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7: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的基礎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學院都在進行著必要的改革。在醫學院的改革重要內容就是對其基礎性的專業理論科目《中醫基礎理論》的改革。本文主要對這一門科目的改革措施進行了必要的論述和探討。
1重視緒論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醫基礎理論》的第一部門內容時緒論部門,這一部門的教學對于接下來內容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①教師可以引用經典名故。在講解《中醫基礎理論》部門時,教師就可以引入著名醫學家的故事,例如華佗、扁鶴等著名人物的故事。這些小故事的引入不僅能夠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學習注意力的目的。同時,還能夠讓他們更深地了解這些著名的醫學家的道德品行。②引入多媒體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經成為教學中常見的教學輔助工具。它集成聲音、圖像等為一體,大大解放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突破了教室講課的空間限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教學方式。并且,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以不一樣的體驗,對于勾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這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幫助。③結合中國醫學史?!吨嗅t基礎理論》中的內容與《中國醫學史》這門科目之間有許多的相通之處。這種相同性也決定了在開始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應當結合中國醫學史。引入這一內容之后,學生能夠正確的看到中醫發展的過去,現狀,從而完成這一基礎上的合理發展展望,以培養學生學習中醫的信心。而且,相比較于枯燥的理論,歷史的內容更加的活潑和引人入勝,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講具有重要的作用。
2豐富教學手段,塑造活潑的課堂氛圍
科學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知識的理解,并且還能夠達到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改革當中,應當有意識的豐富教學手段,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而良好的學習環境。目前,常見的集中有效的教學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①引入案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晦澀的理論知識。例如,在講解肝臟功能時,教師就可以以感冒和感冒的癥狀為案例,為學生講解肺功能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同時將涉及到的理論知識:肺主宣肅、開竅于鼻、在體合皮等中醫知識講解出來。又或者,在講解人的情緒對于身體健康機能的影響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文學上的典故進行具體的說明。例如,范進中舉的典故說明了喜傷心、喜氣緩。對于幫助學生消除中醫理論枯燥的學習情緒,以及幫助他們盡快理解理論,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②使用啟發式教學。在素質教育改革理念的引導之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主體,教師只是扮演者引導者、指導者的身份。因此,在進行《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改革中,教師必須引入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自主探究形式的主動學習模式。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理論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恰當的時機向學生拋出問題,以激發他們潛在的求知欲望。這樣的一種形式,能夠讓學生在發出疑問,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總結學習,提出新的問題......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當中,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還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對于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幫助他們在今后的醫學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另外,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輔助學習為輔的教學方式。③加強中醫基礎理論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任何一門學科都與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更是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也就是說,任意兩門學科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共同特點。所以,教師應當抓住學科之間的相同點,積極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以達到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于中醫理論知識理解以及幫助學生對這一知識形成系統的認知的教學目的。
3加強教材建設,促進學生中醫思維模式構建
建材是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根本依據,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權威指導。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改革當中,必須進一步加強對于教材的建設。在建材的建設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需要遵循。首先,要緊跟時代潮流。中醫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其重要的經典也多以古文的形式呈現。而對于從出生就是以白話文的形式在學習的大學生來講,古文雖然保證了教材的權威,卻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學生的排斥情緒。因此,在進行教材的編纂時,應當保證古文的數量,即使有古文的出現,也應當做好必要的注釋。其次,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教材的二次編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教材結構,并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水平完成更益于學生接受的科學編排。再次,增加傳統的知識和文化內容,并盡可能的以學說代替理論,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具象的教材。最后,編纂必要的配套教材。這也是幫助學生完成由理論向臨床實踐過渡的重要方式。所以,醫學院的學生必須建立起專業性的中醫思維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在中醫理論知識的講解之前就能夠向學生講明中醫思維模式結構的特別之處。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改革時順應潮流的必然,也是能夠培養出具備更為扎實的中醫理論儲備人才的方式。而且,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改革,也是為中醫學專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保持其持久發展動力的重要舉措。因此,必須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改革。在改革中除了要從學生的角度,培養他們學習中醫的興趣之外,還應當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做好教學手段豐富和教材建設的重要工作。只有這樣,《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改革才能夠徹底,也才能夠達到提升中醫理論教學效果,實現其教學木目標的目的[1-3]。
參考文獻:
[1]張競之,劉彬,劉慰華,等.淺談西醫內科學在中醫專業中的教學改革[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9):22-23.
