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網絡安全新生態(tài)
時間:2023-08-04 16:48: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安全新生態(tài)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逄 丹)
網絡安全試點示范交流會
3月16日至17日,電信和互聯網行業(yè)網絡安全試點示范工作經驗交流會暨成果展在廣西南寧召開。會議分析了當前網絡安全面臨的新挑戰(zhàn),強調當前網絡安全呈現出網絡攻擊呈上升態(tài)勢、數據和用戶信息安全隱患突出、融合發(fā)展帶來網絡安全新威脅、攻防非對稱態(tài)勢突出等四方面特點,網絡安全威脅風險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防等領域,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
(逄 丹)
移動辦公新格調 愛普生DS-310/360W掃描新品來襲
移動辦公是當今高速發(fā)展的通信業(yè)與IT業(yè)交融的產物,高效與便利的完美結合,使之成為了繼電腦無紙化辦公、互聯網遠程化辦公之后的新一代辦公模式。出差或外出拜訪客戶時,還在為沒能及時掃描重要文件苦惱?政府監(jiān)管部門執(zhí)法辦公卻還沒有一臺合適的掃描設備?對此,愛普生全新推出了緊湊型A4饋紙式掃描儀DS-310/360W,其緊湊的機身、強大的功能,輕巧的便攜性可有效滿足諸多行業(yè)對移動辦公的需求。
那么,小身材、大功能的DS-310/360W究竟有怎樣的表現呢?我們一起來看!
輕薄小巧 移動便攜
作為一款緊湊型文檔掃描儀,DS-310/360W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小!小巧靈活的機身,完全不會占用空間,DS-310機身尺寸288×88.5×51mm,重量1.1kg,不使用的時候可以很方便地放在辦公桌的抽屜里。DS-360W機身尺寸288×88.5×67mm,內置電池,重量也只有1.3kg,外出時可以輕松放入公文包。
多種供電方式可選 應用靈活
一款便攜式的文檔掃描儀的供電方式當然至關重要,源源不斷的電力供給才能為掃描儀的正常工作提供保障。DS-310/360W支持電源適配器供電與USB供電,通過USB供就可以將PC等設備和掃描儀直接連接,真正實現移動操作、便捷辦公。此外,DS-360W內置電池,同時還支持電池供電。在電池供電模式下,還可以掃描大約700頁的文檔,這就為外出辦公提供了便利。
高速高效 省時省力
身材雖精致小巧,但功能卻十分強大,這里就不得不提到DS-310/360W具備的高速雙面掃描功能。掃描速度最快可達25ppm/50ipm,并且支持200dpi和300dpi黑/白/灰色彩模式的雙面掃描同速,使文檔電子化效率大大提高。
卡片掃描 獨特卡槽設計
想掃描身份證、銀行卡,可饋紙式文檔掃描儀該怎么掃描呢?別擔心,這一點愛普生早就想到啦!DS-310/360W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用戶這一需求,獨特的吸入式卡槽設計,當客戶需要進行卡片掃描時,只需將機身上的滑動按鈕撥到“卡片(掃描)”位置,即可開始卡片掃描。掃描完成后卡片會被自動退出到進卡位置,卡片掃描輕松自如,分分鐘就能搞定。
內置WiFi可實現無線掃描
出門在外,沒有網絡,想掃描文件怎么辦?別擔心,DS-360W內置WiFi功能,移動便攜設備只需下載Epson Document scan即可與DS-360W進行直接連接掃描。同時支持無線路由連接和直接連接兩種連接方式,方便用戶按需選擇連接方式,更加易用。
專業(yè)掃描驅動 應用簡便
Epson Scan2是愛普生專為文檔掃描儀設計的全新掃描驅動軟件,處理速度更快,同時具備更多更專業(yè)的掃描功能和圖像處理功能,應用更簡便。
所謂文化,是人類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總和。網絡文化,則是一種亞文化,是隨著時展、技術進步而出現的一種新的語言符號、音響符號、視覺符號,是一種嶄新的思想文化表達方式,一種文化傳遞擴散的新途徑,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一個全新的視界,使人們源源不斷地獲取當今社會出現的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新信息,借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文明程度、技術技能,并得到健康有益的休閑娛樂,使人們日臻時尚和進步。
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比較起來,表現出相當程度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性,借助于互聯網這個特定的載體,形成一種結構完整、自成體系的信息文化。它的主要特點包括:
――它具有海量存儲、無限傳播擴張的廣闊空間。網絡文化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傳輸技術,從信源、信道到信宿,充分數據化、網絡化,可以隨時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應有盡有的文化資源。它穿越文化地域、文化時空,進行國際化范式的具有空前深度和廣度的文化信息交流。
――它具有鮮明的民主化、大眾化傾向,常常被奉為通俗化、時尚化的現代文明。它的進入門檻較低,甚至不受任何限制,在人類文明資源面前,人人可以平等共享,自由互動,充分表達人們的個性、觀點、情緒或主張。傳播主體千變萬化,各種信仰、追求都能得到展示,所有的言論、評說都無法阻隔。
――它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的特征,能夠融匯各種地域、人文環(huán)境的信息,呈現出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和豐富性。由于信息表達的來源不拘一格,涉獵社會的各類問題五花八門,滲透的領域沒有邊際,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對比觀察、自由選擇的廣闊空間。
――它具有快速、即時性的特點,能夠充分滿足人們對文化信息生產、消費的需求,加快文化知識更新的周期。由先進的傳播方法和手段帶來的零距離交流、跨越式溝通和無縫在線對接,能有效地縮短知識積累的時空距離,加速思想文化信息的流動,為新技術、新文化、新生活的產生提供無比優(yōu)越的條件,使人們有機會透過廣闊的視角,一睹整個社會的原生態(tài),深切感知大千世界歷史性變遷的腳步。
網絡文化的這些特質,使其具備獨有的優(yōu)勢和特定的歷史作用。簡略地說,它能為大智慧、大手筆地展開網絡文化建設的宏觀調控、戰(zhàn)略布局,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提供廣闊的舞臺;為持續(xù)解放思想,消除一切禁錮,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提供時代進步的引擎;能為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獲取現代知識,增長才干,塑造美好人生,設置全新的操作平臺;為把握和傳達民情、民意,了解社會思潮,預測發(fā)展趨勢,聯通第一訊號;為提倡正氣,抵制歪風,樹立先進,提升文明水準,構建良好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總之,它能為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注入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為此,我們必須積極思考,精心策劃,采取行之有效的前瞻性的措施,切實完成建設、利用和管理好網絡文化這項責無旁貸的重大歷史使命。
