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5: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案設計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獨到的教案設計能力
教學的準備最顯現的結果便是教學方案,即教案。教案設計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主體的修養和整體素質。教師正確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教學風格,是設計質量的根本保證。教案設計是事先的計劃,教師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準備、學習環境等對教學過程進行預先的決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來進一步規劃教師的教學行為。
首先,教案設計能力表現為對教學內容的把握能力,這是教案設計的始點。教學內容包括課程標準、教科書和有關參考資料。教師只有熟悉課程標準,明確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基本內容和要求,才能居高臨下地理解教科書。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全部內容,包括編寫意圖、組織結構、重點章節及各章節的重點、難點、關鍵。在此基礎上,閱讀有關參考資料,從中精選一些材料充實的教學內容。教師對教學內容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從編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透徹理解,融會貫通,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發揮教學內容最大的教學效應。
其次,教案設計能力表現為制定最佳教學措施的能力,這是教案設計的中心環節。教者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根據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對學生初始才能的預測,制定學生更高效學習的最佳措施(具體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課堂提問、板書等)并形成一定的教學流程。需要指出的是,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更應關注并滲透學習策略,畢竟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學生,由學生的行為所決定。所以制定最佳措施時,要盡可能強化以下方面:一是教學過程的活動化。教師要盡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析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多種活動,不僅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而且讓他們唱一唱,畫一畫,做一做…….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把教學過程還給學生。二是學習方式多樣化。既要重視自學,設計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合作學習,設計學生小組內的互助學習;還要引進探究學習,盡可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親歷知識發展的過程,讓學習在積極的體驗中能學、想學、會學,同時養成合作、共享的個性品質。三是過程設計粗線條。教學過程是一個富于變化的時空群體活動,主體、客體、媒體之間的關系處在不斷的轉換之中。這種不斷轉換的關系,使課堂教學的過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很強的現實性。因此,教案設計必須具備高度的可塑性。我們提倡洗練的粗線條設計,就是為了留出足夠的“空白”,以現場處理教學過程中更多生成的東西,而不致使學習過程成為教師演示主觀編制的十分細密的教案的過程,因為再周密的計劃也只能是一種“預測”。
二、靈活的教學調控能力
總的來說,教學過程是根據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案,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過程,但它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執行既定方案的過程,因為教學的主體是人,一個個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個性的人,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具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生成的特點,即每一堂課都應該是不可重復的師生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教學過程呈現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要求教師具有實施調控的能力。課堂實施調控能力的強弱是一個教師專業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是教學藝術風采的展示。實施調控能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筆者以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是教師的自控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應該善于調節氣氛,掌握節奏,控制局面。通過調控,使教學過程流程節奏起伏有致,內容節奏輕重有變,思維節奏張弛有度,使教學過程充滿情趣,迭起,躍動靈氣,成為智慧的生命符號。再者,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教師自我失誤的時候,比如言不達意、板書錯誤、演示差錯、思維受阻等,教師也需要自我調控。特別是自我感覺不順時,更要及時調節自己的心態,讓自己適應學生,適應教學情境。誠然,良好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我”,把課堂視為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
二是學生的調控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地充盈著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多變的學習行為滿懷愛心地作出及時處理。教師要努力喚起學生學習需要、興趣,使他們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鼓勵他們學得更好。當然,教學過程中也難免有來自學生的意外事件,如淘氣孩子的惡作劇,學生智力活動中的一些古怪提問等,教師也必須立即調控,使其行為轉向既定方向。這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可以面對學生不同發展水平的生命特征和個性差異一觸即發,隨機應變。
