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食品安全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是我校為了培養食品專業高素質人才而開設的專業課程之一,在此專業的不斷擴大與發展過程中,本門課程自始至終都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必修課,主要闡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種類、來源、性質、數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與機理以及此影響的發生、發展和控制的規律,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預防措施等[1]。該課程不僅是與微生物學、分析化學、食品毒理學、生產管理與控制等多種課程相互交叉的科學,是從事食品的生產、檢測、科研和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必須了解的一門學科[2],而且是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社會性以及應用性的一門主學科。學生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產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種類、來源、安全的衛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能[3,4]。本文從課程內容的分析、講課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諸多方面進行探討,總結教學改革方法,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對策。
一、《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圖書選擇及教學背景探索
該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賢明主編于2003年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該教材編寫的內容涉及面廣、內容較新穎、結構較合理、每一個章節的學習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比較全面和系統地介紹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預防措施,并根據食品的生產、貯藏運輸以及銷售的整個食物鏈進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對每一個環節的危害因素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以及解決的辦法。另外,本教材又對消費者關注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產規范”等話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該教材在最后對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對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做了詳細的闡述,并且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條例及其相關的管理機構。
二、《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內容
1.教學改革的重要性。食品在國內乃至國外是非常重要的行業之一,它涉及到的是食品的生產、開發、管理、運輸以及銷售等各方面的知識技能,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的教學研究主要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主,將現有的教學模式轉向實踐應用型模式,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重組新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5,6]。另外,通過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改革,不但能夠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與衛生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促進食品工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天然食品的營養成分,不斷提高加工食品的營養,改善我國居民營養狀況[7],同時還可提高食品的衛生質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對于食品安全的范疇和基本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解食品安全隱患源、檢測鑒定手段、評估方法、管理法規的制定等,為未來進一步學好其他的專業課打下扎實的基礎。
2.教育學生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食品安全從自身做起。個人衛生是指良好的健康習慣,如洗澡、著裝整潔、經常洗手等。良好的個人習慣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必備條件,食品在加工全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從原料的驗收、加工、存儲、運送、銷售等環節都需要有良好個人衛生的健康員工進行操作,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和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學生在接觸生熟食品時及進行溫度測量時必須戴手套,必要時需重新洗手,預防交叉污染;告誡學生食品安全無小事,一切從自身做起,并向周圍的人們進行宣傳介紹,理論結合實踐,激發學生熱情。
三、《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案
1.理論教學的改革。首先應建立教學模板,用啟發式教學方式授課,漸漸丟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該門課程的理論基礎知識從教學的主要內容出發,建立多種教學模板,根據理論基礎、實際的應用狀況、存在的問題、課堂授課方法,來啟發學生學習新知識、新內容,開拓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另外,利用多種教學工具(粉筆、PPT、電教視頻等),來取代傳統的理論授課方式: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本課程的實習試驗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安排。首先,可組織學生參觀一些食品企業,盡可能讓學生參加食品安全生產實踐,使學生了解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安全隱患,分析產生隱患的原因,并初步制定預防和控制措施。其次,通過組織學生到食品加工廠或食品流通場所進行調查研究并取樣,進行農獸藥殘留、添加劑超標使用等的分析,引導學生進行風險預警和安全性評價。
2.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開拓學生思維。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是《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創新及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各校實際情況可以開設食品質量綜合性實驗或一般家庭飲食安全的調查分析設計性實驗。食品質量的鑒別試驗可以由學生來選定鑒別的食品,學習該食品的質量標準,測定方法,并對該選定食品進行測定,對食品質量進行評價。通過上述試驗不僅可以培養出學生查閱食品安全相關文獻的能力,而且還可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3.案例教學。對本課學生而言,案例教學也是《食品安全與衛生學》教學中很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傳授國內及國外食品安全與衛生的一些案例,讓學生了解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中的相應措施,使學生對國內乃至國外的食品安全與衛生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收集最新發生的國內外食品安全事件,將這些事例結合理論應用到課堂講授中。通過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食品、食品質量、食品衛生、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和食品安保的概念和內涵。
4.視頻教學。任課教師可以通過某些優秀的視頻資源,在課堂中播放給學生。如“轉基因生物與食品安全”、“謹防禍從口入———食物中毒防護知識”、“食品添加劑”等,通過視頻播放不僅可豐富教學內容,引起學生對食品安全的廣泛關注,而且能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
5.考核方式。本課學生考核一般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考核,其次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核。在以往的傳統教學過程中,大多數采用的是考試方式,這種方式雖然比較簡單,但是由于過于單一,學生在考試前為了應付考試往往都是死記硬背,期末搞突擊,不能有效、充分地復習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如果僅以寫論文或綜述的形式來考核,不僅不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無意中教會學生從網上粘貼復制,相互抄襲,根本達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綜合培養是目前教學改革的關鍵[8]。筆者認為考核可以按照閉卷考試占40%、課堂討論形式占20%、食品安全衛生實驗設計占30%、上課考勤占10%的比例進行,通過這種考核方式達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的目的。這種考核方式更加科學,更有利于增進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食品安全與衛生學》課程,主要闡述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種類、來源、性質、數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此影響的發生、發展和控制的規律,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預防措施等。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從預防的觀點出發,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種類、來源及預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衛生的評價程序與方法,了解各類食品在加工和儲藏過程中的安全與衛生問題以及一些基本實驗技巧和方法,使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今后的獨立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史賢明.食品安全與衛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9.
