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6: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金融業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缺失
從農村金融組織機構來看,機構形式單一,數量不足,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錯位。由于國家的金融機構定位安排,使得正規金融形式單一且機構的覆蓋率較低,業務服務不到位。農業發展銀行業務品種匾乏,主要集中在糧棉油的購銷儲活動范圍,支農力度不足;中國農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革,業務定位轉向城市及經濟發達區域;農村信用社“一枝獨秀”,勢單力薄,難以支撐整個“三農”的金融需求;郵政儲蓄又不斷從農村吸儲資金但又不能用于農村經濟發展。正規金融的缺位,使得內生于農村經濟的非正規金融如民間借貸擠入農村金融市場,盡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研究報告,中國農民來自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貸款大約是正規信貸機構的四倍。
2.2制度供給缺失以及農村金融機構功能弱化
從金融制度供給角度來看,我國農村金融確實存在金融供給的總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區性差異大等特點,但仍屬于制度供給缺失所致。由于農村金融市場發育遲緩,存在著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所說的金融抑制,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陷入“雙抑制”怪圈。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及體制的變革都是沿襲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的制度變遷的結果,存在嚴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給不足的表現,這與我國“以農養工,以農養城”的整體經濟發展戰略導向是分不開的。從表象上看,我國農村金融抑制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供給型金融抑制,即農村金融機構少、資金量小,供給總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低,貸款難以及民間金融“擠出效應”等。三是供需結構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機構以存貸款業務為主,保險、證券、信托、、結算等業務極少。
2金融機構產品與服務創新的功能界定
2.1農戶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戶為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農民的金融需求。研究發現,中國農戶的金融需求現階段表現為:道義小農和理性小農并存,生產性資金需求與生活性資金需求并存,“舒爾茨一波普金命題”在我國成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戶傾向于單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農戶其貸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較高。由于非生產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農業生產性需求凸顯出來,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農業生產性借貸需求和農業生產性借貸需求結合在一起,中國農村的生產性借貸需求呈上升趨勢。而經濟發達地區,農戶的資金需求是收入等級越高的農戶,其遠離農業生產的程度越高,經營性資金需求加大,綜合的金融需求、與城市趨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現。
2.2農業金融需求
農業金融需求,是指現代農業在生產、經營、加工和流通等各環節中,其生產和經營主體(包括農戶和各種農業組織)所產生的金融需求。從廣義上說,現代農業的價值鏈不斷延長,正逐步呈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管理、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根據。農業產業鏈向產前、產后和流通領域不斷延伸,種養加工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各環節不斷整合,新農業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業金融關聯市場。農業金融需求可以按照農業生產過程劃分的生產性農業金融需求和經營性農業需求;按照需求主體劃分,分為農戶的生產性金融需求和農業組織的生產經營性金融需求;按照農業組織形式的類型,可以劃分為農產品初級產品——種植、養殖業的金融需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流通企業以及多種經濟形式聯合體的金融需求。3.3農村金融需求
農村金融需求泛指農村地區及縣域經濟區域性的各種個體和組織的金融需求,他們包括一般農民和種養專業戶、鄉鎮企業務工人員、農村經濟組織、鄉鎮工業及建筑企業、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承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需求的社會管理機構等。隨著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金融需求呈現這樣的特點:縣域經濟發展使商業金融客戶群體不斷擴大,金融需求層次不斷提高。目前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縣域創造的GDP也占全國的50%。民營經濟、特色經濟、板塊經濟、勞務經濟等多元化經濟發展形式出現,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出現集群化特點,農業和非農業分離的格局開始打破,城鄉交融的格局開始形成,這一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現了多元化、差異化的特點。同時,在相關領域又形成一個與“三農”密切關聯又相對獨立的龐大產業市場,商業性金融資源潛力非常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與產品創新要求也很高。
3以實現金融功能為目標加快金融創新
3.1必須解決創新的動力問題
在現有農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應引入競爭機制,在市場定位中解決好商業化運營的高盈利模式和“支農”的低盈利模式的社會功能矛盾問題。況且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及在亞洲獲得成功的小額信貸的成功經驗,證明了農村金融市場不是沒有潛在市場前景。同時,要完善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農村新型村鎮銀行、貸款機構及社區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為金融創新提供保證。
3.2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投融資體制
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對投融資商品的需求表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和層次性特征,不同階段、不同人口群體、不同產業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由此導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應該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業性”農村金融體系,農戶就可以通過政策扶植維持簡單再生產,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實現初級層次的擴大再生產,在商業性金融的競爭條件下,真正具備經營能力的農戶可以實現高級層次的擴大再生產。
3.3解決好農戶信貨抵押的問題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險、衍生金融產品等方面探索創新,如農業保險、租賃、期貨、銀行卡、理財以及代收代付等業務,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在新一輪的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規的規范與指引,完善金融監管職能,保持農村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張麗.完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J].濟南金融,2005,(9).
[2]黃坤.農村金融體系改革:金融功能觀視角下的反思[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3).
