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物理;歐姆定律;問題;解題思路
歐姆定律是高中物理電學部分的核心內容,也是高考的重難點內容,同時歐姆定律掌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考試成績,因此要多用時間將這塊知識進行鞏固,以取得更高的分數。
1在歐姆定律的學習中常遇到的問題
1.1歐姆定律的使用范圍問題
在電路的實驗過程中,我會出現忽略導線,電子元件與電源自身的電阻,將整個電路視為純電阻電路的問題。而歐姆定律通常只適用于導電金屬和導電液體,對于氣體、半導體、超導體等特殊電路元器件不適用,但我們知道,白熾燈泡的燈絲是金屬材料鎢制成的,也就是說線性材料鎢制成的燈絲應是線性元件,但實踐告訴我們燈絲顯然不是線性元件,因此這里的表述就不正確,本人為了弄清這里的問題,向老師進行了請教并查閱了相關資料,許多資料上說歐姆定律的應用有“同時性”與“歐姆定律不適用于非線性元件,但對于各狀態下是適合的”。但我自身總覺得這樣的解釋難以接受,有牽強之意,即個人理解為既然各個狀態下都是適合的,那就是適合整個過程。
1.2線性元件的存在問題
通過物理學習我們會發現材料的電阻率ρ會隨其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如溫度),從而導致導體的電阻實際上不可能是穩定不變的,也就是說理想的線性元件并不存在。而在實際問題中,當通電導體的電阻隨工作條件變化很小時,可以近似看作線性元件,但這也是在電壓變化范圍較小的情況下才成立,例如常用的炭膜定值電阻,其額定電流一般較小,功率變化范圍較小。
1.3電流,電壓與電阻使用的問題
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及單位,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是最基礎的概念,也是我最容易混淆的內容。電流表測量電流、電壓表測量電壓、變阻器調節電路中的電流,而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是基本的電學測量儀器,另外,歐姆定律只是用來研究電路內部系統,不包括電源內部的電阻、電流等,在學習歐姆定律的過程中,電流表、電壓表、導線等電子元器件的影響常常是不考慮在內的,而對于歐姆定律的公式I=UR,I、U、R這三個物理量,則要求必須是在同一電路系統中,且是同一時刻的數值。
2歐姆定律學習中需要掌握的內容
本人在基于電學的基礎之上,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解題方式進行分析,個人認為我們需掌握以下內容:了解產生電流的條件;理解電流的概念和定義式I=q/t,并能進行相關的計算;熟練掌握歐姆定律的表達式I=U/R,明確歐姆定律的適用條件范圍,并能用歐姆定律解決相關的電路問題;知道什么是導體的伏安特性,什么是線性元件與非線性元件;知道電阻的定義和定義式R=U/I;能綜合運用歐姆定律分析、計算實際問題;需要進行實驗、設計實驗,能根據實驗分析、計算、統計物理規律,并能運用公式法和圖像法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問題。
3歐姆定律的解題思路及技巧
3.1加深對歐姆定律內容的理解
在歐姆定律例題分析中,我們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多個變量的問題,以我自身為例,由于物理理解水平有限,且電壓、電流、電阻的概念比較抽象,所以學習難度較大,但我通過相關教學短片的學習,將電阻比喻成“阻礙電流通行的路障,電阻越大路越不好走,電阻越小通過速度則快”的方式,明白了電阻是導體自身的特有屬性,其大小是受溫度、導體的材料、長度等各方面因素影響的,與其兩端的電壓跟電流的大小無關,并且明白了電阻不會隨著電流或者電壓的大小改變而改變。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對于不同的習題,解決步驟都是不相同的,雖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解題方法,但總是離不開歐姆定律這個框架。因此對于一些與電學有關的知識,我一般會利用歐姆定律解決電生磁現象與電功率計算問題。例如:某人做驗時把兩盞電燈串聯起來,燈絲電阻分別為R1=30Ω,R2=24Ω,電流表的讀數為0.2A,那么加在R1和R2兩端的電壓各是多少?我可以根據兩燈串聯這一關建條件,與U=IR得出:U1=IR1=0.2A×30Ω=6V,U2=IR2=0.2A×24Ω=4.8V,故R1和R2兩端電壓分別為6V、4.8V的結論。
