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09: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山區農村如何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42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我縣全面鋪開,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縣是一個山區貧困縣,3萬多小學生分布在幾百所小學里,校點分散,交通不便,給課程改革的實施帶來許多困難。因此,課程改革在我縣廣大農村小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突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亟待教育工作者認真探究,尋找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本文就本縣實施課程改革以來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看法作簡要分析和說明,供大家參考。
一、當前農村學校課程改革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課程改革在我縣實施幾年來雖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1、 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在山區農村小學,大部分教師都在忙于完成常規的教學任務,管理好學生和班級。
他們普遍認為,新課程只是換了一本新教材而已,至于課怎樣上,課堂教學如何設計,如何發展學生思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這一切是依然如故,導致新課程的實施還是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山區農村大部分家長都認為,不管課程怎樣改革,教材怎樣更換,他們評價教師和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還是分數,評價自己孩子也只是一張試卷的分數。
2、教師素質相對較差,學習力度不夠。
教師素質較差是山區縣的一種普遍現象。有一批教師長期在邊遠村校或教學點任教,信息閉塞,聽到的、見到的和現代教育要求甚遠。他們對老一套教學觀念抱住不放。這批教師年齡偏大,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知識結構老化,教學基本功也不夠扎實,對實施課程改革也就無所適從。當然,相當多教師是積極上進的,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努力掌握課程改革的理論知識,但山區教師參加高水平的教學觀摩機會很少,無法獲取較為系統的教育教學信息。即使是參加優質課觀摩活動,也是看熱鬧的多,適用的東西少。另一方面,我縣190多個村級小學中,有110個左右的學校(約60%)教師是一個人包一個班(年級),教師除了應付繁重的教學任務外,根本無法業務培訓,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探討和反思。有的教師即使學到了一些新東西,但缺乏實踐的勇氣,不敢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能學以致用。
3、學生素質較差,課改研究與小班教學和復式教學不相適應。
在邊遠山區,信息閉塞,學生見識少,他們的知識幾乎都只能是從教科書中獲取,非常有限,加上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障礙,學生入學時幾乎聽不懂普通話。與城市同齡孩子相比,農村學生素質差得較遠。
由于地理條件的原因,邊遠山區農村學校校點分散,班級人數少。如本縣2009年一年級新生3000多人,被分散在200多個班級中,平均每班不到15人,10人以下的班級就有100多個,并且有近100多個班的師生是在復式教學中實施課程改革的。然而,我們的培訓內容,我們專家的講學內容,教師們所看到的優質課和觀摩課,所看到教學錄像,適用的都是城市學校,從來沒有人針對邊遠山區農村學校的教學問題進行過研究和輔導,我們的老師學習了課改的理論,培訓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觀看了優秀的課例,又有多大實用意義呢?
4、學校管理相對落后,教研力量相對薄弱。
農村小學除了教師素質相對偏低外,高素質的領導也相對缺乏。在學校其它中心工作繁多的情況下,如何調動學校、社會、家長多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教育合力,對學校工作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如何組織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校本教研活動,進行以課改為中心的各種教學實驗等,幾乎很少被關注。很多學校領導除以應付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布置的中心工作以及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外,也只能維持本校基本正常的教學秩序了,對教研教改通常只是被動參與、簡單摹仿。學校教師為了應付教學質量(考試分數),一天忙于灌輸知識,更談不上搞什么課題研究。
5、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滯后。
在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由于地理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人數減少,許多村級完小的學生數都不到100人,如按1:21編制,只能安排4-6名教師,學生數雖不多,但六個年級的教學工作量已經是很難以完成,按課程設置要求,每個年級8本教材左右,6個年級近50本教材,平均每位教師至少要拿8本教材,備8個學科的課,基本都是包班式,每節都有課,還要批改作業和寫教案。想想看,如何搞教研,如何進行課改。因此,很多學校不得不為教師減負,于是減少了一些學科如自然科學,社會,品德、美術等,加上教學設施不全,活動場地缺乏,無科技活動器材,無實驗室、電腦室及設備。這些無疑給廣大農村學校推行課程改革造成了許多障礙。
6、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還未找到一個合理的評價機制。
新課程的實施,必須有新的理念為指導,有全社會觀念的轉變為依托。但是在農村,由于高考、中考這根升學指揮棒的作用,人們衡量一個教師、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地方的教育教學水平仍然看高考、中考成績,長此以往,小學也實行或變相實行統考,也排名站隊,而且把成績與職稱評定、評選先進、工資晉升掛鉤,形成一票否決制,致使新課程的實施舉步維艱。
二、如何有效地實施和推進農村小學課程改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使人們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傾注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新的課程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那么,邊遠山區農村小學又如何有效地實施新課程改革呢?