[3]董玉華.“三農金融”:組織異質化農村金融研究,2007,(10).
[4]王赟.優化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探析[J].經濟問題,2007,(2).
關鍵詞:城鄉統籌發展;農村金融;涉農金融機構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1)03-0048-04
完善農村市場環境,強化農村要素市場建設,是推動我國農村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加快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有利于打破我國農村發展的資金瓶頸,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撐。為此,銀監會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別是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規范性文件等,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農村和農業發展。2009年,財政部也下發了《中央財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將對符合規定條件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補貼,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承擔,按上年平均貸款余額2%的標準執行,并將補貼資金作為農村金融機構的當年收入進行核算。在這些有利政策的推動下,各級各類金融機構在加大農村金融投入力度、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數目逐年增加。據銀監會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我國設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已達172家。但是,與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需求相比,農村金融的發展還遠遠不足,不能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主要表現
(一)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少
1998年開始,國有商業銀行推行市場化改革,對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大量收縮縣域特別是農村地區無盈利或微利的基層分支機構和網點,在某些區域特別是欠發達地區鄉鎮的營業網點基本撤銷,同時業務權限上收,農村地區的銀行分支機構不再具有審貸權,對“三農”的支持作用日漸減弱。另外,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大約有2900多個鄉鎮(約占全國鄉鎮總數的8%)沒有金融機構,700多個鄉鎮沒有任何的金融服務。由于受到諸多限制,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滯后,也缺乏規范。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嚴重不足,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農村金融服務品種少,水平不高
當前,我國農村的金融工具和產品比較單一,仍然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擔保、理財、咨詢等方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還非常少。電子化建設水平比較落后,銀行匯票、本票等現代結算方式使用很少。以農村信貸為例,不少農村金融機構仍沿襲傳統農業貸款模式,貸款品種主要還是短期農業生產性貸款等,貸款金額比較小,一般還都要求有相應的擔保,難以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據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47.9萬億元,其中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只有11.77萬億元,所占比重還不到全部貸款余額的25%,有超過75%的貸款投向了非農領域,城鄉金融發展嚴重不均衡。由于沒有任何激勵措施,商業銀行與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為農服務的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合作進展緩慢,金融創新缺乏動力。
(三)政策性金融發展不足
我國農業領域專門的政策性銀行僅有農業發展銀行一家,政策性業務單一,主要的職能局限在農副產品收購等領域,涉農的政策性金融發展嚴重不足。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農副產品的收購主體日益多元化,在這種格局下,政策性貸款業務不斷萎縮,加上政策性貸款往往收益率不高,農業發展銀行逐步涉足商業貸款領域,發展定位正在逐步發生變化,發展戰略的不穩定性不利于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村金融發展中的作用,影響了政策性金融的發展和支農效果的提高。
(四)農村金融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
金融業務的開展對人才的要求通常比較高。我國農村地區的整體條件相對落后,很難吸引優秀的人才,相關的金融、計算機、法律等諸多方面的人才都非常少。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按照網點數量平均計算,每個網點專科以上學歷的在編員工不足一人。很多從業人員沒有經過專門、深入的培訓,業務水平不高,人才的短缺使得農村金融業務的創新和拓展缺乏支撐。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原因
(一)城鄉經濟發展嚴重失衡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城鄉發展失衡問題越來越突出。城鄉分割和城鄉差距的擴大,已經成為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一方面,城市逐步建立起現代化的工業化體系,服務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城鄉收入差距也進一步拉大。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1,到2010年已達到3.33:1,當前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不僅遠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在這種城鄉二元的經濟格局下,我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業在市場化導向戰略的推動下,把大量的金融資本投向了城市地區,造成了農村地區金融資本投入的不足和發展的滯后。
(二)農村金融業務往往面臨著較大的風險
這首先源于農業發展自身的風險,農村經濟受自然氣候、市場環境、政策因素的影響比較大,生產經營一般周期長、季節性波動強、風險大,加上農民生產組織松散、信息不靈,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抗風險能力較差。與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相比,農業金融業務往往額度較小、運營成本較高、收益率較低,系統性風險較大。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較,商業銀行往往會把資金投入到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而不愿將資金用于扶持農業的發展。
