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價值
時間:2023-06-28 16:51: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頒布后,深化課程改革與加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英語學科的教學更是走在前頭。龔亞夫說:“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將不僅教授問路、點餐、購物等為了在外國環境中“生存”的內容,而將涉及學生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應該為促進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是涉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中也提到“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2]因此,做為教育前線的英語教師有必要及時探析、研究學生核心素養及英語課堂中如何對英語核心素養的落實,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一)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英語就是一種語言技能,談不上素養。其實,這種觀點只注意到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的價值,沒有全面把握英語作為一個學科的育人價值。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英語學科的育人的價值,就不能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所謂的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指某個學科的課程內容除了使學生學習某些學科知識和發展學科技能之外,還要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態度、思想品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發展。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門學科都有育人的價值,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學科也不例外。[3]英語學習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也與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英語的過程是學生接觸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識與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的過程。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有助于我們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構成要素。從英語課程設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目標來看,具體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核心”;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達的水平和特點;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還包括評價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解釋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學習能力則指學生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調適學習策略,努力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 、品質和潛能。”[4]
二、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整個學校課程的靈魂,統整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的各個要素。”[5]但是對英語教師來說,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課型中滲透和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課型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實踐探析: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最愛重視的一個課型,同時閱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文化品格、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摒棄了以往只著重于字詞句、長難句的講解,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和闡釋,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討論、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等。例如:在教學PEP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以中秋節引導學生討論中國傳統節日,在這些節日中所做的活動,再過渡到了解外國的節日和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外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廣告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從而激勵他們積極的態度和增強學習的責任感。整個教學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學PEP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過設計:預測、質疑、討論等任務型活動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運用不同閱讀策略閱讀故事并獲取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閱讀教學還拓展到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在詞匯課型教學中,可以通過看視頻、學幼鰲⒔燦⒂锏然疃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open the door ”這個短語時,除了教給學生讀音,還播放開門視頻,讓學生知道在開門時應該注意前后的行人,學會禮讓。這讓生硬的語言滲透了人性和溫情,培養了學生必備的人生品格。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滲透自然拼讀法,讓學生掌握拼讀法則,努力達到“看詞會讀,聽音會寫”的本領,提高他們識記單詞的能力,讓他們掌握英語學習的重要技能。
在對話課型教學中,可以通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傾聽他人的觀點,并傾聽他人的觀點合作共享,分析綜合。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體會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生活。同時,在中語教學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學生設計解決問題型的任務, 讓學生找出解決辦法。如只給學生100元錢,讓學生設計“購買計劃”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購物單,平衡零食與書籍費用,使自己的錢實現最大化價值。同時,也可以在全班設置評委組,由評委們選出最好的購物單。學生評判的過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過程。[6]
總之,在不同的課型中,通過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各個年段、各種課型的活動系統化,逐漸建立起校本核心素養培養的特色活動系統,走出一條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創新之路。
我們教師要認真思考英語學習對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重要性,重視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品格。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今后一段很長時間的主要教學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4]陳琳.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6.(1).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體系;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不僅僅是指數學知識與技能,也不僅是簡單的解題能力,數學核心素養依賴于數學技能和相關知識,并且高于知識和技能,凌駕于數學方法和思想之上.想要真正理解和認識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建立數學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就需要對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進行準確的掌握.數學核心素養具有持續性、階段性、情境性、抽象性、習得性以及綜合性等特征.現代教育要求小學數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自身存在的個性化獲得良好的發展,促使每名學生都能夠有不同的數學發展.
一、數學文化熏陶
從宏觀的角度上來講,數學文化存在屬于數學本身的變化特點以及本質特征,從某種程度上加強了數學文化熏陶對小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促進,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數學文化具有加強的美學價值、智力價值、理性價值以及知識價值等,能夠通過數學圖形、公式以及符號等幫助學生深入欣賞數學當中的美學價值,引導學生能夠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思想去分析生活當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數學問題[1].數學文化當中包含數學思想、顯性知識,還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態度以及情感等一些隱性的東西,當數學精神、方法、思想以及知識等共同作用時,學生能夠在數學思想當中感受到數學精神的發揚,有效地豐富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內涵,有效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逐漸形成.
