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08 16:45: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篇(1)

內容摘要: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確立生態文明新目標,這是黨在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實現科學發展道路上的重大新認識、新理念、新任務。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應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前提,著重從人們的思想觀念、生產發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著手,重點抓好“三個體系”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 科學發展觀

十七大報告把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上升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這是黨的生態觀、文明觀的升華。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厘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重大意義、實踐基礎和現實路徑等幾個層面的問題。本文就這些基本而重要的問題展開探討。

從生態文明運行軌跡把握其科學內涵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既有特殊的運行軌跡,同時又具有豐富的內涵。

從運行軌跡看,堅持科學發展觀,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以人為主體的生命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協調發展,實現新一輪的“生態革命”,逆轉人類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退化趨勢,恢復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和諧協調,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貫穿的是能量轉化、物質循環、信息控制和生態平衡的生態規律。從社會線形繁榮走向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經濟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立體繁榮;從高能耗、低產出、污染嚴重的工業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的生態文明,從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和基本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陳壽朋在《生態文明建設論》中指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協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系,正確處理整個生態關系問題方面的積極成果,包括精神成果和物化成果,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實現人類自身的進步和改善,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另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是:保護生態環境是倫理道德的首要準則;把追求知識、智慧和環境質量看作是人生的目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化要求人與人關系的生態化;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觀念在強調自然的優先地位的同時,更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辯證關系,主張人對自然的依賴是永恒的、全面的,人類要與自然共同進化,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價值觀強調人際公平、種際公平和代際公平。生態文明以實用節約為原則,謀求基本的生活需要,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既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也是一種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同時還是一種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

發展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并首次把這個概念寫入了黨代會報告。這一理論創新具有巨大實踐意義,它把環境建設從技術層面和就事論事的操作層面,上升到黨和國家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的高度,符合現階段我國國情,代表了當今世界和國內發展的大勢。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生態文明是文明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工業文明之后一個嶄新的文明形態,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十七大報告中生態文明的提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迎來一個新的建設?!八拇笪拿鳌焙椭C協調統一發展,相互促進和制約,這樣的文明體系才是完整而全面的體系。四大文明系統中,生態文明是基礎和根本,有健康的生態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非文明的物質、精神、政治等行為的過錯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損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

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關系緊密。生態良好、生態平衡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一是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基礎保障。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是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保障。而沒有一個穩定和平衡的生態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難以提供人際關系和諧的保障。二是為和諧社會提供資源支撐。沒有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沒有經濟發展,和諧社會發展就失去推動力。三是為和諧社會發展創造穩定的條件。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公平享用是國際和國內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

總之,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統一起來,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四個目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從生態文明的實踐基礎構筑發展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

生態危機的出現來自于工業化生產方式所產生的消極環境成果,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消除這種消極的環境成果,為此就需要對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進行變革,以形成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生態化生產方式。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生產方式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生產和社會發展中,始終把自然作為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并以實現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宗旨,使人及社會的發展更符合生態發展的規律。因此,生態文明的實踐基礎―生產方式,實際上是對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生態化改造過程,表現為一種生態化的生產方式。由此就決定了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一個指標性問題,而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方略。結合我國的國情,生態文明建設應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前提,著重從人們思想觀念、生產發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著手,重點抓好“三個體系”建設。

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培養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價值體系。

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尊重自然,樹立科學的社會發展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體系。首先必須深化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要加快農業發展,側重發展能夠節能、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提供無污染食品的生態農業,將畜牧、蔬菜、水果、水產等產業納入生態軌道。其次,改變過去那種靠高投入、高消耗為特征的傳統的工業化路子,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生態工業,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通過科技改造落后工業生產方式,實現生態化改造。再次,把循環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導模式。最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消費方式,開展生態旅游和生態休閑,培育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觀念,完善旅游市場體系,注重旅游業的生態開發和生態管理。

構筑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法律保障機制,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和法律體系。當前應特別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加強對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保的責任審計,要把生態綠化、生態環保、生態修復等綠色GDP指標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建立生態目標責任制,使他們更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觀。就政策制度方面來看,首先,要理順資源產權關系,制定可行的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其次,國家要實行補貼制度。對有利于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企業和個人可以嘗試進行各種形式的補貼,以帶動他們投資環保產業的積極性。同時國家還應撥出更多的專項資金來資助生態產業和綠色產業,使得生態產業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科研和技術創新,從而推動生態產業的盡快成長和壯大。再次,確實貫徹實施綠色GDP生態核算制度。就法制建設層面來看,根據環保立法的趨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要求,逐步完善現行的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立法空白,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顯得尤為必要。

一些學者特別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必須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態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我國的國情與公民的實際,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培育公民的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路徑。生態文明的誕生,是人類文化戰略的轉變,是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轉變,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轉變。實現這種轉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漸進過程,是一場技術、體制、文化領域的社會變革,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協作、潛心學習、銳意奉獻和持續推進。

參考文獻:

1.劉湘溶.生態文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改革開放;社會發展;土地問題;未來土地資源利用總體規劃

中圖分類號 F29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025-03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Peng R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China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the 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problem of land since ancient times has been i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the whole society,all kinds of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author reads the literatures and works related to land use planning and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use in the future.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在各級行政區域內,根據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并結合所在地的自然、經濟、社會、土地資源特性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對土地的開發、利用等在時間、空間范圍內所做的總安排[1]。

土地資源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物質載體和基礎,在我國社會發展背景之下,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已變得至關重要,因此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狀況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總體的規劃和差別化的區域規劃[2]。規劃的制定一定要顧全整個大局,并考慮今后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看重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必須要考慮后代人的發展,而且規劃在制定過程中一定要聽取多方意見,吸取采納各方意見,考慮到未來的發展來編制規劃,同時規劃的編制也要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適當地調整。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中國城市和農村發展極不均衡,城鄉差別巨大,目前所實行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目的就是要促進城鄉一體化,實現區域發展一體化[3],以解決當前中國農村和城市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的規劃要把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整合在一起,也必須把兩者未來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惟有如此中國的經濟社會才能更加完好的發展和進步。結合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 (2006―2020年)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思考,筆者初略的總結了當前一些土地資源管理中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分別從農村、城市的視角對我國未來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實踐進行了一些論述。

