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健康教育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滲透;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必須始終堅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學科教學中,必須堅持有機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既傳授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又注重培養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養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行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生心理訓練的過程,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從教育目標整體入手,突出課堂教學為重點,積極開展工作。
一、教師在備課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點,備普通的教學環節,更要圍繞學生,圍繞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效果,而不能只考慮教師應該怎樣做,學生應該怎樣學,把學生看成配角。同時要以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問題,什么樣的反應,學生需要什么為中心來設計教案,聯系學生現在的水平和學習能力,挖掘出各種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切入點。實現這一點,就等于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打下了堅實可行的基礎。那么如何挖掘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因此,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帶著新的眼光和思路認真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出現的心理問題,便可從數學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我們在教《工作總量、時間和效率的關系》時,可聯系學生中出現的懶惰問題,可選用學生自己每天做作業的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實例,可加入對不同人一天工作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從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改變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突出課堂教學營造心理健康氛圍
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師應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情感狀態。這不僅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學習動機、積極學習態度、愉悅學習情緒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徑。要有主次地落實四項措施:
(一)師生互動,快樂情緒。快樂情緒原則是人類生活取向的一項基本原則。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狀態是獲得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保證。研究表明,愉快輕松的心境能使人頭腦清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對知識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產生直接影響。
(二) 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普遍具有好奇心。學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求知欲比較強。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創設情境,提供機會,啟發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如在講授新知識“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可讓學生事先準備幾組不同長度的三條細鐵絲進行探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一做,由哪幾組鐵絲可以組成三角形?能組成三角形的三邊有什么關系?從而掌握三角形的有關性質。這樣的直觀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識。學生感到直觀易懂沒有壓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水到渠成地獲得良好效果。
(三)鼓勵學生,體驗成功。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感受體驗成功的喜悅,使自己對學習更加自信。成功所產生的是一種心理滿足和情緒振奮的情感體驗,與自尊自信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是學生自我潛能得以發揮的強大動力。對學生來說,成功本身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覺,也是體驗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實現自己計劃的那種滿足感。要精心設計,縝密安排,多渠道多方式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獲得心理健康效益。如教學有理數的加減法,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可以設計一節競賽課,以口答、搶答、甲方出題乙方答題等方式,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進行訓練,以利加深理解和運用。也可設計聰明花、機智花、優勝花或進步花等獎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比賽,筆答口答任選。優勝者得獎的同時,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對促進身心健康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四)嚴格要求,個別輔導。教師應注意避免懲罰學生,不挖苦或諷刺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初中生心理不夠成熟等多種原因,少數學生經常注意力不集中,難免會出現課堂走神的現象。對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手勢、眼神、表情等體態語言,強弱適度、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提醒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疲于奔命的完成課外作業,使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少。這樣,會對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三、在課后輔導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設計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講述“充要條件”時,可設計如下問題:學習成績好是考入重點大學的什么條件。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實現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自覺地摒棄不良心理。
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從條件到結論的邏輯推理過程。條件和結論的關系是一種因果關系,特別是在分析法證明中,要求學生思考一個結果的產生是由于它擁有了哪些條件。所以,我認為通過數學問題的解決可以教育學生正確歸因自己的考試結果,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考試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激發學生更加努力的勇氣。
四、在教學評價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5-0451-02
【關鍵詞】 健康教育;師咨培訓;學生保健服務
18世紀初,美國教育家Hoyacc mann首先提出了健康教育的概念,強調將學校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的迫切性。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干事中島宏博士指出:“學校健康教育的開展將為達到全球健康目的提供一個極好的機會”。我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制定的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九五”規劃明確指出:到2000年,各省會市、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健康教育開課率要達到100%,縣鎮以上學校要達到80%~90%,縣鎮以下學校要達到70%~80%。為充分了解甘肅省中小學健康教育的開展情況,筆者于2004-2005年對該省14個市、州所屬112所中小學健康教育相關內容進行了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甘肅省14個市、州,從每個市、州隨機抽樣調查城市和農村中、小學各2所,總計112所。
1.2 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專家訪談、數理統計等方法。自行編制“甘肅省中小學健康教育現狀調查表”,內容包括學校健康教育師資情況、學校開展教育活動情況、對中小學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開展健康教育課的情況及未開設健康教育課的原因等5個項目共13個條目。問卷統一印制,由專人負責向相關市、州被抽取的學校定向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問卷112份,有效率為93.3%。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校健康教育開展情況 在112所學校中,將健康教育獨立作為一門課程開設的學校有33所,占29.5%,開課的學校主要是城市中小學;未開設的學校79所,占70.5%。80%以上學校(小學56.4%,中學43.6%)以《體育與健康》課作為學校健康教育課,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課程改革,教師對體育與健康教育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導致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都感到困惑與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是觀念滯后,教師長期受傳統落后意識的影響,認為開展健康教育課最大的阻力是“應試壓力大”,與升學就業無關。有85.0%的農村中小學從未單獨開設過健康教育課。
2.2 健康教育教師配備情況 開展健康教育課的33所學校均沒有專職教師,主要由體育(17名,占51.5%)、生物(6名,占18.2%)任課教師和班主任(10名,占30.3%)兼職承擔。兼職教師學歷分別為本科7人、大專21人、中專6人。中小學教師迫切需要培訓的健康教育內容見表1。
在被調查的112名體育、健康教育教師及相關人員中,60%以上自認為不具備學校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僅有10%的教師在崗前接受過較為系統的健康教育學課程培訓;有84%的被調查者不知道《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80%以上的學校教師認為體育教師的《體育與健康》課就是學校健康教育課;90%以上的任課教師愿意接受系統的知識培訓,有65%選擇短期脫產培訓,25%的人建議歸納在學歷教育中,其余的希望利用刊物自學。
2.3 健康教育教材 見表2。
