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教育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感受數字的有用
有用的數學既取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育向生活的回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只有將生活問題數學化,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才能使幼兒的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
1.生活問題數學化。
回歸生活的教育要求教師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安排教育活動內容。以“數字”這一幼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內容為出發點,設置“設計車牌號碼”、“我說你猜”等教學情境,模擬生活,讓幼兒設計車牌號碼,學習運用單雙數,使幼兒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字的有用性,激發幼兒學習數的興趣。
2.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教育不僅使幼兒獲得有關經驗,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探究欲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拓展延伸環節,幼兒可以在區角活動(包括數學角、科學區、小超市),在生活活動中,進一步尋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數字,了解其作用;進一步運用已有數學經驗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生活問題的數學化、數學問題的生活化,能讓數學教育真正成為溝通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橋梁。
二、感受數字的有趣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而幼兒的思維具有具象性,要使幼兒感受到數字的有趣,本活動采用了以下三個策略:
1.數學學習的情境化。
數學的本質在于抽象。但是,幼兒的抽象數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經驗基礎之上。本活動創設三個不同的情境,使幼兒在游戲情境中,感受數字的有趣。情境一“請上來”,根據數字的部分字形猜數字,幼兒都喜歡“猜謎語”,因為在猜的過程中,幼兒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抓住這一心理特點,設計此環節幫助幼兒熟悉數字特征,同時也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情境二“設計車牌號碼”,幼兒樂在其中;情境三“我說你猜”,幼兒綜合運用已有數學經驗獲得禮物,既體驗到數字和數學學習的有趣,又獲得成就感。
2.數學學習的操作化。
“動作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皮亞杰)通過幼兒自己“設計車牌號碼”,每人5個數字,自己動手操作,變出好多新的車牌號。幼兒在與材料反復地相互作用中,在具體動作水平上協調和理解數的實際意義以及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從而不斷地將外在的動作濃縮、內化為內在的動作,最終轉化為頭腦中的思考。這樣,既獲得了數的經驗,又感受到數字的有趣。
3.數學學習的直觀化。
“幼兒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的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因此,為更好地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生活活動,利用動畫課件,將抽象的字型直觀化、形象化、動態化,喚起幼兒對于數字學習的興趣。
三、感受數字的有序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幼兒掌握數的序列結構,是掌握數概念和發展幼兒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思維而教”的數學教育,根本扭轉那種記憶式的數學學習,讓幼兒真正感受到數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魅力。對于幼兒來說,邏輯觀念的重要性遠大于數字的記憶。不必擔心幼兒不會數數、不會計算,這都是由于他們還沒有獲得相應的邏輯觀念。與其讓幼兒死記硬背那些無法理解的數學,不如給幼兒提供有價值的邏輯經驗。如排序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序列觀念,這看起來和數學無關,卻是幼兒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礎。
1.教學環節的遞進性。
幼兒數概念形成及運算能力的發展是經歷了圖畫表征實物操作表象數概念的發展過程。因此,活動體現了幼兒數概念形成的特點,先是猜數字,然后是運用單雙數、數序等經驗設計車牌號碼,最后是運用數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具體到抽象,條理清晰,環環相扣,符合幼兒認知特點。
關鍵詞:數字化;教育資源;小學教育
隨著科技不斷的融入生活,現代化信息技術對當今小學教育事業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代小學教育也從傳統的課堂教學逐漸轉向課堂教學加網絡課堂的方式,2000年我國開始實施“校校通”,以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學習的有效結合以及實時溝通。[1]但因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應用,政府大量的資金投入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造成了資源浪費現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增加教學形式,提高師生教育以及學習的興趣,發揮各自的優點及特長,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對現代小學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概念及類型
(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概念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沒有明確的概念,有人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是通過信息技術處理的多媒體材料,[3]也有人認為其不僅是數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認知的工具,[4]或是各類現代化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5]綜合以上概念,筆者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是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載體,形成的非物質化信息,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以及交流平臺等,都可稱為數字化教育資源。
(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類型
《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將數字化教育資源分為媒體素材、試題、試卷、課件、案例、文獻資料、網絡課程、常見問題解答和資源目錄索引九類。但依據其性質主要可分為預制型素材資料和實時流平臺兩大類。
1.預制型素材資料
預制型素材資料資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們直接下載觀看學習的資料,如媒體素材、試題試卷等,人們可在網上自行下載,學習或練習,批改練習結果以及觀看相關學習資料。該類型的學習素材主要有量多、學習時間自由的特點,人們可自己調整學習時間段,同時網絡中學習資源豐富,人們可獲得大量相關訊息,重組碎片時間,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以及時間利用率。但對于自制能力差的學生約束能力較低,也無法有針對性的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線學習交流平臺
在線學習交流平臺是由相關老師在線指導,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給出回答與指導。該類型的教育資源受時間限制,無法自由選擇學習時間,但能夠實時有效的將老師、學生、家長聯系起來,及時了解學生在家里或者在學校的不同問題,對癥下藥,有利于根據學生的特點激發不同學生的興趣。
二、數字化教育資源使用現狀
(一)有效利用的資源形式較為單一
大多數學校的多媒體教學形式都是以PPT上課為主,多為文本、圖片等資料,將教科書上的內容搬至PPT中,配以圖片,沒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資源,活動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有的PPT教學與傳統的講義板書講課差別不是很大,造成資源利用不完全的現象明顯。
(二)教師使用數字化資源教學的能力良莠不齊
