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特色文化

農村特色文化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20 16:1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特色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特色文化

篇(1)

[關鍵詞]集郵 學校特色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81

近年來,我校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將集郵文化活動作為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開展了一系列集郵特色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受到道德與智育的熏陶,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集郵特色的開發――立足校情

幾年前,學校里有幾位愛好集郵的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組建了集郵興趣小組,學習集郵知識,設計郵票圖案,并將剪紙與郵票設計相結合,創作生肖郵票圖案,獨辟蹊徑,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今,這支愛好集郵的教師隊伍已發展到12人的規模,于2013年成立“集郵協會”,聘請了集郵界的專家,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在學校黨政與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師資隊伍,制訂了建設規劃,形成了規章制度,落實了實踐行動,集郵項目已經成為我校著力打造的特色文化。

二、集郵特色的打造――堅持不懈

1.黨政合力創特色

黨支部和校長室對“集郵特色文化打造”重要意義達成共識,學校黨政合力,共同推動集郵特色的發展。學校成立集郵特色項目領導小組,校長主抓、書記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打造集郵特色。學校每學期初都將集郵活動列入《學校工作計劃》,分到各部門、各班班主任及集郵輔導老師,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支持、事事關心”的良好氛圍。

2.規章制度保特色

學校特色的創建,是一項需要全員參與的整體工程,需要將有限的資源有機地整合,使之協調高效地運作,而這些,唯有全員參與制訂并遵守制度才能夠保證。為此,學校制定并通過了《特色文化建設制度》,在目標規劃、組織機構、師資隊伍、課程管理、監督考核、評比表彰、資源利用、經費保障等八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定,為學校特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校園環境現特色

學校的環境建設,要在“凈化、綠化、美化”基礎上,因地制宜,規劃校園文化布置,突出集郵特色。例如,在校園里設置模擬郵筒作為校長信箱,用來收集師生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建設集郵專題活動室,將集郵知識介紹、學校集郵特色發展歷程與師生集郵實踐活動融為一體;墻壁宣傳欄里懸掛張貼的宣傳畫、師生作品,用齒孔形邊框或是信封式樣;學校LED屏定期播放郵票賞析、介紹集郵知識等。這些舉措,在校園里營造出一個非常濃厚的集郵特色文化氛圍,學生身處其中,能時刻感受到強烈的集郵文化刺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積極向上的興趣導向漸漸形成。

4.教育科研引特色

學校要辦出特色,必須要與教、科、研相結合,找出自己的“特色理論”,用以指導其辦學行為,才能確保學校特色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學校積極申報江蘇省規劃課題《農村小學集郵校本文化的構建研究》,并順利通過立項。課題重點對農村小學集郵校本文化構建的環境、活動、課程、方案進行研究,旨在提升學校集郵活動品質,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校本實踐路徑,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在開題論證時,市教科研中心的專家提出了“好好集郵,好好研究,天天向上”的希望;建議在教育中點點滴滴地滲透“郵票知識”,讓集郵有拓展,有個性。專家對課題的肯定和支持,增強了學校建設集郵特色的信心,也為集郵特色的發展提供了理念指引。

5.校本課程顯特色

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目標是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特色辦學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特色校本課程為載體,而開發校本課程便是突顯學校辦學特色的一種重要方式。經學校教材編寫組深入探討,確定了“寓德于郵”的校本課程開發宗旨,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為目標,圍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德育主題進行編排。教材以郵票為素材、圖文并茂、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讓學生喜聞樂見,令學生愛不釋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落實,為學校集郵特色文化的全面普及與深入發展提供了支持,讓集郵文化通過課堂主陣地,與優良道德品質一起深深植入學生的心田。

6.師生參與促特色

集郵特色文化建設,需要激發學生集郵興趣、普及集郵知識、陶冶集郵情操,但這首先要讓教師愛集郵、懂集郵。學校成立了教師集郵培訓班,邀請了集郵協會專家來校為全體教師舉辦集郵知識講座,發放了集郵書籍和小型郵冊。學校安排專項資金,為集郵培訓班成員、集郵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及全校班級征訂了《中國集郵報》,給所有的班主任發放了圖書《叩開集郵之門》。集郵報刊書籍的贈閱,不僅增長了教師的集郵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了教師集郵的興趣。

三、集郵特色的彰顯――精品活動

1.舉辦會議集中展示

積極主動地舉辦大型會議活動,全面總結前一階段特色工作,廣泛聽取建設性意見,可以為學校集郵特色文化建設積累經驗,為學校素質教育成果展示搭建平臺。2014年,市、區兩級關工委到我校調研集郵特色建設工作,觀摩了集郵主題中隊活動。市關工委對我校的集郵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指出“活動要適應當前形勢,適合青少年的特點,形成學校特色,造就自己的品牌”。2015年初,學校承辦市級中小學新春集郵聯誼會,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市集郵協會專家、中小學集郵特色學校代表歡聚一堂,觀看學校集郵特色成果展示,聽取學校集郵工作匯報,與會領導和來賓對學校以集郵為載體,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題研究,促使學生身心發展和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辦學思路給予贊譽,希望“搭建好校園文化平臺,把集郵文化這一高雅文化的種子播下,用藝術潤澤生命,努力托起明天的太陽”。2015年底,學校承辦首屆全國青少年書信集郵研討會(分會場)活動,黑龍江、廣東、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文化界、集郵界和集郵特色學校的近50名代表參會。2016年4月,學校承辦全國第十二屆生肖個性化郵票青少年設計大賽(南通賽區)的賽事活動,并成功舉辦了大賽的啟動儀式暨“郵政文化進校園”推進會。會后,全國生肖集郵研究會會長周治華老先生及教育局領導為學校集郵特色欣然題詞,使我們受到了極大鼓勵,成功創建集郵特色學校的信心倍增。舉辦大型集郵會議活動,將會對學校集郵特色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2.“走出去”交流借鑒

