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標準農田建設風險點
時間:2023-07-06 16:1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建設風險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22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09
Study on the Potentialit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SUN Bo, LI Shu-jie, LIU Ya-nan, MA Xiao-we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ermining the construction potenti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land utilization,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5 aspects,14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built. The basic farmland of Yanbian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area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a little re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ctific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 were good, totaling 31 359.67 hm2,distributed in Dunhua and Antu. There we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basic farmland,with an area of 70 093.97 hm2,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uch as Dunhua,Antu and Yanji. Basic farmland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many aspects of land,water,roads,forests and villages,a total area of 197 932.92 hm2,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ate.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potenti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Yanbian
在國家將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作為重大舉措的背景下,吉林省在《關于加快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將基本農田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類型區域進行劃分[1]。本研究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及區域分布進行深入探討,有助于科學編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推進土地整治。
1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概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坐落于吉林省東部,北緯41°59′-44°30′,東經127°27′-131°18′,全州總面積達42 700 km2,約占吉林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延邊州下轄8個縣(市),即延吉市、D們市、敦化市、琿春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和安圖縣。2014年,全州耕地面積為437 664.31 hm2,其中,基本農田總面積299 386.56 hm2,基本農田保護率達68.41%。
如圖1、圖2所示,從類型結構來看,全州基本農田中,旱地面積最大,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85.37%,水田次之,水澆地及園地、林地面積較小;從地域分布來看,敦化市與汪清縣基本農田面積較大,圖們市基本農田面積最小。
1.2 數據來源
基礎數據包括經濟社會狀況、土地開發利用水平等,主要來源于延邊州統計年鑒、延邊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延邊州各縣市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成果及國民經濟數據、統計表等;圖件資料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通過對延邊州國土資源局及相關部門進行調研獲得。本研究評價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
2 建設潛力綜合評價
2.1 評價單元的確定
以延邊州的全部鄉鎮(共計67個)作為基本評價單元,在整理、核實延邊州2014年土地利用規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及農用地分等成果圖等圖件的基礎上,基于ArcGIS軟件平臺,利用空間分析法將以上圖件疊加并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范圍。
2.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就是有選擇地將基本農田劃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過程[2]。延邊州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個梯度,以山地、丘陵居多,若僅以坡度作為評價基本農田的因素,則不能完全體現基本農田質量現狀以及各縣市的差異性。因此,為保證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科學合理,本研究遴選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情況、糧食生產能力、基礎設施條件、區域發展條件作為準則層,同時,評價指標的篩選也嚴格遵循全面原則、可行原則及可比原則[3]。在高標準基本農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后,通過層次分析法(AHP)對比各層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值(表1)。
2.3 確定評價指標分值
2.3.1 評價指標的獲取
1)自然地理條件。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利用等別等自然地理條件的數據通過延邊州各縣(市)的農用地分等成果獲得。基于ArcGIS軟件平臺,將農用地分等成果與變更調查數據中的基本農田圖層相交,對每個評價單元賦予所需屬性值,若同一評價單元有多個屬性值,則按照以下公式確定整個評價單元的屬性值。
其中,Si為各評價單元中屬性值為i的全部圖斑面積之和,S為各評價單元的總面積,Xi為屬性i的數值大小。簡言之,本研究按面積比例確定各評價單元屬性值的大小。
2)土地利用情況與基礎設施條件。基本農田保護率、集中連片程度、新增耕地潛力、農村道路比例、森林覆蓋率主要通過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庫獲得。基于ArcGIS軟件平臺,提取出基本農田、農村道路、林地等圖層,并導出屬性表以獲取所需數據。以延邊州各鄉(鎮)為基本評價單元,選取內陸灘涂、其他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及裸地6種地類數據計算新增耕地潛力的現狀值大小。
3)糧食生產能力與區域發展條件。糧食單產及播種比例、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人均耕地面積及農民純收入、農業人口比例等數據通過延邊州統計年鑒獲得。
2.3.2 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 由于本研究選取的指標雖全部為正相關指標,但具有多樣性,量綱和數量級都不統一,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4]。因此,采用極值標準化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指標值均在0~1范圍內,具體方法如下:
Xij標準=(Xij-Ximin)/(Ximax-Ximin)
式中,Xij標準為標準值,Xij為原始值,Ximin為標準化的最小值,Ximax為標準化的最大值。
2.3.3 算各指標分值 采用綜合評分法計算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條件值。將各單項指標加權求和,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進行綜合評分,得出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分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i是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值,Xij表示第i個鄉(鎮)第j項指標的分值,Wj代表第j項指標的權重值。
3 建設潛力分級
3.1 建設條件分級標準
