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校園景觀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校作為高等學府,文化與知識高度集中的區域,應保持自身獨特的校園景觀文化,彰顯一所大學的獨到審美與品位。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涉及到生態、建筑、美學等諸多領域,綜合性比較強。
寒地高校的校園景觀設計,由于受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相對來說規劃管理較為困難。因此,改善寒地高校景觀環境,提高寒地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實用性能,是現代東北地區寒地高校校園環境建設的趨向。本文針對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及審美取向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東北寒地高校環境的特點,闡述了寒地高校景觀設計的開發措施。
一、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內涵與特征
景觀設計,是現代建筑設計開發過程中,對周圍自然或人工環境要素的整體規劃與合理布局,以便于建筑主體與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和諧互應的關系,為人們生活提供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空間,提高整體藝術性能的景物規劃活動行為。校園景觀是現代校園環境建設及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是現代辦學理念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地域性、功能性
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是高校整體布局全面規劃的環境設計,來自于對校園自然環境條件、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因素的綜合性發掘。校園景觀設計是根據學校教學、工作、學習、生活的各項功能需求,具有促進師生學識交流、激發靈感智慧、陶冶情操修養的功能。
2、生態性、人文性
校園景觀是應用生態學原理開發的局域性景觀生態系統。它是針對教師和學生等校園活動主體,把握其群體性活動的行為規律,滿足師生共通的環境心理需求,而進行的自然或人工環境的規劃建設。校園景觀設計堅持了以人為本的原則。
3、文化性、多元性
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以突出校園文化特色為原則,充分挖掘校園環境與文化內涵,運用雕塑、植物等環境點綴,強化校園的文化氣息。校園景觀設計的多樣化特點,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樣化。如不同草坪、假山,水體景觀的造型、尺度、色彩、材質、構圖等多種變化。
二、影響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決定性因素
1、自然氣候環境條件
自然氣候環境包括光照、溫度、濕度、風力等自然因素,這些生態因素影響著校園景觀的設計規劃,對與校園景觀空間的配置、綠化植被的選擇、景觀綠化的養護等等環節優質極其重要的制約作用。
2、綠化植被的生活性能
校園景觀設計,離不開綠化植被的配置。所有綠化植物都具一定的生活習性,受氣候、環境、地理位置的變化影響,高校景觀設計的綠化植被選擇,要根據不同的生活性能進行優化合理設置。
3、人文環境的適宜性
高校景觀設計,要在充分體現周圍環境的綜合因素基礎上,結合特定的歷史人文環境,適應校園整體性環境規劃原則,體現高校校園環境的建設宗旨及人文功能。
4、 校園空間的布局規劃
校園景觀的設計不是抽象的,是受校園所處地理位置的布局、空間、面積及周圍環境制約的。是“點、線、面”綠地景觀的有機結合,通過設計,構建結點、道路及各功能分區綠地景觀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形成布局合理、結構科學、生態功能健全的綠地網絡系統,實現校園環境的藝術美感,是校園景觀設計的重心。
三、東北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現狀
寒地高校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氣候特征,造成了冬季景觀植被的結構單調、景色蕭條,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地校園景觀綜合功能弱化。通過對哈爾濱、長春、大慶、沈陽、吉林等北方寒地高校的校園景觀設計實際調研,寒地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存在著相關問題:
1、自然化因素不科學
受氣候、土壤等因素制約,適于寒地生長的植被相對較少,很多北方寒地高校景觀設計未能充分考慮遵循地域氣候和季節變化規律,很多景觀的設置,在春夏季節景色開發效果相當好,一到漫長冬季來臨,很多景觀便失去實際作用,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2、人文性因素不合理
高校景觀設計要本著地域性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體現活動主體的人本化設計理念,具化到寒地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要適合高校當地的特色文化氛圍,很多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植被、雕塑、景點的設置比較泛化,不具備代表性意義。
3、綜合性因素不到位
東北高校的校園景觀設計,原則上要根據當地的實際環境需求,要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導向,要綜合寒地高效校園景觀設計的環境,功能,發展等具體因素進行設計,但很多北方高效在設計校園景觀時,隨意盲目性較大,綜合考慮不夠全面。
四、北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開發措施
1、遵循地域氣候變化規律,體現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
受到氣候的影響,在冬季,東北地區的植物進入休眠狀態、水景干枯、冰雪覆蓋,綠地景觀給人以單調、枯燥、蕭條的感覺。同時,嚴寒也限制了師生的戶外活動,綠地空間缺乏吸引力,使用率下降,甚至處于閑置狀態,變得消極、冷寂而缺乏活力。因此,在東北校園.綠地景觀設計中必需注重冬季景觀的營造,改變被動適應的局面,主動利用冬季造景元素和獨特的冰雪資源創造特色景觀,切實設置有利于高校校園景觀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元素。同時,創新景觀建設技術研究,提升寒地高校環境質量。
2、遵循人性化的活動主體,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東北高校校園景觀設計,要面對廣大師生,立足實際、融合特色設計理念,建設環境資源優化高效的生態校園。校園景觀設計要確保安全健康為前提,綜合考慮設計材料是否堅固、美觀、有無毒害或污染環境,校園整體景觀是否更好地發揮綜合教育功能等等。
3、化東北寒地特色資源開發,體現多元個性化設計理念
