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

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8 16:50: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

篇(1)

【關鍵詞】區域經濟;物流產業;發展。

一、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

(一)物流產業的概念及特征。

物流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又稱為物流服務業,是一種由物流資源產業化而形成的聚合性產業,具體包括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配送服務以及信息平臺的資源整合手段。這些資源運用于產品市場的多個領域,包括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的大部分流通業務。不論是生產類企業還是流通類企業,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動或物流業務,但是這些物流活動或物流業務本身不是物流產業,只有將這些物流活動或物流業務獨立化、社會化為一種經營業務,才能稱其為物流產業。因此,相對于物流企業來講,物流產業跨出了單個經營主體的狹隘約束,泛指一類物流企業集聚而成的企業群。

從物流產業的定義,不難看出物流產業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服務性行業,只要跟物流活動有關的行業行為,都被納入物流產業的運作范疇。如圖1.1,綜合所涉及行業的共同特點,物流產業具有典型的基礎特性,也就是說物流產業鏈下具體業務的實施必須依托交通基礎設施和系統的物流裝備,而且物流產業本身的服務行業特性決定了其通過時空屬性改變來實現商品價值的轉移,也就是具有服務性,在商品轉移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多個行業和生產、服務、流通部門,體現為它的綜合性。

(二)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

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區域內由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地理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產性綜合體,屬于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經濟系統。它不僅受制于地區性的自然資源稟賦,更重要的是與投入資金、勞動密集程度、技術先進度等社會因素密切相關。隨著綠色經濟生活觀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個區域的經濟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單純的經濟指標數據上,需要考慮社會整體效益以及地區性的生態效益,這樣構成的區域經濟才是較為完整的一個主體,但當前的經濟環境和發展水平又決定了物流產業發展起初對環境的較小依賴度,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對環境這方面不予考慮。

區域物流,泛指區域經濟中的物流產業,屬于宏觀范疇的概念。現代經濟體系下的區域物流更多的側重于區域內部從供應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務的運輸與集散的一體化,它以特定區域為腹地,在這個特定的區域地理環境中,結合各區域經濟發展的規模和范圍,連通區域內外商品的輸入與輸出,并通過運輸業務、倉儲服務、包裝服務、配送服務以及信息平臺建設等基本活動的有效構成,最大程度的服務本地經濟建設,穩定本地生態經濟的良好有序發展。其實,通過以上對比可知,區域物流就是對區域經濟中物流產業的產生、發展等一系列行為的總體概況,濃縮為通過關注區域中的物流產業,來促進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二、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分析。

(一)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內向關聯。

1、物流產業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物流產業具有深入所有行業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產業能夠有效快速培育區域內部重點行業的經濟增長極,通過這種區域內的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最終很好的刺激經濟的增長。據統計數據,2009年美國物流產業規模為9000億美元,占美國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就已經高達9.9%。另一組數據顯示,近20年之內,日本物流業每增長2.6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就增加1%。

不僅如此,物流產業的發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動效率,進而減少生產、流通過程中的運營成本,提高經濟單位的運營效率,通過改善物流環境較好的提高區域內企業的競爭力,而且高度專業化、規模化的物流產業涉及到許多行業,具有極強的產業關聯和帶動效應。物流產業對與區域經濟的影響,除了表現在對產業關聯的推動作用,還有助于調整區域經濟結構,良好的物流產業帶動其他產業間的資源流動,降低生產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穩定的適合本區域物流產業發展水平的經濟結構狀況。

2、區域經濟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物流產業發展,當然離不開區域經濟的配合,區域經濟決定了物流產業所能最終達到的水平,一個經濟水平較低的區域經濟體,很難發展起較為成熟的物流產業鏈條。可以說,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物流產業發展的基礎和衡量標準,任何物流產業的集聚和復合,都必須依托于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當然完善的區域經濟,很大程度上擁有較強的區域競爭力,內部的市場機制和資源配置水平都較為領先,可以為融入各行業的物流產業做好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規模同樣決定著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較大的經濟規模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物流業務量,繁忙的運輸業務,大額的訂單,高效及時的配送服務等等。也只有規模巨大的區域經濟體,產生較高的效益,才能將本區域的物流環境整治的井井有條,更有效率。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影響著物流產業的運轉,進而影響到其最終的物流產業績效。

(二)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外向關聯。

本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與物流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是體現在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內在相關性。然而,區域經濟體的存在,客觀上產生了區域經濟體之間的物流產業活動,這種相關性對于物流產業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區域間的經濟活動,體現在物流產業間,就表現為區域之間物流業務帶來的資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傳遞與運轉。根據區域的相互依賴理論,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緊密相連的。一方面,物流產業水平可以反映區域經濟體之間的外向關聯特征,反映區域間的經濟來往密切程度,體現區域間的依賴和貢獻度;另一方面,區域經濟體之間的密切關聯,必定會加快當地區的物流發展水平,經濟要發展,生產、流通市場是發展的基石,區域間的經濟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產業的集聚以及復合性發展。

三、當前各區域經濟中物流產業發展的現狀。

通過上述區域經濟與物流產業的內向關聯與外向關聯的分析,我們知道要發展地區經濟必須重視對于地方物流產業的培育與引導,也需要能夠明確各區域發展過程中物流產業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的現狀。當前經濟環境下,物流產業在各區域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物流創造的GDP占據總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高。因此,必須重視各區域中物流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物流企業規模小,綜合服務能力較差。

物流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集聚型產業,需要產業間的集聚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從當前我國各重點區域經濟體的發展狀況來看,物流產業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簡單的運輸對接、倉儲聚集、共同包裝、互助配送基礎上,沒有形成真正的有機統一。而且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業為主體,雖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門、各領域,但是沒有形成統一的大市場,一系列物流活動還主要是依靠本企業內部來實施,沒有具體的分工細化,沒有高度的專業化操作,必定加劇內部實施的運轉成本。據統計局數據,在我國目前工業企業生產中,直接勞動成本占總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費用占商品總成本的比重約為40%,全社會物流費用支出約占GDP的20%,在莢國和歐洲這個數字分別為5%和10%。因此,我國目前的物流行業成本明顯處于較高的不經濟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業形式上的集聚不能達到規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擔,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業的存在,使得區域內物流產業的綜合服務能力水平較低,大部分物流企業都難以脫身于物流市場上的激烈競爭,不能將更多的資金、時間、技術、人才應用于本區域或區域間物流服務的建設上,只有少數的大型物流企業有些這些方面的成績,但效果也不十分明顯,因為物流產業最終還是要面對具體的消費群體,這樣的復雜流程和過長的服務產業鏈,難以保證服務水平的高質量。

(二)地區差異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層次不齊。

據統計,歐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例約為76%,美國約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長,而我國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比例占比相比較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不僅如此,我國的物流產業的發展還呈現非常明顯的區域差異,這更減緩了第三方物流服務的普及性。

1、東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歷史及地區分布的原因,我國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逐步遞減的趨勢。由區域經濟與物流產業的內生關聯性,我們知道,經濟發展水平對物流產業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經濟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趨勢。這樣的經濟背景,便產生了物流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尤其表現在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方面。東部的物流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實施效率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已經開始向專業化的細分工過渡。而經濟較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帶來的產值比重仍舊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業自身為基礎的產值創造,這樣相比于東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現逐步加大的趨勢。