利用ArcGIS自然斷點法,根據延邊州實際情況和基本農田的評價結果,將全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按綜合分值的大小分為5級(圖3)。Ⅰ級,0.590 0~0.670 0分,分別是敦化市的官地鎮和安圖縣的松江鎮;Ⅱ級,0.510 0~0.58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朝陽川鎮,圖們市的長安鎮,安圖縣的萬寶鎮、兩江鎮、亮兵鎮、永慶鄉,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雁鳴湖鎮、黑石鄉、額穆鎮,汪清縣的羅子溝鎮;Ⅲ級,0.430 0~0.50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依蘭鎮,圖們市的涼水鎮,敦化市的江南鎮、大石頭鎮、大橋鄉、賢儒鎮、翰章鄉、青溝子鄉、紅石鄉,琿春市的敬信鎮、楊泡滿族鄉、哈達門鄉、馬川子鄉,龍井市的德新鄉、老頭溝鎮、東盛涌鎮、白金鄉,汪清縣的大興溝鎮,安圖縣的明月鎮、石門鎮、新合鄉;Ⅳ級,0.350 0~0.42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小營鎮,圖們市的月晴鎮、石峴鎮,敦化市的黃泥河鎮、大蒲柴河鎮、江源鎮、秋梨溝鎮,琿春市的春化鎮,三家子滿族鄉,板石鎮,密江鄉;龍井市的開山屯鎮、三合鎮;和龍市的頭道鎮、東城鎮、西城鎮、龍城鎮;汪清縣的東光鎮、復興鎮、百草溝鎮、春陽鎮、雞冠鄉;Ⅴ級,0.270 0~0.34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三道灣鎮,龍井市的智新鎮,琿春市的近海街、英安鎮,和龍市的南坪鎮、八家子鄉、崇善鎮、福洞鎮,汪清縣的天橋嶺鎮、汪清鎮,安圖縣的二道白河鎮。
3.2 劃分建設潛力區域
3.2.1 劃分依據 結合延邊州基本農田現狀和全州已實施的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具體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分類標準,分析不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區域分布情況(圖4)。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是指田間設施基本配套,基本不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便可滿足正常生產甚至規模化生產的需要,具備高產、穩產能力,糧食產量可達到當地最高水平的基本農田區域[5-8]。一般來講,當地農用地利用等最高的基本農田區域、水田區域、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及已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或標準良田工程的區域,即為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Ⅰ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
2)稍加整治是指骨干工程設施完備,但田間工程設施存在不足的基本農田區或整備區。該類區域在著力完善田間工程設施,大力開展防護林、農用井、涵管、生產路等相關工程,完成維修改造后才能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9]。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Ⅱ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稍加整治的區域。
3)需全面整治是指需在田、水、路、林、村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的區域,不但要維護好在建的整治項目和社會等多方面投入的土地整治項目,而且要將新安排的項目與農業、水利等方面的項目進行銜接,充分發揮資金的整合作用[10-13]。理論上,經過整治的耕地可全部建設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Ⅲ級、Ⅳ級、Ⅴ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需全面整治的區域。
3.2.2 劃分結果 將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分布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的區域、稍加整治區域、需全面整治區域3個類別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由表2可知,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區域總規模為31 359.67 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的官地鎮,安圖縣的松江鎮。
2)稍加整治區域。由表3可知,延邊州稍加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70 093.97 hm2,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朝陽川鎮,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黑石鄉,安圖縣的兩江鎮等鄉鎮。
3)需全面整治區域。由表4可知,延邊州需全面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197 932.92 hm2,在全州廣泛分布。
4 結果與分析
1)延邊州的全部基本農田中,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共31 359.67 hm2,占全州基本農田總面積的10.48%;稍加整治的共70 093.97 hm2,占23.41%;需全面整治的共197 932.92 hm2,占66.11%(圖5)。由此可見,全州質量較高的基本農田較少,大多數需要進行全面整治。
2)結合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及建設條件分級圖、建設潛力區域分布圖的潛力級別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基本農田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圖縣;需稍加整治的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圖縣和汪清縣,延吉市及圖們市也稍有分布;需全面整治的基本農田分布較廣,基本在全州各鄉(鎮)均有分布。由此可見,敦化市和安圖縣的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高,和龍市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低。
5 小結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表明,除敦化市與安圖縣外,延邊州其他縣(市)的基本農田質量普遍較低,應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整治,即不同潛力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需全面整治的順序開展建設。再結合各縣市、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不同情況,從田塊、水利、農田道路、農田防護林等多個方面著手進行土地整治。其中,田塊應因地制宜建設,使其有利于田間機械作業,便于經營管理;水利以疏通、硬化溝渠為主,并配套附屬設施,保證排澇需要,根據各鄉鎮不同的地形條件和耕地類型,選擇不同的排澇方式;根據現有交通設施的具體情況,應著力修整或補充農田機耕道路,完善農田道路體系,使田間道路通達便捷、布局合理;依據延邊州各縣市田、水、路、村的實際情況開展農田防護林建設,重點在于將農田防護林的主要林帶配置成網格,形成農田林網化,形成一個既有綜合生態防護功能,又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 濤,廖和平,楊 偉,等.大都市邊緣區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評價及建設模式研究――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5):109-114.
[2] 楊 偉,謝德體,廖和平,等.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7):219-229.
[3] 王新盼,姜廣輝,張瑞娟,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241-250.
[4] 郭貝貝,金曉斌,楊緒紅,等.基于農業自然風險綜合評價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3):377-386.
[5] 薛 劍,韓 娟,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203.
[6] 方勤先,嚴 飛,魏朝富,等.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及潛力分析――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22-130.
[7] 劉建生,鄖文聚,趙小敏,等.基于差距度與投資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與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3):47-53.
[8] 唐秀美,潘瑜春,劉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布局與模式[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13):238-246,293.
[9] 王 晨,汪景寬,李紅丹,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分布與建設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226-229.
[10] 孔祥斌,靳 京,劉 怡,等.基于農用地利用等別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46-51.
[11] 吳 飛,濮勵杰,許 艷,等.耕地入選基本農田評價與決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12):270-277.
