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審美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中學美育目的和任務
審美教育,最終想達到什么目標呢?近代美學家先生說:“美育者 ,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這種解說不一定是全面的, 但不可否認他看到了美育的核心,這對我們思考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大有幫助的。中學審美教育要讓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具有一定的鑒賞水平,并能形成自己的審美看法。也就是說,中學審美教育的第一要務為:通過教育能讓學生體悟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中學階段,音體美三科是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科目。中學生正在轉型期,他們正經歷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初中生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童年時愛幻想、善變等個性特征,同時也擁有青年的一些思維特點。愛好眾多但極不固定,多動且喜歡不同尋常的事物,但面對現實中的美丑善惡還不具有鑒別能力。這可以看到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的難度。讓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同時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美術能力訓練,誘發他們潛在的、對美的強烈的渴望和追尋。
二、中學美育的內容和途徑
大家要注意到《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所闡述的中學美育的任務,我們可以把中學美育要點作如下的整理:
1.培養美感
美術是視覺造型藝術,這就注定了要關注其形式。學生面對作品,首先面對藝術品呈現出來的外在形態,就是組成作品的所有藝術語言,就像線條、顏色、質感、層次等。面對豐富的自然世界的形態各異的萬物,大家自然也是先感受到花的柔美、水的蜿蜒、山的巍峨等。學生對美的外在形態有了體會,就很容易整體把握原初美和藝術美。但外在的直觀的審美態勢最初也許不會成為眾多學生的體悟目標。如果沒有執教者的分析、評價,這一切都只能是潛在的因子。要想讓學生們擁有對外形美的感知特質,就要讓其成為審美教育的核心構成要素。
中學美育的初級階段,第一應該讓學生感受并認知線條獨特的味道。我國傳統繪畫里,線條是造型的最基本元素,變化多端的線條用截然不同的粗細、濃淡、干濕、疏密的狀態來表現造型不一致、質感不一樣的萬物。這些作品里,線條擁有了獨特而奇妙的造型力。美術教師要真正啟發學生感受和體悟有典型性的精品佳作,進而由素描練習來進一步把握和體會其精髓。素描作品的線條不但可以表現外在形貌,而且對物象的結構和質感表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里,我們可以讓學生臨摹素描佳作甚至通過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些造型因素的感知和呈現。通常每個人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可能會有極大的懸殊。通過美術課有針對性的分析、體會、強化,學生們就會體會和掌握色彩的常識和運用技巧,形成自己對色彩的敏感和鑒賞力,從而更好地理解這種造型語言。
2.培養審美意趣
梁啟超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鑰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與教育的趣味》),外國學者認為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藝術教育,這樣的看法合理性有多少,還不好下定論,但情感教育可以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這是沒有爭議的。如一次學校風景的觀察與寫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誘發學生愛護自己所處環境的意識。 畫作可以使人的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達到感化人的目的,舍科特尼科夫創作的《又是一個兩分》真實再現了孩子內心的情緒。美術課要深入挖掘畫作里特有的情感內涵,使之內化為學生一種自覺的高貴的審美意趣,讓他們油然而生愛自然、愛生活和愛美的意趣。這種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佳作賞析、寫生和臨摹經典佳作等,內容自然應不拘一格,并作多領域多角度的拓展。
3.培養審美理想
審美活動原初的表現狀態為對美的物體的感悟和據此產生的情感體驗,但這種體驗,很大程度上被審美理想限制。孩子因為自身的年齡和心理原因,使他們缺少最基本的辨別能力,有時體察不到自然社會的美好、丑陋。自然而然,不一樣的審美判斷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效應。優秀的有內涵的畫作,一定會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作者健康的審美意趣和獨特的品味。從而能讓觀賞者心靈產生,發揮特有的不可忽略的審美教育作用。藝術審美活動的特點就是寓教于樂、潛移默化,而這也正是我們廣大教師追尋的結果。美術課時,執教者一定要精心篩選出古代當代經典的佳作,進行有針對性地評價,還可以進行易操作的練習,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學生積極的審美理想的形成發揮應有的能動作用。
4.培養審美創造力
1、創設良好的音樂審美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致
知識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其無窮的活力和美感。教學環境是上好一堂音樂課的前提條件,音樂本身是一種美育課,所處的教學環境應該與教學相適應。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性,其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的優美,二是兩者間的和諧,這是創造良好音樂教學氣氛和情境的外部條件。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響美,是創造良好聽覺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的聽覺帶來,并誘發美感的產生。而糟糕的音響則使人生厭、煩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力避不良的音響產生;一個美好的視覺環境對音樂教學也是極重要的。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學氛圍,音樂室的環境布置要美觀、大方、室內要清潔、衛生,我們可以在室內采用音樂家的畫像、音樂掛圖等布置使其富有審美性與教育性;而且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只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才能在師生互動中找到快樂,才能獲得審美愉悅的體驗。
2、在教學內容上精心選擇具有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
