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4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探究教學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探究性閱讀;內涵;思維特征
探究,在《現代漢語規范辭典》中解釋為:“探討深究”,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探索研究”。綜合這兩者的意思,表明探究應該是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探討的方式,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一、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內涵
(一)探究是人類的天性從心理學角度講,“探究”是人類的天性。布魯納曾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從嬰幼兒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對其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床上的被子,屋頂上的吊燈,將之抱在懷里的母親和周圍的每一個人,對他(她)來說都是新奇的。稍微長大學會說話時,總是有問不完的“為什么?”,教育者(老師、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如果善于啟發,那么就會在滿足該孩子好奇心、教給該孩子基本常識的同時,激起該孩子對周圍事物濃厚的興趣和深究的欲望,這應該就是成功的教育者。但有些教育者對兒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出于不理解。對于他們眾多的“為什么?”,總是出于不耐煩,或者干脆回答說:“等你長大就會知道了”。久而久之,兒童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逐漸失去了問“為什么?”的興趣,探究的天性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孩子對周圍的事物逐漸處于麻痹狀態,結果嚴重阻礙了孩子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探究性教學方式是個體發展對閱讀教學的內在要求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重新看到了人類的這種天性,也意識到“探究”的重要性。它明確地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力、思辨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見,“探究”也成為了本次閱讀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探究性閱讀教學是對傳統閱讀教學的繼承和超越。后者本質上是一種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對閱讀活動進行生硬的肢解和技巧性的分析,對文本進行“純生理式”的解剖,將原本生動豐富,意境深遠的文本分割成一系列毫無生機和情趣的字詞、修辭手法、句型“灌”給學生,把學生當成“容器”。“結論幾乎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達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況”(愛因斯坦語)。傳統閱讀教學方式是更多地單向的活動,以教師講授為中心。視學生求真、索理、探究的天性于不顧。其不良后果就是閱讀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得不到有效培養,不利于學生的想像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對舊事物批判繼承的過程,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探究性閱讀教學也不例外。探究性閱讀教學不應是對傳統接受式閱讀教學方式的完全否定,而應繼承傳統閱讀教學中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傳統閱讀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接受能力,有效的接受能為學生提供豐厚的知識儲備,為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探究性閱讀教學所應放棄的只是那些機械劃一、盲目跟從書本和權威的做法。探究性閱讀教學對傳統閱讀教學最根本的變革在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上,強調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視學生為主動的建構者,還學生以自由發展的空間。
探究性閱讀教學以學生的探究思維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和歸宿,不是僅以知識為本位。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學生掌握多少具體的知識,而在于以學生個人的知識、生活閱歷為基礎。讓學生自主、快樂地去探索,遨游于知識的海洋,激起一朵朵思維靈感的浪花,使探究性閱讀教學得到深化,并使隱藏在探究性閱讀教學背后的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這種優化的思維品質將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思維方法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維是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靈魂。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思維過程,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閱讀的整個過程。“新課標”的閱讀部分也無處不閃現出對思維的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閱讀的課程目標中指出:“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個性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對思維培養的上,提出了明確的方法――“探究”;在探究的方法上,要求充分利用各種思維,以拓展探究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在探究氣氛上,提倡自主、融洽,并且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一個動態過程。”
閱讀實際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這一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思維。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首先與文本展開對話,這一過程是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和思維能力以及世界觀對文本的解讀,通過與文本的對話,達到與作者交流的目的;然后,再通過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達到對文本更高層次的理解,從而拓展自身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豐富自身的世界觀。在閱讀過程中,思維方法起到了關鍵的紐帶作用。
探究性閱讀的對象――文本,是思維的產物,閱讀方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利器。在探究性閱讀中,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各種思維方法去閱讀,去理解作品的內容,去探究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領悟作品所蘊含的哲理。同時,又在閱讀中使自己的思維方法得到訓練,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因此,當今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研究應更多的考慮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思維方法,重新審視思維方法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力求探究性閱讀教學研究在思維方法上有新突破。
三、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思維特征
(一)重視學生體驗基礎上思維的主動性
探究性閱讀教學讓學生根據其自身的知識背景和現實生活經驗為基礎展開自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的體驗、感悟中去發現某些事物和問題。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貼近生活,加強學生的體驗,強調自主性與體驗性是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情趣所在。
