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7: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美學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創作電影,其實也是在創作美的藝術。觀眾對電影藝術的欣賞,實際上就是對“美”的藝術形象的感知與領悟。美既是人生命追求的意義所在,也是人對于客體的一種價值判斷標準。在人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中,電影藝術的“美”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電影藝術使觀眾在精神領域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和生命價值的滿足。這就意味著,要求和衡量電影藝術要用美學理論的標準來進行。電影理論全面、深入發展的突出表現是電影藝術美學特征的完美呈現,同時,電影藝術的美學還是對電影進行思考的一種方式。研究電影藝術美學特征時要把這種思考方式牢牢掌握,進而提高受眾在電影藝術創作和欣賞時的自覺性。為中國電影的創作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電影人張藝謀,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鏡頭語言與民族傳統美學的有機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充滿哲理的思考和詩情畫意的美感。
一、電影藝術:電影與美學的有機融合
生活是由一個個社會現象組成的,生命的終極追求在于透過生活獲得美的真諦,也就是說要通過研究表面現象去追求本質。電影是通過再現生活場景來傳達思想和傳遞情感的。本質和現象缺一不可,兩者的結合成為電影藝術存在的現實依據??梢?,電影藝術是電影與美學兩者之間的完美融合。電影有助于美學確定自己真正的研究對象,并以此為依據深入發展;美學有助于電影更加深入地探究畫面與聲音等現象,也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電影的真正內涵。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和不同的物質載體,以拍攝電影為例,電影藝術是運用攝像鏡頭來展現的。電影通過攝影機拍攝下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具體鏡頭來反映生活,表現在銀幕上則是欣賞者最直接的欣賞、審美對象。電影的一個鏡頭包括連續的一組畫面,制作者根據分鏡頭劇本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拍攝,得到許多不同長度的鏡頭畫面,再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把它們剪輯組合,并配以音響效果,影片即攝制完成。每個鏡頭的設計和創作都應遵循一定的美學原則。鏡頭中所包括的各種因素,從畫面構圖、光線配置、色彩運用到人物表演、節奏處理、音響效果等,都應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使每個鏡頭在表現思想內容的同時,能產生一定的美感作用。攝影機的運動也同時實現了對鏡頭畫面的自由駕馭,從而增強了畫面的生命力和真實感,這也切實的論證了電影與美學結合綜合表現藝術的重要性。中國電影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給中國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印跡的深處,正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意蘊與風情神韻。張藝謀,作為中國當代導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專業的鏡頭語言作為主要的敘事工具,利用聲音和畫面的完美結合,并融入經典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美學思想,在有序的敘事情節中,實現一種飽含民族情感的審美愉悅和對傳統文化的由衷贊美。
二、電影美學:電影藝術的審美性特征
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活動的科學。也就是說,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現象。那么什么是審美現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觀點不同,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而電影理論家們認為電影是無須界定的??梢?,美學家對待審美現象和電影理論家對待電影的態度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研究電影藝術具有哪些審美特征時,電影受眾的審美取向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電影藝術的第一個審美特征是具有視覺呈現性的特點。因為電影總是用有視覺呈現性的畫面語言來敘述故事的。所謂視覺呈現性,指的是電影所表現的東西必須是看得見的,能夠被呈現在銀幕上的。畫面語言是電影特有的表現方式,它凝煉而又獨特,是電影藝術特有的個性。電影藝術的第二個審美特征是具有色彩表情性的特點。比如,紅色會讓人聯想到火焰,給人以溫暖、熱烈、熱情奔放的感覺;黑色會使人聯想到無邊無際的黑暗,讓人感到孤獨、恐懼甚至絕望;而藍色會讓人聯想到廣闊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給人以寧靜致遠的感覺。這些都是人類在生活實踐經驗中一點一滴總結出來的,從而賦予了客觀的色彩以情感的內涵。色彩強烈的表情性,使得它成為電影藝術一個十分重要的抒情手段。電影藝術的第三個審美特征是接近生活,逼真自然。要求電影接近生活,不但是指外在現象的逼真,更指內在情感的逼真。有些電影過多的使用“巧合”、“偶遇”等情節,意在模擬再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但其實這種表現手法往往是拙劣的,是最不真實的。電影能否真實的反映現實生活,歸根結底取決于電影藝術家對待客觀現實的根本態度。電影強調真實性,但并不意味著排斥藝術的“假定性”。反而有時候還常常借助這種“假定性”,來達到藝術的真實這樣一種審美效果。只有牢牢把握了電影藝術的審美特性,再加上對蒙太奇手法的合理運用,對聲、光、電、色彩、畫面、音響、音樂等藝術元素與電影語言的有機組合,才可能創作出生動感人、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物化出具有豐富內涵的電影藝術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能吸引觀眾,更能感染和啟迪觀眾,持續的發揮它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張力。張藝謀電影飽滿的展示出其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這歸結于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崇尚與繼承。張藝謀提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和精神氣質,通過鏡頭、語言、畫面構圖和電影敘事語言等集中表現出來。張藝謀對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情有獨鐘,他不斷地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并移植到他的電影當中去。從他指導的電影《紅高粱》可以明顯看出,他在電影拍攝中通過一個個獨特的鏡頭語言,凝練的呈現出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影像或美感景象,帶給受眾美的享受。另外,從電影敘事的角度來看,他將我國傳統文化中提煉出的美學符號化,并進行藝術放大和適度夸張,使電影畫面所承載的敘事內涵不斷加寬、加深,從而使影片具有強大的藝術張力和藝術感染力。
