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課堂收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家走過運動場,運動場的草坪是天然的,平整勻稱,賞心悅目。在學校運動場后邊,有一片占了學校面積一半的農場,有門有裝飾有景點,菜園里,一片綠意盈盈,菜花、卷心菜、油菜、蒜苗等蔬菜長勢喜人。一塊塊菜畦,旁邊都有年級牌和各個班級的口號,既齊整又生機蓬勃。
聽富春七小章振樂校長介紹, 從2009年網絡上流行開心農場“種菜”“偷菜”,他就想辦成一個現實版的開心農場。那時候,他的出發點想給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一個可以探索自然奧秘的獨特天地,另外讓沒時間買菜的老師不用再去買菜,學校自己種的還是有機綠色的菜。于是,他利用一切辦法,把學校操場邊的15畝邊角土地統一起來,開辟成種植園地。緊鄰著開心農場,在高速公路的高架橋下面,學校還有一間農具陳列館,放置了風車、紡織機等很多農具,讓學生體驗農耕文化。
章校長說:依據二十四節氣,老師帶領學生及家長們在田地里勞作、種植。一年級種蠶豆,二年級種土豆,三年級種桑養蠶,四年級種油菜,五年級種向日葵,六年級養殖。立春時,孩子們在開心農場里尋找春天;立夏時舉辦收獲節,孩子們到農場摘蠶豆、剝蠶豆、煮蠶豆、吃蠶豆……老師們還把音樂課、美術課、科學課搬到田間地頭上,讓孩子們聆聽鳥鳴,畫藍天白云,尋找自然秘密。參與新勞動教育在學生身上發生了很多故事。從學校2009年創辦活動開始算起,該活動已經持續了十年。孩子們根據節氣,在田野里觀察他們播下的種子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如今的新勞動教育已在富陽區全域推廣,被評為全國十大美好課程之一,富春七小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唯一一所勞動教育試點學校。
我深深感到,在富春七小做一個學生是幸福的。因為那么多老師,把大自然這一堂課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們的先賢,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曾說過,“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可是我們現在,不要說孩子,即便是大人,也是跟自然越來越疏離,草木鳥獸多有不識,小麥還是水稻,韭菜還是蒜苗都無法分清。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其實,在中國傳統鄉村,深藏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在中國的農歷光陰里,蘊含著多么深厚的生活哲學;春種秋收,夏長冬藏,萬物有靈,和諧共生;我們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感受這些文化,體悟這些哲學,使我們的精神受其滋養——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精神上的故鄉。
站在人群中,我特別感動。我還了解到,這座校園的音樂課,首先是帶孩子們到“開心農場”去聆聽蟲鳴;他們的美術課,則是帶著孩子在草坪上仰望藍天,畫下心中的一朵朵白云;他們的科學課,是帶著孩子們在播種和收獲間發現生命的奧秘。老師們并不奢望這些校本課程能留給孩子們一生的印象,只期盼給孩子們留下一點點痕跡;而且他們有一個心愿:播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種子,為孩子的幸福人生開啟一扇大門。
短短一個下午的參觀和交流,特別是教師隊伍得到錘煉和進步,實現專業化成長,形成團結向上風清氣正的氛圍,讓我們大開眼界,感慨良多。
從辦學目標角度思考:富春第七小學“新勞動教育課程”以“培育全人”為目標,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形成鮮明的特色。試圖喚醒德育的本真,實現從課堂育人到開放育人,從書本育人到生活育人,從知識育人到實踐育人。富春七小從“開心農場”、 “親子合作”等方面展開“新勞動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學校活動讓孩子們親近土地,親近大自然,培養孩子們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學習的良好習慣,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行。必將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富春七小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致力于孩子的身心發展。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把學生從繁重枯燥的課堂教學解放出來,釋放他們的天性,可能對學習成績相得益彰。
一、“新縣開心教育農場”概述