健康教育缺乏系列教材,尤其是缺乏師資培訓教材,教材在實用性、創新性方面尚有缺憾。各類開展健康教育的學校健康教育教材擁有率為36.4%(12/33),其余大部分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體育與健康》,個別學校使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生心理輔導指南》。健康教育的實施有多種形式,缺乏規范性,沒有有效、統一的要求,且極少數學校使用的學校健康教育評價方案仍然是1995年教育部制定的。
3 建議
3.1 改變觀念,把提高認識作為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各級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素質接班人的任務。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教育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等重要使命,“以學生發展為本”同樣是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應改變過去唯“升學率”的工作觀念和做法,切實落實國家有關對健康教育課程安排的要求,將2周1課時的健康教育課程列入教學大綱的課程設置中,做到有課時、有師資、有教材教具、有教案和有考核評價制度。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對中小學領導層開展學校健康教育理論和實施方法的培訓,落實和配備師資,切實把學校健康教育列入學校工作的議事日程。
3.2 建立相關師資人才的培養體系和制度 教師是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是確保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要促進學校健康教育的發展,首先必須配備良好的師資。目前,在體育專業的基礎上建立學校健康教育專業是一條可行的途徑,也培養了一批學校健康教育師資。但此次調查發現,擔任健康教育相關課程的教師大多數未接受過相關知識的培訓,今后應在師范教育課程體系方面做必要的改革,拓寬專業口徑。根據目前具體情況,短期培訓也不失為改善目前師資狀況的較符合實際的方法,可盡快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提高師生之間溝通技巧和知識傳授技巧。隨著我國學校健康教育多元化的發展,高等院校既要培養健康教育的專業人才,又要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專業人才。師范類高等院校應肩負起這門學科師資的培養任務。
3.3 構建全新的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目前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實質上只包含了與體育相關的健康教育內容,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二者有其共同點,但也存在本質的區別。審視當前的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現狀以及健康教育活動開展情況,需要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應組織專門人員編寫符合現代中小學教育需求的課程標準及教材。實施健康教育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計劃,應明確學校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兒童青少年科學衛生知識水平、樹立健康信念、形成促進健康的行為,并根據學生在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接受能力、擬定教學計劃、確定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育,注重行為的培養。
[關鍵詞]接近性教學法;理論依據;路徑選擇;原則把握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感覺單調、枯燥、乏味,很難激起學習興趣,常常造成教學活動事倍功半。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此,初中思品課教師可充分運用接近性教學法,從時間、空間、語言、行為等多個方面與學生接近,讓學生與教師成為“自家人”,從而提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認同感,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思品課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需要強調的是,在實施接近性教學法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著力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一、接近性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本文所說的“接近性”,是指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運用教材、傳授知識、闡述觀點、組織活動時所包括或隱含的語義、信息,與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學習基礎、認知需求、興趣愛好等方面重合、相似或接近,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般認為,“接近性”是一個新聞學概念。《新聞學大辭典》對“接近性”的解釋是:新聞價值要素之一,指事實同新聞受眾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距離,距離近則新聞價值大,距離遠則新聞價值小。新聞發生地點與新聞傳播地點間的空間距離的遠近,對新聞價值的影響很大。人們對發生在身邊事情關心的程度,一般要勝過對發生在遙遠地方事情的關心。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人在社會交往中都會因自身需要產生親切動機和依賴動機,即接近心理。某些研究證明,新聞受眾對那些可以滿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最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感。構成新聞接近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新聞的事件、地點、人物等都與新聞受眾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受眾對新聞中的熟悉或相同、相似之處,都會構成接近感,促使受眾愿意下功夫了解,甚至探索研究。從中可以看出, “接近”就是興趣,“接近”就是喜歡,越“接近”就越有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與新聞傳播有一定的類同性。新聞傳播需要得到受眾的認可才能達到傳播效果,教學也需要學生認可才能達到教學效果。正因如此,思品課教學可以從新聞學理論中得到啟發和借鑒。一個時期內,新聞宣傳更多的以傳者為中心,因而其傳播是單向的。教學也是如此,一個時期內,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因而教學更多地體現為灌輸式、填鴨式。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新聞實踐的發展,新聞理論也在不斷進步之中,新聞傳播從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者為中心轉變,傳播方式由單向向雙向轉變,形成了傳者、受者的互動。教學也是如此,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轉化,變教師單純講向師生互動轉化。因此,新聞學中有關“接近性”理論可成為接近性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
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接近性是其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接近性是有助于最初的人際吸引的因素之一。改編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的《魅力何來:人際吸引的秘密》,把接近性放在那些有助于最初的人際吸引的因素的第一條來進行討論: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接近性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源。盡管接近也可能誘發敵意,大多數攻擊和謀殺都發生在住得很近的人們中間,但接近性更容易產生喜歡。對于那些沉浸于神秘的浪漫愛情幻想的人來說,接近也許是乏味的;但是社會學家已經證實,大多數人的婚姻對象是那些和他們居住在同一社區,或在同一個公司或單位工作,或曾在同一個班里上過課的人。環顧四周想一想,如果你要結婚的話,他或她也很可能是居住、工作或學習在你步行可及范圍之內的人。由沙蓮香主編的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課程教材《社會心理學》有關“熟悉”的說法,對接近性更容易產生喜歡作出了解釋:熟悉本身可以增進喜歡――與我們接觸及交往越頻繁的人,越容易成為我們的朋友,這就是說所謂的“曝光效應”。前幾年頗為流行的一首歌曲《同桌的你》,就反映了時空的接近性帶來的熟悉與喜歡。社會心理學家們所討論的多局限于“人際”,其實“人物”或“人事”的關系也是這樣。人們對熟悉的物品會有依賴感、安全感,如開自己的車,因為熟悉而放心,而臨時換一輛他人的車就會擔心:性能好不好,剎車靈不靈,輪胎氣壓足不足,等等。對熟悉的事情,則聽到會感覺親切,起碼不會對該事表示懷疑。這也是社會心理學對接近性教學法提供的理論依據。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說,賦予了“接近性”更豐富的內涵。蘇聯教育心理學家M.M.季亞琴科在《高等學校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所謂“接近性”是教育過程中群體和集體心理泛化的表現,主要指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他們的心境、意見、自覺性、友誼、團結的水平和同情、厭惡等等。王振宏、李彩娜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在論及“恰當而靈活地選擇與設計教學方法”時強調,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基礎來選擇與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效果最終在學生身上得到體現,因此,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情況,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需要和學習基礎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他們在論及“建立有效課堂常規的原則”時指出,“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使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從而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課堂常規的制訂既要以課的類型和課堂環境為依據,又應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行為能力”。他們在論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時認為,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在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內容及實施形式時,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這里所說的“符合”就是“重合、相似或接近”,就是選擇教學方法要與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需要和學習基礎重合、相似或接近;制訂課堂常規要與學生的年齡和行為能力重合、相似或接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特點和規律”、綜合考慮“年齡特征”。其既重視生理上的接近性,又強調心理上的接近性。既強調學習基礎的接近性,又強調行為能力的接近性。總之,“接近性”是教育心理學的重點研究內容,它在教學方法的選擇、課堂管理、健康心理教育等多個方面,都強調了“接近性”。
二、接近性教學法的路徑選擇