三、藝術影響:民族文化與美學的完美結合
每一部電影的成功,都標志著電影藝術的星星之火在逐漸燎原,電影藝術存在的最根本意義在于,影片本身在獲得受眾的肯定時,能夠把其最精華的美學思想也傳達給受眾并傳揚下去。出彩的電影如何能在變幻多樣的大環境下獲得成功與肯定,值得我們去深思。電影《英雄》是張藝謀拍攝的第一部武俠片,他的拍攝理念和制作原則依然深刻的體現在這部影片當中。張藝謀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挖掘與探究,并將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無限放大,在影片中形成了獨具內涵的意象符號,將一部武俠片以“詩情畫意”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影片將每段故事都用不同的色彩進行表現,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張藝謀內心對于中國古典美學與敘事內涵的深刻解讀以及完美表達。張藝謀的電影美學思想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讓電影人看到中國民族文化與電影融合的更多可能。在影片當中,張藝謀展現了自己對于民族文化中色彩含義的理解和感受,他的電影美學思想也通過色彩完美地表達了出來。電影《英雄》敘事的主要工具是色彩,同時色彩也對于環境氛圍的營造、人物情緒的表達和審美取向的引導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潑墨般的大量運用色彩來推動故事情節的展開,不同的色塊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主題、情感和內涵,而且這些顏色都能在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中找到對應的內在精神含義,這也顯示出張藝謀對自然美學和中國禪意思想的深刻把握。視覺的沖擊是最強烈的,人們在看到畫面的時候,首先撲面而來的是色彩,色彩對于刺激并調動人的情緒和情感是第一性的。影片中如此大塊的、夸張的色彩運用,無疑是張藝謀對于色彩運用的一種大膽嘗試。探討張藝謀電影藝術風格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可以發現,他運用色彩為電影帶來了一種藝術美的敘事風格,為電影注入了豐富多彩的美,為電影帶來一幅幅精彩的歷史畫面和一種發現人、發掘人性的美。另外,張藝謀將武俠中的精神氣度和神韻在影片中進行放大表現,使整個武打場面呈現出一種唯美和詩情畫意,這深深體現了張藝謀的電影美學理念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v觀張藝謀電影,從受眾的觀賞心理、審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其中深具民族特色的普遍性規律存在。第一,在觀賞心理方面,影片切合觀眾親身體驗,從影片營造的“現實生活”中觀眾能體悟到鮮活的生命力和豐富的人生感知。第二,在審美取向方面,張藝謀電影演繹民族悠久的歷史故事、描繪民族濃郁的風土人情、展示民族獨特的風俗民性,從而得到觀眾的普遍認同。
參考文獻:
[1]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2]姚曉蒙.電影美學[M].東方出版社,1991.
自1949年開始,我國就開展了專門的音樂理論教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理論教育也實現了快速發展。聲樂藝術的風格主要受語音、語體、語境、語勢、詞素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的語言特征,會促生不同風格的聲樂。從實踐經驗來看,中國聲樂界在民族聲樂表演和研究上的理念、思維方式也是隨著社會結構變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更多的人意識到,在民族聲樂實踐不斷深入的大環境下,只有拓寬聲樂藝術研究視野,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民族聲樂藝術范疇的概念,才能促進中國聲樂理論研究的發展,進而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在聲樂藝術探索道路上的不斷探索和成功經驗,為中國聲樂界進行聲樂藝術理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礎,中國聲樂界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范疇、美學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仍存在許多問題,如藝術研究由于認識偏頗無法消除,民族聲樂藝術范疇界定不明確。尤其是在西洋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后,中國聲樂藝術風格的特殊性、復雜性日益凸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內容、形式、風格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為了更好地發覺民族聲樂藝術內涵,為了更好地界定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聲樂界強烈呼吁在回歸傳統藝術領域的基礎上來實現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在聲樂界的積極倡導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將中西唱法結合起來起來之后,始終堅持走“民族唱法”道路,并更多地繼承了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典型特點,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兼收并蓄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其藝術范疇也更加寬泛。
二、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范疇
