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培養德育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生正值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脆弱的時期。他們有旺盛的精力,卻不知該如何利用;有敏捷的頭腦,卻遇事不加深思熟慮;有純潔的心靈,卻容易受到各種誘惑;有如火的熱情,卻缺乏理智的約束,是一個從年齡上橫跨少年和成年的群體。他們既有少年的稚氣,又有青年人的朝氣,他們一方面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滿青春的躁動和思想的波動。他們對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時盲從、盲動,外界隱藏在美麗外表下的誘惑,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各種陰暗現象,常常使他們在困惑、迷惑中隨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如何通過德育課教學去引導和規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提供維護他們合法權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幫助他們學習法律知識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對法律規范的內在信仰從而自覺遵守,使法律知識上升為法律意識,這是中學德育教學的重要課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灌輸憲法權威為引領,教育學生樹立崇尚法治、 有法必依的意識
有規矩才能成方圓,懂規矩才知怎么做,守規矩才能得幸福。法律就是人們的行為準則,而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權威,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必須通過對憲法的學習,樹立憲法至高無上,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一基本的觀念。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在法律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我們更應讓青少年懂得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是安邦治國的總章程,這比較好理解,但這一結論主要是就國家管理的角度而言,與憲法的核心價值取向并不完全統一。事實上,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一位偉人曾說過: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憲法與公民權利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其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塊,即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通過教學,使學生們理解并樹立這樣的意識:憲法不僅是系統全面地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而且其基本出發點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幫助學生形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敢于同違法憲法、法律和破壞我國法制建設的現象作斗爭的思想意識。
二、以學習常用法律為契機,教育學生樹立依法律己、公平正義的意識
通過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讓學生初步認識和區分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合法行為,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禁止的,哪些行為又是法律、法規準許乃至鼓勵的。通過學習《民法》,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必須遵守”的平等、守約思想,促進平等和契約觀念(誠實信用)的形成。通過學習《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訴訟法律,教育青少年把為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而進行的訴訟視作一種權利,明確捍衛這種權利是一種正當行為,鼓勵青少年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在現在和將來的社會實際生活中大膽地運用法律的武器,及時充分地利用訴訟權利,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以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平臺,教育學生樹立依法辦事、違法必究的意識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一些訴訟法程序,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個別學生起到觸動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開展有關法律方面的知識競賽。通過這類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相關法律內容,提高學法興趣。
3. 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通過去校外旁聽法庭審理,開拓視野,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旁聽審判,比在課堂上聽老師泛泛講解更有吸引力、說服力,也更深刻。庭審過程中嚴謹的法庭調查、激烈的案情辯論、法庭對事實的認定及對法律的適用,都會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法的神圣與威嚴。
4. 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監獄,進行法律普及,還可以引導學生收看諸如《今日說法》等法律電視節目,閱讀法律刊物和書籍,強化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
5. 利用互聯網補充教學。網絡的發展為法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間和渠道,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喜歡上網,快速接受網絡觀念的優勢,推動法制教育由封閉的、被動的模式向開放的、主動的、全社會參與的模式轉變。
6. 在課堂上也可以采取“案例法”“體驗法”“討論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如將學生分成4組,每組按順序依次提供一個電視法制節目中的典型案例或自己身邊真實的法律案例供大家討論、分析,案例不要涉及太晦澀、艱深的法律術語和富有爭議性的案件,只要是能初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即可。此活動每半個月或三周開展一次。有很多案例非常符合學生實際,富有教育和警戒意義。如兩高中學生在教學樓三樓走廊打鬧,一人失手將另一名同學推出窗外,造成重傷,根據《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條:過失傷人致人重傷,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在沒上《職業道德與法律》課之前,絕大部分學生是不具備這種法律意識的,以為賠點錢就沒事了。
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調動了學生探究法律世界奧秘的興趣,讓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更讓他們知道應該如何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四、以家庭教育為輔助,教育學生樹立遵紀守法從自己做起的意識
關鍵詞: 初中;班主任;德育
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而班主任是班級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校領導進行教導、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溝通協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的橋梁。本文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實施作一探討。