2、各區域內部差距顯著。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對于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依靠較深,必須是足夠規模基礎上才能產生的專業性分工。在這方面,盡管東、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個區域內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顯。比如東部地區的滬寧杭經濟區,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國最優。而位于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的淮海經濟區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則相形見絀,無論是絕對額還是所占份額,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勢。

(三)區域性物流信息系統缺失,宏觀調控能力不強。

物流產業的各個環節之中,除去傳統的運輸、倉儲、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臺的建設。信息化建設是現代物流業的靈魂,單一的物流企業很難具有用現代物流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區域性的物流產業便可以構建區域物流信息平臺來進行運作。但正是由于區域經濟的差異,也產生了對于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的差異,較為發達或者成熟的區域經濟體,能夠建設成物流信息系統,但在全國來看還屬于極少數。大部分區域體都沒有專門對于物流信息的專業化建設平臺,這也就決定了區域內部或者區域之間進行宏觀調控把握物流產業發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發展物流產業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對策。

明確了當前經濟環境下的物流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必須找到途徑來解決問題改善現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物流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促進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導區域經濟走向穩定發展的增長之路。

(一)壯大物流產業,形成區域集群效應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密切關系,表明了物流產業對于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必須毫不猶豫的著力壯大物流產業,著力引導物流企業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產業化方向發展。國家對于物流產業的發展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關部門必須積極負責起來,制定更適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物流產業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國家出臺政策重點支持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這對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場將會產生極為遠大的影響,會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邁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產值占荷蘭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業務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較大的差距。只有建設物流產業的目標,已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還必須考慮到產業集群的角度,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產業集群缺一不可,國家應著力推進區域內部的物流產業集群,體現出本區域的集群優勢,在此基礎上,區域間的跨區域產業集群也必須得到重視,這是增強我國物流產業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二)因地制宜,促進第三方物流集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細化,物流逐步從生產領域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第三方物流,這與生產、流通環節中物流的業務整合起來就構成了當下的物流產業。物流產業的發展,具有較明顯的區域差異,這也就產生了第三方物流發展的差異。明確了差異和區域特點,必須因地制宜的開發物流產業,對于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區域體,集中主要業務力量發展集約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積極引導自營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約化的第三方物流發展,通過提高物流產業內的專業化水平,降低物流產業的成本,提高所獲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達到效果,必須積極創新制度方式,放開市場管制,促進市場競爭,這樣能發揮第三方物流的天然優勢,淘汰掉不適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業。而區域經濟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必須依托本區域特點,重點建設物流產業的集約化發展,不可過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應該先把本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提高,進而更好的促進本區域經濟發展,最終來促進日益發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約化發展。

(三)建立區域物流信息系統,加快物流信息流通。

現代物流區別于傳統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現代物流信息的建設,誰擁有信息,誰就能在物流活動中擁有優勢,信息系統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給的水平就會越高[5]。區域物流信息系統,能夠最大程度的調控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物流信息,能夠加快區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的利于區域物流產業發展。各主體區域必須明確物流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從宏觀整體角度加以把握。各區域積極設立本區域內部的物流信息系統,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國物流協會可以組織各區域的物流企業辦理會員業務,引導建立全國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各物流企業能夠更公平更有效的參與到本區域物流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中來,以便為本企業的經濟效益、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各區域經濟體都必須轉變物流信息觀念,明確物流信息建設在物流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業也必須注重對本企業信息系統人員的管理培訓,促使企業形成物流信息系統調控下的有效運轉體系,最大化的利于企業生存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有望。現代物流導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8):7-9.

2、欒貴勤。區域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59-623、沈強。吳江。重慶物流產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1,(2):12-13.

篇(2)

關鍵詞:甘肅省;文化產業;區域經濟增長;關系

1 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1.1 文化產業發展產值

“十二五”時期,甘肅省文化產業實現高位持續快速增長,由起步階段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從1.26%增長到2.3%,資產總量從227.5億元增長到578.45億元,法人單位數從3855戶增長到1.1萬戶,法人單位從業人數從8.84萬人增長到20.25萬人。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實質性簽約項目1319個,落地932個,項目落地率為70.66%;簽約合同金額達5893.43億元,到位資金1216.88億元,資金到位率為21.64%。建立了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9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個省級示范園區、23個省級示范基地。新建數字影院109家,實現縣級以上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

1.2 甘肅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隨著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成功獲批,日前,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科學謀劃,采取有力措施,厚植發展優勢,破解發展難題,切實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條彰顯甘肅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規劃》提出,力爭到2020年,文化管理體制充滿活力,文化產業體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全省文化產業年增加值超過500億元,占當年全省GDP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使甘肅成為全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西部現代文化創新的新高地。《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著力構建傳統優勢產業體系、新興文化產業體系、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等三大產業體系;著力打造隴東南文化歷史產業區等三大特色文化產業區;著力加強骨干文化企業、市場體系、人才隊伍、文化品牌、開放合作等五大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完成“五個一百”目標,重點建設10~2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2 甘肅省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2.1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世界上,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也是現代新興的朝陽產業,同時文化產業也是現代信息化時代下的新興產業,是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動力,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經濟價值沒有完全被開發、實現出來,產業下游化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阻礙,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才能夠實現經濟的發展。美國研究結果顯示:區域經濟增長主導產業逐漸發生變化,傳統的工業經濟的作用逐漸衰減,現在提出文化知識產業的概念,將知識產業實現科學合理化的分支,促使知識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比逐漸提高,在現代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文化產業逐漸由文化知識產業擴展為文化產品,大眾文化產品類型日漸豐富,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還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2.2 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

文化產業作為現代新興產業,產業的發展改善了傳統的產業結構。文化產業主要是文化知識產業,其中包括多種文化產業類型,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包括娛樂性文化產業、工業文化產業以及學術文化產業等多種產業類型,各種類型的產業的經濟價值不斷被擴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其中工業文化產業主要是指產品的文化價值,工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有利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傳統區域產業升級。在甘肅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可以看到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具有母企鵝的聯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一定程度上,這兩種元素的基本界限比較模糊。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文化逐漸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關鍵點。

3 促進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策略

3.1 培養文化產業所需的人才

甘肅文化發展規劃中,已經明確表示要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塑造本土的骨干文化產業,甘肅在進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文化人才的培養,堅持“重質不重量”的原則,重視培養高質量、高素養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人員的投入上,政府加強與文化企業的聯系,了解文化產業的實際需求,制定優惠、可靠的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附加價值,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3.2 調整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構

在結構的調整上,文化產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要充分分析當地的產業結構,能夠發展有特色的文化產業,例如發展歷史文化產業(莫高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蘭州)、生態文化(河西走廊)等,根據本地的特色,不斷擴充地域產業的類型,促進傳統的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3 擴大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

擴大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首先要將當地的文化產業的品牌優勢發揮出來,發揮品牌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進行文化消費,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建設特色文化消費市場,并且將文化產業市場集中起來,擴大市場的規模,提高城市人民文化消費的能力,增加文化產值,進一步的促進甘肅經濟增長。

4 結語

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文化產業投入人員、資金不斷增多,文章產業的總產值不斷增多,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企業與政府共同支持,快速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組建文化產業基金,同時還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養,提高文化產業人員的質量。政府應該制定一些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輸入人才,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優化文化產業的結構,最大化的發揮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提高文化產業市場集中度,在甘肅省培育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提高地域文化消費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產值,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黃倩倩.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464+468.

