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發展趨勢

農村發展趨勢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07 16:10: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發展趨勢

篇(1)

    (一)大多設施已陳舊且更新慢

    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雖已經基本建成,但普遍存在設施已陳舊、衛生差、維修難、更新慢的問題。大部分已建成的文化設施沒有很好使用,無形中成了為一些政府部門增加政績的工具,根本未起到大力改善農民文化生活的作用。比如,村文化活動中心的圖書種類少,多是市民自愿捐助的舊書,村民真正感興趣的書寥寥無幾;文化站的電腦不能進行定期維護,功能落后,村文化活動室的房屋也多有待維修。并且這些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從業人員數量少,十個文化站只有一個專職人員,最多的也只有三個,且往往身兼數職,工作量偏大;農村文化站館“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市場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部分文化工作人員不善于發揮個人聰明才智和專業特長,農村文化工作內容貧乏,缺少新意,難以產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各鄉鎮之間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情況不均衡

    河北省各鄉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不均衡。較好的鄉鎮綜合文化站設施齊全,如定州市撥專款為新農村書屋購置了書架、桌椅、電視機等設備,配置了種植養殖、醫療衛生、法律法規等農村適用型書籍15萬多冊及科技光盤,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有部分偏遠落后鄉鎮僅配備了圖書和桌椅,設施簡陋,功能落后。此外,河北省農村有線電視實際使用用戶只占到了70%,仍有30%的村民因為經濟條件差而使用簡易天線或衛星電視接收鍋,這部分主要集中在偏遠落后地區的鄉鎮。

    (三)資金投入不足

    從全部投入資金來看,2008年河北省農村財政支出用于文化建設的僅占總金額的9.6%。稅費改革后,文化事業費主要靠中央和省級轉移支付,而且主要投入縣(市、區)級以上的文化事業,用于農村的比例相當低。這就導致農村文化陣地喪失,文化設施陳舊落后,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需要。目前,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投入主要是實行“一事一議”的制度,以1∶1的比例,即村民自籌款和財政補貼各占一半的方式進行投資建設;對于省級工業區所在地的鄉鎮,則完全靠村民委員會自籌,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小;對于無建設資金的貧困村,河北省政府采取統一安排,實行了國企資金扶持及政府攤派的政策,但設施建設情況至今仍不樂觀。

    (四)農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意識差

    由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對較低,經濟條件比較差,并且習慣了舊有的生活方式,即便基層政府修建了文化設施,組織文化活動,農民主動參與的意識仍然較差。2010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河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3.43元,人均消費支出10318.32元,文化服務消費1001.01元,占人均消費支出的9.7%;河北農民人均純收入5957.98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844.92元,文化消費支出200.25元,僅占生活消費支出的5.02%[1](P94)。可見,城鄉居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消費的觀念差異很大的。同時,由于農村文化消費的增長比例與收入增長水平不一致且相差甚遠,文化消費支出在農村居民全部消費開支中排在最末。

    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路徑

    (一)制定合理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發展規劃

    各級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應轉變“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把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提到日程上來。文化主管部門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合理地制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發展規劃。積極進行實地調研,廣泛聽取村民心聲,并根據專家學者以及專業文化人士的意見,優先建設及完善與農民切身利益關系最緊密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繼續完善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村文化活動室、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抓緊進行農村電影放映設備建設,確保有線電視實際使用用戶100%,進而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2]。

    (二)注重文化服務設施的維護與更新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成后,要注重維護與更新,如房屋的安全與環境的整潔,電腦硬件的維護、軟件的更新,書目種類的更新,亦須配備一定專業管理人員。政府應通過高薪激勵的方式吸引優秀人才,尤其是熱衷于農村文化事業的專業文化、藝術人才;也可以通過舉辦宣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活動,招募文化志愿者充實農村公共文化事業人才隊伍,切實做好設施維護與更新工作,不斷提高農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興趣,大力改善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積極推動貧困偏遠農村文化設施建設