一、適應時展,轉變德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目的與教育行為的根本看法與態度,目前德育效果不好,德育目標具有盲目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重智輕德”的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因此,要增強德育效果,最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轉變教育觀念。知識經濟時代的優秀人才應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智輕德的觀念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班主任應站在時代的高度,高瞻遠矚,明確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審視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職業道德、德育觀念、德育責任的方面,以堅定信念、更新觀念為突破口,狠抓現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論的學習,使班主任樹立新的德育觀、學生觀、人才觀、價值觀,堅定當一個好老師、做好班主任工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要樹立大德育觀念,明確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要靠學校、家庭、社會來共同完成,這也是符合道德的本質特征的,因為道德本身就來自于社會生活并現實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從而必須建立多系統、多渠道、多層次、多載體的立體交叉式的德育網絡。班主任要主動與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
二、順應時展,調整德育目標
正確調整德育目標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關鍵環節,因為德育目標既體現德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又規定著德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隨著國家教育培養目標的調整,德育目標也必須及時調整,調整的關鍵是積極拓展德育目標。第一,是從以往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價值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學會做人,學會關心他人:第三,培養學生現代人的心理素質,樹立現代人的觀念,包括風險意識,經受挫折和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和困難面前自信、自強、并用堅強的毅力去排除困擾等方面;第四,培養具有時代精神的人,樹立競爭與合作意識。對于班主任來說,調整德育目標即是用新的德育目標規劃德育工作,將總的德育目標依據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品德發展規律,轉化為初中階段的具體目標,并依據這些具體目標制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
三、緊跟時展,探索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確立的教育目標制約著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學的教育觀、教育目標必須通過適當的方法才能得以實現。
(1)把封閉式德育工作變為開放式德育工作,把學校的“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班主任應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跨學??绲貐^互助活動、軍民共建等活動,讓學生進行道德體驗,用貼近生活的理論和實踐,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所需的政治觀點、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和文明行為,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平等競爭思想以及適應社會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質。
(2)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而且是子女無法選擇的任期最長的老師。因而,班主任要向家長強調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家長要明白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教育子女做人,也就是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第二,家庭教育內容要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特別是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的品德和孩子的責任感,以及教孩子學會做人。三是家長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長以身作則,不斷提高素質,掌握家教藝術。
(3)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和感染性。針對初中班主任德育方法抽象性的弊端,要增強德育效果,就必須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和感染性。首先,要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一方面盡可能使用如榜樣示范法等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的方法開展德育工作:另一方班主任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積極改進德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以增強德育的直觀性。其次,增強德育方法的感染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用真實的形象,真誠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對學生品德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再次,為了增強德育方法的感染性和直觀性,班主任還應該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開展諸如青年志愿者活動、軍訓、夏令營等各種有益活動。
(4)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教育因素。教師對學生來說應是多種角色,即首先是老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要做到嚴父之責,剛柔相濟;其次是要有母愛親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第三是要有朋友之誼,與學生平等溝通,有民主作風;第四是要有同學之情,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
總之,班集體是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單位。而班主任則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班主任的工作,對于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應高度學生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措施
一、適應時展,轉變德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目的與教育行為的根本看法與態度,目前德育效果不好,德育目標具有盲目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重智輕德”的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因此,要增強德育效果,最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要轉變教育觀念。知識經濟時代的優秀人才應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智輕德的觀念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班主任應站在時代的高度,高瞻遠矚,明確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審視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職業道德、德育觀念、德育責任的方面,以堅定信念、更新觀念為突破口,狠抓現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論的學習,使班主任樹立新的德育觀、學生觀、人才觀、價值觀,堅定當一個好老師、做好班主任工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要樹立大德育觀念,明確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要靠學校、家庭、社會來共同完成,這也是符合道德的本質特征的,因為道德本身就來自于社會生活并現實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從而必須建立多系統、多渠道、多層次、多載體的立體交叉式的德育網絡。班主任要主動與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