[2] 鄔連東.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5(6):785-791.

篇(3)

摘要:在西部開發的過程中如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健康、穩定、快速地發展,是當前最為熱門的課題。西部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在表現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上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慢,而第二產業發展速度較快;自然條件惡劣,教育、科技、醫療和管理水平較落后。因此擴大西部的消費需求,著力發展區域經濟,加快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優化區域結構,加大對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的投入是轉變當前西部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西部經濟;發展現狀;經濟轉型;產業結構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經濟發展方式的研究都是從經濟增長轉變方式開始的,眾多研究結果表明經濟發展方式要在經濟增長方式的基礎上提出。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來說就是依靠何種手段、何種途徑、何種要素、怎樣加快經濟增長,也就是指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組合方式和生產要素的投入[1]。而經濟發展方式有別于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指的是經濟發展產業、需求、要素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實現方式和促進作用。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強調的是提升質量和優化結構,突顯的是經濟發展因數在數量上的改變。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實踐意義,并且會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指導意義的作用。

一、西部經濟發展方式的現狀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首先是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發展階段投資不平衡造成的。自然地理條件方面,西南各省的土地資源利用較少,區域水資源非常豐富,而西北各省區的某些地區,水資源極為匱乏,嚴重制約了其經濟的發展。在體質資源配置方面,大量的西部農村脫離了城市經濟和工業的發展,使城鄉發展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差異。自然條件和資源配置條件都使得西部的消費能力嚴重不足。而在歷史投資發展基礎方面,“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著力發展了內蒙的軍工、煉鋁、鋼鐵,甘肅的軍工、石化、棉毛紡織、有色金屬,陜西的棉紡等行業。“三線建設”時期則投資了貴州、四川、陜西等省的電子、航空、汽車制造、家電等行業。然而歷史上卻不曾對青海、寧夏、云、廣西等地區進行過戰略性投資建設。而那些歷史上投資過工業生產能力在近些年經過了多次改造擴張,但技術工藝仍停留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水平,只能一味依靠低廉勞動力產品出口拉動經濟。

(二) 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平衡

西部區域經濟除了在發展上不平衡外,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西部經濟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發展的速度遠高于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而這樣的不平衡將加劇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一般來講,第二產業越發達,其第三產業也越發達。因為完善的研發、設計、金融、信息、咨詢、營銷、物流等多種服務是第二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在經濟活動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是相輔相成互相共融的。如果第三產業發展跟不上第二產業發展的速度必定提高第二產業的交易成本,限制第二產業的發展。因此產業結構不平衡必將加劇區域產業的不平衡現象。

(三)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社會全面發展

社會全面發展就是在生產力不斷增長的基礎上,實現就業充分使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讓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及衛生保健服務,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享受更豐富健康的精神生活。說到底一切經濟發展都是以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為前提的。而目前西部還存在大量的貧困問題和發展問題,人均相差相當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環境生態、人均居住條件、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管理方面的投入較少,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生存條件比較困難。而西部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還大量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偏遠邊窮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

二、西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路徑

由西部經濟發展方式現狀的分析可知要轉變西部經濟發展方式應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致力于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擴大西部消費需求;二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加大對第三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并協調好弟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三是加大對科教文衛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一)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轉變

要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應增加消費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擴大西部的消費需求。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一個合理的經濟發展需求結構應該由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共同組成,合理的經濟發展需求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當前發展西部經濟來說擴大消費需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也是調節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結構矛盾的重要手段[2]。微觀來講,增加居民收入就可以化解消費不足的矛盾。比如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擴大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例,擴大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加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等。與此同時還應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也的投入,適時適度控制過快增長的投資。此外,還應該轉變出口增長方式,西部的地區產業可以有機地結合國際產業轉移,穩步有序地推進內需與外需相輔相成的增長機制,使的區域經濟形成良性的循環,促成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發展的局面。

(二)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轉變

要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就應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產業結構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向第一、二、三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轉變。通常情況下,如果某個地區的第二產業發達就會推動該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若產生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企業一旦加大引進服務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興人力資本,就會給企業的支出帶來負擔,增加成本,因此,現有第三產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興人力資本進入實際服務支撐體系的速度會比較慢;二是建立一套全新的服務支撐配套體系的技術、知識相當花費時間,而該地區又是以引進作為升級第二產業技術的主要手段,沒有自主創新,缺少原始產業服務支撐體系[3]。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不平衡的態勢。要改變經濟產業結構不平衡,應該加快淘汰一些生產能力落后的行業,如煤炭、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力;重視運用引進新知識、新技術、新興人力資源,促進第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形成第一、二、三產業共同帶動經濟發展的格局。

(三)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社會全面發展首先要解決貧困問題,貧困是產生各種社會問題的根源,而產生貧困的根本原因又在于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或沒有實現充分的就業。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使人們能夠充分就業,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脫貧問題長期存在于西部的許多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而“一五”、“二五”、和“三線”期建設的西部企業以及西部城鎮居民的貧困問題也相當突出。所以國家應該在政策上向西部傾斜,加大對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其自主發展和創新能力。對于西部的貧困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應著力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擴大農村就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政府還應該為落后地區創造發展機會和有利條件,逐步改善這些地區的軟硬件設施和投資環境,減少貧富差距,縮小各地區不均衡的居民生活福利差距,尤其是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生活福利及水平的差距。

三、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的論述,可以得到關于西部經濟發展方式的現狀的結論: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結構不平衡,消費乏力,而投資、出口發展較快;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平衡,第三產業發展滯后,而第二產業發展較快;貧困現象廣泛存在,公共事業、基礎設計建設和管理水平等長期落后。總結現狀后本文提出轉變西部經濟發展方式應該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加大消費對西部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擴大西部地區的消費需求,由過去過多依賴投資、出口拉動經濟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共同拉動經濟的發展方式;二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步伐,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第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三是加大科教文衛等公共事業的投入,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水平。(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系)

參考文獻

[1]高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區域經濟科學發展[J].天府新論,2011,10(5):90-01.

