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畢業設計的基本思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機械專業;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
作者簡介:張磊(1978-),男,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講師;黃傳輝(1970-),男,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授。(江蘇 徐州 221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學院科教基金項目(項目編號:YGJ129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2-0170-02
實踐教學是對各類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為達到培養目標而設置的,要求學生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的教學活動的總稱,具體包括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及社會實踐等環節。這些有機統一和相互聯系的實踐環節,就構成了實踐教學體系。[1]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有利于克服實踐類教學設置的盲目性、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及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使本專業實踐類教學的設置更具有科學性,促進教學內容的規范化及教學方法的合理和多樣化。[2]
實踐教學同時也是現代高等教育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特征之一。[3]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教育定位,而到目前為止,國內權威部門還沒有對應用型人才給出明確的定義和辦學培養的指導性意見。一般將應用型人才定義為能夠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服務的人才。[4]但就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而言,是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實踐教學體系則是實現這一能力培養的關鍵所在。因此,科學合理地建構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本文將結合徐州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實際,研究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施問題。
一、應用型本科機械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是依據專業培養方案來組織理論教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但由于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尚處于摸索階段,使得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總體上水平不高,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沒有完全脫離傳統機械專業工科教育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簡單地理解為“重實踐,輕理論”,盲目消減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沒有正確認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間的關系。
實踐教學體系不完整,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到位,忽略了實踐教學體系諸環節間的聯系,沒有注重實踐教學服務培養目標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實踐教學師資缺乏,師資隊伍建設、管理不到位,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學效果差。
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制度不嚴格。
二、應用型本科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為培養機械類專業高素質人才,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在對江蘇省一些工科院校實踐教學情況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情況,構建了應用型本科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基于以下幾條基本思路:
從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上,以培養綜合機械工程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緊密貼合理論教學,改革原機械類實踐教學的實踐內容,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實踐內容;實踐方法由“示范型”、“驗證型”向“參與型”、“開發型”轉變,實踐教學方法采用引導式、啟發式,體現教師導學、學生自學的實踐和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理論、實踐、創新全面提高。
從實踐教學體系構成的層次上,由于畢業設計環節綜合體現了學生四年的專業理論水平、動手實踐水平和創新水平,所以該環節被設置為實踐教學體系的最高層。其他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科技活動與學科競賽、考級考證與社會實踐環節所鍛煉的能力都能在畢業設計環節中得到綜合體現,故為中間層。實踐教學體系的最低層是組成各個實踐環節的分單元。
從實踐教學的教學知識和內容上,由于機械專業是交叉專業,涉及到機械、控制、電子信息等多個學科,知識面廣,技術更新快,產品換代頻繁,故在橫向上機械和電氣實踐教學并重;另實踐教學也應遵守技術能力循序漸進、動手操作由簡入繁的原則,故在縱向實踐內容上區分基礎內容和綜合內容。
三、應用型本科機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
1.實驗環節應驗證型實驗和設計開發型實驗并重
應用型人才的“標簽”是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一定創新能力,能解決實際問題,但這些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單純增加實踐課時是不夠的。學生必須明白本專業的基本原理,具備專業基礎理論的武裝,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有目的、高效的實踐環節來提高技術和積累經驗。這種專業基礎理論不要求像培養“學術型、科研型”人才那么全面和細致入微,富有前瞻性和延伸性,能夠達到“必要、夠用”的水平即可。因此,在機械專業的教學實驗環節,我校提出“驗證型實驗和設計開發型實驗并重”的原則,務必使學生明白專業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量的實踐動手來實現突破創新。
2.實習環節注重培養學生專業興趣
機械專業的實與機器設備、廠房車間、油污噪聲相連,實習環節的第一課——金工實習,就使大多數學生意識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之后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更是容易讓學生產生“選錯專業”、“畢業后不能從事這個專業的工作”的想法。我校在進行實習教學時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如學生在校內參加金工實習時,接觸并動手操作了諸多機械加工方法,我們會在所有實習工種結束后,要求機械專業的學生2-3人為一小組,選用2種以上的加工方法自己設計一個產品,要求親手制作、加工成型,并納入成績考核。如此,既能夠考查學生對加工方法的掌握情況,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3.以學習競賽的方式開展實訓
實訓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的集中時間內,對某項技術知識的掌握趨于熟練。但實訓時學生每天都在熟悉和操作一種技術,則較為枯燥。可在學生的技術熟練程度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舉辦一些學習競賽,增強學習競爭氛圍。如在進行電工電子實訓時,與機床電氣的理論知識相結合,適時提出一些機床電控小課題,組織學生分組競賽;在進行CAD/CAM實訓時,舉辦二維制圖、三維造型比賽,可以是課內的小規模的比賽,也可以是院系內較大規模的比賽,這樣可大幅提升實訓效果。
4.與計算機結合實施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在學生學完一門專業技術課程后,鍛煉學生使用該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機械專業的課程設計具有技術含量較高、實用性較強的特點。一般高校做課程設計的方法是按部就班,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完成設計內容并參加答辯就可以了。我校鼓勵課程設計教師在傳統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上與計算機相結合予以改進。如在進行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時,學生對設計方案除要完成規定圖紙工作量外,必須采用計算機編程仿真方法模擬所設計的機構動作,確認設計的正確性;在進行PLC電氣設計時,必須用PLC仿真軟件模擬電路動作順序,并得到結果方可進行課程設計答辯。這種教學改革旨在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思維,為解決實際問題積累經驗。
5.重視科技活動與學科競賽的作用
我校機械專業目前有一個學生社團——“機械科技協會”,在組織機械專業學生參加國家、省市各類科技大賽、校際比賽交流中發揮了較好的橋梁紐帶作用。我校機械學院非常重視該學生社團,為該協會配備有專門的專業教師進行理論指導和答疑;該協會有固定的活動時間,由年級較高的同學負責對年級較低的同學進行技術培訓。目前參加的大賽有:國家、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江蘇省電子科技大賽,國家、江蘇省機械設計大賽,江蘇省CAD大賽、CAXC設計大賽等,多有收獲。目前學科競賽所能覆蓋的機械專業的學生約有20%,對學生的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6.鼓勵考級考證與社會實踐
有教育學者提出,“應用型本科”的辦學可借鑒高職院校的“雙證書”教育,即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再獲得一本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證書。對此,我校對學生不做強制要求,但鼓勵機械專業的學生對感興趣的技術、技能進行課外考級,一旦獲取相應等級證書,可獲得獎勵學分。同時也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實踐,以增強自身綜合素質。
7.畢業設計結合教師科研課題
畢業設計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對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檢驗。傳統機械專業畢業設計存在課題選題較為陳舊,脫離工程實踐,缺乏完整工程理念等問題。我校在對待該實踐環節時,有針對性地要求每個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填寫《畢業設計選題申請表》,再由教研室遴選新穎、有創新性,聯系工程實際緊密的課題供學生選題;課題來源可以是教師縱向、橫向課題,也可以是自選課題。選題后,指導教師必須安排學生進入與課題相關的科研和企業生產第一線進行課題調研和學習。設計過程中,學生還要進行開題答辯、小組討論、中期報告和定期學術匯報等。這種方式,提高了對指導教師的責任心和能力的要求,確保學生畢業設計來源可靠,貼近實際工程應用,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結語
現代社會,隨著企業生產節奏不斷加快,企業在接收畢業生后,希望畢業生能在業務上盡快上手,能直接到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減少企業對學生的“二次培訓”時間,盡快為企業創造價值。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著眼于此,提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而通過構建適合自己學校實際情況的實踐教學體系,可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縮短本科畢業生與企業的磨合期,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自信心。從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反饋的信息來看,我校機械專業構建的上述實踐教學體系是可行的,是適合學校發展定位的,同時也為其他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會.地方院校機械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0,(1):50-51.