充分發揮東北獨特的自然資源,運用冰、雪、霧淞等自然景觀元素的造景功能,將冰雪藝術、冰雪文化引入到校園空間設計中,使冰雪園林景觀成為寒地校園環境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設計中要為冰雪布景留有一定的創作空間,利用燈光形成品瑩透剔、五彩繽紛的校園景觀。增加冬季戶外環境對學生的吸引力,盡可能創造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如提供學生動手制作冰雕、雪雕的場地。在冬季,積極開展冰雪運動,增添校園活力,形成獨特的東北校園人文景觀。如利用結冰的水面形成溜冰場,開展一些冰上運動,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校園中的坡地也可形成滑雪場。大學可以將城市的冰雪旅游運動同大學生活動相結合,鼓勵師生在校園開展冰雕、雪雕的作品創造,形成冬季校園獨特美景。
4、建生態型校園景觀,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寒地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要本著校園景觀的綜合性教育功能,開放校園環境,盡量利用可再生資源,營造立體的、多層次的生態校園景觀體系,體現出高校優美的自然景觀、鮮明的區域特征、優雅的人文內涵和人性的校園空間設施。
5、重人工設施色彩設計,增強校園景觀設計審美理念
色彩設計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創造環境的可持續性手段,尤其對于冬季寒冷漫長、空間環在色彩上平淡、灰暗、缺乏生氣的寒地城市校園,其色彩設計尤顯重要。優秀的色彩設計轉化不利的氣候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人們對冬季寒冷的“恐懼”,增加學生的戶外活,增強人們的心理認同感。校園綠地色彩設計主要體現在色彩的層次、節奏、韻律等產生美感上,在具體設計手法上要注重點、線、面的合理搭配。點是指示牌、郵箱、電話亭、塑和小品等:線是指道路、線形的人工水體,成行的路燈等;面是指大塊的草坪、成片的花卉、樹木、大面積的廣場、水面等。這三者構成綠地景觀色彩的平面和縱深層次。
校園綠地中散落著豐富的點狀色彩,如以點的形式出現的小品、雕塑等,色相可以豐富,可采用高飽和度的色彩,但面積不宜過大,應以背景色的補色調出現,起到畫龍點睛、活氣氛、豐富畫面的作用。布置時宜自由錯落,主次分明的與其他景觀結合,注意設計的教育性與可識別性。線的色彩與點的要求不同,在一般情況下,車行道色彩以灰暗為主,這是路材料決定的,同時也構成了建筑及環境色彩的陪襯。步行路面的硬質鋪地應圖案、形式、彩多樣、富于變化。由于冬季空氣中灰塵較大,明度、飽和度低的顏色容易顯臟,而明度、飽和度高些的暖色在雪后能更加突出,給校園增加活力。在圖形的選配上宜用大色塊,這樣具視覺沖擊力,色彩圖形過于細碎,色彩感不強,效果不理想。在僅供人行的林間小路上,色彩、材質應富于變化。燈桿的色彩宜隱退,不作為視覺關注中心,黑白即可。作為面狀色出現的多為綠地內部的小廣場,其鋪裝的圖案,色彩設計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同時考慮使用性質,如一些體現莊重氛圍,具有紀念意義的廣場,其地面鋪裝不宜采用多變而鮮艷色彩,而用于師生集會活動的小廣場,色彩可以明快一些,富于變化,以利于提高廣場吸引力。
總之,校園景觀設計是現代高校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受其特殊的地域性氣候變化條件制約,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堅持因地制宜,生態優化、審美提升的原則,實現東北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協調性與個性化開發。
參考文獻:
大學是國家高等教育的學府,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大學校園作為社會文化結構的匯聚點,是創造知識的場所,也是公眾相遇的場所。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規劃和建設好校園的環境,主要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大學校園能有一個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讓我們的校園成為一個具有開放性和人文性的校園。
2現狀分析
2.1大學老校區的窘境
由于土地資源緊缺,某些大學也沒有足夠的條件去建設新校區,只能在原有的老校區里通過對現狀進行改造,屬于發展中的改造型大學。他們只能是在原校址上拆除一些舊建筑,對現有校園可利用的區域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去增加因學生數量增加而緊缺的教學樓、學生公寓、食堂、運動場等建筑物。本身已經擁擠的校園,隨著新教學樓和學生宿舍的增加,占去了原本屬于公共環境的空間。校園建設也打破了原有的規劃,校園景觀不再存在,校園文化也充斥著商業化。
2.2大學新校區的問題
另一情況是現在很多城市通過建立大學城,來帶動城市中心的轉移,從而擴大城市建設和規模。大學城中的高校得以在新的場地建立新校區,將老校園的環境保留了下來。一些大學校園急切的為了追求建筑的景觀,而忽視建筑景觀與校園整體景觀及校園文化之間的傳承和延續。歸納起來現在新校園建設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建設任務量大,建設經驗不足,雖然近些年來有不少案例可供參考但是每個學校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以及辦學歷史不同,不可能會有很齊備的設計規劃圖紙,同時設計規劃是直接在圖紙上完成,落入實際還是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2)缺乏區域特點,缺乏意向感。很多大學校園環境自身整體的特點缺失,導致學生的歸屬感淡漠,僅從景觀局部很難確認它是屬于那個城市的。
(3)空間尺度巨大,環境缺少活力。由于很多老校在原址上很難再拓展,只有在郊外另辟新校區,校園與周邊環境長時間形不成人氣,和所謂“文化氛圍”。尤其是一些扎根于本地,有悠久歷史的“老校”對于其文化氛圍與內涵在短時間內難以體現,需要通過設計去改變去加強。
(4)環境小品的造型流于普通化。小品在體量以及作用上與人最親近,它以點狀出現,可以作為整體環境的一種點綴,一種彌補,其造型與功能也不可小視。當前由于受到建設施工進程以及對實際行為關注度等原因的的影響,校園的環境設施不夠到位更談不上造型等深層次的問題了。
3校園景觀改造與校園景觀營造
