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語文課常用的教學方法
時間:2023-08-10 16:5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課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7-0055-0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職業學校的學生中多數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較低,在課堂上一問三不知,對語文課不感興趣,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已成為許多職業學校語文教師的共識。如何突破這個瓶頸,筆者認為應根據職校生現狀,體現職業特點,突出實用性,在形成綜合職業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 教學目標準確定位
語文作為其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應和專業相結合,和學生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在職校的真正作用。教材編排應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內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時代性、實用性、趣味性的統一。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考慮中職生就業、從業、創業的需要,以及認知特點和情感心理,實現課本學本化。讓課文內容和專業貼近,課文思想和專業互融,口語、寫作為就業鋪墊。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正視現狀,承認學生的差異,揚長避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長處。
二 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
教師應把職業學校語文課程定位于一門為專業技術理論課服務的基礎課。有了為專業課服務的定位,語文教學就應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盡量與專業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應重點培養學生兩種語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語交際訓練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職生就業中,口語交際能力應該是必備的,但現實是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見識不廣,膽小怯弱;另一方面是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忽視了對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口語訓練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建立自信心,讓學生建立一種樂觀向上、主動好學、富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愛思考、不肯主動回答老師提問的現象。學生擁有了自信,課堂教學的路就暢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從朗讀入手,循序漸進,先讓學生開口講話,然后通過自我介紹、講故事、詩歌朗誦等活動讓學生正確流利地使用普通話,比較完整地講述和朗讀,做到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暢。再就是讓學生復述課文,在課堂上提問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準確。
2.加強應用文的寫作訓練
在寫作上要遵循實用性原則,會寫常用的應用文是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所必需必備的基本技能。請假條、計劃、總結、合同、通知、啟事、廣告、自我介紹、求職信等這些常用的應用文能為中職生走向社會后,處理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供直接服務。另外在教學中開展一些詩文朗誦、主題班會、演講會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備了思考、交流、學習的能力,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 教學方法以練為主
目前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獨角戲”,語文課甚至成了“滿堂灌”的代名詞,使語文教學走進了“高消耗、重負擔、低質量”的死胡同。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應講練結合,以練為主。
1.學生的手動起來
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2.讓學生的口動起來
針對中職生不愿主動發言的狀況,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在班內交流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每一次討論交流中得到鍛煉。誦讀也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教師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站起來得到鍛煉。筆者在教學中采用自讀、提讀、齊讀、小組分工誦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口動起來,這樣既營造了一種好的學習氛圍,又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自我鍛煉的機會。根據語文教學和專業的需要,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對話、表演等語言訓練,形成較強的口語能力。
3.學生的腦動起來
在語文課堂,必須首先讓學生成為自己抉擇的主人,鼓勵學生積極沉思、認真反思、大膽質疑,在質疑中引導學生從“知其然”進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質疑中啟發學生從“浮光掠影”的淺層理解進入到“靜影沉璧”的深層破譯里;在質疑中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養成分析、判斷、推理、演繹的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從事某一職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四 教學評價淡化分數
目前,各職業學校對語文課時的安排各不相同,周課時數從2節到3節、4節、5節均有。考試難易度當然也不盡相同,教師很難從成績表面判斷誰的語文水平高些,誰的語文基礎好些,誰的語文能力強些,當然更難判斷該學生畢業時,語文知識掌握是否達到大綱規定的要求而能合格畢業。因此,根據目前職校生的特點,筆者認為教師應強化語文職業能力的應用,簡化知識理論的考查,強調形成職業綜合能力的評價,淡化分數的量化。筆者曾在所教班中嘗試過這樣的考查方法:把考查內容分為四塊:語文基礎知識測試、閱讀能力、口頭交際、專業有關文體寫作活動。并分階段進行考查,在學期中進行口頭交際的考查;在期中進行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能力的測試;然后,期末進行一次和專業有關的文體寫作,一方面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也結合專業,考查學生語文方面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職業學校的語文課程教學應根據中職生的現狀,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職業特點,增強實用性,在形成綜合職業能力上下大功夫,才能為學生接受,讓家長放心。
參考文獻
[1] 敖碧紅.中職語文教學定位的思考,《中國林業教育》,2010年第3期
[2] 吳文強.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科技創新導報》,2011年第21期
[3] 童慶炳.語文教學改革的哲學思考,《語文建設》,2011年第8期
