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3 11:03: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與商貿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參考文獻的撰寫表示論文的結束,我們文獻的引用是要真實的有科學依據的,不能為了文章湊數才引用的,參考文獻的寫作的主要文獻資料是為了參考和引證。下面是千里馬網站的小編整理的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欣賞閱讀。
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
[1]劉芳芳,魏京紅.企業風險成本管理探討[J].財會研究,2011,(01)
[2]湛武.船舶海運風險成本管理研究[D].中國知網:上海海事大學碩士論文,2006
[3]茍駿.風險成本論[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4]林萬祥,茍駿.論風險與風險成本管理[J].四川會計,2003,(2)
[5]李亞琴.高新技術企業風險成本控制機制研究[D].中國知網: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6]哈里·馬柯維茨.資產組合選擇[J].原載:金融學雜志,1952,(1):77-79
[7]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風險管理與保險[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8]茍駿.風險成本--成本研究的新領域[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9]林萬祥.試論風險成本的本質與特征[J].財會月刊,2005,(07)
[10]李素紅,闞德梅.淺談風險成本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J].武漢市經濟干部管理學報,2004,(S1).
[11]劉芳芳,魏京紅.企業風險成本管理探討[J].財會研究,2011,(01)
[12]湛武.船舶海運風險成本管理研究[D].中國知網:上海海事大學碩士論文,2006
[13]李亞琴.高新技術企業風險成本控制機制研究[D].中國知網: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14]王慶成、郭復初,財務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徐中杰.對企業集團財務集中管理的現實思考(J〕.商業會計,2005,(1).
[16]李紅.企業財務集中管[J].科技創業月刊,2008,(4).
[17]酈晨斐.淺談財務集中核算對現代企業的意義[J].北方經濟,2008,(11).
[18]杜建華.實施資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J].財務與會計.2006.
[19]朱幼風.論保險業信息化的財務集中管理(J).價值工程,2005,(5).
[20]張薇薇、于文凱.我國企業集團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的構建[J].商業經濟.2006.
[21]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2]余緒纓,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3]陸正飛,高級財務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4]湯谷良、王化成,企業財務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
[1]鄧大松,劉昌平.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4.
[2]楊家新,李琴.企業年金會計問題之我見[J].財會月刊.2004(13).
[3]郭薈.企業年金會計處理若千問題的理論探討與適用分析[J].財會通訊.2005(6).
[4]劉愛東,王慧.對養老金會計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財會月刊.2002(10).
[5]吳紅英.企業年金會計問題淺析[J].中國總會計師.2009(6).
[6]吳祥云.養老金財務與會計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1.
[7]劉有責,蔣年云.委托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6(1).
[8]郭席四.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稅收優惠問題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5(9).
[9]田娟.年金會計相關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12).
[10]董英.職工薪酬會計準則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分析[J].會計師.2014(7).
[11]姜靈敏.網絡財務的社會環境和技術基礎[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4,4:49-51
[12]萬希寧,郭煒等.會計信息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97-113
[13]陳宏.我國工業企業會計電算化存在問題及對策[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3(2)
[14]王凡林,周國剛.會計信息系統[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02-308
[15]潘上永.會計電算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191-195
[16]張先治,陳友邦.財務分析[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6:90-165
[17]徐曉鵬.淺議企業ERP財務軟件體系的結構“],會計之友,2005(05):79
[18]薛化成.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1-60
[19]周鋼,趙永軍,方小偉.Powerbuilder項目開發實踐[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3,1-370
[20]陳福軍,孫芳.會計信息系統實務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65
[21]史宗鵬,陳洪輝.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3(7)
[22]夏翔.Powerbuilder商場零售系統實例開發導航[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4:447-454
會計核算論文參考文獻:
[1]潘文軒.營改增十點鐘部分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現象解疑[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01).
[2]張云,匡勇.增值稅轉型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以江西三大行業上市公司為例[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01).
[3]王桂英.我國預算會計現狀與發展思路[J].科技風,2012(23).
[4]趙云.探討如何規范企業會計核算提高信息質量[J].江蘇商論,2011(,15):196.
關鍵詞:陸港;空港;物流功能;協同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D246);陜西省社會發展科技攻關項目(項目編號:2015SF296)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2月23日
引言
西安陸港和空港是陜西物流網絡格局中的重要節點,更是陜西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西安陸港和空港物流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需要協作。西安國際港務區將按照省、市的要求,著手陸港和空港“貨運快速專線”的規劃建設,搭建陜西對外開放的陸空立體網絡橋梁,助力陜西、西安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探索陸港與空港物流的異同點和協同機理能夠為雙方開展更多合作提供理論基礎,對促進陜西國際物流產業的良性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西安市物流網絡布局現狀
西安地處我國中心,是西部重要的交通、信息、商貿樞紐、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各種資源要素的集散地,在經濟發展中起著“承接東西、交流南北、貫通各方”的重要作用。西安是我國29個國家物流1級節點城市之一,是關中―天水經濟區重點打造的現代物流中心,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重要城市,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持續推進,國家對西部物流產業的扶持政策,為西安物流業提供了發展契機。
(一)西安國際陸港發展概況
1、西安國際陸港的建立。西安國際港務區正式成立于2008年,是我國批建的第一個內陸港,也是西安市“十一五”規劃之中的物流龍頭項目。西安國際陸港是內陸經濟外向型發展政策導向的產物,它的誕生為內陸地區與國際接軌提供了可能性,解決了作為內陸區域的西安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并促進了我國東西部地區經貿合作一體化進程,有利于不同區域內城市競爭力的增強。
2、西安國際陸港布局。西安國際港務區地處西安市東北部灞渭三角區,西沿灞河,東至西韓公路,北至鐵路北環線,南接西安繞城高速與連霍高速、陜滬高速、京昆高速、包茂高速等高速公路相連。港務區規劃建設范圍為44.6平方公里,是西安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東拓、北擴、西聯”的前沿區域。(表1)
3、西安國際陸港物流。西安國際港務區是海陸聯運的內陸聚集點。不僅依托于西安市的區位優勢、交通資源和各類產業基礎,還有日趨旺盛的物流需求市觶西安國際港務區形成了以B型保稅物流中心為核心、以國際物流區為支撐、以國內綜合物流區和物流產業集群區為兩翼的物流體系戰略格局。不僅具有普通物流園區的基本功能,還具有保稅、倉儲、海關、邊檢、商檢、檢疫、結匯銀行、保險公司、船務市場及船運等國際港口所具有的多種功能。(表2)
園區通過將沿海港口的口岸服務功能向內延伸至西安,借助西安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站、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公路港的功能集成效應,實現高效運營的公、鐵、空、海多式聯運,有力發揮西安的交通樞紐優勢,提高物流運作效率的同時降低物流成本,并帶動了周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提升了產業聚集效應。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產業發展定位是建設“中國最大的國際型陸港和黃河中上游地區最大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現代服務業新城”。