文化與藝術有著密切關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與它背后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樣,聲樂藝術在發展進程中,也必然會受到音樂文化的支配和影響。因此,我們在看待民族聲樂藝術時,也不應該將它與中國文化淵源和文化現狀割裂開來。如今,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民族聲樂藝術從創作到實踐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但是它也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范疇是如何顯現的呢,筆者在此進行了探究。
(一)母語背景的民族聲樂
詞曲相合是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主要特征,優美的曲調能夠表情達意,生動的歌詞則是彰顯聲樂思想內容的工具,因此可以說,在民族聲樂藝術中,語言和語言是相互浸化和溶解的。在漢語這一母語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在歌詞構成上必須嚴格遵守漢語語種構詞基礎,并通過漢語語言語音聲、韻、調構架藝術將詞、樂結合起來,形成字、聲、韻、腔完美結合的聲樂藝術作品,如京劇。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上,創作者也要樹立母語文化意識,并按照漢語語言結構特征進行歌詞表達、旋律組合,無論是傳統民族聲樂藝術還是現代民族聲樂藝術,都要堅守這一藝術表現原則。同樣,這也是界定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范疇的根本。
(二)具有民族地方音樂或綜合音樂風格的聲樂藝術
音樂風格是音樂的獨特標簽,它是人們從音樂內容、形式、表現和審美的角度對音樂面貌的綜合評價。如果從風格的角度來分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話,它會被劃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的是中華民族綜合風格,下層的則是中華民族地方風格。其中,前者在形成過程中會不斷吸收后者中的影響,并反作用于后者。但是,整體來看,無論綜合風格的民族聲樂藝術還是地方風格的聲樂藝術都是中華民族整體風格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許多民族聲樂作品在兼具綜合民族聲樂風格的同時,還帶有鮮明的地方分風格,如京劇。具體來說,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風格特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受中國民族地方音樂或綜合音樂風格因素(潤腔、音色)影響而形成的演唱風格,如莊重的面部表情、舒展的肢體動作、自然的音色等,這種風格在發聲技巧和表演方式上帶有鮮明的民族聲樂特征。二是在創作上,作家在創作上借助傳統音樂風格或對其進行創造性發展形成的民族聲樂“創作風格”,如表現貴州侗族審美理想的新侗歌、歌頌長江、黃河的美聲作品、帶有地域特色的湖北小調等,因為風格獨特,這種作品可以很容易與他國音樂藝術作品區別開來。
(三)以傳統與現代結合型審美標準為依據的聲樂作品
創作審美是歌唱審美的基礎,而創作審美又是通過演唱審美來完成的。觀眾的審美觀會隨著時間、文化環境遷移而變化,但是在特殊時期內他們的審美標準可能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以此為基礎,各種聲樂作品在創作和演唱上也會做出適當的調整。許多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就是在觀眾的審美需求中尋找創作依據,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時代與風格演變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如傳統民族唱法與西洋唱法結合后形成的民族唱法,具有以“情”為核心、字正腔圓、審美取向明確等特點,在演繹這樣的作品時,無論是歌唱者還是觀眾只有按照作品的審美標準、遵從其審美心理,才能深刻了解作品的聲、腔、氣、韻特點。
(四)復合型審美標準統一的民族
聲樂藝術作品如今,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無論是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傳統聲樂藝術作品有所不同,在多種文化的滋養下,它們的藝術形式更加多樣,那種用傳統眼光來看當代民族聲樂作品的做法已經嚴重落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聲樂藝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變化著。在根源與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具有了母語性、風格性、審美性相統一復合型的特點,其發展狀況也更加復雜化。在民族聲樂界,人們也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隨著時代的變遷,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態看待民族聲樂藝術的新表現,只有這樣,民族聲樂藝術才能兼具傳統與現代風格,才能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氛圍中有更好的表現。
三、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
(一)傳統聲樂美學思想特征
任何一種聲樂藝術都有其特定的美學思想,民族聲樂藝術也不例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在發展進程中一直受到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熏陶,中國傳統聲樂美學根植于傳統農業文明社會,它主張運用哲學的方法來解釋藝術這一美的載體與現實的關系。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包含著諸多審美品格,并且深受儒道兩家音樂美學思想影響,其中,儒家的音樂思想以和、善為本,主張音樂應該有含蓄、簡樸之美。音樂的美學態度是中正平和的,他們認為聲樂在本質上應該與人心是心靈相通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強調的是音樂的“樂而不,哀而不傷”。道家先師老子崇尚自然恬淡的音樂風格,莊子喜歡的音樂類型則是虛靜恬淡的。整體來看,道家音樂藝術美學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虛無和寧靜,“大音希聲”是他們所渴望達到的音樂思想境界。中國傳統民族聲樂是儒道音樂美學思想長期交融、斗爭的結果,它具有以下特征:非??粗匾魳放c禮數、禮法的關系,視平和恬淡為最美,追求的是“中和”、“平淡”的美學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以和諧的人機關系、統一的天人關系為思想根本;喜歡從哲學、文藝、倫理、政治方面來進行音樂創作和音樂思想論述。當代民族聲樂藝術同樣具備以上特點。
(二)情感美學特征
