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要在領導重視上動真。
十六大的報告,把文化建設與政治、經濟建設并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三大目標。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是其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在實際工作中,文化建設相對于政治、經濟建設,往往被當作軟任務,或只是作為經濟建設的配角,沒有被各級領導當作一項關系全面發展的戰略任務去對待和落實,經濟建設一手硬、文化建設一手軟的現象比較突出。要實現文化強省的目標,各級政府要確定在重視上動真,把文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融合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工作中去。
二、要在規劃上動真。
福建省建設文化強省,有較深厚的文化資源條件,古有“海邊鄒魯,六獻名邦”之譽,而近代本省更出了不少諸如林則徐、嚴復等享譽海內外的名人,戲曲、工藝等在全國亦有較大的影響。但是資源沒有得到良好的利用、發揮,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計劃的整合。因此,要指定責任部門,依據福建省的文化資源,借鑒兄弟省文化建設的情況,選準特色,抓住關鍵環節,切實做好規劃,走以品牌帶動全省文化建設的路子。
三、要在部門協作上動真。
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事,它對提高人民素質,提供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基礎,建設和諧社會,都有重大意義,不能當作一般工作來應酬。現在,文化建設的事,大多是歸口文化部門,而文化部門又多文化建設中涉及的諸多非文化事務,因此,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不能只在文化部門圈內進行,各部門都有責任。各部門都要依據省定的文化建設規劃,通力協作,以合力打造文化強省。
四、要在文化體制創新上動真。
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部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真實反映出福建省文化建設發展的程度。福建省目前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福建省戲曲素有名氣,但缺乏組織,真正吸引廣大群眾的作品不多,各市區都有戲校,力量分散,要進一步發展,除了加強組織和創作外,各地的戲校,應當教育整合,集中力量辦學。福建省的出版業,在全國也比較落后,福建人同出版社近20年來,一直處于編制之外的“黑戶”地位,人大、政協會議多次提案呼吁,都不能真正解決。諸如此類在體制的問題解決上不較真,就談不上建設文化強省能順利實現。
五、要在文化產業發展上動真。
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強省的必由之路。日本的漫畫、游戲,吸引了全世界年輕人的眼光,引起了日本熱。“韓流”近年來熱遍我國,在世界上也產生了較大反響。美國洛杉磯的電影、錄像產業,西班牙畢爾巴鄂的美術館,影響都超過了經濟。這都說明,具備文化力,對經濟,對意識形態,都有很大影響。要真正發展好海峽西岸經濟區,就必須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動真。要在福建省的電影、廣播電視、音像、報刊、出版、游戲娛樂、廣告乃至工藝、設計、體育、歷史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觀光、地方歷史、城市主體性,對外形象等等中,找出強項加以培植,推動它們形成產業或產業文化地區,以此帶動全省各文化領域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夢;鄉鎮文化建設;實踐路徑
前言:我國的鄉鎮文化建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嚴重的阻礙了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隨著新形勢的到來,一些問題愈發的突出了。指出,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凝聚中國力量,自然要需要廣大鄉鎮群眾的支持。面對鄉鎮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如何用中國夢的思想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中國夢的內涵及意義
中華民族想要實現偉大復興,就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這種中國道路必然是符合中國的國情,是以民族精神為指引,以千萬人民為力量之源的。這條中國道路的遠方就是中國夢。中國夢是所有中國人,建設祖國,奔向幸福之路的精神力量,是民族騰飛的發動機。中國夢的提出,有力的帶動了中國人民建設祖國的熱情,讓我們在世界各民族的競爭之中奮起直追。