1.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應用
教學對象選擇與分組:選擇中我校2010級中醫七年制專業不同方向(傳統中醫方向、中醫方向)的教學班級,對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30人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采用PBL教學方法,每5人一組,共6個小組;中醫方向110人采用傳統授課方法。兩個班級所用教材均為孫廣仁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課程教學章節的選擇:中醫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在課堂講授完緒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后選擇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在講授完藏象的概論及五臟中的“心”的前提下,進行其它四臟臟及其六腑;病因學說中講授完風邪之后的其它邪氣及其七情、痰飲、瘀血等內容,進行PBL教學法試用。于學期末進行理論考核和PBL教學法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評價分析。
編寫新的教學大綱:應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成敗關鍵是要尊重客觀規律,制定適合于學生的PBL教學的教學大綱。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的要求,列出難點、重點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針對學生的知識背景,擬定部分思考題與教學案例,并在應用前期提供少量輔導材料。
編寫教學案例:為了使PBL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與教研室的有關教師多次研討,制定PBL教學的具體案例,病例中的問題具有劣構性。每個病例都有學習重點,且有不同的臨床癥狀和檢驗結果,涵蓋相應的課程內容。每個病例后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許多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自我學習、資料查閱和準備討論提綱。
編寫教師指南:因教師水平的差異可能會對案例的理解不同,為避免對問題理解的差異及其對討論內容引導的不同,針對引導性問題和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編寫教師參考指南,對每個問題提供了參考解決方案。
制定具體實施步驟:PBL實施過程要求各個學習小組針對相關問題自學教材,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做讀書筆記。討論課前將教學案例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小組成員之間可相互討論;小組討論后,推薦1名代表參加大班討論。大班討論時,由每組推選的代表講解,本組其他成員可及時補充,其他組成員在該組講解之后,可以進行提問。最后,教師搜集一些帶有共同性的問題,總結講解、概括歸納本次課的重點及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應隨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討論中的表現,實事求是、客觀地做出評定。上述PBL教學法實施的步驟概括為:提出問題—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大班討論—教師總結。
2.PBL教學法教學效果的初步評價
理論考核評價分析:PBL教學方法組平均成績78.4士9.8,傳統授課法組平均分73.8士1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74,p=0.0289<0.05),說明七年制傳統中醫方向班成績優于中醫方向班,即提示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授課法。
PBL教學法教學效果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調查主要包括課堂氣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理解接受、主動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方面。結果顯示,課堂氣氛方面,PBL教學法組90.0%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較系統講授法組(67.3%)明顯改善;學習態度考評如聽課狀態、課堂紀律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教學方法(76.4%)有改善;學習興趣方面,PBL教學法組(83.3%)較傳統講授法組(77.3%)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在知識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學法組76.7%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較傳統講授法組(71.8%)有所增強。另外,PBL教學法組在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分別為80.0%、87.0%和73.3%,較傳統教學法組60.9%、72.7%和58.2%高??梢?,PBL教學法較之傳統授課法展現出了較大的優勢。
3.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由于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跨度大,以及現代人文環境的影響,使得當代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確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認識上容易產生較大的偏差。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則普遍感到該課程概念多而陌生,內容抽象,理論深奧,信息量大,難以深刻領會所學內容。針對以上特點,采用PBL教學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深奧的理論更淺顯易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師生的互動合作、探究學習及自身觀念、態度和行為上的改變有著重要意義。當然為了更好的推進和實施PBL教學方法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總計經驗,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與引導學生更多的參與其中;鼓勵學生提問,及時指導學生在認識上出現的偏差;注重教學形式的合理運用,實現在參與中發展。通過PBL教學方法的應用與實踐,我們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適合于傳統型中醫方向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學方法中“教”與“學”的效果評價機制,這必將對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推廣應用提供借鑒與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 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創新
中醫基礎理論作為整個中醫學體系的基礎性學科至關重要,根置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難懂,枯燥難記,只有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今后學習與臨床實踐中,做到融會貫通。
1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特點
