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農業發展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加快產業發展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措施來抓。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通過組織企業參加農洽會、農交會,開展招商引資、銀企對接等活動,爭取產業化項目,出臺扶持政策,農業產業化得到較快發展,至2013年底,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17億元,同比增長15.8%。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26家,濮陽縣訓達油脂產業化集群等4個農業產業化集群通過了省級認定。
1.2培育新型主體努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每年通過“陽光工程”、綠色證書、新型農民科技和實用技術等培訓,培訓了一批適應規模化生產的勞動者。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經營組織發展,鼓勵和引導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發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480個,會員14.7萬個。
1.3完善服務保障強化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提供有力服務支撐。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組織700名農技人員分包全市各行政村,實行技術承包責任制。推廣增產增效技術模式,及時分類指導。開展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在全市建設37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農業推廣機構設置更加合理,管理體制得到理順。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搭建濮陽農業信息網、村村通網絡和村訊通短信服務平臺,市、縣開通了“12316”三農服務熱線。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和“三品一標”認證,確保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
2存在的問題
當前,濮陽市農業發展正處于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過渡、農村傳統社會加快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轉型階段,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一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雖然近幾年濮陽市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基礎并不牢固,增收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二是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高標準糧田建設項目整合難度大,建設標準不統一,整合效果不夠明顯。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活力不強。龍頭企業總體上規模小、層次低、鏈條短、品牌少,批發市場少,物流水平低,產業化水平低,帶動能力弱,大的龍頭企業群體還沒有形成。四是農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亟待提高。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直接影響現代農業發展,阻礙了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的推廣和應用。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任務越來越艱巨。面對國內農產品市場門檻不斷抬高、國際農產品貿易壁壘不斷翻新、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和質量意識不斷增強的新形勢,濮陽市農產品質量監管手段和裝備水平還難以適應。
3對策及建議
3.1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投入問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關鍵問題。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增加投入總量,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要利用好政策,抓住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和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政策,積極爭取中央、省資金支持。要落實好政策,健全運行機制,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如期如數落實到位。要強化金融支持,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農業生產經營的信貸力度,組織更多的資金來支持現代農業發展。
3.2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要切實抓好高標準糧田建設,努力打造成精細化、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高標準糧田示范區,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要搞好農業技術推廣和指導,加強先進適用技術引進、推廣,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生產水平,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效益。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推廣有機肥料、生物農藥、生物防治和沼氣技術,推進農業節能減排。
3.3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建設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依托濮陽市資源優勢,建設優質小麥、優質水稻、花生、食用菌、尖椒、無公害蔬菜、花卉、小雜果、大蒜生產等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都市生態農業園區、沿黃灘區設施農業示范帶為依托,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范帶動,穩步擴大規模,提高品質,創建品牌,提升影響力,把濮陽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
3.4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大產業、大集群要結合優質糧食、畜產品、蔬菜、棉油、林果、花卉苗木、羽絨加工等優勢產業基地,培育大產業,發展大龍頭,逐步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促產業、產業大發展的局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金融服務支持,拉長產業鏈條,重點扶持226家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培育13個優勢代農業產業化集群,使之做強做大。
3.5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農業發展活力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強化政策支持,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作為扶持重點,推動財政項目資金投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大力開展“陽光工程”、綠色證書、新型農民科技和實用技術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鼓勵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強土地流轉服務能力建設,有序引導農業規模化經營。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培育力度,規范建設,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合作與聯合,鼓勵和引導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發展。