文化是每個民族的精神和魂魄,是每個民族人民的精神紐帶。要實現中國夢,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重視文化建設,全面推進文化建設。
二、目前鄉鎮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一)文化建設基礎設施落后
在許多鄉鎮,文化活動沒有辦法有效開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設施的問題。由于政府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或者財力有限,民間的力量也不足以承擔起文化設施建設的重任,導致人民長期缺乏文化設施,沒有地方開展文化活動。
(二)文化活動形式相對單一
在當今娛樂產業空前強大的今天,許多鄉鎮的文化活動依然非常單一。只有傳統的跳舞、唱歌等文化活動,沒有辦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許多老年人最大的樂趣是麻將和撲克,甚至許多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導致鄉鎮文化建設困難重重[1]。
(三)文化活動熱情有待提高
有的地區盡管有充足的文化設施,但是群眾參與其中的熱情不足,許多地方政府對于文化活動也缺乏引導,只有老年人在發揮余熱的時候能夠組織起規模有限的活動,而青年人不愿意參加。
(四)外來宗教勢力滲透
由于我國鄉鎮文化的建設問題,許多地方出現了文化上的真空。外來的宗教勢力趁機在鄉鎮地區加緊滲透。許多宗教被當做是意識形態的武器試圖影響鄉鎮群眾的思想,甚至有些也打著宗教的幌子在鄉鎮橫行。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2]。
三、中國夢融入鄉鎮文化建設的實踐途徑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不斷升高。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重視經濟,不重視文化,那么經濟建設也難以進行下去,還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社會問題。我們要把積極把中國夢的思想融入到文化建設中去。
(一)努力樹立群眾對文化的夢想堅持
鼓勵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需要從觀念入手,讓群眾真正樹立起對文化的夢想和堅持。讓鄉鎮文化建設與中國夢相結合,讓群眾把文化建設當做是理想來檢定的奉行。政府要積極引導群眾學習中國夢精神,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3]。
(二)構建鄉鎮文化持續發展保障機制
對鄉鎮文化的建設需要一整套的發展保障機制,我們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真正的把中國夢融入到文化建設中去,首先要建立一個統籌管理機制,各級政府都要重視起文化建設工作。第二是健全經費保障機制,讓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能夠獲得充分的財政支持,第三是建立考核機制,文化建設的成果要成為地方官員政績考察的指標之一。
(三)不斷豐富創新群眾文化生活內容
提高鄉鎮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把幫助鄉鎮群眾實現文化上的創新。要讓鄉鎮群眾分享精神文化成果,把更多的文化活動種類和方式介紹到鄉鎮。同時,政府可以積極利用互聯網來幫助鄉鎮居民建立對外聯系的通道,豐富鄉民文化生活[4]。
(四)以產業帶動文化活動可持續發展
文化活動想要持久的進行下去,需要形成一個產業。只有形成了文化產業,才能實現經濟和文化的雙繁榮。而且,文化本就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以信息化帶動文化產業化,拉動鄉鎮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結論:要加強鄉鎮文化的建設就必須要融合中國夢的精神,只有在中國夢精神的指引下, 鄉鎮文化建設才能長久的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夢的內涵,針對鄉鎮文化建設的問題,提出了中國夢融合的意見和建議。
作者簡介:崔濤 (1978年6月),男,安徽六安人,漢族,現職稱:助理館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 群眾文化。
參考文獻
[1] 劉穎.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111-112.
[2] 陳月霄,裴文慶,王彬彬.“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及路徑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109-112.