中醫基礎理論不同于現代醫學,其特點以下:
1.1具抽象性中醫基礎理論不象現代醫學建立在解剖和實驗等科學的基礎之上,具體闡述人體臟腑的解剖結構,所講病因易被理解和認識。而是建立在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的基礎之上,通過總結實踐規律,來解釋人體各種生理病理現象,所講主要內容陰陽五行、人體臟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機,比如說:元氣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等,都帶有哲學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難。
1.2具有整體性和聯系性中醫基礎理論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認為人體與生存環境、心身的和諧是統一整體。在探診病因時,常常與宇宙自然結合整體性處理。而且所講述的是人們從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和臨床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必須依賴于臨床。不同現代醫學有具體的組織結構和實驗等作為基礎,即使脫離臨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礎理論學習中,必須聯系臨床實踐,才能夠熟練掌握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以及發病原因和致病機理,系統性的對患者出現癥狀做出分析。
2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適應度慢由于中醫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敘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專業術語,對剛進入中醫大學的學生來講,單靠認真死記書上講的內容,腦海中沒能及時跟進哲學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礎理論肯定消化不了,許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產生畏難情緒。即使靠機械記住的,也不能在臨床實踐中做到舉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學生是差不多學完了整個中醫學科的知識之后,才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有所了解。
2.2教學理論與實踐分割獨立,前后不一致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臨床實習只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檢驗前期教學的效果,被割裂為兩個相互獨立的階段,因此,在內容、目標上與理論教學難以保持前后一致,導致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嚴重脫節,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用于臨床實際問題運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顯不足。
2.3 教學模式枯燥,成效不明顯中醫基礎理論文字古奧,內容博大精深,學生真正透徹領會抽象的術語、概念、學說并不容易。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過程中容易出現枯燥、單調和生硬,學生主動學習性差,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易喪失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對中醫學知識的理解。
3提高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創新方式
僅靠“老師教,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是遠遠不夠,必須要在實際教學任務中,針對現象找到良好的教學辦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結合臨床病例,基礎理論知識倒置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不能夠理解的概念術語如何連貫運用,可結合臨床病例倒置教學。如講授“肺主行水”名詞術語,可先拿出臨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發熱4天,熱退后出現一身悉腫。并提出問題,咳嗽為什么會產生水腫。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后,得出結論:咳嗽乃肺氣失宣所致,而肺氣的宣發肅降與水液的輸布和排泄密切相關。繼之緊扣名詞術語的定義,強調正是由于肺氣宣發失常影響到水液代謝,水液停留于肌膚,發為水腫。如此這般的,學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識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誘學生開動腦筋,活學活用基礎理論知識教學課堂中,留下少許時間,給出接合本次課堂內容的一些病案,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進行現場模擬診斷治療,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內容,給出藥方,然后再進行課堂討論,總結復習鞏固。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臨床辯證分析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3培養學生學習人文知識,充分利用知識遷移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與中醫有關的哲學、人文等書籍,充分利用知識遷移,將所學的多種學科知識運用到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思考理解中,來掌握中醫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性,認識并接受抽象思維的中醫學習方式,確保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3.4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積極靈活運用啟發教學、討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開拓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有效結合多媒體,通過課件、光盤、動畫等多重視聽效果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如臟腑經絡,可通過動畫片播放各經絡循經走向,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加深印象。
3.5借助現代醫學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利用中、西醫學的統一性,通過比來學習,來研究對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現象,中、西醫學則會發現共同點及不同點, 有助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認識中醫理論的特殊性。
4結束語
總之,“學無定法,教無定規”,中醫基礎理論是構筑中醫藥學的基石,認真研究每種教學創新方法特點及內容,并融于教學過程中,才能保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能較好的傳授給學生,為后期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l] 王蕾,李春英,張炎,等.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調查情況分析[J].中醫教育,2000,19(6):23.