首先,音樂教材應利于改變學生呆板的學習方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材應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編寫體例和呈現方式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特長和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生的求知欲;教材必須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必須展現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潛移默化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和文化涵養,培養良好的道德風范;其次,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音樂作品是極其重要的.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在音樂教學中,許多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是通過體裁來完成的,許多有關歷史、民族、地區的一些音樂知識也是通過形式體裁來體現的。音樂是以音響作為材料,通過聽覺來感知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中學的音樂教材要體現出音樂題材、體裁、形式和風格的多樣性和系統性,避免形式和體裁上的單調及局限性。例如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關于我國的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以及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中有代表性的唱段;近現代和當代的音樂作品,如著名音樂家肖友梅、趙元任、黃自等一些反映愛國、民主等陷阱思想的作品;歐洲近300多年來的音樂作品,讓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現代文明的中國青少年多了解歐洲音樂文化;世界各主要國家、各主要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讓學生也多了解世界地方文化。此外,音樂教師還應隨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社會上和家庭中所接觸的音樂作品,并對其進行審美分析和評價,積極引導學生的良好審美傾向。
3、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表現力。
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具有魅力的刺激,滿足了學生涉新獵異的心理需求,能使學生產生愉。再次,要給學生以成功感。成功感能滿足學生自尊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把勞動的歡樂,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給兒童,在兒童心理上激發起自豪感和自尊感――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
一、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1.形式美感的培養。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 ,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了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 ,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在美術課中我們通過講解、觀察、練習,使學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識和調配方法,培養他們對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進而掌握這一造型語言。
2.審美情趣的培養。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是無可非議的。如一次家鄉風景的寫生和校園風光的描繪,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眷戀和保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
美術課要善于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操。這種情感教育可以通過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摩優秀作品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范圍多方位地展開。
3.審美理想的培養。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反應,是審美活動最初的表現形式,但這種感受和感化,都受著審美理想的制約。青少年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標準,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惡的,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應該批評的。不同的審美判斷往往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一切優秀的健康的藝術作品,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反過來,它又使欣賞者得到審美愉悅,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這種寓教于樂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藝術審美活動的特征,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美術課中,教師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并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分析,或輔之以簡單的命題創作,都可以收到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的效果。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教育不以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以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說過:“想像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像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們充滿幻想,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將他們的豐富的想像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這種藝術的審美創造活動,以他們逐漸形成的想像力為前提,又以在美術課中逐漸學到的技能技巧為必要途徑。 所以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在中學美術課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們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能夠變無形的想像為可視的形象,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來。
三、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采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于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學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學美育新路。
3.優化內容,改進方法,注重過程。首先以基礎應用和審美為前提,刪縮一些功能單一、難度不適的重復、生僻的教學內容,發揮地方教材優勢,增設一些作用顯著、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其次,教學方法力忌盲目隨意的純技術教育與純欣賞教育,而求講練結合、欣賞與創作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審美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教育及詩歌鑒賞能力聯系緊密,因而教師的正確引導非常重要。講授詩歌時,教師要結合課堂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并將學習方法與詩歌特征融為一體。因此,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一、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
