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5: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醫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另一個現實問題也擺在我們臨床醫生面前:數字醫學,我懂嗎?我能做什么?普通臨床醫生應該如何認識自己在數字醫學中的角色?實際上,已有不少臨床醫生敏銳地認識到數字醫學實踐對推進臨床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及早進行了數字醫學的臨床實踐摸索,并取得了優異成績。例如:浙江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將3D技術應用于活體肝移植實踐,有力地支撐了精準手術決策[1-2];廣州總醫院骨科積極開展了數字骨科的創新性研究,將數字化重建與快速成型技術應用于復雜上頸椎疾患等骨科疾病的診治,取得了良好的療效[3-4];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對巨大肝泡型肝包蟲病的診斷治療[5],中國人民總醫院、福建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單位開展了基于肝臟三維圖像的肝段自動劃分及虛擬性肝切除臨床實踐,提高了肝臟外科的精準技術水平等[6-9]。其中有一個團隊的發展軌跡十分值得我們關注,即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團隊。2002年該團隊開始進行數字醫學在肝膽胰外科的應用研究。他們在研究工作中克服了常用的國外Myrian等軟件只能進行肝臟3D和單面虛擬手術、CT的3D功能也存在重建質量和交互性差異的弱點,在數字虛擬人肝膽胰圖像3D和仿真手術基礎上,率先通過對64排CT采集數據技術的改進,突破了獲取活人體亞毫米圖像數據的瓶頸,研發出了具有我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能同步立體顯示肝膽胰臟器的MI-3DVS軟件,實現了解剖數字化和診斷程序化;同時,在國際上率先自主研發了由外科醫生操作的多功能仿真手術器械和仿真手術系統,可有力地配合MI-3DVS進行仿真手術,指導臨床術前制定精準手術方案,實現了手術可視化,解決了大量的臨床疑難問題,建立了我國首套數字醫學肝膽胰外科數據庫[10-15]。黃志強院士指出:南方醫科大學研發出來的三維成像技術,作為我們國家代表性的三維數字醫學技術,應用于外科方面。對于臨床上了解腫瘤與門靜脈、肝靜脈和肝動脈的關系,作為術前評估,比以前更容易了,譽其為轉化醫學的良好典范[16]。
總結在數字醫學實踐中獲得優異成績者的成功經驗,有以下幾個關鍵性成功元素:(1)創新的攻關理念,即數字醫學技術如何直接轉化為臨床病人實施精準治療、獲得最佳效果服務。(2)明確的攻關目標,如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團隊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可為外科醫生直接操縱的、用于指導精準手術的腹部醫學三維可視化系統——MI-3DVS—虛擬手術系統,及其要完成這個總目標必須實現的子課題(特殊組織、微小器官信息獲取、圖像分割、三維重建,手術導航等)。(3)多元的攻關團隊,其中包括臨床外科醫生、解剖學專家、影像學專家、計算機專家、軟件制作專家等。(4)堅韌的攻關精神,在臨床科研的實施中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邊驗證、邊總結、邊思考,不斷升華,不斷賦予新的研究目標和內涵,使課題不斷向縱深延伸、向高層發展,始終充滿活力。(5)最重要的,他們有一個精誠團結的攻關領導核心。轉化醫學有三層內涵。第一階段即T1階段,是根據臨床需求,進行創新性研究,力求實驗室和臨床研究的成果能用于提高疾病防治效果。個人理解,簡言之,就是結合臨床“找問題,做研究”。從數字醫學角度來說,就是要根據臨床的需求,進行數字醫學基礎研究,獲得關于數字人體的新認識,開發出新的臨床精準診斷疾病、虛擬手術的應用技術手段以及管理手段,用于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提高診治水平和效果。這個階段,涉及到人體解剖、外科學、病理生理、影像學、計算機三維成像、信息化網絡平臺的構建等多個學科的聯合攻關。中國工程院程京院士最近在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第五屆學術年會的報告中談到,我國轉化醫學路徑的特點是“CURING”模式,C:Clinic,臨床,從臨床發現問題;UR:UniversityResearch,大學研究,將臨床發現的問題在大學進行相應的研究;IN:Industry,工業,通過工業化將研究成果制備成產品;最后,還有G:Government,即政府的支持。數字醫學的T1階段正是CURING模式的生動體現。首先,要尋找到與數字醫學相關的臨床問題,如肝膽管結石病容易復發,術后殘石率高達61.3%,再手術率高達56.4%,即使有纖維膽道鏡的普遍使用,殘石率仍可達19.5%[17]。因而復雜性、多發性肝膽管狹窄并結石病人常需多次、反復手術,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肝內膽管的走行多變,狹窄位置不定,術前難以確切顯示定位,確定診治策略存在一定的難度。B超、CT、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等現代化檢查手段都不能達到理想的診斷。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團隊抓住這個臨床問題,將其凝練成“如何獲取亞毫米微細臟器、管道數據”這一科學問題,與數字人體解剖專家、影像專家、計算機專家聯合攻關,最終突破了高質量膽道數據采集的瓶頸,獲得了高清度結石、擴張或狹窄膽管的圖像數據,使病變繁雜、難以確定根治性治療方案的肝膽管結石手術變為病灶明確、手術方式精確。在此基礎上經過與軟件生產公司的聯合,使研究結果變為可用于外科醫生在臨床獨立電子計算機上操作的軟件系統,術前進行虛擬手術,擬定精準治療方案,使Ⅰ、Ⅱa、Ⅱb肝膽管結石病的術后殘石率降低至1.0%[18],治療效果大大提高。目前該軟件系統正在接受政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查,爭取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批準、監督下正式上市,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由此可見,數字醫學的T1階段,要從臨床出發考慮問題,研發出直接為臨床所用的數字醫學設備、軟件產品,具有重要的“原始創新”意義。臨床是T1階段的首要啟動環節,如果沒有臨床問題的發現、挖掘,就談不上此后的一系列轉化研究的進程。既往許多基礎研究費精勞神完成后卻被束之高閣,其主要原因常常是在T1階段沒有選準能解決臨床需求的問題所致。臨床醫生在T1階段所擔負的角色應該是臨床問題的發現者、科學問題的凝練者、臨床科研的實踐者、研究結果的驗證者。臨床醫生的任務是如何深入細致地發現臨床中的疑難問題,將其提升、凝練成如何進行科研攻關的科學問題,并參與進行攻關研究,驗證研究結果,促進臨床診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轉化醫學的第二階段,即T2階段,是將研究成果用于日常臨床工作及制定預防保健決策。這是使T1階段研發的成果真正轉化成為促進人類健康的有效措施的實踐過程。從數字醫學實踐來看,應是充分應用各種數字技術產品所體現出的數字技術的精準性、快捷性、信息共享的廣泛性等,對臨床疑難問題進行精確的分析評估,對比分析研究,發現特異性數字征象,總結規律性經驗,用于指導和擬定精準的手術或綜合治療方案,并驗證其臨床效果,挖掘新的問題,進一步轉化,進入新一輪T1進行深入研究和改進。