二、數學理性思維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與數學學科不可分割,從素養不同的發展角度來講,不同學科應該使用不同的核心素養進行研究,有效地實現將核心素養融入每一門學科當中,這對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小學數學這單一的學科來講,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理性思維緊密相連.實際上就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經歷、體驗和觀察等過程逐漸形成一種能夠理性分析、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法[2].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位置與方向”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教學游戲加上數形結合思想方法進行教學,將學校中的球架、旗臺、教室、大門等主要建筑畫在同一幅圖中,并且標注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很多小學生對方向感和位置感的掌握程度非常弱,教師可以應用這種數形結合思想,使各個建筑物的位置更加形象化,讓小學生在游戲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位置與方向,提升學生數學思想的形成,為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數學課程改革
受到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更側重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視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強調充分利用教學提升學生的分數,而忽視了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w性以及差異性.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堅持以生為本是當前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逐漸將數學核心素養也包含于課堂教學當中,并且獲得了良好的落實[3].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分數的加法與減法”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設置一些問題,如,分數加法的運算法則是什么?分數減法的運算法則是什么?詳細地認識了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構建分數單位的概念,這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性質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自主探究過程以及相應的教學內容,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的環境,引導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內容的記憶,加深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對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四、結 語
綜上所述,數學核心素養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價值和本質,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能一味地只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建立過程當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數學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安寧.淺談數學思想方法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示――以雞兔同籠問題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97-100,111.
“核心素養”有多熱?從各類教育報刊的專題文章,到各級論壇、學術年會活動,可見一斑。人們不禁追問: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提核心素養?它將對學校、教師帶來哪些挑戰?
核心素養是什么?
理解核心素養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素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廣邀學者自1997年至2005年進行了為期近九年的“素養的界定與選擇”專題研究。研究指出,素養是對知識、能力、態度的統整,是個體在與情境的長期互動中逐漸生成的。凸顯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性,強調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動與學習。
有研究者用素養=(知識+能力)態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現素養與知識、能力、態度的關系。其中態度是關鍵變量。如果態度是負分,一切知識與能力皆會產生負面效果。
從素養到核心素養,則是對人面向未來的“關鍵少數”素養的凝練。人的發展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學校教育不可能全部囊括。明確核心素養,把這些最基本的素養培育出來,其余的素養,便會在這個根素養上生發、生長出來。
教育部《意見》對核心素養的界定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礎之上的。早在2013年5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牽頭國內幾所重點師范大學,啟動了“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課題。課題組領銜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指出,現在世界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學生核心素養”。它應該包含六個方面:
?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
?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
?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
?核心素養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
?核心素養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體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2015年11月,林崇德教授在北京首屆高中學生發展指導高峰論壇上透露,課題組共組織了48場訪談,涉及575位專家,最終得出學生核心素養的3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
?社會參與:道德品質、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
?自主發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新
?文化素養: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技術與信息素養、審美與人文素養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教授在第二屆北京教育論壇上表示,“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工作報告已經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鑒定。課題組也已經開始以提煉學科素養為切入點,對核心素養的具體描述展開研究。
為什么要提核心素養?
對于“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少教育者都心存疑慮,甚至有人認為是在“瞎折騰”。事實是否如此?為什么要提“核心素養”呢?
這就首先要回到概念產生的語境,它是對深化課程改革現實問題的直接回應。
《意見》指出,課程改革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表現出“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等現實問題。
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便是試圖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些難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后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表示。
其二,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核心素養指標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最核心的素養,是學生必備的品格。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強調,信息化時代,價值塑造應擺在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開放、多元的時代使得西方世界滲透對中國和平演變的思想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嚴重,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國家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讓每一位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具有堅實的中華文化底蘊、擁有一定的國際視野。
辛濤明確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其三,核心素養的提出是順應信息化、國際化的時代要求。
在日益復雜、多元、開放和強調創新的時代,互聯網讓知識信息變得海量、唾手可得,未來社會各行各業既呈現高度分化、專業化特征,又體現跨界融合的特點,對人才的學習能力、綜合素養、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應對復雜情境的關鍵能力,至關重要。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褚宏啟指出,國際上對核心素養的選取都反映了社會經濟與科技信息發展的最新要求,強調創新能力、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自我管理等素養,都是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袁振國認為:“核心素養就是面對加速變化的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未來20年甚至10年沒有人能清晰預判的情況下,教育要給孩子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使其能夠應對未來不確定情境中的真實問題。”
其四,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是“素質教育再出發的起點”。
柳夕浪在《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一文中梳理了“素質教育”的演變史: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到“兩全、一主動”(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到“一個靈魂、兩個重點”(以德育為靈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后來又有“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以及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等。
然而,素質教育到底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素質?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具體化的內容。這種理論上的“模糊”,既給實踐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間,也讓校長、教師感到困惑。
著眼于素質的可塑性,建立中國兒童青少年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借以指導、規范教育教學改革,“走向素養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將成為新時期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傅國亮認為:“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取代知識傳授體系,這將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意義深遠。”
核心素養將對學校、教師帶來什么挑戰?