篇(4)

Abstract:Region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s shown in the form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a certain amount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the form of the composition of economic regions.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essence, is the right choice of regional leading industry, defining the number and size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ssume the task of national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ake it as a core,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關鍵詞:區域經濟;產業調整;經濟政策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industrial restructuring;economic policy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4-0097-02

0 引言

不論哪一種區域,作為全國的一部分,其產業結構優化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一是承認區域相對優勢的區位,從比較利益角度衡量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性;二是從宏觀經濟層次上協調區際關系,追求國民經濟整體的最大利益。與全國產業結構優化相比,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在于如何擺正地區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并把它們最大限度地協調起來。

1 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意義

區域產業政策(regional industry policy)是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和區域經濟發展,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區域產業政策與政府產業政策緊密關聯,前者是后者在區域層面上的延伸和具體化;后者是前者在宏觀層面上的體現。二者形成一種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關系,共同服務于全國及各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區域產業政策的作用及效果有賴于其實施機制及政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現代產業理論指出,資源配置結構的演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發展就是結構的高級化,結構優化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能保證經濟增長率較高的產業部門對資源的需要,使社會總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與利用,可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效益,使總量增長始終有充分的后勁,以較高速度進行。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能保證主導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一馬當先,可以造成萬馬奔騰的局面,使整個經濟增長不斷獲得新的驅動力。

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能保證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不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到了以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不調整就不能繼續前進,不調整就不能進行健康發展。

2 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協調的范疇與均衡的重點

我們知道,區域產業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實現某種經濟和社會目標,以區域產業為直接對象,通過對有關產業的保護、扶值、調整和完善,參與對有關產業的保護、扶植、調整和完善,參與產業或企業的生產、經營、交易活動,以及通過直接或間接干預商品、服務、金融等方面的市場形成和市場機制來影響區域布局和發展政策的總和。區域產業結構政策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變動趨勢而制定的,為促進區域產業結構接近理想狀態而實施的政策措施。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可以及時淘汰落后產業,支持新興產業,并有效促進區域產業結構高度化。如果沒有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完全由市場機制來調節,則落后產業可能得不到及時淘汰,而運用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就可以克服這些缺點。

所謂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協調問題,首先是地區與國家產業結構政策的協調,其涵義是各地區根據國家的總體產業政策,在深入分析本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的基礎上,來確定本地區有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并加以一定扶持;其次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產業結構政策的協調,即各地區在制訂產業發展規劃時,不僅要看到自己是否能發展某些產業,還應當看到其他地區是否更適合發展這些產業,是否已經發展了這些產業。通過地區之間優勢與劣勢的相互比較,明確本地區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之所在。同時,通過一定機制加強地區之間協商,協調好彼此的產業發展戰略,實現合理的區域分工,避免地區產業結構雷同。主要要協調好一些三個問題:

(1)地區與國家產業結構政策的協調;

(2)地區與地區之間產業結構政策的協調;

(3)政府間協調機構和企業間合作組織的協調作用。

3 對政府在協調區域產業結構時突出經濟政策均衡的建議

3.1 實施經濟區域制度和政策一體化,統籌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主要是在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強地區之間的行政協調,構建統一的制度框架和實施細則,實現經濟區域制度架構的融合。同時,構建區域產業發展政策協調和磋商機制,制定與協調各行政區域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等,減少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并逐步在招商引資、土地批租、外貿出口、人才流動、技術開發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統一政策,在區域內營造交易成本降低的政策環境。

區域產業政策不僅服務于各區域產業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而且還應服務于國家整體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這方面,國家制定實施的區域產業政策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幅員廣闊,各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產業素質和水平差別也較大。正對這種狀況,國家區域產業政策應有效地發揮各區域資源、要素比較優勢,促進各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并進而實現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各地方政府也應該因地制宜,從各區域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區域產業發展政策和戰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為此,區域產業政策應選擇特定時期合適的區域主導產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配套的區域產業組織結構,發展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產業技術進步,提高區域比較經濟利益,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

3.2 持續實現區域產業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包括加強各地區現有支柱產業的跨地區企業聯合和重組;建設區域性高新技術產業群落和企業網絡;形成為高新技術產業服務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通過產業區域轉移實現區域結構和布局優化。應持續實現區域產業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遵循效益原則,合理布局區域產業生產力,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實現區域產業生產力的布局合理,僅靠市場機制是難以實現的,而必須充分發揮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產業政策的作用。區域產業結構與生產力的區域布局具有密切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二者是一個是同一的運動變化過程,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就意味著生產力空間或區域布局的調整,因為產業總是坐落于一定區域之內,區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生產力區域布局也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區域產業布局是區域產業運行在空間上的實現,從原則上講,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生產力區域布局調整的經濟效益是可以統一的。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主要是解決在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區域內各產業空間組合的最佳形式即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以求合理地利用區域資源,求得最大的區域效益。因此,通過區域產業政策合理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將有效地實現區域產業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實現產業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益最大化。

3.3 實施靈活的政策,充分挖掘經濟政策傾斜性的特征,促進重點、特色建設的發展

如果說系統性是對區域產業政策的整體結構而言,那么傾斜性則是對區域產業政策系統內部各項政策地位及作用的要求。即是說,在區域產業政策內部,各項具體的產業政策并不處于等同地位,其作用和地位具有輕重緩急之分,這主要與特定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發展目標和面臨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等因素有關。與國家產業政策相比,區域產業政策的這種傾斜性更為明顯,更強調要優先發展區域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產業結構系統是內外開放的,各區域產業結構之間的分工與協作,要求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通常采取非均衡發展方式,從來沒有平衡發展區域各個產業的區域產業政策。當區際交換能比本地區自己經營具有更大的收益時,就應該放棄自己的某些行業或產品生產,通過區際交換和協作來滿足本地區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我平衡,強求區域產業體系的完整性,搞封閉式發展。因此,合理的區域產業政策應當是重點突出、適度傾斜、整體協調的政策,傾斜性是其重要的特征。

從中央政府制定的區域產業政策來說,傾斜性則表現在中央政府立足于全國經濟發展的大局,對特定區域產業發展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傾斜和扶持,以實現全國各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眾所周知,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主要依托于各區域產業發展的水平,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區域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而形成進而放大的。因此,中央政府要縮小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實現協調發展,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實施具有一定傾斜性的區域產業政策,促進落后地區產業的振興和發展,進而推動這些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區域產業政策的這種傾斜性在現階段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得到明顯的體現。我國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重大戰略過程中實施的經濟政策,相當一部分是促進這些地區產業發展的政策,它們既構成中央產業政策體系中帶有一定傾斜性的區域產業政策。

4 結語

如何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選擇主導產業以及如何加快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應是制定區域產業政策時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如果這方面不取得突破,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和進行主導產業選擇就只能是一句空話。任何經濟政策都要為解決特定的經濟發展問題和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目標而制定的。區域產業政策是針對區域產業發展過程而制定的有關政策,其制定實施同樣服務于一定的目標,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本質上就是正確地選擇區域主導產業,合理確定其發展數量和規模,使之承擔起全國區域分工的任務,以此為核心,協調各產業之間在數量和比例上的關系。在原有主導產業因條件發生變化,優勢被削弱的情況下,使新的主導產業接續上來,保證區域經濟系統的正常新陳代謝,使區域經濟的發展始終保持旺盛的勢頭。

參考文獻:

[1]楊治.產業政策與結構優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篇(5)

區域產業政策主要包括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和主導產業發展政策。區域經濟發展是靠主導產業來帶動的,區域實行什么樣的主導產業發展政策是至關重要的。

  一、區域產業政策的特征和作用

  (一)區域產業政策的特征

區域產業政策的作用范圍是區域產業,是為實現區域產業布局、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合理化或優化的,其特征是:

1.區域產業政策具有系統性。區域產業政策是一個復雜變化的大系統,對該系統實行控制和調節的產業政策也必須具有系統性。區域產業政策的系統性不僅表現為他是一種完整的和綜合性的政策體系,而且在于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和分層次的。區域產業政策是具有系統性的產業政策,是區域經濟政策的核心,他與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區域經濟調控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相配合,共同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具有很強的系統性。