1 當前農村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問題

1.1 農村土地荒廢嚴重 現今中國農村的現狀是人多地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比較落后,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到城市生活,村里僅留下些能力有限的老年人,勞動力素質低下以及勞動力出走,導致大量土地荒棄,耕地效益低下。由于農業經濟效益不高,生活在農村的大部分居民都外出打工,家中的耕地很大部分都被荒廢,對于有的農戶來說,種地就為了混口口糧[4]。有些地方氣候是可以生產兩季稻的,然而現在很多農民就只選擇種一季,因為種地主要依靠人力,對于家中勞動力不足的家庭來說,種地收入不高,他們寧愿將同樣的勞動力花在務工上,因為這樣取得的收入更多且更穩定。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業生產則靠天吃飯,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且付出的勞動力較大,加上每個家庭人均耕地數量不是很多,種地的經濟收益難以供養一個家庭,種種社會實際情況,導致了農民積極性不高,土地荒廢嚴重。

1.2 農村土地亂用嚴重 人均宅基地占用面積大,很多宅基地處于空置狀態。此外,農村實行土葬,逝者占有的土地面積過大。宅基地和墳墓占用耕地面積過多,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基本農田數量難以得到保障。有很多農民都已成為城鎮居民但是在農村卻依舊占有宅基地和耕地,這也是當前中國社會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1.3 農村土地污染嚴重 由于農業化水平低下,在農業生產中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農村土壤和水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各種生態問題頻發,這也是目前農村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一大問題。

1.4 農村土地產權界限不清 土地征收或農地轉非農等問題顯著存在,現今中國實行的土地承包責任制30年限期,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這些已不符合現今社會的發展。這正是土地制度改革和規劃必須要考慮到的實際情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必須要思考的大問題[5]。

2 當前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問題

2.1 建設用地占有量大 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大量的耕地都轉化為了工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在這過程中土地資源浪費、亂用情況嚴重。城市建設和工業化進程中導致的各種污染,如大氣污染(中國很多城市現在都普遍受到霧霾的困擾)、噪音污染(城市各種建筑工地各種建設和交通等導致的噪音污染)等各種環境污染。

2.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 早前規劃建設的老城區十分落伍,整個老區完全跟不上整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節奏,有很多危房和城中村,在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突出的問題特別多,特別顯著,因此在規劃中應該要著力解決老城區改造和土地利用問題。

2.3 城市規模盲目擴大,房地產建設在不斷擴張 整個城市在不斷的向外擴張規模,多年來大力發展城鎮化演變成了房地產化,出現了很嚴重的社會現象“鬼城”,即城市中建設得房屋根本沒有那么多的人購買,或者是購買了而沒有居住,很多房子被拿來炒而不是拿來住,大量的房子積壓在那里,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6]

2.4 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 城市之前的規劃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之前的城區規模和房屋建設以及道路交通都沒有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普遍出現道路擁擠,交通堵塞。房屋質量差,危房舊房增多,在擴大城市規模的過程中,大量土地被占用為建設用地。

3 我國未來土地資源利用以及規劃編制實施建議

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人口眾多、人地關系緊張。現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矛盾的凸顯期。必須科學全面分析掌握建設當前我國所處的新形勢,深刻分析和把握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信息化、城鄉一體化、區域發展一體化的新要求,充分認識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面臨的挑戰,轉變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優化行業土地利用結構。同時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以及各行各業、各區域土地利用情況各異,因此必須協調、調整、優化各行業和各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統籌協調行業、區域土地利用。因此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須要隨著到國際、國內形勢的總體變化方向而適時的得以調整改變,從而不斷地優化土地利用和布局。

3.1 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中必須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著力保護耕地 按照穩定和提高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立足解決農村民生問題和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立足當前展望未來,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著力保護耕地數量和質量,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7]。城鎮化推進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也需要調整一些耕地,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少,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大,制約了我國耕地補充的能力,耕地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和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隨著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我國可用作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各項建設用地的供給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統籌協調土地利用的任務相當艱巨。而同時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還需要一定規模的建設用地,因此一定要掌握耕地和建設用地的平衡發展,從土地規劃方面嚴加把控。展望未來,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必須本著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增強土地資源危機意識,樹立全民節地觀念,妥善處理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的關系,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積極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強化土地宏觀調控。按照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立足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加強和改進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增強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提高建設用地保障科學發展的能力。

3.2 規劃編制要增強集約節約用地意識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節約集約各項用地都是極其重要的。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合理控制建設規模,積極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努力轉變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防止用地浪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統籌各業各類用地,加強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大力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挖掘潛力度。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強城鎮閑散用地整合,加強農村和城鎮的土地整理,整合城鎮中的集約利用度不高的城中村和農村中的宅基地,鼓畹托в玫卦鋈莞腦旌蛻疃瓤發,積極推行節地型城、鎮、村更新改造,重點加快城中村改造,研究和推廣各類建設節地技術和模式,促進各項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提高現有建設用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8]。積極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積極發展和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建筑技術,積極創新提高建設用地的集約度,開發建設用地的地上和地下的新空間。加強規劃統籌和政策引導,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優先開發緩坡丘陵地、鹽堿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廢棄地,積極引導城鄉建設向地上、地下發展,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整合規范農村建設用地,積極支持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切實搞好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鎮規劃、鄉規劃、村莊規劃,合理引導農民住宅相對集中建設,促進自然村落適度撤并。重點保障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必需的建設用地,支持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人口計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安排農村宅基地,禁止超標準占地建房,逐步解決現有住宅用地超標準問題。這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新建住宅應優先安排利用村內空閑地、閑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村內有空閑地、原有宅基地已達標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引導和規范農村閑置宅基地合理流轉,提高農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加強對“空心村”統籌安排交通用地[9]。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的要求,優化各類交通用地規模、結構與布局,嚴格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標準,大力推廣節地技術,促進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綜合交通網絡的形成和完善。按照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國土開發新格局,優化配置各業各類用地,引導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土地生態建設。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立足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統籌安排生活、生態和生產用地,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空間,促進生態文明發展。

3.3 加強公眾參與規劃機制建設 我國規劃編制階段公眾參與比較少,難以有效引入和利用市民的志愿式參與。應該想辦法吸引公眾參與到總體規劃編制與實施中來,可以采取適當的行政手段,例如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來要求公眾參與,或是加強總體規劃編制的輿論宣傳,培養民眾的公眾參與度,吸引公眾自覺參與規劃編制事業中來等[10]。