一、親其師,信其道——塑造美的教態
教態美,首先表現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儀表的靜態美和表情、動作、姿勢等的動態美。儀表是教師文化素質的審美修養的外在表現,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引導和熏陶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的衣著發式要符合自己的職業特點,在整潔、大方、自然、莊重中透露出時代氣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氣質,使學生感到真誠可敬,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的舉止、姿態是教師傳遞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學藝術,一個適度的手勢、一種飽含某種感情的眼神、一個自然或嚴肅的表情對學生都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增強教學效果。表情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使學生在教師的一笑一顰、一舉一動中領悟其中的精神實質,從而使知識的掌握進一步深化。
其次,美的教態表現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美的情緒。美的情緒展現著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創造美的教態的前提和保證。教師的課堂教學總是在一定情緒中進行并受一定情緒控制的,教師在課堂上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和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步入講臺前的教師一定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緒帶入課堂,應用自己飽滿、樂觀、熱情、向上的情緒影響和感染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效應,實現情與理的統一。
二、大珠小珠落玉盤——精雕美的教學語言
(一)要有科學美
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能否具有凝聚力,關鍵在于語言是否具有科學美。語言的科學美表現在課堂用語的專業性和對知識闡述的準確性、科學性上面。課堂教學語言用詞要準確,保證傳情達意,符合科學性、富有教育性,絕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更不能為了追求語言的生動形象,以詞害意,甚至忘了科學性、教育性,使課堂語言雜亂無章,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大多數是各個時期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體會其豐富的內涵、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學會欣賞文學作品,教師的講解就必須運用準確、清晰、真切的語言,說理要精辟、透徹。
(二)要有激情美
語文教師講課必須要有激情,既要觸動學生,引起心靈上的震顫,也要控制好感情使它在合適的度內流動,激情過度也會失去美。要使語言具有激情美,必須在理論的經典中注入時代的氣息,在深沉的理智中蘊含激越的情懷。
(三)要有邏輯美
教師的語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學內容本身的邏輯內涵,另一方面,教學語言自身也要合乎邏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符合邏輯的形式、規則和規律。語言有了邏輯美,才會生動。
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導學生的思路,將知識連成“網”形成“塊”。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進行教學,進行層層深入分析,才能取得較好效果。
(四)要有情趣美
教師在講解復雜的問題、抽象的理論、深奧的道理時,要恰當地選用一些精彩動人的笑話或幽默故事、趣事軼事來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克服空洞說教,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求得發展。情趣美在語文課教學中能為教學錦上添花,恰到好處的運用能引人入勝。
(五)要有韻味美
“豐收不失一,曲韻皆盡意”,具有韻味美的語言才有藝術感染力,學生聽了才能夠感到輕松愉快,神清氣爽。語言的韻味美,要求語言首先要有一定的力度美;其次要有一定的色彩美;第三,要有一定的自然美;第四,要有一定的節奏美。語言的韻味美,表現著教師的成熟與自信,能給學生可信賴感。
三、靈活多變——細啄美的教學形式
語文課本以各個時期的優秀作品為載體,它以真為精髓,以善為血肉,以美為儀態,集真、善、美于一身,因而只有通過美的教學形式,才能高質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學任務,高層次、高品位地實現教學宗旨。美的教學形式應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
(一)是美的教學方法。
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發放的知識”。中國也有句古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活動中,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教材的質量、教師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決于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上。教須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講究教學方法不是要人們擺花架子,而是要人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和運用不同的教法,把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動力和內驅力。比如,啟發式、情感式、多向式、開放式等,這些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使他們積極思維,在動腦、動口、動手中獲取知識,創造知識,充分顯示其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這些教學方法,都是美的教學方法。
(二)是美的教學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高質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學任務,高層次、高品位地實現教學目標,在選用恰當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運用科學有效的輔助手段,比如使用多媒體、走進閱覽室、走出課堂去參觀、調查、采訪等,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環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職語文;講座式教學;學生;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一、講座式教學法定義
講座,《漢語詞典》中注解為:一種教學形式,多利用報告會、廣播或刊物連載的方式進行。本文所述講座式課堂教學法,即以報告會形式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時間約2小時。
二、更新教學觀念和方法