3.2利用電路圖進行進行計算
在解有關歐姆定律的題時,以前直接把不同導體上的電流、電壓和電阻代入表達式I=U/R及導出式U=IR和R=U/I進行計算,并把同一導體不同時刻、不同情況下的電流、電壓和電阻都代入歐姆定律的表達式及導出式進行計算,因此經?;煜?,不便于分析問題。通過后期老師給予我的建議,在解題前我都會先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并在圖上標明已知量、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明確需分析的是哪一部分電路,這部分電路的連接方式是串聯還是并聯,以抓住電流、電壓、電阻在串聯、并聯電路中的特征進行解題。同時,我還會注意開關通斷引起電路結構的變化情況,并且回給“同一段電路”同一時刻的I、U、R加上同一種腳標,其中需注意單位的統一與電流表、電壓表在電路中的連接情況,以及滑動變阻器滑片移動時電流、電壓、電阻的變化情況。
3.3利用電阻進行知識拓展
本著從易到難的原則,我們可從一個電阻的問題進行計算,再擴展到兩個電阻、三個電阻,逐漸拓寬我們的思路,讓自己找到學習的目標以及方法。比如遇到當定值電阻接在電源兩端后電壓由U1變為U2,電路中的電流由I1增大到I2,這個定值電阻是多少的問題時,我們可利用歐姆定律的概念ΔU=ΔI?R得到電阻的值,而當難度增加由一個電阻變為兩個電阻時,定值電阻與滑動變阻器串聯在電壓恒定的電源兩端,電壓表V1的變化量為ΔU1,電壓表V2的變化量為ΔU2,電流表的示數為ΔI,在這樣的問題上可將變化的問題轉化為固定的關系之間的數值,就可簡化許多變量問題的計算。當變量變為三個電阻時難度會進一步的增大,我起初認為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放棄了這類題,而在經過詢問成績優秀的同學時,才知道可將三個電阻盡量化為兩個電阻,通過電壓表與電流表的位置將電阻進行合并,以此簡化題目。
4總結
簡言之,歐姆定律是物理教材中最為重要的電學定律之一,是電學內容的重要知識,也是我們學習電磁學最基礎的知識。當然,對于歐姆定律的學習與解題方法,自然不止以上所述方法,因而在具體的學習中,我們要立足于自身實際學習情況來進行方法的選取,突破重難點知識,以找到更好的解題思路。
參考文獻:
[1]高飛.歐姆定律在串并聯電路中的應用技巧[J].才智,2009(27)
關鍵詞:歐姆定律;減輕負擔;提高興趣
G633.7
一、引言:
在本學期,有兄弟學校老師來我校教研交流,針對《串、并聯電路電阻的特點》這一知識到底應不應該補充的問題再次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把這個問題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用課改教材教學已經過去幾個年頭了,時至今日,還有學校教師對這個問題存在如此大的疑惑,讓我不得不想在此說明一下了!
二、教材刪除掉的內容
由教育部審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課本中,刪除了《串聯和并聯電路中電阻的特點》的內容,即在串聯電路中,總電阻等于各分電阻之和,公式R=R1+R2+R3+....Rn 。在并聯電路中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倒數之和,公式1/R=(1/R1)+(1/R2)+…+(1/Rn)。
三、教師的質疑
這部分內容的取消無疑是對幾十年來用歐姆定律解題習慣的一種背叛,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一串串大大的問號,沒有了電阻公式,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好好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應用歐姆定律的公式呢?對于串并聯電路電阻的特點我們應不應該再補充給學生呢?如果沒有補充,考試中出現,甚至中考中出現,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呢?教育專家對教材內容做這樣的改革到底意在何處?想達到怎樣的教育目的?