三是對教案的調控能力。教案必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靈活性非常重要。實施教案并非貫徹計劃,既然課堂情境發生了變化,那么隨之也要調整,根據課堂變化做出適時的修改、補充,而非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失去許多稍縱即逝的教學機會,事后嘆息。
三、個性的反思總結能力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教學過程往往只注重課堂前的準備和課的實施,而忽視課后的反思。其實,課上完,教學并沒有完。我們不妨再回頭來看看整個教學過程,追問一下:“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實事上,教后的反思與總結是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反思總結,教者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學狀況,并對自己的教學水平作出明晰的衡量,從而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當反思與總結成為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必將能夠有效地監控、調節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形成教師自我完善的內在機制。
關鍵詞:高職;課例開發;理實一體
一、現狀分析
課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簡單來說,在課例研究中,被觀察和研究的課稱為課例。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所擅長的基于實踐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課例研究中,教師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將方法與實踐聯盟,對教學活動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實現教學的改進和業務的成長[1]。
目前我國在課例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學、中職、中小學、幼兒園,高職涉及相關研究較少?,F在高職院校著力推行構建行動導向課程體系,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從學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認知角度出發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其專業崗位技能、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針對教學改革與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難點、困惑、矛盾之處,存在教師個體研究居多,集體探索較少的現象,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學成果的提煉,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職課改中推行課例研究,解決課堂教學怎樣上以及怎樣上更好的問題。
二、高職課例開發研究意義
首先,課例研究立足于理實一體的教學活動現場,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詮釋教學思想,從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入手,把理論、實踐結合起來,促進教師對教學理論的理解。
其次,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團體協作活動,教師間的合作是開展課例研究的基礎[2]。在課例研究中教師共同設計課例、反復修改,并通過對自己和他人教學行為的反思與交流,個人業務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最后,課例研究為教師提供了反思的空間。教師通過同事的眼睛審視自己的教學,在共同進行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基于不同視角的思考和分析,互相聽取不同意見,在研究中不斷超越自我。
三、高職課例開發步驟
課例研究是教學團隊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圍繞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決的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反復研究,提煉經驗,改善教學,最終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3]。根據高職理實一體化課程的實施特點,高職課例開發研究包括以下基本步驟:主題選取、教案設計、教學觀察、集體研討、研究總結。
(一)主題選取
課例研究作為一種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過團隊研究化解教學難題,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圍繞某一主題所開展的課例研究,不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質,而且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更有利于課例研究小組結成研究共同體。結合目前高職課改現狀,課例研究主題的選取可有如下要點供參考。
1.與課程理論、實踐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理實一體化教學,突破傳統的“理論-實踐”教學模式框架,彰顯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的一體化,從學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認知規律出發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承擔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任。基于此,有關課程理論、實踐知識的實踐課題,從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落實到教學內容的調整、充實、改造和創生,都可以作為高職課例開發研究的重要內容。
2.與學習者及其特點有關的研究主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4]。在開展課例研究中,應重視對學習者的研究,不了解學習者及其特點,便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專業認知與興趣、分組教學有效性、組內成員分工協作、不同層面學生學習效果等都是高職課例開發研究所應關注的主題。