目前針對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研究是一個新課題,學術界對此深入研究較少,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框架。除了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很少有國家專門研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問題,糧食生產核心區在國際上被稱為農業區建設或者農業區域化布局。王景瑩[1]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結果。從國際比較來看,各國資源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國在農業區域化、專業化過程中,根據各自不同區域的農業生產環境,都打破以州或是省的行政界限,以縣或是區為行政單位進行分區,緊密結合農業區域化和專業化過程,促進了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互動發展。從加強各個區域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研究切入點,發現各個國家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般包括: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建設,林業生產基礎和防護林建設等內容[2-3]。Roberto[4]針對開墾荒地、選育良種到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增加灌溉面積、提高糧食加工儲藏能力、完善糧食市場流通環節以及鼓勵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新科技等具體環節進行研究,明確規定了農業科技投資導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先后提出了糧食主產區、糧食集中產區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等區域的發展概念,從國內研究看,糧食生產核心區是中國近幾十年通過實踐研究提出的新概念,針對糧食生產核心區的研究較少,主要從宏觀和定性兩個層面進行簡單分析,而針對糧食生產的區域優勢研究和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產業化、農業發展等方面研究較多,現將糧食生產核心區研究綜述如下。
1.1糧食生產核心區相關問題的研究
談琰[5]從宏觀層面,分析了糧食核心區建設政策出臺背景、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較為詳細地闡述了中國糧食核心產區建設執行層面的困境,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楊邦杰等[6]通過對東北地區的調研,提出了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構想,以黑龍江為例,分析目前黑龍江糧食核心產區的建設情況,發現土地整理標準低、種糧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等因素制約了黑龍江省成為中國糧食核心區的進程;王景瑩[1]以河南省為例,在2008年‘中央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糧食核心產區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劃分與建設,構建劃分指標體系,選擇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指出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劃分與河南省農業廳劃分不合理處,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1.2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楊春等[7]總結了河北省創新糧食生產技術,從而達到糧食產量提高的實踐經驗,對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豐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平作炎[8]通過分析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力度,試圖建立保障利益機制,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穩定增長,穩定了糧食生產核心區的現代農業發展;趙春雨[9]從中國省區、三大地帶以及區糧食生產區域3個方面,選擇生產集中度、重心演變軌跡的研究方法,總結了生產區域的特點及規律,展開研究了影響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羅萬純等[10]利用面板數據,通過建立理論模型和計量經濟檢驗,分析了糧食生產區域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積、糧食單產和非農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糧食生產綜合指數,對中西部地區的糧食生產區域變化特征進行描述,實證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資源與非農產業就業接力是主要影響因素,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含義。蔡文著[12]分析了中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國外典型的不同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提出了中國不同地區的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發展模式;崔凱[13]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方法)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進行分析和評價,比較分析糧食主產區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對于正確掌握糧食主產區現代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蔣和平等[14]針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國、東、中、西部四個層次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得出全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整體上處于上升趨勢,東中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差距明顯;蔣和平等[15]、崔凱等[16]采用多指標綜合分析方法,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定量評價,并比較中國農業現代化整體和區域發展水平。
2現代農業研究
2.1現代農業內涵、特征與理論基礎
不同學者根據‘1號文件’,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對現代農業的定義給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現代農業內涵,提出兼顧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前提下發展現代農業。將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劉燕華[20]、戴小楓等[21]學者的觀點綜述如下:大多學者通過分析傳統與現代農業的內涵區別,發現現代農業的發展是生產方式、生產力的變革,注入現代農業新的要素,不為實現發展目標、產業功能、實現價值取向、經營方式等的轉變,逐步走向商品化、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農業。由于中國農業發展滯后,發展現代農業面臨一些問題,張建華[22]從微觀、宏觀層面總結了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不同模式,同時,結合中國實際,指出中國農業需要選擇具有中國與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馬曉河[23]認為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發展進程;王碧峰[24]認為農業的資源性約束、產業化水平低、農民素質不高和科技創新能力基礎設施條件差等問題,成了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導致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低、科技推廣緩慢等現象依然存在。劉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國內外眾多的現代農業發展理論基礎體系,認為由農業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業生態三方面理論構成,其中農業經濟理論代表性理論的有農業區位、農業比較優勢理念等;農業發展理論包括城鄉統籌理論、農業多功能性理論等;農業生態理論主要包括生態位理論、循環農業理論和可持續農業理論。