四、分析課改的教材,尋找課改的依據
1.分析課改教材
案例分析一:
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七章第四節,《歐姆定律在串、并聯電路中的應用》中的例題1,如圖1所示,電阻R1為10Ω,電源兩端電壓為6V。開關S閉合后,求:(1)滑動變阻器R2接入的電路的電阻為50Ω時,通過電阻R1的電流為I (2)當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R3為20Ω時,通過電阻R1的電流為I′。
從以上兩道例題可看出,并沒有利用串并聯電路的特點來解題,而是充分利用了串并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以及歐姆定律來解題
2.尋找課改的依據
在講《歐姆定律在串、并聯電路中的應用》前,我對教材大綱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分析,并再次認真閱讀了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廖伯琴、陳峰、黃恕伯等教育專家所編寫的有關《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修訂依據、原則、與實施建議》、《新修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變化與貫徹與落實》、《義務教育物理物理課程標準的修訂解決了哪些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等文章,其中由江西省南昌市三級教師黃恕伯編寫的《義務教育物理物理課程標準的修訂解決了哪些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修訂后的《標準》要求‘了解串、并聯電路電流和電壓的特點’這一知識。而教學實踐中可能不少老師會憑著自己的經驗把這一要求延伸到‘電阻’,‘評價建議’特別指出,該條目沒有對串、并聯電路的電阻關系提出明確要求,因此,在考試評價中,不應該把串、并聯電路的電阻規律作為統一的教學要求讓學生掌握。疏導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研讀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克服評價目標的隨意性”。而由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陳峰老師編寫的《新修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變化與貫徹與落實》一文中,也有這樣的表述:“在實施過程中,老師應認真學習、對比新舊課程標準的變化,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要求,控制好教學的容量和難度,防止隨意拔高教學要求,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五、結論
通過以上例題分析以及專家說明足以告訴大家,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不應盲目去補充大綱刪除掉的內容,而應該仔細研讀大綱要領,多了解新課標改革方案與要求,仔細拿捏教材內容,對教學內容能夠把握到恰到好處,才能更好的貫徹落實新課改的要求,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六節中電阻定律的編排確實是無違初衷。為了讓學生能容易理解和掌握電阻定律,教材編置了兩個探究實驗:1. 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2. 探究導體電阻與材料的關系。兩個探究以第一個為主要,它得出的數據正確并準確時,定律的架構就已經在學生的頭腦中搭建并確立起來;再通過探究實驗2的測量比較得出表達式中的比例常數,從而導出電阻定律及表達式。
由于配課實驗欠缺科學性,誤導了任課教師,致使新課材使用以來,該節課時上課的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應為:探究實驗1的定位欠缺科學依據,也就是說單純用電壓表不可能直測導體電阻;用比較的方法也不可能比出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因此,課堂上想用配課實驗提供的裝置,按照實驗的定位完成電阻與影響其因素的定量關系是不可能的;只能用直測電壓比較量值來引導學生從定性方面認識和掌握導體電阻與長度及截面的比例關系?;蛘?,從另一角度來看,能按示圖裝置多個電阻線串聯的大規模裝置,設定按歐姆定律定量解釋――整個串聯外電路的電流強度相等,由于電源的不穩定性等系統原因,也不可能得到電阻與影響其因素的定量關系。再者,按《教師用書》中提供的方案,讓學生參與,達到探究的目標,由于儀表內阻的因素及其他人為的原因,也不能實現定量分析(以下是相關實驗過程及實測數值)。
實驗(1),按下圖,以電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電表(T0401)1臺,低壓電源(T1201或1201-1)1臺,滑動變阻器(T2354-1.50Ω,1A)一個,連接電路(說明: A、B、C為同規格的鎳鉻絲,D為同規格的鐵絲),完成演示實驗。
1. 導體的電阻和長度的關系。
(1)測量取值:電源是直流2伏檔,調節滑動變阻器,使A~D的兩端接近2伏,改變鎳鉻絲的長度,取值。
(2)列表
(3)作圖
從圖像出現的偏差可以看出:測量過程中,電壓出現波動不可預知,也不可能調整使其始終保持一定量值不變,所以出現測量值的誤差。
2. 導體的電阻與截面的關系。
用連接片把其中兩條鎳鉻絲并接起來,保持原來的串聯電路。此時,長度同樣1m,截面面積是原來的兩倍。再進行測量,結果由于儀表內阻標準的問題,加上表頭的最小量值為1伏,表針滿度偏轉,得不到測量數據。
結論:只能理論解釋。
幾年來,由于教材是新課程配備的教本,其權威效應可想而知;每到課期,任課教師都要求按照教材提供規格準備實驗裝置,并期望以定量方式來完成電阻定律的授課過程,結果總是事與愿違。
本人認為,該節課時的配課實驗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不予以采用。可以另選用《高中物理實驗大全》推介的間接測量法――“伏安法測電阻”來完成引導教學過程。其效果眾所周知,并且此演示實驗真正實現定量確立定律的不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既簡潔又明了,也不乏學生參與探究的環節。