1、 教師的素質在短期內要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要轉變教師觀念,讓他們盡快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教學模式,樹立一種嶄新的現代教育觀念,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在小學教育階段構建起一種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終身的學習方式,讓教師成為民主型、合作型和研究型教師。其次,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研究者,如何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完成各種教學活動。這對于山區農村小學教師而言,更是一項嚴峻而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省和檢討,搜尋自己的不足,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充電"。第三,教育行政部門要為教師素質的提高創設平臺。如制定相應的學習培訓制度,切實啟動農村教師培訓工程,讓邊遠山區農村教師多一些機會去學習,去觀摩,提高自己的素質。
2、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轉變學校領導觀念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后,很多農村小學校的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落后,學校辦學條件和課程資源也嚴重不足。能否逐步改變這些現狀,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政府要保證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農村小學辦學條件,滿足課改的物質需求;學校要挖掘內部潛力,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推進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辦學效益。我們的學校領導應抓住課程改革這一契機,順應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需求,大膽探索,重構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讓教師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校園成為樂園,讓學生的各個方面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3、注重邊遠山區小班和復式班的課改實驗研究。
以往的課改實驗研究,大都針對城鎮學校和條件較好的農村學校,而對于邊遠山區班級人數較少,學生素質較差的農村小學,尤其是復式班如何實施課程改革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們的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工作者,應該在學習外地課改經驗的基礎上,把重心放在研究適合本地實際的課題研究上,使我們的廣大教師能多學習觀摩一些適合他們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實實在在地為我們的課改服務。
4、盡快出臺與新課程和農村小學實際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辦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原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觀念的徹底變革,是對原有課程哲學觀和課程價值觀的重大調整,徹底撼動了傳統的課程觀與教學觀。這樣,原有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就要及時地做出回應和相應的調整,以觸動和激勵教師轉變育人觀念,改進教學策略,適應課程改革帶來的挑戰,這就需要一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如果沒有具體的、合理的教育質量評估辦法,我們的許多教師會采取等待、觀望甚至抵觸等消極態度,使課程改革游離于淺層次的口頭之上,使新的課程體系難以順利推進。因此,當前亟須建立一個適合廣大山區農村小學的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機制,正確指導新課程的山區農村小學的實施。
5、加強教研隊伍的力量,建立課程改革實施教研網絡。
在山區農村小學,教師大都拘泥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缺少參與、民主、開放、合作、探究的意識。因此,在學校內部,要以新教材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為切入口,借助教研網絡、教研理論報刊,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在教師之間進行密切合作。縣教研室要努力構建一個碩大的教研合作和教研網絡平臺,有校內教師間的合作,有中小學之間、鄉鎮之間的協作,從而形成課程改革合作研究的共同體和教研網絡,以此來縮小我們山區農村小學課程改革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關鍵詞:涇源縣;山區;農產品
中圖分類號:F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一、涇源縣山區農產品生產、流通與銷售現狀
1.涇源縣山區農產品生產現狀。涇源縣山區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農產品生產的自然條件優越。實施分地到戶以后,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在優越的農業區條件下,山區農產品生產迅速發展。由于最初農戶是為了獲得農產品實物而不是以生產商品化的農產品為目的,所以,盡管缺乏現代化商品農業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術、資金等關鍵條件,且農業生產都是以單個農戶為單位的小生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明顯。但農產品產量仍不斷增加,種類也不斷多樣化。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山區農業生產開始注重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并將其作為追求目標。當農產品的經濟效益難以實現時,農戶開始重新考慮如何組織生產,如擴大或縮小規模,放棄已有品種或引進新品種,繼續從事農業生產還是外出務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區農產品生產的現狀:外出人員增加,務農人員減少;農戶從多種作物同時種植轉變到以單一作物為主,多種作物為輔;單一作物產量增加,產品種類減少;產業化生產只在少數山區的少數農戶中進行,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不了解市場行情,農產品生產缺乏技術指導,導致農戶不知選擇種植何種作物,不知如何從事生產;雖有豐富的特色產品,受交通不便的影響,產品出不去,客商不愿來,農民又無法自行拓展市場,造成農產品滯銷積壓,大大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
2.山區農產品流通現狀。(1)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缺乏。一些鄉鎮尚未建立農產品集散地、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經紀人隊伍和經銷企業等流通中介組織,有些地方雖已建立,但機制不健全,功能尚未發揮。主要表現在,總體力量較弱,成立時間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的競爭意識及其自身的素質與見識面的局限性,導致農民對農業中介組織的參與意識不強,降低了組織效率;管理水平不高,農業中介組織的經營管理者多數來自于頭腦靈活、富有創業精神的農民,他們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必要的專業教育和職業訓練;企業和組織運行機制不靈活、技術落后,人員素質偏低。(2)物流缺乏系統的流通體系,農戶個體是農產品流通的主體,以單個農戶面向市場力量薄弱。