情感和聲音是聲樂藝術的魅力所在。很早之前,中國古代音樂專著《樂記》就指出:音樂是情緒、情感表現的藝術。它說:“任何音樂,都是由人心發出的?!边@種論述與現代美學界、聲樂界的論述有諸多吻合之處。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在本質、實踐規律、價值和功能構成中,不可避免地受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但是它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也會受到西方音樂思想的影響。這種聲情、詞情、曲情相結合的思想明顯是受19世紀西方浪漫主義聲樂美學思想的影響,這必然會使其美學思想更加現代化。當代民族聲樂藝術主張以情為聲之本,以聲為情之形,然后通過體驗、內容的結合,配以生動的形體、面部語言來實現傳情達意。從美學的角度來看,聲樂藝術是詩、詞、歌藝術的綜合體,它具有這幾種藝術形式的情愫。演唱者只有掌握音樂演唱技巧,具有一定的聲樂感情掌控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才能完美地演繹聲樂作品。聲樂界則認為,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情感美主要體現在作品的曲情、聲情和詞情上,聲樂作者通過詞情賦予作品歌詞以豐富的感情,借助旋律、節奏、曲式等曲情表達形式體現作品的情緒和情感,演唱者則在作品聲情理解、把握的基礎上,進行聲情并茂的聲樂表演。
(三)古今中西結合的創新美學特征
聲樂藝術在構成上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它原本就是人們創造性地表達思想的文化形式,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它同樣可以創造性地進行自我塑造,進而成為各種聲樂藝術的綜合體。當代民族聲樂藝術就帶有鮮明的傳統聲樂藝術、現代聲樂藝術相結合的特征,它在演唱方法和思想審美上也帶有西洋聲樂藝術與民族聲樂藝術相互滲透、融合的特殊性。概括來說,當代民族聲樂藝術帶有鮮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創造性美學特征。導致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這一藝術特征的原因有:不論時代如何發展,字正腔圓、講究韻味依舊是中國民族聲樂在創作和形成過程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許多原汁原味的西洋聲樂藝術作品開始大范圍登陸中國聲樂藝術舞臺,聰明好學的中國人在進行民族聲樂藝術實踐中,也會創造性地將西洋樂器、聲樂創作手法、技術運用到民族聲樂藝術中去,導致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與外來聲樂藝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為多種元素在民族聲樂作品中發揮不同特色的美提供了條件。這種從他國優秀藝術作品中吸收營養、為我所用的創作手法,是社會主義文化、文藝發展的必然選擇,它可以促使民族聲樂藝術向國際聲樂藝術審美進一步靠攏、結合。隨著社會發展,文藝工作者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吸收、借鑒外來音樂藝術形式,以推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科學發展與進步,豐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
(四)現代美學特征
1聲樂藝術美學概述
(1)內涵。器樂和聲樂是音樂作品的兩大表現形式,音樂美學是美學和音樂學的交叉學科,音樂美學要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歸納,對音樂作品中的哲學與美學問題進行思辨。聲樂藝術美學是對聲樂的審美價值以及審美規律進行研究,對聲樂的曲情、聲情和詞情進行研究,綜合把握聲樂作品的美學理論,并用綜合聲樂美學理論來指導聲樂藝術實踐活動。
(2)聲樂藝術美學內容。聲樂藝術不同于器樂藝術,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歌詞方面,音樂、歌詞和人聲是聲樂藝術的主要內容。首先是音樂,音樂是聲樂的靈魂,聲樂藝術的價值主要通過音樂的旋律、節拍、力度、節奏和調式來表現,音樂包括了合唱、獨唱和重唱。音樂創作之時堅持著美學規則,通過對音樂旋律力度、節奏和速度的調節可以產生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審美效應。其次,歌詞是聲樂的內容,也是聲樂與器樂的關鍵區別所在。歌詞和音樂的結合可以迸發無窮的精神力量,音樂歌詞可以激發人們的形象思維,歌詞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明確的感受歌曲傳達的精神內容,抒情性較為強烈的歌詞還可以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但是聲樂藝術中的歌詞美學要通過歌唱來體現,實現歌詞和歌聲的轉化。再次,人聲是聲樂的載體,人聲包括了女聲、男聲、童聲,人聲組合形式包括了獨唱、合唱和重唱。此外,伴唱也是聲樂的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伴唱可以增加聲樂藝術美感。
2聲樂藝術與器樂藝術審美比較
(1)旋律。聲樂藝術和器樂藝術是音樂作品的兩種表現形式,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存在相同,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兩者的區別。首先是旋律方面的差異,器樂藝術更具抽象性,聲樂藝術主要通過歌詞來表現,聲樂創作者的創作范圍也要受到歌詞的限定,聲樂創作要注重線條流動。而器樂創作的創作人更具有創作的廣度和深度,器樂的創作樂思是比較固定的,但是聲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歌詞發生變化。
(2)藝術創作。聲樂藝術和器樂藝術的主要區別表現在歌詞上。聲樂藝術的詞和曲更加具有獨立性,聲樂藝術既可以表現為一詞多曲也可以表現為一曲多詞,聲樂藝術要處理好詞曲之間的關系,它關系著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和審美文化準備。而器樂創作主要是人們主觀思想客觀化的過程。此外,聲樂和器樂在情感機制上也存在區別,聲樂藝術主要是具體情感外化,而器樂藝術更具有抽象性。
(3)審美環節。聲樂藝術音響包括了音樂樂音音響和語音音響,兩種音響的結合可以增加音樂藝術的魅力,取得良好的音響運動效果。器樂藝術主要是通過物體來表現,器樂音響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都突破了人聲極限,人們很難理解器樂藝術的內涵。此外,聲樂藝術和器樂藝術在臉部表情性以及口頭性方面也存在著差異,聲樂藝術需要人聲現場表演,增加聲樂的審美效果。
3聲樂藝術美學特征
聲樂藝術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體系,包括了聲樂作品、聲樂表演、聲樂藝術和聲樂評論等,中國的聲樂藝術包括了民族聲樂藝術和通俗聲樂藝術,通俗聲樂藝術更加的多樣和個性,聲樂藝術美學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音樂的美學思想,我國聲樂藝術更具獨特性。