從知識導向到能力導向,再到素養導向,體現了教育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回歸。
明確學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核心素養,才能圍繞其修訂課程標準,確立學業質量標準,科學設計課程體系,精心選擇課程內容,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改革,落實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克服學科知識本位與教學中的短視行為,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在核心素養上達成共識,是學校、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第一步。
2015年11月,在廈門舉行的中國教育學會第28次學術年會上,物理學科課題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緒培透露,開始許多專家對“核心素養”如何通過課程形式、教學實踐進入學生內心很不理解,因為各學科的教學邏輯已經深入人心。后來,大家逐漸達成共識:不管哪門學科,都不是以培養“××家”為教學目標,而是針對未來每個公民。比如不專事物理專業工作的孩子,通過學習物理,能給他們打下什么烙印?給予他們什么能力來適應社會生活?
教育部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綜合組成員王月芬認為,核心素養教育體系的建構,有助于實現從學科中心轉向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關注,為育人模式、評價方式的轉型奠定基礎,指明方向。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將從單一知識、技能轉向綜合素質,從學科學習轉向跨學科學習,從灌輸式學習走向探究性學習。
申繼亮強調,必須重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每個學校、每位老師都必須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清楚每一位學生適應未來發展應該具備的素養,將課堂教材與學生的素養聯系在一起,而不僅僅是與考試掛鉤。
在中國教育轉向對人的能力和品格關注的今天,教師如何提升核心素養的問題變得更為緊迫。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指出:“技術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學,但是再偉大的技術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學。”
(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理念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發展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其價值觀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非常容易出現價值觀扭曲的情況,非常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因此,在初中政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能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鍛煉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不僅如此,初中生是我國建設和發展的希望,是未來社會建設的重要接班人,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
初中政治教材中涉及非常多的內容,可約束學生的行為,改變學生的思想,使其能了解和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職責。在政治知識的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順利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學生就能了解自己的義務,增強自身的使命感,主動承擔起自己的義務和職責,而這非常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可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懂得樂于助人、相互幫助,而這能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從根本上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三)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階段,政治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法治知識和道德知識,可使其深入理解和掌握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可讓學生真正理解國家價值的內涵,增強其法律意識。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還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其能為了祖國發展而努力學習。這樣的政治課堂能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還能使政治學科的教學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有益于搭建特色政治課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有效融合和綜合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價值,還能很好地詮釋道德教育的本質。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合理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益于為學生搭建特色政治課程,可以將其作為搭建特色政治課程的主要途徑。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政治教師應將核心價值觀切切實實地引入教學的各個環節與流程,將其貫穿于課程的整個過程,唯有這樣,才能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并幫助學生樹立長遠目標。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
(一)確定教學目標,完善教學計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將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質充分呈現出來,能將我國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念反映出來。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真正實現中國夢,就需要國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作為重要的價值引領。因此,學校應帶領全體教職工了解和貫徹黨的十精神,將學校教育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這也能為初中政治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要想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落實,教師就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并確定恰當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具體到課時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從根本上保證教學方案的可落實性和實施性。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教學方案,從多個角度和方面鉆研教材內容,用心搜集和整理更多的教學素材,利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真正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強化課標理念,優化學生學科素養