簡言之,就是將T1階段研發出的數字醫學技術成果進一步“推廣應用,驗證提高”。因此,該階段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重要階段,內涵更加豐富,范圍更加廣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財力。也只有通過這一階段,在T1產生出的數字醫學原始創新成果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印證和認可,為臨床所接受,為病人服務,創造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轉化醫學的真正目的。在此階段,由于臨床醫生最接近臨床實際,最有利于及時觀察、研究、探索、發現T1結果的時效性、準確性,因而應該可以發揮出創新性研究的更大潛能,更多的主觀能動性。臨床醫生在數字醫學T2階段擔負的角色應該是T1階段研究成果的臨床實施者、推廣應用者、對比研究者、歸納總結者。在這方面,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報告得以證實,諸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多個優秀團隊的杰出工作。轉化醫學的第三階段即T3階段,是將實驗與臨床研究作為制定衛生法規的依據。T3是更高層次的轉化,具有更重要的指導全局的意義。從數字醫學實踐探討其含義,我理解就是要充分運用信息傳遞的快捷性、信息共享的便捷性等數字技術的優勢,準確快速地匯集和分析各種資料,進行隊列研究及RCT研究,為各項疾病的規范性診治“指南”、“共識”的制定、醫療機構等級評定、醫保的范疇決策等提供依據,以及通過高層次的行政管理、學術規范管理舉措,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增強醫務人員素質,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簡言之,“擬定規矩,規范行為”。臨床醫生在此階段擔負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和任務,他們應該是數據采集者、資料分析者、標準制定者、依據提供者。例如,最近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應用現代數字醫學影像學技術,包括3D成像分析技術,結合解剖學、手術學、病理學依據,制定了膽道疾病規范性診斷治療文件,用以指導膽道外科臨床,使數字醫學技術成為開展規范性精準肝膽外科的有力支撐。綜上所述,數字醫學絕不僅僅是影像學專家、計算機專家、醫學管理專家的事情,在數字醫學T1、T2、T3相互轉化的進程中,臨床醫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是不可低估的中堅力量。同時,通過數字醫學實踐,使臨床醫生對病情的分析、治療的決策由過去的經驗決斷轉化為今天由信息技術支撐的精準決斷,有助于提高分析、決策的精準性,從而使病人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這不僅造福于廣大病人,而且有助于提高臨床醫生自身素質,促進學術發展,規范醫療行為,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臨床醫生在數字醫學中如何勝任自己的角色?(1)具備多種知識,不斷學習提高。臨床醫生要實現數字醫學的轉化醫學理念,產生創新性研究成果,不僅需要掌握外科學、手術學、解剖學知識,而且要具備計算機學、信息學、影像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只有加強學習,不斷進取,才有可能適應“知識爆炸”時代數字醫學與臨床醫學相互交融、日益迅速的技術發展。(2)認真思考問題,凝練攻關靶標。創新性成果來源于創新性思維,而創新性思維來源于在看似平凡的臨床現狀中勤于發現現存問題,善于凝練科學問題。如果每天滿足于完成日常工作,熟視無睹,得過且過,是不可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3)組織交叉團隊,團結合作協調。一個人的技術水平再高,所具有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臨床醫生充分認識自己在數字醫學T1、T2、T3的角色,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基礎研究與臨床需求之間的相互轉化,使病人直接受益,但應認識到數字醫學是個多種知識交叉融合的前沿學科,單憑臨床醫生是難以完成復雜的整體研究工作的,應注重與其他學科專家的緊密聯手,虛心向他們學習,尊重他們的創新思維,協調合作,共同努力,方能完成轉化醫學大業。(4)注重創新發展,勿忘主題目標。轉化醫學之所以被高度重視,是因為既往諸多耗費大量資金的基礎研究難以付諸于促進臨床醫學發展、使病人受益的現實,因此,在進行數字醫學創新發展的探索時,應時刻勿忘轉化醫學的根本宗旨,注重從臨床找問題,為促進又快又好地精準診斷治療、切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解決問題,防止重蹈覆轍。
作者:盧綺萍
現有24種口腔醫學科技期刊(見表1),其中14種為綜合期刊,8種為專科期刊,2種為文摘類期刊,幾乎涵蓋了口腔醫學的所有領域,其中13種已被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數字化情況調查結果
2.1版權頁調查
對國內口腔醫學科技期刊版權頁的調查顯示,有21本標注了電子信箱,占84%;只有9種期刊建立版權網站;標有2個網址的有1種。分布情況見圖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口腔醫學科技期刊的網站建設相對處于被動、落后的狀態,與國外期刊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2.2CNKI
收錄全文情況除7種期刊(占總數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數期,《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種期刊(占總數61.90%)收錄自期刊創刊以來所有全文。
2.3國外數據庫收錄本研究以PubMed為代表數據庫進行檢索
檢索結果顯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錄中國口腔醫學科技期刊只有3種(占收錄期刊總數的12%),包括《中華口腔醫學雜志》、《華西口腔醫學雜志》和《上海口腔醫學雜志》。其中《中華口腔醫學雜志》共收錄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論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論著的摘要暫缺;《華西口腔醫學雜志》收錄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醫學雜志》共收錄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論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鏈接,2008年全部則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國內口腔醫學科技期刊網站建設情況
2.4.1主辦單位網站鏈接網頁《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上海口腔醫學》、《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和《中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雜志》5種口腔醫學科技期刊擁有主辦單位網站的鏈接網頁。《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和《上海口腔醫學》依托于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網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簡單介紹以及期刊的編輯、出版等各種相關信息,可以通過網站進行期刊訂購、論文投稿、文獻檢索、文獻閱讀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載,相關鏈接較全面,構架完善,并設有中英文兩個版本。《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和《中國口腔醫學繼續教育雜志》的鏈接網頁則僅提供版權頁等一般信息,不具備文獻檢索、文獻閱讀及文獻下載等功能,支持網上投稿。