(1)聲樂藝術作品美學特征。聲樂藝術包括了文學部分和音樂部分,兩者之間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促進的,在分析聲樂藝術作品美學特征的時候要重點的對聲樂作品的詞曲關系進行研究,不同藝術家對歌曲關系的觀點是不同的。其實,歌詞和旋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歌曲旋律要根據歌詞的內容來界定,在增加歌詞語調感的同時提高旋律的優美度和樸實度,也就是說,歌詞在聲樂創作的過程中更具主導性,聲樂藝術都是語調感和旋律感的最佳結合。
(2)聲樂創作的美學特征。聲樂創作是將主觀情感轉化成客觀現實的重要過程,聲樂創造體現了情感的創造和流動,它包括了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的相互滲透,但是聲樂藝術創作并不是這兩種語言的簡單相加,聲樂創作者需要巧妙處理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的關系,聲樂藝術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創作者的音樂造詣和文學修養,它需要歌詞作者和作曲者的共同合作。
(3)聲樂藝術表演美學特征。聲樂藝術不僅是音樂創作的過程,還是音樂審美的過程,聲樂藝術的美學價值主要是通過表演者來實現,而器樂藝術的美學價值主要是通過音樂器具來實現,聲樂和器樂藝術表現形式的差異就決定了聲樂藝術表演的有限性,聲樂藝術表演需要表演者的歌唱技能,通過歌唱來表達歌曲傳達的思想、情緒、情感和情景。聲樂表演者要加強對聲樂作品的認識,發現聲樂作品中的內在聯系,賦予聲樂作品以完整性、凝聚力和歷史感。
(4)聲樂藝術鑒賞和聲樂藝術傳播美學特征。首先是聲樂藝術鑒賞美學特征,聲樂藝術創作出來就是接受人們的評說和模仿,聲樂鑒賞者包括了聲樂票友和聲樂愛好者,聲樂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鑒賞者的接受和狂熱模仿。其次,聲樂藝術的傳播加速了聲樂藝術的大眾化和普及性,聲樂藝術比器樂藝術更具傳播的廣泛性,聲樂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會迅速的深入人心,豐富人們精神生活。
4結語
聲樂藝術和器樂藝術是音樂作品的兩大表現形式,聲樂藝術包括了歌詞、音樂和人聲,聲樂藝術是自成體系的美學體系,聲樂表演者需要充分發揮聲樂作品的美學品質和美學風格,而聲樂作品的鑒賞者則要樹立自身的聲樂審美觀,對聲樂藝術進行美學思考。
參考文獻:
[1] 吳婷.中國民族聲樂中的音樂美學因素分析[J].大眾文藝,2011(01).
[2] 楊菁,劉文靜.聲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中國成人教育,2011(03).
【關鍵詞】聲樂 藝術美學 解析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3-0043-01
一 聲樂美學的性質和研究對象
在絢麗多彩的音樂世界,聲樂是人類社會最早誕生的藝術。作為聲樂藝術的歌唱自產生到今天應用聲樂技巧的高度發揮,以及藝術表現形態的異彩紛呈,無論從最早原始歌唱的實用性到當今多層次、多結構廣泛的審美的豐富性,聲樂藝術始終都密切地伴隨著人類的一切社會生活。從鏗鏘豪邁的勞動號子到激越奔放的進行曲;從深情雋永的情歌到溫柔優美的搖籃曲;從浩如煙海的民歌到萬眾一心的國歌……聲樂以其獨特的藝術美成為人類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精彩內容。聲樂藝術美具有的永恒魅力,有它自身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美的構成因素與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美的創造系統。
聲樂藝術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聲樂藝術的創造到審美欣賞的過程。聲樂藝術活動是創作作品演唱欣賞的一個審美過程。這個過程的階段性和完整性是為了人們在這一藝術形態的審美中進行情感交流的藝術創造,它必須完整地構成一種藝術的信息傳導系統,在信息的傳導中來完成藝術審美的交流。聲樂美學是藝術美學的一個分支,探析聲樂藝術美學的核心問題,即從哲學—美學的高度來認識聲樂藝術的本質。從聲樂藝術的具體存在對象中高度概括和抽象理性認識結論,從理論上來認識什么是聲樂藝術,了解聲樂藝術的構成方式與整體結構,聲樂藝術綜合性表現方式的特征,聲樂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二 聲樂藝術美的構成
聲樂藝術有它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是按照一定的美的規律構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整體。在聲樂美的總體構成中,蘊涵著美的各種因素,既具有綜合體中的個體美,也具有將個體美融合為一體的綜合美。聲樂藝術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聲樂藝術的創造到審美欣賞的過程。
1.語言美
聲樂美的創造,是以它對語言的美化程度及其感染力來體現它的藝術魅力的,凝練、質樸、形象、抒情、詩化的語言從各個角度和層面體現出了聲樂語言的美,從而造就韻律和諧、節奏鮮明的詩化美的藝術語言效果,達到情境交融、引人入勝的審美意境。
2.旋律美
人們把旋律稱為音樂的靈魂,它是音樂語言的核心。聲樂美的魅力主要取決于曲作的旋律美。曲作的旋律美是由音調美、節奏美和聲美等構成。音調是構成曲作旋律美的基礎,一部聲樂作品的旋律美,必須首先具備一個可供旋律發展的基礎音調。音調或是熱情歡快,或是莊嚴雄偉,或是哀婉傷感等都是以情感基調作為作品曲調的表現形式。音調變化發展與調式特有的旋律發展手法的運用,才能塑造出完美的聲樂形象。節奏是旋律的構成骨架,根據一定的節奏規律,音樂以長短、強弱、快慢的組織交替與變化,不僅體現出一定語言的自然節奏特征,更重要的是藝術的組織與發展節奏的音響表現,把長與短、強與弱、快與慢等按照時間與速度的不同特點,運用重復、對比、擴展、壓縮等手法,創造豐富多彩的節奏序列,展示出千變萬化的節奏形態,以特有的節奏美增強旋律美的藝術表現。
和聲是豐富旋律表現的手段之一。在和聲構成中有主調音樂或主旋律的基礎音調,它在和聲中發揮著主干、導向的功能,在音樂的發展中表現出鮮明的主體性。和聲的藝術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在音響的構成中造成音響結構的組織性,而且在豐富旋律的調中顯示出表現性。在聲樂和聲中,是以人聲作為和聲配置材料的。重唱、輪唱、合唱、領唱、獨唱中的伴唱等多聲部聲樂形成,充分運用了聲樂的和聲藝術手段去塑造立體的聲樂形象。聲樂的音樂性不只是單聲部的旋律表現,而且是隨著和聲技巧的藝術發揮體現出它豐富的情感魅力和聲樂藝術表現力。
3.聲腔美