[2]屈文濤,朱林,陳兵,等.機械類專業校企結合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2):114-116.
關鍵詞:畢業設計;畢業設計指導; 教學改革;本科畢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本科畢業設計是將學習、實踐、探索和創新相結合的綜合教學。作為學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起點,本科畢業設計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實際動手能力及提高畢業生全面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有關規定指出:“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是衡量教學水平、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從時間安排、組織實施等方面切實加強和改進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管理,決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但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日趨增大,就業與畢業設計發生了嚴重沖突,學生忙于找工作,去單位實習,導致畢業設計質量下降,出現得過且過,或請別人畢業論文的事件,甚至有教育界人士提出取消畢業設計環節。在此形勢下,如何加強對畢業設計的監督指導,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是高校教師必須思考并著重解決的教學難題。
2嚴格把關畢業設計環節
從畢業設計的三個重要環節――擬題、開題、開發流程進行重點把關,就能夠有效地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1) 靈活擬題
畢業設計的題目要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要能反映社會需求的變化。指導教師所擬的題目要合理,畢業設計內容應結合計算機專業迅速發展的特點,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且有工程應用的背景和工程實際的內容。指導教師可以從自己的在研項目中選擇題目,或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擬定題目。在擬定畢業設計題目時,一定要把握現階段流行的計算機技術發展趨勢,要將這些技術合理地滲透到畢業設計工作中。此外,畢業設計題目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如對保研或已考取研究生的畢業生,這部分學生的能力和自覺性較強,在完成工程實踐的同時應注重培養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因此,畢業論文要適度地反映出理論研究點。指導教師在擬定此理論點時,應充分考慮到與學生碩導的研究方向接軌,使學生的工作有一定的延續性,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事實證明,他們中絕大多數的畢業論文均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考研不成功或找工作的學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和困境。究其原因,往往是上課時學到的技術在畢業時已經過時,導致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應在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調掌握使用現階段流行的技術。畢業設計題目要跟進當前主流的開發模式和方法,如采用面向對象、面向服務、基于中間件的軟件設計思想,采用MVC三層架構,使用struts+hibernate等技術。指導教師要通過大學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
(2) 嚴謹開題
萬事開頭難。當學生選定一個題目后,往往心中無數,此時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嚴謹地指導學生認真完成開題報告。當畢業設計題目確定下來后,開題是對未來工作的初步論證和設計,因此絕不能走形式。通過寫開題報告,可以理順畢業設計工作的背景、可行性、設計內容、技術方案及工作進度,使學生對畢業設計工作有一個較清晰的輪廓,明確自己要做什么。開題報告將對今后具體的畢業設計工作起指導作用,是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重要環節。學生的實際經驗較少,作為指導教師,就應對設計中的難點、重點有充分的了解估計,幫助學生把握技術方案,明確設計的環節、步驟、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點和研究進度,保證畢業設計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避免出現前松后緊的情況。尤其要強調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指導教師通過詢問可以發現學生在某個知識方面的欠缺,在開題報告的參考文獻中應有針對性地強調出來,這樣既幫助學生找到癥結,樹立信心,又可以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和自主創新的意識與能力。
(3) 規范流程
畢業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設計思想。一個畢業設計的軟件開發從需求分析開始,經過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測試等一系列完整的過程,才能開發出一個可運行的系統。但現在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拿到題目首先開始編寫代碼,而將“軟件工程”等課程所學的知識置于腦后,不能按照軟件開發的流程和各個階段所需的工具、文檔等要求和規范設計過程,以至于畢業后此方面能力嚴重欠缺,甚至不會寫設計文檔。一些學生在數據庫的設計過程中沒有E-R圖,不考慮數據冗余、范式,數據的完整性、約束等毫無章法,數據庫的設計隨心所欲。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軟件開發經驗,將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充分地體現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需要指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規范學生的項目開發過程。要分階段對畢業設計的進度進行控制,實行目標管理,使學生有節奏、有步驟地進行畢業設計。如在畢業設計開始階段,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設計軟件的具體需求,而讓學生從客戶對軟件的要求出發,運用所學的現代軟件工程知識完成需求分析,做出需求分析文檔,包括項目背景、項目目標、用戶特點、項目功能、系統用例圖和用例說明。在指導教師與學生交流系統需求后,要求學生遞交詳細的功能描述,如功能的輸入、加工、輸出。接著再進行業務建模,要求學生遞交操作契約、系統類圖等。教師帶著學生按照軟件開發流程有條不紊地完成畢業設計工作,使學生具備項目開發的基本思路,糾正簡單完成代碼編程的行為,將他們培養成高水平的計算機專業人才。
3注重總結交流
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引導、協調、規范整個項目的開發過程,保證每周交流一次,對學生的設計工作進行啟發、答疑,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交流前先遞交本周的書面工作總結,做好平時的積累,教師可以針對總結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在交流時給予充分指導。工作總結報告是本周畢業設計的文檔和資料匯總,對于剛完成的工作,學生印象深刻,報告寫起來有內容,這樣既可以防止抄襲或請別人代做論文,又便于指導教師掌握畢業設計的進度,從報告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討論和提出改進意見,保證整個設計順利進行。此外,有了每周的報告總結,學生最后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時就可以信手拈來,將這些發給老師的報告進行整理歸納就可以了,不會出現東拼西湊的現象,大大緩解了寫論文的壓力。實踐證明,督促學生每周上交報告以及每周面對面的交流,在幫助學生理順設計思路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具備工程技術人員的基本素質,完成走向社會前的演練。
4指導人員結構合理
(1) 提高教師素質
現在的畢業設計對指導教師的專業知識素質、知識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悉所指導的課題內容外,還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具備豐富的研發經驗。在指導畢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清晰的思路、對學生靈活嚴格的要求,是保證順利完成畢業設計的要素。反過來,通過指導畢業設計,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有利于教學相長并促進教師科研工作的深入。
畢業設計階段正值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前夕,指導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影響著畢業生,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學習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導教師應為人師表,在進行業務指導交流的同時關心學生的思想,對學生擇業中遇到的挫折、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溝通,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 配置指導梯隊
當今社會的本科生教育已經不再是精英教育了,每個高校都會有部分基礎知識和實際能力較弱的學生,由于教師的科研教學任務繁忙,不能保證對這些能力欠缺的學生給予時時指導,更不可能幫助他們調試代碼。針對這種情況,我校對這類學生實施“指導教師-碩士研究生(研二)-本科畢業生”為模式的指導梯隊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實行人盯人戰術,研究生具體負責到某個本科畢業生。為鼓勵督促研究生的責任感,調動他們的指導積極性,將指導態度、指導時間、指導效果與研究生的教學實踐成績相掛鉤。事實上,研究生對于技術底層、編程調試技巧的知識通常比導師了解得更多,由他們解決本科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編碼問題更加得心應手。這種指導模式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本身的學術水平,培養鍛煉了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同齡人的交流更方便,指導效果遠遠好于教師。
