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31: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綿城市的好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城市雨水利用;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 F299.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51-02
1 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現狀
1.1 國外城市雨水利用現狀 當今,國外對于城市水資源的研究比較廣泛,尤其是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非洲很多干旱城市如拜尼沃利德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來對城市雨水進行開發利用,比如建立屋頂儲水系統、建立雨水入滲系統、制定相應法律條例等。
1.2 我國城市雨水利用現狀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逐年加快,與此同時城市水資源問題也日益凸顯,水質污染、城市內澇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層出不窮,在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威脅著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從而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我國對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尚處于初期,如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的典型缺水城市也只是停留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利用系統,尚未出臺有關于城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條例。總的來說,我國對于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 城市雨水利用的含義
城市雨水利用指的是降落到城市中的雨水被匯聚收集起來并通過凈化之后加以利用的過程,它是緩減城市水資源短缺、減少城市內澇和改善城市水環境的有效途徑[1]。可以將其分為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兩個部分:直接利用可表現為通過收集儲蓄雨水直接來加以利用,比如可以用于綠地灌溉、城市噴泉等;間接利用則表現為利用各種人工設施進行雨水滲透,使其滲入到地下水中,從而間接改善城市水環境。
3 城市雨水利用的效益分析
3.1 環境效益 首先,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可以防止城市內澇的發生,我國現在正處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導致原來的河流和濕地逐漸消失,之前可滲水的松軟土壤被瀝青水泥等不透水的材料所代替,因此當有強烈降水發生時,容易引發城市內澇。通過建立透水設施不僅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也能夠節省建立排水系統的部分費用。其次,城市雨水利用還可以豐富地下水。由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因而地下水開采過量,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容易出現海水倒灌、地面塌陷等問題。通過透水性地面等透水設施雨水會滲透到地下從而起到豐富地下水的作用,并且土壤還會起到凈化雨水的作用。美化城市也是城市雨水利用所帶來的效益之一。由于擴張的城市、增多的人口、加重的污染,使得水資源越來越短缺,很多以水為主要特征的景觀都消失殆盡[3]。城市雨水利用可以對這些壞影響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社會效益 通過對城市居民宣傳城市雨水利用的好處,可以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與凝聚力,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人們逐漸認識到當前城市水資源稀缺的嚴峻形勢,自覺參與到城市雨水利用的行列中來,不僅可以保護城市水資源,而且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
3.3 經濟效益 城市雨水利用可以節省排水費用,且雨水利用設施工程花費相對跨流域調水等工程來說較少。雨水利用設施工程的建立,可以避免每一次大量降雨之后所進行的城市排水工作的進行,即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且造價低。
4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
4.1 加強對雨水利用的研究和應用,修復雨水的生態功能 城市雨水這個事情并不難,技術上要求也不高,經濟上投入也不大,關鍵是轉變觀念,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如何處理雨水。修復雨水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指對雨水進行匯聚收集再利用的過程。
4.1.1 先利用人工設施進行城市雨水的收集 如我國某些城市利用大面積集中雨水的要求來設計,可以利用屋面進行雨水收集,這對于高密度建設的城市來說無疑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方法;對于公路來說可以將道路高程設計得較高(最好是高于陸地)并設置缺口,降水時水流可以順著缺口流入道路兩旁的綠化滋潤植物;用透水磚將步行道或者停車場等場所鋪設成透水地面等在如今的大多數城市也時常可見,這也不失為一種雨水利用的好方法。也可在此基礎上對城市進行雨污分流,對城市雨水系統進行單獨建立,從而對城市雨水進行更有效率地收集。
4.1.2 對收集的雨水進行利用 具體可分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它是指將收集之后的雨水加以凈化直接使用,比如用來市民生活、澆灌綠化等等,可以稍微緩解城市用水的緊張;二是間接利用,它是指通過一系列透水滲水措施使得下滲到地下來補充地下水的短缺,具體可用透水磚等偷稅設施進行建設,以解決因地下水超采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此種舉措也可以避免城市內澇的問題;三是綜合利用,即二者合一、雙管齊下,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水資源環境。至于怎么利用則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來具體規劃:例如青島降雨量不大且有明顯的季節分布,這種情況下只進行雨水的直接利用就顯得得不償失了,因而應主要進行間接利用,輔助以直接利用手段來進行該市的雨水利用。
4.2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執行力與監管力度 世界上雨水利用技術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早在1965年就出臺了《水資源規劃法》《雨水利用條例》等相關法律條例,德國也在1989年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2]。雖然近年來我國對于雨水利用逐漸重視起來,但至今仍未有全國性的相關法律文獻的出臺。因此,我國各級政府應借鑒國外進行城市雨水利用的經驗來制定相應的法律條例,從而規范對雨水利用的具體標準,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執行力并加強監管力度。
4.3 向市民廣泛宣傳雨水利用的重要性 我國城市居民大多數人節水意識較為缺乏,對于雨水利用更是沒有什么概念,城市水資源浪費嚴重,因而向市民廣泛宣傳當前城市水資源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雨水利用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雨水利用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應通過各種媒體、社區活動等形式及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進行宣傳,并將其滲透到學校教育中去,使得社會民眾逐漸樹立起雨水利用的意識,讓市民們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都注意節約用水。
5 展望
城市雨水的利用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新途徑,也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益選擇[4]。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還處于開始階段。“海綿城市”是城市雨水利用的良好體現,它的概念于2012年才在我國首次提出,并在2014年12月宣布了試點城市。“海綿城市”是一種非常形象的表達,由于海綿的物理特性被學術界和行業內所慣用,從而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和吐納雨水的能力[5]。它能夠對環境的變化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降水過大時可以對雨水充分進行收集儲存,降水過小時將之前儲存好的水釋放利用,使得城市化與生態自然化得到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的蓄存。因此,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雨水利用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美娟.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效益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2]邵兆鳳,邢國平,周建芝,等.天津市城市雨水利用前景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02):102-106.