各學校教師團體年齡差距都較大,新進的年輕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使用更為明顯,而老教師已習慣傳統教學形式,不能較快的適應適應信息技術的變化。很多老教師甚至不會制作PPT,更不會使用網絡教學,以及數字圖書館資源。而較為年輕的老師使用這些資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與時俱進。
(三)各學校資源配備之間差距較大
現代小學教育資源差異明顯較大,城區小學與農村小學之間的教育資源配備具有明顯的差別,雖然現代教育要求每所學校都配有聯網多媒體教育資源,但城區小學資源明顯更豐富,包括數字圖書館,學校之間精品課程共享網絡平臺,以及各種視頻音頻資源。而許多偏遠農村不僅師資力量不強,學校數字化資源配備也明顯不及城區小學。
三、數字化教育資源在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過于忽視以及學科教師自身的應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學校充分意識到數字化教育在未來教育中的地位,大力發展數字化教育,重視數字化教育資源,忽視其他卻陷入了“唯技術主義”的誤區。一切以數字化技術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體地位。技術是死的,人是活的,技術應為人而服務。數字化技術應該是在以人的主導下進行,為真正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而進行建設。而有的學校對數字化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過于依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寄希望于傳統的“粉筆與黑板”模式,雖有數字化資源,例如多媒體等,卻不知利用,以致資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另一方面,部分學科教師自身知識結構老化及自身應用能力有所欠缺,對數字化教育資源利用的理念還未轉變過來,不知數字化教育的特點與優勢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絕,無法真正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無法發揮其真正價值。
(二)客觀原因:數字化教育總體尚處于發展階段
近三十年來經濟的騰飛帶動了國家各個層面的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教育也因此來到了我們面前。一、二線城市的教育資源相對而言比較豐富,因而數字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而三線城市及鄉村小學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匱乏,因而數字化資源配置也較差。雖然近年來國家在大力推廣數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長,我國數字化教育尚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規范化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及評價體系,各個地區各所小學各自為政、自行其道,沒有專門的學科數字化教育網站,數字化教育設施也參差不齊,數字化教育資源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無用之功,數字化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總體而言,數字化教育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四、應用策略研究
(一)擺正數字化教育在教學中的位置
小學學校應該從管理層面上擺正數字化教育的位置,不應過分重視或忽視數字化資源。數字化教育應該是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參與教學,一切為提高教學質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數字化資源可以作為教學工作評估的一個方面,同時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加強學科教師利用數字化資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設施的投入資金,建設校園網絡。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與數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結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學教育質量與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及數字化資源共享渠道
數字化教育不應該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應深入到深層次里面,不應停留在理論研究之中而忽視應用。我們應該以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國家教育部門的政策為主體,聯合學校及一些社會相關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數字化教育資源課程及評價體系,分學科建設不同的專題網站,分學科搭建相關的交流平臺。同時建立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及完善資源共享渠道,使師生能夠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定時更新和整理數字化教育庫,深層次整合數字化資源,避免重復建設,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島”。在地區甚至國家層面上進行信息交流及資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引導下,建立優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及共享渠道,盡可能降低數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轉變學科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建立優秀的師資隊伍推進數字化教育
數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過程的。部分教師由于自身知識結構老化,對新事物產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賴于傳統的“粉筆與黑板”模式,這很顯然是不符合新時代新時期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對待新生事物,同時提高自身對信息時代的認知,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教育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時代進步的潮流的,積極學習新技能,將數字化技術與自身的教育理論相結合,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四)師生攜手共贏
數字化教育過程不應以教師為主導,同時也不能以學生為主導,而應是兩者共同合作,攜手共贏的過程。不可否認的是,學生的學習質量高低是衡量教學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的知識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而在現代數字化教育下則不然,教師在數字化教育下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并進行積極互動,使教學水平在互動中得到提升,使師生情誼在互動中得到升華。
五、結語
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能夠改善小學教育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增加小學教育趣味性,同樣可以加深小學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現代小學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數字化教育資源應用策略,使學校認識到數字化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統完善的課程與評價體系,同時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與學生一起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小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對現代小學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袁濤美 單位:安義萬埠鎮大團前小學
參考文獻:
[1]杜興義.關于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鳴.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小學課堂教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3]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08).