景觀設計的改造就需要把握校園歷史的延續,保留有文化的部分,為校園增添新的元素,去彌補老校園功能上的不足。不應該全盤的原有存在的東西,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重新建造。這樣不僅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觀,而且也無法體現出校園成長的歷史變遷。舊校門,老主樓,校園的古樹,名人的題詞這些都是傳承和見證校園成長的歷史烙印,我們應該去保留,并讓它繼續地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去,成為校園獨特的文化及歷史景觀。在功能上,新的道路交通布置需要將原有校園規劃中不合理的部分得以解決,滿足現有實際情況的需求,人車分流。新的道路交通系統滿足校園資源共享的需求,使之人性化。在分區上,通過合理的分區使校園整齊劃一,學習區、生活區、活動區各區域有機統一。在植物配置上,以選擇當地適宜生長的植物,喬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層綠化的方式搭配和組合,勾勒出校園的立體空間和天際線。通過苗木色彩和季相上的變化去豐富校園的色彩,為增添校園活躍的氣氛。中國至近代以后,由于經歷了戰爭和殖民統治,以及一系列的社會動蕩和變革,大學教育及大學建設都處于學習和探索階段。學校的建設失去了中國傳統的建筑樣式,取而代之的是蘇式建筑風格等。包括中國的清華大學,其校園建筑風格也都是西歐文藝復興風格,到后來又增加了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大學校園景觀處于探索和發展之中。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有自己校園景觀的大學校園在中國很少見。而新的大學校園建設應融合整個城市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的自然的環境中去,區域性的景觀能凸顯地方特色。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去感受自己居住城市的獨特文化底蘊和自然環境。新的校園規劃更多的要有自身校園文化的傳承,只有繼承才有發展。
在規劃中要更多考慮以人為本的原則,總結舊校園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和目前、未來可能的需求。通過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規劃布局,營造出生態環境優越的綠色網絡體系,更適合師生的工作與學習。
(1)校園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
(2)校園道路系統完善,便捷,步行空間與非步行空間關系處理得當。
(3)建筑物盡量選用新型環保、節能無公害材料。
(4)校園內部綠化自成網絡系統,具備自我調節、發展、循環的功能;綠化植物豐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達到以點帶面的綠化效果。同時多采用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5)生活服務娛樂設施齊全,方便師生購物與休閑。
(6)整個校園具備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
(7)校園采取先進技術和嚴格、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校園內的空氣、噪聲污染、垃圾處理、污水排放等進行監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質的收集與處理符合國標。使校園內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學習、生活環境。
4校園景觀的文化性
校園要想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須實現歷史的延續。沒有歷史的,文化的內涵,校園就會迷失自我個性,失去自身的場所精神。挖掘、整理、強化內在關系,延續和增強場所的生命力與活力。斯坦福大學內連廊鋪地的地磚上刻下了歷屆畢業班的班級序號,隨著歲月的流逝,鋪磚連綿不斷,給人以濃厚的文化精神氛圍。在有著無數廣播電視大學、網絡學校的今天,大學校園的存在不僅為求知識的人聚集交流,共同學習提供基地,也作為一種精神將永遠存在。每所大學的歷史、傳統、人文精神都標志著它的存在。大學本身就是繼承與傳播文化的場所,文化性是校園區別于其他場所最顯著的特質,人們對大學校園的向往也在于一種對于文化精神的向往。大學的景觀環境應在理念與風格上區別于其它場所,體現科學文化的理性、秩序、高雅、淳樸、自然的意味。校園景觀設計中應繼承文化,創新文化。利用歷史事件人物提煉出符號運用到校園景觀中去,表達出不同高校的不同風貌。大學校園景觀環境的設計中要體現校園所在區域的人文歷史背景,展現校園文化的獨特性與創新性。
5校園景觀的生態化
大學校園就和城市及公園一樣,需要滿足一定標準的綠化面積。校園介于這兩者之間,兼具兩者的一些特性。除去城市生態方面的意義以外,就環境景觀的價值而言,大學校園中的綠色也十分寶貴。大學中囊括了很多建筑,如教學場所(如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等)生活場所(宿舍,食堂等),還有課外活動場所(如體育館,廣場,娛樂場所等)。這些鋼筋混領土的硬質景觀更加重了綠色植物存在的必要性。提高校園綠化率不僅是學校的任務更應該是城市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營造宜人的校園戶外空間,充足的植物景觀和舒適美觀的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應該注意:
(1)空間的組織與劃分應根據不同層次的需要組織不同的活動空間;
(2)各種空間中的設施設置,材料質感的應用,景觀的創造應充分考慮人鐘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3)綠化植物配置應選擇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凸顯四季變化的植物。大學校園更應該是一個生態的,可持續的校園,在對現有的校園進行改造時,其中原有地形地貌盡可能的保留,減少土方量;原有植物,尤其是古樹,盡可能的去保留并養護好,精心考慮教學樓及宿舍樓樓前的景觀生態環境。所增加的人工景觀應與保留的改造的自然景觀和諧統一。校園環境應以自然為主,通過植物的立體搭配,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一個輕松舒適的自然環境。
關鍵詞:校園水體景觀;生態;功能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校園空間是一個能為學生、教師提供學術交流、師生交往、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水景空間是校園空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因此設計校園水景空間時要在充分考慮師生的使用要求和環境體驗的前提下,為師生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生態的環境,不僅可以滿足觀賞性,同時也要被使用者充分的利用,使其成為學習、娛樂的最佳場所。
2.校園水體景觀設計概述
“水的景觀”(waterscapes)一詞的合成是用來描述主要由水構建的景觀。這種景觀是在校園中用手工或機器仿照自然制成的大型景觀,在形式上包括江、河流、小溪、湖、池塘和大型的噴泉,無論大小,它們都是景觀或是背景,可近觀也可遠眺,水的彼岸向我們展示的是又一平面的風情。一些水景也可以沿著岸邊散步、跑步或騎自行車。在許多大學校園中都有水景這一元素,它們以各種形態出現,或是湖、或是河、或是噴泉等等,我們可以將這些在校園中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水面,統稱之為校園水體。
3.校園水體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
3.1自然因素
3.1.1水文
水是水體景觀成功的關鍵,水質的好壞、來源都決定了水景的好壞。因此設計師要了解場地的洪水歷史、年降水量等情況,對以上情況進行研究,為排除洪水危險及蓄水灌溉問題起到充分準備。
3.1.2土壤
土壤的結構、透水性等對水體空間能夠構成起到很大的影響。高度透水性的土壤,使水分流失于地下水及周邊地帶,就很難支持水體空間的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采用在池底做防水處理。
3.1.3植物