2.4.2版權網站期刊建立版權網站可借助因特網方便、快速的特點,在提供期刊文獻服務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更新、更快、更廣泛的醫學信息服務[3]。《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和《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是國內目前擁有版權網站的口腔醫學科技期刊,作為以印刷版本期刊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網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簡單介紹以及期刊的編輯、出版等各種相關信息。用戶也可以通過網站進行期刊訂購、論文投稿。提供快速檢索和高級檢索,文獻設有HTML和PDF兩種鏈接,但全文未上傳,也未見留言信息。
3口腔醫學科技期刊數字化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我國的科技期刊數字化絕大部分停留在"拷貝階段",在形式上是單純印刷版的重復,甚至是印刷版的簡單掃描,出版時間明顯滯后,且網頁設計過于簡單;在觀念上認為網絡只是給讀者一個新窗口,沒有對編輯流程進行調整;形式上還是一種單向傳播,未通過整合內容形成跨媒體的一體化服務,不能滿足編輯部及讀者多方面需求[4]。這其中的原因有觀念上的,也有技術和資金的問題,考慮可能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①主要負責人對網絡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業務又懂信息技術應用的核心人才;③網絡技術缺乏;④編輯人員素質、知識結構不適應等。
繼續醫學教育作為終生性的醫學教育方式,貫穿于衛生技術人員的整個職業生涯的過程中。由于醫學進步日新月異,而醫務人員工作繁忙,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于知識更新的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學習已經成為醫務人員進行繼續教育的主要模式。因此大力整合知識信息資源,建設醫院的數字化學習平臺,促進學習型醫院的形成,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1 數字化學習的涵義及特點
1.1 學習不受時空限制: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高度共享性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地點,能較好地解決工作與學習的矛盾。而且數字化學習使學習內容的時效性更強,比如出現像SARS、禽流感等新的流行病期間,衛生行政部門在其網站上相關的學習資料,各地醫務人員借助網絡可以即時知道專家制定的診療指南。
1.2 學習自主性增強:數字化學習資源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和共享性,醫務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專業需要、學習能力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如好醫生網站上就開設有繼續醫學教育的平臺,醫務人員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自主地選擇學習課程[2]。
1.3 學習形式多樣化: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多彩的互動和協作環境,學習者可以利用網絡教學系統、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聊天室、電子郵件、公告板和網絡傳呼機等工具,選擇獨立學習、團隊協作學習、分組討論學習、遠程互動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比如網上“虛擬患者”為學習者提供醫學病例情境,指導學習者對情境進行觀察、思考、操作。在網絡環境下,有著相同學習興趣的醫務人員可以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在相關網站的交流平臺上學習、討論、交流。
1.4 降低了繼續醫學教育的成本:數字化學習環境下,醫務人員不用離院就可以參加學習,節省了學習成本。通過開展數字化學習,在醫院里面就可以普及繼續醫學教育,也減輕了醫院的負擔。
1.5 縮小了地區之間的繼續醫學教育質量的差異:一些邊遠地區相對經濟發達地區的繼續醫學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過數字化學習,在邊遠地區的醫務人員也可以有機會接受著名專家、教授的授課。
2 繼續醫學教育中數字化學習的實施
數字化學習必將成為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數字化學習包括數字化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和數字化學習方式三個基本要素。數字化學習環境是經過數字化信息處理具有信息顯示多媒體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處理智能化和教學環境虛擬化的特征。數字化學習資源是指經過數字化處理,可以在多媒體計算機上或網絡上運行的多媒體材料,具有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虛擬仿真、遠程共享特性。數字化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和數字化資源通過自主探究、協商合作、實踐創造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醫院要在繼續醫學教育中實施數字化學習,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2.1 構建醫院數字化學習平臺,創造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首先要加強醫院的信息網絡的建設,對外能高速地連接互聯網,對內有良好的內部局域網,配備足夠的多媒體計算機終端到醫務人員的辦公室。其次要整合醫學知識信息資源,醫院的數字化醫學信息知識資源包括各種醫學多媒體課件、醫學數據庫、因特網上免費的醫學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經過整合以后為醫院的繼續醫學教育提供了知識上的保障。再次利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自主開發或者購買數字化學習的管理軟件在醫院的局域網中構建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數字化學習平臺,醫務人員隨時可以通過這個學習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流。