關鍵詞: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探索
一、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
(一)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在于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實現全民的幸福生活。城鄉之間的資源不平衡是個長期現實存在的難題,要想構建和諧社會就要打破城鄉差距,尤其是盡快提高農村基層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同時,還必須要適時滿足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提高中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畢竟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指引農村文化發展方向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為農村基層群眾提供一個認識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的渠道,不但能滿足農村基層群眾精神需求,還能通過積極有益的文化內容對農村基層群眾進行潛移默化式的思想道德素養教育,使其能夠脫離“打麻將、斗地主”等不良活動,并自覺抵制“黃、賭、毒”等不良思想的侵蝕,促進農村基層文化向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邁步。
二、當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狀況
近年來,我國為加快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支農、惠農的政策,以此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相對于蓬勃發展的經濟建設仍然比較落后,尤其是在不斷滿足農村基層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方面,很明顯地滯后,城鄉之間的精神生活滿意度對比還相當懸殊。因此,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兩手抓好、抓牢,在搞好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搞好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用先進的群眾文化活動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從而讓農村經濟和文化建設得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一)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發展經濟”歷來都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從目前來看,各地政府工作的核心還主要放在發展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上。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由于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長期以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足夠重視。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一些文化部門還片面地將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理解為每年舉辦幾場下鄉演出、放幾場電影,組織幾場文藝比賽的膚淺層面,忽視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了解,在鄉鎮文化站建設、文化工作者培養,以及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知識培訓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非常少,導致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受到嚴重制約,難以實現與經濟建設的同步良性發展。
(二)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嚴重匱乏
我國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內容大多都很單一、枯燥,許多地方的農村基層群眾娛樂方式還停留在看電視、聽廣播等比較簡單的娛樂活動上。尤其是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基礎設施,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文化傳輸困難,上級文化部門組織的文化活動,如“三下鄉”等難以全面覆蓋,農村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矛盾相當突出。城鎮普及流行的廣場文化活動,由于客觀環境條件限制,很難延伸到農村,加上農村大量人員為了生計外出務工,眾多有文藝才能的人員流失,也讓本已很匱乏的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雪上加霜。文化基礎設施落后,文化人才缺乏,直接導致了許多農村基層群眾只能以“打麻將、斗地主”等不健康的活動方式進行勞作后的娛樂消遣,長此以往,不僅會帶壞農村原本純樸的社會風氣,甚至為農村基層 “黃、賭、毒”等不良現象的滋生埋下隱患。
三、發展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素質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政府方面要加強對農村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保障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所需的基礎設施落實到位,使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可以有條件、有場所開展。同時,要提高鄉鎮文化站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為農村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經常性地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指導,避免一些農村基層群眾因缺乏有益的文化活動,整天沉溺在于“打麻將”、“斗地主”等不健康的活動上面,甚至粘染上“黃、賭、毒”的不良惡習。
論文摘要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民生幸福的關鍵內容;既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在大力推動文化建設背景條件下,如何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經成為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文化大發展與成人高等教育的關系入手,分析改革的內容,討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舉措。
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昌盛。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民生幸福的關鍵內容;既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
一、文化大發展與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關系
1、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奠定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文化建設的戰略構想,體現了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發展是硬道理,文化繁榮發展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直管來看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奠定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
2、文化體制改革釋放文化凝聚力和生產力
文化體制改革深化將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并進一步成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成人教育應該自覺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應該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思想理論學習和文化學習,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領悟,提升自身的修養和文化鑒別能力,弘揚先進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3、人才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保證
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需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
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內容
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的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活力,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當然,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我們也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
1、圍繞核心價值體系實踐有所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的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在指導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動力、行為規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聯系、有機配合的系統
2、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
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文化建設要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建設主流價值文化。近年來許多模范人物的事跡確實感動中國,可歌可泣。但是主流價值邊緣化,道德底線下滑,社會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談到中國模式時,大家都注意到腐敗與分配不公是嚴峻的挑戰,其實對中國發展模式構成挑戰的還有價值觀的混亂和公信力的下降,對此我們必須高度警覺,決不能掉以輕心。
3、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融合機制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機制還有待理順。文化創意離不開科技創新。北京地區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源優勢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轉化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呢?