[2]李梅,胡文娥,王凱,董華強.食品安全與衛生課程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08,(3):67-68.
[3]縱偉,劉艷芳,鄭堅強,景建洲.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廣西輕工業,2010,(1):87-88.
[4]張擁軍,潘秋月,周建勇,李佳,朱麗云.關于質檢特色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441-442.
[5]王天梅.關于政治經濟學理論教學方法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0,(22):248-249.
[6]韓鵬.經濟學課程群構建芻議[J].物流科技,2011,(2):132-134.
[7]李新生.食品安全與中國安全食品的發展現狀[J].食品科學.2003,24(08):250-255.
[關鍵詞]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教學
[DOI]10.13939/ki.zgsc.2015.40.188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是在理化檢驗、儀器分析、微生物檢驗等相關學科基礎上形成的新興綜合學科,是指針對某種食品,利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徑進行檢測,并在較短時間內檢測得出準確的檢測結果,通過檢測技術的檢測結果,有效的方法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及時發現食品原材料在生長、運輸、加工等環節中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感染方式等,為食品安全流通提供保障。
1 課程定位
根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中的規定,餐飲企業必須根據規模的大小設置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并配備專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主要職責為建立制度、人員培訓以及食品安全檢查和處置,《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主要根據該崗位職責需要進行課程定位。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是餐飲食品安全專業必修的職業技術課程,對學生的食品安全控制與管理職業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該課程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餐飲行業中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應用,培養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提升學生的食品管理能力,增強學生對食品污染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處理能力,為學生在社會就業中奠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 課程教學設計理念
2.1 結合崗位需求,確定教學項目
通過崗位需求的有效數據分析,確定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在餐飲行業的保障作用體現在原材料及食品成品、生產經營場所、加工環節三方面,具體的教學項目設計見表1。
表1 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項目確定
教學項目[]保障作用
項目一、環境及儲藏安全度快速檢測[]確保餐飲生產經營場所的衛生安全
項目二、食品原材料安全快速檢測
項目三、食品安全常規指標的快速檢測[]確保食品及原料的安全
項目四、食品濫用添加劑的快速檢測
項目五、食品加工安全度快速檢測[]確保餐飲加工環節安全[BG)F][HT]
2.2 模擬仿真工作環境,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大致就業方向設置“工作環境”教室,教室內配備學生工作真實環境中的儀器設備及辦公用具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并設置障礙,分組進行工作模擬操作,培養學生在條件不完備或混亂環境中對檢測目標進行快速檢測和結果分析的能力。
例如,學校在食堂設置實訓基地,配置工作環境下需要的儀器設備及辦公用具,教師根據食品原材料檢測課程進行實驗設計,提供多個實驗角色,組織同學進行演練。組織10~20個同學扮演就餐人員,在實用食品過程中出現嘔吐、四肢無力等現象,組織3~5人扮演服務人員,對顧客進行送醫及收取餐桌剩余食品及顧客嘔吐物至檢測室,組織3~5人扮演檢測人員,利用所學知識對移送的食品等進行標記和檢測。教師可以根據日常中顧客情緒等設置顧客對檢測室的打擾及對檢測結果的不信任等情境,增加檢測的難度,提高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的應變能力和結局問題的能力。根據整個情境的模擬過程,讓學生了解食品原材料檢測技術的重要意義,并對處理過程中出現問題進行總結,學生在情景模擬中充分掌握了檢測的環節及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扎實。
3 優化課程內容
根據目前餐飲行業的需求及社會食品問題進行教材基礎理論知識的篩選,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并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基礎知識模塊、快速檢測模塊及實踐活動某模塊,對課程內容優化布置教學。
其中基礎知識模塊以技術現狀及樣品采集為主要課程項目,包括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食品快速檢測常用技術、常用儀器和設備等內容,基礎知識的教學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室實現。快速檢測模塊中包含的項目較多,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需要結合社會實例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中需要將獨立項目中的知識體系與實驗相結合,在實例中發現問題點,在實驗室進行檢測技術的具體操作,在操作中發現知識點,并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根據新聞資料為學生提供多條冰凍魷魚、瘦豬肉、鮮艷荔枝等,讓學生分組利用檢測儀器進行檢測,記錄檢測的實驗過程及數據結果,分析該類食品問題的危害等。教師在時間結束后對學生進行課堂講解,學生自主參與了實驗過程,對教師教學中的食品濫用添加劑、食品加工安全程度等項目檢測的理論知識就不再抽象化,而是可以從實驗數據及實現結果中自主分析部分課程內容,便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學方法的完善