二、順應時展,調整德育目標
正確調整德育目標是提高德育效果的關鍵環節,因為德育目標既體現德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又規定著德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隨著國家教育培養目標的調整,德育目標也必須及時調整,調整的關鍵是積極拓展德育目標。第一,是從以往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價值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學會做人,學會關心他人;第三,培養學生現代人的心理素質,樹立現代人的觀念,包括風險意識,經受挫折和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和困難面前自信、自強、并用堅強的毅力去排除困擾等方面;第四,培養具有時代精神的人,樹立競爭與合作意識。對于班主任來說,調整德育目標即是用新的德育目標規劃德育工作,將總的德育目標依據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品德發展規律,轉化為初中階段的具體目標,并依據這些具體目標制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
三、緊跟時展,探索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確立的教育目標制約著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學的教育觀、教育目標必須通過適當的方法才能得以實現。
其一,把封閉式德育工作變為開放式德育工作,把學校的“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班主任應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跨學??绲貐^互助活動、軍民共建等活動,讓學生進行道德體驗,用貼近生活的理論和實踐,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所需的政治觀點、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和文明行為,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平等競爭思想以及適應社會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質。
其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而且是子女無法選擇的任期最長的老師。
其三,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和感染性。針對班主任德育方法抽象性的弊端,要增強德育效果,就必須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和感染性。首先,要增強德育方法的直觀性。一方面盡可能使用如榜樣示范法等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的方法開展德育工作:另一方班主任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積極改進德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以增強德育的直觀性。其次,增強德育方法的感染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用真實的形象,真誠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對學生品德形成產生積極的作用。再次,為了增強德育方法的感染性和直觀性,班主任還應該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開展諸如青年志愿者活動、軍訓、夏令營等各種有益活動。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教育因素。教師對學生來說應是多種角色,即首先是老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要做到嚴父之責,剛柔相濟;其次是要有母愛親情,對學生無微不至;第三是要有朋友之誼,與學生平等溝通,有民主作風;第四是要有同學之情,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
總之,班集體是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單位。而班主任則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班主任的工作,對于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應高度學生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美高校德育 比較 思考
伴隨著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高校德育也體現出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如何使德育在社會轉型期和教育轉軌中走現代化之路,已經成為教育界思考和探索的焦點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機遇和挑戰并存,高校德育工作在比較中借鑒,在借鑒中發展,形成符合時代特征的有效的學校德育理論和方法,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從中美高校德育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方面進行比較和分析,從中吸收和借鑒美國高校德育中的精華,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高校德育體系。
一、中美高校德育目標比較
受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影響,我國始終把道德教育擺在教育的首位,有強調倫理本位、主張德教至上和追求理想人格特色的特征,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并注重培養人的群體意識。自以來,我國的德育目標政治化傾向比較明顯,德育目標是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十分注重人的素質的全面培養,并且把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
美國是一個移民的年輕的多民族國家,因此,特別注重德育教育。美國的德育目標是培養全體國民的美國精神,尤其把不斷涌入的移民“美國化”,建立和維持一個統一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其高校德育目標有多元化的特征,其基本內涵表述可概括為:力圖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國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讓人滿意的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成為積極進取的美國公民。1987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在國情咨文中強調,高校要培養以愛國、修身、諾言、恢復倫理道德、紀律等為主體內容的“國民精神”。圍繞這一總目標,各大學紛紛制定各自的具體目標。愛國主義、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價值觀教育及心理教育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梢哉f,美國德育的宗旨是培養“我是美國公民”的公民意識教育。
中國的高校德育目標反映了從社會出發的教育價值觀,而美國的高校德育目標則反映了從個人出發的教育價值觀。美國的高校德育目標是以培養合格的美國公民為基本點,整個社會并沒有要求通過德育把學生培養成思想道德水平較高的一部分,而是強調學校德育目標與公民教育的等同性,是一種“大眾型”目標;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強調個人是比社會更本質、更中心的存在,其德育目標就更強調健全人格和個人完善;它整體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的特點,其德育目標的政治性要求隱寓于愛國和守法之中,認為愛國主義精神和守法精神是社會政治制度在學校德育中的體現,培養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國制度的公民是學校對社會和學生應負的責任。
二、中美高校德育內容比較
在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與之相對應的德育內容就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核心,其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方向性內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等;二是認知性內容,包括世界觀人生觀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審美觀教育等;三是規范性內容,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規范教育和紀律教育。