聲樂藝術的美最終是要通過演唱來體現的,演唱者的音質美是人聲生理在構成中的藝術基礎,它既有先天的本質,也有后天的訓練,在達到一定聲音創造基礎的時候,才可能具備聲腔美的表現手段。而字音美與行腔美也就為聲樂藝術美的表現概括了演唱的基本規律與技巧,并在藝術實踐中展示它的魅力。首先,音質美是聲腔美的造型基礎。音質的美,首先以飽滿的氣息為基礎,這是歌唱發聲的動力,聲音要圓潤,腔要徹滿,全在氣息的運用與發揮。做到高音聲不竭,低音聲不虛,強而不喊,弱而不散,輕而不緊,沉而不悶,能夠自如地控制音域中的高低強弱變化,增強發聲的藝術表現力和美感效果。人聲的音質美構成了聲樂美的發聲造型的物質基礎。其次,字音美中對“字”的表現在聲樂美的藝術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字音美就是指語言,要求字音純正清晰,使字音在行腔中變化自如,并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掌握與處理字的輕重強弱、高低抑揚、快慢頓挫等語氣和語勢,使字與聲、情相結合,達到“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再次,行腔美。要達到唱腔的圓潤流暢與甜美悠揚,要求行腔時音調要準確、節奏要穩定、風格要鮮明、感情要純真,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美學要求,使歌唱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聲樂藝術作為一種極富審美魅力的意識形態,千百年來緊密地伴隨著人類的社會生活,它不僅是杰出的人類審美創造,更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關鍵詞:攝影藝術;美學;內涵
每一件攝影作品,不論攝影師在拍攝之前是否找準角度、多次嘗試,最后觀者都會分析作品是否包含藝術美,即是否有美的圖像和形式,給觀賞者以美的感受,這是作品評價必須經歷的過程。文章探討的攝影藝術并不是指攝影的藝術形式,而是指藝術具有的本質與內涵。
一、攝影藝術美學的意識形態
攝影藝術的美學分析屬于哲學,從中可以看出美學的意識形態和攝影作品的藝術內涵。攝影作品只有在第一時間讓人產生視覺的美感,才能夠給人以聯想,使人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而攝影師在拍攝作品時需要不斷推敲,才能更好地完成拍攝、達成目標。1.超前的思想意識每個事物都有自身的美感。對攝影藝術美學的研究,是對客體的研究,運用哲學理論分析美學的特點,并用不同的方式讓其具象化,呈現在人們面前,而作品思想具有超前性是作品成功的前提。人的思想會從感性與客觀兩個方面發生多次轉變,藝術作品的思想性就是由感性向客觀的轉化,要求攝影師從客觀的角度分析,發現客觀物體包含的美學價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自身的文化修養與超前意識把它呈現出來,創新作品的表現形式。2.客觀與主觀相結合攝影藝術會把時間定格,用一張張具有美感的照片記錄下來,給人們留下回憶。攝影的客體有三種,即物體、人物和景物,把這些景觀呈現出來,需要將客觀事實與主觀意識相結合,展示出這些客體的差異。攝影師要在腦中呈現出需要拍攝的客體畫面,從審美的角度加以分析,根據客體的特征,結合個人的構思,在作品中加入感性與理性的因素并讓其融合,提煉出作品的精華,展現出作品之美。3.意識形態的發展藝術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會展示出一個人思想的特點,藝術作品具有自身的創作規律,并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是人生活的環境,藝術家開展各項藝術活動,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創新,融合新內容,使作品變得更加精練。很多經典的藝術作品,其創作也與攝影師所處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藝術家根據對社會的不同看法,在作品中彰顯自己的意識,并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
二、攝影藝術美學的內涵
攝影藝術美學的內涵是指攝影師通過自己的藝術構思,升華了客觀事實,深化了藝術思想,攝影作品的內涵則是藝術品本身的審美價值。1.攝影師具有良好的美學修養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藝術技能與文化修養相結合的產物,而藝術家美學修養的提升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其一是生長環境,有的藝術家生活在江浙地區,那里風景秀麗,其心理也會隨著環境變得柔和,其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情感更加細膩;如果藝術家生活在草原,其內心就會變得寬廣,作品也具有強烈的生命活力。其二是社會環境,一旦社會環境出現很大的變化,人的心理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此外,藝術家要想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還要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社會的發展,熟悉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尋找靈感,豐富自己的想象力,發現生活中的美。2.攝影作品的內涵創作者的修養對作品有直接的影響,而作品內涵的延伸也會給創作者以新的靈感。作品的內涵可以概括為“性格”,其包含兩點,第一是作品的真實性,第二是個性。攝影創作者以客觀事實為載體,結合自身的靈感,增強作品的個性,把創作思想附加到作品上,讓其具有獨特的內涵。
三、攝影藝術美學的表現
攝影藝術的美學在作品上的體現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意境、寓意和造型。首先,意境是創作者對客體事實的評價,有明顯的主觀傾向,給欣賞者以美的感受,使其體會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同時,有的創作者會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生活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思想,增加作品的內涵,讓其更具個性。其次,藝術通過人的視覺向人們傳遞信息內容,攝影將拍攝內容變成一種可以直接觀賞的物品,展示創作者的個性。而作品的寓意也會與時代特征結合,融合社會元素,升華創作者的情感。創作者在攝影中加入自身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獨到的理解形成構思,延伸作品的意義,使觀賞者產生共鳴,讓其產生聯想。最后,作品的造型會融合不同元素,如光線、光影和色調,它們共同構成作品的造型。攝影家會用這些元素體現出攝影藝術的美學。一幅作品的好壞,可以從光影、線條等內容分析出來。其中,光線是攝影必需的元素之一,光線的變化可以讓作品呈現出明暗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結語
攝影藝術的美學研究可以從意識形態、內涵、表現三方面進行,讓攝影作品具有超前的思想意識,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充實。攝影師應當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豐富作品的內涵,使作品更具有個性,并融合不同的元素,最終將美輪美奐的造型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夏乾豐.論攝影美學的研究對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0(1).