[3]祁燕.城市雨水資源利用分析[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S1):35-36.
“十”之后,新型城鎮化道路成為討論焦點,而城鎮化建設也將成為帶動中國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國建設銀行投資理財總監王貴亞認為,城鎮化需求可以從政府、企業、人三大塊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塊是基本建設的融資需求,其中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要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無論是發展初期的農村還是發展較好的城鎮,都有比較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電、氣。另一方面是要解決農民進城居住保障的融資需求。這兩方面的融資,除傳統貸款,還需要金融創新,讓多方參與。
第二塊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因為城鎮化的前提是要解決農民進城之后的生存問題,發展小微企業是一個出路。更多的金融機構應該在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方面創新更多產品。
第三塊是居民的養老、醫療保障、財富增長需要金融機構提供支持。城鎮化的核心是人,農民進城之后手里有資產,也會衍生出很多的消費需求。
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龍認為,城鎮化過程中,一定要改變資源配置,讓壟斷資源向微小的群體區域進行傾斜,但是如果沒有國家政治引導,很難做到。
從金融資源分配上,過多配置可能規模非常大,但在產出效率上可能更低。中國資源分配的現實是個體戶、小微企業享受的金融資源微乎其微,中心城市、高效企業占有過渡的金融資源,中央和地方龍頭企業享受優惠利率。犧牲一部分經濟效率,轉移資源引導社會公平、公正和環境的和諧,這是城鎮化應有的意義。從社會資源分配上,應該更多關注進城農民的生存和保障,包括教育、就業等問題,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
王曉龍認為,城鎮化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加上工業化,加上農村人口變成消費人口的集群。尤其在農業現代化領域,如果用信托方式提供財富管理,大有空間。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農民進城以后,意味著一個龐大消費群體的崛起,如何提供金融服務,是擺在金融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問題。在刺激消費的問題上,除了提高勞動報酬,也可以通過金融機構為農民工提供更好的財富管理服務。
機遇和挑戰
城鎮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推動經濟的動力,需要各家商業銀行、信托、保險、基金、證券等機構進行產品和工具創新,滿足城鎮化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城鎮化也可能出現一些風險和問題。
當前,中國金融體系存在很多需要改革和調整的方面。量化寬松政策實施后,M2達到世界第一,但是利率沒有下降。量化寬松過程中,宏觀經濟吸收貨幣的方式主要靠股市和樓市兩大池子:樓市通過商品化和大面積的價格上升,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貨幣。股市在股改之后,流通股從一萬多億變成十七萬多億。“這個海綿吸飽以后,投入的貨幣很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現在的存款利率是3%,即使再上浮10%到3.3%,還是趕不上房價的漲幅”。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貨幣投入實體經濟之后,可能產出效應比較大,但是吸多了也會導致其他方面的一些問題。一方面是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過多貨幣也可能跑到一些推動房價和物價上漲的渠道上。“在實體經濟的海綿充分吸滿情況下,再去推動房價,可能情況就會好一些。”
在王貴亞看來,城鎮化的基本基礎設施建設不會推高房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現在分散的農民宅基地集中起來,到一個比較好的地方蓋高樓;二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水、電、氣,這方面的基礎設施并沒有擴大投資規模。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做城鎮化貸款,可以帶給農民基本的住房要求。如果當地政府財政收入比較好的,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至于集體流轉土地可不可以用來抵押貸款,這是政策需要研究的問題。
幾十年來,中國城鄉分割非常嚴重,存在各種各樣制度上的隔離,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城鎮化的推進。在金融制度上,之前也是偏重于保護國家、集體、金融機構的利益,在利益的平衡方面存在偏頗,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不夠。
從金融角度而言,推進城鎮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市場融資能力提出需求。因此,金融體制需要做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以順應城鎮化需求。
華夏銀行副行長黃金老認為,一方面,由于城鎮化需要金融體系提供長期、低成本、大手筆的資金,其發展對銀行體系來講有很大的好處。首先,可以給銀行提供大量的抵押品降低銀行資金的風險。其次,由于城市的金融需求遠遠高于農村的金融需求,城鎮化本身能夠帶來大量的金融服務需求。