4.1 理論課程教學設計
教師可以根據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將會遇見的問題及真實問題產品為載體完成教學工作任務,構建啟發式、項目化、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其中啟發式教學以“問題式引導”為主,根據課程項目二食品原材料安全快速檢測課程為例,設置“春季食用蔬菜農藥使用量排序”為引導問題,引導學生在網絡資源中搜索常用農藥品種、藥用特性及殘留危害等,根據具體的藥品數據參數發現食用的危害,由此引申至課程內容的思考問題“如何對蔬菜的農藥殘留進行快速的檢測”,通過問題的指向性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學習,對重點及難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加深。
4.2 實驗課程比重增加
食品安全快速監測技術是以檢測試驗為主體的課程,需要根據課程項目需求設置檢測試驗,提高檢測技術和對數據的分析處理等。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及生活案例設計實驗題目,需要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準備、實驗操作及實驗總結,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
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在學校食堂、學校外部的餐飲店中實地取樣,并對取樣食品進行合理封存,在學校實驗室內進行檢測分析,發現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結 論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發展迅速,檢測方法根據檢測物體有所不同,樹立與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對實際的問題進行設計分析,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高素質和技能過關的快速檢測人才,為社會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丁建英,張根華,權英.《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30):17347-17348.
[2]翟培,韓晉輝.高職餐飲食品安全專業《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2):723-727.
[3]南海娟,郝亞勤,顏振敏.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3(29):12-13.
[4]姬華,盧士玲,張建,詹萍,王慶玲,董娟.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3(52):9-10.
關鍵詞 食品安全學;實驗;理化檢測;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4-0340-02
食品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食品科技發展,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并威脅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和人民身體健康。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動下,從2002年起國家級的食品安全管理機構也在不斷的重組和加強,食品安全的專業研究機構和學科專業相繼產生,短短幾年已有百余所高校設立了該專業[1],國內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上海海洋大學自從2004年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為國家培養了食品安全方面的大批人才。
食品質量與安全是一門具有多學科交叉性、發展性和前沿性的學科,涉及許多學科領域,其中食品安全課程是上海海洋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生的核心學科。1996年,WHO對食品安全定義: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和/或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健康受到損害的一種保證[3]。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充分說明,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分為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等。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數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農藥和獸藥是另外2個較大的食品安全影響因素,其殘留形式和毒性是消費者關注的最直觀問題。
1 食品理化檢測與食品安全
上海海洋大學的食品安全學實驗包括微生物檢測和理化檢測兩大部分,農藥殘留檢測是理化檢測中具有代表意義的重要部分。這部分與食品安全檢測的實際相適應,便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社會的需要奠定了良好基礎[4]。
2 食品安全理化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接觸大型儀器設備的機會較少
考慮到學校實驗室建設現狀,對于價值較高的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質譜儀等儀器,還不能做到人手一臺進行操作。農殘快速檢測實驗中運用到的SL-N6型高智能農藥殘留速測儀,一般是6個學生1組操作1臺儀器。但是GC/MS(氣相色譜-質譜儀)只能由教師做演示實驗,學生只是進行現場參觀學習。這種情況導致學生所學的理化知識無法更好地與實際操作結合在一起,獲得的經驗相對較少。
2.2 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環節較少
大部分教學方式是單方面教師的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達的理論知識,與教師互動的環節較少,學生積極性不高,遇到問題時無法及時解決,不利于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聯系。實驗主要偏重于驗證性,而研究性和開放性實驗環節薄弱,學生的主動思維很難被激發,不利于其悟性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5]。
2.3 學生未能完全了解儀器的性能、常見故障和排除方法