4 切實監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實施

土地利用的編制和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其意義在于實踐和實施。因此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保障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我國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管而不嚴的問題突出。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現狀是中央的制度地方很難嚴格貫徹執行。對于土地資源各省市都有整體規劃方案,但在實際操作中宏觀規劃如同一紙空文,很多地方為了求得經濟的發展,建設用地早就超出了規劃范圍。雖然國家一再進行土地資源的整理和清查,但是執行和處罰的力度很不夠,查而未禁的現象普遍存在。必須讓規劃更加法制化,以法律的方式來保障規劃的實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式來促進規劃的實施,如加大媒體和輿論宣傳力度,宣傳動員全社會的公民都來參與,支持配合土地管理。加強土地執法監督力量,建立土地監察網絡,對用地情況實施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處罰違法用地行為。要既看到了存在的問題也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才是最有益于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子孫后代的。

5 結語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于我們未來的發展極其重要,我們既要重視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實踐,也必須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效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效編制和實施不僅可以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可緩解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的趨勢,有利于全人類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概念[EB/OL].建設工程教育網門戶網站,2014-11-14.

[2]土地的概念[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2011-06-13.

[3]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2008-10-24.

[4]李苑.中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現狀思考[J].科研,2017(1).

[5]韓大元,李累.試論我國憲法對土地所有權的調整[J].法學家,1996(4).

[6]蘇培科.不能再讓新型城鎮化淪為房地產化[EB/OL].中國新聞網,2013(2):26.

[7]國家糧食局.2016年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指標及評分標準解讀[EB/OL].安徽糧食政務網.

[8]嚴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補充耕地力度[N].中國新聞網.

篇(3)

關鍵詞:統計理論研究 社會現狀 注意要點

我國統計理論研究的立足點是什么?筆者個人認為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經濟上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經濟發展日趨走向全球化。這樣廣闊的社會大環境,促進了我國統計理論研究的良性發展。中國

一、 我國統計理論研究的社會現狀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優越性在于既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又能有效地實現國家的宏觀調控,將二者有機地統一。統計工作,是對經濟信息進行整合和處理,為經濟的管理提供信息參考,這不僅僅直接為各經濟主體提供了服務,還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因此,統計理論的研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統計理論的研究方向是科學合理的,依據有以下這樣三點:

(一)我國統計理論研究的僵局已經被打破?,F在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為我國的統計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以往的那些教條主義、門戶之見等等都已經不存在,統計理論的研究環境是好的。

(二)統計理論的研究范疇越來越廣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讓資源、信息、文化等實現了有效地共享,對統計理論研究是十分有利的。比如,當前國際社會對統計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為統計研究提供了許多借鑒。

(三)我國統計理論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礎。我國統計調查模式、統計核算體系、統計分析方法以及統計參與決策能力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國統計理論研究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

雖然我國統計理論研究處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中,但其研究工作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理論的不完善、實踐的不充分等等。

二、我國統計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我國統計理論研究存在哪些問題呢?主要是表現為統計理論的不完善、統計信息的失真、統計研究體制的不健全等等,這些具體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與一個因素相關聯,就是統計理論脫離統計實踐。

首先,必須明確統計理論與統計實踐兩者的關系。理論是來源于實踐,同時又服務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的哲學觀,統計理論與統計實踐也當如是。

其次,理解當前統計理論與統計實踐的關系。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各個方面都處在發展的初期,統計理論研究也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實踐工作的限制,理論的發展、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都存在局限。

還有,統計理論研究對統計實踐的指導作用還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影響。在實際生活中,統計信息能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統計人員是否被重視以及重視的程度,關鍵是受社會環境如何變化,而不是統計理論如何高明,而我們經常看到的統計信息失真現象,這根本不是通過統計理論研究能解決的問題,它屬于一個社會問題,只能通過嚴肅的執法來解決。

三、我國統計理論研究的注意要點

(一)繼承和發展我國現有的統計理論。過去對統計理論的輕視導致理論的實踐性并不強。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統計理論也取得了重大的發展。比如這些統計理論:

1.數理統計學的研究和應用,包含自然技術領域里的應用和社會經濟領域里的應用。

2.核算統計研究,運用了一些概率統計方法,還運用了大量的非概率核算方法。這些方法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地運用,比如一些有關普查、全面調查活動,平衡表和經濟賬戶的處理等等。

統計理論的發展和備受重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數理統計學術組織的權威性。當前統計理論在方法上日益豐富,對宏觀調控、企業管理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性也日趨突出,但當今世界上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統計學會,卻是一個數理統計學術組織,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了數理學派觀點在統計學界占主導地位,同時也提醒我們,國際統計學會是一個傾向性極強的組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它的代表性和廣泛性。也就是說,中國統計理論研究和核算統計工作的方法是先進的,有許多經驗具有在國際上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二)重視借鑒他國理論與創新本國理論。我國經濟發展走過了艱難的摸索時期,才有了今天的成績,也包括借鑒他國文明成果。統計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理論研究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如地域政治、文化傳統、經濟結構的深刻影響。另外,還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這就決定了在我國統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還要大膽地引進與借鑒外國經驗。我國統計理論現有的成果,是離不開對他國優秀理論的吸收。以后的發展,更是離不開對他國的借鑒。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競爭性、獨立性、平等性的特征是共通的。這就決定了對他國優秀成果的利用是可行的。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懈動力,也是統計理論研究發展的動力。在統計理論的研究過程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里的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在本國原有理論基礎上創新;二,借鑒他國理論進行創新;三,將本國理論與他國理論相結合進行創新??傊?,一切有利于統計理論研究的方式方法,都是可以嘗試著運用的。創新,這是理論研究要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

統計理論研究離不開理論基礎,更離不開實踐活動,在對我國統計理論進行研究時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對統計理論進行創新性研究。

中國-

參考文獻:

[1]周志眉.數據挖掘與統計理論[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1)

篇(4)

