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6:50: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基礎知識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應急管理 應急流程 知識 知識管理體系
[分類號]G302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每年因突發公共事件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僅2010年上半年,我國因自然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造成的重大災害損失就達到2113.9億元。面對頻繁發生的災害事件及其產生的嚴重的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政府應急管理工作任重道遠。為了進一步提高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實踐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加強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工作。知識管理作為一門新的管理科學,其理論和技術方法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郭強(2005年)提出采用知識評估、知識預見和知識普及三大知識化策略應對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初步體現了應用知識管理研究的思路,但尚不具備系統性。尚士雄(2006年)建立了基于知識管理理論的政府環境危機管理系統,但是系統中僅僅體現了一些知識片段,并沒有將知識管理過程與危機管理系統整合起來。李志宏(2009年)從知識需求角度建立了突發性公共危機“三層”管理模式框架。王慶全(2009年)從知識供給角度評價了應急決策支持的敏捷程度。本文嘗試梳理應急管理中的知識活動,分析其特性,并面向應急流程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以期提高應急管理績效水平。
1 知識、知識管理及應急知識管理的涵義
有關知識的認識,需要了解數據、信息和知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數據是一種度量的形式,表現為原始文本、數字、圖像等。信息是關于數據的事實敘述,是有意義的數據。知識是將信息與數據化為行動的能力、信息及其被處理的過程。知識是依賴于人的,脫離人的意識就沒有知識而只有信息。
人類知識早已存在,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直到20世紀末才被正式提出來,到目前關于知識管理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綜合起來筆者從三個方面闡述知識管理的內涵:①知識管理以知識為管理對象,主要任務是合理配置組織的知識資源,按照某一目標來組織知識的運營,促進知識的轉化;②知識管理是一個過程,通過知識的獲取、積累、共享、應用和創新提高組織的績效;③知識、管理與技術的結合,知識管理是一種管理實踐,有嚴格的理論基礎,同樣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手段。
應急管理就是要在突發事件爆發前、爆發后和消亡后的整個時期內,用科學的方法對其加以干預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損失最小。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和緊急性要求應急部門快速利用各種技術資料與信息,指揮調度人力物力解決問題。其中信息和知識是最關鍵的要素。信息反映了問題是什么,知識反映了如何去解決問題。因此,應急管理中的知識在應急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急知識管理,是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知識這一特定領域的知識類別為研究對象,對應急組織的知識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以提高應急管理效率減少損失的過程。
2 應急流程及其重要知識活動分析
2.1 應急流程分析
突發事件通常遵循一個特定的生命周期,都有發生、發展和減緩的階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應急措施。國內外關于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或危機管理過程的描述不盡相同,著名的有:①希斯的4R模式(減輕、就緒、響應、恢復);②奧斯古汀的危機管理六階段模型(危機的避免,危機管理的準備,危機的確認,危機的控制,危機的解決,從危機中獲利);③米特羅夫的五階段(信號偵測、探測預防、控制損害、恢復階段、學習階段);④美國聯邦安全管理委員會的MPRR模式(緩和、準備、反應、恢復);⑤我國學者陳安提出的四階段模型(信息獲知、有效反應、重點應對、快速恢復)。本文借鑒以上學者的研究成果,將應急管理流程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應急預防、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和應急恢復。但是由于突發公共事件演變迅速,各個階段之間的劃分有時不一定很容易確認,而且很多時候是不同的階段相互交織、循環往復,從而形成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特定的流程體系。
2.2 應急流程中重要知識活動
應急流程與知識流程具有密切的關系。突發事件的發生前后過程都蘊涵著知識和知識的流動,并體現為一系列的知識活動。知識盤點是知識梳理的一種方式,一般觀點認為,知識盤點是指透過有計劃的流程設計與檢視,針對企業內部的專業領域與企業外部的順客需求,進行系統式的調查與分析。通過知識盤點,企業可以有效發現其競爭優勢和劣勢,為知識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對應急流程中主要階段的知識進行盤點,找出應急管理領域的知識需求及知識存量,識別知識的表現形式,為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做準備。如表1所示:
2.3 應急流程中知識特征分析
2.3.1 知識載體的多樣性 知識是非物質形態的無形資源,它必須依存于一定的物質形態的介質來存儲和交換知識,這就是知識載體。應急流程中的知識載體可以分為三類:①文檔化的紙質載體,主要有應急預案、技術文件、應急案例庫、法律法規等。②計算機系統,即通過計算機電子文件、數據庫等存儲知識。通過建立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知識傳遞,并且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可以產生知識,從而指導應急實踐,提高應急動態決策能力。③人腦或群體意識,即隱性知識的載體。野中郁次郎認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語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識。應急專家和應急團隊擁有大量的來自于專業、工作經驗、協作能力所獲取的隱性知識。
2.3.2 知識表達不統一 以應急預案為例,縱向方面,我國自上而下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建立了應急響應方案。橫向方面,各級應急部門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氣象等專項應急預案也一應俱全。各類預案會結合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地域特點、實踐經驗而編制,呈現表達多樣性的特點。比如對于同一類型的突發事件各級預案的文本描述會有差別,響應級別不同,處置方式可能也會不同。
2.3.3 專業性 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有不同的知識域,這些知識域呈現很強的專業性特點。如突發自然災害知識域包括地震知識、臺風知識、洪水知識、海嘯知識等。其中地震知識又可延伸出很多知識單元,如地震基礎知識、地震監測、地震救援、地震災害等。
2.3.4 隱性知識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次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消亡看作是一個項目的話,應急管理則具有項目管理的特點,即一次性、獨特性,這使得應急管理沒有標準模式可循。因此,在突發事件的處置過程
中,隱性知識的存儲,挖掘和轉化就非常重要了。
3 構建面向應急流程的知識管理體系
3.1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構建的總體目標
知識管理體系是實施知識管理的有效工具。按照系統分析的邏輯過程,從解決問題的范圍看,我們要明確建立知識管理系統的目標,確定知識管理系統的框架模型。應急知識管理體系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知識管理方法和技術,對應急管理流程中的各階段相關知識進行動態管理,從而提升應急知識管理能力,保障應急管理的有效進行,實現總體損失最小。從管理角度,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就是實現應急知識的整合。應急管理知識存在于應急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以文檔、流程、專家、應急小組為載體,系統性較差。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對應急過程中需要和產生的知識進行整合,對其進行系統化的獲取、存儲、交流、應用和創新,提高應急管理效果。