――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唱響網絡文化建設的主旋律。面對網絡文化多元共融的總體趨勢,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唱響科學發(fā)展、共建和諧的主旋律,用我們特有的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支撐起網絡文化不斷普及發(fā)展的新天地。要搞好規(guī)劃,妥善布局,從正面提高網絡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弘揚奮發(fā)進取、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與此同時,要善于透過各種異域文化的沖突、碰撞,汲取、借鑒和接納國外有益的成分,用以培植和加深本土文化的根基,不斷用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占領思想文化陣地,提升整個國家的軟實力。
――提高網絡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為了促進網絡文化日益邁向全面協調發(fā)展的軌道,要多視角、多層面地充實網絡文化的內容,不斷調整,更新存量,提高質量,切實滿足不同區(qū)域、不同行業(yè)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真正把網絡建設成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要善于整合現有的文化資源,把各種文化產品強勢地數字化、網絡化,加速知識更新,增強文化產品的流動性。可以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實現網絡文化的規(guī)模化、經典化,這既有利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互補融合,又能使網絡文化的傳承貫通古今中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要注重挖掘具有地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tài),為地域、地方文化與整個時代同步共進搭建平臺。要倡導原創(chuàng)性的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加快產業(yè)化進程,強化品牌效應,增強市場競爭力。
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新媒體聯盟2016年的《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對高等教育變革帶來的挑戰(zhàn)進行了概括。我們需要整合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方式,需要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需要應對更為市場化的激烈競爭,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需要面對平衡線上線下生活的挑戰(zhàn),需要讓我們的教育幫助學習者為未來做好準備。技術的發(fā)展在短期內,能夠讓我們能夠用更好的方式來改變教學模式評價教學結果。在更長遠的時間跨度之內,技術將幫助我們重新設計學習方式、重新定義學習環(huán)境、重新塑造創(chuàng)新組織文化,這也必將整體性地改變高校建設與發(fā)展方式。
一、信息化是高校變革的驅動力
未來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今年秋季入學的新生將在2020年結束自己的本科學習生活。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可能會發(fā)現社會對他們的能力要求之高,超過自己的想象。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可能對很多教育者們而言也始料未及。
2020年,他們需要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當中發(fā)現意義,能夠用各種數字化方式進行社會交往,能夠用新穎并富有批判性的方式思考問題,能夠進行有效地跨越文化交流。他們需要具備高超的新媒體素養(yǎng),通過計算思維和設計思維,去跨學科解決問題。他們要能夠管理自己的認知負荷,能夠通過在線方式和可能素昧平生的人開展緊密協作,并獲得成果。
應對這一嶄新的能力要求,需要技術驅動下教育的深層變革。這一挑戰(zhàn)是全球性的。2015年5月,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更具體地,“互聯網+”成為了我國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通過技術推動各行各業(yè)發(fā)展成為了國家戰(zhàn)略。對于教育而言,“互聯網+”不僅僅提供了技術手段和工具,更為模式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新的可能。如何借助這一契機,通過信息化建設推動高校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際上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和科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教學水平、學科建設、科研水平和治理水平方面進行總體改革。
二、信息化實踐中的各種挑戰(zhàn)
然而,在通過信息化促進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我們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具體而言,在信息化對學校發(fā)展的引領作用方面,整體規(guī)劃存在不足,缺乏從學校整體的通盤規(guī)劃和設計。同時,部分教師和管理者信息化意識薄弱,對信息化在教學與管理變革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人群信息素養(yǎng)難以支持信息化應用。當前學校數據資產未能得到有效梳理,尚未基于數據開展深入分析挖掘。在信息化建設機制方面,歸口管理剛剛起步,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相關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門職責界定需清晰,部門協作需磨合。在管理信息化的推動方面,仍有部分管理流程尚未明晰,部分管理系統尚未建立。在信息化教育教學方面,信息技術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成效有待提高,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尚在探索之中。教師的整體信息化素養(yǎng)有待提高,信息化手段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深度不足。在基層設施與服務建設方面,IT基礎設施有待加強,服務精細化程度不高,服務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在信息化建設保障條件方面,缺乏穩(wěn)定的資金投入和專業(yè)人才。
三、信息化發(fā)展的中長期目標
為了應對這一系列挑戰(zhàn),我們從學校整體的發(fā)展目標出發(fā),提出了信息化建設的長期和中期建設與發(fā)展目標。學校十三五期間發(fā)展目標確定了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增強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中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注重民生改善等一系列發(fā)展目標。