(二)西咸國際空港發展概況。2013年7月,陜西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提出,要依托空港新城大力發展臨空經濟,積極謀劃打造“空中絲綢之路”,空港新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4年5月14日,國家民航局批復空港新城為“西安國家航空城實驗區”,這是我國首個批復的“航空城”,為陜西搭建了空中開發的門戶和樞紐。國家民航局同時表示支持將西安航空城實驗區建設成為絲綢之路航空樞紐和內陸空港城市示范區。2014年10月13日,國家海關總署、財政部、稅務總局、外匯管理局四部委聯合批復設立西咸空港保稅物流中心。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在全球大空間搭建多方合作平臺,為西安航空運輸提供了寶貴機遇,更便于實施國家的臨空經濟服務戰略。(表3)
二、空港、陸港發展的異同點
西安國際陸港和空港是省政府重點扶持的兩大物流項目,二者在物流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時又各有特色。具體比較如表4所示。(表4)
三、西安國際陸港、空港協同發展的動因
20世紀70年代初,聯邦德國理論物理學家郝爾曼哈肯創立了“協同學”,并在區域合作領域中贏得了普遍關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宗旨是從系統工程觀點出發,強調企業或行業間的合作,通過信息共享、利益分成、風險分擔、合作信任,實現雙贏,協同的核心為將“0-1”競爭模式轉變為“1-1”競爭合作模式,最終實現1+1>2的整體效率。
(一)外部動因
1、政策導向。2014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立西安國際港務區與空港新城的陸空聯動機制;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積極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和國際中轉樞紐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物流業的發展和國際商貿的繁榮首當其沖。從宏觀經濟政策來看,陸港與空港的協同發展勢在必行。
2、市場競爭的加劇。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大量的機遇降臨使陜西省的物流行業呈現了蓬勃發展,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充斥著愈演愈烈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客源的爭奪、物流網絡布局的擴充和優化、物流成本的降低、客戶服務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西安陸港和空港依托于不同的運輸方式,同時又需借助公路運輸進行港口接駁。可想而知,雙方在本領域內存在很多競爭點,也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進、客戶要求的不斷提升而逐漸加劇。在新形勢下,對于雙方而言,最佳出路在于立足自身,通過協同化惡性競爭為有序合作,方為長久之計。
(二)內部動因
1、物流節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雖然物流功能被進行了專業劃分,但是物流單元之間依舊存在價值關聯性。從供應鏈和價值鏈的角度,物流單元之間在時序上和環節上的整體協作是價值傳遞和產生的重要基礎。西安陸港和空港在“一帶一路”戰略和陜西物流網絡布局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者既有功能和業務的交叉,也有內在的密切關聯性。這為西安陸港和空港的協作提供了必要的動因。
2、企業的利益驅動。追求利潤并實現其最大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點和目標。當企業的自身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等措施達到瓶頸或極值時,必須打破企業界限,從更大范圍內尋求利潤源泉。西安陸港和空港通過一定程度的物流資源整合和協同,可以進一步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物流資源利用率,提升物流系統運作效率,實現物流運營成本的壓縮,最終有助于實現整體效應的增值,提高利潤率。
四、西安國際陸港與空港協同層次
西安國際陸港與空港的協同按照層次可分為戰略協同、戰術協同和業務協同三個層次。
(一)戰略協同。戰略協同是以協同機理和協同思想為基礎,對陸港和空港構成的整個物流網絡系統進行定性分析,其重點包括對物流關鍵要素、預期協同收益以及協同動因、協同機制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圖1)
1、達成協同共識。作為協同的主體――西安陸港和空港首先要宏觀上認識到協同效應,產生協同動力,才能促發實際行動。基于前面所述的協同內因、外因分析和理論基礎,雙方建立協同意識,并能深化協同程度,構建長久合作關系。
2、預期協同效益分析。在預計的協同正效應(1+1>2)假設基礎上,協同效益應符合或超出雙方的預估值。相反,若協同效益與為之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則有可能會弱化或瓦解協同動力。為此,應建立協同效益的衡量指標體系,重點從業務規模、利潤收益、客戶滿意度、企業的發展等角度來收集數據和對比計算分析。
3、制定協同計劃。西安陸港和空港協同計劃主要包括明確協同目標、構建協同運作管理體系、協同成員關系的定位、了解協同資源的需求。
4、制定協同管理機制。首先,要搭建西安陸港和空港之間的溝通技術和管理基礎平臺,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其次,建立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西安陸港和空港具有不同的分支利益要求和價值取向,如果利益分配不均衡或為了實現整體目標而使一方代價較大,必然導致協同關系的破裂;第三,建立有效的風險機制。利益與風險是并存的。除了系統內部風險外,還有外部經濟風險、政治風險、市場風險等。在分享利益的同時,還需構建有效合理的風險防范和承擔機制;第四,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通過反饋機制,形成動態的協同優化閉環系統,有助于總結西安陸港和空港的協同經驗和存在問題,用于指導和調整未來的協同策略。
(二)戰術協同。西安陸港和空港戰術f同是指物流網絡內部子系統的協同。本文主要劃分為保稅物流子系統、國際物流子系統和國內物流子系統。
1、保稅物流子系統協同。西安陸港綜合保稅區是西北地區最大規模的保稅區,具有最齊全功能、最高開放層次等優勢,并與西安公路港和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聯動。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是繼西安綜合保稅區后以服務國際航空物流樞紐為主的海關特殊監管區。預計將于2015年11月接受驗收、開始封關運營。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西安陸港綜合保稅區可以承接空港保稅區業務,根據貨源的目的地和加工需求,就近選擇綜合保稅區來開展作業,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周轉,更能緩解交通擁堵,規避因此而帶來的時間延誤和損失。
2、國際物流子系統協同。國際物流子系統的協同主要在于通關機制的協同和多式聯運的開展。立足西安市對外開放戰略,強化陸港和空港跨部門、跨區域的通關協作,完善口岸工作機制,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推動陸港和空港一體化通關,打造更加高效的口岸通關模式。
3、國內物流子系統協同。國內物流子系統主要指通過有效分工與協作,提供相對完整的物流功能。西安陸港和空港協作形成的物流網絡可以集成國內物流業務并建立良好的業務協作關系,逐漸優化物流產業結構,并有力推動服務對象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強大的陜西省物流網絡輻射效應。
(三)業務協同。西安陸港和空港業務協同指各物流業務環節的協同。本文主要探討運輸業務、倉儲業務和金融服務業務。
1、運輸業務協同。運輸業務協同主要指整合并優化陸港和空港現有運輸服務資源。將公、鐵、空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工具的潛能充分開發,并形成組合優勢,形成一個布局合理、高效調度、高效運作的協同運輸網絡。
2、倉儲業務協同。倉儲業務是國際陸港和空港物流網絡的重要功能。通過協同運作,可以把分散的倉儲孤島凝聚為一體化的倉儲體系。不僅可以避免資源重復建設,更能充分發揮倉儲設施的功效。
3、物流金融業務協同。以物流基礎平臺為載體,開啟物流金融增值服務儼然成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西安陸港保稅大廈已進駐西安陸港大陸橋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等二十幾家物流公司和商貿企業。西咸空港憑借獨特的臨空經濟戰略門戶地位帶動了商貿物流的發展。雙方在開展物流金融業務協同方面具備先天優勢條件。在陸港和空港之間建立綠色通道,允許貨物在其中一方抵押貸款期間,提前周轉到另一方,以便于節省貨物的流轉時間。
五、結論
陸港和空港的一體化建設和協同發展能進一步強化西安公、鐵、空立體綜合交通功能,提升陜西國內、國際物流的競爭力。因此,首先應盡快實現陸、空港的信息平臺和物理設備連接,并在通關機制、物流組織、物流金融和多式聯運等各方面的有效互動和無縫對接,共同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全天候、綜合性的立體交通樞紐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鄢飛.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同機理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陳麗.基于共同價值的多維度組織協同機理與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3]茍辰楠.基于引力模型的國際陸港與海港聯動發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關鍵詞:縣域經濟;平臺化戰略;動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1-0046-02
一、義烏平臺化發展戰略的主要內涵與實踐成效
平臺化的發展戰略,是指在縣域范圍內,將整個縣域作為一個平臺,把平臺主導者――政府、平臺服務的提供者――各類生產廠家和商家等、平臺服務的消費者――中間商、零售商以及個人消費者等置于縣域平臺之中,政府通過政策和制度等的引導,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生產廠家和商家的進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而不斷提高城市的城市化水平[1]。其中平臺化發展戰略,至少包含三個重要內容:縣域平臺服務系統,平臺的盈利能力,平臺商業生態系統[2]。
(一)縣域平臺服務系統
義烏市平臺主要是由政府、生產廠家以及商家和消費者等組成。義烏市政府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引導,如“四個允許”、優先發展商貿業,建立小商品市場以及積極爭取國際貿易綜合性改革試點,積極發展“市場采購”型等政策,為義烏市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政府政策的指導下,吸引更多新的廠家和商家的入駐,增強義烏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消費者的分布呈現這樣一個規律:義烏本地―浙江以及周邊省份―全國―全世界。