從接近性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中可以看出,接近性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接近性的內容在不斷地豐富發展之中,其也為接近性教學法提供了諸多實現路徑。它既可以從時間、空間上接近,也可以從語言、行為上接近。
(一)時間接近法
所謂時間接近法,就是時間距離的接近,體現在初中思品課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所應用的教學資料,應盡量體現時間上的接近,即在教學中所應用的知識、信息一定要新,要與新聞報道一樣講究時效性,跟上或大體跟得上實踐的變化。
任何事物都有時間上的序列,從心理學角度說,人們往往對新近的事物更感興趣,鮮活的、水靈靈的,總是惹人喜歡的。新聞業的興旺發達說明了這一點:因為追求“新人新事”是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而新聞業正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這一需求而產生和發展。初中生自然也有“從眾”心理,在講課過程中,如果說的多是陳年舊事,會讓學生興味索然,而多講一些“新事”,自然能達到時間的接近,從而增強學生的興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實施時間接近教學法時,初中思品課教師要對課文中的一些事例進行時間距離上的“改造”,對教材上的事例時間進行“拉近”處理。因為無論如何更新出版,我們的課本總有個時間上的滯后性,如我們現在所用的課本是“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距今天已過了好多年了,不少“人事”已是“人是物非”“事過境遷”。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六課《網絡交往新空間》中的“相關鏈接”是“截至2003年12月31日”的數據,說到“全球有4億人使用因特網”“我國上網人數7950萬人”。互聯網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如果在講課時采用這樣的“老”數據,肯定會被學生“吐槽”。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1997年11月第一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后,形成半年一次的報告機制。2012年7月19日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其中2012年上半年網民增量為2450萬,普及率提升1.6個百分點。這“新”數據與課文中的“老”數據已是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當然,屬于歷史范疇的“時間久遠”,不在時間接近法討論范圍之內。
(二)空間接近法
所謂空間接近法,就是地理距離的接近,體現在初中思品課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所應用的教學資料,應盡量就地取材,聯系本地、本校的實際甚至聯系學生和教師自己身上或身邊的事,而盡量避免遠距離的事例。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的空間布局中發生、發展和運動的。從心理學角度說,人們對事物的感興趣程度與地理距離成反比:距離越小,興趣越濃;距離越大,興趣越淡。而我們所采用的課本,是由課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其編著所考慮的空間是“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其中的許多事例對當地學生來說,看不見、模不著,因而引不起他們閱讀、了解、理解的興趣。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實施空間接近教學法時,就要對課文中所講的事例進行空間距離的“改造”,變遠距離為近距離及至零距離,變外地為本地乃至本校,變“他們”為“我們”及至“我”,讓教學事例成為發生在學生周圍或身上的事,給學生一種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從而使比較抽象的概念變成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指導,這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的《珍惜新起點》時,就可以大力實施空間接近法:說到“新學校,新同學”就可以說學生所在的自己的學校,說學生自己的同學;說到“創建新集體”,就可以說自己所在的新班級;說到班級同學的“團結協作,互助前行”,也不用說課本上的“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一個班級”,而說學生自己所在學校的班級就是了。這樣近距離的事例,會讓學生興趣大增,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如在上八年級上冊第五課《多元文化“地球村”》、九年級全一冊第四課《了解基本國策與發展》中的“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時,就筆者所在的義烏來說,就可以由教師或家長帶著學生上義烏國際商貿城、義烏異國風情街進行參觀,從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元文化,感受到改革開放對我國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距離產生美”也有其心理學依據,它屬于空間接近法的反向案例。
(三)語言接近法
所謂語言接近法,就是初中思品課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他所采用的語言體系應與學生日常所用的語言體系相同、相似或相近,讓學生更多地感受到教師與他們是“同齡人”,有著“共同的語言”,從而更多地接受你提供給他們的信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語言具有開放性、發展性,如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進行,與國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外來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語言體系中,初中生也會受到社會及家庭成員的影響。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的網絡交流也越來越普通,網絡語言也就應運而生,風生水起,且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人民日報的一句“給力”曾讓網民們歡呼,今天已是風光不再。在筆者撰寫此稿之前,“元芳你怎么看”遮天蓋地、漫山遍野,但月滿則虧、盛極則衰,不久就呈消退之勢。正是語言的這些特性,表現為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語言體系,會有不同的語言愛好。如果缺少持續地學習和自身語言體系的進步,不同的年齡段之間就會有很大的語言年齡差。就“社會人”而言,堅守自己年齡段的語言體系并無大礙,而作為初中思品課教師如果這樣,就會使學生有“你out了”的感覺,會與你“隔代相望”,增加語言溝通的難度,弱化了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為了讓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初中思品課教師就必須在語言上與時俱進,充分讓學生感覺到你與他們是“同時代的人”,與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減少溝通上的“語言障礙”。
(四)行為接近法
所謂行為接近法,就是思品課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在授課內容中融入學生所喜歡的、所癡迷的活動內容,讓他們感受到你是他們的同類,你與他們一樣“好動”“好那樣動”。總之,就是投其所好。
一般來說,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因而也有了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初中思品課教師也許與學生已有一定的年齡差,也就有了“行為差”,但你雖說不能與他們有一樣的“行為”,但你要深入地了解初中生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行為特征,把他們的愛好、興趣融入到講課內容之中,把自己“退回”到初中年代。如在上到八年級上冊第三課《同儕攜手并進》時必然會涉及“早戀”的問題。就如何防止與矯正初中生早戀傾向,教師可以“以身試法”,說說自己初中時可能有過的“早戀”現象:“記得班上有位女同學,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會想到她,在上課時也會禁不住看她一眼。”教師的這一行為,與有“早戀”傾向的學生就有了自然的接近。然后,教師指出這是青春期性萌動的正常反應,再接著談自己對“早戀”的看法。這樣的效果就比較好,初中生們會覺得親切可信,從而對教師的建議愿意聽取采納。如上八年級上冊第6課《網絡交往新空間》時,必然會涉及“網癮”的問題,教師完全可以坦然面對,說到自己也曾上網成癮,也喜歡玩游戲,然后進行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會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有時是無意的,有時則是有意的,即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施加影響,以此達到教學目的。有意施加影響的技巧很多,其中初中思品課教師要想方設法、殫精竭慮地與學生進行時空、言行等全方位的接近,使學生把你當成“自己人”,達到“自己人效應”。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三、接近性教學法的原則把握
接近性教學法充分體現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不能就“接近”而“接近”,不能本末倒置,不能顧此失彼,而是要認定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目標性原則
所謂目標性原則,就是接近性教學法的運用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無論是接近性教學法的路徑選擇,還是教案實施,都要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而進行。
實施接近性教學法,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而不是就“興趣”而“興趣”。我們可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左右馳騁、上下翻滾,可以稀奇古怪、千變萬化,但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切圍繞教學目標,一切為教學目標服務。總之,“接近”只是手段,完成教學目標才是目的。比如基礎知識是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前提和理論來源。能力主要來源于對基礎知識扎實、靈活、全面、熟練的掌握。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教材中的基本觀點、概念、原理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加以理解記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做到運用自如,才能對各種社會現象或時政熱點進行思考、分析。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接近性教學法的過程中,抓好基礎知識的落實,讓學生構建起科學的知識網絡,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儲存、掌握、運用的能力。
(二)針對性原則
這里所說的針對性原則,是說初中思品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既包括學生的學習基礎,也包括他們的興趣愛好;既包括他們的生理特征,也包括他們的心理特征,遵循教學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接近性教學法。否則,就會變得無的放矢,“對牛彈琴”,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
(三)引導性原則
所謂引導性原則,就是在實施接近性教學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師與學生的作用都得以有效發揮。
接近性教學法,更多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更多地體現了“投其所好”,但作為初中思品課教師不能因此而信馬由韁、“放任自流”,而是要牢記教師的職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就好像是一名好導游,引導觀賞者游覽到景區的主要景點,欣賞到美景,感受到人文。