2.2 加強員工信息素質教育,培養員工終生學習的能力:以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為主的繼續醫學教育僅僅依靠新知識的傳播是不夠的,必須喚起醫院員工對知識的渴望,發展員工個人的潛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培養他們獨立的適合自己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3]。在信息社會里,終身學習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的信息素質,只有具備相應的信息素質才能很好的適應數字化學習的學習方式。醫院的繼續教育中應該注重對員工的信息素質教育,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使他們具備發現、判斷、篩選、表達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能,使他們具備檢索、評估、利用、傳播信息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使員工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軟件操作技能,掌握信息檢索技術,能夠熟練使用諸如數字視頻、數字音頻、多媒體軟件、CD-ROM、網站、電子郵件、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在線討論、數據文件、數據庫等數字化學習資源,并能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利用恰當的檢索策略,通過合適的途徑從各種數字化資源中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高效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2.3 加強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繼續醫學教育的管理: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繼續醫學教育的開展主要是以個人分散式的學習為主,不同于傳統的集中上課學習,因此必需探索相應的繼續醫學教育的管理方法,在構建數字學習平臺時考慮到如何讓學習者和授課老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溝通,學習者之間如何進行交流,如何確定學習者完成相應的學時,如何授與學分等等。參考當前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的模式,醫院可以通過員工在數字化學習平臺中進行注冊,員工根據個人的學科專長、實際工作需求和學習時間,選擇適宜的課程,作為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結束后,經考核合格方能獲得相應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即所謂終結性評價。
此外,還可利用博客(Blog)進行形成性評價。Blog被視為繼電子郵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種互聯網溝通工具,相比較而言也是一種較嚴肅的溝通工具。利用Blog構造學習者的電子檔案袋,真實、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習成果。通過在Blog中記錄學習者所完成的學習任務的全過程情況,從學習過程的方法、情感、態度、心理等方面全面評價學習者,而不是簡單地針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總之,我們應積極借鑒國外優秀的經驗,改善現有的評價機制,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全面客觀地評價繼續醫學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
[2] 馬 敏.現代遠程教育在繼續醫學教育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6,20(5):376.
[3] 冼利青,吳少林.論信息社會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1):23.
關鍵詞:醫學院校,數字化校園,信息平臺,整合
現代高校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特別是隨著各高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新教學樓、新教室的不斷擴建,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學校對多媒體、網絡教學、辦公應用系統等信息化技術依賴越來越大,數字化校園建設已經成為各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醫學院校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需要對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等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整合,以實現統一的管理。
一、數字化校園的涵義及意義
在傳統觀念中數字化校園一直被認為只是由一個一卡通系統和多個應用系統組成,例如各種辦公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人事系統和財務系統等。但由于各個系統中的信息,數據保存格式以及操作人員的權限設置都不一致,并且各系統由于開發商的不同很難做到統一的接口,系統間通訊困難,對于整個校園來講只是一個個“信息孤島”,造成大量冗余、錯誤的信息,因此這樣的“數字化校園”只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并不能完全發揮信息化的優勢。而數字化校園真正的涵義是指以校園網絡為基礎,利用計算機、各種通訊手段對學校里各種辦公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統一的身份認證、權限控制、教學資源管理以及對人事、財務、后勤等信息系統的統一管理等。數字化校園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校園,它是一個基于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的虛擬校園,使現實的校園環境得到延伸[1]。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對于高校的管理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數字化校園是一個虛擬化的校園,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使學校的跨地域業務得到有效開展,對學校建立創新型的教學模式,開放式的教育環境,多層次的管理方法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其次,數字化校園以網絡通訊為基礎,通過計算機處理大量的信息,使學校教工把一些查詢、統計、計算等工作交給計算機來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再者,數字化校園成功解決了學校“信息孤島”的問題。數字化校園的成功實施,能把學校里各個分散的系統整合,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避免出現數據的重復檢索、錄入。例如圖書館的圖書借閱系統,里面的人員信息不需要重新錄入,可以直接從人事處數據庫中調用,有效解決了數據的不一致問題。
二、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
“數字化”這個概念最先是由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于1998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發表的題為《數字地球---21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in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報告中首次提到的,他提出了數字化地球的概念,此后,“數字化”名詞在全球流行開來,各行各業如數字化城市、數字化校園、數字化圖書館等名詞接二連三被提出。
近年來,校園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校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在國外,英國信息教育技術走在前列。1998年1月英國啟動了全國學習網,利用網絡的高速優勢把學校、科研機構、圖書館等網站連為一體,為網絡教育開辟了途徑。2002年,英國全國學習網的網絡連接所有家庭、社區、學校、醫院、社會服務以及大眾媒體轉播系統、單位,基本能滿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國內大學信息化基礎建設方面,在90年代初,建成校園網并通過CERNET建設與國際互聯網連接的大學總數不過10所左右。到1999年,已經有500余所大學建設了結構先進、功能完備的校園網絡。2002年,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共同啟動了亞洲地區第一個國際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項目,對亞洲地區各國高校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信息,進行研究。