關鍵詞:數字化藝術教育創新教育
電腦的普及與互聯網的應用將人類社會推進到了信息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和數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現必將沖擊到設計藝術領域。隨著計算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數字化設備在藝術教育領域中被廣泛應用,以計算機為核心,運用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駕馭藝術表現形式的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給我們的設計理念、設計方式帶來巨大的革命。海德格爾指出:“倘若我們沉思,我們就要追問現代的世界圖像。”數字化技術使人類對世界的把握已經突破語言的抽象概括而更為直觀、更為圖像化了。體現高科技的數字化藝術手段,將感性的認識理念用嚴密的數學方法組織起來,并對美術設計要素進行理性化控制的數字化藝術教育必將給人們帶來新的觀念、新的思維,以及新的設計思想。
一、數字化發展的必然與現狀
現代數字化技術所提供的產品使我們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實圖像面目呈現在人們面前。首先是信息載體的數字化,書籍印刷,作為幾百年來最主要的信息載體,將逐漸被比特運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實現知識的數字化。這種變革使知識可以以更簡單的方式傳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讓人們獲取知識。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實現文字、圖像、聲音的數字化,還可將人類世界的一切物質以數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數字化使信息能夠突破國界、文化及時空的限制而任意傳播,互聯網的開通使世界變為一個地球村。數字化的進程已經在我們面前展開,而這勢必導致人類的一切文明都必須轉化成批量的資訊信息。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各種新的數字媒體,以數字方式傳輸。甚至可以這樣說,任何不能轉化輸送的事物都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而作為一名教育者,更應該具備將知識轉化為電腦語言的能力,并為人類幾千年來沿襲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內涵。
二、數字化帶來的影響
從設計工具的變革到新的設計形態的產生,數字媒體的作用已日趨顯著,它使設計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數字媒介的應用給藝術設計教育帶來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高效的數字化技術工具
設計教育從美術教育中衍生而來,在傳統教學中,從概念構思到圖形設計或實體建模分成多個層次和階段,學生的設計水平相應逐步提高。設計學習是在一定的繪畫基礎、繪畫技能及在掌握了有關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進行的。在數字化時代,電腦的出現則大大改變了傳統的學習行為,大量的手工繪畫、制圖及模型工具轉變為計算機圖形設計、制圖及建模系統。電腦還替代了學生有關重復計算和公式化、格式化、優化選擇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從而使設計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學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創意構思、選擇評價等方面。當一個構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計算機去修飾、擴展、強化或試驗。專業化的電腦軟件具有準確方便的參數化、變量化的功能,在設計中只要隨時存儲變化的結果,就能隨時回到設計創造過程中的任何一點,對以前的步驟進行修改并反復調試。
2.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的出現
計算機對設計最直接的貢獻是帶來了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計算機構造物體的方式及圖像處理上的特點,使計算機創作的作品表現出了新的風格,開辟了設計傳達的新領域。傳統的手繪技法與電腦設計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它們有本質的區別。運用虛擬的概念而非物質實體進行設計表現,是設計表現領域的一個極為重大的變革。在平面設計中,由于掃描儀及數碼相機的出現,使設計者能直接地輸入真實圖像,通過二維或三維技術的輔助,就能模擬出逼真的虛幻世界。在立體設計中,計算機三維建模及渲染技術使設計師在觀察物體時,它能表現出物體的各個側面及細部,同時也能在空間的視點中對形體進行構筑和修改。藝術設計語言與網頁設計語言結合,融入了互動語言和數字符號。新技術的應用開辟了設計傳達的新領域,創造出新的美學形態和設計形態。
3.多學科的交融與新學科的興起
人類進入數字化時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領域的分界越來越模糊,學科交叉性發展、研究已成為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有些專業出現綜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現象;另一方面,各種交叉、綜合學科大量出現。
設計師必須掌握日新月異的電腦硬件和軟件,靈活把握視覺新語言的表達。這就促使當今的藝術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構筑新的教學體系——數碼藝術教學。數碼圖形基礎、Internet資源及傳播應用、網頁設計、三維動畫、多媒體技術、數碼影像處理等都被納入藝術設計教學中。目前,藝術教育先進的國家已經將藝術設計的教育重心轉向多媒體設計,設立了新的專業——傳媒藝術設計專業、數碼電影特技專業、數碼游戲設計專業等。
4.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
電腦實現了設計數據的儲存及再利用。各種設計素材、設計草圖、效果圖、制圖、圖形藝術、模型等資料都可以以數據來儲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檢索。集通訊網絡、計算機、數據庫為一體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網絡的出現和遠程傳輸技術的發展,使交流的發生不必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國際互聯網絡也拓展了藝術設計的存在空間,使藝術設計走向了更廣泛的數字化,讓受教育者輕易地接觸大量藝術設計資訊,有利于學生形成開闊的、前瞻性的視野。5.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沖擊
在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受限于繁雜重復的技能示范過程,而限制了設計過程中的偶然性、多變性。在現代計算機技術進入課堂后,直觀豐富的表現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時空的思維方式,讓設計的翅膀擺脫了美術基礎的制約,簡單的操作過程可產生多樣性的結果,這才是現代藝術設計教學的核心。
互動式教學更是改變了以往單向線性的教學模式,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個性的發展。另外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開設一直感到有必要卻沒有能力和條件開設的課程。網上通訊可以排除時空及人為因素的限制,使教師和學生能在全球范圍內檢索信息,開展教學活動和學術交流。教師的教學也從“主講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輔導者。學生的地位也轉變為有機會參與教學、參與操作、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的主動地位。只有完成這幾種轉變,才能適應數字時代對設計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藝術教育創新與數字化教學
在數字化離我們越來越近的今天,高校藝術教育如何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美術人才這個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在數字化時代,人們憑借網絡可更快地更新藝術觀念,更快地創作藝術品,更快地把藝術運用到各個領域。在美術人才的培養上,將從傳統的、單一的某一畫種或藝術風格的臨摹、復制式的教育,發展成為傳統手法與電腦數字技術綜合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這將對現存的傳統藝術教育產生巨大的沖擊。在數字化時代,要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必須強調培養方式的創新。
雖然數字化教學手段已經深入到教學工作的每一個方面,但是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圍繞數字化的教學與學習會不會使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逐步降低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筆者認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降低問題確實存在,但這一問題不能看作是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負面結果。一方面,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降低是社會問題,是社會分配不合理與傳統價值取向等各種深層次矛盾反映在大眾教育觀念中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在積極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重視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傳統觀念中的動手能力并非都是有價值的能力。就像現代繡花工人只需了解繡花的原理、針法,而無需學會手工繡花一樣,科技進步總會使一些舊的技能失去意義,進而產生新的技能,使知識與技能達到新的平衡。
此外,數字化技術不僅為藝術類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也給理工科學生插上了藝術創新的翅膀,使設計藝術學科更加顯示其藝術學和工學的邊緣學科優點。筆者所在院校近幾年,已經有部分專業將理工科學生與藝術生同時招收、對照培養,工科生與藝術生的界限變得模糊,美術基礎已經不是阻止工科學生從事設計工作的障礙。
結語
我們面對的是嶄新的數字化時代,它對我們的沖擊可能會改變我們的文化形象,而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也會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腦的應用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高效的數字技術工具,帶來了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開辟了新興的交叉學科,給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帶來了動力。在數字化時代,我們必須強調創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視覺設計、互聯網及多媒體設計,具有創意潛能,能牢牢把握藝術創新和設計未來的專門人才,這是藝術設計教育者的職責。
參考文獻:
[1]德馬丁·海德格爾.林中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數字化時代的美育思考.山東電大學報,2004年第1期.