(二)縣域平臺的盈利能力模式
義烏縣域平臺的盈利模式主要體現在義烏經濟主要是依靠商貿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義烏市政府確立了重點發展商貿業的決定,通過幾代商貿市場的發展,形成規模經營,降低產品的交易成本,形成義烏的核心競爭力,使得義烏逐漸形成前店后廠的城市布局,服務于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在21世紀大力發展義烏的旅游以及會展經濟,不斷開拓義烏經濟發展的新渠道,提高整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3]。
(三)縣域平臺的商業生態系統
平臺商業生態系統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形成的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的成員各司其職,發揮各自優勢,共擔風險、共享資源促進平臺的不斷發展[4]。在平臺中,義烏市政府作為整個平臺生態系統的領導者,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為所有的交易以及生產活動提供盡可能多的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合理分配政府所擁有的資源。而平臺的其他參與者如消費者、各種產品的生產企業、供應商以及零售商等是整個平臺當中最為關鍵的成員,脫離了他們則整個平臺將不復存在,他們之間是一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互為存在,而且他們與義烏政府也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為了維持義烏整個商貿經濟的發展,各種物流企業、金融機構、教育機構以及中介機構不斷涌現,支持整個經濟的發展,提供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等。義烏平臺當中還存在一些寄生種群,為整個義烏商貿業的發展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務的企業或者供應商,他們是依附于整個義烏經濟發展的,并為義烏經濟的發展做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義烏市實施平臺化發展戰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一,政治上,義烏市政府的政治環境更為輕松,政治體制更加靈活,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政府政策,義烏市政府的行政權限不斷擴大。在面對國際貿易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式下,義烏市政府積極爭取國際貿易綜合性改革試點,積極建立“市場采購”型的貿易方式解決對外貿易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保持義烏的市場競爭力。其二,經濟上,自改革開放以來義烏經濟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在2013年GDP達到850億人民幣,整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達到浙江乃至全國的前列水平,城市化水平達到77%,遠超浙江和全國的50%和40%。其三,社會上:教育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科技迅猛發展,十多年來,已建成各類生態主題公園15個。綠化面積達到160萬平方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切實鞏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實現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5]。
二、義烏平臺化發展戰略經歷自發―自覺―自主的過程
(一)自發的發展過程(1978―1986年)
義烏經濟主要是依托于個體經濟的發展而繁榮的。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多地少的困境使得義烏剩余的勞動力需要進行轉移,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自發出現了大批的個體經營業者,而政府此時也意識到個體經濟的發展關系著義烏人民的生存問題,因此為解決人民的生存問題,政府必須在政策上給予個體經濟支持,鼓勵民眾的創新精神。因此,政府鼓勵的個體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自發地提出“四個允許”的政策以及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興商建市”的總體發展戰略。市場創建之初,義烏把商品的消費者定位于農村的廣大農民,開拓市場的重點在于中西部地區,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鞏固已有的市場的基礎之上大力拓寬城市市場,城市的工薪階層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了義烏商品的消費對象。
(二)自覺的發展過程(1986―1992年)
這個時期由于政府出臺的一些政策以及國家對個體經營的承認使得義烏個體經濟從此活躍起來,義烏市政府把在體制之外的群體納入了與社會利益分配相聯系的公共政策范疇。這段時期內眾多家庭工業在還沒有被中央制度所開放的前提下也開始自覺地走向合伙經營和股份合作,而此時義烏市政府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利益選擇的影響下,將政府的自身利益與社會的普遍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營企業與傳統合作經濟制度思想相結合的創新產物――股份合作制。這種合作形式為整個義烏乃至全國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
(三)自主的發展過程(1993年至今)
從1993年開始,義烏市場已具備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能力之時,義烏政府果斷實行了“管辦分離”,政府全面退出競爭領域,使市場機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他們又制定了《關于加快市場發展,促進市場持續繁榮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把義烏市場建成國內外交易成本最低、信用最好、信息最靈、手段最新、效益最佳的商品交易平臺,為今后義烏市場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紀末做出了把義烏建成世界最大的商貿城的決定,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義烏市政府看到了電商發展的巨大潛力,著力開發義烏市的電商平臺,“義烏購”也因此產生,近幾年“義烏購”不斷發展壯大,2008年因為全球金融海嘯的發生,義烏經濟的發展也遇到巨大的挑戰,因此義烏市政府為解決這一難題,果斷向中央政府提出進行國際綜合貿易改革試點并獲得批準,著力構建“市場采購”型的貿易方式,主動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且積極尋找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試圖解決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所產生的難題。
三、義烏市的平臺化發展戰略的借鑒意義
(一)樹立平臺化觀念,利用平臺化戰略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政府作為縣域平臺的創建者,應該意識到平臺化發展戰略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對轄區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綜合判斷,選擇一條適合本地區發展的平臺化戰略。把政府、企業和商家以及消費者等全部納入平臺之中,將三者有機地聯系起來,通過充分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以及支持作用,尊重企業家的創新精神,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和競爭力,維持平臺的領先優勢,最大程度地調動企業與商家的積極性,把其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升整體經濟的運行效率,及時地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二)根據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財力不足的現實情況,實行平臺化的發展戰略將面臨諸多挑戰
義烏市的平臺化發展戰略以政府政策為導向,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以商貿業為主導,圍繞商貿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相關的生產企業和為促進商貿業發展提供各種各樣服務的商家,不斷完善義烏平臺服務系統和提高平臺的盈利能力;建立良性運行的平臺商業生態系統,正確處理平臺參與者的利益關系。商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完善過程,是由眾多成員組成,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成員加入,如何正確處理這些新進成員與原有成員之間以及老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實施平臺化發展戰略的關鍵。首先要對生態系統組成人員進行準確定位,明確它們在平臺當中的職責與作用。其次要鼓勵新成員的加入,對現有的成員進行挑戰與補充,淘汰不符合平臺發展的成員,促進平臺生態系統的完善與發展;不斷豐富平臺盈利模式。縣域平臺要創造適合于本區域特征的盈利模式,不斷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供新的有價值的服務和產品,不斷完善整個產業的價值鏈,培養本地區的核心競爭力。
(三)平臺化的發展戰略是一個動態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要樹立發展的理念
首先從平臺的參與對象來說,對于政府而言,政府在平臺的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要不斷提高,在政策指導、法律法規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做到與平臺的發展相互適應,甚至應該要提前預測到平臺發展趨勢并做好準備。對于平臺的生產廠家以及商家等而言,就必須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生產能力、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服務能力等,在平臺的不同發展時期可以滿足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需求,不斷擴大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受眾范圍,適應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其次從平臺內容來說,平臺的服務系統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平臺的參與者不斷增加,各個參與對象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平臺的盈利模式不斷創新,創造越來越多的平臺的收入來源,促進整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還有就是平臺的生態系統,平臺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大熔爐”,適應平臺發展的被吸引進來并不斷提升,落后的、不適應平臺發展的被淘汰出去,逐漸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不斷促進整個縣域平臺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笑笑.基于電子商務融合的浙江專業市場平臺化發展戰略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 周利華.網絡平臺演化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 李先鋒,白慶華.電子商務盈利模式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4,(7):15-16.