3.山區農產品銷售現狀。近年來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其實農產品“賣難”對于山區農村來說已不是特殊現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閉塞是邊遠山區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致命障礙,流通不暢致使農產品輸出困難,造成成本增加,規模縮小,對農產品保質保鮮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市場匱乏。邊遠山區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與郊區和川區相比,存在著先天不足。從內銷方面分析:第一,邊遠山區農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費能力分散;第二,通過購買來消費的人群較少,家庭多能自給自足。所以,邊遠山區農產品內銷市場極其狹隘,無法承擔起幫助農民致富的重任。從外銷的角度看,受遠離市場和農民開拓能力的局限,山區農產品運往大中城市的運費負擔沉重,國家大型農產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區,邊遠山區缺乏生產銷售的典范,山區農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場之外。
二、涇源縣山區農產品走向市場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穩定的主銷市場:城市“綁定”農村,拓展廣大支線市場與銷售終端
為山區農產品建立一個穩定的主市場,是立足于先從銷售環節著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為農產品建立了穩定的主市場,就消除了農民對農產品“賣難”的擔憂,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產。城市“綁定”農村應作為一項惠農政策,依靠行政力量來保證實施,也是先富地區幫助后富地區致富的一項舉措。
通過城市“綁定”農村,建立穩定的主銷市場,為農戶解決了后顧之憂。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僅僅依靠類似于計劃經濟式的城市“綁定”農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區農產品在立足于主銷市場的基礎上,應向其他市場延伸,建立一個以主銷市場為主,同時擁有廣大支線市場的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農產品銷售網絡。這些支線市場是沒有行政作保證的,憑借市場競爭去開拓。
(二)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機制
1.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道路、運輸工具、農產品集散地是農產品流通的載體,是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整個鏈接的關鍵環節。如何采取具體措施解決山區農產品流通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農產品集散地問題并保持農產品流通順暢,值得我們探討。基于山區農產品流通現狀,筆者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拓展鄉村公路,縮短村級公路與干道之間的距離。因山區地形條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現狀,使道路曲折局面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加寬路面提高運輸速率,從而拉近鄉村公路到干線的時間距離。
(2)政府連同其他組織出面或牽頭,組織運輸人員和運輸工具建立農產品運輸隊伍。克服和扭轉單個農戶無力解決的農產品運輸能力分散和運輸能力不夠的局面。運輸隊伍應由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中介組織統一調度,運輸成本由農戶承擔,但國家應給予補貼。
(3)建立統一的農產品集散地,統一收購,集中運輸,為山區農戶、加工者、批發商建立一個交易平臺。
2.強化專業合作組織等中介機構的流通主體地位。(1)以經濟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等為中介,取代農戶作為流通主體并承擔流通任務,活躍在農戶與市場之間。同時搜集市場信息并及時反饋,配合政府為農產品開拓市場、尋找賣點、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為農民進入大市場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撐和服務。
(2)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雖是農戶自發形成的自主組織,但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比如幫助建立辦公場所,配置農產品流通設施。解決專業合作組織的主體資格等問題,賦予其獨立法人地位,增強其社會公信力。
通過以上措施改變原來單個農戶面向大市場的局面,建立“農戶——農產品集散地——市場”為主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機制。
參考文獻:
市委、市政府今天在*鎮召開全市效益農業現場會,目的是檢查全市山區特色經濟現場會的貫徹落實情況,進一步抓緊抓實平原鄉鎮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剛才,大家參觀了越鄉竹園雞養殖、青蝦養殖等基地,聽取了*鎮關于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的經驗介紹,*等5個山區鄉鎮還就全市山區特色經濟現場會精神貫徹落實情況作了交流發言。市委楊文孝副書記作了很好的講話。希望大家向*鎮黨委、政府學習,結合本鄉鎮實際把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工作抓緊抓實。
谷來現場會后,我們看到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已取得較大成績。具體來看:1、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已經啟動。2、山區鄉鎮發展特色經濟的崗位責任制細化工作已陸續開始制定。3、各鄉鎮的農業結構調整廣泛開展。今天在*鎮召開的現場會,不但是谷來現場會成效的體現,也是平原鄉鎮成功典型的介紹。剛才看了現場,聽了介紹,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至少有三條: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如何轉換。*鎮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的特點和本鎮實際,4次帶隊外出針對性參觀考察,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探索了一條政府如何引導、服務的新路子。二是在土地二輪承包后,如何進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鎮的“五個一千畝”和“二場”建設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一個很好示范。三是糧食購銷市場化后,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鎮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但是,有的鄉鎮對農業結構調整還存在不少問題,具體來說:1、對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扶持效益農業和山區經濟發展有關政策,還沒有理解透徹。對農民想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沒有真正摸準。2、對谷來現場會明確的鄉鎮崗位考核細化工作沒有真正落實,對重點特色產業的規劃還沒有形成思路。因此,我強調以下三點:
一、在思想上要抓緊。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農業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市場又有很強的機遇性,我們要充分認識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遇到的難得機遇。這些機遇是:我省今年在全國率先實行糧食生產“一取消、二放開”,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專門政策。我市“十五”計劃綱要已對農業、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進行了明確,提出“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平原發展設施農業”,把山區定位為生態示范區和有機食品生產出口基地,重點培育7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出口基地,形成6家能連接市場、帶動農民進入市場、具備市場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培育10只名牌農產品,建設1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市委、市政府還出臺了扶持效益農業和山區經濟發展的13條政策。在這樣好的機遇面前,鄉鎮不去抓、不抓緊更待何時。因此,各鄉鎮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住機遇,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點事;要有為民著想的責任感,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對老百姓要有感情,要從老百姓利益出發,抓緊時間,狠抓工作落實。
關鍵詞:溝域經濟;山區發展;旅游帶動
溝域經濟發展背景
山區問題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研究課題,山區特殊的地理或者自然障礙,使之在經濟上要與其他地區完全融為一體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如何在保證山區生態環境的同時,利用山區的資源優勢,加快山區的經濟發展,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一個難題。近年來,隨著山區生態建設質量的不斷提高,山清水秀的優美環境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催生了北京以及許多城市山區遍地開花的民俗旅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區逐漸找到了一條保護生態與增收相統一、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點線面成片的區域形經濟發展的路子。發展溝域經濟已經成為北京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所謂溝域是指從區域的視角審視山區發展。溝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理論的實踐,區域經濟的所有理論成果將成為指導溝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依托特殊溝域,建設一批內容多樣、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帶,進而形成溝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理論。
溝域經濟是指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元,充分發掘溝域范圍內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跡和產業資源基礎,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對山、水、林、田、路、村和產業發展進行整體科學規劃,統一打造,集成生態涵養、旅游觀光、民俗欣賞、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科普教育等產業內容,建成綠色生態、產業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經濟帶,最終達到服務首都和致富農民的目標。
二、溝域經濟的發展特征
2.1北京溝域經濟的發展模式:
北京溝域依托其自身資源條件、產業基礎、歷史文化,形成了三種十類的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2.1.1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旅游為龍頭,帶動溝域內的農業、工業和物流等產業發展。
這類山區溝域內資源富集且品位高,依托這一資源優勢,推進溝域內自然景觀建設,按照國家標準提升景區檔次。以現有的自然風光和相應景點為核心,對溝域內的產業進行合理配置,建成以旅游為龍頭,其他產業和生態協調發展的溝域經濟帶。
2.1.2都市型現代農業驅動型模式
都市型現代農業驅動型模式是以建設都市現代型農業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為動力,驅動高度關聯的三次產業不斷融合,建設農游結合的溝域經濟。
這類山區溝域是以開發溝域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為目標,應用標準化,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產生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滿足首都市場多樣化消費需求。同時,通過對農業產業和農產品深度進行開發,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業和農業產品加工業,并通過產業聚集最終形成產業集群形態壯大溝域經濟。
2.1.3生態修復與重建型模式
生態修復與重建型模式是基于北京山區生態涵養和水源保護區功能定位,針對區域內大面積的廢棄礦場,運用生物技術和工程手段,積極開展生態治理修復,建設生態修復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態產業基地,由此促進溝域經濟轉型和發展。
對于這類山區的廢棄礦場,可以通過生物措施(植物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挖魚鱗坑、修筑攔淤壩合谷坊等)和農藝措施(橫坡等高耕作、立體種植等)進行治理,是溝域開發生態型替代產業的前提和基礎。
2.2北京溝域經濟的發展特點:
溝域:從特色的視角審視山區發展。
2.2.1成功特點:
(1)極化效應
由若干知名度高、新引力強的龍頭產業點,形成超強客流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溝域經濟實現增長的關鍵就是通過擴散效應將整個溝域內經濟連為一體的基本依托,積極培育溝域的支柱產業。
(2)點軸發展
生態道路或河流將每個產業點及周邊區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產業內涵更加豐富、功能更加齊全、相對獨立而又完整的區域經濟。
(3)三產協調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互動、互促、融合。通過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可以促進和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同時,旅游業不僅對于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銷、旅工農、科工貿的產業結構,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融合,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提升。