大型儀器設備是集智能化和自動化于一體,需要手動操作的過程不多。學生不能全方位地了解儀器的性能,在實驗過程中遇到故障,因沒有經驗而無法正確處理故障。一般實驗開設之前,指導教師就將儀器調整到最佳狀態,學生一般沒有掌握根據儀器故障查找原因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 實驗內容設計的思路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安全實驗課開設的同時,開設了儀器分析與食品分析實驗課程,這些方法課程中的各種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食品和食品原料中的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天然和有害化學物質、生物毒素等的檢測[6]。學生在此基礎上已經具備了食品理化檢測的基本技能,因而安排了2種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方法,主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將所學的儀器分析基本技能應用到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同時了解目前國內外食品中污染物質與添加劑的分析方法,為食品安全理化檢測奠定堅實的基礎。
4 實驗內容設置
上海海洋大學食安專業食品安全實驗課程主要參考《食品安全學實驗指導》,由病原微生物檢測和農藥殘留的理化檢測2個部分組成。目前,實驗室中常用的食品中農藥獸藥殘留的檢測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分光光度法、電化學分析、TLC(薄層色譜法)、GC(氣相色譜法)法、HPLC(高效液相色譜法)、GS/MS聯用法等。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化實驗技能,理化檢測包括農殘的快速檢測、SPE(Solid Phase Extraction)-GC/MS法測定飲用水中毒死蜱、BHC農藥殘留[7]。
4.1 農殘的快速檢測(農藥殘留酶速測法)
選用SL-N6型高智能農藥殘留速測儀測定果品蔬菜中的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殘留量,適合農業、環保、商業、行政監管等單位檢測果蔬中農藥殘留量,尤其適于建立地區性農藥殘留量檢測系統。方法簡單,便于鞏固學生實驗基礎操作技術,使之與食品農藥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相聯系,為學生畢業從事食品檢測行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4.2 SPE-GC/MS法測定飲用水中毒死蜱、BHC農藥殘留
利用SPE(固相萃取法)對水果和蔬菜樣品進行提取與凈化,對獲得的提取液進行濃縮后再采用氣相色譜與質譜儀聯用分析的方法檢測對硫磷的殘留量。通過這個實驗,有助于學生鞏固對色譜基本理論的掌握,加深對色譜應用范圍的理解,從而能夠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教學方法改革
5.1 分組教學,加強團隊合作
實驗操作中,一般將幾個學生劃分為1組,每個小組的同學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加強全隊合作精神。實驗課上指導教師與小組成員進行實驗方案討論,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并提高學生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實驗中遇到困難,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成員分工查找資料,并將問題匯總分析,匯報給指導教師,與教師進行探討。實驗完成后進行數據處理時,小組成員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討論,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加深學生對實驗數據的理解。
5.2 多媒體教學與Flash網絡虛擬教學系統的開發應用
考慮到傳統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實驗教學存在一些弊端:如實驗周期短、昂貴實驗儀器引進中的資金短缺以及教學形式的單一等,實驗開展并不順利。2007年起在上海市教委的資助下,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承建食品安全教育高地,虛擬實驗室的建設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采用虛擬現實的實驗教學方法,充分結合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和flash技術,通過在計算機中對食品安全相關的實驗環境、實驗設備以及學生和教師等不同角色的模擬,使學生有 “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虛擬實驗環境中實現互動教學,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實驗教學中的一些不足[8]。
5.3 研究生助教輔導
食品安全方向的研究生作為助教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輔導,不僅解決了師資力量短缺的問題、實驗操作中遇到的問題,而且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有了及時反饋,便于實驗后續改進工作。
5.4 改進實驗技能考核方式
實驗技能考核主要是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室工作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能力。為改變以往僅僅憑實驗報告與食品安全課程考試卷評價教學效果的考核方法,在食品安全理化實驗考核中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學生的最終成績分為平時成績、考試成績、實驗報告成績3個部分。將學生的出勤率、實驗操作規范性等課堂情況反映到平時成績中,以此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5.5 增加分析檢驗過程的綜合性
一般食品安全實驗開始之前,都是指導教師將檢測食品樣品前處理好,課堂上學生直接進行實驗,這樣學生對樣品采集和預處理操作過程了解較少,對整個食品檢測環節掌握不夠系統化。針對該現象,改革后盡量由學生自己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讓學生熟悉綜合實驗的5個階段:樣品的采集與保存、樣品的制備和前處理、實驗方法的選擇、實驗誤差及消除方法、實驗數據的整理和處理。
6 小結