(四)有效性原則
分析中職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學基礎改革,提出化解當前“中職學校招生多、生源質量下降與中職學校資源短缺”矛盾的思路以及實現“勝任崗位,促進職業生涯發展”職業教育目標的“五步法”。
關鍵詞:
中職;病理學基礎;護理專業
1新時期中職教育的特點
隨著職業教育門檻的降低,教育脫貧攻堅戰的推進,近年來,中職招生人數持續增長。2010—2015年,中職教育每年招生均突破600萬人,約占普通高中招生人數的3/4。招生人數的大幅度增加,導致中職生源質量普遍下降。業內流行的觀點是中職生是第三、四批錄取后的初中畢業生生源。調查顯示,2011年,我校生源中,入學時中考成績等級為B及以上者占初中生源的5%,C以下或無中考成績的占80%,高中畢業生不足7%。表明學生中考成績偏低、綜合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偏低。67%的中職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30%的中職生對專業知識不感興趣[1]。中職教育改革整體滯后。根據《中等醫學教育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等政策要求,各類中職學校經歷了“聯合、升格、劃轉、撤并”等關乎學校前途命運的改革。從此,中職教育進入低迷的彷徨期,教育教學改革也進入了觀望期,直至招生政策的完全放開以及國家免學費等資助政策的大力推行,才使生源逐步回升。對比“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規劃中職教材《病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我們發現課程難度并沒有降低。這可能與醫療衛生行業的特殊性及要保持專業課的專業性、實用性、完整性等有關。我校護理專業3個年級的病理學基礎課程考試結果見表1。3個年級為同一教師授課,考試范圍和難度相當,具有可比性。表1顯示,3個年級的實測差均在10%以上,提示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均達不到預期。由于2014及2015級采取了一些強化措施,故現象有所好轉。另外,中職學校采用的傳統三段式(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教學,也導致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治療與預防嚴重脫節[2]。
2病理學基礎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職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病理學基礎也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兩方面。
2.1課程改革
從教材角度看,課程改革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2002年“十一五”規劃教材第一版、2008年“十一五”規劃教材第二版和2015年“十二五”規劃教材第三版。本文主要從教材內容設置特點、版面布局、易用好學、職教目標契合度與不足4個方面對3版教材進行歸納比較。(1)2002年第一版教材。主要是參照大專教材,針對中專生特點進行刪減并適當降低難度,沒有統一編制的教學大綱,也無課后習題,教材專業邏輯、教學邏輯、版面布局、易學好用及職教目標等方面均不完善。(2)2008年第二版教材有了明顯改進。①分專業設置教學大綱,能適度區別不同專業要求;②對內容、標題、結構進行合理布局,增加了少量課后習題和較豐富的圖表,教材的專業邏輯、教學邏輯、版面布局、易學好用等方面得到較明顯的優化;③知識目標難度進一步降低,增加了一些臨床知識鏈接,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立足崗位,重實踐,能勝任”現代教育教學改革方向。(3)2015年第三版教材針對第二版的不足加以改進。①學習目標設置情感、知識、能力3個維度,但知識目標仍用“掌握、熟悉、了解”等傳統不易評判的動詞劃分,情感目標沒有更充實的內容加以支撐,此外,對臨床上一些不常見的疾病或不常用的知識點進行優化;②增加了較多的彩圖案例分析題,但缺乏其他題型習題,故易學好用方面雖有進步但仍有不足;③增加了許多貼近生活或臨床的案例,利用“情景導入”法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興趣、貼近崗位。總之,第二、三版教材在內容優化、易學好用、職教目標、服務行業方面有了較明顯的進步,但在結合當代中職生特點(專業興趣低、自學能力差、教化轉變難),緊扣新課改目標(貼近崗位、對接標準、服務行業、終身發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病理學基礎的3版教材比較,見表2。由表3可知,第二版教材的學時由第一版的74學時降為36學時,而字數由249千字升為298千字,平均每節8.28千字,相當于每分鐘207字,即使除去非講授內容,課時仍較少。第三版教材參考學時為46學時,字數324千字,學時數比第二版增加了10學時,筆者認為若采用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課時基本夠用,但如果采用以行動為導向教學法,則約需增加15~23學時,共需61~69課時,而這也是在可承受范圍內的。
2.2教學改革
2007年以前,教學改革主要以PPT課件制作為代表,輔以應用計算機技術,較少進行具備成熟理論的教學法的應用實踐。2008年以后,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國內外人才的頻繁交流以及金融危機引發大批企業倒閉,促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職業學校為響應國家號召紛紛進行了一系列以促進產業對接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改革。這一目標的核心觀點:一是勝任崗位;二是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圍繞這一目標,諸多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對病理學基礎教學進行改革與探索,從著重的時間來看,分為課堂內和課堂外改革;從著重的教學主體來看,分為以教師為主體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著重于課堂內的改革:一方面是應用各種現代教學媒體和技術手段,增強課堂呈現效果;另一方面通過靈活應用教學技巧、教學道具和語言魅力,增強課堂效果,如應用思維導圖[3]、數字化虛擬切片[4]、四格圖片(正常器官切片、異常器官切片,正常組織切片、異常組織切片)方法[5]等。著重于課堂外的改革:一方面強調發揮學生自學能力;另一方面前移或后移課堂學習重心,把課堂時間主要用于增進師生互動和解難答疑。翻轉課堂教學法[6]、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等行動導向教學法便具有以上特征。以教師為主體的改革: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一些以往難以說明的問題或原理,如微課的制作和應用。此類方法多屬于著重于課堂內的教學改革,而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則多屬于行動導向教學法。上述面向課堂內外和針對教師主體、學生主體的改革探索,有利于豐富教師病理學基礎教學經驗,提高授課效果,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符合當代職業教育改革方向和精神。但研究發現,其仍存在以下3個問題:(1)課程改革包括課時改革沒有跟上;(2)沒有或很少能獲得學校及以上層面的支持;(3)幾乎是單兵或小分隊作戰,難以獲得實施上述改革所需的充分條件。
2.3傳統教學法的優缺點
由于上述3個問題沒解決好,加之教學資源尤其是教師資源短缺,導致目前中職學校大多采用傳統講授法。傳統課堂教學重視教師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和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進度、有難易梯度地傳授知識,有較強的主動性與靈活度。傳統講授法更符合教師、教室、教學用具等教學資源相對短缺的當前大國辦教育國情[7]。然而,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課堂上教師忙于講授灌輸,學生被動聽課,缺乏獨立思考和互動探究的主動學習機會,這既不契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方向,也不符合當前“能勝任崗位,能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素質教育目標。傳統教學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節點。
3改革方向與設想
為改變教學資源短缺、課程改革滯后的中職教育現狀,我們提出一些頂層設計構想。以中職衛校病理學基礎教學為例,提出如下設想:(1)成立至少面向全省的課題組;(2)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同步進行;(3)取得學校層面的大力支持。具體分5步走:第一步,以賽選才。通過組織全區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骨干競賽,選取合適人選作為課題組成員。第二步,課改先行。(1)按照原教學大綱要求,根據教材不同章節選用合適的教學法;(2)按選用的教學法編寫教案(推薦教案);(3)重新編寫教學大綱(要求不同、課時數不同);(4)按新教材、教學大綱及教學設計(第一成果)進行由點及面的第一階段的教學改革。第三步,理實兼重,同步進行。即同時對參與教改的人員進行教學法培訓和實踐技能培訓,保證效果。第四步,再賽選優,找到典型。在第一階段推行2~5年后再次比賽,挖掘優秀教師和作品(典型教案、課件等作為第二成果)。第五步,錄制視頻,二次推廣。把優秀教師典型授課過程錄成視頻,并進行較大面積地推廣。
3.1課改
成立課題組,集中培訓,然后分組重新對各章節進行教學設計和梳理,對適用于行動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按上述方法重新編寫教學大綱、教材、教案。教學大綱按三維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重新編寫,課時數按新教學法重新規劃,教案為推薦教案。上述材料為第一成果。此階段要解決3個核心問題:(1)找出病理學基礎各章節最適用的教學法,并加以教學設計;(2)重新編寫教學大綱,確定課時數;(3)出臺相應文件,要求試行學校給予課時數、資金、教具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3.2教改
在課程改革完成的基礎上加以宣傳,鼓勵學校和個人參與,進行2~3年的試驗,每年進行總結改進。此階段為第一成果的應用,是由點及面的小范圍實踐,相關培訓可由參與方自行完成,最后經修改定稿形成第二成果。
3.3師改
針對可選用的且被證明有效的教學法,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法、參觀法、微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四階段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張貼板教學法、頭腦風暴法、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理論實踐一體教學法等[6],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培訓。病理學基礎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醫學學科,要求教師具備較豐富的臨床知識和經驗,而這卻是中職專業課教師的短板。故在組織教改時應盡可能選用“雙師型”教師或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以保證教改質量。
3.4改革成果及其應用
在2~3輪總結改進后,課改、教改方案已基本成型,成型的課本、教學大綱和教案將成為第二成果。利用該成果再進行1~2次授課比賽,選出優秀教師和優秀作品,然后對優秀教師典型的授課過程進行錄制,形成第三成果,隨后在學校間推廣使用。錄制視頻時要注意兩點,一是重點錄制公共講解部分,即前情知識、目標、要求、做法、學法、注意事項等,把師生互動部分留給現場授課教師;二是注意各章節視頻時間不宜太長,要留時間給師生互動,確保視頻的實用性。課程改革“五步法”的優點:(1)可以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資源;(2)把更多時間、精力留給現場授課教師;(3)留有持續改進的空間和時間;(4)較適合目前教學資源短缺的中職學校現狀。缺點:(1)格局較高,涉及面較廣,不易控制,需要省級以上行政主管部門牽頭;(2)周期較長,不可控因素較多;(3)需投入的資金較多。綜上,待課程改革“五步法”完善成熟后,即可在多學科、更大范圍推廣,具有可復制性。
參考文獻:
[1]劉昱.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體”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8(8):72,95.