實驗(2),器材:電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電表(J0401)2臺,低壓電源(J120或J1201-1)1臺,滑動變阻器(J2354-4,50Ω,3A)1個,單刀開關等。
方法:
1. 導體電阻跟長度的關系(鎳鉻絲),始終保持電壓為2伏不變,改變長度,測得:
明確立論:證明R與L成正比。
作圖(如下圖)
2. 跟截面面積的關系。
用連接片把鎳鉻絲并聯起來接入電路,長為1m,截面面積為原來的兩倍,保持電壓2伏不變。
測得:
比較并明確立論:R與S成反比。
3. 金屬導體的電阻跟材料的關系。
方法同上(注意:銅線的良導性能),A用0~5A,電壓要求小于0.45V。測出量值,列表如下:
明確立論:長度及截面面積均相同的金屬導體,因材料不同,其電阻也不相同。
至此,金屬導體電阻定律的概貌已在上表明確呈現,教師只須引導學生留意比較量值并總結,用文字表述出來,加以肯定就成了。
關鍵詞:高中物理 電磁學 基本知識點
電磁學是高中物理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電場、磁場、電磁感應、恒定電流、交變電流、電磁波等等,內容龐雜,很多概念非常抽象,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普遍反映難度很大。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學好電磁學呢?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深刻感受到重視基本知識點的教學是關鍵,重點應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深度挖掘電磁學基本知識點
很多重要的基本知識點,只有深度挖掘,做到深入透徹的理解,而非一知半解,才能避免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盲目地套用公式,出現錯誤。
比如庫侖定律就是在電磁學部分遇到的第一個重要知識點,書本中是這樣描述庫侖定律的:真空中兩個靜止的點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與這兩個電荷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與這兩個電荷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著這兩個電荷的連線。很多學生就只注意到庫侖定律中關于力的大小特點的描述,而往往忽略了這句話中隱含的重要信息,即三個適用條件:(1)“真空”,即兩個電荷要處于真空中或者空氣中;(2)“靜止”,即兩個電荷要處于靜止狀態;(3)“點電荷”,點電荷是一種典型的物理模型,兩個電荷間的距離遠大于電荷自身的大小時電荷才可以看成是點電荷,也就是說當兩個帶電體相距很近的時候庫侖定律是不適用的。
在電磁感應部分最重要的知識點就是楞次定律,書本中是這樣描述楞次定律的: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我們不妨把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稱為原磁通量,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楞次定律簡單地表述為:感應電流總是阻礙原磁通量的變化??梢娎愦味芍凶顬殛P鍵的字眼就是“阻礙”,但是很多學生往往搞不清楚阻礙的是什么?怎么阻礙?阻礙的不是原磁通量,而是原磁通量的變化。所以我們首先要分析清楚原磁通量的方向及變化情況,然后根據阻礙關系就能分析出感應電流的磁場的方向,最后根據右手螺旋定則得出感應電流的方向。
二、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雖然電磁學部分知識點很多,給人的感覺會很亂,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多知識點之間還是有著一定聯系的,把相關的類似的知識點放在一起分析比較,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就會更深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可以把電場和磁場的性質、電場線和磁感線的性質放在一起比較其聯系與區別。電場和磁場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都是客觀存在的,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磁場對電流和運動電荷也會有力的作用,即電場和磁場都能提供力的作用。但電場線和磁感線都是為了方便描述電場和磁場而人為假想出來的,不是真實存在的,其指向都有著一定的特點,其切線均表示電場或者磁場的方向,其疏密均表示電場和磁場的強弱。區別之處在于電場線是不閉合的,磁感線是閉合的。還可以把點電荷和質點的性質放在一起比較,兩者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點電荷和質點,只有當滿足了所需條件時,才能將現實生活中的電荷和實際物體看作是點電荷和質點。
再比如重力加速度g、電場強度E和磁感應強度B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物體在重力場中會受到重力G=mg,在電場中會受到電場力F=Eq,在磁場中會受到磁場力(包括安培力F=BIL和洛倫茲力f=Bqv)。重力加速度g決定于物體所處的重力場、電場強度E決定于電荷所處的電場、磁感應強度B決定于電流或者電荷所處的磁場,所以我們就可以說g、E和B這三個量均只決定于場,與其他因素無關,所以我們分別用這三個量描述三種場的強弱和方向。
又如重力勢能和電勢能之間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物體在重力場中具有重力勢能,當物體在重力場中移動時,重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類似的電荷在電場中具有電勢能,當電荷在電場中移動時,電場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當重力或電場力做功時就會引起重力勢能和電勢能的變化,力做正功勢能就減少,力做負功勢能就增加。故這兩種能的變化均決定于相應的力做功的情況。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動能、機械能以及今后在熱學部分將會學到的分子勢能,我們會發現,所有的能的變化,都決定于相應的力做功的情況。
三、重視初中已學知識點的拓展延伸