摘要:商貿流通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兵團商貿流通業還很薄弱,存在一些問題,如觀念陳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本文首先對兵團商貿流通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兵團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前景和重點,提出了一些相關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兵團;商貿流通;需求分析
商貿流通業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商貿流通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日益被人們所認知。它不僅能夠多方面地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廣闊的就業門路,而且以其特有的服務職能,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
一、兵團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現狀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兵團國內貿易快速發展。2000年,兵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億元。到“十五”末的2005年,兵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4億元,增長73%,年均增長11.5%。“十一五”的前3年,兵團國內貿易繼續穩步增長。2006年,兵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38億元,比2005年增長19.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7.2%,實現商品銷售總額378.48億元,比2005年增長2.5%。2007年,兵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16億元,比2006年增長16.9%,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2%,實現商品銷售總額459.93億元,增長21.5%。2008年,兵團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88億元,比2007年增長22.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3.2%,實現商品銷售總額517.02億元,增長12.4%。
“十五”期間,兵團外貿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年均增長達到32.8%。2005年,兵團實現進出口總值31.05億美元,比“九五”末增長3.5倍。“十一五”的前3年,兵團外貿保持了高增長勢頭。2006年,兵團實現進出口總額35.0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2.8%。2007年,兵團實現進出口總額55.6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62.1%,占自治區進出口總額的40.5%。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從下半年開始,兵團進出口增勢逐月回落,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88.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8.4%,占自治區進出口總額的39.7%,下降3.7個百分點。
二、兵團商貿流通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商貿流通業觀念陳舊
當前,全國都在強調擴大內需以及經濟轉型,但是政府部門主要決策層和主流經濟學界并沒有認識到“流通革命”對于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此次經濟危機最該引起人們反思的是長期輕視流通業(包括輕視對國外市場的流通渠道體系和具有自力的經銷體系)導致的“產品銷售危機”,最該重視的是流通業滯后導致的財富流失、流通秩序混亂(壟斷導致財富分配不公)以及最終消費受阻等“流通問題”。然而,似乎政府出臺的對策體系以及現行的主要決策最終還是回到了重視生產、重視投資的老路上。如果流通革命沒有完成,建成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以及最終實現工業化都將是空話。
(二)缺乏影響廣的自主品牌企業
“十五”期間,兵團實施品牌推廣初見成效。推出了“新天”、“伊力”牌系列酒類制品,“天業”牌節水器材等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兵團品牌。但是,計劃經濟的慣勢和“官商”思想的影響,國內貿易、對外貿易、農副產品貿易、民營經濟、藥品經營、鹽業經營等分屬于多個部門、多套班子、多套人馬,各吹各號,各唱各調,部門利益至上,諸候割據稱雄,批零分離,內外貿脫節,國內外市場分割等因素制約著兵團形成影響更廣的品牌企業。
(三)市場機制不完善
由于兵團長期以來計劃經濟色彩較濃,導致兵團缺乏宏觀功能強大、體系健全的市場網絡,存在開放程度不夠、市場信息不靈、流通不暢等問題。以農資批發為例,兵團實行統一采購、統一配發,但由于配發環節繁瑣,導致本該低成本的農資配發到職工時反而高出市場價格的現象。以石河子地區為例,統一采購的農資要經過師、團、連三級配發,繁瑣的環節不僅導致效率低下,而且使得成本逐級提高,最終的價格居然比市場價格還要高出大約0.5元/公斤。此外,兵團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信息、技術、咨詢等所占比重較小。
三、兵團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需求分析與前景預測
(一)收入增加提供廣闊的市場需求
從“十五”開始,兵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明顯加速,恩格爾系數呈逐年遞減態勢。2007年,兵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達到10521元,比上年增長17.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6193元,增長2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7%。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16.94億元,增長17.1%。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6272元,增長17.0%。可以預見,消費動力將對兵團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城市化進程加快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城市化水平是發展商貿流通業的環境條件。以兵團4個城市為例,2007年,兵團4個城市——石河子、阿拉爾、圖木舒克和五家渠共完成生產總值138.5億元,占兵團經濟總量的31.4%;四市人口達到74.11萬人,占兵團總人口的28.7%;四市人均生產總值18842元,比兵團平均水平高出1754元。其中,石河子市經濟總量占到八師墾區的71.8%。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制約城市化進程的體制、政策因素逐漸弱化和消除,城市集聚效應的擴大,城鎮人口進一步相對集中,從而將大大加速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三)外向型經濟發展拓展新的空間
新疆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窗口,發揮著橋頭堡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在中亞五國相繼獨立后的近10年來,經過經濟轉軌、復蘇與發展,中亞五國的經濟實力和自主發展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中國新疆依托其地緣、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中國與中亞五國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使得新疆與中亞五國的經濟貿易聯系更加密切。新疆與中亞地區緊密的貿易關系為兵團商貿流通業拓展了新的空間。
(四)兵團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點
一是以主城商圈帶動商貿。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以兵團4個城市為中心,集現代商業、新型商貿和商務辦公、餐飲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和區域性商務中心。二是以物流發展提升商貿。以“信息化”為基礎,“集約化”、“標準化”為重點,建設配套完善、功能強大、服務一流的區域性現代物流園區,健全物流運輸與信息系統平臺,大力發展多種運輸方式互補的聯合運輸形態和綜合運輸配送體系,建立優質、高效、周到、快捷、安全的現代流通產業。三是以市場發展推動商貿。圍繞兵團4個城市和中心團場公路交通沿線,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場和出口基地,進一步增強聚合幅射能力。四是以產業聯動壯大商貿。加速與一、二產業的滲透、融合,促進生產、批發、零售、運輸、倉儲、金融、信息服務產業鏈條一體化,拓展流通產業發展空間,壯大流通規模,促進三次產業協調快速發展。
四、兵團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對策與保障措施
(一)轉變兩個觀念
一是轉變“重農工、輕服務”的觀念。兵團是靠農業發展起來的,兵團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已是全國最高,但是服務業發展滯后,根本原因是對服務業發展重視不夠。要想改變兵團服務業滯后的現狀,就必須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具體說來:一是從上到下轉變觀念,重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二是從上到下成立專門的服務業領導辦公室,專門負責服務業發展;三要編制兵團服務業總體發展規劃。兵團有農業規劃和工業規劃,但是沒有服務業發展規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對服務業的重視不夠。