祝華軍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認為一國的農業發展內容與模式是由自然、生產要素資源直接決定的,其中,現代農業發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資源的因素影響;楊蘭根[27]認為人均土地資源是發展的“短板”,決定了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質量,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礎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因素,用科學技術手段裝備現代農業,明確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尹成杰[29],蔣和平[30]著重探討了建設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途徑、基本思路與發展模式,認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不同國情,選擇建設重點,完善長效機制,從而確保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2.2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是不斷變化的概念,在全球化過程中,通過總結不同國家的發展模式,以期為促進中國現代農業穩定發展。(1)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根據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總結出了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模式有3種。根據不同的自然資源和外部環境條件,李滋睿等[31]總結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日本、荷蘭3個發達國家的3種現代農業模式;對發達國家建設現代農業情況,孫浩然[32]、項仁學[33]、孟蕾[34]綜合考慮發展路徑、自然資源和外部環境條件因素,總結出了三種模式:一是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二是規模型、機械化、高技術模式;三是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蔣和平等[35-36]根據兩國的基礎條件,介紹了巴西、日本兩國建設農業的內容、特點及存在問題,為建設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借鑒。(2)中國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結合中國國情,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利用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設案例,找出不同地區現代農業建設的途徑和模式。許開錄[37]根據區位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差異化、區域化、特色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才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互動并舉的發展道路。崔凱等[13]通過實地調研分析方案,從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角度,歸納和總結了4種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慮到經濟發展與區域環境,將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分為4種現代農業模式;李洪山[39]、宋再欽[40]分別從中部應采取產業集聚和東北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的2個方面來發展各個地區的現代農業;詹慧龍[41]運用指標評價法,對中國各省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將中國劃分為都市型的現代農業、高效外向型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主導型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型的現代農業、生態和特色型的現代農業5個現代農業發展類型區;朱明[42]將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模式歸納為發達類型、較發達類型、發展中類型、欠發達類型和不發達類型5種。其中,發達類型指農村人均純收入多于6000元,鄉鎮企業數量較多,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發展中類型指農村人均純收入2500~4000元,城鄉差距仍然很大,鄉鎮企業有所發展但還未充分發育;而不發達類型則指許多農村還處于貧困和剛剛解決溫飽階段,農村人均純收入低于1500元。
2.3現代農業發展的評價
現代農業評價作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特征也不同。農業部農研中心、杜華章[43]、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對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綜合評價,制定階段性指標,構建現代農業的指標體系理論體系,反應出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且存在區域差異性,為加快區域化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重要理論指導。辛嶺等[45]利用專家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評價模型組測算模型,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定量測算,得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整體上升趨勢明顯,東中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依據此情況提出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對策;羅其友[46]通過建立農業區域協調發展的機制模型和評價方法,對中國農業發展區域的劃分和協調性進行了評價,探討了中國不同農業區域的主導功能定位和制度變革方向。
2.4現代農業發展的研究方法
洪艷等[47]在對現代農業集群發展綜述的基礎上,參照SWOT態勢分析法對中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式發展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內部資源的優勢與劣勢進行戰略分析,提出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式發展應實施構架和延伸產業鏈的專業化戰略;楊衛民[48]以分析農業機械化發展競爭力為切入點,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競爭力,基于SWOT分析方法,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競爭綜合評價,為提升現代化農業競爭力提供了針對的對策建議;閆超德等[49]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變量和農業綜合生產力的灰色關聯度計算和分析,確定了不同變量對農業綜合生產力的影響程度,總結影響河南省現代農業綜合生產力的因素;董艷等[50]利用比較優勢研究方法,對中國各地區的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業和水產業所具有的資源優勢進行比較優勢分析,這對促進區域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3結語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高端、特色、品牌農業為目標,按照“園區化、品牌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要求,著力抓好農業轉型發展和農業產品升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初具規模,循環生態畜禽養殖走在全省前列,林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明顯提升,創匯農業一直走在市各縣市區前列,2011年全市農產品出口5820萬美元,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了現代農業園區領導小組和考核驗收組,切實加強對園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和考核驗收;實行部門包靠制度,幫助解決園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重點園區建設的督查調度,確保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度。二是加大財政投入。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僅去年兌現各項農業補貼1.38億元;制定扶持政策,發展冬暖式大棚每個給予5000元補貼,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分別給予10萬元和20萬元補助;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每個現代示范園區財政補貼最高50萬元。三是推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推動土地合法有序流轉,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供規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已達16.5萬畝,其中規模流轉7.5萬畝。