在植物的種植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水生植物作為水體生態系統的生產者,不但能美化景觀,同時也可以凈化水質。在目前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遭破壞嚴重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對改善水質是非常重要的。
3.2人文因素
3.2.1文化背景
每所大學都有其自己的校園文化和歷史背景,這些對于水體景觀的形式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設計時需將校園文化融入進去并要考慮到校園的學科特點。
3.1.2使用者需求
師生是校園水體空間的使用人群,在設計時要考慮到他們的使用需求。學生多是在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活動,這已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更希望有一個多功能的空間,可以同時滿足安全性、私密性、開放性、多樣性等。在設計校園水體景觀時可以將這幾方面考慮進去。
4.校園水體景觀的設計方法
4.1水面空間設計
水面設計是校園水體景觀的主體元素,水面的形式隨岸線的變化而改變,它可以表現出寧靜、舒緩、流暢等,因此,可以通過塑造不同的水面形態營造出不同氛圍來滿足水景的功能性和觀賞性。
4.2駁岸空間設計
不同的水體岸邊環境,采取的駁岸空間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4.2.1拋石駁岸
拋石駁岸可分為干砌石駁岸、半干砌石駁岸和石籠駁岸等幾種形式。干砌石駁岸是指從堤腳下端開始,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向上壘砌石塊,并在石縫間填土,種植適宜的水際植物,這種方法有利于魚類和植物的生存。半干砌駁岸是用混凝土格子加固干砌石駁岸的下部,使卵石一半被混凝土固定,另一半懸空,這樣既可以抵抗洪水的沖擊,又能確保生物的生存,在水流湍急的情況下可以用半干砌駁岸。對于水流彎曲或者是流水沖頂位置等沖擊力較大的岸線,則可采用抗沖刷力較強的石籠,石籠是耐久性強的鐵絲籠內置石塊而成,這種方法施工簡單,對現場環境適應強。
4.2.2自然式緩坡駁岸
自然式緩坡駁岸適用于坡面較緩、空間足夠大的場地,種植陽光草坪吸引師生到此休憩娛樂。
4.2.3植栽駁岸
植栽駁岸適用于坡度較大、親水性不強、或者是需要幫助魚類逃避敵害和提供遮蔭場所的岸線。對于坡度較大的岸線,可以用木質柵格或是粗圓木樁形成穩定堤岸的格墻,再在木樁框間回填土壤,做成梯田式的植物種植臺。
4.3親水空間設計
親水空間可以為師生提供欣賞景觀的場所,讓使用者能夠近距離接觸到水,滿足人們的親水心情。親水空間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便在水邊游憩時停留的空間,即水邊散步道;另一類是可以穿行的空間,即水上通道。
4.3.1水邊散步道
在設計游憩親水空間時既不能讓散步道全部沿水而設,也不能讓散步道全部偏離水面。需要注意線性的流暢及尺度的把握,提供給師生們一處觀景、休息、駐足的空間。水上穿行的通道貫穿于水體,不僅起到連接作用,也為校園景觀增添了許多樂趣。
4.3.2水中穿行通道
水中穿行的通道主要有架空的棧道、汀步和橋等形式。架空的棧道一方面可以不阻斷水流的自然運動狀態,保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對水中生物的活動不造成干擾,另一方面在布局形式上比較靈活,不會給人生硬的感覺。在水深較淺的地方設置棧道,在較深的水域木棧道要設置較高的護欄,保證使用者的安全。汀步是道路在水中的延續,分為自然式和規則式二種。自然式的汀步設計時要與場地氛圍相一致,左右穿插、疏密相間。規則式汀步是利用形狀大小一致的混凝土木板按照道路曲線等距離整齊排列,呈現出整齊一致的美。
4.4植物景觀設計
水生植物分為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四類。在設計時注意將幾類植物合理的搭配,以營造層次豐富的水體景觀。
4.4.1濕生植物
濕生植物是指生長在超市地或是不是經常性淹水的環境中的植物,根具有一定的耐澇能力。類型多樣,草本、藤本、灌木和喬木都有,該類植物具有適應陸地和水體環境的雙重習性。
4.4.2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上部莖稈、葉片挺出水面。大部分的品種根系粗壯發達、植株直立挺拔、莖葉明顯、花枝高伸。其主要生長在淺水或水陸過渡區域,莖葉氣生,通常具有與陸生植物相似的生物特性。常用的有荷花、蘆葦、再力花、水蔥等。
4.4.3浮水植物
浮水植物的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無地上莖或地上莖柔軟不能直立,葉和花漂浮或半挺立于水面。葉片開始可沉水生長,后期浮出水面成漂浮葉,花朵通常伸出水面。常見的有王蓮、芡實、睡蓮等。
4.4.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根莖扎入泥土中生長,整個植株沉于水中。莖葉長度高于水深時,高出的部分平浮在水面,近在開花時有部分花蕾伸出水面。常用的品種有眼子菜類、黑藻、狐尾藻等。
4.5后期養護管理
水生植物具有凈化水體的作用,但不是能夠對水體一直進行污染治理,如果水體生態系統循環不佳的話,超出了水體的環境容量,就會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導致水體渾濁,受到污染,這便會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嚴重時可能導致植物的腐爛死亡,不僅污染水體,也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景觀效果及生態平衡。因此,為了避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要確保水質的清潔,在深秋前要將水生植物的枯枝進行清理,以免污染水質,平時水面的植物殘體要定期清理,對于水中魚類的繁殖也要給予控制,大量魚類繁殖會造成水中溶解氧缺乏,氮磷含量增高,不能保證生態平衡。
5.結論
水體會使校園景觀生機盎然、更加有魅力,因此水景設計對于校園規劃有著很大的作用。校園水景空間是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水景能夠提高校園的環境品質,同時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室外交流、休憩、娛樂的功能性強的場所。對于這樣的一個多功能型場所的設計,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分析,不是只考慮形的美觀,忽視了功能性需求。
參考文獻:
[1](美國)理查德?P.多貝爾.《校園景觀》[M]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6
關鍵詞:高校;校園;植物配置
高校校園是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場所,校園環境舒適與否對師生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配置的種類、數量、方式對高校校園環境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生態型高校校園建設的興起,更使高校綠地植物配置成為高校校園建設中的第一要素。許多大學校園環境已經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使高校校園環境向生態化綠色校園的方向發展,作者通過對沈陽市部分高校校園植物配置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高校校園配置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的建議。