一、我省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成效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土地整治工作,把土地整治作為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耕地保護、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大資金投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用地整治和城鎮村建設用地整治,保護了耕地資源,保障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需求,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
(一)農用地整治穩步推進。始終把墾造耕地作為國土資源開發保護的重點內容,2008年實施“百萬”造地保障五年工程,共墾造耕地113.83萬畝,其中低丘緩坡開發74.7萬畝、灘涂圍墾造地14.83萬畝、建設用地復墾15.33萬畝、土地整理8.97萬畝,超額完成106萬畝的目標任務。2013年啟動的“812”土地整治工程計劃5年再墾造耕地80萬畝。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護,先后組織實施以噸糧生產能力為目標、以地力培育為重點的“千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推廣冬綠肥及商品有機肥促進土壤有機質提升,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改善耕地配套基礎設施,構建耕地質量管理體系及評價技術體系。近4年共啟動實施220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地力培育,累計完成地力培育1617.4萬畝次,已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342.86萬畝。大力推進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爭取金衢麗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建設用地指標16.33萬畝、甬臺溫建設用圍填海指標12.5萬畝、舟山群島新區陸海統籌建設用地指標12萬畝,保障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
(二)建設用地整治有序開展。爭取部省合作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編制省、市、縣、鄉四級土地整治規劃,出臺政策措施,規范項目立項審查、實施管理和驗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設置向中心村培育、“空心村”復墾和下山搬遷傾斜。截止2012年底,累計啟動1326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使用增減掛鉤周轉指標12.17萬畝,計劃搬遷農戶20萬戶,拆舊12.6萬畝,可復墾耕地12.2萬畝,可安排建新13.8萬畝;目前已完成26個項目驗收,復墾耕地0.655萬畝,建新0.72萬畝。推進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完成城鎮體系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中心鎮中心村規劃的編制實施,優化全省城鄉空間布局,全面部署“三改一拆”行動,推動城鎮空間發展轉型升級,啟動實施“畝產倍增”行動計劃,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開展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剝離再利用試點,加快廢棄礦山復墾。2011年全省人均城鎮工礦建設用地面積121.37平方米,接近規劃控制值,2012年畝均建設用地GDP產出19.6萬元,比2010年增長23%,2013年上半年累計拆除違章建筑5665萬平方米、“三改”建筑面積4081萬平方米,三年任務有望兩年完成。
(三)整治資金投入持續加大。近兩年,全省(不含寧波)共計投入土地整治資金159.9億元,其中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37.5億元、耕地開墾費38.6億元、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金10億元、土地指標有償調劑收入36.6億元、其他財政性資金22.5億元、引導社會資金投入12.2億元、其他資金2.5億元,資金投入逐年加大。省財政優化支出結構,突出扶持重點,安排“百萬”造地保障工程資金15.9億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示范專項資金4.6億元、基本農田建設保護資金11.5億元,提高省統籌補充耕地補助標準至5萬元/畝。各級財政出臺政策,提高開發造地補助標準,加大耕地質量提升工程補助力度,推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啟動實施,保障土地整治項目順利進行。出臺造地改田資金、省分成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資金等財政管理辦法,鼓勵資金整合平臺建設,開展資金使用績效管理,強化監管驗收,不斷提高土地整治資金使用效益。
(四)體制機制建設日趨規范。建立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落實補充耕地責任和部門職責分工,嚴格建設項目占用耕地選址方案評估,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加強墾造耕地項目及標準農田占補置換監管,實行“占一補一、先補后占”,落實項目掛鉤制度,嚴格補充耕地驗收,連續17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加強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管理,從嚴控制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范圍和規模,按照封閉運行、規范管理、結果可控的要求,合理設置建新、拆舊項目區,確保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加強項目報備,督促增減掛鉤指標及時歸還。建立土地權屬調整機制,按照確權優先的原則,理清土地整治范圍內土地的地類和面積,明晰界址和權屬,設立協調機構,公開公平公正地制訂調整方案,項目實施后及時辦理土地確權、變更登記手續。注重維護群眾權益,合理制訂農房搬遷補償安置政策,建立群眾監督機制和項目公示制度,土地整治項目選址、立項、實施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聽取群眾意見,土地調整互換取得農民同意。
二、土地整治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得到明顯加強,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我省“四化”同步快速推進,“雙保”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土地整治工作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從調研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用地整治困難重重。我省耕地后備資源較少,集中連片、立地條件好的地塊也已先期開發,低丘緩坡開發難度日益加大,且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灘涂圍墾計劃指標少,且造地周期長;建設用地復墾補充耕地有限,且進度不理想。據估算,“十二五”期間我省各類新增建設用地需求量約263萬畝,需占用耕地170萬畝,補充耕地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平原地區、城市郊區大批優質良田被占用,而新墾造耕地在項目選址、工程實施管理、質量驗收等環節把關不嚴,加上地力培育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等因素,造成新墾造耕地質量相對較差,個別地方還出現墾造耕地無人管、無人種的現象。基本農田建設與管理還不到位,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緩慢。
(二)建設用地整治成效不明顯。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還處于起步階段,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立項和建設管理還處于摸索之中,加上基層財力不足及農民意愿不強等因素,試點項目進展緩慢。部分農戶搬新不拆舊,“一戶多宅”,造成宅基地復墾難和農村土地資源兩頭占的現象,影響了政策的權威性,也造成新的社會不公。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日益擴大,超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粗放低效用地等現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利用效益與好的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三改一拆”目前還處在“拆”的階段,“三改”工作還沒全面推開。
(三)土地整治資金投入不足。低丘緩坡開發、灘涂圍墾造地的補助標準亟待提高,農田質量管護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投資大、周期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涉及拆遷、建新、復墾等也需要大量的啟動資金,同時,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收入不穩定,各級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保障壓力加大。土地整治融資渠道不多,地方融資平臺清理后融資難度增大,風險較高,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節余建設用地指標及新增耕地指標按照當前出讓和轉讓的價格,收益難以實現項目資金自身平衡。田水路林等各部門涉農資金政策上整合不夠,沒有發揮疊加效益。