1.學生學習詩歌存在的問題
首先,語文中的多數文體以朗讀方式為主,而詩歌則是以涵泳方式為主,文體形式是掌握中心思想的重要途徑。對學生來講,對情感流程的掌握,詩詞要求明顯高于其他形式。中學生從小喜歡動漫及電腦游戲,而詩詞學習對學生的想象力要求比較高。從心理特征來講,學生極易放棄難的,掌握簡單的,所以,很多學生對詩詞沒有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相比于詩人,初中生的知識結構有限,學習能力不高,人生經歷與感悟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因功課多,接觸外界或鄉村生活的機會比較少,閱歷不夠豐富。同時,時代進步快,學生對詩人所處社會背景與生活經歷理解難度大,使得學生無法從內心與詩人產生共鳴。
2.詩歌講授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的詩歌修養不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思想依然停留在理論層面。在詩歌教學中,比較重視品評詩歌的思想內容,對詩歌藝術技巧的分析容易忽略。部分教師自身不喜歡詩歌閱讀,日常教學中,閱讀與寫詩歌比較少,悟性不高,課堂教學中,無法很好地將學生帶入詩歌所體現的意境中。其次,初中語文相較其他學科功利性較弱,很多教師都會針對考試要求進行教學,只講授與考試相關的內容。傳統中高考閱讀題目都是以議論或記敘等文體為主,詩歌鑒賞類題目非常少。
二、引導學生發掘詩歌教學的審美途徑
1.發掘詩歌的意境美
如辛棄疾創作的“明月別枝驚鵲”,描寫達到了巧奪天工、出神入化的狀態,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作者卻為其注入了新的情趣。在明月與枝頭難舍難分的時候,不小心把喜鵲驚動了。這種自然現象本身是極為平常的,但在作者筆下,自然情趣卻是不言而喻的。馬致遠創作的《天凈沙•秋思》,與之可謂是異曲同工。整首小令28個字,將凄涼動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將各種意象融為一體,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使學生被詩歌所呈現的情感所打動。
2.領會詩歌豐富的情感表達
例如,杜甫的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人雖然描寫的是景物,實際上表達了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懷。在詩詞賞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愛國是每個人都要肩負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在每學期語文課本中,都會有思鄉詩,一首思鄉詩,能夠勾起學生愛家思物的無限情感。“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綠水之上,一群大雁正好晴空飛過,詩人便想起雁足傳書的故事,于是乎有了讓大雁代替問候家里人的事情。這兩句詩詞與首聯遙相呼應,整首詩的思鄉愁緒得到了充分展現。進入中學階段后,課堂教學不但要增加學生的知識量,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家庭觀,因而愛情詩歌學習也很重要。兩情相悅人之天性,象征著人類的幸福生活。例如《關雎》,這首詩歌歌頌的是克制感情、小心甚微、追求和諧婚姻的一種愛情觀。什么是親情,這是一種血濃于水的感情。孟郊創作的《游子吟》,描寫了樸素自然的情感,令人非常感動。這首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言語,沒有過多的淚水,但卻扣人心弦,令人潸然淚下,喚醒人們深摯的懷念。這首詩的教育感染力是非常大的,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對于初中學生來講,這首詩歌的教育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能夠把握機會,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明白要感恩家人、回報社會,其自身具有的教育作用就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綜上所述,詩歌對學生有很好的審美教育作用,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這一方式,凈化學生的心靈,為學生構建理想的精神家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小平.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歌的教學新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1):42-43.
生物學審美教育內容
充分了解和準確把握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這是實施審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學作為一門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美學因素不僅存在于其研究對象生物之中,還滲透于其理論體系的構思與表達之中。因此,生物學審美教育內容即生物學美,至少應包括自然美、科學美和人格美等。
1.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態往往是由線條、形體、色彩、聲音、運動等美學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學法則構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種自然的整體美。如同種生物的形態結構都基本相同,體現了整體一律的美學法則;植物的葉子和哺乳動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現為左右均衡對稱的美學法則;生物體的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在質量和數量、時間及空間等方面可以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如動物的警戒色、大樹與小草、紅花與綠葉,給人以振奮、醒目和顯豁的感覺,而這些美學因素也可形成調和,如動物的保護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給人以融和協調的感覺,這則是對比與調和的美學法則的體現;生物體的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與局部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又體現了比例的美學法則;心跳、呼吸運動、細胞分裂、個體發育以及動植物隨著季節轉換而發生的變化等生命現象則體現了美學的節律性法則;生物的各種器官和系統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與相互協調、形態各異的脊椎動物有著驚人相似的骨胳系統、綠色植物的輸導組織與高等動物的循環系統在結構與功能上存在著微妙的相似、形形的生物與各自的生活環境之間有著奇妙的適應,這一切則都是多樣性統一與和諧的美學法則的體現。
2.科學美
科學美是人類在探索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種觀念形態的美。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實驗美。它指的是實驗的設計、方法和步驟所包含的美學因素、如儀器與裝置美、實驗操作美、實驗現象美、實驗結果的表達與分析的邏輯美等。
(2)公式美。科學美還在于發現自然界的和諧和簡單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達出來。如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遺傳中心法則圖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極其簡單的形式表達了非常復雜的生命活動規律,它們都顯示了簡潔、和諧的公式美。