2.區域產業政策具有區域性。區域產業政策是從一個區域的角度出發考察問題的,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構成了區域產業政策的內在要求。區域產業政策要在全國產業政策和總體布局的要求下,從區域實際出發,正確確定自己在全國地域分工總格局中的地位,在區域多因素包括自然條件、資源狀況、技術水平、經濟基礎等綜合限定的范圍內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的戰略設計以及布局模式的選擇,以形成區域特色。

3.區域產業政策具有傾斜性。同國家產業政策相比,區域產業政策更具有傾斜性,也就是更強調要優先發展區域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區域產業結構系統是內外開放的,各區域產業結構之間的分工與協作,要求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通常采取非均衡的發展方式,從來沒有不傾斜某些產業的區域產業政策,當區際交換能比區域自己經營有更大利益時,就可以放棄自己的某些行業、產品,通過區際交換、區際協作來滿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強調自我平衡,強求區域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合理的區域產業政策應當是重點傾斜、適度協調的政策,他必須是傾斜的或有重點的。

4.區域產業政策具有動態性。區域產業結構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區域產業政策必須適應并且促成區域產業結構的演化,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動態系統實行有效的動態調節和控制。為此,區域產業政策要指示區域產業結構未來變化的規模或趨勢,認清區域產業結構所處的現實環境和階段,從長遠考慮,往大處著眼,在區域專業化分工的前提下引導并促進本區域產業結構從低加工向高加工過度,從資源、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化,從低級到高級,沿著產業結構演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二)區域產業政策的作用

任何政策都是為了解決特定的社會問題和實現一定的目標而制定的。區域產業政策是針對區域產業結構問題而制定的有關政策。區域產業政策在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實現區域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充分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合理布局生產力,充分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布局合理,需要充分發揮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產業政策在區域產業結構形成和變革中的重要作用。

產業結構與生產力區域布局關系極為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二者的運動是同一過程,產業結構的調整事實上意味著生產力區域布局的調整,因為產業是坐落于一定區域內的,而生產力區域布局的變化,勢必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變。區域產業布局是區域產業運行在空間上的實現,從原則上講,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生產力區域布局調整的經濟效益是可以統一的。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主要是解決在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區域內各產業空間組合的最佳形式即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以求合理地利用區域資源,求得最大的區域效益。

2.實現區域資源配置合理化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區域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促進資源在地域空間上的有效配置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作用在于彌補市場機制在區域配置資源中的缺陷,實現資源空間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益的高度化。無論是生產力的合理布局,還是優化區域產業結構,都是為了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實現區域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生產要素在地區間的充分自由流動,以提高生產力布局的空間效益和宏觀結構效益,從而促進生產力水平和整個國民經濟效益的提高。區域產業結構政策不僅關心區域內各產業的均衡增長問題,而且更重視區域產業結構的成長問題。對一些關系長期發展和動態進步的重要產業的扶植、支持和援助是區域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成功的區域產業政策總是可以有效地促進這些產業發展的。所以,區域產業政策對于當前我國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實施區域產業政策有利于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我國各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只有因地制宜從各區域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發展戰略,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產業政策以正確選擇區域主導產業為中心,盡量滿足本區域人民的最大需求,促進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挖掘區域比較經濟利益,保證區域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區域產業政策從區域經濟的供給方面入手,密切聯系區內外需求,力求實現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推動區域經濟進入良性循環,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必將帶動區域各產業的相應發展,區域經濟的大局就可運籌帷幄。

  二、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和主導產業發展政策

  (一)區域產業結構政策

區域產業結構政策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變動趨勢而制定的,為促進區域產業結構接近理想狀態而實施的政策措施。

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可以及時淘汰落后產業,支持新興產業,并有效促進區域產業結構高度化。如果沒有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完全由市場機制來調節,則落后產業可能得不到及時淘汰,而運用區域產業結構政策就可以克服這些缺點。

區域產業結構政策有明確的目標,即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結構高度化是總的動態目標,針對一定區域的一定時期,區域產業結構政策有其具體的靜態目標,不同時期的靜態目標相連接,就構成動態的總目標。所以,區域產業結構政策是產業政策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政策。

區域產業結構政策中主要突出主導產業部門的選擇。主導產業是區域產業結構的核心,區域產業結構政策通過主導產業部門的選擇,以及促進其成長、發展的措施,進而調整區域產業結構。

區域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通過供給結構的調整來達到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因為資源供給比社會市場需求對于一個政府部門來說有更大的可操作性。資源供給結構不同,其支持的產業結構也不同,因此采取一定的資源供給結構,可以促使區域產業結構向規劃目標變動。同時,供給結構也可以通過分配結構變化趨勢的預測和收入彈性分析,與未來需求結構相適應,增強市場需求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引導作用。

  (二)主導產業發展政策

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總體狀況,技術進步速度,乃至一個區域經濟的經濟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狀況。發展主導產業,困難不僅在于對主導產業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運用和推行什么樣的政策來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頗難處理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導產業的發展,首先應該依靠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這就是“讓市場成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一語的含義。特別是,主導產業一般屬于與高新技術聯系緊密、收入彈性較高,因而客觀上是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產業。所以遵循市場競爭原則,通過優勝劣汰過程,社會資源會不斷地轉移到這些產業中來,而并不需要政府的特別支持。從日本的經驗看,確有一些重要的產業,在沒有得到政府支持的情況下,不僅自身取得了高速度發展,而且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主導產業的發展已不是僅僅依靠市場機制就能完全解決的。在市場機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時候,作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法,就是讓政府出面組織經濟的運行。即使是主導產業的發展,政府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用恰如其分的主導產業發展政策來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從各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的實踐情況看,為了促進主導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快這些產業與部門的技術進步與設備更新速度,提高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的技術、質量,集中資金攻克技術難關,提高設備水平,實行進口替代,減少需求外泄,鼓勵大眾消費,降低某些產品的價格,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不這樣,主導產業就仍然發展不起來,就無法帶動經濟的起飛。

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手段為主導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例如,不同的利率政策和不同的稅收政策的使用;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通過政府出資的形式,使一些潛在的主導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特別是一些落后區域,資金稀缺或私人資本不足往往使一些重要產業難以得到發展,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并不會自動地使主導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在這方面,政府就不是可有可無的。

在市場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時,政府應該用積極的主導產業政策推動主導產業的發展,以推進整個區域經濟的進步與提高。但是,對于多數主導產業和在主導產業發展的每一階段上,并非都需要政府的主導產業政策支持。實際上,有些主導產業和在一些主導產業發展的某些階段上,政府的優惠政策也許不是必需的;況且,成功的主導產業的優惠政策也有一個適度的問題。不適當的主導產業選擇或不適度的優惠政策往往產生很大的消極后果。