現階段醫學院校信息化建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學校以醫學專業為主,信息化意識不強,缺乏專業的信息化建設人才隊伍;二是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存在重復建設現象;三是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沒有建立網上自動辦公系統和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
三、數字化校園建設目標
醫學院校數字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成一個適合學校校情的數字化校園模型,即“統一平臺+統一門戶+多應用系統”的建設模式,從而實現校內教學、管理、科研的全面信息化、網絡化。免費論文,整合。
1.統一平臺是指一個高性能的、負載均衡的、可擴展易維護的、高安全的應用軟件、硬件以及數據庫平臺。其中包括統一信息門戶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和統一公共數據平臺三大基礎平臺。
2.統一門戶是指要建成一個統一的、開放的、能提供信息共享并能提供多種應用服務的高效穩定的門戶中心。
3.多應用系統指為滿足各種教學、管理、科研等日常業務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種信息化軟件、工具等,如教務系統、人事管理系統、財務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等,這些系統從統一的數據庫平臺調用數據,共享規范標準格式的數據,提供統一的接口程序。
通過數字化校園的標準建設,集成現有的應用系統,在新需求下開發新的應用系統,從而實現校園的信息共享和傳遞,最終構建一個集教學、科研、管理、活動為一體的信息化環境,實現學校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免費論文,整合。
四、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是在現有網絡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對校內所有信息化資源(包括各種應用系統、數據庫資源、認證系統等)進行全面整合的過程。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各個環節必須互相緊扣,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確保各個環節協調發展。醫學院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可以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幾項特色項目,如虛擬實驗室、虛擬醫院、虛擬手術臺等。
數字化校園的總體架構設計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應用系統建設
1、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基礎網絡平臺、弱電系統和IDC數據中心建設,是建設好數字化校園的基本保證,為數字校園提供最底層的網絡、硬件支持。
(1)基礎網絡平臺、弱電系統
(2)IDC數據中心
IDC數據中心是由一系列的硬件、軟件、相關網絡組成的整體,它作為全校數據流轉與交換的中心,主要包括主機系統、存儲系統、網絡系統、安全系統等硬件設備和數據庫系統、應用服務器、目錄服務器數據匯聚設備。
2、統一身份認證平臺
在數字化校園中,各個系統之間經常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一項任務。但對于同一個用戶來說,如果不同的系統都要不同的登錄信息,并且要重復登錄,這就給用戶帶來極大的不便,也給系統加重了負擔。而所謂的統一身份認證就是對校內各個不同的應用系統采用統一的身份認證系統,為各應用系統的集成奠定基礎。
目前高校身份認證管理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目前校內各個系統都是分散管理,因此就難以統一管理用戶的賬號,這就難免會對一些賬號信息進行重復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免費論文,整合。
(2)賬號的使用沒有落實到實名,一個賬號存在多人使用的現象,在出現安全事故時難以明確責任,因此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免費論文,整合。
(3)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的認證模式和規范不同,安全等級劃分標準也不同,不便于全校的安全管理。免費論文,整合。
(4)一個用戶如要使用多個應用系統,就必須記憶多套賬號信息,并需重復登錄,給用戶的操作帶來極大的不變[2]。免費論文,整合。
3、應用系統建設
應用系統主要有一卡通系統、數字圖書館、教學系統、學工系統、人事系統、財務系統、精品課程等。
(1)一卡通系統
一卡通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校內各系統連接的樞紐。校園一卡通以校園網為基礎,集成各種計算機網絡設備、數據終端,以IC卡為載體實現校園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建成以后,將取代以前校內的各種卡證(如借書證、飯卡、工作證、學生證等),真正實現校內工作、學習、生活的“一卡通”。
(2)數字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是數字化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運用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把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存儲,并通過網絡向廣大讀者提供多媒體信息資源的虛擬化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各地信息資源。
(3)教學系統
教學系統主要有教務管理系統,它管理的對象主要有學生信息、教師信息、管理人員信息以及教學資源信息(如教室、多媒體等)。而它主要實現的功能有:排課、選課、考試安排、教學測評等[3]。
眼下,許多白領女性喜歡“以花代茶”而網上出現很多“混搭”花茶的配方,受到不少女性的追捧。
專家表示,不同的花草搭配在一起,有不同的藥用功效,選擇什么樣的花茶,與個人體質有關,亂搭配花茶,小心中毒。
為降低血壓、膽固醇喝點茶是可以的。寒性,可以清熱解毒,但陽虛體質者不適合。人參可補元氣、補脾益肺,但體壯者過量服用會對身體有害。茶葉中的咖啡因、可可堿等濃度不宜過火,以免刺激胃腸,影響消化、吸收,胃潰瘍患者應少喝。另外,老年人、腎功能不良者,懷孕期、哺乳期、經期女性以及潰瘍病、高血壓、失眠患者都要注意少飲或不飲茶。
各類“花草茶”的功效:玫瑰+勿忘我=調血養顏,美白效果好;+茉莉花茶=清火明目,防輻射;玫瑰+檸檬草=排除宿便;桃花+玉美人=美容瘦身;玫瑰+菩提葉+迷迭香+甜葉菊=幫助睡眠、調節神經系統;降低血壓、膽固醇要喝茶。
慢生活是抗癌良藥
文/雷傳桃
六年前,年近半百的老倪持續低燒,淋巴結長出腫塊,被診斷為中晚期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常危險。
老倪是個老板,手下有好幾家公司。這些年,他每天都忙得團團轉。老倪讓兒子接管公司,自己住院化療。在治療期間,他不接電話,手機關閉,不上網,也不讓親戚朋友來探望自己。躺在病床上,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是拿一面小鏡子,端詳自己的笑容。
