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2: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隔代教育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育服務功能 隔代教育 現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態 親子教育 現代社會
一、隔代教育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1、祖輩具有教育、撫養孩子的實踐經驗
作為已經養育過子女的祖輩,在教育、撫養孩子的實踐經驗方面較之年輕的父母更為成熟。他們對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辦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輩社會實踐比父母豐富,積累了豐富的閱歷,重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要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孩子的營養和身體狀況)并提前加以預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體的素質較好,他們在對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顯要優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輩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
相對年輕的父母而言,祖輩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壓力,時間和精力比較充足,而且心態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同時,祖輩的帶養可以減輕父母在事業和生活上的負擔,有利于家庭的穩定和發展,使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上有了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縱然隔代教育具有優勢性,但由于祖輩在教育觀念上比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較片面、單一,以經驗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當的隔代教育將對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彌補的缺陷。我們要正確認識其弊端,并將之盡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個性發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輩極度小心的保護,與父母相處時間不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心胸不開闊,不利于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祖輩的過分溺愛和遷就,對孫輩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余逸群在對首都1000戶獨生子女家庭的調查結果顯示,老人過分溺愛孫子的占86%。這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識,增強他們的依賴感,變得任性而嬌氣。由于祖輩本身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響,不懂得因特網等現代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優良品德的培養
同樣由于祖輩對孫輩的無限度溺愛,事事包辦,百依百順,導致孫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利于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意識,從小養成怕臟、怕累、怕吃苦的壞習慣,更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及探究問題的能力。祖輩對他們的百依百順,縱容護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養他們中華民族傳統的謙虛、禮讓等優良品質。同時,祖輩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孫輩的物質需要,寧可自己節省也不虧了孩子,導致孩子從小不知道勤儉節約,浪費成習。
三、改進方式,積極發揮隔代教育對現代家底教育的服務功能
雖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處,但是我們并不能由此認為隔代教育一無是處,歷史上許多大家都是由祖輩養育成才的,如英國的哲學家羅素是由其奶奶帶大的,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是由其外祖母實施的早期啟蒙教育。可見,要想發揮隔代教育的積極作用,關鍵就在于改進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對隔代教育進行正確指導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級學校,家庭教育是兒童整個教育的基礎,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備的特點,決定了其始終是學校教育的有利補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進行的,應該接受學校的指導和幫助,對于隔代教育問題更是如此。學校是傳授系統知識的場所,是接受最先進教育理念的機構,可以對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確的指導,讓祖輩從理論層面上對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認識,在教育孫輩的過程中能夠用正確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進行指導。
學校對隔代教育的指導在時間和方式上可以靈活多樣。一是可以通過開展講座的形式,對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培訓;二是可以通過開展座談會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加以解決;三是建立學生的有關隔代教育方面的檔案,隨時了解學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狀況,并及時解決問題;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現問題時,可以點對點地開展個別性的溝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學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參考性方案。
2、祖輩主動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以適應現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祖輩應該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孫輩已經不合時宜了。因此祖輩要想使隔代教育發揮積極作用,就應該努力更新觀念,主動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從以往的經驗育人向科學育人轉變。
首先是努力學習有關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要學習隔代教育的正確方法和方式。這就需要加強與學校老師的交流。參加學校舉辦的有關隔代教育的培訓,主動向老師咨詢有關問題。其次應該努力了解現今兒童的普遍心理特點以及自家孩子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第三是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能與孩子進行暢通交流的新知識與新信息。能聽懂孩子們流行的話語,知道孩子們喜愛的文藝、體育、政治明星,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進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來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發揮好的效果。電視、書籍報刊、因特網等媒介在祖輩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祖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加強新技能的學習。比如獲取新知識、查閱新信息的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使用技術等等。