  三、我國區域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選擇了主導產業是哪些部門與產業,關鍵是要采取政策與措施培育這些部門與產業的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主導產業,發揮主導產業的作用。過去被選擇為主導產業的部門之所以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原因很復雜。有的是技術檔次低,不能符合國內生產的需要;有的是因為區域產業政策有問題,不利于主導產業的成長。由于我國產業政策和區域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時間不長,從總體上看,還沒有走上成熟階段,對區域產業政策的研究只能說是剛剛起步,缺乏經驗,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長遠打算;顧此失彼,缺乏系統性,而且加上種種客觀原因,在實施過程中,或缺乏連續性,或相互掣肘,相互矛盾。任何政策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向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區域產業政策也不例外,如果前提條件不具備或不完善,不僅其政策的效能難以發揮,甚至還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認清并設法創造出這些條件,對于制定和實施區域產業政策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制定和實施區域產業政策,應當隨著經濟和技術結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技術進步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在制定區域產業政策時,必須考慮區域各產業的技術進步狀況以及不同產業技術進步的快慢對區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和制約,把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具有改造傳統產業作用的新興產業放在優先地位給予重點支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區域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將使區域經濟發展處于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和任務不同,區域產業政策也應當隨之不同。要制定出正確、合理的區域產業政策,特別是要使正確、合理的區域產業政策準確、及時、全面地貫徹下去,這并非易事。把握好區域產業政策重點,配合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及時調整與修改不合理和過時的區域產業政策,是充分發揮區域產業政策作用的根本保證。從來不應有固定不變的區域產業政策。

區域產業政策發揮作用時要通過一定的區域經濟運行機制來實現。現在,我國資源配置是依靠市場機制來進行的,區域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適應市場機制作用的要求,為此,要加快培育市場體系。培育市場體系包括理順價格關系,發展商品市場特別是要素市場,改造區域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等,以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增強區域產業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推動力。市場的主體是企業,區域產業政策的效果如何,最終看企業對他反應的靈敏程度,通過企業的具體活動,實現區域產業政策的目標。

制定正確的區域產業政策,明確區域產業發展各方面支持和限制的重點,是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進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重要依據。影響區域產業政策制定的因素很多,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必要的因素,按照市場需求、區域產業關聯、技術進步、創匯作用、經濟效益等因素,安排好區域產業發展序列并制定相關的各項政策,明確支持什么,限制什么。

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選擇主導產業的目的,就是調整不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通過加快主導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利用區域產業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促使整個經濟快速發展。因此,如何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選擇主導產業以及如何加快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應是制定區域產業政策時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如果這方面不取得突破,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和進行主導產業選擇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有了明確的區域產業政策,政府就可通過一系列手段加以調節。財政部門可利用投資、折舊、轉移支付等手段加快對落后區域重點產業的扶持,尤其是財政支出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產業結構、稅種選擇、稅率高低以及稅收優惠導向等對投資預期利潤的多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稅務部門可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序列對產業稅種和稅率進行必要的調控,發揮差別稅率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對需要扶持的產業,可在一定時期內減稅或免稅,對需要限制發展的產業可增加稅種,提高稅率;銀行可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序列要求制定相應的信貸政策,并對各產業分類排隊,區別對待,限劣扶優。通過規定和調整產業貸款投向、條件、數量、償還期及產業利率,對需要扶持的產業可增加貸款數量、延長貸款期限、實行產業優惠利率。對需加以限制的產業不予貸款;就是給予貸款,也應對貸款數量進行嚴格控制或高利率貸款,資金從限制的產業中抽回投入到支持發展的產業中去;物價部門可采用不同產業區別價格的辦法發揮他的產業政策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自己掌握的一些產品、勞務、服務、貿易的定價權,通過提高價格和降低價格的辦法來調整各產業之間的利益格局,從而達到扶持和限制產業發展的目的。此外,外資外貿部門等都可為區域產業政策實施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韓國為扶持某些產業的發展而制定《振興條例》、《振興法》的做法,制定《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法》,從法律上加以扶持和規范。

收稿日期:2002-06-18

【參考文獻】

[1]  周叔蓮.產業政策問題探索[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7.

[2]  馬洪.中國地區發展與產業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

[3]  楊治.產業政策與結構優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4]  馬洪.中國地區發展與產業政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篇(6)

[關鍵詞]區域合作;成都;樂山;比較優勢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2)01-0012-04

一、引言

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影響下,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為代表的國內行政區域合作以及形式各樣的行政區域內部經濟一體化不斷涌現。2010年1月30日,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聯席會第一次會議順利召開,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8市共同簽署了《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開始起步。成樂(成都一樂山)次區域經濟合作,是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成樂兩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區域合作,一批合作項目初見成效,合作領域不斷加深,合作機制逐步建立。因此,深入分析成樂區域經濟合作障礙與對策,對于深化和推進成樂區域經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促進兩個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增強成都經濟區乃至四川全省區域經濟凝聚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成樂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分析

區域經濟合作的本質就是要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分工協作,以期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和共贏,所以合作各方首先一定要定位好自身的比較優勢。而區域間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等眾多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區域間比較優勢的形成。成都作為成都經濟區的中心與作為該經濟區南中心的樂山展開形式多樣的區域經濟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成樂兩地在資源稟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在區位條件上存在互相依存,在經濟發展上具備一定基礎,在產業發展上各具比較優勢,這為加強兩地區域經濟合作開辟了新的空間和良好的前景。

1 成樂資源稟賦比較分析

一是從礦產資源上看,雖然成都樂山各具優勢,但總體而言,樂山鹽磷自然資源更為豐富,且具備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二是從水電資源上看,樂山水電資源較成都豐富。樂山水能可開發量為442.5萬千瓦,而成都為161.5萬千瓦,這位樂山工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能源基礎。三是從科教資源上看,顯然成都具有絕對優勢,而樂山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教需求量逐年上漲,這為兩地的科教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礎。

2 成樂區位條件比較分析

總體而言,成都是成都經濟區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樂山地處成都經濟區和川南、攀西經濟區的結合點,是成都經濟區的南中心。雖然樂山的區位無法與成都相比,但是樂山既是成都綜合樞紐的次級節點,也可以作為成都加強與川南、攀西乃至云南、貴州等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通道。而且樂山水運較成都而言具有比較優勢,這也成為將來成樂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

3 成樂區域經濟發展基礎比較分析

從經濟總量上看成都遠遠高于樂山,從經濟結構上看成都也優于樂山。因此,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成都較樂山更為發達,樂山與成都相比經濟發展差距巨大。但是,隨著成都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樂山的輻射力也將逐步增強,客觀上為成樂區域經濟合作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4 成樂產業發展比較分析

一是就農業發展而言,成樂兩地各具優勢。成都憑借良好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在優質糧油、蔬菜等大宗農產品上具有優勢。而由于樂山具備“一平、二丘、七山區”的地理環境特征,特色農產品資源的更為豐富,比如茶葉、竹筍等。

二是就工業發展而言,成樂兩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補。成都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具有絕對優勢,而樂山在這兩個領域比較欠缺。在機械制造和化工等領域,成樂兩地側重點明顯不同。樂山偏重于小型機械和汽車零部制造以及鹽磷化工,而成都偏重于整車以及石油化工。這就為成樂兩地工業合作留下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在冶金建材領域存在一定的競爭,比如水泥制造行業、鋼材行業。

三是就服務業發展而言,成都整體水平較高,而樂山旅游業相對突出。在整個服務業發展中,除旅游業外成都各個行業發展都比較突出,尤其是現代物流、金融業。而樂山除旅游業外其他行業發展相對滯后。因此,成樂兩地服務業發展合作不能僅僅局限于當前的旅游業,還進一步應該向其他行業擴展。