自從學校加入市中小學集郵協會以來,三年邁了三大步。通過“走出去”交流借鑒的方式,加強交流學習,提高認識水平。就“農村小學開展集郵活動的意義及如何開展”等問題,組織考察了全國青少年集郵活動示范基地――上海市楊浦區鳳城新村小學,提高了認識,樹立了信心,邁開了可喜的第一步。圍繞“學校集郵如何保持新常態”這個問題,參觀學習了全國青少年集郵活動示范基地――通州區石港中學,他們的經驗為我校邁開新的一步提供了借鑒。圍繞“學校集郵如何創新”等問題,到全國書法特色學校、浙江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杭州市余杭區塘棲第一小學參觀考察,他們以書畫特色為基礎,拓展到生肖個性化郵票設計,并取得優異的成績,這些先進的理念與創新的做法,令我們受益匪淺、不虛此行。“走出去”學習交流,不僅促進學校集郵活動的拓展創新,而且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3.“請進來”傳經送寶

學校特色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為之服務,活躍在集郵界且熱衷于集郵事業推廣的老郵集家就是學校集郵特色建設的最好資源。我們聘請了4位集郵專家為校外集郵輔導員,每月一次,給學生上集郵知識課,為教師舉辦集郵知識講座,并指導學校集郵特色創建工作;學校定期邀請教科研專家來校指導開展集郵課題研究活動;聘請書畫集郵界專家老師,來校輔導教師及學生設計郵票圖案等。專家領導的傳經送寶,讓全校師生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是學校特色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

4.成立“紅領巾集郵中隊”以點帶面

為了深入有效開展集郵活動,學校建立“紅領巾集郵中隊”,邀請集郵協會的專家擔任輔導教師,定期為紅領巾集郵中隊的學生上集郵課。集郵中隊以“主題活動”為抓手,以郵票為載體,將集郵與主題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開展德育活動。在學校舉辦的歷次大型會議活動中,學生以郵票為載體,通過講故事、歌舞朗誦、書畫展示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提供觀摩,給來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配合學校主題德育活動,紅領巾集郵中隊還開展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集郵主題中隊會、《賞偉人郵票,講偉人故事――紀念誕辰120周年》主題中隊會、《聽爺爺講集郵的故事――紅領巾尋訪老集郵家故事交流會》主題隊會等。紅領巾集郵中隊的試點建立,為學校全面開展集郵特色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收到了“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果。

5.加大宣傳擴大影響

篇(2)

關鍵詞:SWOT分析法;特色文化;文化產業;農村;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0-2460-04

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Hebei Province

LIU Li-ying,LU Jia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was defined.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 wer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ly by SWOT analysis. Moreover,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SWOT analysis;special culture;cultural industries;countryside;Hebei province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2012WT106)

文化產業又稱內容產業、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興產業,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經濟屬性也有文化屬性[1]。農村特色文化產業依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創作和生產為主體,多采用作坊式生產模式,為社會提供具有農村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農村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部分,和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村經濟繁榮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對河北省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解決河北省“三農”問題及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1河北省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1.1優勢

1.1.1豐富的農村文化資源河北省文化資源豐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豐富的文化資源又大多集中在鄉鎮及農村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樣的文化資源為形成農村特色文化產業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發展源泉。著眼于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的路徑,同時兼顧文化特質,可以將河北地區適合產業開發的農村文化資源分為以下五大類:特色農業資源,如順平桃花、滿城草莓、趙縣雪花梨等;特色旅游資源,如張家口草原文化、承德皇家文化、保定清西陵;特色民俗藝術,包括河北梆子、評劇等21個地方劇種,井陘拉花、昌黎地秧歌等130多種地方傳統舞蹈文化;民間工藝文化,包括唐山皮影、武強年畫、蔚縣剪紙等數十種特色民間工藝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如西柏坡革命圣地。

1.1.2優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環繞首都北京、毗鄰天津,與京津地區在經濟文化發展方面的“梯度差”使河北省具有接受輻射、借力發展的獨特優勢[2]。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在內的環渤海戰略經濟圈,文化產業單位上萬家,涉及20多個行業,集中了我國80%的影音制作機構和人才。利用地緣經濟優勢和產業集聚的人才、技術、資金優勢,通過大力培育和招商引資等措施,促進河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對農村文化產業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縮小城鄉差距。