二是轉變“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商貿流通業作為經濟發展中的先導產業,對繁榮區域經濟,拉動消費需求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以商興工,工商聯動”,沒有流通就無法實現商品的價值和利潤,第三產業就會失去支撐力。因此,要提高商貿流通業的地位,就要切實加強領導。
(二)調整人員結構,引進和培育商貿人才
如前所述,兵團服務業人才匱乏,今后一段時間,要加快培養亟需的信息服務、金融保險、中介服務、服務業政策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采取委托培養、聯合辦學等形式,加強對商貿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造就一批既精通技術又善于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要抓住機遇,招聘引進一批年輕化人才,補充新鮮血液。通過幾年時間的努力,使兵團的人員結構得到改變。
(三)加快企業改革步伐,培育商業龍頭企業
一方面,加快對大中型國有商業企業改制的步伐,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公司制改造,成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公司制企業。對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流通企業,要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的界限,通過資產重組、兼并、破產、拍賣等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的經營組織形式;另一方面,以現有流通骨干企業為重點,引導一批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市直商業企業,以資產為紐帶,以品牌為載體,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優化配置縣區商業資源,使有限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同時,以做大做強為目的,主動與國內大型商業企業嫁接,實施大集團發展戰略,盡快形成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貿龍頭企業集團。
(四)加強“三個結合”,促進產業相互帶動
一是堅持商貿流通業與工業相結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工商聯手,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產業升級,通過實施本地化戰略、走出去戰略,共同組建分銷網點或委托商業企業總經銷,提高兵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二是堅持商貿流通業與農業相結合。圍繞兵團農產品出口,開拓新的經營服務領域,組建一批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積極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基地,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三是堅持商貿流通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加大兵團旅游景點區的商業服務網點建設和扶持力度,完善購物、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等配套設施。加大旅游產品和旅游食品的開發力度,達到商貿服務業促進旅游業發展、旅游業推動商貿服務業發展的互動效果。
參考文獻:
[1]蔣洪穎.談兵團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及改革思路[J].新疆農墾經濟,1996,(03):30-31.
[2]韓江濤.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城鎮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優化[J].淮海工學院學報,2009,(01):75-77.
[3]孫衛青.入世對兵團商業流通業的影響及對策[J].兵團黨校學報,2004,(04):25-26.
【論文摘要】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經濟新聞報道在新聞報道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本文通過結合大同市經濟新聞分析的實踐,分析經濟性新聞在現代作為一種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質,對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復雜性進行充分闡述的一種報道形式,是新形勢下加強經濟報道的一種有效方式。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歷程,大同市的各項事業發展也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的每一點變遷,每一個經濟事件的發生都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心理、心態與價值觀念,因而,作為新聞報道,一定要正確地引導輿論,應當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不斷探索和研究新的新聞報道方式。在這種新形勢下,筆者認為,對經濟領域內的新聞采取分析性報道這種形式十分有益。
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是一場關系到國家和城市命運的極其深刻全面的社會變革。這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是嚴峻的挑戰。平面動態式的報道,已遠遠反映不出當今改革開放大潮的波瀾壯闊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聞,這是新時代的需要。
所謂分析性新聞,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復雜性進行充分闡述的一種報道形式,其在活躍人們思維、拓寬人們思路方面有著其他新聞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較于其他新聞表現方式,分析性新聞更側重于通過運用綜合分析、解釋、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多方面,對事物給以立體性報道,既剖析新聞事實的內部,又展示新聞事實的宏觀背景和發展趨向,使人從總體聯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聞述評的透徹犀利,又兼新聞綜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聞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觀性。
一、解讀:表達媒體思考
正確解讀經濟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聞報道的基礎。
通常每一項經濟政策出臺,每一個經濟事件發生,每一種經濟現象流行,媒體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條文解讀,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來龍去脈,以讓公眾獲得更詳細、更清晰的信息。但筆者認為,讓公眾“知道”僅是解讀的第一層面,僅僅是一般信息提供層面。真正成功的解讀,必須有第二個層面,即在解讀中,更多地體現媒體的思考,并表達這種思考,進而讓受眾自己進行“思考”。通過這種自我思考,提升受眾對經濟事件、現象、政策的判斷和認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種經濟政策、經濟現象,形成共鳴和合力,同時也達到了分析性新聞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稅收宣傳月活動,大同縣國稅局聯合大同日報共同開展了“農民稅負調查新視角”主題策劃活動,聚焦大同縣農業、農村、農民的減負狀況,傾聽農民及基層干部對稅費改革后有關問題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時間,筆者一直在大同縣農村進行農民稅負調查,了解到了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益處,但同時也得以較長時段地觀察稅費改革給農村建設帶來的挑戰及當前農村基層管理所面臨的困境。之后,筆者以《農民稅負調查新視角——大同縣國稅局稅收宣傳月主題策劃報道》為題,對大同縣自2004年進行農村稅費改革以來的農村變化作了一個初步總結和思考。文章以稅費改革對“三農”的影響為切入點,通過層層剖析后指出惠農政策確實讓農民受到了實惠,但同時也理性地分析了減稅對農民增收影響不大,特別是在農資價格大幅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稅費改革政策可以說政治效果大于經濟效果。此外,文章詳盡分析了當前農村基層管理所面臨的諸如農村基層政權瀕于癱瘓、教育欠賬、鄉村公用建設缺乏資源等困境,并在結尾處指出,“無論是為農民減負,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發展生產。”
二、理性: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在新的形勢下,“理性”正在成為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報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講,做經濟新聞報道時常會面對很多誘惑,堅守理性意味著經常要舍棄浮夸的噱頭,遠離無聊的炒作,能從紛繁蕪雜的新聞事件表象中找到內在脈絡,更看重的是長遠的社會的利益而不是只顧眼前,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而對新聞的原則態度和客觀公正的立場就是堅持理性的基點。