(二)搭建發展載體,引領現代農業持續發展。一是建設示范園區。依托城區西部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生態優勢,規劃了面積約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農業園區。規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釀酒葡萄、夏莊瓜菜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李村生態高效農業、柳林現代循環農業、惠和現代食用菌生產等農業示范園區。目前,全市已規劃各類農業示范園區50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4.8萬畝、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1萬畝、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基地3萬畝。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業標準化、現代化、生態化、產業化發展,2011年全市標準化養殖場區發展到1920處。其中,大型標準化養殖場區120處,大型循環生態養殖示范園區12處。二是培養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培育龍頭企業,促進了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到2011年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8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8家、市級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糧食、油料、木材等產業。三是注重品牌建設。堅持走品牌興農之路,全市認證登記膠河土豆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惠德金針菇、泰和食品蔬菜產品等有機產品6個,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綠色食品50個,康寧種豬場、萬俊生豬養殖場等無公害畜產品基地14處,望鄉、凱加等12種農產品獲省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
(三)完善公共服務,保障現代農業健康發展。一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市鎮兩級農經部門,積極引導支持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基層農技人員、農業企業等主體創辦合作社,制定實施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總數達到1370家,數量居市首位,注冊資金19.4億元。二是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圍繞提高農民素質,采取集中辦班、田頭指導、現場觀摩、專家講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識培訓。圍繞結構調整,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畜牧業生產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態發酵床和低碳循環養殖模式,林業通過建立楊樹新品種試驗場匯集優良品種90多個。三是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實現了對化肥、農藥、種子等主要農業投入品的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全覆蓋。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機制,強化農產品市場準入監管,建立了以市檢測中心為龍頭,鎮街區檢測室為骨干,基地、市場和企業速測點為基礎的監測體系,基本構筑起了覆蓋全市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
二、存在問題
近幾年,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明確了思路,確立了重點,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實,全市現代農業取得了明顯的初步成效。但從調查的情況看,仍有困擾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一)現代農業比重偏低。現代農業具有優質、科技、設施、生態、安全、規模等主要特點。與之衡量,目前我市現代農業僅處于開了頭、起了步的初級階段,仍然以傳統農業、大田農業和普通作物為主,現代農業在整個農業經濟中的比重較低,甚至近幾年不少龍頭企業建設的自屬農場也多屬傳統農業范疇。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顯。體現地方特色,現代農業才有活力。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學定位,缺少引領全市農業發展的“旗幟”。面上看,涉農品牌數量不少,但真正叫得響的品牌并不多,風格特色不夠鮮明,沒有形成對外有重大影響力、對內有強大帶動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顯,品牌市場競爭力小。
(三)發展措施需要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技服務網絡不健全,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年齡老化、知識退化、作用弱化,服務能力亟待加強。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特色產業的壯大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仍存隱患。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夠強,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形勢不容樂觀。農產品監管機構不完善,設備利用率不高,引發人們對農產品安全監管的擔憂。
三、工作建議
當前,我市現代農業發展雖然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但是發展任務非常艱巨。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了解,對下步推動現代農業更好更快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確立發展主題。發展現代農業,揚優勢、抓特色、樹品牌至關重要。像壽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經成為當地現代農業名片。借鑒外地經驗,分析本地實際,發展以都市農業為特征的現代農業,既能反映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又能體現我市農業特點和優勢。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前段時間,市委作出的規劃建設城西都市農業園的決定,定位準確,目標明確。我們要珍惜、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堅持以都市農業為統領,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以規劃建設西部都市農業園為契機,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人才支撐,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與市場創匯農業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二)制定發展規劃。科學規劃是指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堅持發展都市農業的總體思路,積極完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做好農業與生產、農業與生態、農業與旅游的結合文章。首先要搞好區域發展規劃,聯系我市實際,建議在規劃建設城西都市農業園區的基礎上,規劃以膠河為軸的南部膠河生態農業區和以夏莊為依托的北部現代農業區,形成三足鼎立、各有特色、互為補充、引領發展的格局。一是精心打造城西都市農業園區。要聚集人力、物力、財力,依托區域內經濟、科技、信息、人才等優勢,傾力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形成集現代設施農業、綠色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精品示范園。二是著力打造南部膠河生態農業區。發揮膠河兩岸水土資源優勢,打造蔬菜、花卉、林業等種植長廊,推動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促進南部現代農業大提升大發展。三是穩妥打造北部現代農業區。圍繞金針菇、杏鮑菇、韭菜、山藥、甜瓜等產品優勢,穩妥打造瓜菜食用菌種植園,尤其要借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在召開的契機,不斷提升北部現代農業發展質量和知名度。在搞好區域發展規劃的同時,還要抓好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規劃和農村經濟組織發展規劃。