另一方面,城鎮化過程中也需要應對一些挑戰。近兩年來中國市場的資金成本迅速升高,銀行業貸款利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給城鎮化、工業化帶來巨大壓力。如何把總體的資金成本控制在穩定合理的水平,對于推動城鎮化的發展非常重要。
張后奇建議城鎮化過程中,第一,可以建設中小城鎮化基金。農民轉市民以后,包括就業教育在內的一攬子社會規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給配套資金,具備可操作性,也可以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形成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第二,開放金融牌照資源。市場化是最有效的,會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家真正向縣一級金融資源傾斜。第三,中小城鎮化的建設在帶動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和經濟發展活力的同時,要防止在農村出現建新的貧民窟。農民上樓變成市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運動式的城鎮化后患無窮。
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階段,推動經濟成長的原有動能在減弱,低成本驅動時代已經漸行漸遠。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的進一步改進以及資源配置的進一步優化;第二是體制改革紅利;第三是隱藏在中國民眾身上的創業和就業熱情。這些如果進一步被激活,可以極大拓展中國經濟的發展空間。
轉型同時意味著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從拼資源、拼消耗、拼環境、拼投資、拼債務的粗放發展模式,進入集約發展模式的新階段,更多的是需要以市場為主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關鍵是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的創新。
金融市場新格局
中國經濟溫和復蘇,一方面是來自于政策性推動的增長動能;另一方面來自于新周期下新四化所構成新的產業增長格局。實現新四化需要金融行業推動支持服務,同時,新四化的發展和結構轉型,也為金融行業特別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王貴亞指出,金融業要積極創新,為新四化建設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在信息化、工業化方面,企業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需要進行內涵式調整,而在引入新技術新水平上,企業需要進行外延式擴張,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都需要金融業的支持。在農業現代化方面,農村土地流轉需要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與之配套,比如近年來出現的控股公司加農戶模式,形成大量的金融需求。
在新興城鎮化建設方面,金融業的發展機會更大。第一,城鎮化初步規劃涉及全國20個城市群、1萬個城鎮建設,在智慧城市、網絡城市、智能交通發展方面,在城鎮通訊、供水、供氣、景觀基礎設施方面會產生大量的投融資需求。
第二,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拆遷補償、工作機會等多種原因,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直接刺激新興城市人口對于理財的各種需求,從而能夠促進財富管理業迅速發展。
第三,城鎮化可以進一步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出現和擴張,使農民工可以就業穩定,農村勞動力真正轉化為城市居民,城市化需要金融業給小微企業提供相應的支持。
第四,城鎮化過程中需要在民生領域加強社會保障,金融業可以滿足住房貸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養老金業務、資金托管業務等一系列服務需求。
圍繞新四化建設,王貴亞提出金融創新的幾點建議:第一,大力發展融資新渠道為新四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利的解決方案。基礎建設的資金缺口是新四化面臨的重要課題,除傳統銀行信貸之外,還應該研究城鎮化的專項融資產品,包括上市融資、發行債券、股權投資基金等新型的直接融資方式,解決資本需求。
第二,充分發揮社會閑散資金的作用。目前民間資本在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方面,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銀行、證券業、信托、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可以發揮引導作用進行金融產品創新,設立并購基金和新興產業發展基金,支持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轉型方面的投融資需求。
同時,緊密圍繞小微企業生命周期。通過在成長期、成熟期等各個不同階段設立創業引導基金;通過創新發行集合型中小企業理財產品,以及符合信貸條件的一些產品,設立風險資金池;通過創業板、新三板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小微企業提供支持。
第三,加快研究設計新型社區和農民保障房建設方案,以及養老、醫療、保險、理財在內的全面金融解決方案,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在促進就業、實現消費優化升級和加強社會保障方面,對于人的城鎮化的需求十分旺盛。
“研究金融服務城鎮化,需要很多的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經濟》:研究任何問題,都離不開對歷史的探究。我國的磚瓦行業歷史悠久,作用極大。您能先講講這方面的情況么?