1.基本構想
為實現孩子們必須在“今后的新時代”中生存下去這一目標特,制定“農業研究計劃”。
該計劃包括知識基礎社會、可持續的社會、虛擬世界、全球本土化社會、必須自己整備食品環境的時代。各學校可根據本地區、兒童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農業體驗定位到各教學科目的學習之中,使孩子們注意到農業的美好,珍惜生命和人與人的情義,熱愛故鄉新并引以為自豪,同時期待提高學習力,更好地解決實現可持續的社會的問題。即期待提高孩子們的生存能力。
(1)“農業研究計劃”的目的
該計劃是實現新縣教育規劃中提到的五個方面之一的“培養扎實的學力、寬廣的胸懷、健康的身體”。預期的遠景有三。
一是使孩子更好地解決實現可持續社會的問題,這是未來的故事。
二是使孩子學會感謝豐富的食物的恩惠,珍惜生命和人與人的情義,這是生命的故事。
三是使孩子感恩本地區農業的美好,熱愛故鄉新并引以為自豪,這是熱愛故鄉的故事。
(2)教育課程上的定位
與“農業研究計劃”相關的教學科目。(*根據文部科學省“學習指導綱要”編制各教學科目活用農業體驗的單元,并按學校種類編制、收錄基本計劃)
涉及各教學科目的內容有: 社會科(農業學習、地區學習、地區歷史學習)、理科(生物學習)之生活(栽培和飼養)、家庭(飲食教育)之技術和家庭、繪畫和美術之道德(生命的學習)、綜合學習實踐(環境教育、健康教育、職業教育)、特別活動(營養午餐指導、郊游和集訓的例行活動、俱樂部活動)。
在明確各計劃在學習指導綱要中的定位后,各學校可以根據本地區、兒童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定位教育課程進行農業體驗學習,努力進行一貫性的指導。
(3)“農業研究計劃”實踐場所就是教育農場
場所包括新縣農業、新縣南東笠卷、Ikutopia食花、新縣中央區清五郎、市內各地農家、市區各地學校教育田、市內各地學校教學園等。新縣各學校可以將所有按照“農業研究計劃”進行農業體驗學習的場所都定義為“教育農場”。各學校在適當的范圍內根據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可以進行學習的教育農場,以便就近就便開展社會體驗實踐活動。
(4)“農業研究計劃”看重的方面
“農業研究計劃”著重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設計。
一是通過五感來學習。孩子們可以通過五感的協調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結合自己體驗感受與知識整合的切實學習效果。
二是通過農魂來學習。人要生存就需要讓“培育”和“消費”兩者相互協調起來,這被稱為“農魂”。孩子們可以了解食物是怎樣被生產、加工、烹飪出來,體會在此過程中生命的結構和生產中的付出,并將體驗收獲形成成果、作品,由此自然地將勞動、吃飯等生活的意義作為自己的事加以考量。
三是通過勞動來學習。進行體驗學習,著重孩子們在勞動中的真誠付出。孩子們在思考決定自己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時,勞動體驗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通過進行農業體驗學習,開始關注到勞動的意義,能認真思考適合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可以提高職業意識,從中獲得選擇自己未來前程的思路。
四是通過“體驗活動”“相互合作”和“語言互動”來學習。孩子們在學習課題、展望前景、相互合作、語言互動中, 不斷總結、回顧學習過程,定位農業體驗活動。
五是向專家學習。新縣農業園明確專家、講師、教師各自承擔的職責以及如何推進學習,以便有效指導孩子們的實踐。
(5)以將農業體驗活動提高到農業體驗學習層次為目標,并以兩種學習作為觀點制定了“農業研究計劃”。
這兩種農業體驗學習,一是有意義、有計劃地培養所有孩子,使其掌握按照學習指導綱要所必須擁有的教學科目,形成學習力;二是使孩子們自然地掌握各種能力的學習,收獲農業帶來的教育效果,學會應付各種情況。
如能實現以上目標,即可將農業體驗活動提高到農業體驗學習層次。
2.建立支援體制
(1)與設施關聯的支援
“新縣農業園”為實現其教育價值和功能長時間不動搖,確立了以下7個概念。
一是孩子們可以進行真正的農業體驗;
二是孩子們可以學習可持續的循環型農業;
三是孩子們可以進行結合體驗和知識的學習,以培養生存能力;
四是孩子們可以進行與農業體驗、加工體驗、飲食體驗相關的學習;
五是孩子們可以進行熱愛故鄉并引以為自豪、珍惜生命的學習;
六是孩子們可以進行通過農業體驗提高職業意識的學習;
七是孩子們可以在接受農家支援的同時,與伙伴互相合作,加深情義。
(2)與計劃相關的支援
一是新縣農業園的設施。包括:落實基本計劃的實施;納入學校愿望的修正計劃的實施;與學校共同開發的計劃的實施。
二是各學校、學園(幼兒園)。包括:落實學校、學園的計劃;聯手學校和農業人士的支援。
三是提供信息。包括:供“農業研究計劃”實踐的形態、成果和課題等的相關信息。
(3)農業研究計劃一覽
這里列舉了小學計劃(見表1)、主要體驗活動計劃(見表2)和農業園之族計劃(見表3)。
二、教學案例
1.實踐活動主題
“是那樣嗎――隱藏在牛奶中的生命的恩慧!”