(3)理論美。理論美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水平,它是真與美的統一體。就其本質來說,一種理論越是能反映客觀實際,它的美學價值也越大。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美學價值就比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的美學價值大。而就其表達形式來看,理論還體現出邏輯美和結構美。邏輯美指的是生物學理論體系的構思與表達都嚴格遵循邏輯思維的法則;結構美則指的是生物學理論體系的結構都體現著某些美學法則,如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這兩個概念體現了對稱的法則,而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則體現了對應的法則。
3.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靈美或精神美,是社會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幾十位著名的生物學家,盡管他們的國籍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各人的經歷不同,但在他們探索生物界的奧秘的動人事跡中都閃爍著人格美的光輝。如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不計個人名利的高尚品格;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以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美好情操等,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
根據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教育原則的要求,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大致可分以下三個層次:
1.初級目標
培養學生充分感知生物學美的能力。對生物學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審美主體通過審美感官(眼、耳等)對生物學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它是獲得美的感性直觀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審美活動得以進行和展示的前提。審美教育初級目標的具體要求是:通過生物教學活動使學生克服對生物學美的無視、無聞、無覺的美盲狀態,逐步形成對生物學美的敏銳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提高其審美的比較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區別“真善美”與“假惡丑”,識別生物學美的性質、類型、程度;另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和聯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學知識的形象性。轉貼于
2.中級目標
使學生獲得正確鑒別和善于欣賞生物學美的知識與能力。這是指通過生物教學活動,在學生感知生物學美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內容以及思想意義進行整體把握和審美評價的能力,形成他們對生物科學美的愛好。為了提高學生鑒賞生物學美的修養,就要讓他們掌握較多的科學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審美觀;還要讓學生分析和評價各種形態的生物學美,這樣既增進了美的鑒賞能力,又培養了對生物美的情感。
3.高級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生物學美的創造能力與興趣。對生物學美的創造能力,是指審美主體在感知和鑒賞生物學美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按照美的規律直接創造生物學美的能力。中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與興趣主要是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的。對學生來說,生物學的學習和實踐過程體現著學生對美的創造。這是因為學生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要付出體力、智力和情感,要克服種種困難,作出很大努力,這種富于創造性的活動,必然能促進自身創造生物美的能力與興趣。因此,為了實現審美教育的高級目標,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學習、實踐和創造。
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的實施
人的心理結構是由認知結構、審美結構和意志結構三部分組成的。在教學活動中,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認知、情感、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這是實施審美教育目標的心理基矗中學生物教材中充盈著豐富的美。因此,只要教師能夠正確地運用美育規律,精心操作與審美有關的教學變量來調控學生的審美感受,生物學審美教育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充分估計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從審美的角度鉆研和領悟教材,組織好教學內容;選擇直觀、形象而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創造熱烈輕松而又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重視教態美的設計,使其更好地發揮表情達意的美感效應;板書設計科學、美觀;講課要生動,富有真情實感,通過積極、振作、飽滿的情感狀態感染學生;借助掛圖、標本、模型和儀器等創設洋溢著生物學美的情境,能夠有效地調控學生的審美感受。
根據中學生生物學美感形式的特點,教學中應特別注意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1.挖掘美學因素,感知美的形象
審美教育是從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開始的。除生物自然美外,生物學美并不像藝術美那樣外顯和鮮明,而審美教育又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過各種事物具體的、可感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形象來感染人的,再加上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又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從生物學知識中發掘和提煉美學因素,努力把它上升為美的形態,從而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學美。如學習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規律時,教師結合根據當地情況繪制的“能量金字塔”進行講解,使學生感受到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一種和諧統一和均衡對稱的生物學美。再如,在“綠色植物代謝”的綜合復習課上,通過引導學生編制“水分代謝”“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關系的網絡圖,學生除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間內在的聯系外,還能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學知識的結構美與動態美。另外,在生物學問題的理解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假設、實驗、數據、符號、圖解、標本、模型等因素,展示生物學知識獨特的結構和聯系,把學生帶進生物學美的意境,這樣能使學生從邏輯和形象兩個方面認識事物,既深化了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完成美的感知與積累,實現“真中顯美”和“以美啟真”的相互促進。