3.2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框架
第二代知識管理(SGKM)主張把知識管理融入組織的業務流程中,而不是把知識管理視為一個獨立的覆蓋全公司的信息技術架構。也就是構建一個獨立于應急管理系統的知識管理體系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因此,汲取知識管理的成功經驗要在考慮應急流程的基礎上構建知識管理體系。鑒于此,本文構建了面向應急流程的知識管理體系,如圖1。
3.2.1 應急預防知識體系 主要包括兩個內容:①危機預警知識,表現為潛在的危機信息,主要通過采集、監控和預測方式,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獲取關于外部環境的最新信息,并從現有知識庫和專家中獲取危機知識,利用數據挖掘、智能系統等知識管理工具對已有的危機知識進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早期對危機事件的防范和準備。我國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縣發生的特大泥石流災害最大的教訓是沒有做好預警和避險工作,而目前我國對泥石流的風險管理尚不到位,未進行系統風險預警設施的建設,這次災害再次給我國風險預警敲響了警鐘。②危機防范和應對知識,包括危機知識的傳授和普及,目的是提高政府機構及公眾的危機應對意識和技能。
3.2.2 應急準備知識體系 應急準備是指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從組織、資源、文化等幾方面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準備活動。應急準備知識體系主要包括:①虛急機構的組織與建設知識,這里的應急機構主要指應急指揮中心和專業救援隊。分析應急機構的組織架構、體制和管理方式,應急救援知識的培訓,應急演練方式內容等。②應急資源管理知識,包括研究應急物資的儲備、調撥、分配、使用方式等;應急資金的籌措、分配、使用等;應急志愿者的招募、組織方式等。以上主要知識內容將以應急預案的文件形式存入應急知識庫。另外,研究應急準備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提升應急準備到戰略高度,研究促進全社會參與應急準備活動的方法。
3.2.3 應急響應知識體系 主要包括應急指揮方式方法、現場救援知識、各應急組織間的協作知識等。由于突發事件呈現的動態性、危害的衍生性及不確定等特點,高效科學的應急決策不僅依靠突發事件發生前的知識儲備,更取決于發生時的知識獲取、整合、共享和應用。通過建立信息系統做好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這是應急知識管理重點和今后工作的重心。
3.2.4 應急恢復知識體系 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恢復工作同樣不容忽視。包括應急恢復計劃、可能發生的疫病防治知識、心理干預知識及災后的經驗總結。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災后重建往往要經歷一個長久的過程,如臺灣“9?21”地震災后重建歷時6年,美國新奧爾良颶風災后重建長達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時近10年之久。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堅持自強自立與外部援助相結合,多部門協同與多渠道籌資相結合,重建法制化與科學化相結合,高度集中與充分授權相結合,硬件設施與軟件制度相結合,探索出災后重建的“中國模式”,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了有借鑒價值的經驗。
4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構建的幾點建議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要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發揮應急知識管理系統的功能,實現其目標,還要注意幾個方面。
4.1 以信息集成推進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協同
應急知識管理系統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協同管理。突發事件尤其是重大的、非常規的突發事件發生后,一般是由該區域政府部門組建應急指揮中心,負責統一指揮和統籌部署,各應急部門作為成員單位聯合行動。因此,在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的同時,要建立知識管理的協同機制,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各知識管理子系統之間的協同;②應急知識管理體系與常態下政府知識管理體系協同;③各應急組織知識管理體系的協同。信息集成是提升知識管理體系協同的基礎,它是通過網絡集成技術實現系統問信息的無縫聯結、交換和共享,使整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有機結合并使其總體效能達到最佳。信息集成解決了知識管理系統與其他信息系統共享網絡平臺、信息資源,整合企業的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為知識管理提供信息源,充分實現顯性知識的獲取、共享、轉移和應用。
4.2 重視應急恢復階段,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轉化
突發事件除了在爆發時的社會危害性之外,在其消亡的一段時期內,仍會對社會存在負面影響。因此,應急管理的恢復工作同樣重要,主要目的是恢復正常秩序,消除負面影響,為將來類似的突發事件總結經驗。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樣,應急知識中的隱性知識非常重要。在應急恢復階段,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形式如工作總結、報告會議、案例討論、走訪調查等把人們頭腦中的經驗、體會表述出來。然后通過有目的的分析,表述出背后的規律和意義,最后沉淀下來,成為可讀、可見、可聽的顯性知識,充實應急知識庫。我國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救援就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應急經驗,救災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3 提升應急知識管理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水平
應急知識管理的實施需要計算機網絡這種新的渠道、方法和工具來輔助。建立一套用來支持知識管理活動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是今后應急管理發展和研究的力向。應急信息系統的功能應該包括知識庫管理、知識管理過程的實現等,并為應急多部門協同應對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和知識支持。
5 結論
關鍵詞:遠程教育;雙主體學習論;知識管理;關聯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現代遠程教育是目前世界上應用廣泛、學生人數最多、自主靈活的教育類型,由于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并集約了各類優質教學資源,最大化地實現了教育機會的均等,因而倍受推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里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1]
與此同時,遠程教育也是人們爭議的熱點。如遠程教育中教育資源的“簡單復制”、互動性不強、利用率不高、共享機制不健全[2]等,教學支持在基層教學站被弱化,遠程學習的自主學習、指導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3],其教學質量也倍受質疑。
一、“雙主體學習論”的內涵解讀
“雙主體學習論”是指在遠程教育中,教師、學生都是學習者(學習的主體),學習的過程主要通過“先學”與“后學”的圍繞學習目標進行知識管理的過程,學習目標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習力的過程。
(一)時代背景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簡單的說就是后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形態,確切的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4]。它的主要特征,正如經合組織(OECD)所提出的: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信息和通訊技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產業形態的確立,其主要標志是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軟件知識產業的興起。