5校企聯合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急于上崗,在簽訂就業協議后被要求(或主動)去就業單位實習,學生不能全身心做畢業設計,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實施,無法保證畢業設計按質按量完成。鑒于目前就業形式的嚴峻,學校也沒有好的辦法,只能忽視對論文的實質要求,只注重于論文形式。而聯合就業單位,校企合作完成畢業設計是較好的解決方式。指導教師可以靈活調整畢業設計的基本內容,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后,結合其所在單位的特點,重新調整、制定畢業論文的工作重點,如論文側重于Java方向、.Net方向、網絡工程方向或嵌入式方向。如就業單位具有滿足畢業設計論文所要求的真實課題,可以允許學生在單位搞技術開發,但指導教師應主動與學生的項目主管建立聯系,以了解掌握畢業設計進度,出現問題及時處理。事實上,當畢業設計與學生的實習工作緊密結合后,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他們的畢業設計熱情和創造性。
6結束語
盡管新形式下的本科畢業設計面臨更多的困難,但畢業設計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其他教學環節不能替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畢業設計過程中嚴格地掌控畢業設計的關鍵環節和流程,靈活處理畢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要具有更多的責任心和耐心,才能順利完成畢業設計指導的教學任務,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分類實訓的教學嘗試為深化培養方案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近年來,長江大學信管專業的發展遇到了不少問題。在就業方面,由于我國企業整體上尚未意識到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信管專業的畢業生很難找到對口的就業崗位,學生真正從事信管有關崗位的比重較少。特別是在201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近700萬的背景下,信管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生源質量方面,由于長江大學開展大類培養的教學模式,很多大一年級或大二年級的學生對信管專業的發展和就業前景缺乏信心,從而使部分優秀的學生轉向其他專業。在教學環節上,學生難以理解管理類、計算機技術類以及信息管理類知識的關系,在學習重難點上顧此失彼,普遍認為課程多卻沒有培養動手能力。為了改變這些現狀,信管專業教學團隊在培養方案、課外活動、理論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做了大膽的改革和探索。信管專業教學團隊認為,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明確畢業生的專業發展定位是培養方案改革的切入點。結合現代企業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特征,我們將信管專業畢業生的發展方向分為軟件開發工程師類、ERP應用類、考研以及企業管理咨詢四類。在就業方面,強調專業教學以學生就業為導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就業培訓,如ERP操作學習以及軟件開發培訓等。通過“請教師進來培訓”和“讓學生走出去實訓”兩種途徑,形成了校內外合作的穩定教學團隊,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并與有關培訓機構以及軟件開發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從2011屆和2012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受過針對性培訓的學生的就業質量明顯要高于其他學生。其中,從事信息系統軟件開發和ERP系統管理工作的學生平均工資達4500元/月以上,就業質量明顯要好于其他管理類專業。在就業形勢好轉的情況下,教學團隊通過多次專業交流和聯誼活動使在校的低年級學生建立了對專業的信心,減少了優秀生源的流失。對于2013屆畢業生,教學團隊繼續增加了分類培養的規模,參與校企合作軟件開發培訓和ERP軟件實訓的30多名學生均成功地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目前,分類實訓的教學效果給了專業教學團隊很大的啟發,證明了分類培養思路的可行性。專業培養方案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是要為實施這種分類實訓教學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實踐平臺、提供專業基礎知識、安排合理的時間進度并匹配對應的教學資源等,從而系統地構建起適合本校畢業生實踐能力發展規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
信管專業培養方案改革的總體規劃
(一)培養方案改革的目標1.近期目標。面向現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為信管專業的畢業生設計3~4個可行的發展方向,并對高年級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信管專業的吸引力,有效地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2.中期目標。重新整合現有的課程體系,提高課程設計或實踐教學的比重,并設計和開發面向信管專業的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讓后續各年級的學生參與該電子商務平臺的進一步完善與電子商務實體企業的運行,建立起面向信管專業甚至是管理學院全體專業的特色實踐教學平臺。3.遠期目標。對現有軟件開發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進行規范化,建立軟件開發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軟件開發人才的長效機制,最終促進“訂單式”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形成,從而使長江大學管理學院的信管專業能逐漸形成特色,進而建立起本專業的品牌影響力。(二)培養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在總結初步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長江大學信管專業培養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一個導向、兩項基本原則、三個重點發展方向、四個實訓平臺、五項關鍵舉措”。1.一個導向:以培養學生滿足現代企業能力需求的就業競爭力為導向。2.兩項基本原則: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強化動手能力培養的原則。3.三個重點發展方向:軟件開發工程師、ERP系統維護及應用、信息管理與決策咨詢。4.四個實訓平臺:一個專業綜合實訓平臺和三個分類實訓平臺。(1)設計和開發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該專業綜合實訓平臺主要用于在大三階段對學生進行專業核心能力的綜合實訓,要求學生掌握該平臺的業務流程和數據流程,逐步熟悉電子商務系統設計和開發的全過程,并對現有的電子商務平臺提出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的建議,學生還可以選擇性地參與該電子商務平臺實體的商業化運營。(2)依托于省級重點實驗室中的用友ERPU8.7.2平臺,訓練學生對常見商業ERP系統的操作和維護能力,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做準備。(3)利用國家、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通過項目申報的方式激勵學生進行科學問題研究,培養學生進行企業信息管理實踐和決策咨詢方面的能力。(4)擴展與北大青鳥、迅騰軟件以及ITjob等機構的合作培訓,逐漸建立起軟件開發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從事系統分析和系統開發崗位的就業能力。5.五項關鍵舉措:整合管理類和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體系,鼓勵專業交流和課外創新,建立校企合作培訓基地,改革畢業設計的形式和內容。按照上述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長江大學的大類培養教學模式,將信管專業培養方案的框架分為六個階段:大類培養階段、專業基礎學習階段、專業基本能力形成階段、專業知識綜合運用階段、定向能力培養階段和畢業設計階段,如圖2所示。大類培養階段屬于基礎知識教學和通識性教育階段。專業基礎學習階段重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為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企業信息管理能力以及軟件開發能力做知識儲備。專業知識綜合運用階段則需要通過各種綜合性課程以及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培養學生系統分析和設計的能力,以及綜合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在定向能力培養階段將學生分為三個發展方向,滿足學生在就業或考研方面的個性需求,并將其發展方向與畢業設計環節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培訓學生感興趣的專業技能。
培養方案改革的具體實施措施
(一)專業定位及特色1.專業定位。培養能在各級行政部門、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從事信息管理與決策咨詢、管理信息系統應用與維護以及軟件開發與設計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2.培養目標。使學生掌握現代管理學理論、計算機技術、信息資源管理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理論和應用知識,具備進行信息管理和決策咨詢、常用商業ERP系統應用、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和設計等方面的動手能力。3.信管的專業特色。改革培養方案要力爭在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培養、就業競爭力等方面形成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建立符合專業特點的嚴格教學管理制度,強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的管理,塑造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2)利用多種教學實訓平臺,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3)開展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向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以及專業的社會影響;(4)結合學校石油行業的特色,有條件地選擇本專業優秀的學生,與石油院系聯合培養學生開發石油行業管理信息系統的能力。(二)理論課程的改革方案學生對理論課程改革的建議主要集中在管理類課程教學內容重復、計算機課程實踐不足、管理類課程與計算機類課程關系不清、專業課程教學順序和進度不合理、理論教學與就業實訓相沖突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本次理論課程的改革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1.加強大類培養與早期專業引導間的銜接。信管專業相比其他管理類專業,不容易讓學生對其專業內涵形成直觀的認識,從而會造成學生在專業發展方向或學習目標上的迷失。