(四)土地整治管理機制難以落實。有些地方片面實施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破壞了部分區域的生態環境,耕地質量整體上也在下降,我省近半地市已無耕地可造,不能在本區域內實現占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3年來,政策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周轉指標難以按期歸還的問題還很突出。土地權屬調整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整治中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還存在部分農民“被上高樓”的現象。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既有客觀上我省土地資源稟賦條件不好、耕地資源較少、國土開發利用強度已較高等原因,也有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政策銜接及制度安排上的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關注耕地的數量平衡,片面追求城鄉建設用地指標,對補充耕地質量和后期管護關注不夠,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認識不深,對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節約集約用地不夠主動,工作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建新、輕拆舊”、“重用地、輕復墾”、“重增量、輕存量”的傾向,影響了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整治、標準農田建設及農業“兩區”建設等規劃銜接上脫節,低丘緩坡開發存在零星基本農田置換及林地權屬調整等政策障礙,灘涂圍墾造地項目落地難,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存在分類指導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三、深入推進土地整治工作的建議
面對這些困難與挑戰,我們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三個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進土地整治,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落實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決策部署、建設“兩富”現代化浙江提供重要的支撐。
(一)以強化責任意識為重點,加強土地整治工作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轉變片面追求建設用地指標的傾向,要從保障糧食安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深刻認識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地方各級政府依法保護土地的責任,各級涉土涉農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在農業“兩區”建設、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農村住房改造、中心村建設、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下山移民脫貧致富等項目上要與墾造耕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有機結合,相互銜接,統籌推進。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責任制度,將耕地數量平衡及質量提升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建立增減掛鉤周轉指標使用情況及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進展的考核體系,把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作為各地領導干部實績考核內容之一,加快形成分級負責、逐級推進、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
(二)以保護耕地資源為基礎,深化農用地整治。堅持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開展低丘緩坡、沿海灘涂等耕地后備資源調查,摸清補充耕地資源潛力,編制并安排好墾造耕地的規模、時序和區域,有計劃組織實施。加快農業用圍填海項目的儲備和報批,統籌使用好圍填海指標,加大建設用地復墾和災毀土地復墾項目推進力度,確保完成墾造耕地任務。推行耕地保護“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管理,在項目選址、實施、驗收等環節更加突出質量監管,防止生態破壞和水土流失,全面開展移土培肥和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堅決落實補充耕地質量評定結果作為耕地占補平衡驗收制度。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提升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達到旱澇保收的標準,加大有機肥、速效肥、緩釋肥推廣力度,狠抓地力培育,鼓勵耕地流轉承包到戶,發揮經濟效益,全面建立地力監測機制,健全耕地質量等級更新評價制度,定期公布耕地質量等級狀況。規范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及示范縣建設,努力建成若干“萬畝方、千畝方”基本農田保護示范點,糧食生產功能區要約束性種糧,堅決糾正“非糧化”現象,逐步推廣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鼓勵建立村級農民耕地保護組織,探索管控性保護、建設性保護和激勵性保護并舉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共同責任機制。
(三)以節約集約用地為導向,深入推進建設用地整治。堅持城鄉統籌,節約集約,按照“先減后用、增減掛鉤、平衡有余”的原則,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從政府推動型向農民意愿型轉變,實現“政府得土地、農民得實惠、城鄉得發展”的多贏效應。把按時拆舊復墾作為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對地方政府拆舊復墾率的責任考核,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先復墾后掛鉤,“先補后占”,引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從建新主導型向拆舊復墾主導型轉變,加快研究農民閑置宅基地流轉和退出機制,暢通宅基地使用權收回渠道。全面推進縣域村莊布局規劃,促進鄉鎮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設,探索“全域聯動、全域整治”的整鎮、整縣大國土整治,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中心城市、中心鎮和中心村培育,推動集聚集群集約發展,科學謀劃“三改一拆”“拆”后土地利用和建設,以土地整治為核心推進“三改”工作。盤活城鎮存量建設用地,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力度,加快低效用地改造,有序推進畝產倍增計劃,實現土地整治從外延擴張向內部挖潛增效轉變。
針對城鎮化建設與優質耕地分布空間上高度重合的實際,決定了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耕地保護
糧食安全既包括總量安全,也包括質量安全和結果安全,是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基礎,面對城鎮化進程中耕地數量減少、質量降低、結構和空間分布格局發生變化等挑戰,必須始終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為新型城鎮化積極穩妥推進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一是將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履行情況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履行情況的評價權重,強化耕地保護指標優先制度。二是統籌安排可用于耕地保護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農業土地開發資金、耕地開墾費和土地復墾費等,重點推進土地整治,集中用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三是在全面完成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基礎上,統籌考慮國家及自治區重大建設項目的占補平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耕地儲備庫,用經濟手段大力推進跨區域補充耕地制度建設。四是進一步完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分配使用制度,對承擔跨區域補充耕地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地區給予重點支持,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