1.1.3農民收入水平提高文化產業不僅具有文化屬性,也具有經濟屬性,農民收入水平同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密切聯系的。農民收入水平提高會對文化產業的精神需求更加強烈,促進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多地投入到文化產業發展中,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可帶動農村文化旅游業、特色飲食業、特色手工加工業等行業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河北省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分別由2005年的3 481.60、130.71元增長到2012年的8 449.60、365.08元,增幅分別為142.69%、179.31%,恩格爾系數也由41.02%下降到33.12%。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的進一步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制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能力逐步增強,為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客觀物質經濟基礎。

1.2劣勢

1.2.1發展機制不健全首先投融資機制不完善。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小、中小企業眾多,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普遍。文化產業項目綜合性強,工程量大,資金需求量大,由于缺乏專項資金投入,致使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發展舉步維艱[3]。文化產業是新興行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發展前景預期遠不如城市文化產業,投資者不愿冒風險;企業又以中小企業為主,市場經營風險大,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意愿,加大了企業貸款難度,農村文化企業投融資面臨困境。其次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農村小農意識還比較嚴重,偏重眼前利益,市場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市場發展格局;文化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引起政府的重視,仍以文化事業發展形式進行,相關管理部門、機構不健全,缺乏對市場的有效監督機制和相應的法律政策。

1.2.2產業結構不合理、人才缺乏傳統文化產業和產品比重偏大,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2013年河北省三次產業的貢獻率依次為12.0%、52.7%、35.3%,雖然同1994年三次產業貢獻率(15.1%、55.8%、29.1%)相比,農業的貢獻率下降,第二產業的貢獻率仍為主導,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有所提高,但是增幅很小,同發達國家60%~70%的比例仍有很大差距。同時缺乏高素質的綜合人才,對農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夠,德藝雙馨的民俗藝術家、民間工藝技術缺乏繼承人,導致文化人才斷層;農村工作環境不及城市,大學生不愿回農村工作,造成既懂管理、又懂營銷的高素質人才流失;農村文化產業經紀人短缺也是造成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思想重視不夠,地方設立的傳統文化技術學校只重視文化藝術技術的培養,缺乏對學生傳統文化藝術內涵的思想教育。

1.2.3文化園區、集聚區亟待完善河北省有70個文化產業集聚區,大多數集聚區缺乏完整的產業規劃和管理,特色不夠顯著,造成文化資源浪費,最后因“有園無業”變成產品的展覽園或文化博物館。園區專業人才的缺乏,咨詢機構、服務部門、金融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為文化企業進入、初步形成、發展和完善的一條龍服務機構缺乏,都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利于文化集聚區的長期發展。集聚區帶來的交易成本降低等經濟優勢,如果不能與區域特色文化相容,并產生文化黏性,則沒有任何意義[4]。政府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文化企業在一定區域集聚,是區域特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初始動力,要使其持續發展,園區內部管理很重要,如果管理不善、不遵循市場規律,那么,這種集聚只是一種空殼[5]。

1.2.4農村文化消費支出比重低市場需求是決定產業發展的根本要素,不僅影響著產業資源的配置方式,還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河北省文化消費水平總體偏低,農村文化消費水平低于城市。2005-2011年農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比重年均7.22%,小于城鎮文教娛樂消費支出(10.71%);全國農村及城鎮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年比重分別為9.57%、12.85%,河北省農村和城市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年比重為7.22%、10.71%,均落后于全國文化消費水平。

1.3機遇

1.3.1產業政策環境優勢河北省先后出臺《河北省文化大省規劃綱要(2010-2015年)》、《河北省關于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實施意見》以及《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為繁榮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完善縣域特色文化產業政策規定,突出抓一批以蔚縣、曲陽、武強、平泉、北戴河、豐寧、雙灤等為代表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重點縣(區),按照“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農工貿結合”的思路,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為產業,實施產業帶動戰略,樹立一批縣域文化發展典型。最后,河北省政府每年評選出“三個十”,即十個文化特色縣、十個特色文化產業集聚區以及十個特色文化重點項目,更有力地促進了河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

1.3.2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有經驗可循河北省部分農村積極地探索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為其他農村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資源,結合實際情況開發出適合自己的特色農村文化產業提供了經驗借鑒。蔚縣剪紙是河北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典型,被稱為“蔚縣模式”,其2012年剪紙產值達5.1億元,占全縣GDP的6.4%,初步形成“展示-營銷-基地-培訓”一條龍的產業鏈條,成為蔚縣新的支柱性產業。蔚縣剪紙文化產業的發展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要積極通過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途徑推動技術創新,走特色發展的道路,在技術創新、內容創新的同時積極推動產業業態創新。堅持由分散的小作坊逐漸走向規模化、連鎖化生產經營,由店面銷售走向網上營銷,由單純的實體集聚走向有著巨大潛在消費市場的無形集聚的道路。河北省推廣蔚縣經驗,將引導各地深入挖掘當地可業開發的特色文化資源,發展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聚集區,重點培育曲陽石雕、館陶黑陶、衡水內畫、蔚縣剪紙等民間工藝地域性產業基地。