有些知識點難度不大,但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已經接觸過,學生在遇到這部分知識點時就會比較大意,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其實是一知半解,導致遇到實際問題時錯漏百出。
比如歐姆定律U=IR,初中時僅涉及純電阻電路,即能量全部被電阻用于產生熱量,即W=Q,W=UIt,Q=I2Rt,故有U=IR,故初中時在電路中歐姆定律均是適用的。但在高中物理中由于會遇到非純電阻電路,此時歐姆定律已經不再適用,因為在非純電阻電路中,能量不再全部被電阻用于產生熱量,即W>Q,W=UIt,Q=I2Rt,故有U>IR,所以遇到電路問題時一定要看清楚是否包含電動機、電風扇等非純電阻。
關鍵詞:新課標 物理習題 編制
新課標要求,習題的形式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改善。習題的方式需要盡可能獨樹一幟,避免形式過于簡單和重復;題目的內容需要盡可能避免定向思維,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習題的難度需要多給予一點提示和引導,避免題目的難、深、偏、繁;習題的編排需要多一些總結歸納,避免就事論事;習題的背景需要盡可能結合實際,使習題更加具備實用性。以下從多個方面描述新課標的物理習題應當如何編制。
1編制物理習題必須要符合遞進性
遞進性主要是指習題的多個問題之間,必須具備遞進的關系,并且題目獨立和條件充分,后一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前者才能夠得到合理的解答。
在進行歐姆定律教學時,其教學目標為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并能應用歐姆定律公式進行計算或解釋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經過實驗課進行教學。在實際的教學當中,便需要教師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將實驗進行統計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利用“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的實驗數據計算UI,并與電阻值R比較,看看電阻R與UI有什么關系?
例如,在閱讀完人教版九年級物理課本78頁之后,提取相關知識完成本活動內容。
(1)歐姆定律用公式表述為。
(2)分別述說公式中各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在學生已經能夠初步掌握歐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之后。便可以編制相關的習題,讓學生利用歐姆定律進行解答。
例:在某一溫度下,兩個電路元件甲和乙中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的關系如圖1左圖所示。求:
①甲的電阻值是多少?乙的電阻是多少?
②將電阻甲單獨接入電路如圖1右圖所示,當甲電阻兩端的電壓為6V時,則通過甲電阻的電流是多少?
③若甲電阻兩端的電壓為3V時,則甲的電阻值又是多少?為什么?
④若甲電阻兩端不加電壓,則它的電流是多少?此時甲電阻的阻值是多少?為什么?
以上教學流程,根據本題目的答案能夠發現,編制題目者的意圖是就讓學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歐姆定律的知識以及掌握電阻的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電流、電壓值無關。這類簡單的概念如果通過重復性強的習題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將其背完,但是這樣的形式很空洞無物,許多的學生都會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覺得枯燥無味,如果使用以上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通過上一環節引出下一環節,幫助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內容,客服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通過遞進式的習題教學,給學生更全面、深刻的學習知識,幫助學生開闊思維和創造空間。
2編制物理習題需要具備準確性和探究性
在編制物理習題的過程中,需要避免傳統觀念的影響,改善傳統觀念中全面性的原則,教師需要注意靈活性和層次性的原則。新課標的改革要求為摒棄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觀念,并且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物理學科知識體系,需要學生的學習以主干知識為主,通過學生的探究、自主和合作達到最終學習目的。習題的內容需要選擇精干的知識點,以基礎技能和基礎知識作為主干教學內容,加強習題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的關聯性,盡量使學生能夠將習題的知識內容運用于生活當中,爭取相關學科互相融合,使所有學科能夠形成一個整體。
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應用和認識更深,需要盡量使習題的編制更具備可探究性。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教學第十三章“電路”教學時,學生對抽象的線路很難理解,對局部短路所造成的被短路電氣無法正常使用這一較為抽象的現象無法熟悉的記憶,缺乏感性的認識。對此,在習題的設計過程中,就可以設計更具備可探究性的習題,如:將甲乙兩個燈泡一同串聯如一個電路當中,如果將導線直接連接在乙燈泡的兩個連接口上,那么兩個燈泡的會以什么情況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能夠進行相關的實驗,并在實驗完成之后讓學生猜測如果直接連接在甲燈泡上會是怎樣的一個結構?并且通過實驗去證實學生的猜測是否正確,通過這樣形象、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
3物理習題需要具備明確的目的性
物理習題的內容、形式和難度都會因為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目的的不同而改變,如果只是為了培養技能和鞏固理論知識,則可以編制具備收斂性的習題,如果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就必須要編制一些開放性、發散性的習題。總而言之,習題的編制目的性必須要明確,目的性的確定必須要謹慎。