要在中職語文課堂上進行講座式實踐教學,教師需具有深厚的語文素養以及廣博的社會知識、哲學知識和歷史知識等等,還要掌握部分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尤其在教育教學觀念上,中職語文教師一定要擺脫固有的“上語文課就是講授課文”的傳統教學觀念,照本宣科,從而把上語文課當成“教教材”的簡單重復勞動,甚至使語文課在一些中職學校變成可有可無的邊緣課程。當前中職語文課堂顯得沉悶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仍然使用落伍的教學方法。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活躍中職語文課堂,增加各種知識和信息的傳授,增強課堂活力和吸引力,給學生一個樂于接受的貼近生活和社會現實,能滿足學生日常學習和成長需要的各種知識要求的語文課堂。在這一教學形勢下,筆者采用講座式教學法在中職課堂上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對于中職的語文課,崇尚的不應僅僅是教授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指導學生自己學習如何深入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情感的變化,并分析其根本原因,如何在研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接受啟發,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挖掘作者的文學思想和情感內涵來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道德素養,養成勤于思考問題和時刻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在積極的、活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三、采用多種方式靈活組織課堂教學
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上,開展講座式教學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擴展法、歸類法和對比法等等。
(一)擴展法
以課文內容為主旨,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與相關的哲學、美學、歷史、科技,甚至外語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這是講座式教學法中最簡單、最常用的授課方式。擴展法包含的授課方式多種多樣,比較靈活。如詳細介紹作者個人情況,全面解讀課文的背景和主旨,掌握作者的情感變化歷程和原因,以及課文內容在當代社會或未來的影響等等。在使用擴展法時,要注意把握擴展內容的范圍和程度,不能隨意地刪減或擴展內容。應在事先制定授課提綱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課堂上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實際情況,采用多種表達方法,完成既定授課計劃。
(二) 歸類法
依據系統科學原理,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對具有相同或相近主旨的二至三篇文章進行系統歸類,再根據知識范疇和特點,按照一定的思路進行整理,結合具體課文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在先分析再歸納的基礎上總結文章同一主旨的特有地位和獨特作用,以體系化和歸類化的教學方式進入課堂,不僅能保障原有教學學時,又能有效節約理論授課學時,為語文課堂活動提供更多時間,還能為語文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進行人生理想、民族意識、情商培養等方面的專題教育提供有效的平臺。
(三)對比法
將內容看似關系不大但卻有某種聯系的兩篇或兩篇以上的課文整合成一次課堂教學。課文內容既是課堂教學的主題,又是教學內容相互間的典型案例,既強化了課文的主旨,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又增強了課文之間的聯系,加強了課堂教學的銜接性和實效性。如外語出版社出版的中職語文教材中的兩篇小說《擦鞋合同》和《理想破滅》,文章中內容、時代、作者等等方面都大相徑庭,前者是一個中國的年輕男子得到了陌生女子的幫助而成功創業,而后者則是一個俄國中老年男子嫌棄妻子破壞了他靠撿錢而發大財的美夢。年輕男子腳踏實地創業對比中老年男子幻想發大財,將這兩個示例在課堂上進行對比教學,不僅能加強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還能拓展學生的思考范圍,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語文課文的構成多種多樣,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在進行講座式教學的備課過程中,除了從課文的主旨角度考慮將文章進行歸類或對比,還可以從文章的寫作方法、表達方式,甚至寫作對象等方面進行講授。總之,只要是授課教師擅長的、不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方式方法,在語文課堂上都可以進行嘗試。
四、精心選取授課主題
確定了講座式課堂教學的組織方法,如何提取和確定授課內容的核心主題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一般來說,可以用以下幾個方法來提取或確定授課主題:①從古代優秀文化中汲取為人處世、安身立命之道;②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講述民族安危和民族情感;③從和中學習愛國、愛黨的革命奉獻精神;④從市場經濟改革的成就體會解放思想和發展科學技術的強大作用;⑤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反思社會道德素養的培養;⑥從日常生活中細細體會父愛和母愛的無私偉大等等。教師的授課內容要想獲得青年學生的認可和歡迎,除了授課主題要符合青少年的成長規律,符合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需要,還要突出時代特點,在人生規劃、職業理想和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要有超前意識。讓學生正確了解現實,樹立前進的目標和信心,才能在日常的學習中保持認真學習、努力完善自我的動力。
五、完善教學各方面工作
(一)加強雙邊交流,提高學習效果
當前開展的講座式課堂教學并不是一言堂,除了教師要提供課堂內外盡可能多的知識和信息,還要注意活躍課堂氣氛,適時與學生進行雙邊交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如可讓學生回答課文的問題,或發表對某個社會現象的認識,或讓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最后派代表總結本組的討論結果等等。
(二)組織豐富的語文活動
講座式課堂教學不能脫離教學大綱,要在確保完成教學計劃的前提下合理節約理論課時,緩解課時不足的現象,結余的課時還可適當增加語文活動,如主題演講、競聘演說、詩文朗誦、辯論、影視欣賞和評論等,讓學生參與多種相關的語文活動,加強各種實踐活動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為學生將來就業和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六、提高畢業生素質,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逐漸向國際化社會邁進,要保持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勢頭,就需要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進入生產一線,為各條戰線發展保持強大的發展動力。但在學校教育中,教學方法受到教育目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的制約。因此在國家提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強中職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背景下,對當今在校的中職學生進行語文教學,語文教師除了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還必須改變對待教材的傳統觀念,對現有教材進行科學、創造性地使用,將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整合,用從材料中分析而形成的主題來組織教學,用豐富的社會知識和信息來充實授課內容,用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活課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盡可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確確實實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 魯建國.歸類教學法初探[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1999(2).