后來,他索性把家搬到了郊外。除了定期去醫院檢查治療外,他有意識地把生活節奏調整到最慢。每天早晨,老倪吃完清粥小菜后,坐在小板凳上,拿面包屑喂螞蟻,與螞蟻靜靜“交流”。上午,他去河邊釣一兩尾魚回家煲魚湯,放入一些野菜和掛面,便是午餐。午休后,他用蠅頭小楷抄寫《本草綱目》或《紅樓夢》……
如此慢生活,加上10多次化療,老倪終于擊敗了惡性腫瘤,而不少病情較輕的病友都“走了”。老倪回歸“健康人”之列,逢人就說,慢生活是一味良藥,讓自己把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人體免疫力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阻止了淋巴瘤的“卷土重來”。
數字醫學
文/慕景強
1%
英國牛津大學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母乳喂養6個月,50歲之后肥胖率會降低1%。
1.6%
澳大利亞科學家對9000多名45~50歲的女性進行調查發現,在兩年時間內55%的被調查女性都長胖了,平均增重1.6%;每周工作超過49個小時的女性平均重達到1.9%。
5%
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對美國農業部從1950~1999年記錄的43種蔬菜和水果的營養數據研究顯示,這些蔬菜和水果的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平均減少5%~40%不等。
10%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每年死亡人數為5700萬,期中10%的病例與缺乏運動有關。
50%
瑞典研究人員在1987年和1997年對1914~1948年出生的34000多名婦女進行的研究顯示,女生每周飲酒3次、每次1杯,10年后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害會降低50%。
醫學影像三維后處理能為診斷、臨床、科研和教學提供幫助,服務臨床或許是其終極目的。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董及其所領銜的團隊,圍繞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小兒肝臟腫瘤手術治療臨床決策系統開發”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海信雙子3D醫學影像與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Higemi)”是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該系統可以幫助醫生了解肝臟腫瘤病灶與肝內管道系統的相互關系,進行術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術規劃。該團隊的所做的工作,是對影像服務臨床的有益探索,對今后的相關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數字醫學的基本概念與發展
數字醫學作為信息技術與醫學科技的多學科交叉領域,是指信息技術在整個醫學領域的研究、推廣與應用。一般認為,其廣義定義的研究范圍包括:數字化醫療設備的研發與應用、醫療管理信息系統和臨床信息系統的開發與實施、數字化醫院的建設與管理、臨床醫療技術的數字化、區域醫療協同與信息資源共享、遠程醫療會診與遠程醫學教育、基礎醫學各個分支學科的數字技術應用和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管理的數字化等。狹義的數字醫學是研究、應用數字醫療技術,也就是在臨床醫學的范圍內充分運用計算機科學和數字化手段進行新的探索與創造,包括輔助原有醫療技術的實施和提供全新的數字醫療技術,以實現更加精確可靠的診斷和更加準確有效的治療。
“數字醫學”一般被認為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專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數字醫學:計算機技術助力醫患健康照護》)中提出的。數字技術除在影像領域取得了飛速發展外,在醫政管理、疫情通報、危害健康藥品和食品監控等工作中同樣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在現代化醫院里與數字化有關的高精尖儀器設備和數字化管理系統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遠程醫療、手術導航、虛擬仿真和數字化醫院管理等領域,都進行了不少有價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紹的數字醫學,主要是指狹義的數字醫學概念。
數字醫療是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醫療過程中的一種新型的現代化醫療方式。數字醫療設備的出現,大大豐富了醫學信息的內涵和容量。從一維信息的可視化,如心電(ECG)和腦電(EEG)等重要的電生理信息;到二維信息,如CT、MRI、彩超、數字X線機(DR)等醫學影像信息;進而到三維可視化,甚至可以獲得四維信息,如實時動態顯示的三維心臟。
近代諾貝爾獎多次頒發給該領域的科學家即反映出該領域的科學進步對人類的巨大貢獻。1979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頒發給了阿倫?馬克利奧德?柯麥科和戈弗雷?紐博爾德?豪恩斯弗爾德,以表彰他們發明了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CT)。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學家恩斯特,其在發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譜學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勞特伯爾和英國科學家曼斯菲爾,以表彰他們在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這些現代影像設備與圖像技術的研發,極大地豐富了醫生的診斷技術,使醫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可視化的信息時代。而基于CT與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數字醫學技術在歐美、日本得到了快速發展,較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醫學領域。
近年來,國內許多科研單位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在短期內相繼成立了數字醫學研究機構,如南方醫科大學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研究院、復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數字醫療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與海信集團聯合成立的山東省醫藥衛生“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等。許多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專家學者,在北京、廣州、重慶、上海、青島和廈門等地相繼開展數字化虛擬人體、計算機輔助手術規劃與導航系統、外科手術輔助決策系統、臨床診斷輔助決策系統、臨床藥學系統等的研究和應用,眾多研究已將數字醫學的應用范圍擴展到數字醫院、數字醫學工程、數字醫療技術和數字化基礎醫學研究等各個方面。
計算機輔助手術的概念與臨床應用
計算機輔助外科手術(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個新的外科手術概念,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手術前規劃,并指導或輔助進行外科手術。一般認為CAS包括:1. 創建虛擬的患者的圖像;2. 患者圖像的分析與深度處理;3. 診斷、手術前規劃、手術步驟的模擬;4. 手術導航;5. 機器人手術。