[2]秦敬民.中外高等醫學教學改革現狀與問題比較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9(20):93.
[3]張玉麗.思維導圖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6(21):234.
[4]曹玉文,李威,萬立會.翻轉和傳統的混合教學模式在《病理學》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3(8):32.
[5]張寧.四格式圖片學習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1(14):23.
[6]謝莉莉,朱孔利.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教學模式的應用與評價[J].護理研究,2016,30(3):887.
近年來,相繼有高校青年教師、文史少年天才自殺,高等學府大學生涉嫌弒母的消息傳出,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 這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對生命愈來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現實. 青少年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令我們既痛心又擔憂. 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家庭、學校、社會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沒有正確而又科學的生命意識,導致其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1].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只有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才能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已經成為生物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使學生正確科學地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熱愛且珍惜生命,是生物教師的使命.
1生命意識與喚醒學生生命意識的涵義
生命意識是人對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發生、發展和完善機制的總體認識與把握.也就是讓學生認識生命,了解生命,懂得生命成長和發展過程的內在規律.生命意識就是人對自我存在的一種體驗和感悟,對自我存在價值的終極審視,最終成為一種對人的生命尊重和關愛的自覺意識,并轉化為尊重生命和關愛生命的自覺行為. 筆者認為具有生命意識就是要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進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喚醒學生生命意識,就是開展珍惜生命的教育,讓學生加深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認識,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意識提高,啟迪自我的精神世界. 專家馮建軍指出: 我們的教育若不能引導學生去認識理解生命,而是用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作為代價,來培養學生的一些知識與技能,最終只能導致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懷疑、虛幻與破滅.所以在生物教學中,通過多種渠道喚醒學生生命意識,是我們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北師大教授肖川的觀點是: 生命教育的中心內容是教育孩子如何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潤澤生命.其核心是喚醒學生對美好生命的憧憬,從而使學生成為積極的生活者和勞動者.由此,本 人認 為 在 生 物課 堂教學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就是在學生認識生命的基礎上,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尊重、熱愛生命,理解生命價值,提升生命質量. 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就是幫助學生科學地掌握生命的知識,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從而珍惜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境,同時使學生能主動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本身存在的價值與社會定位,能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
2 提升教師的生命意識,做學生積極的表率
生物教師在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中起著積極的表率作用,生命意識能否得到喚醒關鍵在于教師. 提升教師的生命意識就是教師自身生命意識的覺醒.老師在重視提升自己職業意識、反思自己職業行為的同時,應努力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主體. 傳統教育觀中將教師比喻為紅燭、園丁,贊頌教師燃燒自己崇高奉獻精神. 但是這種奉獻精神卻忽視了教師對生命愉悅體驗和感受. 一位沒有生命意識的教師和學生之間必然缺少情感交流. 只有教師具備高尚的生命素養,對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感染力、人格魅力,才能對學生有正確和科學的生命觀引導. 尤其是教師具有自覺的生命意識和生命智慧,才能做到言傳身教. 一位真正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教師才能給學生以積極的正面影響,從而感化和引導學生. 教師既是學生精神生命的創造者,也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創造者. 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教師應該是和學生共同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識. 只有教師具備自覺的生命意識,才能培養出智商和智慧、知識和思想、個性和品行、理想和實踐并存的熱血青少年.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 作為一個教師,我擁有讓一個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權利孩子長大后是仁慈還是殘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在生物課堂中創設友好的民主氛圍,尊重學生,給學生適宜的發展空間,給自卑膽怯的學生以鼓勵,給疑惑的學生以引導,給困難的學生以幫助,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關懷,體會成長的快樂. 二十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對此觀點感同身受.
3 重視基礎知識學習,培養學生探索生命科學的精神
要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就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因為不懂得自身結構和生理,不懂得生命的奧妙,就不可能做到尊重生命.例如: 學生知道生命的新陳代謝,才會科學合理地調配營養,才不會挑食; 學生了解蛋白質、核酸、糖類、脂質及無機物的組成與結構,可讓其感受生命的嚴謹與神奇. 學生從微觀到宏觀知道了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各層次間的相互關系,才能了解生命的嚴謹結構與美好. 學生知道遺傳和變異的規律才能初步理解生活中的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感受生命傳承的奇妙,并初步對生活中的遺傳和變異現象進行科學解釋. 學生學習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過程,才能了解到生命誕生的過程,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來之不易,讓其學會欣賞并珍惜生命,認同自己的唯一,增強自己的自信. 學習了伴性遺傳的基礎知識,學生才能理解遺傳病的概率計算方法,了解患者是不幸的,才能提高優生意識. 通過對酶的發現史、生長素的發現史、噬菌體侵染細菌的試驗、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等科學史的學習,才能讓學生體會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了解科學家通過探究發現真理的過程,使學生能明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和作風去認真對待學習、對待每一件事才能夠成功的道理. 只有掌握這些生命科學知識,才會使學生在認知能力和生命意識兩個方面的都得到提高.