3、祖輩要主動參與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各方面協調、配合與溝通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力量的協調和配合,單靠某一個方面的作用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輩也要與各個方面作好協調、溝通等工作,以促進教育合力作用的發揮。
首先,祖輩應該從思想觀念上認識到與各方面加強溝通協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認識教育合力的意義,改變以往獨力教育孩子的錯誤看法。只有在思想觀念上有了改變,才能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做到積極、主動地加強協調與溝通。第二,祖輩要協調與溝通的對象是多維的。對象一是學校中的老師。老師不僅可以對祖輩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導,解決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通過與老師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掌握孩子在學校中的近況表現,并使老師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共同協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對象二是孩子的父母。雖然現在年輕的父母較之老一輩人更重自己的事業發展,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戰而不斷地進行學習和教育,關心子女的時間非常少。但作為人之父母則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盡量抽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親情需要。經常性地與祖輩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狀況,通過協商使兩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見上達到一致。而且父母較之祖輩經常接觸社會的新信息、新經驗,更容易接受養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識,可以在某些教育問題上對祖輩加以糾正和指導,幫助祖輩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進步。對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對象,即孫輩。我們常說,孩子是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的人,祖輩在教養孩子時應以民主平等的心態與孩子溝通、交流,明白他們的感受,考慮孩子的需要,讓他們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勞包辦,培養他們基本的優良素質和公民意識。
關鍵詞:隔代教育;政策調整;學校監護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6-0118-02
“隔代教育”又稱“祖輩教育”,簡單的理解就是指祖輩與孫輩生活在一起,對孫輩承擔主要的家庭教育責任。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在本文指,在農村家庭中夫妻雙方都健在,但是都外出打工或經商,將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即留守兒童,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這些隔代長輩擔負教育孫輩、與孫輩共同成長的家庭教育責任。
一、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消極影響
隔代教育在我國由來已久,隔代教育有其積極意義,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在數萬人中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1]。這說明,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后于時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會對孩子身心發育、完整人格形成、行為發展等多方面產生著不容小覷的影響。隔代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對孩子性格個性的消極影響
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影響,但后天環境對于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健康和諧的環境可以陶冶情操,增強情商,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與鞏固;而壓抑落后、矛盾叢生的環境則會導致性格的偏激。隔代教育中,老人們在教育觀念上,重養不重教。同時老人容易溺愛孩子,過度保護、過度關懷會滋長孩子自尊自大的心態,養成蠻橫不講理,驕縱的性格。個性即個體行為是識別一個個體最明顯的自我特征,它有別于群體行為,但也離不開群體行為。個體行為強調自身的個性特點,在群體中有自我思想與認識。但是在隔代教育的影響下,孩子個的發展卻不容樂觀。農村教育理念與教育力量本來就相對滯后。老人對孫輩的教育極度依賴自己的生活經驗,經驗主義至上,日常生活中更是很少接受新生信息與事物,舊有的思想觀念無法滿足孫輩發展自我個性的需求。
(二)對孩子心理發展的消極影響
弗洛伊德曾說過:“早期的心理健全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個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傷痛的烙印。”成年期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源于他的兒童早期。兒童早期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的健康發展。一方面,農村隔代家庭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學生缺乏依靠,有一種不安全感,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祖輩不能解決,學業成績不佳,他們不愿主動與人交往,因此形成自卑、冷漠、自私的內向性格。另一方面,祖輩人在年齡上不如青年,易表現出脾氣暴躁、不穩,并伴有抑郁、憂慮、焦慮等負面心理傾向,孩子與之長期相處,容易產生自卑厭學、考試緊張、人際交往恐懼等輕度的心理障礙。再次,雖然有祖輩的照料,但缺乏親子之間的溝通,一些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認為父母不管他、不愛他,對社會及他人有強烈的不信任感。在多種因素的交織下,他們逐漸形成了冷漠、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心理。另外,由于隔代老人的溺愛,事事都一手包辦,不讓孩子動手,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不如他人,表現出懶惰、做事拖拉、嬌氣、驕橫的性格特點。
(三)對孩子學習行為能力的消極影響
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學習成績普遍不好,整體成績堪憂。在與老師的溝通交流中獲悉,成績優良的僅占26%,不合格的高達30%。歸結起來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現代教育對家庭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學生課后學習能力和家長配合的要求高,而老人普遍素質不高,且觀念傳統,根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功課,不利于孩子智力開發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老人疏于對孩子學習的管教,覺得孩子學習情況自己反正不懂,索性就不管。