張榮鑫:“秦磚漢瓦”的說法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幾乎人人皆知,我國磚瓦歷史記載有7000多年了。這表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也是磚瓦發展、使用的過程,所以磚瓦蘊含了我們幾千年的建筑文化在里面。從中國的建筑來看,不管是北京的四合院,還是安徽的徽派建筑,無論是具有閩南特色的紅磚紅瓦雕塑,還是白族建筑風格,都離不開磚瓦。磚瓦雖是產品,各具特色的建筑也是產品,但更是文化。從歷史的脈絡來說,在秦朝,萬里長城,皇宮城墻,磚的用途是比較廣的,用量也相當大。后來包括普通的民眾下葬,都要用磚去做墓穴的裝飾。在漢代,磚和瓦的應用也很廣泛,而且頗具代表性。比如一個小小的瓦當,就有6000多種形式,在皇室大臣、財主或貧民家里都有應用,而且應用得比較講究,種類比較多,圖案也比較多。漢代的墓穴很多都是用大磚砌的,有的高度達1.5米左右,寬度在600厘米左右。這種磚,還是空心的。當時人們對制造工藝比較講究,磚上幾乎都刻有不同的圖案。不難看出,漢代對磚瓦的應用,已經以藝術、裝飾的角度為起點了。
《經濟》:歷史可做參考,但現狀更具實際意義。建國至今,我們的磚瓦行業是一個什么狀況?
張榮鑫:我國磚瓦行業在不斷地演變,其中磚混結構的建筑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建設樓房基本還是磚和混凝土,那時我們已經有機制紅磚了,這種磚應用很廣泛,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好多大型的工廠、大型的黨政機關建筑,都是用機制紅磚建造的,使紅磚經歷了一個鼎盛的發展時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家出于循環經濟和環保方面的考慮,制定了“禁黏禁實”政策,推出了利用工業廢棄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頁巖等來制磚,磚的品種、規格及保溫、隔熱、節能的性能也有很大提升。這種利用廢棄物的磚廠生產線當時在國內發展得比較快,機械化生產程度也比較高,有的磚廠一天就出好幾十萬塊標準磚,應用也就更廣泛了。但這種煤矸石磚達不到裝飾效果,是粗放型生產的,甚至外觀和尺寸都很難達到要求,是低級的產品。我們現在生產的燒結磚裝飾和實用兩方面兼顧,叫陶土裝飾磚,是普通磚升級換代產品,不但具有傳統黏土磚的優點,其強度、外觀有了更高標準的控制。陶土磚造價按平米計算,比普通涂料的墻體會貴幾十塊錢,但和花崗巖、玻璃幕墻比起來就便宜得多,其效果卻比玻璃墻要好得多。陶土磚的好處是用陶土來燒,不破壞耕地,大氣污染治理和節能效果突出。拿水泥墻對比來講,水泥墻缺陷一是不透氣,二是耐受性和使用年限有一定限制。另外,混凝土對人體有一些低輻射,不是純綠色建筑產品,只能是一個輔的材料。而陶土磚是僅次于木材的綠色環保建材,是會“呼吸”的建材。
《經濟》:建筑業是一個覆蓋全世界的行業,各國皆然。據您所知,國外是一種什么情況?
張榮鑫:目前,美國有250家左右的磚瓦企業,當然他們的磚瓦企業都不是粗放型的,從事磚的銷售的企業還有四五百家。現在國際上做磚瓦設備和磚瓦應用最多的是歐洲國家。例如在歐洲,誰家住的是木屋,他家即是就地取材;要是看到誰家建好木屋之后外面包一層磚,這家就是富人;要是看到他家建筑里外都是磚,他家就是有錢人。我們國內的設計師、包括留學回來的人,都有這方面的感受。陶土燒結磚這塊在歐洲是貴族才能用得起的,比如千年以上的教堂。德國、意大利這些國家,生產的磚比較厚,直接就把保溫層做到中間了。現在國外設備生產的磚品質已經非常高,可以達到承重、裝飾、保溫一體化。
《經濟》: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建筑業,由此,建筑材料業還將長期存在。我們的磚瓦行業目前在朝著什么方向發展?