2.2.2現狀問題
(1)差異化較低
資源無明顯差異,缺乏資源唯一性和壟斷性。尋找產業發展的突破點是溝域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問題。
(2)設施層次較低
項目設施、旅游接待設施較為簡單、層次較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溝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影響溝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由于目前的山區旅游業形態自由,層次低,因此,很難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3)市場對接不力
物質、非物質產品推廣不足,與目標市場對接不暢。由于農民的生活生產和城市居民的差異較大,雙方在思想上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目前溝域經濟的發展與市場對接不順暢。
(4)文化發展不足
文化營造停留在山區農村層次,缺少區域特質文化或新興文化植入與培養。文化創意需要結合城市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挖掘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然而,目前的開發模式,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農村層次,甚至對于文化開發的關注非常的少。
2.3溝域經濟模式的發展和改進(從傳統山區到第二代溝域經濟的蛻變)
2.3.1傳統山區農村
傳統山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山區農村人多地少,基礎設施薄弱,人民素質較低。大部分生產只能滿足當地的基本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只留下的少量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
2.3.2第一代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以國家認定的景區為龍頭,加快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提升休閑旅游業發展水平和產生培育層次,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形成輻射面較大的經濟區。同時,通過對已有的鄉村旅游資源的提升和整合利用,發揮其周邊優質景點的聯動作用,打造一個品牌化的鄉村旅游(以農家樂為主)示范區。
2.3.3第二代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通過對于第一代溝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分析,對于溝域經濟的資源、背景、模式的重新審視,挖掘其具有獨特創意的物質文化特色,推出更有市場競爭力的溝域經濟發展體系,通過農業發展協會等組織打造溝域經濟品牌的實體平臺,促進雙方市場的對接。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注重區域特色文化的宣傳發展。形成兼具山居良好環境文化特質和城市生活便捷特征的空間環境,并通過與城市的聯系形成具有城市功能區特質,具有城鎮化的發展水平的溝域經濟區域。
第二代溝域的主要內容為:滿足城市生活需求的設施條件,如,衛生條件、信息條件、交通條件、餐飲條件、醫療條件等;體現山區或鄉村特色的風貌環境,如、清新空氣、山水景觀、自然環境、健康食品、淳樸民風等。
2.3.4小結
從第一代溝域的“龍頭景點+農家樂”到第二代溝域“城市功能區+城鎮化”如何突破差異化較低、設施層次較低、文化發展不足,如何突破第一代溝域的瓶頸問題,如何讓將第二代溝域經濟的發展模式怎么樣與第一代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么樣將更新的發展模式更好的融入到農村城鎮規劃中去,這些都是在新的溝域發展規劃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北京靜之湖溝域經濟發展規劃探索
3.1靜之湖項目概況及現狀
靜之湖距離北京五環25km,距離昌平中心城區18km,距離小湯山鎮8km,距離興壽鎮城關鎮3km。興壽鎮鎮域面積157平方公里,山場面積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200畝,下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功能定位:“昌平新城產業拓展區――東北部重要的生態和水源保護區,民俗旅游基地,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靜之湖度假村的市場以及客戶群體相對狹窄,同時由于地理位置相對閉塞、度假村周邊配套不足等問題對度假村的推廣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度假村現狀由村莊、桃峪口水庫、桃峪口村莊以及桃峪口林地組成的。
村莊:對外依賴度高,村莊內部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社會就業形勢變化或者自然條件變化,將會給桃峪口村帶來極大的影響。
桃峪口水庫:水庫周邊200米范圍劃定為二級水源保護區。
桃峪口林地:桃峪口村果林以蘋果種植為主,但是果品產量及品質不高。為桃峪口村帶來的附加價值較低。
3.2項目區溝域經濟發展模式探索
3.2.1以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由于靜之湖的現有資源――溫泉度假酒店,以及現有的旅游度假資源,根據上述溝域經濟發展模式看,此區域發展溝域經濟考慮以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為主要發展模式,通過探討北京市政府、昌平區政府、興壽鎮鎮政府、地產開發商以及庫區農民各方的利益,產生10種措施注入規劃設計以及區域管理:
(1)用水安全問題(規模控制、生態技術)
(2)區域形象問題(提升區域形象、拉動區域經濟)
(3)鎮產業發展問題(農民安置、鎮經濟發展)
(4)投資回報問題(激活靜之湖度假村、項目營銷回報 )
(5)農民生計問題(鄉土情結、就業崗位)。
3.2.2靜之湖旅游品牌核心競爭力元素分析
既然以旅游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應打造旅游品牌的競爭力,以實體品牌承載溝域發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質的山區空間和具有山區特質的城市空間,實現溝域山區的就地城鎮化,通過三個維度來體現――產品、資源和活動。
產品――溫泉,在北京,以溫泉為主題的度假村、酒店超過150家。
資源――文化,在靜之湖周圍有世界級歷史文化遺產,明十三陵以及銀山塔林。
自然,十三陵水庫、大楊山森林公園以及蟒山國家森林公園。
活動――?空缺――這也是靜之湖旅游規劃得以延續的內在核心動力,也是第二代溝域(――打造實體品牌效應)經濟發展模式的突破口。
綜上所述,靜之湖面臨的優劣勢分析――優勢:當地開發意愿、自然條件基礎;劣勢:核心競爭力缺失、區域開發的限制;機遇:周邊產業發展、溝域發展背景;挑戰:未知的市場、同質化競爭。
3.3靜之湖溝域經濟發展規劃
3.3.1靜之湖區域周邊特征
靜之湖周邊的產業集群:靜之湖周邊有昌平高新技術開發旅游服務等產業、順義現代制造業空港物流業和懷柔國際交往休閑娛樂生態旅游。
周圍產業的特征,高新科技人才集聚,高新科技公司集聚。
面對這樣的高端人群,應該用怎樣的一種方式引導他們來靜之湖度假村,用什么樣的方式吸引他們流連忘返?并且從中釋放壓力,放松心情?成為靜之湖度假村的潛在客戶。
3.3.2昌平區旅游市場分析
2009年昌平區旅游業收入385865.9萬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業、旅游商業、旅游區(點),住宿業和旅行社應該成為發展旅游業投資重點。
面對這樣一個比例,怎么樣發揮這比重最大的行業,并且讓他們的存在別具一格?既能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享受,又不失最重要的特色呢?
靜之湖――一個周邊產業集群,景點林立的新興溝域,怎么樣才能利用好它周邊的環境,將這些資源為己所用,而又能脫穎而出?