[2]趙智輝.互動式教學探討[J].南京軍醫學院學報,2002(24):l
[3] 劉道清,周一謀.中醫名言大辭典[M].北京:中原農民出版社,1991:630-637
。博士研究生導師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課程組中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2人。學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師2人,天津市131人,創新型人才培養第三層次入選1名。雙師型的教師(具有教師資格、醫師資格)為100%。為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課程組采取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的方式,以提高教師素質,同時也保證了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和優秀的青年骨干教師隊伍是保證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礎教學突出教材建設
本課程組承擔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中醫藥學概論》《中醫藥膳學》《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英)》《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日)》《中醫自然療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醫學心理學思想》《醫學初級日語》《中醫臨床日語會話》等課程講授。其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和《中醫藥學概論》作為中醫學的主干課程,授課對象覆蓋面廣,涉及中醫學院、針灸學院、中藥學院、護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部門。本學科組中四名教師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講授《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英)》《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日)》及相關雙語選修課程。課程組成員積極參與各種專業教材及參考資料的編寫工作。作為副主編、編委參加了普通高等中醫藥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及相關習題集的編寫工作。先后有6人參加20余部全國統編教材編寫工作。通過教材編寫促進了與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嚴格的教材選用制度,所選用的教材能體現實際需要及教學大綱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為新世紀全國中醫院校規劃教材,是目前國內高水平的中醫藥學精品教材,可滿足課堂理論教學的需要。針對學科發展及教學實踐,在更新教材的同時,也及時充實和引入了教學參考資料,對所使用的教材進行適時地補充,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能夠反映本學科的發展概貌。特別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學中已被廣泛應用。
3深化課程體系與內容改革
本課程組立足改革,更新觀念,以厚基礎、重實踐為原則,突出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注重課程體系和內容的改革。3.1實施PBL教學改革通過課題立項,本課程組設計并實施啟發式、整體互動式教學方法,選取相關章節,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倡導小班教學、小班討論。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定體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鴨式教學向能動性教育方式轉變的過程。3.2積極開展雙語教學為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課程組多年來在七年制必修課中,開設《中醫基礎理論》的英語和日語雙語教學。同時鼓勵五年制本科生繼續雙語學習,并設置《初級日語》《中醫臨床日語會話》《中醫基礎理論雙語》等選修課為我校專業雙語(日語、英語)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們初步掌握了專業英語、日語技能,提升學生臨床即時翻譯訓練及參加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專業翻譯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學校通過引進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師生互動式自主學習。教師可自主結合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學生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主動訪問教學資源,自由發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并逐漸體驗到基于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的樂趣。
4注重各層次人才培養
課程組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特點,進行適宜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對本科生培養強化基礎教育,注重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方式入手,改變中醫基礎理論、內經等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利用實驗室、多媒體等方式方法輔助教學,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對碩士研究生培養在明確研究方向的同時,注重夯實基礎理論知識,提高中醫臨床技能和基礎實驗科學能力的培養。從研究生招生復試、課程教育考核、課題設計實施、資料搜集整理、論文撰寫修正、畢業答辯等方面嚴格要求把關,突出基礎理論對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的指導意義。對于博士研究生培養,注重基礎理論的深化研究,以及在臨床疑難病的基礎研究。強調創新意識和嚴謹求實作風的培養,對博士學位論文要求既要有鮮明的創新點,同時又要有充分豐富的論據,以提高博士畢業生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 多元化教學法;中醫基礎理論;實踐
中醫基礎理論源于《黃帝內經》, 具有文辭古奧, 內容精深, 注重思辨和實踐等特點, 加之傳統教學上習慣于以“經”釋義, 進行純理論性的闡釋, 致使現今的學生難以即刻接受中醫理論中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 難于激發其專業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初學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運用任何單一方法都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與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因此,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不同章節的特點, 采用多元化教學法顯得尤為重要。
1 多元化教學法的特色
多元化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為中心, 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以啟發式教育和主動性學習為目標, 將講授、討論、案例、實驗、動漫、視頻影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充分發揮各教學法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 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 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 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 有效活躍課堂氛圍, 加強師生互動, 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 教學相長, 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 1 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 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 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 而名著醫林, 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 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 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 且劉完素生于北方, 風土剛燥, 素體陽盛, 又處宋金交戰, 疫病流行, 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 常無療效, 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 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 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 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山柚兑捉洝分小瓣庩枴备拍?、圖形, 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 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 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 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 2 中西并重, 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 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 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 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 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氣與津液的關系”, 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 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 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 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 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 3 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 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 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 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 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 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 連接心動圖機, 記錄Ⅱ導聯心電圖, 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 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 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
如講授“肝主疏泄, 調節生殖”時, 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 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 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 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 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 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壓力增加, 情志不暢時, 會出現“肝郁氣滯”, 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 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 或男方排精障礙, 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 “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 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 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
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 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 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 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 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 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 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 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 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梢宰寣W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 既拓寬學生視野, 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 4 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 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 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 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 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 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 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 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 聲像并茂, 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 讓學生如身臨其境, 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 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 5 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 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 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 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 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 學以致用。
2. 6 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 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 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 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 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3 小結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根據教材設定、授課內容、教學設備、學生水平等不同, 在《中醫基礎理論》各章節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靈活應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力求“啟發有方, 引誘得法”。如何將醫林故事、傳統文化引入法、案例法、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實驗法、網絡教學法、學生主講體驗法等多元化教學法有機結合、合理運用于課堂教學, 是可持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 使學生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利保證。
參考文獻
[1] 李玉梅.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法初探. 中醫教育, 2007, 26(2):49-51.