探究性閱讀教學應強調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此次基礎教育改革是對傳統教育思維方法的一次改革,強調將學生的需求、動機和興趣置于重要地位,注重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探究性閱讀教學正是這一教育理念的真實呈現。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現探究問題的主動性;二是圍繞探究問題進行探究的主動性;三是總結探究結果及問題再發現的主動性。因此,就要求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轉換為探究教學的指導者和組織者,還學生以本位,讓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也就是說,教師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自主選擇的角度、啟發學生思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判斷等方面,讓學生積極主動且自主完成探究性閱讀教學中的學習和探究任務。
(二)關注探究中思維的過程性和開放性
探究性閱讀教學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反對結果的唯一性。歌德指出:“我們都不應把畫家的筆墨或詩人的語言看得太死、太狹窄。一件藝術作品是由自由大膽的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應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關照和欣賞。”探究性閱讀教學應如歌德所言,重視探究的過程和開放性。
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要把思維的過程和空間留給學生。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充分體驗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喜怒哀樂,在自主構建中掌握知識、發現問題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發展,而這一發展所依賴的正是探究的“過程”。袁振國先生指出,“我們不僅希望學生掌握知識,更希望學生掌握分析知識、選擇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簡單地說,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知識是啟發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
同時,探究性閱讀教學具有開放性,其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探究內容的開放性。二是探究過程的開放性。三是探究結果的開放性。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老師所應關注的是怎樣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怎樣查找資料進行論證,始終以學生為探究的主體,從而形成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見解,而不是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走向預先設定好的答案。
(三)探索思維方法運用的綜合性
關鍵詞: 探究式物理教學 思維誤區 教學策略
1.引言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教學的對象是學生,重視學生的學習特征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探究式物理教學的特征
學生有與生俱來的探究需要和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運用適當的方法。為此,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征提出幾點看法。
2.1問題情境持征和思維開放特征。
問題與疑問是探究學習的起點,也是探究式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大學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努力創設物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物理問題情境中不斷發現地問題,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實施大學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具有思維開放特征,關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和途徑。所有問題應啟迪學生充分思考,必須給予學生寬廣的思維空間。
例如:在“聲音的產生”的教學中,可讓學生聽琴聲,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琴聲,從而提出問題。設置一系列物理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疑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創設物理問題情境是探究式課堂教學的良好開端。
2.2實踐探索特征和能力培養特征。
實踐是探究式學習的靈魂。必須加強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圍繞研究的問題,在實驗、觀察、統計、讀書、查閱資料、搜集信息、訪問、調查、分析現象和數據等大量實踐、探索活動中,豐富感性認識,訓練、提高實踐能力。加強實踐探索活動,一是要組織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三是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查閱資料、搜集信息、調查訪問等方法。
探究式學習,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大學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應根據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例如,在設計研究某個問題的方案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能力;在完成某個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觀察分析、實踐探索能力;在研究某個物理知識與科技、生產、生活的聯系的問題中,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2.3學生主體特征。
探究式學習以發展學生個體、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因此,大學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保證學生的主體特征,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獨立思考,主動學習。教師只是在教學過程中起了引導的作用,教學活動全過程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特征。
3.探究式物理教學中常見誤區
大學物理的探究式課堂教學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課堂教學設計與具體操作中仍存在著對探究理解的“誤區”,阻礙了該模式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
3.1誤區1:頻繁提問即是探究。
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征就是“問題探究”,即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發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和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可見問題性特征并非等同于“頻繁地提問”。問題探究的特征應有如下三層涵義:(1)問題是教學的開端;(2)問題是教學的主線問題;(3)問題是教學的歸宿。
3.2誤區2:重能力、方法的培養卻輕知識的落實、掌握。
掌握知識和掌握方法彼此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就知識和能力關系而言,知識也是能力的基礎。因此,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確實需要改革單純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注重探究程式的設計,以期在教學中真正落實知識目標。
3.3誤區3:多媒體課件可以代替實驗。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教學代替實驗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扼殺了課堂的生動性。
4.探究式物理教學問題轉換策略
下面我就探究式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策略談幾點看法和體會。
4.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