論文摘要: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由于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承載了對職業教育的研究、指導、服務、學術交流等諸多使命,少于對理論學理的深入探究;簡單化的思維式妨礙了職業教育理論的豐富多樣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遭遇強勢西方學術時的失語以及市場經濟下功利化學術泛濫,職業教育及其研究邊緣化,使職業教育理論呈現指導職業教育實踐的吃力感提出了建設職業教育理論的兩大方法:夯實職業教育理論的學術根基;構建中外職業教育科學結合的理論構架,并進一步強化理論原創意識。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恢復發展的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除了我們已經取得了有日共睹的成績外,我們也大致可以探察到以下兒個存在的問題一是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承載了對職業教育實踐的研究、指導、服務、學術交流等諸多使命,惟獨沒有完全的白我本色,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往往滯留于更新觀念的層面,而少于對理論學理的深人探究;二是意識形態—反映論成為當代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主耍的哲學依據,妨礙了職業教育理論的豐富多樣和研究方法的多姿多彩,簡單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在一個狹小話語體系里運行,未能形成自己的話語運作規則和學術建設規范;,是改革開放以后西學強勁東漸,尤其是在上世紀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西方文化思想毫無遮攔地洶涌而人,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遭遇強勢西方學術時出現失語。恰如東施效擎、邯鄲學步,巾國許多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者在高度亢奮地將西方形形的新潮職業教育理論和方法挨個操練一番之后便無計可施了,陷人了進展不理想的境地;四是市場經濟浪潮攪擾了人們內心的平靜,功利化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建設逐漸增多。針對職業教育理論的困窘,許多可貴的學術潔問、有益的學科研究與理論探索早己在職業教育理論界廣泛而深人地展開,人們見仁見智,力圖激活職業教育整個學科的生命力。筆者由此提出建構職業教育理論的兩大方法夯實職業教育理論的學術根基;.搭建中外職業教育科學結合的理論構架,并能潛沉思慮進一步強化理淪原創意識。

一、夯實職業教育理論的學術根基

篇(5)

一、會計理論研究起點必須具備的條件

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是會計理論研究的切人點,是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會計理論研究起點有總起點和分起點(多層次)之分。從整體上講,會計理論研究只有一總的邏輯起點,具體研究某一會計理論問題時并不一定要從總起點開始進行逐步推演,只需從分支起點出發即可。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同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是一致的。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在嚴密性,及對會計實踐的指導和預測作用,在確定會計理論研究起點時,必須要給出其必備的條件。

(一)會計理論研究起點必須具有可知性。研究事物必須先知道事物的現象,然后從事物的現象中去發現本質,可知性是指只要具有一般知識的人就能正確地認識該事物。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更需要本身的可知性,如果研究起點就模糊,推理出的其他范疇必然模糊,構建起來的理論必然經不起實踐檢驗。

(二)會計理論研究起點必須能連接會計系統和會計環境。會計系統是一個由多要素有機構成的開放的信息系統,與會計環境之間存在著信息與能量的交換,但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之間木能直接進行信息與能量交換,必須要有一個中介,只有通過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連接,才能從復雜的會計環境抽象出某些供會計系統處理出信息;也只有通過這個橋梁建立起來的會計系統才是嚴密而有用的會計系統,由此建立起來的會計理論體系才是嚴密而的理論體系。

(三)會計理論研究起點必須能夠對其他范疇進行推理論證。會計理論體系由許多范疇構成,會計理論研究起點是會計理論體系邏輯起點。起點是可知的,通過它要推理出其他抽象的范疇。推理過程要經得起論證,才能保證構建起來的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在的嚴密性。否則,會產生由一個起點推理同一抽象范疇的不確定性,將導致會計理論的模糊及混亂,從而不能發揮會計理論的指導和預測作用,最終導致該理論成為一種詭辯的無用的理論。

(四)會計理論研究起點必須能夠聯系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會計理論從會計實踐來,又反過來指導會計實踐,并在會計實踐中得到檢驗,不斷完善和。只有與實踐聯系起來的理論才是有用的科學的理論,需要以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為樞紐,會計理論研究起點一端在實踐里面,一端在理論里面,使二者有效地聯系起來,只有用從會計實踐中找出的會計理論構建會計理論體系,才是科學的。

二、對會計目標論和會計環境論的簡要評析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流行了多種起點論,只有會計目標論與會計環境論具有一定邏輯性,但又有其片面性的一面,因而不能成立。

(一)對會計目標論的評析。會計目標是關于會計系統應達到境地的抽象范疇,是會計環境對會計系統要求的反映,也是會計系統滿足會計環境的要求的標準。不同的環境決定了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從而導致不同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不同,這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會計目標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觀念逐漸在美國會計界得以確立并達成共識。會計信息系統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工作范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成立后,會計理論研究起點才由會計假設讓位于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論認為,會計理論體系是把會計目標作為建立會計理論的首要依據。這種會計理論體系既不是以會計理論研究對象作為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也不是以市場經濟環境作為會計理論的先決條件,而是以會計信息為依據來制定經濟決策目標,并作為建立會計理論體系的前提。其會計理論體系結構為:會計目標——會計基本準則——會計具體準則——會計實務。此種會計理論體系以財務報告目標作為最高理論層次,根據最高理論層次中的會計概念,來推導和制定會計準則,再根據會計準則來規范會計實務。會計理論體系本身比較合理,各要素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但會計目標的制定先于會計實務,所制定的會計旨標具有很大的主觀性,缺乏客觀依據。不同的會計環境決定不同的具體會計目標,會計目標必須是主觀對會計客觀環境的反映,此種觀點有主觀決定客觀之嫌,過分強調主觀的能動作用,從而易導致主觀決定論。這種觀點強調主觀而相對忽視客觀,造成會計目標的不可知性。不同時期,目標不同;同一時期,不同的人目標也不同等等,從而也導致不同的人的會計理論研究

起點推導的其他抽象范疇的涵義也不同,同時也造成不同的會計目標連接會計環境與會計系統的方式也不同。因此,由這種會計理論研究起點構建的會計理論體系既不嚴密,也缺乏科學性。

(二)對會計環境論的評析。會計環境是會計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外部客觀條件,是會計外環境與會計內環境的有機組合體。會計外環境是指、、經濟和中同會計相關的部分,包括主體的其他職能活動、外部相關利益集團及其活動、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有關法律制度、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會計內環境是指會計實踐及其發展,具體體現為各個發展階段的會計人員價值觀念、會計思想、會計工作程序與、會計工作手段、會計工作內容等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因素。