(三)金融機構改革相對滯后
從農村金融的管理模式來看,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還是以常規方式和要求來管理、考核農村金融業務,還存在信貸審批權過于集中的問題,很多金融機構還實施嚴格的新增貸款責任追究制度。這種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將信貸風險與信貸人員的利益進行掛鉤,有效強化了信貸的約束機制,但同時也束縛了信貸業務的創新。在我國金融機構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下,很多金融機構不但不能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撐,反而將大量資金從農村地區抽走,加劇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供求失衡。
(四)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不健全
農業生產本身的高風險性需要建立相應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這已經為許多發達國家的實踐所證實。我國農村社會信用意識還相對淡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還很不健全,涉農的政策性保險和擔保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業務發展極不充分,運營不夠規范。財政對涉農金融服務的激勵機制和扶植政策還比較缺乏,國有商業銀行對民間金融的信貸批發等業務合作缺乏保障,農村
資金外流現象較為嚴重,制約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三、城鄉統籌發展視角下農村金融發展的思路
(一)加快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別是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方面加大投入。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積極培育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支柱產業,以工業園區為重要載體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積極培育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努力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和發展為抓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我國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增強農村經濟對金融資源的集聚能力,使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相互支撐,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關系。
(二)發揮現有主要涉農金融機構的主導作用
農業發展銀行應加大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積極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努力拓展政策性銀行支農業務領域;農業銀行應發揮網點覆蓋面廣的優勢,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在改進“惠農卡”和農戶小額貸款等傳統支農金融產品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服務“三農”的新途徑,提升服務能力,緩解“三農”貸款難的問題;農村信用社應繼續推進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改革,積極向規范的銀行類機構轉變,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三農”發展;郵儲銀行應發揮分支機構多、網點深入鄉鎮的優勢,加快業務轉型和創新,實現由吸儲向綜合業務的轉變。
(三)培育和創新農村新型金融機構
適度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和支持多元化的金融機構發展,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加快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組織的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各類新型金融組織,擴大信貸資金來源。鼓勵銀行業通過設立簡易網點、提供定時定點或流動服務等多種方式,擴大網點覆蓋面,盡快實現基礎性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的全覆蓋。
(四)加快金融服務方式和產品創新
以提供更加符合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出發點,加大金融對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主導作用,重點加大綠色農業、環保、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產業鏈、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工返鄉創業等方面的金融服務,建立并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等農業金融基礎平臺;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實行差別化的準備金管理制度,適當降低農村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試點實行更加靈活的利率政策;加強各涉農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鼓勵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資金充裕的金融機構開展貸款批發業務,將貸款批發給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小額貸款機構,形成各類涉農金融機構之間的良性互動,拓寬農村融資渠道。
(五)推進農村金融擔保機構的建立與發展
加快涉農信貸擔保公司等擔保主體的發展,繼續加快農戶聯保、互保等農村金融擔保方式的推廣,克服個體信用擔保能力不足的制約,強化信用擔保等新模式的示范推廣,擴大農村信貸質(抵)押范圍,探索林權、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庫存產品和農村住房等為載體的抵押貸款,努力擴大可擔保載體的范圍,提高涉農經濟主體的擔保能力。
(六)建立并完善農村保險和再保險體系
進一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地方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大力發展涉農保險,著力發展農業生產保險,擴大農村保險業務涵蓋的品種數量、區域覆蓋范圍和保障力度。加快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以財政為主要支撐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特別是加大對特色農業等保險的保費補貼,降低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各類因素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風險損失。
四、城鄉統籌發展視角下加快農村金融發展的配套措施
