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3: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新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育理論;統計學教育;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確立“學生主體觀”,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建構主義理念正是倡導學生主動建構,自主學習。因此,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托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僅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從學生“學”的特點出發,探討統計學教師課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學”的特點
建構主義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本質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認為學生學習有如下特點:
1、學生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背景的建構。即學生在學習統計課程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對客觀世界中各種自然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構了大量的樸素概念或前學科概念。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統計學概念的系統。學生的前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它是影響統計學學習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導或決定著學生的感知過程,還會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和學習過程產生影響。
2、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主體建構的過程,要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和改造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在這種建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對當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地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本身也做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學生不是被動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組織、引導,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3、學生學習既是個體建構過程,也是社會建構過程。雖然知識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但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正如統計的特點具有社會性)。此外,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對某種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同時,學生可以與教師、統計專家等展開充分溝通。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共同體,從而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因此,課堂上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以及對課堂社會環境和情境的營建是學生獲得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二、建構主義理論教師“教”的特點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
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和導向作用。教師應當發揮“導向”的作用和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2、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發現者。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錯誤的診斷與糾正,并用科學的原理和原則,給予正確的引導與指引。
3、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介者。教師是學生與教育方針及知識的橋梁。教師既要把最新的知識和分析方法提供給學生,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教與學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隨著教學活動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師,或在學生。分開來看,“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能動作用;“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教師則對這些活動施加影響。合起來看,在教學活動這一不斷發展、循環往復的全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因此,“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可以實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
“基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學”與“導”的活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融合的,在和諧中不斷向前發展。因此,按照“學與導和諧發展”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按照“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誘導試學——引導探學——開導活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要從現實的、有興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情境開始。讓學生一開始進入學習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統計就在自己身邊,體驗到學習統計的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習統計的興趣,萌發積極主動探索統計理論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師要通過對課堂的組織,讓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學習興趣,“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盎然地進入了對統計學知識的探索,學生才能學有所長。
(2)探索問題,增強學生主角意識,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課堂教學方式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揮、學生操作的教學現象。學生要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轉換,對新經驗和舊經驗進行綜合概括,解釋有關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導,設計有思考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研究探索,教師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通過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發現學生有價值的建設性建議及方法措施,及時制止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計算分析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偏差,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以往統計學教學中,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學生能否記住計算公式、方法、意義、應用條件,能否利用這些知識完成所設問題的正確計算。而“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在課堂中,就應該更加關注學生能否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關注學生在靈活應用統計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興趣,變抽象的科學法則、科學方法為得心應手的工具,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參與學習統計的快樂,享受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愉悅。
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統計學教法探討
1、設計課堂教學新模式
統計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統計學基本理論和定量分析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評價。統計學課程內容基本分為三個模塊兩個層次。第一模塊:研究統計學的一般問題,屬于基礎理論。第二模塊:推斷統計的理論與方法,相關與回歸分析,屬于一般的統計方法及其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運用。第三模塊:時間序列分析與預測,統計指數與因素分析,統計綜合評價,屬于社會經濟統計方法的特有問題,側重于各種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兩個層次即理論部分和計算分析部分,兩部分知識比為30:70。反映了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要求。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因而首先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優勢,探索最優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應進一步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做到:(1)合理處理好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學習內容的實用意義。(2)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3)采用啟發式、精講多練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構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設計課內課外相融共生的大課堂
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想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在書本之外查閱圖書、報刊、雜志、網絡等資料,以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吸取精華,為我所用,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還要通過課內設計的實訓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實訓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統計調查方案的編制、調查問卷的設計、統計表統計圖的制作、綜合指標分析、統計案例分析等內容。統計實訓的課內教學采用精講、示范、多練、答疑的方式;課外教學采用學生自行分散復習和有組織分組制表、制圖、社會調查、整理計算分析等方式。
3、實行點、線、面、體相結合的大統計
“點”是指讓學生根據某一知識點完成作業、實習。“線”是指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讓學生把若干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實訓。“體”是指讓學生能就學科體系及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深入、全面、綜合的分析與應用。在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培養、設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從高度整體把握統計的思路和統計分析、評價思想。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建構性學習中的積極作用,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教學中應根據統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學家,教學中可以適當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影響學生的心智,塑造學生的靈魂,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善于設疑,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充滿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統計持久的濃厚的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對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信心,不斷地在自我實現中超越自我。
5、設置情境,在交互中實現教學目標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也不單純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木訥課堂。課堂中的社會性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交互,二是學生之間的交互。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師生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統計教學要從過去主要關注“人機交互”到關注“人際交互”;從只關注學生與教師、教學信息的交互到關注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學生與校外專家、實踐工作者的交互;從關注個別化學習到同時關注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社會性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交互中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6、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更是參與者。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來應對此次教學改革呢?