我們不難發現初中生語文學習多被動性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在一堂初中語文課上,真正能夠走在老師前頭的學生是屈指可數的,大部分的學生在語文課上能夠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而已,但僅僅只是跟著老師走。一般的學生都不會主動做課前預習,除非是老師安排了任務,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學生未能完成任務。其實,許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總是開小差;有些學生干脆就不聽課,要不是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要不就是打瞌睡,與鄰近的同學講小話,甚至課上吃東西,傳紙條等等搞些小動作;有些學生是在聽課,可是呢,腦袋從不思考問題,老師講什么就是什么,不會有任何質疑;有些學生忙于抄筆記,結果抄來抄去都忘記了自己在聽些什么,要么就是根本不理解不知道老師在說些什么,常常是得不償失。為了減輕這種情況,語文老師有必要做出一些積極地相應。
二、分析學生表現出著這些行為的原因
1.教師因素。
作為“百年樹木,十年樹人”的老師,根據新課標語文教育的要求,老師應該是隨時做好與時俱進是的準備,只是在名利的誘惑下,有些地方學校,地方機構更多的是注重應試成績的結果,更多的是忽略掉了這些教育。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堅持傳統教學方法,堅持老師為主的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體現。老師注重于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沉悶。有些老師甚至是頑固到底,不容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有些老師甚至對學生指出的錯誤視而不見。而在名利的誘惑下,很多老師過分看重學生的卷面成績,對教學過程睜眼閉眼。即使有新想法的老師也沒有勇氣去實施,一來是害怕得不到成果,二來是學校根本就不支持這些冒險的想法。
2.學生因素。
學生本身對語文的熱情不高,再加上缺乏正確的引導,更加是越來越沒有興趣。有些想要積極表現自己的學生,由于生性膽小,加上課堂氣氛不高,也就不敢隨便舉手發言,害怕自己說錯了遭到全班同學的嘲笑。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的地位,因而很容易就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對語文的認識不正確,大家都認為語文考試反正是考課外的知識多,所以語文課不聽也是無關緊要的,考試照樣也可以考高分。因而,往往忽略了語文課的聽講。還有些學生的學習方法欠佳,老是在上課不聽,下課趕工,上甲課做乙課的作業。有些學生本身基礎差,聽課比較吃力,因此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就是不錯的了。
三、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的有效措施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合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
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充分自由得到發展,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的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對學困生和潛能生更要關注,多與他們溝通交流。不歧視,不侮辱,不打罵這些學生,相反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更有利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2.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
語文課堂里,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實語文課是很豐富多彩的,所以針對不同的內容應該使用不同的而教學方法。像培養興趣教學法革新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輔助法等等。語文教學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提問”,提問在教讀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巧妙地提問對幫助教與學的順利進行起著推動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提問”都能調動主動性,有益教學。提問應當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使之和教學要求、學生理解能力相適應,它應當做到:(1)提問要緊扣課文,圍繞教學目的,有計劃性和目的性。(2)提問的難易要適度。提的問題過淺,不能促使學生思考,反而使他們感到乏味而降低學習興趣;提問過深,學生難以回答,也達不到教學目的。(3)提問要有啟發性、藝術性、靈活多樣性。
總之,教學方法是教好任何一科的必要條件,語文作為各學科的基礎工具學科,教學方法應更突出。隨著教育部門的重視,教師也在不斷地完善和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而且也要求能在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在教學的同時,教給學生創新,輔助學生去開拓新的獲得知識的途徑,開發學生的大腦。教師和學生應該相互合作,相互輔助,共同創造和諧的班集體。
3.轉變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學里,老師一直是出于中心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師權利覆蓋了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權。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是需要通過他們主動學習在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培養和提高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為了在語文教學中實現教學過程由重知識向重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視學生“學”的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由信息單項交流向師生多維互動的轉變;由教學按照統一模式向教學追求個性化的轉變。
4.做好課前預習。
人常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是其它學科的數倍,只靠課堂的幾十分鐘進行閱讀是根本不行的,因而課外預習顯得尤為重要。那么要怎樣來進行有效地預習呢?