針對城鄉建設用地利用粗放、承載人口和產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必須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制度,以轉變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推動城鎮化發展模式轉型
一要做好土地資源承載能力與城鎮化目標、模式和空間格局的協調,嚴格劃定城鎮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和規模邊界、禁止建設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強化對城鄉建設規模、布局和形態的管控,促進城鎮組團式發展,確保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不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土地用途管制。二要建立完善規劃統籌、政府引導、產權明晰、市場運作、利益共享的城鄉土地整治運行機制,進一步規范推進廢棄居民點與廢棄工礦用地復墾調整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城鎮存量閑置土地再開發、舊城區與城中村改造等,在優化城鄉用地結構中釋放發展空間,在統籌配置城鄉土地中提升用地效率,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牧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發展。三要加快制定國土規劃,疊加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空間管制要求,構建城鄉一體的土地用途管制“一張圖”,加強城鎮建設用地擴展的遙感監測和監督監管。四要將現行法律設定的建設用地預審、農用地轉用審批、未利用土地開發審批等行政許可,整合為土地用途轉用許可,進一步完善土地用途轉用許可制度。五要改進和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類下達、分別考核的有關規定,按照從嚴控制大城市、適度安排中小城市、支持縣域和重點鎮發展的原則,分解下達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并建立計劃指標執行考核、預警機制。六要適應城鎮化發展要求,加快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或修改辦法,抓好規劃中期評估和實施評估,建立健全土地規劃定期評估和適時調整制度。
針對攤大餅式發展和高資源投入等現行城鎮化模式、格局與資源環境承載不匹配,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的現狀,必須細化城鎮化土地利用評價與資源承載研究,審慎決策建設用地配置問題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堅定抗災奪豐收的信心不退縮,堅定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目標不動搖,堅定抓工作落實的勁頭不放松,以糧食主產省和非主產省的主產縣為重點,以增加重要緊缺品種供給為重點,以推廣落實防災減災增產關鍵技術為重點,認真落實好國家已有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和項目,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措施到位,強化考核獎勵,千方百計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二)目標任務。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去年的水平,力爭夏糧豐收、早稻增產、秋糧穩定,確保全年糧食產量在1萬億斤以上,全力以赴爭取實現連續第八個豐收年。
――力爭夏糧獲得豐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豐收攻堅戰,加強田間管理,實行分類指導,推進科學抗旱,把旱災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及時病蟲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廣“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促進小麥安全成熟,提高單產水平。
――力爭早稻恢復增產。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購價和良種補貼標準的有利時機,抓好政策落實,加強信息引導,繼續推進“單改雙”,擴大早稻種植面積。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減少直播稻面積,推進機插秧,力爭單產恢復到2009年的水平。
――力爭秋糧保持穩定。穩定播種面積,擴大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種植,力爭產量穩中有增。加快增產關鍵技術推廣,在東北地區重點推廣水稻大棚育秧、機插秧、玉米增密等技術,在黃淮海地區繼續推廣玉米增密、適時晚收技術,在長江流域重點推廣超級稻品種和水稻集中育秧、機插秧技術,在西北地區重點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西南地區重點推廣間套種、地膜覆蓋及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努力提高單產水平。及早做好防范東北早霜、南方寒露風的準備,確保安全成熟。
二、重點措施
(三)落實播種面積。要狠抓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層層分解任務,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推進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資源潛力,提高復種指數。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規模化種植,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合作社,提高種糧規模化水平。在勞務輸出較多的地區,要通過代耕、代種等方式幫助缺乏勞動力的農戶種足種滿,杜絕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導農民擴大粳稻、玉米、雜糧等農作物生產,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點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通過項目帶動、節水設備購置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民因地制宜使用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快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加強田間工程、農技服務體系、良種科研繁育體系、防災減災工程等建設。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抓緊制定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要求,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各地要按照規劃要求,結合實際制定縣級規劃,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推廣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有條件的地方實施整鄉整縣推進,創新服務模式和推廣機制,讓更多的農民使用配方施肥技術。繼續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創新技術模式,搞好技術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今年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中的800個產糧大縣(場)也要整合資源,積極推進整鄉整縣高產創建。繼續組織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項目。各地要積極籌措資金,建設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組織開展現場觀摩,提高技術到位率。今年中央財政將在去年基礎上增加5億元高產創建補助資金。
(六)大力開展科技指導服務。全面推進科技進村入戶,大力推廣增產增效和防災減災技術,做好重要季節、重點環節科技服務工作。農業部要組織制定分品種、分區域、分農時糧食生產技術方案。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充分發揮科技型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優勢,繼續完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務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季節,組織開展科技服務大會戰,動員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蹲點包片,搞好科技指導服務,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開展跨區機耕、機播、機插等作業,精心組織好夏收小麥跨區機收作業。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加強灌溉指導和節水灌溉技術服務。