篇(2)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寓開家鄉外出務工(多為進城務工),而其仍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目前,平均不到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在2008年的全國“兩會”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受到了代表委員們史無前例的關注,同時也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家庭教育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效果和他們作為一個自然人接受社會化的效果,而這些將最終投射到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的社會行為上。如果教育不好這群孩子,一方面是國家人才的損失:另一方面這一龐大的群體將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威強烈的沖擊。因此,如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是我們現今應當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由于經濟和政策的限制,不能將其孩子帶在身邊,享受大城市的現代化教育,只能讓其呆在家中接受教育。農村義務教育的設施落后,師資匱乏,教育觀念陳舊等因素也影響了農村兒童教育的良好發展。農村環境和不安定因素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心里、安全和身心發展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是學習成績差、家庭教育淡薄、學校教育管理落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值得我們探索、實踐。

二、寄宿制學校的現實性分析

目前,針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政府、社會、學校都給予了很大的關注,發起了多方面的討論,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通過大量調研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農村學校實行寄宿制是目前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趨勢。

首先,寄宿制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的優勢。一方面留守兒童大多住在離鎮中心學校較遠的農村,放學回到家已是很晚,較難按時完成作業。監護人忙于農活,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他們的學習進行指導。大多隔代監護人更是沒有能力對孩子進行學習輔導,致使他們遇到學習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如此日積月累的學習負擔就會逐漸拖垮孩子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走讀的留守學生,放學回家路途遠,沿路的游戲廳、網吧經常使得孩子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這怎會不影響學習呢7而實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讀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學校規定住校學生早、晚時間必須上自習課,在自習課上認真復習功課,預習新課。學校在早、晚自習課時間,安排相關的授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及時答疑解惑。這樣的學習環境可以更好的促進留守兒童的學習。

其次,寄宿制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優勢。近年來由于農村入學率偏低和各村組入學率差異大,為了節省教育成本、集中資源辦學,地方教育部門都對農村中小學進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調整。但這樣布局又使得大量的農村中小學生要長途跋涉到十里甚至幾十里以外的鎮中心學校去念書,不能像以前一樣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加上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很多人都沒有專人接送,路途消耗的時間長,早上天沒亮就得出門,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孩子走讀途中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但如果是留守兒童在學校寄宿就不存在這種危險,因而也解除了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擔憂。

再次,寄宿制在培養留守兒童良好行為方面有明顯優勢。留守兒童行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體觀念的缺失.一個學生心中沒有集體意識,往往在行為時心中就沒有一桿秤,就會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舉動。另外,留守兒童特別是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由于祖輩對他們過分的溺愛,加之祖輩年齡偏大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相關的知識培育他們。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對他們或多或少的影響也給他們的行為習慣帶來偏差。但如果兒童住校,情況就會不一樣。寄宿制基本屬于封閉式管理,學校制訂了科學、嚴格的作息時間,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做規定的事-隋,可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的規章制度對他們的行為又是一個很好的約束,如果學生沒有遵守相關的規定,學校就會教育他們,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必要時還會采取懲罰手段予以矯正。同時,學校為留守兒童配備的生活老師和心理輔導員可以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行為變化進行科學的引導,這樣他們在教師教育幫助下能夠端正態度,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

最后,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兒童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有明顯優勢。有意識的人格發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動過程中進行的。兒童在少年時期未形成穩定的個性,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可塑性很強。因此,兒童少年時期與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學校對他們經常性的教導是塑造其良好個性、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馬卡連科說:“只有當一個人長時間地參加了有合理組織的、有紀律的、堅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種集體活動的時候,性格才能培養起來”。寄宿制正是為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彼此相互影響、學習的機會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平臺。

目前對農村留守兒童實行寄宿制,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可行性,主要是因為;城市教育資源面臨主要針對城市學生,農民工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受限,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定位不明、資源匱乏的現實也給農民工讓子女隨身就近上學帶來困擾,戶籍制度與城市公辦學校入學規定也給農民工想讓子女隨身就近入學帶來阻礙。所以,寄宿制學校對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具有現實可行性。

篇(3)

關鍵詞:農村經濟;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各個方面的實力都在不斷增強,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村社會也急需通過改革,改變經濟落后的現狀。只有改革才能促使農村擺脫貧窮和落后,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存在一定的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有必要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探究,以此切實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進而全面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現狀