二、改變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現象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它的種種弊端已經露出端倪,但是它對這一代留守兒童人格性格的長期影響還在較長一個時期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當這部分人長大成人,他們童年的負面經歷將會對將來的家庭和諧、孩子教育、社會穩定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隔代教育現象必須引起學者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并采取措施減少這種家庭教育模式的負面影響,將其和親子教育互相補充,相互協作,培養越來越多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人才。
(一)加大政策調整消除子女隨讀的障礙
作為政府來講,可以看到農村留守兒童的隔代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層面造成的,比如戶籍制度、高考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城鄉二元制度、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等,因而只要政府從制度層面上有所作為,完全可以大大減少這種現象的產生。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父母與孩子一起生活,對中小學生來講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間模式。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的農民工辛辛苦苦的工作,他們完成的常常是城市中最勞累同時又是最重要的工種,這批為城市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作出基礎貢獻的老百姓理應享受他們所服務的城市的教育資源和社會保障資源。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家長,若能讓孩子隨自己到務工、經商之地就學,一方面能夠加強親子教育,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減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孩子接受城市的優質教育。國家有關部門要充分考慮這部分農民工為父為母的權利與利益,適時調整外來人口子女就學政策,使外來人口的子女有機會平等地享受當地的教育。
近年來,伴隨著離婚率上升,單親子女數量增大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然而,提及單親家庭教育,人們的著眼點往往只落在單身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上,大都忽略了祖輩對孫輩之間的隔代教育。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單身父(母)親把撫育孩子的責任越來越多地交由祖輩老人承擔,因此,單親家庭隔代教育問題也隨之產生。
二、單親家庭隔代教育的問題分析
(1)親社會性行為減少,容易產生雙重人格
單親隔代家庭中的兒童,大多表現為心理自卑、感情脆弱、情感憂郁、沉默寡言等,他們不善交際,對外界明顯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大多在家長、老師面前通常表現為性格孤僻、膽小怕事、唯唯諾諾,而在外卻飛揚跋扈,經常欺負比他們弱小的孩子,具有暴力傾向,形成雙重人格。
(2)逆反心理,攻擊性行為增多
單親隔代家庭中的兒童,大多具有逆反心理,生活在單親隔代家庭中的兒童往往因受家庭冷落,對老師或家長的言行總是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和對抗行為,加上學習成績差,個人情感長期受到壓抑,但其個含著很強的沖動成分,企圖通過反叛行為引起他人注意,故而容易產生許多行為問題。
(3)消極情緒明顯,匱乏自信心
單親隔代家庭中的兒童,大多總是消極地對待生活與學習;害怕困難,做事經常不作任何努力輕而易舉地放棄,自信心不足。如果以上這些不健康心態及行為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單親兒童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影響其情感和品格的發展。
三、單親隔代家庭兒童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1)由特殊的家庭環境所引起的社會認知偏差
單親家庭對兒童在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些孩子對家庭沒有安全感,沒有溫暖,沒有精神支柱,心理比一般孩子更加脆弱。他們認為,父母把他們放在祖輩家,是不管他們、不愛他們的表現,故而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另外,他們常常將自己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把自己和周圍同伴對照,在學習、生活上總感覺到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心理失衡。
(2)缺乏正常的社會化環境
孔德指出,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家庭作為初級群體的存在是兒童社會化的必要的場所。單親隔代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缺乏正常的社會化環境,更容易出現心理障礙或個性畸形。一方面,單身父(母)親在經歷了家庭裂變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心靈上留下陰影,情緒容易波動;另一方面,祖輩家長素質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3)教育方法不當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教育結果的好壞。隔代教育中的老人對孩子總是采取溺愛的方式,即使明知不對,大多也是持一種寬容甚至放任的態度。如果過分溺愛,其結果常常導致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自私。同時,祖輩對孩子的發展尤其是學習往往寄予過高的希望,勢必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就會產生抑郁焦慮、消極低落的情緒,同樣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對策及建議
面對正在成長中的單親兒童,如何撫平他們心理上的創傷,在隔代教育中如何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
(1)家長方面
要使單親兒童身心獲得健康發展,適應其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家長必須確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關鍵是樹立與單親兒童個性發展同步的全新教育理念。同時,單身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經常性的聯系,熟悉孩子學習、思想、生活各方面情況。祖輩家長對孩子的愛應有理智、有分寸,努力做到關心孫輩,但不溺愛,遵循適度原則,做到嚴寬有度。
(2)學校方面
對待單親隔代家庭的學生,學校一方面要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關心、幫助、愛護他們,另一方面應該考慮他們特殊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建立單親隔代家庭兒童的心理檔案,有利于增強學校對這類學生的全面了解。同時,教師應當幫助單親隔代家庭的兒童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
(3)社會方面
一、“隔代教育”的定義
“隔代教育”指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它是相對于父母而言的。它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還是近年來的事情。在我班開展的問卷調查中獲悉約有40%的家長由于上班、外出打工、經商、養植等原因將教育的重任落到了祖輩身上。由此可見,“隔代教育”已經成了一股顯著的教育力量。
隔代教育也有它的可取之處。如老人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比年輕父母更有耐心;比年輕的父母更具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有學問、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更能達到很好的啟蒙教育效果等。但是,隔代教育凸現的不足和弊端更加令人憂心。
那么,“隔代教育”問題表現在哪里呢?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一般認為,祖輩往往對孫輩百依百順。無原則地滿足其非分要求。我的學生――小秋,和爺爺一起在學校附近租房就讀。還要爺爺包接包送帶背書包。據說,已經7歲的他在夜里還要年邁的爺爺抱起來把尿。他的口頭禪是:“爺爺,幫我……”難以想象,在爺爺的溺愛下,將來的小秋能夠做些什么呢?