因此,在大學一年級期間必須讓學生對信管專業的基礎知識、專業性質、主要學習內容、專業發展方向有總體上的了解,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并能盡早地制定遠期學習目標。為此,需要在大學一年級適當壓縮有關的公共課教學,引入《管理學原理》、《管理信息系統專業導論》等基礎必修課程。這些課程難度不大,但能讓學生迅速進入經濟管理類學科的角色,也能讓學生對信管專業的性質和專業發展方向有全面的認知。2.刪除與信管專業相關性不強的必修管理課程。將《人力資源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必修課程從原教學計劃中刪除,同時增設相關的選修課程,把管理類課程教學的重點放在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以及項目管理等方面,其目的是弱化專業性太強的管理知識,訓練學生能從系統的角度理解企業管理流程間或崗位職能間的相關性,使學生能從信息流或信息資源管理的角度提出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方案。3.增加能提高學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課程。在專業基礎教學階段增加《預測及決策》、《管理統計與應用軟件》等課程,使學生能學會搜集和整理商業數據,并能利用常用軟件對有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這是選擇“信息管理與決策咨詢”方向的畢業生需要重點培養的核心能力。4.修改重點課程的教學內容,改變不合理的課程安排順序。加強《運籌學》、《信息管理學》、《信息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MIS)》以及《企業資源計劃(ERP)》等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利用這些綜合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理順《信息管理學》、《決策支持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等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教學順序,使學生能從易到難地建立起課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5.大四學年不再開設必修課程,以三個實踐平臺為基礎增加具有針對性的分類實訓課程。信管專業實踐性較強,學生需要在就業前經過專門的軟件開發培訓或在有關企業中進行系統地實習。如果在大四階段開設必修課程,將會與學生的分類綜合實訓任務產生沖突。但是,為滿足學生在校學習或個性發展的需要,在大四第一學年可開設《ERP系統實踐與技術認證》、《電子商務及運營實踐》、《IT項目管理》或《軟件工程》等選修課程。這些專業選修課程的綜合性和應用性較強,以引導學生明確個人的發展定位為目的,也可以成為學生參與就業競爭的能力表現。(三)實踐教學的改革方案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本次培養方案改革中采用了課程內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平臺實訓、校企合作培訓以及畢業設計等相結合的綜合實訓模式。結合多階段培養方案設置的總體要求,實踐教學的實施主要分為四個階段。1.大類培養階段。在第一學年期末安排企業生產實踐,時間為2周,讓學生了解企業生產和管理的基本流程,觀察企業系統物質和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理解信息化對企業生產管理的作用,培養學生對信管專業的興趣,讓學生對企業生產系統形成基本認識。2.專業基本能力形成階段。本階段的實踐教學方法以課程內實驗和課程設計為主,要求在有關課程中設置上機實驗,學生需要操作典型的統計軟件和優化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等,讓學生掌握解決信息管理問題的基本工具。同時通過“程序設計”、“商業數據分析與處理”等課程來訓練學生的專業基本能力,要求學生能結合企業管理的實際背景,學習如何通過信息獲取、加工、存儲、利用和評價等來支持企業的日常經營和戰略決策,特別要學會撰寫規范的實驗報告文本。作業或報告不規范是現在管理學院各專業學生的普遍現象,學習態度的改變應該從基本文檔撰寫的規范化開始,會撰寫規范化報告文本其實也是增加就業競爭力的基本條件。3.專業知識綜合運用階段。學生需要參與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開發和完善過程,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參與該電子商務平臺的實際運營和管理。該階段的實踐教學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管理學知識和MIS方面的知識,操作和管理由本專業教學團隊開發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從而培養學生進行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和開發的專業核心技能。此外,對于傾向定位于考研或信息管理與決策咨詢兩方面的學生,在該階段可結合國家、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業創新計劃的要求,培養其進行規范化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4.分類能力培養階段和畢業設計階段。由于在四年級期間取消了理論必修課程的教學,學生必須在大三學年結束后選擇個人的發展定位,以分類、分組的形式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用友ERP綜合實訓和校企合作軟件開發實訓中的某一項。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必須與其選擇的實訓項目類別相關,畢業設計的形式分為研究論文類和實踐操作類兩種,即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和校企合作軟件開發實訓項目的學生以及考研的學生必須結合自己從事的具體項目或未來研究方向完成研究型論文,而參與用友ERP綜合實訓項目的學生必須完成ERP系統各個模塊的操作,選擇實踐操作類型的畢業設計,而且需要通過考試獲得人社部頒發的ERP系統操作和管理方面的證書。此外,學校可出臺有關政策,允許本專業優秀的學生參加石油院系舉辦的石油軟件基地班的學習。
結論
關鍵詞:畢業論文(設計);選題;開題;指導;評閱答辯;過程管理
一、前言
畢業論文(設計)是在工科材料類本科生完成全部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畢業前的最后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和掌握的技能進行總結和升華的過程。畢業論文(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培養他們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能力,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即將走向的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專業技能基礎。通過畢業論文(設計)這一教學環節,還可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鍛煉和增強學生在資料收集分析、科技論文寫作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能力[1-3]。因此,材料類專業均對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非常重視。通常,畢業論文(設計)安排在大四第二學期進行,所占學時較大。如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學時共17周。通常畢業論文(設計)過程可分為選題與開題、課題實施、答辯總結等階段。為了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需要明確每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影響因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每一階段的具體管控措施[3,4]。下面結合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對畢業論文(設計)各個環節的工作思路和具體做法進行說明。
二、選題原則、思路與對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是具有明顯特色和實踐性較強的工科類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應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以實際工程問題為主,努力做到一人一題,難度適中,以便使學生得到綜合訓練[5]。在具體選題過程中,要結合各學校及專業的定位、行業背景與特色。選題一定要突出專業特色,緊緊圍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來選題;選題要有工程應用背景,并與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做到真槍實彈,實戰演練;選題難度要適中,還要針對能力不同的同學,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同學通過努力都能達到畢業論文(設計)的要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盡可能做到學生一人一題,互不相同,但應允許同一研究方向下不同分工的選題,可在選題內容、要求上有所區別,這樣同一指導教師名下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學既需要獨立工作,完成各自的主要內容,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共性的內容,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與團結協作精神。為此,筆者在畢業論文(設計)選題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6]:(1)實行開放式師生雙向選題,將選題提前向學生公布,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了解選題的內涵與目標;同時增加提高選題數量,增大選題數目與學生人數的比例,增強題目的可選性。(2)允許和鼓勵學生在符合專業培養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選題,以拓寬選題來源,提高選題針對性。(3)積極進行校企聯合,發揮企業兼職教師的作用,進行校企聯合選題,使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內容與企業實際需要相結合,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4)提前選題,以延長畢業論文(設計)的有效時間。筆者通常于大四第一學期后期就開始向指導教師征集選題,并及時向學生公布,進行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以確保在學期末就完成選題工作。
三、開題目標和任務