必須加強預習指導。預習前,教師必須指出預習的范圍、目的、方法和重點,使學生目標明確,胸中有數。
一、漢語教學要正視現狀和專業結合
初級職教中心學校教育的根本屬性的核心內涵是職業學校的職業教育,而非基礎教育內涵。學生能力上的差異也決定了這一點:他們不可能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深入兼顧,因此扎扎實實掌握職業技能是他們面向未來的合理選擇。這也是職校區別于普通高中而賴以生存的基礎。職教中心語文教學也應定位于此,語文作為其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應和專業相結合,和學生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在職校的真正作用。
和專業結合,教材先行。教材編排應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內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時代性、實用性、趣味性的統一。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考慮就業、從業、創業的需要,以及認知特點和情感心理,實現課本學本化。讓課文內容和專業貼近,課文思想和專業互融,口語、寫作為就業鋪墊。
和學生結合,教法輔助。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正視現狀,承認學生的差異,揚長避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發揮他們的長處。
二、初級職教中心漢語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突出實用性
我們應把初級職教中心語文課程定位于一門為專業技術理論課服務的基礎課。有了為專業課服務的定位,初級職教中心語文教學就應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盡量與專業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初級職教中心學生畢業后就將進入就業崗位,競爭也就隨即而來。試想如果作為維修工人看不懂設備說明書,將如何“對癥下藥”?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與同事溝通,將如何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如果求職者捧著字跡潦草、錯字連篇的自薦信,將如何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中職語文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兩種語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語交際訓練放在首位。
大部分初級職教中心學生畢業后面臨就業,口語交際能力應該是必備的。但現實是初級職教中心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們大多數來自農牧區,見識不廣,膽小怯弱;另一方面是初級職教中心語文教學忽視了對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口語訓練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建立自信心,讓學生建立一種樂觀向上、主動好學、富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
2、要加強應用文的寫作訓練 。
在寫作上要遵循實用性原則,會寫常用的應用文是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所必需必備的基本技能。請假條、計劃、總結、合同、通知、啟事、廣告、自我介紹、求職信等這些常用的應用文能為中職生走向社會后,處理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供直接服務。
三、教學方法應講練結合,以練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意識
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尊重職業教育規律的體現,也是我們對過去的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
1、學生的手動起來。在課堂上,我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2、讓學生的口動起來。針對初級職教中心學生不愿主動發言的狀況,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在班內交流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在每一次討論交流中得到鍛煉。誦讀也是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站起來得到鍛煉。在教學中我采用自讀、提讀、齊讀、小組分工誦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口動起來,這樣既營造了一種好的學習氛圍,又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自我鍛煉的機會。根據語文教學和專業的需要,還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對話、表演等語言訓練,形成較強的口語能力。
關鍵詞: 高職語文 錯誤觀念 現存問題 教學改革
高職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門最重要、最基礎的課程。然而,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在諸多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制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推進。因此,高職語文課必須緊跟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正視問題,不斷改革創新,作為一個長期工作在高職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將從現存問題和改革措施兩大方面談談體會和建議。
一、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現存問題的體會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一線需要的高技能專業人才,其規模已占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具有重要地位。高職院校樹立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思想,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不斷加強實踐性教學,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很多高職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尤其是作為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課程的語文課日趨邊緣化,處于越來越尷尬的境地。
問題一:高職語文公共必修課地位動搖定位模糊。
從高職教育本身發展的要求及素質教育全面培養人才的發展觀看,語文在高等職業院校中應當處于公共基礎課的地位,但目前在高職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中,高職語文沒有明確定位。各院校對高職語文課的認識不一,課程的開設與否隨其好惡而定。許多院校認為,高職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職業技能學習,語文課無關緊要,在保證專業課及政治、英語、體育等必開基礎課的前提下,語文課時能減則減,甚至砍掉語文課,即使開了也是象征性的。教學計劃任務審定的隨意性在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已然十分嚴重,一些高職院校以專業教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所占比例要加大等借口片面強調專業技術教育,專業課程頻頻擠占語文課時,以至語文學時安排很不穩定,時多時少,時開時停,因此嚴重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問題二:語文教師因地位低不受重視,教學和科研缺乏積極性。
多數高職院校語文課的師資隊伍建設,基本上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有些院校隨意讓其他專業教師兼職語文教學,專職語文教師飯碗甚至不保,而且語文課時也得不到保證,許多教師基本工作量完成都有問題,基于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一樣認真備課上班卻收入低于專業課教師,嚴重影響語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實際上真正要教好高職語文課,需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要吸引學生,就要在教學上求深、求精、求新,不斷探索創新,前提是高職語文課程和專職語文教師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不是輕視。