(一)農村經濟產業化程度低,集約性差。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與過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鼓舞了農民,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還是以傳統人力生產作業的方式為主,農業生產中對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使用不足,同時,農業生產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產為主,農業生產集約性差。除此以外,農業結構也不合理,種植業所占比例過高,農民單一的從事農產品種植,鮮少涉及農產品的二次加工和銷售,我國農村尚未形成農產品的產銷鏈,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農村市場體系有待完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還包括農村市場的不健全因素,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三點:1、農民觀念陳舊,缺乏進組市場的意識,同時,大多數農民參與市場當中都是以個體的形式,沒有形成一定的組織,此外,產品的銷售,主要是賣給政府,或者是其他個人,無法切實保證農民的利益;2、現階段我國農村農產品的交易方式較為落后,現代化水平低,農民從農產品中獲得利益主要依靠對農產品的生產,而農民無法獲得加工和銷售帶來的經濟效益;3、農村經濟落后,也導致了農村市場基礎設施的缺乏和落后,無法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例如,一些農村地區的道路崎嶇,阻礙了農產品進去市場,導致農產品無法進行流通。(三)農村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不健全。現階段,政府財政有限,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也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導致我國大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進而影響了農村的既得利益,最終影響了農村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自古以來,農民就被成為靠天吃飯的人,這是因為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同時,農業生產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若是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則會影響農產品產量,進而影響農民收入,還有病蟲害都會對農民收入產生影響。

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政府要加大對“三農”問題的支持力度。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國家提出了“三農”的概念,可以說三農問題直接影響國民的綜合素質,對國家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重要影響,甚至直接影響著中國民族的興衰。因此,在農村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貫徹落實國家的“三農政策”,加大對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幫助農村盡快完善基礎設施,重要要解決農村的水利問題,以及農村交通問題,幫助農民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特別是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更為重要的是,要對農村市場的秩序進行規范,建立健全市場制度和準則,以此方可保證農村經濟朝著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進而增加農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還應該發揮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讓有需要的農民能夠順利融資,用于農業生產或是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購買先進的農機設備等等。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強對農民的教育,通過培訓、講座、標語宣傳等方式,豐富和更新農民的農業知識和農業發展理念,讓農民充分認識和理解現代農業的相關內容與內涵,幫助農民從傳統型農民過渡到具有專業農業知識和生產技能的現代型農民,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二)農村要積極落實政府的政策,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農業與生產力兩者之間存在矛盾,想要解決這一現實矛盾,政府就要引導農民發展合作經濟,改變農民個體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同時,還要改善農村資源配置,促使農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首先,農民要轉變意識,與其他農戶之間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也就是發展農民合作經濟。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鼓勵農民合作經濟,讓農民以農民組織的形式進入市場,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讓農民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農民自身還應該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加強學習,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學習和培訓,提高及自己農業素養,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用科學、先進的生產技能進行農業生產,以便自己更好的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這是由于城鄉之間長期的分離,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想要促進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政府就應該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促使城市中先進的生產要素能夠流入農村,提高農村、農民的地位,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工作,構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機制,促使城鄉之間實現商品、人才、資源的順利流通。此外,政府還應該擴寬農民的經濟來源渠道,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例如,對于創業的農民要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引導,在稅收和政策方面給予扶持。

綜上所述,實現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間完成的,需要農民以及政府的長期堅持和努力,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職能,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貫徹落實國家的三農政策。

作者:周敏 單位: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農業局

參考文獻:

篇(4)

近幾年來上扶西村,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加快了桑園基地的建設和畜牧業的發展,2以萬年,全村從事養蠶的農戶為189戶,占總農戶數的95%,桑畜結合飼養的農戶為70戶,占農戶總數的35.17%。2。拓年全村共飼養蠶種為2672張,產繭為126.9t,蠶繭收人為345.19萬元,養蠶收入約占全年農業總收人的52.1%;生豬飼養量為47印頭,當年出售肉豬為3儀X)頭,肉豬銷售凈收人為90萬元。20(巧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人達到7332元,比2001年人均收人2998元,增長1.4倍,桑畜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上扶西村從一個扶貧村走向了富裕村。