2、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影響孩子創新個性的形成。
祖輩們在自己長期的生活、學習與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教育觀,相對來說比較保守和傳統,觀念相對滯后,往往跟不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與孩子相處時,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于孩子出現的諸如破壞行為、嘗試行為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阻止。而這種行為恰恰是孩子們探究事物特點的表現。不利于孩子形成創造性思維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3、容易造成全家教育方式的不一致。
平時和老人家生活在一起,孩子已經習慣了祖父母的袒護和遷就,因此當父母對他提出嚴格的要求時,孩子便很難接受,以致容易形成親子之間的感情隔閡和情緒抵觸,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父母有時嚴格要求或懲罰孩子時,祖父母往往會出面干預,這更使得年輕父母無法及時矯正子女的缺失,既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容易導致家庭關系失和。
4、“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祖輩人在年齡上步入晚年,易表現為:脾氣急躁。不穩定,并伴有抑郁憂愁。焦慮等負面心理傾向,孩子與之長期相處,容易產生自卑厭學、人際交往困難等心理障礙,如不及時疏導。正確矯治,心理素質不過硬,不但不成才,甚至難成人。
三、打造新式“隔代教育”,彌補舊式“隔代教育”之不足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隔代教育”是社會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家庭教育模式,這是一項社會化工程,其客觀存在的必然性,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種教育模式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關系著未來中國人口的質量。所以我們要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積極彌補“隔代教育”的不足之處:
首先,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父母和祖輩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必須做到相互配合,首先要各自定好位。父母是孩子法定的監護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努力減少老人帶孩子的副作用,如父母多親近孩子,多帶孩子外出鍛煉,經常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多開展三代人共同組織的活動,增進了解,在處理孩子問題上,理性分析正確對待;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務必不要出面干涉,應努力維護孩子父母的權威,這樣孩子就不至于唯我獨尊,懂得尊重父母。
其次, 辦好祖輩家長學校。提高隔代家長的素質,轉變隔代家長的觀念。
要想讓祖輩們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使孩子健康地成長,必須提高祖輩們的自身素質,使老人們活到老,學到老。舉辦各種形式的祖輩家長學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向他們宣傳先進的家教理念,幫助他們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指導他們搞好家庭教育。通過家長學校的學習,轉變祖輩的教育思想觀念,改變他們陳舊的教育方法,向他們介紹科學育兒知識,也可以介紹交流一些“隔代教育”的祖輩家長的好經驗,不斷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競爭的日益加劇,許多年輕的父母已經沒有充裕的時間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把孩子推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被稱為隔代教育。
看似溫情脈脈的隔代教育,實際上卻帶來了不少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避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隔代教育是中國特色
近年來,隔代教育在我國越來越普遍,問題越來越突出。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20083位老人的調查,照看孫輩的老人占66.47%,隔代撫養孫輩的女性老人在城鄉更是分別高達71.59%和73.45%。有關部門對全國30個省市的3080個老人家庭進行抽樣調查表明,58%的家庭在幫助子女照管孫輩。上海市一項對0~3歲嬰幼兒撫養方式的調查顯示,與祖輩家長生活在一起的嬰幼兒家庭占73%,有祖輩家長參與嬰幼兒撫養的占84.6%。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占到總數的一半。一項對北京市兩萬多人的調查顯示,0~3歲幼兒54%由奶奶帶,23%由姥姥帶。另外有15%由保姆看護,5%由全職媽媽看護。也就是說,近80%的孩子由祖輩看護。
從北京市民政局的數據統計看,隔代教育似乎是社會的必然選擇。2008年~2010年,北京市每年新生兒達17萬人,2011年有19萬新生兒,2012年新生兒數量超過19萬人,這個數字一直到2014年還會持續走高。另一方面,到2010年,全市人口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為235萬人,占戶籍人口的18.7%,且以每年17萬人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23%。一方面是不斷增加的新生兒,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老人,從社會回歸到家庭,轉換生活的主戰場,替兒女帶孫子已經成為這些老年人生活的寄托。
在我國的廣大農村,青壯年夫妻雙雙外出或進城務工,將子女交付祖輩教養的現象更為突出,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記者在溫州某鎮調查時發現,該鎮常住兒童80%以上接受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在我國普遍存在是不爭的事實,由此產生的問題也不少。調查顯示,帶孩子的老人中,24%有大學文化,約43%有初中文化,21%有小學文化,還有11%的人沒上過學。25%的老人覺得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擾是“與孩子觀念上的分歧”。另外有21%的老人覺得體力精力不夠,16%的老人覺得自己的教育效果不明顯。而多達44%的老人承認自己對孩子太關注、太溺愛。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托兒所,18歲獨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因此,有專家認為,隔代教育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出現的問題也很突出,必須予以深刻的認識。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容易產生六類不良習慣:1.自私,做事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為別人著想;2.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系顛倒,走向外部社會后不懂得尊重人;3.社會適應能力弱,個性有孤僻、缺少熱情的傾向;4.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5.不愛惜財物,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耀;學習被動,缺乏刻苦鉆研精神,有厭學情緒。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教授認為,隔代家長的素質遠遠落后于時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他主持的一項有數萬人參與的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我國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教育有因果關系,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的溺愛下一步步走向深淵的。因此,王教授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隔代教育,積極引導起來,幫助更多的祖輩家長成為與時俱進的合格家長,讓隔代教育成為高效率的特色教育,通過學校、社會與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優勢明顯卻難掩弊端