經過一系列改革,從2004級至2009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的培養,學生上實驗課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很大調動,主動查閱資料,預習實驗內容,參與討論時思維活躍,并且可以靈活地將食品安全理論課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驗課程實際操作中,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通過課堂操作及實驗報告情況來看,學生的操作熟練程度與數據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強化了食品安全檢測的技能。許多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認為,通過該課程學習到的理化和微生物檢測技術,可以很好地開展食品安全檢測工作。
7 參考文獻
[1] 徐小艷.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儀器分析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49.
[2] 寧喜斌,劉代新,張亞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能培養的探討[J].微生物學通報,2009(8):1260-1263.
[3] 錢建亞,熊強.食品安全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2.
[4] 寧喜斌,張曉艷,季愛加.《食品安全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1):215-216.
[5] 袁先友,肖新生.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儀器分析實驗》教學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4):86-88.
[6] 趙光遠,鄭堅強,姜春鵬,等.食品質量與安全綜合實驗課程的探索[J].廣西輕工業,2010(3):106-107.
關鍵詞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3-0343-02
在全球范圍內經濟增長的同時,食品安全領域的諸多問題也應運而生,食品污染、添加劑濫用、不法分子唯利是圖的人為摻假以及極端分子的投毒作案等事件[1]均引起全球廣泛關注。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除法律、法規、標準、管理等方面需要改進外,檢驗室建置數量少、成本高、周期長已經嚴重阻礙了食品安全領域的預警和監控。隨著我國《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加強食品安全的檢測成為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和直接手段。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優勢表現顯著,同時,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也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課程在大學普及,該門課程作為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更新更快、檢測涉及范圍更廣、操作性更強等特點。針對傳統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法單一、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欠缺等問題,筆者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探索,旨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及培養其扎實的操作技能,對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戰略及培養高素質食品安全專業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1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改革目標定位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是在微生物學、儀器分析、分子生物學等學科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門新興綜合學科,不僅是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的基礎學科,還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性較強的實用技術綜合課程[2]。根據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理論的新進展、檢測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食品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不斷改革教學內容與模式,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為根本出發點,以提升師生教學互動、更新傳統教學理論、拓展學生實際操作的內容為最終目標。通過理論課程和試驗內容的比例和內容的調整和摸索,切實達到培養專業理論扎實、技能熟練的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2 改革方法與操作途徑
2.1 優化教學內容
隨著食品安全事件普發和頻發,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迅猛發展,新的檢測技術及多項新型檢測設備已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傳統教學模式以基礎理論教材為主,教材往往側重于傳統理論,缺乏國內外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研究的新進展,內容滯后,與實際應用相脫節。針對傳統教學內容滯后的弊端,以使學生了解與掌握新理論與新技術為目標,以緊跟學科發展前沿為原則,立足于傳統理論教材的基礎之上,及時補充酶聯免疫學技術、生物芯片、液質聯用與氣質聯用技術和生物傳感器等新技術的應用,力求使學生把握學科前沿,洞悉研究最新進展。
2.2 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授課是以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將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灌輸的知識倉庫,忽視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對其學習方法的指導,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因而無法培養創新型人才。在該種教學方法下,學生學習枯燥,缺乏積極性與興趣,獲取知識能力和研究能力較差。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摒棄傳統的教學灌輸思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