在開展初中政治教學環節中,教師應科學把控政治課程的性質,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實際情況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表現為年齡小、經歷少、心智未成熟、在價值理念方面具有可塑性高的特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合理引入初中政治教學,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諧對待自己和社會、他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教師須圍繞核心價值觀開展德育工作,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思想覺悟水平并優化道德品格,從而推動學生提升學科素養,這也符合課程標準理念。把初中政治教學合理融合核心價值觀,還有利于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基于此教學模式下,學生將會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推動自身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夯實基礎。
(三)挑選教學案例,激活探究興趣
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政治學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學科,具有理論性和思想性的特點。其中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和復雜,學生難以準確理解和掌握。此時,教師就應在教學時加入各種教學案例,改變枯燥單一的教學內容,激活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興趣。因此,教師需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挑選合適的教學案例。例如,在教授“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個小品:一個經歷千難萬險終于獲得成功的少年,帶著金錢、美貌、誠信、才學、健康等背包過河。但是因為這些背包實在是過于沉重,必須舍棄一個才能順利過河。于是,這個少年思考片刻決定將誠信扔掉。此時,教師可圍繞著小品內容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這位少年,你將會選擇丟棄哪一個呢?”學生可在小組中相互討論和交流,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觀點,而教師需進行適當點評,并借助多媒體呈現一句話:“一個人做人的基本準則就是誠信,而這也是一個人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核心與基礎。”之后,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一個十分經典的小品,即《打工奇遇》。學生需分析小品中的社會現象,并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非誠信行為,并說明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危害。有的學生認為,在生活中出現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的行為,都屬于非誠信行為,需要進行抵制。在聆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可進行總結和歸納:謊言背后隱藏的是利益和面子,其產生的危害就是失去信用,因此在生活中必須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能實現健康、快樂地發展和成長。借助真實案例的方式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觀點,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融入日常教學環節,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言談舉止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在日常教學實踐環節中,初中政治教師須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與接受水平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秉持合理與科學性原則開展此教育活動,以提升政治教學效果與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根本目標。與此同時,在日常教學環節中教師還須有機融合教學內容和具體狀況,借助適宜的典型事例、歷史故事或新聞事件等方式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以此為學生呈現簡單易懂與直觀形象的知識。比如,在開展關于勵志類課程教學時,初中政治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自行采集有關勵志方面的故事,例如,霍金與張海迪等名人故事。在課堂中,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互相交流與分享自己搜集的事例,并圍繞此內容進行探討,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立自強的品質并強化思想道德素養。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環節中,初中政治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可以弘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與美德方面的故事,比如,宣揚善良與愛國的事例,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可以滲透核心價值觀的電影,如《紅海行動》與《戰狼》等愛國電影,另外,初中政治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與此相關的法律知識,強化學生法律意識與自我約束力。
(五)構建模擬現場,增強法治意識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是其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擁有的思想意識。法治意識是學生擁有公平、正義、平等和權利的前提,初中階段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在此基礎上開展法治意識培養非常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為了實現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要構建相關的情境和場景,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入合作探究活動。例如,在教授“生活需要法律”這一課時,教師需加入一些貼近實際生活的素材,還可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自行搜集和整理生活中聽到的法律故事,并在上課時分享給其他同學。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先圍繞著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法律具有怎樣的作用?如果生活中缺少法律,你認為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子?”為了讓學生了解缺少法律的生活狀況,教師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將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演繹出來,呈現缺少法律的生活實景。此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社會熱點、新聞報道等。在完成情境的構建后,教師還可提出一些探究任務:哪些法律與人們的生活存在緊密關聯?如果缺少這些法律,人的生活是否會發生變化?教材中的行為都是自覺的嗎?我們的主要權利都有哪些?學生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和學習,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問題。這些案例和探究活動都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可有效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其能自覺遵從法律、尊重法律,學會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在政治課堂中,教師需增強學生的公共事務意識,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在必要時還可加入模擬法庭、聽證會等,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六)發揮表率作用,優化學生綜合素養