關鍵詞:房屋建筑;深基坑;處理技術;注意問題
中圖分類號:TV221.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伴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壯大,建筑物規模隨之壯大,推動了深基坑建筑的前進。但是深基坑工程,具有高難度、高危險,很有可能會帶動附近地區內土層的塌陷,對周圍的樓宇、道路以及地下管道帶來威脅,產生巨大損失,并且建筑就不能順利按時的開展。所以,我們在建筑深基坑項目的時候,一定要十分注重深基坑處理技術。
一、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特點
深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點,是整個建筑的基礎,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關系著高層建筑的安全性、穩定性和長久性。為保證房屋建筑基礎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和周圍建筑物、地下管線不受影響,對地面以下開挖的土體所進行的一系列勘察、設計、施工和檢測等工作,統稱為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施工的綜合性較強,既涉及結構力學問題,又涉及水力學等問題,計算過程比較復雜。深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既要涉及到較深的土方開挖,保證基坑相鄰建筑物和地下管線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又要有阻斷地下水向基坑內滲流、保證基坑內施工作業面干燥的功能。因此,深基坑工程的支護體系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支護結構,常在基礎打設連續密排的灌注樁、預制樁或鋼板樁擋土,當土質較軟、基坑深度較大而對變形限制嚴格時,還應對支護樁設置水平支撐或拉錨;另一部分為止水體系,常采用連續密排的水泥攪拌樁、高壓旋噴樁等形成阻斷地下水向坑內流動的隔水帷幕。深基坑工程一般有如下特點:(1)深基坑的支護系統屬于臨時性的,安全很難得到保障。(2)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很強的針對性,必須因地制宜。(3)深基坑的施工的綜合性較強,既涉及結構力學問題,又涉及水力學等問題,計算過程比較復雜。(4)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狀、土體是蠕變體等使得深基坑工程具有較強的時空效應。(5)深基坑工程是涉及支護體系設計、土方開挖、檢測、監測等信息化施工的系統工程。(6)深基坑的開挖對相鄰建筑物的影響較大。
二、房屋建筑工程的深基坑處理技術
1、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1)圖紙會審。接受施工圖后,應及時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熟悉及會審圖紙,根據圖紙情況和合同要求,盡快與業主、協作單位取得聯系,進行項目劃分工作,明確各自工作范圍。同時將圖紙上的問題及合理化建議提交給業主、工程監理及設計部門共同協商,爭取將重大工程變更洽商集中在施工前完成或大部分完成。(2)通過編制施工質量計劃、施工質量策劃,明確質量目標,分析質量目標可能無法完成的各種影響因素,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防范于未然。(3)施工方案編制中,所有參加施工的管理人員應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有那些在全員集思廣益,反復探討而得到的施工方案,才是最科學合理、最切合實際的優秀施工方案。
2、降排水方法
(1)根據地質勘探報告和先期的實地考察,在深基坑的開挖前期以明排水為主要排水方式進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開挖后期應配合以坑底“輕型井點降水”措施,盡量在坑底基本無水的情況下進行作業。(2)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時,雖然有止水防滲措施,但在所難免會出現坑壁滲水的現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進行控制。當深基坑坑壁的滲水較小時,可以用干海綿、導流管將滲水排入排水坑。當深基坑坑壁的滲水較大時,應將該處的土體進行暫時保留,再進行壓實,然后使用注漿的辦法將滲漏部位封住。
3、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1)土方開挖前,應會同甲方有關人員對施工區域內的地下管道、電纜、光纜等地下設施進行確認,以便在施工時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2)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如果工程的土質較好,在基坑開挖時可不考慮邊坡支護。若土質情況不好,應采用邊坡支護。(3)根據定位測量給出的軸線點,確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圍,按一定的施工順序進行分層開挖,土方及時運出,不得在基坑周圍堆土。(4)挖土前,先會同甲方確定給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時能夠有效控制,避免導致給水管道爆裂,造成嚴重的施工事故。在具體施工時,應在給水管道周圍預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給水管道露出。(5)施工時,新建建筑物邊線與原有建筑物較近時,在施工過程中應嚴格觀察土方的穩定情況。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防止因土方坍塌造成原有建筑物地面下沉。在施工時,應準備草帶子、石頭、磚等物品,對該處邊坡進行相應的加固防護,確保工程順利施工。(6)在基坑四周嚴禁堆放任何物品,施工車輛嚴禁靠近。(7)基坑四周必須設置安全防護欄桿,安全防護欄桿應由上、下兩道橫桿組成,宜采用上橫桿高度具地面1.2m,下橫桿高度距地面0.5m,并加安全圍網。安全防護欄桿宜采用Φ48mm鋼管,防護欄桿立柱應埋入地下500mm,確保防護欄桿的穩定性。(8)夜間安全防護欄桿四周應設置安全照明。(9)施工人員上、下基坑應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設應規范。(10)進入施工區域的施工人員應戴好安全帽。(11)做好基坑周圍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三、深基坑施工應注意的問題
1、應充分重視地下水對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影響
當基坑下部土層有承壓水時,將大大降低土層的穩定性,并對周圍建筑物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開挖前需把地下水位降低到邊坡面和坑底以下,以防止邊坡的塌陷和涌流,并保證施工過程中處于疏干和堅硬的工作條件下進行開挖。有時基坑下遇到承壓含水層時,若不減壓,也將因滲流使基底破壞。同時,還伴隨著發生砂的隆脹和坑底土的流失現象。根據基坑的尺寸和深度、地質條件和土的特性,地下水可用各種降水方法控制。恰當的設計、安裝和運轉降水和減壓系統,將為施工帶來下列各項好處:(1)防止基坑坡面和基底的滲水,保持坑底干燥,便利施工。(2)增加邊坡和坡底的穩定性,防止邊坡上或基底的土層顆粒流失。(3)減少土體含水量,有效提高土體物理力學性能指標。(4)提高土體固結度,增加地基抗剪強度。
2、應認真重視深基坑四周地面的保護
在挖土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深基坑四周的保護及深基坑四周地面的保護,在基坑深度的1~2倍范圍內的地面產生裂縫時,地面水向裂縫中滲漏,會導致土體強度下降,水壓增大,使支護結構產生過大的位移。此時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堵塞,并要做好地面水的導流工作,防止基坑浸水,減小基坑暴露時間。