(七)全力抓好農資供應和市場監管。搞好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和儲備,優化電力調度,保障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物資供應和用電需要。重點搞好水稻種子的余缺調劑,保證生產用種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開展種子執法年活動,強化種子質量檢測,確保種子質量安全。加強化肥等農資價格監測和市場調控,及時供求信息,推進產銷銜接,依法打擊坑農害農價格違法行為,保持農資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加強農資市場監管,維護農民利益。
(八)切實抓好防災減災工作。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堅持防在災害前面、救在第一時間、抗在關鍵時點。制定完善防災減災預案,提早做好抗災救災的資金、物資和技術準備,充分發揮防汛抗旱專業服務隊伍和群眾服務組織的作用。加強干旱、洪澇、病蟲害等災害監測預警,及時預警信息,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強化抗災政策支持,加強分類指導,大力推進科學抗災,指導農民因時、因地落實抗災增產技術。及時搞好種子等生產資料的調劑供應,幫助農民搞好生產恢復。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行全程承包模式,
有效減輕病蟲危害。
三、調動各方面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九)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建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動態調整獎勵制度,將財政支持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和調出量掛鉤。全面取消糧食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產糧大縣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縣級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產量超100億斤的產糧大市、產量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的糧食生產,加強指導,重點支持。今年中央財政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40億元,對糧食生產大縣除實行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獎勵外,對增產部分再給予適當獎勵。
(十)調動農民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積極性。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動員村級組織、農民群眾新建和修復包括農田水利在內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加強田間末級灌排溝渠、機井、泵站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今年增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補助、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和以工代賑投資等中央專項資金規模30億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導糧食主產區農民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調動科技興糧積極性。繼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力爭今年內完成在全國普遍建立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任務。各地要增加財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員包縣、包鄉、包村開展技術服務的經費。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建設步伐,努力做到農技推廣人員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下鄉有工具。抓緊落實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績效工資,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待遇。科技獎項評選、職稱評審等要向到糧食生產一線服務人員傾斜。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要將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考核內容。
(十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研究完善糧食直補的具體操作辦法,逐步加大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力度,將糧食直補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交售商品糧數量掛鉤。完善農資綜合直補與農資價格上漲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新增部分要重點支持種糧大戶。進一步完善良種補貼政策,增加良種補貼資金16億元,提高早稻良種補貼標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10億元,加大對農民購買農機具的支持力度。落實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完善實施預案,適時啟動,保持糧價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糧食生產考核獎勵機制。今年年底,國務院將對今年發展糧食生產貢獻突出的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農技推廣人員等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種糧售糧大戶進行表彰獎勵,使他們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動力。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以歷年貢獻大、今年增產多為考核重點,農技推廣人員等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以推廣抗災增產技術和開展科技服務為考核重點,種糧售糧大戶以生產、出售商品糧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考核重點。中央財政對受表彰的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十四)強化地方責任。省級人民政府要切實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主要負責人要對糧食生產親自研究、親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資金投入上動真格。要層層分解任務,強化市縣人民政府的糧食生產責任,加大對糧食和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主產區要在穩定增產的基礎上,增加商品糧調出量;主銷區要保證必要的自給率,力爭有所提高;產銷平衡區要繼續確保產需基本平衡,力爭多作貢獻。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明確責任,上下聯動,深入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并于今年年底向國務院報告履行糧食生產目標責任的情況。
(十五)強化部門協調。由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監察部、統計局、糧食局、氣象局等部門具體實施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各有關部門要落實責任,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確保行動扎實有效開展。
我區通過多種形式扎實推進黑土地保護工作。一是農業“三減”工作。全區覆蓋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126萬畝,覆蓋率達到90%,施用有機肥60.5萬噸。二是農藥廢棄包裝物處理工作。全區11個鄉鎮均設立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站,共投入各類專項資金25萬元,目前集中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達到16.88噸。三是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和治理工作。我區25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改造升級、糞污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及54處村屯公益處理站建設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全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以上。四是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圍繞打通種養循環堵點,推動“糞污”變“糞肥”,促進有機肥科學合理施用,我區已建立肥效監測點20個、規模連片面積2000畝的示范區1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驗點4個。五是侵蝕溝治理工作。今年我區計劃治理侵蝕溝53條,涉及5個村屯,總投資1932萬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10%,爭取11月末前完成工程量85%。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我區2020年省級下達高標準農田任務6.3萬畝,總投資7950萬元。項目涉及6個鄉鎮、12個村屯,建設內容包括明渠襯砌、涵閘、泵站、輸電線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預計11月末陸續竣工結算。