基于這個目標,我們從長遠著眼,對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與發(fā)展進行了更為長期的規(guī)劃,提出了信息化建設的長期目標。預期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實現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現代化和智能化,智能化信息技術環(huán)境建設成熟,應用覆蓋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建立并完善新技術支持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現自主、泛在和高度個性化學習,形成各學科教學的有效模式;形成跨院系、跨學科的科研體系,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完整鏈條,形成具有領域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孵化出業(yè)界影響力的企業(yè);構建學校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實現大數據治理體系,實現各項管理與決策工作有數據、可量化、能預測;提供根據師生個體需求精確定制的綜合服務,實現主動服務模式。
基于這些長期目標,我們進一步從管理機制、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流程重整、人次培養(yǎng)和決策支持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設在最近5年當中需要完成的中期目標。
在完善管理機制方面,從學校層面建立并完善信息化規(guī)劃和決策機制,成立專門的職能部門統籌全校各個單位的信息化建設。明確學校各單位在信息化工作中職責,建立學校信息化建設規(guī)程和協作機制,建立健全相關規(guī)章制度。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升級有線、無線校園網絡;完成數據中心計算和存儲資源升級,提升云計算供給能力;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建設物聯網和智能感知基礎設施。
在網絡安全保障方面,全面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防護軟硬件系統,杜絕安全隱患,保證信息安全和數據安全。建立輿情監(jiān)控與分析系統,及時發(fā)現問題,并有效處理。
在管理流程重整方面,根據業(yè)務應用和管理需求,有信息化建設管理處協助業(yè)務部門提煉業(yè)務主線,完善管理流程,形成以業(yè)務為核心的跨部門服務系統,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服務,實現更為規(guī)范有序的管理。深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基本實現面向師生管理和服務業(yè)務的數字化與網絡化。
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大力推動教學模型變革,借助信息化轉變教學方式,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教學質量,在全校逐步推廣信息化支撐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根據學校特色,建設一批有影響力和實用價值的MOOCs。根據學校應用需求,建設實用型智能教學環(huán)境,促進遠程教學與交流協作。同時,支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通過環(huán)境建設、平臺搭建和能力培養(yǎng),對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供多元化支持。
在決策支持方面,統一各個業(yè)務部門的數據標準,便于數據共享和交換。根據學校需要,建立并完善各種數據模型(如教師模型、學生模型、資產模型等)。針對學校教學、科研與管理方面的重要問題,開展大數據分析,發(fā)現規(guī)律與趨勢,支持科學決策與精準管理。
四、信息化發(fā)展的原則和思路
在信息化的規(guī)劃和建設過程當中,我們總結出了一些思路和原則。我們認為信息化工作的總體原則是:技術驅動、模式創(chuàng)新、深度融合、流程再造。在信息技術最新進展的支持下,推動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模式的創(chuàng)新,促進技術應用與學校各項工作的深度融合,對教學流程、管理流程、服務流程進行重整和再造。
在建設思路方面,我們希望實現以治理促管理、以數據促決策、以素養(yǎng)促教學、以協同促科研、以定制促服務。
以治理促管理,即通過信息環(huán)境和系統建設,進一步整合學校各部門的力量,明晰主體責權,形成系統合力,探索有效機制,實現“系統治理、綜合施策”。
以數據促決策,即利用大數據方法與技術,對學校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過程中形成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建立各類評價與預測模型,實現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
以素養(yǎng)促教學,即通過信息素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的提高,以人為本,從教師與學生雙方向提升信息化教學的水平與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學支持的有效性。
以協同促科研,即通過信息化平臺建設和協作機制設計,促進我校各學科的打通和互補,構建有民族特色、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服務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需要的創(chuàng)新科研體系。
以定制促服務,即通過數據分析,實現服務的適應性,針對師生個體進行定制服務,提升服務質量。
五、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架構初探
信息化發(fā)展需要學校層面的統籌規(guī)劃,信息化部門的落實推動,以及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各個部門的群策群力。目前,我們正在著手構建包含學校、各院系和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支撐體系。
在學校決策層面,我們由校領導牽頭成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根據學校發(fā)展目標制訂戰(zhàn)略目標,建立機制政策,進行效果評估。
在執(zhí)行層面,我們成立了信息化建設管理處負責具體的規(guī)劃與建設工作。信息化建設管理處負責根據學校要求制訂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起草相關管理規(guī)定,推動具體業(yè)務工作,提供各類信息化服務。
在教學層面,由教務處牽頭帶領各教學單位共同推動教與學資源整合,教學模式探索,并在教務處主導下推動信息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在科研層面,由科研處牽頭帶領各科研單位共同推出信息化科研系統需求,與信息化建設管理處一起建設科研協作平臺,探索信息化科研創(chuàng)新模式,建立科研孵化基地。
隨著信息化時代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生態(tài)的文化形式,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到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方式。網絡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時性及資源的豐富性,越來越成為青年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給當前高校特別是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藝術院校豐富多彩的藝術演展實踐活動可以使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有效的融合。