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體。在情境中設置有思考價值,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學會觀察,提出新問題,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創設學習情境時,應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發性。演示實驗、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模型和影像資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創設學習情境。
4.2經歷過程,重視探究。
物理教學實質上是展示和發展思維的過程,這一思維過程就是對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性認識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規律的揭示過程,讓學生親自去實驗、體驗、揣摩、模擬這個過程,就能領悟知識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視過程教學,不只是讓學生獲得一些科學的結論,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探索科學的方法。
4.3借助實驗,引導探究。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方法是物理學學習的基本方法。通過親身體驗與理論學習相對照、驗證,來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確的物理情景。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不易觀察到的事物,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為突破難點營造良好的氛圍。
4.4重視主體,發展探究。
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媒體的選取與組織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又要滿足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要求。知識的教育、觀念的培養、能力的訓練既要為學生近期的學習打下基礎,又要著眼于學生長遠的發展和終身教育,要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
5.結語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參與的活動,他們都將以導師和主人的雙重身份進入探究式課堂。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要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
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尋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科學思想,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滿足,不斷創新,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從思維的誤區中走出來,尋找合適的轉換策略,這樣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取得更好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會會.論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改革.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3).
[2]張正兵.新課程標準下物理教學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11,(8).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初中語文教學 探究性閱讀
1.引言
探究性閱讀教學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探究型學習方法,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筆者對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2.語文探究性閱讀的內涵與特征
2.1語文探究性閱讀的內涵界定
探究是深入探討、反復研究的意思,從廣義上來說是追根究底及好奇等,而狹義上通常是指科學探究或科學研究等。語文由于其學科特點在整合知識、技能培訓及思維訓練等方面的探究空間比較大[1]。因此,語文閱讀探究性教學是把探究引入語文課堂,讓學生通過質疑、提問、探索、交流、歸納及總結的方式尋求對文本和自我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
2.2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特征
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比較復雜的教育教學活動,雖然是不直接把構成教學目標的相關概念和認知策略告訴學生,但是主張讓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因而符合教學的一般特性,同時又具備一些獨有的特征。
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現在:首先,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主要以問題的形式來現,問題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和起點;其次,探究性教學更加注重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知識的講授,更加關注學生的體驗和表現;最后,探究性教學不僅注重知識能力的獲得,更注重學生的認知及情感體驗。
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首先,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和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重視師生間及生生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共同探究的過程獲得對知識的體驗;最后,探究性閱讀教學不僅是一種體驗過程,更是一種對話過程。通過體驗和對話,學生逐步形成對語文美的認識和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3.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策略
初中生在閱讀時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認識誤差,基于此,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應采用以下策略。
3.1探究性閱讀教學主體確定策略
探究性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所以教師要正確定位,注重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具體而言,教師應做到: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與傾聽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以一個參與者或者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這不僅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且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表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質疑。因為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需要學生思維發散才能獲取靈感,領悟內涵。同時,注重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增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探究性閱讀教學方法選擇策略
初中學生對外界事物的了解差異性很大,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探究性問題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小組合作是不錯的形式,可以將三至六人分為一組,組長可以輪流擔任,每個成員都分工明確,同時要培養小組成員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發揮群體優勢,實現探究目標。同時,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及知識結構,充分發揮組員間的優勢。
3.3探究性閱讀教學內容分析策略