在傳統的外科手術中,手術醫生根據不同的病情依據其經驗形成大致的手術方案,然后在實際手術中進行不斷修正,直至手術完成。這種手術方案依賴于醫生個人的臨床經驗與技能,考慮到術中可能會發生解剖結構改變或其他突發事件,因此手術效果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隨著醫學圖像設備的進步,疾病的診斷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為了有效地將這些設備提供的信息與外科醫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在1986年,日本、美國和瑞士幾乎同時開發了由交互式二維CT機組成的導航設備,這成為最初的CAS。CAS的出現要歸功于立體定位技術和成像技術的發展,以及將二者結合的嘗試。
數字醫學技術在臨床醫學應用領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醫學圖像獲取設備的應用,催生了一個全新的手術模式――外科精準手術。在外科精準手術模式下,通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虛擬現實技術,可建立個體化的人體病理結構模型和用于術式及具體手術方式評估的虛擬手術模型。主刀醫生先將其構思的手術方案輸入計算機,結合采集到的術前醫學影像信息,經計算機系統等處理后形成三維圖像,利用醫學圖像數據和虛擬手術系統合理定量地制定個體化、精密的手術方案,這對選擇最佳手術入路、減小手術損傷、避免對臨近組織的損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執行復雜外科手術和提高手術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準手術具有精細的術前決策、精密的手術方案、精確的手術模擬、精準的手術操作等特點,可安全、準確、徹底地實現手術目的,達到完美的手術效果。實施外科精準手術,除需相關醫學影像設備和能進行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的計算機系統外,還需配備術中導航與術中監護等設備,以便將計算機處理的三維模型與實際手術進行定位匹配。如果手術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內窺鏡、B超或床邊CT等),則需將實時觀測的圖像與術前的醫學圖像進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導術者進行手術。立體定位系統就是確定目標空間位置的系統,可以實時獲得目標在其測量范圍內的三維坐標,連接圖像信息和手術目標,是虛擬到現實的橋梁,直接關系到CAS系統的精度和手術的成敗。
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是世界各國在數字醫學領域競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課題。目前,國際上許多有實力的IT公司紛紛涉足數字醫學領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將“醫療/生命科學事業”確定為集團今后的重點發展領域,致力于成為一家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全領域的綜合性醫療健康企業。在醫學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膠片在業內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術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醫學圖像歸檔和通信系統),研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FUJI SYNAPSE,可對來自CT、MRI和CR等各種數字醫療圖像診斷設備產生的影像信息進行電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輔助指導手術。飛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圖為醫生提供關于腦部的詳細信息,利于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美國麻省理工大學David開發的圖像引導手術軟件系統3D Slicert已經通過美國FDA認證。德國萊比錫Falk等運用三維圖像重疊技術,將術前獲得的三維影像重建成的冠狀動脈模型與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的視覺圖像重疊,除了能在術前進行規劃,還能在術中進行導航,對術前規劃方案進行調整,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另外,美國的EDDA、德國的Julius和法國Intrasense SAS公司的計算機輔助手術軟件也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臨床。
這種應用在我國肝膽外科領域和骨科領域均有探索。南方醫科大學方馳華教授和總醫院董家鴻教授分別聯合影像學專家和計算機專家等組成團隊,開發完成了腹部醫學圖像三維可視化系統,對患者肝膽胰等器官的斷層CT個體化數據進行快速自動分割和三維重建為實時圖像,觀察患者病灶、腫瘤與內部動脈、靜脈和膽管等管道系統的詳細鄰關系,并通過三維重建模型進行仿真手術,在可視化虛擬環境下,進行術前手術預設、術中指導手術等研究。總醫院尹慶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計算機輔助快速成型技術應用于高難度、復雜的骨科手術,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使手術更精確、更安全。
手術演練和解剖教學領域的數字醫學應用
虛擬手術系統為年輕外科醫生和醫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具真實感的虛擬手術環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復練習或觀察、模仿專家手術過程,設計、預演和修正手術的整個過程,以便事先發現術中問題,避免由于人為因素引起手術失誤。
現階段數字解剖模型軟件的研發有如下特點:由單一的結構器官辨識向系統解剖方向發展,由平面顯示向三維方向發展,由“只能看”向“還能動”的虛擬解剖方向發展。隨著力反饋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醫生和醫學生可以通過數字解剖模型軟件和力反饋器械隨時進行人體或手術部位的虛擬解剖和演練,而不用受到倫理約束和標本匱缺的影響。
除了臨床應用外,CAS系統還可以用于教學。配合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外科醫生或醫學院學生可以進行模擬手術。在手術器械上加上反饋裝置,受訓者不但可以從虛擬眼鏡中看到手術部位,還可以感覺到虛擬患者的肢體和器官。通過訓練,醫生可以提高手術技巧,積累手術經驗。醫學生不用擔心在虛擬手術中犯錯誤,可以對照手術記錄反復操作直到熟練掌握。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醫務質量。
CAS目前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剛體手術上,并使用剛體手術器械。對一些軟組織器官的手術(如肝手術),或可變形器件(如纖維內窺鏡的定位),是CAS的發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圖像。而超聲圖像是醫學中使用廣泛的圖像模式,對超聲圖像的配準,以及通過插值配準其它低分辨率圖像,將有力推動CAS的發展。
海信雙子3D醫學影像重建與
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的研發及臨床意義
【關鍵詞】 醫學數字圖書館; 管理平臺; 資源整合