美國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三種文化體系構成: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三種文化體系深深地影響著美國高校德育的內容:以培養合格的公民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個人前途為動力的價值觀教育,以誠信為中心的倫理道德教育,以歷史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及以健全人格為中心的心理教育。德育的主題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責任感,即公民教育,主要傳授一般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教育途徑主要是公民學課程。在高校德育中,公民教育仍然是重要內容,但不設置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而是把有關內容融于整個教育活動中,并在層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養“好公民”。在其教育的核心內容中,民主、自由、人權、個人主義價值觀長期不變。
我國倡導的是科學的世界觀,美國倡導的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我國倡導的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美國倡導的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人生觀,看重個人價值、個人奮斗和個人成功;我國著重于理論體系和基本概念、基本規范教育,偏重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忽視對學生生活化的教育,而美國注重政治性與一般性的統一,在理論傳授的基礎上注重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既注重保持德育內容中核心價值觀的穩定性,又注重德育內容的生活化。
三、中美高校德育方法和途徑比較
中國大學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說服教育法,2.榜樣示范法,3.實際鍛煉法,4.情感陶冶法,5.自我教育法。中國高校德育的途徑主要有:1.開設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報導下,我國各高校均設置了統一的德育課程體系,成立了獨立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和“兩課”基地,課程主要包括理論(含基本原理等四門課程)、廉潔修身和形勢政策課等,這些課程作為必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2.在學校進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主張全校教職工全員育人,各專業學科充分發揮德育功能,提倡教書與育人并重,強調教職工的言傳身教。3.在學生中開展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加強黨團工作、學生會工作和社團工作。4.進行社會實踐。5.校園文化建設等。
美國大學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信奉多元性的同時注重正面引導。在美國,沒有統一的德育目標和要求,教師要對學生正面引導,首先教師的道德觀要涇渭分明。2.間接教育,全方位滲透。將道德教育有機地滲透于各科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直接灌輸收益更大。3.強調道德實踐,培養良好品德。良好的品德必須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確立信念、培養感情、鍛煉意志、規范行為,通過不斷總結經驗和切身體驗才能完成,美國學校通過校內外各種活動,讓學生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4.注重心理咨詢。培養健全人格心理咨詢的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和自助能力,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美國高校德育的途徑主要有:1.設置通識課程進行德育。美國各大學普遍開設通識課程,有歷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關專題。2.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進行德育。美國大學注重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以增強德育的實效。課外活動主要包括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各類學術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活動和文體活動;校慶、國慶、入學及畢業儀式等全校性活動。3.運用心理咨詢進行德育。心理咨詢是美國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主要職能是進行生活指導、學習指導、心理輔導和就業指導,其中心理輔導(又稱心理咨詢)的道德教育功能較為顯著。4.利用大眾傳媒和社會環境進行德育。美國高校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利用電影、電視、網絡、廣播等進行道德教育,倡導美國精神和價值觀。
如果說中國的德育教育為顯性教育,美國德育教育則是隱性教育。與美國相比,中國學校德育更側重用直接的方法,向大學生傳授和灌輸有關思想道德的觀念,通過較好地運用德育的直接方法,重視完整、系統的道德理論知識的灌輸,為學生打下良好的道德認知基礎,使學生較快地了解我國的思想政治觀念。
四、比較之后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以上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中美高校德育的異同。我們在看到本國優勢的同時,應對自身不足之處有清醒的認識,并汲取美國高校德育的精華。
1.注重顯性德育和隱性德育的結合,加強德育的實效性。
從日常生活出發,將德育所強調的政治性以潛在的形式融于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加強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落實。注重從多學科對道德教育進行研究,一出現成熟的德育理論,就把它們運用于實踐。借鑒發揮公共課與專業課的“載道作用”和“滲透作用”,倡導教書育人,減少學生的“防備”意識,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2.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體現德育的主體性。
現代道德教育就是以促進人的現代化為中心的教育,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主體性,以促進主體思想道德發展為根本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目標的制定必須“以人為中心”,體現“一切為了人”的觀念,在新的層面上重新界定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功能,注重促進教育對象主體意識的覺醒和自主發展。
3.發揮各種社會活動和公共環境的社會性德育作用,凸顯德育的多元化。
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聯系,建立實踐基地,利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堂等公共場所對學生進行教育;社會、學校、家庭、網絡世界要齊心協力,努力創造一個適合大學生健康發展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
4.組建多學科高度融合的德育專家隊伍,提升德育的專業性。
逐漸培養和形成一支由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方面專家和社會工作者組成的高層次德育隊伍,不斷擴大咨詢指導的范圍和形式,讓學校德育工作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5.提供優質高效全方位服務,展現德育的服務性。
要從優化環境、改變理念、健全機構、提高效率入手,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活、身心健康、擇業就業等全方位的服務,寓德育于優質高效的服務之中。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美國德育中由于過分強調個人價值而導致的個人自由主義泛濫,缺乏必要的紀律約束,出現種族歧視、吸毒、酗酒、校園槍擊事件等問題。只有“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才能推動我國高校德育體系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唐亞豪.論高校德育目標的內涵、功能及實現[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2):172-174.