在工作實踐中,筆者以為要想使新聞報道充滿理性而非憑感性認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資料至關重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蕩被媒體形容為2008年度經濟金融界的一次“海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勢必會對地方經濟產生影響,那么其對大同的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一時間關心經濟金融的人士眾說紛紜,不少企業界尤其是中小企業主看到南方不少廠家破產,心內也充滿狐疑。面對這種情況,記者及時采寫了《全球金融動蕩對我市經濟影響有限》一文,文章始終堅持以數字說話、以事實說話的新聞準則,站在理性、客觀的角度上層層分析,通過對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經濟指標、主要行業價格運行指數、外貿進出口總額、金融形勢等考核經濟的主要數據的舉證和剖析,最后指明,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對大同市煤炭、鋼材、冶金等行業都受到一定影響,但總的來說影響不大。不過隨著金融風暴向實體經濟蔓延趨勢的進一步加劇,必然會對已全面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內經濟帶來比較大的影響,同時也必然會對大同市經濟金融產生一定影響。面對當前經濟波動、投資下滑、外需下降等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央及時提出了以拉動內需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宏觀調控目標逐步轉向,下調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以及通過減免稅費等適當寬松的財政政策為企業減負等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將陸續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各項政策的同時,未雨綢繆,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動蕩對我市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篇報道在《大同日報》頭版顯著位置刊發后,引起很大的反響,也顯示了分析性報道在經濟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在各領域的日漸深入,經濟報道的外延愈來愈廣,超越經濟做經濟報道正是現時經濟報道的內涵所在。現在的經濟活動已不再狹隘地局限于工業、商貿或者是農業活動,而已成為一種包含各種經濟因素的綜合性社會活動,像文化可稱為經濟,教育也可稱為產業,分析性經濟報道已不能只采用純粹經濟的視角,而是要綜合運用人文的、法律的、社會學等多種視角加以闡述,需具一種大經濟觀,如此才能更好地體現分析性經濟報道為區域乃至整個社會發展服務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艾豐.新聞寫作方法論.人民日報出版社.
一、本課題設計(研究)的目的
本文從生產業的概述入手,對物流企業的特征以及企業競爭力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目前物流競爭力的構成及企業普通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物流服務企業競爭力提升的策略,提出要從明確五個指標、導入集成模式、引進培育人才、實施信息系統、提升客戶管理、注重品牌服務六個方面進行提升。這樣,才能促進物流服務企業的快速發展,逐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設計(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h.c.reenfield最早提出生產業的概念,認為生產業是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我國學者鐘韻、閆小培(2005)認為生產業是為生產、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費的個體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它不直接參與生產或者物質轉化,但又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活動。
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一五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中生產包括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商貿流通六個方面。現代物流行業是生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運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業與其供應商和客戶相聯系的能力。
作為生產企業的競爭力是由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單一因素無法產生競爭力。一般來說,企業競爭力的要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政策和行業要素。主要指企業在國家政策、市場壁壘、行業要求、產業鏈位置等方面是否占有優勢和利處,由于國家政策和行業要求,會形成一些市場壁壘;二是市場競爭勢力要素。主要指企業在市場容量、市場控制力、資金實力、核心技術等方面的能力;三是運營管理要素。主要指企業自身經營中的運營模式、人力資源、內部管理、創新能力、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企業物流的素質與能力主要體現在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務和物流質量4個方面。
基于對生產行業和物流企業的認識,分析出目前物流企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一是成本意識和管理手段不強。二是發展模式單一,競爭力不強,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過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與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不相稱。四是服務內涵缺乏標準化和差異化,品牌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針對這些現狀,擬解決生產企業提升競爭力的主要策略。這些策略是突出五個指標、導入集成模式、引進培育人才、實施信息系統、提升客戶管理、注重品牌服務六個方面。
三、設計(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擬采用的途徑(研究手段)
重點與難點:
重點:一方面是分析存在的問題:基于對生產行業和物流企業的認識,分析出目前生產企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成本意識和管理手段不強。二是發展模式單一,競爭力不強,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過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與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不相稱。四是服務內涵缺乏標準化和差異化,品牌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是采取的措施和策略:這些策略是突出五個指標、導入集成模式、引進培育人才、實施信息系統、提升客戶管理、注重品牌服務六個方面。既要對這些策略和措施進行收集、整理,還是予以一定程度上的驗證來指導實踐。
難點:是物流企業競爭力構成的四個指標。即: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務和物流質量4個方面。企業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運輸成本、庫存成本、倉儲費用、訂單處理和信息費用、顧客服務成本等。物流職能成本率=物流職能成本/物流總成本×100%;物流效率一般的指標是:貨物及時發送率(pi=ni/nt)、貨物準時送達率(pd=nd/nt)、貨物完好送達率(pw=nw/nt)和運輸信息及時跟蹤率(pn=nn/nt);物流服務包括三個指標:客戶投訴率、客戶投訴處理時間和回單返回及時率;從顧客角度出發度量物流的質量有9個指標: 人員溝通質量、訂單釋放數量、信息質量、訂購過程、貨品精確率、貨品完好程度、貨品質量、誤差處理和時間性。這9個因素包括了pds的三個指標,其中的三個指標--貨品精確率、貨品完好程度、貨品質量描述了訂單完成的完整性,它們與其它6個指標共同建立了從顧客角度衡量物流服務質量的指標。
擬采用的方法
1、科學發展法:利用生產行業的基礎理論,以及企業競爭力的要素,并結合物流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科學地看待物流服務企業的競爭力策略;
2、案例分析方法:如文中用到的鄭州物流、民生物流的案例;
3、文獻研究法:通過文獻研究,提出生產企業競爭力提升的策略。
四、設計(研究)進度計劃
1、選題構思。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選擇相關的論文題目,題目確定后要并充分征求指導老師的意見和建議,該題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是否具備現實意義和作用。
2、資料搜集。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積極收集四個方面的素材資料。一是要收集生產行業的基礎理念知識;二是要收集企業競爭力的要素和物流企業競爭力構成的四個指標;三是要收集目前物流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要收集為提高物流企業的競爭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收集資料素材的方式和途徑主要是:一是直接在學校圖書館借閱相關書刊雜志和報紙;二是網上數據庫和企業管理類網站的文章介紹;三是通過上門采訪請教相關物流企業的實際運作和經營經驗。
3、論文撰寫。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撰寫論文。主要措施:一是嚴格按照論文相關要求進行;二是認真細致撰寫,力求準確客觀反映主題;三是把握進度時間,按照時間節點進行撰寫,避免拖延。
4、修改論文: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根據指導老師的初步審閱,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和完善。
5、論文答辯: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進行論文答辯。
五、參考文獻
[1]程大中.中國生產業的水平、結構及影響[j].經濟研究,2008(1).:23-25
[2]徐從才、喬均.生產業是打造國際制造業基地的保障[j].中國流通經濟,2006(2).:16-19
[3]傅京燕.國際生產業的發展趨勢及我國的對策[j].未來與發展,2008(3).:78-85
[4]葉振宇、宋潔塵.國際城市生產業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濱海新區的啟示[j].城市,2008(9).:60-71
[5]包曉雯、曾剛.北美大都市區生產業區位研究述評[j].城市問題,2008(12).:54-55
[6]邱靈、申玉銘、任旺兵.國內外生產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研究進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43-47
[7]成剛虎,劉彤胤.向現代物流管理要效益[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7,(1).:37-43
[8]黃志明.中國生產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07,(04).:56-58
[9]連廷廣.論發展生產企業的急迫性和思路[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6,(02).:42-49
[10]吳明.發展中國家的改革浪潮[j].理論與當代,1995,(z1).:36-38
[11]莊嘉琳.生產外包國家競爭優勢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9,(07).:53-55
[12]夏晴.服務業的城市集聚效應及其發展路徑[j].北方經濟,2007,(07).:46-49
[13]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1) :35-67 .