(一)加快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的金融立法工作
借鑒國外相關經驗,通過立法來規范農村金融發展中的市場主體培育、業務領域拓展、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以推動農村金融的有序發展。進一步明確農村地區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義務,明確從農村地區吸收的儲蓄應該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向農村和農業發展發放貸款,確保全年“三農”信貸投放的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以加大金融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
(二)發揮財稅對金融支農的推動作用
認真落實財政部《關于擴大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政策范圍的通知》,把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政策范圍擴大到基礎金融服務薄弱地區,設立金融支農風險補償基金,對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的涉農金融業務以及涉農金融業務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給予貼息、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條件下,鼓勵各級財政向開展政策性支農業務的金融機構提供貼息,降低金融支農的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建立健全財政補貼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制度體系,推動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加大支農信貸投入,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向農村地區,引導和改善金融資源配置,為農村發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撐。
(三)搭建政銀企支農合作平臺
在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不足、農村金融發展環境不完善的現實條件下,僅僅依靠市場經濟的自發作用顯然不能解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問題,政府在加快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要發揮積極的引導、推動作用。地方政府、人民銀行要積極推動各類金融機構與涉農經濟主體之間的合作,通過舉辦投資洽談會等多種形式的政銀企融資對接活動,促進金融機構與涉農經濟主體之間的信息對接、業務合作,努力探索政銀企合作支農的長效機制,加大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關鍵詞:遼寧省農村;金融生態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8日
一、遼寧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發展現狀
遼寧省作為我國早期的工業基地和重要的糧食基地,雖然在我國工業初創期起到關鍵性作用,但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環境下逐漸落后。這主要是因為遼寧省的農業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致使農村經濟發展相對遲緩,也造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整體不佳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通過一系列改革對省內農村金融環境進行改善。跟許多地方一樣,遼寧省農村金融機構主要以農業政策性銀行、郵政銀行和信用社等為主要機構,并以民間商業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貸款公司等作為輔助。然而,近年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得實體經濟陷入困境,各大金融機構也出現不同層次的縮水,這一現象也很直觀地體現在農村的金融環境上。遼寧省在2010~2015年期間經歷了營業網點的小幅收縮,各省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總數下降10%。(圖1)
營業網點數量可以反映出各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相互作用的大小,所以從圖1可知近年來遼寧省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是略有縮水的。再來看這些營業網點可為農村經濟提供信貸的比例狀況,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遼寧省農村區域只有50%~60%的商業銀行網點能夠提供信貸服務,也就是說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將近有一半份額無法滿足農村金融服務的基本需求。郵政儲蓄銀行在統計期間的平均可信貸網點比例不足50%,而政策性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提供基礎的信貸服務方面要優于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也仍然沒能達到100%。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往往規模較小,且在近幾年因能夠提供適應農村發展和農戶需要的金融產品而獲得了良好的市場信譽以及發展機會,然而近年來,部分不法分子通過不正規手段進行冒名貸款,使得部分金融機構嚴格了貸款審查機制,甚至關閉了農村金融信貸的服務。(表1)
再來看近年來遼寧省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狀況,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農村信用社支農近年來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反而其支農覆蓋的企業數還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由于農村合作銀行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經歷了快速的轉制過程,近年來也在農村金融市場體現出了良好的競爭力和支農能力,但是其整體漲幅仍然不盡如人意。新型金融機構采用靈活的機制更能快速融入到農村金融市場,但是從市場化的水平來看,農村信用社以及合作銀行目前仍然保持更持久的優勢。(表2)
二、遼寧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環境較差。由于金融體系建設的相對落后,導致遼寧省農村地區的金融信譽環境也比較滯后。個體和企業對金融詐騙及風險防范的意識不充足也造成金融犯罪的現象屢屢發生。如2013年在鐵嶺市,由于對農村戶口貸款的審批環境缺乏嚴格監管,以及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操作流程不規范等原因,發生了多次冒名貸款的事件。2014年一年內,錦州市某農村當地的信用社發生冒名貸款案例十余起,涉及金額高達380萬元。這些不良的行為極大地影響了遼寧省農村金融市場的整體信譽,也嚴重阻礙了當地金融機構的發展。另外,由于一些治理結構的缺陷以及尚未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證券市場證券中介機構運作中尚有許多不規范的地方,某些金融中介機構的從業人員也未能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辦理農村金融業務,監管機構沒能起到充分的管制作用,致使遼寧省農村金融市場面臨著信譽危機。