3.與教學法知識有關的研究主題。有效的教學不僅取決于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取決于以學生容易理解和最佳方式表達出來。而對具體內容的教學時,真正的學科教學法知識則是教師個人獨一無二的教學經驗,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學方法之間轉換的能力才是問題的關鍵。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要針對課程特點、教學內容與崗位的針對性、匹配度,合理、恰當、綜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4.與教學情境營造有關的研究主題。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求營造職場環境,以類似于企業的工作環境培養學生崗位認知能力與崗位專業技能。針對相關專業及其下屬課程的不同,如何營造恰當的職場環境是教學實施中需要研究和解決的焦點。此外,立體化教學資源合理使用度、校企合作與課程結合度、工學交替與課程契合度等都可以作為高職課例開發的研究主題。
(二)教案設計
在課例研究中,教案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案設計過程中,應把握兩個方面要點。一是學情分析。在課例研究中,教師要對學情進行深入分析。在教案設計階段,開展實證性調查研究,真正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經驗、興趣、學習方式等。學情分析越具體、越具有針對性,教師在教學中才能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學生學習不了解或存在錯誤認識的內容,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設計重點。教案設計中,不能只關注教師如何教,更要關注學生如何學,增加對學生主體活動的設計工作,開展以“學生如何學”為中心的教案設計。同時要注意課例研究是一個規范行動與改進的循環過程,教案設計應貫穿課例研究的始終,在教案的循環往復修改中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三)教學觀察
教學觀察是課例研究的中心環節,是對教學進行反思和重新規劃的基礎,課堂觀察的重點依據研究主題而確定。進行教學觀察的教師,要避免出現為聽而聽、不知道聽什么、也不知道怎樣去聽等現象,缺乏針對性、目標性,就課論課。因此,在教學觀察中,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觀察工具,才能真實反映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為之后進行的集體研討和教學改進提供支撐和依據。
1.教案觀察表。理實一體化教學,大多采用行動導向(六步法)進行,對照教案設計,聽課教師就可以了解在課堂的預計之外生成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樣改進原有的設計。一般來說,在教案觀察表中,應包含教學活動設計步驟、階段效果、學生反映、改進意見等方面內容。#p#分頁標題#e#
2.觀察量表。在課例研究中,觀察量表的使用較為廣泛。聽課教師在確定觀察點后,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獨立或合作開發觀察量表,而后進入課堂,并在試用中不斷加以修正,最終形成科學的觀察工具。觀察量表的設計內容可以從小組合作程度、單體學習者學習效果、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面進行。
(四)集體研討
集體研討是課例研究小組基于觀察結果從不同角度檢視教學過程的得失利弊,進而揭示教學可能的改進方向。在集體研討中應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研討重點。在完成依據研究主題而確定的教學觀察后,重點要放在問題的研究和探索上,糾正原有的認識或行為偏差,避免就課論課所導致的研討泛化。二是研討焦點。集體研討的內容應著眼于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事實來展開,避免聚集于課的成功與失敗或教師的教學風格。將學生學習作為研討焦點,通過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學習來改進課堂教學并形成教學實踐,實現教師學習和行為的改進。三是研討成效。研討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改進方案,但改進方案不應隨著一次反思而結束,應具有持續性,需要持續地進行研究才能不斷產生改進教學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五)研究總結
課例研究不能隨著集體研討的結束而結束,需要綜合集體討論與自我反思結果撰寫課例研究報告,對自身教學加以系統反思,有助于提升執教者的教學研究與實踐能力[5]。課例研究報告一般包括四個基本部分內容。一是研究主題與內容。這個部分主要說明研究小組期望解決的教學問題、具體教學單元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二是教學規劃和方案。教學規劃體現對教學情況的把握程度,為課堂教學的評議提供參考背景。教學方案重在闡明具體的教學流程,描述具體的教學方式。三是闡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圍繞教學問題展開,而不是再現課堂教學實錄,反映出每一輪教學實踐的情況;四是總結教學成效。課例研究最終指向教學的改進,因此在報告中要通過對教學成效的系統總結來反映教學改進的情況。
四、建議
首先,加強高職教育理論學習,提升教師自身的課例研究能力。課例研究突出實踐性知識,并不意味著高職教育理論在課例研究中不重要。相反,沒有高職教育理論作為教師行動與思考的支撐,課例研究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復。在進行課例研究過程中,教學過程并不是常規的公開教學或示范教學,聽課教師也不是泛泛地聽課。在這個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具有對課的設計予以解釋的能力,聽課教師要有課堂觀察的技巧、收集數據的方法、分析課的策略等。因此在高職教育理論學習基礎上提升教師自身課例研究的能力是課例研究獲得深入發展的內在動力。
其次,營造課例研究文化氛圍,避免研究形式化。要通過建立教師合作共同體,形成專業教學團隊,營造課例研究文化氛圍,通過教師之間集體備課、相互聽課、集體研討等手段,消除教師教學的孤島現象。
最后,課例研究目標應指向學生發展。在傳統校本教研活動中,如聽課、評課等,習慣于將評議的重點放在上課教師如何處理教材、如何講授、如何提問等這些怎樣做的行為上,課例研究并不主要對教師怎樣教的行為進行評判,而在于教師行為的及時跟進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課例研究中,精力要放在學生學習過程和挖掘潛力的調查研究上,進而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安桂清.課例研究主題的確立[J].人民教育,2010,(21):41.
[2]祝成林,張寶臣.教師專業發展:基于課例研究的視角[J].教育導刊,2010,(01):77.
[3]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設計[J].人民教育,2010,(22):47.
[4]趙紅霞,孔企平.日本課例研究及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1):20.