2.注意情感體驗,深化美的感受
教學實踐表明,審美認識是在情感的參與下完成的,僅憑借對事物的感知,所得到的美感是不深刻的,還必須在感知美的過程中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通過對各種生物形態美的品評、鑒賞和體驗,才能深化對美的形象的認識與感受。生物學美特有的若干內容比較內在含蓄,需要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做到“入境動情”,設身處地地體會教材中美的內涵,得其用心、意蘊和境界,設計好教學中對美的情感體驗活動。如教師在備“環境保護”這節課時,通過查閱有關野生動植物資料,詳細了解它們的生態功能,對人類的貢獻以及瀕危的現狀,自己產生了對野生動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講課時就能將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在完成知識傳授不斷從感性向理性升華的同時,師生之間也必然迸發強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鳴,使學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體驗。再如,學習了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后,引導學生運用該學說的觀點來解釋若干種生物的保護色、擬態、警戒色等適應現象的形成,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自然選擇學說”內在邏輯美的體驗,而且還能使學生一次又一次地從不同的角度透過生存斗爭殘酷無情的現象,全面地、深刻地領略生存斗爭美的內涵: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展示了令人驚嘆的、至臻完善的和諧統一美。以美衍趣,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美感體驗,又必然激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更大的興趣。
3.鼓勵學生參加審美實踐,指導美的創造
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對于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 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根據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在處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國在" 一綱多本"思想的指導下,編寫了多種版本的中學美術課本。這些課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總體上 體現了大綱的精神,注意到了美術的基礎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藝術的各個領域,又突出了審美教育的主線 。這些新編教材的特點,是打破了長期以來在繪畫教學上以寫生為基礎的技能訓練傳統,強調了以藝術觀和修 養教育為中心線貫穿全教材的指導思想,以美術常識和欣賞為主導,把美術語言系統的知識技能訓練納入美育 軌道,并在這種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突出了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1.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審美誤導
1.1研究緣起。隨著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美術教育也日慚趨于包括整個社會和人的整個一生的方向,其本質也轉向培養受教育者的藝術審美和創造能力,促進其全面和諧地發展。但是,當前的中學美術教育卻多置美術之美育功能與任務于不順,只施以臨摹寫生的純技能訓練的應試教育;而小學美術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藝術性,忽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壟斷整個小學發展階段,造成兒童的審美素質與創造能力的長期"低幼化"。
1.2現狀略析。以上所述的"有術無美"的功利主義教育與"有美無術"的自然主義教育其本質都是一種與全面發展相背的、殘缺偏窄的、停滯孤立的審美誤導,在實踐中產生了諸多矛盾。
1.2.1與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學的美術教育區別于專業學校的美術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礎性、綜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興趣之上的應用性,皆著眼于螺旋上升的發展。而對技能的片面強化與對拙美的靜態依重均割裂了知識技能與情意美感內容的有機聯系,形成小學與中學間的智能斷層和中學畢業生審美素質的嚴重匱乏,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美術教學必須遵循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循序漸進等原則,遵循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情感體驗與道德判斷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美育原則,在教學中也需要采用直觀、形象、情感與動作相結合的方法,而前述兩種顧此失彼的誤導都與此相去甚遠。
1.2.2與學的矛盾美術學習是一種促進主體美術知識、審美情感和表現技能逐漸準確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種比其它學科學習還要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技能教育忽視了動機與興趣、情感與審美的心理基礎,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平衡性;小學夸張稚美的教育則忽視了學生在右腦神經系能控制與其它神經系統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視了發展的生理基矗兩者都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2.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先生說:"美育者 ,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藝術條目)這個定義雖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的。所以,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審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與蔡先生的觀點是相通的。
必須糾正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的錯誤觀點。藝術固然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自然美、社會美, 特別是社會美,作為審美教育的內容,其作用是不應低估的。"(陸廣智《基礎美學》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 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共同納入美育的范圍,把三者結合起來;而藝術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擔首當其沖的 作用。
3.中小學美術教育與發展的審美定位