涉及“農魂”――自己培育(種植、照看、采集、收獲)
在學習指導綱要中的定位:
小學校所有年級:特別活動[班級活動]
特別活動[班級活動]通識的要求:
通過農業體驗學習,以孩子們親身體驗方式展現孩子們是怎樣學習的,并記錄該內容處于學習指導綱要的哪些內容領域。如,本體驗活動涉及學習指導綱要的“適應日常生活和學習以及健康安全”“基于飲食教育觀點的學校營養午餐和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等內容。
2.體驗活動
目的:
按順序記錄有效的體驗過程,了解各種農業體驗活動的學習流程,以增強孩子們的生存能力。體會與牛奶相關的大自然的恩惠,并表達感激之情。
在體驗學習之前,教師可以記錄學生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興趣和學生關注的事例,使體驗學習變成更加充實、豐富的學習與體驗活動。
【活動1】牛奶問答比賽
例如:是不是雄性、雌性都產奶?
學生也會提問:如果牛犢不出乳汁怎么辦?
【活動2】擠奶體驗、與奶牛親密接觸
與用擠奶練習機時不一樣,要用手溫暖、柔軟地擠奶。
【活動3】試飲牛奶
體會身體和骨骼的生長需要牛奶的滋養,調查牛奶擠出后,牛奶變成什么樣了。
教師提示:
農業體驗學習,可以通過插圖和學生的表達,按照活動順序記錄自己的感想,以及設想農家人的生活。
體驗活動后,根據學校的要求,通過清掃畜舍、喂食等表示對它們的感謝之意。最后進行評價。(見表4)
三、啟示與思考
北京市從2008年開始,把開展“社會大課堂”課程開發項目的研究與實施作為一項政府的實事工程。近期,又出臺了一系列教育綜合改革的文件,“中小學各學科10%的課時用于校內外實踐活動”明確列在相關文件中。如何有效落實,真正成為學生校內外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日本新縣“開心教育農場”計劃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1.政府推動
由新縣教育委員會主持推動,通過推進教育的方式,進一步發揮新縣田園型城市的優勢,并腳踏實地,努力實現“新縣教育規劃”。并且,充分考慮肩負起新時代使命的新縣的孩子們所需的“生存能力”,聯合農林水產部門制定了將農業體驗活動活用到學習之中的“農業研究計劃”。由政府推動的教育行動,力度空前。
2.因地制宜
眾所周知,新縣是人口超過80萬人的縣市,近郊田園地帶廣闊,擁有以大米為主的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學生有條件愉快地體驗到農業生產的環境。人們在這里辛苦地耕作,付出辛勤汗水,豐富的農產品和家畜加工業,都可以給孩子們以智慧和靈感,客觀上促進了學生們的健康成長,也促使各學校按照地區特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學科目等,有選擇地定位教育課程進行實踐,將教育規劃的實現變為更加切實的行動。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差異大,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區實際,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
3.全員參與
該計劃讓新縣內的所有中小學生都進行農業體驗和學習的實踐活動。通過在學習基地進行的農業和食品的體驗學習,努力提高孩子們的學習力,培養孩子們寬廣的胸懷和健康的身體。同時,也加深對本地區引以為傲的農業和食品的理解,增進孩子們對故鄉的熱愛、自豪,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
4.注重體驗
“農業研究計劃”除了此前已有的農業體驗的學校教育田、學校教學園、近郊農家以及“Ikutopia食花”之外,還以今年開園的“新縣農業園”為野外場地展開了實踐活動。在制定每個計劃時,都考慮怎樣推進教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研究和解決學習課題。對體驗活動進行語言表達、數據統計、圖面展示等方式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知識和體驗,將其轉換為自己的“生存能力”。
【關鍵詞】物業管理,典型工作任務,項目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教育部文件倡導“校企深度合作”,并指出高職院校要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要致力于提升高職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與關鍵能力,關鍵能力又包括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就是學會做事,社會能力就是學會與人相處,而在關鍵能力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的價值觀取向。為了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目標,作為職業教育者必須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被認為是目前較有效的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它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通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等各環節,完成項目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典型工作任務(Professional tasks) 來源于企業實踐,是職業行動中的具體工作領域,也稱為職業行動領域,它是工作過程結構完整的綜合性任務,反映了該職業典型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過程能夠促進從業者的職業能力發展,而且完成該任務的方式方法和結果多數是開放性的。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關鍵在于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總結及歸納。
項目教學中的項目與典型工作任務之間的關系如何呢?項目教學法通過“項目”組織教學,所設置的“項目”應包含多門課程的知識及多個工作任務。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起點設置的,課程內容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能是職業化的且與工作任務密切相關的。盡管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核心選擇課程內容,但其課程內容并非一個個工作任務的簡單疊加,而是圍繞著經過歸納的典型工作任務來進行,嚴格來說是圍繞著基于典型產品或服務的活動來進行。活動是項目課程的基本構成單位,而每一個活動是由若干工作任務構成的。這是項目課程明顯不同于任務本位課程之處,即項目課程不局限于單一的工作任務,這同時也是項目課程對任務本位課程的發展之處。
因此,在提煉歸納出職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后,通過打破任務之間的界線,突出任務之間的聯系,以培養專業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實踐為基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引領,以項目為載體設計課程,實施項目教學。
二、理論基礎