關鍵詞:教案;編寫;教學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1-000-00
教案的有無與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上好一堂課,而且會影響整個教學計劃的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教師,要高度重視教案的編寫和設計工作。根據教學發展的需要,筆者通過不斷地改革自己的教案設計,認為教案的編寫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地把握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使教案的內容科學化
教案的編寫,內容的準確是第一位的。試想,一位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就已發生了錯誤或偏差,那么,何談保證課堂教學所授知識的準確無誤昵做到內容準確無誤的前提是消化理解該學科教學計劃和課標的原則和要求。必須嚴格地遵守教學計劃的目標要求,絕不能隨意超越或降低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否則只能事倍功半或弄巧成拙,還會使學生進入誤區。因此,教師在教案的編寫前必須深入學習課程標準,吃透拿準課標精神,用以指導教案的設計編寫工作。對所授課程的所有知識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這就還需要借助大量的資料和工具書,解決自己心中的疑問。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他備課時對每一個拿不準的宇音都要一一查閱字典,我們更要有這種精神。
二、立足于教材。了解授課對象。使教案真正能為上課服務
我們采取的教材是統一的,而在統一的教材下學生的素質是不同的。所以教案的設計也要達到“深入”和“淺出”的不同層次,來面向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把淺顯的層次交給學困生完成,把需要深入理解的內容交給優秀生完成。這也是因材施教,而且在教之前寫的程序上就已經注意了“因材”的問題了。比如課堂提問就應設計多層面的問題,根據學生的特點,伸縮自如地選取材料,這樣課堂上既不會“鴉雀無聲”,也不會“一枝獨秀”了。教案的編寫更不能照著教案書籍抄寫,那些名師面對的學生和自己的學生相同嗎?城市與農村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同嗎?顯而易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能體現教案的“獨有性”特點。我們要樹立編寫教案是為了幫助課堂教學而不是為了應付檢查的觀念。在平常的工作中,有的教師成為了優秀教案的“抄手”,有的教師課程進行了很長時間才去補教案,有的教師課還沒有上教后反思就出來了,這都是不對的。我認為教案的編寫應體現個性化,完全從所授知識和學生實際等出發,不存在寫的長與短、詳與略,關鍵要有用能用。
三、凸現教學的知識點和重難點,抓住教案內容的核心
一堂課中總有幾個知識點需要特別強調。堂堂有重點,堂堂有難點,這就客觀地要求在設計教案時把它們凸現出來,即明擺出來。并要在凸現的基礎上寫清如何引出,如何擴展,如何理解,如何突破,如何安排思考與聯系等。尤其是青年教師,只有準備充分,編寫詳盡,上課才能有實效,不慌不忙,游刃有余。我們不必要把自己哪句話怎樣說都寫下來,但必須得把整堂課關鍵的那些知識點的教學寫下來。也就是說,教案的編寫不用擺花架子,應抓住核心。
四、加入反饋信息,使教學目標完成情況明朗化
在教秦的編寫時,每一單元編寫完畢后,都應預留“學生本單元學習檢測成績登記分析表”,作為教案的一部分。并且將每一單元的成績進行歸納,記入備課前面設計的“學期成績變化曲線圖”中。這樣,一打開教案,哪個單元的成績變化便一目了然。哪個單元目標完成得好,那個單元目標沒有完成,由曲線變化的形式清清楚楚地呈現了出來。如某個單元的成績曲線走勢比較高,就說明學生對這個單元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某個單元的成績曲線突然跌落,就說明學生對這個單元的知識掌握得還不到位。當然,這樣分析的前提必須是你的成績檢測是客觀的、可取的。通過對教案中添加這些反饋信息,對后面教案的編寫、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復習工作的針對性都有很大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五、語言表達力求準確生動、通俗簡明
教案在表達上要特別注重準確。不僅對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的講授要準確,就是在講授過程中的每一步也要準確。在準確的基礎上還要求生動、通俗和簡明。語言平淡無味,課堂上學生就會感覺枯燥:語言重復口嗦,學生就會厭煩排斥。所以。教案設計雖然由任課教師自己掌控,但在使用語言時仍需推敲,不能隨心所欲和追求個人喜好。易中天在《百家講壇》推出《品三國》的過程中,運用了許多通俗易懂的話和幽默風趣的講法,使一段枯燥的歷史變得有聲有色,既不歪曲事實,又讓聽眾聽得津津有味,從而風靡全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如果在自己的教學語言上也如此生動的話,何愁學生不認真聽講。
六、注重教后反思地撰寫,不斷提高教學和教察的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案的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2.教學目標應明確具體、符合課標和學生實際。
3.目標要由淺入深,由前到后,體現層次性。目標制定要難易適度,不能因為目標過低而造成課堂學習的低效,又不能因為目標過高而使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也很難達到。
4.要遵循具體行為目標明朗化和隱性目標暗示化相結合的表述策略。知識、技能等顯性目標寫在教案上,部分過程目標、情感目標等隱性目標隱含在顯性目標中,可以不在教案上體現。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要準確。重點是對教材而言的,難點是對學習主體的學生而言的。一般來說,重點是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難點是學生難理解、難辨析、難解答、不易接受的學習內容,由學生現有能力與教學要求之間的差距引起的,通常教材中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困難,或者比較隱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認識的內容,構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1.教學環節、步驟:教學環節組合要靈活、恰當,符合教材內容。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步驟自然、流暢,不僵化。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步驟時間安排要合理。
2.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制定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將目標具體化,為目標的達成服務。教學任務難易要適中,內容要明確具體,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操作性。各教學任務在內容上要相互銜接,由易到難,由先到后,環環相扣,教學任務之下的任務設計與學案問題要協調一致。
3.教師活動:教師活動的設計要體現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教師活動的設計要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且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體現較強的針對性。教師能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選擇精講內容,精講時間安排適時、適當。
4.學生活動:學生在每一個環節及步驟中應做些什么,如何做,教師要有具體的設計,要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學生活動的設計要依據不同教學任務且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體現較強的針對性。
5.預見性問題及對策:對學生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預測。對學生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相應的解決策略。