開題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學生對文獻資料的檢索閱讀和分析整理能力,進一步明確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內容,確定研究方法,進行可行性分析,并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實驗設計方案,為后續階段的工作打好基礎[7]。在大四第一學期末或第二學期初,在指導教師和學生中分別召開畢業論文(設計)動員會,并進行實驗室管理及安全教育。向指導教師強調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重要性,明確各個環節的時間結點及工作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要性有明確認識,正確理解未來工作與畢業論文(設計)的關系,向學生明確畢業論文(設計)的要求、各環節的時間流程,介紹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及安全要求,以保證畢業論文(設計)順利完成。在業論文(設計)一開始,就由指導教師向學生下發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任務書中由指導教師詳細說明了畢業論文(設計)的課題名稱、研究意義、基本內容、工作要求、進度安排、參考文獻和實驗條件等。在開題階段,通常要求學生提交文獻綜述、外文文獻翻譯和開題報告等資料。指導教師對學生所撰寫的文獻綜述、外文文獻翻譯和開題報告審閱并簽署同意開題的明確意見后,由專業組成開題小組統一進行評閱并組織開題考核。開題小組對學生選題的工作量、難易程度、時間進度安排、技術方案、實驗條件、可行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議,并給出開題是否通過的明確結論、需要修改及修改的具體意見。為了做好畢業論文(設計)開題,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切實落實好指導教師負責制,建立定期的討論和匯報制度,以加強指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明確相關師生的職責[1,3]。(2)重視和培養學生文獻檢索和閱讀的能力。畢業論文(設計)期間,可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專業文獻資源的搜集及管理方法,充分發揮文獻資源在畢業論文(設計)中的重要作用。(3)嚴格執行開題制度[8]。可由專業統一進行開題工作,并對任務書、外文翻譯、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的具體內容、文字格式和字數等做出規范具體的要求,使指導教師與學生了解開題要求,使開題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四、指導思路與方法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是本科教育階段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畢業論文(設計)全過程都是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思想情況由指導教師全面負責。通常一個指導教師要同時指導多名本科生。指導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授者,而且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專業教師對他們的關懷和培養。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指導教師每年指導畢業設計的學生都不同。顯然,指導教師作為保證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指導教師的素質、水平和責任心以及指導方法直接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1]。因而,首先要對參與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資格進行審查。一般指導教師應為講師以上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學歷,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具有一定獨立科研工作的經歷;工作認真負責,學生反映教學效果、指導效果好。每名指導教師指導的具體學生人數可根據指導效果每年進行動態調整。指導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光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有很強的專業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導教師必須熟悉自己所指導的課題內容,掌握有關資料,并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除此之外,指導教師還要具備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作風以及真摯的教育情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愛崗敬業、奉獻進取的精神境界感染和影響學生。教師要重視教學法研究,注重指導方法,多采用“提問式”和“啟發式”的指導方式。通過啟發、答疑和引導,耐心指導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直至問題得到合理解決。指導教師要勤于指導,認真負責。指導教師應把畢業論文(設計)作為一門課程對待,在畢業論文(設計)期間堅守崗位,經常與學生見面進行討論,掌握學生的情況,檢查工作進程和質量,把握正解的課題開展方向,做到及時答疑解惑。此外,教師還要定期進行階段性檢查,對學生的工作進展提出評價和指導意見。在畢業論文(設計)全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從思想上和生活上關心學生,也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做好考勤記錄,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考勤納入到評語和成績中。
五、(論文)評閱及答辯
通常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最終成績由指導教師打分、論文評閱人打分和答辯小組的評分等綜合評分后給出。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對任務書工作內容的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平時表現、論文撰寫以及動手能力和專業知識運用等情況,按照一定的評分標準給出成績。論文評閱人評分主要通過評閱文獻綜述、開題報告、外文翻譯、畢業論文或設計圖紙,根據文獻查閱、實驗結果與分析、設計圖紙、論文或設計書撰寫質量等方面,判斷學生畢業論文(設計)任務完成情況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后給出,并就學生是否達到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要求、同意參加答辯與否給出明確結論。畢業論文(設計)答辯由專業統一組織。通常根據學生人數組成若干個答辯小組,每個答辯小組由5—7名指導教師組成,并邀請企業導師參加。由答辯秘書負責對答辯過程進行記錄。答辯由學生自述及回答問題兩部分組成,要求學生充分展示研究或設計成果,并對自己的課題內容進行講解說明,以便答辯小組對學生的學術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綜合應用所學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的能力給出評價,并按照相應的評分標準,給出答辯成績。畢業論文(設計)的最終成績由指導教師評分成績、評閱教師評分成績和答辯委員會評分成績,按照一定的規則加權計算后獲得。通常提交學校的成績按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級評分,只需將百分制的畢業論文(設計)的最終成績轉化成五分制即可。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和評分結束后,專業需將畢業論文(設計)全套資料整理裝袋后歸檔,以備查用和調閱。
六、過程管理與質量監控
為使畢業論文(設計)工作順利進行,確保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要明確畢業論文(設計)的工作流程,建立校、院、專業三級質量監控體系與反饋體系,并加強過程質量管理與監控[2,3]。專業也要根據其各自所在的學科門類和本專業的特點制訂出畢業論文(設計)的具體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使畢業論文(設計)各個環節的目標任務、進度及要求均有章可循[9]。為了督促指導教師和學生按計劃進度做好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應對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全程監控與跟進,并對進展情況進行檢查。本校的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檢查組通常由校院兩級教學督導和專業教師組成,檢查共分三個階段,即初期檢查、中期檢查和后期檢查。初期檢查主要是結合畢業論文(設計)的開題工作進行,由指導教師和檢查組分別完成。指導教師對學生的開題資料認真檢查,檢查開題報告的內容和撰寫是否符合規范以及是否達到開題要求等,并簽署同意開題與否的明確意見。檢查組通過任務書和開題報告著重檢查選題情況、學生有關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情況,課題方案的制訂情況,課題進度和安排情況等,以確定學生能否進入課題實施階段。中期檢查安排在畢業論文(設計)進展的時間中段。在指導教師自查的基礎上,由學生向檢查組匯報已完成的研究內容、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下一步擬開展的工作計劃和研究內容等。檢查組著重對照任務書,檢查工作內容的完成情況,是否按計劃進度執行、工作方向是否與任務書相符等;同時檢查學生出勤等情況。專業要責成指導教師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查找原因,及時改進。后期檢查安排在畢業論文(設計)的末期,主要結合預答辯和正式答辯進行。預答辯前指導教師要檢查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情況、論文格式是否規范、相關資料是否齊全、答辯準備是否充分等。正式答辯前指導教師要對畢業論文(設計)期間學生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畢業設計工作情況等進行綜合量化評價,并明確學生是否具有正式答辯資格。正式答辯時,校院兩級教學督導隨機列席答辯小組,聽取答辯過程,檢查畢業論文和資料,并將檢查結果進行反饋,以供其專業持續改進。
七、結語
畢業論文(設計)是培養工科本科學生掌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基本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高低,也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在畢業論文(設計)開展過程中,必須對選題、開題、指導、評閱及答辯等關鍵環節予以高度重視,并對畢業論文(設計)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管控。
作者:張忠明 馬蔚蔚 李繼紅 鄒軍濤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牛銳鋒,唐文亭,呂振林,張忠明.在畢業設計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4):23-25.
[2]馬蔚蔚,張忠明,鄒軍濤.高校畢業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黑河學刊,2015,(10):95-96.