(二)服務水平較低。首先,遼寧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制度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中,很多機制仍然不夠健全和完善,也缺乏足夠完備的內部控制機制,導致其在應對許多突發事件時缺乏足夠的響應速度,也使金融機構自身承擔了更多的潛在風險;其次,遼寧省的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完備的金融信息數據庫,不少農村金融機構缺乏對農戶個人信息的把控。同時,由于受到農村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少、設備差的制約,農戶們的信息不能及時更新,信息集中入庫還需較長時間;最后,遼寧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仍處于低層次水平,很多地區仍無法順利設立村鎮銀行;更多的地區無法對已有的金融機構實行良好的監管,導致了遼寧省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的惡化。
(三)存在金融盲區。由于金融生態環境不佳,近幾年來遼寧省許多的金融機構都開始逐漸撤除自身在農村地區金融業務的開展。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國有銀行自2010年開始就在逐步縮減遼寧省農村地區的經營網點,再加之對各個網點的金融設備維護不佳,導致遼寧省農村地區形成了許多的金融盲區。再加上近年來由于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的信譽問題,許多群眾更愿意到附近的城鎮辦理金融業務,更加弱化了政策支農的效果,也使得金融盲區的范圍遠遠大于金融網點未能覆蓋的區域。
三、遼寧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發展對策
(一)創造良好信用環境
【關鍵詞】寧夏 金融業 金融人才
“十二五”期間強調的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將充分發揮信貸的引導作用以及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肩負起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使命。寧夏金融業在“構建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打造西北金融高地”的目的的指引下,為寧夏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寧夏金融業發展現狀
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全面展開,寧夏經濟發展迅猛,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寧夏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民生的大力改善、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寧夏金融業的發展規模和范圍也迅速擴大。與過去相比,金融服務在廣度和深度上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實力不斷增強
截至2010年底,寧夏全區金融機構法人單位共190家,金融機構營業網點1318家,其中銀行類金融機構1095家,證券及期貨公司分支機構24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共127家,其他金融機構營業網點72家。金融從業人員3.33萬人,占總就業人口比重為3.75%,高于全國0.57%。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586.66億元,比年初增加519.03億元,同比多增47.98億元。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419.89億元,比年初增加491.37億元,同比少增23.89億元。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398.70億元,增長25.1%。上市公司12家,總股本31.74億股,總市值535.67億元。全年證券交易額1469.08億元。全年實現保費收入52.75億元,比上年增長34.3%。
(二)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金融嚴重“貧血”,農民和農村微型企業貸款難是困擾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難題。針對此種情況,寧夏金融辦在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結合寧夏實情,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方案。截至2010年末,寧夏小額貸款公司達72家,覆蓋了各市、縣(區)小額貸款公司的布點數量和實際到位資金領先全國其他省區;“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達770個,資金回流農村的載體明顯增多。
(三)金融業跨越式發展后勁充足
寧夏堅持以金融促消費,以金融促就業,以金融反貧困,有效開展對薄弱環節和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積極開展伊斯蘭金融試點,積極試辦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地方法人保險公司,打造實力較強的投融資平臺。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物流調劑中心和村級互助資金等新型金融組織。
二、寧夏金融業展現狀對金融人才的要求
寧夏金融業的發展特點對金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業發展需要熟練業務操作的基層復合型金融人才
隨著寧夏金融業的不斷發展、更多的金融機構的進入及營業網點的擴張,將產生大量金融人才需求。各家金融機構都比較偏愛于具備較高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扎實的金融、法律、財務和企業管理知識、過硬的金融業務技能,較高的計算機操作水平;不但能夠熟練地進行業務操作,同時還能勝任客戶經理、服務營銷、理財、會計、結算等業務;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有一定的后續發展能力,有著良好發展空間的基層復合型金融人才。
(二)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需要熟悉農村產業結構的高素質復合型金融人才
寧夏積極踐行“以金融反貧困,以金融促發展”的戰略構想,通過組建寧夏銀行、重組黃河銀行、成立小貸公司等一系列舉措,將金融、經濟、農村、發展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為農村、為農業、為農民服務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但現有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人員構成參差不齊,人員素質偏低,平均文化結構和業務水平較為薄弱,金融專業人員相對偏少,從業人員很少經過專門的業務培訓,普遍缺乏既懂政策法規又掌握金融、計算機、市場營銷的專業知識人才及熟練銀行柜臺操作的基層復合型金融人才,這已成為制約農村金融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
(三)金融業跨越式發展需要具有現代市場營銷理念的應用型金融人才