1 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選擇沈陽市不同類型有代表性的沈陽農業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沈陽建筑大學、沈陽大學北校區4所大學作為調查對象,對校園植物景觀配置種類、數量、方式、植物美化綠化效果等進行調查和分析。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植物綠化的種類
對4所高校的校園綠化樹種進行調查后,統計結果顯示高校校園內應用的綠化樹種共計130種,隸屬于39科72屬。建校最早的并且屬于農林院校的沈陽農業大學的樹種種類最為豐富。沈陽建筑大學的渾南校區和沈陽師范大學都是相對晚建設的校區,其樹種種類相對少一些。沈陽大學北校區校園綠化樹種種類較為豐富,校園現有綠化樹種85種,隸屬28科49屬。其中喬木55種,占64.7%;灌木28種,占32.9%;藤本2種,占2.4%。其中校園內栽培最廣泛的樹種有:油松、刺槐、山桃、桃葉衛矛、重瓣榆葉梅、紫丁香、連翹、東北連翹等。
4所高校的樹種,73%的常綠針葉樹種的應用頻度在80%以上,說明高校的校園中針葉樹的組成相對雷同,樹形優美的針葉樹種有待繼續開發。闊葉樹種中部分鄉土樹種如刺槐、銀杏、臭椿、京桃、山杏等的應用頻率為25% ,說明鄉土樹種的利用不夠充分。66種優良的綠化樹種應用頻度在40%以下, 充分說明沈陽市高校綠化樹種選擇上還有很大地挖掘潛力,也說明沈陽市高校中存在一些綠化有特色的高校校園。
2.2 校園綠化植物配置狀況及效果
2.2.1 校園植物配置方式。5所高校校園內樹種的配置使用了孤植、對植、列植、叢植、群植各種方式,而且不同的栽植方式又根據校園特點穿插布置, 基本上體現了各樹種的個體美和群體美。
沈陽農業大學的主道路兩側列植了長勢茂盛的銀杏,交叉列植了榆葉梅。榆葉梅花期時,深秋銀杏葉變黃時,這條路的景觀是最亮麗的風景線。二級道路列植的有青扦、柳樹等等。復旦園的油松等孤植和對植更加彰顯其高大偉岸的氣勢。沈陽師范大學的楊樹林中心景觀帶以廣場及建筑為主,配以花壇及地被植物,緩和建筑線條。楊樹林的樹木主要是群植和叢植。
2.2.2 植物色彩和季相變化的配置。植物的色彩是形成園林景觀的一個重要因素, 色彩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葉色和果色上。葉色在合理、巧妙的設計下可形成園林景觀的神奇之筆。在調查的四所高校中,觀葉觀果樹種的應用主要是銀杏、火炬、紫葉李、紫葉小檗、金焱繡線菊、元寶楓、五角楓等等。
植物的季相變化構成高校校園四季的不同畫面, 體現四季不同情趣, 形成特有植物群落和生態效果。沈陽農業大學中,以校園內最具特色的克威園為例,園內春季有櫻桃、李、杏、京桃、丁香等競相開放;夏季楊樹、榆樹、云杉、冷杉、桃葉衛矛、水蠟等;秋季銀杏、金銀忍冬、黃櫨;冬季有青松、加楊、垂柳、家榆、水曲柳,可謂“季季有景”。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妝素裹,景觀各異。4所高校中的樹種,花期多集中于春、夏兩季, 秋季開花的植物廖廖無幾,冬季基本依靠常綠樹種帶來長青的感受。4所院校的春夏繁花似錦, 秋季略顯遜色。秋季開花樹種較少常由觀果樹種和秋色葉樹種來補充, 但由于高校秋色葉樹種的應用種類少, 規模小, 因此秋季季相表現還有提升空間。
2.2.3 植物空間的配置。空間配置合理, 喬、灌、藤、草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 能形成良好的立體視覺效果和生態效果。高校校園人數多, 綠化空間小,4所高校校園內只有部分小廣場、小花園等可用面積較大的綠地上形成喬、灌、草的合理配置, 多數的綠地如樓間、道路等只有喬木、灌木單層或喬灌、喬草、灌草二層, 林型結構簡單, 景觀的形成上缺少空間結構, 植物層次不夠豐滿。
2.2.4 植物配置的總體效果。沈陽農業大學采用了規則式與自然式相結合的綠化式,綠地的布局基本圍繞建筑展開,只有少數形成單獨的景觀區域。植物景觀以油松等針葉樹為主題,四季變化鮮明。校園內的植物種類比較豐富,在植物配置上,實行了喬、灌、草、花相結合的原則,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園區。
沈陽師范大學的景觀設計大體可分為:人文園林景觀、自然風景景觀、中心景觀帶和自然生態景觀,其植物配置各具特色。人文園林景觀區域內主要以雕塑、小品為主,輔以蔥郁的樹木及豐富的花灌木,其晨讀園的廊架上栽植的葡萄藤頗具新意,更加體現了園內的人文氣息;自然風景景觀區域內的荷花池給校園景觀增添了許多生氣,其水生植物荷花與水的搭配使得此區域的景觀靈動起來,此外,園內的楊樹林使得園內的景觀多樣化;自然生態景觀區域內除具有植物的栽植外,在梵玲湖內還有一些野鴨和鵝,完美地詮釋了自然生態氣息。
沈陽建筑大學校園內除栽植有一般園林植物外,還有原生態保護地及大面積地被植物板塊12處,良好水質人工水系1條。校園景觀是一個采用水稻、作物和當地野草來營造的一個校園環境,景觀中應用了大量的水稻、莊稼和一些景觀植物,充分考慮到原有的地緣文化,校園的景觀設計頗具特色,利用鄉土野生植物與本地特色水稻作為構景要素之一。
沈陽建筑大學內的原生態稻田區在校園的東南角,這塊稻田傳達了其尊重自然的設計理念。稻田校園景觀用當地的東北稻和蕎麥等農作物為材料,營造出富有特色的現代感和鄉土氣息的稻田景觀。其景觀設計采用相似性的手法,延續原有規劃網格秩序,采用幾何構圖的處理手法。
3 高校校園植物景觀配置中存在的問題
3.1 植物種類豐富度不夠, 鄉土樹種、垂直綠化樹種、色葉樹種的應用不足
沈陽師范大學校園內的園林植物配置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園林景觀,例如荷花池、楊樹林、葡萄藤等,但其植物種類的豐富度不夠,除沈陽市內常用的園林樹種外,很少有外來樹種的引用。另外,校園內園林植物的配置在植物季相和色相上的運用不夠,達不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觀效果,缺乏時空上的延續性。總體上,沈陽師范大學內的硬質景觀稍多,而園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及造景的運用相對比較缺乏。
3.2 開放式綠地的數目少, 且人性化設計不足
高校校園主要是服務于師生, 使其學習、生活在一個貼近自然、優美的環境之中。在設計上要以人為本。四所高校內開放式綠地明顯不足,即使是綠化比較好的沈陽農業大學也僅有克威園、復旦園、葉之帆這幾處開放式綠地。沈陽建筑大學校園中有大面積的稻田景觀。但其設計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俯看稻田時有驚人的震撼效果,但是在稻田中欣賞時卻不那么令人興奮;水稻田間供學習休憩的椅子沒有任何的遮擋,冬冷夏熱,缺乏實用性;植物品種過于鄉土化,太過單調,除了少數月份,大多數時間給人一種荒涼的感覺等。造成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并不是經常性的景觀,因而大面積的使用帶來了一些問題。
3.3 局部植物配置不合理, 降低景觀的觀賞質量
高校校園的植物配置中還有很多不合理的設計, 沈陽建筑大學針葉樹種的比例較少, 不利于周圍環境的殺菌。沈陽農業大學的一些宿舍樓前樹木過于高大遮擋陽光。有些學校的圖書館缺少高大的樹木,難以保障安靜的閱讀環境。
4 對高校校園植物景觀配置的建議
4.1 提高高校綠化樹種多樣性, 構建校園生態植物群落