1.4威脅

1.4.1城鄉文化產業發展不均衡長期以來,由于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存在等因素,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農村豐富的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水平較低。2011年河北省居民消費平均水平為9 551元,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僅為4 893元,與城鎮居民消費水平15 331元相比差距甚遠,城鄉消費水平比為3.133∶1,城鎮居民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居民。 1.4.2其他文化大省的威脅河北省文化資源豐富,是名符其實的文化大省,近年來河北省政府重視文化產業發展,2004-2011年,河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30%,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0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但河北省文化產業起步晚于北京、上海、廣州、湖南等文化強省,文化產業對河北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未真正成為河北省的經濟支柱產業,與北京、上海、湖南、浙江等省的文化產業貢獻率(6%~12%)差距還很大。

2河北省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2.1建立“雙軌制”投融資機制

建立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民營資本注入、引進外資”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積極利用政府和市場并行的“雙軌制”投融資機制解決農民資金短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加快建立民營中小銀行的步伐。商業銀行從基層撤出后,廣大的縣域農村只剩下農村信用社這一單一的金融機構,加之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經營效益不高、資金流動性差的問題,致使相關地區的中小文化企業處于無法獲得金融支持的困難境地。因此,在依托現有商業銀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同時,應逐步創造條件并適當放松金融機構準入機制,加快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機構的步伐。建立商業性中小企業銀行,可由城市合作銀行或城鄉信用合作社聯合改制而來,充分發揮這些地方性金融機構對當地經濟情況比較熟悉的優勢,建立村鎮銀行、社區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專營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

2.2充分發揮文化產業聯動作用

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產業聯動性,可以和其他產業相結合,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可以改變農村傳統的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政府引導開發農村特色文化資源,將農業資源同文化資源相結合,利用當地特色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族風味飲食、民族服飾等資源,開發休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村的產業升級;同時可以引導部分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從事服務、餐飲、民俗工藝品加工等第三產業,一定程度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人才是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特色文化產業興旺繁榮的重要保證。首先,應加強農民文化知識的培養,提高農民文化素養,培養新型農民;著力培養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者、民間藝人、專業文化工作者、綜合執法管理人員等多支文化隊伍,加速培養農村文化人才的創新能力;制定吸引高校人才的優惠政策和定向培養計劃,充分利用河北省高校人才優勢,為縣域及廣大農村輸送文化專業人才,加大地方性文化手工藝制品技術院校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培養文化技術傳承人的同時,進行中華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文化內涵。

2.3完善實體集聚,打造無形集聚

完善實體集聚區的建設需要依托各個歷史文化街區、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集聚區。發揮文化產業集聚區自身優勢,建立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園區、基地,逐步形成以地域文化為依托,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同時,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要滿足不同人的精神需求,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獨特的資源稟賦將文化產業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個性化、差異化[6]。打造園區無形集聚新模式則要求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和農村網絡的建設,實現園區集聚不僅可以是實體形式的集聚,還可以形成無形集聚,如逐步實現“網絡集聚”,不僅可以簡化企業入駐園區繁瑣的手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還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擴大文化企業的交流范圍。

2.4繁榮文化市場,促進文化消費

政府應重點抓好以下三點:一是完善農村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電影院等,豐富農村文化消費,并完善農村信息網絡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電子營銷網絡服務,拓展銷售渠道。第二,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開發適合不同消費者的特色文化產品,以適應農村和城市消費水平差異和消費形式多樣的特點。第三,積極引進特色文化重點項目。打造特色文化項目,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村文化形象,還能提高農村的吸引力,促進旅游業、餐飲業、民俗演藝業的發展[7]。

2.5實施文化產業“死”-“活”-“動”戰略

政府應將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納入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注重結合農村本地實際,發揮鄉鎮及農村文化資源優勢。開發特色文化產業時應深入了解當地特色文化資源,對產業發展進行定位,積極借鑒典型示范區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內涵,將文化產業的發展同其他產業的發展規劃相結合,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由“死”到“活”的轉變。同時,加強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使各種資源能夠在區域之間流動,促進區域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充分享有比較優勢帶來的溢出效應[8],形成一批主導產業,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競爭主體,真正實現農村文化產業由“活”到“動”的轉變。

3小結

河北省農村具有特色文化資源稟賦、區域優勢和政策優勢明顯。應對農村文化資源開發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積極地探索和實踐,走特色發展道路,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極大地發揮文化產業的文化和經濟兩種屬性。發展河北省農村特色文化產業需要政府提供資金、技術的支持,完善投融資機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文化同商業、旅游、農業等相關產業相結合,開發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河北省整體文化產業的發展;完善農村服務體系,改善農村文化消費環境。堅持走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使河北省逐漸從文化大省轉變為文化強省。

參考文獻:

[1] 張俊生.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探究――以蕪湖市為研究視角[J].東南傳播,2011(6):73-76.

[2] 李樂明,葉彩琴.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思路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2):41-43.

[3] 潘彩霞,高曉春,張彥國.唐山灤縣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產業業態創新研究[J].唐山學院學報,2011,24(1):11-16.

[4] 焦斌龍,焦志明.集聚度、根植性與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J].中國流通經濟,2010(8):41-44.

[5] 姜長寶.區域特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特區經濟,2009(9):236-239.

[6] 張姣姣.論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30):160-161.