[3]張忠明,馬蔚蔚,鄒軍濤.做好材料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2):247-248.
[4]高琪,李位星,廖曉鐘.工科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全過程考核評價體系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393-397.
[5]文九巴,張凌峰,任風章,張柯柯.材料類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中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1,(2):177-178.
[6]張忠明,馬蔚蔚,徐春杰,鄒軍濤,梁淑華.材料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4):222-225.
[7]付曉茹,方華,黎飛虎.加強過程控制切實提高工科畢業論文質量[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65-267.
【關鍵詞】創新技法 畢業設計 功能分析法 形態分析法
畢業設計是學生學完所有課程之后,最后一次實踐性環節。其目的在于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計算的能力、計算機運用的能力、查閱和使用資料的能力以及初步創新設計的能力。將在設計方法學課程中學習到的功能分析法和形態分析法等創新技法運用到畢業設計中,旨在啟迪學生的設計思路,把機械設計與創新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創新技法來探求機械創新設計中的原理方案解。
一、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起源于1947年。美國工程師麥爾斯首先提出了產品“功能”的概念,他認為“顧客購買的不是產品的本身,而是產品具有的功能”,即產品是功能的載體,是功能的實現方式。既然人們購買的是產品具有的功能,那么任何一種產品在保證實現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任何原理和任何形式。也就是說,功能是產品的本質,而具體內容只是一種形式,只要本質不變,形式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滿足產品的功能要求是設計的核心。從那時起,“功能”思想成為設計學最重要的概念。
采用對產品進行功能分析的方法,可以把常規設計時首先從產品具體結構的思考轉化為對產品功能的思考,從而可以擺脫產品現有結構形式對思維的束縛,尋求一切能滿足產品功能要求的工作原理,探索滿足這些工作原理的技術裝置――功能載體,并且通過對各種功能載體的組合和選優,找到能實現產品功能要求并具有創造性的設計方案。這種緊緊圍繞產品功能進行分析、分解、求解、組合和選優的方案設計方法稱為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的重點在于提出創新構思,使思維盡量“發散”,力求提出較多的解法供比較選擇。對構件的具體結構、材料和制造工藝等則不一定要有成熟的考慮,因此,常只需用簡圖或示意圖表達所構思的內容。
二、形態分析法
形態分析法是一種系統搜索和程式化求解的創新技法。其出發點是:創新并不是一定要創造一種完全新的東西,也可以是已知事物的新組合。這種方法以建立形態學矩陣為基礎,通過對創造對象進行因素分解,找到因素可能的全部形態(技術手段),再通過形態學矩陣進行方案綜合,得到方案的多種可行解,從中篩選出最佳方案。所謂因素,指構成事物的特性,如產品用途和功能等。形態指實現相應用途或功能的技術手段。
形態分析法包括因素分析、形態分析、方案綜合和方案評選四個步驟。因素分析就是確定創造對象的構成因素,它是應用形態分析法的首要環節,是確保獲取創造性設想的基礎,是整個方案創新的關鍵,它需要設計者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產品的極大欲望。形態分析即按照因素的功能屬性,盡可能多地列出滿足功能要求的各種技術手段(形態),這需要發散思維。同時,收集情報和查閱資料是十分重要的。方案綜合是在因素分析和形態分析的基礎上,采取形態學矩陣進行方案綜合。在全部方案中,既包含有意義的方案,也包含無意義或無效的方案。方案評選即在眾多方案中根據已制定的選優標準,從中選出理想的方案。一般用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三條標準進行初評,再用技術經濟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好中選優。
三、兩種創新技法在畢業設計中的應用
原理方案的擬定和構思從質的方面決定了設計的水平。因此,原理方案設計是實現創新和質的躍變的關鍵階段。原理方案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方案具有多解性,即實現同一功能目標可以采用不同的工作原理。采用的工作原理不同,所設計出來的機械產品具有的工藝動作不同,則機械產品的性能、結構及經濟性也不同。因此,尋找功能齊全、經濟性好、安全可靠,在一定條件下相對滿意或最佳的創造性原理方案解是設計者追求的目標。
原理方案設計是發散――收斂的過程。從功能分析入手,通過創新構思探求多種方案,然后進行技術經濟評價,經過優化篩選,求得最佳原理方案。
在畢業設計中,學生運用兩種創新技法進行裝載機原理方案設計。設計的大致程序如下:
1.用黑箱法尋求裝載機的總功能
裝載機的總功能:把地面上的物料(沙石、煤等)裝入卡車。
2.總功能分解
將裝載機的總功能分解為一級和二級分功能:執行功能(二級分功能為插入、舉升和卸載);行走功能;驅動功能(二級分功能為能量轉換和能量傳遞與分配);控制功能(二級分功能為啟動與停止、變速和儀表顯示);輔助功能(二級分功能為照明及其他);支承與聯接。
3.建立功能結構圖
建立功能結構圖是使技術系統從抽象走向具體的重要環節。通過功能結構圖的繪制,可以明確實現系統總功能所需要的分功能及其順序關系。
4.分功能求解
分功能求解就是尋求完成分功能的技術實體――功能載體。分功能求解的基本思路可以簡明地表達為:功能工作原理功能載體
5.求系統原理解
將各分功能解合理組合,可以得到若干個系統原理解。即把分功能解合成一個整體以實現系統總功能。
采用形態分析法進行分功能解的組合,應將系統的分功能列為縱坐標,各分功能的相應解法列為橫坐標,構成形態學矩陣。從每項分功能中取一種解進行有機組合,即得一個系統解。按照這種方法,最多能得到數千種方案。然后根據任務書的要求、分功能之間的相容性,優先選用主要分功能的較佳解以及剔除對設計要求、約束條件不滿足,或令人不滿意的解答等原則組成少數幾個方案供評價決策使用,最后確定較為滿意的方案。
【參考文獻】
[1]葉元烈.機械現代設計方法學[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0.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 要:“建筑抗震設計”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都很強的課程,震害分析在教學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文章結合石河子大學“建筑抗震設計”課程建設經驗,介紹了基于震害分析的建筑抗震設計教學方法的基本思路,并以在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中的實踐應用為例,具體分析以震害分析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在概念設計、抗震計算,以及抗震構造措施等方面的應用。
關鍵詞:建筑抗震設計;震害分析;教學思路;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9-0009-02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簡介:袁康(1982—),男,重慶合川人,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博士,副教授,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結構工程研究。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一類課程“建筑抗震設計”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受南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作用以及來自北西伯利亞板塊的擠壓,構造運動強烈,是我國主要的內陸地震活動區域,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進入20世紀以來,新疆境內發生6級以上地震100多次,平均每年一次以上,全區抗震設防烈度在6度以上的區域占全區總面積的80%以上,其中7度以上高烈度區域面積占60%以上,面臨嚴峻的抗震形勢[1]。因此,新疆地處地震高發區和高烈度區的抗震形勢對當地建筑設計、施工等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建筑抗震設計在當地本科教學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隨著近年來全球地震進入活躍期,強震頻發,大量的工程震害為學生學習抗震知識和技能提供了生動的教學素材,尤其是汶川、玉樹等一系列大震災害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對典型震害的分析成為了促使相關抗震設計、構造施工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如汶川地震后,我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2010 0011-2010)就進行了相應的修編[2]。因此,開展基于震害分析的“建筑抗震設計”教學方法改革也是石河子大學建筑抗震設計課程組一直探索的目標,在多年課程建設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在分析“建筑抗震設計”課程的特點,剖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闡述基于震害分析的研究型教學思路,并以在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中的實踐應用為例,具體分析以震害分析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在概念設計、抗震計算,以及抗震構造措施等方面的應用,以供參考。