4、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
國家發展更注重科學、全面和均衡發展,更注重以人為本,文化走出國門的愿望變得強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權利意識、文化共享意識不斷增強,這為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文化體制改革注入新的內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舉措
1、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改革創新的重要條件
文化建設既指向思想、價值等精神層面,也指作為社會事業和市場產業的繁榮發展。確立人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釋放人的文化創造力,由此帶來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極大豐富,這為世界發達國家經驗和我國改革發展實踐所證明。
2、理順文化與教育發展的關系
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昌盛。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民生幸福的關鍵內容;既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3、人才培養結構的改革創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靈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從文化創新發展的角度來看,
人才結構、人才知識結構都應該有明顯突破,要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其中尤其重要的職業道德、人文知識、藝術修養應該全面提升。
文化建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價值等精神層面,即指作為社會事業和市場產業的繁榮發展,要確立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釋放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由此帶來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極大豐富,這為世界發達國家經驗和我國改革發展實踐所證明。
成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學生的和諧幸福,成人教育改革的瓶頸其實就是文憑這張薄紙,如果站的高一點來看,捅破這張薄紙,教育改革就會有很大收獲——教育會很和諧,社會也會很和諧。
環境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可持續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理論和生態文明理論。1992年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定義是,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人類的需求而又不影響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和保持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強環境文化建設,有利于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理論符合環境文化的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要用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改變不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方式。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對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的重要指導意義,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7]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自然規律,在改造、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摸索和掌握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這也正是環境文化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理論強調統籌好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5個領域的關系,這也是環境文化所要達到的目標。生態文明理念是環境文化的核心,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黨的十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標志著環境保護已成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體現了一種新的生存與發展理念,它與環境文化理念保持一致,是一次深刻的價值轉變。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環境文化建設的目標。發展環境文化,就是要全面提高國民的環境文化素質,從而為全國的環境保護法治建設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礎。環境文化的理念,需要通過相應的法規制度體系來實現。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是環境文化的構成部分,而這個法律體系的制度化就是環境文化的實現。環境文化的發展必將為環境法制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礎。環境文化制度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地位,用法律法規全面規范環境行為。隨著環境文化建設的發展,加強環境文化法規建設,以規范、高效、有力的制度來保證環境文化的建設,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們應明確提出“建設環境文化”,突出環境文化建設在建設和諧社會特別是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作用,明確環境文化建設的主體、職責、內涵、方式和程序,體現環境文化建設的全民性、綜合性和全過程性。各級政府、各部門單位在制定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條例辦法時,應加強有關環境文化理念,促進環境文化建設的規定和要求,進一步明確環境文化的內涵和目標,促進環境文化的發展。世界上早期的綠色組織是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自從1895年以來,一直致力于保護野生動物和荒地。194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成立,總部設在瑞士,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世界性自然保護組織。隨著環境保護機構的建立和環境工作專業隊伍的發展和壯大,社會上出現了環境文化專門組織以及或專業或業余環境文化工作者。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如“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也都設有專門機構。中國也在不斷推進環境保護組織的建設,如設立了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環境保護部還組建了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和環境文學研究會。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以“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環境文化”為宗旨,開展環境文化理論和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編輯出版《環境保護》雜志,管理環保公益網站,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及其他社會公益活動,開展環境文化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宗旨的許多團體也逐漸形成,如“動物保護協會”、“環境志愿者協會”、“自然之友”等。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通過各類環境保護組織建設聯絡了一支具有朝氣和生命力的環境文化工作者隊伍。發展環境文化,必須在全社會的各個層面予以推動。公益娛樂、社區衛生、各類教育、義務植樹、發展綠色技術等,都應是環境文化的領域活動。2000年12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宣布,將2001年的主題確定為“綠色消費”,提倡綠色消費文化。2004年10月中國環境文化節在北京舉辦,充分發揮環境文化的教育作用,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呼喚公眾環境意識,倡導生態文明,促進環境文化交流,擴大環保的公眾參與。