篇(3)

關鍵詞: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9)04-051-03

作者:蔣祖發,湖南科技學院副研究員、圖書館副館長;湖南,永州,425100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科技學院校級重點課題《永州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與對策研究》(編號07XKYTA009)階段性研究成果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經濟逐漸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形式,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資源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實現社會與地方經濟發展的信息化,促進社會對信息資源共享需求的日益增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因而,加強信息建設,構建地方性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促進地方文獻信息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勢在必行。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含義

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是指:對本地區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文字、圖像、聲音為載體的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收集、開發整理,并通過計算機的存儲、信息資源庫、網絡等現代技術達到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檢索查閱的自動化系統。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的重點是:收集與整理地方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特別是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知名人士的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資料以及與本區域文化相關的文獻資料,對相關資料進行分門別類,建成具有一定規模、一定標準的特色文化數據中心,實現地方文化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的合理開發和相互利用,使其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二、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意義

(一)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促進文化資源共享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職責

信息時代的到來,面對數字化、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信息資源以及各種信息服務機構,高校圖書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湖南科技學院作為永州地方性本科院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加強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庫建設,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服務永州經濟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目前,高校圖書館地方性特色文獻信息資源庫為數不多而且缺乏系統性,滯后于其它文獻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已引起高校圖書情報界的重視。建設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先進手段,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網絡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公眾享用,對于迅速扭轉永州特別是本市貧困地區的信息匱乏和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狀況將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深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實施“以德治國”、“文化強市”戰略,將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二)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是高校實現特色館藏建設的必然之路

特色館藏是指圖書館經過長期建設積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規模的、結構比較完整的文獻資源優勢。它充分反映某些學科領域、為某類型讀者群服務和充分體現為地方乃至全國經濟社會服務的文獻資源的集合。開發地方特色信息資源是拓展高校圖書館的工作職能的任務之一。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是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文獻資源共享的前提條件。圖書館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目標是在網絡環境下,按照一定的原則,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手段建立本地區具有很強個性化的特色文化的專題數據庫,實現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的網絡化、社會化,跨越時空與地域的限制,促進信息資源的全面交流與共享,彰顯我校特色館藏的時代和地域特征。

(三)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是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

地方文化表現的是當地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和歷史的生動寫照,是一個地方社會發展進程的具體體現。地方各級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團體通過洞悉地方文化并順應地方文化的發展趨勢,制定的政策方略、發展規劃、行動綱領則更能有的放矢、符合實際,從而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令人放心的政治環境和讓人信服的人文資料,對加速當地經濟和社會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科學研究無疑會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會成為大家認識和了解一個地方歷史沿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建設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不僅有利于永州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能為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開創文化意義的先河,是服務區域經濟、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

(四)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庫是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

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是永州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永州,是一本百不厭的書”,永州地方文化資源特別豐富,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其中舜文化、柳文化、瑤文化、女書文化、理學文化、古稻作文化、碑文化等都是永州地方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庫,能使更多的地方文化資源得以利用,地方文化研究機構及專家學者也能更加便捷地獲得相關信息,從而使地方文化資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在此基礎上,利用本地文化資源,開發更多的文化產品,開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閑,文化娛樂等文化服務項目,形成極具特色的旅游、休閑文化。打造出永州獨有的文化特色,使永州地方文化的內涵不斷擴展,文化品位逐漸提高,文化氛圍更加濃厚,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品牌”。

三、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實踐途徑和方法

(一)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數據收集和整理

數據來源是建設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文獻保障和基礎,是信息庫建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建設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實踐中,主要從以下方面對信息進行廣泛收集和整理:

1、從本校地方文化研究所獲得免費資源。湖南科技學院地方文化研究機構成立較早,機構健全,先后成立了柳宗元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女書暨瑤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這些學術機構擁有一大批對永州地方文化很有研究的專家學者,長期從事地方性文化的挖掘與整理,利用永州的文化地域優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積儲了豐富的永州地方文化資料。從地方文化研究所獲得的免費資源,具有快捷、權威、數據量大等突出特點,為進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對地方館藏資源進行收集、挖掘。圖書館館藏特色文獻資源非常豐富,但分布廣泛,內容繁雜,分散于各學科中的知識信息零散無序,給收集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收集難度較大,往往使收集者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圖書館選派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文獻服務館 員對館內這些特殊文獻進行多層次的過濾和嚴格篩選,將散亂、潛存的文獻信息細心地提取、科學地組織在一起,形成了系統的有價值的信息。

3、向地方有關部門征集。要建好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僅從本地館藏文獻中提取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為獲得更多有效資源,圖書館專門成立了地方文獻資料室,公開向全社會有關部門征集地方文化方面的書籍、字畫、實物。迄今為止已收集到各類有價值資源共計3000余冊(件)。這些資料從多方面反映了永州地方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旅游休閑和文化娛樂等方面的信息。

4、通過永州資深地方文化專家獲取。地方文化專家都有長期從事該方面研究的經驗背景,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而且功底深厚、專題鑒賞能力強,且大都收藏有大量珍貴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料經過歷史的沉淀少有儲存,十分珍貴。圖書館積極與永州市各地專家取得聯系,力爭他們的支持和指導,復制獲取了不少寶貴的資料。