[14] hagedoorn,j.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rm partnership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 (3) :670-690 .
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4 月 日
教研室(學術小組)意見
[關鍵詞]區域建設 金融業 發展規劃 提升服務
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的形成
近年來市中區根據《濟南市“十一五”金融業發展規劃綱要》著力提升濼源大街、經七路、經四路等傳統金融商貿區的功能,立足產業和區位優勢,提出了建設金融商務中心區的規劃設想,并列入《濟南市2008―2010年服務業發展規劃》。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濟南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整體規劃達到450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這個宏大的規劃和巨額投資徹底改變了濟南傳統老城區的形象,一個國際化的濟南在這個規劃框架下呼之欲出。
1.區位發展優勢逐步明顯。
市中區作為濟南市的政治、經濟中心區,具有較為完備的交通、信息、通訊、教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匯集了大量的資金、人才和信息等資源,商業氛圍濃厚,金融業發展具有良好的條件和獨特的優勢。近年來,市中區委、區政府圍繞建設“金融商務市中、潔凈宜居市中、文明和諧市中”的目標,充分發揮歷史和區位優勢,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突出發展以金融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立足濟南都市圈,服務山東,輻射環渤海南翼的區域金融中心。目前,規劃布局逐步完善,明確了金融商務中心區、文體博覽區、商貿商務區、齊魯休閑文化區、工業現代物流區、臘山科技文化城、都市休閑區等七大片區的產業定位和功能布局,其中,先期啟動的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作為十個重點建設的服務業聚集區之一納入了全市服務業發展規劃;服務經濟優勢突出,以金融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服務業完成增加值占全區經濟總量80%左右;經濟活力不斷增強,轄區國內外企業駐魯總部、駐濟辦事處近500家,稅收超億元樓宇9座;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區市級以上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31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42億元,同比增長19.2%。
2.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規劃策劃基本完成。
市中區結合區情實際,聯合濟南市規劃局,委托專業機構,對金融商務中心區進行了高起點的規劃策劃,確定了“兩縱三橫”(緯二路、順河街、經四路、經七路、經十路)的規劃布局,明確了三個定位,即:在區域定位上,努力形成立足濟南、服務山東乃至環渤海南翼的金融省級總部、監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全力打造以金融監督、管理功能為核心,兼有公共服務、商務公寓等相關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務集聚核;在形象定位上,著力建設環渤海南翼及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金融生態示范區。在此基礎上,本著突出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的原則,委托北京清華規劃設計院,對金融商務中心區核心區進行了詳細的城市設計,初步確定了“三軸六區”的整體功能布局,即:打造經七路―濼源大街金融商務發展軸、緯二路商業文化發展軸和經四路傳統商業文化延續軸,建設金融商務辦公集聚區、企業總部辦公區、SOHO辦公區、商業文化功能區、居住社區和綜合服務區,加快構建生態型、復合型、創新型的城市商務價值新中心。金融商務中心區的規劃定位,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已被列為全市重點扶持發展的10大服務業產業集聚區之首。
3.金融機構加快集聚。
自提出建設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以來,金融機構集聚加速,先后引進了匯豐銀行濟南分行、北京銀行濟南分行、天津銀行濟南分行等7家銀行區域總部,中德安聯人壽保險山東分公司等14家保險公司省級總部,7家期貨、典當等其他金融機構。目前,轄區內共有各類金融機構及營業網點185家,其中,齊魯銀行、齊魯證券和魯證期貨3家金融機構全國總部;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交通銀行山東省分行等16家銀行機構區域總部,占全市總量的57.1%;中德安聯保險、中國人壽財產保險等27家保險公司區域總部,占全市總量的47.4%。
4.載體建設全面提速。
抓住全市棚戶區改造的重大機遇,先后啟動了館驛街以南、魏家莊、普利門等老城改造項目,全面推進規劃用地169.4公頃、規劃建筑面積468萬平方米的金融商務中心區核心區的開發建設。目前,規劃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的萬達廣場正在抓緊建設(其中萬達廣場大商業部分已于11月19日正式開業)建成后將成為集商業商務、居住辦公、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金融商務中心區標志性區域;規劃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的綠地普利中心項目,已于年初奠基開工建設大觀園東片區華潤萬象城項目總規劃建筑面積369畝,建成后將成為山東省新地標。
中山公園東等片區的拆遷改造也正在加快推進。這些項目建成后,新增商業商務設施180余萬平方米,涵蓋金融服務、總部辦公、商務商業、酒店公寓、休閑娛樂五大功能,將在千米范圍內形成高端建筑和現代服務業密集的財富大道。
5.支撐作用得到加強。
近年來,市中區金融業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2009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2.4億元,同比增長5.9%,占全市的40.4%;各項存款余額3438.41億元,同比增加1526.41億元,占全市的53.5%;各項貸款余額2859.94億元,同比增加641.14億元,占全市的46.1%;實現稅收18.77億元,占全市的39.1%;實現區級稅收5.15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8.2%。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業實現增加值73.3億元,實現區域稅收19.1億元,金融業已經成為市中區第一納稅產業。
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發展形勢分析
1.區域競爭日趨激烈。
從遠期發展來看,按照濟南市金融業發展“三點一線”的布局規劃,全市將形成以金融商務中心區為基礎,以東部金融商貿區、西客站金融后臺服務區為核心的功能互補的金融功能區。三個功能區既分工協作,又相互競爭。特別是今后三年,全市超過3000億元的投資將重點用于西部新城、東部新區、小清河兩岸的北部新城區三大新區建設,位于老城區的金融商務中心區,面臨的競爭壓力將越來越大,在競爭中發展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基本趨勢。
2.載體資源仍顯不足。
從存量資源來看,轄區內位置優越、配套完善的寫字樓,已基本出租完畢,如明珠國際商務港入駐率91.5%,匯寶大廈入駐率92%,證券大廈已全部簽約;其他部分中高檔商務樓,雖有部分閑置辦公載體,但配套不夠完善,難以滿足金融企業入駐需要。從業態置換來看,沿主要交通干線的優質載體資源,大多采取競租的方式確定承租人,金融企業租賃價格不具競爭優勢,政府介入載體招商的措施也比較少,前期運作較好的僅有日照銀行濟南分行入駐原市勞動就業辦辦公樓等幾個項目。從在建載體來看,商務樓宇的建設一般需要較長的周期,市中區目前在建或擬建的商務樓宇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供給。
3.金融體系尚不完善。
轄區現有的各類金融機構中,銀行和保險業分別為101101家,47家,占總量的80%,金融體系結構類型偏重于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其他金融機構發展比較緩慢,整體服務功能有待加強。同時,市中區外資金融機構較少,目前僅有匯豐銀行濟南分行1家,而青島市南區、重慶渝中區等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目標的城區,都有較多的外資金融機構,
4、配套產業發展滯后。