2桑畜結合生產模式符合生態高效農業的發展要求

一是桑畜結合型生產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土地產出率,確保了土地生產能力。二是桑畜結合型生產模式,提高了規模化經營水平和綜合經營效益,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三是桑畜結合型生產模式,既講生產效率,又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嚴格控制掠奪式經營,推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3問題與對策

3.1生產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緊缺

現農戶養蠶養豬用房,都是利用原有的附屬用房或宅基地以及生活用房,由于場地小,像是“螺絲殼里做道場”,難以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并且影響到農戶的生活質量。因而,相關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出臺有關政策,切實解決生產經營大戶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需求,穩定區域經濟的發展。

3.2生產經營周轉資金缺乏

作為經營者,無論經營那個品種項目,都要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墊付一定的生產成本。如上扶西村農戶年飼養蠶種25張,肉豬120頭,母豬5頭,約需生產周轉金5萬元。農戶因缺乏所需資金只能維持小規模經營,難以擴大養殖規模,增加規模養殖效益。需要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出臺適合農村農民農業的小額貸款優惠政策(如用林權證作抵押),幫助農民解決資金周轉難的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篇(5)

一、農村土地流轉主要特點

據對衡陽市下轄耒陽市南京鄉石塘村、衡陽縣樟樹鄉連政村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流轉趨勢明顯化。基于對土地流轉的收入預期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戶土地流轉的意愿較為強烈。對上述2村100戶農戶問卷調查發現,土地流轉的多是45歲以下的中青年農戶家庭。被調查者對土地流轉“表示愿意”的占65%,“被動參與”的占26%,“不愿意”的占9%。而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農村成為投資新“樂園”,以往不被看好的土地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被調查人群中80%以上認為農村土地有被投資開發的潛力。在內外力共同推動下,農村土地流轉逐步“升溫”,發展趨勢十分明顯。

(二)流轉方式多元化。一是土地入股。2004年,衡陽縣樟樹鄉連政村300多戶農民以旱土、田地或技術入股方式,組建了湖南省凱森生態農業園。二是土地租賃。耒陽市沁園蔬菜農場以這種模式為主。2006年,該農場與石塘村100多戶村民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共租賃土地430多畝。

(三)流轉土地規模化。按照現代集約化的經營理念,投資者對其經營土地的規模化生產程度要求頗高。如按凱森生態農業園2008年初投資規劃,未來三年開發土地面積2000畝,共涉及5個建設項目。

(四)資本融合鏈接化。土地流轉促進了土地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有機融合。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資本和農村勞動力價值的升值;社會資本通過經營土地,在農村“扎根發芽”,追求投資利潤的最大化。

(五)利益關系一體化。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和參股公司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農民實現向“股民”身份的轉變,成為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一員;公司經營開發土地,努力回報“股民”,服務“三農”。

二、農村土地流轉影響分析

典型調查發現,農村土地流轉對地方經濟金融發展影響較大,有利也有弊,但總體利大于弊。

(一)農村土地流轉效果明顯

1.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沁園蔬菜農場采用土地反租、勞動力做工計酬的分配方式,2007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萬元,比入股前增長55%;凱森生態農業園300多戶農戶的收入包括每月700多元的工資和年底分紅,2007年人均年純收入達到7560元,比入股前增長35%。

2.促進了農村結構調整。土地流轉推動了土地集約經營,提升了農業規模效應。沁園蔬菜農場引進新品種和先進技術,平均每畝產值達8472元,這是傳統農業無法比擬的。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經營模式,促使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凱森生態農業園已建成湖南省最大的休閑生態科技示范園。

3.促進了新農村建設。一是增加了農村有效投入,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凱森農業園項目在國家沒有注入一分錢的情況下,投資1000余萬元,用于管網鋪設、路面、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沁園蔬菜農場引進國內外優質農產品,大力運用先進的噴溉技術、精制有機肥以及無毒農藥,產品質量有效提升。三是農民通過進場做工,掌握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育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四是通過外引內聯,健全了農產品流通網絡,發展了農村現代物流體系。

(二)農村土地流轉有待規范

1.土地流轉的“天然秉性”與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資源和要素的農村土地,合理流動是其“天然秉性”。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社會資本加快流入的背景下,土地流轉脈絡越來越清晰,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但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土地被均勻地分散在單個承包農戶。而土地流轉信息不對稱,土地流轉價格無標準,制約了農村種養大戶進行規模化生產。在這種制度約束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弱化,難以合理流動,阻礙土地資本和社會資本的進一步融合。