2.2.1 聯想式教學。課堂教學應進行聯想式啟發,結合現實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引出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想與探討,例如介紹各種藥物試劑盒與檢測儀的發明與應用,將國內外食品安全問題融入課堂,淡化和簡化課堂理論知識點,使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從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
2.2.2 重視討論,加強教學互動。課堂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將學與思和學與論相結合,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自我認知、自我拓展和自我討論的課堂教學方式。針對教學內容,要求學生事先預習,查找相關資料,分析現實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時要求教師做好討論前準備,給予學生相關的學習網站及參考書目,及時總結學生的觀點,肯定正確意見,表揚有創造性的見解,指出錯誤的論點及模糊的知識點,既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又使學生在思維方法上有所收獲,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3],鍛煉了學生查找信息、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又加強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課堂討論創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增進了師生交流與了解,讓學生在參與中掌握內容,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以后畢業論文的撰寫乃至進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2.3 實驗教學
當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所面對的局面越來越復雜,要想順利地完成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任務,除了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以外,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4]。
2.3.1 實驗內容合理、新穎。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主要對象為化學性食物中毒物質、農藥和獸藥殘留及病原微生物等。傳統實驗課程安排以經典實驗為主,內容過于陳舊,且與其他課程相關實驗重復,例如簡單的培養基配置及微生物菌落篩檢。因此,在經典實驗安排之外,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檢測物質以及針對熱點食品安全問題,將PCR技術、酶聯免疫分析技術-ELISA等新技術引入實驗室,使學生在掌握課堂理論之余,緊密聯系實際,以便掌握熱點食品安全問題的檢測技術手段,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根本目的。
2.3.2 學生參與實驗準備工作。傳統實驗的安排一般是實驗教師準備好前期工作,學生進入實驗室嚴格按照給定的實驗方法程序化操作,對于實驗藥品的準備、實驗設備的選擇、尤其是樣品的處理等前期工作,學生參與少、了解弱,導致對大學后的深造,如碩士乃至博士研究影響較大,直接反饋為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法參透實驗原理,實驗流程不順暢。因此,要求學生參與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使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實驗藥品及實驗儀器,充分掌握整個實驗流程,力求學生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優良的職業素質,在以后的學習或從事的相關工作中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3.3 開放性實驗設計。開放性性實驗,又稱探索性實驗或模擬科學研究,是針對未知或未全知的問題,采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大膽設計探索研究的一種開放式教學實驗,對于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5]。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就學生熟悉且有興趣的課題,選取若干題目,例如學校食堂飯菜的微生物檢測、超市飲用水的衛生檢查等,讓學生按照自己掌握或熟悉的檢測手段,結合個人興趣,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按照小組形式自主實施,同時將實驗方法結合結果列入實驗報告。設計性實驗的實施,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并通過靈活的實踐性操作技能的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科學實驗素質[6]。
3 完善考核體系
考核是教師對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檢驗方式,能夠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及幫助學生選取合適的學習方式。傳統考核僅以期末考試閉卷成績及實驗報告成績為主,在此基礎上,將學生課堂表現、出勤率、實驗操作技能等也列入考核指標,使學生重視課程的學習,提高課堂積極性,鍛煉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具體考核分為4個部分:課堂考察,包括課堂表現及知識回顧,占60%;實驗報告撰寫,占20%;實驗操作技能,占10%;開放性試驗設計,包括設計思路及操作情況,占10%。
4 參考文獻
[1] 王林,王晶,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7.
[2] 丁建英,張根華,權英,等.《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0):17347-17348.
[3] 史雙枝,王新剛,羅鵬,等.《現代食品檢測技術》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8(3):168,171.
[4] 劉杰,張添,徐憲菁.食品分析大型綜合實驗是提高學生獨立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2(3):35-36.