一、“建筑抗震設計”課程特點及現狀
“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課程在石河子大學開課學時為48學時,包括理論教學40學時和試驗教學8學時,是建筑工程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同時也是一門涉及學科較廣、綜合性較強的課程,經過本課程的學習,為后續的畢業設計奠定基礎,是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知識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涉及知識面廣,對學生理論基礎知識要求高
該課程主要涉及數學、力學、材料、結構等方面的知識,其先修課主要有工程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建筑材料、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砌體結構、施工技術等,尤其是“單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彈性體系地震反應分析”章節與結構力學中的動力學部分聯系密切,是典型的“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章節。
(二)課程與規范聯系緊密,條文規定多
該課程內容一般包括場地、地震作用計算、各種結構抗震設計,以及隔震減震技術等章節,其設置與《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編排思路大致相同,可以說是規范的說明書。因此,教材中有大量的規范條文規定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去進行抗震設計,如何讓學生印象深刻地去理解各種條文規定背后的含義是關鍵。
(三)實踐教學缺失
該課程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極強,抗震設計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從學生階段就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意識至關重要,而目前多數高校在抗震的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缺失現象,其原因主要是抗震的試驗手段主要有擬靜力試驗和振動臺試驗兩種,均需要較長的試驗準備周期和較高的經費投入。
綜上,由于“建筑抗震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上述問題,要“化繁為簡、通俗易懂”地講解這門看似枯燥、卻對工程技術人員又十分重要的課程,需要借助地震災害這個天然的試驗場。工程震害分析與試驗研究、理論分析是抗震技術發展的基本手段[3],在地震災害頻發的今天,震害分析已經成為了抗震技術驗證的最佳場所,如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中,凡是按照新的抗震規范設計的建筑均實現了相應的抗震目標,沒有出現房屋倒塌的現象。因此,在抗震教學環節中,專業教師更應當以震害分析為核心,來引導學生研究、學習工程震害,使學生能夠有血有肉地理解書本知識。
二、基于震害分析的研究性教學思路
從各版“建筑抗震設計”教材不難發現,其在具體結構抗震設計中均是基于震害分析—概念設計—抗震計算—抗震構造的基本思路,可見震害分析是學習本課程的入手點,每種結構形式的震害現象對于后續的內容都具有強烈的指導意義。教學過程中尤其應當重視“分析”二字,在重視提高學生工程素質的當下,應當引導學生去理解每種震害發生的原因,設計、施工中如何去避免,從而使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后續概念設計、抗震計算、抗震構造中大量的定量條文規定。
基于震害分析的研究型教學思路,即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緊扣震害分析這一前提,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分析解決問題,在震害分析章節將震害現象歸類為概念設計、抗震計算、抗震構造不符合規范要求的幾種情況,設置研究問題,并告訴學生將在后續學習中逐步解決;在講解到具體涉及前面設置問題的內容時,再帶著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三、基于震害分析的研究性教學實踐
本文以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教學為例,闡述基于震害分析的研究型教學實踐過程,具體教學思路如圖1所示。
(一)基于震害分析的問題設置
混凝土框架結構是建筑工程領域最為常見的一種結構體系,尤其是在公共建筑當中。在歷次地震中框架結構表現出了較好的抗震性能,但也有一些共性的震害現象得到了體現,因此,在講述本章內容時,有必要將一些常見的震害現象集中梳理,設置研究問題(如下),在后續學習中不斷解決。
1.框架結構中某一層集中倒塌現象。
2.建筑平面中角部破壞嚴重。
3.樓梯間框架柱剪切破壞。
4.鄰近房屋碰撞破壞。
(二)基于震害分析的概念設計
中國的抗震設防采用“三水準設防、兩階段設計”[4],其具體實施主要通過概念設計、抗震計算和構造措施三個方面,其中概念設計是對結構體型、結構體系、剛度分布、構件延性的總體把握,是結構抗震設計的最為重要問題。但由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未通過畢業設計的綜合實踐鍛煉,尚停留在碎片化的階段,無法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看待概念設計的重要性。此外,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培養出來學生更喜歡依靠計算解決問題的特性,認為只要進行了抗震計算就能夠保證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對概念設計的認識不足。因此,有必要從一開始就將各條概念設計規定與相應的震害對應起來,并逐條解決,基本主線為:概念設計條文—對應工程問題—工程震害現象—解決途徑,即通過工程實例中發生的震害現象,追溯其在設計階段不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情況,引導學生探尋相關解決途徑。
(三)基于震害分析的抗震計算
結構抗震計算包括地震作用計算,地震力分配、內力組合及調整、截面承載力抗震設計、節點設計等內容,其中內力調整是此部分內容的核心問題,是實現框架結構合理破壞模式的關鍵所在,主要包括了“強節點弱構件、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內力調整思路[5],以及底層柱、角柱的內力放大。在講述這些關鍵問題的時候可回到歷次震害中發現的震害問題,引出震害分析中設置的問題:大量的結構并未實現梁端出鉸的合理破壞模式,而是某一層柱集中倒塌的情況;以及底層柱和角柱的破壞往往更為嚴重的現象。帶領學生以工程師的角度去從設計、施工角度查找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理解按照合理破壞模式要求的內力放大調整方法。以汶川地震為例,當出現遠超設防烈度的地震作用時,幾乎沒有一棟建筑實現了強柱弱梁的破壞形式,是值得工程人員深省的,因此,《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2010 0011-2010)在內力調整系數上進一步放大。
(四)基于震害分析的抗震構造措施
抗震構造措施,是根據抗震概念設計原則,不需要計算而對結構和非結構部分必須采取的各種細部要求,主要包括對梁、柱截面尺寸的限制,鋼筋直徑、間距的限值等等,此部分內容與震害分析中的構件層面破壞密切相關,講解中若采用完全“順向講授式”教學,學生很難記住相關的條文規定。教學中應結合震害分析,采用“反向研討式”教學,即思考若不按條文規定會出現什么震害問題。例如,在講授節點核心區配箍率的要求時,可聯系震害中典型節點破壞的現象——由于節點區箍筋不足或間距過大,柱縱筋壓曲外鼓,引導學生明白節點對結構維持大震不倒的重要性,以及箍筋體積配箍率可確保節點延性的意義。
“建筑抗震設計”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都很強的課程,涉及大量的規范條文,如何生動地讓學生理解相關條文背后的依據是關鍵,而大量的規范條文修編都是以無數次強震為代價。因此,震害分析在教學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課程組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成效表明,不斷穿插震害分析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更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綜合應用、工程質量意識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在畢業設計環節中更加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張勇.新疆農村抗震民居房屋結構類型及應用[J].震災防御技術,2006,(4).