問題三:語文教學投入少,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
高職語文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濃縮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閃爍著哲理與智慧的光芒,凝聚和積淀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然而當下許多高職院校出現了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尤其是作為人文素質教育基礎課程的語文課越來越不受重視,這種錯誤認識導致不論人力物力對于語文課程的投入都遠遠不及專業課程的投入,結果是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缺乏實質的軟件硬件支持,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老師教得吃力,學生聽得乏味,如此惡性循環,培養出來的職業技術人才徒有專業知識技能卻無基本人文素養,如何能報效國家服務社會?
二、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改革的建議
建議一:更新觀念,準確定位。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的目標是實用型、技能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在高職院校中開設和重視高職語文課,是造就真正人才培養精神的需要,這就要求把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閱讀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因此,高職語文既不同于中學語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學語文。中學語文側重于“工具性”的培養,本科大學語文側重于“人文性”的培養。高職大學語文介于二者之間,它包含了培養“工具性(即應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質)”的雙重功能。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用型人才。”這個目標從根本上決定了高職語文課程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讓學生精神得到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必修基礎課程。
建議二:根據專業需要市場需求,針對性調整教學。
一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改編教材。當前,許多學校采用的教材為本科教材,這些教材的共同特點是:古文多現代文少且年代久遠少有時文,學生對這些課文普遍缺乏興趣,還不如因人而異編寫更適合他們水平,更適合專業特點,更適合社會需求的高職語文教材,從而實現人文教育和語言訓練的并重兼顧,通過滲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觀、榮辱觀、人格與尊嚴、自重自愛和自強不息等內容,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強烈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基礎上,訓練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學生愿意接受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領悟人生哲理和職業道德。
二是以就業為導向,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許多高職院校在語文教學中,偏重文學作品欣賞,忽視語言寫作等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相當多的高職學生文學素養差,文字水平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面對如此基礎的學生,如果硬逼他們分析欣賞“陽春白雪”,那么必然效果差強人意,而且目前就業形勢嚴峻,語文教學內容應以就業為導向與實踐緊密聯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強化教學效果,并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三是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已很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職業教育講求實踐性,注重應用能力培養,因此高職院校中的語文課應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向實踐性和應用能力靠攏,比如:教學方法不應只是滿足于老師講解學生討論完成書面作業,可以更進一步:適當采用演講辯論表演等方法,還可以采用任務教學,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在教學手段方面,種種原因導致許多院校語文老師還停留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階段(主要原因是許多高職院校對語文課程的不夠重視而導致的“軟硬件”支持不夠),這顯然與日新月異時展不符,因此一定要端正態度重視高職語文教學,加大投入,加強語文專職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熟練應用能力培訓,并及時配套相應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這樣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聽組合對學習內容的感知和記憶率遠遠高于視聽分別利用之和。對人腦功能的研究表明,多種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調動大腦的功能,使之處于興奮激活的狀態。因此,使用圖文并茂、聲情相生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或課件,可以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建議三:實現語文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聽說還是讀寫能力,最終都要在實踐中應用。我們是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語文的各項能力將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礎部分。為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可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如可有意識地通過演講、辯論賽、朗誦、表演等形式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可讓學生欣賞優秀文學作品,舉行討論會,自編手抄報、黑板報培養其文學鑒賞能力;可結合專業特點和要求進行應用文寫作訓練,使學生掌握常用應用文寫作知識。應讓學生在不同的實踐中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鍛煉。如與人文素質講座相結合,安排古詩詞講座、外國文學講座等;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開展辯論賽、詩詞朗誦賽、演講比賽、文學知識競賽等;與學生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創辦文學刊物等;與各文學期刊合作,開展小記者采風活動、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等。社會實踐豐富了學生閱歷,提升了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水平,提高了他們對文學的興趣,也真正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的。
總之,高職語文承擔著人文教育的重擔,因此,在強調高職人才實用性目標的同時,不能忽略人文精神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通過語文學習把人文精神貫穿到整個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全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刁麗英.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與改革探析[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6.5(2).