[關鍵詞]
網絡文化;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山東藝術學院2013年度校級思政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網絡文化與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3sz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網天下”的網絡文化背景下,這項工作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其他高校相比,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個性更加鮮明,思維方式更為靈活多變,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呈現出了一些特殊性。當“網絡文化”與“藝術院校”這兩個關鍵詞疊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變得頗具挑戰(zhàn)性。身為藝術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主動迎接這種挑戰(zhàn),積極探索,深入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藝術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一、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方興未艾
隨著信息化時代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的普及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隨之而衍生出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網絡文化。網絡是全球共享的信息庫,不同國家地區(qū)人們的價值觀念、文化思想、宗教異同、政治理念在網上匯聚傳播。網絡文化的傳播聲色俱全,圖文并茂,而且它能打破時空的限制,使人們交流的互動性更加日常化,因而成為一種高時效性的文化。作為一種新生態(tài)的文化形式,網絡文化以其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便捷性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物質生活,也進而深刻影響到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方式。網絡文化雖然被廣泛全新應用,但如何界定網絡文化的定義、厘清網絡文化的內涵,卻仍是個十分困難的問題。關于網絡文化的定義,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認為,網絡文化是由網絡經濟這一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網絡構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實踐操作的高度技術化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1]有的學者認為,網絡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理解,網絡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計算機所從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2]從狹義的角度講,網絡文化是以計算機互聯網為基礎所進行的一種文化形式和活動。以下本文的探究是建立在廣義網絡文化定義的基礎之上。網絡文化使現代的文化范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它同時也賦予了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以嶄新的意義。在網絡所產生的文化社區(qū)中,網絡的多元性、開放性,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平等、即時參與的平臺,以此為依托,高校文化的互動性也發(fā)生了巨大的革命。青年學子是網絡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和參與者,他們的認知思維和價值理念通過互聯網得到迅速傳播,在網絡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文化空間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以提升,其道德品性也不斷得以提高。網絡文化的現代性為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網絡的發(fā)展是把雙刃劍,客觀上為人們的文化消費提供服務的同時,也為文化霸權主義提供了魔杖,為低俗文化、暴力文化、黃色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提供了生存空間。因此,對于網絡,要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也要將其對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勢影響減少到最低。面對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立足時代,革新圖變,迎接挑戰(zhàn),實現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轉換與發(fā)展。
二、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處境:網絡時代的挑戰(zhàn)和機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向廣大青年學生傳播一種符合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特定的理論、思想和觀念,而藝術教育的目的,是要讓藝術類學生變得思維更加開闊,更具反思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具個性的藝術作品,這兩種教育之間有共通性,但也有一定的張力。信息時代到來后,網絡文化迅速普及,對廣大青年學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藝術類學生因其個性和專業(yè)的特點,對網絡文化的接受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甚至有引領和創(chuàng)新一部分網絡文化的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也擁有了一些新的發(fā)展機遇,網絡文化既有可能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藝術教育之間的張力,也有可能消解張力成為新的粘合劑。網絡文化的發(fā)展,對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網絡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時性及資源的豐富性,越來越成為包括藝術院校學生在內的青年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開放的網絡中,各種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到學生面前,青年學生接觸到各種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的信息,對“三觀”尚未完全建立成型的他們來說,如果沒有理性的認知,極易迷失方向。