會計環境論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認為:環境決定一切,存在決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由時間、地點等環境決定;會計內環境決定了會計的本質,進而決定了會計職能,進一步決定著會計程序與方法;會計外環境決定會計目標,從而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進一步著會計程序和方法。而會計假設則受內外環境的綜合影響。會計本質、對象、假設、目標,最終統一在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申,統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會計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結構為:會計環境——會計本質——會計目標、假設、對象——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會計實務。這種觀點有合理性一面,由會計環境為出發點揭示會計的發展,把會計理論建立在客觀環境的基礎上,便會計理論有了物質基礎。但是,這種觀點犯了一個西方的錯誤,即存在決定一切,近似一種“宿命論”的觀點,片面地夸大了物質決定作用。

環境對會計系統的重要性,任何人都無法否定,會計之所以能從“結繩記事”成為國際商業語言,正是應會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自我變革的結果。但是,會計環境僅指會計系統所面臨的外部客觀條件,以此為起點會計不能探明會計系統本身所具有的性。會計環境雖具有可知性,但不能將其自身與會計系統連接起來,更不能聯系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也不能推導出會計其他的抽象范圍。再者,這種觀點同樣造成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模糊性,連接的多樣性,從而導致連接環境和系統的模糊性。夸大物質的決定作用,構建起來的會計理論體系同樣不嚴密,也缺乏性。

三、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的結合成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合理性

會計目標或會計環境都不能單獨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二者都是極端的觀點,一個夸大主觀能動性,另一個夸大物質的決定作用,都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既要承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出發點,是會計理論體系申最基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理論范疇,對會計理論體系申的其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會計理論體系構建起著決定作用。會計理論研究起點必須是主觀和客觀的結合,不能割裂一方。在會計理論體系中最客觀的莫過于會計環境,而最主觀的莫過于會計目標,所以,會計環境和會計目標結合起來才是會計理論研究起點。

(一)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會計目標和會

計環境是可知的。會計環境與會計目標相互,會計環境在一定的時期是可知的,而會計目標雖受會計環境的影響,但人們往往會有一些超現實的想法,由客觀或主觀的單方面的作用會產生多種會計目標。但人的主觀意識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只能偏向某一特定的會計目標,因而,這時的會計環境和會計目標就是可知的、惟一的。

(二)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會計目標和會計環境能夠推理論證出會計理論體系的其它抽象范疇。會計理論包括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概念、會計原則等方面,其中會計環境和會湘標的作用很關鍵。當客觀的會計環境和主觀的會計目標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會計理論體系的其他要素。一定時期的會計目標在特定的會計環境下推導出特定的會計假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概念、會計準則等,并且是確定的、經得起論證的,其推導關系為:會計環境和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概念、本質、信息特征等。

(三)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會計目標和會計環境能夠將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聯系起來。會計實務在會計環境中進行,會計環境聯系著會計實務,而特定的會計目標是推導會計理論體系其他要素的關鍵,并且也是會計理論的主要,因此,二者的結合能夠聯系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其間的關系是“會計實務——會計環境和會計目標——會計理論——會計實務”。

(四)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會計目標和會計環境能夠連接會計環境與會計系統。會計環境雖然不能連接自身和會計系統,但由它產生的會計目標在這時發揮它能夠連接會計環境和會計系統的功能,反映出它們在會計理論研究起點中的分工,才反映了會計理論研究起點中必須要體現出主觀因素,其連接關系可表示為下圖:

會計環境(篩選過的會計環境)

會計環境

會計目標會計系統

由會計環境和會計目標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構建的會計理論體系結構為:會計環境和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基本準則具體會計準則一一會計實務。

篇(6)

關鍵詞 反恐 學術研究 問題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 D920.5 文獻標識碼:A

一、反恐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的狀況來講,雖然我們在學術研究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還必須正視前進中的問題。當前,我們在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是理論太淺露而又寬泛。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則是:“理論創建性不足,可操作性不高和指導力不強”。

(一)“注釋”方法占據主導,理論缺乏創建性。

近些年來,我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注釋為主的氛圍中開展的,在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不斷解釋和闡述他人觀點的方法,在學術成果上表現為一系列缺乏理論創建性的論文產生。我們應當承認,注釋的方法是我們進行研究的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但它決不應是唯一的或主導性的方法。學術研究不能沒有注釋,但當研究僅僅憑借和停留于注釋的水準上的話,則決不意味著我們理論研究的繁榮和發達,相反恰恰潛藏著學術理論發展的危機,這就是創造力的枯竭和理性的貧乏。

(二)理論停留在對進行政策解說的層面上,可操作性不高。

我們的任務是反劫機、反恐怖、反暴亂,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學術研究在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上,重視作戰過程中的客觀技術性操作層面上的問題,只有具體的技術理論客觀、正確,才能打得贏,才能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我們絕對不能讓我們的反恐理論研究僅僅停留在政策解說層面上,以滿足政策解說的需要為限度,而對反恐技術操作的理論問題總是淺嘗輒止。

(三)非理性化傾向較重,對實踐的指導力不強。

直到目前,我們的研究仍然存在著較重的非理性化傾向,具體表現如:研究者本人感性體驗與情感表達在其中占據相當比重,對其提出的問題缺乏理性的論證;忽視理性在學術研究中的作用,理論缺乏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滿足于問題出現后的經驗性解說。其實,理性的思索和推導應在我們的學術研究中占主導的地位,理性的作用應表現在對實踐的指導和引導上。理性思維下的理論應源于實踐,更重要的是高于實踐,只有高于實踐,才能指導我們的工作。如果經常性的把眼光局限于對現實中已經存在問題的經驗性、對策性研究上的話,當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沒有適合的經驗供我們借鑒的時候,我們將無所適從,工作也不會得到圓滿的完成。

(四)研究狀態一直處于淺層次。

說仍然是“淺層次”,理由主要有:理論研究只停留在各個松散的點上,沒有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自己的經得起理論和實踐檢驗的概念框架和思維方式。反恐理論研究主要體現在反恐政策研究的宏觀層面和反恐戰術戰法研究的微觀層面。但我們的宏觀理論缺乏嚴整的理論所應有的系統性、連貫性和邏輯一致性,比較散亂,因而適用的時間與空間極其有限。而對于微觀層面的問題,理論成果不多又往往不注重細節,缺乏可操作性;學術爭鳴缺乏。這說明我們缺乏真正的學術精神。說明我們還不具有真正自覺的、獨立自主的、自由平等的學術批判實踐。