高校校園綠化要走生態綠化之路,校園環境的營造要符合自然的法則。生態學中指出植物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故高校校園綠化應在保護所在地自然植被的前題下,加強鄉土樹種、新品種的挖掘,提高綠化樹種的多樣性,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復式綠化, 構建色彩、層次豐富、季相分明、步移景異的植物景觀和生態植物群落。應在鄉土樹種的運用之外,適當的引用外來樹種,增添校園的新鮮氣息。
4.2 發展垂直綠化,增加綠化空間
垂直綠化是緩解高校校園空間小,學生多,人均綠地面積和空間景觀少的重要途徑,在本市高校校園綠化中有長足的發展空間。高校中垂直綠化除考慮棚架綠化外, 也要加強墻面、柵欄、陽臺、樓頂等地的綠化。在滿足了校園綠化要求的同時,發揮了園林綠化的環境效應和生態效應,應當適當的增加一些藤本植物的種類,如五葉地錦、南蛇藤等,重視藤本植物的綠化、美化效益,加強垂直綠化的建設。
4.3 充分利用植物配置、園林小品, 營造個性化校園
個性化植物景觀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激發學生的潛能, 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個性。校園的個性化植物景觀也能隨時向學生提供學習的信息,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校園內的所有植物上掛注明中文名、拉丁名、科、屬的標簽, 既滿足了某些專業專業課程的教學, 又拓寬廣大師生的知識面。但個性化校園的建設中應注重與校園文化的結合。
5 結語
沈陽各高校校園園林景觀設計在逐步發展,這不僅是校園文化的體現,更多的表現了校園的學術傳統。校園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的配置尤其重要。在了解沈陽市的自然情況的前提下,掌握校園景觀中的植物和植物配置的原則。并且熟練的應用不同類型的常用樹種,以及植物配置的常用方式。值得強調的是,前期的調查與設計固然重要,但后期的管理與養護也不容忽視。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最為關鍵的部分,植物景觀的品質也直接影響了校園師生的學習與生活的狀態。然而另一方面,園林植物也要與其它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園路等相互之間做到相適宜的配置,使高校的植物景觀為國家人才的培養展現它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蘇寶玲,劉娜,范業展.沈陽大學北校區校園綠化樹種的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
2 俞孔堅.城市里的豐產稻田——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設計[J].新視點,2009
關鍵字 形式感 功能性 合理性 校園景觀
引言
高校校園景觀是校園文化的基礎、校園文化的載體,也是學校品質的表現,在高校建設中應該把握高校校園景觀特色。充分利用校園場地條件,合理規劃各功能分區,在保證最基本的功能使用的同時,達到最豐富的形式變化。在中國飛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校園景觀的建設也突飛猛進。校園景觀形式感和功能是相輔相成的,是設計中不可缺少的。
一、基地概況
湖北工業大學是一所具有60年歷史、以工學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學。 它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用地與周圍交通便利,并可與開發區形成良好的功能聯系。基地內地勢主體平緩,植被及生態環境較好,東面的巡司河濱水綠帶為基地提供了難得的景觀資源。
中區地段位于校內的主干地段,東西軸線貫穿與它。總面積約1700畝左右,其中建筑面積約占總面積的35~40%,道路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5~20%,景觀面積約占3~5%,綠化面積約占30~35%左右。西邊新建圖書館、露天廣場,北面新建綠化草坪,東面新建濱水地帶。
二、設計總體理念
提到“形式”,很容易使人想起以往“形式主義”作為一種罪名盤旋在設計者頭上的情形,雖然設計離不來形式,但形式問題卻被當作一個危險的。在不同的功能分區,設計相應的形式感,最大程度的滿足人們的使用,以及感觀上的享受。在中心廣場和主入口廣場處,利用蒙德里安《紅黃藍》的直線抽象表現手法,體現出理工院校對便捷、效率、理性、嚴謹的要求。在文化長廊處,利用梵高抽象的曲線表達手法,體現出校園景觀必不可少的趣味性、休閑性,將形式感和功能性最大程度的融合在一起。
三、主要設計構思與探討
1、功能分區。
校園景觀主要分為入口廣場,核心廣場和文化長廊三個部分。通過對空間的功能劃分,豐富廣場空間的變化,再滿足必要的使用功能的同時,保證了校園空間所需要的親切、宜人和安靜的氛圍。充分考慮校園空間所需要的親切、宜人和安靜的氛圍,細分出休息區,晨讀區,娛樂區,滿足師生學習生活的必需。
(1)在主入口廣場處,由于大量的人流車流的通過,設計時將原來的車行道房兩邊做到完全的人車分流,最大限度的保護學生安全。
(2)在核心廣場處,圖書館前設置大面積的鋪地,滿足大量人流的通行。以圓形劃分出中心的活動廣場,旁邊區域利用石凳和植物的布置,給師生提供閱讀、休息的區域,使廣場更富有自然情趣。
(3)在文化長廊處,利用環繞形曲線在中心處布置雕塑小品和水景,劃分出最大的休息區,形成視覺焦點,吸引師生在廣場上停留休憩。圓形廣場的布置,形成相對的封閉空間,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滿足教學樓之間師生交流休息的需要。
2、景觀綠化。
景觀布局方面采用規整和自然的布局相結合的方式,再規則中體會規矩和規律,再自然中進行陶冶與感受親切。在入口廣場處以大面積綠地為主,美化校園的同時,也達到視覺的通透性。而在中心廣場處,為保證廣場空間的開闊、完整,在大片的草地上點綴各種植物,既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也將空間劃分的十分豐富,增加了此處疏林草地的游賞性。
3、文化設施。
為吸引師生在廣場上停留休憩,足夠的環境小品與設施必不可少,空間親切宜人、具有良好視野。為了與校園氛圍相統一,廣場內休憩座凳主要以花崗巖和自然卵石為主,以烘托廣場樸實自然的整體氛圍。這種承載校園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小品,體現出校園的文化氣息,使師生在學習生活中,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結語
校園環境是多種文化知識滲透交融的環境,是多元化的組合。因此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既要考慮其對學校整體形象的反映,又要體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并把人的發展目標隱含在設計中,同時賦予物質設施以文化內涵。隨著人的需求不斷發展變化,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必須注重師生的行為模式,充分了解師生的心理需求、行為特征和行為規律。在校園景觀的設計中,利用適宜的形式感,劃分出合理的功能區,在保證最基本的功能使用的同時,達到最豐富的形式變化,在最合理的形式感的功能分區中,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校園景觀設計。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5).