一、教師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學習“中國畫”的“留白”藝術,課不能備得太滿,要給生成留有空間,要對各種情況做出預測。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善于課堂提問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的勇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提問時間,在每堂課前、課后,都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提問,并實行學生無錯原則,解放學生,大膽提問,課外也也盡可能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孔子在《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術:先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意思是說提問要由易到難,同樣問題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過對容易問題的解決,取得經驗,樹立信心,難題也回得到解決。
三、創建良好的課堂氣氛
適宜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以趣開頭,精心設計導入語,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興味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此外,教師應巧妙、適時地提問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表揚學生,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注重課堂情景表演
課堂情景表演兼顧了教學目標中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和身體運動領域三個方面,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它是推進語文素質教育,強化學生主體活動,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教學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個人表演、小組合作、綜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即興表演課文(或只是其中的詞句、片斷),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使學生在體悟中不斷創新。
五、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使學生感興趣,從而使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教材的重點和知識的深處,使語文教學在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思維的狀態中進行。例如:教師在句子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發展思維的天地,引導他們學會多向思維,使他們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
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交際環境,營造民主、和諧、融洽的交際氣氛,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級的學生中尤為必要。在識字教學中訓練口語交際,最常用的方法是擴詞、造句,還可以讓學生們講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記住這個字或某段話的,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說話,利于學生記憶生字,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設計主題活動,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互相間進行交流,使他們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圍繞主題,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此外,教師們還應該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學生便會感到親切,樂于表達。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07
高中數學學習對很多學生而言是非常有難度的。曾經有多少學生因為數學成績差而放棄理科選擇文科;曾經多少學生因為數學成績不理想而選擇放棄學業、離開校園;曾經有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只有智力發達、腦袋聰明的人才能學好;曾經也有很多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但不曾放棄學習,終有一天得以成功。數學真得那么難嗎?數學真得像很多人說得那么恐怖?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待數學這門課程,我們不能以比較難學、難懂為理由而選擇放棄學習,我們該有的態度是“迎難而上”。
既然曾經有很多人經過努力和不斷拼搏獲得了數學學習的成功,那就證明數學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可怕。筆者認為,學好數學并非難事,只要將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刻苦自學相結合,學好數學取得優異成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特別是近年來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學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對學生主體性的強調進一步得到加強。筆者結合自身近幾年實際教學經驗和對新課改的理解,總結出一些比較新穎而高效的數學教學新方法,希望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加強師生互動,營造和諧有益的教學氛圍
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教”與“學”二者友好結合來完成的過程。在新課改下,教師如果還一直沿襲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實踐,不僅對于學生學習新知識無益,而且對于教師本身的不斷進步也是有百害還無一利的。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在以往的教學中或許起到過一定的幫助,但在當下這個新的教學環境中,作為新型的教師和具有現代思維的學生群體而言,我們都不該將其一成不變的傳承下來。對于其中有益的部分,如基本知識的講解和講課流程選擇性的繼承;但大部分內容需要教師及時跟進和予以改革。加強師生間在教學中的互動是新課改的需求,也是為了方便學生加快對知識的吸收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性的方法。在高中數學授課環節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互動,這種互動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題或者讓學生向自己提問等方式完成。比如,當教師講到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等差或者等比數列的公式,以及讓學生對課后習題進行回答等。也可以出題讓學生判斷其是否是等差數列或者是否是等比數列。在此試舉一例:1,3,5三個數字能組成等比數列或者等差數列嗎?為什么?請具體解答。通過2*3=1+5可以得知,三者成等差數列。這種方式適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長期使用。
二、引導為主,激發學生邏輯思維及思辨能力
新課改實施后,教師的教學被要求到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教學的目標是為了能使學生掌握自己所講授的新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因此,讓學生及時的參與到教學實踐的環節中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筆者建議教師可以采用談話法或者是討論法展開教學。談話法的特點是注重師生一問一答,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教師在講到具體題目和新課講授時運用。而討論法則主要是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展開。在此試舉一例,比如,當教師講完函數這一章的內容時,可以出一個綜合性相對較強的題目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各小組派一位代表進行解題陳述,教師最最后的總結發言。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給學生安排某些習題,讓學生分組討論。這種方式不僅對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的鍛煉有所提升,而且有助于學生之間友誼的延存。