例如,以下習題:
1.活動一:設計測量電阻的實驗,并完成下面實驗報告。
(1)實驗目的:學會用伏安法測電阻,理解小燈泡電阻變化的原因。
(2)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設計:
①請分別畫出測定值電阻電阻和測小燈泡阻值的電路圖。
②將實驗步驟寫在下面(注意電流表、電壓表量程的選擇)。
(4)數據記錄:
a.測定值電阻的電阻值,并設計好實驗表格。(可用第一節的測量數據)
b.測小燈泡的電阻值,并設計好實驗表格。
(5)拓展分析:
①分析表1和表2中的實驗數據發現,定值電阻的阻值是“不變”的,而小燈泡的電阻是____(填“變化”或“不變”)的,原因是____。
②某同學提出在測小燈泡的電阻時,可采取求平均值來減少實驗誤差,這種做法可行嗎?為什么?
③根據表1中的數據在圖2中畫出定值電阻對應的U-I關系圖象;根據表2中的數據在圖3中畫出小燈泡對應的U-I關系圖象。 ④你在定值電阻的U-I圖像上描出的點是否分布在同一條直線上?我們怎樣處理這種情況?為什么?
(6)交流與評估:
①如果在測小燈泡電阻時,發現小燈泡不亮,電流變幾乎不偏轉,而電壓表示數接近電源電壓,請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在測小燈泡電阻時,發現電壓表無示數,而電流表示數較大,請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對于這類實驗性習題的制作者和習題的描述所提供的參考答案分析之后,能夠明顯發現習題命題者的命題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電阻并通過電阻的概念進行習題的解答,幫助學生能夠熟悉運用電阻的定律。每一個習題都具備獨特的教學目的,通過明確教學目的,逐漸的使學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
4習題的編制需要注重歸納性和總結性
編制物理習題務必將學習重點放在基礎知識上,使學生弄清楚知識的應用、聯系、內容和由來等,培養學生的全方位學習能力。初中物理知識點大多都是較為抽象的習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其對于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許多的物理知識較為難以理解,面對大量的物理習題,大多呈現走馬觀花的學習形式。其實,筆者認為初中物理的教學難點并不是學生對題目的掌握和摸索,重點在于教師在編制物理習題過程中,是否將相似解題方法的習題編制在一起,如果將解題方式相似的習題編制在一起,能夠在評講過程匯總更好的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學習方式和解題方法。
例如,將兩道關于計算額定功率的習題放在一起進行。有一個電壓表、一個電源、標識2.5V的小燈泡、開關、導線和滑動變壓器,一個額定電阻值為10Ω的電阻,通過這些道具如何測量2.5V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有一個電流表、一個電源、標有3V的小燈泡、開關、導線和滑動變阻器,一個額定電阻值為10Ω的電阻,通過這些道具如何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一般情況下,測量給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的實驗是通過電流表和電壓表來測量,這兩個習題的情況分別由圖4和圖5展示,由兩圖所知,兩道習題都屬于用一個測量表來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的題目,其理解難度較高,學生比較難以掌握,并且在評講之后學生也難以熟練運用。對此,就需要總結兩道習題,并進行對比和分析,使學生總結歸納出解題的共同點。 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的步驟主要為:(1)調動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工作。(2)測量小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額定電流。(3)通過P=UI的公式進行計算。如果只是用一只電流表或者一只電壓表來測量小燈的額定功率,則可以通過公式進行自由轉換,將缺少的那只表轉換為額定值電阻??傊?,通過歸納和總結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整理解題思路,幫助學生真正的掌握解題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5習題的編制需要具備一定的實際性
物理學科離不開日常生活,教師在編制習題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物理是從生活當中所繁衍而出,習題的編制需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視力矯正、手機電池銘牌、電動自行車、居民所用的電表、水表等等。除此之外,社會、經濟、睜著當中的典型案例和重大事件也是作為習題背景的良好素材。例如,神舟五號、三峽工程、天津爆炸事件等等。習題的編制可以滲透一定的科學發展觀,例如,環境資源保護、節約能源等,將這一系列符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當作習題的背景,不僅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通過學習,更加了解這些事件,深刻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圍繞在生變,與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進而得到更有價值的領悟。
6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習題的編制,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物理思維模式得以轉變。通過在物理習題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出良好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初中物理課堂學習。
參考文獻:
[1]黃志文.中學物理課程論[J].技術物理教學,2013,12(09):23-24.