[3]陳實.數字化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數字化時代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河西學院學報,2002年2月第1期.
[5]周發強.數字化時代我國高校綜合性美術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張耕云.數字媒介與藝術.美術研究,2001(1).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
一、數字化校園概述
“數字化校園”的概念肇始于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發起并主持的一項大型科研項目“信息化校園計劃”,該項目旨在利用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在傳統的校園網基礎上,通過更加先進的信息數字化手段和工具,來構建一個能夠拓展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的數字化空間。經過20多年來國內外校園管理者的不斷努力和實踐,數字化校園的概念已經逐漸完善,即: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實現校園環境內包括教學、科研、管理、生活服務等所有資源的數字化,以便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中學校園管理的效率和拓展校園管理的功能,使各中學教育管理水準提升一個檔次。
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的,應當包括幾個方面,如:實現包括教學、科研、管理等一切活動的數字化;實現學校全方位教育資源共享,消除信息孤立和分散的局面。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數字化校園還可以通過網絡實現教學、學習等多向交互,為教師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自動化教學科研和生活服務,充分提高了學校的綜合效率。
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策略
數字化的校園建設是一項需要統籌規劃的系統工程,各所中學都有必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但總的來說,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應當堅持“三個必須”,即:必須具備先進的理念,必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環境,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在“三個必須”的原則基礎上,以設施建設為基礎,進行重點資源開發,保證配套的方針政策,同時進行必要的師資人員培訓。
1.數字化校園理念的構建
數字化校園是以校園網絡為基礎的集現代化教學、管理與科研為一體的一種新型數字化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它比一般校園網具有更高層次的意義。它不但包含了教育現代化所需的軟硬件環境,而且包含了現代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構,還包括全新教育理念在全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相關者中的思想滲透,逐步取得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并體現在各自的行為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數字化校園在教育、教學中的優勢。
2.校園數字化設施平臺的建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件設施是實現校園數字化的基礎,完善、提升校園網絡的硬件基礎設施是進行校園數字化設施平臺建設的第一步。為了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對教育教學的要求,滿足數字化校園建設中不同層次活動對網絡性能的要求,必須建設一個高速、穩定、安全,有線和無線相結合,遍布校園各個角落的多媒體網絡平臺。通過建設或升級包括結構化綜合布線、服務器和終端機、內外連接設備(如交換機等)在內的硬件基礎設施,根據各個辦公和學習場所等實際情況和需要配備相應規格的設備,才能使校園網絡逐步得到完善和升級,保證校園網高速才能使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得以實施。
3.校園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建立校園網就等于修建“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沒有豐富的網上資源,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也發揮不了多大用處。因此,在完善校園網絡平臺建設的同時,應加大網上信息資源建設的力度,積極引進或開發學校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統,包括各個層次的行政管理、教學管理、教材管理、學生管理、科研管理、校產管理、人事管理、檔案管理、財務管理、圖書資源管理等。開發諸如教學網絡系統、教學輔助系統、數字化圖書信息系統等與之相關的系統,把有特色的成熟的課件、教案、教學實景等資源集成為課件庫,把教學背景資料、史料、案例、教學參考資料集成為輔助資源庫,把圖書館建設成檢索方便、涵蓋全面的數字圖書館。
數字化的校園建設是一項長期而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各中學管理者、實施者和普通的教職員工、學生的理念重構入手,同時注重校園數字化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和數字資源的開發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真正的集校園管理、教學、科研和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數字化校園。
參考文獻:
[1]林煒華.中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初探[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1(7).