為更好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保質保量地完成教育目標,初中教師不僅需要博學的才識,還應具備開闊的視野,因為學生將直接受教師言行舉止的影響與熏陶,而且,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普遍向教師看齊,將教師視作自己的學習榜樣。為此,教師應優化自己的言行舉止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此,在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中,初中政治教師應利用言談的方式幫助學生拓寬眼界并了解國內外大事。除了言談之外,還應時刻關注自身的形象,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與嚴謹治學的工作精神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教師持一種尊重與愛戴之情,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積極傳播正能量。此外,初中政治教師還應以師生平等的理念溝通與交流,強化“民意”,在互動中逐步了解與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及時輔助學生處理學習與生活問題,逐步強化自身教學能力與思想品格,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并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從而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與進步。
(七)有機融合教材與時事熱點,引入核心價值觀
在開展初中政治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圍繞課本內容,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材內容。然而,政治課本中不乏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此類知識點為學生帶來了較高的學習難度,學生很難理解與記憶這部分知識點。基于此,若政治教師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講授課本知識,不僅無法保障課堂教學效果,也致使學生不能很好地內化課本知識,也就無法順利與有效滲透核心價值觀。針對此問題,初中政治教師應有機融合課本內容與時事熱點,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核心價值觀。以“關心國家發展”一課為例,為有效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優化對學生教材內容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核心價值理念,初中政治教師可以選取我國自主創造的科技成果等時事熱點,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析此社會熱點,并形成自己的認知,從而逐步引入核心價值觀。
(八)借助多元實踐活動,深入實施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施過程
黨的十報告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了最新概括。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落實黨的十八精神、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
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兩結合”
1.正面教育引導與糾正學生錯誤思想認識相結合
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質上是促進大學生價值認同的過程。深入闡述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使學生準確領會理論內涵。堅持正反兩方面入手,在進行正面教育的同時,還要對學生思想和行為中存在的錯誤認識加以糾正,關注學生的思想問題和情緒表現、傾向,加以解決和疏導。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利用正面典型的榜樣示范作用激勵大學生,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
2.課上、課下的教學實踐鍛煉與積極的情感體驗相結合
價值觀教育是一個不斷參與與體驗的實踐過程,只有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既體現為大學生自覺接受的態度,更體現為大學生將心中的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規范自身的行為。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施過程
1.以“財貿素養”教育為基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教學內容
以“愛心”教育為重點,圍繞“愛自己(關愛生命)、愛家人、愛他人、愛學院、愛祖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制度”的教學思路,用愛心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家庭氛圍和社會氛圍。設計“誰不夸俺家鄉美”,辯論賽“戰與和”等項目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愛家鄉、愛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懷,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以“責任”教育為內容,圍繞“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覺履行社會職責。設計“我們的大學生活”“畢業實習的第一天”等教學活動,通過小品展示、團隊討論、個人演講等形式,強化教學內容,做到知行統一。
以“誠信”教育為主題,宣講“做人的誠信、大學生的誠信、企業的誠信”,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結合職業院校的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講解《弟子規》”“尋找身邊的感動”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
以“創新”教育為題材,采用啟發式案例教學、課堂問答、創新能力的練習與考核等方法,按照“為什么創新――什么是創新――怎樣創新”的邏輯思路,訓練高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以“嚴謹”教育為補充,使學生領會嚴謹的人生態度對未來職業所具有的意義。
總之,在高職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和筆者學院的“財貿素養”教育相結合,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又要把“財貿素養”教育上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使二者高度結合和統一。
2.以“理想信念和中國夢”教育為主線,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中心思想