[2] 關素潔.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 衛生職業教育, 2007, 25(5):83.
[3] 王文竹. 多元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踐行.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1, 9(23):51-52.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教學 信息技術 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01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各種教學技術不斷發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存在知識點多、傳統教學方式無趣的特點,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本文主要分析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及其應對方法。
1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是學習中醫的基礎課程,學生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中醫理論知識,尤其是對于剛入校的學生而言,嚴重欠缺課堂筆記和歸納教學重點的能力,大量的中醫理論知識的輸入往往不會留給學生體會或者領悟的時間,教學效果不太好。當前的現代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中,目前已經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斷取得了成功,不斷地改善了教學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應用雖然為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學生普遍感覺到教學進度快,沒時間做筆記,影響教學效果。也就是說,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如多媒體等,雖然授課內容被不斷豐富,但是學生普遍感覺到知識點過于繁雜、速度快,跟不上教學的節奏。
2 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中醫理論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現狀,本文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應對。
2.1 多媒體教學的改進
在采用多媒體技術中需要注意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結合使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具有知識量大、生動形象的特點,此作用相較板書教學,其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若是在多媒體教學中能夠避免教學中的很多缺點,相信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在多媒體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教學進度的控制,為更好地控制教學節奏,可以適當采用傳統板書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燈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學內容,避免學生難以把握教學重點。在采用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教學結合的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出教師的作用,緩解學生的疲勞,不能過分擴大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忽視了知識點的詳細講解。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明白多媒體教學的適用范圍,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針對一般概念性的知識,最好以口述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視頻或者是動畫提高教學效果。
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把握重點,提高教學效果,可以綜合采用語言、文字以及圖像等將重點知識或者是復雜知識簡單化,幫助學生建立中醫藥獨特的思維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學重難點。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需要針對不同教學環節,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如概念性知識的講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燈片論述,而在對臨床密切知識點的講述中就需要借助錄像以及視頻等。在多媒體使用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科學性。例如,感冒的癥狀,可以聯系抽象概念,闡述相關病機肺氣上逆等內容進行解釋。
2.2 采用計算機虛擬情境教學
計算機虛擬情境教學方法,是仿真顯示情境的一種教學方法,能達到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能夠更好地便于學生理解知識。在使用中,如在中醫的舌診、陰虛以及脈診等的教學中,采用抽象癥狀和體征等能更加生動地體現知識,定格分析瞬間的癥狀和體征,使學生能夠進入到微觀的環境中,教學內容更加生動。例如,在講授血液循環中,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等,仿真人體血液循環,這樣更方便教學。
在這種方法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創造以及自身語言的使用,不能讓學生發散思維,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在陰陽學的講述中,這些知識非常的抽象,教師在講授中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通過世界起源圖等進行動態演示,加強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學中,如針對生理功能的講解時,可以采用一些實例進行分析,如范進中舉,引導學生采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逐漸說明心與活動的管理,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心主神志。
2.3 PLB應用改進
為了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得到無限知識,避免出現信息技術的引進造成學生知識點難以掌握,所以設計部分知識點采用PLB教學方法,把大綱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還需要注意相關文獻的整理工作,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在儀器上,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需要經過討論,精心設計課程,突出綜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觀察綜合性的知識,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從而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思維分析、整理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爭論的焦點,教師需要進行總結,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建議。
3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以及應對措施。任何一種信息技術教學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不同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
(河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參考文獻:
[1]劉迎輝,劉忠文,杜紅衛等.淺談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5):272-273.