[關鍵詞] 鹽邊縣 現代農業 對策建議
一、鹽邊縣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
1.農業內部結構基本合理,比較優勢逐步顯現
農業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農業發展的程度和速度。農業中的優勢產業要重點發展,而相對薄弱的產業則需要大力扶持。從2006年鹽邊縣農業各產業產值可以看出,農、林、牧、漁、農林牧漁業服務業均有一定的發展。在鹽邊縣農業各產業中,種植業和畜牧業在農業發展中占有較大比重,分別達到了45.08%和40.36%。而農林牧漁業服務業所占比重最小,僅為1.75%,這說明農業服務體系還不是很健全,需要進一步完善。與攀枝花市農業內部結構相比,鹽邊縣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所占比重均略高于攀枝花市,這些是鹽邊縣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
2.農業七大產業初具規模
借助獨特的氣候、光熱等資源條件,鹽邊縣通過幾年的努力和發展,重點培育了以桑、菜、果、畜、漁、煙、茶為主導的農業七大產業。目前七大產業已初具規模,成為全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鹽邊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2291萬元,七大產業總產值達到55747.32萬元,占到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77.12%。除畜牧產業外,其他六大產業現有規模總計33.66萬畝。七大產業中,畜牧業分布在全縣的所有鄉鎮,產值遠遠高于其他六大產業,具有較大的規模。其他產業雖形成一定規模,但規模還比較小,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3.農副產品加工業開始起步但規模和效益亟待提升
近年來鹽邊縣在農業七大產業的基礎上已經發展起了一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這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輻射和帶動了一批農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鹽邊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但是鹽邊縣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晚,縣內農副產品加工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也還較低,這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中除了七個龍頭企業外,其他的基本都是些不具規模的小作坊。
二、鹽邊縣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
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積極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重點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特色農牧產品加工業。這為以“桑、菜、果、畜、漁、煙、茶”七大基地為主體的鹽邊縣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大對西部地區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的支持是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這將有利于鹽邊縣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揮特色農業的優勢。
2.“擴權強縣”給鹽邊縣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四川省政府《關于開展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是鹽邊縣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要機遇。在行政區劃不變的情況下,下放部分經濟管理權限,有利于增強發展的自,增強縣級政府調控能力,提高縣級政府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體制環境。這意味著四川省有可能對鹽邊縣農業發展直接轉移更多的資金;使鹽邊縣可以共享各類農業信息資源和更快捷地了解先進國家和地區農業發展的經驗。
3.“金三角”農業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于鹽邊縣的資源優勢發揮
2004年在攀枝花召開的云、貴、川資源“金三角”農業發展戰略研討會提出用較短時間將攀枝花發展成為具有典型特色、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特色農業出口創匯基地。地處云、貴、川資源“金三角”、攀西資源開發腹地的鹽邊縣,縣域內水資源豐富、生物資源多樣、氣候資源獨特,是攀西地區“早春菜”等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云、貴、川資源“金三角”農業發展戰略為鹽邊縣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和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三、鹽邊縣現代農業發展對策建議
1.支持農業科技入戶
目前縣內有一些優良的農業技術,但是還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應用,導致農產品質量良莠混雜。縣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把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納入財政支出的一部分,還要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鹽邊縣要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工程”來抓;作為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鹽邊縣可持續發展的“長效工程”來抓;作為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來抓;并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作為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其次要探索農業基礎設施經營管理的新體制。國家和集體投資的基礎設施,在確保安全、有效運行、發揮效能的前提下,可以探索采取承包、租賃等形式,由當地農民承包經營。
3.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政策扶持
鹽邊縣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縣內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就要相應的加大對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制定上,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工業企業同等看待,使它們享有同等的稅收優惠、優惠供地等政策;在制定七大產業建設發展規劃后,將七大產業建設任務列入鄉鎮單項目標考核內容,促進七大產業的發展,為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原料保障;為了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更好更順利的發展,實行限時辦結制等優化發展環境的制度,為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方財政 現代農業 建議