隨著寧夏金融業跨越式發展的不斷深入,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隨之加大。一方面新的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研發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外來的金融機構必定會分截一些客戶源,營銷人員必須提高營銷能力,提升金融現代化服務的質量,來吸引客戶。這就要求金融人業人員要具備現代市場營銷理念,掌握有一定的金融服務技巧和營銷手段,了解金融產品營銷的基本規律和運作模式,熟練制定營銷策略,組織實施和開發市場,拓展和維護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具有較強的公營銷、溝通協調和團隊管理能力。
三、總結
寧夏金融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金融人才,這就要求寧夏區內大專院校的金融專業在辦學中以市場為導向,努力培養即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能熟練進行金融業務操作,即具較好的職業操守,又掌握較強營銷手段的復合型金融人才從而在人才的建設上推動寧夏金融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今年3月20日,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政府高度重視郵政儲蓄銀行在支持“三農”中的作用,提出“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郵政儲蓄銀行要完成服務“三農”的社會職能,需要從其自身和外部環境兩個角度進行思考。
農村金融服務匱乏
現有銀行體系的競爭格局是“大銀行、大企業、大市場”,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將戰略重點放在大中城市和大中企業的高端客戶,而社區金融服務,特別是農村市場被嚴重忽視。城市里金融理財產品每月幾乎都有近10余種新品推出,而在縣以下農村卻不能保證商品生產基本的跨省以及全國性結算需求。據統計,目前全國金融機構存貸比為70%左右,而縣以下只有56%。雖然監管機構積極引導農信社大力推進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在一定程度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但農村金融資源匱乏的問題依然存在。
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和嚴重落后有社會原因、也有金融機構自身的原因。農村金融市場最大的問題在于競爭的不充分,農村信用社不僅在農村市場形成了壟斷,而且存在管理落后、體制問題突出、資本充足率不足等弊端,難以擔當起繁榮農村金融市場的重任。
郵儲銀行業務優勢
郵政儲蓄銀行發展農村金融業務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
網絡優勢。1998年至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大舉撤離農村市場,共撤并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5000萬元存款余額以下規模的機構),縣域網點規模急劇收縮。相比之下,郵儲銀行遍布城鄉3.5萬多個實現信息化的郵政儲蓄網點中,有2.6萬個位于縣城及縣以下,為農村人口提供存取款、匯兌、保險等基礎金融業務。郵政儲蓄銀行是目前在農村市場擁有最大網絡的金融機構。郵政儲蓄充分利用全國聯網的信息化優勢和遍布全國城鄉的網點優勢,以低廉的資費優勢,在服務農村、農民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服務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力量。
品牌優勢。郵政是百年老行業,是對農民提供服務時間最長、服務深度最大、服務面最廣的部門。郵政儲蓄在許多偏遠地區已成為農民獲得儲蓄、匯款服務的惟一渠道。郵儲擁有一支了解農村、熟悉農民的規模龐大的人員隊伍,他們長期與農民保持著緊密聯系,成為廣大農民朋友的“貼心人”。
科技優勢。全國郵政已建成以郵政金融核心業務系統為基礎的強大的金融信息化網絡,實現全網通存通兌,成為我國覆蓋城鄉網點最廣、交易額最多的個人金融服務網絡。目前,農村郵政儲蓄2.1萬個網點基本上全面接入中國銀聯網絡,這個巨大的農村金融網絡,已經成為農村居民個人結算的主渠道,為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探親和旅游等提供了可靠、方便的結算業務。截至2006年底,縣以下郵政儲蓄余額達到5758億元。2006年,通過郵政金融系統,從城市匯往農村的資金累計達到13800億元。
運營成本優勢。郵政儲蓄銀行的網絡優勢主要是依托郵政的龐大網絡實現的,而在郵政網點辦理金融業務是對郵政網絡的價值增值,邊際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全國農村2萬多郵政儲蓄所,其中約有1/3從事金融業務的職工在農村,他們熟悉農村市場,在運營農戶信貸業務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搜尋成本。這是其他機構不能比擬的市場優勢。
郵儲銀行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辦理零售貸款業務缺乏經驗。零售貸款業務對于郵儲銀行來講是一個嶄新的業務,做成一定的規模需要能力的培養,更需要時間。如果在缺乏管理經驗和巨大的放貸壓力下貿然推進,必將導致巨大的風險和損失。因此,銀行以風險可控為前提,必須穩健發展零售業務。現實情況是,農戶貸款難本身同農村市場的制度環境有很大的相關性。農村土地和房屋產權不清晰,抵押物不足,抵押范圍狹窄。農村市場的信用體系完全是一個空白,市場又十分分散,信息搜尋成本較高,貸款風險較大,收益空間狹窄。在這種情況下,郵政儲蓄銀行在缺乏零售貸款業務經驗的情況下,很難在較短時期內完成直接服務農戶,將資金返還農村的社會職能。
網絡運行成本較高。龐大的網絡運營需要成本的支持,郵儲銀行為保證公眾服務的社會職能,不會撤銷金融網點,但網點的增加同銀行的收益是負相關的。在其他國家,農村金融的發展要經歷一個市場失靈的階段,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和介入。因此,在郵儲銀行業務領域沒有拓寬的發展初期,為保證銀行的正常運營,應在稅收方面給與優惠政策,直接提高收益水平,為銀行的持續有效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特別是對于地處偏遠地區的網點,其收益不能覆蓋成本,但又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基礎服務,這一類網點應通過貼息貸款等政策補貼的方式維持其持續運營。
從長期發展來看,郵政儲蓄銀行服務“三農”社會職能的實現,需要依靠政策、監管等各方面支持,也需要其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工作力度,切實為繁榮農村金融市場做出貢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發展農村金融市場
在政府大力推動和扶持農村金融的政策環境下,農村金融市場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郵儲銀行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把農村金融作為自身的優勢業務實施長遠的發展戰略。
繼續向農村提供儲蓄、匯款和保險等基礎金融服務。
2006年,全國郵政儲蓄縣城網點儲蓄余額為4000多億元,縣以下網點余額為5800億元。郵政現有的網點共有7.2萬個,今后,銀行將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網點的進一步擴張,繼續加大農村網點建設,完善農村郵政金融服務網絡,解決對農民的金融服務極度匱乏問題,引導農民逐步接受和使用現代金融服務。
郵政儲蓄銀行可利用網絡優勢,發放政策性資金和商業貸款,財政部門做好糧食補助金、退耕還林款和計劃生育獎勵金等政策資金的發放;與政策性銀行和愿意在農村地區發展業務的其他商業銀行合作,協助做好政策性貸款、商業性貸款的發放和回收等工作。