2021年對上爭取高標準農田任務6.92萬畝,項目總投資8900萬元。項目涉及7鄉鎮、8村屯,建設內容包括田間路、橋涵、渠道襯砌、泵站等,目前已經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結轉工程量),計劃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產業發展情況
在保證牛羊和家禽飼養量穩中有增的同時,重點推進生豬養殖業穩步增長,以星海、雙喜、明宇、源豐等種豬場擴繁為重點,提高區內供種、供仔能力,降低外引帶來的風險,鼓勵中小養殖場戶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截止三季度末,全區生豬、肉牛、山綿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05.5萬頭(城調隊數字為88.1萬頭)、5.4萬頭、7.7萬只和688萬只,同比增長分別為24%、3.8%、11.6%和16%。全區各類養殖專業戶達7000余戶,規模養殖場150余個。同時加大畜牧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新星萬頭羊養殖加工項目,目前已經開工建設,養殖場地改造已經完成,一期工程預計12月末前完成。通過以“龍頭企業+貧困戶+金融機構+政府扶貧資金”的養殖模式與扶貧資金養殖項目相結合,引進哈爾濱谷實生豬養殖項目,目前正起草擬定合同,預計12月末前完成前期準備工作。
一、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采取實地察看、個別訪談、走訪上戶、核查復查、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在XXX鄉開展了大農業建設工作調研活動。通過對全鄉大農業建設工作整體狀態的梳理,特別是針對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面對面、心貼心向廣大基層群眾詢計問策,對下一步大農業建設工作的推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二、工作成效
農業建設發展成效大。XXX鄉是農業大鄉,全鄉農田約6萬畝,又是一個易澇易旱地區,防汛抗旱。我及時掌握天氣形勢,深入實地考察,科學調度電排和水庫,在年初4月份調度電排排澇,7月份參與防汛應急,9月份調度農排抗旱,確保全鄉農業穩定發展。
綠色崛起初見成效。進一步穩定退耕還林工作成果,積極配合縣林業局做好退耕還林驗收和發款工作。田園綠化造林工程進展順利。堅決貫徹落實林長制建設工作,緊抓森林防火工作,狠抓秸稈燃燒控制,做好今冬明春全鄉森林防火工作,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活動全面整治林政管理秩序。
農業科學規范化發展。在省、市、縣農業局指導下,XXX鄉開展農業“三下鄉”講座活動,有力指導我鄉農業生產科學規范化發展,工作扎實有效,層層落實了非洲豬瘟疫情防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工作。特別是今年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們廣大干群眾志誠誠在村豬場和湖城大橋檢查消毒卡點奮戰42天,打贏了非洲豬瘟疫情防衛戰,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畜禽養殖場拆除工作落實到位,11家規模以上養豬場,9家規模以下養豬場的拆除工作,堅決執行鄉黨委和政府的部署,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豬;同時堅決維護農民養殖戶的利益,切實安撫好養殖戶情緒,使豬場拆除工作穩步推進。
農業項目爭取實現了大跨越。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為契機,一是積極申報項目,科學制訂項目規劃,全方位加強與涉農部門的聯系與溝通,積極爭取項目;二是創造良好施工環境,使得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順利,全鄉60公里河道清淤工程有序進行,鄉內各村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用電排得到有效加強。
規范砂場管理,服務扶貧建設。按照縣委縣政府對采砂管理工作實施“政府統管、疏堵結合、公司化經營”方針,實現我鄉砂場規范管理、有序經營,深入貫徹執行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饒河聯圩進行環境整治,以二級達標標準對饒河聯圩圩身垃圾、雜草、雜木、堆積物進行有效清理。積極與縣砂管局對接,解決全鄉扶貧工程及新農村建設項目工程用砂,保障全鄉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
農飲工程全面鋪開,落實到戶。為圓滿完成鄱陽縣2019年脫貧摘帽任務,全縣實施農村貧困人口自來水入戶工程,其中XXX鄉自來水入戶工程量達555戶。我帶領鄉水務站對全鄉貧困戶安全飲水情況逐戶摸排,指導施工單位按時完工,不落一戶,不漏一人,保障全鄉貧困戶全部喝上干凈、衛生、安全的飲用水,全面解決全鄉脫貧攻堅安全飲水任務。
農業服務工作主動扎實。鄉農技站對全鄉農作物病蟲防治全程服務,及時病蟲預測預防情報。鄉獸醫站積極組織好全鄉獸醫對全鄉進行有效動物防疫。在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工作中積極對各農戶養殖戶進行服務,有效控制了畜禽養殖戶的風險損失。積極促成鄉轄內農戶與人壽保險公司的政策性水稻大災保險合作協議,并主動協調解決農戶與人壽保險之間產生的糾紛,充分保障農戶水稻種植利益。
三、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鄉鎮大農業建設工作整體水平有了長足進步,但通過調研來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
農資供應質量不能保證,產后系統缺乏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和有效的監控機制,對農產品銷售渠道的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科技支撐作用體現不明顯
在打造現代農業基地上,科技支撐作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首先,從干部到群眾,科技意識還不夠強,大量種田戶缺乏科學技術知識;其次,缺乏資金支持和鼓勵,種田農戶無法承擔技術改進的成本費用,科技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度不夠。
(三)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滯后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雖然我鄉的農機總動力與農機擁有量增長速度加快,但農村人均擁有的農機動力卻極不平衡。一是現有農業機械化的裝備主要是運輸、灌溉、加工的占絕大多數,耕、種、管、收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較低;二是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近年來土地流轉現象增加,農田大戶也逐漸變多,但整體來看,結構是松散的,集約化程度不高,服務功能不強,很難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建立我想健全農產品的質量考核監督體系,對農產品銷售渠道的監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跟蹤監管。在進一步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同時強化農產品的包裝和管理,打造三廟前鄉手工竹藝、蓮子藕粉、濠湖黃鱔等品牌,建設萬畝蓮花現代農業種植園蓮子、蓮心、荷葉茶等上下游加工產業,結合“消費扶貧”特色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充分發揮電商銷售的平臺,大力發展我鄉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濟產業。
(二)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科學化水平。一是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發展符合我鄉地域實際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二是利用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優勢,提高作物復種指數,大力推廣優化模式。三是通過土地流轉,建成規模化、集約化土地生產模式,增加投資,大力創新建成稻蝦養殖、蓮蝦養殖等綜合立體農業示范基地。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現代農業發展作為“三農”工作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依托2個農業園區和12個現代農業基地,堅持穩定糧食生產,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育和壯大了“糧、果、蔬、花”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13年,我縣農業總產值106.4億元,同比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8879元,同比增長12.8%;糧食總產量79.36萬噸,實現十連增,繼續保持全省第一,連續十年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連續六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糧食生產豐收杯”榮譽稱號;被省政府評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規范化建設縣”,文宮枇杷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