事實上,關注隔代教育的呼聲近幾年從來沒有停止過,民間力量和研究機構已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
廣東省中山市老干部大學的15名退休老人組成了一個隔代教育研究小組,他們在經歷了三年的走訪調研后,撰寫了30篇家教論文,研究探討隔代教育的現狀、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老干部大學校長姚本棠先生介紹道:“這個隔代教育研究小組是一群熱心于教育的學員自發成立的,成員大多數是過去從事幼兒、小學和中學教育的工作者。”該小組的走訪調研遍及市區村鎮,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在調研過程中,組員們發現隔代教育之所以為人詬病,主要是因為祖輩對孫輩普遍溺愛,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組員撰寫的《對隔代教育的弊端分析及對策探討》中,作者認為,祖輩家長自身缺點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溺愛孫輩。多數祖輩家長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愿望。這種愿望往往導致產生“隔代親”的現象。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缺點長期得不到矯正。
第二,思想觀念陳舊。許多祖輩家長不顧時代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仍用老觀念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缺乏開創性精神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文化低、思想舊,無意中給孩子傳授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無形中增大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第三,造成孫輩與其父母的感情隔閡。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溺愛,造成孩子很難接受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與父母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文章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名小學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從事養殖,極少回家,孩子從出生兩個月開始一直由爺爺養育。從小到大,這個孩子深受爺爺疼愛,每頓飯的餐桌上總會有一兩盤專門為孩子做的“專利菜”,別人都不準吃。一次,孩子的姑姑嘗了一口“專利菜”,孩子躺在地上哭鬧了一個多小時,直到爺爺再為他重新炒了一盤菜才罷休。由于爺爺的溺愛,年僅6歲的孩子已經養成了任性、自私和不合群的偏執性格。
類似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祖輩接孫輩放學時,看見孩子值日,馬上搶過掃把代勞,就連背書包、抄寫黑板上的家庭作業等也一手包辦。老干部大學常務副校長張鎮鎏先生說:“出現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老一輩往往將未能在第二代身上實現的理想,轉而寄托在年幼的第三代身上,或者出于對第二代過往的教育存在愧疚,而把希望都押在了第三代身上。祖輩的溺愛和遷就,使孫輩產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其不利。”
除了溺愛,研究小組還發現,祖輩由于知識陳舊,影響了隔代教育的質量。小學的放學時間通常為下午4點,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父母因為上班都無法接孩子放學,這項任務就落到了老人的身上。“可以說,從小孩放學至晚上六七點吃飯前的這段時間,是隔代教育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老人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關鍵的。”張鎮鎏表示。
研究小組成員何綺雯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兩個案例:一名初二學生長期和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晚上睡覺,奶奶一定會講一個鬼故事給孫女聽,致使孫女從小迷信鬼神。有一次期中考試,開考的鈴聲響過了,遲遲未見這名女生進考場。大家四處搜尋,最終在離學校不遠的寺廟堂內找到了她。班主任問她在廟堂里干什么,女生回答:“我奶奶說,只要在佛祖面前許愿,就一定會考出好成績。”由此可見,老人的陳舊思想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孫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另一個案例則發生在一名初一男生身上。這名男生思維比較活躍,動手能力也強,平時很喜歡擺弄一些小玩具。有一天,他把媽媽剛送給他的一架小飛機給拆了,想看看里面的結構。爺爺看到后,馬上制止,并指責孫子的“破壞行為”和“浪費行為”。孩子愛動腦筋,積極探索本來應該得到鼓勵和贊賞,但祖輩由于傳統觀念束縛和教育知識缺乏,對孩子橫加干涉,嚴厲批評,無疑與科學的家庭教育背道而馳。
盡管隔代教育存在諸多弊端,但是如果祖輩家長能夠具備一定的現代家庭教育知識,隔代教育也具有明顯的優勢。
優勢一: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
優勢二: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優勢三: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促進兒童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優勢四:祖輩家長大多有童心,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有利于祖孫兩輩身心健康。
由此可見,盡管隔代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但仍不失為一種有潛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只要祖輩家長改變心態,積極學習現代教育知識,完全可以成為子女的好幫手,對孫輩的成長施加正面的影響。
揚長避短是唯一出路
那么,隔代家長怎樣做才算合格呢?網友們也在討論這個話題。他們討論的結果是,合格的隔代家長應滿足以下十個條件:
第一,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于養育孫輩。
第二,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偏差。
第三,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不吸煙,不酗酒。
第四,了解孩子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第五,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偏見,對孩子有耐心。
第六,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