知識經濟時代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從19世紀的50年縮短到20世紀末的3年左右。[5]因此,現時代快速增長更新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比知識更多的信息,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要怎樣來學習提高自己才能不至于落后于時代呢?關聯主義、個人知識管理等理論應時而出。
作為數字化時代應運而生的學習理論,關聯主義提出:“個人的知識組成了一個網絡,這種網絡被編入各種組織與機構,反過來各組織與機構被又回饋給個人網絡,提供個人的繼續學習。這種知識發展的循環使得學習者通過他們所建立的連接在各自的領域保持不落伍。”西蒙斯認為,學習是一種發生在模糊不清的環境中的過程,其核心成分——置于個人的控制之下,但學習可存在于我們自身之外,因此,我們可將學習集中在將專業知識系列的連接方面。[6]這種連接能夠使我們學到比現有的知識體系更多、更重要的東西。簡言之,在數字化時代里,我們只有在處于網絡中心的節點進行學習和知識管理,才能具有強大的個人競爭力。關聯主義的學習視角就是基于學習群體之間的信息關聯:個人是起點也是基礎,知識只有在關聯群體中流通才能不斷傳播、共享、創新并被運用,學了要知道自己有什么什么知識,還需要知道哪里存有什么知識,知道誰知道什么知識。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的提出,針對的是信息時代我們在學習知識時如何利用信息之間的關聯、信息的關鍵通道來進行外在的學習、掌握,畢竟我們不可能通過經歷所有的知識來進行全過程的學習,只有這樣才更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個人知識管理認為個人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個人競爭力,而個人競爭力的源泉就是個人知識力:個人學習、保存、共享、使用和創新的能力。但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學習、保存、共享等。學習指你通過不斷學習來獲取有深度的專業知識來保持自己的競爭優質;保存教會你找到有知識的人,或者用科學的方式把關于知識的材料分類整理,或者是借助軟件工具等;共享是自己隱性知識顯性化的一個過程,同時也讓大家了解你的能力與學問,挖掘發展的潛在機會;使用與創新則是自己與知識在創造價值過程中的雙贏。[7]個人知識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關聯主義理論的方法論,但其基礎是關于知識的理論,特別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特征、關系,其重要觀點如“誰能將隱性知識最先顯性化,誰就是知識創新的開拓者”、“隱性知識顯性化能力成為人與人之間能力差別的重要方面”。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與發展,為現時代知識分子的學習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概念分解
1.適用范圍: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學習者有一定奠定自身知識基礎的學習經歷,培養了一定的思考力和學習力。
一方面,遠程教育的應用范圍主要是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另一方面,“雙主體學習論”的核心思想是個人知識管理,沒有一定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談不上個人知識管理的。個人知識管理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自我發展意識、時空自控能力、獲取信息的技術能力等。
2.概念前提:學習力是個人競爭力的關鍵,也是“雙主體學習論”的核心目標。
學習力,是指“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學習轉化力的總和”。“學習力是學習者適應變化、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根本。”[8]因此,它才適用于的繼續教育。社會知識的快速創新迫使生活其中的人們不斷地學習知識來保持競爭力,而能動是學習有效性的前提,唯有把外在的繼續教育要求內化為個人知識管理的目標,把知識的學習壓力轉換為學習、保存、交流、傳播、共享、使用和創新知識這一過程的樂趣。
3.兩個關系:知識與方法,互為學習的手段,同為學習的目標;師生都是學習者,悟道有先后,師生就是知識管理過程中傳播、共享等過程中的關聯方,是合作學習者的關系。
知識與方法的關系,一般來說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知識與方法是互生的共體,每種知識都有其內在規定的思維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也規定了一種的認知方法。但這里討論的不是某種知識及其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所有的知識、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雙主體學習論”,是在關于知識與方法的關系的一般認知上強調知識與方法并重,知識與方法互生共體的關系演義在學習的全過程中。
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主客體關系一直是人們爭論的重點所在,如傳統的師主生客,人本主義思潮下的師客生主,又或者雙主體,等等。有學者就這些論辨進行了綜述,并指出關于教育主體論爭的主要原因:或由于沒有從現代教學論意義來理解教學,沒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過程;或由于把“主體”局限在實踐范疇,認為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實踐,學生的認知過程就不是實踐。最后提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教育教學師生的本質關系上,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9]其實這些觀點,出發點都是教學實踐過程中人的能動性,教要由教師主導,學要讓學生作主體,即參與教育活動的教師、學生,都需要充分激發其能動性,才能有效的實現教育目標。
同時,教法的不足在于不能全部滿足于所有教學對象的學習條件、學習方法和學習進度。而且由于社會與文化的大環境,傳統的教育理念始終難于突破應試教育的樊籬,學校、家長、社會的教育評價觀念也為應試教育所影響。重分不重過程的教育理念不利于社會和個人的發展。因此,在繼續教育的范疇里,遠程教育把學習力作為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科知識的學習只是學習過程的一個階段性任務。唯有此,才能真正認清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雙主體學習論”不是要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中主客體的本質屬性。而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在終身學習理念審視下,強調不斷學習知識是師生發展、提高的共同的社會取向;強調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是師生在信息時代培養個人競爭力的共同的方法取向;強調知識與方法在學習過程中的同一性與共生性;強調師生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知識的學習、保存、共享、傳播等,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換,等等,都是主體,都以目標知識為客體,即師生共存在于知識相互關聯的信息通道中。
(三)對傳統遠程教育理論的評析
遠程教育理論主要發展于工業經濟中后期,因而在其理論的宏觀層面作為時代印記的工業化傾向明顯。英國學者佩拉頓(Parraton)在1981年提出的一個由14條原理構成的遠程教育的普遍理論。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條原理中表述了遠程教育有增加教育機會、擴大教育規模、實現規模經濟和較高的成本效益的優勢:“第二條,傳統教育由于教師和學生必須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空間,通常具有相對較低的固定的生師比。遠程教學可能突破傳統教育的生師比從而極大地擴大教育的規模。”“第三條,在一般情形下,遠程教學比傳統教育成本較低,無論是學習開支還是單位成本都是如此。”“第五條,遠程教學可以為無法進入傳統教育體系的對象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10]1967年,德國學者彼得斯首次提出了遠程教育的工業化理論,其核心是將遠程教育比作教育的工業化和技術化形態,而將傳統的、面授的和集體的教育歸結為教育的前工業化形態,即遠程教育以教學過程的高度技術化為其基本特征,遠程教學主要依靠技術媒體來實現,而傳統教學則主要是面授的和以集體為基礎。