4 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偉大的,培養學生尊重生命
地球的誕生和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有幾次物種大滅絕現象,但還是有很多生物頑強地生存下來. 目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約已有 46 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地球上的生物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豐富多彩、形形的生物. 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條件都有可能將生命扼殺在搖籃之中. 從單細胞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到具有偉大智慧人類的出現,這更體現了我們人類的生命的偉大. 在生物進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時,讓學生認識生命產生的艱難和漫長,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發展規律,從而感悟生命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偉大的,培養學生尊重生命. 同時讓學生學會保護生命,珍惜生命. 在動植物的進化史中體會生命演化的艱難歷程,認識人類對大自然肩負著神圣使命,同時自然的其他的物種的力量也很偉大,我們應愛護其他物種,共同維持生物圈的和諧. 在學習生物的應激性時、給學生介紹蝙蝠和鯨的回聲定位系統、動物的語言、動物復雜性后天學習行為,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奇妙從而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 向學生介紹種子萌發時的力量可以把石塊撐開; 許多昆蟲一生要蛻多次皮; 蝴蝶還需要作繭自縛; 殘疾人的精彩人生生命成長經歷種種磨歷,但勇氣和力量為我們開辟前進的道路. 例如: 在生殖和發育教學中,觀看人的受精卵如何變成一個成人的視頻,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父母親的艱辛,讓他們更加尊敬父母和長輩; 通過討論幼兒時期的生理特點,感受到幼兒是需要成人的呵護的,讓學生能夠愛護年幼的人. 通過這些學習讓學生不僅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讓學生的心中種下了珍惜并尊重生命的種子.
5 挖掘生物課程中的美育內容,激發學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不同層次的美學教育,激發學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學中蘊含許多美育內容: 從細胞到組織、器官,從個體到生物圈間存在的和諧美,生物多種多樣的形態美,生物表現的形態各異的行為美,以及科學史展現的科學家的人格之美. 例如: 基因表達過程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到生命形成的和諧美、邏輯美和簡約美,進而讓學生欣賞生命. 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感受生物的形態、結構、色澤等外在美,觀察各種生物和諧生活在一起,能夠發現生物界的和諧統一之美. 通過對孟德爾的簡介及他所做的豌豆試驗的相關情況的學習,讓學生欣賞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人格美. 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學習意識. 通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學習,讓學生發現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內部和諧美. 細胞具備了和諧美、統一的整體之美,一個細胞如同一座精巧的工廠,細胞膜擔負著防衛、控制物質出入的作用,線粒體是工廠的動力供應站,依靠葉綠體,細胞將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細胞的各部分分工明確,有密切配合,使千頭萬緒的生命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細胞結構之完美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工廠所不能比擬的. 又如,DNA 雙螺旋結構以及 DNA 在復制時采取的邊解旋邊復制同時嚴格地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這充分體現出生物的對稱美和生物科學的嚴謹美. 通過不同層面美學教育的,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體驗美的情懷,進入美的境界,從而感覺生命的美好.
6 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生命
20世紀以前人們還沉浸在改天換地的豪邁氣概中,沉浸在從大自然中攝取越來越多財富的激動心情中,一夜之間,人們忽然發現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倉庫,它所貯藏的資源也是有限度的,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一去不返的. 這讓人們必須重新認識大自然,進而保護大自然.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大自然既是養育人類的母體,也是人類發展的最后屏障. 例如,在生物與環境的教學時,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欣賞春天爭奇斗艷的花朵,夏天枝繁葉茂的樹木,秋天碩果累累的田野. 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學校、家庭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 通過這些實地觀察、欣賞和考察,讓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在大自然中是最重要的生物,意識到綠色植物對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與人類生活關系極其密切,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并使學生意識到生物與環境是個有機的統一體,讓學生懂得善待生物就是善待我們人類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維持生物圈的平衡與和諧. 通過對植物的光合作用學習,讓學生明白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基礎,應該珍愛植物、保護植物,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再如,通過生物種內關系,種間的共生、共棲、寄生、腐生、競爭等關系,使學生領悟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明白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只是大自然的一員,讓學生學會做一個自然的人. 還可以結合世界地球日開展住在地球、美化地球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污染現狀,思考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結合國際森林日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思考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情況; 讓學生討論干旱對人類的影響,人類在沙塵暴的形成和防治中的作用,又可結合世界動物日調查當地生物資源,對我國自然保護區及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現狀進行研究. 這些做法既讓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又能培養學生熱愛生命.
7 引導學生認識人生命的短暫,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每個生命對于生命個體來說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時也是短暫的,值得每一個人去熱愛. 比如在學習動物部分時,可以播放魚類生殖的視頻: 雌魚每天能產卵幾十萬粒,一部分卵被水沖走,一部分卵被其他生物吃掉,只有極少部分能夠孵化.孵化出的小魚往往成為大魚的美食,真正能生存下來的少之又少. 無論是動、植物還是人類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 再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了解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過程,為學生播放了從和卵細胞的結合到嬰兒分娩的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清楚感知生命的起源、讓學生感知生命的來之不易. 同時讓學生體會生命來到世界上是一個極偶然的機會,這一生命過程是極其短暫的和寶貴的,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來之不易,學會欣賞、珍惜生命,認同自己的唯一,增強自己的自信. 講述生物的個體發育,讓學生明白每個生命包含出生、成長、死亡的過程,這一生命過程是短暫和寶貴的. 人生短暫,一個人要怎樣發揮生命潛能,才使自己生活得有意義、實現生命價值. 在學習細胞時,讓學生了解細胞癌變的原因,認識吸煙酗酒等不良行為有損自身和他人健康,同時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殯儀館體驗生活,讓學生親身感受死而不能復生的道理,一個人的死亡給家人、親友帶來的巨大悲痛,增強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 學生只有認識到生命是短暫的,才能學會關愛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喚醒青少年生命意識的上存在顯著優勢,是喚醒生命意識主陣地之一. 國家頒發的《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發展及終身發展作為其基本理念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應該珍愛生命,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過生 物課 程的學 習,學生 可 以正確科學地認識生命,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與精妙,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因此,我們要在生物教學中注重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尊重、熱愛生命.在生物教學中喚醒青少年的生命意識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各種積極因素,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就會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參 考 文 獻
[1]吳翠霞.生物課堂教學中生命意識培養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2]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高春梅.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成長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新視角[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4]江蕓涵.關注生命,珍愛生命,生命教育登陸四川[N/OL].四川日報,[2006-05-09].