3.3.3溝域經濟發展的商機與規劃相結合
――經營項目:拓展培訓項目
由于靜之湖周邊產業集群,聚集的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公司,在那里面的都是高端人才以及精英群體,而這些群體往往有著同樣的特征,工作壓力大、休息時間少、生活工作依賴網絡,缺乏歸屬感以及渴望打造核心團隊,所以他們更需要釋放情緒、全身心的放松以及團隊培訓項目,包括戶外拓展項目以及會議培訓項目。
尋求戰略合作――中國定向運動協會拓展與露營委員會(該協會是國家體育總局主管,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的我國拓展業唯一合法行業組織)共同建立中國拓展培訓標準訓練基地。借助地處北京的得天獨厚的區位,承辦行業會議和比賽與中國頂級戶外培訓機構、管理培訓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綜合培訓實體。
――旅游項目:旅游中樞項目
由于現狀靜之湖現狀周邊除十三陵地區集中大量景點外,其余景點空間分布廣泛;大部分景點內容單調,周邊旅游配套設施水品較低;昌平旅游以景點游為主,游客入住率較低。打造核心旅游項目:
1、符合市場需求的多元化住宿選擇――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將住宿選擇分為高端(靜之湖溫泉度假酒店)、中端(知名連鎖(快捷)酒店)、低端(標準化農家院)以及體驗住宿(DIY 野營區)。
2、與旅行社合作,增設區域旅游線路――通過新游線的設計,將原本單調的個體景點進行重新組合。從而豐富近郊旅游內容和提高酒店住宿率。
3、提供區域便捷交通服務――便捷的汽車租賃服務以及開辟景區免費班車。
4、提供區域旅游信息與服務
四、總結
溝域經濟對于山區的發展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發展歷經的三大階段使得山區建設發展日漸成熟,而對于以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來說,增強山區本身的競爭力,加強山區的可達性以及吸引力是極其迫切的,通過對溝域本身和周圍資源的分析,利用周邊可以利用的資源,把競爭力化為發展動力,結合現有的資源以及有待挖掘的特色,打造全新的溝域山區名片。
參考文獻:
張莉. 北京市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類型劃分及發展對策[J]. 經濟地理,2009,29 ( 6) : 899 ~ 994.
關鍵詞:山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小康;探討
水利工程是我國基本的工程建設之一,山區的水利工程建設又是全國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水資源緊張,人口基數大,人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對供水的質量也有嚴格的要求。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黨和國家一定要加強山區水利工程的建設,為山區走向小康,實現新目標奠定基礎。
一、山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現狀
黨的以后,我國農村普遍實行,山區的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水質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嚴格,再加上新農村、新山區的建設新目標,我國山區的水利工程建設依然處于落后階段。設備老化、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水利工程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水平不高等等問題都嚴重阻礙了山區的水利工程建設,阻礙了山區的小康化進程。
另外,山區的水利工程在管理中產權不清晰、工程維修費用難以落實、管理人員能力弱、部門職責不明、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等等問題也都導致了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缺失。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供水能力逐年加強,但是用水結構問題依舊十分突出。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建設新型山區,實現山區的小康建設刻不容緩,如何協調好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用水矛盾,也是需要國家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山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水利工程建設就以迅猛的勢頭向前發展,國家不斷加大資金的投入來保證水利的供應。但是,我國山區地方的財政部門對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不足,嚴重阻礙了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現有的水利設施老化,滲漏嚴重,很多工程存在著安全隱患,并導致水資源的浪費。國家著手完善建設新農村以來,資金的投入量不斷增加,在政策上也予以傾斜,但是許多地區由于財政困難,致使資金不到位,或者出現不會管理資金,造成浪費的現象。導致水利工程無法按時啟動,阻礙了山區小康水利工程的建立。
(二)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
要保證水利工程的平穩快速發展,就一定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體系,要保證水利工作人員的工作有依可查。可是,現如今我國山區水利工程建設沒有一整套完善的法規政策,工作人員的工作也不按規章程序辦事,嚴重影響了山區水利工程建設的順利運行。
其次,山區水利工程在前期管理和后續管理中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第一,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中,項目使用單位也是建設單位,沒有固定的法人機構進行負責,造成監督與管理很難到位。第二,在水利工程后續的管理中沒有完善管理機構、部門權責交叉不明、管理人員能力差、管理職能不到位,導致工程產權不清晰,維修費用難以落實,嚴重制約了山區水利工程的小康建設。
(三)對水利工程技術人員的管理不到位
水利工程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專業人才,而山區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業務水平不達標,沒有過硬的技能。特別是由于水利部門的資金不足,導致的水利技術人員工資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發放,人才不斷流失。此外,水利工程技術人員比較散漫,缺乏一整套管理員工的準則,缺少培訓和繼續學習的機會,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忽略了農民的主體地位
山區水利工程建設施工主要是為廣大農民服務,他們才是施工的主體。但是現如今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農民的地位,沒有發揮農民在山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只有加強對農民的管理,加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把水利工程的建設與自己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參與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當中,促進山區水利的完善,為早日進入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山區小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措施
(一)加強具體施工環節的管理