1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
傳統的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包括文學作品欣賞和應用文體寫作兩部分.新時期的大學語文既是在校大學生加強人文修養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培養大學生語文技能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普通話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現代漢語的七大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人們在交流過程中,要達到認識上的共識就必須學會說講普通話.運用語言進行社會交際和信息傳遞,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生存能力和社會能力.面對新時代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人際交往、自我表現的關鍵.普通話是交際語言的基礎,運用普通話與人交流,會使交流對象聽得明白,聽得清楚.
1.2實用口語表達
在交際過程中不僅表達要清楚、準確,而且還要使交際的語言愉悅共賞.在校大學生應該在掌握普通話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演講等口語形式學會運用口語表達技巧,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也就是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做到有停有連、有升有降、有重有輕、有快有慢,使語言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有不同的交流目的、交流對象和交流語體.在各種交際語境中應學會充分運用語言技巧,做到被人接納、受人歡迎、輕松自如、游刃有余,最終實現交際的目的.
1.3漢字書寫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生命力最強、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漢字經歷3000多年的歷史演變,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法定文字,漢字本身不僅包含豐富的文化,以漢字為載體形成了書法、篆刻、回文詩等文學藝術形式.漢字是我們交流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媒介.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的發達,人們在敲打鍵盤的同時,卻忽視了漢字的掌握和使用,出現誤解字意、提筆忘字、錯字連篇、潦草難認等現象.大學語文課要強化大學生的漢字書寫,提升大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意識和規范水平,使書寫的漢字規范、美觀、流暢.
1.4常用文體寫作
具有良好的口才,必須要有“心才”,“心才”就是寫作能力.寫作不僅能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任何科學的發明與創造,都必須借助于語言來記錄、推廣和應用,達到知識上的共享.在這個信息媒介發達的時代,小到一封電子郵件,大到一次會議演講;小到平日的書信往來,大到公司企業的公文寫作,都需要用語準確、表達流暢、條理清晰的寫作能力.常見應用文寫作一直是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內容之一,依據不同文體的講授和練習,來培養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1.5文學欣賞
在信息交流更替頻率越來越快的今天,讀書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然而,真正好的營養、優秀的文化必須要深入到經典文本的閱讀中才能獲得,而不是來自于唾手可得的快消文本.學生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和賞析,能夠形成健康的審美心態、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在閱讀中觀察生活、體驗人生、感悟生命、提升境界.文學欣賞是歷來大學語文課的重要內容,注重教授文學經典作品的鑒賞方法和批評方法.通過對古今中外的文學、文章的解讀,使大學生感受到文字之美、文章之美、文學之美、文化之美,培養大學生的鑒賞能力.轉型的本科院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對傳統的大學語文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在保留原有的教學內容基礎上,應增設大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
2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一切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這也是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原則.大學語文秉承為社會輸送具有人文素養高的技能性人才,更好地完成大學語文的教學任務,達到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應依據大學語文繁雜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既要講授理論,又要進行學生能力的訓練,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講授和實踐訓練相結合.
2.1教學方法多樣化
針對大學語文的五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2.1.1制作教學課件
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改善教學手段,開發制作大學語文CAI課件.教學以課件為載體,教師講授與學生訓練相結合,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無論是普通話、口語表達的講解,還是漢字、常用文體寫作的講授,以及古今中外名篇的欣賞,課件的制作都應具備實用性、觀賞性、互動性和可操作性.