5、利用互聯網技術從網絡上拾取。網絡資源來源廣泛,更新速度快,收集快捷方便,也是數字圖書館的重要信息來源之一。對網絡資源的整合具體來說就是把互聯網上有關永州地方文化專題的知識信息進行篩選、提煉和分析、整合,形成“永州地方文化”的固定資源獲取方式。

6、采購與地方特色文化相關的文獻。針對“永州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建設需要,對圖書館現有館藏資源進行階段性補充和調整,盡可能保證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及時補充本地的地方文化館藏,以獲得更多與信息資源庫建設有價值的信息。

(二)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的系統功能設計及硬件和軟件平臺的確定

特色信息庫的系統功能設計,要立足用戶的需要,做到一要檢索方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二要注重增加信息庫的分析統計等功能。在硬件方面,學校加強了對校園網建設的力度及設備的改造和升級,圖書館耗費巨資建成了比較先進的現代數字化機房,整個系統采用具有可擴展的SAN架構,擁有數十臺多核高性能服務器、光纖交換機、光纖磁盤陣列、SCSI磁盤陣列、IDE磁盤陣列;網絡以聯想4808三層交換機為核心,20多臺2層交換機覆蓋整棟圖書館大樓,全天不間斷地為全校師生提供各種高性能服務。在軟件環境方面,圖書館主要使用具有高安全性、高穩定性的Linux、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等操作系統,使用市場主流的信息資源庫軟件SQL Server2000/2005、Sybase 12.5和比較流行的IIS6.0等服務軟件。并且正力爭開發信息庫質量檢查軟件,以期利用數據庫質量檢查軟件開展對地方特色文化信息庫使用質量的檢查工作。

篇(4)

一、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農民是民間文化的創造者。文化建設自下而上進行比自上而下命令來得實在、有效;農村文化建設只有深深植根于廣大農民群眾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萊州是農業大縣,有70多萬農民,他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必須要著眼于農村的實際,充分調動農民的力量,使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文化的謀劃主體、建設主體、投入主體、享有主體。尤其是要讓年輕一代農民參與到民間文化的傳承和農村文化的建設中去,讓他們在參與中產生“幸福感”。在人人都樂于參與的氛圍中,筑牢農村文化的根基。

二、民間藝人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干

農村中有大量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把他們發動、組織起來,將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民間藝人從小長在農村,受民間文化熏陶,耳濡目染,對民間文化十分熱愛。他們樂于奉獻,甘于清貧,能夠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創作出符合群眾實際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萊州較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如草編、玉雕、剪紙等都是民間藝人長年活躍在農村,院內道上、田間地頭傳送的。他們能夠帶動其他人積極參與農村文化活動,提高農村文化活動的參與面,解決許多政府做不了的事情。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是傳承民間文化、促進農村文化品牌建設的關鍵環節。萊州文化底蘊深厚,“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遍布鄉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要保護好這些“活”的民間文化:一方面建立民間藝人人才庫,對民間藝人進行登記、建檔;另一方面,要制定適當的補貼政策,鼓勵他們從事農村文化創作、表演、宣傳和弘揚工作;同時要加大對民間藝人的培訓,用先進文化理念武裝他們的頭腦,提高民間藝人的創作活力和創作激情。

三、民間傳統文化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土壤

民間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它產生于本土,扎根于農村的廣闊土地,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本土特色,在農村文化品牌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首先,民間傳統文化形式多樣,有利于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傳統民間文化根源于農業生產,形式豐富多樣,這些民間文化形式貼近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通俗易懂,能夠吸引群眾的參與熱情,有利于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民間傳統文化建設需要的經費投入少,可以減輕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壓力。萊州現存的大多數民間文化形式如草編、玉雕、剪紙等需要的資金都不多,對開展的場地和器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這些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大都靠口傳身授,不需要專門的資金投入。民間文化的這些特點使經濟不發達地區,也能夠以多種形式開展農村文化建設,從而避免因資金原因導致的農村文化建設停滯的局面。

四、鼓勵、扶持農村民辦文化

農村文化建設不能只依靠政府唱獨角戲,應當動員多方面的力量。民間的戲曲、秧歌、雜技、燈彩、剪紙、草編等民俗表演和民間藝術項目是農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萊州現有的很多民辦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加強民間文化建設;提供適合農村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可以充分發掘農村的文化市場潛力,使民辦文化投資者取得合理的回報,促進民辦文化的健康發展。目前,萊州市較成規模的民間文化團體有200余個,對這些以民間傳統文化為內容,從事農村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和文化服務、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民辦文化團體,宜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從政策上、人才培養上、資金上進行鼓勵與扶持,使農村民辦文化團體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而得以健康發展,從而促進農村文化建設。

五、整合農村文化資源,打造農村文化品牌,推動農村文化產業化發展

篇(5)

一、農村初中建設校園紅色文化的迫切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媒體信息充斥著社會的每個角落,內容極富誘惑力。青少年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充滿興趣,分辨能力卻很薄弱,最容易受到網絡不健康信息的影響。與之相對應的是校園生活單調乏味,傳統的德育方式蒼白無力,班會課常常是老生常談,學校教育所提倡的“主流文化”“主流價值”正日益式微。加之,農村留守兒童較多,家庭監管無力,于是農村學校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生”。這種危機愈演愈烈,令家長、老師都感到頭痛。加強校園文化特別是紅色文化的建設,提升正能量已經變得刻不容緩。