3、應認真重視支護系統及過程中的施工質量
深基坑支護系統的施工質量,對整個系統的工作狀態是否正常有著重大的影響。支護系統施工質量的好壞主要表現在:系統的類型、材料、構造尺寸、裝設的位置和方法是否符合設計要求,裝設施工是否及時,施工順序是否與設計要求一致,地下水控制施工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等方面。
結束語
總之,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建設中大量高層建筑不斷興起,促進了深基坑施工技術的發展。而深基坑部位的施工,危險性大,施工難度大,很可能引起基坑周圍局部土體發生位移和沉降,危及臨近建筑物、道路和管線的安全,造成重大損失,同時影響工程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在深基坑施工時必須高度的重視,還要不斷的提高深基坑處理技術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陶聿君,對深基坑工程支護技術的論述[J],四川建材,2006(04)
論文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重要的和主體的組成部分。根據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特點,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優勢和劣勢,提出共建和完善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議。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已改變過去“統包統分”的就業分配形式,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只有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大多數畢業生都需通過市場完成就業。高校擴招的繼續改變了市場上供需雙方的數量,也導致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發生了變化,除了重點高校的部分畢業生能“精英就業”以外,其他部分畢業生則出現了就業困難。特別是地方高校的畢業生,他們頭頂沒有名牌大學的招牌罩著,腳底又沒有大城市的戶口撐著,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比較難。在這種形勢下,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顯得尤其必要和緊迫。
一、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特點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群體性。全國每年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近百萬人,他們的畢業時間都是在6月底7月初,就業時間基本一致,都是大學的最后一年或最后一個學期,因此他們的就業表現為一種群體活動。(2)時間性強。畢業生的就業每年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如果畢業生不能及時完成就業,就必須離開這一市場轉到其他就業市場。(3)初次就業。高校的畢業生大多數是第一次找工作,即完成學業走向就業。(4)政策性。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規范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以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所具有的共性,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除了具有這些共性外,還獨有一些其他的特點。
(一)地域性。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學校,承擔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的職能,大多數地方高校的主要辦學目標是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其招生生源大部分在本地區,在前幾年,地方高校的招生對象全部是本地區的學生,最近兩年部分地方高校擴大招生范圍,即全國性招生,但在外地招生數目十分有限,大部分還是本地區學生;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就業范圍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全國性就業。有關資料也表明,地方高校的大部分畢業生是在地方完成就業,大部分進入地方的事業機構、企業和學校等單位。所以說,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面向地方,具有地域性的特點。
(二)基層性。地方高校本身的辦學目標就是為基層培養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實用型人才,知識結構是圍繞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而設計的。在課程的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強調基礎的和實用的知識;在能力培養中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對科研開發能力要求較低;在培養過程中更加強調與一線生產實際相結合,更重視生產實習這個教學環節。所以,地方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非科學研究的能力,他們是基層的生產者和建設者。雖然在最近幾年,有一些地方高校更關注學校的升格,專科學校想升本科,本科學校想建碩士點、博士點,都在往研究型大學的行列擠,但是,研究型大學并不是三五年能建成的,這需要學校的軟硬件都跟上。因此,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大部分還是基層技術人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大部分還是基層和一線。
(三)壓力大。地方高校錄取新生的最低控制線較低,生源質量與部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辦學基本條件相對薄弱,培養的學生學識基礎、綜合能力相對較低,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是一種無形的就業壓力。在同一代的畢業生中,地方高校畢業生上面受到研究生、重點學院本科生的就業競爭,下面受到中專畢業生的挑戰。如今全國高校的就業形勢都比較嚴峻,重點學院的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得不降低就業期望值和地方高校畢業生競爭基層和一線工作,并且中專畢業生意識到自己的就業危機,于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也參與到地方高校畢業生的競爭之中。這些都增加了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二、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優勢和劣勢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存在著優勢。從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角度來分析,其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地域優勢。地方高校對于當地的文化、習俗、教育需求以及地方或區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較深的了解,因而能更好地把握地方市場的需求,培養出符合地方市場需求的人才。