[2]李琴.攝影藝術的三重美學探析.理論與創作,2005(5).
關鍵詞 科幻電影 藝術美 技術美
引言
環顧當今世界,電影已成為文化的一種傳承及表達方式??苹秒娪案且云湫缕娴母呖萍技夹g和視覺盛宴吸引著全球觀眾的眼球。那么科幻電影中所傳達的美學特征又是怎樣呢?由此讓我們通過技術美的角度來窺其一斑。
1、科幻電影是電影發展的一個分支
電影是門年輕的藝術,科幻電影更是電影中后期發展獨立出來的一種文藝題材??苹秒娪霸诳苹眯≌f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它與―般的傳統題材電影不同??苹眯≌f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其特殊性在于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并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技術美發展正是一個隨人類科技的進步而逐步發展的漫長過程,它不僅是某個時代的一種審美形態和科技水準而能達到的技術表現,也是人類審美形態發展演變時在特定時期的自然表現。科幻電影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科幻電影中必然體現出技術美的特定因素。
2、什么是技術美
技術美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是研究物質文化領域中有關審美形態和審美心理的美學,所以我們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質文化領域研究美學。技術美是人類活動的精神結晶,它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生存發展創造出的根據人們自己的目的而物化了的美。包括著形式美,藝術美的因素。它將人的整個生存狀態與審美相聯系。技術美側重解決物與人的關系,首先必須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滿足其實用功能,同時注重其美觀。
3、科幻電影中的技術美與藝術美
3.1 電影的藝術美的體現
人類社會存在以來,藝術一直是人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藝術來源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反作用戲劇與電影在藝術領域中無疑是最生動和形象的。它們都是以活人再現活人,以社會的局部再現社會本質的藝術。有著其它藝術無法取代的社會地位和審美個性,藝術美在這兩門藝術中的體現更為直接與活躍。電影中藝術美的體現,集中在導演以及演員通力合作,使電影劇情中的人物形象化,人物個性化的所體現出來的美。以及電影畫面的構圖美。電影整體基調的色彩美。除此之外,電影中的音樂,文字對白等等都構成了電影的藝術美。例如在《變形金剛》一片中女主角在郊游時修車的一個鏡頭,畫面充滿了曖昧的暖黃色基調。女主角的一個俯身動作充分的展現了女性優美的曲線。
3.2科幻電影中的技術美所體現出的藝術美
(1)技術美是在“高技術派”風格中發展起來的,我們目前所討論的技術美實際已經大多特指設計流派中“高技術派”中所推崇的就技術而涉及美學的概念,以及對以后科技與生產痕跡在產品中的表現的追求。高技術風格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征??茖W技術的進步不僅影響了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還強烈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當今這個機械化時代,人類對機器的追求永無止境,無論是航空母艦。還是阿波羅飛船,每一種新式機器的誕生都承載著人類夢想的一次飛躍,而擁有拯救地球使命的變形金剛也正是后工業化時代,人類對機器的一種極致化追求。盡管在此之前,它一直是以動畫和玩具的小兒科形式存在的。變形金剛是屬于工業文明輝煌的產物。單從《變形金剛》白勺科幻主角身上就充分體現了機械美,從車到人的變形過程就是遵從技術美的設計過程。
(2)技術美在電影中體現出的人性化及情感因素將冰冷的機械汽車變成有感情,有思維的機器人,這本身就是人性化,擬人化的塑造手段。這就像在產品設計中通過技術美,體現出的人機環境界面交互設計中的人性化的情感因素一樣?!蹲冃谓饎偂酚捌谐霈F的“變形金剛”有“霸天虎”隊伍中的首領“威震天”及“旋風”、“毒蝎”、“迷亂”、“紅蜘蛛”等。金剛戰士“汽車人”隊伍則有最具親和力的“大黃蜂”、“爵士”、“鐵皮”以及由捍馬大吉普變成的“救護車”,當然還少不了首領擎天柱。他們一正一邪,都擁有著等同于人類的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和道德,他們為保衛地球而戰,這使得機器有了人性化,拉近了與人類交流的距離,使得在技術美的外形下還表現出人性化的情感因素。
4、技術美與藝術美是不可割裂的是相互聯系的
技術美是人類活動的精神結晶。中國傳統藝人有一句行話,叫“藝中有技,藝不同技”。這句話說的很精辟。指出了藝術與技術的聯系。絕大多數藝術,都有其技術支持。但是,僅僅具有技術也不是藝術:技術表現的本身也具有審美價值,并構成了藝術中的“技術美”。
科幻電影作為藝術的技術品不是冷冰冰的、和人沒有聯系的存在的了,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結晶,充滿了人的因素,帶有濃烈的人性色彩。它是人類發展的歷史記錄,是社會進步的物證。因為有了技術美,藝術美才有了更廣泛的表現領域,也使藝術美更具實用性,更貼近生活。所以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追求美的形式。