【關鍵詞】“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改革;數字化學習環境
0 引言
DSP學科的基本理論是基于經典的數值分析技術和20世紀40~50年展起來的采樣理論,從1969年第一本《數字信號處理》專著出版,《數字信號處理》課程陸續在一些世界著名大學開設。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該課程教材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的對象也從研究生課程或本科選修課變成專業基礎必修課。目前,國內所有大學面向電子信息、通信和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的本科生都開設了《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主要內容為確定性數字信號處理的概念和方法。該課程的特點是理論性很強,突出數學分析,工程概念薄弱[1],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為適應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學生所學盡可能的與社會發展接軌,對數字信號處理這一課程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學習成為一種接受教育的新方式,它包括了新的溝通機制和新的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本文討論在新形勢下,如何充分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改變以往靜態的演示性教學方式,建立新的溝通機制;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目的和功能,強調個性化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1 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特點
數字化學習(e-Learning)是一種以數字技術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美國教育技術首席執行總裁論壇在2000年6月召開的以“數字化學習的力量:整合數字化內容”為主題的第三次年會中,已提出了“數字化學習”的觀念[2]。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字化學習資源越來越豐富,從數字音頻、數字視頻、多媒體軟件、網站、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在線討論、數據文件及數據庫等等,到近年來大規模網上公開課、微課,慕課的興起,信息技術與教育聯系得越來越緊密。數字化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而目前,在校大學生數字化學習的理念和應用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甚至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在觀念上僅把網絡等媒體作為檢索信息、通訊和娛樂的工具,而對其蘊含的學習功能卻沒有充分認識[3]。
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學習模式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1)學習者的學習講不僅僅依賴于傳統的教師的講授與課本的學習,而是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由依賴書本學習轉向利用資源學習,形成新的溝通機制。
(2)由按部就班的線性學習轉向具有個性特征的非線性學習。
(3)由死記硬背式的學習轉向主動建構性的學習。
(4)由依靠教師的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學習方式的變革以及信息學習環境的支持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創新意識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 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2.1 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老師主要起到引領的作用,老師對課程內容的熱情比較難通過單方面的講授傳達給學生,激發期學生的主動性。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各學科都可以利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將數字化學習資源與課堂教學進行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終身化學習能力[4]。
具體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和相關技術,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新的雙向交流環境,重視教學的過程。在課前課后,通過網絡,給學生提供預習自學、課后復習的平臺,針對每一課的目標、重點,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尋找答案,得出結論反饋給教師。在主動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問題的設置可以靈活多樣,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緒論課時,請同學們討論信號處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后續增加“幽默講卷積”、“怎樣理解傅里葉變換”、“信號頻譜的概念與意義”、“頻譜分析中窗函數的使用”等專題討論。教與學的整個環節都強調利用資源而不僅僅依賴書本,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專業內容網站、信息檢索、電子圖書館、遠程學習與網上課堂等建立新的溝通機制。課程的授課形式是教師課堂上講授,但教師會提供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料,教師會出現在網絡討論平臺和其他媒體上;同時,也鼓勵學生們課后通過討論模塊互相交流,展現自己。
2.2 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
學生的思想不是一個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木頭,只有通過老師和學生的積極交流,而不是簡單地授課填充學生的腦袋,才能點燃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課程教學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僅僅局限于課堂上,課后答疑以及作業,考試環節的反饋,數字化資源與課堂教學的結合的新模式下,通過教師的“導學”作用,倡導學生基于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由按部就班的線性學習轉向非線性學習。利用數字化資源,教師、學生之間開展協商討論、合作學習,并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以及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學習[5]。
課程實驗是學生們動手能力,綜合能力培養的平臺。以往的實驗中,由于采用Matlab軟件仿真方式,學生往往滿足于編寫和理解程序,而不是將精力放在實驗結果的分析和理解上;在較短的上機實驗時間內,學生僅能完成指定算法的驗證,無法根據自己對概念的理解,通過嘗試改變算法的實現方式,加深對概念本身的理解等問題。因此,本文研制了基于Matlab的《數字信號處理》實驗教學系統(圖1),旨在充分利用Matlab軟件在可視化編程和數值計算方面的優勢,詳細生動地揭示數字信號處理理論的物理實際意義,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該系統既可以在理論教學課堂上演示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同時也可以安裝在實驗室的計算機上,同學們動手操作,觀看演示結果,增加對實驗的感性認識,然后再做編程調試,提高同學們的興趣。
通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真正利用,徹底擺脫死記硬背,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發現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以學習小組,實驗團隊的形式,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討論,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6]。
2.3 建立新的評價模式
目前,課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傳統的平時成績占10%,實驗成績占20%,期末卷面成績占70%的形式。平時成績主要由上課考勤和平時作業組成,而考勤“代答”和作業抄襲現象遲遲無法完全杜絕,這就降低了平時成績的公正性和真實性。筆試中,由于課程涉及到的數學計算相對復雜,很多學生死記硬背數學公式,無法真正考察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理解程度。所以,此次教學改革對課程考試方式作了改變,具體做法為:①評價過程分散至學習過程,并且脫離形式化。學生將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嘗試自己的新想法。嘗試不同學習小組的成員,作業互評機制,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的責任。希望學生們積極參與到全面數字化資源中來,而并不只是依照傳統的學習方法參與到這門課的學習中來。廣泛使用課堂作答、小論文等考核方式,將學生在平日中提交的小論文、課堂討論及作業得分計入總分的分值適當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成績的真實性、公正性,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7]。②筆試以開卷考試為主,題目設計應靈活,出題原則遵循減少死題目,增加活操作;減少死記憶,增加活分析、活應用,促進學生的應試技巧由死記硬背轉向融會貫通。課程將十分強調學習小組以及利用社會媒體,建立個人學習網絡和學習小組。課程任務包括:學生建立自己的電子學習檔案,里面有文本,聲音,視頻,鏈接等等,根據自己的選擇創立。這個電子文檔將儲存與本課程相關的資料,也能通過一定的數字方式呈現出來。教師授課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課程主題完成電子學習檔案的建立,并有計劃地將數字化應用到自己的檔案當中,這些都會在學生的評分中體現出來。
3 結束語
本文討論了數字化學習環境下,“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為探究性學習搭建了一種交互的學習情境。改變了以往單純課堂教學方式,滿足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需要,從而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和建構性的學習過程。通過建立數字化學習的溝通機制,滿足多元化的學習需要。通過資源整合,問題驅動,學法指導,分組競爭形成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提高教學效果。
數字化學習的興起和發展將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教育信息化、全民化的進程從一校、到全國再到全球;教育也從單一模式、單一地域向多模式、全球化發展。在全面數字化資源環境下,學生使用數字終端,在教師的組織、幫助和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讓學生擁有學習方法的選擇權。數字化學習不能取代課堂的教育,但作為一種強大的輔助工具必將深深影響課堂教學的模式。
【參考文獻】
[1]陳華麗,程耕國.“信號與系統”和“數字信號處理”兩課優化整合的探討[J].中國電子教育,2009(3):48-51.