三、贊揚為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一味的埋頭自己講自己的,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態,也不要一味地偏袒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學習成績相對差一些的學生給予過多的批評和指責。作為教師,要盡量兼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因為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上都是平等的,教師不能因為某些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就總是對其大加指責和諷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贊揚,特別是對那些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更要加倍的給予其表揚和肯定。
學生在開始與教師所授課程接觸時,往往會先入為主,對教師的好惡作為作為是否喜歡其課程的標準。在上課時,教師要對學習進行話語表揚,如“你的解題思路很正確”、“你回答得很正確”、“比之前回答得更全面了”等。這些話語表揚有助于學生減輕學習數學的緊張心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暗示和適應之后,因為教師對其的不斷表揚和認可,學生很容易形成對這門課程的喜愛,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覺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也就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事情了。當然,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贊揚和鼓勵,所以教師一定要對此予以重視,但同時要注意“表揚一定要堅持適度原則”,不能進行不切實際的表揚,過度的表揚夸獎會取得相反的效果,引起學生的反感。
四、及時進行知識梳理,加強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測驗
我們都知道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任何教學策略都有其存在的適宜性和局限性。但新理念新方法的引進應是教學改革的活水,如果新的方法未能整合于語文課程教學最根本的價值下,未加選擇的應用到一切課堂教學中,其結果只能是讓語文老師忙于使用新方法裝點課堂,而忽視了使用這些新方法的目的和價值,這樣的教學改革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力求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健全的人格,奠定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作為為基礎教育打基礎的小學語文學科,語文課堂教學再怎么改革,語文的工具性、基礎性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不變的根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在扎扎實實地進行知識和能力訓練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并且要運用科學、合理的過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研究課標,尋求教學的要點;研究學生,尋求學習的起點;研究教材,尋求知識的生長點;研究教法,尋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堅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原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與素養的全面提高。
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最有效地—種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學教材中大多數課文依靠學生的自讀可以實現讀的目標。不過有的文章要么內容難理解,要么背景比較復雜,學生很難設身處地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容易產生歧義或片面的誤解。教師的講解、點撥還是很有必要的,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催化劑。因而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盲目的跟著潮流走,應該根據具體課文的文本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東施效顰。
關鍵詞:幼兒英語;故事教學;運用;策略
因幼兒年齡較小,在英語學習中常會遇到各種阻礙。為了提升幼兒英語的學習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嘗試不同的方法教學。根據長期間教學積累的經驗看,故事教學法的運用有助于幼兒學習成績的提升,增強了他們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能力,是新時期幼兒教育的新方法。
一、引進故事教學法的作用
“故事教學法”是根據課堂教學的題材及相關類容,經過整合處理后以故事形式在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能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上。故事教學法不僅減小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難度,也加快了兒童對英語知識的吸收。
1、引導學習。教師通過講故事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通俗化。如:“mei lin and her new pet”這一故事中,在講到:“oh. it’s a snake. how long it is!”時,可讓孩子們伸長手臂做“long”,讓孩子們對“long”單詞的學習更加熟悉。
2、理解詞義。單詞是英語的基本元素,掌握了單詞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教師根據故事講解單詞可提高學生們的理解水平[1]。如:pep book two unit three中,可通過講解“the big turnip”這一故事,根據故事中的“come on, my friends. please help me.”“one, two, three, pull.”等句子,理解 “pull”的含義就容易多了。
3、增強能力。若教師講授的內容超出幼兒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則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故事教學法不僅緩解了緊張的課堂氣氛,也增強了他們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二、故事教學法的具體步驟
幼兒英語教學引進新的方法之后,教師要根據新方法使用的有關條件制定科學的教學步驟,讓故事教學法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工作。
1、前期準備。課前準備工作能為后面的故事教學法運用創造有利的條件。教師可選擇某一個與知識相關的故事進行講解,從而讓故事教學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工作[2]。
2、描述故事。當即將引用故事時,教師最好先向孩子們介紹故事的名字,讓孩子們對故事產生興趣及期待心理。在介紹故事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提出有關的問題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致,如:講“the big bad tiger”故事時,我則提出:“what do you know about pigs?”等問題,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即興表演。幼兒對于新事物都有足夠的好奇心。“即興表演”是英語課堂互動的有效方法,教師可結合故事中涉及到的詞匯要求學生表演,如:講到“cry,laugh,pain”等表情詞語時,我則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表情展現出來。
三、課堂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故事教學法的運用在幼兒英語教學中尚處于嘗試階段。教師必須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的教學工作都應圍繞
學生開展,這樣才能讓孩子們的學習興致被帶動起來。
1、注意停頓。講故事時注意停頓可以及時調整節奏,留給孩子們一定的思考時間,讓他們能自主思考學習英語單詞的含義。如:在“the big turnip”中講到“i can’t pull it up.”時停頓,同時做一個拔的動作。孩子們根據動作明白了“i can’t pull it up.”意思,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2、注意交流。“眼神交流”是英語教師需要掌握的一門藝術,其不僅能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暗示,也能輔助教師的教學工作[3]。如:“the big bad tiger”時,當講到有人敲門時,我則將聲音放沉、語速放慢、爭大眼睛,用疑惑的眼神看著孩子們,然后問:“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從而帶領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3、注意運用。幼兒英語故事教學法中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的,為了讓孩子們的英語水平進一步提高,教師在講故事的同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們運用英語知識。例:在“meilin and her new pet.”故事中出現了“what’s in it?”、“how long it is!”等句子。我則借此機會列舉其它相關的句子,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英語。