2.1.2利用網絡整合相關資源
將有關大學語文教學資源傳到網上,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地去學習.也可以利用與大學語文內容相關的網絡視聽資源、文字資源,有效地擴大大學語文的教學容量,體現大學語文既有看、有聽、有讀的立體性,又有思、有賞、有得的教育性,拓展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2.1.3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大學語文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所以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是實踐教學,也就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技能練習.學習語言文字的最終目的是應用,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理論知識制定課上課下的訓練內容.比如進行作品情景模擬,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讓他們切身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再如舉行課堂辯論或演講,有助于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2.2訓練方法系統化
一種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來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不例外,不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訓練態度、鍥而不舍的訓練精神,更需要科學的、有效的、系統的訓練方法.
2.2.1建立科學的訓練體系
大學語文每一項內容看上去是單一的,其實五個方面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托的.普通話是口語表達的基礎,漢字是寫作的基礎;口語表達是有聲語言的運用,寫作是文字語的運用,文字語和聲音語相輔相成;文學作品是口語表達、寫作學習和借鑒的范本.在訓練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把五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當然這種綜合性的訓練方式還需要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摸索和總結,所以需制定科學的、系統的、有效的訓練體系,使訓練內容節節相連、環環相扣,學生的能力循序漸進、步步提升.
2.2.2建立個性的培養方案
大學新生的地域性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性,決定大學生不同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決定大學語文的講授技巧和訓練方法.大學語文的第一節課應以筆試和口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查,了解學生的普通話、口語表達、漢字書寫、寫作的水平.依據學生語文基礎的不同性和訓練過程的差異性,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采取針對性的訓練措施和方法,使每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2.2.3建立系統的訓練模式
在課堂上大學語文教師根據學生語文能力的調查結果,具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講述和實踐指導.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課下訓練情況,并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有關語文技能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知識、運用知識、提升技能.以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為載體建立“學生主體性”的訓練模式.以學院、社團、班級為載體建立“學生個體性”的訓練模式.
2.2.4建立可行的監控體系
課外的訓練方法多樣化,雖然能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卻缺乏質量標準和監控體系.因此,應建立科學的質量監控體系,以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可以以學院為單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參與為手段,建立規范的非行政督導系統,對訓練過程、結果進行檢查、考核,了解學生的訓練情況.
2.2.5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
不僅要監督學生的訓練情況,還要檢測學生的訓練成績,對學生的訓練結果以階段性、學期末為時間節點進行評定,給予鼓勵.在評價主體上以學生在口語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方法和技能的運用情況列入評價領域,并通過口試對學生的方法運用和能力提升進行評估,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應側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
3考試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考試是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提升的階段性檢測.大學語文的考試打破傳統的單一筆試,采取筆試和口試相結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重視理論知識的運用和技能的提升.
3.1建立科學的考試機制
改革后大學語文內容的豐富性,決定大學語文考試的復雜性,不僅有口試和筆試兩種考試形式,而且涉及的考試內容是繁雜的.大學語文有理論、有實踐,既要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檢測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怎樣的考試方式來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極為重要.大學語文要打破傳統的、單一的、以知識記憶為主的理論考試,既要測試學生的理論水平,也要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應建立全面的、靈活的、科學的考試機制.
3.2制定具體的考核方法
大學語文既要有標準化的筆試試卷,又要有多樣化的口試形式,所以考試的內容要靈活多樣.制定考試的實施細則,使筆試和口試具有豐富性和實用性.
3.2.1制定筆試實施細則
筆試為期末考試的一部分.理論的多樣性也決定筆試內容的豐富性,同時也要做到生動性,就是考試內容的生動,能調動學生的思考,并能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筆試的內容主要包括漢字書寫(包括卷面文字)、常用文體寫作和文學作品欣賞(以中國古代作品為主),以百分分配比例為30%、40%、30%.
3.2.2制定口試實施細則
大學語文的口試分普通話和口語表達兩部分.普通話口試和口語表達中的朗讀考試在教學過程中考核,口語表達中的演講或教學口語在期末考試中進行(非師專業演講,師范專業講課).以百分分配比例為普通話30%、朗讀30%、演講或教學口語40%.筆試和口試以百分制分配為60%和40%,目的是考核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依據制定的考試細則,建立豐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試題庫.做到考試內容既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對學生很好地運用語言起到督促、鼓勵的作用.為適應本科院校轉型的需要,大學語文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時數、考核方式等,既要提高大學生的文學修養,也要體現未來職業的需求,加強大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培養,使文學素養和語文技能并重,體現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作者:馮常榮 王如辰 單位:白城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2]王麗芳.院校轉型背景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5(9).
[3]王春鳳.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