探究性閱讀教學內容分析策略主要是對疑難問題的分析策略。一般而言,閱讀中的疑難問題,一方面表現在文章的具體表達上,另一方面體現了文章的內容。對初中語文而言,詩詞賞析是探究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因為詩詞作者與我們無論是在閱歷和思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難領悟詩詞內在的含義[2]。另外,為了體現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言之美,很多作者只是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基本的結構框架。這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比如在一些記敘文中,一些用來表現人物的語言因為種種原因欲言又止,將其作為探究性問題提出,讓學生聯想特定環境下人物的語言、神態或心理活動,對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大有幫助[3]。
4.結語
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科學探究式教學為基礎,結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以引導為主的方式形成的一種教學形式。筆者對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內涵與特征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繼而對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主體確定、教學方法、內容分析等策略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孫春成.新語文課堂:探究教學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科學探究;小學科學;運用
前言
科學探究教學和學習能夠體現出教學的先進性,這也是目前教育領域最突出的特征,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運用科學探究能夠突出學生在科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科學的主人,促進他們構建自身的科學知識結構;科學探究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的探究,實現對科學知識的深入理解;科學探究教學具有很多特征,它的運用讓學生的發展得到了關注,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操作能力,不僅僅實現對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形成了學生的科學價值觀念和態度。目前隨著我國新課程的改革,科學探究教學模式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科學探究教學的特征
科學探究教學具備幾點主要的特征,即指導性、建構性和自主協同性,指導性指的是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策略進行指導,讓學生在科學的學習中更加積極和主動,這主要體現在教師課前的準備,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學習環境;另外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整個問題提出、探究方法和結論等進行指導,解決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其次,教師在科學探究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他們原來的知識基礎上開展探究教學,實現對學生的知識建構,實現科學探究的實質性;最后,在科學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注重情景的真實性,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索,解決科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主建構。
2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2.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學生的探究欲望是在問題的情景中產生的,只有在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景中,學生對科學的研究意識才會得到提升,所以教師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產生對科學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教學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觀察螞蟻的身體》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問題的情境,展示螞蟻的圖片,并讓學生留意生活中螞蟻的實際情況,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教師在學生深入的觀察過程中提出問題:螞蟻是靠什么產生嗅覺的呢?它跟人類一樣有鼻子和眼睛嗎?通過問題的創設,讓學生會對螞蟻有更多的探索,對它們的身體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1]。
2.2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獨立探究: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應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提出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所以生活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自主思考和探索,動手實踐;小學生接受科學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而應該是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對新的科學知識教學進行設計和加工,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更深入理解,所以教師給足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獨立思考科學問題,對科學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實現科學探究的終極目標。
2.3參與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應該是集體的任務,教師應該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討論,提高科學探究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會相互討論,交流合作,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學習小學科學《磁極與方向》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在每個小組分發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器具,比如磁鐵,鐵塊等,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實驗,并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果,在學生的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得到了提升,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2.4感受探究過程,體驗探究樂趣:科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比如在學習《測量水的溫度》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細節和感受科學的變化,比如平時喝水的溫度,泡茶的溫度,感受不同溫度的水帶來的效果,讓學生感受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更能體驗樂趣,培養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結語
總的來說,本文討論的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為學生的知識構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讓學生可以從整體出發,構建自己對探究教學的認識,讓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時也能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更多方法和策略,然而科學探究教學方式實現真正的價值,營造更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探究性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59-02
一 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以教材為基礎,將教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自主質疑、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教師不用直接為學生講述教學知識的概念,他們可以采取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學習并掌握知識的主動性。