在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大力發展包括基金、保險、小額期貨等金融業務,適時推出一些人民幣理財產品。在推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中,推動村鎮商戶POS機具布放,推動“綠卡村”、“綠卡鎮”建設,為廣大農民提供多元化金融產品。
通過批發市場積極將資金返還農村。郵儲雖然沒有通過貸款的方式直接向農村地區輸送大量資金,但實現了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協議存款、購買農業發展銀行金融債等方式將資金間接返還農村。在批發市場,通過專項融資、產業基金和銀團貸款等渠道,向農村地區和國家基礎建設項目提供資金。同時,繼續與農村金融機構開展協議存款等業務,擴大同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的協議存款,積極開展大型金融機構的銀團貸款項目合作,逐步向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進一步提高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市場的規模。
2006年,郵儲通過協議存款累計向農村金融機構返還資金46.1億元,累計向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提供協議存款700億元,累計購買農村金融機構發行債券418億元,累計從農村金融機構購買債券2242億元。今后,銀行將面向更多農村市場的區域性商業銀行、鄉鎮銀行以及貸款公司等,這部分金融機構能夠在較低的運營成本基礎上,靈活放貸,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保證運營效益,郵儲銀行可以向這部分機構提供資金,間接向農村市場“輸血”。
加強零售貸款業務。截至2006年底,郵政儲蓄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在全國13個省的累計貸款發生額已經達到28698筆,累計10.3億元。今后,郵儲銀行將加大對農村零售信貸市場和人員的培養,將負債資金通過質押貸款、信用貸款等方式返還農村市場。對于這項業務,將進一步提高單一借款人的借款限額,不再規定質押存單的面值限制。
(一)搞好調查摸底,積極籌措資金
在支持春耕生產中,銀行應進一步樹立為農服務意識,組織員工進村入戶,廣泛開展客戶回訪調查活動,對農民春耕生產的金融需求進行調查摸底,并主動與村干部、鄉鎮分管領導、農資經銷商等配合,摸清農戶去年的收支情況,掌握農戶今年對資金的需求數量和項目,了解農戶對金融服務的意見或建議,為貸款準確及時投放提供依據。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籌措支農信貸資金,壯大支農資金實力,為信貸支農提供資金保障。
(二)做好宣傳推介,強化金融服務
農村金融機構應抓住一季度人員往來頻繁、資金流動快的特點,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推介金融業務產品和服務措施。通過宣傳推介,擴大農民對金融知識的了解,密切銀行與農民的聯系。
為充分發揮金融產品的融通效益,農村金融機構應努力創新適合農民需求的金融產品,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網絡建設,不斷完善和創新支付結算暢通渠道,讓廣大農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存款、取款、轉賬等金融業務,享受到“零”距離的金融服務。 同時,銀行應進一步簡化貸款手續,縮短貸款審批時間,對農戶小額貸款做到手續簡便、及時發放,方便農民。銀行還要加強對客戶經理的業務培訓,增強其業務素質,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支農資金的及時到位。
(三)確定支持項目,優化信貸投向
農村金融機構應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特點,積極調整信貸計劃,優化貸款投向,確定支持的重點。
對當地政府規劃的糧食、蔬菜、林果和農產品出口創匯等項目,積極給予支持;對國家標準化豬、牛、羊、雞等養殖基地和畜禽品種的改良及引進,積極給予支持;對當地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給予支持;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推廣引進積極給予支持。并對所需化肥、種子、農藥、農機具等生產資金優先發放,對農業產業項目資金優先安排,對科技興農項目資金優先支持。同時,大力支持村戶加大增產措施,改良土壤,興修農田水利,改善生產條件,增加產量,提高商品率,增強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幫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增產增收。
(四)抓好信息傳播,防范業務風險
銀行在為農民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應開展送科技、送信息等下鄉活動,聘請科技人員為農民舉辦講座,向廣大農民傳授最新農業技術,提供致富信息,為農民發家致富獻技獻策。
一、文獻綜述
在金融市場上,銀行與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進而產生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Stiglitz,Weiss(1981),Wette(1983)提出了信貸配給現象,指出隨著利率(或抵押)提高,申請貸款的企業的平均質量會下降,而企業在得到貸款后會選擇風險較高的項目。在市場均衡的時候,銀行的利率(或抵押)會低于使市場出清的水平,此時,企業對信貸的需求高于銀行對信貸的供給,一部分企業的信貸需求無法滿足。通常情況下,中小企業缺乏完善的財務會計制度,缺乏高品質的抵押物,對銀行而言,中小企業是信息不透明的。Berger,Udel(l1995)的研究認為,大銀行具有較低的中小企業貸款比重。Berney(1999)的研究表明,商業銀行的中小企業客戶一般歷史較久,財物安全性相對較高,貸款種類一般集中于交易性貸款。中小企業融資上的小銀行優勢在國內學術界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張杰(2000)、林毅夫(2001)、郭斌(2002)等都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相對較為成熟的大銀行而言,小銀行更傾向于向中小企業放貸。針對目前國內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許多學者提出大力發展扶持小企業、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的中小金融機構的建議。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相對于其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一定的劣勢。商業銀行需要有針對性的在組織機制和經營模式方面進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本文結合國外商業銀行服務農村金融市場改革的經驗,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進行改革的邏輯路徑,探討適合商業銀行服務農村金融市場的經營模式。
二、國外商業銀行改革經驗