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網絡環境已經遍及全球,作為醫院文獻信息中心的圖書館,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有自身特色的數字圖書館平臺,為全院醫教研和管理提供靈活多樣的信息服務。數據庫建設是當前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中之重,從某種意義來說,數字化信息資源就是數據庫資源,建立數據庫目的是提高館藏文獻的易用性和共享性[1]。為此,筆者根據本館需求和平臺資源特點,購置了“醫學數字圖書館平臺”,進行醫學數字化建設和資源整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醫療服務的規范化水平,為全院提供高性能的檢索服務,方便、及時、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
1 “醫學數字圖書館平臺”介紹
“醫學數字圖書館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北京數圖華資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綜合性知識管理平臺。它包括醫學資源整合和存放,模塊的添加與優化,并能配合醫院實施VPN服務模式、個性化資源需求推送服務。平臺借助高效而實用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搭建,界面直觀,使用簡單,內容豐富,用戶只需掌握常規瀏覽器的基本操作就能方便、及時、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資料。
2 平臺在本院的安裝和使用
2009年6月,本院正式購進“平臺”,數據安裝于服務器的硬盤上,采用鏡像服務模式。全院任何只要與醫院HIS接口相聯終端,24 h隨時都可登錄數字圖書館。在IE直接輸入http://172.20.0.252:88,或者登錄辦公自動化系統(OA)(http://204.181.18.38/wjyyoa),點擊第一項“數字圖書館”即可進入平臺首頁。據讀者需要,點擊欄目按鈕,即可進行檢索、瀏覽、下載等,不受圖書館開館時間的影響。
3 平臺信息資源整合
數字化資源是數字圖書館的物質基礎。信息資源整合就是依據一定的需要,對分散無序、相對獨立的信息對象進行類聚、融合和重組,使其重新組織為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形成一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的信息資源整體[2]。以下是本院平臺的資源整合情況。
3.1 本地鏡像資源 2003年起,本院圖書館先后引進了CHKD、FMJS、CMCC、CMCI、CMAC和萬方數據(包括中華醫學會期刊庫和醫藥期刊全文數據庫)6種中外文期刊庫。現將這些廠商不同、內容不同、載體不同、形式不同、技術不同的數字信息資源整合到統一平臺上,實現了館藏資源的多樣化、數字化和現代化,使相當多的資源和信息形成了知識體系,上升到了系統管理的高度。
3.2 平臺基本資源 購買平臺即包含8個醫藥資源數據庫:中文圖書庫(11631冊);視頻庫(4374部);圖譜庫(14696幅);課件庫(課件、動畫930個);醫學考試庫(試題21萬道);衛生管理庫(有“醫院管理”、“政策法規”、“醫院國際通用管理標準”4167篇);臨床理論庫又稱知識庫(含“醫學理論”、“手術指南”、“護理規范”、“藥品大全”9992篇);醫法講座庫(“名家解讀法規”、“運用法律法規”、“案例分析”、“醫院管理”88個視頻)。
3.3 外文電子書資源 數圖華資科技有限公司引進和Booksearched外文圖書庫2.5萬冊外文電子原版書,其中醫藥衛生類近萬冊,可根據各院實際需求選購。本院把書目公布于OA網,通知全院科主任或學科帶頭人挑選,然后由圖書館匯總,確定訂購數量。每年有新增書目,可不斷地隨時添加。
3.4 自建特色資源 獨具特色的館藏數字化信息資源是圖書館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證[3]。以本院圖書館藏書和其他文獻資料為基礎數字化加工所建的特色數據庫,在數字圖書館首頁設為“自建資源”欄。一是本院經典的權威的紙質館藏文獻,二是重點專科學術性強的、質量高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序化和重組,三是臨床醫護人員的科研、專題講座、論文、課件等,四是兄弟醫院有價值的內部資源共享,將這些材料交公司數字化后添加到平臺該欄目。
3.5 館藏書目資源 本院使用網絡版圖書管理軟件,期刊的訂購、登到和流通通過軟件操作,圖書和期刊合訂本依據軟件完美的著錄標準和著錄規范進行編目,建立館藏書目數據庫,并鏈接到平臺,以便讀者館藏資源查詢、預約和續借。
4 使用“平臺”的特點和意義
4.1 資源整合形成體系 一般數據庫無法系統地采用知識挖掘技術,對數據庫內容進行增值處理。各種資源分屬于不同的數據庫,各數據庫又由不同的數據廠商提供,難以以一個整體面貌提供給讀者,進行異構數據庫的數據整合,消除信息孤島,降低運行成本,成了需迫切解決的一個難題[4]。本院購買的6個期刊數據庫,分別由4個數據庫廠商提供,各自有商負責,只能讓讀者孤立地使用各個數據庫,分別登錄網址,易忘記或搞錯,給讀者帶來諸多不便。使用了平臺,統一納入了同一界面,只要記住一個網址,就能方便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真正實現了一站式的服務。
4.2 投資少,館藏豐富 各類圖書館都面臨著經費困難的問題,紙質版中外文圖書特別是科技書籍價格昂貴,相反電子書刊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相差幾十甚至上千倍。本院使用“平臺”,不僅彌補了紙質館藏不足的缺陷,而且極大豐富了館藏資源,有期刊、中外文書、法律法規、視頻、圖譜、課件、案例等。
4.3 考試的理想平臺 醫療行業是關于生命健康的特殊行業,執業人員從定級取得執業資格直至退休必須持續接受繼續教育,培訓、測評、進修、考試、晉升均要不斷的學習深造,如有一套自動化平臺將是管理者的迫切需要。醫學考試系統是集“三基”訓練、執業資格考試、執業水平考核于一體的考試解決方案,現有10萬道模擬試題。不僅適用于科教科和護理部平時定期考試,還可用于考研、晉級、職業醫師、藥師、護師考試練習和人力資源評測之用,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做練習,組卷的模式完全自己控制。以前本院只有科教科單機版“東大‘三基’題庫”,每次考試必須人工抽題,打印,考生集中在一起答題,然后批卷;用平臺后,只要管理員抽題、組建考試方案,通知考生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管理員和主考官在網上查閱和批卷,客觀題系統自動判分,考生只要在局域網的終端注冊考試,可根據工作時間隨時進行。
4.4 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平臺”的使用,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和服務范圍。不僅可提供高效的全天候的信息查詢服務,提供海量的信息資源,而且可以即時查找,獲取知識文獻。系統中可以根據書名、作者、關鍵詞等快速查詢,查到即可閱讀,沒有時間限制,而且通過VIP技術突破空間界限,使醫生在院外亦可登錄本院“平臺”。各種數字化加工由商公司免費提供,解放了館員勞動力。
5 結語
總之,醫院圖書館必須建設符合自身需求的個性化醫藥知識服務系統,充分利用平臺的各種功能,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和調整策略,強化管理理念,豐富和整合電子資源,把數字圖書館建設得更加完善,滿足現代化醫院的科技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 席玉愛,劉芳,閆茹.醫院圖書館信息服務與平臺建設[J].晉圖學刊,2010,(6):23-25.
[2] 高馳,王秀平.醫學科技文獻平臺建設中的信息資源整合[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9,18(9):24-25.
[3] 朱蓉.中醫院圖書館管理模式改革與強化信息服務的措施[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2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