關鍵詞:物理;電學;誤區
有一句話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點:“物理難,化學繁,數學習題做不完”,許多學生反映物理難學,特別是電學不好理解,面對物理就像是霧里看花一樣,總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調查,發現有此感覺的學生在學習中都同樣走進了如下學習的誤區中,本文希望通過對誤區進行標識,幫助同學們走出學習的誤區,提供參考的方向。
誤區一:電阻不能做導線
這些同學認為平時使用的導線(銅線)電阻很小,實驗的電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個個連接入電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電路圖中的符號是:,于是普遍地認為“電阻不能做導線”致使不能正確判斷電路中的故障。
例1:兩個燈泡L1和L2串聯,電流表測電流,電壓表測燈L1的電壓,當開關S閉合后,若電壓表的示數為零,這可能是燈L1出現了,也可能是L2出現故障,若電流表沒有示數,而電壓表有較大的示數,其故障可能是。有此錯誤認識的同學解答為:斷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圖是李華連接的“電流跟電壓、電阻關系”實驗的電路圖,閉合開關S、電流表、電壓表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電流表和電壓表讀數為零
B電流表和電壓表指針迅速發生最大偏轉,電表損壞
C電流表示數為零,電壓表示數為2.8V
D電流表示數為0.4A,電壓表示數為2.8V
多數學生錯誤地選擇了A。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到:一般情況下導線都是有電阻的,導線越長電阻就越大。
誤區二:斷章取義
在電學一章中,各種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來的,有些同學往往在學習中對概念定律的認識出現“斷章取義”的錯誤行為。
如:在學習焦耳定律的時候,先是通過電流的熱效應實驗再進行分析歸納推導。但是有的同學在實際應用中只記住了實驗時“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R成正比,電阻越大,產生的熱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條件“在通電電流和時間相同的情況下,……”
又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特點時,有串聯電路中電壓分配與電阻成正比(),到實際應用時就變成了“電壓跟電阻成正比”的錯誤認識。而對并聯電路中電流分配與電阻成反比()的認識到了實際應用時卻變成了“電阻跟電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歐姆定律,錯誤地認為:“電阻跟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边@是物理學發展史上多么悲慘的事呀!
因此,我們對電學中概念定律學習要實事求是不要斷章取義,同時還要學會對物理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學會對物理實驗的層層剖析;學會通過實踐加深對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學會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誤區三:死記公式
由于電學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較大,知識面廣,公式比較多。學習中,很多同學都以為只要記住了電學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對公式表術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例1:已知:電阻R1=10Ω,R2=20Ω,(1)先將兩電阻串聯,求串聯后電阻?(2)若將兩電阻并聯,并聯后的總電阻又為多少?