任何一種文化觀念的廣泛傳播并為人們所接受,都離不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從傳統的專業本位觀念中超脫出來,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未來的事業視為整個社會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從發揮整體系統功能的角度去認識自己的存在價值;利用一系列手段去宣傳、動員、組織環境文化活動,營造全民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形式傳播環境文化、宣傳生態文明,組織開展環境文化節;通過環境文化活動的開展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環境文化建設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國家的持續發展有推動作用,而且對提高民族環境保護意識,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環境文化建設對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作用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經濟、政治和文化協調發展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一個國家能否可持續發展,能否增強競爭力,能否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文化創新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經濟社會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和持久動力。環境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不僅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形成文化生產力,直接參與經濟建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環境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體現之一,有利于實現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中國新時期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要求從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發,把文化建設擺上非常重要的位置。環境文化有助于維護社會平衡與國家穩定,環境保護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使環境文化構成了國際經濟與政治關系中新的因素,成為國家安全戰略不得不考慮的重大問題。實現這些目標,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要努力利用環保理念調節社會關系,利用環境文化調節生產力布局和資源配置。所以發展環境文化,不僅是對當前中國面臨的環境危機的反應,也是對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變化做出的積極應對。2.環境文化建設對提高人類認知的重要作用加強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質,推進環境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環境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實踐活動。環境文化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引導人們進行環境保護,對形成人人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和文明風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環境文化建設對促進生態文明的重要作用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生態的關系。環境文化認為,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保護地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必須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實現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8]。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會惡化,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4.環境文化建設對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社會的發展不能只有經濟發展,也不能只有環境保護,還應該要有社會進步。由此,產生了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理論[9]。這一理論主張環境為體、經濟為用、生態為綱、文化為常,四者共同組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態文明。而環境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通過各種形式的環境宣傳對人們的環境素質的提高、環境意識的加強、生態文明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環境文化,可以使社會各個階層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增強社會各個階層的歸屬感、認同感,進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本文根據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從環境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環境文化制度建設、環境文化組織建設、環境文化活動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環境文化建設的體系架構;分析了環境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領域;闡明了環境文化建設有利于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全面提高國民的環境文化素質,有利于推動環境保護事業;論述了環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態文明,構建環境文化體系,有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態文明,有利于構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本文作者:楊夢瑤董小林工作單位:長安大學
以文化建設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__省各級文化部門注意找準位置,把文化建設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加以推進。
通過文化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__省委、省政府在推進富民興贛的實踐中,始終堅持“兩手抓”,不僅抓經濟興贛,而且抓文化興贛;不僅注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富裕,而且注重文化繁榮和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對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級文化部門普遍實施了“小康文化工程”,以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促進文化事業的大繁榮,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著力弘揚創業文化,培育商業文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通過文化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應大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糧;另一方面,應積極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為社會和諧奠定思想道德基礎。按照這一要求,__省文化部門努力加強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和演出,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優秀精神產品對人們思想的引領和啟迪作用、對人們精神的撫慰和激勵作用、對社會矛盾的疏導和緩解作用,通過提供優秀的文化產品和優質的文化服務,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全省各級文化單位先后創作了一大批弘揚民族精神、表現時代特色、反映人們精神風貌的各類新藝術劇(節)目,各級專業文藝團體平均每年深入城鄉基層演出9000余場,對構建和諧平安__發揮了積極作用。