二 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教師不用直接說明學生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識,而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解題工具和簡單的解題思路,讓學生聯系自己平常所學的知識,將其運用到題目的解答中。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深度的思考和討論,積極主動探討出多種解題方式。這樣不僅能及時發現學生掌握知識的欠缺,還能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將實際生活引入到課堂教學上,與小學數學知識相結合,使小學數學課堂更具有趣味性,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善于提問。對于數學中遇到的圖形問題,教師要適時地向學生提問,這時學生就能馬上被老師所提的問題吸引,進而積極去思考問題。現代化的小學數學課堂雖然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很高,把學生的學習放在主體地位,但教師仍然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更主動地去思考、去學習。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就是要摒棄教師只傳授知識的弊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提問,能使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目標,積極主動地掌握數學知識。該環節在探究性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好習慣。
第三,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小學數學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啟蒙階段,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才能使得學生在后天的學習過程中養成一個好習慣。在教師的引導下,大部分小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查閱書籍,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對于有疑問的知識要將其記下,并及時和老師同學進行討論。探究性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通過讀書、思考、研究等方式,能夠養成自學的好習慣。由于小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有限,他們在自學的過程中對于新知識往往會有疑問或者疏漏,教師可以采取分組的形式,讓他們對新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對于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老師對其進行細致的解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積極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僅達到了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目的,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促進學生間和師生間的友誼,通過討論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并將其牢牢掌握。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情況,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全面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更嚴密、更具有條理性。
第四,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探究結論進行及時驗證。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逐漸向問題的深處進行探究,不斷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多與老師進行溝通。對于已經得出探究結論的問題,教師應該主動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探究結論進行驗證,這樣能夠使學生對學習養成嚴謹的態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收獲學習并掌握知識的喜悅,這種方式能為學生以后學習數學增添動力。
第五,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練習和靈活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在實際練習和解答數學題目的時候能夠做到沉著冷靜、思路清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不要馬上向其講解正確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能加強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印象。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反復練習,直到能夠靈活運用為止,這樣才能在有效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三 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
在小學生數學教學中采用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多是以引導學生學會系統的觀察,以常見的物體作為解題的輔助工具和測量為基礎,能夠準確地對事物的屬性加以描述,并采用分組、分類的方式進行教學。該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中增強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力。在此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能力,為學生營造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解放學生的思想,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高。探究性教學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開放思維,還使得學生養成了嚴謹的學習態度,分組的探究學習模式增加了學生之間交流和團結互助的機會,使其在學習的同時收獲更多的良師益友。該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更受學生的喜愛,這不僅體現了教師傳授教導知識的特性,還體現了教師的引導和組織能力,是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不可缺
少的引導者。
四 結束語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多年來教學方法改革的必然結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性教學模式得到廣泛應用。教師把這種教學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對于整個教學而言,其是由很多細節組成的,所以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初中,物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如果不注重細節問題,就會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做好教學的細節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細節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細節處理
1前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其教學的方向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朝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同時作為初中的物理教師還要不斷的改進教學的方式和觀念,注重細節,從而才能夠構建高效的課堂。
2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