2.農民增收與長期收入不確定性的矛盾。通過土地流轉,農民的收入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由過去以種糧收入為主變為以工資收入(或分紅)為主。短期內,農民可以從土地流轉中受益。但從長期來看,農民收入的實現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而這又是參股或租賃的經濟組織發展的不確定性決定的。

3.農村穩定與土地流轉糾紛日益增加的矛盾。農村穩定則社會安定。盡管土地流轉活躍,但流轉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現實和潛在的安全隱患,導致土地經濟糾紛時有發生。一是違背農民意愿,將農民承包的土地強制流轉。二是經濟組織財務信息、管理信息不透明。“股民”對組織的財務狀況不了解,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無法保證,由此加深了雙方的不信任感甚至危機。三是合同(協議)不規范。格式不規范,五花八門,尚無統一的文本;內容不規范,對雙方責、權、利規定不夠明確具體,存在要素缺陷;程序不規范,未經農戶簽字,或未經農戶授權,由他人“越俎代庖”,或未經有關部門公證等。四是參股、租賃經濟組織因未來銷售收入實現的不確定性,若出現經營、資金困難,往往以此為借口拖欠農民工資,年度不分紅。五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不健全。一旦流轉收益預期沒有實現,將使農戶家庭收入銳減,影響正常生計,帶來子女讀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系列問題,成為農村不和諧的“導火線”。

4.農村信貸需求激增與農村金融抑制的矛盾。隨著土地流轉的日趨活躍,導致農村信貸需求總量激增。以凱森生態農業園為例,項目總投資逾2000萬元,開發面積2000畝,投資項目為大型生豬養殖、水產養殖、休閑農業等。資金來源主要包括返鄉創業資本、農民以土地或技術投入資本,共850萬元,尚有1150萬元資金缺口需要通過銀行信貸支持解決。但當前農村

金融抑制問題仍然存在,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一是農村金融市場發育不充分。二是信貸產品供給不足。三是貸款融資門檻過高。四是民間融資的發展導致了維護金融秩序難度增加。

5.農村土地流轉與糧食安全的矛盾。從調查了解到,農村土地流轉導致農村土地“非農化”,即大量的耕地被集中投資開發改變原來的用途,或搞基礎設施建設,或建廠房,勢必影響國家糧食儲備的安全性。以沁園蔬菜農場為例,其租賃的430多畝土地先前多為耕地,租賃后建成了大棚蔬菜基地。原來種植雙季稻年產稻谷731萬斤,可向國家銷售400萬斤。租賃后,當地農民不僅不再向國家銷售余糧,每年還要從市場購入大米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土地流轉使國家糧食安全受到極大影響,也在事實上制約了中國政府“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的這條紅線”的目標的實現。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糧食供應緊張,部分國家出現糧荒,糧食價格持續上升的背景下,矛盾更加凸顯。

三、農村土地流轉路徑選擇

1.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建議國家實行“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農民以旱土、鹽堿地、荒山、荒灘、魚塘等參資入股,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農村綜合開發能力;加強控制農民以耕地參資入股行為,嚴格限制耕地“非農化”。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備案制度,加強跟蹤監測,指導有序流轉。通過構建有效的制度框架,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土地流轉這一內在要求,確保“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這一基本國策落到實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

2.規范農村合作組織發展。通過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完善農產品加工業增值稅政策,減輕稅負,支持其做大做強,使之成為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帶動力量。指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善內部治理,健全“三會”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入股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和話語權,密切利益合作鏈條,真正結成共同體。

3.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功能。積極穩妥開展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四類機構的試點工作,建立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培育競爭型的農村金融市場。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融資擔保公司,壯大擔保基金,加強銀信合作,提高擔保服務能力。創新信貸服務,大力發展農業訂單貸款、土地質押貸款、公司聯保貸款等業務,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元化農村信貸服務新需求。健全農村社會信用體系,規范引導民間借貸行為,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4.提供土地流轉法律保障。進一步明確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政策依據、合同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合同訂立程序及違約責任。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合同公證、仲裁制度以及合同糾紛協調機制。深入開展送法律知識下鄉活動,增強農民法制意識,提高自覺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公益的能力。