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真善美與假惡丑、東方文化與西方思潮、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都會發(fā)生碰撞,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極易受到多方面的沖擊。網絡時代,青年學生接受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是以往任何時代都不能比擬的。這些信息有些還充斥著低俗、暴力、迷信的內容,而且這些負面的信息都裹著一層外衣,特別容易混淆視聽,極易導致學生道德失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不利于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網絡平臺,青年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國家認可的政治觀念和文化價值思想,國家對信息的可控性發(fā)生了變化。對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各種攜帶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流派和思想,各種光怪陸離的藝術形式,會通過全球網絡的通道第一時間傳播到他們電腦和手機中,如果頭腦中沒有樹立起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和藝術觀,就極容易不加分辨地全盤接受。以上種種,都對藝術院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面對這些挑戰(zhàn),我們應當意識到在網絡文化建設中,必須把握正確的方向,樹立陣地意識。高校是理論研究的主要陣地,也是思想活躍的講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以理論為武器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使命,也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質和培養(yǎng)質量。網絡時代,面對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堅守輿論宣傳陣地。西方一些國家,利用網絡的隱蔽性,推行資本主義的價值標準,從而進行文化藝術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當代青年學生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念。有人說,“網絡是一片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軍人、沒有等級、沒有貧賤、沒有歧視”的領地,這種說法雖然過于絕對,卻透視出了網絡這個思想陣地監(jiān)管的難度。這就提醒我們,一定要鞏固網絡安全,提高網絡技術,過濾、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作為藝術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多從正面引導學生,要對學生講清楚正確運用網絡的方法,教會學生辨別各種網絡信息的真?zhèn)危瑥亩鴺淞⒄_的網絡時代的價值觀和藝術觀。網絡文化對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網絡文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其共生,網絡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平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對青年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增強教育的感染度、吸引度。曾說過,思想文化陣地,不去占領,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其他腐朽沒落的思想文化必然會去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把大量豐富的資源傳遞出去,不斷加強對青年學生的網絡輿情引導,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新媒體時代,微信、飛信、博客、微博、網絡論壇BBS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推介方式顯示了巨大的成效。通過網絡媒體,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時間獲取所要進行的教育,這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選擇信息,主動地探求視聽內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這種交流方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夠進行自由互動的交流,消解了以前主客體單向的交流方式。對于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而言,可以鼓勵他們結合網絡文化的特點,多思考、多創(chuàng)作弘揚正能量的藝術作品,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出去,從而影響更多的網絡上的年輕人。讓網絡文化成為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之間的粘合劑,用藝術的形式去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或許就是網絡文化為我們提供的難得機遇。
三、對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傳承與創(chuàng)新
在網絡給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當代中國的轉型和未來發(fā)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具有如下特點:其價值理念的宣傳更彰顯了教育者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具現代性;教育的載體更具多維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個’真’字,要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更是探尋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之源。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實踐追求的歸宿所在。那如何實現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代藝術院校的時效性?“真”的貫徹在于施教者、受教者,媒介之間的貫通執(zhí)行。無論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如何發(fā)達,網絡都只是工具,都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手段、陣地,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媒介是接受信息的搬運者和載體,也是把接受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連接起來的紐帶。”