[2][4]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文章就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陳設藝術設計課程改革從課程開發與課程實踐兩方面進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內涵與思路,從實踐角度探討了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與課程實踐的相關內容,指出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改革有利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實現學業與就業的直通。
關鍵詞:
工作過程導向;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踐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內涵與思路
1.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基本內涵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是指從產品或服務的生產環節著手進行的工作分析活動,即以生產過程為核心起點科學設置工作流程的一種工作分析行為。基于工作過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其主要涵蓋了作業方面的要素(如作業條件、作業環境、作業情境等),完成工作所必備的核心能力、關鍵技術要素等其他要素。所以,高職院校在實施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時一定要有豐富的校內外專業實踐活動的支撐。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是建構在“做中學”“教學做一體化”基礎之上的,重視研究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提高職業素養。
2.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高職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是顛覆傳統課堂中知識傳授、接受模式,打破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形式,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中心,基于工作過程重新組織建構課程,使受教育者在項目化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完成對知識技能的吸收,學習基礎理論,獲取職業核心能力。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設置結合有關職業資格證書對職業能力素養的要求,強調了對受教育者職業能力素養的鍛煉和專業訓練。我們的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重構課程體系,實現以技術為核心的“崗位+職業發展”課程知識觀,構建策略—創意—設計—執行職業能力模塊課程項目技能的課程體系。受教育者在模擬情境和真實工作崗位上學習項目化的工作任務,從單一工作技能向復合工作任務循序漸進,由初學者逐步成長為陳設藝術設計的行家里手。
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陳設藝術設計課程實踐研究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設置與改革有利于學生獲得全面、有效和有用的職業教育,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職業技術技能。高職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的建構與開發,既需要我們大力進行探索與創新,同時也需要一些實施條件的配合。
1.校企合作,建設與課程相配套的實訓基地,營造良好的實訓環境
專業實訓基地的大力投入,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必備基礎和物質保障。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實踐和課程體系建構,大量教學內容需要在模擬和真實情境中進行,對模擬生產情境和真實工作場景要求高、需求大、使用頻次高。所以,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支撐作用無可替代,極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認真貫徹政、校、行、企合作辦學和協同創新的精神,借助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多方籌集資金,提升實訓基地的裝備與建設水平,另一方面落實“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職教發展方針,大力尋求企業的強力支持,與企業合作建設與課程相配套的實訓基地,打造良好的實訓環境,順利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確保受教育者職業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實施到位。
2.實施基于工作導向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革
高職課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必然帶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工作導向教學模式的最基本內涵是為了學生的行動而學習、通過學生的行動而學習,即通過高職教學改革打破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改變舊有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技能灌輸的學習狀況,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體系。在這一新體系中,教學活動中心為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學生獨立或者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包括搜尋專業信息、自主制訂學習方案、積極參與項目化工作任務、參與學習效果評測和學業成績評價等教學環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做中學”“教學做一體化”,并最終在全部學習過程中獲取專業知識技能與未來職業核心能力的訓練。
3.建設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
打造過硬的師資隊伍,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人才基礎。大力實施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改革,優秀的師資是其中的核心環節,受教育者職業核心能力的獲取,離不開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的辛勤付出與大量參與。高職院校的教育者不但要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相關理論素養,能夠按照行動導向教學理念進行教學,還要具有突出的職業實踐能力。但是,反觀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實況,作為教師隊伍中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師基本上從各大院校畢業后直接踏入高職課堂,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在企業一線實踐的工作經歷。這就需要我們花大氣力真抓實干,通過多項舉措鼓勵高職院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真實項目,熟悉企業實際項目運作流程,逐步縮小工作導向教學與教師職業實踐能力的要求之間的差距。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考慮從企業一線擇優聘請行業人員到學校兼職教學,進行實踐課程的教學,以彌補現有師資的不足。最終我們要通過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努力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合力打造一支教學能力和行業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美術系2009年以來重點進行課程設置改革,以裝飾藝術設計專業(裝飾工藝方向)作為試點,與校外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出裝飾陳設相關課程,將最終的畢業設計定為與崗位一致的整套陳設方案設計。在裝飾工藝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以陳設行業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陳設設計與制作技術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具有陳設行業所需的設計協調及制作的技術能力。
1.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原則及要素
第一,陳設藝術設計課程工作過程導向開發原則。預見性:準確分析和預測行業發展趨勢所需要學生具備的專業職業技能。基礎性:加強學生專業基礎能力訓練,發展和增強學生潛在能力。靈活性:兼顧工作能力所需要的不同層次、專業之間的配合。多元性:注重培養學生跨崗位、跨職業的共通能力。實踐性:包括職業的實踐內容、實踐形式及實踐的可操作性。第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要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年齡、知識基礎、專業根底、可塑性是設計課程必須考慮的要素,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邏輯結構,要適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專業——課程內容應反映本專業中最有實踐價值的基本理論、法則和基本要領;社會——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趨勢、時代特征及其對人才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要求,是課程開發的現實依據和制約因素。以上三要素應綜合考慮。
2.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創新
第一,以技術為核心的課程知識觀。在知識經濟的生產要素中,只有有效知識才能被稱為工作過程知識,建構這類技術知識的過程對于引導勞動者達成工作目標、完成工作任務是至關重要的。基于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陳設藝術設計課程總體開發始終注意貫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陳設設計與制作技術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具有陳設行業所需的設計協調及制作的技術能力。第二,逆向設計課程。依據裝飾藝術設計相關行業職業的工作要求,調研核實工作崗位應該具備的核心技術、技能要求、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詳細信息,據此設置出所需的裝飾陳設核心技術課程和職業技能課;再確定核心技術課之外的專業技能課和職業素質課程。課程改革融合了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如本專業的紡織品設計、掛飾設計、燈飾設計、家具設計、花飾設計、陳設項目策劃和畢業設計等課程,突出了專業培養目標所確定的空間設計能力、陳設設計能力、手工藝制作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培養,實現了學業與職業的有效對接。
3.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開發實踐
第一,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美術系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經過數年的研究試驗與調整改革,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理論,將課程知識與崗位技術直接掛鉤,構建了陳設藝術設計實用技能學習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重要平臺。第二,陳設藝術的技術性與個性化,使它在藝術與實用的結合方面有極大的發揮空間和無窮的活力。特別是紡織品設計、家具設計、燈飾設計、掛飾設計、花藝設計等人才輸出,都是企業需求的熱點所在。因此,院系與企業先后共同研發了色彩搭配、紡織品設計、掛飾設計、燈飾設計、花飾設計、家具設計、陳設項目策劃、畢業設計等主干課程。第三,把本專業學生輸出方向確定為面向陳設設計公司、藝術設計公司設計部等,工作崗位定位為上述公司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各類配飾設計師助理、配飾設計專業繪圖員等。本專業學生從大二開始學習上述崗位所需的實用技術知識,目前,本專業所培養的陳設藝術設計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受到了企業的歡迎,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四、結語
實踐證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體系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適應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夠很好地滿足市場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它充分顯現了陳設藝術設計工作崗位基于工作過程及項目化工作任務的特征,實現了課堂學習、虛擬情境實訓、生產性頂崗的直通與對接,使學生能夠直接向一線生產師傅、設計人員、管理人員等學習工作崗位知識技能。陳設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借助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技能應用水平,培養學生的崗位作業能力和對未來職業崗位的適應力,強化學生可持續發展性。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與課程改革實效息息相關,要真正開展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還需要我們更加重視校企合作實訓平臺、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革、“雙師型”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建設,這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馮卓茹 胡晴 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注:
文章系2013年度廣東省高職教育藝術設計類專業教改課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陳設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305092)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6.
[2]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7(34).
[3]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科學出版社,2003.
[4]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