關鍵詞:食品安全意識;安全常識;安全事故
一、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些食品安全隱患方面知識的引入,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的智力還沒有完全開發,要想很好地保護他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最重要的就是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以及掌握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時如何處理的安全小常識。
二、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日常飲食安全小常識
教師要對學生開展定期的食品安全教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飯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從口入,并提倡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多加鍛煉,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抵抗細菌的侵襲。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學生購買商品的時候到正規的商店里進行購買,盡量不要到校園周邊或者街頭巷尾去購買那些“三無產品”;并且在購買的時候要注意生產廠家的信息,應該選擇正規廠家且信譽度比較好的品牌;仔細查看商品的標簽,對食品標簽上標注的廠名、廠址、保質期、產品標準號、產品名稱以及配料表等進行了解,對于標簽不規范的產品不能購買,同時還要注意食品是否適合自己食用;購買食品的時候要注意其生產日期、保質期以及生產衛生許可證等,不要吃變質腐爛的食品,生吃水果一定要洗干凈;防交通事故主要是在行走的時候要注意遵守交通規則。
三、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處理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
每一個人都是單一的個體,人在處于危機環境中的情形以及變化等只能通過自己去體會,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因此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食品安全事故處理方法,比如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用手指壓迫喉嚨,盡可能將胃里的食物都吐出來;將嘔吐物或者糞便送到醫院進行檢查和診斷,查詢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
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單純的通過講道理是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的,為了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食品安全教育切入點,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牢記食品安全意識和安全小常識的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中學 生物教學 農業技術 食品安全 實用性
農村中學的生物教師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其實用性――滲透生活常識、農業技術、生產綠色食品。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生物,并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和指導農業生產。
一、農村中學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必要性
農村中學肩負著雙重任務,既要為上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為農村經濟建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對于農村學生而言,中學畢業后,大部分的青年要進入社會生產與服務之中,并且,大多數人要從事農業生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地區多數以農業為主,依靠種植業、養殖業來發展區域經濟。所以,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當地經濟的興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農村中學的辦學方向之一,就是為本地區培養發展經濟的實用型人才,而生物學科與農村經濟發展聯系最密切。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有一半以上是動植物、環境保護、生態及人口知識,這些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在接受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滲透生活常識、傳授一些現代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推廣和普及農業科學新技術,生產綠色食品,顯得十分必要。
二、農村中學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的有利條件
1.農村學生對生物和農業具有豐富感性知識
農村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動、植物及大自然,對農業生產及動植物比較熟悉,而且直接參加生產勞動,具有豐富感性知識。在生物教學時可利用這一優勢,滲透農業技術知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生物教學中,有便利的實驗和實習條件
在農村,有廣闊的農田、果園、畜禽養殖場,為生物教學便利的實驗和實習條件。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如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田間管理,動物及家禽的習性觀察和飼養等),都需要學生親自操作、體驗、感受才能形成較牢固的知識體系和技能。若將與此內容有關的課安排到實驗場地去上,效果會更好。
3.各種實驗材料和一些簡易直觀的教具容易得到
凡是涉及到動、植物方面的實驗材料,在農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些比較簡單的動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直觀教具,還能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動手能力。
4.有利于學生開展農業實驗探究和老師進行教法、學法研究
農村中學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態系統、食物鏈、環境污染的實例;學生家中有農田、果園和各種畜禽養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研究教法學法改革,并指導學生開展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提高教學實用性的途徑
教師結合農村學生實際,采用“學以致用”的原則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知識。
1.通過分析農業生產中的一些現象,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時,可以列舉當地喜溫性作物玉米、瓜類等在春季播種過早時,會出現“種子霉爛”現象。用生物學知識進行分析:種子萌發時,需要的外界環境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水分、充足的氧氣”。造成“種子霉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溫達不到喜溫性作物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要求(10攝氏度),種子受霉菌浸染而造成“霉爛”。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種子萌發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的理解。
2.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師可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例如,平時有些同學愛喝一些飲料,這些食品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雖然喝下去沒有什么副作用,但色素本身又沒有營養,不如喝白開水對身體好。又如,市場上燒烤的食品對學生也很有誘惑力,然而,燒焦的食品含有的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比較多;炒菜時不要放加碘鹽太早,以免碘升華而使人缺碘,易導致大脖子病等。通過拓展和分析,讓學生感到學習生物學知識很有益處,又富有生活情趣。
3.關注與生物相關的社會熱點、食品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1)社會熱點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人口、糧食、能源問題、生物技術等與人類生存質量密切相關的生物類熱點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例如,1996年英國爆發的瘋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東南亞豬腦炎、1999年比利時等國二惡英、2001年歐洲爆發口蹄疫以及2003年發生在我國的非典型性肺炎等。這些都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并且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性問題。