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創新思想觀念,努力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決破除一切阻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樹立與新形勢相適應的文化發展觀。從2001年開始,__省文化系統每年都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平安__、塑造__人新形象、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諧創業等,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中推進文化建設,以文化建設的扎實成果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農村文化建設需要進一步的加強。近幾年來,我市通過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化先進城市活動,使我街道農村文化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也激發了農村文化建設熱情。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我街道的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村群眾的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和提高。
一、目前街道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富春街道地處富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富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03.95平方公里。下轄19個社區居委會,33個行政村,總人口1138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1030人,農業人口32781人,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為9295元,村級集體經濟為9787萬元。近年來,街道和村級先后投入資金100余萬元,抓文化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現在33個行政村有圖書室閱覽室15個,健身苑點18個,健身器材310件,藍球場25個,其中塑膠球場2個,乒乓室17個;活動室35個。各種健身場地面積達5.7萬多平方米。
文化隊伍建設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活躍農村文化氛圍,提高群眾的文明素質的基礎。幾年來,街道各村都十分重視文化隊伍建設,把文化事業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先后組建了各種文化隊伍,目前33個行政村有文藝演出隊6支,女子樂隊1支,腰鼓隊10支,秧歌隊7支,藍球隊15支,乒乓球12支,鼓樂隊1支,龍燈隊1支。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每逢各種節日、紀念日各村都要舉辦文體活動,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2005年元宵節,市委宣傳部和文化局組織舉辦的“富陽市首屆龍獅大賽”中,農林村龍燈隊的“富春茶龍”,城東村腰鼓隊“飛揚的青春”和城西村的“激情腰鼓”等,受到了廣大群眾和評委的充分肯定,一舉奪得了最佳金龍獎和最佳金鼓獎,城西村的門球隊和街道老干部門球隊多次在杭州市級以上級賽事中獲獎。春華村和柳溪村還有自己的村文化節,他們每二年舉辦一次,已成功舉辦了二屆,受到了群眾的好評,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另外,村與村之間組織文藝隊聯合演出、舉行藍球、乒乓球友誼賽等等活動,既能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又能融洽關系,增進友誼,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有3個村榮獲市文化示范村,12個村被評為杭州和富陽市文明村稱號。
二、目前街道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市創建文化先進城市活動的開展,市委、市政府、文化部門及街道十分重視農村文化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各村抓好文化建設,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的文明素質。但由于部分村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如經濟上、場地設施和人才等因素,農村文化建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緩慢,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認識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街道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村民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村干部對文化建設意識比較淡薄,認識也比較狹義。認為文化是村民個人的事,無費就是看看電視,打打牌。平時只重視抓經濟建設,認為只要經濟抓上去了,分村雖然經濟條件較好,由于村干部意識淡薄,至今村里文化設施還是空白,也沒有文化隊伍。
2、農村文化設施相對薄弱,文化隊伍少,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不夠。新時代的農民群眾解決溫飽之后,追求充實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群眾文化需求逐年增大,由于投入不足,農村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導致農村文化建設總體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2004年至2005年,33個村對文化設施建設的的投入平均約為每年1.5萬元,多的村10萬元,最少的村3000元。到目前為止,有部分村還沒有一支文化隊伍,也沒有文化設施,群眾的業余文化活動主要是撲克、麻將。同時近年來,部分村村民建房紅紅火火,土地寸土如金,而要搞一個健身點、文化活動室卻沒有安身之地,群眾想要鍛煉健身,搞一些文化活動就找不到地方。
3、文化骨干缺少,文化活動單一。由于農村相應的信息比較閉塞,加之人才的流動,部分有一定特長的人都進入城鎮或外出務工,常年不在家,有的文化骨干由于年齡較大,已沒有能力來做這些工作。現在有很多的村每年的文化活動只是春節期間請外來演出隊演幾場戲,平常幾乎沒有什么文化活動。另外由于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有的傳統文化已失傳,而現代文化又沒有人來傳授,從而使農村文化面臨困境。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
設的對策和措施
1、進一步轉變觀念,充分重視農村文化建設事業。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農村諸多矛盾的出現,社會流動人口增快;企業改革的深化,諸多因素的相互碰撞必然導致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文化建設對于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
法制觀念和生活質量,擴大社會主義文化影響,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各級領導特別是農村干部必須切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事業,轉變“先經濟發展后文化建設、重經濟輕文化”的錯誤觀念,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同心協力,在組織、政策、經費、人員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幫助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全面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事業。
2、加強對農村文化事業的領導,提高農村干部對文化事業的認識。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特別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步走向小康,空閑時間增多,加之對文化意識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也謁望向城里人那樣,有一些高雅的文化活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于提高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對弘揚正氣,崇尚科學的生活方式,對農村的社會穩定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