關于“人”的學說中指出,人的本質是勞動,是需要、交往和意識,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正是由于人的這些本質的存在,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職業,而在各種職業活動中,人們又總是在通過各種方式體現著自身的本質。因而職業是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職業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本質理論,即人的實踐活動觀。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經過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把學習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工程或事件,設計出一個個項目教學方案,按行動設計教學思路,不僅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綜合職業能力。
我國的職教政策要求職業教育要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強化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教育部文件提出要“強化學生素質培養,改進教育教學過程。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實踐教學、項目教學和團隊學習”,這都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它與職業教育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目標是契合的,也同樣是遵循關于人的實踐活動觀的。
因此,探索典型工作任務引領下的項目教學是遵循理論,貫徹國家職教方針,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理論基礎是正確和堅實的。
三、研究實施過程:
(一)前期研究。在《物業管理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引領下的項目教學探索》課題立項之前,我們已經組成校企聯合課題組,共同進行《物業管理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研究》課題,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公開出版了《物業管理工作教程》專業教材,初步解決了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現階段新的課題研究任務就是配套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構建“導向特定學習結果的一步步程序”,進一步解決怎么樣教的更好的問題,即如何以教材所列出的典型工作任務來實施項目教學。
(二)準備階段
1、組建由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組成的聯合課題組,統一思想,明確課題研究思路。
2、進行相關研討及學習《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黃堯主編)的第六章職業教育課程論,提高課題組全體成員的理論水平。
(三)實施階段
1、專業教學團隊分工協作,以《物業管理工作教程》中提出的52個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提煉總結出學習型工作任務,結合實際工作過程設計實踐與項目課程,編制《物業管理專業項目教學任務指導書》。
2、實驗班在校外實習基地居物業公司實際管理的物業服務項目中,以《物業管理工作教程》作為專業教材,進行物業管理基層工作崗位的實踐教學,為之后的項目教學打基礎。在此過程中結合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引入“知曉、理解、評價、行動”四步循環法對學生進行 “以尊重待人、相信自己”等十五個模塊的價值觀教育課程。與此同時,教學團隊完成《項目教學任務指導書》的審稿定稿工作。
3.利用《項目教學任務指導書》組織項目教學。項目教學考核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①過程性考核:主要從平時出勤、過程參與程度、工作學習態度以及完成任務情況等方面進行考核。②終結性考核:是項目教學學習成果的綜合評價,在過程性考核成績的基礎上,綜合學生自評、企業管理指導教師評定及業主評定而成。
(四)評價總結階段
1、課題組做課題研究總結。
2、實驗班參加企業頂崗實習的面試與選拔,檢驗我們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實驗結題時,我們實驗班的學生100%以優良的成績經過了企業的面試選拔,進入物業服務企業及其他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四、成果與反思
(一)成果
1、完善了《高職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其中包含《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之能力指標體系》及《物業管理專業教學計劃(三年高職)》。
2、編制《物業管理專業項目教學任務指導書》。在《物業管理工作教程》基層管理崗位和經理崗位所列的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結合物業管理項目獲取到管理服務的實際工作過程,經過歸納、總結及教學序化處理,形成了14個學習性工作任務,即教學項目。
3、經過項目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團隊的綜合能力有很大提高。
此課題的研究成果可為高職管理類及服務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提供經驗,有一定推廣價值。
(二)反思
1、項目課程的開發還應進一步深入,要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條件下,注意項目課程與企業生產任務的區別及聯系,應把項目課程的設計與企業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起來。
2、項目教學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方法,故實施項目教學,需加強物業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3、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有些項目的實施無法“真做”,必須要通過“模擬項目”進行,這使教學組織難度增加,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同樣受到影響,這是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改進與完善的。
課題組每個成員在經歷了研究工作的全程后都感到收獲很大。研究工作不但提高了課題組成員教育科研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同時對校企深度合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與體驗。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在十會議精神及國家新的職教政策的指導下,我們的工作還應如何繼續深入地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
[2]趙志群. 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與學習任務設計,《職教論壇》2008年第12期.
[3]馬成榮. 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理論與開發研究,中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 2011.
[4]教職成[2011]6號、教職成〔2011〕9號、(教職成[2011]12號)
[關鍵詞]校本培訓;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