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的社會化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
一、我國財政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方面的成果
200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以發展現代農業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2008年起,中央財政設立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各地發展糧油生產和優勢特色、安全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至今,我國農業現代化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表現在:
1.糧食生產能力穩步增強。“十一五”以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2009年達到10616億斤,比2005年增長9.7%。特別是2007年以來連續3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肉、蛋、奶、水產品、蔬菜產量大幅增長,市場供應充足,滿足了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2.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優糧工程等一批重大農業建設工程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財政專項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越來越大,由2005年的48%提高到2010年的51%。
3.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穩定并繼續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逐步發展壯大。2009年,耕地流轉面積達到1.5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2.4%;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2.4萬個,帶動1億以上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4.64萬個,實際入社農戶2100多萬。
4.農業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從2005年的563.8億美元增至2009年的923.3億美元,增幅達63.8%,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請進來”和“走出去”取得新成效,農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穩步提高。
5.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關,2009年達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增長時期之一。
二、目前地方財政支農政策措施與發展現代農業要求間的差距
1、地方財政支農投入仍然相對偏低,基礎產業難以做大做強。以山東省為例,改革以來,地方財政支農資金規模仍較小。
2、地方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偏重農田水利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其它軟件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多年來,雖然各級財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強農田水利、農村清潔能等方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市場體系、服務體系、執法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方面建設支持不夠,甚至沒有,致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形勢。
3、地方財政支農資金沒有形成合力,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多年來,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分別掌握在發改委、扶貧辦、農辦、財政、農業、畜牧、水務等多個部門,在缺少切實可行的系統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導致財政支持政策紊亂,資金統籌使用困難,項目內容有相當程度的交叉重復,難以發揮資金統籌效益。
4、地方財政支持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力度小,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與現代農業發展相脫節。很多市縣在這些方面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幾乎沒有投入,難以達到用現代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發展農業的要求。
三、地方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拓展渠道,增加財源
1.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只有經濟穩定增長才有穩定的財源,因此發展地方經濟,培植地方財源是加快地方財政收入規模擴張步伐的基礎。
2.進一步完善分稅制預算管理體制。在明確各級政府事權和支出范圍的同時,規范收入的劃分,加強地方稅體系的建設,構建新型的地方財政收入體系。另外,對于現有地方稅的征收要加強管理,防止稅收流失。
3.盡快建立地方公債制度,解決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矛盾,并通過立法來對其規范,同時要建立地方財政的償債機制,如設立償債基金等來化解債務風險。
(二)圍繞現代農業特性,結合縣域農業的實際,突出財政支農重點
1.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2.突出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大力支持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推進農產品品種結構的優化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增強其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3.加大農業教育、科研和農民培訓支持力度。
(三)針對發展現代農業不同對象和環節,優化地方財政支農政策
財政項目資金作為政府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據不同的支持對象和環節,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達到政策效果:
1.加大財政無償投入,在產業化經營中的純公益部分,屬于公共財政履行職能的范圍,財政
應無償地投入。如農產品基地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利工程、機耕道路等;
2.創立財政有償投入,對于產業化經營中屬于市場籌資部分,財政可采取有償投入,支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
3.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利用貼息、補貼、以獎代撥、稅收優惠等措施,以較少的資金吸引社會各階層資金進入農業領域,實現“以小博大”。
(四)強化地方財政支農支出的激勵機制。
1.建立地方財政支農支出責任追究制度,對在支農工作中弄虛作假、截留支農資金等不遵守法律法規給國家造成損失的,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責任。
2.建立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獎勵機制,激勵地方財政支農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本文系2017年度遼寧省社科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遼寧“互聯網+”鏈接農業發展對策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7lslktyb-109)的階段性成果。
一、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文獻綜述
(一)互聯網與農業發展結合研究