(2)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也日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藥過量施用,使有害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中;在養殖中亂用激素和其他藥物以增加產量卻使農畜產品卻受到污染;在食品加工、制造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添加有毒物質的情況屢屢發生;此外: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物技術產品的出現、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造成了食品安全性問題。
通過對熱點問題的引入,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了知識面。
4.找準生物教學內容與農業實用技術間最佳的結合點,加強實用技術教育
找準最佳結合點,不僅傳授的農業實用技術易被學生接受,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生物教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加強理論知識滲透。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盡量將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等實用技術滲透到生物課理論教學中去。
例如,在講“種子”時,教師可滲透當地主要農作物的優良品種、介紹“雜交種子”的特點、雜交優勢的利用;在講到“植物的礦質營養”時,可介紹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常見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所必需的礦質元素,進而講怎樣施肥、施何種肥;在講“光合作用”時,引入間作套種、輪種、反季節栽培、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的知識;在講“植物的莖”時,引入對果樹、花卉的種植、管理有重要指導作用的頂端優勢的概念,由此再引出除草劑除草原理及正確使用除草劑的方法,等等。
關鍵字:食品安全 學校教育
一、引言
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卻是個難以根治的痼疾。近年來新聞事件曝光率頻頻,來勢洶洶,已然成為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誠信缺失,道德滑坡付出的代價就是人民的健康,這其中也包括即將擔負起國家命運、民族未來的青少年。
二、正文
1.食品安全在學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國有4億多青少年兒童,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家庭幸福、民族興旺和國家發展。
而我國當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廣大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生命安全,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諧,影響到國家和政府的形象,影響到千家萬戶的幸福美滿。
青少年兒童普遍存在食品消費心理急切、辨別能力弱的現象,社會又缺少專門針對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的教育、宣傳以及相應的保障手段,致使我國青少年兒童在食品安全及營養失衡等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
通過在學校教育中實施 “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與營養知識,提倡膳食平衡,增強青少年兒童及家長選擇食品、辨別食品質量的能力,已是當務之急,也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舉措。
因此,食品安全在學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在學校教育中應加強食品安全教育
(1)食品安全現狀。目前食品安全狀況并不令人樂觀:劇毒農藥、獸藥的大量使用;添加劑的誤用、濫用;各種工業、環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種病原體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發現;生物技術和食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帶來的可能的負面效應;周邊國家疫情的頻繁發生;國內外人口流動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現和原已消滅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復燃等。近年在市場上曾發現食物加吊白塊、雞鴨飼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劑、海鮮用甲醛浸泡等,還有在水果上噴施催熟劑、膨大劑,在蔬菜上噴施劇毒農藥等案例。
(2)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似有愈演愈烈之勢,概括起來,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是問題食品的涉及面越來越廣。問題食品已從過去的糧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產品等傳統主副食品,擴展到水果、酒類、南北干貨類、奶制品、炒貨食品等,呈立體式、全方位態勢。
二是問題食品的危害程度越來越深,已從食品外部的衛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內部的安全危害。過去只注意食品細菌總數,現在是深入食品內部的農藥、化肥、化學品殘留。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來越多樣、越來越“深入”、手法越來越隱蔽,從食品外部的走向內部的、從物理的走向化學的。從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樣翻新、五花八門。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滲透食品安全教育尤為重要。
3.在學校教育中加強食品安全教育的作用。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學生的健康牽動著千萬個家庭的心,學校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往往影響到一個大群體,輕者影響學生學習,重者影響社會的穩定性。
同時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也影響學校的正常學習和工作秩序,使學校聲譽下降。
因此,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要想把這項工作做好,要求我們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教育知識。
三、結論
終上所述,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大健康觀為指導,把學校食品安全教育作為學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呵護學生成長為宗旨,全面加強學校食品安全教育,全面保障千萬師生飲食健康安全。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四、建議
學校應按照教育部《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要求,結合學校食品安全教育形勢和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落實相關教學內容。
食品安全教育的學科教學主要載體課程為《體育與健康》,小學階段要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中學階段要與《科學》、《生物》等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對無法在相關課程中滲透的食品安全教育內容,要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班隊活動等,加以體現落實,向學生傳授食品安全健康知識和技能。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開發編寫相應的教學課件、圖文資料和讀本,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育的實用性和實效性。
充分利用校園黑板報、宣傳窗、廣播臺、電視臺、網絡、衛生角等陣地宣傳食品安全知識,組織師生參觀考察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組織學生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小分隊到社區、村(居)開展宣傳活動,舉行食品知識競賽、測試、主題班(隊)會、食品知識小報、漫畫、卡通畫等比賽,通過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重視食品安全知識,促使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2]《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