[3]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利用網絡等各種新媒介形式,也要充分發(fā)揮傳統的媒介形式,以達到教育之真與藝術之美的結合,實現思政教育的理論與學生藝術實踐的結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作為藝術院校,可以充分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以藝術實踐活動為載體,采取多種演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豐富多彩的藝術演展活動之中,寓于廣大師生的藝術專業(yè)實踐中。努力做到“以書育人、以畫育人、以樂育人、以舞育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師生學習生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專業(yè)學習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使師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在每年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以及“七•一”、“十•一”、“一二•九”紀念日,充分依托藝術專業(yè)在視、聽傳播方面的優(yōu)勢,組織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綜合文藝匯演、合唱比賽、話劇演出、舞蹈演出、主題畫展、主題設計等主題鮮明的各類藝術演展活動,將干澀的思想政治教育說教轉變?yōu)樯鷦拥乃囆g傳達,使其成為師生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落到實處。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媒介以其真實性在思想疏導方面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功用。將傳統的思想教育傳播方式與藝術專業(yè)進行有效結合,可以起到很好的視聽和教育效果。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意教育的形式,更要注重教育的質量,還要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所有的理論工作都應該是為指導實踐提供服務的,最終也都應落實到實踐工作中去,這才能體現理論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良好的教育時效。施教者與受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廣泛參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但是,傳統的自上而下單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性日顯不足。主客體參與的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當前面臨的瓶頸。因而,實現有效參與是提高實效性、走出當前困境的有效處方之一。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來一直在調整,但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大多數的發(fā)展和調整都是形式上,并沒有觸及內容本身。而傳承和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另一處方。尤其對于藝術類的高校更是如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占據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它傳播的是執(zhí)政黨的理念,高揚的是的偉大旗幟。所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必須進一步加強。其次,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要優(yōu)化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加強人文素質在青年學生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新媒體時代,一定要利用好網絡媒介的作用,使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充分發(fā)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勢和功效,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即時媒體,營造師生互動的便捷通道,從生活、學習、情感、課余活動等方面溝通交流,及時發(fā)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和引導他們解決問題,接受正確的道德價值規(guī)范,促進身心健康的良性發(fā)展,提高綜合素質。同時,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功能,將教育進行到細微之處。加強參加社會實踐的教育方式,和社會實踐基地實現資源、知識的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生產性的特點,它的實現過程也是培養(yǎng)對象品德形成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意識傳承和思想傳播的導向,是一種教育的一元性和受教育者的多樣性的結合,而且在教育過程中要達到認知的提升、情感的融合以及行為習慣并育的特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必須提升施教者的能力,拓展多種形式的文化載體,優(yōu)化教育的環(huán)境。
作者:張有平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
參考文獻:
[1]曾長秋.對近年來網絡文化研究的綜述[J].懷化學院學報,2004,(8).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和《關于創(chuàng)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意見》的及時出臺和順利實施,我國扶貧開發(fā)已經從“小扶貧”模式向“大扶貧”模式轉變,扶貧理念從“輸血”向“造血”轉變,扶貧方式由“漫灌”向“滴灌”的精準扶貧轉變。
因此,如何利用大數據來加快推進大扶貧的改進步伐,最終實現精準扶貧,不僅是各級扶貧開發(fā)工作的客觀需要,更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內在要求。本文試圖通過對大數據和大扶貧及精準扶貧的簡要闡述和分析,擬通過建立“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來逐步加強和完善扶貧工作。
大數據與大扶貧及精準扶貧
大數據與大扶貧及精準扶貧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但信息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變革,使這兩個相異的概念有了交集,這就是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社會中如何利用大數據來構建大扶貧,實現精準扶貧,這不僅是大數據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時期下創(chuàng)新扶貧開發(fā)工作的內在要求。
(一)大數據