第七,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第八,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于引導教育。
第九,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第十,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識、新觀念,用現代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孩子。
平心而論,網友們對隔代家長的要求太高了,能達到這十個標準的老人家恐怕很難找,但不得不承認,網友們的要求都是有道理的,值得隔代家長們深思。
綜合教育專家的意見,本刊認為,要成為一位合格的隔代家長,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首先,要以孩子的成長為重,控制自己的感情,杜絕溺愛。隔代教育是許多家庭的無奈選擇,但隔代教育也有一定優勢,除了很大程度上解除孩子父輩家長的后顧之憂外,還可以緩解祖輩家長的孤寂,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年輕的心態大有裨益。但是,從大量兒童心理咨詢個案中發現,隔代教育也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異常,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懼癥、性格畸變、心理脆弱等,所以,祖輩家長要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對孫輩愛得適度,用正確的愛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但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做合格的隔代家長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隔代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給孩子立規矩。孩子的玩具柜、小書架、抽屜等都要求孩子自己主動整理,玩完玩具必須收回原處,若不收,祖輩家長就將玩具沒收,態度要溫柔而堅決。如果孩子配合得很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另外,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特別需要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一致,如果爺爺嚴格要求而奶奶放縱,那是不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好習慣的。
在給孩子立規矩的同時,家長也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獨立空間。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穿衣、吃飯、分筷子等,都讓孩子自己做。要著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思考的,應當讓他自己思考。凡是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和做決定的事,一定讓孩子參與,也可以讓他當小主人,在小事上拿主意。
其次,祖輩父輩要通力協作。父輩家長對教育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父輩是主角,祖輩是配角。所以,父輩家長要端正態度,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做兒女的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應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當多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兩代人對教育孩子存在認識上的差異是普遍現象,如父輩家長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和個性發展,而祖輩家長則看重做人的道理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這就需要兩代人相互溝通,統一認識,擇善施教。當祖輩家長溺愛孩子時,父輩家長應及時提醒、干涉,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合力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要讓孩子學會照顧別人,為家人服務,這對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至關重要。當父輩家長教育孩子時,祖輩家長務必不要出面干涉,應努力維護父輩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這樣孩子就不至于唯我獨尊,懂得尊重父母。隔代教育與父母撫育各有優勢,兩代人應經常探討孩子的培養方法,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環境。
關鍵詞:隔代 教育 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還有祖輩對孫輩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國社會形態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從原始社會開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遠流長的沿續到今日。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養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舉足輕重,而隔代教育的狀況、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品質。隔代教育的優劣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今中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深刻變化,家庭規模持續縮小,“空巢家庭”異軍突起,隔代家庭顯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深刻地改變著家庭教育的現狀,廣泛地影響著學校教育,并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人的成長,甚至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從教書育人,推動社會發展的高度,審時奪勢,準確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學探究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最佳配置;主動對接,不斷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徑;適應社會和家庭教育變化的現狀;狠練內功,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思路,架起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金橋。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這樣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老年人大多經受生活的磨煉,人生觀穩定且鮮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能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較好的傳承給孫輩,例如像勤勞樸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遵紀守法、熱愛祖國、拼搏進取等一些美德,能潛移默化地傳給子孫,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風,形成兒童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二是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人生感悟和生活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等相關知識,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們能自然而然地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從中獲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時間充裕,有足夠的耐心。