要保證山區的水利工程實現小康規模,就必須重視各個具體環節的建設管理,避免任何一個施工點的失誤。
首先,在施工建設之前要嚴格考察施工企業的資質,對施工過程中所用的原材料、構件、半成品、設備進行全方面的管理審查。按照國家規定的質量要求,經驗收合格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對于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設計的圖紙、施工方案、施工技術、開工報告等等也要進行審查,用書面的形式簽訂協議,保證雙方達成共識,并嚴格按照簽訂的條款進行建設,以免問題的發生。其次,在施工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及時提交質量統計分析的內容,嚴格監督施工的進展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最后,在施工以后要馬上審核竣工資料,按照標準嚴格核對工程質量,一經發現問題要及時上報,立即進行整修或采取其他措施進行完善。對于施工中會出現的其他細微問題,也要明確進行規定,以免發生沖突,影響水利工程的小康化建設。
(二)加強資金的管理
山區水利工程的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現如今,我國不斷加大山區農村的資金投入量,使得財政部門對資金的管理運用成為了重中之重。有了國家資金的保障,我們就要想辦法加強改進資金的管理辦法,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例如,我們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民營化管理模式、用水協會管理模式、承包土地轉包小型水利模式等等方式。這些辦法既可以減輕國家的經濟負擔,又可以發展民營化水利,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山區水利工程的小康化建設。
(三)加強人員的管理,提高員工的素質
應該高度重視培養提高員工的素質,并加強對其的管理。首先要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在職人員的教育培訓。其次,可以通過引進新技術,或者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來吸引人才,采用“派出去,引進來”的方法。最后,還要抓好水利工程建設中新技術的應用推廣,讓水利工程建設與人民的生產生活相適應,服務于人民。
員工的業務水平和素質能力得到了加強,那么就應該完善人員的管理制度。要制定一整套水利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規范,完善他們的行為。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要改變以往沒有規章,胡亂工作的狀況,嚴格規范工作人員的工作流程,保證有序工作,從而實現山區水利工程的小康建設。
(四)加強安全管理
安全的保證是一切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的出發點,要做到安全規范的管理建設,就要加大安全教育的普及宣傳,讓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員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工作。施工單位可以在施工地掛上“安全第一”的施工標語,各個部門還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按照國家的規定實施保護措施,減少事故的發生。
結束語
總之,水利工程是我國重點項目之一,山區的水利工程建設關乎著我國水利工程的整體水平。要盡快實現新山區的發展目標,實現山區小康水利工程建設,就必須要加強管理,不斷創新,改變以往的落后局面,從而建設“新山區、新水利”。
參考文獻:
[1]徐艷梅.淺談山區水利工程建設與發展方略[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1(8):235-18
關鍵詞:農村;游戲教學;幼兒園;現狀
游戲教學理論的應用有助于理解游戲教學的本質,通過把游戲和教學合理地整合在一起,指導幼兒園課程的游戲教學,讓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課程的建構過程,使幼兒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和學科以及和幼兒的身心發展相關的學習經驗,以游戲活動的方式方法作為幼兒學習的主要形式,通過集體與個別游戲過程而達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身心成長的目標。目前游戲教學在各個幼兒園的應用都很廣泛,而山區的幼兒教育就遠遠落后于城鎮,游戲教學的實施情況也不容樂觀,有必要對這些地區的情況深入研究。
一、山區游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由于山區農村經濟不發達,加上外出務工的家長也非常多,所以孩子只能讓老年人幫忙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一般就被放入園中,讓老師幫著照管,而山區農村幼兒園一般都很簡單,各種教學資源也很匱乏,沒有相應的現代化條件來實現游戲教學,所以教學游戲實施現狀普遍都比城鎮的要差。另外,教師資源的缺乏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般這些地方都很難招到業務素質較高的幼兒教師,就是少數有條件實施游戲教學的幼兒園也實施得不夠徹底。很多教師教育觀念比較陳舊,教育方法也不是很科學,這樣不利于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實際上,我們在把游戲引到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中時,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在操作上如何具體指導游戲,而是要在理論上充分地說明這種本質上自發的活動和教育目的之間存在促進關系,并且要讓它與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之間相聯系,在理論建構完善的基礎上向實踐建構轉變,建立同理論相配套的實踐模型,從而指導游戲的實施。不同的教師在教育觀念中存在不一樣的看法,導致實踐中出現很多問題:一是游戲形式化,一些教師從觀念上有重講課而輕游戲的傾向,不能真正地把游戲寓于教學中,而有的教師嫌平時玩游戲麻煩,加上山區農村本來就缺乏游戲資源,所以很多游戲只會在有領導參觀檢查的時候才讓幼兒做,造成游戲得不到正常的開展。二是游戲過于自由化,一些教師把游戲當作自由活動,把玩具撒在一邊便不管,讓幼兒自己隨意地玩,造成游戲沒有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游戲便成了一種無目的和無計劃的自由活動。三是游戲過于模式化,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游戲設計得過多,為使游戲更加逼真、有趣,并且有教育意義,親自去指揮幼兒游戲,將游戲導向為自己心中的一種形式,幼兒就只能在教師的安排下消極地模仿,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二、山區游戲教學發展的相關對策
要改變山區農村幼兒園的現狀首先就要從教師的培養做起,要培養一批高素質,有服務精神,而且能吃苦的幼兒教師隊伍,深入到山區農村幼兒園中,幫助幼兒實施好游戲教學。教師要有正確的游戲教學觀念,把游戲當作幼兒園的主要教學手段,要重視它、研究它,要把游戲當成教學過程的重點,開展游戲時既要讓幼兒獲得樂趣,又要讓幼兒在游戲中有所得。其次,就是要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加大山區農村幼兒園的教學資源投入,為幼兒園配備必要的游戲設備,為幼兒園的游戲教學提供條件。最后,要充分利用山區農村的現有資源去實施游戲教學,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只有利用好這些優勢,才能為教學帶來更多方便。例如,在山區的幼兒園中,孩子們可以更親密地接觸大自然,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偉大。教師在選擇游戲時要因地、因人制宜,不能按部就班,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規定的內容全部塞給幼兒。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以及每一個幼兒各自的發展情況存在的差異來進行游戲教學。在選擇游戲的類別時,要考慮集體游戲和自選游戲相互關聯,相互配合,形成科學的游戲體系,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游戲中得到提高。