三、成樂區域經濟合作障礙分析

1 行政壁壘在客觀上造成了成樂區域經濟分割

行政壁壘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對本區域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憑借行政權力對市場進行不合理的干預,以行政區劃為界限主觀分割統一市場的行政行為和政策表現。成樂兩地雖然同歸四川省管轄,但是由于行政區劃的不同,雙方有著各自的地方利益,在客觀上形成了行政壁壘。以多晶硅產業發展為例,雖然樂山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多晶硅產量也在四川全省占據首位。但是在地方利益的驅使下,包括成都、眉山、雅安在內的省內其他地區也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比如成都新津工業集中區天威四川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3000噸多晶硅項目于2009年9月正式投產。其結果不但造成了當前多晶硅產量的嚴重過剩,還帶來了兩地產業的趨同和競爭,不利于兩地產業分工整合。由此可見,行政壁壘在客觀上造成了成樂兩地區域經濟分割,阻礙了成樂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開展。

2 經濟差距過大削弱了成樂區域經濟合作的動力

尋求合作的經濟剩余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動力所在。但是,成樂兩地經濟差距過大,導致了兩地合作的利益目標不一致,將極大地削弱成樂區域經濟合作的動力。如前所述,無論從經濟總量、經濟結構還是從企業實力上看,成都占據絕對優勢。因此,在成樂區域經濟合作中,成都理所當然占據主導地位,成都會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擇與樂山合作領域。但是成都所選擇的領域并不都是對樂山經濟發展最有利的。其結果就有可能導致樂山希望合作的領域得不到合作,而不希望或者不需要展開合作的領域正是成都所需要的。顯然,這會加劇成樂區域經濟合作的矛盾,削弱雙方合作的動力,從而影響合作的積極性。其次,成樂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在客觀上造成了合作的經濟剩余有限。作為在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成都,會綜合考慮和成都周邊地區其他城市合作的效益和成本作為對比。其結果就導致了樂山在與成都的對接過程中也會面臨其他成都周邊地區的競爭,在對合作經濟剩余的分配上樂山處于不利地位,從而影響合作的積

極性。

3 市場機制力量發揮不充分限制了成樂區域經濟合作的領域

區域經濟合作的主體和推動者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各級政府推動;二是市場推動。政府力量主要在經濟帶建設的合理規劃、產業的合理布局、科學引導、利益協調、跨地區基礎設施聯合建設上發揮作用;市場力量主要在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上發揮作用。顯然,現階段成樂區域經濟合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動的,市場力量相對較弱,導致行政干預較重,嚴重制約了以市場機制為核心的自組織機制力量的發揮。從長遠看,推進成樂區域經濟合作,必須堅持市場主導的原則,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推動發展,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必須打破行政藩籬和區域分割,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區域一體化市場體系,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努力實現互利雙贏。

4 利益調節機制的缺乏阻礙了成樂區域經濟合作步伐

利益調節是成樂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黏合劑。區域經濟的競爭和合作都是因利益而起,即使區域內各方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合作結構中總是存在優勢方和劣勢方。這就需要合作優勢一方給予劣勢一方以必要的補償,讓區域內所有的地區都共享合作的收益;否則,合作關系就會破壞,彼此利益都會受損。顯然,就成樂區域經濟合作而言,成都在整體上占據優勢,而樂山處于劣勢。然而,在當前成樂區域經濟合作現狀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由于行政區劃的因素,處于劣勢方的樂山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想要分享利益或得到補償還存在困難。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的缺失,就有可能導致成樂區域經濟合作關系發展就比較緩慢,甚至還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倒退。

四、成樂區域經濟合作內容分析

1 加強成樂兩地產業發展的協調和規劃

當前成樂兩地產業合作的領域主要局限于旅游業,而其他產業發展缺乏相互協調和分工。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兩個地區產業發展的趨同和競爭。一個區域的產業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從本區域利益的角度出發的,當某一產業的需求空間比較大時,特別在短缺經濟條件下,各區域的這一產業都會有所發展,不會存在很大的競爭。但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不同區域的同類型產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激烈的競爭,行政的分割性使得這一競爭加劇。這就需要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的協調和規劃,從總體上調整、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成樂兩地整體區域產業結構的整合,必須抓住全球和東部產業結構大調整這一契機,積極配合成都經濟區各地區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加強產業結構的分工與互補。必須根據成樂兩地的資源察賦特征,深化產業分工,建立合理的制造業分工合作體系。在農產品加工、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加強成樂兩地的橫向分工,而在多晶硅、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行業加強成樂兩地的縱向分工。成都市應重點發展其優勢產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并把其產業鏈向樂山擴展;而樂山也要重點發展多晶硅新能源產業,并把產業鏈向成都延伸。在農產品加工、冶金建材、化工等領域,雙方應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區域合作。

2 以企業為載體,建立跨地區的產業集群

成樂兩地產業合作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實現產業的合理布局以及產業的集群化發展。產業合作要堅持政府推進、企業主導的原則。政府推進,主要是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突破行政壁壘的約束,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區域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實現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是企業的集合,企業是產業合作的主體,企業合作是成樂兩地產業合作的主要實現形式,企業合作是推動成樂兩地產業合作的主要動力。而產業集群化發展,則能夠強化企業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專業化分工提高企業效益,進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具體而言,成樂兩地可以根據雙方的產業發展特征建立旅游、農產品加工、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加工五大跨區域的產業集群。就旅游業而言,成樂兩地應進一步加強旅游要素的整合,加強旅游產品結構調整和創新。就農產品加工業而言,成都的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實力優勢,把樂山作為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而樂山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在技術、市場等領域加強與成都企業的合作,建立互利共享的技術平臺和市場信息平臺。就化工行業而言,成都要繼續發揮石油化工領域的優勢,而樂山要繼續發揮鹽磷化工領域的優勢,在副產品處理和環境保護上加快合作。就冶金建材產業而言,樂山應在發揮不銹鋼產業優勢的同時,憑借良好的能源和資源條件,在水泥、煉鋼等行業吸引成都企業來樂投資;而成都則應逐步退出冶金建材生產領域,利用自身的市場優勢,重點發展冶金建材物流業。就機械加工而言,樂山應繼續發揮小型農業機械和汽車零部件的優勢,而成都應重點發展汽車制造業,并把樂山作為重要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

3 建立一體化的區域市場體系

市場是資源配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一體化市場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降低市場交易費用,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更為有效,更主要的是還可以促進建立一個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市場機制,使分工與合作通過市場來完成,從而使區域內的整體效益達到最佳。成樂兩地要努力建立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的跨區域的市場體系格局,共同培育、建設并開放面向本區和全國的各類商品和生產要素的統一大市場,爭取實現商品市場、資金市場、技術市場、人才市場、產權市場等各類市場的一體化發展。強化區域整體發展觀念,使區域內地區間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