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第一章的教學內容,闡述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我的夢”與“中國夢”的理論關系,引導學生把個人夢想與偉大的中國夢想結合,把個人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理想相統一,鼓勵大學生在實現個人理想時為祖國建功立業。以樹立個人的職業理想為基礎,設計高職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以圖文并茂的“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的理想”為題的主題演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3.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引領,設計高職學生教學實踐活動
關鍵詞:高職護理;課程文化;內涵建設
作者簡介:郭麗(1983-),女,山東荷澤人,菏澤家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1-0036-04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課程文化作為高職護理校園隱性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臨床護理文化對接,其建設必須有針對性、創新性。高職護理院校課程建設不能僅僅注重課程內容,還應體現文化的元素,做好課程的文化建設才是提高高職護理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和關鍵,也是衡量高職護理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課程文化的內涵與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一)課程文化的內涵
課程文化中精神文化是課程文化的核心,物質文化是課程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載體,制度文化是課程文化的發展規范[1]。課程上升到課程文化至少需要5個條件:即要有正確的價值和理念、要有完整的體系和整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序列、要有相應的教材和教案、要有有效的實施和評價[2]。
(二)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當今臨床護理工作的復雜性、病人性情變化的無常性和醫患關系的緊張等,迫使臨床急需大量會溝通、能操作、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高端專門型護理人才。課程是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重要載體,是護生感受護理人文情懷最直接最前沿的媒介,也是個人素質與職業素養進行碰撞、學習、融合、內化的橋梁和平臺。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即是通過實用性、實踐化文化實踐形式,達到核心價值觀、護理職業觀的傳承,通過制度或措施得以保障其發展。對于人的基本素質、對于社會人的優秀美德、對于護士的職業素養等理念、價值的傳承永遠是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的靈魂和前提,也是核心和基礎。
二、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護理院校課程的文化功用不是很明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職課程“重技能、輕文化”,簡單地認為“課程文化”就等于“文化課程”;二是片面地把文化課和思想政治課想當然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三是專業人文課程開始得到重視,但過于形式主義,簡單地認為開設如護理心理、護理倫理等課程就等于護理專業人文素養的全部,忽視了課程之間的關系、作用、課程形式和教學活動實踐等內涵建設;四是沒有重視全部的課程,只是“文化課程”和“護理人文類課程”的各自“圈地自萌”和“孤軍奮戰”;五是缺乏課程文化建設的體系。
三、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把握“三個結合”原則
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應該把握“三個結合原則,”即結合職業教育特色、護理專業特點、與臨床護理文化的對接點進行文化建設[3]。職業教育是與產業緊密相連的一種教育,結合產業和專業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所在。作為護理專業,其核心是照顧,實質是服務,這種服務是在科學護理知識和嫻熟護理技能的基礎上為病人進行的身心護理,以達到恢復健康、促進健康的目的。尤其是現階段健康是指“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道德健康”,這也就要求當代的護士必須有足夠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素養進行全方面的深層次護理,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高端”“技能型”護理人才,文化護理便是護理的“高技能”所在。高職護理文化建設還要與臨床護理文化對接,文化對接是“校企合作”深層次領域,此對接一方面是對護理校園文化的激勵和滲透,另一方面是對臨床護理文化的輻射和促進。
(二)從“一個原則、兩個角度、三個層次”確立高職護理課程文化結構體系
1.“一個原則”是指針對高職護生的文化認知特點進行針對性建設。國民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普遍都有這樣的認知,本科生、研究生才真正是“象牙塔”的主人,高職生不過是過客或是旁聽生或是差生。不光普通民眾這樣認為,連高職生自己也這樣認為,甚至產生深深的自卑感,但基于90后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標榜,又處于容易被誤解但又極度渴望被認同的敏感矛盾中,這樣的社會認知現狀也直接折射到文化認知中,直接導致目前高職學生,尤其是從事關懷和照顧的護理行業的高職護生們其文化認知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其內心認同文化的“光環”和“神圣”,但基于社會對于他們的片面認知和自己的束手無策,使得他們內心認為自身打上文化的烙印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二是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使他們找到了宣泄這種矛盾的出口,但基于社會文化的多元性、繁雜性又使得他們文化認知迷茫和盲從;三是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下而對于選擇護理專業的高職學生們來說更是顯得無所適從,因為護理本身就是一個照顧、服務的行業,而且是用真心、愛心、耐心對病人進行身心綜合護理的過程,必須有著飽滿的文化情懷和扎實的文化關懷能力才能真正勝任這個工作,所以很多高職護生們幾乎就是“趕鴨子上架”;四是雖然高職護生們在文化認知和文化撞擊中產生迷茫和失衡,但他們卻有著感受時代的敏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熾熱性、探索求知的積極性、追求目標理想的執著性。這又讓高職護理文化建設看到了曙光。
因此高職護理課程文化應結合學生們的文化認知特點,首先讓文化接接底氣,高職護生能觸手可及,然后喚起高職護生內心關于文化的渴求,其次發揮好高職護生文化認知中的優點,借助其優勢進行建設。最后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實踐,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要讓高職護生們有精神支柱是關鍵。
2.“兩個角度”是指從個體的文化功效和群體的文化功效兩個角度去建設。文化對一個人來說,包括一個人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對于每個高職護生,我們既需要傳授個人的知識,同時還要要滲透到能力培養中,用道德和法律來約束,用信仰去武裝,注重藝術性,以便形成習慣。文化對一個群體來說,是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對于高職護生這一群體來說,還要從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方面去重點培養。