當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原本在農業領域分散的線下銷售模式與原手工粗放式生產轉向線上銷售與智能化生產,信息、網絡和高科技慢慢融入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包括產、供、銷等多個環節,并且帶動IT設備、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大數據信息服務等產業鏈條的全面升級。在互聯網對農業信息傳遞功能方面,汪雷、汪衛霞(2010)以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基本分析工具,通過重點分析農業信息的傳播內容、傳播途徑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了我國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農業信息傳播滯礙的原因與機制[1]。嚴方(2006)、李志達(2011)、李亮(2013)對“互聯網+農業”信息利用現狀、存在問題、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2][3][4]。從以上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農業”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首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調動企業、社會、政府的參與,拓展“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從而打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二)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對策建議研究
在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方面,朱鏈萍、張建華、王澤天(2015)等學者從定性層面做出了探討,從“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支農”“互聯網+耕地寶”的多種模式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5][6][7]。趙愛雪(2015)提出農業“互聯網+”行動方向[8]。萬寶瑞(2015)認為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自然會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府首先應該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資金支持;其次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建設;最后在提升農村信息水平和農民互聯網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將農村基層應用互聯網與農業現代化連接起來,將信息化滲透到農業政務管理、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等各個環節[9]。從眾多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要結合本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政策支持、頂層設計、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開發、電商平臺等多個角度來探索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比較落后
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首先體現在信息技術方面,但是我國農村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普及率卻不盡人意。首先,互聯網技術并未徹底改造農業生產環節以提高生產率。其次,互聯網技術并未運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品質監督和管理過程。最后,互聯網技術并沒有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打通并整合成精煉而完善的產業鏈。
(二)農村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
農村教育資源缺乏,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有限,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慢且農民對于“互聯網+農業”潛在價值和發展前景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對于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不夠深刻,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三)“互聯網+農業”的相關配套服務發展滯后
完備的物流體系和金融支持是農村“互聯網+農業”發展所必備的條件。而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發展所需的農村物流、金融服務等跟不上,如目前農村物流已經實現縣城和鄉鎮全覆蓋,但是絕大多數行政村還沒有物流點,“最后一公里”問題嚴重,農民網上經營農產品銷售面臨發貨難問題。金融服務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數銀行只在縣城有網點,在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或者農業銀行,而且大多數網點并沒有自動存取款的ATM機,金融服務跟不上,影響農民的網上交易。
三、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用互聯網思維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體系“互聯網+農業”的本質是將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全面融入農業經濟發展的全過程,而不是互聯網與農業的簡單拼接,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頂層設計、分階段推進。因此,必須從全國層面加強和完善“互聯網+農業”的頂層設計,制定“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戰略規劃,從基礎設施、專項應用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明確入手環節、支持重點、推進措施,用互聯網思維方式,將互聯網有機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對“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建設任務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形成全國統籌布局、部門協同推進、各市分類指導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新體系。
(二)加強網絡覆蓋面,注重發展延伸
要發展農村互聯網,首先,是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面覆蓋,考慮到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覆蓋速度,傳統互聯網金融還需要發揮主力作用,要不斷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培養、發展農村金融的主體,并且還要向相對落后的地區進行推進、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傳統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規模,有利于將來傳統金融向互聯網金融的過渡,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為將來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打下基礎。
(三)利用互聯網打通農業各個環節
農村基層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把自己本地區的優勢與農村現代化建設連接起來,將互聯網滲透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農業只有把金融、物流、銷售各個環節都打通,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給予參與的農戶以政策、資金的支持,以促進當地互聯網行業和農業的相互協調發展,才會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建設。
作者:李宏暢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汪雷,汪衛霞.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現代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7):97-100.