在遠程教育理論的微觀層面,其技術化傾向明顯。瑞典學者霍姆伯格比較系統地提出了遠程教育中教師的教學功能主要有兩個:設計、開發和發送多種媒體的課程材料,以及在學生學習時通過各類雙向通信機制實現師生交互作用,為學生提供學習支助服務;他把遠程教育看作是一種有指導的教學會談,認為遠程教育的目標是針對學習,學生參加這種特有的成功會談將促進學習,進而依據這一理論提出設計、制作遠程學習課程的材料需要具必“學習內容呈現方式易于接受”、“鼓勵學生相互交換觀點”、“努力使學生真正對學科和有關產生興趣”、“明確建議學生去做、去思考”、“個人講話的方式包括使用人稱代詞和所有格代詞”和“改變會談題目時,可采用各種印刷標點符號或用錄音會談方式”等6個特征。[11]
從遠程教育理論的宏觀與微觀層面來看,遠程教育的最大功效是最大化地利用工業化的技術擴大教育規模和減低教學成本,其理論基礎還是傳統教育的東西,區別主要是“用什么教”及其基礎上的“怎樣教”;因此,傳統遠程教育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典型的器物教育或者說工具教育理論。
(四)遠程教育發展的理論訴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和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三大戰略目標。而一個具體任務,就是要“辦好開放大學”。因此,全國規模最大的遠程教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楊志堅提出:“以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建設國家開放大學,不是廣播電視大學的簡單更名或翻牌,而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適應國家發展需要和技術發展趨勢,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而選擇的戰略轉型。”“強調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強調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并重,強調優質教育資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強調沒有圍墻、超越時空限制、時時能學、處處可學。”“必須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搭建開放靈活、功能強大的網絡平臺,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道路,不斷提升辦學能力和服務水平;必須以衛星、電視、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等主要載體”[12]來開展、運行。
同時,開放大學的建設,遠程教育的戰略轉型,需要對遠程教育的理論認知進行根本轉變。國家開放大學要“建立起內部遠程學習支持服務和外部公共服務相結合的新模式”,“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庫的樞紐作用”,“為普通高校、中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出版機構、行業企業、社區等提供各類公共服務”。遠程教育的理論存在明顯的工業化和技術化傾向,這是遠程教育的優勢,也是遠程教育現時代的認識缺失。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遠程教育的發展,從根本上來是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怎樣的可持續發展的人,人的發展需要怎樣提高個人競爭力,知識經濟時代的人的個人競爭力的發展需要怎樣,個人學習力的培養、提高需要怎樣。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理論的基本概念,也是教育的基本屬性所在。因此,遠程教育理論的基本立足點就應該是培養人,培養現時代具有競爭力的人,具有學習力的人。正如丁興富教授所強調的:“社會歷史動力是遠程教育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因。”個人發展的動力則是遠程教育理論發展的最根本所在。
遠程教育一直以來都被教育界看作是優化教育資源、使學習者超越時空限制進行自主學習、擴大教育規模、降低教學成本、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發展教育事業、培養社會所需要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直接就被視為學習者用來學習知識、管理知識的手段,不是個人(師生)競爭力、學習力發展的手段。因此,遠程教育對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不斷創新的依賴程度已到了迷失自我的時候,教學資源的優質與學習方式、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的靈活、便捷并沒有從根本上促進教師與學生的能動性的發揮。這正是本文提出遠程教育“雙主體學習論”的基點。
二、遠程教育“雙主體學習論”提出的意義
(一)符合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
當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極速創新、信息的過量呈現,知識已然成了生產的核心要素,信息的辨別能力也成了人們學習力的關鍵所在。因而對個人發展其競爭力就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提高不斷學習知識的能力。“雙主體學習論”使遠程學習成了時下人們便捷、高效、靈活的主要選擇方式的同時,引入知識管理理論則將使遠程學習從傳統的教學服務支持與自主學習的過程轉變成師生互生互長的學習與提高過程,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也將從遠程學習過程的學習方法積漸為個人學習力的培養方法。
(二)符合新時期個人競爭力提高的需要
個人競爭力的核心是培養學習力。同時,繼續教育成了個體和社會的內外需求,社區教育的不斷拓展,終身教育體系的逐步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全面建設,其中關鍵都是“學人”(學以成人,成為有競爭力的人,即有競爭力的人成其于學)的培養。“雙主體學習論”以培養學習力為第一目標,把教育理論與學習理論融為一體,把教師的發展與學生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把個人的學習發展與社會的學習要求結合在一起,使人外在的學習成為自在的存在方式,師生在遠程教育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學以成人,知識管理的方法漸成為其學習中與學習后的一種自在自為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為傳統的遠程教育學習理論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理論的發展最根本的是關于人認識理論的發展。曾經,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思想的發展與引入教育領域,都對當時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階段性貢獻,也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如今,我們借鑒關聯主義、個人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在遠程教育中提出“雙主體學習論”,也試圖讓遠程學習從根本上深入人心甚至成為師生自在自為的存在方式。
(四)對遠程教育中的知識與方法、教師與學生提出新的認知
傳統遠程教育理論對教師的教學功能主要歸于設計開發和發送課程材料,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提供學習支持服務;而學生則主要是在接受遠程教學資源與學習支持服務的前提下進行自主學習。社會對遠程教育的使命則主要歸于開展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甚至成為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雙主體學習論”則認為遠程教育與其說是一種教育服務,不如說是一種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的體驗過程,一種新時期知識分子(師生)的存在方式。知識與方法的關系,正如師生關系一樣,在其實踐過程中都有一種被社會性和目的性規定的主客體關系,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各自的主體性存在的尊嚴。因此,我們用某種學習方法來獲取知識,也可以用某些知識來熟悉并掌握學習方法,知識與方法同為我們的學習目的,教師與學生同為遠程學習的主體。這一新的認知將有助于將我們的繼續學習開創一個新的境界。
“雙主體學習論”作為一種對遠程教育理念與存在的全新審視,它的意義不僅僅是理論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大家對知識與方法、師生關系、遠程教育理論與知識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反思,從而作好開放大學建設的思想準備。同時,理論本身作為一家之言,也存在諸多不足,還需要從內涵的深化與外延的擴展等方面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2011-08-20.