[2]謝雪.中美大學德育的比較[J].教育探索,2002,(8):74-76.
關鍵詞:德育;中職;自我推銷能力;教學策略;教學方法
一、中職德育課對培養學生自我推銷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自我推銷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涉及個人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如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推銷意識、推銷形象、推銷方法、內在文化素養等多個方面。自我推銷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和綜合性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及多門課程、活動的實施才能實現。中職德育是學校教師依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律,對學生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特定能力的活動。目前,自我推銷能力的內涵涉及的內容大都與中職德育課程的內容有關,如《職業生涯規劃》課中的正確認識就業和做好就業準備,《職業道德與法律》課中的求職禮儀,《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自信心培養和情緒、挫折調適,《經濟政治與社會》課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素質以及《哲學與人生》課中創新思維等內容。這僅僅是教學內容的相關,在開展中職德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如能實施正確的策略和方法,將能極大地提高中職學生的自我推銷能力。
二、中職德育課培養學生自我推銷能力的策略
中職德育課培養學生自我推銷能力源自于啟發學生的自我推銷意識、提供學生自我推銷知識和鍛煉學生自我推銷技能三個方面。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分模塊培養。
自我推銷能力包括五個要素:自我推銷意識、自我推銷形象、自我推銷方法、自我推銷語言和自我推銷心理。五個結構要素可作為模塊分別進行培養。在每門德育課新教材實施的常規教學中,可分別選取與教學內容有對應關系的模塊進行培養,并采用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同時,可通過編制校本教材開設《面向就業的自我推銷能力培訓》選修課,集中地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自我推銷的意識,儲備自我推銷知識,鍛煉自我推銷技能。
2.分年級培養。
能力的培養,是人一生的課程。學生自我推銷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須通過長期的有計劃的訓練才能達成。根據學生自我推銷能力的結構要素內容、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中職校德育課的授課實際,中職生自我推銷能力的培養三年在校時間可作如表1分配:
表1、各年級培養自我推銷能力構成模塊的對應關系表
3.分專業培養。
結合學生的專業實際進行培養,相比不分專業“一刀切”的培養,更有針對性、適用性,因而有效性更高。這也是中職教學要具有與普教不同的職業特色的表現,是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的一個體現,也是實施“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的要求。
例如,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做好就業準備——模擬求職活動》課,我們為汽修專業學生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嘗試應聘一家真實的汽修企業的汽修員的活動情境,對數控專業的學生則創設了一個讓學生應聘一家數控公司的車床工的活動情境。這樣,學生感覺到活動任務與所學專業有關,自己將來可能就以這樣的情境去應聘推銷自己,這樣的模擬求職活動好比是自己將來就業求職的提前呈現,所以學習的積極性就激發起來,培養的效果就會更佳。
4.一般課程和重點課程相結合。
由于適合培養自我推銷能力的5個構成要素的教學內容分布在各門德育課教材中,所以學生自我推銷能力的提高不能單靠一門德育課程來培養,必須發揮幾門德育課程的整體效應來培養。根據適合培養自我推銷能力5個構成要素的教學內容在各門德育課程教材中的分布情況,我們提出了表2的自我推銷能力課程培養方案。在5門德育課程中,由于《職業生涯規劃》無論從落實課程目標上看還是從適合培養的教學內容的豐富程度看,相對其他4門德育課程來說,是最適合培養學生自我推銷能力的課程,所以我們選取了《職業生涯規劃》進行重點培養。
5.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以及能力形成的基本方法、程序,是提高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對學生自我推銷能力的培養,理論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根據能力的形成規律,能力是通過活動體現并在活動中發展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推銷能力不能光靠理論學習,還必須靠做、靠實踐、靠大量的實際活動的訓練,才能最終成為個人身上的品質。因此,在常規德育課教學中,可通過講授法、案例法讓學生明理,使他們理解掌握自我推銷能力各構成要素的重要性和運用要求等理論知識。通過大量的活動,如討論、辯論、演講、自我介紹、模擬推銷等實戰演練,最終達到真正掌握好自我推銷能力各構成要素的目的。以行動導向教學法開展培養活動,是學生自我推銷能力培養的主旋律。
【關鍵詞】: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0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是我們學校教育特別是職教類學校多年沒有很好得到解決的問題。在新的形式下,德育方式的改進更迫在眉睫。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個學校逐步開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更好發展,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從學校教育實際情況出發,筆者認為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融入德育過程,將是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一種必然趨勢和有效措施。