國外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表明,如果采取得當的措施,以適當的政策支持予以配合,商業銀行依然可以實現對農村金融業務的成功經營。起源于1885年的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現已成為法國農業金融體系核心機構的大型商業銀行,在促進法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現階段,它占據了法國農業信貸市場份額的85%以上,在6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支機構,業務涵蓋了商業銀行、金融產品、證券經紀、保險、股票發行、以資產為基礎的融資和私人銀行等多個方面,已經躋身國際最大全能銀行的行列。在其發展的這100多年來,法農貸結合法國農業的特點和自身的發展情況,探索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早期,它是政府政策性金融與合作金融的結合,是行政導向與農民需求的統一。面對著經濟的發展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單一的小額農業信貸無法確保可持續經營,促使中上層逐步走向商業化、多元化經營。最終,法農貸在業務上實施綜合經營。法農貸在組織結構上也創新出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合理架構,它實行自上而下的三層金字塔結構,由吸收和管理活期儲蓄的基層地方信用社、自主發放貸款的區域銀行和落實農村金融政策的農業信貸局組成。美國的農村金融組織從需求的角度來構建,由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系統、政府農業貸款機構、政策性農村金融和保險機構組成。凡是農業貸款占貸款總額的25%以上的商業銀行,可在稅收方面享受優惠。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是“二戰”后由美國、日本及一些歐洲國家政府發起成立的,服務于歐洲的戰后重建和復興。目前是國際上進行中小企業貸款比較成功的銀行之一。它的業務主要通過在各國、各地區的行開展,行單獨考核與記賬,及時撇除壞賬。
三、我國商業銀行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模式探討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現狀
自2006年以來,我國啟動了新一輪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截至2011年1季度末,全國共有從事農村金融服務的新型金融機構552家,其中村鎮銀行500家,貸款公司9家,農村資金互助社43家(見圖1)。圖1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狀況到目前為止,包括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商行在內的幾乎所有類型的國內商業銀行,都競相申請設立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在20世紀末大規模撤出農村金融市場的國有銀行以及在農村地區一直經營不善的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也是如此。隨著新型農業機構的發展,商業銀行農業貸款的份額正在逐步流失(見圖2)。
(二)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的邏輯
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現有金融機構為主導,對民間資本的進入進行了審慎的限制。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必須由現有金融機構作為主要發起人組建。盡管政策上鼓勵民間資本設立小額貸款公司但卻不允許其吸收存款,在轉變為村鎮銀行時還要由現有商業銀行作為發起人。資金互助社為社員提供存貸款、結算等社區互助,不得為非社員辦理金融業務。由現有商業銀行來組建村鎮銀行,當出現經營風險時其母行會進行救助,可以將風險損失內生化,降低了機構的風險行為;而由民間資本組建的小額貸款公司如允許吸收存款,當出現風險時只能由政府來實施救助,其冒險動機相對較強,但規定必須由全部自有資本運營則存在著過度防范金融風險,損害了經濟效率。下面通過建立一個基于風險選擇的道德風險模型來予以說明。假定農村金融機構面臨兩類借款人,分別擁有風險項目和安全項目,兩類項目成功時投資收益分別為Rr,Rs,對應的概率為pr,ps,項目失敗時沒有任何收益。其中,Rr>Rs,pr<ps,pr*Rr<1<ps*Rs。假定投資所需資金全部來源于貸款,投資資金標準化為1。金融機構資金來源于自有資本k和吸收的存款1-k,存款利率為r,度量項目風險需要成本c。當且僅當資本比例超過一定水平時,金融機構才會激勵冒險。由pr[Rr-r(1-k)]≤ps[Rs-r(1-k)]-c,解得,k≥k*=1-(psRs-prRr-c)(/ps-pr)。可見只有當資本比例超過k*時,金融機構才會選擇安全項目。政策要求村鎮銀行擁有少量資本金,如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最低要求,但必須由現有金融機構作為主發起人或大股東。當村鎮銀行經營失敗時,母行必須對其進行救助,甚至是直接實行并表監管。相對于母行來說,村鎮銀行的規模顯得微不足道,這一舉動就相當于給村鎮銀行注入了無限大的自營資金,將風險損失完全內生化,現有金融機構作為大股東沒有任何冒險激勵。商業銀行紛紛在農村地區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處于對以下特權價值的向往。通過在農村地區設立新型金融機構,母行至少可以獲得四個方面的收益:一是較大的存貸款利率差;二是農村金融市場壟斷產生的價值;三是可能從事非農金融業務的價值;四是響應政府號召給母行業務發展帶來的額外收益。正是這些特許權價值的存在使得現有金融機構有激勵積極申請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并在短期內有助于改善農村融資狀況(洪正,2011)。
(三)商業銀行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模式探討
現階段,商業銀行要想針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改革,就要做出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在此制度框架內,非正規金融機構將有條件地被納入正規金融機構之內,從而形成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新型金融機構能夠兼具農村金融機構的優勢,并引入競爭機制使各類金融機構之間形成明確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互相彌補業務與能力的缺陷,避免各自的不足,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因此,建立一套新型的商業銀行型金融控股公司就成為當下農村金融改革的一種模式。它的組建方式、業務模式和組織結構有別于以往。由于信貸業務目前仍然占據著農村金融業務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新型金融機構的建立可以考慮在強化和完善銀行信貸業務的基礎上加以實施和完成。可參考歐洲復興銀行的發展思路,借鑒“合作制”的組織結構,保留我國現有商業銀行的身份,充分利用其資本資金實力,以及其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和風險管理水平,以參股的方式參與經營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互農業保險基金等地方性、基層性金融機構,建立因地制宜、靈活、高效的新型金融控股公司,保證客戶和銀行之間的有效溝通,銀行的專業人士和當地農村專業人士或有威望的農業專家之間的良性合作。可借鑒法農貸的成功經驗,嘗試采取多級控股的思路重新設置商業銀行,在總行、省級分行兩個層面參股經營包括農業保險公司、農業產業基金、信托公司、農業租賃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地方性、基層性金融機構(楊衛東,2009)。通過這種控股模式,能夠滿足金融機構商業化運作農村事業的需求,有效地解決大型商業銀行面向中小企業客戶時的規模經濟和比較優勢的問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既堅持了自己的優勢,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經營特色,又合理地避免了與同行業的過度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