祖輩充分的憐愛、責任,在管教孩子時通常比年輕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夠細致周到的照顧孩子,幫孩子答疑解惑,不太會對孩子發脾氣。四是物質生活條件較好。老人通過幾十年的奮斗和積累,從物質條件來看,一般比較優越,這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有好處的,加之隔代的愛很濃,老人舍得為孩子成長投資,一般來說對孩子成長在物質方面是能滿足的。五是由于祖孫的血緣關系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使得隔代育兒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加之多數老人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形成融洽的關系。因此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祖輩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因此,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個性。由于第三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老人們生怕孫輩出差錯,生怕兒女責怪,于是事事依著孩子,處處圍著孩子,對孩子的錯誤也不能及時糾正、不合理的欲望也常會無原則地讓其滿足。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們又會出面干涉,時間一長,孩子會以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護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責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開水燙著,孩子喝水由爺爺倒。出門怕不安全,爺爺總是拉著孫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輩在幾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勢,其思維不能伴隨社會的發展和及時更新觀念,觀念相對滯后。在與孩子相處時,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于孩子出現的諸如破壞行為、嘗試行為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破壞”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影響了孩子們們探究事物的特點的創新行為的養成。四是隔代教育影響孫輩身體平衡發育。首先,在合理膳食、營養平衡方面,老人們往往按照自己的經驗行事,不太注意各種營養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們總是擔心孩子著涼感冒,總是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也不愛開門窗通風,造成孩子們體質下降。再則,老人通常腿腳不靈便,怕孩子有個閃失,孩子參與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動機會偏少,所以,現在校園里有不少身體敏捷度不高,體質偏差的小胖墩。
綜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揚長避短,不斷探究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點。
眾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會、學校三者共同的責任,只有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功效。然而,當今社會由于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經商,使農村家庭體系發生了裂變,不可逆轉地產生隔代教育現象。作為學校,我們就是要從當前教育實際出發,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的做法:一是把學生的爺爺、奶奶們請進來,辦好隔代家長學校。我們利用雙休日把隔代家長請進學校里。開展六講,即,請相關領導講有關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請教育骨干講素質教育、新課程教學的目標;請教育專家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請優秀班主任講學生個性發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養成途徑;請優秀隔代家長講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請班主任教師們給隔代家長釋疑解難。通過學習,隔代家長們學會了在和孫輩的生活中扮演好兩個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師,其次我才是爺爺。讓孫輩們對隔代家長既
有對老師的敬畏又有對爺爺的親切感和安全感。二是走出去改進家訪形式。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家訪的“三改”,即,一改單訪一個家庭,為依據生源分布,由校行政領導帶領班主任、任課教師等錯時、分批到村或居民小區集中座談。這樣既照顧到了隔代老人,又拉近了學校和家長的距離。此做法的優點是:同一村莊或居民小區的隔代家長由于人員熟悉,交流起來無拘無束,且有橫向可比性。二改傳統家訪的通報式為探討式。以往的家訪往往是“告狀式”或“通報式”,這種家訪往往使學生很厭惡、家長很緊張,特別是隔代家長,往往把老師講的每句話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題大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身心焦慮,家長對孩子教育失去信心。為此,我們把家訪改為“聊天式”、“商討式”,家訪過程中,家長、教師、學生都在場,互動交流,共同探討,這種形式家長和學生都容易接受,教師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從而對癥下藥。三改家訪只改就孩子講孩子,為聯系孩子講教育方法,議學習技巧,談提高素質的途徑。提高了家訪的效率。三是利用現代手段改善家校聯系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除利用“家校聯系單”、“書信聯系”、“電話聯系”等形式作為家校聯系的方式外,還開通了手機短信校訊通,每天都有學校大事通報、家庭作業等信息。拓寬了家校的信息渠道。四是設立“家長開放日”。為了讓一些隔代家長能及時與學校溝通,我們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設立“家長開放日”,分批次和隔代家長面對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長談。認真聽取家長們反映的意見、建議和想法等。我們還根據課程安排,把學生家長請到學校,讓他們深入到課堂中去,深入到學生中去,讓家長與學校零距離接觸,使家長進一步了解子女,了解學校教育。以上做法,有效地拓寬了家校交流的渠道,加強了學校與隔代家長的聯系,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教師則是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引擎。在新形勢下,要摒棄隔代教育方面的弊端,關鍵在學校,動力在教師。為此,要做到三抓:即,一抓教師的責任教育。