3.1美術的教育目的與發展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可簡單概括為審美教育、智力開發與美術知識技能培養三項。目的總是依賴于過程。如果說美術表現與創造活動是一種行為藝術的話,那么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智能、情緒、道德、知覺、美感、社會感與創造性等不斷成長提高的過程,而中小學美術教材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整體地表現出了這種發展性,并要求通過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等課題予以實施。
3.2美術的學科特點與發展作為視覺化的造型藝術學科,美術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的審美性、美術的創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學必須以直觀性前提,以技能性為條件,運用審美性方法,追求創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斷為學生創設感受環境、提供審美對象、教授表現與創作方法,提高其美術的創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環境的能力及藝術的綜合創造力),這就體現了美術審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空間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視覺審美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
關鍵詞 中學生 音樂 審美 培養審美
一、音樂的審美意義
1.音樂的起源
音樂,即表達,它是一種以特定的聲音組合來表達的形式。人類為了這一表達,數千年之前就創造了音樂。在探索音樂起源的學問里,“勞動說”認為,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發明了樂器,諸如狩獵之弓、石斧之磐,從用具發展到了樂器;而“語言說”則認為,沒有人聲語言的高低抑揚,哪里會有旋律;“巫術說”認為,先人以占卜、膜拜的方式企圖“掌握”自己的命運,于是“歌舞”隨之而發生。時間不可逆轉,音樂如何起源已經無從知曉,但它的目的是人類的自我表達則是無疑問的。“音樂表達什么”、“怎么樣認識音樂表達”不僅是理解人類早期思想意識活動的問題,而且,同樣也是認識音樂在人類現代生活中的功能和意義的論題。
2.中學生教學音樂有審美的目的
中學教學音樂的目的,并不是將中學生培養成舉世的音樂大家,也不是讓中學生認識少量的音樂規律,或者學會簡單的歌曲,而是培養中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并且有一定的認知,如果學生對音樂有很大的興趣想成為音樂名家那是后話,同時提高音樂文化素養和音樂審美能力,能夠喜歡音樂、欣賞音樂表現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優美健康的音樂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使中學生從小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二、中學生心理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2到15歲之間,處于少年時期。他們心理不完全成熟,對什么都存在好奇感,還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1.好的愿望與心理準備不足
幾乎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向往,特別是學生。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的人,而實際上由于中學生年紀處于叛逆期,所以他們往往學習不努力,過一天算一天。例如在學習音樂時候,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學得多么的好,但一旦遇到困難卻容易放棄。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應有針對性地進行理想教育,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斗才能實現。具體辦法可以講莫扎特、貝多芬等偉人艱辛的心路歷程的故事。
2.情感與理智的不協調
中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易受外界影響,易沖動。他們若是喜歡音樂,則學起來積極性高,若是不喜歡,則避而遠之。這說明他們的情緒、情感處于大起大落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控制。要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首先教師要有表率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喜歡的曲目教起,例如中學生很喜歡電視劇,可以選取最近很火的電視劇的主題曲或者插曲開始教起。
3.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是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的,這與他們求知欲、自尊心和好勝心強是分不開的。但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不能控制自己,憑沖動行事。這一切都說明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如果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今天所學習的知識掌握了,則給予一定的獎勵,獎狀、剛筆、簿本之類的獎品。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可以培養中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審美表現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等多種能力。
1.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
音樂是聽覺藝術,通過聽力來感受美,在放不同的曲目時候,傳達給人的都是不同意境。在欣賞《搖籃曲》的時候,學生感受到的就是安靜、祥和的一種意境,在這種意境下,學生能夠想象小寶寶如何夠安靜的睡著。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的時候,學生能夠聽到了一首節奏強烈、富有動感的音樂,在這種意境下,能夠想象得出仿佛真的有玩具兵在走路。中學生在聽不同的曲目,所想象的畫面都不同,這樣可以培養中學生的想象能力,一段音樂響起,如果能夠給中學生很強的畫面感,對中學生來講則是一段很好的曲目,中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便慢慢培養起來了。
2.培養中學生的審美表現能力
中學音樂教育中,能夠培養學生的表現意識,人類的表現往往源于模仿,當然也包括學生,但是從無到有的表現卻需要借助音樂或者其它客觀條件。在初一有一首歌曲是《我的小寶寶》,歌詞描寫的是一位母親哄孩子睡覺的場景,曲調也十分優美,這首歌曲便可以讓學生來表現,假如你是爸爸或者媽媽,你會怎樣讓你的孩子睡覺?”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組成臨時家庭,用歌聲、表情、動作、造型來表現這首歌曲。學生的表現沒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聲。
3.培養中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人類的創造能力有多種,審美創造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審美創造力是審美主體在審美實踐的過程中按照審美規律進行創造性審美活動的能力,所以音樂創造是中學音樂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活動,雖然不要求中學生能夠創造出很好的音樂,但是也要在教學活動中讓中學生能夠有初步的審美創造能力。
音樂所表現的美需要人類去發掘,沒有人能夠突然的完全掌握音樂美,需要一步一步的來掌握發現音樂美。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學習新鮮事物快,所以從努力培養孩子的樂感,讓孩子在音樂之中發現美,并且學會如何去審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