二、解決對策

(一)明確劃分反恐理論研究領域的范疇。

明確劃分反恐理論研究領域的范疇,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把反恐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找出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使其不在從屬于其他任何相關學科;劃清反恐理論和相關學科之間的界限,明確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建立反恐理論特有的概念、觀點和研究體系,在現有的各個研究模塊(如戰法、訓練、心理、談判等)的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更加理論化的整合,建立和加強研究各個子模塊和“反恐”這一更高層次母概念之間的關系;完成各子模塊之間的融會貫通。

(二)精確解構反恐理論的層次,并使之固定化。

這是從學科結構上保證反恐理論受到應有的重視并使之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反恐理論研究應從以往那種渾然一體、籠而統之的發展模式中走出來,使其依照明確的方向向更深的層次、更廣闊的空間發展。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從大的角度講,反恐理論應劃分為兩個層面:反恐政策研究的宏觀層面和反恐戰術戰法研究的微觀層面。前者包括反恐的基本理論、政策時事對反恐作戰的影響、法制建設與反恐怖等等。這一層面主要側重于反恐理論本質和價值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后者則包括作戰指揮、戰法、特種訓練、心理制勝、情報搜索等。

(三)重視已成熟的反恐理論“及時”、“準確”地指導實踐。

反恐怖作戰實踐是在反恐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但反過來,它又為反恐理論的建構提供豐厚的營養并建立穩固的支撐。反恐理論雖然是抽象概括的理論科學,但這決不意味著它可以完全游離于反恐實踐而懸空式的發展,相反一個成熟發達的理論恰恰離不開實踐的豐厚營養,它需要朝著反恐實戰的方向深化和拓展。對于我們來講,理論指導實踐的要求有二:“及時”、“準確”。第一,只有理論及時的完成對實踐的指導,我們才能更快地收集到實踐反饋回來的信息,從而在比別人更短的時間內豐富和完善已有的理論,縮短理論探索的周期,使我們的反恐研究走在他人的前面。第二,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必須“準確”。

(四)努力提高反恐理論研究者自身的素質,并共同營造和培育良好的學術風氣。

篇(7)

一、會計理論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

會計理論從不同角度有不同定義。從認識論角度,會計理論是指會計認識主體在會計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發展成的關于會計本質及其規律的系統化理性認識。從定義中可見,會計理論是會計認識主體與會計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僅僅相互作用=空洞無物,因而需要中介”(列寧)①,中介就是方法,簡言之,就是會計認識主體(以下簡稱“研究者”)把握會計客體的物質的或思維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總稱。由于會計理論是抽象思維的結果,所以,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指的是上述中介中的思維的方法。

會計理論與其研究方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而言:

1、會計理論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前提。首先,會計理論內容構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內涵。“在科學已經完成。成熟的時候,觀念就應當以自己為出發點,科學本身已不再從經驗所予開始”(黑格爾)②。經過實踐檢驗的會計理論,在發展新的會計理論和從事會計實踐活動時具有方法的功能。如會計理論的滲透,指導、影響研究目的的確定、對象的選擇、事實的解釋和結果的處理。沒有會計理論指導時的會計現象即使被發現,因其無法納入認識領域而失之交臂,從而延緩會計科學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會計理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結論,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方法。

其次,會計理論的相對性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發展性。由于既有的會計理論不是絕對無誤的知識體系,會計理論的發展面對的是本知的領域,會計理論指導的是無法窮盡的紛繁復雜的會計實務,這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不能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經歷著一個探索、發展、曲折的過程。

再者,會計理論的屬性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一個構成體系。科學的會計理論具有功能上的解釋力和預見力,結構上的嚴謹性和前提簡單性,背景知識上的相容性(與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性(與本學科的歷史知識),表達形式上的簡潔性和推確性,以及事實涵蓋上的廣泛性等。會計理論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會計理論建構不能依靠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各種研究方法綜合運用的結果。選擇使用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必須符合會計的特點,有助于實現會計理論的某一屬性的要求,并且能使其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構成一個體系。

最后,能否靈活、有效地把會計理論轉化為研究方法并予以改進,也是研究者素質的體現。獲得了關于會計客觀規律的理性認識,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創造性地運用理論知識的產物。沒有發揮創造性思維、巧妙地運用理論的技巧和藝術,就不能從會計理論中提煉出研究方法來。

2.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創新推動青會計理論的發展。追溯會計發展歷史,會計理論的歷次重大突破,無不源于采用了正確的研究方法。相應地,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達到的層次決定了不同時期會計理論發展的水平。如中世紀帕喬利時代只能運用經驗歸納方法,將現存的良好的會計實務予以總結,用于指導對會計實務的操作。如果說當時有會計理論,那也只是關于復式簿記記賬規則的系統化知識;至十九世紀初期,隨著股份公司的興起,持續經營假設有了特殊重要的意義,采用演繹方法才逐步形成了影響重大的資產計價、收益計量和穩健主義等個別會計觀念,真正的會計理論才開始萌芽;本世紀70年代,在會計理論日益豐富和相關學科的推動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增加了實證研究等新鮮血液,以會計理論概念框架的建立為標志,會計理論逐步達到了系統化、科學化的程度。

總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論結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發點和條件;會計理論的發展依賴于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創造和創造性地運用研究方法,二者互為依存、互為條件。沒有不以會計理論為依據的研究方法,也沒有不借助于研究方法的會計理論。在形成上,二者表現為‘會計方法——會計理論——新會計方法——新會計理論……”的加速循環過程。二、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特征

1、客觀性。首先,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產生的基礎是客觀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是內化于研究者頭腦中的思維定勢,但它不是先驗的,而是長期會計實踐、人類會計認識和其它知識凝聚的結果;其次,它的影響是客觀的。無論人們對其總結、認識程度如何,從事會計理論研究肯定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而且對研究方法的掌握、運用程度如何,決定了研究者理論修養的高低和理論研究成果質量的好壞。