3.“三個層次”是指中華傳統美德之于基本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于社會人,護理職業素養之于職業人。首先,傳統美德塑造基本人。包括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團結友愛、恭敬有禮、謙虛和氣、見義勇為、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修己慎獨、敬業盡責、勤奮刻苦、節儉愛物、整潔健身、崇求樸實等等。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每一個護生都應會最基本的傳承和踐行。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社會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括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以及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基本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我國的每一個成員的嚴格要求[4]。高職護理院校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育總體規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5],尤其是針對學生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的教育,并倡導一個自由、平等、公正的價值氛圍。再次,護理職業素養打造職業人。包括勤勞敬業、救死扶傷、愛傷觀念、感同身受、體貼關心、安全意識、自尊維護等,護士職業素養是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護理職業崗位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在護理實際工作中體現的作風和行為習慣[6]。這些職業素養應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中。
(三)通過全面覆蓋與各自分工、全程延伸與階段建設構建高職護理課程文化的四個維度
1.全面覆蓋與各自分工。全面覆蓋是指課程文化建設應關注全部的課程,不僅僅是文化課。高職護理專業的課程大體包括四個模塊,即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人文類課程。其中基礎課包括思想政治類、語言文化課類、基礎應用課;專業基礎課包括人體結構和功能、生理、生化、病理、藥理等;核心課程包括基礎護理、內外婦兒等專科護理等;人文課程包括護理導論、護理管理、護理倫理、護理心理等。承載文化素養的課程不僅僅只包括思想政治課、文化課,應包含全部的課程。因為高職護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就是指護士的職業技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兩方面,而護士的人文素養包括外在的動態的人文素養,或者叫談吐,以及內在的靜態的職業操守,或者叫職業道德。一個人的動態的人文素養離不開語言課程、文化課程的學習,靜態的職業操守需要護理人文類課程進行專業化的訓練,而護理人文課程的理論和理念需要在專業核心課程中去實踐和驗證,所以說課程文化建設“一個都不少”。
各自分工是指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從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方向方面進行明確分工。一般基礎課,尤其是思想政治類、語言文化課兩類應重點負責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授,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人文類課程三類課程重點負責護理職業素養的培養,但同時三類課程分工也不同,其中人文類課程負責護理行業人文素養核心理念的傳遞,更多的屬于理論層面的闡釋,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負責護理人文素養的實踐形式,屬于護理內涵的實踐層面的驗證。如專業基礎課中藥理學的慎獨、解剖學中嚴謹和客觀、病理學的循證、生理學中微觀辯證等,當然專業核心課程是重中之重,是基本人、社會人、職業人三重文化特征在各專科護理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尤其是護理職業素養的展現更為突出,特征更為明顯。
2.全程延伸與階段建設。雖然每類課程承載的文化功能不同,但建設還需全程延伸與階段建設相結合。因為傳統的課程開設有一些弊端,或者說在課程安排上有些誤區。比如說一門課一般只開一次,而且一門課既然開設一般至少要覆蓋完整的一學期,即使課程內容有限。這樣課程安排過于形式主義,不夠靈活。就課程文化建設來說,有必要進行改良。
一部分課程可以全程延伸,比如負責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授的基礎課,像思想政治類、語言文化課等可以貫穿于高職護理校內兩學年的每學期中,且每學期課程內容應嚴格劃分開,做到三對應:一對應其他類課程的開設進度,二對應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授內容,三對應學生的專業認知階段。比如語文課,第一學期可以重點傳播中華民族的孝道、家風、禮儀、涵養等優秀精神,從對應角度來看,因為學生剛入校,對專業認識是懵懂的,對人文認識是膚淺的,可以由淺入深、由廣人文到窄職業進行逐步滲透和過渡。第二學期重點傳播現實社會中的全民的正能量、和諧文化、雷鋒精神、信仰教育等,自然過渡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傳承上來,而且從對應的角度,這一學期正好開始進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人文課的學習階段,此階段語文課負責的文化內容正好和專業基礎課慎獨、嚴謹和客觀、循證、微觀辯證等,以及和專業人文課的針對性職業素養的傳授相輔相成,達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職業素養的自然過渡,不至于讓學生接受職業素養太突兀。而第三學期正好是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階段,為促進學生學習護理的堅定信念,從信仰、心靈成長、社會的適應等方面進行鋪墊,成為專業核心課的重要的幫手,而到四學期多開設護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以及就業課程,語文課應更多地開展一些與職場有關的話題,如奮斗、創新、務實等精神,為學生以良好的心態迎接實習和就業作準備。
而對于專業人文課程等其他課程還是需要分階段重點建設,這和全程延伸的語言課、思想課是相輔相成的,并不矛盾。在人文類課程中重點闡述與職業、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核心素質內容,這部分內容要做到精、準、狠,直面現實問題、解決專業關鍵問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要把該課程所承擔的文化功能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不喧賓奪主,不顧此失彼,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線,以文化傳承為靈活和升華,既不能只講專業知識忽略人文,也不能過于放大人文的功效,忽略專業知識,顯得華而不實。
(四)確定高職護理課程文化建設的重點載體
首先,教材是基礎和核心。教材是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的“雙代言人”,要想發揮課程的文化傳承功能,必須有一套相匹配的和利于文化傳承的載體,而這個載體即是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直接的工具,尤其對于職業學校的課程更應是直接的教育、職業的教育。通過有特色的教材,最大程度契合文化教育。
其次,教學活動是保障和關鍵。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同時親身去感受文化的內涵,讓所有人都去探索發現,讓所有人都會解釋和闡述,所有人互幫互助,所有人都會評判對與錯,而不是純粹的說教。