2011年,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提出“數據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yè)和業(yè)務職能領域,逐漸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而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運用將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 ”,標志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自此之后,大數據越來越被重視,聯合國的“數據脈動”計劃、美國的大數據戰(zhàn)略以及英國的“數據權”運動等逐漸開啟了大數據的大幕。
簡而言之,大數據就是通過捕捉、挖掘、分析網民上網留下的數據的痕跡,揭示背后隱藏的規(guī)律和趨勢,其具備大量、高速、多樣和價值即“4V”的特點。
大數據是在互聯網、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等獲得極大發(fā)展的背景下而產生的。未來幾年,大數據的應用及影響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yè)通過大數據挖掘新的知識和利潤增長點,繼而創(chuàng)新生產、經營以及管理等模式,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二是政府對大數據的挖掘,使政府決策更加精準、更加高效;三是人類思維方式從追求精確性到容忍混雜性、從關注因果關系到關注相關關系。
(二)大扶貧及精準扶貧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我國扶貧開發(fā)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發(fā)展能力、縮小發(fā)展差距的新階段。由此,標志著我國扶貧工作開始邁入大扶貧階段。相對于以往依靠政府投資扶持重點村建設、移民搬遷等的小扶貧工作模式而言,大扶貧即是以動員民營企業(yè)為主的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fā)的“政府主導、統籌規(guī)劃、整合資源、板塊開發(fā)、多元投入”的扶貧模式。
今年1月,《關于創(chuàng)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意見》,在大扶貧的基礎上,又提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即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各級扶貧機構分級負責,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實施動態(tài)管理,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并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guī)定時間內達到穩(wěn)定脫貧目標。
大扶貧特別是精準扶貧的提出,進一步強化了政府的責任,拓寬了社會扶貧領域,精確了扶貧對象,提高了扶貧成效,加強了扶貧監(jiān)管,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扶貧工作確立了目標。
建立扶貧開發(f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面對大數據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實現新的轉型;構建大扶貧格局,扶貧的理念、思路、機制需要經歷新的轉換;實現精準扶貧,工作的方式、方法、內容需要進行新的轉變。這要求深刻考量我國扶貧開發(fā)工作的發(fā)展特征,在新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創(chuàng)新扶貧開發(fā)機制,并利用數據業(yè)務主營化來推動扶貧開發(fā)工作的升級。同時,應建立“扶貧開發(f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密切政府、企業(yè)及社會組織與扶貧對象的聯系,切實落實扶貧措施,加強扶貧統計與監(jiān)測,推進扶貧開發(fā)工作信息化,促進幫扶對象與社會共同進步,進一步消除貧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一)系統目標與總體設計
扶貧開發(f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是在省級扶貧開發(fā)工作管理的基礎上,以縣為單位,綜合利用遙感、遙測、寬帶網絡、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數字技術,通過采集幫扶村、家庭及個人等基本信息,對扶貧政策、扶貧資金的執(zhí)行過程及結果進行動態(tài)管理監(jiān)測和決策服務的數字技術系統,可提供幫扶地區(qū)的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地理等復雜信息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仿真化、持優(yōu)化決策和可視化等強大功能。
1. 總體設計
扶貧開發(f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不僅可以方便可視化查詢、統計、分析,及時顯示各級機構在扶貧工作中的各類信息,滿足全省及各市、縣扶貧開發(fā)部門的需要,實現國際機構、社會組織、企業(yè)單位與扶貧開發(fā)機構、幫扶對象三者之間的信息共享、交流和合作,對全省扶貧開發(fā)的整體規(guī)劃、組織、實施、管理和服務等提供綜合決策的現代化支撐,還對完善扶貧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扶貧內容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是加強扶貧管理、展示扶貧工作、擴大宣傳效果、總結推廣經驗的重要抓手。
2. 系統目標
扶貧開發(f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仿真化等多種科技技術為一體的現代計算機管理應用系統,是數字化扶貧開發(fā)的一個重要組成。它除了可以在計算機網絡上構建模擬區(qū)域,展現幫扶地區(qū)、人口、資金的分布狀態(tài),還能在對各類信息進行專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各種信息的交流、融合、分析,促進各部門、各層次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進而對扶貧開發(fā)信息進行整體處理研究,實現全省各類扶貧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優(yōu)化配置,有效加強扶貧政策和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全面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合理的科學決策。
系統建立的目標主要有三個階段:短期目標――實現扶貧統計監(jiān)測數據化;中期目標――實現扶貧項目資金管理電子化;最終目標――實現扶貧綜合管理信息化。
具體來說,扶貧開發(f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設計目標如下:
(1)實現全省扶貧基礎數據統一采集、管理,建立全面詳實的“村、戶、人”管理信息模式;
(2)扶貧管理功能全覆蓋,一站式管理(涉及村級道路暢通、飲水安全、農村電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產業(yè)、鄉(xiāng)村旅游、教育扶貧、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文化建設以及貧困村信息化等),逐步拓展功能,為扶貧工作信息化奠定基礎;