篇(6)

關鍵詞:農村金融 發展現狀 問題對策 未來趨勢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缺陷和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的需求呈現了新的特征。首先,從融資總量上看,融資需求規模擴大。由于務工收入和國家有關惠農政策的實施,當前單戶傳統農業、家庭承包型農業生產資金已趨于飽和。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技術的換代升級,當前農村資金需求總量仍然不斷擴大。除去農民自籌和信用社貸款外,財政投入和農村積累遠不能滿足其需求。從現實情況看,農民缺乏可抵押、質押的物品來進行有效的融資。其次,從金融服務對象上看,不同服務對象的金融需求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隨著傳統耕作方式的逐漸改變,用在純農業的投入一般農民都能自己解決,而家庭規模經營和個體工商戶資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額信用貸款的范疇,但經營者又不能提供足額有效的抵押擔保。對于鄉鎮企業和一些民營中小企業而言,由于經營風險大,加上信息不對稱,其資金短缺問題非常突出。再次,從財政融資角度看,財政支農趨于弱化;從財政融資的歷史角度和財政支農來看,一方面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鄉鎮財政供養人口過多,而地方財政收入有限。

經過20多年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我國已形成了以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機構為主體、多種農村金融機構并存的格局。同時,各地涌現的民間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以及中外資的貸款公司等各種農村金融機構逐步產生和發展,靈活多樣地發揮著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等改革議程紛紛列上了各金融機構的改革進程表。但農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不是短期內就能消除的。

1.農村金融服務功能整體弱化。農村資金向城市逆向流動,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農村金融服務整體上不能滿足“三農”的要求。過去農村的融資渠道有四大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合作基金會等多個渠道,現在多數地區對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貸款基本上只剩農村信用社這一渠道。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撤并、重組,形成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盲區。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影響農村資金的整體供應。

2.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支農職能發揮不充分。支持“三農”除需要財政資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發揮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基本上只負責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業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并沒有有效運作起來,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農村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不足。當前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不足,大多數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資,而且在運營中多靠政府扶持。支農力度不夠,在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經濟活動等方面作用較少,對農戶、個體工商戶、涉農民營企業支持也有限。

4.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發放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小額農戶貸款對于急需脫貧致富的農民群眾無疑是雪中送炭,但農村金融機構卻很難發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農民信用觀念淡薄,逃廢債務等違規行為時有發生;二是小額農貸業務量超常,放貸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難使用依法起訴、強制扣款、變賣資產等手段清收貸款;四是農民風險防范能力弱,受社會、自然、市場條件的影響很大,小額農貸風險很大。 轉貼于

改革后的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但改革仍不徹底。

二、中國農村金融未來改革發展趨勢

1.發揮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為我國商業銀行在農村領域的主要力量,應當將農業銀行定位于服務農業的專業銀行。一是分拆機構,形成集團控股模式,鞏固和穩定縣域農業銀行分支機構,以資本為紐帶發揮系統優勢,給予縣級金融機構更大的自主權,擴大基層機構的信貸權限,增強其融資功能。二是明確要求其在農村吸收資金的60%用于發放農業貸款。三是充分考慮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層實際的信貸管理方案和信貸政策。四是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重點支持農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新型發展模式,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量和占比。

2.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增強農業抵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能力。一是經營農業保險基礎較好的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二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出資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四是繼續引進經營農業險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在積極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廣農業政策性、專業性保險業務,建立覆蓋農村的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相輔相成的農村保險體系。

3.建立農村融資信用擔保機構,完善擔保體系。各級政府要積極推進和組織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為企業融資創造條件。建立擔保基金補償機制,增強擔保公司資金實力,要在財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啟動資金,建立市、縣、鄉多層次的信用擔保機構,由財政、銀行、企業、社會共同出資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大力發展企業間互和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擴大擔保覆蓋面,分散和化解風險的貸款信用擔保體系。探索貸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試行農村房屋、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抵押方式,以緩解貸款抵押難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穎.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創新與監管的法治對策[J].北華大學學報,2009(4):27-30.