一、德育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們的德育中基本上只包括社會的理智和道德的價值,而缺少關于個人成長的心理教育。德育是一個有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動態發展著的概念體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賦予德育以新的時代內涵。首先,傳統的德育存在著內容陳舊、工作層面淺的現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傳統德育的范圍,把如何認識自我、處理人際關系、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問題等等學生的個性發展問題,納入到整個德育大系統中;其次,傳統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說教、灌輸”為主,其方法缺乏有效性和靈活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疏導法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的基礎上,與學生平等的溝通、交流,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心靈空間,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承受機制,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素質,學生才能準確的理解、認識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產生“內化”的功能。皮亞杰曾這樣說過:“教育構成關系中的兩個因素,一個是社會的理智和道德的價值,一個是成長中的個人,這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通過心理活動為中介而發生的動態過程”,可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德育過程中可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在中小學德育課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總的途徑和方法可以采取以課程設置為主,課程設置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專門集中在一個年級段在德育課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把這種教育理念貫徹于整個德育課程的全部;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根據年齡特點分散在各年級段的德育課程中,作為德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隨意地刪減,更不能流于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種心理知識的傳播。
同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可以把活動和體驗相結合,采取心理訓練、問題辨析、角色扮演、心理知識講座等,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社會道德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與道德素質。隨著現代電子科學技術和網絡的發展,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又多了一種新的途徑和方法,即“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所謂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新穎性和操作性、靈活性和及時性、自主性和自、平等性和雙向性以及虛擬性和隱蔽性等特點和優勢,正是這些特點和優勢使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已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但是心理輔導教師同時要加強網絡上心理輔導的道德教育和引導,努力減少網絡本身對學生心理健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但可以作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支持和補充。
三、德育過程中可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羅萬象,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以人的素質為主,而對于職高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性格、學習、自我及社會適應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性格與情緒的培養。性格是人對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傾向。高中階段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職高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性格具有意志特征,對于職高生,最重要是培養他們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毅性和自制力。
情緒是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沒有良好的情緒,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性格。而培養良好的情緒特征。具體主要是培養①學生對自我情緒的認知能力。②學生對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③學生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二)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與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方面。智力因素由感知、思維、記憶、言語等成分組成,其核心成分是思維。發展學生智力應側重鍛煉學生思維。非智力因素是指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一切非認知的心理因素。學習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效益。職高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的比例較高,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智力問題,就是因為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培養職高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直接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③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④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有針對指導。
(三)與自我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個健康的人應該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并能控制自我。因此德育過程中還應該做到①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②引導學生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確立合理的個人目標。③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欣賞自己優點,還要讓學生悅納自己的缺點。④還應培養學生善于為既定目標克服困難抑制沖動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
關鍵詞:德育環境;現狀;對策