[2]易道公司等.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與中心區景觀設計方案簡介[J].
[3]俞孔堅.“反規劃”途徑,2005.
[4]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2000.
[5]周維權.人間天上諸景備 移天縮地在君懷——圓明園的興建及其造園藝術新探[A].
關鍵詞:校園景觀;生態;空間格局
1 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的生態性概念
1.1 可持續發展
在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要強調環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載力。在規劃中協調并利用人與資源(自然與人文)的關系,并提出整體、可持續發展、可控的方案。
1.2 自然生態性
建立多層次綠化廊道完善生態網格,從而保持區域內的生態穩定。強調資源的循環再生,涉及到水域的自然或人工循環,水生植物對富營養物質的轉化、分解與再生等其它相關問題。
1.3 人文生態環境
校園規劃建設不能盲目追新求異,既要傳承老校區深邃的“歷史文脈”,又要根據當代建筑科學技術的發展,展現現代校園建筑水平。人文生態性環境是便于師生學習、生活、交流和滿足多樣性要求的校園景觀。
2 不合理的高校校園景觀
2.1 不符合當地的地域特征
高校校園景觀要實現生態格局上的優化,首先要考慮高校校園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和氣候環境,選擇適合當地的植被類型。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當地的文化、經濟和科技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但很多高校校園在建設校園環境時容易忽略這一點,最終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2.2 校園資源利用不合理
構建生態環保的校園環境,還體現在對資源的合理使用方面。高校校園的水資源得不到有效地循環使用,造成水資源的過度浪費,也是高校校園景觀建設中存在的一大問題。 2.3 校園垃圾利用率低
校園不同于社會環境,產生的垃圾種類繁多,其中有很多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紙張、塑料制品等,但學校在設計中沒有加入合理的垃圾分類裝置,所以,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所以,在構建高校校園景觀中,建設垃圾分類處理裝置必不可少。此外,還可以在校園建設中多使用綠色環保材料,一方面提高生態景觀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也便于回收和重復利用,創造一個環保、協調可持續的校園生態景觀。
3 實現校園景觀的生態格局建設
3.1 適應當地地域特征
校園景觀實現生態化,首先要保護好當地已有的生態系統。謀求人與自然的合作和共生,尊重校園生態系統調節能力,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為設計的影響,設計出富有生命力、可持續性強的校園景觀。以校園中原有的景觀為基本框架,保存原有的地形特征,如山林、小河、湖泊、噴泉、原生植物等,在此基礎上增加小橋、涼亭等建筑,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另外,在設計之時必須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和自然環境,順應當地的地勢地貌。
3.2 打造綠色校園
校園景觀要以可持續性為導向,在實現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時,打造一個“綠色”校園環境。綠色不僅僅指校園環境的綠化,更重要的是指校園景觀與生態環保相結合,打造綠色生態的校園環境。例如,德國的很多學校會對雨水進行收集,用于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草坪的灌溉、噴泉等水景的營造、建筑的清潔等,充分節約水資源。高校校園景觀可以借鑒這些經驗,通過雨水收集,滿足校園內的用水需求,校園雨水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解決水資源短缺的現狀,還能夠得到生態化的利用,也能向師生們傳達節約用水的思想,提高師生保護環境,創造綠色生態格局的意識。
3.3 注重學校文化傳統
幾乎每一所高校校園,大多都以綠化、建筑、文化設施、雕塑等因素構成校園景觀,每一處都能體現自己學校的傳統和歷史,每一處都能傳達出學校的內涵和精神。所以,高校校園景觀必須依照自己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和高校本身所承載的精神內涵設計景觀。把高校校園發展歷程中的歷史印記和時代精神,作為特有的精神符號融入到校園景觀設計中。還應順應時展,建造一些具有自我特色的建筑和雕塑,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展示學校獨特的特征,更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學校的精神內涵。
4 結語
我國高校對于生態格局的引入還停留在起步階段,生態校園景觀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內涵值得我們去探索。它涉及到地域性特征、節約資源成本、實現生態環境的循環使用和注重學校文化傳統等各個方面。對于高校校園景觀的設計,應結合校園本身的特點,運用生態格局原理進行綜合性考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人性化
1 校園景觀人性化解析
在環境建設中“以人為本”的原則被普遍運用,也為校園景觀設計提供了一個主導理念。人性化需求在校園景觀規劃中逐漸被放大。一個科學的校園景觀可充分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興趣、意志、群體等各個方面提供外環境,從而對學生的行為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綠化。