金融功能區除了金融企業外,還必須有相關的共生產業和伴生產業的集聚,需要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等給予支持。但是,目前金融商務中心區內尚無一流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咨詢公司、資信評估公司等中介服務機構以及專用軟件開發、數據處理等后臺服務機構,與金融中心區內消費群體相匹配的購物、餐飲、休閑等產業的發展相對不足,針對性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商務中心區的聚集和輻射功能。
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
1.科學定位布局,
發揮集聚效應。根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和產業布局,立足區情實際,市中區確定了“兩縱三橫”的金融商務中心區建設布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認可,《濟南市2008年―2010年服務業發展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將其作為濟南金融業發展重點。即以魏家莊、普利門、中光明街等片區改造升級為契機,以現有金融、商務、商貿產業為基礎,整合緯二路、順河街、經四路、經七路、經十路兩側及周邊金融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積極引進內外資銀行和保險、證券、基金公司及其區域性總部,完善交通通訊、商務商業、休閑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形成面向省會經濟圈、金融總部聚集、輻射帶動力強、文化特色明顯、城市景觀顯著的區域性現代化金融商務核心標志區。
2.抓好載體建設,搭建優質平臺。
實施“三個一批”戰略,加強定向商談,搞好供需對接,努力為金融機構提供設施優良、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優質載體和發展平臺。整合盤活一批。著眼盤活存量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對轄區齊魯銀行大廈、山東商會大廈等73座、182萬平方米的商務樓宇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按照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和定位布局,通過樓宇整合、業態置換、改造配套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等方式,引進金融機構落戶。積極建設一批。不斷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搞好協調,跟蹤服務,加快商務樓宇建設進度。立足長遠發展,在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過程中,規劃策劃了華潤萬象城等一批高端商務樓宇,不斷拓展金融業聚集發展空間。
3.健全推進體系,優化發展環境。
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已被列入全省100個重點服務業園區先后出臺了《山東省‘十一五’金融業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做強做大山東省金融業的意見》、《濟南市“十一五”金融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明確提出了促進濟南商務中心區建設、金融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為加快金融業發展,市中區專門成立金融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金融辦公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融業服務體系。一是搞好溝通咨詢。通過定期走訪、建立金融高層聯誼會、舉辦金融論壇等形式,切實加強與“一行三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營業管理部、省銀監局、保監局、證監局)和轄區金融企業的聯系。二是強化政策支持。制定了促進金融業、總部經濟等發展的意見,在辦公用房、人才引進、子女入學、居住生活等方面給予最大優惠,形成政策“洼地效應”,吸引更多金融機構落戶。三是提供優質服務。建立由區政府金融辦、投資服務中心、財政局、公安市中分局、市中消防大隊、工商市中分局組成的“六位一體”的金融服務體系,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行業特點,設計“服務套餐”,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4.加強三方合作,強化金融服務。
不斷加強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對接、資金供求等多方面合作,積極搭建三大平臺,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是搭建融資平臺。充分發揮金融集聚優勢,積極主辦各類銀企合作論壇,實現銀企對接的經常化、制度化。二是搭建信用平臺。圍繞建設“金融市中、信用市中”,切實加大信用觀念和征信知識宣傳,擴大信用市場主體,優化金融業發展生態環境。三是搭建消費服務平臺。大力開展各項便民金融服務。以推進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適應全運會消費用卡需求為目標,聯合銀聯公司在全區范圍開展了“消費在市中、刷卡無障礙”活動,大力推廣POS機使用,促進了銀行卡受理市場健康快速發展。
對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1.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
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的規劃建設,需要調動、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希望市里參照西客站工程和奧體中心工程的建設運作模式,成立由市領導為組長,市相關部門和市中區有關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工作;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以此吸引金融機構聚集。
2.深化布局規劃,完善基礎配套。
一是加強區域內公共交通、水電氣暖和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流的硬件環境;二是要加強老商埠區的規劃建設,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商業、休閑、餐飲等配套服務產業,突出歷史人文特色,彰顯商埠文化底蘊,全力打造歷史與現代、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具有濟南特色的金融商務中心區。
3.采取綜合措施,擴大優質載體資源。
要科學制定現有存量資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方案,加大政策引導、支持力度,鼓勵樓宇產權單位通過置換改造,不斷提高樓宇的檔次。嚴把項目規劃關,盡可能多地規劃建設配套功能齊全、建筑風格鮮明的商務樓宇,并在建設規模、產業定位等方面嚴格監督,確保落實。同時,加快推進中山公園東、大觀園東等項目的拆遷,積極做好上新街等片區的規劃策劃,確保盡快啟動。
4.突出招商選資,健全金融體系。
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溝通聯系,及時掌握金融機構來濟投資信息,采取政府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種形式,吸引知名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來市中區投資興業。除了引進金融機構總部外,注重加強對銀行類金融分支機構以及財務公司、典當行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服務機構的引進,促進金融業多元化集聚發展。
5.優化金融環境,提高服務水平。
以推動信用產品的廣泛使用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誠信體系,積極建設信用社區,進一步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鼓勵銀證、銀保和證保合作,扶持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跨業經營,促進金融控股公司發展,推動金融合作。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參與運作民營企業上市,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山東濟南市金融業發展規劃》,中國金融網,2009.
[2]《城市論壇》,2009.
[3]于玲玲《延展中央金融商務區的滲透力量和引擎作用――濟南搜房網“城市中心價值“特別報道》,濟南搜房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