2、全面性。就個體而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一旦形成為研究者的一種思維定勢,便對研究者的心理素質、行為導向和思維模式產生全面影響。它決定了研究者對問題的審視是著眼于全面還是拘泥于局部?對問題的思考是采用發展的觀點還是靜止的觀點?對問題的解決是抓住本質還是滿足于現象?等等;就整體而言,對研究方法的重視和研究程度,決定了一國或一地區同一學科的理論水平和不同學科的成熟程度。美國的會計理論研究水平本世紀初期特別是中期以來一直執世界之牛耳,這固然有經濟的促進、法律和法庭判決的強化以及社會公眾抨擊等方面的因素,但與美國會計職業界能及時審視傳統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不足,推出并大量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卻有著直接的關系。再如,相對于屬于社會應用學科的會計而言,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等理論研究一直居于前沿,會計被斥之為非科學而歸類為“藝術”,其中的緣由除了會計有“人”這一理性動物的參與而使其復雜化以外,未形成自己體系化的理論研究方法也是重要的原因。

3、抽象性。首先,從形成過程上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會計實踐的基礎上,根據經驗事實經過抽象加工而形成的理性認識,以一系列的概念、范疇表征著現實中存在著的普遍規律;其次,從表現形式上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抽象的會計理論體系的構成內容,且居于主導的地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豐富、發展著會計理論體系,使會計科學更臻成熟與完善;最后,從作用上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以潛移默化的滲透方式形成為研究者的思維模式,研究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某種研究方法的引導與影響。

4、社會歷史性。從本質上講,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會計需要與會計能力結合的產物。會計需要和會計能力既是有限的(就一定的歷史時期而言),又是無限的(就人類的歷史發展而言),前者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既有水平,后者決定了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無限發展。一定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現了本歷史時期會計需要的層次,反映了會計職業界所達到的實踐水平和認識能力。隨著會計需要的擴大和會計能力的提高,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豐富,達到逐步完善。相關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水平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產生著重大影響,但它取決于研究者的認識和借鑒以及會計學科本身的特點,歸根結底仍是由會計能力所決定的。即使采用同一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者認識能力、實踐水平、經濟地位、階級利益和社會分工的不同,也會導致調異的研究結果。這說明研究方法本身不具有質的差別,僅由于“人”的因素的影響,而使其具有了不同的功能。

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就其普遍性而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由哲學方法、一般方法和專門方法構成的完整的體系。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系:在層次上,前者指導、約束后者,是后者的基礎;在內容上,前者依賴、來源于后者,后者是對前者的豐富和發展。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簡示如下:(參看《四川會計》2000年第6期第13頁)。

1.哲學方法

哲學方法是對各門學科理論研究發生普遍指導作用的方法,包括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中的方法。由于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主要是思維中的方法,哲學方法的各組成部分從思維的不同側面對會計理論研究產生影響。具體而言,辯證法以一系列客觀規律(如對立統一規律、肯定否定規律與質量互變規律)和范疇(如現象與本質、聯系與發展),限定了思維的內容,為思維提供了素材;認識論從認識與存在的關系及如何正確認識存在出發,闡明了思維的過程,指出實踐是檢驗思維正確性的唯一標準;邏輯(指形式邏輯)則以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邏輯范疇(如定義、劃分)作為前提,為思維的合理組織和表達提供了指導。

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在思維方法上是一致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三者的有機統一形成一種合力,從內容、過程和結構等方面,搭起了研究者的思維框架,決定著研究者的立場,對研究者的思維起指導、限定和支配作用。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哲學方法,才能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基于辨證的思想,遵循邏輯的規律,去建構來源于并用于指導會計實踐的會計理論。

2.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是適應于某類學科而采用的方法。在科學分類上,按照屬性,會計學歸屬于社會應用性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該類科學面臨著如下困境:影響因素復雜、多變,因果關系難以把握;變化趨向不可逆轉,難以置于嚴格的可重復實驗操作下;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他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和預測趨向而改變自身的行為,從而使研究目的的實現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人處于社會關系網的束縛中,人際間的相互影響、人對利益的企圖以及個體素質上的差異等,給研究的實施增加了難度,等等。社會應用科學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必須將居于最高層次的哲學方法具體化,對從研究歷史悠久、研究水平領先的自然科學中借鑒的研究方法賦予新的內涵,才能適應社會應用科學的需要。

在具體內容上,一般方法就認識的深度和水平,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方法。這種區分是相對的,在實際的理論研究中,兩者是相互滲透、互有反復、彼此依存的:

首先,就辨證統一性而言,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分別從現象和本質的把握上,達到了對事物的認識任何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現形態和表面特征,是感官能直接感知的;本質是事物內在的根本聯系,是蘊涵在事物內部不能直接被感官感知的,要靠抽象思維才能把握。經驗方法和理論方法分別通過感覺、直覺、想象等形式對大量經驗事實的獲取和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理性認識的形成,達到了對事物的初步了解和深刻掌握。事物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決定了經驗方法和理論方法對思維認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現象的復雜和本質暴露的過程性決定了思維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

其次,就認識過程而言,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從實踐、認識與再認識的反復轉化上,實現了對理論的創新、檢驗和對真理的不斷逼近。經驗方法獲取的復雜、零碎、個別或特殊的經驗事實,經理論方法的抽象加工形成為條理化的一般性原理或假設,這些假設能否上升為理論,則需重新采用經驗方法予以驗證,因為抽象加工的結果不是真實的再現,其中受到研究者認識水平的限制,既有理論慣性的影響,以及豐富多變的實踐與相對僵化的理論之間矛盾的沖擊等。但是,假設的檢驗不是過程的簡單重復,而是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如對實驗的設計更周密,調查的范圍更廣泛,經驗的獲取更豐富,觀察的目的更明確,等等。

顯然,從現象與本質這一辨證范疇和認識論角度將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有機結合,與當今十分推崇的實證研究模式取得了一致的吻合。實證方法在方法分類上不是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以哲學方法為基礎、融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為一體的綜合方法,從這一角度講,它是一種更先進的方法。

