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5:56: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音樂聽課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問墨的發現
2004學年第一學期,我走訪了24所中小學校,在聽了43位教師的音樂課后發現:課堂上的形式和方法一半以上和音樂無關;教師們課時目標的確定絕大部分非常寬泛;絕大部分教師備課時缺乏對音樂材料的體味和分析,太過關注形式。
由于教師缺乏對音樂作品的體味和分析,往往使教學游離于音樂之外。于是,我向全體教師明確提出:教師課前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方法和形式必須為音樂服務。
這之后,聽課時我又發現了新問題:拋棄和音樂無關的形式之后,課堂教學干巴巴或教師無從下手;課堂上經常出現概念錯誤、知識點錯誤、聽覺錯誤等;教師的歌唱、彈奏缺乏音樂美感。
這是怎么回事?難道教師們不會“聽”音樂?
2004年12月,筆者對全區五十多位音樂教師進行了音樂欣賞能力測試,測試分書面答卷和聽力答卷兩個部分,內容以1至9年級音樂教材為主。結果讓我無比震驚一不及格者竟占半數以上。我發現教師們聽覺上的作品積累很少,很多教師“聽”音樂的能力很不夠。原來一切現象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師個人的音樂鑒賞能力不夠。這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思索:教師們大多是音樂專業的畢業生,怎么會這樣?原因在哪里呢?在調查后,我發現:
1.62位小學音樂教師中,有43位是師范畢業后以函授的方式學習音樂的;初中28位教師中,也有6位是這種情況。這些教師在師范期間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專業學習,函授期間也沒有系統地學習專業。
而其余音樂專科院校畢業的音樂教師,他們在校學習期間,主要關注技術層面的練習,忽視音樂理論上的學習,最終還是不懂音樂。
2 受調查的七十多位中小學音樂教師,每天主動聆聽音樂者還不到5人,聽交響樂者幾乎沒有,把音樂理論和音樂聽賞結合起來者更沒有。
我們知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只有聽覺上有一定量的積累才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音樂。教師不聽音樂,怎能在音樂教學里凸顯出音樂美?怎能引領學生從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又怎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呢?由此可知,提高教師的音樂鑒賞能力是當務之急。但是,又存在很多現實問題,如:
教師們課多,個人空余時間少;音樂學科教學好壞與否不好評定,教師容易有得過且過的思想;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長時間的音樂聆聽,教師們不容易堅持……
看來,提高教師音樂鑒賞能力不輕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見效的事。但是,行動總比不行動好,哪怕每位教師比原來好一點,哪怕只有很少部分的教師水平提高了,也是有益的。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一)醒悟階段
要想提高必須進行主動式的學習,而主動學習之前提是:教師們要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需求。
要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教師必須要大量的、主動地聆聽音樂,進行聽覺和理論相結合的學習。于是,筆者組織全體教師一起聆聽,共同分析。大部分教師會關注到樂曲的段落、情緒、力度這些一目了然的要素,再深入細致些的音樂要素便感受不到了。如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教師們大都能聽出三條主題旋律、段落、力度,很少能進一步感受到主題的旋律特征和不同的呈現方式。就像樂曲一開始出現的草原主題,帶給我們安詳、靜謐、寬廣的感受,是因為舒緩的節奏、連續的保持音、最后的長音再加上單簧管的音色共同營造出來的。在整首樂曲中,這一主題為了描繪不同的場景,進行了不同方式的呈現:圓號演奏,樂隊強有力的演奏,對位表現等。
可是當教師自己單獨備課時,面對新作品往往又是不知所措。
不由地他們震驚了:我是音樂教師,竟然聽不出來音樂!教師們紛紛醒悟到,必須要多聽音樂,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二)自學階段
激發起了教師的學習內動力,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引導教師進入到主動式的自學階段。
2005年上半年,在全區各類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有14節優秀課進行了現場展示。這14節課是在我和教師們反復試教滿意后才予以展示的。現場展示深深地吸引住聽課教師,給他們以充分的音樂享受,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只有教師對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課堂才會徜徉在音樂的流彩中,教師們自然產生了我也要享受這樣的教學,我也要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的想法。