這在開發地方市場和制定地方市場策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也便于地方高校畢業生占據地方市場,促進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立。二是人際優勢。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接管,其成長發展完全依托于地方政府,并且教育是為當地經濟服務的,教育的發展可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當地的企業單位、事業機關單位以及私、民營機構中,地方高校有相當的人際交往關系。這便于高校準確掌握地方市場的需求,增設和調整滿足市場需要的專業,更新學科設置和教材,提高畢業生適應市場的能力。三是便于就業基地的建立。就業基地是指為了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高校和用人單位的一種長期合作。由于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面在地方,人才的培養是為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地方上的企業為了求得更好的發展,愿意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基地,與高校簽訂建立就業基地的合作協議,共同培養適合本單位發展的人才,所以說地方高校更便于建立地方性就業基地。四是給用人單位一種安全感。2003年3月3日在北京國展召開的人才招聘會上,美國特路普公司的攤位上方昭然寫著“北大清華畢業生一概免談”的告示,記者詢問了10家招聘企業,其中有8家企業擔心北大清華的畢業生高傲,工作不踏實。他們認為,名牌大學的學生雖然好,但這些人一般都比較高傲,對公司還沒有作出貢獻,公司首先得滿足他們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職務待遇上相當高的要求,而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因為學校名氣不大,于是在工作上對自己要求高,職務、薪水方面要求相對較低,現國內許多企業用人都有這方面考慮。用人單位的這種用人觀念有利于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地方高校的畢業生也應該好好利用這種機會。
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劣勢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學質量影響了畢業生就業。從教學投人方面看,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管理,來自政府的教育撥款很少,因此,地方高校的新專業開設、科研、市場調研等缺少經費,造成因投人不足引起教學水平下降;從師資方面看,師資力量薄弱,地方高校缺乏師資,特別是優秀教師和高學歷的研究型人才;從學生方面看,錄取的新生是最后批次,相對來講,新生素質本來就不高。教學質量是地方高校長期存在的一大問題,勢必影響畢業生就業。教學質量沒搞好,畢業生光憑熱情而沒有實力,競爭力肯定不強。二是用人單位的名牌意識和高學歷化。在每年的畢業生人才招聘會上,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有些用人單位只招聘部省屬高校的畢業生。2004年3月21日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了湖南省師范類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大部分用人單位都明確表態,只要是湖南師范大學的畢業生就可直接簽約,在招不到湖南師范大學的畢業生的情況下,這些用人單位才給地方高校的畢業生機會,但必須試講、考試合格后才可以簽約。另外,有些單位存在著高學歷的人才消費。人才結構的分布本是層次性的,但是有些用人單位不考慮這些,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用高學歷人才來充門面,而對招聘來的高學歷者是否能發揮作用,他們從不關心。三是地方性限制了畢業生的就業空間。與部屬高校相比,地方高校處于先天的劣勢,即地方經濟、文化、信息相對落后。教育是以經濟為基礎的,沒有經濟作基礎,難以辦好教育,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經濟落后,制約著地方高校的發展,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較弱,在全國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上處于劣勢,而本地區的市場又消費不起這一群畢業生,這樣畢業生的就業空間縮小,顯得十分狹小。
三、共建和完善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議
根據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特點和目前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優劣勢,本著充分發揮優勢,改變劣勢的原則,對共建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提出幾點建議。
(一)地方高校聯合共建以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為主渠道的畢業生有形就業市場。所謂有形市場是指定時定點的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即市場組織者在某一時間將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組織在某一場所開展的就業招聘和洽談活動。高校畢業生有形就業市場的主要形式是:通過供需見面會和雙向選擇活動,幫助畢業生落實具體用人單位。由于地方高校就業具有地域性,所以各高校易于聯合起來,共建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可常設在交通方便的學校,也可設在公共場所,比如,可設在市區的體育館。并且高校聯合供需見面會每年都要定時舉行,時間可設在12月份或者3月份。
地方高校共建畢業生就業市場可以資源共享,節約學校的開支。單獨的一個學校舉辦供需見面會是很困難的,不僅人力、物力、財力投人較多,而且請不到用人單位。有許多地方高校都想為本校畢業生舉辦專場供需見面會,終因沒有用人單位報名而被迫夭折。就算高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舉辦招聘會,但真正簽約的不多,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果地方高校聯合共同舉辦供需見面會,這樣每一個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人際關系,分別請來部分用人單位。并且高校聯合舉辦,專業齊全,各行各業的人才都具備,用人單位的選擇面變寬,只需參加一次招聘會就可以招聘齊全單位所需的各個崗位人才,大大節約招聘費用,同時也可以對多家學校的畢業生進行比較,擇優錄用,于是用人單位也都愿意參加高校的聯合供需見面會。隨著用人單位的增加,畢業生的選擇性也變大。這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是機會,同時也是挑戰。因此說,地方高校聯合共建畢業生就業市場對學校、畢業生、用人單位都有好處,是一項“三贏”活動。