(四)教學反思
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進行理性的分析,有利于進一步調整、修改、完善教案,調整教學策略。
二、小學語文教案的應用
1.靈活使用教案。教案以書面形式對課程進行認真梳理,把一條有效路徑預設出來,以一種直觀的形式為教學提供了科學有效的依據。人是個性化的,共性永遠代替不了個性,共性只有通過個性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案的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編寫的還是別人編寫的,都應當結合實際進行再認識,用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化有形為無形,使課堂教學具有一條個性化的明晰的線路,真正做到教師導學生學。
2.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尋找感覺的過程。學生需要在實踐中去感覺,在感覺中去提升和完善。知識只有在納入人的認知系統時才真正屬于個人,并能積極參與個人知識體系的構建。教案的應用,實際上就是要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引領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品味,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和能力的內化。所以教師在落實教案時,一定要了解學生、調動學生,給學生一個自我成長的空間,充分激l學生的潛能,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形成。
3.注重引領和點撥。使用教案,在客觀上減少了教師的話語,突出學生的學和成果展示。用教師的引領和點撥來激發學生的靈性,從而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能力的形成。在對教案的使用上,需要教師在認真鉆研,對課標、教材做內化處理,完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與設計。因此,教案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方法上的引領和思想上的點撥,要通過精講點撥,啟迪學生的潛在認知,引領學生打開創造性的思維。
4.注重教案的修訂與傳遞。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要針對每一節課的教學要求和內容,廣泛積累素材,針對課程和學生實際認真思考預設問題,在教案設計中要體現出課前備課、課中備課、課后備課等環節。
[關鍵詞]新教材;教學行為;理性思考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教師逐步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轉變。在踐行課程改革理念中,還存在“新鞋舊路”的現象,教師的教學始終走不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教案設計傳統,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仍然按照傳統的“組織教學、復習舊知、講授新知、鞏固新知、布置作業”五個步驟來撰寫教案。其次教師把握教材意圖不準,只注重學生書面學習,滿足于學生做練習題這種最低要求,沒有對教材的編排意圖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教師習慣了“你講我聽”,喜歡鴉雀無聲的學習紀律,聽不慣課堂上的雜音,怕學生嚷嚷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怕解答不了學生提出的問題。
針對上述課改教材教學行為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怎樣牢牢把握教材意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學習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教學行為的理性思考。
一、教案設計要體現三性:知識性、發展性、前瞻性
教師在教案設計時,不僅要充分體現教材上的知識,而且還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知識,讓學生獲得系統、全面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活用教材,要善于領會和發掘教材意圖,要盡量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做到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知識,老師絕不暗示。如教材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問題的設計是否具有情境型,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究,教學過程中哪些環節應留給學生思考并進行自主學習。
二、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性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要通過開放式的教學,從課堂教學氛圍開放入手,逐步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中學到知識,達到不斷發展的目的。
1.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善于尊重和熱愛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神態,傳遞給學生安全、親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課堂中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由“我要學”到“我要問”的姿態。只有當學生能積極思考,大膽表達時,教師才能知道學生“疑”在哪里,“惑”在何處,才能對學生予以有效的指導、點撥。如果教師一味采取壓制的辦法,學生在思考問題方面就會越來越懶惰。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要讓學生把話說完,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積極思維的“自由人”,學生的求知欲就會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2.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學生思維的開啟需要各種刺激和誘因,各種刺激和誘因最有價值的莫過于由疑問引起的思維。教師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圍繞問題討論,探究。在設置數學情境中,要多設置生動具體的日常生活情境和現實生活情境,可以利用身邊熟人、熟事、熟物設置情境,可以利用已學的知識設置數學情境。
3.開放課堂中的“教”與“學”,探知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不再是一種直白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知過程”,在求知中教師要和學生一道共同去探討,求證。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挖掘出藏在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或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允許學生大膽猜想;允許學生持有不同意見的權利;允許學生之間不同的爭論,鼓勵學生與教師爭論。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當中并及時點撥。教師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與學生共同梳理知識,肯定學生正確的見解和思維,同時指出錯誤的見解和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確的解答方法。
關鍵詞:農村;課堂;現狀;對策
近些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各地涌現了許多卓有成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然而,在很多地方,特別是一些農村中小學在課程改革方面步履艱難,教師仍然主宰著課堂。前幾天,我們深入部分農村中小學,對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喜憂參半,覺得傳統的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非改不可了。