關鍵詞:視覺文化;傳統藝術;美學;設計;日常生活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6-0043-01
一、視覺文化環境下傳統美學對現代設計及日常生活的影響
(一)傳統藝術美學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傳統藝術美學與現代設計有著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傳統美學所推崇的審美觀會在人們無意識中影響現代設計美學,與此同時,傳統美學所具有的民族審美觀也會受到現代設計美學的影響。比方說,當前廣告的目的即:一目了然及簡單明確,讓人在短時間內明白廣告所想宣傳的事物。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廣告設計者通常會選擇突出重點,省去次要環節,將不同的時間及空間內發生的事情組合在一起進行廣告的創造。借助構圖總結、恰當夸張及鮮艷色彩等方式,以收獲最佳的宣傳效果。在當今視覺文化環境下,現代設計所使用的此類手法與傳統藝術美學所推崇的“以少用多”的精簡等審美觀是殊途同歸的。
(二)傳統藝術美學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在后現代景觀中,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線被消除了。藝術不僅僅是高端社會人士才能“把玩之物”,它已然成為了大眾化及民主化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布爾迪厄所研究的審美趣味里的反思趣味必須給感官趣味讓步。傳統藝術美學于此種大眾化及民主化的方式里也得到了彰顯及強調,甚至變成了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總而言之,不管是安靜地品味生活,抑或是動態的人際交往,傳統藝術所具有的典雅古樸及韻味留香均時刻充斥于當今的視覺環境下。與此同時,傳統藝術美學于此種環境下也彰顯著無比強大的生命力與及藝術感染力。
二、促進傳統藝術美學在視覺環境中應用的措施
(一)樹立人文生態的思想
人文生態理想必須創建于生命本身的前提之下。存在即生命的意義,生命則屬于意義的集合體,而此種意義即人的生命于其生存環境下的整合存在,屬于一種自然的、與身俱來的歸屬及擁有。然而事實上,此種意義的整合卻被各種生存環境給隔開了,被各類觀念掩蓋了,被各類束縛抹殺了。
如果從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關系來說,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涵和當代科技的實際功能原本都應該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擁有,事實上,二者的疏離及割裂并非其原本的形態,而是社會進程中的偏失導致的,屬于生命異化形態的表現。所以,人文生態思想所倡導的正是應從本質上改變此種現實的偏失。白南準先生如是說:科學技術議題并非創作另一個科學玩具,而是怎樣讓高速發展的科技及電子媒介人性化。邁克爾?海姆也表示:就實質上來說,VR的本質并非存在于技術里,而是存在于頂級的藝術里。VR所承諾的并非搜尋更好的真空吸塵器,抑或更讓人喜愛的通訊工具,而是從本質上搜尋改變及拯救人類研究的某類實際意識。在人文生態思想的創建中,傳統藝術美學便是永遠可以流出活水的源頭,它能夠幫助視覺文化擺脫現有困境,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引入藝術批評精神
批評精神系藝術的根本特征,是它成就了藝術,藝術的創新及發展都必須依靠此種批評的物質。然而,鑒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藝術設計對技術的過分依賴,尤其是在數字世界里,藝術所具有的批評精神正慢慢減弱,某些藝術甚至公然表現出了媚俗的特性。在媚俗被看成時尚,被視為藝術生產及傳播信條的環境下,為了更好地確保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理應將藝術的批評精神恰當地引入視覺生存當中。時刻保持對視覺文化環境下傳統藝術美學存在現狀的思想警醒系將批評精神引入藝術的根本目的。此外,人們還必須用藝術的批評精神看待從不可見轉變成可見的視覺構架及看和被看的結構形成過程。
(三)培養視覺素養
“視覺素養”一詞最早是由戴伯斯在1969年提出的。對于視覺素養的含義,戴伯斯如是說:視覺素養即人借助觀看并同時使用及概括其它感知經驗而獲得的視覺能力。事實上,視覺素養不但屬于一種能力,同時還與視覺生存的意義及精神價值有著莫大的聯系,甚至還牽涉到了視覺性的內置及視覺素養的歸途等。
當人們在進行視覺素養的創建時,我們必須明白這樣一個問題:不管是視覺文化,還是后現代文化,它們均牽涉到了一個本土的文化語境及文化生存環境的問題。換句話說即:當我們對當前的文化生存展開解說及探索之前,我們必須明白自己所處的文化根脈,明確自己所處的文化土壤與文化環境,隨后再進行視覺文化的探究。惟有如此,我們的探索才具有生命的根基及支持。也只有在此種情況下,傳統藝術所推崇的精神才能得到較好地運用,傳統藝術的土壤才能始終肥沃。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一種影響力特別大、影響范圍非常廣的文化,它對現代設計及人類的日常生活都有著異常深遠的影響。其所推崇的精神則屬于一種生命的根植,屬于一種生存的樣態,更是一種對視覺文化環境影響至深的意識形態。因此當我們在進行視覺文化環境研究時,我們必須給予傳統藝術美學應有的重視,這樣我們的研究才能更具實用性,創新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