[2]周正慶.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篇(7)

關鍵詞:農村金融 現狀與問題 發展對策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二是“三農”貸款持續增長。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國農業貸款余額近3萬億元,約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的14%,60%以上農戶的貸款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當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村地區資金外流情況嚴重。目前,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商業性金融組織,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于從城市流入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受阻,城鄉差距過大。二是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商業銀行改革以來,幾家主要銀行都大批撤出了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與此同時,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建設沒有跟上,造成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困難。三是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經營傳統的信貸產品和商業保險產品,而對農民需求量較大的小額貸款和農業保險則缺乏創新,造成金融產品單一,盈利能力嚴重不足,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而一些非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由于金融服務比較符合農民需求,發展較快,但是潛在風險較大。四是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支付結算體系落后。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電子化、票據化基礎設施研發和建設不足,覆蓋的地域范圍小,便捷化程度低。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農”服務的能力,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議與措施

通過對農村金融的經營背景及現狀的分析與比較,為促進其更快更好的發展,從而裨益鄉民,較好輔助“三農”政策的執行,特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相關風險補償核準規劃。通過財政部門等盡快償還原拖欠農信社的相關貼息,同時剝離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導致的不良貸款,地方政府應完善農業部門的信用評級制度及相關部門的貸款擔保機制,控制農業貸款的可能性風險及損失。

2.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在引導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面,一是要為抑制農村信貸資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證;二是要合理利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通過財政資金補償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農村資金高效率地轉化為農村投資。增加對當地經濟信貸投放較多的金融機構再貸款額度;鼓勵郵政儲蓄資金參股農村信用社,投資設立農村小額保險組織,試辦農村小額貸款機構,為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長期的資金投入來源。

3.制定《農業投資法》,規定縣域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或購買農業政策性金融債券。建議以縣為單位,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貧困縣和非貧困縣,貧困縣免除所得稅和營業稅,非貧困縣免營業稅、所得稅減半征收。加強對縣域資金流動的監測和預警,限制國有商業銀行或農村信用社系統內上存資金比例,通過運用差額準備金制度,對上存資金比例過高的金融機構可以提高超額準備金比例實行繳存,并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

4.發展農村社區基金和小額信貸機構,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近年來農信社改革的商業化趨勢不斷強化,一批農信社將撤離偏遠落后地區。這種趨勢無法逆轉,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彌補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農村社區基金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就是彌補農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改善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環境,重點是完善農村經濟基礎條件,提高農戶和農村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建議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服務的投入,改善農村經濟運作的基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在市場交易的談判地位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出資成立擔保基金或擔保公司,帶動其他擔保機構的發展。要擴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圍,增加農作物收益權、權利質押,同時保護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權。探索運用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形式,根據“產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不同特點,采取“一企一策、一戶一策”的辦法解決農民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

三、美國農村金融體系對中國的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農村金融體系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美國農村金融體系來看,美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農村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體制,建立起了支持農村建設資金循環的長效機制,較好地支持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維護了廣大農民利益。借鑒美國經驗,結合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已經成為下一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主線。

1.要鼓勵金融組織創新,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

要按照農村現實和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培育和發展商業性的、可持續的金融組織。條件許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區銀行和小額信貸組織。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為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以滿足農村金融需要。

2.對現有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明確功能定位

農信社要鞏固已有改革成果,辦成商業上可持續、主要服務于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農業銀行要結合股份制改革,通過機制和體制的轉換,充分發揮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服務;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按照商業化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

3.加強政策引導,開展金融知識教育

要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轉變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發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用市場化利率覆蓋其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1]章奇.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窝窝午夜看片| 日本不卡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欧美一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欧美xxxxx在线观看| 久久电影网午夜鲁丝片免费| 少妇的肉体k8经典|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被按摩的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宝贝小嫩嫩好紧好爽h视频|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线中国|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丰满人妻videoshd|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日本| 男女裸交无遮挡啪啪激情试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网|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少妇爆乳无码专区| 国产xxxx做受视频|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国产裸模视频免费区无码| 琪琪电影午夜理论片八戒八戒|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 麻豆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 色狠狠色噜噜av天堂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久 |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