在教師們的內動力被激發出之后,他們紛紛表示要從我做起、從每節課做起、從每節課堂上選用的音樂作品做起!于是教師們便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以教材中作品為重點的自學:反復聆聽、查找資料、同行交流。
(三)培訓階段
通過一段時間的自學和交流,教師們紛紛感到了自己的力不從心,要求我組織他們進行提高音樂素養的系列培訓。
我認為交響樂是音樂中的“陽春白雪”,引領教師們聽懂交響樂是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好途徑,聽懂了交響樂,教學中的作品分析就應該沒問題了。于是便組織了“如何聆聽交響樂”的系列講座,共三講。
2005年12月底,開始第一講,時間為一天,講授的主要內容是:交響樂的主題怎么聽;主題的發展手段;古典主義樂派、浪漫主義樂派、現代樂派不同的主題風格等。講座形式以語言表述為引導,以聆聽音樂為實踐。因講座只是引路,要提高重要的是課下的聆聽、學習。所以。課后發給每人一張刻著莫扎特第39、加、41交響曲的CD,要求教師們從中選擇一首每天聆聽,要一個樂章一個樂章地聽,聽主題的變化、發展,聽結構、聽音樂基本要素和表現要素。之后,我對教師們進行了追蹤回訪,又發現了問題:開始,教師們的積極性很高,每天也都抽一點時間像上課時一樣專注地聆聽,可是總是找不到主題。更聽不出主題的發展,樂器的音色也經常聽不準,感覺聽音樂很累,一點都不享受,漸漸地當背景音樂聽了,再漸漸地不去聽了。對此,我進行了反思,并找部分教師訪談后發現:原來教師們的音樂基礎普遍較低,一上來就走進交響樂不符合教學的實際。
于是,2006年4月份開始的第二講從旋律人手。主要內容是:通過語言引導和大量音樂材料的聆聽,讓教師們體味各種不同旋律形態的音樂走向和“表現力”(塑造的音樂形象)。因為講課鎖
定的內容少了,而且課中聆聽的作品大部分選自教材,教師們覺得很貼近他們的實際,感覺效果很好。同樣,這次從教材中分別選擇了20首歌曲和20首器樂曲,要求每位教師回去后,從歌曲旋律、樂曲主題上進行聆聽和分析。通過跟蹤、回訪我發現,很多教師的確抓緊課余時間專心聆聽、分析,同時我驚喜地發現教師們對課堂上出現的音樂材料的把握更準確了,上課好像也開始有底氣了。
2006年7月,開始第三講――追蹤作曲家的思路。主要內容是:感受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如樂句進行中的不同句型、主題展開的主要方式、節奏的魔力、音程與情感等,全方位地引領教師去感知作曲家如何用音樂語言來塑造音樂形象。講解方式同樣是以講授和聆聽音樂相結合的形式。這次推薦的作品種類較多,篇幅有大有小,不僅為教師們積累了資料,還讓聆聽成為習慣。這次講座之后,教師課外聚會聊音樂的多起來了、逛音像店和書店的多起來了、每天主動聆聽的教師多起來了、主動打電話詢問音樂方面問題的多起來了……課堂教學空洞的現象和追求形式的現象逐漸消失,教師對教學的熱情和對音樂的興趣有所增強,大家開始自信起來了。
但是,我也發現一些教師對音樂的興趣和對教學的熱情不能長時間堅守。主要原因有:
1 學生的學習狀況令教師氣餒。很多時候,教師花了很多時間精心備課,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2 “聽”音樂很累人。對大部分教師而言,現在屬于“聽”音樂的初級階段,要強迫自己思想高度集中,才能明了主題、音色、手法等,為了聽出更豐富的“音響”本身,而忽略了美感。久而久之便累了,難以堅持了。
3 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缺乏對學生的責任感。由于教育的各種現狀,音樂教師很容易把自己歸納進無足輕重之列。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便容易回到得過且過的狀態。
鑒于以上三點,我接下去要做的是:讓教師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的價值,激發教師強烈的責任心。
(四)激勵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 示范教學啟示。從2006年9月到2007年6月,我共為四十多位教師上過示范課。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示范課一定要凸顯音樂的美,一定要用課中的音樂材料,引導學生和教師通過各種音樂活動的參與,產生內心的共鳴。
示范教學給了教師這樣一些啟示:學生需要優秀的音樂,特別是文化課壓力大的初中孩子,一周就一節音樂課,他們需要在這可貴的一節課中進行心靈和情感的釋放和洗滌;優秀的音樂可以讓人心靈純凈、情感美好;教師有責任引領學生享受美好的音樂;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2 教學博客互動。由于時間有限,但現階段的教師又是非常需要不斷鼓勵的,于是,在2006年8月我建立起了吳興區音樂教學博客,利用博客進行音樂知識系列講座:推薦優秀音樂作品的聆聽;介紹優秀的音樂作品和書籍;提供教師交流、聆聽、閱讀的平臺;進行一些音樂作品的分析;針對課堂教學提出建議;交流大家的收獲和感想;解答教師的困惑和疑難;鼓勵和贊賞教師;不斷指明今后的發展方向……于是。這里成了全區音樂教師的精神家園。有了這樣一個家園,便有了音樂集體,在這個集體里,彼此鼓勵、學習、共勉,大家就覺得有了精神加油站。