[8]鐘志賢,林安琪.賽伯人際管理:提升遠程學習者的學習力[J].遠程教育雜志,2008,(5).
[9]陳信泰,孫振東.對近年來教育主體問題論爭的意見[J].齊魯學刊,1992,(3).
[10]丁興富.遠程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1.
關鍵詞:培訓教材 電子教材 知識管理 知識庫
1. 培訓教材興起的緣由
隨著我國企業培訓事業的蓬勃發展,培訓教材在企業中的應用成為熱點。教材為企業員工提供了因地制宜、實用的培訓素材,努力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濃厚學術氛圍,大力推進年輕科技人員科學作風培養和能力素質提升,做到能力由學而得,道德由學而進,事業由學而成。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長遠戰略眼光,充分利用專業優勢,提煉企業多年來技術發展進步成果,把幾十載的春華秋實傳承下去,將教育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并辦出特色,這都是培訓教材應起的作用。
2. 培訓教材在企業中的運用與開發現狀
2.1 培訓教材選用情況
新員工培訓。為了使新員工能更好地融入企業文化,盡快適應和承擔科研生產任務,人力資源部門每年應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和豐富的培訓內容。培訓內容除企業文化和相關規章制度以外,邀請企業內訓師就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向新員工授課,可充分選用內部教材,以契合企業實際情況和專業發展。新員工們通過培訓,了解企業的主要技術專業類別和相關的基礎知識,為正式上崗打下堅實的基礎。
部門內部教材。教材的推出改變了以往部門內部缺乏權威性學習文件的狀況,使得員工有“書”可依。
進行教材內容架構設計時,考慮到各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職責和業務水平各不相同,將教材按照崗位不同分為理論篇和操作篇,按照業務水平不同分為基礎篇和提高篇,以提高不同級別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勝任能力。
企業內部講座。在企業內部開展講座是一種常用手段,給員工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教材編寫者是企業內訓師的重要組成部分,只需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即可形成講座的課件。通過講課,不僅進一步對教材中的主要內容進行專業地闡述,也能對讀者在自學教材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
員工考核的支撐材料。人力資源部門定期組織對員工進行考核,其中一項內容為基礎能力閉卷考試。考試的題庫分為公共模塊和專業知識模塊,公共模塊主要涉及安全、質量、保密、黨性知識、企業文化等等,專業知識模塊涉及企業的專業系統基礎知識。以教材為基礎建立專業知識題庫,選用教材中的部分知識點作為員工“應知應會”的內容。
2.2 電子化、信息化手段研發培訓教材情況
電子教材的啟動。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子版教材相比紙質書的優勢在于:第一,減少成本。培訓教材的使用人數多、范圍廣、時間跨度大,電子版教材的啟用減少了印刷成本、節約人工成本以及重復使用的折舊費;第二,縮短二次文獻信息的加工時間,提高檔案信息的時效性。職工在閱讀或使用教材中,如發現可改進的部分,作者得到反饋后能夠在較快的時間內更新替換舊版本;第三,電子書可檢索查找到所需信息。在諸多的電子教材中,讀者可根據書名、關鍵字、專業類別、編寫時間等信息快速檢索到個人所需的專業知識。
信息化對教材內容的改革。信息化改變了人們的知識觀和學習觀,從而引發學習方式變革的需求。新的知識觀不再限于僅僅知道“是什么”和“為什么”,而是更側重于知道“在哪里”和“怎樣做”;知識的來源也得到拓展,書本知識的作用也將越來越有限,直接來自工作中的經驗知識或隱性知識的作用將更加凸顯。這些知識可直接指導工程項目的開始,對“怎么做”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可視化的傳遞。
知識管理理論指導教材研發的過程。根據知識管理理論的指導,教材的研發分為5個階段:分析、設計、實施、評估和。首先,確定目標讀者范圍,進行教材的需求分析。了解讀者需要學習本領域的哪些專業知識,以及學習到什么程度,即解決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的問題。了解了需求后,可進入教材的大綱設計階段,確定教材的章節和每章節的具體內容,設計好教材的整體架構。隨后開始具體的實施,由于教材專業性強、篇幅長、范圍廣,需要編寫者較多的精力投入。因此,教材大多是以團隊形式共同完成,運用集體的智慧確保教材的專業性。
3. 培訓教材未來的工作思路
3.1 對培訓教材內容的工作思路
加強培訓教材的前瞻性。職工培訓工作除了面向單位當前的生產經營,面向未來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方向。這就要求培訓教材不僅要滿足單位的現實需要,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應根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將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內容納入培訓教材編寫,增強培訓教材的前瞻性,使培訓教材能夠適應企業發展對人才儲備的需要。
加強培訓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除了必備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基本要求外,對從業者發現、分析、判斷和處理異常現象或事故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專業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外,還應將企業內長期積累的技術資料、實際操作和驗證試驗中遇到的質量問題及其處理方法納入培訓教材編寫,不僅可以豐富培訓教材的類別,而且能夠增強培訓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加強培訓考核的客觀性。在培訓教材編寫的同時,參照相關標準的考核要求,建立、健全與教材配套的試題庫。考核時從中隨機抽選,使培訓教育的考核做到標準統一、方法公正、結果客觀。
3.2 對教材編寫方法的工作思路
制定培訓教材定級標準。制定培訓教材定級標準,按定級標準的要求分段編寫,準確把握不同級別對教材內容廣度和深度的要求,并注意各級別教材內容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改變目前一套教材涵蓋所有級別的狀況。
注重開發案例教材。目前的教材主要闡述各大專業的理論知識,但較少涉及實際科研生產中的實例、心得體會和經驗教訓。實際工作中的案例對專業技術人員將起到具體化、流程化的指導作用,經驗教訓也可避免行業人員在今后的科研生產中犯類似的錯誤。比如,可選用某一質量問題作為教材,使讀者清晰地了解發生質量問題后機理分析、問題定位、試驗驗證和舉一反三的全過程。因此,今后需著力于開發案例教材,補充為培訓教材的新類型。
3.3 對教材管理方法的工作思路