人的社會化理論,強調以人本為中心.提倡教育回歸社會生活、要關注入本性的發展的生活教育思想也逐漸涌現和發展。這些思想的發展為德育社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為高校改革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德育社會化語境中的“社會化”,泛指學生個體經歷的一切社會生活形式,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人的德育行為的引導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社會,家庭的影響也日漸突出。其涵蓋了人的日常飲食、起居、學習或工作等方面的情況。
德育社會化就是要使德育恢復其人性化的本來面貌,使德育回歸到人們的行為中去,這樣才能夠使社會生活與德育的引導性相統一,從而不會把學生德育僅僅局限在課本和理論上,而是樹立“大德育”的觀念,重視家庭、學校和社會諸因素對個體品德的影響。
特定社會總是希望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符合其主導價值觀、能實現其道德目標的新一代公民。因此,德育社會化是大學生社會化的核心。所謂大學生德育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個人逐漸接受被現存的道德體系所肯定和實現的道德信念和規范,形成特定的道德態度和道德行為的過程,其包括三個層面的基本內涵:
一、在德育認知層面上,學習并構建德育理論框架
德育認知是德育主體對德育現象、德育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是個體德育心理的基礎。大學生個人通過學習、思考和實踐,了解當前社會的德育現象、德育體系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構建自己的心理認知結構,提高其認識能力與參與意識。
二、在德育心理層面上,養成德育情感和價值取向并形成德育態度
德育情感是德育主體在德育生活中對德育體系、德育活動、德育事件及德育個體等方面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及感受; “德育態度是在德育主體認知和情感發生的基礎上表現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反應傾向,體現為從肯定到否定、從贊成到反對的一系列狀況,它集中反映了德育個體對德育系統的心理認同程度,是德育社會化強弱的重要指標?!痹谡J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德育觀點、德育立場、德育價值標準及德育心理等具有潛在的、隱性的特點,是極為重要的導向性因素,決定著大學生個體的價值取向和德育行為的選擇。
三、在德育實踐層面上,培養和形成參與德育生活的行為習慣
德育實踐是公民通過多種合法方式參與德育生活并影響德育體系的構建、運行方式和規則的行為,是基于德育理論認知上的實踐行為。實現大學生個體積極有效的德育實踐行為是德育社會化的最重要的目標之―。參與德育實踐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要內容,通過德育社會化,使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改造社會的同時改造自身,從而實現大學生德育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在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中,著重使用說服教育法,忽視其他德育方法的使用。何謂說服教育法呢?說服教育法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樹典型等方式,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學生心悅誠服地弄懂道理,培養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提高思想認識的一種方法。
情感陶冶教育是把學生情感的培養過程理解為如同把金屬投入爐中熔冶的過程,以塑造學生的良好性格、堅定學生的信仰為目標。它不同于對學生進行系統理論觀點教育時間比較集中的特點,而是要充分利用環境、活動、言傳身教的條件,寓理于情,反復進行,在校長的時間內逐漸對學生進行熏陶。運用情感機理,以情調動當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由于大學生有著豐富、復雜而又強烈的情感世界,熱情奔放,容易激動,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用真實的情感去幫助和激發他們的情感世界。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為他們排憂解難,以誠心相待,引起感情共鳴,使他們能夠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閑難,積極投身到實現自我價值的各項活動中去,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
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中,注重德育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德育實踐的體驗,這種做法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德育方法只重視灌輸,長期以來,由于在指導思想和教育內容、教育職責上存在著問題,致使人們斷章取義地理解列寧的“不會自動進入人們的頭腦.它需要灌輸”這一名言,想當然地認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只有灌輸。而且因為學生人數眾多、課時少并且安排不盡合理等原因,導致灌輸方法演變為脫離實際和學生身心特點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以至于越來越多地遭到學生的不滿和抵制,顯然這種灌輸方法是不能搞好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因為社會實踐是培養高校大學生優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而言,躬行實踐是最重要的途徑。即通過參加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社會考察、社會服務、勤工儉學、軍事訓練等各種社會實踐,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體驗和理解,使之真正轉化為他們的認識和信念,使他們在實際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因為德育不同于一般的純知識教育,它要遵循“知、情、信、意、行”相統相協調的發展規律。大學生的德育如果只靠書本知識和有限的課堂教學.既無法滿足大學生德性完善的主觀心理需求.也不能真正達到提高大學生德性水平的客觀目的。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德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悟性”,使其充分認識到如何做人。學校的德育教育必須堅持一元化,使學生明白價值的陣地在于無論是社會價值還是白我價值,都要通過自身勞動來實現。歸根結底,人的價值就是更多地為社會創造和奉獻。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人為什么活著,如何生活和生活的目標是什么。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理想教育,理想是動力.也是激勵,從學生生活的最貼切處人手,激發出學生強烈的職業理想,把社會理想、為祖國做貢獻的理想教育落實到學生的職業理想上。使學生在理想的驅動下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王雨.加強與推進高校學生公寓內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