解錯過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總==6.6Ω
(2)由R總=R1+R2
R總=10+20=30Ω
分析:本例題考查同學們對串并聯電路電阻特點的認識和應用,由于該生過分強調自己記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內容,最后造成亂用公式的錯誤現象。
例2:小寧在“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實驗中所用的電源電壓為6V,滑動變阻器標有“20Ω2A”字樣,小燈光上面的字樣模糊,但已知其額定電壓是2.2V或3.8V。他按圖甲所示的電路進行實驗。實驗時,他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P的位置,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當他認為小燈泡接近正常發光時,再去觀察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觀察到的現象如圖乙所示。小寧經過思考、分析后,重新實驗,使小燈泡正常發光,此時,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點(即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為10Ω)。求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分析:本例考查同學們對電功率推導公式的理解應用能力,由于該生只記得電功率公式卻不理解公式的應用要求:“同一時刻,同一段電路”,造致在使用數據時出現“張冠李帶”的錯誤現象。
由此可見,在學習物理的時候不但要熟記公式,還注意如下幾點:
(1)會表述:能熟記并正確地敘述概念、規律的內容。
(2)會表達:明確概念、規律的表達公式及公式中每個符號的物理意義。
(3)會理解:能掌握公式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條件。
(4)會變形:會對公式進行正確變形,并理解變形后的含義。
(5)會應用:會用概念和公式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和計算。
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電學的時候,對基礎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確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學的學習態度。
關鍵詞:物理規律規律教學問題
在日常的教學中常常聽到不少學生說物理難學,究其原因,其一是在于未能準確地把握概念,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很好地把握物理規律。物理規律是反映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一定的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它反映運動變化的各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揭示了事物本質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一定意義上說,物理規律反映了在一定條件下某些物理量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因此,學生把握好物理規律是學好物理的關鍵。進行物理規律教學是中學物理的中心任務。
在物理規律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規律本身,還要對物理規律的建立過程,研究問題的方法進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規律來解決具體的問題。為此,進行物理規律教學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使學生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建立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懂得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物理規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現象中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和有關物理量間的嚴格數量關系。因此,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必須將原來分散學習的有關概念綜合起來。只有用聯系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研究新課題,提出新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與新的興趣。另一方面,物理規律本身,總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實為依據的。因此,學生學習物理規律,也必須在認識、分析和研究有關的物理事實的基礎上來進行。尤其是初中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為基礎。
二、使學生理解物理規律的物理意義
初中階段所研究的物理規律,一般著重于用文字語言加以表達,即用一段話把某一規律的物理意義表述出來,有些規律還用公式加以表達。對于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要認真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結論。例如,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理想規律的教學,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況推想到無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最后把這一規律的內容表述出來。在理解時,要弄清定律的條件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還要正確理解“或”這個字的含義,“或”不是指物體有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有時保持靜止狀態,而是指如果物體原來是靜止,它就保持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它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許多理論物理規律的內容可以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就是公式。要使學生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不能從純數學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對于歐姆定律的表達式,應當使學生理解,這一公式表達了電流的強弱決定于加在導體兩端電壓的大小和導體本身電阻的大小,即某段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電路中的電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個物理量是對同一段電路而言的。把公式進行變換,得到電阻的定義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就可能得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這一錯誤的結論。
三、使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反映某個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的變化規律的,而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因此,每一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也是一定的。學生只有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才能正確地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亂用規律、亂套公式的現象。
四、使學生認清所研究的物理規律與有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
物理規律總是與許多物理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某些物理規律也是互相關聯的,應當使學生把物理規律與同它相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如:牛頓第一定律與物體的慣性雖有聯系,但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把慣性與運動狀態等同起來,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說成是“保持物體的慣性”。我們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是否受力,任何時候都有慣性;而牛頓第一定律是一個反映這些客觀事實的物理規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五、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解釋有關的物理現象,并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對于重要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學生靈活應用,因為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在新的教學要求中,不要求學生能解決復雜問題,但是,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學到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綜合地運用歐姆定律、電功、電功率、焦耳定律等概念和規律解決日常生活中用電的簡單實際問題、家用電器的選擇與使用、用電多少的計算、保險絲的選擇等。
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學好物理規律。我們還必須認清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初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生的感性知識不多。初中物理規律的教學,多數是從事實出發經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他們在學習規律時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為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2.相關知識的準備不足。物理知識有著嚴密的邏輯體系,前面學習的知識要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后面的學習要充分利用前面的準備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物理規律的教學必然聯系到以前學過的物理知識,如果前面的知識準備不夠,就會給物理規律的學習帶來困難。如在研究“物體浮沉條件”時,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條件、壓力和壓強、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等,如果在某一環節上準備不足,就會對這一規律的學習產生困難。
3.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錯誤觀念的干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有的是正確的,但有一定的片面性;還有的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對規律的學習有一定的干擾作用。如學生在學習運動和力的關系上會有“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力就不會運動”這樣的錯誤,這就給學生正確地理解運動和力的關系帶來較大的困難。
我認為,物理教學本身就是一門創造性藝術,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敢于試驗,大膽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規律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