具體而言,在農產品市場上,樂山應借助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努力向成都拓展;而成都也應憑借市場需求量大的優勢,加強在樂山的農產品采購。就旅游市場而言,成樂兩地應以成樂旅游線路整合為契機,對外建立共同的客源市場體系,加強聯合營銷;對內促進兩地居民互訪,互相制定優惠的門票價格制度。在人才市場上,雙方通過建立共同的勞動保障政策,促進樂山農村剩余勞動力向成都城區轉移,成都專業技術人才向樂山大型企業流動。就資金和產權市場而言,成都應繼續發展金融中心的作用,在樂山建立各種金融和產權交易分支機構,同時建立共同的融資平臺,共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4 建立科技信息共享與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首先,建設成樂兩地科技合作的良好環境與平臺。一是要建立區域信息互聯網絡,打造科技合作的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為加強區際科技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的擴散和推廣創造條件。二是要完善科技市場,實現技術成果的有序轉讓和擴散以及科技人才跨行政區自由流動,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三是要積極培育科技合作中介組織,在技術創新、技術推廣、信息服務、評估咨詢等方面為行政區際科技合作提供高質量的組織、促進、評估、擔保、咨詢及策劃等中介服務。

其次,擴大成樂兩地科技交流,促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應積極促進兩個地區企業及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創新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制度和載體。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集團聯合建設研究開發機構,充分發揮產學研各自的比較優勢,加快科技開發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在科技交流與合作過程中,要完善科技合作的服務體系,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服務區域的全面開放,實現科研設施和人才的共享,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益,推進科技進步。特別是要打破行政區壁壘,認真整合區域科技資源,實現區域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突破科技創新的資源瓶頸,促進區域科技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新才,改革30年來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回顧與展望[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

[2]王鍵等,“復合行政”的提出――解決當代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行政區劃沖突的新思路[J],中國行政管理,2004,(3)

[3]鮑豐彬,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發展中的政府行為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8,(5)

篇(7)

[關鍵詞]區域物流產業 發展模式 經濟環境

1 引言

區域物流產業主要由物流主體、物流客體和物流載體三大基本要素構成,區域物流產業之所以呈現出產業的形態和特征,主要在于為眾多的社會和物流市場提供物流服務的物流組織,即物流產業主體的存在。

區域經濟的發展總離不開一定的戰略導向,如以資源為導向、以區位為導向,或以市場為導向。但是不論哪種經濟發展模式下,物流運作能力都成為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都需要良好的交通條件和物流服務能力來加快物品流通,促進市場規模化、效率化。一些區域把區域物流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然而對于不同的區域物流產業發展模式來說,其要求的經濟環境是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區域在確立將物流產業作為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時,必須對所在區域的經濟環境進行認真地分析,以正確確立將要選擇的區域物流產業發展模式。因此,準確地把握區域物流產業發展模式對經濟環境的要求,將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選擇物流產業發展模式,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

2 基于產業聚集區的區域綜合型物流模式

基于產業聚集區的區域綜合型物流模式,是以區域內的產業聚集區各產業組織為主要服務對象,為各產業組織供應鏈物流活動提供終端物流配送服務和區域性物流服務。其主要特征綜合起來為:覆蓋整個區域的完善物流網絡,以定制化、靈活性、柔性滿足顧客個性物流服務。在產業組織關聯度強的產業聚集區中,基本模式更多地表現為供應鏈一體化模式;而在產業組織產聯度弱的產業聚集區中,對物流服務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物流業的活動則表現為綜合物流服務模式。在我國主要表現為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一些特定區域。

3 基于產業鏈(集群)的區域供應鏈一體化型物流模式

產業鏈是在特定領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的地理上集中并存在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的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廠商以及相關機構等形成的集群。該種物流模式在區域內圍繞主導產業形成的產業鏈,具有相對穩定的供應鏈物流關系。該物流模式對物流活動的準時化要求很高,物流信息質量是該模式運作的關鍵。

4 基于區域貨物中轉樞紐的多功能服務型物流模式

基于區域貨物中轉樞紐的多功能服務型物流模式,以區域特殊地理位置為基礎,承擔區域內外貨物中轉樞紐功能的物流活動聚集區,如港口、區域物流中轉中心等。

該種物流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以完善的道路交通條件為前提,以轉運工具為基礎。大批量貨物集散,存儲設施的分類、專業化及空間的安排,有大規模、高效率的裝卸、搬運設備,強調專業化與通用化的結合。如公、鐵、港之間的道路銜接和轉運工具銜接。

5 基于區域交易市場的商貿型物流模式

基于區域交易市場的商貿型物流模式是在已形成的區域商品交易市場背景中,將市場交易服務與倉儲、物品配送等活動相結合。這里的區域交易市場主要指專業的、實物商品交易市場,具有較大規模。區域交易市場的交易量大、物流活動集中且頻繁,對物流的需求較大。

在該模式下物流活動主要特征是:批量小,批次多,品種多樣化,較大的需求不確定性,主要強調倉儲和配送功能,建立虛擬的電子化交易平臺,注重物流系統的柔性。

基于區域交易市場的商貿型區域物流模式經濟環境通常有如下特點:

(1)商貿經濟環境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對周邊區域有較強的經濟輻射能力,成為促進周邊區域相關產業經濟增長的增長極。一種物流模式的形成源自于對其需求的產生,在一定區域內,由于不同的區位、資源等的導向,使某一類商品經濟的發展成效顯著,形成較大規模。受此影響,在該區域范圍內基于區域交易市場的商貿型物流模式也相應發展起來,逐漸形成能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環境。

(2)有與區域交易市場的商貿型物流模式相應的、較完善的要素市場支撐。從產業經濟學角度來看,區域物流產業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產業,它會影響經濟運動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完善的區域物流發展體系可能成為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義務小商品市場有運輸、產權、金融、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支撐,國內外市場相呼應的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義務小商品市場現在已不僅是貿易中心,出口中心,展示中心,也是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同時也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塊狀經濟,競爭力很強;

(3)當地政府積極維持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提供各種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市場經營需要良好的經濟秩序和持續穩定的政策,否則區域商品經濟難以維持。義務當地政府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準確把握政府的職能定位,把政府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范圍縮小到最必要、最合理的范圍內,對市場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在及時打假治劣、整頓治安、維護市場信譽,確保產品質量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稅費征收方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強化區域經營優勢,吸引了許多有發展潛力的商家。

6 結論

(1)在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一些地區的區域物流取得了良好的發展,而這些地區的區域物流發展模式選擇與其經濟發展特征、發展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政府的宏觀導向,政策支持,物流需求特點,產業特點等都是分析區域物流發展模式所需考慮的因素;(2)在發展區域物流過程中,通過先行分析該區域的區域經濟特征,有利于選擇適合該地區區域物流發展的模式。

參考文獻:

[1]海峰.區域物流理論:理論、實證與案例[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免费a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巨胸喷奶水www视频网站|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呻吟久久久久久久92|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视频| 久久久精品免费|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人妻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了|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毛片精选 | 婷婷无套内射影院| 女人高潮特级毛片| 免费a级毛片| 少妇饥渴xxhd麻豆xxhd骆驼 | 国产av旡码专区亚洲av苍井空|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 - 百度| 特黄熟妇丰满人妻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97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d啪蜜芽 | 白丝爆浆18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 新狼窝色av性久久久久久| 三级片在线看|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免费大片黄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