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學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向以學生為主的方向在轉變,并且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情景創造和設置的時候,創設的情景要正確的引導學生,讓學生學到新知識,因此,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具有層次性的特征。例如:在進行《密度應用》教學的時候,教師提出:提供一個彈簧測力計和燒杯、適量的水、一根細線,請你設計實驗,并且測量出金屬螺母的密度。針對這樣的現狀,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樣解決,隨后教師意識到這一問題,就提出了幾個問題進行補救:一要想計算出密度,應該確定哪些物理量;二質量應該怎么測量;三剩下的儀器應該怎么測量體積,學生根據這些參數就能夠很好的找到解決的方法,經過討論分析很快得到了實驗的具體步驟。從案例中可以知道,開展物理課堂教學的時候,如果教師沒有設計好問題,就會促使學生對提出的問題不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設計問題一定要有層次性,要由表到里,由淺入深,層次分明,這樣就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趣味性,也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確保知識更好牢固。
3要選取具有生活特征的素材
在新課改下,物理提出了新觀念,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所以在開展初中物理教學的時候,設置的課程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并且與學生的特征相符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可以對物理現象的探究,揭示出隱藏的物理規律,并且將物理現象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就能夠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實踐能力,因此,作為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選取的素材一定要切合實際。例如:在進行《照相機與眼睛》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利用學校運動會的照片,引出照相機,并且對照相機的發展歷程進行展示。然后將教師在工作時候戴眼鏡批改作業的視頻展現出來,但是看人的時候卻摘下眼鏡,這樣就能夠很好的過渡到眼睛教學中。最后,根據學生帶的遠視和近視眼鏡情況對“視力的矯正”進行探究,并且告訴學生應該如何防止近視。同時可以在教室里播放眼保健操,學生跟著音樂做。從上述案例分析指導,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學的素材要選自學生身邊的事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的顯示真實性的特征,也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課件使用必須具有靈活性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并且其能夠給教學帶來一定的活力,但是太過于強調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這樣就促使很多問題顯示出來:原本活潑、互動的課堂,現在卻顯得死板、缺乏靈活性,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例如:在某課堂中,原來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但是因為學生不能很好的深入進去,這樣在開始的時候,就顯得課堂比較僵硬,課堂的氣氛不好,針對這樣的現狀應該怎樣采用多媒體。首先在開展教學設計活動的時候,應該將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對于課件的制作不應該要每個方面都兼具,也不要給人一種見到課件就看到教案的感覺,可以在重要的地方制作一個小視屏、幾張圖片等。然后在進行概念、公式講解的時候,應該采用傳統的板書方法,這樣既促使課堂具有靈活性的特征,還能夠體現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因此,在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要進行精心的選擇。
5教學探究要具有合作性
現階段,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一定要以學生為主,其中物理應該采用開展實驗的方式進行探究,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取自己。因為學生的能力、水平等有著一定的差異,這樣很多教學活動分組不夠均衡,并且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有的熱情,有的冷清,這樣就促使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一些物理活動成為了少數學生的個人秀。針對這樣的現狀,作為初中物理教師,在學生剛接觸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將前后四人分為一組,讓他們開展合作,每次在探究實驗活動之前,讓學生自己思考,寫出自己的探究思路;然后讓小組的成員對實驗的方案進行介紹;最后小組內部分工合作完成實驗。采用這樣的實驗方法可以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6實驗設計要有直觀性
對于初中教學來說,物理是一門基礎性科學,這門學科主要以實驗的方式開展教學,所以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并且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但是有一些實驗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的特征,只利用文字顯得過于空洞,很多學生在聽完整節課之后,還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更加不用說注重實驗中的細節問題。例如:在進行《速度》教學的時候,有一項實驗是對紙錐下落速度進行測量,這項實驗看起來很簡單,只需要測量距離和時間兩個參數,就可以計算出速度。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實驗步驟還是不構清楚,比較模糊,這樣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針對這樣的現狀,在上課之前應該拍出幾張照片,讓學生開展照片開展實驗。采用這樣的方式在整堂課程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果我們從中進行反思和分析,可以知道,在實驗中注重細節問題,并且對細節進行認真的處理分析,會大大的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7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課堂的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學一定要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其中細節問題是關鍵,例如:課前導入、實驗細節等,只有這樣這些工作,才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從而促進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作者:孔永吉 單位:劉化學校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九年級全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成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可以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鏈接網絡社區的個性化和協作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出獨立思維、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英語知識的熱情,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特征
(1)探究式教學的信息技術支撐。“信息技術”簡稱IT,廣義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技術”。本文中的“信息技術”是指中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所學習掌握的信息技術能力。從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網絡運用于英語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新課程理念的變化,要求課程資源具有廣闊性、綜合性、可探究性、親和性和開放性。傳統的課程資源已不能滿足探究式教學的需要,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可提供反映真實的、豐富多彩的、隱含問題、跨越時空的情境。在教師給出學生一些基本概念和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網上查找、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用這樣的情境,誘發和支撐學生在具體學科中進行有效探究學習。