二、農村初中建設校園紅色文化的誤區

在農村,教育者們普遍對校園紅色文化內涵缺少系統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簡單化傾向,學校領導關注最多的是校園墻壁文化的布置,但忽視了對校園紅色文化的活動過程建設。

短期化傾向,主要表現為“三分鐘的熱度”,興致勃勃地嘗試了幾周之后,由于看不到明顯的效果而慢慢放棄了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努力。

形式化傾向,表現為形式主義、做樣子,為了評比的進行而展開,評比結束后立刻“回歸自然”。

三、農村初中建設校園紅色文化的幾點建議

1.提升意識,強化育人觀念

黨的“十”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廣大青年能夠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擔負起一代人的歷史重任。這告訴我們,作為教育者務必以《中學德育大綱》為指南,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政治方向,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

2.與時俱進,提高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信息、信息社會、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和態度;二是信息能力,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處理、傳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在信息化時代,教育者只有熟悉了網絡特征,才能夠更好地接近學生、教育學生。

3.積極創新,豐富活動形式

葉瀾教授認為:“學生每天在校的校園生活就是與日常活動相關的。正是這些日常生活的方式,對每個學生在校園中的地位與心理健康,自我認識與社會交往以及一系列的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持久和深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初中生,校園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要盡可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完全可以成為一種豐富校園活動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的重要手段,如我們可帶領學生走進一些傳播正能量的網站,通過網絡參觀一些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影視,了解國際發展形勢,感受中國力量,學習黨的重要思想理論,等等。

行為方式是在一定價值觀和態度的指導下形成的,也是一定價值觀和態度的支持力量,但是行為方式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和態度往往只能在行動中才能得到體會。因此行動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和態度。

面對時代的大潮和農村教育的現狀,教育者必須站在現代化潮流的浪尖上,深切認識文化育人的作用,敢于革新,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勇于探索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途徑,為培養國家需要的現代化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葉 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M].上海:三聯書店,1999:43.

篇(6)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023―01

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既要求城鄉學校在校長隊伍、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等資源配置方面達到均衡合理,更要求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內涵,盡力縮小與城區學校之間的差距,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因此,農村學校應該搶抓機遇,創辦特色學校,以特色增內涵,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學校特色是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先進的、優秀的、穩定的并帶有整體性的個性風貌。農村學校要走特色化發展之路,讓每一個學生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必須克服地理環境、師資水平、教學條件、辦學規模、教育質量的限制,破繭成蝶,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特色,進而提高辦學內涵。

一、樹立特色理念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生存基礎、生存動力、生存愿景的有機構成,而符合學校實際的特色化辦學理念則能凝聚人心,引領團隊明確奮斗目標,激勵師生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辦學理念的確立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切合本地實際,切合學校實際,切合學生發展實際。辦學理念的確立要把握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一定要繼承原有的辦學理念,結合時代特點確立新的辦學理念。從學校文化、制度、課程設置、師生活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讓辦學理念不能停留在紙上,停留在墻上,停留在嘴上,要落實在學校的計劃、課堂、活動中,落實在師生的行動上。

二、打造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建設要根據學校自身特點,挖掘其內涵,發揚其優點,凝練其精神,累積其底蘊,形成新亮點,體現學校的個性特色和辦學追求。特色文化建設應結合學校實際,結合學生實際,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做到學生喜聞樂見,不可盲目照搬。特色文化應該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師生約定俗成的好習慣一脈相承,包括師生的價值追求、校園文化氛圍、制度文化、人際交往文化、行動文化等等。因此,要在辦學理念的統領下,對校訓、校徽、校歌、校刊等重新定位,對學校管理制度重新梳理、修改完善,對教室等地的布置要體現辦學理念,體現其特色。這些目標達成后,校長要帶領全校師生認真落實,精心打造,不斷提高辦學內涵。

三、形成特色管理

學校管理不同于企業管理,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它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一所學校的管理特色就是花費較少的管理成本,而追求更大的管理效能。如何使全體教職工的團隊作用發揮的更好,如何使全體學生靜心學習,和諧共處,追求更好的學習效果,如何使一所學校的后勤管理、時間管理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綜合起來就是一所學校的管理特色,它既包含一所學校所有的管理制度,也包含著一所學校的文化傳承,即這所學校師生的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取向等等。

四、建立特色教學

教學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工作,而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創建特色教學,關鍵是要形成課堂教學特色,就是要在原有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教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使課堂教學更加回歸教育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結構,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的學習過程,都體現了不同的教學特色。由于這些學校圍繞各自的教學特色,積極打造,做大做強,使他們徹底擺脫了落后薄弱的面貌,而成為當地甚至全國的名校。

五、培育特色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最能體現辦學個性及特色,而特色課程的建設也最能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合作性,也最能發展學生的特長愛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如成都草堂小學“詩歌教育:詩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廣東番禺沙涌小學“花樣跳繩:跳出健康,跳出快樂”等,這些學校發揮他們的優勢,打造自己的特色校本課程,成為了特色名校。