3、專門方法

專門方法是結合某一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在哲學方法的指導下,對一般方法的具體運用。會計學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隸屬大類——社會科學的屬性,本著“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一切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變化”(斯大林)的思想,在會計學研究中必須對一般研究方法加以改制,即通過擴大內涵和縮小外延,賦予一般研究方法以新質,使其適應于會計這一個別情況。會計理論研究中盡管采用著名稱各異、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究其實質,只不過是對一般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

就現實來看,西方國家會計理論研究中所采用的道德法、社會學法、經濟學法和事項法等研究方法,只不過是對理論方法中的假說方法的運用,即選擇某一視角作為出發點,進一步建構會計理論。如事項法中的假說前提是會計應提供與決策模型有關的經濟事項信息,使用者自己有選擇適當信息的能力,會計理論在這一限定的前提下建構;就歷史發展而言,會計理論研究中依次采用過的描述性方法(60年代以前)、規范性方法(60年代至70年代)及實證方法(70年代至今),也只是分別以歸納法、演繹法和實證研究作為重點,所建構的會計理論分別是對會計實務的總結、會計理論的推演和用于解釋、預測會計實務,會計理論的科學性日益增強,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四、幾個具體的研究方法

前已述及,具體到會計領域,就應對一般方法賦予新質,以適合會計的性質和特點。以下從會計理論研究的角度,闡述幾個具體的方法:

1、歷史法

會計在其產生、發展中體現著自身的發展規律,會計認識是一個無限的發展過程,而任何特定的會計認識都與會計歷史有著繼承和蘊涵的邏輯關系,是在某種歷史形成的范式中產生并表現出一定的發展趨向。歷史的追溯不僅是現實會計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會計發展的導向,還是衡量會計認識正確性的標準,即對任何事物的考察都必須聯系特定的歷史條件,不能以過去的歷史約束現在,也不能以現實的狀況去否定歷史。“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進程在抽象的、理論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進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保ǘ鞲袼梗?/p>

采用歷史方法,需掌握宜粗不宜細的原則。因為會計歷史的發展淵源流長,細枝末節地追溯會過多地分散、消耗精力,現象的混雜反而不利于對本質的把握。只要弄清會計“在歷史上是怎樣產生的,在發展中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它的現在是怎樣的”(列寧)④,掌握了會計的發展規律,就達到了目的。但由于人們只能從既有的認識水平出發來認識歷史,不同時期、不同人員對會計發展規律的認識程度有所不同。

2、借鑒法

W.L.貝弗里奇曾說過:“有時候,決定一項研究的基本思想是來自運用或移植其它領域里發現的新原理或新技術,移植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方法”。⑤始于中世紀的科學分化,于本世紀表現出統一發展的趨向,各種橫斷學科、交叉學科紛紛涌現,體現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發展規律。會計科學在歷經閉門造車式的研究而走入窮途之時,將自身的觸角深入到相鄰學科,去吸納、借鑒三論、數理統計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尋求到了研究的捷徑。這不僅豐富了會計的理論體系,加速了會計理論的建設,而且為會計的合理定性和定位奠定了基礎,為最終實現科學理論體系的和諧統一奠定了基礎。

會計的定性在歷史上曾有“藝術論”“工具論”之爭,70年代以后,“信息系統論”成為主流,這與三論(即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形成和普及影響不無關系。根據馬克思關于一門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地發展了的觀點。為了提高會計的科學性,數學方法伴隨著實證研究的采用而大量地運用于會計理論研究。

借鑒應以合理為限度,運用過濫,會失去本學科的特性。會計的社會科學屬性,決定了再有效的數學方法也不可能窮盡和準確量化所有的影響因素,在哪些方面、以何種程度運用數學方法,仍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中應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假說法

采用有關的理論方法,對經驗方法中發現的新經驗、事實、材料中隱含的規律性所進行的或然性判斷過程,就是假說法。

假說法對任何科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③任何一個結論在未經實踐檢驗和理論論證之前,它就是假說。假說既是理論研究的暫時結論,又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不斷提出、檢驗、修正和補充假說的過程。就是認識進一步深化、逼近真理的過程。科學理論不經假說階段,根本建立不起來,即使后來證明為錯誤的假說,也對于建立新假說具有積極意義,不失為形成科學理論的“拓荒者”。

會計科學的理論發展亦遵循著同樣的規律。特別是自本世紀中期以來,會計科學認識領域日益擴大,大至宏觀的社會責任會計,小至微觀的管理人員利益動機等被納入會計的視野,會計理論思維的探索性、創造性日益增強,相應地,會計認識過程的可直接證實性日益減弱,會計理論研究的對象越來越復雜。但是,任何復雜現象的背后,都有著十分簡單的規律。假說方法的終極目標,即在于尋求會計復雜現象背后所隱藏著的簡單規律,以使會計理論的建構能從“盡可能少的假設或公理出發,通過邏輯的演繹,概括盡可能多的經驗事實”(愛因斯坦)⑦,以符合理論建構的邏輯簡單性原則假說方法的過程:首先,提出假說,即依據從經驗方法中得到的大量事實材料,憑借思維中的直覺和想象,依靠邏輯分析的力量,從分析中分清主次,從比較中抓住特征,從類比中得到啟發,從歸納中引出線索,從演繹中擴大加深研究結論;然后,檢驗假說,即檢驗假說結論是否與已知的經驗事實相矛盾,是否與已有的科學理論相矛盾,能否很好地解釋已有的事實,并排除理論與事實之間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未能解決,假說就不能成立,尚需反復修正,甚至舊假說代之以新假說;最后,形成理論,經過嚴格的會計實踐檢驗和邏輯證明的假說結論,構成為新理論或已有理論的一部分。

注釋:

①轉引自《現代認識論》,陳鐵民,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P56。

②《科學認識論教程》,高興華等,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P86。

③轉引自《認識論十講》,吳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P126。

④同注③,P128。

⑤轉引自《方法的比較——研究自然與研究社會》,孫小禮、李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P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 人妻av资源先锋影音av资源|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欧美freesex10一13|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57页| 好深好大好长好爽18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一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欧美肥臀大屁股magnet| 国产精品白丝久久av网站|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国产电影在免费播放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一区二区在线 | 欧洲| 色偷偷色噜噜狠狠成人免费视频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视频|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三年片大全视频| 亚洲av成人网|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美女不带套日出白浆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岳好紧好湿夹太紧了好爽矜持 |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好男人社区影院www|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