(一)高度重視糧食生產。一是穩定糧食生產面積。近年來,我縣糧食生產面積保持在243萬畝左右,其中,大春159萬畝、小春84萬畝。二是示范基地帶動。扎實抓好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基地已實現旱地“千公斤糧五千元”和稻田“千斤糧萬元錢”,全年比大面積畝增產390公斤以上,增效900元以上。三是推進高產創建。我縣屬省級高產創建整縣建制推進縣,近3年每年推進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25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四是落實惠農政策。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種糧大戶補貼等惠農政策。2014年,全縣小春糧食測產達18.33萬噸,同比增長4.3%。
(二)扎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以示范基地建設為重點,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縣已建成現代糧食產業、龍橋蔬菜、兆嘉蔬菜、文宮鎮枇杷、古佛鄉枇杷、高家水果、鰲陵鄉枇杷、黑龍灘鎮柑桔(眉州紅臍)、中農清見、新店清見、河口不知火、曹家梨子等12個萬畝示范基地或示范區,其中珠嘉、龍橋、文宮、古佛、鰲陵、黑龍灘等6個示范基地已經省政府認定,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效益明顯,水果萬畝示范基地面積已達15萬畝以上,年產量30萬噸以上,產值15億元以上,畝均純收入3000-6000元;蔬菜基地建成2萬畝以上,年產量10萬噸以上,產值2億元以上,畝均純收入3000元。通過示范基地建設,有效地帶動和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據統計,到2013年底,全縣水果面積65萬畝,年總產量48萬噸、總產值20億元;蔬菜面積達到34萬畝,年總產量76.5萬噸、總產值11.48億元;全縣糧經比65:35。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大力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2013年以來,我縣共實施省財政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水稻產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示范縣建設、2012年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2012年“五小水利”工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等項目,完成投資12795.6萬元,其中:中央、省投資7007.2萬元,市、縣投資1993.0萬元,群眾自籌3795.4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6.6萬畝,田型調整1.6萬畝、灌排渠系258.8公里、蓄水池1134口、山坪塘327口、提灌站11座、田間生產便道62.1公里、機耕道15.6公里。
(四)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全縣承包耕地面積119.2萬畝,承包農戶40.96萬戶。截止目前,土地流轉面積32.1萬畝,其中規模流轉17.57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2%,涉及農戶9萬戶。目前我縣正在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二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育和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止目前,全縣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96個、家庭農場35個,成員總數達47383戶,帶動農戶64850戶。其中:專業合作社中農業(種植業)215個、畜牧業158個、漁業56個、服務業38個、林業25個、其他4個;家庭農場中種植業11個、養殖業6個、種養結合的18個。部級示范社1個,省級示范社7個、市級示范社7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專業合作社40個,其中通過地標認證的2個、農產品質量認證38個(無公害認證21個、綠色食品認證13個、有機認證4個)。
(五)加大農業技術推廣。一是加強陣地建設。爭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鄉鎮農技站條件建設項目資金1800萬元,完成全縣60個鄉鎮農技站建設,配備配齊相關儀器設備。二是加強隊伍建設。目前,全縣現有在編農技人員528人,其中鄉鎮401人、縣級127人,取得崗位證書322人,高級農藝師33人占6.25%、農藝師190人占35.9%、助理農藝師281人占53.2%、技術人員24人占4.5%。三是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加強校縣合作,加強與專家的合作,加大農業技術培訓、推廣力度,實行“技術到戶,指導到田”,重點推廣“四新”(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機制)“六良”(良種、良法、良機、良壤、良灌、良制)。
(六)加強農業執法監管。一是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充分利用各種有效載體,廣泛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加大《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種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力度。二是加強農資執法監管。深入開展春、秋季農資打假專項整治活動。突出重點時節、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重點經營場所,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和執法檢查,嚴厲查處各類違規違法行為。今年以來,共出動執法監管人員636人次、執法車輛153臺次,檢查農資生產企業4家、市場91個、經營企業833個,取締無證經營攤點3個,抽檢產品21個,查處違規經營行為11起。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成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等16個鄉鎮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枇杷)標準化生產基地”(12.3萬畝)。全縣56個鄉鎮110萬畝被認定為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推進縣。全縣通過“三品一標”認證52個,其中無公害28個、綠色食品17個、有機食品5個、地標2個,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80萬畝,主要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93%。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主要優勢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基本實現“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每年抽檢農產品1200個以上,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截止目前,全縣未出現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仍較薄弱。雖然近年來我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由于我縣幅員面積廣,加之農民群眾投資投勞主動性、積極性下降,不愿投資新建設施,對原有設施管護維護也不到位,一些地方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較滯后。
(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缺乏。由于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比較效益低,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上為老弱病殘,部分地方土地撂荒較多,同時對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機制等接收能力較弱,影響和滯約了現代農業發展。
(三)培育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難。由于我縣屬典型丘陵大縣,多數地方難以實現機械化耕作,田塊多、單塊面積普遍較小,加之受承包經營期限和群眾法制意識影響,流轉業主投入積極性相應受到響,致使土地成片規模流轉難。同時在適度規模經營中,由于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且受自然氣候、病蟲害、技術、市場影響較大,從事糧食生產的較少。
(四)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由于受編制限制及行業的影響,目前全縣農技推廣隊伍年齡、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年青的、高學歷人才較少。特別是鄉鎮農技人員普遍存在在編不在崗、混崗使用、一崗多用、另做它用,同時多數人基本上未真正從事農業技術推廣。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