六、開展特色活動

篇(7)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就新農村建設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是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好地推進全面小康進程,同時對于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農村穩定,促進科學文明鄉風的養成,以及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也將發揮十分突出的作用。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探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建設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文化設施的利用率較低。近年來,各地花費不少財力建成的鎮、村文化設施,“門庭冷落鞍馬稀”,終日難覓村民的蹤影,少數甚至淪為聚眾賭博、的藏污納垢之所。二是農村文化活動缺乏吸引力。各地的送戲下鄉、送演出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送科技下鄉……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在農村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但農村文化工作者辛辛苦苦組織的文化活動,卻總提不起廣大農民群眾的興趣。很多農民反映,舞臺上那些似曾相識的“舶來品”,沒啥意思,與其跟著湊熱鬧,還不如在家睡大覺。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原則

1、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

社會倫理要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社會的進步而發生進化,這中間既有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又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新文化的產生,并在歷史的運動中發展、演繹和嬗變。“和”是社會存在的最好境界,人們無不期望“和”。新時代的“和”應當是和諧社會之“和”,這個“和”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所追求的“和”

更具有豐富的內涵。“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有不同的標準和內涵,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科技日益發達、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對“美”的追求更是豐富多彩、不斷變化和進步的。人們既要享受歷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來文化之“美”和新時代創造出來的更多的暫新的“美”。

2、在社會價值觀體系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

重建新時期農村社會的價值觀體系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當今農村發展要求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并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農村文化建設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導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作用,達到了促進社會進化和社會教化的目的。由于農村社會化受農村經濟、文化環境的決定性影響,建構新時期既能體現農民價值觀追求、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要求的價值觀體系,則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這個價值觀體系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農民群眾共同的道德價值觀,集中體現著廣大農村、農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進步。

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思路

新農村文化建設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必須突出一個“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氣象、新風貌。這就要求農村文化必須更加注重自覺創新,實現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手段的創新,努力找準契合點,不斷打造新亮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促進農村文化的自覺創新:

1、農民致富奔小康作為實現文化自覺創新的原動力

致富奔小康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廣大農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很好地與農民致富奔小康結合起來,努力拓展文化發展的空間,不斷增強文化創新的原動力。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要主動適應廣大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動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見,將俠義文化向廣義文化延伸,在滿足農民群眾文化娛樂需求的同時,在活動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場知識,讓農村群眾從活動中學到更多致富本領。要積極引導、扶持農民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讓農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進程中真正嘗到文化的甜頭,真切體會到文化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要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為農村文化自覺創新的最佳切入點

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民間文化最適合農民的認知方式和審美習慣,接觸起來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感。積極挖掘農村現有的、自己身邊的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或民族文化資源,為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和精神產品,可以使他們在勞動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利用特色文化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持其喜聞樂見風格的同時,充實其內容,創新其形式,賦予時代性、教育性,使其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利用這種“舊瓶裝新酒”的辦法,實現農村文化的創新,群眾最容易接受,也最樂于參與。

四、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措施

1、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根本上說,要改變農村文化工作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適應的現狀,還得立足農村文化的現實土壤“種文化”。

首先,要保證農村文化工作有陣: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陣地,現有的小廣場、禮堂、戲臺、堂屋等文化場所要添置設施,更新內容。其次開辟新的文化陣地,建設一批文化廣場、球場以及其他群眾文化場所。再次要培養一大批具有熱心公益事業的文化藝人和“土專家”。散步于廣大農村的“鄉土藝術家”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們的藝術養分直接來自于農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相同性,是農村文化事業中最活躍的因子。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這些“種”下去的文化火種,將會日益影響和帶動著農村文化的發展。

2、包裝特色文化鄉鎮提升文化品位

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古鎮,是瑞安農村文化特有的一種資源,用活、用好這種資源無疑是建設新農村文化的一個途徑。市里不少重點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人文景觀、美麗的自然風光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資源。加大對這些鄉鎮特色文化產業的開發,廣泛開展特色文化(藝術)之鄉(鎮)的創建活動,使之成為各地農村的特色文化產業。并且加強指導、組織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群眾參與性強的文化活動,形成品牌文化項目。

構建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關鍵是要使文化建設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具有持久、主動的文化經略意識,積極應對時代變遷帶來的文化挑戰,增進對于科學發展觀的認同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農村建設的文化根深葉茂,滋養著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發展起來。(作者單位:浙江省瑞安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德)卡爾.曼海姆(Kar1Mannheim)著,劉繼同、左芙蓉譯,文化社會學論要[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2] 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陳崎嶸,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人民網,2005.3.19

[4] 謝金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初步思考,當代農村-2005年5期

[5] 汪光燾,認真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城市規劃學刊,2005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 欧美猛少妇色xxxxx|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 国产精品天天狠天天看|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羞羞视频网站| 大ji巴好深好爽又大又粗视频|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先锋av资源|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孕妇特级毛片ww无码内射|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婷婷| 成人免费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 又长又大又粗又硬3p免费视频 | 欧美与黑人午夜性猛交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1a片| 日韩人妻无码系列专区| 啪啪东北老熟女45分钟|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chinese熟女老女人hd视频|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老太性开放bbwbbwbbw|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