加社會公眾的利益,投資獲得豐厚的回報。我國民眾現階段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存在偏見,主要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是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高職院校不是學生的首選,而且高職院校的是屬于大專喲危國民并不看好畢業生的能力和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這與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在社會公眾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別。在“互聯網+高職教育”的時代下,社會公眾會可以享受更多、更便捷、更優質的高職教育資源,通過在線學習,促進國民終身教育的發展。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和傳播,也可以提高高職教育在社會公眾的影響力,端正對高職教育的認知。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發展對策
弗里曼提出相關者理論,主要意圖是通過分析各相關者的利益,企業的行為,要兼顧各方的利益,尋求的是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個平衡。“互聯網+”行動計劃是的主旨是融合共識,協同行動,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個體都應該根據實際做出個性化安排。二者的共同點就是在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時,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最大化利益。從高職院校的角度來說,要想在“互聯網+”的時代下,爭取到利益最大化,可以考慮以下對策。
(一)抓好國家支持政策,做好高職院校的總體發展規劃
政府作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為了實現國家的某些戰略目標,需要高職教育的支持。現階段國家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都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相關人才,政府為了實現其戰略目標,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如《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高職院校要可以根據這些政策,結合本校實際,做好總體發展規劃。
(二)樹立“互聯網+”思維,加強教學改革
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一個完全新興的互聯網產業,在數年前我國舊有遠程教育、在線教育的方式。我們要學習的是“互聯網+”的思維,實現知識學習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學習,在用戶產生學習主動性的任何時間點都能夠伸手既得。這種在線教育,用戶所共享的處理具體的教學資源,還有學習框架、數據庫、個性化服務甚至是用戶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雙向性加強。例如學生在線上學習和做題,通過大數據等手段可以收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狀態,及時指出學生易錯題目,建立錯題庫來確定教師的教學重點,這樣師生之間的學習互動更精細化、人性化和個性化。在線教育不能取代傳統的教育,這是現在學術界達成的一個共識,但是“互聯網+”的教育模式也給予我們教育改革很多啟發,高職院校有必要重視樹立“互聯網+”思維,提高高職教育的吸引力。
(三)大力發展職教集團,深化校企合作
職教集團是由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組織以契約或資產為紐帶,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而組織的職業教育辦學聯合體,是加快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模式。高職院校應積極采用該模式來加強與企業、行業和其他院校的聯系,“互聯網+”可以使各方面的連接更方便,我們更要探索職教集團的緊密合作。探索高職院校自身的連接,可以整合各高職院校的優勢資源,形成高職的品牌優勢;探索高職院校與中職、應用技術型本科的聯系,可以加快建設好職業教育體系,為職業教育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提供更好的前景;探索與行業的聯系,能及時收集人才需求信息,為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探索與企業的聯系,能深化校企合作,實現雙贏。
(四)利用互聯網工具,加強資源建設、擴大影響力
互聯網作為現代一個重要的傳播媒體,高職院校要重視其發展的速度和重要程度。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很多新的事物,例如大數據、云計算等,高職院校主要的著力點應該是充分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反輔學校的教學改革,加強校園數字化建設,推出高品質的慕課、微課等在線教育資源,提高社會公眾對高職院校的認可度。
【參考文獻】
[1]林曦.弗里曼利益相關者理論評述[J].商業研究,2010(8)
[2]李名梁,高磊.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職業教育吸引力研究[J].職教通訊,2011(7)
[3]劉曉.利益相關者參與下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J].職教論壇,2013(1)
[4]車朝明.互聯網+: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2)
[5]黃浩嵐.高職教育利益相 關者理論研究的若干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3(7)
[6]洪延藝,王如平.高職教育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及其關系分析[J].成人教育,2010(1)
[7]曲大為,趙福政.“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9)
[8]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P者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