大家知道,責任勝于能力,責任承載著能力,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教師的責任意識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而要解決隔代教育問題,教師的責任教育是關鍵。要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就要圍繞一切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一切為了學生長遠發展這個目標,加強對教師的責任觀的培訓,通過教育讓教師確立“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勇于承擔責任的態度和高效落實責任的執行力。進而全面提高教師責任意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加大了教師學習硬件的投入,如購買責任文化、教育教學理論圖書、建立圖書室、設立教師學習室、請特級教師來給老師們講座等。其次是建立教師的學習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機制。通過學習幫助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的方法,以強烈的責任心積極地投身于隔代教育問題的探究。二抓師德教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的儀表是教師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更是其內在素質和個人修養的標志,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師應做到舉止穩重端莊,著裝整齊清潔。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是圍繞“愛與責任”這個主題,抓住加強學習和整改提高這兩個環節,著重解決好思想、工作作風、管理三個方面問題,提高了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感和自覺性。三抓師能教育,推動教師向專業化發展。大家知道,高素質的教師,既要有高尚的師德,又要有精湛的師能,你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為了灌滿這一桶水,我們通過組織教師撰寫教育后記、教育案例、教育敘事、教育論文等途徑進行反思性研究;引導教師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現代教育理念,學校多管齊下,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和、鼓勵教師大膽冒尖、營造人人參與課題研究的良好氛圍,努力打造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的名師隊伍,教師的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關鍵詞】祖輩家長 教育指導 家園共同體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隔代教養是老年人和兒童之間需要上的相互滿足,情感上的相互融合,然而,也存在不少弊端,當祖輩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孩子的教育和撫養責任,當祖輩家長成為我們家園聯系的重要角色時,當務之急并不是討論隔代教育的利弊得失,而是尊重這種現象的客觀存在,思考從教師角度,可以采取何種對策應對祖輩家長教養狀況,提高祖輩家長的教養水平,從而促進孩子的發展。
一、祖輩教養的特點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1.慈愛有加,理性不足。祖輩家長和孩子關系傾向于溫馨接納,能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但寬容有余,約束不足,孫輩的合理與不合理要求,都被認為是天真可愛的童趣表現,當孩子犯錯或與他人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并不客觀評價過錯甚至因疼愛而護短,使孩子失去了正確衡量自己行為的機會,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驕橫無禮的個性,更缺乏協商、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2.重養輕教。祖輩們一般很注重孩子的健康、安全,這說明他們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另一方面,對孩子的照顧太過,過度束縛孫輩的行為,不利于孩子良好身體素質的養成,以及積極探索精神的萌芽。長期下去,孩子會缺乏獨立性和自信心。
3.祖輩家長雖有豐富的養育子女的經驗,但他們退休后與社會聯系減少,往往仍依靠以前的經驗教育孫輩,因而,教育內容和方式相對陳舊,且由于年齡的關系,一部分祖輩家長思想固執,聽不進教師的建議。
總之,在實際接觸過程中,還是要把握共性,發掘個性,采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引導方式。
二、開展祖輩家長工作的適宜性策略
1.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情感關系是祖輩家長工作的前提。祖輩家長年齡較長,教師應熱情對待,主動拉近彼此距離,成為建立良好關系的發起者,讓祖輩家長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平日里,注意主動熱情與祖輩家長打招呼;空閑時可聊聊他們的生活狀況,給予關懷和體貼;針對他們疼愛孫輩的行為,教師要從正面引導和評價。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讓祖輩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愛,交流時盡可能詳細地介紹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情況,讓祖輩家長感到教師了解孩子且關注孩子的成長,消除他們的擔心,如此才能贏得初步的信任。
2.傾聽與理解先于教育指導。在對孩子的照顧方面,祖輩家長往往會對教師提許多瑣碎的要求,他們的愿望均是讓孩子健康成長,這與教師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因此,當他們焦慮不滿、反復嘮叨時,應當扮演朋友的角色,首先傾聽他們的苦惱,傾聽的過程其實也是了解祖輩家長的想法。同時,針對老年人比較好面子的心理特征,如采用先揚后抑的表達策略,向祖輩指出錯誤前先要肯定其他的表現,或誠懇地表明自己的目的,引導雙方進行換位思考等。
3.提供多層面,多途徑的教育指導。祖輩家長最缺乏的是正確的教養觀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師應根據祖輩家長的年齡特點、學習類型等提供多渠道的支持與引導。首先,多與祖輩家長進行面對面的個別交流,列舉幼兒在園的生動事例,將科學的教育理念滲透其中,在提供具體的教育策略時,甚至要細化到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什么樣的動作來解決孩子的教養問題;其次,可定期舉辦小規模的討論會、答疑會,針對當今孩子的突出特點,集中解決教育中常遇見的棘手問題,如孩子任性、如何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好習慣的養成,幫助祖輩家長由生活保育型向教育培養型轉變;再者,也可采取間接指導的方式,獲取先進的育兒知識。老年人的思想較為固化,教師不要期望能立刻扭轉他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指導的過程需要耐心等待,細水長流。
4.加強代際交流,保持教育一致性。祖輩和父輩因成長環境、價值觀等不同,對教育孩子也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年輕一代較注重孩子智力發展和習慣養成,而老年人則看重對孩子進行生活照料,對孩子的教育要求相對寬松,在家庭教育中,出現“你緊我松,你打我護”的對立現象,阻礙了教育要求的貫徹實施,這就要求教師進行祖輩家長工作時,將協同兩代人的教育觀念也考慮進去。當祖輩和父輩因為教養觀念的不同時,教師作為教育領域的權威,需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兩代人溝通,合力為孩子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