結論
總之,故事教學法的運用是幼兒英語教學的改革需求,只有引進更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英語教學水平,讓孩子們接觸到最專業的英語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故事教學法,為孩子們呈現更好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盧晨晨.幼兒英語教育體制改革的有效策略[j].英語教育研究,2009,30(4):39-41.
[2]張近東.故事教學法在英語學科教育中的運用[j].揚州大學學報,2010,16(12):40-43.
——“一德四新”學習體會
通過學習,明白“一德四新”就是要對我們教師繼續進行師德教育,讓我們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和接受新的知識,采取新的方法,運用新的技能去教新時代的書去育新時代的人。
“新理念”,就是要我們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把育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新知識”,就是要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還是年老的教師,都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鑒國內外教育教學實踐成果,拓寬知識視野,增強知識儲備,深化學科專業知識,更新知識結構。提高知識素養和學科知識水平,促進我們教育教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新方法”,就是要我們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努力探索、創新課堂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在教學中能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改進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加強團隊合作研究,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教學目標。
“新技能”就是要求我們能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強化和創新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議課、課后反思、學情分析、考核評價及課題研究等基本技能;不斷提高我們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技能,具備引導學生課堂上傾聽、思考、提問、交流等能力;提高我們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德四新”,讓我找準了我們教師專業發展的切入點: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要從研究教學入手。我們知道,新課程的核心,是轉變我們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沒有師生課堂行為和方式的變革,就沒有新課程的真正實現。師生課堂行為與方式變革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一德四新”(即師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括號內外加起來總共才有“二十個字”,可它體現長遠目標的追求又能體現近期目標的遞進;也就是觀遠方我們要終生學習,看近處,我們要用新的教學理念設計好當前的每一堂課,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課。我們要用“四個新”精心構思我們的教學設計,要用“四個新”為形成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提供前提保證,從而為促進課堂教學中“人”的主動發展提供前提保證。
關鍵詞:寬松和諧;激發學生情趣;自主學習;靈活方法
應適應新課程提出的評價理念,在課程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發展“好課的標準”。評價一節數學課應特別重視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確定符合實際的內容范圍和難度要求
每一節課都應當是有針對性的,沒有一個適合任何學生的教材與教案。教師設計一節具體的課時,都應當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只有根據學生實際和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教學條件,確定恰當的內容范圍和難度要求,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不考慮學生實際,不加分析的利用現有的課堂教學設計,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當我們把教學活動關注的重點從教師傳遞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活動以后,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標準,應是學習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
二、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好的課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建立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板著面孔,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并不意味著只是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
三、激發學生情趣,課堂活潑有序
隨著對學生主體觀的重新思考與定位,看一堂好課必需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課應是教師努力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甚至可以議論紛紛。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聲不絕于耳,教師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愿望,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四、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景,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會數學。
五、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燥、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于學生生活實踐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新課標數學課本也正朝這個方向前行。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以學生熟悉的,并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取代脫離生產、生活的數學問題。
六、尊重學生需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級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特征,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好的課程應當關注不同學生的需要,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提出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可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教師在教學中要恰當處理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同類型的反饋信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七、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的要求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需要,同時也要符合不同的學習內容。探索與發現的方法是需要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應當用這樣的方法。新概念、新方法的內容需要學生去探索,有些規定性的內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為高年級學生設計的活動情境與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的活動情境會有很大的差別。
八、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