最后,有趣、實效的課外活動是延伸。傳授文化不能僅有課堂教學活動,還要開展有趣、實效的課外活動,發展文化傳承的“第二課堂”。不能泛泛地開展唱歌、跳舞等文娛晚會,應該更上一個層次或另辟途徑,更加契合職業教育。比如感恩教育、各類“微”比賽(微信、微博、微電影、微拍客等)、“護理正能量”展覽等等。必要時建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高職護理實訓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組織護理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愛心公益活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和勤工儉學等活動[7]。
總而言之,課程文化建設要堅持改進創新,善于運用高職護生最容易接受的的方式,搭建學生便于參與的平臺,開辟學生樂于參與的渠道,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
(五)保障機制使高職護理課程文化持續性發展
1.將文化元素融入課程評價標準中(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考試)。首先,教師要在教學中傳遞文化。堅持師德為上,將教學中傳遞文化表現作為教師考核、教學評價的首要內容,并形成長效機制。按教師授課科目不同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優秀教師給予宣傳和獎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增強文化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8]。其次,學生的課程考試要融入文化評價標準。針對不同科目性質采取不同的考試模式,純理論課客觀題與主觀題結合,尤其是主觀題考查學生的認知。理論+實踐型、實踐學時相對少的課程,如護理人文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等,可以采用試卷和作品兩種方式,尤其是作品,既可以是文字設計,也可以是視頻等;實踐學時相對多的課程,如專業核心課、綜合實訓課,在實訓考核時采用臨床情景考核,如護理操作,包括操作能力、溝通能力、人文素養、愛傷觀念、關懷意識、健康宣教等多指標為一體的評價標準。
2.制定政策和制度將課程文化建設上升學校戰略的高度。學校層面要將文化建設,特別是最基本的課程文化上升到學校戰略的高度,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教師和學生,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不斷完善高職護理院校文化教育,形成傳統文化育人、護理文化塑造人的愛國、愛自己、愛護理的氛圍與精神環境,探索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不斷為臨床一線輸送高素質技能型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煒.高職課程文化的內涵、特色與建設策略[J].職教論壇,2015(20):37-40.
[2]劉菲菲.破譯課程文化建設的未來密碼[J].未來教育家,2014(1):58-59.
[3]文安華,等.護理院校校園文化與醫院護理文化對接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44-145.
[4]溫小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價值觀的倫理互通與哲學契合[J].理論月刊,2013(7):35-38.
[5]肖鳳翔,史洪波.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業教育意蘊[J].職教論壇,2015(7):27-28.
[6]陳燕,等.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3(23):72-73.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探究
一、思想品德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思想品德課程核心素養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技能、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質。它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思想品德學科總體來說,難度系數不大,但德育作用突出,在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占據關鍵地位。小學學生年齡比較小,可塑性大。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正好起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作用,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班本化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的核心素養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生本理念”,班本化教學正是重視學生集體觀念的體現,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引領學生共同學習,形成共同的高尚的價值理念。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具體策略探究
(一)導入生活情景,充分利用實際例子
班本化教學是區別于籠統教學的個性教學方式。導入和創設與課程高度適合的情景是班本化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學生年紀尚小,更容易被直觀的畫面所吸引。因此,教師在導入生活情景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添加一些具有生活元素的圖片、聲音、視頻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利用生活教學為載體,教學內容更容易展開,而且在課堂上穿各種生活情景,能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而且,在充滿生活事例的課堂中,班級氣氛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能積極地思考和討論,共同對一件事情做出一致的、正確的判斷,從而真正領悟課堂教學知識。[1]例如,在學習《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時,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堂上提問:生命是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想起小草、大樹、小魚、小貓、小狗、人等生命。這時,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物,通過豐富多彩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了解各種生物的特征。多媒體教學能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前,領略生命的真諦。
(二)把握課堂情感,產生思想共鳴
思想品德教學中包涵很多情感教育。這些情感教育能烘托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產生某種情感的熱情,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同時,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學生更容易產生思想共鳴,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教材中思想情感的挖掘,注意添加課堂新元素,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創造良好的課堂條件。例如,在學習《我是中國人》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說出我國的國名、首都、國歌、國旗、國徽、國慶節等,讓學生知道自己是中國人,要具有愛國情懷。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產生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為了更好地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增加一些歌曲播放、視頻展示的環節。如在聆聽《大中國》時,學生可以慢慢跟著吟唱,在大合唱的氛圍下,愛國情感則油然而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