建立知識庫系統。強化電子教材的作用, 用戶可以通過知識庫檢索所需要的教材,可以在線學習或者下載保存使用。知識庫系統可以改變職工的閱讀習慣,并且提高職工積極參與改進教材的熱情。同時,職工也可上傳工作中所需的理論、實際應用或經驗心得,不僅作為教材的后備內容,也補充到知識庫中作為讀者請求學習的另一個來源。知識庫管理人員分析某一專業的知識儲備達到編寫教材的基礎后,可以向上傳知識的作者進行約稿,組建新的教材編寫團隊。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各專業公共必修的基礎課程,在教學方面教師工作量大,設備不足,學生人數多,基礎參差不齊,給教師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多問題。
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是了為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今后使用計算機知識與操作技能來解決自己專業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目前,該門課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1)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意識。長期以來,多數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師講解、演示,然后學生模仿”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意識,教學方式不適合學科課程特點等問題,使得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缺乏足夠的興趣和重視。特別對于計算機這種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的應用性、實踐性、創新性,以及知識更新跟不上新技術的發展和變化,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只能勉強幫助學生通過計算機一級考試,拿到計算機一級證書,缺乏讓學生具備適應就業崗位更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不利于學。目前,高職新生入校時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差異大,一部分學生在中學時代基本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有個別學生在入校前幾乎沒有接觸電腦。根據這種現狀,如果用學方式進行教學,不利于不同基礎學生的發展。對于每個學生來說,不管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3)計算機教學中結合專業內容少,沒有真正落實解決專業相關問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與相關專業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我們應該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研究,除了進行教材建設、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師資隊伍建設外,還要建設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庫,讓教學資源庫應以網站的形式出現,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和交流的平臺,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拓展知識提供幫助,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課程教學資源庫是經過計算機基礎教研室全體教師長期的教學實踐,認真的總結教學經驗,共同協作完成的。我們還將不斷的收集相關教學資料充實到網站中,另外我們還將結合項目化教學理念,不斷地對網站內容進行更新,使整個資源庫充分發揮教學功能。
3 研究內容
3.1 項目設計內容。
首頁第一欄是菜單欄,共8個菜單(包括基本信息、課程信息、教學信息、教學錄像、課程拓展、在線學習、資料下載、交流互動等),每個菜單是彈出型塊狀菜單,比較詳細的顯示相應內容模塊的內容。第二欄是信息展示欄,以圖片的方式展示本課程的特色信息。第三欄是重要常用內容連接欄目:教學課件、教學錄像、在線學習等。
3.2 主要特色和創新點。
(1)主要特色:內容全面,網絡結構設計合理,更新快,實用性高,真正為老師和學生提供幫助,改變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過分依靠課堂教學的現狀。
(2)創新點:①設計項目化教學案例,以學生為主體,吸引學生學習興趣。②提供在線測試系統,供學生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測試。③網站提供很多套近年來計算機一級機試及筆試試卷及考試素材,為學生參加計算機一級考試提供幫助。④制作教學視頻,既有課堂教學重難點教學視頻,又有實驗實訓演示視頻,幫助學生攻堅克難。⑤收集最前沿的計算機科學知識,幫助拓寬知識面。⑥網站整體內容布局的科學合理等。
4 實踐過程與分析
高職計算機基礎網絡教學資源庫是由本教研室全體教師共同建設的,由于這門基礎課程覆蓋面廣,利用該網絡教學資源,可以將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網絡教學進行更好地結合,達到更好的效果。具體實踐過程如下: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資源庫的大綱、電子課件、教案等教學資料進行教學。學生可以通過下載資源庫的機試電子試卷文檔和機試用素材等來完成實驗實訓環節。
(2)在課外時間,學生可以通過各章節教學視頻、重難點內容講解等視頻加強學習,彌補課堂上課的不足,也可以通過在線答疑提問有關問題,老師可以及時進行解答。
(3)在課余時間,學生可以通過資源庫中“課程拓展”欄目,學到本門課程教材以外的內容。
(4)資源庫里面有在線測試模塊,可以讓學生對本門課程各章節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本課程知識掌握的程度。
5 研究成果
該教學資源庫以教學光盤的形式提交,并制作成課程網站放到學院網站“精品課程”欄里面,為教師網上備課,相互間教學交流等提供平臺,也為學生課外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拓展自身能力提供幫助。
6 結語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對教師進行教學及教學研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及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引起了各個高校的普遍關注與重視。日益成熟的網絡技術和網絡環境,也不斷豐富和開拓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羅延錦、余勝泉.淺談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2006.
[2]趙志升,李靜,楊小姝.淺析基于教育知識管理構建教育資源網站.教育與職業,2007.