[2]楊曼,王運武.中國數字化學習資源研究綜述[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10,28(5).
[3]謝舒瀟,吳蕓,謝雨萌,李招忠.在校大學生數字化學習特征調查與分析[J].理論探討,2005(6).
[4]任鎖平,劉瑞儒.數字化學習資源應用現狀的個案研究:以延安大學為例[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8,26(4).
[5]章國英,張燕,施稱.數字化學習環境及學習過程的優化[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
關鍵詞: 教育; 信息化; 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5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2-0091-02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了《關于做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公開征求意見工作的通知》。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是指導未來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中“教育信息化建設”是《規劃綱要》調研內容和重點問題。本文僅就“教育信息化建設研究”談談高校圖書館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建設相關概念界定
(一)教育信息化建設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過程。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對教育系統以信息的觀點進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標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養跨世紀的創新人才,是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應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指導信息技術在教育的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應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現代化。
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信息機器、信息技術的引入過程。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轉變的過程,是以信息的觀點對教育系統進行分析、認識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指導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學校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營造信息應用環境,整合教育資源,促進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教學、科研、學習、管理、后勤服務等各方面全面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教學全過程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從信息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出發,側重以有關信息技術的觀念、思想、設施、設備、知識和技能等來影響教育的過程和結果。理解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認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為教學服務的,而是要從宏觀廣義的角度來理解,方能準確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豐富內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學信息化為核心,以為教學服務為重點,同時還為科研、管理、后勤、產業等(包括學生的學習活動)凡是為實現育人目標為開展的各類活動提供服務,并成為各類活動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服務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本質是改善高校辦學條件和增強高校的辦學水平,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表現形式和發展結果必然是數字化校園。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二是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組織建設。
環境建設包括校園網、網絡中心、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計算機終端等基礎設施、硬件和辦公自動化系統、教學管理自動化系統、財務、人事、檔案、電話、一卡通等應用軟件系統的建設。
資源建設包括多媒體素材(包括文字、圖片、圖形、動畫、音頻、視頻)、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教學案例、題庫、電子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網絡課程和電子文檔的積累和建設。
組織建設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組織機構建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管理隊伍建設、技術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設。
其中,環境建設是基礎和前提,資源建設是核心和靈魂,組織建設是保障。
二、高校圖書館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圖書館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環境建設和資源建設。
(一)高校圖書館為教學、科研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
高校圖書館是為高層次研究人員、實施高等教育的教師、接受高等教育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提供信息服務的專門機構。這一類讀者需要及時了解本學科的發展變化,對相關文獻信息、研究動態有著強烈的需求。圖書館擁有大量的各種電子資源能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這是圖書館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能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機構做不到的,也是傳統圖書館做不到的。
(二)高校圖書館是校園網中的信息資源中心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數字化校園,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化校園的基礎是校園網絡化,即在校園范圍內實現互聯的計算機網絡,它將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學服務、研究開發等各類系統連接起來,實現這些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和信息服務,也包括校園網與互聯網的互聯。在校園網建設中,高校圖書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校園網信息資源的收集者、組織者和管理者。它是校園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校園網中信息資源的樞紐。
(三)高校圖書館是學科導航的專業機構