本文中的“信息技術下的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模式”,即信息技術與探究教學的有效整合模式,力求師生全面結合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礎上,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形式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適應時展的需求,從而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使學生在獲得具體的學科知識的同時,激發探究熱情,提高綜合素養。
(2)探究式教學的英語學科特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意味著以計算機為主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已作為一個“要素”融入到學科課程這一系統之中,而“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與英語課程的整合”,意味著信息技術、探究式教學模式與英語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師生互動方式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合為一體,互為滲透,互為優化。因此,把握好英語學科特征有助于在信息技術大環境下開展探究式教學。首先,不同于數理化,英語屬于語言教育,不同于母語中文,它是一門記憶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殊的語言學科。除了本身語言點和語法結構繁復,它在探究式教學中充當媒介作用甚為重要,因此,課堂探究中意思是否通達、交流是否到位都直接關系著探究式教學的成敗。此外,英語又是一門包羅萬象、涉獵廣泛的知識學科,還是一門集人生哲理與人類成長經驗于一體的文學學科。在探究過程中,英語學科的學習有助于我們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擴大知識面,把握時代脈搏,提升自身語言文化修養,尤其在探究成果的輸出與完善過程中,英語作品的書面表達到位與否尤為重要。
把握英語學科特征,合理有效地進行整合,有助于學科課程的教學呈現出整體最優化發展的態勢,進而達到新課程所要求的改變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變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習,改革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方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有效途徑
(1)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情境創設。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與主動源自于有疑而問的具體情境。利用多媒體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匹配”,吸引學生進入具體的問題情境當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為后面分析、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做好了心理準備。根據學科和探究內容的不同,問題引入探究課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管是利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這個問題情境可以是通過實物教具、多媒體輔助提出問題,也可以是通過一個歷史故事或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實例,也可以是對一個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等的剖析,還可以是一部電影或電視片斷,以及學生親自參與的活動,作為課題引入的問題情境來創設。作為教者,我們應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六大特性:趣味性、挑戰性、多樣性、開放性、差異性、實踐性。
(2)自主探究中的教師引導與小組合作。信息技術下的探究活動需要教師引導。首先,多媒體操作需要教師進行必要引導。其次,指導探究體現了學生和教師在互動合作中,進行更明確、更客觀的探究活動。教師的參與、指導對探究活動的開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比較缺乏,對探究過程、特征和科學方法不太熟悉,以及難度較大的探究內容中,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探究的程序性知識等都難以適應整個探究活動時,教師恰如其分的指導可以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最后,教師指引的過程中,還需注意不可全盤托出,要循序漸進,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探究的空間,并且給予學生適當鼓勵,激發并維持其研究的欲望。
小組合作也是探究式教學的有效途徑。小組合作同樣也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個性傾向及個體差異,在小組合作中發揮個人優勢,充分展示自我,使小組合作互動增值,互補高效;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自覺承擔相應的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到位,從而促進學生探究熱情及責任意識;通過小組討論及激勵評價,促使學生理解團隊合作與個人競爭的重要性,并在小組成員的思維碰撞中學會理解和寬容他人,培養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并強化自身探究能力。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英語探究式教學評價機制
探究式教學的評價機制可分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方式,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檔案袋型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三種。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幫助教師與學生更好地反饋、探究、交流。
(1)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方式主要分學生自評、互評與組評。學生自評是學生自己參照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探究活動狀況或發展狀況進行自我鑒定的方法。在自評中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高,并形成自我成就感;互評建立在學生的自評的基礎上,在發現對方的優點同時,相互激勵,相互學習并共同提高;組評以學生小組為主體,通過確定評價方案、實施評價過程、形成評價結果、交流評價結論的全過程,對小組自身、組內成員和其他小組、其他小組成員的行為表現、積極性、參與度及情感態度進行評價。
(2)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探究式教學目標設定之后,在開展具體的探究教學活動之前,為了弄清楚學生在此前的學習狀況,有效地開展所計劃的探究教學,而進行的一種“事前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種教學評價,為了檢查前一段時間的探究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并根據檢查結果調整下一階段的探究教學的目標、進度和方法等,而進行的一種“事中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一段時期的探究教學結束之后所進行的一種教學評價,為了檢查整個探究項目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標而總括性地進行的“事后評價”。
(3)檔案袋型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檔案袋型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結合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及與教師為主體的兩種評價方式。不論是話題討論、實驗結果,還是反饋交流、表現評價,以報告、文章、作品等多元化評價形式存于信息技術下的檔案袋記錄中,幫助學生在探究過程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探究熱情。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探究式教學,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獲得親身體驗探究及協作與分享的樂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與責任心意識,從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陳鈞.教師獲取信息技能[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