(一)成績的取得
1.課堂教學中心遷移。新課標實施以來,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遷移,課堂教學中普遍重視了學生的學,學生在課堂中有了自己選擇性學習的余地,有了主動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注重了學生、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交往,改變了以往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消極、被動地位。
2.課堂教學本位轉向。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一般為:復習舊知識——傳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以傳授知識為本位。目前這一模式已轉向,課堂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過程向學生獲得技能技巧過程轉變。
3.教案設計注入新元素。新課標實施后,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案設計體現出理念新、知識廣、過程活、方法多的特點,把重心放在備學生上,重視了學生的學,根據教學對象的變化和教學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改變了以往只有教學目標、教材重難點、教學過程的傳統設計方法。
4.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F代教學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是教學手段和教學媒介的一次革命。課堂教學從最初的收錄機,到后來投影儀、電視機的運用,再到現在的多媒體教學和電子課件的制作;現代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不但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更迫使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運用新方法。許多農村中小學教師具有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和正確使用現代教學設備的能力,能制作高質量的教學課件或用計算機設計教案。
(二)存在的問題
1.新課程標準落實不到位。從課堂教學反饋信息來看,新課標還停留在理論上,停留在計劃和論文的敘述中,絕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還沒有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只是“新瓶裝舊酒”,變調不變味。不少農村中小學教師在教案的設計中體現出一定的新元素,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又是“穿新鞋,走老路”。
2.現代教學技術使用不夠。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投入巨大,其使用現狀又如何呢?我們發現,個別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連起碼的收錄音響都沒有,更談不上多媒體的使用和電子課件的制作了,基本上還是依靠傳統的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
3.重知識輕能力。在農村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問題尤為突出,教學過程和師生互動的設計相當粗糙,教學方法沒有新的突破,如某農村小學一年級的一節識字課,教師不厭其煩地講,學生機械地寫,活動環節呆板,完全是傳統的講解式、填鴨式。
4.備課不求實效。一次聽課中,我們將某一農村教師的課堂教學環節與相應課程的教案設計進行對照,發現兩者差異較大,完全是你備你的,我教我的,教案設計純屬于一種擺設。事后我們仔細翻閱了他的教案,發現他的教案絕大部分是下載或抄襲的,其中有些是隔年“老皇歷”了。
(三)思考與對策
要徹底改變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這一現狀,當務之急就是讓農村中小學教師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是引導學生發展和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應當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主去鍛煉;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自身去布置;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身去解決;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身去展示。同時依據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把學科思想、知識、技能和方法融為一體,建構一個具有農村學校特色的“激趣——探究——評價——創新”教學模式。
激趣——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用精煉的語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形象生動的情景,營造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氛圍,制造引人入勝的懸念,讓學生感知、體驗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探究——開發智源,探究新知。這是該模式的中心環節。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創造性的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質疑、協助學生選擇、激勵學生逾越。讓學生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層層漸進的活動,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多向交流,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探究中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評價——反饋信息,檢測評價。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運用多種教學媒體,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富有彈性的教學內容,做到層次要求、分類達標、因人施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發散與創新思維。一定要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別具一格,對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學生,以寬容、諒解、和藹之心,允許他們進一步思考,使學生從中獲得情感體驗。
今年秋季,我校招進多名省招青年教師,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加快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開學以來,學校以課堂教學為抓手,采取多種舉措,助力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一是制定青年教師專業成長計劃,把這些青年教師以及學校原有工作五年以內的青年教師作為培養對象,立足課堂教學,從教案設計、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理論學習等方面進行跟蹤指導,強化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
二是開展青年教師研討課活動,成立以教導處和教研組以及骨干教師為主體的研討團隊,對青年教師課堂教學進行全維度觀摩,從課前說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等環節入手,細化指導,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