學科導航是將特定學科領域的信息資源與服務集成到一個整體中,為用戶提供一個方便的信息檢索和服務入口。數字化圖書館的學科導航能有效滿足高校師生在特定專業上的研究需要。學科導航建設是以學科為背景,以專業學科館員為橋梁,實現學科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儲、檢索、傳遞等(包括學科介紹、專家學者、教育機構、專業出版物、數據庫、研究機構、科技報告、會議信息)內容。考慮到學科的專業性和知識性的特點,可從知識體系入手,基于本校的學科專業設置情況,建立起覆蓋本專業領域的核心資源,基本覆蓋本專業領域的其他主要資源,選擇性地覆蓋相關學科的核心資源,與其他學科信息導航有機地鏈接,組成網絡化資源服務組織體系,并支持用戶系統或其他學科信息系統對自己信息的搜尋與集成。
數字圖書館成為學科信息導航門戶有著明顯的優勢。它擁有大量的各類專業數據庫,而且對這些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在數字圖書館的學科信息導航庫中,它有清晰的專業目錄體系,數字校園的用戶可方便地從目錄體系中找到自己專業領域的學科信息導航庫。
(四)高校圖書館是用戶信息教育的課堂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迅速有效地提高用戶的信息素質、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信息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在數字化校園中有課件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OA)、機房自動化管理系統、一卡通、電子文獻資源系統等。這些都是建立在先進的網絡技術之上的。要熟練運用數字校園中的各種資源,就必須提高用戶的信息素質,而圖書館能很好地承擔起用戶教育的任務。用戶教育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數字校園及其子系統的使用;數字圖書館資源的分布及查找的一般方法;各類型數據庫的檢索、查詢、下載方法;信息資源導航、網上參考咨詢等。在培訓方法上可采用多種形式的培訓(如網絡課件、視頻點播、網頁導航、網絡信箱、BBS、一小時講座、開設網絡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等形式。
(五)高校圖書館是實施終身教育的理想場所
在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成為一種必然要求,人們渴望得到各種學習機會,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高等學校作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是新知識、新技術的發現者和發明者,又是培養各類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師生面對不斷更新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都迫切地需要學習提高,終身學習也是高校師生的必然要求。
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豐富,載體形式多樣,印刷文獻與電子文獻共存。高校圖書館作為互聯網上的接口,將本館的公共目錄檢索、專題數據庫及特藏與互聯網相連,同時還大力開發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以彌補自身文獻信息資源的不足。如我館的辦館方針就是:“館藏資源數字化、網絡資源館藏化、資源管理一體化和服務形式多樣化”。
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項目的實施,把全國高校圖書館連接在一起,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深化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為終身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目前,高校圖書館已基本實現了計算機管理和網絡化,并且還在不斷改善自己的信息基礎設備和網絡環境,積極參與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的建設。有些高校圖書館已研制出CALIS課件,其系統包括教師、學生、題庫、管理等模塊,涵蓋了教學大綱、教材、學習資料、編目條例、全文及索引、目錄等內容。它的建立為終身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當代圖書館作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大學,作為一種正規教育的補充,是實施終身教育的理想場所。
(六)圖書館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主要是探索一種新的教育體制與教育模式,它更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特別是信息能力)的培養,造就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數字圖書館豐富的知識資源,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網上基地,是大學生拓展知識、開闊思維的第二課堂。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具有傳統學習不可比擬的優勢。首先,豐富的網上資源,特別是數字圖書館提供的有針對性的學科知識資源,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信息來源的便捷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其次,網絡虛擬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情境,在視覺、聽覺、觸覺一體化環境下,學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學的內容。第三,網絡的無障礙性,為學生提供了交流與協作的平臺,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學習潛能。第四,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直覺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發展,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規劃綱要》的提出為高校設定了未來發展目標,也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拓展平臺,圖書館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歷史機遇,發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成為信息社會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張蘇里.當代高校圖書館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08).
[3]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省略/html/2005/10/2005102552972.shtml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智慧校園;數字化校園;小區短信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05-1244-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指出,在整個教育結構和教育布局當中,必須把職業教育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建設是實現《綱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重要步驟之一。中等職業學校是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目前共有三類:1)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2)技工學校(簡稱“技校”);3)高級職業中學(簡稱“職業高中”、“職高”)。
中等職業學校從傳統校園到建設并建成數字化校園,已經經過了多個階段及多個層面的研究,在代替了傳統校園的紙筆和電教后,數字化校園也完成了計算機化、信息化、網絡化的進程建設。隨著傳感技術、云計算、虛擬化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智慧校園的建設已掀起一股浪潮,改變以往人們傳統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改善了人與社會的關系。
1 數字化校園的緣起