[5]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7]連中國.喚醒生命: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巨人[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
關鍵詞: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構建
1加強信息技術使用,構建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統
在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的過程中,為了確保該體系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強當前形勢下信息技術使用,構建出可靠的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統。具體表現為:①結合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實驗室工作 人 員 與 教 師 應 強 化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方 面 的 意識,并在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支持下,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且在計算機網絡的配合作用下,實現符合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系統;②在既有的安全管理機制、管理方法等要素的作用下,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負責人應強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識,并結合當前的形勢變化,構建出與之相關的安全管理系統,促使動物醫學實驗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得以及時處理,為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提供科學保障;③對構建好的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統的實踐應用效果進行綜合評估,使得該系統能夠長期處于穩定、高效的運行狀態,滿足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構建的實際需要。
2創新實驗室安全管理方式,增強其實踐應用效果
新形勢下構建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時,需要實驗室負責人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創新實驗室既有的安全管理方式,以便增強其實踐應用效果。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可從這些方面入手:①結合當前的形勢變化,將創新理念融入到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建立及完善的過程中,增強這些管理方式實踐應用中的適用性,實現動物醫學實驗室創新管理,降低其工作落實中的問題發生率;②在動物醫學實驗室日常的管理工作落實中,應對其中存在問題進行必要的分析與總結,從而為其安全管理方式的不斷優化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3提高實驗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護設施建設
做好實驗室的布置以及防護設施的建設,能夠為實驗教學安全提供最基本的保證,雖然當前教學實驗室還無法滿足科研實驗室的要求以及標準,但是在通風和清潔方面必須要達標。為了避免因為人員的流動導致出現交叉感染情況,需要改變傳統按專業劃分方式,從生物安全角度出發,與學校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做好實驗室的劃分,包含有清潔區、半污染區以及污染區三個方面。在不同區之間做好隔離,張貼相關的安全標志。
同時,根據實驗項目類型,針對顯微觀察類、動物解剖類等實驗進行合理的安排,降低生物安全風險發生的可能。除此之外,高校應根據當前動物醫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實際情況及管理工作需要,不斷加大其投資力度,優化設備性能,將所有設施消毒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實驗室安全管理效果良好性。
4采取安全責任制度,杜絕安全隱患
制定安全責任制,能夠為生物安全事故的出現提供最基本的保證,當前安全事故的出現與責任心缺失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學校應健全安全責任制度,保證安全責任得到有效落實,杜絕安全隱患的出現。可以按校長-院長-實驗室主任-實驗室員工-教師-學生順序逐級落實,在校長方面,需要負責整個學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在院長方面,需要做好整個學院的安全教育以及相關的培訓管理;在實驗室主任方面,需要做好安全事務的安排;在實驗室人員方面,將實驗室各項安全隱患及時消除;教師方面,應要向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室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項;學生方面,實際操作應嚴格遵守相關標準規范要求,確保自身的實際操作規范性,保持實驗室中良好的安全防護水平,降低問題發生率。
5結束語
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健全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實驗室管理,其次要加強實驗室安全教育,提高師生安全意識,還需要提高實驗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護設施建設,最后要采取安全責任制度,杜絕安全隱患,通過這些方式,使實驗室安全得到保證,為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各項教學工作的順利有效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蒿彩菊,李勤凡.動物醫學教學實驗室環境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305-307.
[2]陳省平,藍 秀 健,彭 毅,等.實 驗 室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體 系 的 文 件 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6):276-279.
[3]孔麗蕊.檢驗科二級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與運行[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8):527-528.
關鍵詞:發散思維;生物教學;能力培養
高中生物教學作為高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嘗試探討發散思維能力在生物教學中的培養思路,對于促進今后該領域相關研究的深入與完善有著現實的借鑒意義。
一、發散思維能力內涵
發散思維在學術領域也稱為求異思維或者說擴散性思維,它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思維過程當中,通過遵循不同的思維方向和思維角度來探討問題的思維解決方法。發散性思維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首先,注重個體主觀想象力的發揮,在發散性思維能力體系中,個體的主觀想象力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想象力水平高低在一定層面上直接影響著其發散性思維水平的程度;其次,打破思維定勢,所謂的思維定勢主要是指在長期的思維過程當中所形成的固有思考模式,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當中,打破原有的知識圈,以問題為導向探討多路徑的解決方案。
二、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路徑
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系統地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是當前生物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具體探討。首先,重視發散思維訓練。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當中,生物教師應該通過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逐漸地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水平。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可以通過擴散列舉、同解變形以及引申發揮等方式實施。例如,在講解生物與環境的相關知識之后,引導學生探討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有效地解決能源危機,通過列舉訓練不斷提升學生對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積極性。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教材中分析的基因分離規律,進行同解變形。例如,在基因分離中,圍繞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進行分離這一現象,引導學生進行判斷高莖DD和高莖Dd哪一個屬于等位基因及其具體原因。基因型不同為什么表現型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是如何進行分離的?通過這種同解變形進一步地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訓練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學生現有的思維方式進行引申發揮,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基因突變》中,教師可以采用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了變化。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其次,重視聯想訓練。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不斷地進行聯想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水平。所謂的聯想主要是指學生根據所感知的事物對相關事物進行感知的思維活動。雖然從某種角度來看聯想并不能產生新的事物,但是卻可以為相關新形象的創造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日常的聯想訓練過程中,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嘗試探討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等等。例如,在生物教材中,會對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特點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在細胞分裂后期會出現著絲點一分為二,兩個姐妹染色體也會隨著分開,這種聯想其實就是一種接近聯想。當然,學生在進行根的結構圖的聯想時,就會對植物的其他主干成分也進行接近聯想。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聯想,對比聯想主要是指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例如,當引導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進行應用的時候,也可以引起學生產生對比聯想與光合作用相對應的呼吸作用。兩者在公式層面的差別除了進行對比聯想、接近聯想之外,高中生物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因果聯想,因果聯想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間存在的必然因果聯系而進行相應的分析。在生物學界好多著名的生活實驗在很大層面上都是借助于因果聯想。
最后,重視逆向思維訓練。逆向思維訓練主要是在日常的思維訓練過程當中將通常的問題思考思路進行方向層面的反轉,通過違背常規常理的方式來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逆向思維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水平有著良好的助推作用。從宏觀上來看,逆向思維主要包含逆向反轉、被逆常規、重點轉移等方面的應用方向。在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功能性反轉、結構性反轉來進行逆向思維水平的提高。例如,在生物學家對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進行了研究之后,就有學者嘗試用RNA來進行DNA的合成,并且達到了理想的目標,這就是一種逆向反轉作用的體現。
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常規的背逆,在進行具體操作的過程當中,就是通過一種與常規相反的方式來進行思維訓練內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會涉及很多人體健康方面的內容,有研究者發現,長時間直立行走容易造成靜脈曲張,所以,有的學者建議在日常的練習過程當中加入倒立,取得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另外,在進行逆向思維訓練過程中,也可以進行重點轉移。所謂的重點轉移就是把問題的重點從某一方面向另一方面進行轉換,這種思維跳躍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有助于生物學說等新型知識的產生。例如,青霉素的發明在很大層面上就是一種重點轉移的例子,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進行葡萄球菌人工培養的過程當中,由于青霉孢子的侵入而造成實驗失敗,可是他進行了實驗對象的轉移,最終發現了青霉素,為人類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結語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文中主要從發散性思維的基本內涵與特點出發,對今后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科學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方式方法進行了探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能力培養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拉本,蘇旭。新課改背景下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1)。
[2]齊鑫。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散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方法;創新途徑
生物在以往的觀點中被視為副科,特別是在初中階段,被教師以及學生所忽略,造成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學習難度突然加大,給學生造成實質性影響。如今,生物作為中考中重要的門科之一,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做好教學方案的探討以及改進,從而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學的價值,實現質量提高。
一、做好課堂引入
課堂引入是我們進行教學的第一步,對于整體課堂的氛圍優化,提升學生的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對于所授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把握教學脈搏,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課堂氛圍的優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列比,強化記憶等辦法,讓學生能夠在盡快適應教學節奏,跟上教師思維,深入的理解教學基礎,從而有利于教學逐層開展[1]。例如,在教學初中認識世界這一單元時,大多數的教師可能是認為內容太過簡單,從而簡略講過,嚴重忽視了其對于學生的引導作用。因此,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課本內容,總結教學重點和難點,從而做到良好的啟發作用。本文的重點是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師在進行引入的時候,可以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生物作為例子,如,家貓,雖然都是一種生物,但是因為遺傳多樣性的原因,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由此導出,其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而貓有生老病死,有繁殖,遇到刺激有反應,從而導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繁殖性,新陳代謝,生長以及應激性等[2]。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在啟發學生理解課本內容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觀察生活的興趣。