地方高校共建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應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特色,地方高校應根據各自的現有資源辦出自己學校的特色,客觀反映所在地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發掘利用地方特有的辦學資源。一所學校不可能辦齊所有學科,但是高校聯合培養地方人才,就可以辦齊地方所需的所有學科。每個學校都集中優勢資源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某些點形成突破,創造品牌,高校的聯合就可以突破所有點,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具有學校特色,在就業中一定具有競爭優勢。(2)發揮地方高校基層性特點,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發揮實際作用的社會實踐基礎。大多數地方高校都要甘于作為國家大學系統的基礎部分,培養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合格的實用型人才。其實,從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產業和技術結構而言,實用型人才具有最大的市場。有資料顯示,我國現有800萬個中小企業,其中600萬是民營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將成為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事實告訴我們,畢業生的就業不是在工業領域,不是在大企業,不是在國有企業和國家機關,而主要在服務業,在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領域。這樣看來,地方性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中、小企業的就業空間極其廣闊。因此,地方高校可聯合起來,共同開發這個市場。(3)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盡量避免重疊,校際之間要加強聯系,共同協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培養目標。并且要相互利用好其他高校的優勢來逐漸擴大自己學校的優勢。
(二)利用網絡技術共建畢業生就業的無形市場。無形市場是指就業信息網絡化建設。網上招聘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它具有面寬、省時、省力、快捷等優勢,有利于信息反饋和信息共享。在網上聯合招聘比較集中,可以提高企業招聘的工作效率,對于畢業生來說,也可以降低就業成本。地方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幫助畢業生就業,首先,高校要聯合起來共建一個就業信息網,與各高校的就業網絡平臺相鏈接,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還可以同一些用人單位的網絡平臺相鏈接,讓畢業生在一個頁面了解各地招聘信息。
(三)加強學校內部改革,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1.優化專業結構。高校不要只根據本校的師資情況開設專業,會造成缺少師資的專業沒有開設,師資力量雄厚的專業開設太多。高校必須堅持“面向地方,服務社會”的辦學方針,根據地方的經濟和社會需要開設專業。這就需要市場預測,及時地調整和增設專業,發展當前社會需要的,揚棄或改造社會不需要的專業。同時要打破專業學科之間的界限,實施專業之間的資源共享,把兩個或多個專業合在一起辦學,組建成復合型專業。比如,數計專業可以由數學系和計算機系共建;臨床心理專業可以由臨床醫學系和心理系共建;國際電子商務專業可以同經濟系、英語系和計算機系共建,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豐富、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綜合能力強,在就業中一定占優勢。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地方高校存在著的普遍問題
就是師資短缺,那些以平均,甚至100%的速度擴招的大多是地方高校,多年來這些學校在不擴招時期,基礎課教師也十分緊張,擴招后這一矛盾加劇,教師的課程排得太滿,沒有時間去搞科研,也沒有時間進行充電。長期下來,教師隊伍素質下降,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這就更需要我們引起注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根據學校的發展規劃和專業設置優化師資隊伍,著力于培養學科帶頭人、后繼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干,積極培養中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吸收年老教師的教學經驗;重點建設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熟練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其次,通過學習進修培訓來拓寬老師的專業知識面,定期送學校教師參加培訓和進修,改變那些因停辦或調整專業而無課上的專業教師的教學方向,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培訓,盡早地適應新的方向。再次,結合學校需要,引進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最后,適度安排教師課時,啟動科研經費,保證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經費參加科研。
3.加強就業指導。如果說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差、辦學層次低是先天的,那么就業指導則是后天的,我們可以利用就業指導提高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例如,北京海淀走讀大學是一所民辦學院,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上海綿江經濟文化專修學院也是一所民辦學院,學院畢業生的崗位與學生之比達3:1,他們成功的關鍵在于重視就業指導。一個學校要辦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首先,學校要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指導教師要具有心理學、教育學、職業指導等方面的知識。其次,要開設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從大一開始。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大學生在就業指導課上能了解就業形勢、理解就業政策、確立合理的擇業期望值、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就業技巧等等。再次,成立就業指導中心,每天都有指導教師值班,對不了解自我的學生進行個性特征、能力傾向和職業傾向測試,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對弱勢群體給予關愛。最后,加強就業信息的收集和傳遞,給畢業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加強校企合作。高校為用人單位培養學生,用人單位需要高校供應人才,供需雙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完全合作的愿望,因此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地方高校由于在地方辦校,為地方輸送人才,更便于與地方企業建立長久合作。
1.積極開辟教學基地。高校根據企業的要求培養人才,從學生人學到畢業的培養方案主要圍繞企業發展的需要。在培養過程中,高校要組織學生參觀企業、了解企業,并把平時的實踐活動設在企業,在企業內建立教學基地。這樣教學中的理論和企業的實踐相結合,加深了學生的理論理解、實踐操作,不僅有利于完成教學實施計劃,而且便于用人單位對學校的理論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及時地提出反饋信息,促進雙方的友好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