數字校園是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以網絡為基礎,從環境、資源、到活動全部數字化,實現網上辦公、網上管理和網上服務。它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1990年,美國的格林發起了科研項目“信息化校園計劃”。1998年,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發表演講,明確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在此之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數字化概念,并引申出“數字城市”、“ 數字校園”等概念。學校在開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對外通訊工作全過程中運用寬帶、交互性和專業性的局域網絡實現數字化教學和學校辦學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2 智慧校園的內涵與特征
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國內不少學者提出了“智慧校園”的概念和建設思路,西南大學、成都大學等高校都在籌劃、實施智慧校園的建設。浙江大學在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建設一個“令人激動”的智慧校園,這種智慧校園支持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吳穎駿,2010)。
在理論研究方面,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智慧校園的內涵進行了解讀。沈潔等在2011年認為,智慧校園是一種將人、設備、環境、資源以及社會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機整合的一種獨特的校園系統,它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以信息的相關性為核心,通過多平臺的信息傳遞手段提供及時的雙向交流平臺,簡單說,就是更智能更智慧的學校;黃榮懷等在2012年認為,智慧校園能感知物理環境,識別學習者的個體特征,提供無縫互通的網絡通信,有效支持教學過程,智能決策的開放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智慧校園的發展及應用如圖1如示:
智慧校園的發展是數字化校園的高端形態,是數字化校園發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為一種共識。然而智慧校園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內的中等職業學校一般來說物力有限,要在兩者之間找一個切合實際應用的結合點,既能結合中等職業學校財力物力構建一定規模的智慧校園實踐項目,又能將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成為市級領先、省內一流的職業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文準備以本校數字化校園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辦公管理系統和教學資源建設為突破口,采用小區短信技術,進行智慧校園建設的實踐研究,探索智慧校園在中職學校的實踐之路。
3 小區短信技術
3.1 小區短信概念
利用手機用戶進出特定范圍需與交換機交換位置信息的特性,結合目前短消息平臺,實現在特定區域范圍、特定時間對特定客戶群,發送特定服務短信。其原理利用移動信號的信令監測系統監測信令過程,獲得手機用戶當前的位置信息。小區短信系統主要由信令采集、信令分析、短信業務應用三部分組成。用戶從進入小區到收到短信所經歷的流程如圖2所示:
3.2 小區短信系統流程
1)用戶手機進入熱點范圍,向基站發送信令消息,產生信令過程;2)基站與基站控制器交互用戶信令消息;3)基站控制器與移動服務中心交互用戶信令消息;4)小區短信系統的信令采集部分從基站控制器與移動服務中心之間采集到原始信令消息,進行信令分析;5)小區短信系統將預先準備的短信寫入短信網關;6)短信網關為手機用戶下發短信。
3.3 系統功能
在同一個熱區同一用戶,可控制對其每天發送的信息條數;同一條信息只發給同一個用戶一次;系統可控制發送短信頻次(如每天或者第月或每周),可控制發送短信時段(如每日早9晚5之間發送);過濾熱區常駐人員屏蔽黑名單發送;系統提供用戶拒絕接收功能。應用場景:小區短信從業務使用者來看,主要包括政府公益類、行業信息類。
4 中等職業學校內進行智慧校園建設的實踐研究
中等職業學校也屬于傳統校園的一種,在傳統校園教育教學過程中也經歷了從電教到數字化的過程,在當前社會都在進行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進程中,中等職業學校也走到了將要建設智慧校園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落伍將會落后一個時代。只有跟上社會信息化的進程,積極構建“智慧型”的校園環境才有可能真正提升校園的信息化水平。因此,我們認為建設智慧校園應遵循以下原則:
1)智慧校園是數字化校園、信息化校園發展的最高階段。智慧校園的發展是數字化校園發展的理想追求。
2)智慧校園建設時應遵循頂層設計,既可以先完成數字化校園建設,再擴展成為智慧校園,也可以直接進行智慧校園建設,只要作好長期規劃,分步實施都能實現建設目標。
3)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智慧校園的實踐建設,實施跨越校園地理范圍、空間范圍層面上的智慧校園項目。
4)智慧校園建設依賴于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電信運營商網絡設備生產商家的積極參與也是建設中的關鍵。
以某中等職業學校為例,在智慧校園的實踐中,可以逐步建成以下智能網絡平臺:
1)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網絡);2)科研支撐平臺(教學科研網絡);3)校務管理平臺(智能辦公網絡);4)校園服務平臺(高效接入網絡);5)教學管理平臺(遠程及在線教學網絡)。利用數字化校園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辦公管理系統和教學資源平臺,后期在校園內局部建成物聯網絡,有效獲取人、財、物及產、學、研信息,進行資源整合、服務集成,逐漸實現智慧校園中的規范化管理、科學化決策。
實踐項目里的智慧圖書館,有信息采集及信息推送兩個過程,采用小區短信技術,通過采集手機信息的范圍精準控制,建成一個智慧型的圖書館,能夠實現手機短信的無目標推送,讓每一個走進校園圖書館的讀者,接收到最新一期圖書簡報、新書信息、會議廳、報告廳講座信息等。具體流程如下:讀者進入圖書館這個小區短信范圍,產生信令過程,小區短信系統會從這個信令過程中采集到需要的資料進行信令分析,再將它與短信應用部分進行比對,最后由短信網關向用戶發出信息。在此過程中,產生三個層面的數據,全面感知層相當于物理層、可靠傳遞層相當于網絡層、智能處理層想當于應用層。讀者進行圖書館的范圍,就如同進入一個智慧網絡,實時采集信息,推送有關數據,再與圖書館里的物聯網相聯,實現智能化、自動化。如資金容許,可以試點建設智慧實訓工廠,采集走進實訓工廠的師生手機信號,推送與實訓相關的課程及實訓場所使用情況等信息。實現智慧化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推而廣之,也就可以建設智慧宿舍、智慧餐廳,進而實現智慧校園,智慧信息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 宗平,朱洪波,黃剛,許建真. 智慧校園設計方法的研究[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5-19+51.
[2] 嚴大虎,陳明選. 物聯網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J]. 現代教育技術,2011(6):123-125.
[3] 冀翠萍. 智慧校園信息化運行支撐平臺的建設[J]. 現代教育技術,2012(1):49-53.
[4] 沈潔,黃宇星. 智慧校園及其構建初探[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6):122-125.
[5] 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鋒. 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 開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6] 任斌. 從數字化校園到智慧校園[J]. 福建電腦,2012(9):57-58.
[7] 汪志宏. 智慧校園的服務與應用的案例分析[J]. 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