總之,幼兒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山區農村幼兒的發展狀況還存在不少問題,這需要來自多方面的關注,只有努力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促進游戲教學的實施,實現幼兒的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教育;區域經濟;發展;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09-0127-02
高職教育如何辦出類型特征?高職院校如何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如何依托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實現校地深度融合,這是每一所高職院校都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黃岡職院作為大別山地區的一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通過實施“十百千萬”(與十縣對接、與百村共建、與千企合作、促萬戶致富)社會服務工程,探索出了一條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特色強校之路。
一、校縣對接,融入區域經濟
黃岡市各縣(市、區)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黃岡職院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積極探索并實踐高職院校與縣市對接、教學院系與鄉鎮對接、專業團隊與農村(企業)對接、教師與農戶(項目)對接,形成“四層對接”的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為促進黃岡及大別山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先后與黃州區、武穴市、團風縣、蘄春縣、英山縣等10個縣(市)簽訂了校縣(市)共建協議。具體由各教學院系根據各縣市區產業特點與之形成對接關系。如生物工程系與全國聞名的“醫藥之鄉”蘄春縣對接,建筑系與“建筑之鄉”團風縣對接,商學院與黃岡市商業中心的黃州區對接等。各教學院系都與相應的縣市區簽訂對口合作協議,形成了校縣對接促進產業發展的格局。
在合作中,學校發揮專門人才優勢,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為縣市區提供智力支撐、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持,幫助縣市區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建立了5個應用技術研究機構、11個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10個技術服務中心和10個產業服務基地,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參與科技扶貧。近幾年推廣實用技術146項,取得直接經濟效益9 000萬元。
二、校村共建,服務區域三農
黃岡職院扎根老區、服務老區、建設老區、回報老區,主動為三農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十幾年來,累計為農口和服務性行業培養技能型人才7萬余人。并堅持與市農業局、科技局、科協等單位合作,通過“進村入戶”,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學校11名教授博士成為湖北省農業科技110首席專家、黃岡市科技顧問;作為湖北省農業廳“農村實用創業人才培訓基地”,為培訓農村基層農技人員,舉辦了“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小龍蝦、蛋雞飼養技術,果樹栽培技術,中藥材種植,沼氣能源,水產養殖”多種培訓班,為1 020名農村人員提供農業知識技能更新培訓,為1 050人進行了農村創業人才培訓,為466名下崗職工進行再就業培訓,為70多所中等職業學校培訓教師;學校作為國家“陽光工程”培訓基地,累計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5 900余人;充分發揮學校現有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的作用,常年開展面向行業企業的職業技能鑒定與專業技能認證工作,每年為校內外提供鑒定人數超過10 000人次。學校作為2008年湖北省委組織部認定的“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程定點培養單位,已經培養了430名合格的農民大學生,有的已成為本村致富帶頭人或村兩委干部。
學校利用師資和技術優勢,積極配合黃岡市相關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下鄉、科技進社區等科普活動。由學校主持的國家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黃岡大別山區有機茶生產技術應用與示范》(課題編號2005EA760045),湖北省科技攻關課題《山地生態多樣性有機茶園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編號2005AA201C03),其成果在大別山區得以推廣。學校專門成立了茶葉研究所,組織專業教師、技術人員以及專業學生走出校門,采取“蹲一個點,帶一個片,包一條線”的方法,到英山、團風、麻城、武穴等縣市指導建起7個名優茶科技示范基地。茶葉研究所研制的“龜山松蘿”、“春渺”兩個品牌茶葉,在全國第五、六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榮獲特等獎,“春渺”茶在第七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榮獲金獎。學校為黃岡市十多家茶葉企業推廣應用有機茶生產技術,促進茶葉企業發展,帶動茶農致富。畜牧獸醫專業與北京北農大動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的重大科研項目“高產蛋雞飼料配制技術”將為黃岡的蛋雞養殖行業錦上添花。
作為科技部、省科技廳及省農業廳在大別山區實施科技開發扶貧計劃的技術依托單位,黃岡職院先后派出了500多名專業教師走上科技開發扶貧第一線,與黃岡市內的87個村簽訂了“校村共建”協議,建立了10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與羅田縣三里畈鎮、浠水縣巴河鎮、蘄春縣青石鎮、黃梅縣五祖鎮、紅安縣華家河鎮和二程鎮建立長期的互助合作關系。學校常年為他們提供各種技術、信息支持,開展了包括制茶、紫紅薯、甜葉菜、食用菌、果樹、豬、奶牛、禽在內的16種農作物種植及畜禽養殖技術服務,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4 000多萬元。黃岡職院聯系扶貧村,通過硬化公路、當家塘整修、修建排污溝、新建村部、修建學校、村莊環境整治、創建省級生態村、修建劉岳公路橋、建設許河示范小區等扶貧工程,扶貧幫困工作初見成效。在黃梅縣張思永村,僅2011年上半年就改造果特基地200畝,開展香菇、木耳、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結對幫扶貧困戶20戶。在馬鞍村,學校派三名干部長期在該村駐點,與村民同吃同睡同勞動,幫助村里修塘堰、建企業,并發起設立“春暉獎學金”,旨在獎勵戶籍在馬鞍村的小學、初中、高中品學兼優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多年的校村共建,這些大山里的村容村貌明顯改變,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群眾生活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