關鍵詞:數學教育技術資源;資源構建;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7)01-0056-04
引言
美國在《2016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2016 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中提出,在高質量數字學習內容方面,可以使用公共開放許可的教育資源。[1-2]在國內,學者圍繞建設數學教育技術,優化W科教育過程,研究開發教育資源,促進學習者學習等方面進行了研究。[3]而目前我國針對數學教育技術資源的構建,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重復性建設過多,冗余資源現象嚴重,優質資源配置較低。[4]②充斥各類資源平臺的資源多為“靜態”資源,缺乏深入學習活動的資源。[5]③缺乏學科趣味性,資源更多強調“教學”服務模式。[6]面對現狀,筆者以學習者認知心理發展為導向,把握兒童的心智、認知負載、記憶特征等特點,重新構建小學數學教育技術資源(以下簡稱資源),以期能使數學教育技術資源得到更好的運用。
小學數學教育技術資源特征
1.受眾特征
皮爾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認為,7~12歲的學習者的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學習者一般離不開具體事物支持,部分運算為零散運算,缺乏抽象邏輯推理能力。[7]伴隨著信息技術成長的“數字土著”,他們在認知小學數學方面的特點如下表所示。
2.資源特征
波利亞主動學習原則與最佳動機原則闡明了學習數學需選取典型教學結論的創造過程,發現動機和合情推理,再讓學生模仿范例去獨立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8]“數字土著”學習資源特征如下。
(1)情境導航,喚醒舊識,探尋新知
7~12歲學習者對“什么是什么”以謂語為中心的知識存在認知障礙。因此,教師需提供喚醒舊識的情境性資源,其中陳述味故事隱含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多元歷史文化,既可培養學習者陳述性知識,也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出發啟迪深入學習的興趣。杜威認為,知識和行動應是合一的,如何理解杜威的“行動”學習?幾何畫板等資源的確能引發學習者產生新知、形成數學思維模式,但低齡兒童習慣計數“掰指頭”,幾何畫板等軟件是否合其“胃口”?
(2)知識梳理,鞏固提升
杜威強調兒童是教育的起點。作為教育起點,知識梳理與創造應用方面該如何實施?學習者從感知客體到形成長時程序性記憶,前提條件是以產生式規則形式存儲一系列先前基礎知識。因此,學習者應以語義知識網絡為知識點聯通的基礎,脫離知識“孤島”的群聚,增強關聯性實踐練習,達到知識梳理、知識管理的目的。
(3)情境遷移,啟發拓展
知識構成要素方面,不同環境對應圖式不盡相同,圖式引導學習者記憶推理。變更環境意味著學習者面對具體問題時,需不斷對問題表征重組重構,考慮各因素,對原有知識點遷移運用,擴展新知。
3.時代特征
Collins和Halverson認為時代技術對教育的促進不僅僅體現在微觀學習與教學技術的改進方面,更體現在宏觀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文化等方面。響應時代技術特征的資源不僅在學習者知識獲取方面有新的愿景,更多的是在學習者心底埋下數學文化元素的種子。
小學數學教育技術資源設計
1.設計原理
Tony Bates提出ACTION模式,其中A(Access)包括技術、機構和學習者考慮媒體使用的可行性與便利性,I(Interactivity and User-Friendliness)即技術和媒體可提供的交互。[9]筆者根據資源的受眾特征,針對A、I進行本土化設計,分析得出資源的三大屬性。
(1)資源實時動態性
技術為學習者資源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資源平臺部分,實時響應受眾需求與反饋;內容建設部分,不斷融入符合受眾的學習內容于學習平臺中;數字媒體表現部分,選擇順應受眾認知發展規律與內容表現的形式。
(2)資源交互性
資源強調提供交互功能體現在學習內容、支撐技術、交互方式的有機融合。交互性資源并非貫穿資源設計的始終,但如果交互性是為交互而交互,則不利于教學者控制課堂中信息的走向。
(3)資源系統架構性
資源系統架構從課內、課外、課內外銜接出發。“課內”以語義知識網為主;“課外”關注知識點鞏固實踐與數學思維、興趣與文化的培養;“課堂內外銜接”在于課內知識點發散,保證“課內”“課外”兩者有章可循而非“孤島”脫離。
2.資源設計
一工程建設信息化對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
目前,各行業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基本一致。如中國聯通增值業務部高級經理羅紅蘭曾說:“除了通信領域專業的技術人才,既懂業務、又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在行業才會更具競爭力。”就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下文簡稱“本專業”)而言,培養既懂設計與施工技術、又懂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信息化人才,對推動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十分重要。具體來說,工程建設信息化對人才能力的需求主要體現在知識、能力及素質三個方面。
1具有扎實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
對工程建設企業來說,所聘用的人才首先要具備扎實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具體到本專業的學生,首先就要掌握巖土環境、地下工程結構、地下工程施工及其工程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知識。這是因為,學生只有在綜合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對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形成一定的認知,才能快速提高在工程現場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本專業學生就業后需要快速掌握工程信息化的各個環節,尤其是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并應用各種軟件,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水平。
2具有達到執業標準的工程實踐能力
工程建設企業的各項生產活動都應執行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從而確保工程質量,提高投資效益。這就決定了企業要求所聘用的人才除了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達到相關專業執業標準的工程實踐能力。因此,應將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執業能力的培養上。執業能力的提升不僅會促進學生綜合專業能力的提升,而且能提高學生畢業后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3具有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團結協作的基本素質
工程項目信息化實施的工作量很大,既要對工程項目整體把關,又要考慮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工作條件也相對比較艱苦,加之建設過程中問題頗多,這就要求初入行者能認真工作、不怕吃苦;虛心請教、不留疑惑;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團結協作、共創榮譽。
二本專業當前人才培養體系及存在問題
自2011年金陵科技學院成功申報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以來,該專業共招學生四屆,每屆一個班,平均每班39人。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主要由理論教學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構成,本研究將結合2014級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1理論教學模塊
本專業由土木工程專業衍生而來,學生就業后主要從事城市地下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因此,在本專業課程設置體系中,需體現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建設所涉及到的專業知識。本專業的課程結構比例如表1所示,其中,公共課程占總教學課時數的47.5%,專業課程占52.5%。這樣的一個比例結構,使專業課程的課時受限,專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課時壓力。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如表2所示,該課程體系在保證本專業學生基本專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兼顧了信息化應用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從學生培養的角度看,課程結構比例及課程體系再完美,也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去實施。由于本專業的實踐性非常強,故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地下空間工程的建設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感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教學主要采用傳統多媒體教學即“黑板搬家”的模式,這不僅使教育滯后于信息化的發展速度,還影響了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2實踐教學模塊
在大力提倡改革與創新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背景下,本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原則,構建了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該實踐教學體系的課程設置包括課內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習實訓四大塊,尤其是實習實訓,從認識實習到技能實習到生產實習再到畢業實習,其實踐活動環環相扣。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實驗室建設水平、各類課程設計和各類實習的過程控制及考核標準能否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應有的培養目標?或者更進一步說,能否保證達到工程建設信息化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目標?事實上,目前在實踐環節的培養方面尚有諸多不足,亟待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思考和改進。