校園景觀中的植物具有美化環境、減低噪音、凈化空氣、修身養性、保護視力、調節氣候、防風等功能。植物配置需要布局協調、以人為本、尊崇自然。植物的選擇要多選擇鄉土樹種,成活率高,減少養護費用。植物要統一于環境,從藝術構圖原理上體現個體與群體的形式美感。另外,植物與建筑物、山、水、廣場等其他景觀要素相互呼應,軟化、強調、標識營造校園美麗和諧的景觀。
(2)道路分析。
1)車行。車行系統在規劃設計中應被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設計,校園應有完整的行車主道,高效快捷地聯系各區。同時,車輛在各區的亦可進入該區的各個建筑群,避免機動車對各區的步行系統的干擾,保證各區內舒適的步行環境,創造安靜的學習和生活環境。2)人行。景觀步道應遠離外部的環路,創造一個幽靜安全的步行區域,亦與教學區、學院區與生活區的步行系統組成完整的步行網絡。
(3)環境設施。
校園中的環境設施具有功能性和觀賞性,包括休閑設施、文體設施、燈具設施、標識指引設施等,與大學生們各種休閑、娛樂、學習活動密切相關,其舒適性體現在方方面面,若精心設計,則可以創造非常和諧的校園景觀。
(4)鋪裝。
鋪裝需要關注的有兩方面:其一是色彩,要與周圍環境的色調相協調,它是心靈的表現,能將設計者的情感涌入師生的心靈。色彩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師生的心理感受。其二是質感,大空間要做的粗獷些,應該選用質地粗大厚實的材料,因為粗糙往往使人感到穩重、沉重;另外,在烈日下面,粗糙的鋪裝可以較好地吸收光線,不顯得耀眼。小空間則應該采用較細小精細的材料,給人輕巧、精致的感覺。
(5)水景。
水景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可改善小氣候,改善空氣質量,增加空氣濕度及負氧離子濃度,降低空氣中的含塵量,使校園的空氣更加新鮮濕潤,同時,也可滿足人們的親水心理。水景有靜態水景和動態水景兩種,包括有瀑布、水景墻、噴泉以及靜態水池又稱鏡池。需要注意的是靜態水必須是活水,要有來源和出路,如果來源受到限制,則必須具備補水設施。適量的往水里投入一些滅藻藥劑可以保持水質。
(6)雕塑及景觀小品。
雕塑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雕塑的主題、立意和構思不僅要融入特定的校園文化,而且由于雕塑對藝術的濃縮性使得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統領該地文化的內涵。景觀小品的設計也可用來表達文化內涵。當今的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不僅依靠大量的植物造景來滿足綠化需要,更通過能體現校園特色的景觀小品來進行提升。
(7)入口廣場。
入口空間是通往校園各個空間場所的必經之地。因此,在空間組織上既要考慮空間的獨立性,又要處理好與其他空間場所的關系,能夠較好的組織人流與車流,還有視覺流線。
2 玉林師范學院校園景觀規劃分析
學校缺乏系統的規劃與設計,在多處存在著一些問題。校園整體上沒有體現出大學該有的文化和藝術氛圍,缺乏人性化的空間。
(1)入口設計。
植物配置上缺乏空間感,樹木缺乏高度對比、雜亂、色調單一,草地沒有設計感。缺乏環境設施和能象征學校歷史文化的雕塑的設置。解決辦法:在空間的處理上應合理配置喬、灌、藤、草本植物,樹種高度應形成對比。草坪應根據學校的文化內涵設計出一些圖案,提升入口處的藝術感。可在圖書館前設置符合校園文化的雕塑,另外在入口處適量設置一些標識牌,起到引導作用。
(2)校園大草地。
草地上平時會有一些學生在草地上看書,曬太陽,但草地只是空曠的原始模樣,缺乏人工的因素。解決辦法:從師生的心理角度出發,在草地上修建一個讀書廊,如此可以提升學校的文化學習氣氛。另外需要用青石板或者鵝卵石開辟一條小路,為那些抄近路的同學提供方便。草地上除了可以修建長廊外,還可增加一些亭子,同時也可以在草地上設置一個符合文化學習的雕塑,營造文化氛圍。
(3)校園山坡。
校園山坡作為校園內的一個特色之處,山坡上種滿了桃樹,在三月份的時候桃花盛開,具有極佳的觀賞價值,但是山坡未經人工的雕琢,不僅顯得荒亂,也未開辟其他用途。解決辦法:作為校園的特色,桃樹需保留,其余樹種移除,地面密集鋪滿三葉草。在以桃樹為主的前提下,適量種植修剪整齊的低矮的灌木,豐富空間層次。并且在山坡靠近人行道的外沿應種植一些樹木起到外部與山坡的隔斷作用,也可以為人行道的人起到遮陽的作用。山坡上應適量設置一些環境設施,如座椅或者涼亭,以供休息學習。另外,適當增加一些雕塑小品,不僅能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們并且陶冶情操,還能豐富景色。山坡并未開辟可供人行走的道路,但日積月累山坡已被行人走出了一條小路,需要做的就是在這條路的基礎上修建出不管是在雨天還是晴天都可以行走的道路。除了這條路之外,在山坡上的各個景觀節點處應該都有道路連通。
(4)校園主要人行道鋪裝。
校園人行的主要道路鋪裝用的是粉色等亮色瓷磚,不僅花紋亂,顏色與周圍環境不融洽,而且在晴天天氣炎熱的時候,瓷磚反射太陽光,以致經過這條路的時候光線刺眼,并且由于此類瓷磚不吸熱、溫度高,不適宜行走。解決辦法:將原來的瓷磚換成粗糙的鋪裝材質如青石磚,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太陽光的反射對人的影響。在道路比較寬闊的路面,可選用與青石磚顏色不同的灰色系的材質,拼成花紋,提升美感。
3 結語
校園不只是為師生們提供一個受教育、知識交流的場所,根本目的是為人而用、為師生服務。適宜的環境設計能夠展現校園的文化底蘊,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優雅環境的心曠神怡,激發對知識的熱情和對校園生活的熱愛。人性化的校園景觀設計理念也在不斷地受到關注。現代高校景觀設計應注重濃厚的人文氣息結合和諧的校園環境,為在校師生創造一個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 賈德華,王萬喜.論以人為本的大學校園景觀設計[J].長江大學學報,2006,3(1):14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