二、做好內容灌輸
教學內容是固定的,但是由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教學重點,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在總結前人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做好教案優化。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注意時間的合理分配,把握教學節奏,注意技巧灌輸,善于合理互動,從而利用有限有效時間,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難點,疑點等[3]。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該做到靈活應對,善于利用有效資源,從而全面提升教學有效性。例如,在進行細胞這一章節教學時,因其涉及生物體內部結構,內容較多也較為復雜,相對于學生而言,也較為抽象,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時間的分配,把握教學重點內容,由此提升其有效性。本章中重點內容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生物的細胞結構,學會運用顯微鏡進行實驗,了解并牢記各種生物細胞的差別,從而深入了解到細胞的功能。因此,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該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與生物實驗的時間,在鞏固基礎上,及時地了解學生的難點,與學生形成互動。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共同研究,進一步加深交流,提升實驗技巧,從而促進教學質量有效性增加。
三、做好作業練習
合理選擇課后練習內容是鞏固學生基礎,促進學生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徑,但是面對如今的教學情況,需要注意的是,作業的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點:(1)符合教學內容,并在其基礎上可以適當進行少量拓展,以此達到鞏固學生基礎的作用。(2)應該注意學生能力以及技巧的培養,因此,設計的方向應該針對于當堂內容,進行技巧性的啟發,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3)注意學生思維及興趣的培養,針對于學習內容以及相應的學習普遍能力,從而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達到精細又不繁重的程度[4]。例如,在進行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學的內容涉及很多基礎內容與實驗,因此,學生在學習時,具有較大難度。而其中種子的結構需要加強基礎練習,從而讓學生在了解其基本結構的同時,可以區分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在種子時期的區別。教師在設計作業過程中,可以針對其不同進行設計,進一步鞏固這一部分知識。其另一個重點為其生殖器官的內在結構和作用,對于綠色開花植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機針對某種植物進行其生殖器官的分析,并作以形象的圖示,既鞏固了知識,也培養了興趣。
四、做好興趣培養
不論是學習哪種課程,興趣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在鞏固教學成果的基礎上盡量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1)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在組合中放大學生的優點,既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正確的科學觀,又能夠最大可能地培養其動手實踐技能。
(2)適當利用先進的教學資源,結合授課內容,豐富課堂以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在改善教學環境的同時,發揮其優勢,引導學生對于生物研究產生興趣。
(3)利用實踐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激發其研究潛力,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收獲知識,養成興趣,持之以恒,讓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例如,在進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這一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多媒體,展示我國遼闊疆域的各種植物資源,通過形象地刻畫,學生能明確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以及與其他生物的關聯性。培養學生探究植物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生物觀念。
五、結語
初中生物具有啟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究世界奧秘的作用,對于學生未來養成科學的生物觀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該通過生動的課堂引入,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課后作業以及啟發學生培養探究觀念等方面進行教學,從而實現其質量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屠慧詩。提高生物實驗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4(10):138。
[2]王帥。探討提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30):149。
關鍵詞:高中 生物 教學方法
一、反思式教學
(一) 課前反思
課前的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教學內容要重點突出,層次清晰。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生物教學也不例外。淺顯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實現,二重難點則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不僅要反思教學內容及學生,還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即不僅能夠正確地分析問題,還要科學合理地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涉及的教學方法等問題至關重要。首先,分析對象。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準確地分析學生能夠促進教學科學合理地進行。在對教學對象有了正確認識的情況下再進行自我反思,才能夠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其次,分析教材。對教材要有全局觀,然后精讀教材,把握重難點。最后,調整教學內容。例如: 講解呼吸作用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教學反思,合理設計課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儲備了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但對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往往容易忽視。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注意以人的呼吸作用作為參照,進行一系列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使學生在動手動腦、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礎性知識,同時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如為什么農業生產中對作物進行田間松土? 我們在種花時用粗糙的瓦盆還是光潔的瓷盆? 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如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 人體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二) 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考察的是教師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及時地發現問題,并且能夠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和諧完美的統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通過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課中的反思不僅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還有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可以通過提出問題進行知識互動。有關呼吸作用的知識內容,教師和學生可以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有氧的過程等方面來進行互動交流。除此之外,也包括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以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為主,對存在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應對方案。課后反思主要目的在于完善教學,并且能夠指導和改進以后的教學。一堂課最主要的是教學的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學習光合作用時,光合作用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與場所呢? 教材安排了一個實驗: 綠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本節課沒有做具體的實驗操作,而是首先進行實驗理論的學習以及光合作用場所的學習和認識。因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課前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上傳到教學平臺,通過學生閱讀同時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再通過教師的講述,雖然大部分學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識層面有所發展,其他的就談不上了。經過課后深刻的反思,我認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課前準備工作是由教師完成的,學生沒有參與進來。
(2) 處理教材過于死板,沒有考慮本校學生實際而有所創新,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3) 沒有發揮教學平臺優勢,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趣味性教學
趣味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物教學也要注重趣味性。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生物學科的趣味性有別于其他的學科。如何讓學生有激情、感興趣是每一位老師應該努力探索的重點。那么,增強生物學科的趣味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趣味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趣味性教學方法,即用幽默的語言及方式把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趣味性知識和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方法運用于教學中,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及思考和探討的積極性。最終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恰當使用帶有趣味性的案例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SARS到AIDS,再到天花、鼠疫等,甚至可以聯想到21世紀殺傷力大的生物武器研究。這些都是學生平時很感興趣的話題,也是他們關注的熱點。所以,無論是教材的編排還是教師教學設計都非常注重練習生活實際,并且結合社會實踐。在高中的生物教學中,恰當并且巧妙地運用課本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疑難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學生聽得輕松,學得也輕松。
三、探究式教學
當前,教育學一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只有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并且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科學合理地變化轉變,還要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能力,才有望實現教育設想。探究式教學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共同關注的熱點。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 試行)》,首次列入了綜合實踐活動,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在課程結構上的改革的重大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只注重課堂、學科和書本,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而探究式教學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并且伴隨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越來越要求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學習和親身實踐。再結合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由以往的間接經驗向直接經驗過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獲取多種直接經驗,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可見,探究式學習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與以往課程相比有了深刻的變革。高中的生物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結合不斷優化的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為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作了一定的鋪墊。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長期堅持以興趣激發疑問,再結合恰當的訓練,一定會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四、快樂式教學
古人尚且倡導寓教于樂,如今的教學更應該注重在快樂中學習。教師對學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情緒情感,在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氛圍中學,能夠使學生身心愉悅,更容易掌握知識,解決疑難。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生態,我們要用我們的人格魅力來彌補學科教學的枯燥乏味。教師快樂,可以帶動學生快樂。學習一直被認為枯燥乏味,多數學生也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使命就是: 盡量讓學生學得快樂,玩得快樂,有快樂的童年,有快樂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