嚴方.互聯網上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與管理研究[D].湖北:華中農業大學,2006.
李志達.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專家系統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6):135-136.
李亮.農業個性化門戶服務模式研究與實現[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朱鏈萍.互聯網金融優化農村支付環境路徑選擇[J].金融經濟,2015(10):62-63.
張建華.互聯網金融對農村信用社轉型發展的啟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澤天.互聯網金融下的農村金融發展策略調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關鍵詞:農業機械;現代農業;發展應用;重要作用
1農業機械管理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意義
在整個農業機械設備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關鍵要提高機械設備的使用效果,因此做好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農業機械設備應用的過程中,能夠提高整個農業機械的應用質量和水平,同時還能優化農業機械設備應用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要確保整個農業機械設備的干凈和整潔,從而能夠進一步將其他的多余的雜物清除,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設備的發展。在整個農業機械設備管理過程中還能夠提高相關農業機械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專業化能力,這樣才能夠優化農業機械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在整個過程中還要確保農業機械人員的安全和穩定,從而進一步優化農業發展的結構和效果,清楚的使相關人員認識到自身責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及不足
2.1農業機械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很多農業機械設備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是體現在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責任問責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嚴重影響了農業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行。另外相關農業企業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管理機制,這不僅降低了農業機械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同時還無法滿足農業機械工作的實際要求。
2.2農業機械技術不成熟
農業機械技術不成熟會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從而降低了農業機械技術的質量和水平,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結構發展體系,這種不成熟的技術會直接導致農業機械發展的不健全以及不平衡。
2.3農業機械技術人員水平低
農業機械技術人員作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了十分大的作用,但是現階段有很多農業機械技術人員自身水平和專業化能力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業機械技術的正常持續發展,從而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3改進建議
現階段,雖然我國農業機械設備管理工作逐步正規,但是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其具體方法如下:
3.1重視農業機械的作用
在農業機械發展的過程中,要想使其在農業發展中能夠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重視農業機械的作用,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實踐,從而提高農業機械的質量和水平,優化農業機械的使用效果。與此同時,在這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真正將農業機械進一步優化發展,無論是相關單位還是技術人員都要充分的認識到農業機械的作用,使其能夠發揮其實效,進一步重視農業機械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
3.2提高相關工作人員自身素質
農業機械的發展為整個農業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因此需要逐步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優化農業機械的效果,相關工作人員一方面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多學習、多借鑒、多交流,真正將農業機械的工作發揮出來,實現農業機械的進一步發展,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相應的基礎。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相關單位和個人,重視現代農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將傳統的粗放型農業逐步轉變為集約型農業,優化現代農業的自身發展。
3.3優化現代農業結構
科學良好的農業結構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和投入,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現代農業結構,真正將農業機械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這就需要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機械的使用水平和效果,從而在根本上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與此同時,在現代農業結構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結合先進的農業機械理念和方法,創新農業機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夠優化現代農業的自身結構。在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逐步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和責任問責制度,將責任落實到位,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個人,從而實現農業內部結構又好又快發展。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