(3)支持地理信息系統,支持圖像文件輸入和照片信息管理,涵蓋現有各項業(yè)務系統的紙制表格和電子表格,強大的決策分析系統;
(4)友好、靈活的用戶操作界面,實用、嚴密的安全管理體系。
(二)各平臺模塊要求
根據系統的總體設計目標,結合扶貧工作的具體實際,可以將扶貧開發(fā)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分為統計信息監(jiān)測、項目資金管理、扶貧信息共享、綜合信息分析四個子系統。同時,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共享功能,將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有關信息與互聯網信息對接,通過大數據來規(guī)范工作、提高效率、總結經驗、宣傳成效,逐步實現扶貧開發(fā)工作的信息化。
1. 統計監(jiān)測信息平臺
該子系統對符合幫扶條件的對象資料進行登記、核準及查詢,精確到戶,精準到人,其數據以家庭戶為單位,由縣級扶貧機構錄入,通過市級審核,最終由省級核準并備案。結合當前的建檔立卡工作,將幫扶對象的各種文字、圖片資料以GPS定位的方式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整合,為準確識別對象、科學劃分類型、精準施策幫扶奠定基礎。
2. 項目資金管理平臺
該子系統將全省扶貧項目及資金的信息進行集合整理,對扶貧項目的立項、實施及驗收等各環(huán)節(jié)進行科學規(guī)劃、動態(tài)管理,對扶貧資金的發(fā)放、使用等進行實時跟蹤、集中管理,確保扶貧項目嚴格按照既定目標實施,確保扶貧資金落到實處、規(guī)范使用,有效提高扶貧項目的竣工率和扶貧資金的利用率。
3. 扶貧信息共享平臺
該子系統作為扶貧工作信息的對外聯系平臺,一方面可以廣泛宣傳扶貧開發(fā)政策、成就、經驗和典型事跡,營造全社會參與扶貧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可以將幫扶對象的扶貧信息與社會扶貧組織和個人的信息進行一對一對接,不僅使幫扶對象盡快得到幫扶技術、資金等服務,還能使社會扶貧力量得到高效釋放。
4. 綜合信息分析平臺
該子系統通過對各級扶貧機構工作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一方面及時客觀反映貧困狀況、變化趨勢和扶貧開發(fā)工作成效;另一方面,結合各地扶貧開發(fā)工作成功經驗與客觀實際,對扶貧工作進行系統總結,逐步完善我國特色扶貧理論和政策體系,不斷提高扶貧開發(fā)決策水平和實施能力。
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
目前,大數據技術還處在探索階段,在實際運用中仍存在一些困難與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數據收集、存儲、處理和結果的可視化呈現等方面,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之后,也存在此類問題。但就當前工作而言,構建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在組織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規(guī)章這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強。
第一,加強組織管理,規(guī)范工作流程。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是以省級單位為基礎建立的,因此,系統的開發(fā)、維護及后續(xù)功能的完善與改進都需要專門的部門或人員進行管理,在此基礎上,還應制定與之配套的管理辦法與操作說明,一方面可以規(guī)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便于各級扶貧工作人員操作實施。
第二,健全保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大數據時代中最大的威脅就是信息安全,伴隨著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逐步推廣應用,作為政府扶貧開發(fā)的主要信息網絡平臺,將承載越來越多的關注度。這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幫扶對象及幫扶者隱私泄露的風險,同時也加大了扶貧項目資金數據等敏感數據泄漏的風險。為此,在建立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之初,就應該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對網上與網下信息進行物理隔離,確保扶貧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
第三,完善法律規(guī)章,提高扶貧成效。扶貧信息的與利用應當有法可依。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全面實施后,將擁有包括扶貧對象及社會組織及企業(yè)個人在內的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在一定范圍內要數據共享,同時還要防止數據被濫用。要在保護個體隱私的前提下,使相關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因此,要盡快制定扶貧開發(fā)相關信息的法規(guī),應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允許社會組織、企業(yè)及個人在積極參與扶貧工作后享有一定稅收優(yōu)惠,同時鼓勵脫離貧困的地區(qū)及個人利用已有的成功經驗幫助其他幫扶對象,使扶貧開發(fā)惠及最大范圍。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創(chuàng)新扶貧開發(fā)方式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術支持,要積極利用大數據帶來的快速、便捷和高效來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qū)區(qū)域發(fā)展與扶貧攻堅;利用扶貧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yè),優(yōu)化整合扶貧資源,實現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到人;運用全社會的力量全方位提高貧困人群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最終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徐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社.
葉婷,王春曉:“大數據”,新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政府作為模式轉變的分析[J]. 領導科學,2012,35:4-6.
于施洋,楊道玲,王璇,張勇進,王建冬: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政府門戶:從理念到實踐[J].電子政務,2013, 05:65-74.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
《關于創(chuàng)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意見》
郭漢文:創(chuàng)新多元化融資機制構建“大扶貧”格局[N]. 人民政協報,2009-03-04B07.
龔亮保:關于構建“大扶貧”格局的幾點思考[J]. 老區(qū)建設,2008,17:16-17.
予樞:大扶貧有大智慧[J]. 中國西部,2013,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