論文摘要:《中藥學》分段教學是指將《中藥學》的基拙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拙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拙理論與中藥學基拙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拙課《溫病學》、《傷寒論》、《金魔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與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中醫藥學術要在21世紀獲得重大進展離不開一批完整掌握中醫藥理論精髓,且具備現代科學知識、技能的中醫藥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吨兴帉W》是中醫藥教育的重要課程,培養21世紀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教學和教材的改革是關鍵,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將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際銜接,也有利于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有利于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各科應用的研究和發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學模式適用對象是中醫醫療專業、中西醫結合醫療專業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生。
一、《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第一版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至今,《中藥學》的教學基本上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后開始,學生尚未接觸到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學科的學習,對中藥的臨床應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對《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和臨床各科中的病名及術語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療奔豚氣、半夏治療心下痞、葛根治療項背強幾幾、燕白、瓜簍治療胸痹、柴胡治療少陽病、黃荃治療濕溫病等,因而學生對掌握各味中藥的適應癥有較大困難,影響《中藥學》教學的質量。而對研究生或大學后的繼續教育,目前的《中藥學》教材和教學模式又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
二、《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意義
尋求《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藥教學和教材改變的成功范例:現行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課堂滿堂罐的教學模式,不管學生是否理解,而且從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情況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要間隔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中藥學》分段教學就是指將《中藥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礎理論與中藥學基礎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礎課《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兩者結合起來學習,還可減少知識的遺忘,節省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
培養高質量適合現代中醫藥發展的中醫藥人才,適應醫藥衛生改革的要求:現行《中藥學》教學模式由于其與中藥學術特點、學術水平存在相悖現象,在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教學方面都存在不足,學生在學習《中藥學》時,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試連常用中藥的藥名、基本功效和臨床應用均忘記的現象普遍存在,更談不上在臨床上得心應手地使用中藥。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醫藥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市場將有更大的需求,通過《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也有利于《中藥學》學科的發展研究,有利于推動中藥學術的發展。
三、《中藥學》分段教學的依據
1.《中藥學》的學科特點、發展趨勢
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性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大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
《中藥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是在朝著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的趨勢發展,近年來,中藥學基礎理論研究受到重視,已經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中藥配伍及炮制等理論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中藥學基礎理論的專著如《中藥藥性論》等,已有一定數量的論文;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與應用也迅速發展,并向專科臨床中藥學發展,??朴盟幒秃侠碛盟幊蔀橹兴帉W發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載權、張廷模主編的《中華臨床中藥學》、趙學敏主編的中醫藥高級叢書《中藥學》等。作為高等中醫藥教育,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21世紀人才的培養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勢在必然。
2.臨床中藥學在中醫藥學科中的地位
由于臨床中藥學主要是研討中醫臨床各科所用藥物的如何應用,所以,它又具有與臨床學科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直接根于臨床。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表現為:一是藥物數量的增加及新藥的不斷涌現。自漢代《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后世歷代不斷增加,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而《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達8980種,總結了中國傳統藥學的成績,集中反映20世紀中藥學科的發展水平。二是新藥的研制開發,許多按中醫藥基礎理論組方研制的,如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等;并對一些臨床常用的老藥,發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茍用于治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新生兒硬腫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天麻治腦外傷綜合征、神經衰弱;以及肉從蓉可治氟骨癥、仙鶴草治腫瘤、白及治肺結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還有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藥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參酮、魚腥草素、靛玉紅(青黛中提取)、康來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時對人參、黃蔑、麻黃、附子、大黃、當歸、丹參、川芍等常用中藥進行了系統的藥理研究,揭示了傳統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補虛、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功效的若干機理。臨床中藥學研究離不開臨床學科,臨床學科的發展促進中藥學科的發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又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已經為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模式探討
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試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實現21世紀中藥學的教學模式新突破。
1.內容
基礎方藥學和臨床方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大綱的研究、教材編寫的研究、教學課件、多媒體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編寫資料。
(2)調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現行中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廣泛的調研。
(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實驗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
3.特色
從中藥學的學科特點探討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模式,尋找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該教學研究實用性強,有運用和推廣價值。并結合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學科特點探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相適應,有較強的創新性。
4.教學模式探討
(1)基礎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基礎中藥學是指中藥學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體內容包括總論部分的中藥的形成和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名稱和分類、中藥的產地、采集和儲存、中藥的炮制、中藥的作用、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等,重點是在中藥的藥性理論;各論部分包括概說部分(各章節的定義、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使用注意等;單味藥物的性味、歸經、性能特點、基本功效、主治病證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藥物植物、飲片的基本知識與識別。
中藥的應用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的,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要學好臨床中藥學,必須有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而要教好《中藥學》這門課,更要求教師能熟練地掌握和應用中醫基礎理論。要在《中藥學》和《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將基本理論加以融匯貫通,有目的地將之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