3 個別聆聽輔導。當個別教師需要幫助時,我便為他們梳理作品特征、音響感知,帶著他們去品味、去享受,盡量讓他們帶著收獲的喜悅和美妙的感受離開。我堅信這樣的離開將是他們進一步音樂學習的開始。
4 他人精神的激勵。人需要物質維系生命,更需要精神使生命高尚而有意義。我們的教師也如此,他們需要精神的激勵,以此鞭策自己。于是我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5月分別組織教師聆聽了鄭曉瑛教授和音樂特級教師吳瑤香的講課。
面對面的交流讓教師了解了藝術家們廣博的胸懷和真正的藝術精神。教師們課后非常激動,紛紛在博客上發表感慨,表示不能輕易放棄和頹喪,要做一名能令學生終身喜愛音樂的稱職的音樂教師。
這個階段,教師們的精神極受鼓舞,加上2006年12月的音樂欣賞能力比賽,教師們的成績突飛猛進(有了92分的最高分,80分以上的有7人,只有極少數人不及格),由此大家決心更大,便越來越堅持音樂學習。在堅持中,很多教師對音樂語言越來越熟悉,聆聽音樂時不再像以前那樣累,開始享受到了由于聽覺靈敏而捕捉到的較豐富而深入的美。
(五)沙龍形式
當教師們的音樂素養有所積累的時候,可以以“音樂沙龍”的形式進行深化。因為,沙龍氛圍寬松,大家各抒己見,容易進發火花,并且每人的音樂積累和感受對他人會起到引發和觸動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我決定先從“大沙龍”開始,逐漸再過渡到“小沙龍”。
1 大沙龍。2007年下半年,組織全區教師參加了兩次大沙龍,每次都有一個主講人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
第一次:主題――音樂要素,線索――各音樂要素的表現力和每個音樂形象都是各音樂要素綜合表現出來的。
第二次:主題――關于銅管樂,線索――教材中銅管樂作品鑒賞及延伸。
沙龍之后,我欣喜地發現:教師們備課時,大多能根據教材內容順藤摸瓜,逐漸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曉或一知半解的相關音樂知識,教師們的音樂視野得到不斷擴展,音樂積累也不斷地豐厚起來,音樂鑒賞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2 小沙龍。2007年年底成立了初中、小學兩個“音樂沙龍”。至今,初中沙龍小組從最初的6位教師發展成16位,小學從10位發展成18位,且人數在不斷增多。
“小沙龍”的交流形式分為聚會交流和QQ流。交流的內容從聆聽音樂、鑒賞、分析再到音樂教學乃至生活感悟。資金來源于每位成員交納的會費,并由一人統一管理。
下面,我從最近的幾次聚會中選擇兩次,以實錄的形式闡述分析。
實錄一:
時間:2007年3月25日下午5:00至晚上10:30。
地點:阿里山茶吧。
參加人員:李夏、汪治剛等10位教師。
研討主題:對非洲歌曲的鑒賞、分析。
研討過程:聆聽每人帶來的非洲歌曲討論非洲歌曲的主要特征和風格選定三首歌曲大家歌唱,要求充分唱出非洲歌曲的特征和風格分別確定三位教師擔任這三首歌曲的指揮,要求指揮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在指揮的引導中,其他成員進行歌唱表現大家對指揮的處理進行完善,使每首歌曲的歌唱表現更趨完美。
研討效果:大家都積極投入表現,音色粗獷奔放;
肢體隨歌曲韻律搖擺;歌聲在指揮中時弱時強;有領唱、齊唱又有合唱;歌唱與歡笑不絕于耳,好不盡興。大伙感覺非洲音樂很有味道,各自都說要回去作進一步的研究。
實錄二:
時間:2007年4月13日下午5:00至晚上10:00。
地點:天賦茶館。
參加人員:王潔、金靜等9位教師。
研討主題:對巴羅克音樂的鑒賞、分析。
研討過程:欣賞每人帶來的巴羅克音樂和關于巴羅克時期各種藝術形態的文字及圖片討論巴羅克時期音樂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追求音樂形式美感欣賞巴赫《馬太受難曲》之“主啊,此時不要離開我”(主要從音色、旋律上去感知)和亨德爾的《水上音樂》(主要從音樂形式美感上去感知)在我的指揮下進行表現,進一步體味其音樂特點聆聽《奇異的恩典》。
研討效果:教師們被宗教音樂深深打動了,認識到巴羅克音樂的宗教性,并且通過《水上音樂》的聽賞研討又收獲了:原來一個簡單的主題可以有如此豐富的變化。
這樣小組式的“音樂沙龍”,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音樂鑒賞能力、拓寬音樂視野,還可以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上的難點。更可貴的是,教師們在被音樂感動的同時。還認清了自己的價值,增強了為人師表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三、今后的展望
在最近的聚會上,教師們又向我提出一個成立教師合唱團的強烈要求。這讓筆者無比驚喜!這說明教師們已由被動的接受階段進入到了愿意主動的參與其中,這表明音樂已經走進教師們的心中,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相信有了這樣懂音樂的音樂教師,便一定會有充滿美的音樂課堂!
如今的合唱團已經正式組建,筆者擔任指揮,從教師中選出團長、副團長、藝術總監、聲部長、后勤部長、初中部負責人、小學部負責人,并打算聘請藝術顧問。我堅信,教師們的音樂鑒賞能力會在合唱團中有更快更好的提高。
綜觀歷程,不難發現。提高教師們音樂鑒賞能力的措施是根據其音樂鑒賞能力而設計的。因此,“合唱團”之后的措施是什么,就要看到教師們的音樂鑒賞能力發展到什么程度了。
總之,關鍵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