三本專業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培養對策
1確立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
在分析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需求及目前本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基礎上,本研究確立了“熟知理論、面向工程、執行規范、寬基多能、勇于創新”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其中,熟知理論是指學生能夠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面向工程是指學生的就業能力能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執行規范是指學生在實踐訓練過程中學會執行行業規范,寬基多能是指學生對英語、計算機及信息化技術的掌握能力,勇于創新則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激情的培養。
2構建“新常態”下的工程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培養的初衷和工程實踐的發展需求。因此,構建異于傳統專業教育,且又保持專業特色并把握未來專業發展趨勢的“新常態”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了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基調。(1)傳統專業課程與產業需求課程的融合以本專業最基本的知識體系為基礎,調研產學研平臺及相關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信息,充分考慮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創業型人才缺乏的矛盾現狀,形成了以專業教育為根本、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創業為趨勢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如表3所示。其中,傳統專業課程從大土木專業考慮,保證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寬泛,以適應不同崗位的需求;專業特色課程中的軟件類課程分層次、模塊化,融入到各類專業課程中,以提高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工程信息化課程基于企業工程建設需要,將專業軟件與管理軟件融合,以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創業教育課程則從專業倫理、專業訓練、專業意志等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2)專業訓練與創新創業訓練融合的模塊化實踐體系為了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在大力加強學院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本專業與企業合作建立了多項產學研綜合教育平臺,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專業技能訓練和工程創新創業技能訓練,具體培養思路如圖2所示。該體系以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緊密結合工程建設項目、科研項目,形成了一個融基礎理論、實驗教學、工程實踐為一體的整體化培養機制,以充分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
3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過程的質量。因此,如何加強學生過程化管理,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6]。為保障本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需利用現代信息化管理技術,開發系列信息化支撐平臺。
(1)現代教學技術展示平臺
目前,大部分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不足,加之繁重的教學任務使他們無法有太多的精力去改進教學方法,這就使得現代教學技術展示平臺的搭建顯得尤為重要。該平臺的建設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由專業軟件開發人員開發系統平臺;二是由本專業教師提出各類專業動畫、視頻文件要求,再經過開發整合,逐漸完善該平臺;三是加強虛擬仿真實驗室建設,對各類施工工藝、工法等進行虛擬現場展現。這樣,教師可登錄系統按授課內容鏈接各類現場狀態,學生也可登錄該系統進行自主學習,教學效果因此得到保證。
(2)實踐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
盡管已有教育工作者對本專業的實踐環節進行了相關研究[7][8],但如何將實踐環節落到實處,是目前人才培養的一個瓶頸。搭建實踐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實踐教學過程規范且可控的保障體系,實現對實踐教學全過程的動態跟蹤與管理,是避免實踐教學環節流于形式的有效途徑。如在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時,要求學生每天都進入該平臺簽到,并將當天實習日志、現場活動圖片提交到該平臺,由校內和校外指導老師共同監督管理;若是參與產學研平臺的科研訓練,學生則由指導老師安排研究內容,同時將過程材料提交到該平臺,以讓老師進行督促。本專業2011級學生在生產實習過程中采用了手機QQ管理平臺,效果良好。
(3)學生培養質量評價管理平臺
依據應用型大學信息化人才培育目標,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的規律和特點,本研究有針對性地建立了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如圖3所示。該體系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分為三層,即專業理論知識能力層(課堂教學評價)、實踐能力層(實踐教學評價)和用人單位信息層(用人單位評價)。其中,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其授課過程成績需綜合專家、學生和教師等多因子的評價;在實踐教學評價中,其過程材料成績必須結合實踐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進行綜合評定,其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成績則應體現對執業標準的掌握;而在用人單位評價中,應強調信息的反饋,以通過反饋分析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四結束語
1現代教育技術是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基礎
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且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強調要“提高、發展教師的信息化技能”[9]。由此,學校信息化進入了一個“跨越式”發展的階段,這將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黑板+粉筆”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改變能夠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促使學生愿意運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享受教育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為工程建設行業信息化的建設打好基礎。
2“雙師型”隊伍是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根本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本專業要想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高質量人才,自然離不開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對此,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加強師資的工程化培養。通過與工程單位的密切合作,一方面把學校教師送出去,培養一批“雙師型”骨干教師;另一方面將企業工程師請進校園,走向課堂。如此“雙管齊下”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質量。
3科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工程建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重點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應用型人才 培養建議
一、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游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于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后,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
從大三開始分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將來的就業意向,在所開設的課程中添加實踐內容。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公務員、教師方向的,其秘書學、行政管理學、中學語文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設置三分之一的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一邊講理論,一邊帶學生到實習基地觀摩、見習、實習,從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見習、實習讓學生查找理論學生中的不足,在后續的課程學習中加以彌補。
依托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每一個實驗中去。進一步強化學生辦公技術和制作等方面的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